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topics

全部话题 - 话题: 军宣队
1 2 3 4 下页 末页 (共4页)
M******a
发帖数: 6723
1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od_CHN_Hist 讨论区 】
发信人: Mayingba (吳鐘學), 信区: Mod_CHN_Hist
标 题: 立即搬!浩劫与磨难:中科大南迁合肥始末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hu Feb 21 07:35:22 2019, 美东)
原创:丁兆君 柯资能 科学春秋 微信号 kexuechunqiu
功能介绍
跨界论坛
导 读
“文化大革命”中,地处北京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辗转迁至合肥。作为全国最著名的大
学之一,该校的下迁备受社会关注,也在科技界、教育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本文分析
了导致科大下迁的历史背景与内外动因,指出在毛泽东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感召
下创办教育革命试验基地的热情、中苏关系恶化导致的战备疏散、与中国科学院关系的
微妙变化、本校当权派的盲目等几个因素的合力作用促成了科大的下迁。
撰文 | 丁兆君(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史馆馆员)
柯资能(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副教授)
● ● ●
创建于北京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文化大革命”开始前的八年间,培养出了一大批具
有扎实理工基础的优秀毕业生,在科技、教育界声名鹊起,受到广泛... 阅读全帖
z********1
发帖数: 774
2
下迁----骤起文革风萧肃, 轻飘江淮爆新芽
在文化大革命中,中国科大尽管也有几次疯狂的场面,但比北大,清华两校冷静得
多。地理上,科大在八宝山的东侧,附近是一片桃园,比较冷清。周围还有一些军事单
位,与其他的高校很少串联。科大的党委书记刘达资历丰富,解放战争中曾任哈尔滨的
第一任市长。“大跃进”中,他因讲真话在黑龙江被打成“右倾机会主义分子”,平反
后调科大工作。文革前夕,他在校会的报告中提出了一些当时相当尖端的观点。诸如,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毛泽东思想也是一分为二的”, 又如“科大的学
生要用毛泽东思想武装头脑,也要用现代科学技术知识武装头脑。”,“什么一句顶一
万句?难道吃饭喝水说的话也是一句顶一万句?!”。这些观点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能
力,影响不小。不少学生用怀疑的眼光注视着文革发生的一切,不盲从潮流。因此科大
的校园在文革中相对平静些,不这么狂热。
1969年,科大的校园里,除了一些残存的大标语,已没有什么大字报。军宣队是对
面铁道兵司令部派来的。我们被派到房山修京原(北京-太原)铁路,成天放炮开山,
推石填沟,劳动两个多月。修完铁道回校,天天... 阅读全帖
z**********e
发帖数: 22064
3
http://www.cnd.org/my/modules/wfsection/article.php%3Farticleid
上海国棉十七厂保卫科的干事王洪文是所有上海造反派的榜样:只要路线跟对了,又会
闹,立刻就飞黄腾达起来。
我们研究所既有工宣队也有军宣队。工宣队长和军宣队长正在憋气。近因是军宣队长要
把研究所改为连队编制,工宣队长认为没必要,该抓阶级斗争;军宣队长搬出了毛主席
语录:“全国学解放军”,工宣队长也搬出了毛主席语录:“工人阶级领导一切”。这
是当时的常见现象:两派吵得天翻地覆,用的都是毛主席语录;那怕武斗打死人,也都
是烈士。你不得不服,这语录就是“放之四海而皆准”。两位队长间的争执最后上交到
市革会工宣队第三办公室(三办)。可是这三办的头是军宣队的,自然认为研究所应该
改为连队编制。军宣队长得胜回朝,揶揄了工宣队长一句:“你懂个屁!” 远因是工
宣队长以搞毛主席像章为名,开了我们研究所的幸福牌摩托车一路招摇过市,从上海到
苏州去兜了一圈,回来后却连个像章影子都没看见。对此,军宣队长只讲了他惯常讲的
三个字:“乱弹琴!”
1968年的国庆节到了,不知哪位来自“无产阶... 阅读全帖
z**********e
发帖数: 22064
4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od_CHN_Hist 讨论区 】
发信人: zhonghangyue (中行说), 信区: Mod_CHN_Hist
标 题: 老田:文化大革命对“公权力私有化”的验证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ue Jul 22 23:06:07 2014, 美东)
http://www.21ccom.net/articles/lsjd
发布时间:2014-07-13 17:29
——对武汉水院文化大革命过程的感悟
【本文是对武汉水院张建成老师文革回忆录《岁月留痕》(该书已由中国文化传播
出版社出版)的读后感,首发于“六十年代”网站】
用过多的谎言编撰文革史,从长期看来,消极后果越来越严重。每一部亲历者回忆
录的出版,不管其主观动机如何,不管其政治倾向如何,在客观上都构成对党阀学阀联
手编撰的“谎言文革史”进行一次反驳和证伪,武汉水利电力学院(下称“水院”)张
建成老师的回忆录《岁月留痕》就是这样一部很有分量的证伪著作。
老田曾经为学习文革这一段历史,对张老师访谈过好几次,一度自以为对于水院的
文革有了相当的了解。这一次拿到张老师的回忆录《岁月留痕》书稿,先后读了三... 阅读全帖
z**********e
发帖数: 22064
5
http://www.21ccom.net/articles/lsjd
发布时间:2014-07-13 17:29
——对武汉水院文化大革命过程的感悟
【本文是对武汉水院张建成老师文革回忆录《岁月留痕》(该书已由中国文化传播
出版社出版)的读后感,首发于“六十年代”网站】
用过多的谎言编撰文革史,从长期看来,消极后果越来越严重。每一部亲历者回忆
录的出版,不管其主观动机如何,不管其政治倾向如何,在客观上都构成对党阀学阀联
手编撰的“谎言文革史”进行一次反驳和证伪,武汉水利电力学院(下称“水院”)张
建成老师的回忆录《岁月留痕》就是这样一部很有分量的证伪著作。
老田曾经为学习文革这一段历史,对张老师访谈过好几次,一度自以为对于水院的
文革有了相当的了解。这一次拿到张老师的回忆录《岁月留痕》书稿,先后读了三遍,
仍然学到了很多新的东西,其中印象最深的是水院的六次权力结构变化与文革运动起落
的关系:每一次权力结构的变化都引起其后的运动走向变化。与许多高官回忆录相比,
更难能可贵的是,张老师没有揽功诿过,而是严于解剖自己,对文革为什么失败和自己
的不足做了深刻的反思,甚至还就自己在改革时代“落...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6
华夏文摘
作者:
孙进和
简介:1970年初,中国科技大学南迁合肥落脚未稳,近代物理系师生被集中白湖农场开
展“一打三反”运动,深挖“帝修反别动队”。200名学生,120名受到牵连,80 名建
立了档案,最后有组织处理结论的23名。全校十名左右学生教工自杀。这一段个人亲历
中国科技大学文革历史,文中涉及人物,均为真实姓名。
虽然我没有计划参加2014年近代物理系64、65级同学聚会,但是在关注着同学们的动态
。看到一个个熟悉的名字出现在Email里,一种怀旧的惆怅油然而生。
还是说点什么吧,用自己的经历,给科大的裤档里补上一块补丁。虽然补上了不好看,
不补在隐私处留下一个洞,不是更难看吗?
的确,科大的同学是优秀的。就我们6544总共20人的小班来说,其中有的领衔博士导师
;有的位列企业翘楚;有的做了幕僚高官;有的发了横竖大财;最不济的流落中学教书
,屈尊杏林坛主,大材小用虽有恨,珠落草莽亦闪光。
相形之下,我则惭矣愧哉。我没有什么瞩目成就可以向老同学展示。如果非要找人生亮
点的话,也是萤火微光聊以自慰而已。这几十年我完成了人生的转变,由一个专制制度
批量铸造的驯服工具,转化到一个独立... 阅读全帖
M******a
发帖数: 6723
7
2016-09-21 汉尊 微信号 hanzun2016
功能介绍
为了汉语的尊严
摘要:孟子可以“以德抗位”,陶渊明可以“不为五斗米折腰”,李贽可以“不以孔子
的是非为是非”,而我却把这些传统的知识分子美德丢掉了,想起来十分惭愧,愧对于
人,也很悲哀。
著名学者汤一介的遗著《我们三代人》即将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本书是汤一
介先生遗稿,书中写了他祖父汤霖、父亲汤用彤和他自己的身世经历、人物关系、学术
著述,生动展现了汤氏一门三代知识分子在中国百年社会动荡变迁中的政治命运和对中
国传统文化以及学术的传承守望。这本书原为汤一介应一家出版社之约写的,但遭遇退
稿,出版社说有20多处地方比较敏感,不能出版。汤一介不愿违心屈从,没有做任何修
改,书稿,在抽屉一睡就睡了12年。在书中,汤一介完整披露了自己在“文革”中的经
历,并且对自己加入“梁效”写作组的详情一一陈述,他也直言不讳地表示了忏悔。
任何人在他的一生中总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有些错误会得到别人谅解,甚至自己也可
以原谅自己,但是有些错误是不会得到别人谅解,自己也不能原谅自己。我参加“清华
北大两校大批判组”(即“梁效”)是属于后... 阅读全帖
s****y
发帖数: 704
8
与九·一三事件相联系的上海文汇报三·一六文章
——十问十答(上)
朱永嘉
· 收到网友guokuo1234跟帖:老爷子能不能请教一个问题啊,前几天看了徐景贤同
志的回忆录《十年一梦》,里面有九一·三之后参观毛家大院的记录,关于林彪叶群一
家的生活给我印象很深,这些情景是真的吗?毛家大湾确实如书里写的那样吗?
答:看到你的跟帖内容,我知道大家都为林彪的结局惋惜,林彪毕竟是十大元帅之一,
出身黄埔军校,参加过南昌起义,上了井冈山,他二十五岁时,担任红军主力二十八团
的团长,不久就被任命为红军一军团的军团长,与彭德怀带的三军团是那个时期红军的
主力兵团,抗日战争时,他是八路军115师的师长,打过平型关战役,解放战争时期林
彪是第四野战军的司令员,打过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后来出任中南军区司令员,最终
摔死在外蒙古温度尔汗。许多人想不通,这样一个身经百战的将军怎么会落得这样一个
结局呢?徐景贤在《十年一梦》中描述的他二次参观毛家湾的景象与林的前半生戎马生
涯自然对不起号来,所以你提出的问题,很多人会有相同的想法。林彪在1950年3月便
迁居毛家湾,那里原来是高岗的住所,... 阅读全帖
f*u
发帖数: 5923
9
4、文革第四回合:武斗和撤退
“军委十条”重新堵塞了当权派利用国家机器保护自己的政策缺口,但是无法终结当权
派捍卫自身利益和地位的意志,当权派现在又必须在国家机器之外去寻求新的力量以压
制造反派了。在“一月夺权”时期,许多地方造反派在夺权问题上发生了分裂,如南京
“好派”和“屁派”的分裂,重庆“八一五”和“造反军”的对立,武汉“香花派”和
“毒草派”的对立,这些对立和分裂都是造反派内部基于政治竞争的需要而现成的。出
于政治竞争的策略需要,部分造反派搞统一战线以强化自身的竞争力量,依靠军队干部
和解放军这个力量符号,通过支持“二月镇反”对政治竞争对手的压制,成为“新保守
派”。许多当权派就此找到了新的群众组织力量为自己所用。
如果当权派一时未能找到现成的群众组织力量,就得重新去创造一个群众组织力量出来
以实现当权派的意志。最典型的体现在武汉市,由人民武装部下达文件,组织以基干民
兵组织“红武兵”为核心的保守派组织――百万雄师,开始新一轮的压制造反派运动。
“百万雄师”一成立,就根本不搞什么“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这一套,他们
在武汉东湖宾馆开会,布置了很多“扫平计划”,先是计划要“... 阅读全帖
e*u
发帖数: 10016
10
4、文革第四回合:武斗和撤退
“军委十条”重新堵塞了当权派利用国家机器保护自己的政策缺口,但是无法终结当权
派捍卫自身利益和地位的意志,当权派现在又必须在国家机器之外去寻求新的力量以压
制造反派了。在“一月夺权”时期,许多地方造反派在夺权问题上发生了分裂,如南京
“好派”和“屁派”的分裂,重庆“八一五”和“造反军”的对立,武汉“香花派”和
“毒草派”的对立,这些对立和分裂都是造反派内部基于政治竞争的需要而现成的。出
于政治竞争的策略需要,部分造反派搞统一战线以强化自身的竞争力量,依靠军队干部
和解放军这个力量符号,通过支持“二月镇反”对政治竞争对手的压制,成为“新保守
派”。许多当权派就此找到了新的群众组织力量为自己所用。
如果当权派一时未能找到现成的群众组织力量,就得重新去创造一个群众组织力量出来
以实现当权派的意志。最典型的体现在武汉市,由人民武装部下达文件,组织以基干民
兵组织“红武兵”为核心的保守派组织――百万雄师,开始新一轮的压制造反派运动。
“百万雄师”一成立,就根本不搞什么“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这一套,他们
在武汉东湖宾馆开会,布置了很多“扫平计划”,先是计划要“... 阅读全帖
T**********e
发帖数: 29576
11

没有啊,那就全贴出来:
口述人:李传俊,1942年8月生,曾任北京军区部队机要参谋,1966年8月~1972年12月
在中央文革办事组工作。
口述时间:2004年7月30日
提问人:郑仲兵、李宇锋
参加者:王广宇、阎长贵
调入中央文革办公室
李宇锋(简称:李):您是什么时候调入中央文革办公室的?
李传俊(简称:俊):我是天津人,长在北京,1962年2月入党,大学文化程度。
1966年8月我在北京军区装甲兵部队任机要参谋,总政通过北京军区调我到中央文革小
组办公室(后改为办事组)工作。那时,军委三大总部和军事院校搞运动,所以总政只
能从野战部队调干部充实到中央文革办事机构工作。从全军各部队调来的有宋伟、田会
贞、高长山、张根成等,包括记者站记者在内有一百多人,都是资格比较老的营团职干
部,他们都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我是最年轻的。不久,为了加强领
导力量,又调来全军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王道明、廖初江等。
最初,我搞文件收发,干了8个多月。1967年4、5月,王道明调任中央文革办事机
构总支书记,他就把我调到中央文革办公室下属的电话联络组负责电话记录和领导交办
事情。电话... 阅读全帖
d*********p
发帖数: 1531
12
秦晖:“否定”并未彻底,“真相”仍待揭示——《...
头头儿
来自: 头头儿(我不想再拥有,我不能再失去) 2015-05-13 22:08:13
标题:秦晖:“否定”并未彻底,“真相”仍待揭示——《历史拒绝遗忘》序言
本文为《历史拒绝遗忘——清华十年文革回忆反思集》序言,此书由孙怒涛主编,中国
文化传播出版社于2015年2月出版。
前言、目录:http://blog.sina.com.cn/s/blog_ab1b782d0102vpld.html
◇ 我们都是"六六届"
文革当然不仅仅是一场"学生运动",但是在表象上无论当时还是今天一些研究者
眼中,"学生运动"与学生身份的"红卫兵"都是文革的典型景观。而在曾经构成这一景观
的人群中,孙怒涛先生他们这些文革前的大学生是最年长的老大哥,我们这些文革爆发
时刚进中学的"六六级(六九届)初中生"则是最年少的小弟。
与"六六届"中学毕业生(后来所谓狭义"老三届"中最高一届,就入学而言一般是
初六○级)当时几无例外地都滞留学校经历文革不同,该届的大学、小学毕业生与文革
的联系差异很大。六六届大学毕业生该年大部分都没有按时分配工作而留校参加... 阅读全帖
w****2
发帖数: 12072
13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ilitary 讨论区 】
发信人: eau (Kshanti),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Re: 作为文革标志的群众大民主运动——造反派与当权派进行政治博弈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un Jan 8 00:42:37 2012, 美东)
4、文革第四回合:武斗和撤退
“军委十条”重新堵塞了当权派利用国家机器保护自己的政策缺口,但是无法终结当权
派捍卫自身利益和地位的意志,当权派现在又必须在国家机器之外去寻求新的力量以压
制造反派了。在“一月夺权”时期,许多地方造反派在夺权问题上发生了分裂,如南京
“好派”和“屁派”的分裂,重庆“八一五”和“造反军”的对立,武汉“香花派”和
“毒草派”的对立,这些对立和分裂都是造反派内部基于政治竞争的需要而现成的。出
于政治竞争的策略需要,部分造反派搞统一战线以强化自身的竞争力量,依靠军队干部
和解放军这个力量符号,通过支持“二月镇反”对政治竞争对手的压制,成为“新保守
派”。许多当权派就此找到了新的群众组织力量为自己所用。
如果当权派一时未能找到现成的群众组织力量,就得重新去创造一个群众组织力量出来
以... 阅读全帖
o***s
发帖数: 42149
14
1994年,李志绥通过美国兰登书屋出版了《毛泽东私人医生回忆录》。由于书中详细披露了毛泽东不光彩的一面,且是长期在毛泽东身边工作的人第一次在海外出书,叙述亲眼所见的毛泽东其人其事,引发海内外极大关注。从李志绥书中,提到在毛泽东身边的女性工作人员中有一位名叫“小谢”的译电员,即在文革中职位飞速蹿升的谢静宜。作家丁抒撰文《文革时进入中共核心的女译电员谢静宜》透露,谢静宜虽直通天庭,却由于某种不可言的原因委屈自己,曾到迟群下榻的招待所,向迟道歉,下跪讨饶。此事“很快在清华园传开,几乎成了公开的秘密。”
1960年谢静宜在杭州汪庄与毛泽东合影
毛泽东的医生李志绥在其回忆录中谈到众多“被毛腐化的女孩”时,写了这么一段:
大部分的女孩在初识毛时,仍是天真无邪的年轻姑娘。毛的性生活、特殊性格和至尊权势,在在都使这批年轻无知的女孩耳濡目染,逐渐堕落。多年来,我看着旧戏不断重演。她们在成为毛的“女友”后,不但不觉得羞耻,反而日益趾高气昂。与毛的“特殊关系”是这些未受教育、前途黯淡的女孩唯一往上爬、出名的机会。被毛宠幸后,个个变得骄纵,仗势凌人而难以伺候。文化大革命期间,许多毛踢开的女人,利用与毛有过这种... 阅读全帖
C********g
发帖数: 9656
15
【 以下文字转载自 THU 讨论区 】
发信人: Communipig (共产猪), 信区: THU
标 题: “文化大革命”期间的清华大学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un Feb 6 08:51:40 2011, 美东)
http://100.tsinghua.edu.cn/cn/infoSingleArticle.do?articleId=16
作者:金富军
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的“文化大革命”,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
挫折和损失。“文革”期间,在极左路线干扰下,打乱了清华正常秩序,教学、科研等
工作几乎陷于停顿状态。然而,清华的师生员工对“四人帮”的倒行逆施进行了坚决抵
制与抗争,并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坚持着一些教学、科研和后勤服务工作。
文化大革命在清华
从1965年底批判吴晗《海瑞罢官》起到1966年5月16日《中共中央通知》,标志着“文
化大革命”的开始。历史证明发动“文化大革命”的主要论点及其极左路线,既不符合
马克思列宁主义、也不符合中国实际,是完全错误的。“文化大革命”给全国带来历时
十年的动荡,清华正常的教学科研工作也被打乱了,进... 阅读全帖
s*******w
发帖数: 2257
16
毛泽东钟情的谢静宜 究竟隐藏多少秘密http://www.creaders.net
2015-03-09 11:28:19 丁抒
1960年谢静宜在杭州汪庄与毛泽东合影
1994年,李志绥通过美国兰登书屋出版了《毛泽东私人医生回忆录》。由于书中详
细披露了毛泽东不光彩的一面,且是长期在毛泽东身边工作的人第一次在海外出书,叙
述亲眼所见的毛泽东其人其事,引发海内外极大关注。从李志绥书中,提到在毛泽东身
边的女性工作人员中有一位名叫“小谢”的译电员,即在文革中职位飞速蹿升的谢静宜
。作家丁抒撰文《文革时进入中共核心的女译电员谢静宜》透露,谢静宜虽直通天庭,
却由于某种不可言的原因委屈自己,曾到迟群下榻的招待所,向迟道歉,下跪讨饶。此
事“很快在清华园传开,几乎成了公开的秘密。”
毛泽东的医生李志绥在其回忆录中谈到众多“被毛腐化的女孩”时,写了这么一段:
大部分的女孩在初识毛时,仍是天真无邪的年轻姑娘。毛的性生活、特殊性格和至
尊权势,在在都使这批年轻无知的女孩耳濡目染,逐渐堕落。多年来,我看着旧戏不断
重演。她们在成为毛的“女友”后,不但不觉得羞耻,反而日益趾高气昂。与毛的“特
殊关... 阅读全帖
z**********e
发帖数: 22064
17
http://hx.cnd.org/?p=126942
九.多种社会力量角力文革
文革的动力出自两部分,一部分出自上面,就是毛要整治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以
缓和官民矛盾。另一部分出自下面,群众不满官员的特权,要争取自身权利。但几乎所
有的人对当时官民矛盾的尖锐程度都估计不足,都没有料到一旦群众被赋予批判官员的
权力,竟会把怒火延烧到几乎所有的官员。
毛泽东批注发表的北大聂元梓等人的大字报激活了中国社会原已酝酿着的躁动,以后历
经工作组的管控与压制、批判工作组、八月红色暴力、接见红卫兵、大串连与批判刘邓
资产阶级反动路线等一系列的冲击与较量,终于把文革的冲击波传到了几乎每一个角落
,把社会各个阶层、各种群体都搅动起来了,形成空前广泛的社会运动,及至1967年,
更发展成“全国大乱,全面内战”的地步。
既然“文革作为几乎涉及中国社会全社会的一场空前广泛的社会运动 ,各种社会力量
必然要在文革中充分表现自己,力图以自己的面貌推进或阻止文革。因此,文革中发生
的各种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事物或事件,有些可能是顺应社会前进方向的,有些则可能是
阻碍社会发展的。前者不应否定而应进一步予以推进,后者则... 阅读全帖
e*******o
发帖数: 382
18
第二章 赤色童年
我们是社会主义接班人,继承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爱祖国,爱人民,鲜艳的红领巾飘
扬在前胸。不怕困难,不怕敌人,顽强学习,坚决斗争。向着胜利勇敢前进,向着胜利
勇敢前进,前进,向着胜利勇敢前进,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
生在红旗下,长在怀抱中。赵彪这一代人似乎是注定要接共产主义班的,他们从小就懂
得憎爱分明,他们的心灵深处应该是充满着对社会主义的无限热爱,对旧社会的无比痛
恨。那时候学习的榜样是罗盛教、邱少云、黄继光和欧阳海,是刘文学、戴碧蓉、草原
英雄小姐妹这样的一些英雄人物。
赵彪童年的记忆是破碎的,是因为太小还不能在头脑中形成对事件有效连贯的存储。赵
彪童年的生活是孤独的,是因为父母的两地分居和缺乏父亲的关怀。赵彪童年的时光仍
然是美好的,每个人的童年只有一次,无忧无虑,不需要太多的责任,也没有太多的需
求。
母亲惠芳是赵彪唯一的依靠,惠芳也是一边工作一边独立把这孩子拉扯大的。惠芳是家
中的小妹,爸爸走得早,妈妈又得了类风湿瘫痪在床。家里主要靠赵彪的大舅支撑,而
作为没有能力尽抚养义务的小女儿,惠芳每月还是要把自己收入分成两块,这每月20块
钱是一定要给大舅送去的。从... 阅读全帖
C********g
发帖数: 9656
19
http://100.tsinghua.edu.cn/cn/infoSingleArticle.do?articleId=16
作者:金富军
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的“文化大革命”,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
挫折和损失。“文革”期间,在极左路线干扰下,打乱了清华正常秩序,教学、科研等
工作几乎陷于停顿状态。然而,清华的师生员工对“四人帮”的倒行逆施进行了坚决抵
制与抗争,并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坚持着一些教学、科研和后勤服务工作。
文化大革命在清华
从1965年底批判吴晗《海瑞罢官》起到1966年5月16日《中共中央通知》,标志着“文
化大革命”的开始。历史证明发动“文化大革命”的主要论点及其极左路线,既不符合
马克思列宁主义、也不符合中国实际,是完全错误的。“文化大革命”给全国带来历时
十年的动荡,清华正常的教学科研工作也被打乱了,进而成为“文革”的“重灾区”。
1966年6月1日新华社全文广播北大聂元梓的大字报,掀开了高校中文化大革命的序幕。
和全国一样,清华在政治风云变幻中动荡,师生们被迫停课参加运动,大批干部被打成
“黑帮”受到批斗。6月13日,中共北京市委宣... 阅读全帖
z*****u
发帖数: 1
20
来自主题: TJU版 - 杜参谋长与张师傅的故事
杜参谋长与张师傅的故事
披 茅•
杜参谋长是文革时北京军区装甲兵的参谋长,张师傅则是天津大学机工厂的工人,两个
本来风牛马不相及的人,怎么会发生故事?这就要拜毛主席亲自发动和领导的史无前例
的「文化大革命」所赐了。
杜参谋长姓杜名伯英,一条黑胖的汉子,六十来岁,已卸了顶。1970年奉命来天津大学
当军宣队的头头和革委会第一把手。天津大学的军宣队本来由天津驻军66军组成,不知
什么原因换了人。那时不要说清理阶级队伍早已结束,连一打三反也已收兵。杜参谋长
一到天大,下车伊始就召开全校大会发表讲话,认为过去的军宣队的两套锣鼔一起敲的
做法右倾,天大是牛鬼蛇神成堆的地方,他来了,只敲一套锣鼔,就是大抓阶级斗争。
臭老九们听了当然提心吊胆,但有些政工干部却认为北京军区来的大领导,果然水平高
,毛泽东思想学得好。可当时上面没有命令搞新的运动,他老人家就得自己想办法了。
杜参谋长的第一招是经常开大会,每逢开会他必定亲自讲话,每次讲话必定大骂知识分
子。会开得多了,骂到后来没有什么新东西可骂了,就骂知识分子不要脸,在门口堆白
菜,门上挂大葱。天大的住房条件一向很差,许多教职工成了家没房住,
q*d
发帖数: 22178
21
【 以下文字转载自 History 讨论区 】
发信人: smilhaNew (ha), 信区: History
标 题: 毛泽东钟情的谢静宜 究竟隐藏多少秘密zt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Mon Mar 9 17:13:47 2015, 美东)
毛泽东钟情的谢静宜 究竟隐藏多少秘密http://www.creaders.net
2015-03-09 11:28:19 丁抒
1960年谢静宜在杭州汪庄与毛泽东合影
1994年,李志绥通过美国兰登书屋出版了《毛泽东私人医生回忆录》。由于书中详
细披露了毛泽东不光彩的一面,且是长期在毛泽东身边工作的人第一次在海外出书,叙
述亲眼所见的毛泽东其人其事,引发海内外极大关注。从李志绥书中,提到在毛泽东身
边的女性工作人员中有一位名叫“小谢”的译电员,即在文革中职位飞速蹿升的谢静宜
。作家丁抒撰文《文革时进入中共核心的女译电员谢静宜》透露,谢静宜虽直通天庭,
却由于某种不可言的原因委屈自己,曾到迟群下榻的招待所,向迟道歉,下跪讨饶。此
事“很快在清华园传开,几乎成了公开的秘密。”
毛泽东的医生李志绥在其回忆录中谈到众多“被毛腐化的... 阅读全帖
z**********e
发帖数: 22064
22
核心提示:“梁效”的前身是1973年10月拼凑起来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批林批孔研
究小组”,由当时的军宣队负责人迟群、谢静宜主持。1974年3月,人员调整后,改为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大批判组”。它是江青直接控制、指挥的写作班子,设在北京大
学朗润园湖畔的一座幽雅的小楼里。前后有数十人参加,多时保持在30人左右。这些“
秀才们”根据钓鱼台的指令,炮制了200多篇文章,其中有30余篇“重点文章”,成了
当时的“学习文件”。他们的文章,在《红旗》杂志和《人民日报》上连续发表。当时
绝大多数人都知道文章的来头,反对他们的文章也会被视为“反动行为”而遭遇打击。
江青曾得意洋洋地对迟、谢二人说:“你们都是我的排炮。”而他们自己也以此为荣。
江青把“梁效”叫作“我的班子”,而迟群也曾表示:“班子要对我负责,我对江青负
责。”写作班子里的成员也声称,他们是在江青的“亲切关怀和指导下一步一步成长起
来的”。
摘自《读书文摘》2004年第12期
作者:尹家民
以写作组名义发表文章在“文革”期间非常盛行,“梁效”、“罗思鼎”、“石一歌”
等笔名在当时家喻户晓,以它们名义发表的每一篇文章都会引起人们的注意... 阅读全帖
z**********e
发帖数: 22064
23
核心提示:“梁效”的前身是1973年10月拼凑起来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批林批孔研
究小组”,由当时的军宣队负责人迟群、谢静宜主持。1974年3月,人员调整后,改为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大批判组”。它是江青直接控制、指挥的写作班子,设在北京大
学朗润园湖畔的一座幽雅的小楼里。前后有数十人参加,多时保持在30人左右。这些“
秀才们”根据钓鱼台的指令,炮制了200多篇文章,其中有30余篇“重点文章”,成了
当时的“学习文件”。他们的文章,在《红旗》杂志和《人民日报》上连续发表。当时
绝大多数人都知道文章的来头,反对他们的文章也会被视为“反动行为”而遭遇打击。
江青曾得意洋洋地对迟、谢二人说:“你们都是我的排炮。”而他们自己也以此为荣。
江青把“梁效”叫作“我的班子”,而迟群也曾表示:“班子要对我负责,我对江青负
责。”写作班子里的成员也声称,他们是在江青的“亲切关怀和指导下一步一步成长起
来的”。
摘自《读书文摘》2004年第12期
作者:尹家民
以写作组名义发表文章在“文革”期间非常盛行,“梁效”、“罗思鼎”、“石一歌”
等笔名在当时家喻户晓,以它们名义发表的每一篇文章都会引起人们的注意... 阅读全帖
z**********e
发帖数: 22064
24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ilitary 讨论区 】
发信人: zhonghangyue (中行说),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沈昆:中国发生文化大革命的各种因素概述(下)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Mon Jul 4 14:11:23 2016, 美东)
http://hx.cnd.org/?p=126942
九.多种社会力量角力文革
文革的动力出自两部分,一部分出自上面,就是毛要整治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以
缓和官民矛盾。另一部分出自下面,群众不满官员的特权,要争取自身权利。但几乎所
有的人对当时官民矛盾的尖锐程度都估计不足,都没有料到一旦群众被赋予批判官员的
权力,竟会把怒火延烧到几乎所有的官员。
毛泽东批注发表的北大聂元梓等人的大字报激活了中国社会原已酝酿着的躁动,以后历
经工作组的管控与压制、批判工作组、八月红色暴力、接见红卫兵、大串连与批判刘邓
资产阶级反动路线等一系列的冲击与较量,终于把文革的冲击波传到了几乎每一个角落
,把社会各个阶层、各种群体都搅动起来了,形成空前广泛的社会运动,及至1967年,
更发展成“全国大乱,全面内战”的地步。
既然“文革作... 阅读全帖
d*********g
发帖数: 1213
25
《武斗纪事》(中)
(接上)
5月20日晚上,我到林场“工机联”总部开会。我虽然只是中学生的头头,却是这个总
部始终担任“三人核心”的惟一一个,在整个柳铁以及柳州市,也是“五人指挥小组”
之一,算是说话算数的一个。会上派出去查证的人报告说,在柳州站停了几天的车厢上
,裝的是绿色的箱子、有军人押运所以没法看仔细。与会者对于是否是军火争论了一番
,最后决定管它是不是军火,先拉回来再说。不必问,我至少是态度最坚决的一个。经
过几天不停地争论,总算有了行动计划,由王反修、李振岭两位组织策划。别看平时激
昂的人多,到20日夜晚决定实施之时,却没谁愿意亲自参加行动了。弄了半天,自报奋
勇的只有三个人,还都属于无证上岗:司炉小韦去机务段开车头,工务段的杨鉴平负责
扳道岔,车站的李大道负责摘钩挂上那几节车皮。挂上后直接拉到冷冻厂,那里是我们
的地盘,有铁路专用线和站台,王反修和老桂坐镇指挥。各种传说都不实,甚至1983年
中央工作组调查结论说“动员数千人到柳州火车站抢了八节车皮”也不实,只有三个人
干这件事。这个消息也通知了柳州造反大军指挥部,只不过让他们组织人力来搬军火。
21日凌晨,第一次拉到冷冻... 阅读全帖
p******y
发帖数: 3742
26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ilitary 讨论区 】
发信人: puppylsy (耄轮都是弱智),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上海文革时最血腥的武斗:八四行动记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Mon Jan 24 00:10:12 2011, 美东)
上海文革时最血腥的武斗:八四行动记
一九六七年八月四日,上海工人革命造反总司令部(工总司)调动十余万人马攻打
上海柴油机厂革命造反联合司令部(上柴联司),爆发上海文革中最大规模最血腥的武
斗。此后,工总司司令王洪文终于坐稳「工人领袖」,以致日后被毛泽东钦定继林彪之
后的中共接班人。
上柴是上海东北角万人大厂,文革初形成两大派:以党团员、干部为主的东方红总部
和以青年工人、普通职工居多的联司。东方红早一步找到工总司为靠山。联司则参加赤
卫队与东方方红唱对台戏,赤卫队垮台后联司又加入工总司杨浦区分部。不料后者并非
王洪文嫡系,被工总司砸了。厂内联司则占上风,夺了工厂领导权。六七年一月联司的
人找到张春桥的上海住处,张春桥不愿见,有人翻墙入院。次日王洪文带万余人人冲入
上柴兴师问罪,抓走联司二百多人。从此联司与工总司公开对立... 阅读全帖
s*******w
发帖数: 2257
27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柴静:顾准逝世35年祭
柴静:顾准逝世35年祭
2015-04-03 03:26:14
1952年,37岁的顾准被撤去上海市财政局长职务。
关于这次撤职,没有档案材料,只有一份当年2月29日新华社电讯稿的几句话“顾准一
贯存在严重的个人英雄主义,自以为是,目无组织……屡经教育,毫无改进,决定予以
撤职处分”。
人人穿黄布军装的年代,一个穿背带裤,玳瑁眼镜,在跟弟弟的通信中常常用“睥睨”
二字的人,得到这个评语不奇怪。
他不是出身望族,12岁在上海会计师事务所当学徒养活一大家子人,十五岁已经写出中
国会计业的最早教材之一,大家都承认,“整个大华东地区找不出他这样有才干的人”。
但是这个人“不服用”。中财部曾有意调他,但他坚持留在上海“一入阁只是盆景,长
不成乔木了”。不光不去,他还不同意上级“民主评议”的运动式征税的方法,认为应
该按法律规定的税率来征,不光不同意,还连续写文章来论证谁对谁错。
他被撤后曾有人为他申辩,一位领导说“顾准不听话,不给他饭吃”。
撤职当天,他一句话不说在办公室坐了一个晚上,他的秘书陪着他坐了整整一个通宵,
没有暖气,脚都冻痛了……天亮之后,他“使劲推开了门,走了出去”。
一个人在盛年... 阅读全帖
p******y
发帖数: 3742
28
上海文革时最血腥的武斗:八四行动记
一九六七年八月四日,上海工人革命造反总司令部(工总司)调动十余万人马攻打
上海柴油机厂革命造反联合司令部(上柴联司),爆发上海文革中最大规模最血腥的武
斗。此后,工总司司令王洪文终于坐稳「工人领袖」,以致日后被毛泽东钦定继林彪之
后的中共接班人。
上柴是上海东北角万人大厂,文革初形成两大派:以党团员、干部为主的东方红总部
和以青年工人、普通职工居多的联司。东方红早一步找到工总司为靠山。联司则参加赤
卫队与东方方红唱对台戏,赤卫队垮台后联司又加入工总司杨浦区分部。不料后者并非
王洪文嫡系,被工总司砸了。厂内联司则占上风,夺了工厂领导权。六七年一月联司的
人找到张春桥的上海住处,张春桥不愿见,有人翻墙入院。次日王洪文带万余人人冲入
上柴兴师问罪,抓走联司二百多人。从此联司与工总司公开对立。
仅三千余人的联司面对数十万之众的强大对手不甘示弱,便去公安局请愿,在市中心
贴标语、大字报;宣传车上街大声控诉。一时联司在上海家喻户晓。三月王洪文以市革
委会名义派军宣队进驻上柴,四月军宣队宣布联司大方向错了。
上海交大青年助教汤福坤,与清华大学毕业的联司... 阅读全帖
p******y
发帖数: 3742
29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经典回顾:王洪文贪污茅台
上海文革时最血腥的武斗:八四行动记
一九六七年八月四日,上海工人革命造反总司令部(工总司)调动十余万人马攻打
上海柴油机厂革命造反联合司令部(上柴联司),爆发上海文革中最大规模最血腥的武
斗。此后,工总司司令王洪文终于坐稳「工人领袖」,以致日后被毛泽东钦定继林彪之
后的中共接班人。
上柴是上海东北角万人大厂,文革初形成两大派:以党团员、干部为主的东方红总部
和以青年工人、普通职工居多的联司。东方红早一步找到工总司为靠山。联司则参加赤
卫队与东方方红唱对台戏,赤卫队垮台后联司又加入工总司杨浦区分部。不料后者并非
王洪文嫡系,被工总司砸了。厂内联司则占上风,夺了工厂领导权。六七年一月联司的
人找到张春桥的上海住处,张春桥不愿见,有人翻墙入院。次日王洪文带万余人人冲入
上柴兴师问罪,抓走联司二百多人。从此联司与工总司公开对立。
仅三千余人的联司面对数十万之众的强大对手不甘示弱,便去公安局请愿,在市中心
贴标语、大字报;宣传车上街大声控诉。一时联司在上海家喻户晓。三月王洪文以市革
委会名义派军宣队进驻上柴,四月军宣队宣布联司大方向错了。
上海交大青年助教汤福坤,与清华大学毕业的联司... 阅读全帖
P***y
发帖数: 2885
30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人民中国的共党罪行
http://blog.xmnn.cn/?uid-12968-action-viewspace-itemid-597867
沧海有泪:洪沧海四十年祭
(完整版)
首身离兮心不惩 魂魄毅兮为鬼雄
一、
1970年2月27日,枪声响起,一个年轻的生命倒在了海滩上。他就是因“现行反革命”罪
被厦门市革命委员会人保组判处死刑的新加坡归国侨生洪沧海,死时21周岁。
洪沧海祖籍同安,1948年8月16日出生于新加坡,是新加坡当然公民。小学就读于新加坡
福建会馆主办的崇福小学,中学就读于新加坡中正中学,是个生性活跃、追求进步的左
派学生。受到祖国正在进行的文化大革命的红色思潮影响,因不满新加坡政府的专制统
治,参加了当地左派学生运动。祖父为了孙儿的生命安全,便带着他和哥哥洪沧江兄弟
俩告别父母,离开新加坡,在1967年3月回到了祖国,定居厦门。
海沧海、洪沧江兄弟在新加坡都是中学生,回国后双双进入了集美中学。当时的中学全
部停课闹革命,集美中学也不例外。兄弟俩进入集美中学后既无书可读,也没参加任何
造反派组织,成了“逍遥派”。
1968年11月,洪沧海却因“现行反革命罪”被捕。洪沧海回国之后,面... 阅读全帖
T**********e
发帖数: 29576
31
觉得卖早了,现在怎么也得七位数。
刘春华 王晖 1968年 毛泽东和林彪在井冈山
成交价:93,500
拍卖时间:2005-11-04
1968年7月1日,油画《毛泽东在安源》、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红旗》杂
志正式发表,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受到亿万人民瞩目。此前,该油画作者—中央工
艺美术学院学生刘春华,应邀到江西安源纪念馆参加陈列的准备工作。6月30日,他与
借到江西工作的韶山纪念馆馆长马玉卿同行回到北京。他们是受江西省领导委托,前来
邀请北京及全国各地美术创作专业人员,参加江西革命历史题材美术创作,以调整、充
实江西省各革命博物馆、纪念馆的美术展品。通过他们的邀请,数十位来自全国各地的
专业创作人员,于7月下旬齐聚江西省萍乡市,参加这次美术创作活动。
江西省领导点名请刘春华创作《毛泽东和林彪在井冈山》这一当时视为重大题材的油画
。刘春华十分义气、大度,他把本可独创的作品,与同窗九年的挚友王晖合作。同为中
央工艺美术学院学生的王晖,於1967年创作天安门广场西侧大宣传牌上的巨幅油画《五
个里程碑》,显示出创作实力。
刘、王二人同创作组于8月底从井冈山回到萍乡,进入了构思... 阅读全帖
z**********e
发帖数: 22064
32
http://history.people.com.cn/n/2012/0807/c198988-18684148.html
孙渝烽
2012年08月07日10:36 来源:东方早报
从“内参片”的内容来看,并非社会上所流传的那种说法——“四人帮”要看的黄色影
片——这完全是一种误传。“内参片”有分类,下达译制任务时只说编号不说片名。其
中有江青私人保留的美国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一些文艺片,如后来公映的《魂断蓝桥》
,也有一大批欧美拍摄的最新故事影片,其中有描写外国宫廷政变的,有讲暗杀活动的
影片,如《女人比男人更凶残》、《被玷污的勋章》等。
《红菱艳》(1948)
说起“内参片”人们马上就会联想到上海电影译制厂。“内参片”是“文化大革命”的
产物,因为当全国所有的文艺单位、电影厂几乎都停产闹革命时,只有上海电影译制厂
从1970年初一直忙到1976年粉碎“四人帮”止,都在忙于译制“内参片”。上译厂跟着
“内参片”而闻名全国。当时社会上流传“路道粗的人”就是能看上译厂“内参片”的
人。
我当年是上影演员剧团的演员,在奉贤“电影五七干校”劳动、学习。剧团的演员按编
制分归海燕、天马两个电... 阅读全帖
M******a
发帖数: 6723
33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郝斌:截屏再瞥周一良
周一良先生生前所用印章[1]
1987年初,时在农历岁尾,按照校长办公室的安排,我到燕东园24号周一良先生寓所拜
年,遭遇了一场意想不到的谈话。于今快三十年了,当时的尴尬情景时时涌动心头。现
在,依据我的记忆,把这次晤谈追记下来,同时也以我现在的认知做一点必要的诠释。
周一良,作为二十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一位代表性人物,已有不少学者对他给予关注、
研究,我写的这些,或许可以作为研究者的参考。
现时的北大,每到农历年末,都有一场春节团拜会,数百人的规模,校内的教职员工,
方方面面,都有人受邀出席。这一举措,始于上个世纪的九十年代之初,而后成为定制
,延续至今。在此之前,春节到来,只是因袭旧俗,登门拜年。受拜的,先是一、二级
教授,后来因人事代谢,一、二级教授凋零的不少,遂延扩至三级教授。登门拜年的角
色,由校长、副校长、书记、副书记充任。有时一人独往,有时二人同行。一个上午拜
望一家、两家,最多三家。至于谁去拜谁,全依平日交往熟识的状况,由校长办公室协
调确定。最早是空手登门,仅是叙谈和礼数而已;后来,办公室加备了一点礼品,也不
过苹果二、三斤。那个时候,冬令时节,市场上只有国光苹果可见,... 阅读全帖
c*********d
发帖数: 9770
34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1949年中共窃取政权后
林辉
2018-05-21 12:31 PM
1949年中共窃取政权后,其对外传递的要建立民主国家的信息,吸引了大批在海外求学
或已经毕业的中国留学生。有着报国情怀的他们,遂放弃了国外的优越待遇,毅然回国
,希望参加国家的建设,为祖国献一份力量。
而中共能在建政后短时间内掌握“两弹一星”技术,除了有苏联的帮助外,还主要依靠
大多是从海外归来的23名科学家,当局将他们视为“两弹一星元勋”,这其中就有早期
毕业于清华的钱学森、邓稼先、赵九章、王淦昌、钱三强、郭永怀、彭桓武等。为中共
做出重大贡献的他们,在文革来临时,除了钱学森受到特别保护但不得不违心说假话外
,其他人和他们家人的命运都相当不堪。有些人还被迫害致死。
如果回国的理工科“海归们”因为中共的需要,还在相当程度上受到中共的重视,个别
人受到保护,那么那些学文科的“海归们”的遭遇则令人扼腕。徐方撰写的《干校札记
》中就讲述了这样几位错信了中共而后悔不已的“老海归”。
哈佛经济学博士事业终结 文革被抄家
汪友泉是15岁的徐方和母亲1970左右在河南信阳“五七干校”时的室友,彼时五十出头
。据徐方描述,汪阿姨每天干完繁重的体力劳动,两只... 阅读全帖
c*********d
发帖数: 9770
35
·卞毓方·
〔卞毓方按:《风雨未名湖》已出,有幸参与阅稿,随手记下几则荒唐年代荒唐事。〕
◇ 知识分子的窝里掐
“我们没有整知识分子,都是知识分子自己整自己。”说话的,是当年清华军宣队
一位成员;转述的,是东语系六四级梁志刚。
现有一例:历史系教授周一良,一九四八年著文《乞活考》,讲西晋末年,塞外胡
族南侵,北方的居民纷纷向江南迁徙。其中有批流民从山西出发,走到黄河边上,停止
流亡,就地驻扎,安家建园,组织军队,号称“乞活军”,南联故晋司马氏政权,北拒
胡族,居然坚守了一百多年。此文刊于《燕京学报》,印数只有寥寥几百,鲜为人知。
文革初期,历史系青年教员丁则勤把它从故纸堆里翻出来,公诸大字报:《周一良的〈
乞活考〉是一株反动的大毒草!》证据是:发表时间,值国民政府崩溃在即,军队仓皇
南逃,周一良借古喻今,劝国民党军队相机止步,凭坚乘险,拥兵自保,以待来日。你
看,这不是反动透顶又是什么?!(引自郝斌《流水何曾洗是非》)
又有一例:历史系六三级臧振,生性敦悫,跟不上“捕风捉影处处影、无限上纲句
句纲”的形势,被某些积极分子视为落伍,进而升级为反动——此事,他始终蒙在鼓里
。直到毕业后若干... 阅读全帖
M******a
发帖数: 6723
36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南迁后,谁主科大沉浮 (转载)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od_CHN_Hist 讨论区 】
发信人: Mayingba (吳鐘學), 信区: Mod_CHN_Hist
标 题: 南迁后,谁主科大沉浮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hu Feb 21 07:37:46 2019, 美东)
原创:丁兆君等 科学春秋 微信号 kexuechunqiu
功能介绍
跨界论坛
导读:
南迁合肥后,中国科技大学在师资力量、教学设备、房屋校舍和办学方向上面临诸多困
难,主管单位更是几经变更。在克服困难、排解障碍的过程中,不同身份和背景的科大
教职工做出了种种努力,最终使得中国科大重新归口中国科学院,保证了科大优势学科
的继续发展。这段艰难曲折的历史是中国科技大学的重要发展史,也是中国科技发展史
上一个值得关注的片段。
撰文 | 丁兆君(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研究员)
陈崇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
丁毅信(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员)
● ● ●
1970年,中国科技大学南迁合肥。方才落脚,安徽省即派出工、军宣队进驻学校,领导
“一打三反” ①、清查“516”反革命阴谋集团运动。其间造成了大批冤假错案,校园
内气氛紧张,人... 阅读全帖
z**********e
发帖数: 22064
37
来自主题: Military2版 - 文革中的200号和820工程
王克斌
1 清华大学200号
清华大学200号,又称试验化工厂,是一个集教学、科研和生产为一体的原子能 工业中
心,建于1960年。200号的奠基者是清华大学又红又专的典型吕应中教授。
200号有一个2000千瓦游泳池式轻水堆和零功率反应堆。156工厂可以生产荧光粉原料,
软贝塔放射性同位素钷147。200号的研究工作为中国的核工程事业做出过很大贡献,培
养了大批人才。
200号坐落在北京昌平县的虎峪村。东临13陵,北面沟崖,西近南口镇,南面是昌平旧
县。虎峪村有山峦环绕,风景秀丽,空气清新。200号属于秘密单位,厂区大门有解放
军战士警卫。
1969年经国务院批准,200号开始承担党中央责成的国防科委的03820工程,隶属于
03528部。工程的主题是一座增殖和发电两用的反应堆。按照毛泽东“备战备荒为人民
”的精神,这座反应堆建在山洞里,由工程兵完成。开始的设计方案采用高温金属堆,
后因难度太大,又改成气冷堆。
820工程采用部队建制,分为五个连队。包括后勤、反应堆工程、堆材料、核子仪器及
方法、放射化学及后处理等。当然还有核辐射实验室离不开的技术安全室,简称技安室。
200号军宣... 阅读全帖
M******8
发帖数: 10589
38
电影《决裂》——文革后期被勾兑的“政治贺岁片”
潘天强
(发表于《上海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年第5期)
提要:建国60周年,中国的电影经历了无数的风风雨雨;60年的中国电影史的滚滚画卷
是一部浓缩了的社会史、文化史、思想史和斗争史。在众多引发争议的影片中,作为
1976年的“政治贺岁片”(元月一日在全国上映),电影《决裂》是一部特别值得去分
析和回味的影片。美国具有冷战思维的电影史家汤普森和波德维尔在《世界电影史》中
用了近一页的篇幅来讲叙这部电影,把《决裂》定位“一部关于一所所谓农业大学的极
具戏剧性的影片,极好地图解了毛泽东的思想”[1]。更奇怪的是30多年过去了,最近
不时地有人拿这部影片中的教育思想和政治理念来诟病当前几乎要走入死胡同的教育乱
象。在人们提出现代化大学要追求“大楼、大师、大气”之时,有人用影片中的台词“
看一个学校的好坏,不能只看有没有高楼大厦,也不能看有没有专家教授,要看这个学
校培养什么样的学生”来寻求一种对旧有理想主义的追思。并且看好这部影片的人还不
在少数。因为在《决裂》中被不断否定和批判的所谓资产阶级教育的一系列恶果似乎在
当前都成了活生生的实例。工... 阅读全帖
z**********e
发帖数: 22064
39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ilitary 讨论区 】
发信人: zhonghangyue (中行说),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神秘“内参片”:并非“四人帮”要看的黄色影片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Apr 17 16:56:34 2015, 美东)
http://history.people.com.cn/n/2012/0807/c198988-18684148.html
孙渝烽
2012年08月07日10:36 来源:东方早报
从“内参片”的内容来看,并非社会上所流传的那种说法——“四人帮”要看的黄色影
片——这完全是一种误传。“内参片”有分类,下达译制任务时只说编号不说片名。其
中有江青私人保留的美国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一些文艺片,如后来公映的《魂断蓝桥》
,也有一大批欧美拍摄的最新故事影片,其中有描写外国宫廷政变的,有讲暗杀活动的
影片,如《女人比男人更凶残》、《被玷污的勋章》等。
《红菱艳》(1948)
说起“内参片”人们马上就会联想到上海电影译制厂。“内参片”是“文化大革命”的
产物,因为当全国所有的文艺单位、电影厂几乎都停产闹革命时,只有上海电影译... 阅读全帖
t**z
发帖数: 147
40
(二十五)“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一月十五号工经系的小分队进驻了元坝,一月十七号,我们排派胡恒康、曹长城和
赵肚子打前站先行去了元坝。赵肚子姓赵大名祖赐,由于他腆着一个颇为富态的将军肚
,因此获得了赵肚子的雅号。
公元一九七零年一月十九号,这是我们出发的日子,学校承诺,只去一个月就将我
们替换下山,因此只允许我们带点随身用品。李指挥已经先行上山,工宣队的王克中副
政委与我们一起上山,系里是工宣队的臧师傅和军宣队的老王与我们同行,院军宣队的
副政委郭老头子也亲自前来送行。
学校向四厂借了两辆解放,但因为人多坐不下,二队的工人师傅又临时为我们在车
厢四周绑上杉槁作为护栏,这样大家都站着,就可以多上些人。
汽车缓缓开动,再见了四厂!再见了!同学们、师傅们!我们都很兴奋,颇有点荆
轲当年那种‘壮士一去不回还’的气势,我们高唱战歌向元坝进军了!
汽车过中营直驰北关,南拐过汉江大桥,经大河坎沿汉水西行,然后南拐。
山!一座座大山离我们越来越近了!
山!山头上的小树已经历历在目了!
山!公路渐高,汽车盘旋而上,我们已经在峡谷之间穿行
M******a
发帖数: 6723
41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ilitary 讨论区 】
发信人: Mayingba (吳鐘學),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郝斌:截屏再瞥周一良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Wed Sep 28 17:34:44 2016, 美东)
周一良先生生前所用印章[1]
1987年初,时在农历岁尾,按照校长办公室的安排,我到燕东园24号周一良先生寓所拜
年,遭遇了一场意想不到的谈话。于今快三十年了,当时的尴尬情景时时涌动心头。现
在,依据我的记忆,把这次晤谈追记下来,同时也以我现在的认知做一点必要的诠释。
周一良,作为二十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一位代表性人物,已有不少学者对他给予关注、
研究,我写的这些,或许可以作为研究者的参考。
现时的北大,每到农历年末,都有一场春节团拜会,数百人的规模,校内的教职员工,
方方面面,都有人受邀出席。这一举措,始于上个世纪的九十年代之初,而后成为定制
,延续至今。在此之前,春节到来,只是因袭旧俗,登门拜年。受拜的,先是一、二级
教授,后来因人事代谢,一、二级教授凋零的不少,遂延扩至三级教授。登门拜年的角
色,由校长、副校长、书记、副书记充任。有时一人独往... 阅读全帖
c*********d
发帖数: 9770
42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ilitary 讨论区 】
发信人: chinabbsdad (张果老他爹),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告别噩梦,拒绝遗忘——《风雨未名湖》备忘录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Wed Jun 6 02:29:06 2018, 美东)
·卞毓方·
〔卞毓方按:《风雨未名湖》已出,有幸参与阅稿,随手记下几则荒唐年代荒唐事。〕
◇ 知识分子的窝里掐
“我们没有整知识分子,都是知识分子自己整自己。”说话的,是当年清华军宣队
一位成员;转述的,是东语系六四级梁志刚。
现有一例:历史系教授周一良,一九四八年著文《乞活考》,讲西晋末年,塞外胡
族南侵,北方的居民纷纷向江南迁徙。其中有批流民从山西出发,走到黄河边上,停止
流亡,就地驻扎,安家建园,组织军队,号称“乞活军”,南联故晋司马氏政权,北拒
胡族,居然坚守了一百多年。此文刊于《燕京学报》,印数只有寥寥几百,鲜为人知。
文革初期,历史系青年教员丁则勤把它从故纸堆里翻出来,公诸大字报:《周一良的〈
乞活考〉是一株反动的大毒草!》证据是:发表时间,值国民政府崩溃在即,军队仓皇
南逃,周一良借古喻今,劝国民党军... 阅读全帖
e****r
发帖数: 29
43
梦醒时分
八月初,学校显得寂寞冷清,没多少学生。我们一帮难兄难弟十多人到燕山山脉的最高
峰“百花山”逍遥一番,散心解闷。武斗时剩有一些“粮草”,面条,腊肉等正可用上
。虽是盛夏,山上很凉,在山顶露宿,男女生分别以两块巨石为床,被子上铺塑料布,
第二天能倒出半盆露水来。夜晚,天色那么清朗,满天的星星近得触手可及,万籁无声
,与世隔绝,什么烦恼都留在地上与我们无关了,也许这就是在“天堂”里的感觉?舞
蹈队的薛铮情不自禁在岩石上独舞起来。那时山下的民兵封山,防堵“流窜”的学生,
煮饭只能躲在山沟里,不能露出火光,紧张而刺激。
三四天后回到学校,我仍住一号楼,六字班的郑则经毕业分配了,有工资,离校前他“
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请大家上颐和园游泳戏耍,豪饮啤酒,快活了一阵。
八月初毛主席给工宣队送“芒果”,突显了对工宣队的支持,并寄于厚望。在全国掀起
工人阶级占领上层建筑领域的热潮,各大专院校,科研机关都入驻工宣队。逐步稳住了
全国的无政府混乱局面,要依靠工人阶级来完成“斗批改”的任务。实际上工宣队的核
心是军宣队,各个企业的大联合都是派驻了军宣队才成立革委会的,“全国山河一片红
”时,军队
z**********e
发帖数: 22064
44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ilitary2 讨论区 】
发信人: zhonghangyue (中行说), 信区: Military2
标 题: 文革中的200号和820工程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Wed Nov 25 11:10:46 2015, 美东)
王克斌
1 清华大学200号
清华大学200号,又称试验化工厂,是一个集教学、科研和生产为一体的原子能 工业中
心,建于1960年。200号的奠基者是清华大学又红又专的典型吕应中教授。
200号有一个2000千瓦游泳池式轻水堆和零功率反应堆。156工厂可以生产荧光粉原料,
软贝塔放射性同位素钷147。200号的研究工作为中国的核工程事业做出过很大贡献,培
养了大批人才。
200号坐落在北京昌平县的虎峪村。东临13陵,北面沟崖,西近南口镇,南面是昌平旧
县。虎峪村有山峦环绕,风景秀丽,空气清新。200号属于秘密单位,厂区大门有解放
军战士警卫。
1969年经国务院批准,200号开始承担党中央责成的国防科委的03820工程,隶属于
03528部。工程的主题是一座增殖和发电两用的反应堆。按照毛泽东“备战备荒为人民
”的精神,这座反... 阅读全帖
o****l
发帖数: 21
45
我在文革时期当逍遥派,有一个收获就是学会了拉手风琴,最着迷的一段时间,每天8小
时以上都在拉琴。有一天我在宿舍里拉新疆歌曲“农庄姑娘”,突然闯进来一个人,是65
6(6系,无线电电子学系)的李东林,初中时是我在北京八一学校时的同学。他说他是寻
着琴声找来的,夸我拉得很熟练。他在学校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拉手风琴,他说还需要
一个人,可以推荐我去。就这样,我进了学校的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拉手风琴。
那时候都是拉文革流行歌曲,国际上仅存的朋友中阿尔巴尼亚是头号朋友,因此也
拉阿尔巴尼亚曲子“一手拿镐,一手拿枪”、“支持英雄的越南”、“海内存知己”等。
有时候忍不住拉一些苏联歌曲,军宣队来问就说拉的是阿尔巴尼亚歌曲“红梅花儿开”、
“山楂树”,把“莫斯科郊外的晚上”说成是“地拉那郊外的晚上”。我还到处借手风琴
配器曲来抄,五线谱大约抄了十几本,为了预防产生问题,曲名我都不抄在上面。有一次
,军宣队来检查,打开我的五线谱本调侃说:“怎么?都是些炒豆芽菜。”
大概是3系(近代化学系)的一个老师,钢琴的演奏有相当高的水平,我和李东林常
去听他的演奏。通过听他的钢琴演奏,我的音乐欣
j********b
发帖数: 565
46
来自主题: Mod_CHN_Hist版 - 潘光旦的四个S:中国知识分子命运
潘光旦,1899-1967,中央民族学院教授,在1957年被划成“右派份子”,文革中又成
为“批判斗争”对象,从1966年夏天开始,一直在该校“专政队”中“劳改”,1967年
6月10日病重去世。在去世前,他用四个S开头的英文词,即“投降”、“屈服”、“活
命”和“灭亡”,描述了自己的一生。
1、四个S:SURRENDER,SUBMIT,SURVIVE,SUCCUMB
1967年,潘光旦教授病重。那时正是文革仍然在轰轰烈烈进行的第二年。他从1966年文
革开始后,一直就是中央民族学院的“批判斗争” 对象,被编入学校的“牛鬼蛇神劳
改队”里,不断受到侮辱以至殴打。他在1957年被划成“右派份子”,在文革中成为“
反动学术权威”。除了在精神上思想上遭到攻击之外,他本来腿有残疾,加上年事已高
,遭受长期“斗争”,对他来说在体力上也分外难以承受。
去世之前,在最后的日子里,潘光旦的一位老友叶笃义来看望他。早年他们都曾经留学
外国,取得学位,然后回到中国工作。潘光旦告诉老友,他自己的生活,从前一直实行
三个S的政策,这三个S是指三个以S开头的英文词,SURRENDER,SUBMIT,SURVIV... 阅读全帖
z**********e
发帖数: 22064
47
来自主题: Mod_CHN_Hist版 - 文革的自杀等于他杀
·顾 土·
如今,40多年前的卞仲耘校长之死能再次引起人们的反省、争论、辩驳,这说明文
革在中国人心里的阴影是任何势力都不可能抹去的。卞仲耘校长是他杀,他杀在文革中
是一股风潮,有的死在群众的棍棒下,有的死在专政机关的枪口下,有的死于两派武斗
,有的死得不明不白。在文革中,自尽也是一股浪潮,席卷全国。那时的自尽,既不像
陈天华,也不似王国维,连阮玲玉式的自杀都不属于。其实都是他杀,因为是逼不得已
,实在走投无路。
◇ 他们被逼自杀
说起自尽,我深有感触,因为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一段岁月里,我几乎每天遇见一
起。
1966年6月,我去北京工人体育场游泳池游泳,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从馆顶一跃而
下,摔在我的面前。他好象生前特意穿上整齐的中山装,然后以死明志。我惊恐地盯着
他的尸体,他的左脸贴在地面,压着一滩血迹,两条腿呈扭曲状。
我父亲带我和弟弟去北京东直门外放鸭子,那时出了东直门就是一片水塘,我独自
赶着鸭子往芦苇深处走,不料,一具尸体浮在眼前,脑袋肿胀得奇大无比,皮肤被水泡
得惨白。
自尽,最后还轮到了我的亲人。1966年9月中旬,我在父亲的抽屉内发现了一封发
自上海嘉定县公安局的电报,称... 阅读全帖
z**********e
发帖数: 22064
48
来自主题: Mod_CHN_Hist版 - 周启博:清华没有沈克琦
http://hx.cnd.org/?p=109068
周启博:清华没有沈克琦
北大前副校长沈克琦先生于2015年2月17日去世,他被人称道除了因为对北大物理学科
的贡献之外,更因为他对反右的态度。
2007年12月22日笔者谒见沈克琦先生(左)。摄影者为沈夫人。
因为自己的父母1952年之前任教清华,之后任教北大,我对清华北大情况有些了解。
1957年夏我是12岁的小学生,去北大附小上学经过未名湖边水塔时,看到校卫队把濒死
的投湖女学生头朝下搭在高凳上控水,我挤在围观人群中听成年人议论中有“右派言论
”一词。回到家发现父亲的挚友因被划右派也去了未名湖自沉,后来又听说父亲欣赏的
学生被划右,父亲因此被批重用右派轻视党员。记得父母连续多日面色凝重,家中气氛
压抑。1957年秋我上清华附中初中参加课外无线电小组,辅导员是清华大学无线电系学
生。小组活动两三个月,我刚刚学得入门,辅导员就不见了,附中宣布他是右派。他可
能是躲过了反右在夏季的第一波,却在秋季“反右补课”时被拉去填了无线电系右派指
标。为搞臭“右派”和震慑民众,主持清华大学党委的蒋南翔及其助手刘冰,高沂,胡
健,何东昌,艾知生动... 阅读全帖
z**********e
发帖数: 22064
49
http://hx.cnd.org/?p=139748
在中国“文革”时期。1968年冬,毛泽东发动了让青少年“上山下乡”的猛烈浪潮,席
卷全国。
一年前(1967),毛泽东还大赞道:“我们的一些事,完全没办法。而红卫兵一闹起来
,就有办法了……不借红卫兵的力量,什么法子也没有,一万年也不行。” 现在,毛
泽东却说“靠学生解决问题是不行的,历来如此。他们只有闹一闹而已。” 1967年7月
下旬,毛泽东导演了万人“工宣队”强行闯入清华大学去镇压“红卫兵”。 而“红卫
兵”不明情况予以抗拒。1967年7月28日凌晨,毛泽东在中南海突然召见“五大造反红
卫兵领袖”(聂元梓、蒯大富、韩爱晶、谭厚兰、王大宾),明确说要让红卫兵“统统
走光,扫地出门”,他警告:“如果有少数人不听劝阻,坚持不改,就是土匪,就要包
围起来;还继续顽抗,就实行歼灭。” 至此,“红卫兵”失去了毛泽东的支持。毛泽
东以“回校闹革命”的名义让他们返回校园受“军宣队”(进驻学校的“军人宣传队”
)的控制。对于社会上的群众组织,毛泽东以“两派群众大联合”为名,予以强行解散
。这标志着全国的“造反派”作为“文革”运动中最重要的群众... 阅读全帖
c*****3
发帖数: 1141
50
文章核心提示:即便从最善良的角度,大饥饿前还可宽宥毛泽东,也许毛真的是“好心
办坏事”,敢叫日月换新天,以为替国人谋了大福利行了大仁政,根本没想到竟是领着
他们走进这样的“天堂”。但当大饥饿实实在在逼到眼前,已支付了巨额“学费”,当
人民利益与自己的政治理想政治利益发生冲突,仍然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仍不下“
罪己诏”,这还能说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吗?李锐指出:“在毛的性格中,死多
少人都无所谓。”1961年9月庐山中央工作会议,毛说:“错误就那么一 点,没有什么
了不得。”
丁抒先生是大饥灾研究的先行者,本文多处引用丁先生的《人祸》,真诚鸣谢!
一、走偏的第一步:合作化
中共建权之初,由于连年战争,农村凋敝,人均年度拥粮仅370斤,1952年增至395斤。
1949年前有的山农一年只能吃十顿白面,1953年每月可吃四五顿。山农多吃这点白面已
被薄一波作为“社会主义成绩”汇报给毛泽东。就这点底子,农民刚刚过上一二年太平
日子,由意识形态决定的合作化运动便开始了。苏联早就力主土地国有,认定分田到户
有害于公有制的建立。1953年6月15日,毛泽东在政治局吹响合作化号角:“通过农业
合... 阅读全帖
1 2 3 4 下页 末页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