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topics

全部话题 - 话题: 凡夫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
j********p
发帖数: 9680
1
某种意义上,凡夫人要感谢“隔阴之迷”
凡夫人要感谢“隔阴之迷”,某种意义上
问曰:若造善业,则能获得增上生的安乐,因而应爱著有漏善业。
智者畏善趣,亦等同地狱,
彼等于三有,难得不生畏。
智者们畏惧善趣,也等同于地狱一般,他们于三有世间,难得不生起畏怖。
此处智者是指如理通达三界苦谛以上的圣者。在这些圣者敏锐明利的智慧前,三有世间
如同火宅,如同苦海一般,地狱恶趣固然充满着痛苦的猛火,而人天善趣中也无处不在
为烦恼毒火所烧,衰老死亡瀑流所冲袭。《念住经》中说:“地狱有情受狱火,饿鬼感
受饥饿苦,傍生感受互食苦,人间感受短命苦,非天感受争斗苦,天境感受放逸苦。轮
回犹如针之尖,何时亦无有安乐。”再说圣者畏因如同恶果一样,善趣中安逸享受实际
上是后世恶趣之因,因而他们对增上生的人天善趣,也会如同恶趣地狱一样怖畏,对整
个三有世间,圣者们很难做到不生怖畏厌离。 “难得不生畏”一句,还可理解为:除
了登地以上菩萨圣者们,其余智者难以做到对三有不生怖畏。登地菩萨已证得了有寂平
等的大智慧,为救渡众生,他们对地狱也会如同鹅王趋莲池一般,不但毫无畏惧,反而
会充满喜乐,如寂天菩萨云:“如是修自心,则... 阅读全帖
P******A
发帖数: 126
2
发出离心 舍凡夫心
在《道次第》中,下士道的内容为念死、念恶趣苦、皈依三宝、深信业果,中士道的内
容主要是念人天善趣之苦。同样是念“苦”,在不同的修学阶段,所念内容却大相径庭
。下士道的修学,是以成就人天善果为目标,故念恶趣之苦,希求人天之乐。而中士道
的修学,是以发起出离心为目标,故进一步念人天之苦,因为人天亦非究竟之乐,仍在
有漏的三界之内。此外,还应该了解苦生起之因——集谛,即有情生命延续的原理及状
况。
我们要不断思维死亡之苦、恶道之苦,乃至人天之苦,思维烦恼和业给我们带来的痛苦
。这种观修,有助于我们生起真正的出离心。
说到出离,首先是出离环境。我们出家,就是对尘世生活的出离。但出离环境并非目的
,因为任何境界都没有实质。我们之所以要出离环境,是因为心对境界的贪著。所以,
出离环境是为了摆脱心对此产生的贪著,归根结底,还是为了出离凡夫心。
凡夫心也属于集的范畴。我们希望出离苦,首先应出离集。知苦,方能断集。所谓集,
就是烦恼、业力,就是生死相续。
业力,包括身口意三业。一般来说,似乎偏重于身业和语业,但意业却是根源。贪嗔痴
三毒,就属于意业的范畴。我们在贪的时候,就造下贪的意... 阅读全帖
r**m
发帖数: 1825
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菩萨还是凡夫
单独开个贴:
=====================================
按照南传菩萨道的讲法,菩萨还是凡夫,因为他们没有证悟到道果智,
最多是达到行舍智的阶段,
因为当年那位人间的佛陀所开示的是修行者证悟初果之后,最多将经过七番生死即证入
涅盘,此为”正性决定“,(意思是自然规律),菩萨也不例外。
道智的作用是断除烦恼,所以菩萨们还是没有断除烦恼的凡夫,而不是北传佛教里神通
广大有求必应的那种形象。
另外南传的菩萨只是通过帮助和利益众生来积累菠萝蜜,并不能救度众生,因为真正能
救度众生的是去向涅盘的道果智, 而菩萨自己还未证得。
北传后期的一些说法诸如“不断烦恼,不入涅槃”都是为了掩饰这个漏洞。
=========
这段的论证很有力,从佛陀这位已知的大菩萨的最后一生的行为表现来看,菩萨还是凡夫
南传佛教的菩萨道思想
http://longquanzs.org/articledetail.php?id=6785
虽然菩萨已经修行了多生多劫,而且观智要比阿拉汉圣者强得多,但在证悟佛果之前还
是一位凡夫,因为菩萨的圣道智必须和一切知智同时生起。在证得一切知智之前,他的
巴拉... 阅读全帖
b*****l
发帖数: 3821
4
(这个系列的缘起参见“闲谈大小乘,兼论‘原始’佛法(1)”的第一段。)
2。菩萨有没有阶位?是不是凡夫?能不能度人?
2.1 菩萨有没有阶位?
即使按照南传的观点, 也有三种菩提,三藐三菩提或正等正觉,辟支菩提,
和声闻菩提或弟子菩提。有很强烈善欲想要成佛的在成佛之前就是菩萨。
南传把菩萨分作三种:慧者菩萨,信者菩萨和精进者菩萨,
他们圆满波罗蜜的期限是四阿僧祗与十万大劫、八阿僧祗与十万大劫
和十六阿僧祗与十万大劫。《行藏注疏》记述了菩萨在被授记之后,
通过四成就:一切资粮成就,无间断成就,无时懈怠成就,恭敬成就来圆满完十波罗蜜。
那么这个圆满波罗蜜的过程有没有阶段呢?有没有阶位呢?这个答案是不是很清楚了?
至于这个阶位谁来认定,谁能认定,以后单独谈。这里先解决有无的问题。
有人愿意认为菩萨是凡夫,没有修证也没有阶位,
愿意认为佛陀吃了最后一个馒头就从凡夫一跃成为能教导小乘圣众的正等正觉,
这样的逻辑和常识水平,实在是让人摇头。
2.2 菩萨是不是凡夫?
即使按照南传的观点,成为被授记的菩萨具备的条件之一是波罗蜜已经圆满至
足以使他在那一生证得阿罗汉果。但是菩萨为了未来的众生,... 阅读全帖
b*****l
发帖数: 3821
5
(这个系列的缘起参见“闲谈大小乘,兼论‘原始’佛法(1)”的第一段。)
2。菩萨有没有阶位?是不是凡夫?能不能度人?
2.1 菩萨有没有阶位?
即使按照南传的观点, 也有三种菩提,三藐三菩提或正等正觉,辟支菩提,
和声闻菩提或弟子菩提。有很强烈善欲想要成佛的在成佛之前就是菩萨。
南传把菩萨分作三种:慧者菩萨,信者菩萨和精进者菩萨,
他们圆满波罗蜜的期限是四阿僧祗与十万大劫、八阿僧祗与十万大劫
和十六阿僧祗与十万大劫。《行藏注疏》记述了菩萨在被授记之后,
通过四成就:一切资粮成就,无间断成就,无时懈怠成就,恭敬成就来圆满完十波罗蜜。
那么这个圆满波罗蜜的过程有没有阶段呢?有没有阶位呢?这个答案是不是很清楚了?
至于这个阶位谁来认定,谁能认定,以后单独谈。这里先解决有无的问题。
有人愿意认为菩萨是凡夫,没有修证也没有阶位,
愿意认为佛陀吃了最后一个馒头就从凡夫一跃成为能教导小乘圣众的正等正觉,
这样的逻辑和常识水平,实在是让人摇头。
2.2 菩萨是不是凡夫?
即使按照南传的观点,成为被授记的菩萨具备的条件之一是波罗蜜已经圆满至
足以使他在那一生证得阿罗汉果。但是菩萨为了未来的众生,... 阅读全帖
r****n
发帖数: 8253
6

本就有自他之分,只是这种自他之分,并不是有自体,他体的自他之分(建立在永恒自
性基础上的)。而是一种整体层面的,非常抽象的自他之分。其实是一种数学上的个体
性,不是实体上的个体性。
凡夫认为的自他,是建立在实体基础上,比如苹果和梨子是两个物体,是因为在实体上
他们是有区别的。但这其实是表象,而凡夫因为这种实体的执着和错误认识,进而生起
贪爱,导致不间断的对五蕴实体的观察测量行为,导致生灭不断相续,轮回产生。
佛陀则将凡夫所体验到的实体进行了分类,分解为色蕴,受蕴,想蕴,行蕴,和识蕴五
部分,通过一一指出它们的无常性,苦性,无我性以及缘生性,打破凡夫对五蕴实体的
执着,建立起圆满的无我之见:在当下现起的身心现象当中,没有任何一个是具有主宰
性,恒常性和独立性
但是否认了五蕴的无主宰性,无恒常性,并不等于否认五蕴相续生灭的整体上的个体性
特征。这种五蕴相续生灭之流是毫无疑问具有一种个体性,正是因为这个五蕴相续生灭
之流的整体上的个体特征,才不会有业力的错乱。不会某某有情众生前世造恶业,另外
有情众生却因此而今世受果。
但是要表达清楚这个问题,并不容易,因为我们的语言是有限的,我们对事物的... 阅读全帖
f**l
发帖数: 9796
7
"凡夫认为的自他,是建立在实体基础上,比如苹果和梨子是两个物体,是因为在实体上
他们是有区别的。但这其实是表象,而凡夫因为这种实体的执着和错误认识,进而生起
贪爱,导致不间断的对五蕴实体的观察测量行为,导致生灭不断相续,轮回产生。
佛陀则将凡夫所体验到的实体进行了分类,分解为色蕴,受蕴,想蕴,行蕴,和识蕴五
部分,通过一一指出它们的无常性,苦性,无我性以及缘生性,打破凡夫对五蕴实体的
执着,建立起圆满的无我之见:在当下现起的身心现象当中,没有任何一个是具有主宰
性,恒常性和独立性"
哈,这段话有点意思。。。。譬如苹果和梨都是属于水果的,可水果这种分类范畴也太
低级太不根本了?于是继续跳到更大的范畴。。。。?然后一直一直下去,拿万事万物
各种现象来试验的结果就是最后的范畴,五蕴?
S**U
发帖数: 7025
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凡夫,圣人,大乘
佛法中对圣人的定义,是见法证果。没有证果的,就是凡夫。不管是孔子、爱因斯坦、莫札特,Mother Teresa,还是 Bill Gates,如果他没证果,佛法中就属于凡夫。
见法,在原始佛法是见四圣谛,在大乘是见空性(中观)或见佛性(又名如来藏)。见法的人,对如何才能解脱没有疑惑。
依原始佛法经典,佛陀坐菩提树下之前,对如何才能解脱还有疑惑,所以还是凡夫。南传说是已经具足十波罗蜜的凡夫菩萨。
佛胜过其他阿罗汉,这是南北共传的。佛陀成佛的观慧是什么?南传依<转法轮经>等,认为是四谛慧。大乘认为大乘经说的(空性,或佛性),才是佛陀成佛的观慧。这是一个根本分歧,直接影响修行的路。四谛与如来藏是互相冲突的(主张如来藏的<胜鬘经>,试图以如来藏来解释四圣谛)。
南传的菩萨位阶与北传的菩萨位阶不同,是自然的。因为南传只承认原始佛法的经,不承认大乘经。马哈希派了两个弟子到美国传法,其中之一的喜戒法师,我曾经邀请他开示,当时有人问他<金刚经>的问题,他就一句话∶我们的传统(南传)里没有这部经。
不管如来藏、净土宗、印度教或基督教,都有宗教经验为基础。超常的宗教经验是信心的重要来源。超常经验是主观经验,... 阅读全帖
r*****d
发帖数: 922
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菩萨还是凡夫
菩萨其实并不关心自己是不是凡夫。菩萨关心的是是否有足够的智慧能认清自心的烦恼
而获得快乐,是否能够帮助众生也获得同样的智慧和快乐。如果一个凡夫能让自他都很
快乐,那作凡夫实在是没有什么不好的。反之,如果作佛不能提供上述利益,那作佛也
没有什么好的。
S**U
发帖数: 7025
1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菩萨还是凡夫
大乘主张佛经过圣位菩萨阶段成佛,所以释迦牟尼在人间成佛前的凡夫事迹,被大乘说
成是示现,演戏给众生看,其实已经是圣位菩萨,不是凡夫。这是为了避免大乘的理论
与事实矛盾。
大乘经过长期发展,已经成为一套自洽的系统,无法证伪。大乘只有一部分可以证真,
所以修大乘,必须要有信心。
阿含经的解脱道,以「当下可见」的修行为主,可以证伪或证真。佛陀最伟大的洞见,
是以「观」,如实知见世间的真相,因为它可以从经验上反覆被检验,所以见法者对四
圣谛,毫无疑惑。
S**U
发帖数: 7025
1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菩萨还是凡夫
菩萨多劫以来,关心的是帮助众生获得快乐,这点没有问题。
凡夫菩萨与圣位菩萨观的区别,是凡夫菩萨在发现解脱之道后,当生证果,没有所谓「忍而不证」,所以佛陀的弟子也当生证果。
圣位菩萨观是反对当生证果,而要「忍而不证」,直到累积福德智慧圆满,才证果。维摩、法华等经还说声闻弟子悔恨证果。
今生证果,解脱法是当下可见,毫无疑惑,也没有争论,这是部派分裂之前的事。若目标是无量劫后证果,解脱是一个希望,不是现量,难免有信心问题,如何解脱的争论也就无法解决,因为(佛陀之后)谁都没成佛,能用经验来证明!
b**d
发帖数: 7644
1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菩萨还是凡夫
你可以说吕洞宾也是凡夫,观音菩萨也是凡夫,so what ? 人家过得比你好多啦,过个
几千年人家成佛啦,你还在这儿。。。。。。
r****r
发帖数: 755
1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凡夫,圣人,大乘
说的很好,喜戒法师非常了不起,可惜圆寂太早了,
关于大乘,马哈希尊者的另一位大弟子班迪达法师曾经讲过一个比喻,
两个行人都陷入泥沼,如果一个人要帮助另一个,必须自己先要脱困,
自己不先从泥沼里拔出来的话是无法帮助别人的。

、莫札特,Mother Teresa,还是 Bill Gates,如果他没证果,佛法中就属于凡夫。
见法的人,对如何才能解脱没有疑惑。
南传说是已经具足十波罗蜜的凡夫菩萨。
等,认为是四谛慧。大乘认为大乘经说的(空性,或佛性),才是佛陀成佛的观慧。这
是一个根本分歧,直接影响修行的路。四谛与如来藏是互相冲突的(主张如来藏的<胜
鬘经>,试图以如来藏来解释四圣谛)。
不承认大乘经。马哈希派了两个弟子到美国传法,其中之一的喜戒法师,我曾经邀请他
开示,当时有人问他<金刚经>的问题,他就一句话∶我们的传统(南传)里没有这部
经。
心的重要来源。超常经验是主观经验,有了就不一样,没有没啥可说。从理性的角度来
看,超常的宗教经验与所宣称的宗教意义,是否有因果关系?超常的宗教经验是否抵触
日常经验?可以客观讨论。
,因果关系清楚明白。无常也符合日常经验。原始佛法的理论、修行、结... 阅读全帖
g*******r
发帖数: 1414
14
如果没有开悟的都算凡夫,那估计挺多凡夫的 :D
棒喝也有很多可能性
比如觉得他人说错话,也可能遇到劫匪
我觉得其实是百无禁忌吧,只要想好了要承担过后的因果就行
我有时觉得自己走路每迈一步都踩死不知多少蚂蚁
夺命之事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做
棒喝算是比较random的了
H******3
发帖数: 169
15
佛经中的时空概念远远超越凡夫的想象---索达吉堪布
一时薄伽梵住王舍城鹫峰山中,
有一次,释迦牟尼佛在王舍城灵鹫山。
“一时”即“在一个时候”。为什么没有说一个准确的时间呢?因为佛陀的神变是千变
万化的,在不同的众生面前,有时显现为是在夏天说法,有时显现为是在冬天说法,之
所以在不同史书中,关于佛陀涅槃的时间有很多不同的说法,其原因也是这样。
有些历史学家认为,在《广般若》还没有传讲的时候,佛陀已经转了《心经》这个法门
,所以说“一时”而没有一个确切时间。
如果是一个凡夫,则可以说我某年某月某日的几点几分几秒在什么经堂里开始宣说什么
法,可以确定一个准确的时间,但这里却是从广义的角度而言的,意思是说:在一个因
缘成熟之时。
薄伽梵:即梵文中的“班嘎万纳”,有些佛经中称佛为“世尊”,而有的经中称为“薄
伽梵”,“薄伽梵”用的比较多,其意思也就是“出有坏”。
出——超离了轮回和涅槃的边,
有——具有六波罗蜜多的功德,
坏——毁坏四魔(摧伏蕴魔、烦恼魔、死魔、天子魔)。只有佛陀,才圆满具足了出有
坏的功德。
住王舍城鹫峰山中:佛陀住在王舍城的灵鹫山中。
王舍城是当时摩揭罗国的首都,为印度第一... 阅读全帖
r****n
发帖数: 7315
16

你这里凡夫的五蕴生灭流指的是啥?
r****n
发帖数: 7315
17

在轮回中的凡夫,还是执认了有个主体在轮回。
这五蕴可以各个分别出,可以互相牵扯阿。
我最近刚刚发现一个禅定的好处,就是可以减弱五蕴的影响。
r****n
发帖数: 8253
18

我只说是“同一”,但却没说是“同一体”,更没有说“一体两面”。它们是不同的。
一旦加入了一个“体”字,就变成了我见,变成了常见。
这就是区别。假如是如来藏化现为这两态,即大乘起信论所说的心生灭门和心真如门,
那么就变成了我见。
实际状况是抽象的存在(波性,空性),在某种条件下,转为实体的存在(粒子性,有
性),实体的存在需要依赖于条件而产生(有为法皆是因缘而生)。实体的存在因为失
去条件,而转为抽象的存在。
抽象的存在,和实体的存在,它们是同一的两面,它们互相排斥,没有共同的“体”,
二者完全不同,并且不可能同时表现,但是它们是同一的两个不可或缺的部分。
如来藏的错误之处
1.如来藏是个本体,是个根本因,它化现产生万法,这趋向于我见,符合我见的主宰性
特征
2.如来藏在众生身中,哪怕它非空非有,不可思议,但是这必定违背了有为法和涅槃的
互斥性特征,也趋向于我见。
3.如来藏的真如起用,更是极为严重的错误,因为尽管某些类型的抽象存在事物,诸如
业力,没有被观察的色法在某种条件下可以转化为有为法,或者对有为法产生作用,但
是它不是主动性的,而是被动性的,需要一个“外在”的观察测量行为,而... 阅读全帖
a***n
发帖数: 1993
19

要照你这么说,阿罗汉跟凡夫外道有什么区别。没有智慧才会这么做。排斥病痛是嗔心。
佛前生被肢解了也不生嗔恨,因为已了四相。
a***n
发帖数: 1993
20

我如果有智慧,虽受病痛,但不起烦恼,那就没必要去避免。避免就是凡夫对病痛做出
的心理反应。
r****n
发帖数: 8253
21

龙树如果不是我所说的,那么他就是错误的。大乘就更没戏了。
通过龙树的一些描述,应该就是我所说的。
只是真正理解龙树的大乘人,看起来不多。
就色法也就是物质来说,它要从抽象的存在状态转化为实在的粒子状态,无法通过自身
完成,需要有名法为条件。即当名法以其为所缘,才可以“坍塌为”确定性的粒子态。
这是一种被动的过程。
就名法也就是意识来说,抽象的名法永远不可能转化为实体性的名法,因为抽象的名法
,实际就是佛陀所说的阿罗汉和佛的涅槃,因为它们已经灭尽无明,不可能再成为有为
法了。而凡夫的意识,本身则是因为无明的原因,其意识现象是一直呈现刹那生灭并且
相续的分立状态。
物质的波粒二象性,科学基本已经揭示了,现在主要就是确认到底是不是意识导致波函
数坍塌,这方面的数学基础已经由冯诺依曼完成了一半。
而意识的波粒二象性特征应该是佛陀最早发现,并用当时代的语言进行了描述,科学家
应该会有100到两百年的时间就可以准确揭示,到时候,一切都会非常明白的。如果顺
利,出现一些真正的天才科学家,那么五十年内就有机会。
涅槃是波性,五蕴是粒子性。二者是排斥的。对于波性来说,粒子性就是之外,对于粒
子性来说,... 阅读全帖
r****n
发帖数: 8253
22

害怕疼痛是嗔心,嗔心属于烦恼心所,而阿罗汉不可能有任何烦恼心所。
不忍病痛,不等于是害怕疼痛。
病痛本身是生理性的,而且显然如果病重,疼痛会非常厉害,一个解脱者,不会因为所
谓解脱,连身体的疼痛都没了。
不忍病痛,意思是说疼痛的程度超过了忍受力。但是否起嗔心,是否害怕则是未必的
对于一般人来说,会觉得害怕病痛,但是阿罗汉不会有这个害怕的心,没有害怕的心,
不等于非要忍着病痛,这是两个不同问题。
狭义而言是身体的不圆满特征,比如生病等,广义而言,是指五蕴的生灭压迫性,坏灭
性。
阿罗汉有这些身苦,但是他们不会因为这些身苦而生起烦恼心所,没有烦恼心所,也就
是没有心苦。
凡夫则是既有身苦,也有心苦。
P******A
发帖数: 126
23
问:凡夫当下的心念是不是完全由"以前"的业决定的?
辅导员A答:
了解唯识的观点,对理解一切业决定有很大的帮助。了知一切业决定,尤其帮
助我们认识到所谓的修行都是在“心”上修行。
《俱舍论讲记》云:“所有的业归根结底均是依心而造,此即思业,也就是通常
所说的意业。由思业所引发的思作业就是身、语二业。”
《西藏生死书》说:“业……的意思是:不管我们以身、口、意做些什么,都将
产生相应的结果。”它是如何产生相应的结果?
《日光疏》云:“阿赖耶中含藏了一切诸法相应的种子。比如,当内根诸识在了
知某法时,立刻就有其相应的种子熏习到阿赖耶中去,故此中含藏了许许多多的种子,
此诸种子一旦遇到相应的差别因缘时,当即产生诸法,如豆种生豆芽之理相同。不仅外
界诸法,且内根六识亦即自功能之种子所生,故阿赖耶又被称为八识田。凡是储存于阿
赖耶中的种子虽是刹那生灭,但其习气相续至未生果之际永不间断(坏灭),待因缘会
遇、日趋成熟时就能生果。”
“内外诸法均从含藏一切种之阿赖耶识所生,彼等刹那生灭,正灭时在阿赖耶
识中熏习成不同习气,作为生起将来... 阅读全帖
n********n
发帖数: 8336
24
“成为一个佛教徒并不能代表和解脱就有关联了,在这个时代,大部分乃至99%以上的
佛教徒都和解脱无关,佛教在此情况下更多是一个心理安慰,是一个信仰寄托,甚至是
自我高尚和标榜的工具,最终仍然和其它无明凡夫一样,不断轮回乃至堕恶道。以上是
每个佛教徒都应该认识到的现实,认识这些,可以获得清醒。” - 某佛徒
M*******A
发帖数: 14451
2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六道里的凡夫与菩萨
凡夫也是自己选择的。
i*******e
发帖数: 50
26
本解序文
大乘无量寿经解 第一卷
壹、前言
贰、概要
一、教起因缘
二、本经体性
三、一经宗趣
四、方便力用
五、所被根器
六、藏教所摄
七、部类差别
八、译会校释
九、总释名题
叁、正释经义
(壹)序分(第一至第三品)
法会圣众第一
德遵普贤第二
大教缘起第三
大乘无量寿经解 第二卷
(贰)正宗分(第四至第四十二品)
法藏因地第四
至心精进第五
发大誓愿第六
必成正觉第七
积功累德第八
圆满成就第九
皆愿作佛第十
大乘无量寿经解 第三卷
国界严净第十一
光明遍照第十二
寿众无量第十三
宝树遍国第十四
菩提道场第十五
堂舍楼观第十六
泉池功德第十七
超世希有第十八
受用具足第十九
德风华雨第二十
宝莲佛光第二十一
决证极果第二十二
十方佛赞第二十三
三辈往生第二十四
往生正因第二十五
礼供听法第二十六
歌叹佛德第二十七
大士神光第二十八
愿力宏深第二十九
大乘无量寿经解 第四卷
菩萨修持第三十
真实功德第三十一
寿乐无极第三十二
劝谕策进第三十三
心得开明第三十四
浊世恶苦第三十五
重重诲勉第三十六
如贫得宝第三十七
礼佛现光第三十八
慈氏述见第三十九
边地疑城第四十
惑尽见佛第四十一... 阅读全帖
a**u
发帖数: 8107
2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合集] Hermes?盲龟比喻的故事
☆─────────────────────────────────────☆
Hotfly (寄居蟹) 于 (Tue Dec 22 10:57:09 2009, 北京) 提到:
这题目讨论点跟本版比较贴切的。

是被
海这

☆─────────────────────────────────────☆
Hotfly (寄居蟹) 于 (Tue Dec 22 11:16:02 2009, 北京) 提到:
教主的言论,往往都会有很多匪夷所思的地方。
从古到今,已经很多教主了,佛陀,耶稣直到
当今的李先生、QH。
他们都有很多非常诡异的言论。李先生最著名的
就是把光年弄成了时间单位。(小故障)
QH的言论(视频为证)就有太多太多没办法依照
常理理解,最终我就不试图理解了。当然,不能
理解的话在他全部的话语里面,还是极少数。
尽管数量少,但是总是有一阵子很难过去,就觉
得挺别扭的。
后来,我就想明白了:这些人,成就人士都是如
此的,恐怕是因为他们的超越性,就会导致思维
上某种程度的脱离了我们的逻辑。
这就包括QH、佛陀还有经常在本版出没的W。
QH的,就太多太多例子,包... 阅读全帖
w******o
发帖数: 442
2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金刚经》开示录 (8)
第三十三节课
“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须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
?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即有我、人、众生、寿者。”
“须菩提,你是怎么想的?你们最好不要想,也不要说:‘我当度化众生。’为什么呢
?须菩提,实际上没有如来所度的众生,若有如来所度的众生,如来就有我、人、众生
、寿者四相的执著了。”
此处的意义与上面相同。在名言中,修行者应发无上菩提心,将来要度化众生,而且十
方诸佛也发过此愿,显现上也曾度化了无量众生,如《妙法莲华经》云:“一切诸如来
,以无量方便,度脱诸众生,入佛无漏智。”
佛度化众生的方式与我们不同。我们凡夫是依靠自己的分别念,而《大律经》中说,佛
以四种方式度化众生:一、法施度,即转八万四千法门,宣说十二经部来度化众生;二
、身力度,以佛身的相好庄严令众生欢喜,使其种下善根得以度化;三、神通力度,在
有缘众生前,显现种种神通而度化之;四、名号度,《贤劫经》中说:“若听闻释迦牟
尼佛的名号,此众生不会堕落。”因此在名言中,佛陀确有“我当度众生”的愿和行。
但在究竟实相中,能度与所度均不存在,所度的众生如梦幻泡影,再进一步抉... 阅读全帖
a***n
发帖数: 1993
2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净治明相》导论 谈锡永
http://read.goodweb.cn/news/news_view.asp?newsid=79382

《净治明相》导论
谈锡永 造
顶礼两代摧魔法王众生依怙主
顶礼三种传承上师持明教法尊
顶礼文殊师利语金刚般若导师
顶礼本净虚空如来藏三身佛陀
一 本来面目与明相——释论名
本论具名《现证自性大圆满本来面目教授·无修佛道》,简称《净治明相》(Nang
Jang)。
“大圆满”道法,即以直指本来面目为建立见地的手段,此同于由菩提达摩大师传
入汉土的教法。关于这点,目前已成不争之论,过去有学者扬禅辟密,实乃由于资料不
足,且有门户成见之故,因而便欠客观。
汉土近期著作,有蓝吉富居士《坛经的修证理论与藏密的大圆满法门》一文(收《
中国佛教泛论》文集),较能道出真相。虽然他所引用的资料与及结论,尚多可补充之
处,但亦可见汉土学者对藏密大圆满的看法,跟六七十年代已有显著的不同。
外人著述,则有 Jeffrey Broughton 的 Early Chan Schools in Tibet(《西藏早
期禅宗》)一文,据敦煌文献,论述西藏于早期曾接受汉土的禅宗思想。此文对禅与大
圆满同源的... 阅读全帖
a***n
发帖数: 1993
3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净治明相》导论 谈锡永
http://read.goodweb.cn/news/news_view.asp?newsid=79382

《净治明相》导论
谈锡永 造
顶礼两代摧魔法王众生依怙主
顶礼三种传承上师持明教法尊
顶礼文殊师利语金刚般若导师
顶礼本净虚空如来藏三身佛陀
一 本来面目与明相——释论名
本论具名《现证自性大圆满本来面目教授·无修佛道》,简称《净治明相》(Nang
Jang)。
“大圆满”道法,即以直指本来面目为建立见地的手段,此同于由菩提达摩大师传
入汉土的教法。关于这点,目前已成不争之论,过去有学者扬禅辟密,实乃由于资料不
足,且有门户成见之故,因而便欠客观。
汉土近期著作,有蓝吉富居士《坛经的修证理论与藏密的大圆满法门》一文(收《
中国佛教泛论》文集),较能道出真相。虽然他所引用的资料与及结论,尚多可补充之
处,但亦可见汉土学者对藏密大圆满的看法,跟六七十年代已有显著的不同。
外人著述,则有 Jeffrey Broughton 的 Early Chan Schools in Tibet(《西藏早
期禅宗》)一文,据敦煌文献,论述西藏于早期曾接受汉土的禅宗思想。此文对禅与大
圆满同源的... 阅读全帖
b*****l
发帖数: 3821
3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阿弥陀佛和他的极乐世界 ZZ
阿弥陀佛和他的极乐世界
陈义孝居士著
一、极乐世界的有无问题
在我们还未针对问题作出分析之前,要请您且先看看,一些关于佛教与科学十分巧合的
数据如下:
●古人普遍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佛却说地不是方的,而是圆的,叫做‘地轮’。
此事后来科学发达了,测知地的确是圆的,叫做‘地球’。
●《华严经》和《梵网经》等记载,华藏世界,如云似海,重重无尽。
近代世界著名的数学家和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以数理证明宇宙是四度空间的连续体,认
为宇宙是膨胀的,而且是极其宏大乃至无穷无尽的!他引用‘相对论’来说明质量与能
量所表现的一个静的宇宙和一个动的宇宙,两者间的错综组合,形成了变化莫测的宇宙
。这与佛教所说的重重无尽的宇宙观,相当接近。
●佛教说,百亿须弥,百亿日月,构成一个三千大千世界,那只是一佛之化土而已。
所谓‘三千大千世界’,即一千个太阳系为一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为一中千世界
,一千个中千世界为一大千世界。现代的天文学家已探测到在银河系中,有著本身发光
如同太阳的恒星近十亿个,依理推测应有三百亿个之多。并在太阳系的空间,还有数不
尽、算不清的星云星系,而且每一个星球都有一或两个卫星月球。这与... 阅读全帖
l*****a
发帖数: 38403
32
来自主题: TrustInJesus版 - 给基扫盲:佛教
佛陀的根本教义
何谓根本教义
此所谓根本教义,顾名思义,乃是佛教教义的基础或原则。佛陀悟道之前的印度,没有
这样的思想,佛教的悟道,便是开发了自有地球的人类历史以来,从未发现过的真理,
这个真理,便是说明宇宙人生的存在及其变迁的原理,明乎其中的道理之后,便可循着
此一道理的轨迹,走向超脱的境界。
所以,当释迦世尊成道之后,最初说出的教法,即是从其大觉智慧之中流露出来的根本
教义。但是,佛陀在世,一共度过了四十多年的传道生涯,在此漫长的岁月之中,他遇
到了各色各样的个人和群众,也经历了好多文化背景和风俗语言并不相同的环境,为了
适应各种不同的对象,便以种种不同的角度和方式,宣说他的教法。然而,宣说的角度
和方式虽有不同,却是为了同一个原则,站在同一个基础,那便是佛陀的根本教义。
印度宗教的梵天和人类
在佛陀以前的印度宗教,认为宇宙万物均系梵天所生,在祭师阶级的婆罗门,优势独占
的情形下,又将人类的产生,分为四个等级:由梵天的头上生出职业的宗教师婆罗门族
,由肩上生出武士及王者阶级的刹帝利族,由腿上生出农工及商业阶级的吠舍族,由足
上生出奴隶贱民阶级的首陀罗族。此系出于四吠陀中最早出现的梨... 阅读全帖
w****g
发帖数: 570
3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佛法的要领与修行次第Zz
济群法师
大家好!阿弥陀佛!
今天讲座的内容大概会分为两个部分,一个以佛法的要领与修学次第为主;第二场讲座
以皈依为中心,会带着大家一起做皈依的共修。
我们第一场要讲的是佛法的要领及修学次第。我觉得这是一个蛮重要的问题,因为我发
现很多人修学佛法很多年依然不得要领。佛法非常博大精深,佛教不像基督教只有一本
圣经,佛教有汉传、藏传、南传,汉传佛教又有八大宗派。对一个修行佛法的人而言,
如果没有得到一个很好的引导,光凭自己去修学是蛮难的。但是目前在我们佛教界而言
,真正能够给信众一个非常合理的引导的老师、方法并不是很多。所以很多人皈依之后
可能就成了孤儿了,没人管了。还有的人呢,自己不甘心,会去看很多书、很多经典,
但在修学佛法上,还是依然不得要领。即使对佛法在道理上能有所领会,能不能用的起
来呢?能不能真正用佛法来改变你的生命,改变你的人生,用佛法去对治你的烦恼,把
你所学的佛法落实到修行上,能不能做得到呢?恐怕很多人还是做不到的。原因又是什
么呢?
我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我们传统的佛法一直缺乏一个大众化的修学体系。我们传
统的每一个宗派都代表着一个修学体系,比如说天台宗、法相宗、唯... 阅读全帖
z**n
发帖数: 22303
34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圣严法师《禅的本质》
在开始讲这个题目之前,先澄清一个观念:禅是不能讲的,透过语言所表现出来的禅,
已经不是禅的本身了,过去,我无论教禅或打禅七,一定严厉诃骂学生的知见障,破斥
学生从知识上获得有关禅的零星知解,而我现在又来讲禅,不是自相矛盾吗?请诸位务
必了解一点,做为最初的方便引导,还是需要透过语言来讲解,因此,在不立文字的原
则下,我们特别开了方便门,企图以语言来表达那不立文字的道理。今天我就分成九个
小题,很简单的做个介绍。
禅与禅定
禅与禅定有层次上的不同,中国人提到禅,往往联想到禅宗,而中国禅宗所体证的禅与
印度的禅定,有层次上的不同,中国禅宗的禅,是指破除无明烦恼之后的心地妙用,也
就是智慧本身。智慧是无限的,它不能用任何语文、或任何形式来诠释,却能产生无穷
的妙用;印度的禅那(dhyana)是指禅定,中文义译为思惟修或静虑,意思是收摄散心
,系于一境,不令动摇,进而达到三昧(samadhi)的境界。禅那是一种修定的功夫,
三昧则是由修定而达到的另一种功用了。
中国禅宗的禅与印度的禅定,虽然有层次上的不同,关系却非常密切。如果没有禅定的
修持基础,无法达到中国禅所体证的悟境。虽然有少数人未经禅... 阅读全帖
z**n
发帖数: 22303
35
来自主题: LeisureTime版 - 圣严法师- 禅的本质
在开始讲这个题目之前,先澄清一个观念:禅是不能讲的,透过语言所表现出来的禅,
已经不是禅的本身了,过去,我无论教禅或打禅七,一定严厉诃骂学生的知见障,破斥
学生从知识上获得有关禅的零星知解,而我现在又来讲禅,不是自相矛盾吗?请诸位务
必了解一点,做为最初的方便引导,还是需要透过语言来讲解,因此,在不立文字的原
则下,我们特别开了方便门,企图以语言来表达那不立文字的道理。今天我就分成九个
小题,很简单的做个介绍。
禅与禅定
禅与禅定有层次上的不同,中国人提到禅,往往联想到禅宗,而中国禅宗所体证的禅与
印度的禅定,有层次上的不同,中国禅宗的禅,是指破除无明烦恼之后的心地妙用,也
就是智慧本身。智慧是无限的,它不能用任何语文、或任何形式来诠释,却能产生无穷
的妙用;印度的禅那(dhyana)是指禅定,中文义译为思惟修或静虑,意思是收摄散心
,系于一境,不令动摇,进而达到三昧(samadhi)的境界。禅那是一种修定的功夫,
三昧则是由修定而达到的另一种功用了。
中国禅宗的禅与印度的禅定,虽然有层次上的不同,关系却非常密切。如果没有禅定的
修持基础,无法达到中国禅所体证的悟境。虽然有少数人未经禅... 阅读全帖
d**********l
发帖数: 647
36
《杂阿含经》节录
《别译杂阿含.第二四四经》
《中阿含.哺利多经》节录
《长阿含.游行经》节录
《增一阿含经》节录
《善生子经》节录
《生经.分卫比丘经第二》
《撰集百缘经》节录
《贤愚经》节录
《杂宝藏经》节录
《大庄严论经》节录
《法句譬喻经》节录
《道行般若经》节录
《修行道地经》节录
《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节录
《无量寿经》节录
《大宝积经.菩萨藏会》节录
《大宝积经.菩萨见实会》节录
《大宝积经.优陀延王会》节录
《大宝积经.大乘方便会》节录
《大宝积经,文殊师利普门会》节录
《华严经》节录
《优填王经》节录
《摩邓女经》节录
《月上女经》节录
《菩萨诃色欲法经》节录
《佛说法受尘经》
《解忧经》节录
《五无反覆经》节录
《佛名经》节录
《观佛三昧海经》节录
《正法念处经》节录
《法灭尽经》节录
《密严经》节录
《八师经》节录
《海龙王经》节录
《大萨遮尼干子经》节录
《优婆塞戒经》节录
《大般涅槃经》节录
《般泥洹经》节录
《七佛灭罪经》节录
《戒德香经》节录
《楞严经》节录
《禅要经》节录
《四十二章经》节录
《罪福报应经》节录
《大乘造像功德经》节录
《分别善恶报应经...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3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三法印
广超法师

三法印

三法印既是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以及涅盘寂静。此三法印的教理在佛教中才
有,在其它宗教是绝对没有的,这是佛教的特色,与其它宗教最大不同之处。三
法印是阐释人生宇宙的三个真理,它可协助我们判断佛教所讲的道理是否符合佛
法,凡是符合三法印的佛法就是符合真理,不管它是谁说的。因为此三法印是由
佛陀讲演出来,所以它是印证真理(佛法)的一种方法。
什么叫法印?所谓法印是用来印证某种道理是否符合佛法的方法。法可分为
世间法与出世间法。只要世间人有智慧,也能通晓的道理,称为世间法。十善业
道就是一种世间法。除了这些世间法外,佛法中还有出世间法,它是佛法研究的
道理,教导我们解脱生死轮回。这些真实的道理就是符合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以
及涅盘寂静这三法印。它是人生宇宙的真理,任何人都不可以推翻与破环,所以
佛陀说没有人能破坏佛法。三法印是用来印证某种道理是否符合佛法中的出世间
法,所以世间法就绝对不可以用三法印来印证。比如说,世间法教导我们行善,
追求人生的快乐,这是不符合三法印;只有那些教导我们出离世间、走上解脱之
道的佛法,才是符合这三法印。三法印并非能印...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38
☆─────────────────────────────────────☆
danieljoyful (danieljoyful) 于 (Tue May 24 23:21:32 2011, 美东) 提到:
《杂阿含经》节录
《别译杂阿含.第二四四经》
《中阿含.哺利多经》节录
《长阿含.游行经》节录
《增一阿含经》节录
《善生子经》节录
《生经.分卫比丘经第二》
《撰集百缘经》节录
《贤愚经》节录
《杂宝藏经》节录
《大庄严论经》节录
《法句譬喻经》节录
《道行般若经》节录
《修行道地经》节录
《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节录
《无量寿经》节录
《大宝积经.菩萨藏会》节录
《大宝积经.菩萨见实会》节录
《大宝积经.优陀延王会》节录
《大宝积经.大乘方便会》节录
《大宝积经,文殊师利普门会》节录
《华严经》节录
《优填王经》节录
《摩邓女经》节录
《月上女经》节录
《菩萨诃色欲法经》节录
《佛说法受尘经》
《解忧经》节录
《五无反覆经》节录
《佛名经》节录
《观佛三昧海经》节录
《正法念处经》节录
《法灭尽经》节录
《密严经》节录
《八师经》节录
《海龙王经》节录
《大萨遮尼干... 阅读全帖
z**n
发帖数: 22303
3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圣严法师《禅的本质》 (转载)
【 以下文字转载自 History 讨论区 】
发信人: zoun (zoun), 信区: History
标 题: 圣严法师《禅的本质》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hu May 3 23:37:49 2012, 美东)
在开始讲这个题目之前,先澄清一个观念:禅是不能讲的,透过语言所表现出来的禅,
已经不是禅的本身了,过去,我无论教禅或打禅七,一定严厉诃骂学生的知见障,破斥
学生从知识上获得有关禅的零星知解,而我现在又来讲禅,不是自相矛盾吗?请诸位务
必了解一点,做为最初的方便引导,还是需要透过语言来讲解,因此,在不立文字的原
则下,我们特别开了方便门,企图以语言来表达那不立文字的道理。今天我就分成九个
小题,很简单的做个介绍。
禅与禅定
禅与禅定有层次上的不同,中国人提到禅,往往联想到禅宗,而中国禅宗所体证的禅与
印度的禅定,有层次上的不同,中国禅宗的禅,是指破除无明烦恼之后的心地妙用,也
就是智慧本身。智慧是无限的,它不能用任何语文、或任何形式来诠释,却能产生无穷
的妙用;印度的禅那(dhyana)是指禅定,中文义译为思惟修或静虑,意思是收摄散心
,系于一境,不令动摇,... 阅读全帖
t*****r
发帖数: 39
4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转帖:金刚禅法讲义-C
原文见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a79ed80101bj36.html
102.无为有为
反过来也不可以说天天行菩萨道是“我有心”,这和老子讲的“无为而无不为”是一样
的,我觉得老子很可能就是文殊师利菩萨的化身,他讲的和佛讲的相当吻合,你看“为
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我们做世间学问是增长
执着的,累积知见越学越多的,大学本科、硕士、博士、院士,知识越学越多,包括许
多所谓的佛教学者、那些习惯于用外道知见来批判佛法的人,书都读了很多啊说食数宝
入海算沙“日增”,而为道是日损的,修行是减的,减法执、我执的,是减的是负记帐
,不是我们修行以后有个大功德山在那里堆着,不是的,而是通过修行我们把自己内心
的种子旧债给消掉而已。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损到最后我执、法执、种子库都去掉
了,就如药山惟俨禅师说的“皮肤脱落尽,唯有一真实”,当你把我执、法执、种子库
都消干净的时候,真正纯粹的佛性就会出现(诸幻灭尽,非幻不灭---《圆觉经》)。
而当那个东西出现时,那种体认你是不能用任何东西来形容它的,说它是东西就不对了
,这是另... 阅读全帖
f****2
发帖数: 311
41
阿弥陀佛!
“藏地的出家人没有不发菩提心的。汉地也是大乘佛法盛行的地方,汉地的出家人在受
戒时,同时要受别解脱戒和菩萨戒。因此现在所见的出家人都可以说是菩萨,大家应该
对他们观清净心。如果对任何出家人都不指责、不诽谤,不仅可以避免诽谤菩萨的罪业
,也可以逐渐圆满一切功德。”
“在生活中,我们会遇到一些疯疯癫癫或者行为不如法的人,这些人当中很可能有诸佛
菩萨的化身,所以观清净心非常重要。修行好的人对一切众生都能观清净心。在藏地,
由于很多高僧大德经常向信众宣讲《极乐愿文大疏》,所以很多藏族老人都会观清净心
,当听到有人说过失时,这些老人都会劝诫:“不要说,不要说,谁都不知道菩萨在哪
里,嗡嘛呢叭美吽,嗡嘛呢叭美吽……””
“求菩萨道的人应该对一切众生平等视之,如果有人求菩萨道,文殊菩萨经常会现身试
探他们。””
“观清净心有不同的层次,高的如禅宗所说的万法是本来清净、一尘不染的觉悟境界。
以前洪寿禅师听到薪柴落地而有省悟 ,当时说偈曰:“扑落非他物,纵横不是尘,山
河及大地,全露法王身。”圆悟克勤禅师在《碧岩录》中也说:“一尘举大地收,一花
开世界起。”这种层次的观清净心对没有大彻大悟、... 阅读全帖
a***n
发帖数: 1993
4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顿悟大乘正理决
摩诃衍撰 (依据敦煌本辑校)
问曰:今看心除习气,出何经文?
谨答:准佛顶经云:一根既反源,六根成解脱。据金刚经及诸大乘经皆云:离一切
妄想习气,则名诸佛。所以令看心,除一切心想妄想习气。
问:所言大乘经者,何名大乘义?
答:楞伽经曰:缘有妄想,则见有大小乘,若无妄想,则离大小乘,无乘及乘者,
无有乘建立,我说为大乘。
第一问:或有人言,佛者无量多劫已来,无量(一九)功德,智聚圆备,然始成佛
;独离妄想,不得成佛。何以故?若只离(二〇)妄想得成佛者,亦不要说六波罗蜜,
十二部经,只合说令灭妄想,既若不如是说,于理相违。
答:一切众生,缘无量劫已来,常不离得三毒烦恼,无始心想习气妄想,所以流浪
生死,不得解脱。准诸法无行经上卷云:若一切法中,除却其心缘相不可得故,是人名
为已得度者。又金刚三昧经云:佛言一念心动,五蔭俱生,令彼众生,安坐心神,住金
刚地,既无一念。此如如之理,具一切法,又金光明经第二云:一切烦恼,究竟灭尽。
是故法如如,如如之智,摄一切佛法。又楞伽经第二云:但离心想妄想(二一)㈨则诸
佛如来法身不思(二二)议智慧,自然显现。又法身即顿现,示报身及以化身。又诸法
无行经:佛... 阅读全帖
q****n
发帖数: 4574
4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一篇无名氏的心经注解
正在学习心经。看到一篇注解(无名氏所做),感觉非常好, 推荐一下。
摘自 http://www.hudong.com/wiki/%E5%BF%83%E7%BB%8F
顺便一句,前面有人对“色受想行识”中“行”的意思,有疑问。这里也是解释为“行
为”,宣化上人也是解释为“行为,去做”等等意思。
******************************************************************
心经 - 概述
心经
心经,全称《般若波罗蜜多心经》[1], 梵文Prajnaparamitahrdayasutra
。 略称《般若心经》或《心经》。 全经只有一卷, 260字.属于《大品般若经》中600
卷中的一节。 被认为是般若经类的提要。该经曾有过七种汉译本。 较为有名的是后秦
鸠摩罗什所译的《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和唐朝玄奘所译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般若经》共有八部: 《放光般若》、《光明般若》、《道行般若》、《
胜天般若》、《胜天王般若》、《文殊问般若》、《金刚般若》、《大品般若》、《小
品般若》。
... 阅读全帖
i********7
发帖数: 808
44
我是这么听 佛陀说的。当时 佛陀住在舍卫国
的祇树给孤独园。
佛陀对比丘谈到:「失去母、失去子的恐惧与怖
畏与有母、有子的恐惧与怖畏,是没有智慧与不曾听
闻正法的凡夫所说。他们却不知失去母、失去子的恐
惧与怖畏,事实上是有母、有子的恐惧与怖畏。
比丘!凡夫所谈论的失去母、失去子的恐惧与怖
畏有三种。是哪三种呢?
比丘!战乱发生,刀兵四起,百姓受害,因此造
成孩子失去母亲与母亲失去孩子。这就是一般凡夫所
谈论的第一种失去母、失去子的恐惧与怖畏。
还有一种情况,当大火发生,而焚毁聚落城镇,
人们四散奔走,因此造成孩子与母亲失散。这就是不
曾听闻正法的凡夫所谈论的的第二种失去母、失去子
的恐惧与怖畏。
还有,有时山洪暴发,大水淹没聚落,人们四处
奔逃,造成母子失散。这是不曾听闻正法的凡夫所谈
论的第三种失去母、失去子的恐惧与怖畏。
然而,这些恐怖与畏惧,虽然不曾听闻正法的凡
夫以为是失去母、失去子的恐惧与怖畏;智者而见,
这都是因为有母、有子的恐惧与怖畏。
当发生战争,刀兵四起,百姓遭到残害,为了逃
难而流离失所,因此造成孩子与母亲失散;过些时
候,或许母子又会相见。这是第一种因为有母、有子...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45
“我们的善行到底能有多大意义!”这是他的《佛法概论》97 页第一行的一句话
,释印顺著作之余,突然心血来潮,感慨“善行到底能有多大意义”而有此惊人一问,
令人大吃一惊;论口气,就像当今敢于胡作非为的青少年,撇嘴睥睨地问你,瞧你如何
回答?电视上报导说,这些飙车族随便砍你一刀是不必有理由的,也许他的内心正是想
要问你这句话呢!或有人说这些问题青少年有何善行?可是,这世界上还是有大批的行
善者,“他们的善行到底有多大意义?”这您应该去问证严法师才对。其实不必问她,
而是应该请她来看她的剃度师父释印顺是怎么说的:我们的善行到底能有多大意义!如
善行、恶行仅招致内心的安慰与苦痛,这过于虚玄!如作恶者以恶行为快心的,岂非即
大可以作恶!所以人类必须行善,不可作恶的价值肯定,都不是这些所能说明的。特别
是行善而遭遇不幸时,想以子孙、社会、内心来安慰,决难以满足一般的要求。1
注1 释印顺法师著,《佛法概论》,正闻(新竹),2003.4 新版2 刷,页97。
所有行善的人如果看到这些言论,肯定心中会凉了半截,而释印顺泼的凉水还不只
如此,他在同一页的前句强调说:“而且,地球会毁坏,此地球的人... 阅读全帖
z**n
发帖数: 22303
46
【 以下文字转载自 Tibetan_Buddhism 俱乐部 】
发信人: zoun (Konchog Gyamtso), 信区: Tibetan_Buddhism
标 题: 《生死之轮》六道轮回图释义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un Feb 23 23:41:12 2014, 美东)
大藏寺 祈竹仁波切 开示
生死之轮图的起源
衲由今晚开始一连数天,应求为大家讲述有关西藏佛寺中常见的生死之轮绘画的种种。
为了能得到最大的闻法利益,听者应在听法前思维:「为了利益一切众生,我必须成佛
;为了成佛,我必须学习成佛之道;故此,我现在要好好地听受佛法!」生死之轮,藏
文中称为「轮回之轮」(Sipay korlo,梵语Bhava-chakra),但西方人称它为「生死之
轮」或「生命之轮」(The wheel of life, the wheel of life and death )等(注
:汉传佛教中称其为「五趣生死轮」、「五道轮」、「生死轮」及「十二缘起图」)。
这种图画,我们常常会在西藏寺院的外墙上见到。对佛法不理解的人,只会以好奇的目
光欣赏它,却不知道这幅画其实蕴藏着描述众生... 阅读全帖
z**n
发帖数: 22303
47
【 以下文字转载自 Tibetan_Buddhism 俱乐部 】
发信人: zoun (Konchog Gyamtso), 信区: Tibetan_Buddhism
标 题: 《生死之轮》六道轮回图释义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un Feb 23 23:41:12 2014, 美东)
大藏寺 祈竹仁波切 开示
生死之轮图的起源
衲由今晚开始一连数天,应求为大家讲述有关西藏佛寺中常见的生死之轮绘画的种种。
为了能得到最大的闻法利益,听者应在听法前思维:「为了利益一切众生,我必须成佛
;为了成佛,我必须学习成佛之道;故此,我现在要好好地听受佛法!」生死之轮,藏
文中称为「轮回之轮」(Sipay korlo,梵语Bhava-chakra),但西方人称它为「生死之
轮」或「生命之轮」(The wheel of life, the wheel of life and death )等(注
:汉传佛教中称其为「五趣生死轮」、「五道轮」、「生死轮」及「十二缘起图」)。
这种图画,我们常常会在西藏寺院的外墙上见到。对佛法不理解的人,只会以好奇的目
光欣赏它,却不知道这幅画其实蕴藏着描述众生... 阅读全帖
d**********l
发帖数: 647
48
净土十疑论节选 隋天台智者大师说
第一疑
问曰:诸佛菩萨以大悲为业,若欲救度众生,祗应愿生三界,于五浊三涂中,救苦众生
。因何求生净土自安其身?舍离众生则是无大慈悲,专为自利障菩提道。
答曰:菩萨有二种,一者久修行菩萨道,得无生忍者,实当所责。二者未得已还及初
发心凡夫。凡夫菩萨者,要须常不离佛,忍力成就方堪处三界内,于恶世中救苦众生。
故智度论云,具缚凡夫,有大悲心愿生恶世,救苦众生者,无有是处。何以故?恶世
界烦恼强,自无忍力心随境转,声色所缚自堕三涂,焉能救众生?假令得生人中,圣道
难得。或因施戒修福得生人中,得作国王大臣富贵自在。纵遇善知识,不肯信用。贪迷
放逸广造众罪,乘此恶业一入三涂经无量劫。从地狱出受贫贱身,若不逢善知识还堕地
狱。如此轮回至于今日,人人皆如是。此名难行道也。故维摩经云,‘自疾不能救,而
能救诸疾人?’又智度论云:譬如二人各有亲眷为水所溺,一人情急直入水救,为无方
便力故彼此俱没。一人有方便,往取船筏乘之救接,悉皆得脱水溺之难,新发意菩萨亦
复如是,如是未得忍力,不能救众生。为此常须近佛,得无生忍已,方能救众生,如得
船者。又论云,譬如婴儿不得离母,若也离... 阅读全帖
z**n
发帖数: 22303
49
【 以下文字转载自 Tibetan_Buddhism 俱乐部 】
发信人: zoun (Konchog Gyamtso), 信区: Tibetan_Buddhism
标 题: 《生死之轮》六道轮回图释义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un Feb 23 23:41:12 2014, 美东)
大藏寺 祈竹仁波切 开示
生死之轮图的起源
衲由今晚开始一连数天,应求为大家讲述有关西藏佛寺中常见的生死之轮绘画的种种。
为了能得到最大的闻法利益,听者应在听法前思维:「为了利益一切众生,我必须成佛
;为了成佛,我必须学习成佛之道;故此,我现在要好好地听受佛法!」生死之轮,藏
文中称为「轮回之轮」(Sipay korlo,梵语Bhava-chakra),但西方人称它为「生死之
轮」或「生命之轮」(The wheel of life, the wheel of life and death )等(注
:汉传佛教中称其为「五趣生死轮」、「五道轮」、「生死轮」及「十二缘起图」)。
这种图画,我们常常会在西藏寺院的外墙上见到。对佛法不理解的人,只会以好奇的目
光欣赏它,却不知道这幅画其实蕴藏着描述众生... 阅读全帖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