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ics

全部话题 - 话题: 凡夫
首页 6 7 8 9 10 末页 (共10页)
j********p
发帖数: 9680
1
[其它] 因改变了,果自然就变了
我们经常处在这种状态中:未得到的东西非常想得到,已经得到的东西又害怕失去
,这种患得患失也是一种痛苦。这是因为有贪心,有吝啬心。
我们都不敢舍弃。如果你不怕失去、不怕得不到,心里的这种障碍就放下了;放下
的同时,就能够拥有了,就不用舍弃了。因为真正的福报在自己的相续中,在阿赖耶识
中,它不是说舍就可以舍掉的。该得到的一定会得到,不该得到的不会得到的;该是你
的就是你的,不该是你的不会是你的。现在你认为自己得到了,其实这些东西不一定是
你的,也不一定属于你的福报,所以没有必要去执着现有的这些福报。
我们作为修行人,不要特意去想这个果。为什么说菩萨畏因,凡夫畏果呢?菩萨不
敢种恶因,不敢结恶缘,这是他特别在意的地方。果出现了,能解决的就解决,解决不
了的也无法逃避。而凡夫不怕种恶因,不怕结恶缘,只怕感受果报。
我们现在不能超越因果,但是可以转变因果。怎么转变?从因地转变。因改变了,
果自然就变了。我们生活中有一些坎坷、艰难或痛苦,这时你想摆脱、逃避是没有用的
。若是通过忏悔,真正把恶因、恶缘消掉了,显现的果报自然会改变。你要改变这样的
现实,就要从... 阅读全帖
A*****t
发帖数: 1594
2
来自主题: Piebridge版 - 大龄女征男
卡尔认为‘婚姻是娼妓制度之延续’,将来人类社会不会有家庭存在;儒家认为‘古者
夫妇之好,一男一女而成家室之道’;佛家认为’女色者,世问之枷锁,凡夫恋者,不
能自拔;女色者,世间之重患,凡夫因乏,至死不免;女色者,世间之衰祸,凡夫遭逢
,无厄不至‘:道家则积极倡导“顺乎自然”、“阴阳互补”的婚烟观和以养生和睦为
主的家庭观。
realnewton1 (牛顿1) 的大作中提到: 】
妹: 啦,背地里难道女娼。: 阁下如此写道: "由于这样的女子太顾家,可能有时候满
足不了丈夫某些浪漫、思想等等方面的幻想,: 丈夫有可能会出现审美疲劳,"
s******t
发帖数: 926
3
评龚天民牧师的"基督教与佛教比较"
德源
我是佛教的一位初学者. 但拜读了龚天民牧师的"基督教与佛教比较",却有很多意见不吐
不快.
一、基督教有上帝;佛教拜多神,或无神。
基督教有上帝是没错。 但上帝是否是一切的创造者呢? 看来上帝对于他所创造的天使,
人, 蛇心中的邪恶也表现很多的无奈。 有很多时候,上帝也很后悔他的创造。 甚至,因
为这样的后悔而把世人毁灭掉。创造者不是应该对他的创造物有绝对的控制力量吗? 而
龚牧师所说的 “这位宇宙间独一的真神上帝──耶和华,不但是真理,太初的道,自有
永有,而且是最高权能、智慧、仁爱、圣洁、公义、有位格的独一真神,这才是人类所
应当敬拜的 ”到底是不是那样的? 如果从旧约中所说的, 上帝也不是那样的仁爱、智慧
。 他会后悔、会发怒、会妒嫉、甚至会指示一个民族去杀害另一民族,而且要连婴儿也
不放过(旧约有太多这样的例子了如:撒母耳记上15.1-3)。这跟一个凡夫没两样。佛
教徒皈依的是佛、法、僧。 佛教徒不皈依其他的神是因为佛教认为这世间只有九种人。
就是一种凡夫和八种的圣人(就是四道和四果)。 如果一个天神还有贪、嗔、痴、那他
也只是一个凡夫
y******i
发帖数: 98
4
【 以下文字转载自 Wisdom 讨论区 】
发信人: yuanhuai (圆满), 信区: Wisdom
标 题: 普贤行愿品释 第一课(3)意顶礼 语顶礼 索达吉堪布讲解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at Jun 15 13:47:50 2013, 美东)
第一课(3)
索达吉堪布 讲解
戊二、意顶礼:
于一尘中尘数佛,各处菩萨众会中,
无尽法界尘亦然,深信诸佛皆充满。
一个微尘中有一切佛刹微尘数的佛,每一位佛都安住在菩萨众会中[5],无尽法
界中的每个微尘都是如此,我深信每个微尘中都充满一切佛刹微尘数的佛。
对佛的意顶礼有三种:一、听别人说佛很好后,没有理由地产生信心,这属于
下等意顶礼;二、通过了知佛的功德,生起不退转的信心,这属于中等意顶礼;三、通
过修持佛法,安住于佛的境界中,这属于上等意顶礼。
此处的“于一尘中尘数佛”是净见量的境界,具足较高境界... 阅读全帖
x*********o
发帖数: 208
5
索达吉堪布 著
又有些人说:“密法不是由佛亲口所说,而是由后来的印度或藏地人所创造。”密宗续
部有些是释尊涅槃时作授记,后来才现于世间的,有些则是释迦佛住世时亲口所说,如
印度南方米积塔前所说的《文殊真实名经》、《时轮金刚续》等。《二观察续》云:“
如来先说有部、经部、唯识、中观之法门,此后宣说密宗金刚乘。”《时轮金刚后续》
云:“具德米积塔之前,法界十力大尊者,宣说诸佛之密续。”如今藏文《大藏经》(
德格版)仅经、续部就有一百零三函,其中二十多函是密宗续部。有些密续是莲花生大
师等大持明者以神变从龙宫、乌金、香巴拉等刹土迎请到这个世间的。当年阿底峡尊者
来到藏地时,看到桑耶寺里藏有丰富的密宗续部后感叹地说:藏地密法远比印度殊胜,
印度也见不到这么多的密典。在汉传《大藏经》中也有很多唐密续典。又据唐密传承,
大日如来于法界宫说《大日经》、《金刚顶经》等。金刚萨埵结集并于南天竺铁塔,待
人弘扬。其后释迦佛灭后七百年时,龙树开铁塔,亲礼金刚萨埵,受金胎两部大法,传
之弟子龙智,龙智传给金刚智、善无畏等广弘。是故应知密法并不是后来的印度僧人或
藏族喇嘛们所发明的一种法门,而是十方诸佛菩萨千... 阅读全帖
x*********o
发帖数: 208
6
索达吉堪布
有人认为藏地修密者,别解脱戒并不清净,这种观念实是很大的误解。藏地虽然密法兴
盛,但僧人所行持的主要还是清净的小乘戒律。明朗仁波切也曾根据续部说:在吃毒不
致中毒时,方可行持密宗行为。无论何种续部与论典,都没有对凡夫俗子开许双运、降
伏、饮酒等。《时轮金刚》云:“凡夫人不能作瑜珈士的行为,瑜珈士不能做大成就者
的行为,大成就者不能做佛陀的行为。”阿日大班智达云:“无论声缘乘、菩萨乘与密
乘都未开许自相烦恼(即未有方便法所摄之贪嗔痴等)。”
藏王赤松德真当时作了规定:“藏地僧俗今后见解依龙树菩萨,行为依静命大堪布。”
麦彭仁波切也曾说:“希有萨霍堪布之行为,无等龙树菩萨之见解,彼二一味传承所印
持,愿盛前译胜者之教法。”在历史上,旧密的祖庭拉萨桑耶寺曾集会七千余持清净小
乘戒律的僧众,历来也经常有聚集数千持小乘戒僧众的寺院。1982年法王如意宝在整顿
四川、青海一带藏区的佛教时,教诫说:“夜空的星星虽然繁多,但启明星只有一颗,
除大瑜珈师和大成就者外,所有僧尼必须以别解脱戒律为首,破别解脱根本戒者不得与
僧团共住。”在如今的密法中心喇荣五明佛学院,六千余僧众也皆是持清净的小乘... 阅读全帖
x*********o
发帖数: 208
7
索达吉堪布 著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在当前这样一个充斥着邪见与欲望的社会中,直接向众生讲述佛法的甚深义理,恐怕不
但打动不了多少听众,反而会引起一些愚痴者及怀抱极大偏见与误解者的憎恶、厌烦、
错解甚或诽谤。在这种情况下,用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他们能够理解并接受的语言、
事例,在佛法的观照下,既不失佛法本义,又方便善巧地随顺世人的思维习惯,然后再
向广大民众宣讲佛理,这种方法也许不失为一条行之有效的讲法策略。故我在这篇文章
中即以世间语言宣说不违佛法正理、且能完全印证佛陀所言的世间正见,并真诚希望一
切有缘见闻触到此篇文章的读者,自此后都能在心相续中生起善妙之心及向道之意;特
别是那些终生沉迷于娱乐圈中的人物,以及把全部身心都扑在明星身上的非明星的追星
族们,也都能在心中生起真正的智慧与慈爱之意。
这篇短文主要阐释一些明星的学佛之路及学佛心态,因时下毕竟有为数不少的演艺界名
人皈依佛门。他们的目的及动机如何、闪光点或盲点又何在,这些问题相信也是不少读
者朋友们非常感兴趣的。提笔行文之前,我忽然想到了弘一法师,这... 阅读全帖
x*********o
发帖数: 208
8
索达吉堪布 著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在当前这样一个充斥着邪见与欲望的社会中,直接向众生讲述佛法的甚深义理,恐怕不
但打动不了多少听众,反而会引起一些愚痴者及怀抱极大偏见与误解者的憎恶、厌烦、
错解甚或诽谤。在这种情况下,用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他们能够理解并接受的语言、
事例,在佛法的观照下,既不失佛法本义,又方便善巧地随顺世人的思维习惯,然后再
向广大民众宣讲佛理,这种方法也许不失为一条行之有效的讲法策略。故我在这篇文章
中即以世间语言宣说不违佛法正理、且能完全印证佛陀所言的世间正见,并真诚希望一
切有缘见闻触到此篇文章的读者,自此后都能在心相续中生起善妙之心及向道之意;特
别是那些终生沉迷于娱乐圈中的人物,以及把全部身心都扑在明星身上的非明星的追星
族们,也都能在心中生起真正的智慧与慈爱之意。
这篇短文主要阐释一些明星的学佛之路及学佛心态,因时下毕竟有为数不少的演艺界名
人皈依佛门。他们的目的及动机如何、闪光点或盲点又何在,这些问题相信也是不少读
者朋友们非常感兴趣的。提笔行文之前,我忽然想到了弘一法师,这... 阅读全帖
h****3
发帖数: 339
9
来自主题: Belief版 - 哪种人才是上根人
“自古至今,佛即是人,人即是佛,即是三昧定,不用将定入定,将禅想禅。”佛就是
人,是一个觉悟的人,一个超越的人,一个超脱的人。佛的一切都并不神秘和玄奥。他
所说的法,也就是由一个烦恼的人而至于超脱的人所历途径,原本就是朴素而直捷的。
哪种人才是上根人
对于禅宗顿宗,六祖曾有过这样的言语:“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只接最上根人。”
那么,哪种人才是上根人呢?据我所知道的,最上根人,就是那种对佛所说的言语坚定
不移地相信,并且具有直下承当的大勇气、大魄力的人。这样的人,他干脆,洒脱,豪
迈,这样的人就是大根基的人。六祖的弟子,永嘉玄觉,他的《证道歌》里有这样的话
:“上士一觉一切了,中下多闻多不信,但自怀中解垢衣,谁能向外夸精进?”
上根人一闻就相信了,并且直下承当信受奉行。中下根人所听到的与上根人听闻的皆是
一样的经典,嘴上也将经典来挂着,偏偏他心里却总是拖泥带水,犹犹豫豫,拉拉杂杂
,丝毫不见有个爽快劲。
昔年六祖初到法性寺,印宗法师问:“黄梅付嘱,有何指受?”六祖:“指受即无,唯
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宗:“如何不论禅定解脱?”六祖:“为是二法,佛法是不二
法。”宗:“如何是佛法不二之... 阅读全帖
o********e
发帖数: 257
10
来自主题: Belief版 - 佛经写成史的伪造ZT (转载)
(转载)...佛教经卷的沿革: 佛教始终没有公认的、有代表性的、统一的、权威经卷,只
剩後人因时因地制宜不断写文章,以迎合时潮,当作经书,故常常前後充满矛盾,亦无完整
译本可公开面对大众。例如佛陀死後一百年,印度为戒律问题就形成激烈对抗,分成“小
乘十八部”,以後继续分裂,传至各国,各有佛经,各有自己个人的一套“说法”。传至中
国,魏晋时已有“六家七言”,佛经也逐代增加,东晋时有 611 部 858 卷,唐朝增至1076
部,5048 卷,到北宋多到 6197 卷,传到西藏,有大藏经 4569 种。传到日本,也不例外
。现代人还在写佛经,包括台湾人在内,都是个人所写迎合时潮的文字,各有自己的“说
法”, 当今台湾有个“莲生活佛”, 就新出版了 156 册新书佛经(见“真佛报”379 期
)。故无法统一,始终没有一本公认的权威代表作,且至今大多长年尘封,少人问津,更无
人翻译,因不合时宜。例如“佛教十戒”,不提敬神,(佛陀是无神论者),只提人际关系,
没有孝敬父母之道,故难以被接纳为普世道德准则,今附於下: 佛教十戒: “[第一戒,
不杀生。 第二戒,不偷盗。 第三戒,不非梵行... 阅读全帖
W*********E
发帖数: 197
11
疑惑七:视师如佛,是否依人不依法?
索达吉:有些人认为:“密宗把上师当佛一样看待,这种做法不正确。佛教要
求‘依法不依人’,如果把上师当成佛,一切身口意全依赖于他,那就是‘依人不依法
’了,四依法就颠倒了。”
这种想法不合理。什么是四依颠倒?什么是依人不依法?我讲《解义慧剑》时
曾分析过,在此就不啰唆了。但把上师视为佛、依止上师而成就的说法,不仅是密宗或
藏传佛教中有,汉地经典中也比比皆是。如《苏悉地经》云:“弟子之法,视阿阇梨,
犹如三宝及菩萨等。为能授与归依之处,于诸善事,而为因首。现世安乐,当来获果,
为依阿阇梨故。”
《大辩邪正经》中也说:“汝若学此安心妙法,先洹归依真善知识。何以故?
未知者令知亦当归依真善知识,未觉者令觉亦当归依真善知识,未悟者令悟亦当归依真
善知识,未通者令通亦当归依真善知识,未证菩提者令证菩提亦当归依真善知识。”大
家都知道,依止佛陀的话,佛陀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就是自己以前不了知的会了知,不
通达的会通达,未证悟的会证悟。而依止善知识也是如此,所以,善知识跟佛陀没什么
差别。
还有,《般舟三昧经》... 阅读全帖
z**n
发帖数: 22303
12
来自主题: TrustInJesus版 - 如何带领佛教徒归主
佛教网摘站:辨破《楞严百伪》——释愍生法师辨(1)
作者简介--释愍生
愍生法师,一九二六年出生。二十岁出家;早年亲近上海下仁老法师。一生专研三
藏,致力弘扬佛法,兴办佛教教育,培植人材。历任宝觉佛学院院长、住持,香港佛教
联合会义务司库。教学之余,常于海内外弘法,讲经说法四十年,辩才无碍,为教界所
称誉。对《楞严经》造诣尤深,曾讲述《楞严经》先后达十三次之多。今以法师精研《
楞严》之心得,驳斥吕澄作“楞严百伪”之谬说,堪称护法卫教之雄辩。

佛本无法可说,以有四悉檀因缘故,随机应说。若以无法可说而言,佛于四十九年
未说一字,以名言无实故。如以有法可说而言,离经一字使同魔说,以藉假修真故。无
论有说无说,主旨欲令众生,入佛知见也。由此可知,一切皆是佛法,又复皆非佛法,
以法无自性,故法不定法。《金刚经》云:“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又云:“法尚
应舍,何况非法?”若明此理,何需于鸡蛋里挑刺?
诸大乘经,皆以一实相理,即证其说。诸小乘经,以三法印,印定无误。试问《楞
严》何处乖违大小乘印?吕澄全以是非之心、庸俗之念、妄想分别,刻意制造过失,引
人随落深渊,诚乃罪过无边!况经四依说:“依... 阅读全帖
l*******e
发帖数: 121
13
六 波 罗 蜜
一、菩萨之意:
“菩萨”是梵语“菩提萨缍(土垂)”(Bodhisattva)的简称
。“菩提”是
觉悟的意思;“萨缍(土垂)”是有情之意,“有情”简单地说既是
众生;“菩
提萨缍(土垂)”就是觉悟的众生。觉悟的众生有三种:一者、罗汉
--自己觉
悟;二者、菩萨--除了自己能觉悟之外,还可引导别人觉悟;三者
、佛--自
己能觉悟,又可以引导众生觉悟,而且他的觉悟是最圆满。
二、菩萨之行为:
菩萨的行为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菩萨上求智慧使自己成
佛,以慈悲
心度化一切众生;既是菩萨应学习种种智慧自度,做种种利益众生的
事业,引导
其他众生也能走上解脱之道。
三、菩萨之开始:
菩萨都从凡夫做起,甚至于我们的导师释迦牟尼佛,过去在行菩
萨道时,也
是凡夫。凡夫要发菩提心。发菩提心既是发成佛之心,是修行菩萨道
的最初所应
具有之心,以此心去救度众生。如果只是贪求成佛之心,没有要救度
众生之心,
那不等于说是发菩提心。发菩提心要以大悲心为基础,见众生受苦,
就会以智
慧、悲心救度之,所以发此成佛之心才是真正的发菩提心。如果只是
羡慕佛果是
至高无上的觉悟,为追求这样的觉悟而发心
f******e
发帖数: 6488
14
【 以下文字转载自 Belief 讨论区 】
发信人: arhat (紫辰子), 信区: Belief
标 题: 南怀瑾先生新著:花雨滿天 維摩說法 9(补足)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Mon Dec 18 17:07:35 2006), 转信
(二十)無盡意菩薩──六度迴向一切智
「無盡意菩薩曰:布施迴向一切智為二。布施性即是迴向一切智性。如是持戒
、忍辱、精進、禪定、智慧,迴向一切智為二。智慧性即是迴向一切智性,於其中
入一相者,是為入不二法門。」無盡是無量無邊,在凡夫,意是第六意識,成佛了
也用意,不過意識這麼一轉,轉凡夫的妄念為菩提。根據唯識,意在凡夫是分別心
,轉識成智之後,第六意識就轉成妙觀察智。無盡意菩薩報告的內容是六度,就是
大乘修行的六個次序: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梵文叫六波羅蜜。
波羅蜜的原義就是由這裡到那裡,人如何超脫人世的苦海,到達清涼自在的那一邊
。中文翻譯是翻義,就用了一個字:度。佛教常說要度人,如何叫度?就是使人能
夠解脫,能夠大徹大悟才叫度,不是說叫人信佛就算度了。
根據教理,六度的前五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是修福德資
q****u
发帖数: 1421
1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禅宗直指(明 石成金)
卍新纂续藏经 No. 1258 禅宗直指
明 石成金著
1卷
No. 1258
传家宝禅宗直指(明心见[桂]须知成佛成祖要法)
扬州城 天基 撰著
男 (峷年嵩年) 校刻
密传参禅要法
佛法工夫。第一要立坚志。盖志者气之帅也。人若立有坚志。如统军百万。威神八面
。天日可贯。何事不成乎。凡畏难者。志不坚也。因循者。志不坚也。听言更移。中道自
画。始终勤怠者。皆是志不坚也。予曾撰读书心法。开首即云。立志若坚。反难为易。今
于佛法工夫也。亦是如此。
志坚则事必成。予今以世事此论。譬如越王之复吴仇。张良之报韩恨。以及狄仁杰之
再兴唐室。总因志有所定。而事成果应。佛法亦是如此。
俗谚云。男子无志。钝铁无刚。女子无志。烂草无穰。佛法工夫。此志尤为最要。
中峰大师歌云。也无难。也无易。只贵男儿有真志。志真。道力四坚强。力强。进道
如游戏。此应验方也。
佛法工夫。全在于觉。要知凡夫一念觉。即一念是佛。佛一念不觉。即一念是凡夫。
盖因觉即是佛。佛即是觉。佛与凡夫。只在觉与不觉而已。
人心有觉。即为有佛。能开六度之行门。能越三祇之劫海。普利尘沙。广在福慧。得
六种之神通。圆一生之佛果。火镬冰河。闻之变作香
H******9
发帖数: 2766
1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发菩提心的人好惨
runsun还是先把你要跟waichi生生世世纠缠的邪见大愿退了再说吧。
救度众生的大愿力可以让人和众生有大因缘,但这因缘是不是妨碍修行人证得果位呢?
世世轮回和一世终究得果是矛盾的吗?
诸佛也因大因缘出现于世,和众生的因缘一定妨碍果位的获得?
凡人不了四相,就发心救度无量众生,难免有执著在里面。
四相了了的菩提发心的境界就不要用凡夫智度测了。
很多东西不能张嘴就来的。
因为凡夫发心中难免存在的三毒去妄测菩萨的大愿是不是比较像人家说的'妄语'...?
有个比喻是什么,一块有缺口的金子是不是比一堆沙子好呢。凡夫发菩提心就比如那有
缺口的金子,大悲心为基础,利益众生的大愿终归是于人于己都好的,但其中的执著或
是偏失可能还需要继续生生世世整一整...砂子呢,就是忘失菩提心了,@^%#&@#7*东搞
西搞...
H****y
发帖数: 1321
1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教主们的发言、底线及其他
某凡夫(显然是人)的人身的机会,可以算。
两亿凡夫都不得人身的机会,也可以算。
不管用什么链,你算出来就好,列出来看。
(若你把你肚子里的细菌也叫凡夫,我抱歉)
H****y
发帖数: 1321
1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教主们的发言、底线及其他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猕猴池侧重阁讲堂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譬如大地悉成大海。有一盲龟寿无量劫。
百年一出其头。海中有浮木。止有一孔。漂流海浪。随风东西。
盲龟百年一出其头。当得遇此孔不
阿难白佛。不能。世尊。所以者何。此盲龟若至海东。浮木随风。
或至海西。南.北四维围绕亦尔。不必相得
佛告阿难。盲龟浮木。虽复差违。或复相得。愚痴凡夫漂流五趣。
暂复人身。甚难于彼。所以者何。彼诸众生不行其义.不行法.
不行善.不行真实。展转杀害。强者陵弱。造无量恶故。是故。
比丘。于四圣谛当未无间等者。当勤方便。起增上欲。学无间等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
这是佛经。
“百年一出其头”这是一世。 “愚痴凡夫”这是凡夫。
“暂复人身”这是做人,“甚难于彼”这是对比。
H****y
发帖数: 1321
1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教主们的发言、底线及其他
1,我不设定“愚痴凡夫”一定是人身,但是预期寿命
该是百年量级,大牲口海龟老乌龟都不妨算愚痴凡夫。
2,我不计算愚痴凡夫轮回“一百万世”的机会,只算
他的来世得人身的机会。
H****y
发帖数: 1321
2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教主们的发言、底线及其他
嗯,这就是对于这段佛经的不同理解啦。
现在已经有了3种理解:
1,愚痴凡夫是指目前是人,再想得人身,“甚难于彼”,持这个
理解的,RS。
2,愚痴凡夫是指所有众生,包括细菌,再想得人身,“甚难于彼”,
如此理解的,大傻,Hermes等。
3,愚痴凡夫是指目前是人以及其他百年量级寿命的众生,再想得人
身,“甚难于彼”,持这个理解的,hotfly。
两个可能性差异极大的事件组合起来,是很难评估的。比如,一个
女人临产,一个母马临产,都要在今夜分娩。分别生出人马的概率
是0.99999,都生马或者都生人的机会是多少?
(所以这是伪问题)
伪问题,不是说没用,至少可以搅和。

很难
H****y
发帖数: 1321
2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教主们的发言、底线及其他
6道轮回,人们看得见的,就是人道畜生道。天道、修罗道
不是一般凡人能看到,尽管有人炫得神乎其神。
地狱、饿鬼一般凡夫也不好想象,哪怕时常有人拿这个来
警示大家。
所以,若一个得道高人比如佛陀,来说跟6道沾边的内容,
则愚痴凡夫肯定会洗耳恭听。他若仅仅是说人道畜生道的事
情,别人会比较懒散,因为他可以观察到。
那么,佛陀讲这个盲龟的事情,是要说愚痴凡夫来生得人身
的机会么?
衡量机会,有常规模式:十足、千足、万一等等,直截了当,
也通俗易懂。
r****n
发帖数: 8253
2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Re: 打坐讨论 (转载)

“非我”比“无我”语义上更准确。无我容易让人误解成虚无。而非我,则是指“那”
不是我。这个“那”,就是所有的五蕴。也就是五蕴当中的任何都是非主宰,非恒常,
非独立。
不过只要清楚“我”的定义是恒常,主宰,独立,那么说无我也无所谓。
杂阿含64经
佛告比丘:‘愚痴凡夫、无闻众生,于无畏处而生恐畏。愚痴凡夫、无闻众生,怖畏无
我无我所,二俱非当生,攀缘四识住"
杂阿含 110经
诸比丘!于色当观无我,受、想、行、识当观无我。此五受阴,勤方便观:如病、如痈
、如刺、如杀,无常、苦、空、非我’
杂阿含 202经
佛告彼比丘:‘于眼正观无常,若色、眼识、眼触、眼触因缘生受──若苦、若乐、不
苦不乐,彼亦正观无我。如是乃至意触因缘生受── 若苦、若乐、不苦不乐,彼亦正观
无我。比丘!如是知,如是见,次第我见断、无我见生’
杂阿含262经
愚痴凡夫所不能解,色无常,受、想、行、识无常,一切诸行无常,一切法无我,涅槃
寂灭
相应部
大德!无我法,说无我法者。大德!如何为无我法耶?’‘罗陀!色是无我法,受是无我法
,想是无我法,行是无我法,识是无我法”
意、法因缘生意识,三事和合触,触俱生受、想、思。
r****n
发帖数: 8253
2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Re: 打坐讨论 (转载)

佛陀早清楚揭示了愚痴凡夫害怕“无我”,“无我所”。
“佛告比丘。愚痴凡夫无闻众生于无畏处而生恐畏。愚痴凡夫无闻众生怖畏无我无我所”
一派胡扯。
佛法根本不承认有“我”,不是让你去找什么真正的“我”。因为一切法无我(一切法
非我),这是佛教的法印之一。
佛陀所在的时代,婆罗门教认为有灵魂,有梵,有主宰,就是Atman。而佛陀通过缘起
的理论彻底否了这个,提出没有灵魂,没有梵,没有主宰,就是无我。
世间法的五蕴不具有主宰性,出世间法的涅槃更不具备主宰性。所以不可能有任何所
谓的“我”(主宰)
那些试图寻找所谓的主宰,所谓的自由的修行人,都是在寻找龟毛兔角,最后就是越修
越邪,深堕轮回。
涅槃是五蕴的灭尽,是名色的灭尽,这个在佛经里面显示的清清楚楚,如果不承认这个
,就是堕入外道邪见。
根本目标就错了,是不可能解脱的。
a**u
发帖数: 8107
2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合集] 阿罗汉自杀探微zt
☆─────────────────────────────────────☆
runsun (runsun) 于 (Tue Dec 1 15:59:06 2009, 北京) 提到:
愿以此文献给修习不净观的声闻僧伽
曾银湖 2003/3/12
对于一般人而言,阿罗汉如果会选择以「自杀」的方式来结束自己的生命,那简直是一
件不可思议的事;对于某些虔诚的佛教徒而言,更不愿相信一个已经证得解脱、涅盘的
圣者竟然会自杀。到底真相如何呢?本文系依据原始圣典的记载,深入地来加以探究:
一、阿罗汉会不会自杀?
例一:§1091(杂阿含1091经瞿低迦)或S04:23(相应部第4相应第23经Godhika)
在这个案例中,有必要先加以澄清的是尊者瞿低迦决定要以刀自杀时,他并非一介凡夫
,这由经文本身的叙述即可明白。
1)「尊者瞿低迦住王舍城仙人山侧黑石室中,独一思惟,不放逸行,修自饶益,时受意
解脱身作证。」
世尊的弟子如果已经能够证到「意解脱身作证者」的水平者,不可能是凡夫。
2)「时,魔波旬做是念:沙门瞿昙住王舍城…若彼比丘以刀自杀者,莫令自杀,出我境
界去。」
如果是凡夫要自杀,恶
a*******g
发帖数: 867
25
第四 如实观察去障证真
有一位中国现象学学者名叫倪梁康,他写了一本书,名叫《玄奘八识规矩颂新译》,在
此《新译》的导言里面,他提出了这样的一个观点,他说:我们透过对形而上问题的搁
置,可以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思考和观察所有问题。比如说我们可以进行考察,这个意识
是如何构造起外部实在的,人们的错误的思维模式是如何进行的,这个就是我们的当下
,我们当下是凡夫,凡夫的思维模式就是虚妄分别,那么这个虚妄分别如何把本来是内
在的东西去执著为外在的实体,把本来是缘起的和无常的现象和表象世界,去执取出实
有的不变的甚至有主宰的有自性的实我,怎样形成了自我以及法的幻觉?这是我们可以
去考虑的问题,值得我们去观察、思维、解决的问题,乃至把外部世界看作是超越意识
自身,而另外单独存在的东西,这是我们凡夫的思维。也就是说,如何把本来是我们的
东西、内部的东西,看成是异己的是外在的东西?因此,如果站在这个角度来讲,我们
讲的玄一点,一切诸法本来是不可分割不可分别的一个整体,怎样透过我们的虚妄分别
,透过无始时来的我法分别熏习力故,最后把这个世界切割成七零八碎的?然后将一个
整体的生命,看成一个异化的存在,最后使得
p*******y
发帖数: 782
26
中国的净土宗始祖慧远大师三次在定中看到极乐世界。历朝历代按照经论所说往生的人
,更数不胜数。很多人往生的瑞祥殊胜无比。难道在你们眼里也都是谎言么?佛门不打
妄语,何必造这样的骗局?佛证佛果后,就非凡夫,看到的了解到的,也绝非凡夫可以
理解。为什么一定要向阿含经一样才是真的,只要有那些圣相的描写就是假的呢?佛说
,相由心生,释迦摩尼坐在树下,凡夫看见了,不以为然,但是心清净的天界,或罗汉
菩萨看到了,就是另外一番景致了,草垫子就是紫金莲台。
我本人也不喜欢讨论大小乘,各修各的,小乘既然不讲度人,何必来此说三到四,说人
是非。成阿罗汉之前,我见都很强烈,还是不要随便说别人是外道吧。
下面这个视频是一个老实念佛的老太太往生后留下的舍利子,仅供参考。
http://www.youtube.com/watch?v=dyc2dUOqmMw&feature=related
Y**u
发帖数: 5466
2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菩萨十法
云何寂静。寂静有二。一者心静。二者身静。
身寂静者。终不造作身三种恶。心寂静者。亦不造作意三种恶。是则名为身心寂静。身
寂静者。终不亲近四众。不预四众所有事业。
心寂静者。终不修习贪欲嗔恚愚痴。是则名为身心寂静。或有比丘身虽寂静心不寂静。
有心寂静身不寂静。有身心寂静。又有身心俱不寂静。身寂静心不寂静者。
或有比丘坐禅静处远离四众。心常积集贪欲嗔痴。是名身寂静心不寂静。心寂静身不寂
静者。
或有比丘亲近四众国王大臣断贪恚痴。是名心寂静身不寂静。
身心寂静者。谓佛菩萨。身心不寂静者。谓诸凡夫。何以故。凡夫之人。身心虽静。不
能深观无常无乐无我无净。以是义故。凡夫之人不能寂静身口意业。一阐提辈犯四重禁
作五逆罪。如是之人亦不得名身心寂静
S**U
发帖数: 7025
28
众生无明所覆,爱结所系,君主立宪或议会政治不会有所改变,而是承认凡夫有缺陷的
事实,(有限度的)从制度上规范限制权力,不寄希望于圣人解决问题。
儒家理想是不接受凡夫缺陷的事实,希望凡夫会成为圣君贤相,希望人治,而不走法治。
儒家自己想治国平天下,又不是我硬套到儒家身上。

计问
人才
b*****l
发帖数: 3821
29
中国佛教主要表现为大乘形态,而大乘佛教的核心内容在于菩萨道的实践。对此,姚
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妙法莲华经·卷第二·譬喻品第三》说:「若有众生,从佛世
尊闻法信受,勤修精进,求一切智、自然智、无师智、如来知见、力、无所谓,愍念安
乐无量众生,利益天人,度脱一切,是名『大乘』。菩萨求此乘故,名为『摩诃萨』。
」这就是说,大乘的表现是「闻法信受,勤修精进,求一切智、自然智、无师智、如来
知见、力、无所谓,愍念安乐无量众生,利益天人,度脱一切」,有悖于此者应不是大
乘。具体到现代禅与印顺法师就菩萨道的争论,我们判断的依据将是《妙法莲华经》对
大乘的这一表述。
在现代禅与印顺法师的相关争论中,双方的焦点在于菩萨的资格问题。也就是说,
究竟行大乘菩萨道的主体应当是法眼清净的菩萨还是凡夫菩萨?双方之所以在此问题上
发生争论,导火索当是印顺法师主张(凡夫的)人菩萨行,而现代禅创始人李元松先生
持否定的看法。李元松先生说:
针对禅师们这种「言过其实」的说法,印顺法师曾给予批评,大意是:「禅师们太
过于强调修证了,以致无法了解大乘佛教的精神,菩萨道的本意是人乘的菩萨行,以五
戒十善的凡夫身来力行菩萨道
S**U
发帖数: 7025
3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32个正念的练习 - 一行禅师
从凡夫的角度,五蕴的确是绝妙非凡的存在,所以凡夫会执取五蕴。
思惟五蕴是无常的,这还是在概念层次活动,力量很弱。要现观到五蕴不稳定,无可避
免的升起,消失,直接经验才有力量。缺乏经验支持的概念,只是学习过程中的一个工
具,目的是导向直接经验。
如果凡夫看到五蕴是无常,苦,无我,就不会执取五蕴,而会趋向解脱。
b*****l
发帖数: 3821
31
第一疑
问曰:诸佛菩萨以大悲为业,若欲救度众生,祗应愿生三界,于五浊三涂中,救苦众生
。因何求生净土自安其身?舍离众生则是无大慈悲,专为自利障菩提道。
答曰:菩萨有二种,一者久修行菩萨道,得无生忍者,实当所责。二者未得已还及初发
心凡夫。凡夫菩萨者,要须常不离佛,忍力成就方堪处三界内,于恶世中救苦众生。
故智度论云,具缚凡夫,有大悲心愿生恶世,救苦众生者,无有是处。何以故?恶世界
烦恼强,自无忍力心随境转,声色所缚自堕三涂,焉能救众生?
假令得生人中,圣道难得。或因施戒修福得生人中,得作国王大臣富贵自在。纵遇善知
识,不肯信用。贪迷放逸广造众罪,乘此恶业一入三涂经无量劫。从地狱出受贫贱身,
若不逢善知识还堕地狱。如此轮回至于今日,人人皆如是。此名难行道也。
故维摩经云,‘自疾不能救,而能救诸疾人?’
又智度论云:譬如二人各有亲眷为水所溺,一人情急直入水救,为无方便力故彼此俱没
。一人有方便,往取船筏乘之救接,悉皆得脱水溺之难,新发意菩萨亦复如是,如是未
得忍力,不能救众生。为此常须近佛,得无生忍已,方能救众生,如得船者。
又论云,譬如婴儿不得离母,若也离母,或堕坑井渴乳而死。又如鸟子翅
b*****l
发帖数: 3821
32
第五疑
问:具缚凡夫恶业厚重,一切烦恼一毫未断,西方净土出过三界,具缚凡夫云何得生?
答:有二种缘,一者自力,二者他力。自力者,此世界修道,实未得生净土。是故璎
珞经云:‘始从具缚凡夫,未识三宝,不知善恶因之与果,初发菩提心。以信为本住在
佛家,以戒为本受菩萨戒。身身相续戒行不阙,经一劫二劫三劫,始至初发心住。如是
修行十信十波罗蜜等无量行愿,相续无间满一万劫,方始至第六正心住。若更增进,至
第七不退住,即种性位。’此约自力,卒未得生净土。
他力者,若信阿弥陀佛大悲愿力摄取念佛众生,即能发菩提心行念佛三昧,厌离三界。
身起行施戒修福,于一一行中,回愿生彼弥陀净土,乘佛愿力机感相应即得往生。
是故十住婆沙论云:‘于此世界修道有二种,一者难行道。二者易行道,难行者,在于
五浊恶世,于无量佛时,求阿裨跋致甚难可得。
‘此难无数尘沙说不可尽,略述三五。一者外道相善,乱菩萨法。二者无赖恶人,破他
胜德。三者颠倒善果,能坏梵行。四者声闻自利,障于大慈。五者唯有自力,无他力持
。譬如跛人步行,一日不过数里,极大辛苦,谓自力也。
‘易行道者,谓信佛语,教念佛三昧,愿生净土。乘弥陀佛愿力摄持,决定往生不
a**u
发帖数: 8107
3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合集] 不昧因果
☆─────────────────────────────────────☆
puppeteer (舟云) 于 (Sat Jan 2 11:27:18 2010, 美东) 提到:
呵呵。 你昧不昧?

☆─────────────────────────────────────☆
puppeteer (舟云) 于 (Sat Jan 2 11:30:21 2010, 美东) 提到:
黄檗是个明白人。 :)
这些人天天打来打去逗乐子,和waichi倒是一个做派,呵呵。
☆─────────────────────────────────────☆
puppeteer (舟云) 于 (Sat Jan 2 11:32:24 2010, 美东) 提到:
其实他们搞来搞去,只不过是要说明小乘里面说的明明白白的事。
佛不是全能(不落因果),只是有智慧(不昧)。
所以黄上来就给他一巴掌,呵呵。
☆─────────────────────────────────────☆
puppeteer (舟云) 于 (Sat Jan 2 11:40:36 2010... 阅读全帖
a**u
发帖数: 8107
3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合集] 邪淫使我沒有考上博士
☆─────────────────────────────────────☆
danieljoyful (danieljoyful) 于 (Sat Nov 6 20:34:58 2010, 美东) 提到:
來源:戒邪淫網主站 作者:佚名 [字體:大 中 小]
為了擺脫目前的不良的工作與生活環境,我去年去考博士。放
下別的事,經過近一年的努力學習,並且積德行善,福慧雙修。考
博成績還不算差。但是考完後,購了一個無線上網卡,可以上網
了,雖然早已看過《戒淫保命集》知道看黃色的東西特別損陰德,
消福祿最快,消功名最快,但怎麼也經不起黃色網站的誘惑,還是
上了成人網站,黃色網站,如飲鹽水越飲越渴。還看從網上下載的
A片。兩次漏失「菩提種子」。
最後結果是沒有被錄取,其實考後就知道有的導師想擴招,我
的成績還算可以,如果找一下導師,讓他瞭解一下我,肯定可以錄
取,沉溺於黃色網站與影片之中,根本沒有心思於錄取了。這件事
情深深教育了我。用事實證明了邪淫的極快的果報。我想告訴大
家,邪淫確確實實消功名,消福祿最快了。從古到今多少慘痛的,
以終生幸福為代價的教訓,是真真切切的。一個個... 阅读全帖
d**********l
发帖数: 647
3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净土系列 2 为什么要往生净土
我们学佛就是为了1 离苦得乐,2 脱离六道轮回,3终成佛道。
1 极乐世界无有众苦,但受诸乐。(佛说阿弥陀经)
2 如果我们往生净土,即使是下品下生(十恶之人,临终遇善知识,具足信愿,念佛十
声,亦可往生),我们也脱离了六道轮回,因为极乐世界无三恶道,参见阿弥陀佛第一
大愿。而修其他的法门,要想脱离轮回,或证阿罗汉果,或明心见性,都十分不易,普
通凡夫很难做到。更不要说,极乐世界上品生人,更是殊胜,上品上生到了极乐世界,
即悟无生法忍,达八地菩萨的境界,距离成佛已经相当之近了。(观无量寿经)
净土法门的特别是当生成就,与其他法门最大不同就在当生能往生西方,若不生西方就
入轮回。而到西方极乐世界的身分还是凡夫,不是成佛,只是极乐没有三恶道,较易继
续修学以至成佛。此外,那儿虽有四土,但净土是横超法门,一旦横超,用不着三大阿
僧祇劫,就可以成佛。(李炳南老居士)
3 此外,极乐世界的众生都是阿惟越致菩萨 (不退转),必至一生补处,且有无量的
寿命,在极乐世界里,六尘说法,佛菩萨等诸上善人为伴侣,成佛道比在娑婆世界世界
修行快很多很多。如果在成佛前,发愿要回来度众生,亦是方便,参见法藏比丘第... 阅读全帖
d**********l
发帖数: 647
36
1 问曰:西方净土与兜率天宫,二处校量有何优劣?
释曰:此处之优劣,其事显然,有识咸知,讵劳更问?然前德已有净土之论,具言优劣
,无劳此释。然前德所制犹有未喻,今更略辨显其优劣。以十二义彰其优劣:
一主,二处,三眷属,四寿命,五内外,六身色,七相好,八五通,九不善,十灭罪,
十一受乐,十二受生。
言主者,兜率天主迹现凡夫,虽名补处,未成妙觉,纵当成道只现化身;阿弥陀佛已成
正觉,居处净土,多现受用身。据实而论,故无优劣。降迹化物,师弟道殊,当成现成
。化佛报佛,觉满未满,现粗现妙,优劣不同,其义一也。
言处者,兜率是娑婆秽土,欲界劣天;极乐是净土胜方,超众妙刹。论其胜劣,无可比
方,美丑显然,其义二也。
言眷属者,兜率天宫多间男女;极乐净刹少说女人。以此相形, 自分好恶,胜负悬隔
,其义三也。
言寿命者,兜率天寿用人间四百年,为彼一日一夜。即以彼之日夜三十日为一月,十二
月为一年,寿命四千岁。然有中天,不尽天寿;讵比西方寿命无量阿僧祗劫?以斯相并
,无以相俦,长短不同,其义四也。
言内外者,兜率天宫有内外院。内即亲近补处,永无退转,外即耽兹五欲,不免轮回
。觉师子道亚世亲,犹生外院。婆...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3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版主:举报DANALAKE
世俗谛与胜义谛不应混在一起。
阿罗汉看到的真实是胜义谛,凡夫看到的是世俗谛。物理属于世俗谛,对于凡夫是真实
的,这就足够。
阿罗汉的物理学,让阿罗汉说吧,凡夫无法操心。
Z****o
发帖数: 999
3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佛法与科学
这些心理/心智/心识的活动目前难以被观测,并不意味着它们在活动的时候,subject
对于object的干涉就不存在,而且这种干涉效应非常明显!如果不明显的话,就不会
出现种种佛经中的境界(不管是幻境还是实境,不管是本相还是伪相)了。
更进一步的说,佛教中的修行实证就是靠心识地积极的干涉作用(从消除杂念的角度看
,也可以视为一种减少正常情况下干涉的负调控)来去除心中的杂念,最后达到见到本性
的目的。
举个不是很恰当的例子吧:假设佛祖的达到的境界是100,他现在subject对object的干
涉已经是0;凡夫看到的境界是10,凡夫subject对object的干涉是100;科学看到的境
界是30,宏观科学研究中的干涉效应是1~3(可以靠统计和数学等工具将其降到接近0),微
观中的干涉效应是50~100。
注:这里的干涉指的是”subject的观察行为“对”object“的干涉。
佛学修行就是把凡夫的干涉值从100降到0,这种负调控也是一种”干涉‘“(有点微积分的
感觉,大家理解一下)。

in our
look how
which
S**U
发帖数: 7025
3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关于如来藏
说阿含经,说中观,说唯识,都不是如来藏思想。反之,如果开口说的全是如来藏思想
,为啥要否认?
中阿含七车经说 seven steps to Nirvana, 其中「道非道知见净」,就是如实知见八
正道才是解脱之道,除此并无解脱之道,也就是从现观的经验,肯定四圣谛中的道的确
能解脱烦恼,除此无解脱道。
清净道论说修行,就以此七阶段说明从凡夫成为阿罗汉的过程。
中阿含七车经:
以心净故·以见净故·以疑盖净故·以道非道知见净故·以道迹知见净故·以道迹断智
净故。世尊沙门瞿昙施设无余涅盘者。则以有余称说无余。
贤者。若离此法。世尊施设无余涅盘者。则凡夫亦当般涅盘。以凡夫亦离此法故。
贤者。但以戒净故。得心净。以心净故。得见净。以见净故。得疑盖净。以疑盖净故。
得道非道知见净。以道非道知见净故。得道迹知见净。以道迹知见净故。得道迹断智净
。以道迹断智净故。世尊沙门瞿昙施设无余涅盘也
S**U
发帖数: 7025
4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三步证得阿罗汉果的故事
清净道论的故事:
据说,一位住在多楞伽罗为大比丘众的教授曾得无碍解的大漏尽者,名为昙摩陈那长老。
有一天,他坐在自己的日间的住处,想念「住在优吉梵利伽的我们的阿闍梨摩诃那伽长老是否完成其沙门的责任(指修行证果)」?但看见他仍然是个凡夫,并知「我若不往(彼处)一行,则他将以凡夫而命终」,于是便以神变飞行空中,在日间的住处坐著的长老身旁下来,顶礼及行过弟子的义务之后,退坐一边。
那长老问道∶「昙摩陈那啊!你怎么来于非时」?
答道∶「尊师,我是来问些问题的」。
「那末,你问吧,我将把我所知的告诉你」。
他便问了一千个问题,那长老都一一对答无滞,于是他说∶「尊师,我师之智甚利,你是什么时候证得此(无碍解之)法的」?
答道∶「朋友,在六十年前了」。
「尊师,你能行(神变)定吗」?
「朋友,此非难事」!
「尊师,即请化一条象吧」。
那长老便化了一条净白之象。
「尊师,现在再令此象竖其耳,伸其尾,置其鼻于口,作恐怖的鸣吼之声,向尊师奔腾而来」。
长老这样做时,不料看到此象的来势恐怖,便开始起立而逃!此时这漏尽的长老便伸手而执住他的衣角说∶「尊师,漏尽者还有怖畏的吗」?
此时他才知道自己依然是凡夫,便...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4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阿含经的梵天与阿罗汉
阿含经中,世尊记娑婆世界主梵天王得阿那含,梵天王恭敬阿罗汉如舍利弗、目揵连等。
杂阿含1193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时有娑婆世界主梵天王,日日精勤往诣佛所
,尊重供养。时娑婆世界主作是念∶今旦太早而来见佛,正值世尊入大三昧,我等且当
入提婆达多伴党瞿迦梨比丘房中。作是念已,即入彼房。至房户中,以指扣户,口说是
言∶「瞿迦梨!瞿迦梨!于舍利弗、目连所起净信心,汝莫长夜得不饶益苦」。瞿迦梨
言∶「汝是谁」?梵天答言∶「娑婆世界主梵天王」。瞿迦梨言∶「世尊不记汝得阿那
含耶」?梵天王言∶「如是,比丘」!瞿迦梨言∶「汝何故来」?娑婆世界主梵天王念
(12)言∶此不可治,即说偈言∶「于无量处所,生心欲筹量,何有黠慧者,而生此觉想
?无量而欲量,是阴盖凡夫」。
时娑婆世界主梵天王,往诣佛所,稽首礼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我常日
日勤到佛所,亲觐供养。我作是念∶今旦太早来见世尊,正值世尊入大三昧,我且当入
提婆达多伴党瞿迦梨比丘房中。即住户中,徐徐扣户,口说是言∶瞿迦梨!瞿迦梨!当
于舍利弗、目揵连贤善智 慧者所,起净信心,莫长夜得不饶益苦。瞿迦梨言∶汝是谁
?我即答言∶是... 阅读全帖
r*******c
发帖数: 1060
4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六祖坛经学习阅读兴趣小组
学习内容:TJ卷二
学习时间:2011年2月12日
学习方法:先看一遍经,再看看那个讲座。
学习笔记:
1) 世人终日口念般若,不识自性般若;犹如说食不饱,口但说空,万劫不得见性
,终无有益
[自性的重要,可是什么是自性呢?这个会不会类似JDJ里面说你是上帝的孩子,你是宝
贵的,上帝总是与你同在的,只是你自己不知道,罪/SIN蒙蔽了你的眼睛???]
2) 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
[完全不明白。。。。佛是什么?是指那个释迦牟尼嘛?还是泛指觉悟者/THE
ENLIGHTENED?]
3) 摩诃’是大。心量广大,犹如虚空,无有边畔,亦无方圆大小,亦非青黄赤白
,亦无上下长短,亦无嗔无喜,无是无非,无善无恶,无有头尾。诸佛刹土,尽同虚空
。世人妙性本空,无有一法可得;自性真空,亦复如是
[很难理解,很难想象,这个广大。也许语言文字的有限性,只能尽力指向月亮,却并
不是月亮本身。]
4) 世界虚空,能含万物色像 [嗯,想起来挺妙的。]
5) 自性能含万法是大,万法在诸人性中。若见一切人恶之与善,尽皆不取不舍,
亦不染著,心如虚空名之为大,故约‘摩诃’。... 阅读全帖
a*****y
发帖数: 33185
4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掌中之叶·清净道论实修手册
第三章 老师与学生
[掌中之叶·清净道论实修手册]  加入时间:2010-7-9 16:04:03  点击:152
第三章老师与学生
良师的特质
给予业处的善友(良师)是:亲切认真可敬者,讲说温和言语者,能做深奥谈论者,不
会无因催促者。(《增支部.七法集.第36经》)具备如此等特质、真心要利益人、侧
重于进展的人称为「善友」。《清净道论.第三章.第61段》许多修行者经常会问这样
的问题:「我应该跟随多位老师或者跟随一位老师学习?」答案是:「就第一级修行者
而言,最好是跟随一位很好的老师。从这位老师学到所有止禅与观禅的精要之后,你可
以再去跟随多位老师学习。」为何如此呢?因为对于同一件事,不同的老师有时会有不
同的方法与途径。有时他们所讲的话听起来似乎彼此矛盾,但是事实上他们所谈的道理
是一致的,只不过从完全相反的途径去契入它而已。因此,为了避免混淆,刚开始最好
跟随一位很好的老师学习。当你的基础稳固之后,你可以跟随多位老师学习。那时你可
以学到通向涅槃的多种途径。然后你就能成为真正善巧的老师,能够针对不同根性的人
,给予不同的修行方法,就有点像佛陀那样。
好的禅修导师就像好的医生... 阅读全帖
G**W
发帖数: 1865
44
唯识经典佛陀所说的【常】与【无常】
《入楞伽经》卷7 :
「大慧!阿梨耶识者,名如来藏,而与无明七识共俱,如大海波常不断绝,身俱生故;
离无常过,离于我过,自性清净。余七识者,心意意识等念念不住,是生灭法。」
………………………………………………………………………………………………
经典原文,有兴趣的朋友请花点时间阅读,应该不会有困难
以下恭录 :
《大般涅槃经》卷10:「如世间物,本无今有、已有还无,如是等物悉是无常。」
《瑜伽师地论》卷52:「无常性相:本无今有、有已还无所显。本无今有,是名为生
;有已还无,是名为灭。」
凡是本来没有后来出生了,或者是本来有后来坏灭了,都名之为【无常】;有生则必
定有灭,唯有本来就在的,从来都没有出生过的,才是永远不灭的,不生不灭才能称之
为【常】。
《大方等大集经》卷2:「如实智者,知一切法本无今有、已有还无;出时、灭时,
无所系属;从缘而出,从缘而灭;以是义故名之为道。断是道故名为菩提,凡夫众生不
知如是真实道故,如来于此而起大悲,宣说正法为令知故。」
三界中一切法都是因缘生灭之法,所以都称之为无常之法,无常故苦,苦故无我;例
... 阅读全帖
a***n
发帖数: 1993
4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论开悟——贾题韬
论开悟
贾题韬
第一讲 开场白
我作了一首打油诗,作为这次讲演的开场白:
昔缘未了论开悟,今又葛藤试解环;
此事当人须直取,吃瓜莫受卖瓜谩!
因为过去我曾讲了论开悟这个题目,但没有讲完,所以说是“昔缘未了”,我现在还同
大家一起象理葛藤一样地来继续讨论这个问题。“葛藤”是禅宗习用的语言,是指说话
太多象蔓草那样纠缠不休,这里用来比喻人说话不完,或者讲的不尽恰当。但是,要真
正懂得这个道理,需要你自己去亲证,单听别人讲是不行的,必须闻而思,思而行,行
而亲证,这是你自己的事。比如吃瓜,瓜是苦是甜还必须由你亲口去尝一尝,不要光听
卖瓜的说长道短,佛法究竟如何,也是需要你自己去直接体验的!
关于“开悟”,我们大家都是学佛的,都知道开悟的重要性。佛教是无神论,大家必须
把这一点认识清楚。学佛完全靠自己来解脱自己,这就是佛教的特色。其它宗教主要依
靠外力,只有佛教是靠自己解放自己。因此,开悟在其它宗教里并不算什么重要问题,
而在佛教里却是最最重要的问题。开悟是要你自己开悟。只有开悟才能明确宇宙人生是
怎么一口事,你自己也才能有个下落。如果不开悟,在佛教里来说,是没有什么力量能
来代替你解脱的。...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4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转载] 什么是慈悲
「文殊师利言:若菩萨作是观者,云何行慈?」文殊师利菩萨问,学大乘佛法的菩萨,
怎么行慈?
「维摩诘言:菩萨作是观已,自念:我当为众生说如斯法,是即真实慈也。」维摩
居士答:菩萨要自已随时有这个心念存在,什么心念?「我当为众生说如斯法」。佛法
讲度人,怎么度?以法施使人精神解脱,超越生命的束缚,这是真正的慈。下面再引申
慈的深义。
我答应过好几个同学要讲什么是有情,学佛是不是要做到无情,如何达到无情?这
又连带到究竟有我无我的大问题,这个问题在前面提过了。再来是出世与入世的问题,
出世怎么跳出?大乘讲入世,入世怎么入?我正想作个专题来讲,刚好碰到《维摩诘经
》这一段讲慈悲,我暂且先不讲维摩居士是怎么说慈的,这等到下次再一个一个来讲。
我们先了解慈悲,普通社会上讲到佛教,就有两句流行的俗语:「学佛以慈悲为本,方
便为门。」过去佛教界里面,出家人也流行两句相反的话:「慈悲生祸害,方便出下流
。」这是丛林中对品德的要求。
什么叫慈悲?慈与悲是分开的概念。等于在春秋战国以前,道与德是分开的,到了
汉朝以后,道德就连起来用了,但也不是后世的要求。宋明之后道德变成很死板,甚至
目不能斜视,这种理学家... 阅读全帖
w*********r
发帖数: 2192
47
《大智度論》中四無量心的地位及修持
釋海實
大   綱
一、前 言
二、四無量心
(一)慈、悲、喜、捨義
(二)無量義
三、龍樹對四無量心的立場
(一)承續《阿含經》解脫的立場
(二)以三種緣明不共二乘之差別
四、四無量心的修習方法
五、結 論
【參考書目】
一、前 言
四無量心(慈、悲、喜、捨),在原始佛教中,本是佛陀所重視的修行法門之一。世
尊不但順應當時沙門、婆羅門等,希求生梵天而教授其法,[1] 更進而開示,修四無量
心能得無量心解脫的要義。但至部派時期、聲聞學者卻將四無量心視為是勝解觀(假想
觀)、一般的世俗定法,僅能降伏煩惱,不能依此引發無漏慧得証解脫。直至大乘佛法
的興起,龍樹菩薩以一切法無自性空的立場,來解說四無量心,這才又回復佛陀的本懷
,並以三種緣(眾生緣、法緣、無緣),來論述當時聲聞學者對四無量心的錯誤觀點。
此外,慈悲本是佛教的精髓,大乘行者無不以此為要著。而長養慈悲的方法,不外乎是
修習四無量心。那四無量心要如何修習才能與菩薩道相吻合呢?龍樹又如何解說四無量
心,如何會通原始佛教解脫的立場呢?今即對此等問題,以本文略加探討。
二、四無量心
四無量心,又名四梵行...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4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须深盗法与法住智
释悟因
◎须深,就靠你了!
另外还有个例子。当年佛陀带著弟子们修行,弟子们都在缘起法中,得到佛法的安住,也得到自在。当时,很多国王大臣、居士也都依据佛法修行而得到利益,所以对佛教团体的供养也就慢慢地多起来。其他外道发现,奇怪,怎么大家都跑到佛教那儿,不要说佛教的徒众愈来愈多,外道的徒众愈来愈少,连供养也跟著减少。这些外道们便集合起来,共同讨论个解决的办法,认为需要到佛教那儿看一看,学学他们的东西,再回来自己这里运用,这样就有衣食了啊!他们讨论之后,便公推比较聪明,向心力也比较强的,去做这个盗法的工作,那个人的名字就叫须深。
◎禅定不用修很深,也能解脱?
须深身负重任,来到佛教的僧团,请求出家。于是须深剃度、受戒,也接受修法。须深跟著一群比丘们修法,过了半个月后,有位比丘对须深说∶「我们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须深感觉到奇怪,便向他的老师问道∶「你们怎么都没有修初禅,初禅修完后修二禅,二禅修完修三禅,三禅以后修四禅,却说你们的梵行已立,生死已了。若大事都已成办好,应该是先修初禅、二禅、三禅,最后四禅,然后才是梵行已立啊!怎么会差这么多呢?」结果那几位比丘回答说∶「我... 阅读全帖
d*******r
发帖数: 3875
4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孙不二女丹诀诗
陈撄宁
孙不二女丹诀诗黄序
余自束发受书而后,读葛洪神仙传,慨然景慕其高风,遂有志于道术。壮岁宦游四
方,足迹所至,闻异人必尽力访求,见秘籍必潜心快读,旁门无论矣。
历四十年来,遇修炼正宗,每多探讨。品格最纯谨者,当推郑君鼎丞,学识最精博
者,当推陈君樱宁。二君对于三元丹法,都得真传,而地元一项,又皆能不畏劳苦,亲
自临炉,虽魔障迭起,寒暑屡迁,仍未尝稍挫其志。余既周旋二君之间,亦多次参从实
验之役,即外事以证内功,获益固匪浅也。
郑君著述,昔已幸见厥成。今陈君复出其所作《孙不二女丹诗注》一卷相示,并索
序文。余素习南宗,故于北派丹决,颇有疑义,及观此注,豁然贯通。方知南北二家丹
法,男女两性工夫,所不同者,在其下手之玄机,所必问者,在其一贯之妙道。
孙诗尽善,陈注尤详,余何容辞费?惟曾记当日陈君所诵孙不二仙姑七言绝句一首
,似含微旨,细审五言律诗中,尚未言及,特补录于此。诗曰:“蓬岛还须结伴游,一
身难上碧岩头;若将枯寂为修炼,弱水盈盈少便舟。”学者果能悟彻十四首律诗之作用
,然后将此七言绝句,熟读而深思之,则弦外余音,当可耐人寻味矣。
中华民国十五年清江黄邃
孙不二女功内丹次第诗注... 阅读全帖
首页 6 7 8 9 10 末页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