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topics

全部话题 - 话题: 北军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
w*******s
发帖数: 3417
1
根据萨苏老大的记述, 在一天之内, 我军向松毛岭一带足足发射了170万发炮弹, 炸
死越猴大约4000人, 每炸死一个越猴, 平均用炮弹400发以上,
这个数据据老虎肉计算,明显夸大,
这个, 可以成为中国军队的范佛理德弹药量吧, 这个消耗量, 要是搁解放战争, 炮
兵指挥员非被枪毙不可, 呵呵
萨苏原文: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6745f6010000x8.html
老山战役--消耗炮弹史无前例
1984年7.12松毛岭防御作战,在一天之内,越军向我发射15万发炮弹,创空前记录。而
我军向松毛岭一带足足发射了170万发炮弹,更创空前记录。难怪可以在我防御阵地前
能够从左往右再从右往左一遍编地打出一堵火墙。无论是跑的、走的、坐的、卷缩的、
躺的、爬的,无一幸免被撕成碎片……
松毛岭大战,就是1984年7月12日越军越北军区发动的夺回老山的战斗,越军核心是316A师(步兵)和168炮兵旅(炮兵),当然还有其他部队,这两个番号是我当时记下来的,前一个肯定正确,后一个没准。316A师是越军王牌军,中国军队的老对手。79年曾经驰援高平,差一点儿包了许... 阅读全帖
C********g
发帖数: 9656
2
来自主题: Detective版 - 中国秘密战-1
第一章 特务 特科 特区中国最早的“特务”组织(1)
谈起情报和保卫系统,人们的第一反应是惊呼:“特务!”搞情报的人是特务,搞保卫
的人要抓特务,反正离不开那令人发指的“特务”。解放前,共产党谴责国民党搞“特
务统治”;建国后,“抓特务”又是防止国民党破坏的重要任务:“特务”,似乎成了
贬义词。定义总是形式的,实体才是实在的。作者决心找到中国最早称为“特务”的组
织机构。
找来找去,没有找到国民党那儿,倒找到共产党这儿了。
据作者考证,在中国的情报、保卫界,最早出现“特务”一词与最早称为“特务”的组
织,都来自1927年5月的中共中央军委“特务工作处”。
1927年国共分裂,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事变”,缺乏自卫意识的共产党人惨遭屠
杀。合法地位变成非法地位,中共中央机关被迫从上海迁往武汉。出于保卫自身安全的
需要,中共中央决定:在中央军委之下设立一个“特务工作处”。
这个“特务工作处”隶属于中央军委。当时的中央军委机构精干,书记周恩来、秘书长
王一飞、参谋长聂荣臻;机关驻地汉口余积里12号,三楼三底两厢的石库门式房子,组
织科在楼下西厢,秘书处在楼上西厢,周恩来在楼上客堂办公,特务... 阅读全帖
C********g
发帖数: 9656
3
来自主题: Detective版 - 中国秘密战-2
第二章 从明争到暗斗周恩来遭遇伏击
1937年4月25日,周恩来乘坐卡车从延安南门出发去西安。国际友人赠送的这辆卡车,
乃是延安最为先进的交通工具。
周恩来与司机坐在驾驶室内,车厢上,有红军前敌总指挥部副参谋长张云逸、参谋孔石
泉、随从副官陈友才、机要员曾洪才、记者吴涛和四名警卫员,还有西北保卫局特务队
副排长陈国桥率领的一个班战士,这25人就是中央军委副主席出行的阵容。
卡车一直向南行驶。从延安到西安,要经过甘泉、富县、黄陵、铜川、耀县、富平等地
,跑上几百公里。车出延安城,首先到达三十里铺,这里有西北保卫局设立的检查站,
再往南的甘泉县就是国民党的地盘。从延安到西安是居高临下,行驶非常轻快,出城五
十多里后汽车却费力起来。这是攀登横亘在延安与甘泉之间的大劳山。这大劳山,乃是
陕北名山黄龙山的余脉,古来就是用兵之地。清兵进剿回民起义,就在这里遭遇埋伏,
留下千人大墓。东北军进攻红十五军团,也在这里被歼灭两个团。
卡车进入红白交界地区,车上的战士都提高警惕,翻过山脊下行,这就进入甘泉县境了
。卡车刚刚进入一个簸箕形山坳,突然听到枪声!周恩来立即观察地形,只见公路通过
谷底的水潭,左面的... 阅读全帖
c***s
发帖数: 70028
4
在中国强烈反对韩美西海联合军演的情况下,共同社报道9日上午美国第七舰队航母乔治-华盛顿号离开了日本金川县横须贺基地。图为,2008年9月乔治-华盛顿号正在驶向横须贺港。/照片=共同社、韩联社
本月15日,韩美两国几乎同时发表了联合军演计划,该计划可以看作是考虑中国对西海军演的反对而迫不得已拿出的方案。根据此方案,军演首先在东海进行,然后在中国反应敏感的西海,在美航母舰队不参加的情况下进行。
该计划在21日首尔举行韩美外交、国防部长“2+2会谈”约一周前发表,被认为是为了打消一些人韩美两国是否考虑中国的反对而延期或缩小军演的疑虑。该军演原计划6月末至7月初在西海,在美航母舰队等参加的情况下进行,但因联合国安理会的对北决议问题一拖再拖,并有推测说美航母等核心战力在东海而不是在西海参加军演。
韩美两国曾商定,当地时间9日安理会通过对北主席声明后,于本周初发表军演计划,后来又改为韩美“2+2会议”时发表。据悉,韩美当局认为,在两国外交、国防部长首次举行的会议上发表有关天安舰事件的对北军事措施之一――联合军演计划,可能有益于抑制北韩的进一步挑衅。
然而,韩美提前发表军演计划缘于部分媒体报道了美航
n*******s
发帖数: 341
5
【转】
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free/1/2276991.shtml
引: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
我国内地有不少喜欢和女明星传绯闻的富二代,其中几个年轻帅气的被八卦淫媒戏
称为“京城四少”,分别为王珂、王烁、汪雨、汪小菲四人。
而观“四少”,实为“四骚”,皆起名于绯闻,瓜葛于明星,成为人们饭后茶余的
江湖美谈。殊不知,民国初年也有著名的“民国四公子”,可谓现今这“四少” 的“
师爷”了。民国初年,京津沪的上层人士把当时四位具有传奇色彩的豪门名宦子弟,统
称为四大王孙公子。而当“少爷”遇上了“公子”,论身家、论才气、论修养、论情史
、论成就……无论何论,“少爷”们皆如小巫见大巫,可谓立竿见影,现形为跳梁小丑
,可笑、可叹、可耻、可悲。前后四公子,决不可同日而语:
“民国四公子”——张伯驹、张学良、溥侗、袁克文都具有传奇色彩,个个来头可
都响当当,基本都有一绝,可以说真名士、竞风流!
“京城四少”则每一个无不是不停地在娱乐圈里跳圆舞,油头粉面,花痴扮相,以
不断更换舞伴为荣,互为攀比。可惜,他们就像阿Q的浪漫仅限于“我要和你困觉... 阅读全帖
s******c
发帖数: 44
6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Re: 西路军的败亡

这一段基本同意, 但有些细节. 西安事变后, 马家军一直持观望态度.
当然此时他们也停止剿西路军. 因为确实大局难断. 马家军宣布讨伐
西北军东北军部是在1937年1月, 蒋介石已回南京去奉化的时候.
(再多说两句, 免得人有误会, 在蒋在西安时, 中央军和西北军东北军
没有大的冲突. 但蒋张走后, 因张被扣, 矛盾骤然激化, 东北军少壮派
甚至杀了自己的比较温和的王以哲军长. 西北军更是通电宣布联合红军.
而且西北军内部有分化, 冯钦哉部宣布与西安事变无关, 与东北军打了一
阵. 1937.1的形势才是内战一触即发的态势, 中央军不再投鼠忌器, 和
东北军也有冲突. 蒋被扣时全国的将领还不是一边倒的要求打张杨, 不少
还是要求张杨悔过, 更多的是观望. 但这时大多通电表示立场, 象马家军
这样的就声明服从中央请讨杨虎城, 象宋哲元等非中央军纷纷表示决不介入
内战. 从这些通电可见蒋张走后, 内战一触即发. 当然由于张写亲笔信劝东
北军将领, 东北军内部起了分化. 而且蒋多次施压给东北西北军, 最主要是
当时的形势, 真要为张学良打内战, 西北军东北军就成了民族罪人. 因此
得到和平
v*****y
发帖数: 89
7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原创)荡平木剌夷
公元一二五二年(元宪宗二年),大蒙古帝国的皇弟旭烈兀(HULEGU)可汗率领大军开始了西
征。帐下有拜住,怯的不花,郭侃等名将。关于蒙古军的数量,从15万到200万的记载都
有。我认为200万是包括了随军参加西征的妇女和奴隶,他们不能作战,15万是指精锐人
马。
旭烈兀为人粗鲁,性情残暴,与他的兄弟忽必列迥异。因此,作了抵抗的城市破城之后,
他往往命令屠城。
(图为旭烈兀大汗)
汉人名将郭侃前面已经介绍过了。怯的不花将军是一位骁勇善战的蒙古猛将,奇怪的是他
信奉基督教,而且据说是见过刚出生的Jesus Christ的三个智人之一的后代。
这支蒙古军是由蒙古人, 汉人, 波斯人, 突厥人,甚至基督徒等组成的联军,被称为
是蒙古历史上最庞大的一支军队。他们不仅拥有超强的骑射功夫,而且还拥有当时最先进
的攻城器械:火药,回回炮(投石机),冲车,对楼。回回炮不仅可以投射石块,而且可以
投射弹丸上面裹了石油的燃烧弹。军中有数万名汉人工匠,随时制造各种攻城器械。这是
一部可怕的战争机器。
一二五二年七月末,旭烈兀命令怯的不花为先锋率领一万余人为前锋先发。旭烈兀本人仍
留在和林,继续筹组西征军。一二... 阅读全帖
S**m
发帖数: 53
8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英雄莫问出处 富贵当问缘由
盛唐中国强健的精神大概就来源
这些鲜卑战士吧.
《资治通鉴》卷一百五十二,记载北魏权臣尔朱荣把北魏胡太后和三岁的小皇帝扔进黄河
淹死,在河阴诛杀朝臣两千多人,派兵又把自己刚刚立为魏帝的元子攸两个亲兄弟杀害,
把元子攸劫持于一个帐蓬内,准备处理掉。一不做二不休,尔朱荣军士高呼“元氏既灭,
尔朱氏兴”。“时都督高欢劝荣称帝,左右多同之。”《周书·贺拨岳传》关于此段历史
的记载也如此。可如果翻看《北齐书》和《魏书》中高欢的帝纪《神武纪》,倒成了“献
武王(高欢)等曰:‘未若奉长乐王以安天下’,于是还奉庄帝”、“荣将篡位,神武(
高欢)谏……”——史书记载大相抵触:《周书》、《资治通鉴》说高欢为了巴结尔朱荣
而劝他篡位自立,《北齐书》、《魏书》反而把高欢说成是一个心存魏室宗高的忠臣大好
人!为什么会如此呢?《魏书》的作者是魏收,他本来就是灭亡了魏朝的北齐臣子,加之
北齐帝王个个凶残荒淫,高压高爵之下自然要美化老皇帝,否则也说不通高欢日后起兵反
叛尔朱氏的理由;加之魏收本人也是个无良文人,谁和他关系好他就在史书中美化这些人
的先人前辈,谁和他不好他就故意不给这些官员的家人入传或有意丑化人家,并狂... 阅读全帖
t****u
发帖数: 8614
9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我这么理解张学良
您老说的对,大致上就是这样。
中原大战后,作为红利,华北落入小张手中,
918前,小张还是收到很多关东军异动的情报的,
但小张置之不理,还是忙着把主力开进华北争
地盘。
918一起又害怕,当时老蒋也是不负责任,让小张
全权处理东北事务,等于把重担扔给小张,让他
自己扛。
小张骨子里害怕日本人,而且舍不得东北军,认为
单靠东北军打不赢,按小张晚年自己的说法是,“东
北军不能单独玉碎”,索性就撤回关内,反正华北有
他的新地盘。
918零代价拿下东北,难免日人会轻视中国,在日人
眼里,所谓三月亡华也并非不可能,再要对华温和就
显得弱智了。
k***g
发帖数: 7244
10
呵呵,谁说曹操不想先灭了刘备的?不过在他追到刘备之前,刘备已经与孙权联合,你
要把这个顺序弄清楚。
曹操南下,刘备屯于樊城,刘琮在襄阳,曹操到了新野,刘琮就投降了,刘备慌忙跑路
。其实这里刘备还是仁义了一把,此时诸葛亮劝刘备直接从樊城渡汉水趁刘琮不备攻下
襄阳,占有荆州,凭借汉水抗曹(历史上以襄、樊为犄角,以汉水为屏障抗击北军的例
子很多)。但是刘备觉得对不起刘表,不忍打刘琮,只是哭了哭刘表墓就南走了。
刘备当时的打算从樊城向南跑到江陵,因为江陵是一座大城,并且刘表在那里储存有大
量的粮草兵器,如果得了江陵还有一拼。
他的计划是他带着步兵直接南下赴江陵,关羽带着水军先沿着汉水朝东南走,经夏口(
现在的武汉汉口)入长江,然后再往西到江陵与刘备会合。
然后开始跑,结果很不幸,刘备率领的步兵在长坂坡被曹操的轻骑给追上了,因为曹操
也防备着刘备占江陵,刘备大败,于是不得不放弃去江陵的计划,转而朝东跑,直到汉
水,在这里与沿着汉水而下的关羽会合,此时江夏太守刘琦又带了些兵马来会合,所以
刘备声势稍振。而曹擦趁这个机会先占领了江陵。
没了江陵,刘备只好先呆在夏口,但是曹操已经很近了,所以刘备也非常
n*****n
发帖数: 25
11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满江红——窝阔台攻宋 下
发信人: napolen (苗苗之风), 信区: History
标 题: [版庆征文]满江红——窝阔台攻宋 下
发信站: 水木社区 (Tue May 30 17:12:38 2006), 站内
本文是应韩之昱兄之约而补写的《满江红》的一部分,全文可能将在韩兄新办的杂志中
刊出。经韩兄同意,我将文章的一部分作为版庆征文发出,请大家自觉不要向其他网站
转载
在四川的宋军被打得七零八落之际,京湖方向的蒙军也旗开得胜。1235年7月,蒙军前
哨进抵唐州。守城的正是那位“卸任”的关陕置制使全子才大人,不过他现在的官衔已
经换成了京湖制置副使。不知是不是在端平入洛之役中被吓破了胆子,全子才竟然连抵
抗的勇气都没有了,连夜“弃兵宵遁”。唐州既下,蒙军兵锋随即直指邓州。没想到,
宋军这次的表现更差,蒙古人还没到,自己就先乱了起来。原来,由于长时期的承平无
事,京湖战区的宋军几只驻屯大军早已慢慢衰弱下来,全靠金国灭亡时从金国旧地招募
的“北军”来撑门面。蒙军南下时,京湖战区所节制的“四十五军”、3万多人中有一
半是“北人”。是北人原也不要紧,只要管辖妥当,南朝用北人为军屡立战功的例子也
很多,譬如东
s*******s
发帖数: 2369
12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葛底斯堡战役 1.1
俺来侃侃最后一段提到的安提坎之战吧,
这一战是美国内战的转折点,其重要性不亚于盖斯斯堡。
1862年夏季,萝卜李就任弗尼尼亚军团司令以后,一系列进攻把北军打的大败,
首都里士满转危为安。但南军同样损失惨重,急需补充。就在这个时刻,罗伯李
仍然决定率疲惫不堪的残兵北渡波多马克河,攻入马里兰境内。
军事是政治的延续,南军的北犯,其政治意义大于军事意义,
如果能在马里兰境内再打一场胜仗,将在政治上有决定性作用。
美国的政治结构决定了在选举中,上台的通常都是八面玲珑,左右通吃的中间派,
但1860年的选举却是个例外,急统武统派的林肯上台,同时林肯的共和党在参众
两院都是多数党,这种政治格局导致了南方的离心离德直至大规模叛乱。但是北方
的民主党人势力也不小,他们是不主张武力解决的。但正如老塔文中所说,大部分
北方人不知道战争的残酷,以为只要出兵,随随便便就能打赢了。心理准备不足,
所以夏季的一系列失败在北方民众的心理上造成很大冲击,反战呼声高涨。就连
林肯都抱怨说,我们打了一年多的胜仗,都打到了叛军的都城之下,现在不过是
打了几天的败仗,群众就倒戈了。
1862年是期中选举,按照惯例,总统所在的
T*****n
发帖数: 18811
13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葛底斯堡战役 2.1
第二章 危机与希望
1863年的夏季,战争已经是第二个年头了。钱斯勒斯维尔战役后,两军分别在拉
帕汉诺克河两岸进入了短暂的对峙状态,思忖着下一步的行动。
整个南北战争,就是一个巨大的围城战。北方凭借军事优势,对南方展开全面的
海上封锁及陆地围攻。长期的封锁和围困,使得本来工业基础薄弱、缺乏物资供
应的南方,军事物资供应上更加捉襟见肘。除了1862年北弗吉尼亚军团进军马
里兰以外,所有的鏖战都发生在南方各州,遭受破坏的经济已经难以维持同时供
养数支军队。人口稀少的南方,兵源本来就十分紧张;敌人的海上优势除了造成
经济困难外,还迫使南方不得不沿海分兵设防,使得兵力严重不足。
此时北军正在南北漫长边界的西部、中部和东部展开攻势。西部,格兰特(Ulys
ses Grant)将军正在围攻密西西比河上的维克斯堡,同时分兵进攻密西西比州首
府,意图打通密西西比河交通,并且将得克萨斯和密西西比两州自邦联中割裂出
去。维克斯堡守军寡不敌众,苦苦支撑,密西西比州长数次告急,如果邦联政府
不提供增援,丢失维克斯堡和密西西比州仅仅是时间问题,可是南军愣是无兵可
派。约翰斯顿将军的部队和敌人兵力相差太远,
T*****n
发帖数: 18811
14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葛底斯堡战役 2.2
早在前一年第一次进军马里兰的时候,李就曾经向总统提出过媾和的建议:要在
军事上取得胜利的时候,适时地向北方提出媾和。但是安提坦战役并没有提供这
样一个良好的机会。现在,李再次建议,当他在北方击败北军的时候,邦联政府
应该向林肯政府提出和平条件。一场惨败不能说服林肯先生的话,也能说服北方
人民,北方人民将让林肯内阁那代表一小撮北方工厂主、大商人的、好战而不得
人心的共和党政府在最近的选举之中落败,新的国会和政府必然会以和平政策取
代林肯政府和共和党国会的战争政策。李和南方的政治家们对此抱有强烈的希望
。这一点上,很难说他们想错了。
战争四年中,除了最后胜利在望的那几个月时间以外,林肯政府的地位一直都是
岌岌可危的,但没有哪一个时期比1862年到1863年上半年更让林肯政府为难的了
。无论主战的还是主和的人,都可以找到十足的理由来批评林肯政府。
战争久拖不决、失利连连。联邦军队空有巨大的兵力优势和充足的物资供应,却
接连被那些连铜钮扣都装备不起的南方"乡巴佬""叛匪"打得惨败。夺取南方首都
,迫使南方放弃独立企图,似乎是遥遥无期的事情。不断的失利,以及林肯不停
的撤换波托马克军团的总指挥官
T*****n
发帖数: 18811
15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葛底斯堡战役 3.1
第三章 进军宾夕法尼亚
北弗吉尼亚军团此时进行了整编,由两个军分做三个军:郎斯垂特将军的第一军
、尤维尔(Richard Ewell)将军的第二军和希尔(Ambrose Hill)将军的第三军
。从1863年6月3日开始,第一军和第二军各师逐次悄然离开拉帕汉诺克河南岸,
拉开了这次北方战役的序幕。他们借助森林的掩蔽,向西面的卡尔佩珀(Culpep
er)县政府附近集结,然后再向西进入谢南多山谷,调头向北进军。第三军远远
地留在东南的弗雷德里克斯堡,作为全军后卫,监视河对岸的敌人,在确定北军
未采取任何行动之后,第三军也向西开拔,随全军北上。
全军共有约八万人,但是李并没有得到他所希望得到的增援。南方到处吃紧,最
可能向他提供增援的北卡罗来纳和弗吉尼亚半岛战区,都以各自受到威胁为借口
,不愿意调派部队。李年初借给别人的部队,都很难归还。讨价还价之后,他派
出的四个有经验的旅,只换回了两个没有经验的旅。没有回来的旅中,包含第一
军皮克特(George Picket)师的两个旅。所以后来皮克特师只能用三个旅发起那
次著名的冲锋了,如果那两个老兵旅在,天知道战役胜利的天平会向谁倾斜。
T*****n
发帖数: 18811
16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葛底斯堡战役 3.2
山谷中的进军路线,基本就是今天的81号州际公路。81号公路穿行于谢南多谷地
,和山谷一同成南北走向,或者确切说是西南-东北走向,一直通往美国的东北
部。公路两边,远远的都是延绵不绝的、坡度缓和但是却很高大的山峦。内战时
候,自然还没有这条州际公路,只有连接各村庄和小镇的土路。北弗吉尼亚军团
当年就在这些道路上,借助山峦的屏蔽,向北方行进。整整一百四十年前,同样
是夏季的天空、灰白的云彩,同样是酷暑和潮湿的天气,所不同的是,没有柏油
公路和飞驰的车流,大道上行进着由衣衫褴褛、装备匮乏但却士气高昂的七万步
兵和炮兵组成的北弗吉尼亚军团。破烂的鞋子甚至是赤裸流血的脚趟起弥漫的尘
土。
进入山谷的各个山口,当年是由斯图尔特的骑兵死死把守的,北军骑兵攻击了数
次,都惨败而回。无法进入山口,于是丢失了敌人主力的动向,只知道李进入了
山谷,但是在哪里,是否全部三个军都在,以及他们的目标在哪里,都不知道。
81号公路也串连起距离弗吉尼亚北部州界不远的温切斯特(Winchester)。当年
尤维尔第二军在进军马里兰的路上,于这里仅仅以四十多人阵亡的代价歼灭了北
军米尔罗伊(Robert Milroy)部
T*****n
发帖数: 18811
17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葛底斯堡战役 3.3
到目前为止,李都很满意部队的进展。敌人既没有向里士满进攻,也没有进攻他
行进中分散的部队。谢南多山谷延伸到宾夕法尼亚的部分,叫做康伯兰山谷(Cu
mberland Valley),依旧西南-东北走向,尤维尔的第二军是全军先锋,顺着山
谷,经过卡尔莱尔(Carlisle),一路逼近宾州首府哈里斯堡(Harrisburg)。
后面依次跟随的是希尔的第二军和朗斯垂特的第一军,都已经进入了宾夕法尼亚
。但是三个步兵军之外,李还要决定骑兵军的任务。
南北战争中,骑兵的主要任务是侦察和反侦察,也包括袭扰敌人后方。南军的骑
兵被普遍认为优于北军,这不仅仅是因为南方人更加喜爱骑射,而且是因为骑兵
军有一位非常出色的指挥官"杰布"·斯图尔特(J.E.B. Stuart)。此人时年三十
多岁,出身弗吉尼亚,西点毕业,曾经参加过美墨战争和对印第安人的作战。他
喜好华丽的军装,他的白手套、高筒靴、红里子披风和帽子上的黑色鸵鸟毛都是
两军的谈资。南北双方的、甚至欧洲的报纸也每每有他的报导:他的骑兵部队早
在第一次马纳萨斯战役的时候,就已经叫"北佬"领教了厉害,此后他多次大胆地
深入敌后,穿插袭扰,如入无人之境。
T*****n
发帖数: 18811
18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葛底斯堡战役 5.1
第五章 第一日:遭遇战
1863年7月1日的清晨五点钟,第三军希思将军师早早地就拔营起寨,沿钱伯斯堡
大道走向葛底斯堡,去"侦察"那座小城。骑兵不在,只好由步兵来做骑兵的事儿
了。可是,希尔军长和希思师长,都从来没有相信过城里有敌人的正规部队,否
则,他们不会派出全师的队伍来搞这次"侦察"。
走在最前面的是亚拉巴马第十三团。队伍里面有人聊天抽烟,心情轻松。大概
七点钟的时候,团队在马尔什小溪(Marsh Creek)西岸停了下来,因为走在
前面的人隐约看到对岸有人,而且应该不是自己人。天色没有完全明朗,而
且有点蒙蒙小雨,为了防止万一,炮手们把大炮架好准备交战。团长下令展开战
旗,而且向前派出了六个连的散兵线(skirmish line)。对岸的人正是北军骑
兵军第一师中伊利诺伊州第八团的骑兵。一个小时以前,他们就已经发现几英
里外道路上面趟起的尘土,滚滚向他们而来。就在亚拉巴马人派出散兵线的同时
,他们也通知师长布福德,说是发现了敌人。7点半的时候,琼斯(Marcellus
Jones)中尉拿了一个军士的卡宾枪,架在农场围栏上,瞄准远处的敌人指挥官
,开了葛底斯堡战役的第一枪。
T*****n
发帖数: 18811
19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葛底斯堡战役 5.2
前一天晚上,雷诺兹和先头师就在南面离开葛底斯堡五英里的地方宿营,他从方
方面面(包括总司令米德和前面的布福德处)接到的情报都显示,南军三分之二
的力量正在从康伯兰山谷中西出,奔向葛底斯堡。他接到的命令,正是指挥北军
左翼的三个军(他自己的第一军,还有第十一军和第三军)向葛底斯堡前进。第
二天早上,部队拔营出发,9点多钟,在离城三英里的地方听到了炮声,他立即甩
开部队,带着参谋人员骑马向葛底斯堡飞奔,路上遇到布福德派出的联络官,上
气不接下气地向他求援。他一面催动部队快速跟上,一面向交战地点奔去。
一路上,他迅速地观察了葛底斯堡周围的地形,对于城南高地地区的印象尤其深
刻。他和布福德一样,迅速下定决心,虽然不知道总司令将把会战地点选在哪里
,但是不经过交战,不经过长时间迟滞敌人,他绝不交出这样好的地形。见到布
福德后,他简要了解了交战情形和城西阵地情况,然后迅速作出指令,在他之后
来到战场的沃兹沃思师(James Wadsworth)接替布福德两旅骑兵迎战希思师。他
向总司令米德派出联络官,报告交战情况,并要求增援和指示,同时命令第十一
军和第三军火速赶往葛底斯堡。布置好这一切,他自己亲
T*****n
发帖数: 18811
20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葛底斯堡战役 6.2
在南军这边,决战的决心却下定得非常不容易。7月1日夜间,罗伯特·李忙着与
三位军长交换意见,讨论下一步的行动,他们的意见并不一致。弥漫邦联军队全
军的胜利气氛,并没有感染朗斯垂特。他不认为白天的战事胜利能够说明什么,
对于战场地形,也丝毫不感到乐观,而且他根本就反对进攻战形式的决战。在他
日后的回忆录和书信当中,他反复强调,自从他提议进军宾夕法尼亚以来,他就
一直主张在战略上取进攻姿态,但在具体战役上,一定要取防御姿态。
他的想法,如果从内战的一般规律来看,的确是有道理的:因为内战时候步兵和
炮兵火力强度都大大提高,但是将领们没有及时调整进攻的战术,还是死板地沿
袭拿破仑战争的密集队形,使得进攻的伤亡率异常地高,所以内战的基本特点是
守易攻难,进攻战取胜的战役非常之少(围攻除外),除非向钱斯勒斯维尔那样
出敌不意,否则强攻正面,几乎肯定是防守一方获胜。虽然在钱斯勒斯维尔,李
和杰克逊合作的经典战役,就是以进攻战大获全胜的,但是那一仗靠的是密林掩
护下的侧翼迂回,而且郎斯垂特也没有参加,他脑子里面的模式是弗雷德里克斯
堡战役的胜利:南军据守高处的坚固阵地,以火力大量杀伤北军,取得胜利。而
T*****n
发帖数: 18811
21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葛底斯堡战役 6.4
朗斯垂特也观察了敌方阵地很长时间,他这时再次提出反对意见,重申他的主张
:避免交战,全军向右转,绕到敌人的左翼去,脱离接触,向华盛顿或者巴尔的
摩进军,逼迫敌人在南军选定的有利地形上主动交战。李这一次坚定地回绝了他
。他说:"敌人就在这儿,如果我们不进攻他们,他们就会来进攻我们。"他的计
划是用朗斯垂特的第一军,攻击敌人侧翼。在侦察军官回来之后,李的思路清晰
了。根据侦察报告,敌人的阵线到小圆顶山北面为止,侦察人员没有在小圆顶山
遇到任何敌人。李指着地图上的小圆顶山问道:"你到过这里吗?"得到的回答是
肯定的,到过,那里没有敌人。这个情报是非常错误的,因为实际上,北军第三
军尚未布防完毕,他们在侦察之时,仍在小圆顶山北侧和西侧活动,而且山南面
,是布福德的骑兵师,他们直到当天上午才撤离。侦察军官的报告,要么就是杜
撰,要么就是走错了地方。但是这样一个情报,让李自认为了解了敌人的阵地,
而且下定了决心。这似乎又是一个钱斯勒斯维尔的态势:敌人的侧翼(这次是左
翼)无所依托,他也可以让朗斯垂特象杰克逊在钱斯勒斯维尔那样,卷击这一空
虚的侧翼。
然而朗斯垂特并不情愿受领这个任务。他和李再次争论
T*****n
发帖数: 18811
22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葛底斯堡战役 6.6
西柯尔斯的擅自行动,固然使得他的部队改善了阵地的高度,但是却犯了兵家大
忌:在平直绵密的防御线上拉出一个突出部(salient)来,战线长度大增,兵力
必须要分散,无法保证原有密度,而且其左翼,根本没有按照米德将军指示的那
样,放置在小圆顶山,原本在当天早晨掩护小圆顶山的布福德的骑兵师,北骑兵
军军长普莱辛顿(Alfred Pleasonton)未经上级批准调走了,于是根本没有兄弟
部队的掩护。这样,整个北军阵地的左翼就形成了两个薄弱环节,给了南军绝好
的机会:第一个就是这个钝角突出部,他们完全可以从这个突出部的两侧实施向
心突击;第二,最左翼的制高点大小圆顶山完全暴露出来了,敌人也可以选择不
进攻他们,而是迂回越过小圆顶,包抄整个联邦军队的身后。
下午,米德将军在自己位于公墓岭后面的司令部召集各军长开会,有人告知他第
三军未经批准就擅自向前布防了,他听了以后震怒。这时候恰巧西柯尔斯骑马赶
来开会,米德跑出来,简短几句严厉愤怒的话,命令西柯尔斯不要下马,立即赶
回去回防原阵地,然后他自己当即下达两项后来证明至关重要的命令:第一,急
调全军团总预备队第五军全速赶到阵线左翼,也就是西柯尔斯
T*****n
发帖数: 18811
23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葛底斯堡战役 7.2
米德将军下午三时紧急派出的华伦准将正骑马来到小圆顶山,发现山上除了旗号
站观察哨的几十个人,什么兵力都没有。他和身边的哨兵都发现,山脚下不到一
英里远,敌人的步兵正奔向小圆顶山。他意识到大事不好。如果敌人占领了这里
,可以轻易地把火炮运上来,俯瞰整个葛底斯堡战场,尤其是联邦军队主阵地。
如此则整个北军阵地都有崩溃的危险。他紧急写了个字条送给米德将军,报告这
里的情况,同时派人去西柯尔斯,要求他做他本应该做的事情,派兵防守小圆顶
。可是西柯尔斯自己的桃园防线正自顾不暇,拒绝派出一兵一卒。信使又骑马跑
到公墓岭,寻找别的部队,正碰上奉命赶来左翼的预备队第五军军长塞克斯将军
(George Sykes),后者得知情况,毫不迟疑,马上命令派人联系先头师第一师
师长,传令军官刚好遇到该师文森特上校(Strong Vincent)的第三旅,文森特
叫住他,问有何急事,得知小圆顶危急,他主动让自己的部队承担这个任务,紧
急布防小圆顶。小圆顶向西面的是及其陡峭的石头山坡,文森特以密歇根步兵第
十六团、纽约步兵第四十四团和宾夕法尼亚步兵第八十三团防守这个方向,南面
面对大圆顶山,是密林山坡,布署了缅因州
T*****n
发帖数: 18811
24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葛底斯堡战役 7.4
西北一些,在第一线主攻豪克岭和人称魔鬼穴的乱石岗的,是胡德师的罗伯森旅
的得克萨斯第一团和阿肯色第三团,他们是历次南军重大战役的攻击主力。防守
这里的,是第三军沃德旅(Hobart Ward),以及纽约州炮兵第四连,他们没有来
得及修筑工事,仅仅凭借地形地物作为掩护,并得到来自侧翼德·特洛布里昂旅
(Regis de Trobriand)的步枪火力支援。掩护魔鬼穴的纽约第一百二十四步兵
团还发起了反冲锋。大炮的咆哮声、排枪的齐鸣声、子弹的尖叫声、岩石的迸裂
声、人的欢呼、怒号、惨叫和呻吟,就在魔鬼穴的乱石岗子一带汇成了一片。嶙
峋的乱石堆里,到处是两军的尸体。得克萨斯第一团和阿肯色第三团的第一波攻
击没有奏效,伤亡惨重。这时,劳旅的两个团(该旅其余几个团已经扑向小圆顶
山),亚拉巴马第四十四和四十八团,冲向魔鬼穴左侧的梅子溪谷,第一攻击波
身后,第二攻击波本宁旅(Henry Benning)居中,安德森旅(George Anderson
)在右,也上来了。魔鬼穴北军守军已经在和第一攻击波的苦战中遭受损失,现
在无法抵挡,溃败下去。大炮被夺,纽约第一百二十四团团长也被击毙。
魔鬼穴更西北
T*****n
发帖数: 18811
25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葛底斯堡战役 7.7
首先挺身而出挽狂澜于既倒的,是波托马克军团炮兵预备队的麦克吉尔弗里中校
(Freeman McGilvery),他指挥的第一志愿炮兵旅,有部分部队配属第三军布置
在桃园防线。此刻,他察觉到第三军溃败后,第二军和小圆顶山之间的巨大空档
,而那正是巴克斯戴尔旅的推进方向,他必须争取时间堵塞这个漏洞。正巧比格
罗(John Bigelow)上尉指挥的马萨诸塞第九轻炮兵连,有六门老式的青铜滑膛
拿破仑大炮,一路撤退到特罗斯特尔(Abraham Trostle)的农庄,这里有谷仓,
有院落,环绕着低矮的石头围墙。麦克吉尔弗里中校命令他们就在这里抵抗,不
惜一切代价也要迟滞敌人的推进,因为此刻他们已经是桃园和公墓岭之间唯一有
组织的北军部队了。这个命令他们执行了。炮手们把六尊大炮围成半圆,向南军
发射霰弹,在霰弹用光以后,又把爆破弹引信剪短,让炮弹能够出膛不远即炸,
用以杀伤靠近的敌人步兵。密西西比第二十一团有些谨慎,不敢上前,只在远处
用狙击手射杀他们的人员和马匹,然后又后撤整队,再次进攻。炮兵连寡不敌众
,只得弃炮后撤,伤亡二十八人,比格罗本人受伤,四尊大炮被夺,马匹几乎全
部损失,但是他们的
k*p
发帖数: 48
26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葛底斯堡战役 - 图片版
去年在 Gettysburg 拍了一些照片,一直压在箱底。看到Taliban 的"葛底斯堡战役",
回头翻了出来,算是给好文配几张照片,不知算不算画蛇添足 :-)
第一次上图,不知道好不好使。照片还有不少,就是懒地整理......
9752: Longstreet
9526 : 北军侦查兵
9642 : 兵戎相见
9818 : Pickett's charge
9858 : Pickett's charge
T*****n
发帖数: 18811
27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葛底斯堡战役 8.1
第八章 第三日:最高水位
7月2日晚上九点多钟,北军位于公墓岭后面莱斯特宅子(Leister House)指挥部
的一个小房间里面,烟雾缭绕,小屋里昏暗得很,只有烛台上一个孤独的火苗,
摇摇曳曳。波托马克军团的高级指挥官们正在开会,闲聊般地交谈着,议论着明
天的行动计划。小屋子里面挤得满满的。与会的有总司令米德将军、各军军长(
包括雷诺兹和西柯尔斯的替任人)、第二军吉本将军(John Gibbon,此时代替左
翼总指挥汉考克指挥第二军)和第十二军军长的威廉姆斯将军(Alpheus Willia
ms,此时代替右翼总指挥斯洛科姆指挥第十二军)、参谋总长巴特费尔德(Dani
el Butterfield)和工程总长华伦。
会议是米德将军召集的。他先前已经和两翼的总指挥第十二军军长斯洛科姆以及
第二军军长汉考克谈过,他们谈话的时候还召见了军事情报局的负责人夏普上校
(George Sharpe)。军事情报局仔细询问了昨天和今天在战场上俘虏的一千三百
名战俘中的大部分,根据情报局事先详为准备的北弗吉尼亚军团战斗序列图,几
乎李属下所有的旅团都有人员在这两天的战斗中被俘,唯一没有被俘人员的
T*****n
发帖数: 18811
28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葛底斯堡战役 8.6
上午十一点钟左右,北线卡尔普山那边的枪炮声终于平息下去了----尤维尔军在
又一次付出了惨痛代价后,放弃了对卡尔普山的攻击。整个战场在中午的暑热天
气里,突然沉静了。只有散兵冲突线的袭扰射击偶尔打破这寂静。北军的阵地早
已经布置完毕,从上到下,都意识到了敌人对中央阵地即将发起的进攻,并且做
好了准备。南军这边,炮兵和步兵也在中午时分完成了准备。预定的计划是,要
用最猛烈的炮击驱赶公墓岭中央阵地的敌人步兵和炮兵,造成他们的人员伤亡和
士气下降,然后投入密集的步兵兵力,取得突破。在步兵推进进攻的时候,南军
炮兵也应该向前推进,用火力伴随步兵的进攻。
郎斯垂特给他的军属炮兵指挥官亚历山大上校写了个纸条,嘱咐他说,如果炮击
效果不好,不能驱赶敌人,则亚历山大上校可以建议皮克特将军不要发动冲锋。
何时才是发动步兵进攻的最好时机,也主要依赖亚历山大的判断。亚历山大断然
不能承担这样重大的责任,他知道自己仅仅是一个炮兵上校而已。他派人给郎斯
垂特送回一个纸条说,他只能通过敌人的回击火力来判断他的炮击效果,而且,
如果进攻计划有可能取消,那就必须在炮击之前作出决定,以为弹药的数目只够
用于一次交战的了
T*****n
发帖数: 18811
29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葛底斯堡战役 8.7
起先,亚历山大上校以为只需要最多半个小时,就可以达成炮击预想的效果。但
是随着北军还击火力的逐渐增强,他越来越认识到这不可能。二十五分钟之后,
他的炮弹已经用去很多了。他必须作出一个选择:要么将炮弹全部用光,那样步
兵进攻的时候,就没有伴随炮火了;要么保留一些弹药,现在就让步兵开始进攻
,但是目前情况看,敌人根本没有逃离公墓岭的迹象,火力还在逐渐增强。亚历
山大给皮克特送去一张纸条:"将军:如果你还是要进攻的话,必须尽快开始。但
是敌人的火力并没有被严重削弱,公墓那里仍有18门大炮……"过了大约十五分钟
,他看到敌人大炮有撤退的迹象(可能是炮位调整),又送来一张纸条催促:"看
在上帝份上请尽快。那18门大炮已经撤退。请尽快开始,否则我无法提供必要的
支援。"
皮克特将军收到了亚历山大的纸条,就立即跑去找郎斯垂特。后者正坐在一段木
栅栏上面观看炮击。他拿着皮克特送过来的纸条,看了又看,什么也不说。皮克
特站在旁边,问道:"将军,我是否开始攻击?"郎斯垂特把脸扭向一边,还是什
么也不说。就这样尴尬了一会,皮克特说:"我将带领我的师向前。"皮克特走后
,郎斯垂特去了亚历山大那里,察看炮击效果
T*****n
发帖数: 18811
30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葛底斯堡战役 8.8
皮克特师各旅首先出发了,整个阵线没有统一的调度,每支部队都是看到自己右
翼的部队行动了才出发。红色战旗在前,后面是宽达一英里的密集的灰色人群,
伴随着进军的战鼓穿过炮兵阵地,向公墓岭出发。南军的炮手们挥动军帽,向这
些赴死的战士致敬。
北军的中央阵地依托公墓岭一字排开。公墓岭上中央地段,也就是南军将要集中
攻击的地段,有一道低矮的石墙,在一丛大橡树下弯出一个"L"形。公墓岭西面是
个大斜坡,缓缓向下延伸到一个小谷地里面。越过长满庄稼、牧草和荒草的这片
一英里宽的谷地,对面就是南军的进攻出发线学院岭。公墓岭和学院岭并不严格
平行。公墓岭基本就是南北走向,而它对面的学院岭,就明显是东北-西南走向。
所以南军的阵线也相应地使斜对着公墓岭的。此外,左翼第三军的各旅与右翼皮
克特师的队伍并不衔接,中间有着几百英尺的距离,而且目标地段在第二军各旅
的正对面,却在皮克特师的左前方。按照当时的横队行进方式,皮克特师要在行
进中进行两次左转弯,每次转弯之后要再次掉头正面面对公墓岭,一方面是为了
矫正攻击方向,另外一方面也是为了要和第三军部队聚集在一起,增加有限地段
内的兵力密度。
左翼第三军部队距离公墓
T*****n
发帖数: 18811
31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葛底斯堡战役 8.9
联邦军队右翼公墓山和左翼小圆顶山两个制高点上的大炮,首先开火了。公墓山
上部署的是奥斯伯恩(Thomas Osborn)少校的第十一军炮兵,得到了炮兵预备队
和第一军炮兵的加强,一共三十九门大炮轰击南军左翼第二军部队第一波的四个
旅。南军行列里顿时血肉横飞,人体的残肢、武器、挎包、衣服的碎片和着尘土
和硝烟被抛上了天空。公墓岭下,在南军最左翼的侧面,有俄亥俄第八团,布置
在埃米茨堡路上,屏蔽第二军的侧翼。他们此刻在一百码的距离上向最左翼的布
洛肯布劳旅发射出密集的排枪。就在这枪炮弹雨下,布洛肯布劳旅最先崩溃了,
幸存下来的人拼命向后逃跑,穿过第二波的队伍,一直逃过了公墓岭。戴维斯旅
现在成为了最左翼,于是北军侧面袭来的炮火和排枪又集中到他们身上。他们行
进的每一步,人数都越来越少,而暴露给敌人侧翼炮火的角度也越来越好,有时
一颗实心炮弹,就能打倒一整行的人。奥斯伯恩少校属下一个炮兵连,一共发射
了二百四十八发炮弹,如果这个是平均数字的话,那么意味着奥斯伯恩少校属下
各连一共对南军冲锋部队左翼发射了一千六百炮以上!
在左翼部队跨越埃米茨堡路两侧的木栅栏时候,公墓岭上的火炮也开始用霰弹轰
T*****n
发帖数: 18811
32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葛底斯堡战役 9.3
胜负因此是分明的。那么,又是什么导致了南军的失利呢?
责任绝对不在部队,不在那些战士――他们的表现丝毫不差于北军的士兵――,
而在于南军的指挥层。尤其在于罗伯特·李。
南方舆论对于进军决策和战役中李的指挥的批判,使得李被迫要提出辞职――尽
管他在撤回的路上,在给邦联政府的报告中,一再为自己的决定辩解,认为处在
他当时的情况下,他不可能做出更好的决定。8月8日,在回到他夏季攻势出发地
卡尔佩珀县政府之后,他给总统杰佛逊·戴维斯写信要求辞职。当然,总统既不
愿意事实上也不可能找到别人来替换他――辞职没有被接受。
此战中李的错误总结起来,就是两个:第一,在缺乏情报依据的情况下,盲目做
出判断,下定战役决心。第二,对于手下将领,无论是发布命令、听取意见还是
对待下属抗命方面,都处置不当。
在6月25日斯图尔特离开后,李在战役之前最关键的7天中丧失了耳目。战役之后
,南方舆论最先指责的就是斯图尔特的表现,的确,作为全军团最高的骑兵指挥
官,他应该认识到,骑兵的收集情报任务,要远远重于夺取和征集军需品、骚扰
敌人后方、破坏电报线路以及铁道交通这些任务。但是,如果我们深入一步去追
问,就会发现责任并
T*****n
发帖数: 18811
33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葛底斯堡战役 10.1
第十章 尾声:"几句适当的讲话"
1863年夏天剩余的时间和整个秋天,葛底斯堡小城都在和死亡的气味打交道。两
支大军离开了它,把战争推回弗吉尼亚去了。但是它们留下的血战痕迹,却不是
一时能够洗刷掉的:两千五百居民的小城,却要处理七千多的战死者和五千多牲
畜的尸体,还要照料两万名双方的伤员。双方各自留下了一百名左右的军医和看
护人员,照料伤者,他们日夜不停地忙着手术,暑热的天气里,人体的截肢堆成
了山。战死的人和牲畜,部分被仓促的掩埋,大部分还留在战场上面。城里到处
泼洒着石灰,可是腐臭的气息却怎么也不能散去,苍蝇成群飞舞,到处滋扰着死
者和活人。
城里有名望的律师大卫·维尔斯提议,应该在公墓岭上那块当地墓地的旁边,新
建一个公墓,来体面地埋葬战死的联邦官兵。宾夕法尼亚和北方其他各州的州长
讨论了一下,同意了。这块新的国家公墓共约十七英亩,购买的费用由各州摊派
。三千六百二十九具北军官兵的遗体――很多已经无从查考姓名,有些南军士兵
的遗体也混在其中――迁葬到了这里,也是尽量按照他们的州籍和所属部队埋葬
的。到1863年11月19日的时候,这片公墓就要落成了。
落成就需要一个落成的典
r******t
发帖数: 8967
34
徐的成功是典型的昙花一现。根本无力维持。待苏俄内乱平息,驻军就瞬间全被赶回来
了。而且从此和外蒙撕破了脸皮,把他们硬推到了苏俄的那边。徐为人跋扈,又急功近
利。他收复外蒙只是为了自己政治地位的考虑,并未为国家的长远打算。
而且巨资训练的西北边防军也是花架子部队。直隶战争中被吴佩孚一击即溃,是谁都没
想到的。
北洋人物要论英雄的话我觉得有三个,一是冯国璋,二是吴佩孚,三是张作霖。
冯关键时刻反对老长官袁称帝,又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和平下台的国家元首,下台后也
确实做到了不干政。
吴堪称战神。若非被冯玉祥背后下刀,鹿死谁手还不好说。
张从土匪出身干到东北王。最后和日本人顶牛被炸死,也算烈士了。若他在,日本人根
本不敢搞918。
至于冯玉祥,整天高喊社会黑暗。但真不好说他的真实目的。倒戈将军和基督将军的名
声很差。但他几乎每次站队都选对了。而且临死还抱了TG的大腿,再加上杨虎城的关系
和大量老西北军后来都加入了PLA,正史的地位不多。
t****u
发帖数: 8614
35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问个西安事变的事

估计小张当时最开始觉得红军好弄,30万人打省3万人,万里逃窜跑到陕北这么个穷地
方,里无粮草外无援兵,也没有弹药补充。自己还有20万东北军,应该能轻松拿下。
s****y
发帖数: 858
36
第二章:(4)皇帝。出卖。大东合邦。。义和团
(17)皇帝也是挂科生
毕永年越想越觉得这件事太悬,就于9月17日去找康广仁商量,康广仁一听他打了
退堂鼓,顿时勃然大怒,斥责道:
汝等尽是书生气,平日议论纵横,及至做事,却又拖泥带水。
毕永年辩解道:不是拖泥带水,康先生想用我,必须说清楚办法。我一命虽徽,但
不能糊涂而死。凡事贵深谋熟虑。康先生既然令我同谋,何以不能让我置一词!而且,
康先生命我领百人行事,尤不能冒味。我是南方人,初至北军,率领彼此互不相识之兵
,十数天中,我何能将他们收为心腹,又何能得其死力?我八岁即随父叔辈来往军中,
深知军中弊端。我不过是一个有母丧在身的拨贡生,统带此兵不独兵不服,同军各将,
也会奇怪。
听了毕永年的解释,康广仁更加不高兴,冷笑着走出房间。
当晚7时,毕永年得知了一个可怕的消息。
光绪皇帝的密诏已经下来了,是给康有为的。
朕今命你督办官报,实有不得已的苦衷,非笔墨所能尽呀。你可迅速出外,不可以
延迟。你的一片忠爱热肠,朕深有所知。你爱惜身体,善自调摄,将来还可更效驰驱,
共建大业,朕有厚望啊。特谕。
看这圣上的亲笔,可知这光绪皇帝的学习成绩肯定不是太
o***a
发帖数: 724
37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ilitary 讨论区 】
发信人: olama (Obama),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瓜瓜爷评小平:“一人千古,千古一人”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ue Feb 23 12:31:46 2010, 美东)
说起邓小平,薄一波充满了敬重之情。

对于邓小平,薄一波心仪久矣,然而,直到抗日战争初期,两人才第一次见面。那
时,邓小平和刘伯承率领一二九师,来到晋东南开辟抗日根据地。薄一波常去八路军总
部和中共中央北方局汇报牺盟会、决死队的工作,而这两个领导机关当时都随一二九师
行动,因此也少不了就教于邓小平。
“十二月事变”后,在八路军总部指导下,经过整军,决死一纵队归八路军总部直
接领导,三纵队正式编入一二九师战斗序列,从此,薄一波直接受刘伯承与邓小平的领
导,因而有更多的接触,也有更深的了解。
1940年4月,由邓小平主持,在山西黎城召开冀南、太行、太岳地区的高级干部会
议(通称黎城会议)。薄一波作为太岳区的负责人参加会议。邓小平发表了重要讲话。
会议决定成立冀南、太行、太岳联合办事处;并将原太北军政委员会改为太行军政委员
会,邓小平任
d******a
发帖数: 32122
38

叶剑英的养女还是有机会搞到别人搞不到的东西的.
戴 晴:中共历史上的洛川会议
作者:戴晴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306 更新时间:2007-7-25 22:58:15
听众朋友可能都知道1959年的庐山会议。但是,不知道有没有人记得,在那年的7月17
日,在与周小舟等五个人谈话时,毛泽东说过的那句话。当时,毛刚刚收到彭德怀的《
万言书》,他相当不平静地讲起二十多年前的往事,也就是1937年8月发生在陕北的那
档子事——史书上记载的洛川会议。毛忿忿地提起彭德怀的“历史账”。他说:在中共
性命交关的历史时刻,彭德怀所领导的“华北军分会,不同意中央的游击战方针”。毛
的用意,是要让周小舟他们知道,彭在历史上是反过自己的,不要站到这人一边。
在中共党内,谁都知道,“老彭是老毛的人”。洛川会议上的“彭反毛”,究竟是怎么
回事呢?
1936年的“西安事变”,开始了中国全面抗战的局面——国民党不可再打共产党,而是
和共产党一起打日本。这一局面,不仅使共产党免去遭国军军事围剿之苦,政治上也完
全站稳了。但这“战”究竟怎么抗法,怎么才能使得共产党既得一个爱国好名声,又不
至于把自己千辛万苦保存
s********e
发帖数: 13723
39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葛底斯堡不应该打啊
今天看了4个小时的长电影葛底斯堡。北军早就抢占了制高点,那个时候那种对战壕的
密集冲锋战术,简直就是送死。不知道李将军为什么要赌一把,底下人都对他说打不下
来。他非要打,还说是GOD'S WILL.
r***l
发帖数: 9084
40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曹操杀文臣,赵宋杀武将
嗯,太祖几个案子下来,开国高级功臣一扫而空,中下级武将因为需要抱大腿,肯定也
受牵连,能逃过的很少。其实损失几个高级武将倒还再其次,但太祖把军队里面中尉到
少将这些人也都杀干净了,军队战斗力马上掉几个档次。靖难之役,南军有百胜之理,
北军就占了1条兵精将猛,就敢铤而走险直捣南京,南军指挥真是令人目瞪口呆,军队
糟糕的建设可见一斑,都是太祖几个案子的后遗症。
g****u
发帖数: 1422
41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孙立人将军真乃牛人也
如果不是杜聿明打小报告,外加国军内部山头主义,嫉妒孙将军的风光,第二次四平战
役的时候哈尔滨东北人民军总部就被孙打下来了(当时孙前部距哈尔滨仅70公里),然
后趁胜追击北满南满根据地能保住多少就很难说了。
常公和杜聿明的无间道式脑抽仍然继续,撤除地方保安中的原伪军(日本投降后留下的
伪军武装),这些很会打仗的老兵条子没了营生加入东北军,再加上大半年的truce,东
北军刚好休养生息,来年就要了常公手下的命了。
r***l
发帖数: 9084
42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冷血方孝孺 (ZZ)
靖难之役朝廷有百胜之理,北军就占一条兵精将猛,就敢直捣南京,南军的指挥协调简
直是恶梦。朱元璋杀了几万开国文武把军队彻底搞垮了。
w****j
发帖数: 6262
43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为什么北伐未竟全功?
不是实力不够吧。靠广东一地的十万北伐军打的四五十万军阀土崩瓦解。等控制了大半
个中国,怎么会
怕小张的三十万东北军?
l*w
发帖数: 3758
44
杨不会那么说吧。东北军就是面瓜,在西北靠贿赂土共求存。不是土共拿他的贿赂,东
北军在西北和抗日战争期间伪军对土共改善装备的作用差不多。一句话,不是张孝敬,
王以哲早完蛋了。在这之前何柱国的骑兵师稍微积极一点,就被土共办了两个团,在把
人送回去,张一气之下,把团长给枪毙了。
当时胡宗南和东北军一起进发,土共一直想干胡宗南,但因为王和胡宗南靠的太近,几
次没有动手。然后土共就和张打招呼,如果在靠得近就把你一起干。而且你慢点,本来
中央军就看不起你们,不会怪罪你们的。本来王那么积极就是因为和红军的绯闻传得那
都是,想消除影响,而且只所以积极还不是因为认为红军不会动他,要是没默契,那个
军阀也不会和中央军比赛的。
知道土共意图后,然后王就慢了一下,然后胡宗南就悲剧了。悲剧后,胡宗南还挺够一
起,告诉张学良红军不好惹,还是躲躲吧,张学良也没想到红军那么厉害,本来张以为
以前是自己面,现在才明白红军确实厉害,然后就西安事变了。

位置
t******i
发帖数: 2688
45
杨奎松个人网站- 山城堡战役胜利的幕后及影响
其中的一段
毛电中所以提到必须拒止王以哲部东进,是因为这时西北“剿总”一再催令王以哲部
之东北军务必与胡宗南部中央军保持推进速度,并严令其必须在限定日期内进占指定地
区,因此,王以哲部这时只好与胡宗南部齐头并进,相互倚卫,这使红军指挥部深感为
难。彭这时多次致电王以哲,说明先是在豫旺堡,后是在同心城,红军几度欲给胡宗南
部主力以重大打击,均为避免与东北军冲突而“一再退让”,并尽力予以方便,然而东
北军却一进再进,始终与胡宗南部保持同步,有时甚至超过胡宗南部,使红军无法实施
对胡宗南部的作战计划。彭明确劝告王说:还望凡能赞助弟方者,务请委曲设法,胡军
本来轻视他军,兄部缓缓前进,彼亦未必见怪。
但实际上,王以哲所受压力也极大。一方面,东北军与红军妥协的消息早已传遍南京,
故南京方面早已在东北军中安插诸多耳目严密监视,王稍有不慎即会暴露秘密,招来横
祸,因此,他已多次说明,“为避耳目计,弟以不后胡军为宜”;另一方面,10月底蒋
介石亲来西安训示后,南京对西北“剿总”军事剿共的部署督促甚严,大量补给源源不
断,使其没有借口拖延不前,同时又几乎每天... 阅读全帖
f*****e
发帖数: 939
46
朱永嘉:辛亥革命前前后后与近百年来中国历史的结论(全文)
作者:朱永嘉
按:
这是我一篇讲中国近代史的旧作,作于今年四、五月间,在箱底压了半年多,写作的
目的是为了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故在十月间,放在博客上,供大家阅读批评,纪念
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回顾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走过的历史进程,还是富有历史和现实意
义的,这一百多年如果以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分界的话,前面我们是在民族危机和
灾难深重中跌跌冲冲地慢慢跋涉过来的,49年以后的历史,我们同样也是摸索中不断前
进的,邓小平说过我们是摸着石头过河,换一句话,我们是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
础上摸索着前进的,现在人们喜欢说中国的崛起,换一句话说从49年起,中国人民站起
来了,逐渐摆脱别人的指挥可以自主地选择自己要走的道路,当然,这个过程我们也为
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也吸取了不少教训,但毕竟走过来了,中国也就是中华民族在国
际上的地位影响,已是举世瞩目的对象了,我们并不讳言,我们还存在许多问题,无论
政治、经济、文化那一个方面都有许多不足之处,但我们可以站着摸索着走自己的路,
同时我们又是与世界各国人民最友好的国家和民族,总结... 阅读全帖
o**1
发帖数: 6383
47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中共不愿回忆的卖国铁证
1929年张学良收回中东路 中共竟号召武装保卫苏联
1929年7月,中国国民政府和东北地方政府为收回中东铁路主权,派军队以武力接管中东
路,对苏联宣战,同苏军之间发生了一场震动中国乃至世界的武装冲突,史称“中东路
事件”。这场冲突持续近5个月之久,双方动用的一线兵力超过20万,使用了重炮、坦克
、飞机和军舰等重型装备,其规模和持续时间远远超过 1969年的“珍宝岛事件”,成为
中苏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武装冲突。它是20世纪20年代末中苏两国关系史上的大事。
“中东路事件”的结局,对于东北的局势乃至全国的时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东铁路问题的由来
作为这次战争的导火索的中东铁路,是近代沙俄政府对中国进行侵略和掠夺的产物。“
中东铁路”是“中国东清铁路”的简称,又称东省铁路,由沙俄政府修建,包括满洲里
经哈尔滨到绥芬河的中东铁路主线和哈尔滨经长春、沈阳到大连的中东铁路支线。
沙俄为了管理中东铁路而成立俄国的东省铁路公司,除独揽铁路经营大权外,又取得沿
铁路两侧数十公里宽地带的行政管理权甚至司法管理权。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沙俄战
败后,将中东铁路长春至旅大一段转让给日本。日本控制的长春以... 阅读全帖
S*******C
发帖数: 7325
48
☆─────────────────────────────────────☆
one1 (自由门) 于 (Tue Nov 23 23:07:14 2010, 美东) 提到:
1929年张学良收回中东路 中共竟号召武装保卫苏联
1929年7月,中国国民政府和东北地方政府为收回中东铁路主权,派军队以武力接管中东
路,对苏联宣战,同苏军之间发生了一场震动中国乃至世界的武装冲突,史称“中东路
事件”。这场冲突持续近5个月之久,双方动用的一线兵力超过20万,使用了重炮、坦克
、飞机和军舰等重型装备,其规模和持续时间远远超过 1969年的“珍宝岛事件”,成为
中苏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武装冲突。它是20世纪20年代末中苏两国关系史上的大事。
“中东路事件”的结局,对于东北的局势乃至全国的时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东铁路问题的由来
作为这次战争的导火索的中东铁路,是近代沙俄政府对中国进行侵略和掠夺的产物。“
中东铁路”是“中国东清铁路”的简称,又称东省铁路,由沙俄政府修建,包括满洲里
经哈尔滨到绥芬河的中东铁路主线和哈尔滨经长春、沈阳到大连的中东铁路支线。
沙俄为了管理中东铁路而成立俄国的... 阅读全帖
r*****y
发帖数: 53800
49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关于东北918和常校长
东北军关内10万,关外20万。不管主力不主力,20万东北军面对2万关东军没有激烈战
事就被日军轻松占领东北总不是件光荣的事。
r*****y
发帖数: 53800
50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关于东北918和常校长
所谓重炮更多还是心理作用和威慑作用,日军重炮轰了几个小时加枪打刺刀捅,7000东
北军总共才伤亡300而已,可见日军火力实际效果不咋地。沈阳城在军警接到并执行不
抵抗命令的情况下到19日凌晨5时尚有零星战斗,如果紧急动员1000军警坚持抵抗巷战
的话绝不至于一夜失陷。要知道进攻沈阳的日军29联队也不过1000人而已。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