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n 发帖数: 8253 | 1 如果不能真实的见到五蕴的过患,就不应该对五蕴有厌离,
佛陀曾经说过,"若五蘊於眾生不為患者,彼諸眾生不應厭離五蘊."
这句经文的意思是提醒佛弟子,不应该通过自我暗示来产生对五蕴的厌离,而应该在如
实见的基础上,即如实见到五蕴的过患,而真正对五蕴产生厌离
这小小的细节,正是佛陀智慧的表现。
我真正见了五蕴的过患,在那之前,我从来不说厌离,对所谓的厌离不以为然,
甚至有所排斥否定。以为是嗔的表现,而现在我真正明白了,佛陀说的是完全正确的,
这厌离是绝对应该强调的。 |
|
a**u 发帖数: 8107 | 2 ☆─────────────────────────────────────☆
pattern (放手 ) 于 (Sat Jan 24 13:19:02 2009) 提到:
杂阿含中有两千多处讲到”苦” 近300处说”厌离”
runsun waichi 两大有名id都不表赞成
可学而不思(修)则罔 思(修)而不学则殆
虽然有死读书的嫌疑 我还是把一部分经文po一下 以昭公信
佛法中何谓”正观”?
大正藏杂阿含 第1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观色无常。如是观者。则为正观。正观者。则生厌离。
厌离者。喜贪尽。喜贪尽者。说心解脱
如是观受.想.行.识无常。如是观者。则为正观。正观者。则生厌离。厌离者
。喜贪尽。喜贪尽者。说心解脱
如是。比丘。心解脱者。若欲自证。则能自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
。自知不受后有。如观无常。苦.空.非我亦复如是
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大正藏杂阿含 第9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色无常。无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亦非我所。如是观
者。 |
|
r****n 发帖数: 8253 | 3
烟。
这个是属于不同的解经方式了,你解得也确实有几分道理,但是我还是暂时保留我的理解
根据你的这个解释,我觉得这句经文实在有点啰嗦,莫名其妙。因为前一句纯是多余。
再看后面经文提到“我以如實知此五受陰味是味、患是患、離是離。。。得解脫結縛,
永不住顛倒,亦能自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以我还是倾向于我的理解。
我对经文的解读是“如果五蕴对于众生不为患的话,那么众生就不应该厌离五蕴(否则
就是自我暗示)。只有当五蕴对众生是患,那么众生就应该厌离五蕴”
但是我这段解读也确实存在一些问题,就是经文当中的以。。。故体现不出来。可能是
错解。
在如
的, |
|
a*******e 发帖数: 100 | 4 经文:「若五蘊於眾生不為患者,彼諸眾生不應厭五蘊;以五蘊為眾生患故,彼諸眾生
則厭於五蘊。」。
这句经文的意思是,如果五蕴对于众生不为患的话,那么众生不应该对五蕴厌离;因为
五蕴对众生有患,所以众生要对五蕴生厌。
用白话举例子:如果吸烟无害,那么大家不应该戒烟;因为吸烟有害,所以大家要戒烟。
这跟自我暗示有什么关系? |
|
h********7 发帖数: 54 | 5 出离:出离心 放下 死亡 暇满人身
出离心
有个弟子跟我说不喜欢无常,有轮回就有无常,不喜欢无常就应该努力寻求解脱。
大家可能因为各种原因还需要继续从事世间的工作,但不论做什么,都一定要把从
轮回中获得解脱作为人生的最终目标,缺少这份出离心无法脱离痛苦。
希求今生美满、升官发财,来世投生善趣接着享福,以这种求人天福报的心持戒、
修行,无论怎样努力勤奋也不是解脱、究竟证悟的因。
不是每个人生来就有出离心,在一开始就能纯粹地为了解脱而学佛,大多数人的起
点没有这么高。很多人刚入佛门时,是因为遇到了难事,求佛菩萨帮忙,要不就是求福
报,求平安,希望这辈子能少点磨难多点快乐。出离心要一步步地培养。
有多少人真的认为轮回不值得留恋呢?有人或许会想:是呀,轮回很可恶,的确应
该像上师说的那样寻求解脱出离轮回,从此过上幸福生活,这辈子不会再生病,夫妻恩
爱,子女乖巧……一切称心如意,再也没有烦心事。至于下辈子,肯定更好,从一开始
就没完没了地享福,因为摆脱轮回了嘛。如果这就是你追求的“解脱”,恐怕没有比这
更真实的轮回。
人这一辈子,沟沟坎坎是填不完的。快乐不是没有,转瞬即逝。多好的缘分,多好
的人...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6 所要讨论的题目是“离苦乐能离烦恼吗”?也就是说,有人问到:我们学佛是要离
苦得乐,可是经典里面又说这苦跟乐都是烦恼;如果苦跟乐都是烦恼,我们又要离苦得
乐,那不就等于是说,我们离开了一个烦恼,又到了另外一个烦恼了吗?
其实我们佛法所说苦乐都是烦恼。这个乐呢,这苦乐都是烦恼的乐,跟离苦得乐的
乐,其实它的内涵是有所不同的。譬如说在小乘里面,在小乘里面所谓的苦跟乐它是对
应的,它是在描述我们的五阴,也就是我们的色身跟我们的内心这个心理,我们的身心
都是有苦有乐的,我们永远都是不离苦跟乐。譬如说世间人都很喜欢“爱”这件事情;
我爱谁,谁来爱我,类似这样子,每个人都喜欢爱。可是我们要知道这个爱呢,它一定
有个相对的叫作恨,也就是说在我们的心法里面,一个人会有爱,表示他心中一定有另
外一个恨;因为当他的爱失去了,他就恨了,或是他的爱不能满足,他就恨了;所以显
然爱跟恨,它是同时两个并存的法。一个人如果没有把爱灭除,他的恨其实也灭除不了
;换言之,如果一个人充满了爱,爱很多,他的喜爱、贪爱非常多,那我们也可以知道
说,其实他的心中可能产生恨的东西也很多,因为这两个是相对的啊!所以苦跟乐都是... 阅读全帖 |
|
p****o 发帖数: 1340 | 7 有道理。不过从另一个方面来说,难道不是“没有真实的见到五蕴的过患,就不可能对
五蕴真正地升起厌离心”吗? |
|
|
p*****n 发帖数: 1415 | 9
烟。
runsun对经文有误解
但他说的 不应用暗示的 应该如实知见后 自然产生厌离
还是很对的 |
|
a*******e 发帖数: 100 | 10 解经应该只有一种方式,即正确理解经文的意思。对这句经的解释参照香烟的举例。
这句经文不罗嗦,讲的很清晰。这句经要根据整段经文来理解。整段经的意思很明确,
说明解脱是对五蕴的味、患、离如实知,如实见,其中没有自我暗示的意思。
理解 |
|
r****n 发帖数: 8253 | 11
这个当然是对的,但是如何正确理解,则很关键。究竟是一字一字的直接翻译,还是综
观上下文,把握核心思想。而我通常采取的是后者。因为个别关键词存在翻译,流传的
问题,一个字错误就容易造成整个经文的错解。
对五蕴如实知味,患,离,才会导致解脱。
如果不对五蕴如实知,通过自我暗示,明明没有观察到五蕴的患,却说成是患,这个就
是非如实知。
经文没有说自我暗示这样的词,但是根据我的理解,已经包含了这样的意思。
不过你的那个解读,确实要比我的更合理些。
余。
縛,
否则
能是 |
|
d**********l 发帖数: 647 | 12 《杂阿含经》节录
《别译杂阿含.第二四四经》
《中阿含.哺利多经》节录
《长阿含.游行经》节录
《增一阿含经》节录
《善生子经》节录
《生经.分卫比丘经第二》
《撰集百缘经》节录
《贤愚经》节录
《杂宝藏经》节录
《大庄严论经》节录
《法句譬喻经》节录
《道行般若经》节录
《修行道地经》节录
《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节录
《无量寿经》节录
《大宝积经.菩萨藏会》节录
《大宝积经.菩萨见实会》节录
《大宝积经.优陀延王会》节录
《大宝积经.大乘方便会》节录
《大宝积经,文殊师利普门会》节录
《华严经》节录
《优填王经》节录
《摩邓女经》节录
《月上女经》节录
《菩萨诃色欲法经》节录
《佛说法受尘经》
《解忧经》节录
《五无反覆经》节录
《佛名经》节录
《观佛三昧海经》节录
《正法念处经》节录
《法灭尽经》节录
《密严经》节录
《八师经》节录
《海龙王经》节录
《大萨遮尼干子经》节录
《优婆塞戒经》节录
《大般涅槃经》节录
《般泥洹经》节录
《七佛灭罪经》节录
《戒德香经》节录
《楞严经》节录
《禅要经》节录
《四十二章经》节录
《罪福报应经》节录
《大乘造像功德经》节录
《分别善恶报应经... 阅读全帖 |
|
Y**u 发帖数: 5466 | 13 ☆─────────────────────────────────────☆
danieljoyful (danieljoyful) 于 (Tue May 24 23:21:32 2011, 美东) 提到:
《杂阿含经》节录
《别译杂阿含.第二四四经》
《中阿含.哺利多经》节录
《长阿含.游行经》节录
《增一阿含经》节录
《善生子经》节录
《生经.分卫比丘经第二》
《撰集百缘经》节录
《贤愚经》节录
《杂宝藏经》节录
《大庄严论经》节录
《法句譬喻经》节录
《道行般若经》节录
《修行道地经》节录
《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节录
《无量寿经》节录
《大宝积经.菩萨藏会》节录
《大宝积经.菩萨见实会》节录
《大宝积经.优陀延王会》节录
《大宝积经.大乘方便会》节录
《大宝积经,文殊师利普门会》节录
《华严经》节录
《优填王经》节录
《摩邓女经》节录
《月上女经》节录
《菩萨诃色欲法经》节录
《佛说法受尘经》
《解忧经》节录
《五无反覆经》节录
《佛名经》节录
《观佛三昧海经》节录
《正法念处经》节录
《法灭尽经》节录
《密严经》节录
《八师经》节录
《海龙王经》节录
《大萨遮尼干... 阅读全帖 |
|
Y**u 发帖数: 5466 | 14 ☆─────────────────────────────────────☆
runsun (runsun) 于 (Thu Jul 7 12:32:38 2011, 美东) 提到:
http://bbs.foyuan.net/thread-113372-7-1.html
解悟:
五蕴不=五取蕴你对于它有“取“时,才是“五取蕴”,没有“取“时,才是“五蕴”。
===============================
如觉:
马哈希尊者在这方面和你所说的确实不一样,他说的比你更准确,更清晰,而你是错的
马哈希尊者在书中对五取蕴的定义是
會引生「我見取」或「我所取」的「名、色蘊」,被叫作「取蘊」;不會引起欲取或見
取的,則稱作「蘊」而已,不叫「取蘊」;至於屬於出世間法的名法,即構成「四道、
四果」的受、想、行、識等四名蘊,它們只是「蘊」,不是「取蘊」。
上述一再提及的,屬於世間法的色、受、想、行、識,會激起執著,所以名為「取蘊」
@@@@@@@@@@@@@@@@@@
按照这个定义,通常的名法色法,全部是取蕴,因为它们都可以引发贪爱执取,也是贪
爱执取而造成的结果。同样,贪... 阅读全帖 |
|
c***h 发帖数: 2262 | 15
SeeU法友,你贴的经文里,有关阿罗汉还有五受阴的部分,
与以下经文不符合,
259经说到阿罗汉的部份,当属后世人传颂时之误传。
杂阿含 75经说,五受阴灭,叫阿罗汉。
相应部22相应58经/遍正觉者经 也说
对五蕴不执取,也就是五取蕴灭,叫阿罗汉。
杂阿含 13、14经说,佛陀自己是离五受阴,自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杂阿含 41经说,何谓离五受阴,就是断除对五受阴的贪爱。
杂阿含 46经说,五受阴灭,解脱、涅盘,自知不受后有。也就是证阿罗汉果。
辅以增ㄧ阿含有一样的经文,但却说阿罗汉不用这样观五受阴,是前三果要观。
虽然增ㄧ阿含较不可靠,
但259经说到阿罗汉的部份,与众多杂阿含经文相违背,错误极为明显。
辅以增ㄧ阿含相同经文,当更可说明259经说到阿罗汉的部份是错误的。
以下附经文
杂阿含75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五受阴。何等为五。谓色受阴。比丘于色厌.离欲.灭
.不起.解脱。是名如来.应.等正觉。如是受.想.行.识。厌.离欲.灭.不起
.解脱。是名如来.应.等正觉。比丘亦于色厌.离欲.灭。名阿罗汉慧解脱。如是
受.想.行.识。厌.... 阅读全帖 |
|
t******g 发帖数: 17520 | 16 这就对了,
无常, 无我 是用来描述世间的, 是一个statement, 不会给你带来”正见“
比方说
无我, 我是不存在的, 死了就消停了,就有和尚相续自杀。
至于涅磐, 我不知道, 我只知道我搜杂阿含, 厌离和世间似乎从来没有在一句话当
中同时出现
我倒是看到
佛告阿难。谛听。善思。当为汝说。缘眼.色。生眼识。见可意色。欲修如来厌离正念
正智。眼.色缘生眼识。不可意故。修如来不厌离正念正智。眼.色缘生眼识。可意不
可意。欲修如来厌离.不厌离正念正智。眼.色缘生眼识。不可意可意。欲修如来不厌
离.厌离正念正智。眼.色缘生眼识。可意不可意。可不可意。欲修如来厌.不厌.俱
离舍心住正念正智
厌离正念正智!!!!!
庄春江的断句在 厌离,正念,正智
个人觉得不正,没必要一句只改厌离 还要重复
还有就是
修如来不厌离正念正智
如果是
修如来, 不厌离, 正念, 正智。 (不通, 修如来, 为啥不厌离)
修如来不厌离, 正念, 正智 (这可以通)
解释1
1。 修如来, 厌离正念正智, 不厌离正念正智
2。 修如来厌离, 正念正智, 修如来不厌离,正念正智
不管咋说, 厌离和不厌离在一起的, ... 阅读全帖 |
|
t******g 发帖数: 17520 | 17 这就对了,
无常, 无我 是用来描述世间的, 是一个statement, 不会给你带来”正见“
比方说
无我, 我是不存在的, 死了就消停了,就有和尚相续自杀。
至于涅磐, 我不知道, 我只知道我搜杂阿含, 厌离和世间似乎从来没有在一句话当
中同时出现
我倒是看到
佛告阿难。谛听。善思。当为汝说。缘眼.色。生眼识。见可意色。欲修如来厌离正念
正智。眼.色缘生眼识。不可意故。修如来不厌离正念正智。眼.色缘生眼识。可意不
可意。欲修如来厌离.不厌离正念正智。眼.色缘生眼识。不可意可意。欲修如来不厌
离.厌离正念正智。眼.色缘生眼识。可意不可意。可不可意。欲修如来厌.不厌.俱
离舍心住正念正智
厌离正念正智!!!!!
庄春江的断句在 厌离,正念,正智
个人觉得不正,没必要一句只改厌离 还要重复
还有就是
修如来不厌离正念正智
如果是
修如来, 不厌离, 正念, 正智。 (不通, 修如来, 为啥不厌离)
修如来不厌离, 正念, 正智 (这可以通)
解释1
1。 修如来, 厌离正念正智, 不厌离正念正智
2。 修如来厌离, 正念正智, 修如来不厌离,正念正智
不管咋说, 厌离和不厌离在一起的, ... 阅读全帖 |
|
a**u 发帖数: 8107 | 18 ☆─────────────────────────────────────☆
runsun (runsun) 于 (Thu Mar 11 13:02:30 2010, 北京) 提到:
真正的佛法,是对人和世界的完全彻底的否定,因为彻底否定带来彻底的放下,才有彻
底的解脱。如果不能认识到这一点,就无法理解佛法的精髓。
人和世界就是五蕴,就是世间,就是苦,就是轮回。
大部分人修行,是希望停止世间的苦,但是要享受世间的乐。更好的享受。
人们幻想有天堂,有极乐世界,幻想解脱后可以天上天下来去自由,可以不受因果控制
甚至随意操控因果。追求这些的本质就是渴望更好的享受世间乐。
当他们听到智慧的佛陀说解脱是五蕴寂灭,在世间苦灭的同时,连世间乐也灭了,他们
会害怕,会恐惧,会难以接受。正如佛陀所说“愚痴凡夫、无闻众生于无畏处而生恐畏。
愚痴凡夫、无闻众生怖畏--无我、无我所”
这种心理,是大乘伪佛法产生以及很多人信大乘伪佛法的根本原因之一。
没有彻底的对世界,对人,对自我的完全否定,就没有正见的生起。就不可能导向于五
蕴寂灭的涅槃。
涅槃,将使得一个“人”失去世间的一切。记忆,经验,感情,... 阅读全帖 |
|
b*****l 发帖数: 3821 | 19 阿弥陀佛和他的极乐世界
陈义孝居士著
一、极乐世界的有无问题
在我们还未针对问题作出分析之前,要请您且先看看,一些关于佛教与科学十分巧合的
数据如下:
●古人普遍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佛却说地不是方的,而是圆的,叫做‘地轮’。
此事后来科学发达了,测知地的确是圆的,叫做‘地球’。
●《华严经》和《梵网经》等记载,华藏世界,如云似海,重重无尽。
近代世界著名的数学家和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以数理证明宇宙是四度空间的连续体,认
为宇宙是膨胀的,而且是极其宏大乃至无穷无尽的!他引用‘相对论’来说明质量与能
量所表现的一个静的宇宙和一个动的宇宙,两者间的错综组合,形成了变化莫测的宇宙
。这与佛教所说的重重无尽的宇宙观,相当接近。
●佛教说,百亿须弥,百亿日月,构成一个三千大千世界,那只是一佛之化土而已。
所谓‘三千大千世界’,即一千个太阳系为一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为一中千世界
,一千个中千世界为一大千世界。现代的天文学家已探测到在银河系中,有著本身发光
如同太阳的恒星近十亿个,依理推测应有三百亿个之多。并在太阳系的空间,还有数不
尽、算不清的星云星系,而且每一个星球都有一或两个卫星月球。这与... 阅读全帖 |
|
B***o 发帖数: 133 | 20 “当学观音耳根圆通。反闻自性。当学势至都摄六根。净念相继。”
(下面解释是藕益大师的《楞严经文句》)
尔时世尊。普告众中诸大菩萨。及诸漏尽大阿罗汉。汝等菩萨及阿罗汉。生我法中。
得成无学。我今问汝最初发心。悟十八界谁为圆通。从何方便入三摩地。
垂询圣众。其故有二。一者正显方便多门。二者正显门门各有成验。所谓要知山下路
。须问过来人也。最初发心等者。先开解也。从何方便入三摩地者。依解起行也。二十
五圣。虽未必人人先开圆解。而从解起行。自是修证通途轨式。或见此处有最初字。便
欲拟答最初方便之问。反以第一大科拟答妙奢摩等。误矣。误矣。
(庚)三众圣各说证门五。初观六尘。二观五根。三观六识。四观七大。五观耳根。
(辛)初中六。初陈那观声。(至)六迦叶观法。
(壬)今初。
憍陈那五比丘。卽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在鹿苑。及于鸡园。观见如来最
初成道。于佛音声悟明四谛。佛问比丘。我初称解。如来印我名阿若多。妙音密圆。我
于音声得阿罗汉。佛问圆通。如我所证。音声为上。
六尘圆通。色应居首。今先明声尘者。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且与耳根圆通。一
始一终。互相映故。释此二十五种圆通。各为三意。一。... 阅读全帖 |
|
r****n 发帖数: 8253 | 21
这个应该查巴利文吧。
中文的厌,因为有厌恶这样的词,所以容易导致理解成排斥。
不过在中文里面,也只有“厌”最接近佛陀所说的。当初翻译经典的人,并无翻错。
厌离,巴利文是nibbida,Sanskrit-English Dictionary的解释是Complete
indifference, disregard of worldly objects。意思是完全的不感兴趣,漠视世俗事
务。Pali-English Dictionary里面则有解释为indifference,意思是没兴趣。
而中文的厌,在古代词义解释的《说文》里面同“猒”是同义字,猒的意思是“『猒』
,飽也,足也,飽足則人意倦矣”,人吃饱了,自然就对饭食没兴趣没欲望了。这个就
是“厌”的本来意思。当中并无特别排斥的意味。
根据巴利文和早期的中文,可以知道厌离的意思是“对于某件事物失去兴趣和欲望,因
而分开或放下”
杂阿含第1经
当观色无常,如是观者,则为正观。正观者,则生厌离;厌离者,喜贪尽;喜贪尽者,
说心解脱。如是,观受、想、行、识无常,如是观者,则为正观。正观者,则生厌离;
厌离者,喜贪尽;喜贪尽者,说心解脱
杂阿含... 阅读全帖 |
|
P******n 发帖数: 329 | 22 不清楚来历,却说“确有初果阿罗汉这个说法”?
佛法的最终目的是成佛,这个说法有来历吗?
阿罗汉与佛的区别,在阿含经里写得清清楚楚,可不是什么有没有救助大众的菩提心,
而是佛对四圣谛八正道是自觉自悟的,而阿罗汉声闻弟子是佛教导后才知道的。而且他
们所证的解脱是没有差别的。请看中阿含经145经里的一段:
梵志瞿默目揵连即问曰。阿难。若如来.无所著.等正觉解脱及慧解脱.阿罗诃解
脱。此三解脱有何差别。有何胜如。
尊者阿难答曰。目揵连。若如来.无所著.等正觉解脱及慧解脱.阿罗诃解脱。此
三解脱无有差别。亦无胜如。
以及杂阿含经75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五受阴。何等为五。谓色受阴。比丘于色厌.离欲.灭.不起
.解脱。是名如来.应.等正觉。如是受.想.行.识。厌.离欲.灭.不起.解脱。
是名如来.应.等正觉。比丘亦于色厌.离欲.灭。名阿罗汉慧解脱。如是受.想.行
.识。厌.离欲.灭。名阿罗汉慧解脱。比丘。如来.应.等正觉。阿罗汉慧解脱有何
差别。
比丘白佛。如来为法根.为法眼.为法依。唯愿世尊为诸比丘广说此义。诸比丘闻已。
当受奉行。
佛告比丘。谛... 阅读全帖 |
|
c***h 发帖数: 2262 | 23 杂阿含里轻描淡写,不痛不痒的几句话,
在这作者的实例中,竟有这么震撼的效果
四圣谛中的苦圣谛,即使我自以为已经重视了,与作者相比却还是差了十万里
体会苦圣谛,则有强大的出离心,
于色厌离,受厌离,想厌离….,
作者实现了佛陀当年说的修行方法 : 味、患、离
大正藏杂阿含第5经
诸比丘。于色不爱喜者。则不喜于苦。不喜于苦者。则于苦得解脱。
如是受.想.行.识不爱喜者。则不喜于苦。
不喜于苦者。则于苦得解脱。喜贪尽。喜贪尽者。说心解脱
大正藏杂阿含第9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色无常。无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亦非我所。如是观
者。名真实正观。…
圣弟子。如是观者。厌于色。厌受.想.行.识。厌故不乐。不乐故得解脱。解
脱者真实智生。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大正藏杂阿含第13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众生于色不味者。则不染于色。以众生于色味故。则有
染着。….
诸比丘。若色于众生不为患者。彼诸众生不应厌色。以色为众生患故。彼诸众生
则厌于色。...
诸比丘... 阅读全帖 |
|
c***h 发帖数: 2262 | 24
依目前所知较可靠是佛陀所说的经典的记载,如下。
你可以问一下网友,佛陀与阿罗汉的差别,也许很多人与我观点相同或相似 : )
相应部22相应58经/遍正觉者经(蕴相应/蕴篇/修多罗)(庄春江译)
起源于舍卫城。
「比丘们!如来、阿罗汉、遍正觉者经由对色的厌、离贪、灭,以不执取而解脱,
被称为『遍正觉者』。比丘们!比丘慧解脱者也经由对色的厌、离贪、灭,以不执取而
解脱,被称为『慧解脱者』。
比丘们!如来、阿罗汉、遍正觉者经由对受的厌、离贪、灭,以不执取而解脱,被
称为『遍正觉者』。比丘们!比丘慧解脱者也经由对受的厌、……(中略)被称为『慧
解脱者』。
比丘们!如来、阿罗汉、遍正觉者经由对想的……对行的……经由对识的厌、离贪
、灭,以不执取而解脱,被称为『遍正觉者』。比丘们!比丘慧解脱者也经由对识的厌
、离贪、灭,以不执取而解脱,被称为『慧解脱者』。
那里,比丘们!如来、阿罗汉、遍正觉者与慧解脱比丘有什么高下,有什么不同,
有什么差别呢?」
「大德!我们的法以世尊为根本,以世尊为导引,以世尊为依归,大德!如果世尊
能说明这所说的义理,那就好了!听闻世尊的[教说]后,比丘们将会忆持的。」
「... 阅读全帖 |
|
S***n 发帖数: 1281 | 25 谢谢五石兄!AFter all,我们两个ends,还是能够meet。。。
好玩的是,你回答了我问你的,怎么才能“坚持”“厌离”而不产生执着的障碍效应。
。。
周末愉快!
定,
回中
外层次当中的染着,厌离是彻底的解脱方法。
2. 你如果把大智慧当作有形象、有内容、有过程的一种东西的话,这个恐怕就是你轮回
的中心。
3. 十二因缘是轮回的具体过程,轮回即是束缚。
这点佛法也说的很清楚了,没有控制和被控制的关系,这个控制者也包括自己。前面我
反复提到的“非自,非他”等,就是说这个束缚并不是来自“我””。所以也就不是“
作茧自缚,画地为牢。”
4. 我刚开始说的,如果把厌离、涅磐具体化,等同于其他的执着,当然是障碍。这就好
比是问,你最后没有“任何想控制的心思”,那这本身是不是也是一个想控制的心思呢
?
悖论的问题,也是如此,跟我们讨论相关的部分,就是没有否定性了,所以不能作为确
认小解脱要继续轮回的依据。
1。你是不是把佛陀说的轮回的含义扩展了?只要是有process,不管是显现的还是不显
现的,你都称其为轮回了?是方便你一扫帚干掉吗?:)你也别忘记了,佛陀是说轮回
是苦,所以才要解脱的... 阅读全帖 |
|
c***h 发帖数: 2262 | 26 杂阿含里轻描淡写,不痛不痒的几句话,
在这作者的实例中,竟有这么震撼的效果
四圣谛中的苦圣谛,即使我自以为已经重视了,与作者相比却还是差了十万里
体会苦圣谛,则有强大的出离心,
于色厌离,受厌离,想厌离….,
作者实现了佛陀当年说的修行方法 : 味、患、离
大正藏杂阿含第5经
诸比丘。于色不爱喜者。则不喜于苦。不喜于苦者。则于苦得解脱。
如是受.想.行.识不爱喜者。则不喜于苦。
不喜于苦者。则于苦得解脱。喜贪尽。喜贪尽者。说心解脱
大正藏杂阿含第9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色无常。无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亦非我所。如是观
者。名真实正观。…
圣弟子。如是观者。厌于色。厌受.想.行.识。厌故不乐。不乐故得解脱。解
脱者真实智生。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大正藏杂阿含第13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众生于色不味者。则不染于色。以众生于色味故。则有
染着。….
诸比丘。若色于众生不为患者。彼诸众生不应厌色。以色为众生患故。彼诸众生
则厌于色。...
诸比丘... 阅读全帖 |
|
c***h 发帖数: 2262 | 27
依目前所知较可靠是佛陀所说的经典的记载,如下。
你可以问一下网友,佛陀与阿罗汉的差别,也许很多人与我观点相同或相似 : )
相应部22相应58经/遍正觉者经(蕴相应/蕴篇/修多罗)(庄春江译)
起源于舍卫城。
「比丘们!如来、阿罗汉、遍正觉者经由对色的厌、离贪、灭,以不执取而解脱,
被称为『遍正觉者』。比丘们!比丘慧解脱者也经由对色的厌、离贪、灭,以不执取而
解脱,被称为『慧解脱者』。
比丘们!如来、阿罗汉、遍正觉者经由对受的厌、离贪、灭,以不执取而解脱,被
称为『遍正觉者』。比丘们!比丘慧解脱者也经由对受的厌、……(中略)被称为『慧
解脱者』。
比丘们!如来、阿罗汉、遍正觉者经由对想的……对行的……经由对识的厌、离贪
、灭,以不执取而解脱,被称为『遍正觉者』。比丘们!比丘慧解脱者也经由对识的厌
、离贪、灭,以不执取而解脱,被称为『慧解脱者』。
那里,比丘们!如来、阿罗汉、遍正觉者与慧解脱比丘有什么高下,有什么不同,
有什么差别呢?」
「大德!我们的法以世尊为根本,以世尊为导引,以世尊为依归,大德!如果世尊
能说明这所说的义理,那就好了!听闻世尊的[教说]后,比丘们将会忆持的。」
「... 阅读全帖 |
|
S***n 发帖数: 1281 | 28 谢谢五石兄!AFter all,我们两个ends,还是能够meet。。。
好玩的是,你回答了我问你的,怎么才能“坚持”“厌离”而不产生执着的障碍效应。
。。
周末愉快!
定,
回中
外层次当中的染着,厌离是彻底的解脱方法。
2. 你如果把大智慧当作有形象、有内容、有过程的一种东西的话,这个恐怕就是你轮回
的中心。
3. 十二因缘是轮回的具体过程,轮回即是束缚。
这点佛法也说的很清楚了,没有控制和被控制的关系,这个控制者也包括自己。前面我
反复提到的“非自,非他”等,就是说这个束缚并不是来自“我””。所以也就不是“
作茧自缚,画地为牢。”
4. 我刚开始说的,如果把厌离、涅磐具体化,等同于其他的执着,当然是障碍。这就好
比是问,你最后没有“任何想控制的心思”,那这本身是不是也是一个想控制的心思呢
?
悖论的问题,也是如此,跟我们讨论相关的部分,就是没有否定性了,所以不能作为确
认小解脱要继续轮回的依据。
1。你是不是把佛陀说的轮回的含义扩展了?只要是有process,不管是显现的还是不显
现的,你都称其为轮回了?是方便你一扫帚干掉吗?:)你也别忘记了,佛陀是说轮回
是苦,所以才要解脱的... 阅读全帖 |
|
f*******e 发帖数: 5594 | 29 可以说整部阿含经都是在讲厌离的。比如:
【杂阿含经】第47经 (第2卷)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尔时。世
尊告诸比丘。信心善男子应作是念。我应随顺法。我当于色多修厌离住。于受、想、行
、识多修厌离住。信心善男子即于色多修厌离住。于受、想、行、识多修厌离住。故于
色得厌。于受、想、行、识得厌。厌已。离欲解脱。解脱知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
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杂阿含经】第487经 (第17卷)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尔时。世
尊告诸比丘。若于一法。生正厌离、不乐、背舍。究竟苦边。解脱于苦。谓一切众生由
食而存。复有二法。名及色。复有三法。谓三受。复有四法。谓四食。复有五法。谓五
受阴。复有六法。谓六内外入处。复有七法。谓七识住。复有八法。谓世八法。复有九
法。谓九众生居。复有十法。谓十业迹。于此十法。生正厌离、不乐、背舍。究竟苦边
。解脱于苦。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还有我前段时间贴的“五受蕴是利刃(焰摩迦的故事续)”
http://www.mitbbs.com/article_t0/Wisd... 阅读全帖 |
|
Y**u 发帖数: 5466 | 30 ☆─────────────────────────────────────☆
runsun (runsun) 于 (Sun Aug 21 04:22:03 2011, 美东) 提到:
附件的图,是一个简单的佛法关于五蕴生灭的一个演示,如果能真正理解这个图,那么
起码无我,无常,以及五蕴生灭以及轮回的核心问题,就会全部了解,也会知道为什么
要修四念住,以及禅那应该怎么修。这是佛法核心原理的部分。是佛法对身心现象的洞见。
尽管看起来似乎很简单,但真正能够理解它的,非常稀少。
这个图如果做成动画,会更直观一些。
☆─────────────────────────────────────☆
runsun (runsun) 于 (Sun Aug 21 04:46:55 2011, 美东) 提到:
简单的注解一下上面的图。
上部的蓝色的圆,代表的是每个刹那的被观察对象,这个被观察对象,可以是任何的色
法,比如苹果,房子,山河大地,也可以是任何的名法,即意识现象,比如自我的感觉
,痛苦,快乐,种种意识状态。这些都是被观察者,佛法称为所缘。这些所缘,可以是
任何的五蕴,包括自我... 阅读全帖 |
|
c***h 发帖数: 2262 | 31 (以下经文选自大正藏及庄春江南北阿含对照网站 http://agama.buddhason.org/SA/index.htm)
依杂阿含392经,心解脱、慧解脱显然不一样。
依杂阿含710、1027经,说的更明白「离贪欲者心解脱;离无明者慧解脱。」
可心解脱,没特定指明,有时指整个十结解脱。
若有上下文,则依上下文中所指来说明心解脱。
如果上下文有谈到”喜贪尽”,”欲贪尽”
那心解脱应该只是指 断贪 而已。
(例如 杂阿含1、2、250、710经)
如果心解脱与慧解脱连用,我认为
心解脱指断欲界贪,有时又指断三界贪,或四果向
而慧解脱则指十结尽断,究竟涅盘。
依杂阿含1经,“喜、贪尽”就可以心解脱,
“喜、贪尽”依字面是断除欲界、色界、无色界之喜爱、贪,(没说 断无明)
如此就可以自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也就是四果向,可以自证”我生已尽。…”
甚至,再更退一步,依杂阿含2、250经。”欲贪断者。说心解脱”。
依杂阿含2经,
也就是只要断欲界贪,就可以心解脱,可自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
如此说来,三果就可心解脱。
心解脱看来有各种程度,从三果、四... 阅读全帖 |
|
i*******e 发帖数: 50 | 32 本解序文
大乘无量寿经解 第一卷
壹、前言
贰、概要
一、教起因缘
二、本经体性
三、一经宗趣
四、方便力用
五、所被根器
六、藏教所摄
七、部类差别
八、译会校释
九、总释名题
叁、正释经义
(壹)序分(第一至第三品)
法会圣众第一
德遵普贤第二
大教缘起第三
大乘无量寿经解 第二卷
(贰)正宗分(第四至第四十二品)
法藏因地第四
至心精进第五
发大誓愿第六
必成正觉第七
积功累德第八
圆满成就第九
皆愿作佛第十
大乘无量寿经解 第三卷
国界严净第十一
光明遍照第十二
寿众无量第十三
宝树遍国第十四
菩提道场第十五
堂舍楼观第十六
泉池功德第十七
超世希有第十八
受用具足第十九
德风华雨第二十
宝莲佛光第二十一
决证极果第二十二
十方佛赞第二十三
三辈往生第二十四
往生正因第二十五
礼供听法第二十六
歌叹佛德第二十七
大士神光第二十八
愿力宏深第二十九
大乘无量寿经解 第四卷
菩萨修持第三十
真实功德第三十一
寿乐无极第三十二
劝谕策进第三十三
心得开明第三十四
浊世恶苦第三十五
重重诲勉第三十六
如贫得宝第三十七
礼佛现光第三十八
慈氏述见第三十九
边地疑城第四十
惑尽见佛第四十一... 阅读全帖 |
|
Y**u 发帖数: 5466 | 33 佛陀教导我们观察一下出现的事。事物不会停留,有生便有灭,灭了再生,生了又
灭。但迷惑无知者不希望它如此。若我们禅修并变得寂静,就会希望一直维持,且不希
望有任何干扰。但那是不切实际的,佛陀希望我们先观察事实,并知道它们是虚妄的,
然后才可以真正拥有寂静。当不知道它们时,我们自以为是它们的主人,便落入我见的
陷阱。
无常、不确定即是真谛
因此,我们必须回到源头,找出它变成那样的原因。我们必须如实了解事物,了解
它们接触心与心的反应方式 ,然后才能得到平静。这是必须审察的,若我们不希望事
物依其自己的方式发生,就无法拥有平静。无论我们逃到哪里,事物还是会像那样发生
,这是它们的本质。
简单地说,这是真谛。无常、苦与无我是现象的本质。它们什么也不是,就是这样
,但我们给事物过多的意义,超过它们真实所拥有的。
要让智慧生起,其实并不那么困难,它的意思是寻找因并了解事物的本质。心不安
时,你应该了解:“这是不确定的:无常!”心平和时,别沾沾自喜:“啊,真平静!
”因为那也是不确定的。
当某人问:“你最喜欢哪种食物呢?”别太认真。若你说真的喜欢什么食物,那能... 阅读全帖 |
|
Y**u 发帖数: 5466 | 34 佛陀教导我们观察一下出现的事。事物不会停留,有生便有灭,灭了再生,生了又
灭。但迷惑无知者不希望它如此。若我们禅修并变得寂静,就会希望一直维持,且不希
望有任何干扰。但那是不切实际的,佛陀希望我们先观察事实,并知道它们是虚妄的,
然后才可以真正拥有寂静。当不知道它们时,我们自以为是它们的主人,便落入我见的
陷阱。
无常、不确定即是真谛
因此,我们必须回到源头,找出它变成那样的原因。我们必须如实了解事物,了解
它们接触心与心的反应方式 ,然后才能得到平静。这是必须审察的,若我们不希望事
物依其自己的方式发生,就无法拥有平静。无论我们逃到哪里,事物还是会像那样发生
,这是它们的本质。
简单地说,这是真谛。无常、苦与无我是现象的本质。它们什么也不是,就是这样
,但我们给事物过多的意义,超过它们真实所拥有的。
要让智慧生起,其实并不那么困难,它的意思是寻找因并了解事物的本质。心不安
时,你应该了解:“这是不确定的:无常!”心平和时,别沾沾自喜:“啊,真平静!
”因为那也是不确定的。
当某人问:“你最喜欢哪种食物呢?”别太认真。若你说真的喜欢什么食物,那能... 阅读全帖 |
|
S***n 发帖数: 1281 | 35 五石兄,我问你对涅磐和厌离的执着是否对其它有碍,看样子从这个角度,你是带了有
色眼镜,不会自己去照镜子的了。但是从你对于“不可说”和“悖论”的回复来看,你
其实堵得挺厉害的了呢,以你的聪慧和悟性,你要是能双向地去理解这两个角度,那本
来是不需要我来回复你的答复的。但是你的答复倾向一边,那不就是因为你预先就被问
题的答案拉向一侧造成的吗?
你问水果是否能了解动物,那其实答案本来就蕴涵在四维的比方里了呀。如果四维不穿
过三维,那三维就是无线索,所以无从了解。但是只要穿过了,就是有线索,就能有所
描述了。
所以涅磐也是如此的。我们寻解脱,到底是指望一个跟我们没关系的alien“地方”?
还是说原来我们本来就有清净之地跟我们切身相关,我们只要掸尘了就能回归呢?我的
实修感受,是确实放下就行,为道日损。。。
悖论的问题,也是如此,跟我们讨论相关的部分,就是没有否定性了,所以不能作为确
认小解脱要继续轮回的依据。
1。你是不是把佛陀说的轮回的含义扩展了?只要是有process,不管是显现的还是不显
现的,你都称其为轮回了?是方便你一扫帚干掉吗?:)你也别忘记了,佛陀是说轮回
是苦,所以才要解脱的。... 阅读全帖 |
|
S***n 发帖数: 1281 | 36 五石兄,我问你对涅磐和厌离的执着是否对其它有碍,看样子从这个角度,你是带了有
色眼镜,不会自己去照镜子的了。但是从你对于“不可说”和“悖论”的回复来看,你
其实堵得挺厉害的了呢,以你的聪慧和悟性,你要是能双向地去理解这两个角度,那本
来是不需要我来回复你的答复的。但是你的答复倾向一边,那不就是因为你预先就被问
题的答案拉向一侧造成的吗?
你问水果是否能了解动物,那其实答案本来就蕴涵在四维的比方里了呀。如果四维不穿
过三维,那三维就是无线索,所以无从了解。但是只要穿过了,就是有线索,就能有所
描述了。
所以涅磐也是如此的。我们寻解脱,到底是指望一个跟我们没关系的alien“地方”?
还是说原来我们本来就有清净之地跟我们切身相关,我们只要掸尘了就能回归呢?我的
实修感受,是确实放下就行,为道日损。。。
悖论的问题,也是如此,跟我们讨论相关的部分,就是没有否定性了,所以不能作为确
认小解脱要继续轮回的依据。
1。你是不是把佛陀说的轮回的含义扩展了?只要是有process,不管是显现的还是不显
现的,你都称其为轮回了?是方便你一扫帚干掉吗?:)你也别忘记了,佛陀是说轮回
是苦,所以才要解脱的。... 阅读全帖 |
|
a***n 发帖数: 1993 | 37 《生活中的缘起》
前言
佛说“缘起甚深”,正因其深奥,致使大部分的人无法洞悉因缘法则。二千五百多
年前佛陀对阿难的开示,至今依然真实如昔。佛教的核心──缘起,是如此难以理解,
因而成为人们严重误解与扭曲佛法的症结。本书中,佛使尊者将这些误解的根源挖掘出
来,并将其置于严谨的慧光下细察分析。这些根源虽可回溯到原始佛教时代,然而最早
的文献记载,却是在一千五百多年前觉音(Buddhaghosa)的论集中发现的。
许多上座部的正统教说,可说是建立在觉音解说的基础上,且把觉音对缘起的误解
当作标准,因此使真理变得混淆不清。简言之,觉音是从亘贯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世的
立场来解说缘起。过去世的无明与行(意志性的活动)引生现在世,在现在世中承受过
去所作所为的果报。这种过程决定了我们现世的烦恼(爱与取),且不断轮回而导致未
来世中的生与苦。佛使尊者仔细检查这种解说,并提出重大疑问:如果佛陀教导无我(
anatta),那么自一世转移到另一世的东西是什么?如果苦的因在某一世,而其果却在
另一世,那么我们要如何践行在此生此世即可获得利益的方法呢?
正确地了解缘起非常重要,它会使我们认识到“我”这个观念,是... 阅读全帖 |
|
W**N 发帖数: 1037 | 38 http://www.zhibeifw.com/ssfb/dxb/szhdcjjqs.php
顺治皇帝出家偈浅释
索达吉堪布 著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而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缘 起
一九八七年,法王如意宝偕同一万多名藏汉僧俗,朝拜了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五台山清
凉圣境。
朝山期间,我与慈诚罗珠恭受上师之命,初次将《佛子行三十七颂》、《菩提道次第摄
颂》等藏地流传甚广的佛学论著翻译成汉语。在翻译过程中,捉襟见肘的汉语水平使我
们费尽了周折,特别是对前所未见的汉地佛教专用词汇,我们更是一窍不通。但上师之
命难越,我们只好硬着头皮上马,咬紧牙关坚持,翻阅了大量资料,花费了不少心血,
才算勉强完成了任务。不想以此因缘,便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才有了今天与汉地众生所
结下的殊胜不解之缘。
五台山向来以自然风光神奇旖旎、名胜古刹鳞次栉比而著称。放眼四周,千山竞秀;俯
视谷底,万壑争流。既有云蒸霞蔚的东台,繁花似锦的南台,明月皎洁的西台,一览群
山的北台,巨石如星的中台,也有淙淙欢跃、南北穿流的清水河,更有集五台之殊胜为
一体的黛螺顶,以及堪称五台山标志的塔院...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39 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呢?其实生命的意义就是,要知道说生命的实相是什么。生命的延续
它是断灭的吗?它是无因而有吗?所谓生命的延续就是,生命的延续就是生死生死,生
了死了是断灭吗?生它是无因而有吗?我们就是要来探讨这些问题,那就是我们说的“
佛教生命观”;“合乎科学的吗?”这个我们也会来看看说,它到底合不合乎科学。那
么从这里我们要知道说,到底有情他是只要缘和合就能出生吗?他只要这个父精母血就
能出生吗?我们知道说父精母血本身是物质,物质它就能出生有情吗?父精母血和合就
能单独出生有情吗?这个也是要去观察的啊,看待它的。那么各别的缘就能出生有情吗
?如果可以的话,那应当是父亲就能出生有情,母亲自己也能出生有情;因为能够出生
就会一直能够出生,不应该待缘。那么这些也是我们要来探讨说,是真的这样吗?这样
才叫说我们到底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在这里面,如果要探讨这个部分,我们来举一部经
文的意思来解说。
在《阿含经》里面 佛这么说:
【“若识入胎不出者,有名色不?”答曰:“无也。”“若识出胎,婴孩坏败,名
色得增长不?”答曰:“无也。”“阿难!若无识者,有名色不?”答曰:“无也。”
】(《长阿含经》卷十... 阅读全帖 |
|
d**********l 发帖数: 647 | 40 净土十疑论节选 隋天台智者大师说
第一疑
问曰:诸佛菩萨以大悲为业,若欲救度众生,祗应愿生三界,于五浊三涂中,救苦众生
。因何求生净土自安其身?舍离众生则是无大慈悲,专为自利障菩提道。
答曰:菩萨有二种,一者久修行菩萨道,得无生忍者,实当所责。二者未得已还及初
发心凡夫。凡夫菩萨者,要须常不离佛,忍力成就方堪处三界内,于恶世中救苦众生。
故智度论云,具缚凡夫,有大悲心愿生恶世,救苦众生者,无有是处。何以故?恶世
界烦恼强,自无忍力心随境转,声色所缚自堕三涂,焉能救众生?假令得生人中,圣道
难得。或因施戒修福得生人中,得作国王大臣富贵自在。纵遇善知识,不肯信用。贪迷
放逸广造众罪,乘此恶业一入三涂经无量劫。从地狱出受贫贱身,若不逢善知识还堕地
狱。如此轮回至于今日,人人皆如是。此名难行道也。故维摩经云,‘自疾不能救,而
能救诸疾人?’又智度论云:譬如二人各有亲眷为水所溺,一人情急直入水救,为无方
便力故彼此俱没。一人有方便,往取船筏乘之救接,悉皆得脱水溺之难,新发意菩萨亦
复如是,如是未得忍力,不能救众生。为此常须近佛,得无生忍已,方能救众生,如得
船者。又论云,譬如婴儿不得离母,若也离...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41 第一节 学密者的省思
学密宗多年,各种开示都指称:密宗的戒定慧、见修行果、信解行证都较显教超胜
,利根精进者甚至可以即身成佛,比起显教需一大阿僧祇劫才能入初地,三大阿僧祇劫
才能成佛,差距实在难以想象。藏密强调自己观成佛菩萨的果位观修,来自历代成就上
师的灌顶与加持,因此精进求法修持,上焉者心契空乐明,证悟大手印;中焉者本尊观
想坚住,佛慢坚固;下焉者每天观修咒念不断,严戒精进,坚信临终时,必能光明解脱
或往生本尊刹土。
藏密典籍开示、观行知见,许多与显教不同;遇到戒律开遮持守、修学知见显密恰
好相反时,强调应依止胜妙的果地金刚乘见解,舍弃下劣的因地般若乘知见。“藏密超
胜显教”如果是事实的话,则密续开示、口诀导引开示,都应超胜或等同 释迦牟尼佛
的经典开示;藏密祖师证量,亦都应超胜或等同显教祖师证量。但为什么学了大手印、
大圆满、诵观空咒、入无分别平等住多年,执意识心不起妄念即是佛地真如,能离于三
界系缚,住于涅槃之境,即是轮涅不二,即身成佛;却连流通最普遍的《心经》都弄不
通,只知道“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在讲十八界的根源──第八识如来藏
,整篇《心经》都在描述第... 阅读全帖 |
|
Y**u 发帖数: 5466 | 42 ☆─────────────────────────────────────☆
SeeU (See you) 于 (Thu Sep 20 00:08:27 2012, 美东) 提到:
涅盘是什么?初果是否体验了涅盘?本文从北传杂阿含351经,南传相应部12相应68经
「见井水而无绳罐」的譬喻,结合十二支缘起,提出一种解释。
SA 351, SN12.68 都说∶涅盘就是「有之灭」。本经也提到了十二支缘起,『以取灭而
有灭』等。十二支缘起的「有」支,是指来世的「后有」,而不是这一生的五蕴。阿罗
汉断尽烦恼,取灭而有灭,虽然还有这一生的五蕴,而能体验到来世的「后有」灭,也
就是触证涅盘。阿含经中阿罗汉证果的定型句「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
不受后有。」,是因为阿罗汉已经体验到后有的灭,所以才能肯定我生已尽。
与此对比,有学圣者虽能现观「以取为缘而有后有」,但是还不能断「取」,也就无法
灭「后有」,所以经文有「见井水而无绳罐」的譬喻,知道而作不到,也就是知道涅盘
的法则如此,但还无法体验涅盘。
不知道如此解释,是否与其他阿含经文抵触?欢迎大家讨论。
Ref:
http:/... 阅读全帖 |
|
W**N 发帖数: 1037 | 43 懂了。:) 恭谢师兄。一定要系统读经。
十法.结
结在链虽砍,
十法无明断。
我应随顺法,
不远处涅槃!
一.法
色受想识行,
本是同根生。
离一四俱舍,
一指见月明。
---
南无世尊释迦摩尼佛!
行、识多修厌离住。信心善男子即于色多修厌离住。于受、想、行、识多修厌离住。故
于色得厌。于受、想、行、识得厌。厌已。离欲解脱。解脱知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
。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由食而存。复有二法。名及色。复有三法。谓三受。复有四法。谓四食。复有五法。谓
五受阴。复有六法。谓六内外入处。复有七法。谓七识住。复有八法。谓世八法。复有
九法。谓九众生居。复有十法。谓十业迹。于此十法。生正厌离、不乐、背舍。究竟苦
边。解脱于苦。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
|
W**N 发帖数: 1037 | 44 懂了。:) 恭谢fivestone师兄。一定要系统读经。一法生万法,万发归一法。心多少
,法多少。入心方为心法。
十法.结
结在链虽砍,
十法无明断。
我应随顺法,
不远处涅槃!
一.法
色受想识行,
本是同根生。
离一四俱舍,
一指见月明。
---
南无世尊释迦摩尼佛!
行、识多修厌离住。信心善男子即于色多修厌离住。于受、想、行、识多修厌离住。故
于色得厌。于受、想、行、识得厌。厌已。离欲解脱。解脱知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
。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由食而存。复有二法。名及色。复有三法。谓三受。复有四法。谓四食。复有五法。谓
五受阴。复有六法。谓六内外入处。复有七法。谓七识住。复有八法。谓世八法。复有
九法。谓九众生居。复有十法。谓十业迹。于此十法。生正厌离、不乐、背舍。究竟苦
边。解脱于苦。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
|
j*******1 发帖数: 182 | 45 庚二、(修安忍)分二:辛一、认嗔境;辛二、真修安忍。
辛一、(认嗔境):
不欲吾与友,历苦遭轻蔑,
闻受粗鄙语,于敌则反是。
我不乐意自己和亲友遭受痛苦,为他人轻蔑,听受当面的粗恶语与背后毁谤的卑鄙言词
,但是对于敌人却刚好相反。
在进入“真修安忍”前,我们要先对自己嗔恨境进行分析。前面我们已经分析了生嗔的
原因为他人“行我不欲”与“挠吾所欲”,该偈从不欲与所欲的对境上,再进行阐述。
有我执的凡夫众生,他们不希望、不乐意的对境,总括起来,不外乎有四种:历苦、遭
受轻蔑、闻受粗语、鄙语,而且由于众生强烈的我所执,他们对自己的亲友眷属,也不
希望遭受这四种不欲之境。如果自己和亲友遭受到这些不欲境,马上就会生起忧恼,大
发嗔恚。相反,有我执的凡夫,对仇敌有“敌对”、“相反面”的分别念,因而总是希
望敌人得到这四种不乐境,如果有人阻碍敌人遭受这些,他们也会因此而大发嗔恨。从
字面上解释本颂的内容,就是上述的八种不欲与四种所欲,共十二种嗔境。
再深入本颂的内容,详细地分析,有些讲义中说可分为三十六种不欲境与三十六种所欲
境。从不欲上分析,自己不欲历苦、遭轻蔑、闻受粗语与鄙语;不欲自己的亲友历苦、... 阅读全帖 |
|
S**U 发帖数: 7025 | 46 《杂阿含经》经1214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尔时、尊者阿难陀,晨朝著衣持钵,入舍卫城乞食,以尊者婆耆舍为伴。时尊者婆耆舍见女人有上妙色,见已贪欲心起。时尊者婆耆舍作是念∶我今得不利,得苦非得乐,我今见年少女人有妙绝之色,贪欲心生。今为生厌离故,而说偈言∶
「贪欲所覆故,炽然烧我心。今尊者阿难,为我灭贪火,慈心哀愍故,方便为我说!」
尊者阿难说偈答言∶
「以彼颠倒想,炽然烧其心,远离于净想,长养贪欲者;
当修不净观,常一心正受,速灭贪欲火,莫令烧其心;
谛观察诸行,苦、空、非有我,系念正观身,多修习厌离;
修习于无相,灭除憍慢使,得慢无间等,究竟于苦边。」
尊者阿难说是语时,尊者婆耆舍闻其所说,欢喜奉行。
论∶
欲贪所摧蔽,我心遍烧然;惟大仙哀愍,为说令寂静。
由汝想颠倒,令心遍烧然;是故常远离 引贪净妙相。
汝当修不净,常定于一境;为贪火速灭,数数应浇灌。
观非妙诸行,为苦为无我,亦系念于身,多修习厌离。
修习于无相,坏慢及随眠;由于慢现观,当证苦边际。
云何「想颠倒」?谓于不净境舍不净相,不正思惟,取净妙相及取随好。云何「远离引贪净相」?谓如有一... 阅读全帖 |
|
S**U 发帖数: 7025 | 47 瑜伽师地论声闻地的四谛现观次第,大致与俱舍论相同,观四谛十六行相,经暖、顶、
忍、世第一法而证初果乃至阿罗汉。次第配合七种作意。
我注意到瑜伽师地论这一段文主张:
* 果定,与南传相同。
* 定中修观。与南传主张出定修观,看似不同。
* 刹那生灭是用比量推论,不需要现观。这与南传的生灭随观要现观刹那生灭不同。
* 瑜伽师地论在了相作意、胜解作意的阶段以五蕴为所缘观观四谛十六行相,到远离作
意的阶段,只说以心缘心,断粗的我慢现行,而不再以五蕴为所缘。
* 南传说道心缘涅盘,瑜伽师地论说能缘所缘平等无分别。
瑜伽师地论卷第三十四
若乐往趣出世间道。应当依止四圣谛境渐次生起七种作意。所谓最初了相作意。最后加
行究竟果作意。乃至证得阿罗汉果。
修瑜伽师于四圣谛略摽广辩增上教法。听闻受持。或于作意已善修习或得根本静虑
无色。由四种行了苦谛相。谓无常行苦行空行无我行。由四种行了集谛相。谓因行集行
起行缘行。由四种行了灭谛相。谓灭行静行妙行离行。由四种行了道谛相。谓道行如行
行行出行。如是名为了相作意。
由十种行观察苦谛。能随悟入苦谛四行。何等为十。一变异行。二灭坏行。三别离
行。四法性行。五合会行... 阅读全帖 |
|
B***o 发帖数: 133 | 48 顶
净宗心要
2011-08-22 20:58:35 来源: 作者:黄念祖居士 评论:0 点击:193
(以一九八九年讲于北京广济寺念佛七道场录音为基础)
世尊唯说弥陀愿海
阿弥陀经宗要
大乘无量寿经宗要
先师虚老开示净业心要
(一)世尊唯说弥陀愿海
中国可以说是一个净土宗的国家。信的人很多,但是真正能够理解净土宗的殊胜的,
还是很希有。中日共尊举世敬仰的善导大师有两句话:‘释迦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
愿海。’这是说世尊为什么出兴于世,到人间来说法,来度众生,开演种种的教化,其
唯一的原因就是要说弥陀如来的本愿。这两句没有什么特殊的名词术语。就是佛所以兴
出世,唯一要说的是弥陀的本愿的海嘛,都能懂。但真能懂得,确实十分希有。大家想
想看,佛说这么多法,怎么说就是说弥陀本愿海呢?这里就不好懂了。所以佛经语深。
我们一辈子把这两句话能够真正明白了,就没有白来一趟啊!这话只有像善导大师这样
的水平才能说得出。所以莲池大师说:善导大师人称是弥陀化身,纵然不是弥陀,也是
观音势至文殊普贤的同等人物,所以才能说出这样的话。我能听到这样殊胜的开示,深
感佛恩。由于感恩故想报恩,所以今天抱... 阅读全帖 |
|
a**u 发帖数: 8107 | 49 ☆─────────────────────────────────────☆
puppeteer (舟云) 于 (Sat Jan 2 11:27:18 2010, 美东) 提到:
呵呵。 你昧不昧?
☆─────────────────────────────────────☆
puppeteer (舟云) 于 (Sat Jan 2 11:30:21 2010, 美东) 提到:
黄檗是个明白人。 :)
这些人天天打来打去逗乐子,和waichi倒是一个做派,呵呵。
☆─────────────────────────────────────☆
puppeteer (舟云) 于 (Sat Jan 2 11:32:24 2010, 美东) 提到:
其实他们搞来搞去,只不过是要说明小乘里面说的明明白白的事。
佛不是全能(不落因果),只是有智慧(不昧)。
所以黄上来就给他一巴掌,呵呵。
☆─────────────────────────────────────☆
puppeteer (舟云) 于 (Sat Jan 2 11:40:36 2010... 阅读全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