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topics

全部话题 - 话题: 凡夫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
w*****r
发帖数: 7106
1
第六章 印順法師人間佛教思想的合法性問題
這裏所說的合法性與世間的法律沒有任何關係,而是指是否符合佛法。印順法師人
間佛教思想的合法性問題,應該說,現代禪方面早就觸及到了,並一再質疑人間佛教思
想的內在矛盾。不過,由於種種原因,現代禪方面並沒有將其提高到是否符合佛法的高
度來加以探討。我之所以將其進一步提升為合法性問題,是因為我從印順法師的著作中
發現有大量的違背佛法的論斷,而其不少論斷都是同其人間佛教思想息息相關的。對此
,我們將著重探討兩個問題:第一,印順法師人間佛教思想的內容是否符合佛法;第二
,「人間佛教」這一概念是否符合佛法的精神。我個人認為:澄清這兩方面問題,對於
今後佛教的健康發展是非常必要的。
第一節 印順法師人間佛教的內容是否合法
印順法師所倡導的人間佛教在實踐上的主要內容,根據印順法師自己的說法,是三
合一的人菩薩行,即菩提心、大悲心、空性見同時具備而做利益人群的事業。由於這裏
實際涉及的是行為主體、發心和行為實踐,因此,我們將從心、行與人這三方面來加以
探討。
有關人間佛教的發心,印順法師說:「修學人間佛教──人菩薩行,以三心為基本
,三心是大乘信...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合集] 再见了
☆─────────────────────────────────────☆
robbin (robbin) 于 (Sun Apr 1 22:27:15 2012, 美东) 提到:
我在这个版时间的确太长了。感谢大家的帮助。我以后不会来了。各位保重。
☆─────────────────────────────────────☆
bdbd (kakali) 于 (Sun Apr 1 22:30:01 2012, 美东) 提到:
你是兴奋过度啦。太不稳定啦。 你老人家厮杀疆场多年,怎么突然这么患得患失起来
啦。
☆─────────────────────────────────────☆
cutegg (东郭皇叔T身) 于 (Sun Apr 1 22:38:05 2012, 美东) 提到:
别把自己憋坏了. 想来就来.不好意思就批个MJ来也行.
☆─────────────────────────────────────☆
humanoid (landlord) 于 (Sun Apr 1 22:43:36 2012, 美东) 提到:
你...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144
3
关于四重缘起的更多一些讲解:
摘自: 认识如来藏---谈锡永
其实这个四重缘起,在华严宗也有传承,可是他把四重缘起并列,当成是不同宗派的见
地,好像阿赖耶缘起是唯识宗的,华严宗是法界缘起等等,那就没有把四重缘起放在观
修的层次。
我们传的四重缘起,第一个叫作“业因缘起”,就是通常讲的因缘和合。这个是棉,是
纤维的组合,因缘和合而成,这个房子是砖瓦木石因缘和合而成。如果按宁玛派,这个
业因缘起我们是放在十二因缘来讲。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识等等,宁玛派特别有
一个教法,就是龙钦巴尊者写的一篇论,里边讲到宁玛派如何修十二因缘,这就是业因
缘起的观修。可是我们不放在密法的范围里边,是学密法的前行。因为西藏的制度是这
样,先学显宗,显宗是按初转、二转及三转法轮来学,学完理论才进到学密法。
密法方面,我们从第二个缘起来修,叫“相依缘起”,相依缘起有点像唯识,就是心识
跟外境相依,外境是心识的变现,可是我们这个心识,没有外境就不能起功能,所以外
境依心识而变现,心识依外境而起用,彼此相依,所以称为相依缘起。
在观修方面,观一个坛城与一个本尊,这就是由心生起来的外境,这个外境其实就是心
的行相,由... 阅读全帖
G**W
发帖数: 1865
4
死后必有所依 ?
我们常常听到修行的人这么说:「悟后应另有一个清净所依,否则死后要到哪里去?」,
此类人所悟的法其实不真,不是真正明白佛法中解脱慧的『我见』,其实還是外道见
也。
事实上是, 一念无明(见惑及思惑)若还未断尽,死后必有所依,不须吾人另寻所依,
所依者一念无明起烦恼所生境界也。一念无明末断尽之人,即使修得四禅八定,死后皆
有所依,所依者三界中一切业果定法有为法境界,是有所得法,不能出离三界生死。故
《大宝积经》卷85佛云:「亦无蕴界处,生于无所依,如是佛法身,非五眼能见。」
故断尽一念无明者方能无所依,无所依方是究竟法。无所依、无所入、无所得,是证
涅槃圣人阿罗汉及八地菩萨境界,此境界无境界,方便说为「涅槃境界」,此中空无所
有、一无所依,方能不受生死。涅槃者断尽唯识学中所说六七二识之执著,六七二识对
祂们自己之执著断尽,则不受一切境界,弃捨自我灵知心,灭尽六七二识而入涅槃,出
三界生死。
佛门中未真正明白涅槃出生死之道理的学人,乃大声疾呼,劝人悟后应觅所依。因尚
执「我见」妄想以思惟灵知觉观之心而取涅槃,此即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
不符佛陀经典的。
...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Is Ylsu Yisu?
不用谢, 也就是知道一点说一点。。:)
第一个是对的, 佛曾经修道四禅八定的最高一定。。
关于第二个, 禅定的定义是个广义的定义。 前面有人发的圣严法师关于禅定的分类,
有一个表你可以去看一下, 下面引文字,作为了解吧。:
"世间禅包括凡夫禅和外道禅,凡夫禅是指修四禅八定,主要是四禅天中色界的禅定。生
于色界天中得禅的人,是生来就得的,叫报得或生得,人类或某些异类众生,也可能修
成四禅天的禅;外道禅是指欲界一类众生,修不共佛法的禅定,所以它不与佛法相应,
而凡夫禅在佛法中可以算是一支,大致上在欲界的众生是修得的禅定,如果他死后禅定
功夫还能保持住,就可以生到色界天去,继续修四禅天的禅定。
出世间禅(小乘禅)也可分修得和报得,证小乘三果的人,一期生命结束后,生到色界
五种天中的五净居天,自然住于定中,继续修灭受想定,证了罗汉果位而解脱生死,永
离三界,称之为出世间禅。一般凡夫在欲界天也能修出世间的禅定,只要能达到永远出
离世间生死的境界。都是小乘禅。
世出世间禅包括大乘禅和最上乘禅,大乘禅是指如来禅,最上乘禅是指祖师禅。"
第三个问题,其实是我个人的经验, 不一定适合所有的人。 我早上打...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略说修学菩提心Zz
越尘居士
佛法之中心在于破幻体真,自觉觉它,直至自他一切有情究竟解脱。此即菩提心,
亦即不生不灭心,谓真实体会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而应缘渡生。又名大圆觉,佛性等等,
见诸佛典,皆同体异名。菩提心为一切佛法修行之基础,为行人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根
本。佛云“忘失菩提心所修一切善法皆为魔业”。所以,菩提心之于佛门行人,有过于
那块通灵宝玉之于贾宝玉,不可离失。佛法在传播发展的历史上,在不同时期及地域与
当地当时的文化相结合,其表达形式略有不同。例如,南传佛教,中土大乘及藏传佛教
之表现不同即与文化差异有关系。然而,佛陀教法之中心从来没变,均在引导有情趣向
解脱。亦即菩提心是为宗旨不变。
今日中土佛法复苏,百废初兴,寺庙等建筑虽已有相当恢复,但于佛法道理之弘扬
远未尽理想。于商品大潮冲激之下,旧有道德观念体制日渐衰落,新道德体制尚未完备
。于是砂金同起,鱼龙混杂。有人哗众取宠,将某些气功功法标榜为‘佛法真谛’,却
引人自私自利,而将佛法之要——空性与慈悲,亦既菩提心阉割掉!甚至以迷信惑众,
骗钱了事,以至破坏佛门声誉。一般群众多倾向求福报,此虽颇佳,尚须善加引导提高
。佛学研究应大加鼓励,但知识分...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7
前言
汉译《阿含经》与对应的巴利《尼柯耶》,对于了解初期佛教的教导极为重要,这些教
导是所有其他佛教形式的基础。如果对初期佛教中心范畴掌握得不精准,就缺乏妥善的
基础来了解其后佛教的思想发展。本文希望对这基础提供个人的微薄贡献。本文将检视
「受」这个术语,以呈现它不同的层面及微细的差别,并揭露它与初期佛教哲理及修行
的关系。本文的经典基础为《阿含经》的开示,尤其以能在巴利《尼柯耶》找得到对应
的经典为主,因为那些《阿含经》与《尼柯耶》所共有的文献,有极高的可能性,可视
为最早的一批佛教文献,因此,便用它们来探究初期佛教的教导。
受(vedanā),是五取蕴中的第二蕴,及一般常见的十二缘起中的第七支,会引
生渴爱的那一支。在这两类文脉中,「受」所扮演的角色,显示出在初期佛教分析真实
(reality)时,受的重要性。依据这个分析,「受」是构成「我」的五种成份之一;
同时当要控制渴爱时,受是在苦的缘起过程的特别联结点。因此,对初期佛教的广泛了
解和特别是对解脱道的理解,「受」及其意涵的评估都极为重要。
下文中,首先我将检视受的一般本质(I),其次探索受跟业报的关系(II),最后讨... 阅读全帖
w****g
发帖数: 570
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楞伽经》导读 - 谈锡永
本经的主旨,实在是说“如来藏”(Tathagata garbha)的法义。关于“如来藏
”,密乘学者跟显乘学者有不同的看法——
显乘学者的看法是,如来藏思想是于释迦圆寂之后,慢慢发展出来的。所
以他们便认为,虽然许多经典都提到如来藏(或它的同义词,如佛性、如来种
等),可是其含义却不一律,因此便有早期如来藏思想、中期如来藏思想,以
及晚期如来藏思想的区别。
密乘学者的看法则不然。藏密宁玛派认为在《维摩诘所说经》中,即有如
来藏思想。《维摩》是早期大乘经典,维摩诘(Vimalakirti)即是第一位密乘
人间导师,为在须弥山顶听金刚萨捶说密法的“五大持明”之一。经中所说的如
来藏思想,实与后出的经典,如《涅槃》、《胜蔓》、《楞伽》等无异,宗旨
一贯,因为都是修持“大圆满”的指导思想。表面看起来可以解释为不同,那只
是对名相的理解有所不同。至于为甚么要用不同的名相来表达同一思想呢?这
便是密乘的次第了。
关于密乘的次第,亦应该一说。显宗学者常常误会,密乘是由下向上的建
立,即先有杂密,然后才发展为事密,以后即在事密的基础上,陆续发展出行
密、瑜伽密、无上瑜伽密等四部密续。
然而显... 阅读全帖
w****g
发帖数: 570
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楞伽经》导读 - 谈锡永
中观与如来藏
印度佛学的空宗,由“般若”开始,至龙树论师发展为中道思想,于焉大
成。中观,即是于修“止观”时依中道思想而行。
前代祖师着重行持,一切理论与实际行持皆有“根、道、果”的关系,并不如今
人,理论与修持彼此脱节,所以用中道为根(基本观点)的止观(修持的
道),便称为中观般若(Prajna)意为智。这种智又有专指,只指能体证一切
法空的智,是故亦可理解它即是“空性智”,或“空智”。
空,是指一切法(世间一切事物及现象)均不永恒,无独立的本质。一切
法生起,都依靠各种必要的客观条件而成立,条件具备则生起,条件不具备则
还灭。是故世间一切法皆可视为“缘起”(因缘具足则生起)。
在思惟层次理解缘起,并不难,可是怎样在实修层次证悟,则实不易。修
止观便是证空性的修持次第。
止(samatha 译奢摩他),是将心念集中于一处。所谓一处,可是一种实物
(如座前设一块石),可以是一种自然现象(如日落的光华,或无云晴空),
也可以是自己观想出来的坛城与本尊,或观想出来的境界(如光轮)。
与止同时(必须是同时),还须作观(vipasyana音译毗钵舍那)。观不是
观想,而是观察、观觉,于一法生起... 阅读全帖
w****g
发帖数: 570
1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楞伽经》导读 - 谈锡永
佛经多说如来藏。只是由于后世研究佛学的人,每由名相来理解佛法,又
自设重重概念来作限制,因此一提到如来藏,便像部派佛教时代的上座部一
样,每说之为不了义,认为只是释迦的权宜方便说。
实际上,当说如来藏为本体,或空如来藏为本体时,的确是权宜的说法,
但当说之为功能时,则为真实说,这一点应该分别清楚。
为了适应世俗的根器,是故表达如来藏思想亦有一个建立的过程。
对小乘声闻众说法,释迦只提“心极光净”或“心性清净”。在这时期,可以将
清净的心识解释为本体。这样解释时,自然可将之视为不了义,因此上座部
的意见,未尝没有根据
到了大乘经典结集,《华严》可以视为一种见地的提出,再由密乘的文殊
师利菩萨与密乘祖师维摩诘问答,说如来藏,这即是以如来藏空智来说般若。
至于文殊师利的一系列经典,则或示密乘意趣,或说如来藏,则可视为如来藏
思想的初步建立。
其后,在《大般涅槃经》中,正式提出了佛性的问题——
我者,即是如来藏义。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即是我义。
佛本说无我,忽然说到“我”,那是为了说明佛性常住。所针对的是小乘行人对
佛涅槃的失落感。依胜义而言,说佛性为常,其实是说佛的功德事业为常
,是...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11
☆─────────────────────────────────────☆
Sekon (求空,其实是色) 于 (Mon Jun 11 12:49:47 2012, 美东) 提到:
解脱,涅槃,其实就是不存在了。大家为什么要追求“不存在”呢?
解脱,就是没有自我这个边界了,就是“全存在”了,就是全部了。
但是这个全部形式的存在,打个比方吧,孙悟空在一个房间里,他要变成“全存在”的
形式,也就是桌子里有他,他就是桌子;凳子里有他,他就是凳子;地板里有他,他就
是地板;空气中有他,他就是空气。。。
也就是说,“全存在”这个存在形式,就等于是“不存在”了。因为存在的特征性没有
了。
要知道,自杀并不能消灭自我,所以还要继续轮回。但是涅槃是彻底达到“全存在/不
存在”了,所以想找也找不到了,所以不会轮回了。所以涅槃也可以认为是最彻底的躲
猫猫,是最彻底的”自杀“。
大家确定你追求的就是这个解脱吗?
想起了一个经典的笑话:Everyone wants to go to heaven, but no one wants to
die.
:)
☆────────────────────... 阅读全帖
w****g
发帖数: 570
1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警惕利用双修骗色的骗子
在密乘中,双运被称作“禁行”。禁行,顾名思义,就是须禁止的行为。那么,是对什
么人禁止,又是在什么情况下可略作开许呢?这就涉及到禁行的性质、条件、意义,及
其和戒律的关系等一系列问题,对这些敏感问题进行冷静探讨,是正确认识密宗的重要
环节。
由于藏汉佛法交流的不成熟,部分十分荒唐的常识性错讹也严重存在。比如说只有极少
部分具格的在家大修行者实修的双运法门,竟然被谬传为严持净戒的藏传出家人也在广
泛修习(若没还俗就乱修,会被寺庙开除)。这类以讹传讹的谬论,就是十分严重的谤
僧大罪。
目前网上流传的个别“不如法事件”,我们需要加以理性分析。不可否认,跟汉传佛教
中的谁也不愿其发生的少量丑闻一样,极少部分不如法的密宗修行人和借密宗行骗的人
,也确实是有的。不过,这里错的是不如法的人而不是清净正法,不能把人的过错归咎
于法,这个道理一目了然。
谤密者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大力收集涉及密宗的个别不良事件或现象,然后运用现代
信息传播工具加以大肆散发。这种意气用事的做法,实际是非常可笑的,因为如果把汉
传佛教的类似事例收集起来,数量和情节可能更加惊人!但我们绝对不会这样做,而且
可以保证,任何对整体... 阅读全帖
d*********d
发帖数: 192
13
庚二(真实静虑)分三:一、凡夫行静虑;二、义分别静虑;三、缘真如静虑。
辛一、凡夫行静虑
耽著明、乐、无念的觉受,为追求这一目标而观修,就叫做凡夫行静虑。
这种静虑,总是带有一种耽著。要么耽著明明清清的感觉;要么耽著没有任何念头;要
么就耽著很快乐、很舒服,但又说不出来的感觉。安住在这些境界中的行人,一般都不
愿意出定。对此,《禅定休息》里也有一一分析。
其实这种境界并不高,因为它耽著禅味。所以,禅修的人要会观察,如果落入这样的境
界,那你所修的,很可能成为色界或无色界之因。世间禅定与出世间禅定是有差别的,
这一点,《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上师心滴》等密宗教言,《瑜伽师地论》、《
菩萨地论》等显宗论典中都有说明。因此,你到底修的是什么禅定,一定要弄清楚。
现在很多寺院里都有禅修,也有不同的修法,但有一点你要明白:我们应该修的,是断
除轮回根本的真实禅定,而非耽著明、乐、无念的凡夫行静虑。
辛二、义分别静虑:
虽然远离了对禅味的耽著,但却执著空执对治品而观修,就称为义分别静虑。
修这种静虑时,观一切万法为空,没有明、乐、无念,什么都没有,只是空荡荡、空悠
悠。对初学者而言,这种观修非... 阅读全帖
f***2
发帖数: 162
14
索達吉堪布仁波切的微博 8月15日最新開示
前段時間,我在五台山發願:一年半內念誦“大自在祈禱文”一萬遍。若有人想生生世
世與我一起聞思修行,順利成辦弘法利生事業,也可參與這次共修(念誦藏文、漢文皆
可)。http://t.cn/zWYIkrj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敬錄自 索達吉堪布的微博
http://www.weibo.com/suodj
《大自在祈禱文》念誦視頻
懷 業 時 語
──空樂赤電閃爍之光
法王如意寶晉美彭措 著
堪布益西彭措 譯
心間不壞明點虹宮中,
覺空智慧了義文殊尊,
加持甘露喜宴利樂雨,
降入眾生大海願歡喜。
三學如意樹頂競綻放,
三信蓮花善緣之道友,
請聽淨心乳海中流出,
年邁大恩老父此心語。
我等善業願歌所招引,
聚於清涼雪山之聖地,
師徒不離趨入佛子行,
積資淨障修行我心語。
切莫偏袒執著各宗派,
造下毀壞自他捨法業,
修持有緣本尊之法門,
淨觀一切他宗我心語。
三界眾生皆為父母親,
當以大慈大悲平等護,
勿執自族親友他怨敵,
成苦眾生商主我心語。
正法精華即是此善心,
世法根本依賴利他行,
無愧諂誑惡行如毒棄,
護持高尚善規我心語。
今起我等師徒... 阅读全帖
G**W
发帖数: 1865
1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宗门往事 ZZ
藉教悟宗,习禅不管悟不悟,至少要知道禅宗所谓的証悟在教証上到底是悟个什么,至
于能不能真的証悟,那又是另一回事了。
佛说不生不灭的涅槃心是佛法的总持,是可以实証的---「拈花微笑」是娑婆世界禅宗中
脍炙人口的公案,是人间最不可思议的佛法甚深密意;
『一天 佛在法会上,拿起天人供养的青莲花,注视大家,佛不开口,众弟子不知何意,这时
佛看到金色头陀大迦叶破颜微笑. 佛就说;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
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总持任持。凡夫成佛。第一义谛。今方付属摩诃迦叶。 ,,,
,,』
可见这个实相心是真实存在的! 此公案足以証明有真实涅槃妙心可証!
释迦世尊的宗门,教门皆擧証第一义谛可証.
《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
『佛即告言是也。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
。总持任持。凡夫成佛。第一义谛。今方付属摩诃迦叶。
摩诃迦叶。未来世中奉事诸佛。当得成佛。今日亦堪为世间师。佛告诸比丘。如来今者
不久灭度。汝等比丘皆悉能依摩诃迦叶。入大乘门。修行佛道。告摩诃迦叶。无有余法
。唯一心性。佛。过去诸佛。现在诸佛。未来诸佛。已说今说当入而已。一切诸佛... 阅读全帖
G**W
发帖数: 1865
1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宗门往事 ZZ
藉教悟宗,习禅不管悟不悟,至少要知道禅宗所谓的証悟在教証上到底是悟个什么,至
于能不能真的証悟,那又是另一回事了。
佛说不生不灭的涅槃心是佛法的总持,是可以实証的---「拈花微笑」是娑婆世界禅宗中
脍炙人口的公案,是人间最不可思议的佛法甚深密意;
『一天 佛在法会上,拿起天人供养的青莲花,注视大家,佛不开口,众弟子不知何意,这时
佛看到金色头陀大迦叶破颜微笑. 佛就说;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
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总持任持。凡夫成佛。第一义谛。今方付属摩诃迦叶。 ,,,
,,』
可见这个实相心是真实存在的! 此公案足以証明有真实涅槃妙心可証!
释迦世尊的宗门,教门皆擧証第一义谛可証.
《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
『佛即告言是也。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
。总持任持。凡夫成佛。第一义谛。今方付属摩诃迦叶。
摩诃迦叶。未来世中奉事诸佛。当得成佛。今日亦堪为世间师。佛告诸比丘。如来今者
不久灭度。汝等比丘皆悉能依摩诃迦叶。入大乘门。修行佛道。告摩诃迦叶。无有余法
。唯一心性。佛。过去诸佛。现在诸佛。未来诸佛。已说今说当入而已。一切诸佛... 阅读全帖
n**********a
发帖数: 438
17
http://www.zhibeifw.com/cmsc/list.php?fid=83
http://zhibeifw.com/down/book1/sdj-zb/zhengfatihu.pdf
現在講的是勝義菩提心,勝義菩提心分為入定和出定,出定是對貪嗔的對境不
貪執,這又分兩個方面。
己二(後得於貪嗔對境斷除實執)分二:一、於貪境斷除實執;二、於嗔境斷
除實執。
庚一、於貪境斷除實執:
逢遇悅意對境時,視如夏季之彩虹,
雖顯美妙然無實,斷除貪執佛子行。
遇到自己的親朋好友、美妙的色法、悅耳的聲音、芬芳的香氣等令人賞心悅目
、快樂歡喜的對境時,應該如何對待呢?一般的凡夫人會受著誘惑,被外境所控制,隨
外境而轉。但具有上師竅訣、殊勝大乘教言的人,則可以將之轉為道用。儘管外境的人
事物很美,但這種美並非實有,猶如夏天的彩虹雖然絢麗多彩,但從本體來講並不成立
。許多人在童年時,每次在山上看見... 阅读全帖
W*********E
发帖数: 197
18
文:唐岐
在六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这六度乃互相依持,少了其中一项
,就无法圆满六波罗蜜;比如不持戒,不修禅定,却想要求証「般若实相」,就犹如煮
沙成饭,了不可得,如《大智度论》说:「观真空人,先有无量布施、持戒、禅定,其
心柔软,诸结使薄,然后得真空。邪见中无此事,但欲以忆想分别,邪心取空。」「先
有无量布施、持戒、禅定,其心柔软,诸结使薄。」就是要先具足「善根」。「善根」
指善良敦厚的个性,少了自我傲慢的心态,具备「理性与民主」的心态,凡事讲信用,
重人情义理,处事稳重,不会心浮气躁,富包容心,心怀慈悲等等内在的德性;若是欠
缺了这些「善根性」,对「般若」的了解,就会止于想像分别,无法获得亲切的体验,
而且在分别想像中,很容易错解法义成为邪见。若是心中已有邪见,又得不到善知识的
指正,就会「邪心取空」;「邪心」含有著强大的贪瞋心行,贪瞋心行会相应邪见而不
自知;只要染著在贪瞋之下,就不可能契应「般若真空」;也会为了满足自己的贪欲,
以「诸法毕竟空」来掩饰自己贪欲心,说「贪欲」乃空无自性,一切行为「无罪无福」
之邪见。
《大智度论》用了一个比喻来说明「不积善根,不... 阅读全帖
G**W
发帖数: 1865
19
《大智度论》:「真空与邪空」的差别
文:唐岐
「般若空观」是佛法修証的核心;声闻缘觉依之而証涅槃,菩萨乘依之能够圆满六波罗
蜜。般若空义可以由「诸行无常、诸法无我、诸法毕竟空」的法义得到胜解,但是要体
証般若,就不是从单纯的从法义理解所能相应了。
在六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这六度乃互相依持,少了其中一项
,就无法圆满六波罗蜜;比如不持戒,不修禅定,却想要求証「般若实相」,就犹如煮
沙成饭,了不可得,如《大智度论》说:「观真空人,先有无量布施、持戒、禅定,其
心柔软,诸结使薄,然后得真空。邪见中无此事,但欲以忆想分别,邪心取空。」「先
有无量布施、持戒、禅定,其心柔软,诸结使薄。」就是要先具足「善根」。「善根」
指善良敦厚的个性,少了自我傲慢的心态,具备「理性与民主」的心态,凡事讲信用,
重人情义理,处事稳重,不会心浮气躁,富包容心,心怀慈悲等等内在的德性;若是欠
缺了这些「善根性」,对「般若」的了解,就会止于想像分别,无法获得亲切的体验,
而且在分别想像中,很容易错解法义成为邪见。若是心中已有邪见,又得不到善知识的
指正,就会「邪心取空」;「邪心」含有著强大的贪瞋心... 阅读全帖
f***2
发帖数: 162
2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三殊胜
三殊胜
索达吉堪布 著
今天给大家宣讲的是“三殊胜”。
三殊胜是行持任何善法不可缺少的,如果不懂三殊胜,善根不能以方便摄持,中间若以
分别杂念散乱,最后没有回向的话,善根是无法增长的。所以在藏传佛教中,历代高僧
大德非常重视三殊胜。
三殊胜的简略修行,在《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大圆满前行引导文》中都有提及
,上师如意宝每次给大家开课,或者到一些地方讲经说法时,也经常宣讲三殊胜的窍诀
。作为后学者,大家应尽量以三殊胜来摄持一切善根,若没有这样的方便法,虽然在很
长时间中行持善法,但有多少利益也很难说。
做任何一个善法,以方便摄持非常重要。世间上做一件事情,都离不开善巧方便,如果
你有一套科学的管理方法、财物制度,经济运作起来会非常方便,做什么都不太花时间
,最后的效果也不错。同样,我们行持善法也要一种方便法,这就是今天要讲的“三殊
胜”。
所谓的三殊胜,首先是加行发心殊胜,即以菩提心来摄持所修之善根;中间是正行无缘
殊胜,指不被分别念所染,以无分别或专心志致的智慧来摄持;最后是后行回向殊胜,
是指在结尾以回向来印持,令善根永不失毁,且蒸蒸日上。
无论学什么佛法、做什么善事,必须要具... 阅读全帖
f****2
发帖数: 311
21
阿弥陀佛!
世尊也曾说:“除非我与同我者,无人能量他人心,若量则犯大罪过。”
阿底峡尊者曾说:“切莫诽谤一切人,于谁生信当依彼。
要让所有的众生满意是很困难的。《入行论》云:“有情种种心,诸佛难尽悦,何况劣
如我?”寂天论师谦虚地说:众生的根机、意乐不尽相同,即使佛陀都不可能取悦所有
的众生,更何况像我这样低劣的凡夫呢?
佛经中说:“丑陋愚笨无利养,纵然理应轻蔑责,人之界行难知故,切莫鲁莽指责彼。”
《集菩萨学论》中说:“云此说法师有是辩才、无是辩才,亦名谤
法。
现在正在讲忏悔诽谤菩萨罪。诽谤菩萨的罪过超过杀害三界的一切众生,因此千万不能
诽谤菩萨。下面继续宣讲这方面的道理。
如今是许多边地野蛮人冒充成就者欺骗众生的时代,很多走火入魔或者具有邪见的人利
用各种手段欺骗众生,因此看见贤善之士不要草率起信心、供养和赞叹。看见卑劣之人
也不能鲁莽诋毁,应该保持中立,不置可否。人是非常复杂的,有些貌似贤善之人不一
定贤善,也许他是特别坏的人,但在人前却诈现威仪,伪装成好人;而有些看似卑劣的
人其实是圣者,在人前故意显得很不如法。
《十住毗婆沙论》云:“外诈现威仪,游行似贤圣,但有口言说,如雷... 阅读全帖
f****2
发帖数: 311
22
您说如果有法师说错了,误导大家了,怎么办?佛经中是这样说的:
"在《涅槃经 . 长寿品》中,佛陀明确指出持戒比丘以及诸王大臣宰相比丘比丘尼优婆
塞优婆夷都应该破斥纠正破戒坏法者。佛言:“我涅槃后随其方面,有持戒比丘威仪具
足护持正法,见坏法者即能驱遣呵责纠治,当知是人得福无量不可称计。……若善比丘
见坏法者。置不驱遣呵责举处。当知是人佛法中怨。”这说明驱遣呵责纠治坏法者是持
戒比丘应该承担的责任"
"要举比丘的罪要如法,要有见闻疑,还要如法的求证,还要必须在比丘的僧伽里面
。你看要举比丘的罪要多么繁琐的手续。约束在时空的架构上,一定必须在比丘僧团内
,其他人不够资格的。"
而我们的身份是在家人。在家白衣,不论僧过。佛法僧三宝,是我们世间大良福田。对
于现在五浊恶世的一些不如法的现象,佛陀在佛经中有预言,也有对我们的譐譐教诲。
大乘佛教经典中,也对“不说僧过”有所限定。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卷三记载,佛言:“复次大梵!若有依我而出家者,犯戒恶行
,内怀腐败,如秽蜗螺,实非沙门,自称沙门;实非梵行,自称梵行;恒为种种烦恼所
胜,败坏倾覆。如是比丘虽破禁戒,行诸恶行,而为一切天、龙、人、非... 阅读全帖
f****2
发帖数: 311
2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fz7622,问你个问题啊
索达吉堪布:证悟空性与因果不虚并不相违
【要义】
《中论》以“不生”抉择因果空性,间接宣说了因果不灭,如云:“诸业亦不灭,以其
不生故。”因果就如同人的影子,虽是恍恍惚惚的有,但实际上本体不成立,因为它没
产生过。《入中论》以“不灭”说明了因果不坏,论云:“由业非以自性灭,故无赖耶
亦能生。”业并不是自性灭的,故即使不存在唯识宗所许的阿赖耶,也可以成立业因果
。这两颂一个是自性不灭,一个是自性不生,虽然角度不同,但实际密意是一致的,都
是说因果在胜义中不生不灭,但在名言中依一个相续可以成立。
印度诸位大德和智者们都说,现空双运在凡夫人面前似乎相违,但实际上并不相违,因
为万法空性的缘故,因果不会灭失,而在因果显现的同时,万法又是空性的。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规律,不管你承不承认,它都存在。
相信因果存在,不单单是证悟空性的一种定解,没有证悟空性的人通过偶尔的因缘,也
可以发现因果不虚的真相。
证悟空性的境界越高深,取舍因果就越细微。
对方辩驳道:“佛在《百业经》中说:‘诸比丘,众生所作之业,不会成熟于外境的地
、水、火、风上,只会成熟在自... 阅读全帖
z**n
发帖数: 22303
24
【 以下文字转载自 Tibetan_Buddhism 俱乐部 】
发信人: zoun (Konchog Gyamtso), 信区: Tibetan_Buddhism
标 题: 宗萨钦哲仁波切《远离四种执着》09年尼泊尔 ZT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May 24 20:27:26 2013, 美东)
十二岁的萨千•贡嘎•宁波禅坐了六个月后见到文殊菩萨,然后文殊菩萨给
予他《远离四种执着》这个教法:“若执著此生,则非修行者;若执著轮回,则无出离
心;若执己目的,则失菩提心;若执取生起,即失正知见。”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巧妙
地运用此法深刻剖析我们生活中所遇到的种种困惑。
【一】
释迦牟尼佛说诸法皆是因缘而起,而因缘境况则取决于发心(动机)。
所以,首先,我必须反复强调,我们一定要调整自己的发心。
从我自己开始,作为这次课程的讲授者,我必须调整自己的发心。
身为这些教法的传递者,提供这些讯息的人
作为老师或是传播这些教法的媒介,我的发心,如果可能的话,应当是完全基于菩提心。
至少,应当是出于为了利益他人的善心。
作为老师,我不应当为了广纳门徒而阐述这... 阅读全帖
z**n
发帖数: 22303
25
【八】
我想我之前曾简短讲过这个
龙树菩萨写了【中观论】
他在礼敬的部分写道(仁波切以藏文读诵)
‘我稽首礼佛,诸说中第一’
意思是 佛陀是唯一的 是最殊胜的说法者或老师
这不只是种虔敬的表达
也不是诗意的写法
佛陀是殊胜的说法者或导师
藏文称为‘嘉华滇巴’这句话其实是有要义的
任何非佛者
包括十地菩萨在内 都没有佛那样的功德
那实际上是佛的十力之一 第十力是非常殊胜的力量
显然的 不要说我们
像我这样试图在此授课的人
就连十地菩萨都没有这个力
当像我自己这么平凡
有污染的有情众生 当我们教法时
会用很多很多的方法 这其中的大部分方法
都是很平凡的 有污染的
首先 如果你不小心 动机会是来自于
想要得到权力 财产 徒众
供养那类的污染
但即便如此 非常偶尔的时候
像我这样的人偶尔也会有 某种慈悲心 真心
为了利益他人而给予教法 不殊胜的老师可用的方法
基本上我们就是猜测
你... 阅读全帖
P******A
发帖数: 126
2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梦参老和尚:念佛的障碍
梦参老和尚:念佛的障碍
我们念佛,要先把念佛的障碍除掉。你们跟我们这些师父们不一样的,净土部的师父天
天念佛,天天念经。你们这次儿来这里打佛七,就要先把障碍除掉。
什么障碍呢?你到了山上庙里头来,随着师父一起念佛,要把你在家的事都放下,如果
你心里头还牵挂那些在家的事,你念佛是念不好的。你来到这里,就把那些个家庭啊、
琐碎事啊,放下,先把心清净下来。
另外的呢?知道念佛当中修行,好像是一般的念阿弥陀佛,很简单,什么也不用学了,
就念句阿弥陀佛,完了就生极乐世界了,能有那么容易吗?不可能啊!因为你必须得把
这个世界,全部能看破了,放下,你才能去得了啊。如果娑婆世界的事儿,家庭啊、社
会啊、人事关系啊,什么都放不下,那你要生极乐世界,是绝对办不到的、不可能的。
念佛的人都记住:信、愿、行。
信心啊,这个分别很大的啦。不是像我们说:啊,我念句阿弥陀佛,我反正信佛了。那
么简单吗?因为,信心不恳切的话,你念佛念得绝对不能进入、不能投入。你先把信心
建立起来。当你确实是那个愿啊,是真诚的愿!那必须得把生命、这个世界的事儿,全
都看破了,你才能生得了!如果你平时不用功,等到你临命终的时候,要想生极... 阅读全帖
B***o
发帖数: 133
27
由上海回至灵岩开示法语(民国二十五年十月十七晚说)
灵岩,乃天造地设之圣道场地,吴王夫差不德,不依乃祖太王,泰伯,仲雍,正心诚意
,勤政爱民之道,唯以淫乐是务,遂于此筑馆娃之宫,其获罪于天地祖宗也大矣。宫成
数年,国亡身死,可不哀哉。至晋,司空陆玩,筑室其上,后闻佛法,遂捨宅为寺,此
灵岩最初开山之缘起也。至梁,而宝志公祈武帝又为重兴。智积菩萨,屡以现身画像,
显示道妙,引导迷俗。至唐,宰相陆象先(苏州人)之弟,病于京师,国医无效。一僧
求见云能治,令取净水一盏,向之念咒几句,含水噀之,立即全愈。谢以诸物皆不受,
曰,我名智积,汝后回苏,当往灵岩山会我。后其人至山问之,无有名智积者,心甚惆
怅。遍观各殿堂,见壁间画像,乃为己治病之僧也,因特建智积殿,而寺复中兴。自晋
至唐,所有住持,皆不可考。至宋,而凡为此山住持者,皆宗门出格大老,灵岩道场,
遂为江苏之冠,以地灵故人杰,以人杰故地灵也。明末清初,又复大兴,圣祖高宗两朝
,数次南巡,皆驻跸山上行宫。洪杨之乱,焚毁殆尽。后念诚大师,住塔洞中,适彭宫
保玉麟公游山相见,因为查出田地六百多亩,盖十余间殿堂房舍。至宣统三年,住持道
明,系军人出... 阅读全帖
p******1
发帖数: 177
28
藏密——不容置疑的纯正佛法
问(10):在汉地,对藏传佛教持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学术界对藏传佛教,尤其是
密宗部分,基本持否定态度,以为那是不纯正的佛教。如印顺法师和圣严法师的著作中
,都有关于这方面的内容。而普通民众基于对西藏这块神秘土地的向往,对密宗非常崇
拜,只要是藏地来的任何一位喇嘛,他们都会当作佛菩萨那样去崇拜。事实上,我对这
两种态度都不以为然。我想请教堪布的是,藏传佛教是否像学术界所说的那样,包含着
许多印度教和苯教的思想?或者说,藏传佛教就是纯正的佛教?它的一切法门,一切教
义都源于佛陀和历代祖师大德的传承,根本就不包含任何另外的思想?
答:首先必须指出一点,学术界的一些人对藏传佛教基本持否定态度,包括印顺法师和
圣严法师也在其相关著作中对密法提出非议,这种种看法、论点、著述乃至行为都是出
于对密法教义缺乏深层理解而致的错误甚至危险的言行。他们对密宗的轻率否定,不论
在教证还是理证上都是站不住脚的。例如在圣严法师所著的《印度佛教史》中,有这么
一段话:“《大日经》是密教理论的建设者,由《金刚顶经》开出的,即将此一理论付
诸于实际的生活。一切都成为‘即事而真',‘事事无... 阅读全帖
B***o
发帖数: 133
29
“若诸有情当作佛 行超普贤登彼岸”
“本经之首第二品名「德遵普贤」,与会菩萨「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今于经末,
乃云「若诸有情当作佛,行超普贤登彼岸」。前云「德遵普贤」,今云「行超普贤」者
何耶?且此一句乃《唐译》原文。译者乃唐三藏法师菩提流志,译文自当不违经旨。且
《唐译》于经首亦云会众「咸共遵修普贤之道」。可见前之「德遵普贤」与后之「行超
普贤」,俱是梵经原旨。而非译笔有误也。且此不但无误,而实是释尊慈悲至极,剖出
心肝,与众相见。盖普贤乃大行菩萨,表差别智,称为华严长子。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
。愿而称王,以普贤之愿,广大无际,穷劫无尽,导归极乐,利济无尽,故称大愿之王
。是故本经来会圣众,咸遵普贤之德也。但此经中,世尊于方便中独垂方便,于圆顿中
更显圆顿,直以信愿持名一法,广摄六度万行。圆摄十大愿王,直入一句佛号。摄尽普
贤无边行门。会归文殊一行三昧。文殊表根本智。一行三昧者,「系心一佛,专称名字
」也。故知持名一法,直是醍醐,广含众妙。普贤十大愿王是从根本智而差别智。今则
广摄愿王,唯倡信愿持名。是乃从差别智,复归根本。故云「行超普贤」也。盖持名之
妙行,以果觉为因心。因果同时... 阅读全帖
B***o
发帖数: 133
30
四大菩萨
(无尽的孝道—地藏菩萨)
文珠法师讲述
一、孝道的意义
二、孝道的代表—地藏菩萨的圣号
二、孝道的代表—地藏菩萨的本迹
二、孝道的代表—地藏菩萨的道场
二、孝道的代表—地藏菩萨的孝道
二、孝道的代表—地藏菩萨的功德
三、孝道的重要
无尽的孝道—地藏菩萨
一、孝道的意义
何谓孝道?孝是孝敬、孝顺、孝养;道是必然、或必经之道。合言之:孝道,是为人子
女,或为人弟子,对于父母师长,必须恭敬顺从,供养侍奉的正道。或问,时间巨轮,
将进入廿一世纪,科学早已征服太空,还在谈论孝道,是否适宜?有无需要?我的答案
是:绝对适宜,十分需要。因为,科学虽然已经征服太空,而美国太空总署,亦已正式
宣布永久太空站的计划,并决定斥资二百多亿万美元,开始进行建设永久太空站。但科
学始终无法征服人类,特别是人类内在的理性,灵性、和感性。
人的理性,或可转移倾向于科学的研究,但人的灵性,无法脱离宗教信仰,人的感性,
更无法忘怀父母师长养育教导的恩情。人以感恩图报之心,尊重恭敬父母师长的意见,
服从执行父母师长的命令,供给父母师长生活上物质所需,给予父母师长精神上的慰藉
,使父母师长生有所养,老有所终,便是孝... 阅读全帖
p******1
发帖数: 177
3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三殊胜
三殊胜
——索达吉堪布
今天给大家宣讲的是“三殊胜”。
三殊胜是行持任何善法不可缺少的,如果不懂三殊胜,善根不能以方便摄持,中间若以
分别杂念散乱,最后没有回向的话,善根是无法增长的。所以在藏传佛教中,历代高僧
大德非常重视三殊胜。
三殊胜的简略修行,在《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大圆满前行引导文》中都有提及
,上师如意宝每次给大家开课,或者到一些地方讲经说法时,也经常宣讲三殊胜的窍诀
。作为后学者,大家应尽量以三殊胜来摄持一切善根,若没有这样的方便法,虽然在很
长时间中行持善法,但有多少利益也很难说。
做任何一个善法,以方便摄持非常重要。世间上做一件事情,都离不开善巧方便,如果
你有一套科学的管理方法、财物制度,经济运作起来会非常方便,做什么都不太花时间
,最后的效果也不错。同样,我们行持善法也要一种方便法,这就是今天要讲的“三殊
胜”。
所谓的三殊胜,首先是加行发心殊胜,即以菩提心来摄持所修之善根;中间是正行无缘
殊胜,指不被分别念所染,以无分别或专心志致的智慧来摄持;最后是后行回向殊胜,
是指在结尾以... 阅读全帖
y****w
发帖数: 39
32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b5473f01008i7k.html
虽然佛教的物种起源说不是一个具体的修法,而只是一些理论上的知识,但这个知识却
与修行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十分重要;另外,除了少数一心念佛的老人之外,很多佛
教徒也极其关注这个问题。鉴于这两个原因,所以有必要讲一讲。
一、轮回的起源
(一)、总说
首先提出问题,佛教对于生命的开始、物种的起源究竟是如何解释的呢?换言之,众生
、轮回或者所有的生命究竟是怎样诞生的呢?
基督教以及现代科学等宗教与学科,都对宇宙的产生表明过自己或清晰、或模糊的观点
,所以很多人也想瞭解佛教究竟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另外,如果能将这个问题瞭解
得比较透彻,就能成为修行的动力,无论对修习密法,还是显宗的空性和如来藏都会有
一定的帮助。所以,今天就以生命的开始或者诞生,即佛教的「物种起源说」为话题来
进行讲述。
对于这个问题,显宗并没有确切的答案。他们认为︰轮回既没有开始,也没有终结。如
同十二缘起中所讲的一样,在十二缘起的最后是老死,老死结束之后,又是无明,就这
样周而复始、轮转不息。
对于这个问题,密宗... 阅读全帖
x******i
发帖数: 14369
3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黑 蛇 总 义 - (转载)
【 以下文字转载自 Tibetan_Buddhism 俱乐部 】
发信人: zoun (Konchog Gyamtso), 信区: Tibetan_Buddhism
标 题: 黑 蛇 总 义 -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hu Jul 18 12:23:02 2013, 美东)
ZT - 慈诚罗珠的博客
一、作者简介
也许很多人听说过荣森班智达的名字,他是宁玛派高僧大德中最伟大的两大尊者之一。
当荣森班智达还是两、三岁的孩子时,在没有任何人教的情况下,就可以讲一口非常流
利的梵语,包括他的父母都听不懂。时逢阿底峡尊者正在西藏弘法,荣森班智达的父母
就把他带到阿底峡尊者座前询问。阿底峡尊者告诉他的父母,他们的孩子讲的是印度梵
文。之后,阿底峡尊者便抱起荣森班智达,与他展开激烈辩论,事后阿底峡尊者说,他
根本辩不过还是小孩的荣森班智达,因为他是集印度非常伟大的两个班智达于一体的化
身。
荣森班智达和无垢光尊者这两位大德不但自己的修证圆满,并且留下了大量关于宁玛派
教法方面的论著,为宁玛派的教法传承,建立了不朽的功勋。无垢光尊者有《七宝藏》
、《四心滴》等论典,无论任何人,想了解西... 阅读全帖
p******1
发帖数: 177
3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金刚经》开示录 (8)
作者:索达吉堪布
第二十三节课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
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
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
《金刚经》第十五品比较重要,主要讲持诵本经的无量功德。以前有个猎人只诵过一遍
此处的经文,堕入地狱后就免除重罪,只感受了一分痛苦。
佛陀以比喻说明《金刚经》的功德:“在这个世界上,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上午以恒
河沙等身体作布施,中午同样以恒河等身体作布施,下午仍以恒河等身体作布施,如此
布施身体不仅仅是一天,而是无量百千万亿劫,其功德肯定非常大。但若有人听到《金
刚经》后信心不退,功德已经超过了前者,何况是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功德
就更无法衡量了。”
布施财物与布施身体相比,功德相差成千上万倍,以身布施有无量功德,《大圆满前行
》中说:“除了得地菩萨之外,凡夫普通人不能直接实践。”故其功德非常殊胜。我们
不要说无数次布施身体,就算只是一两次,功德也是不可思议。但与法布施比起来,无
数次施身的功德,还不及对空性法门生起一念信心的功德大。... 阅读全帖
p******1
发帖数: 177
3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金刚经》开示录 (8)
作者:索达吉堪布
第二十三节课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
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
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
《金刚经》第十五品比较重要,主要讲持诵本经的无量功德。以前有个猎人只诵过一遍
此处的经文,堕入地狱后就免除重罪,只感受了一分痛苦。
佛陀以比喻说明《金刚经》的功德:“在这个世界上,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上午以恒
河沙等身体作布施,中午同样以恒河等身体作布施,下午仍以恒河等身体作布施,如此
布施身体不仅仅是一天,而是无量百千万亿劫,其功德肯定非常大。但若有人听到《金
刚经》后信心不退,功德已经超过了前者,何况是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功德
就更无法衡量了。”
布施财物与布施身体相比,功德相差成千上万倍,以身布施有无量功德,《大圆满前行
》中说:“除了得地菩萨之外,凡夫普通人不能直接实践。”故其功德非常殊胜。我们
不要说无数次布施身体,就算只是一两次,功德也是不可思议。但与法布施比起来,无
数次施身的功德,还不及对空性法门生起一念信心的功德大。... 阅读全帖
w******o
发帖数: 442
3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金刚经》开示录 (8)
第三十四节课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
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
“须菩提,你是怎么想的?可否以三十二种清净妙相来观如来?”须菩提回答:“可以
。因为在名言中,佛陀具足了三十二种妙相。”
在名言中,佛陀确有万德庄严的三十二相,每一种相以何种福德而成就,龙猛菩萨在《
中观宝鬘论》中也有详细介绍。《金光经》云:“世尊百福,相好微妙,功德千数,庄
严其身。”了义的大乘经典,如《如来藏经》中也常提及佛的相好。因此,名言中可以
这样承认。
佛陀和须菩提作了一个辩论,说他的这种回答不是很圆满:
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即是如来。”
佛说:“须菩提,若能以三十二相观如来,那转轮圣王也具足三十二相,他也成如来了
。”
这里是一种文字上的辩论,当时须菩提说能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佛陀从词句和意义两方
面破了须菩提的观点:
词句上:若承许三十二相是如来,则有转轮王也成如来之过,因为转轮王具三十二相。
《本生传》中讲,释迦牟尼佛刚降生时,净饭王请相士来看相,相士说他如果不出家,
就会成为一代转轮王,出家则会成为佛陀。由此可见,转轮王也有三十二... 阅读全帖
w******o
发帖数: 442
3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金刚经》开示录 (8)
第三十四节课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
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
“须菩提,你是怎么想的?可否以三十二种清净妙相来观如来?”须菩提回答:“可以
。因为在名言中,佛陀具足了三十二种妙相。”
在名言中,佛陀确有万德庄严的三十二相,每一种相以何种福德而成就,龙猛菩萨在《
中观宝鬘论》中也有详细介绍。《金光经》云:“世尊百福,相好微妙,功德千数,庄
严其身。”了义的大乘经典,如《如来藏经》中也常提及佛的相好。因此,名言中可以
这样承认。
佛陀和须菩提作了一个辩论,说他的这种回答不是很圆满:
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即是如来。”
佛说:“须菩提,若能以三十二相观如来,那转轮圣王也具足三十二相,他也成如来了
。”
这里是一种文字上的辩论,当时须菩提说能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佛陀从词句和意义两方
面破了须菩提的观点:
词句上:若承许三十二相是如来,则有转轮王也成如来之过,因为转轮王具三十二相。
《本生传》中讲,释迦牟尼佛刚降生时,净饭王请相士来看相,相士说他如果不出家,
就会成为一代转轮王,出家则会成为佛陀。由此可见,转轮王也有三十二... 阅读全帖
y******i
发帖数: 98
38
如何面对幸福
一、幸福也需要佛法
凡夫面对痛苦的时候,因为无法承受,痛苦就成为修行的阻碍,生活也会受到各
种各样的影响。同样,因为过去的福报,而得到一些“幸福”——发财、升官、有名声
的时候,若不能及时调整心态,就会心生傲慢,继而歧视乃至欺负社会底层的人或其他
生命。
傲慢心最大的坏处和负面作用,就是自以为超越一切,自视清高、目中无人,最
终丧失恭敬心。另外还会产生一种错误的价值观,认为只要有钱,就可以解决一切问题
。感觉不到修行与解脱的重要性,从此更加沉迷于物质享受,没有积极向上的态度。别
人劝他念阿弥陀佛、好好修行。他会回答说:我现在各方面都一帆风顺、毫无缺憾,为
什么还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呢?
就这样满足于现状,而不思进取,更不愿精进修行。这不是个别人的问题,而是很有代
表性的现象。
在这些烦恼的操控下,修行也会变得艰难起来,所以凡夫的修行道路是荆棘满布
、障碍重重的。若想修行一帆风顺,必须要有一些对治的方法。
凡夫虽然掌握了丰富的世间知识——怎么挣钱,怎么生活等等,但因为没有经过
闻思,没有接受佛教教育,在解脱等深层次的人生问题上一... 阅读全帖
C*******r
发帖数: 10345
3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圣严法师《照见五蕴皆空》
智慧不产生作用时,菩萨和众生是一样的;智慧产生作用时,对菩萨自己来讲是断除一
切烦恼,对众生来讲是菩萨普度一切众生。
智慧的产生分成四个层次:闻、思、修、证。首先要听闻佛法及修行的方法,以正知正
见作为指导,确实修行才能证得五蕴皆空,产生智慧。
闻、思、修、证,也可以说成闻、修、思、证。思是修的一部分,思是指修观行,是思
惟的意思。不是思想的思。修行有散心修与专心修,专心修才叫作思惟。有修才能证,
《楞严经》上认为思辨可以产生智慧。在印度及西藏佛教有一派学者就是主张以辩论的
方法产生智慧,不一定要修禅定。我是以禅修的观点来解释闻、思、修、证。是以藏传
佛教的《菩提道次第广论》及南传佛教《清净道论》为依据。
菩萨是以闻、思、修而证得五蕴皆空的境界,一切智显现而得解脱;以根本智产生的力
量,以无量法门帮助众生,使众生得解脱,这是道种智的功能;能尽知诸法自度度他,
是一切种智。
五蕴
五蕴中的色,是物质的;受、想、行、识,是精神的。五蕴是构成我们世间每一个人的
必要因素。
色──就是地、水、火、风,总称四大。包括我们物质的身体及身体所处的环境。
受──感受的意思。
想──判断。
行──判断后... 阅读全帖
z**n
发帖数: 22303
4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佛教的定义 (转载)
【 以下文字转载自 Tibetan_Buddhism 俱乐部 】
发信人: zoun (Konchog Gyamtso), 信区: Tibetan_Buddhism
标 题: 佛教的定义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ue Nov 12 10:48:04 2013, 美东)
慈诚罗珠堪布
今天要谈的题目,是佛法或佛教的定义。
为什么要谈这个题目呢?因为,现在有很多学佛多年的人,还不清楚真正的佛法是
什么,其所涵盖的范围究竟为何。不仅在汉地有很多人不懂何为真正的佛法,在藏地也
有同样的问题。除了一些僧人以外,一般的农民或牧民都对佛法的内涵不甚了解,认为
只要能修佛塔、经堂或金碧辉煌的寺庙,或者念一点观音心咒,就是很不错的佛教徒了
,但这些仅是做善事而已,不是学佛,也不是修行,所以,我们有必要对此略为说明
一、佛教的错误定义
有些人认为,佛法是一种信仰。
信仰也即信心,佛法当然是需要信心的,但如果因此而说佛法就是信仰的话,又显
得过于简单了,由于信心仅仅是佛法的许多观念之一。佛教的基础和重点都不是信仰,
而是智慧和大悲。佛法虽然提倡信仰,但除了佛法以外,科学也有对信心的要求。譬如
,... 阅读全帖
g*******r
发帖数: 1414
4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法和教应该是不同的吧
后面那四个字是您自己加上去的吧
净土可讲究完全服从经文的
您这可不能自己夹带私货啊
这是玩笑了
不过您的回复正好是我当今佛教徒有困惑的地方
先说人人皆有佛性,凡夫亦然
六祖慧能也是个"凡夫",大厨子出身
“凡夫”本身就是个相
这不是个面子的问题,而是执着于相的表现
每个人的观点都是平等的观点,我们辩驳观点本身而不在于发出观点的人
这是佛法里起码的智慧吧
说句心里话,我总觉得很多佛教徒表达的观点其实跟佛法本身有出入
而且逻辑不能讨论下去,就甩句经文然后跟对方说“你这凡夫所以不懂”
如果这是当下的佛教的逻辑如何能帮助百姓体悟佛法真谛
如何去“教”佛法?
g*******r
发帖数: 1414
4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法和教应该是不同的吧
后面那四个字是您自己加上去的吧
净土可讲究完全服从经文的
您这可不能自己夹带私货啊
这是玩笑了
不过您的回复正好是我当今佛教徒有困惑的地方
先说人人皆有佛性,凡夫亦然
六祖慧能也是个"凡夫",大厨子出身
“凡夫”本身就是个相
这不是个面子的问题,而是执着于相的表现
每个人的观点都是平等的观点,我们辩驳观点本身而不在于发出观点的人
这是佛法里起码的智慧吧
说句心里话,我总觉得很多佛教徒表达的观点其实跟佛法本身有出入
而且逻辑不能讨论下去,就甩句经文然后跟对方说“你这凡夫所以不懂”
如果这是当下的佛教的逻辑如何能帮助百姓体悟佛法真谛
如何去“教”佛法?
t*****r
发帖数: 39
43
原文见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a79ed80101f4jo.html
有兴趣者可加和尚坡主的新浪微博或去博客留言探讨修证体会。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浅讲 (by 和尚坡主)
(原视频录制于2006年,特别感谢慈媛菩萨整理录像成文字)
经文: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
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
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
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
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
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
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
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 阅读全帖
g*******r
发帖数: 1414
4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佛教的问题
我确实感觉越到后期对法的论述,就越复杂。越复杂,就越容易出矛盾。
佛经的法,应该都是某种标准,白纸一张上面什么都没有,但是写上东西描述法,标准
就形成了。法越多,标准越多。当一个标准树立起来的时候,优点就是人们可以跟随正
向的法去精进,但负面的一点是可能利用此标准做主观情绪的挡箭牌。从现在人类历史
看,这是弊大于利和利大于弊很难说,很多初衷很好的标准,最后陷落在痛苦的结局。
人们发泄心中愤怒,是通过谴责对方违背标准原则为途径。文革和现在美国的政治正确,
都是这样。这掩盖了最实质的问题,是人们的愤怒。
所我深深感觉到佛法不能轻易言表的特质,因为一旦言出就有标准,人们就被派系化,
然后无法避免的杂糅个人情致发展出冲突和对抗--烦扰产生了。即便是描述,也恐怕是
幻化而无法具体的表露。
佛法这样的特性其实本来对任何人都是如此的,悲催的是当下佛法分两个版本,一个是
“圣人”的,一个是“凡夫”的,我们是“凡夫”,“圣人”的我们理解不了。先不提
这个概念在早期佛教就没有,来自印度教。单说这个概念本身就把世俗变得合理化佛法
化,所以万法皆空?圣人可以讲,凡夫要从方便法。如lingsu所言真理和境界是不...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4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神会禅师的悟境
圣严法师
 〈顯宗記〉本文字數雖不多,可是內容非常豐富,首先介紹〈顯宗記〉的標題。
為什麼叫「顯宗」?在中國禪宗的立場,以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為宗,這「宗」可
以說是宗旨的宗,也可說是根本、原理的意思,它是為了顯示《壇經》的「無念為宗」。
宗與教是相對的,一般所講的宗教是一種信仰鬼神、神祕力量的意思;可是在佛教
,尤其是在禪宗的立場,宗是指心法,教是指理論。從語言、文字思辨等哲學和道理來
理解佛法,是為「教」;文字語言之外,也叫做「教外別傳」的是為「宗」。宗的意思
必須「如人飲水,冷暖自知」,自己去體驗。因此,凡是有禪悟經驗的人所講的就是「
心」,就是「佛性」,心是指智慧心、清淨心,佛性是不動的空性。只有以清淨的、無
煩惱的、無分別的慧心,才能夠見到不動的、不變的而實際上是沒有一點痕跡可見的佛
性,那便是「宗」,就是明心見性的「性」。
事實上明心也是明的「宗」,見性也是見的「宗」。明心就是心中沒有煩惱、沒有
執著、沒有分別。明的意思並不是說很聰明,而是心中無罣礙,心中無差別。
唯有明心的人才能見性,很多人以為見性就是見到佛身放光,其實不是,性是無形
、無相、無聲、無色、無味的,沒有形... 阅读全帖
g*******r
发帖数: 1414
46
您举得这些禅宗的例子不是说“只要能有帮助于解脱, 在需要的时候都是可以抛弃的
。”
而是想解脱,这些都是必须要抛弃的
而且大乘不能在前线大张旗鼓的宣扬净土那执着于相的“方便法”,一受到质疑时又把
禅宗的超然拿出来做挡箭牌,这个方便法本身就是有违您所举的这些例子的。净土的一
大解释就是“这是根器深的高僧大德才明白的凡夫不明白”。凡夫“不明白”的东西,
凡夫是不能实践的,不过凡夫可以拿来给大乘做宣传
严格讲禅宗应该算是佛道教,而且禅宗是比较像原始佛教的。
G**W
发帖数: 1865
4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靈鷲山無生道場 - 禪七跑香
口水之爭其實只存在於己實證的行者與凡夫之間, 或者凡夫與凡夫之間.
因為很多性障深重凡夫無法証實證者之所證而又因所知障胡言亂語,
証悟者為免眾生被誤導, 只能發話回應,
口水之爭只為有緣人,就如 :
「种种色身,威仪进止 ;譬如死尸,咒力故行;亦如木人因机(机关)运动。若能於
此,善知其相,是名人无我智。」这一段佛语,绝大多数的人读《楞伽经》到这一段时
,全部死於句下,不能通达。
如何真能通达 ? 全憑自身多生累劫福德因緣與真善知識的教導.
f****2
发帖数: 311
48
顶礼南师!师兄过谦。
我们学佛是学习佛的慈悲和智慧。以下是索达吉堪布的一篇开示,和师兄们共勉。
藏密——不容置疑的纯正佛法
问(10):在汉地,对藏传佛教持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学术界对藏传佛教,尤其是
密宗部分,基本持否定态度,以为那是不纯正的佛教。如印顺法师和圣严法师的著作中
,都有关于这方面的内容。而普通民众基于对西藏这块神秘土地的向往,对密宗非常崇
拜,只要是藏地来的任何一位喇嘛,他们都会当作佛菩萨那样去崇拜。事实上,我对这
两种态度都不以为然。我想请教堪布的是,藏传佛教是否像学术界所说的那样,包含着
许多印度教和苯教的思想?或者说,藏传佛教就是纯正的佛教?它的一切法门,一切教
义都源于佛陀和历代祖师大德的传承,根本就不包含任何另外的思想?
答:首先必须指出一点,学术界的一些人对藏传佛教基本持否定态度,包括印顺法师和
圣严法师也在其相关著作中对密法提出非议,这种种看法、论点、著述乃至行为都是出
于对密法教义缺乏深层理解而致的错误甚至危险的言行。他们对密宗的轻率否定,不论
在教证还是理证上都是站不住脚的。例如在圣严法师所著的《印度佛教史》中,有这么
一段话:“《大日经》是密教理论... 阅读全帖
f****2
发帖数: 311
49
敬录自索达吉堪布“藏密问答录” 藏密——不容置疑的纯正佛法
“印顺法师一直主张复归印度大乘,他对中国化的台、贤、禅宗等宗派颇有看法,认为
其所标榜的“真常唯心论”虽渊自一类大乘经典,但“融摄世俗的方便更多,也与婆罗
门教更接近”,乃为佛教受婆罗门教梵我一如论影响的产物,并非纯正佛法。他不仅以
考据化的治学方法对这些宗派的指导思想进行了批判,又在《密教之兴与佛教之灭》等
文中大肆攻击了密法。他称密教乃“即鬼神崇拜而达于究竟”,指认密教的双身法、极
端尊重上师等是渊出自婆罗门教,并讥讽密教修法时自观为佛“无异乞丐妄称国王”。
他更进一步“怒斥”密教为“实行则迷信淫秽,鄙劣不堪,可谓无益于身心,无益于国
族,律以佛教本义,几乎无不为反佛教者。”……
从上引文字中,我们似乎已能感觉到印顺法师以佛教正统自居,对密法恨不能一下剿灭
尽净的决绝态度。但就是在这种表面化的慷慨激昂的态度中,诸多缺陷同时也悄然浮出。
众所周知,要了解密法、评价密法就必须真正地走入密法。如果连密宗任何一个教派的
教义都没有完整、系统地学过,同时也没有得到过任何一个教派的清净传承,更没有在
密法理论的引导下,在一位具德上师的... 阅读全帖
g*******r
发帖数: 1414
5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为何有了无常又谈空?
除了您的第一句
可否您把后面所有的话简练的概括一下“什么是空”?
我说能看到的很多文字一谈空就是:
空不是这个,空不是那个,空有别于这个,空有别于那个。如此这般写上几千字的论文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我对大乘的意见就是,不能学学原始佛教的有条有理,也不能学学孔孟老庄的言简意赅
。原始佛教里,Sunyata应该就是无我了,再怎么拓展也不大超越这个概念
而且以大乘的思维,倘若空如此的玄妙迷离,那:
既然自称凡夫,则应该以凡夫的逻辑和描述阐述事物,如果空不好描述,就说无法描述。
如果只有大德/圣人/高僧/佛陀/众神能懂的东西,那我们凡夫也没必要整天以凡夫自谦
然后又高谈阔论自己不能搞明白的事情。
否则,就是个一万个人有一万个答案的话题 -》 其实就是没有答案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