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 发帖数: 2262 | 1 大正藏杂阿含 五五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波罗奈国仙人住处鹿野苑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今当说阴及受阴。云何为阴。若所有诸色。若过去.若
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麤.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总说色
阴。随诸所有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彼一切总说受.想.行.识阴。是名为阴。
云何为受阴。若色是有漏.是取。若彼色过去.未来.现在。生贪欲.瞋恚.愚痴及
余种种上烦恼心法。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是名受阴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大正藏杂阿含 五八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东园鹿母讲堂
尔时。世尊于晡时从禅觉。于诸比丘前敷座而坐。告诸比丘。有五受阴。云何为
五。谓色受阴。受.想.行.识受阴
时。有一比丘从坐起。整衣服。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白佛言。世尊。此五
受阴。色受阴。受.想.行.识受阴耶
佛告比丘。还坐而问。当为汝说
时。彼比丘为佛作礼。还复本坐。白佛言。世尊。此五受阴。以何为根。以何集
。以何生。以何触
佛告比丘。此五受阴。欲为根。欲集.欲生.欲触
时。彼比丘闻佛所说。欢喜随喜。而白佛言。世尊。为说五阴即受。善哉所说。
今当更问。世尊。阴即受。... 阅读全帖 |
|
c***h 发帖数: 2262 | 2 大正藏杂阿含 五五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波罗奈国仙人住处鹿野苑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今当说阴及受阴。云何为阴。若所有诸色。若过去.若
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麤.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总说色
阴。随诸所有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彼一切总说受.想.行.识阴。是名为阴。
云何为受阴。若色是有漏.是取。若彼色过去.未来.现在。生贪欲.瞋恚.愚痴及
余种种上烦恼心法。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是名受阴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大正藏杂阿含 五八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东园鹿母讲堂
尔时。世尊于晡时从禅觉。于诸比丘前敷座而坐。告诸比丘。有五受阴。云何为
五。谓色受阴。受.想.行.识受阴
时。有一比丘从坐起。整衣服。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白佛言。世尊。此五
受阴。色受阴。受.想.行.识受阴耶
佛告比丘。还坐而问。当为汝说
时。彼比丘为佛作礼。还复本坐。白佛言。世尊。此五受阴。以何为根。以何集
。以何生。以何触
佛告比丘。此五受阴。欲为根。欲集.欲生.欲触
时。彼比丘闻佛所说。欢喜随喜。而白佛言。世尊。为说五阴即受。善哉所说。
今当更问。世尊。阴即受。... 阅读全帖 |
|
f*******e 发帖数: 5594 | 3 (分段经文)
色受阴:若可阂可分。是名色受阴。指所阂。若手.若石.若杖. 若刀.若冷.若暖.
若渴.若饥.若蚊.虻.诸毒虫.风.雨触。是名触阂。是故阂是色受阴。复以此色受
阴无常.苦.变易。
受受阴:诸觉相是受受阴。何所觉。觉苦.觉 乐.觉不苦不乐。是故名觉相是受受阴。
复以此受受阴是无常.苦.变易。
想受阴:诸想是想受阴。何所想。少想.多想.无量想。都无所有。作无所有想。是故
名想受阴。 复以此想受阴是无常.苦.变易法。
行受阴:为作相是行受阴。何所为作。于色为作。于受.想.行.识为作。是故为作相
是行受阴。复以此行受阴是无常.苦.变易法。
识受阴:别知相是识受阴。何所识。识色。识声.香.味.触.法。是故名识受阴。复
以此识受阴是无常.苦.变易法
(巴利文五受阴用词与原义)
Rūpa(色(相),外形,体形,图像,视野(眼睛的对象,即:所看到的东西),物质
元素的合成物)
Vedanā (受,痛苦,感觉)
Sanna ( 想,感觉,知觉,标志,名字,承认,手势)
Sannkhāra(行,必要的条件,有条件的事物,心智的协同因素。)
Vinnāna(精神,识,意识)
除了“想”以外,其... 阅读全帖 |
|
c***h 发帖数: 2262 | 4
有南北传最权威的修多罗经文为证, 你不能无视经文呀 不然如何让人服气呢
不然 你来解释杂阿含 五五经 五八经
南北传我看过,五阴与五受阴的定义 几乎一样
五阴与五受阴,不管杂阿含、相应部,佛陀都是很明确的分开定义。
可见两者不一样。且佛陀也定义了,差别在”贪爱”。
我想你可能是由”涅盘”往前推论起的??
你所说”涅盘”,不知是否指”灭尽定”?
如果是,那真的,我觉得不管什么五阴与五受阴是都要灭了。
而,不管什么样的”涅盘”定义,
阿罗汉最后的归宿,终极目标,也一定是五阴都要灭,这点毫无疑问。
此外,你也不能否认,杂阿含、相应部占绝大多数篇幅是灭贪爱、无明吧?
这点要如何解释呢?
佛陀也说过,”圣弟子于五受阴观察非我.非我所。于诸世间得无所取。不取已。无所
著。
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杂阿含939)。
也是五受阴呀? 这点要如何解释呢?
阿罗汉是断十结,断十结,也只是灭五受阴,也就是灭贪爱、无明吧?
这点要如何解释呢?
断十结,若是慧解脱阿罗汉,未必有你说的”涅盘”吧???? 这要如何解释呢?
这些都是我的疑问。
虽然你说,五阴五受阴两者一样,但我不觉得如此。
因为有经文为... 阅读全帖 |
|
f*******e 发帖数: 5594 | 5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五受阴。云何为五。色受.想.行.识受阴。若沙门.婆罗门
以宿命智自识种种宿命。已识.当识.今识。皆于此五受阴。已识.当识.今识。我过
去所经。如是色.如是受.如是想.如是行.如是识。若可阂可分。是名色受阴。指所
阂。若手.若石.若杖.若刀.若冷.若暖.若渴.若饥.若蚊.虻.诸毒虫.风.雨
触。是名触阂。是故阂是色受阴。复以此色受阴无常.苦.变易。诸觉相是受受阴。何
所觉。觉苦.觉乐.觉不苦不乐。是故名觉相是受受阴。复以此受受阴是无常.苦.变
易。诸想是想受阴。何所想。少想.多想.无量想。都无所有。作无所有想。是故名想
受阴。复以此想受阴是无常.苦.变易法。为作相是行受阴。何所为作。于色为作。于
受.想.行.识为作。是故为作相是行受阴。复以此行受阴是无常.苦.变易法。别知
相是识受阴。何所识。识色。识声.香.味.触.法。是故名识受阴。复以此识受阴是
无常.苦.变易法 |
|
c***h 发帖数: 2262 | 6
说的极是
当初佛陀也认为佛法要以各地区的人他们能懂的语言流传,
方便人们了解佛法内容。
有人也开始把古文汉译阿含、南传尼柯耶,翻译成现代白话文。
若色,会让你有烦恼,会执取它,生欲贪,
这样的情况的色,就是 ”色受阴”
(当然,你不生欲贪,不执取色, 啥色都不叫色受阴)
简单说,若我们这样的身心五阴(五蕴)会生出贪嗔痴,这样的五阴(五蕴),就叫”五受
阴”
不会生贪嗔痴, 就不叫五受阴。
这经是说 五阴(五蕴)与五受阴(五取蕴) 之关系
五受阴,是因为欲贪, 而产生。
不是五阴(五蕴)本身就有执取(也就是”受阴”的”受”),
也不是五阴(五蕴)之外,有个执取(受)
而是,我们有欲贪, 五阴身心(五蕴)就变成五受阴(五取蕴)
(当然,没贪嗔痴,就没有五受阴。 就是五阴身心而已) |
|
p******0 发帖数: 200 | 7 宣化上人讲述
一九六八年于美国加州三籓市佛教讲堂
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提。奢摩他中。色阴尽者。见诸佛心。如明镜中。显现其像。
‘阿难’,‘彼善男子’:那一些个修反闻闻自性这种功夫的善男子,‘修三摩提’:
修耳根圆通,得到这个定力。
‘奢摩他中’:在这个静虑止观里边,‘色阴尽者’:色阴要是破了,破色阴的时候怎
么样呢?‘见诸佛心’:见诸佛这种心印的法门。好像什么呢?‘如明镜中显现其像’
:好像明镜里边,显现你的形像一样。
若有所得。而未能用。犹如魇人。手足宛然。见闻不惑。心触客邪。而不能动。此则名
为。受阴区宇。
‘ 若有所得,而未能用’:好像是有所得,但是不能用,好像什么呢?‘犹如魇人’
:前边我讲那个鸠槃茶鬼,就是魇魅鬼。这个魇魅鬼把人魇住了,被魇的人,‘手足宛
然’:手足也都是存在的,并不是没有手足,‘见闻不惑’:见和闻性也都没有迷,‘
心触客邪’:可是心里接触到这个客邪,‘而不能动’:不能动弹。‘此则名为受阴区
宇’:这种情形,它的名字就叫受阴区宇,就是受阴所管的这个范围以内的情形。
若魇咎歇。其心离身。反观其面。去住自由。无复留碍。名受阴尽。是人则能。超越见
浊。观其所由。虚 |
|
r******2 发帖数: 1021 | 8
你搞错了,佛法的根本目的,不是断贪爱,而是断生灭法,即你认为的五蕴。
要断掉生灭法,需要先把贪爱断掉。要把贪爱彻底断掉,则必须要认识到生灭的五蕴本
身就是苦。而不是有了贪爱才是苦。这二者区别非常非常大。
这个也是错误的,并不是引起贪爱,叫受阴,而是只要能够引发贪爱,就是受阴。任何
你观察感知的名色,都可以引发贪爱,它们都是受阴,而佛陀和阿罗汉的五蕴,也能够
引发贪爱,所以也是受阴,也是取蕴。、
你所认为的意识和物质现象,全部是五取蕴。
你得先定义这个苦,如果你认为这个苦是痛苦,然后说它根源是贪爱,那么是正确,但
是远远不够。
实际上,五蕴名色本身就是苦,他们之所以生起,本质上也是因为贪爱造成的。
这方面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太多人在这个地方犯下错误。 |
|
r******2 发帖数: 1021 | 9
这就是个极大误区。也可以说是认识苦的关键。
五受阴的关键是生灭,而不是贪爱。生灭本身就是苦,而不是因为有了贪爱,所以有苦。
阿罗汉和佛陀的五蕴,也是五受阴。
五受阴,五取蕴,是任何六根门上观察感知到意识现象和物质现象,和是否产生贪爱无
关。
如果不能正确认识到这个,将难以认识苦,也难以真正熄灭贪爱。 |
|
f*******e 发帖数: 5594 | 10 五受阴是生灭法,是无常,是苦,这些都不错,但说这一切的目的,是为了断贪爱,只
有断贪爱才能断苦,心无所附着,心才得解脱。
而一般的五阴,如果没有引起贪爱,则不会对断苦产生影响,所以就不叫受阴。五阴才
是一般的意识与物质现象。
苦的根源是贪爱无常。
苦。 |
|
f*******e 发帖数: 5594 | 11 你说的“佛法的根本目的是断生灭法”,这个也对,这是理论上的,行动上的目的就是
断贪爱。
“任何你观察感知的名色,都可以引发贪爱”,但在没有引发贪爱之前,就不叫受阴,
只能叫阴。因为有贪爱,才会有取,才是受阴,取阴。
我说的苦不指简单的痛苦,上贴说的“苦的根源是贪爱无常”,这也是苦的定义。 |
|
f*******e 发帖数: 5594 | 12 如果能引发贪爱执取的就是五取蕴,那阴和受阴就没有区别了,因为所有的阴都可能导
致执取,心为系着。
一个苹果的存在是外界和内部共同作用的结果,如果只有贪爱,是不可能有一个苹果在
那里的。
阿罗汉是对所有五受阴的灭贪,离欲,你说“阿罗汉也要正观五取蕴”是指哪条? |
|
f*******e 发帖数: 5594 | 13 不错,阿含经中佛陀多次提到五受阴就是因为有贪爱,整个五受阴的关键就是贪爱。 |
|
发帖数: 1 | 14 六识论之应成派中观师月称、莲花戒、阿底峡、宗喀巴等人,指鹿为马而说意识
即是无分别智之智体,而以攀缘佛菩萨解说意识于止观中之心相为手段,使人信以为是
诸佛与菩萨之圣意,使其男女双身修邪淫之意识境界法合理化,乃是极端不诚实的不善
行为。为正解“无分别影像”之真实义,显示与宗喀巴所说截然不同,先举示弥勒菩萨
于《瑜伽师地论》所说,以昭公信:
云何所缘?谓有四种所缘境事。何等为四?一者、遍满所缘境事,二者、净行所缘
境事,三者、善巧所缘境事,四者、净惑所缘境事。
云何遍满所缘境事?谓复四种:一、有分别影像,二、无分别影像,三、事边际性
,四、所作成办。云何有分别影像?谓如有一,或听闻正法,或教授教诫为所依止,或
见,
或闻,或分别故,于所知事同分影像,由三摩呬多地毘鉢舍那行,观察简择、极简择、
遍寻思、遍伺察。所知事者,谓或不净,或慈愍,或缘性缘起,或界差别,或阿那波那
念,或蕴善巧,或界善巧,或处善巧,或缘起善巧,或处非处善巧,或下地麁性上地静
性,或苦谛、集谛、灭谛、道谛,是名所知事。此所知事,或依教授教诫,或听闻正法
为所依止,令三摩呬多地作意现前,即于彼法而起胜解,即于彼所... 阅读全帖 |
|
Y**u 发帖数: 5466 | 15 ☆─────────────────────────────────────☆
insight007 (insight007) 于 (Wed Oct 10 14:07:20 2012, 美东) 提到:
欢迎大家引用杂阿含和相应部讨论 :)
☆─────────────────────────────────────☆
insight007 (insight007) 于 (Wed Oct 10 14:21:15 2012, 美东) 提到:
杂阿含经65:
佛陀指出禅观是如实观察: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常當修習方便禪思,內寂其心,所以者何?
比丘!常當修習方便禪思,內寂其心,如實觀察。
云何如實觀察?“
那么如实观察的内容呢?
”此是色,此是色集,此是色滅;此是受……想……行……識,此是識集,此是識滅。
云何色集?受、想、行、識集?“
观察五阴的集与灭为如实观察,不是自己在静坐中自己想象,比如不净观,慈心观之类。
那么什么是五阴的集?
”愚癡無聞凡夫於苦、樂、不苦不樂受不如實觀察此受集,受滅,受味,受患,受離;
不如實觀察故,於受樂著生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 阅读全帖 |
|
c***h 发帖数: 2262 | 16
你们讨论好多帖,就不一一回帖了。
我说的不一定对,只是自己的想法+经文而已。
生灭是五蕴的基础,
不过,生灭既然是五蕴的基础本质,基于五蕴生灭的集灭,当然跟着也一起生灭无常。
我之前有一帖提过,忘了哪一帖,五蕴自己有生灭无常现象,苦的集灭也有生灭无常现
象。
五蕴的生灭不会变成常
但是苦的集灭会变成常,也就是涅盘,苦不再升起。
这是有经文的。
这样的经文解释,当然,是我个人的看法。
(至于是否是剎那生灭? 这的确没经文,至少我没找到,
是通过实验由大到小观察,
大范围有生灭,升起又消失,又升起又消失,
当小范围的时候,时间变短,就变成人家说的 剎那生灭吧。
就看你禅修多厉害,看得到多小的时间)
由杂阿含四十九、五十九来看。
四十九经,说色是什么,受想行识是什么。
是什么? 是生灭。
五十九经,六七、六八经
第一步 知道色是什么
第二步 知道色集是什么
弟三步 知道色灭是什么
色是什么? 四十九经说的,生灭。
五十九经前面多了一句,生灭法。
这”生灭法”怎么断句解释?
1.前面说五受阴,可以看成是,五受阴本身是生灭法
,e.g.色,本身是生灭法。 与四十九经相合。
2... 阅读全帖 |
|
t******g 发帖数: 17520 | 17 发信人: fivestone (fivestone), 信区: Wisdom
标 题: 五受蕴是利刃(焰摩迦的故事续)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Oct 31 01:24:31 2014, 美东)
话说焰摩迦得法眼净后,舍利弗又对焰摩迦说了一个故事。舍利弗说,我说这个故事作
为一个比喻,有智慧的人听了这个比喻以后,就会了解到背后的含义,进而有机会获得
解脱。
故事是这样的。过去,有一个家族里的长者,是大富之家,有用不完的钱财。为了要保
护好这些钱财,他就广发告示,想要招一些仆从来帮忙看家护院。这时,他的一个仇家
恶人也听到了这个消息,于是心生一计。这个恶人就假装对这个长者非常友好的样子,
前来应聘仆从。果然,他顺利地被长者选中了,成为家里的仆从之一。这个恶人于是就
常常伺候在长者的身边,表现的尽心尽责,晚上很晚才睡觉,第二天又很早地起床,说
话非常谦卑,做事非常谨慎、恭敬。长者对他的表现非常满意,把他当作自己的亲人、
孩子一样看待,对他没有丝毫的戒备与怀疑。这时,这个恶人看到机会来了,于是偷偷
准备好了一把锋利的匕首,藏在身边。一日,乘着长者不注意的时候,迅猛地将利刃刺... 阅读全帖 |
|
j*********n 发帖数: 4116 | 18 邪师萧平实独创魔法名词“入胎识”(之十三)
——撕下“神我外道”画皮之萧邪瞎扯“十因缘”
“无实不坚固 无有我我所 于此苦阴身 大智分别说”——释迦佛陀
拣魔辨异X32:
对《杂阿含·二八七经》解释时,★邪师萧平实:“‘我作是思惟时,齐识而还不
能过
彼,谓缘识名色……如是纯大苦聚集。(这里只作十因缘的逆观而推知名色由本识生…
…)
’”(《阿含概论》P187)悲智注:括号中的话是邪师萧平实特意加注的。
★邪师萧平实:“本识入胎识(如来藏)”(《阿含概论》P139)
邪师萧平实擅于穿凿附会,只要见到“识”字,就肆意曲解,努力往其独创的魔法
名词
“入胎识”上靠,历数已经扒下的十二张“入胎识”画皮:外识、识界、识神、本识、
本心
、不系识、取阴俱识、阿赖耶识、第八识、真我、如来藏、第一因等等,皆非子虚乌有
的不
坏“我”。
近两千年来,魔王使化身伪菩萨,大肆编造邪说,极尽惑乱、践踏真大乘法之能事
,可
谓无所不用其极。邪师萧平实亦复如是,仅其魔子一人十数年间所独创魔词与邪说就已
数不
胜数,像法以降又何止千年,万千魔使所篡造的相似伪经谬论真可谓浩若烟海。
邪师萧平实瞎扯之“十因缘”,又可... 阅读全帖 |
|
s********h 发帖数: 938 | 19 阿难,譬如有人,手足宴安,百骸调适,忽如忘生,性无违顺。其人无故,以二手掌,
于空相摩,于二手中,妄生涩滑冷热诸相。受阴当知亦复如是。阿难,是诸幻触,不从
空来,不从掌出。如是阿难,若空来者,既能触掌,何不触身。不应虚空,选择来触。
若从掌出,应非待合。又掌出故,合则掌知,离则触入,臂腕骨髓,应亦觉知入时踪迹
。必有觉心,知出知入。自有一物身中往来,何待合知,要名为触。是故当知,受阴虚
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石解:受阴非虚妄。不必多说。
******************************
阿难,譬如有人,谈说酢梅,口中水出。思蹋悬崖,足心酸涩。想阴当知,亦复如是。
阿难,如是酢说,不从梅生,非从口入。如是阿难,若梅生者,梅合自谈,何待人说。
若从口入,自合口闻,何须待耳。若独耳闻,此水何不耳中而出。想蹋悬崖,与说相类
。是故当知,想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石解:想者,心相也。说酢其实是想酢的反映,与下文思蹋互应,都是思想活动。这个
貌似真实的思想活动就是想阴。想阴不是从想的对象生起来的,也不是从能想的感官这
里生起来的。用现代科学的眼光看,就是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是很... 阅读全帖 |
|
i********7 发帖数: 808 | 20
:Why is it that 要修习定, so that 得定的比丘如实了知色的集起? Why is it he
:can't see 色的集起 w/o 定?
:My take is because it is difficult to see that clearly w/o 定. Why is that
?
:Because it is subtle and changes quickly. Otherwise it can be seen w/o 定.
我完全同意,因为没有一定的定力,观察的质量不好,基本上很难观察到细微的。
:观此五受阴是生灭法 is only seeing the noble truth of suffering. 观五阴的集
:is seeing the noble truth of cause of suffering. The insight develops to
see
:all 4 noble truths. 杂阿含59经 starts with seeing the 1st noble truth,
then
:the 2nd. This s... 阅读全帖 |
|
p******0 发帖数: 200 | 21 宣化上人讲述
一九六八年于美国加州三籓市佛教讲堂
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地。受阴尽者。虽未漏尽。心离其形。如鸟出笼。已能成就。
从是凡身。上历菩萨。六十圣位。得意生身。随往无碍。
‘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地’:修这个定力,‘受阴尽者’. 受阴已经尽了。‘
虽未漏尽’:虽然没得漏尽通,可是他已经有了神通了。‘心离其形’:他的真心可以
离开身体,就好像什么呢?‘如鸟出笼’:我们人在受阴没有尽以前,都不能出去这个
身体,这就好像那个雀鸟圈在笼子里一样的。现在这个修三摩地的人,如鸟出笼,‘已
能成就’:也就能成就他的神通了。
‘从是凡身,上历菩萨六十圣位’:从这个凡夫的身上,就可以成了菩萨,得到菩萨这
六十种的圣位。‘得意生身’:这个叫什么呢?叫意生身。这个意生身,要作意才可以
有这种的神通。
‘随往无碍’:想要到什么地方去,就可以到什么地方去。这六十圣位是什么呢?就是
本经前边所讲的五十五个菩萨的位置;还再加上三渐次,三渐次是三个位置;再加上干
慧地,干慧地也是一个位置,这是四个;再加上妙觉,那么这是六十个圣位。
譬如有人。熟寐寱言。是人虽则。无别所知。其言已成。音韵伦次。令不寐者。咸悟 |
|
S**U 发帖数: 7025 | 22 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0059.htm
北传:杂阿含59经
南传:相应部22相应5经
世尊这么说∶
「比丘们!你们要修习定。比丘们!得定的比丘如实了知,如实了知什么呢?色的
集起与灭没,受的集起与灭没,想的集起与灭没,行的集起与灭没,识的集起与灭没。
而,比丘们!什么是色的集起?什么是受的集起?什么是想的集起?什么是行的集
起?什么是识的集起?
比丘们!这里,比丘欢喜、欢迎、持续固持;欢喜、欢迎、持续固持什么呢?欢喜
、欢迎、持续固持色;当欢喜、欢迎、持续固持那个色时,则生起欢喜;凡在色上欢喜
者,则是取;以其取为缘而有有;以有为缘而有生;以生为缘而有老、死、愁、悲、苦
、忧、绝望生起,这样是这整个苦蕴的集。
-----------------------
Why is it that 要修习定, so that 得定的比丘如实了知色的集起? Why is it he
can't see 色的集起 w/o 定?
My take is because it is difficult to see that clearly w/o 定. Why i... 阅读全帖 |
|
i********7 发帖数: 808 | 23
:观此五受阴是生灭法 is only seeing the noble truth of suffering. 观五阴的集
:is seeing the noble truth of cause of suffering. The insight develops to
:see
:all 4 noble truths.
如果可以develop to see all 4 noble truths,那么就知道这样观是正确的,
因为佛陀以见四圣谛而成就,转法轮经,一而再,再而三强调四圣谛。
只要能通达四圣谛,那么就可以通达解脱和三妙三菩提,
根据转法论经以及其他经文
所以四圣谛可能不是很多人了解地那么浅显,它可以成就解脱和三妙三菩提,
:杂阿含59经 starts with seeing the 1st noble truth,
:then
:the 2nd. This shouldn't be taken to mean 观此五受阴是生灭法 = 观五阴的集
其实经文讲地很清楚,观五阴是生灭法是观五阴的集与灭,不只是观五阴的集而已。 |
|
n********n 发帖数: 8336 | 24 五受蕴,五取蕴就是五蕴,叙说角度不同。
五受蕴或五取蕴,是指任何被观察感知的名色;观察感知之外的算不上五受蕴或五取蕴。
1.五受蕴(五受阴),觉受接收之五蕴,认“贼”作父,凶戾而不知 - 有被动之意。
2.五取蕴,摄取执取之五蕴,贪爱我执而生烦恼 - 有主动之意。
《俱舍论》卷一云(大正29·2a):“烦恼名取,蕴从取生,故名取蕴,如草糠火。或
蕴属取故名取蕴,如帝王臣。或蕴生沁名取蕴,如花果树。”即名一切烦恼为取。
生命就是五蕴(相续流),或说色、受、想、行、識是組成生命的五种机能,故行善积
德不外乎五
蕴。 |
|
c***h 发帖数: 2262 | 25
痰,
Ya 没错 会先有贪,贪不到然后嗔
似乎世间不如意者十之八九 常常 嗔总是比较持久
观察久了,好像就比较不贪了
我想….也许是慢慢习惯观察贪心的生灭,比较不会被贪心拖走(被境所转)
嗔心
我想….应该也会慢慢习惯观察嗔心的生灭,慢慢比较不会被嗔心拖走(被境所转)
于色有贪,是”色集” (被”色”所转)
对色之贪灭了,是”色灭”
“色集” 则有 色受阴(色取蕴)
“色灭” 若还活着,则还有色的实相、本来面目
于”色” 观察实相, 观察 集、灭、味、患、离,
就是身念处的整个纲要
如此还不”究竟”(指彻底断了贪嗔)
更”究竟”的方法,就是观察贪心嗔心由何而来
由”受”而来
是怎么由”受”生成贪,每一个变化转折都观察清楚
更更”究竟”是观察”受”从哪里来,
由”触”而来
是怎么由”触”生成受,每一个变化转折都观察清楚
于”受” 观察实相, 观察 集、灭、味、患、离
就是受念处的整个纲要
………………………
观察 愈来愈仔细
于 “受 想 行 识” 观察实相, 观察 集、灭、味、患、离
就是心念处的整个纲要
我也还在学习 共勉共勉 |
|
c***h 发帖数: 2262 | 26 我的意见是这样,不一定对,仅供参考而已
如何出离,取哪个所缘,我没意见,随缘
但此文后段意思好像是说,有被叮咬的触感,但没有立”痒”这个假名,就不会有嗔
似乎不是这样,(或作者可能当时时间不够,未说清楚)
每个人可以自己实验,不管有没有”痒”这个假名,知不知道这假名,都会不适,然后嗔
有时身体不适,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也不知把这种不适感叫甚么(没有立假名),
但是还是会嗔喔,还是会苦喔
这文说的有一半对,后面还有东西没有补充完,可能作者时间有限,没继续深入说
我补充一下,不一定对,仅供参考
对的是,若只有”痒”的触受,不再有因为”痒”的触受+贪爱的影响而引发的各种”
想”,
是不会有嗔、苦
但有”痒”的触感,有因为”痒”的触感而引发的各种”想”,
有时也不会有嗔、苦的喔
因为这种”想”,不是因为贪爱的影响而引发的”想”
这是有微妙区别的,并不是都不能有因为”痒”的触受而引发的各种”想”,
如果是这样,那只有死人能这样,活着在日常生活中吃喝拉撒几乎不可能
每个人自己实验,没有六触哪来的”想”? 不可能的。
“想”是由”触”引发,再怎样自己坐着躺着突然”想”起某事,那也是”触”引发,
意根... 阅读全帖 |
|
W**N 发帖数: 1037 | 27 懂了。恭谢师兄点化。 :)
福蕴
五蕴取受苦,
厌离如修福。
观音加弥陀,
行善又积德。
--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阿弥陀佛!
蕴。1.五受蕴(五受阴),觉受接收之五蕴,认“贼”作父,凶戾而不知 - 有被动之
意。2.五取蕴,摄取执取之五蕴,贪爱我执而生烦恼 - 有主动之意。《俱舍论》卷一
云(大正29·2a):“烦恼名取,蕴从取生,故名取蕴,如草糠火。或
蕴属取故名取蕴,如帝王臣。或蕴生沁名取蕴,如花果树。”即名一切烦恼为取。
生命就是五蕴(相续流),或说色、受、想、行、識是組成生命的五种机能,故行善积
德不外乎五蕴。 |
|
r******2 发帖数: 1021 | 28
本来就有我,而且全宇宙独一无二的我。
什么叫我执?
我并不执着存在一个主宰性恒常性独立性的本体,因为我知道它根本就是子虚乌有,但
是我知道我是独一无二的。
佛陀证悟后,他说
=========
諸位!不要叫我的名字,也不要稱我為朋友。我
已成為等正覺者、應受最上尊重者。如過去
諸佛一樣,我圓滿成就,為正覺者。諸位!注意
聽!我已得不死法,已證不死法。我將教導你們
正法。如果你們依教奉行,不久後,在這一世中,
你們將自知、自證,到達善男子離俗出家所希求
的最終、最神聖的目的──阿羅漢果、涅槃
========
这是多么强大的超级我执啊。。。
你,懂佛法所说的无我是啥吗???
我严重怀疑。 |
|
r******2 发帖数: 1021 | 29 我已戰勝一切(凡夫被所見、所聞影響,終至受
苦;世尊則超越一切,保持安詳、寧靜)、了知一
切,於一切無執取;
捨棄一切,因貪的滅盡,獲得解脫。
我是自己親證的,應稱呼誰為我的老師?
世尊斬釘截鐵地顯示他的地位:
Na me ācariyo atthi;
sadiso me na vijjati
sadevakasmiṃlokasmiṃ,
natthi me paṭipuggalo.
我沒有老師。
沒有人像我一樣。
在人、天的世界裡,
沒有與我相等的人。
鬱婆迦不知世尊是否已證阿羅漢,佛陀回答說:
Ahañhi arahāloke,
ahaṃsatthāanuttaro,
ekomhi sammāsambuddho;
sītibhūtosmi nibbuto.
我確實是世上的阿羅漢,
我是無上的大師,
是唯一的正等覺者。
寂滅一切貪愛,我證得涅槃
=================================
全部出自马哈希尊者的转法轮经讲记。
如果不是看到这是佛陀所说的,我觉得某些人一定会觉得说这些话的人,怎么会这么超
... 阅读全帖 |
|
Y**u 发帖数: 5466 | 30 =========
諸位!不要叫我的名字,也不要稱我為朋友。我
已成為等正覺者、應受最上尊重者。如過去
諸佛一樣,我圓滿成就,為正覺者。諸位!注意
聽!我已得不死法,已證不死法。我將教導你們
正法。如果你們依教奉行,不久後,在這一世中,
你們將自知、自證,到達善男子離俗出家所希求
的最終、最神聖的目的──阿羅漢果、涅槃
========
你引的这一段没错啊, 可是你可以把这一段换上你的名字吗? 等你可以的时候再来讲
"超级大我"会不会更好一些。。 |
|
发帖数: 1 | 31 四、观行蕴处界我之生起次第
次叙蕴我、处我、界我,及其生起次第,广令佛门四众可以依之实地观行而断我见
。若此界众生能断我见之人数极众者,则此界将可渐转清净,由众生之净业因缘故,可
以渐渐成就人间净土也。若佛门弟子中之多数人已断我见者,则必舍弃世相法上(广建
寺院、追求佛教界第一)之营谋,而开始注重人类心性之改善:以教导众生断除我见为
主要弘法内涵,以教导众生舍离我所(财色名食睡)之贪著为主要内涵,即可令社会清
净而不再有人干犯恶业、作奸犯科,则使国土渐转清净,人寿亦可因而渐次增长,福报
亦可因而日渐转增,从此以后,不再以建造金碧辉煌、一尘不染之寺院而可名为人间净
土也!人间净土之成就,在于心净则土净,而非泥土大地之清净故;心方是真实之土故
,众生心净则国土亦将随之渐渐清净,净业使然故。如是方是真实人间净土之建设者。
甲、五蕴我
五蕴我者,谓色蕴、识蕴、受蕴、想蕴、行蕴。蕴者何义?谓众集义、积聚义。
色蕴者,谓人类色身由四大物质所造成,经由父精母血而成就,经由四大所成之食
物而长养,是故新陈代谢、念念变异、生住异灭,由生而长,由长而变异、而老,由老
而死;有生则必有灭,是由物质... 阅读全帖 |
|
z**n 发帖数: 22303 | 32 佛教网摘站:辨破《楞严百伪》——释愍生法师辨(1)
作者简介--释愍生
愍生法师,一九二六年出生。二十岁出家;早年亲近上海下仁老法师。一生专研三
藏,致力弘扬佛法,兴办佛教教育,培植人材。历任宝觉佛学院院长、住持,香港佛教
联合会义务司库。教学之余,常于海内外弘法,讲经说法四十年,辩才无碍,为教界所
称誉。对《楞严经》造诣尤深,曾讲述《楞严经》先后达十三次之多。今以法师精研《
楞严》之心得,驳斥吕澄作“楞严百伪”之谬说,堪称护法卫教之雄辩。
序
佛本无法可说,以有四悉檀因缘故,随机应说。若以无法可说而言,佛于四十九年
未说一字,以名言无实故。如以有法可说而言,离经一字使同魔说,以藉假修真故。无
论有说无说,主旨欲令众生,入佛知见也。由此可知,一切皆是佛法,又复皆非佛法,
以法无自性,故法不定法。《金刚经》云:“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又云:“法尚
应舍,何况非法?”若明此理,何需于鸡蛋里挑刺?
诸大乘经,皆以一实相理,即证其说。诸小乘经,以三法印,印定无误。试问《楞
严》何处乖违大小乘印?吕澄全以是非之心、庸俗之念、妄想分别,刻意制造过失,引
人随落深渊,诚乃罪过无边!况经四依说:“依...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33 四圣谛法门就是第一个叫作“苦圣谛”,第二个叫作“苦集圣谛”,第三个叫作“
苦集灭圣谛”,第四个叫作“苦集灭道圣谛”,为什么四圣谛要称为“圣谛”呢?这个
圣谛的意思是说,这个谛,它的意思就是说,它是法界里面的“谛实”之理,什么是谛
实之理呢?就是说如果把圣谛的内容,跟法界的事实来验证,可以验证出,这个是法界
里面确实的道理;不管你在东方、西方世界,你去验证这个道理,它都完全成立的;乃
至在十方的世界去验证,它都一样成立,所以叫作谛实之理。为什么它叫作“圣谛”呢
?圣谛的意思就是说,这个谛实之理,它可以让一般的众生,超凡脱俗;可以让一个众
生,让一个凡夫,从凡夫的状况,因为修学四圣谛的道理之后,他就可以成为解脱的贤
圣;因为它可以让一切的众生成为贤圣,所以就叫作圣谛!所以修学四圣谛,就是要让
众生能够超凡脱俗,可以成为解脱道里面的贤圣。
四圣谛里面的道理:第一个苦圣谛是说,我们在法界里面,大家在三界六道中轮转
的时候,要来观察法界里面─在三界六道之中─它是有苦的;而且这种苦,它是里里外
外都是苦;所以在讲苦圣谛的时候,就是要从粗糙的来观察到细微的。所以在苦圣谛里
面有三苦、... 阅读全帖 |
|
n********n 发帖数: 8336 | 34 随佛法师Bhikkhu Vūpasama著
选录自 《原始佛法与佛教之流变》© 2010
一、云何是生、灭法
生、灭法的说法,在佛教界是多数学人都听过的讲法,最让人耳熟能详的说法,是
记载在《大般涅盘经》1卷下的「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这是
释迦佛陀在入灭前,提醒弟子们的教导。
甚么是生、灭法?根据《相应阿含》的说法,色、受、想、行、识等五阴是生法、
灭法。见《相应阿含》256经:
「所谓明者是知,知者是名为明。又问:何所知?谓色生、灭法,色生、灭法如实
知;色无常,色无常如实知;色磨灭法,色磨灭法如实知。(受……;想……;行……
;)识生、灭法,识生、灭法如实知;识(无常),识无常如实知;识磨灭法,识磨灭
法如实知。」
除此以外,在《相应阿含》与《相应部》的说法中,色、受、想、行、识等五阴的
生法、灭法,也说是色、受、想、行、识等五阴的集法、灭法。见《相应阿含》103经
、《相应部》『蕴相应』89经:
《相应阿含》103经:「于五受阴,增进思惟,观察生、灭:此色,此色集,此色
灭;此受……。想……。行……。(此)识,此识集,此识灭。于五受阴如是观生、灭
...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35 四圣谛法门就是第一个叫作“苦圣谛”,第二个叫作“苦集圣谛”,第三个叫作“苦集
灭圣谛”,第四个叫作“苦集灭道圣谛”,为什么四圣谛要称为“圣谛”呢?这个圣谛
的意思是说,这个谛,它的意思就是说,它是法界里面的“谛实”之理,什么是谛实之
理呢?就是说如果把圣谛的内容,跟法界的事实来验证,可以验证出,这个是法界里面
确实的道理;不管你在东方、西方世界,你去验证这个道理,它都完全成立的;乃至在
十方的世界去验证,它都一样成立,所以叫作谛实之理。为什么它叫作“圣谛”呢?圣
谛的意思就是说,这个谛实之理,它可以让一般的众生,超凡脱俗;可以让一个众生,
让一个凡夫,从凡夫的状况,因为修学四圣谛的道理之后,他就可以成为解脱的贤圣;
因为它可以让一切的众生成为贤圣,所以就叫作圣谛!所以修学四圣谛,就是要让众生
能够超凡脱俗,可以成为解脱道里面的贤圣。
四圣谛里面的道理:第一个苦圣谛是说,我们在法界里面,大家在三界六道中轮转的时
候,要来观察法界里面─在三界六道之中─它是有苦的;而且这种苦,它是里里外外都
是苦;所以在讲苦圣谛的时候,就是要从粗糙的来观察到细微的。所以在苦圣谛里面有
三苦、五苦、八苦,也就... 阅读全帖 |
|
c***h 发帖数: 2262 | 36
杂阿含五八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东园鹿母讲堂
尔时。世尊于晡时从禅觉。于诸比丘前敷座而坐。告诸比丘。有五受阴。云何为
五。谓色受阴。受.想.行.识受阴
时。有一比丘从坐起。整衣服。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白佛言。世尊。此五
受阴。色受阴。受.想.行.识受阴耶
佛告比丘。还坐而问。当为汝说
时。彼比丘为佛作礼。还复本坐。白佛言。世尊。此五受阴。以何为根。以何集
。以何生。以何触
佛告比丘。此五受阴。欲为根。欲集.欲生.欲触
时。彼比丘闻佛所说。欢喜随喜。而白佛言。世尊。为说五阴即受。善哉所说。
今当更问。世尊。阴即受。为五阴异受耶
佛告比丘。非五阴即受。亦非五阴异受。能于彼有欲贪者。是五受阴
比丘白佛。善哉。世尊。欢喜随喜。今复更问。世尊。有二阴相关耶
佛告比丘。如是。如是。犹若有一人如是思惟。我于未来得如是色.如是受.如
是想.如是行.如是识。是名比丘阴阴相关也
比丘白佛。善哉所说。欢喜随喜
更有所问。世尊。云何名阴。佛告比丘。诸所有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
若内.若外。若麤.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总说阴。是名为阴。受
.想.行.识亦复如是。如是。比丘。是名... 阅读全帖 |
|
q****u 发帖数: 1421 | 37 卷九
阿难。世间一切所修心人。不假禅那。无有智慧。但能执身不行淫欲。若行若坐。想
念俱无。爱染不生。无留欲界。是人应念身为梵侣。如是一类。名梵众天。欲习既除
。离欲心现。于诸律仪。爱乐随顺。是人应时能行梵德。如是一类。名梵辅天。身心
妙圆。威仪不缺。清净禁戒。加以明悟。是人应时能统梵众。为大梵王。如是一类。
名大梵天。阿难。此三胜流。一切苦恼所不能逼。虽非正修真三摩地。清净心中。诸
漏不动。名为初禅。
阿难。其次。梵天统摄梵人。圆满梵行。澄心不动。寂湛生光。如是一类。名少光天
。光光相燃。照耀无尽。映十方界。遍成琉璃。如是一类。名无量光天。吸持圆光。
成就教体。发化清净。应用无尽。如是一类。名光音天。阿难。此三胜流。一切忧愁
所不能逼。虽非正修真三摩地。清净心中。粗漏已伏。名为二禅。
阿难。如是天人。圆光成音。披音露妙。发成精行。通寂灭乐。如是一类。名少净天
。净空现前。引发无际。身心轻安。成寂灭乐。如是一类。名无量净天。世界身心。
一切圆净。净德成就。胜托现前。归寂灭乐。如是一类。名遍净天。阿难。此三胜流
。具大随顺。身心安隐。得无量乐。虽非正得真三摩地。安隐心中。欢喜毕具。名为
三... 阅读全帖 |
|
c***h 发帖数: 2262 | 38
我认为 无余涅盘 解释为 五受阴灭尽,较合理。
而不是烦恼灭尽后,肉体死亡。
1 杂阿含738经[正闻本935经/佛光本750经](庄春江标点)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如上说,差别者):
「此七觉分修习、多修习,当得二果:得现法智有余涅盘,及阿那含果。」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
相应部48相应65经/果经第一(根相应/大篇/修多罗)(庄春江译)
「比丘们!有这五根,哪五根呢?信根、……(中略)慧根,比丘们!这些是五根
。
比丘们!当这五根已被亲自修习、已被亲自多修习时,二果其中之一果应该可以被
预期:当生究竟智,或当存在有余依时,为不还者状态。」
-- 两者解释不同,
但南传解释是,有余时,是三果。
2. 杂阿含常说的”有余”,是还有烦恼,或还有五受阴。 例如以下。
大正藏杂阿含61经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五受阴。何等为五。谓色受阴。受.想.行.识受阴
云何色受阴。所有色。彼一切四大。及四大所造色。是名为色受阴。复次。彼色
是无常.苦.变易之法。若彼色受阴。永断无余。究竟舍离.灭尽.离欲.寂没。余
色受... 阅读全帖 |
|
c***h 发帖数: 2262 | 39
SeeU法友,你贴的经文里,有关阿罗汉还有五受阴的部分,
与以下经文不符合,
259经说到阿罗汉的部份,当属后世人传颂时之误传。
杂阿含 75经说,五受阴灭,叫阿罗汉。
相应部22相应58经/遍正觉者经 也说
对五蕴不执取,也就是五取蕴灭,叫阿罗汉。
杂阿含 13、14经说,佛陀自己是离五受阴,自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杂阿含 41经说,何谓离五受阴,就是断除对五受阴的贪爱。
杂阿含 46经说,五受阴灭,解脱、涅盘,自知不受后有。也就是证阿罗汉果。
辅以增ㄧ阿含有一样的经文,但却说阿罗汉不用这样观五受阴,是前三果要观。
虽然增ㄧ阿含较不可靠,
但259经说到阿罗汉的部份,与众多杂阿含经文相违背,错误极为明显。
辅以增ㄧ阿含相同经文,当更可说明259经说到阿罗汉的部份是错误的。
以下附经文
杂阿含75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五受阴。何等为五。谓色受阴。比丘于色厌.离欲.灭
.不起.解脱。是名如来.应.等正觉。如是受.想.行.识。厌.离欲.灭.不起
.解脱。是名如来.应.等正觉。比丘亦于色厌.离欲.灭。名阿罗汉慧解脱。如是
受.想.行.识。厌.... 阅读全帖 |
|
Y**u 发帖数: 5466 | 40 ☆─────────────────────────────────────☆
SeeU (See you) 于 (Thu Sep 20 00:08:27 2012, 美东) 提到:
涅盘是什么?初果是否体验了涅盘?本文从北传杂阿含351经,南传相应部12相应68经
「见井水而无绳罐」的譬喻,结合十二支缘起,提出一种解释。
SA 351, SN12.68 都说∶涅盘就是「有之灭」。本经也提到了十二支缘起,『以取灭而
有灭』等。十二支缘起的「有」支,是指来世的「后有」,而不是这一生的五蕴。阿罗
汉断尽烦恼,取灭而有灭,虽然还有这一生的五蕴,而能体验到来世的「后有」灭,也
就是触证涅盘。阿含经中阿罗汉证果的定型句「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
不受后有。」,是因为阿罗汉已经体验到后有的灭,所以才能肯定我生已尽。
与此对比,有学圣者虽能现观「以取为缘而有后有」,但是还不能断「取」,也就无法
灭「后有」,所以经文有「见井水而无绳罐」的譬喻,知道而作不到,也就是知道涅盘
的法则如此,但还无法体验涅盘。
不知道如此解释,是否与其他阿含经文抵触?欢迎大家讨论。
Ref:
http:/... 阅读全帖 |
|
c***h 发帖数: 2262 | 41
由杂阿含五八经 三一经...看
修行过程大抵是
要观察 五蕴的集、灭、味、患、离
当正思维 无常 苦 无我
“无我”的修习方法,特别注意”我慢”,这是很难消除的,
要三果以上的成就才有可能,
也就是要熟练观察五蕴的 集、灭、味、患、离
及熟练正思惟 无常 苦 之后
“无我”的修习方法(主要是”我慢”的消除方法)是,
观察 并正思惟 五蕴皆是 非我 非我所(不异我) 不相在
非我 是 色非我 受非我 … 识非我
不异我(非我所) 是 并非色之外有ㄧ个我 而色是”属于我的”
并非受之外有ㄧ个我 而受是”属于我的”
……
并非识之外有ㄧ个我 而识是”属于我的”
不相在(不互相在其中) 是 并非色在受中 并非受在色中 ….
并非识在受中 并非受在识中...
杂阿含五八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东园鹿母讲堂
尔时。世尊于晡时从禅觉。于诸比丘前敷座而坐。告诸比... 阅读全帖 |
|
c***h 发帖数: 2262 | 42
参考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0103.htm
杂阿含103经阴相应/五阴诵/修多罗
相应部22相应89经/差摩经(蕴相应/蕴篇/修多罗)
感谢提醒,我也要纠正自己的一些错误观念。
再看一次差摩经,意思上不是彻底尽断五蕴是”我”,
是”个别”与”总体”的观念。
所以不能写成彻底尽断五蕴是”我”,或断了五蕴是”我”
正确说法是,五受阴(五取蕴)个别的看,已经无我,
(应该三果或三果以上“有余涅盘”,但未到阿罗汉四果”无余涅盘”)
但整体上,仍会有”我”浮现。
所以,仍不是阿罗汉。
这是因为”我慢”未除。
==============
杂阿含103经[正闻本171经/佛光本105经](阴相应/五阴诵/修多罗)(庄春江标点)
如是我闻:
一时,有众多上座比丘住拘舍弥国瞿师罗园。
时,有差摩比丘住拘舍弥国跋陀梨园,身得重病。
时,有陀娑比丘为瞻病者。
时,陀娑比丘诣诸上座比丘,礼诸上座比丘足,于一面住。
诸上座比丘告陀娑比丘言:
「汝往诣差摩比丘所,语言:『诸上座问汝:身小差,安隐,苦患不增剧耶?』」
时,陀娑比丘受诸上座比丘教,至差摩比丘所,语差摩比丘... 阅读全帖 |
|
G**W 发帖数: 1865 | 43 bY: 正德,
中阴身这个名称,我们从这个名字的意义就知道说,他就是眾生死了以后,还没有受新
的果报身之前,所受的一个中间的五阴身,叫中阴身。中阴身他的这个法义,他的内容
,我们要来引用《瑜伽师地论》中 弥勒菩萨為我们的开示,来解说这一段。论中这麼
讲,弥勒菩萨这麼开示:
【而此中有必具诸根,造恶业者所得中有,如黑羺光或阴闇夜,作善业者所得中有,
如白衣光或晴明夜。又此中有……随所当生,即彼形类中有而生。】(《瑜伽师地论》
卷一)
我们先来看这一段论文,论文中 弥勒菩萨这麼讲,说「中有」就是指这个中阴,因為
这个中阴身是这一生死后,下一生这个果报身之前的这个五阴身。而「有」的意思就是
三界有,所以称為中有。这个中阴身他是具足诸根的,也就是说他是具足眼、耳、鼻、
舌、身、意这六根都具足的。这个造作恶业者,他所得的中阴身,他是好像这个黑色的
羊一样这麼阴暗;那麼作善业者所得中阴身呢,就好像穿了白衣的这样的亮,这样一个
亮的亮度的情况。那麼告诉我们说这个中有,也就是这个中阴身呢,他是随著这个有情
,到底他是属於下一个果报是属於哪一类的,下一个果报是属於哪一类的情况之下,他
的中阴身所出生的,...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44 第一节 学密者的省思
学密宗多年,各种开示都指称:密宗的戒定慧、见修行果、信解行证都较显教超胜
,利根精进者甚至可以即身成佛,比起显教需一大阿僧祇劫才能入初地,三大阿僧祇劫
才能成佛,差距实在难以想象。藏密强调自己观成佛菩萨的果位观修,来自历代成就上
师的灌顶与加持,因此精进求法修持,上焉者心契空乐明,证悟大手印;中焉者本尊观
想坚住,佛慢坚固;下焉者每天观修咒念不断,严戒精进,坚信临终时,必能光明解脱
或往生本尊刹土。
藏密典籍开示、观行知见,许多与显教不同;遇到戒律开遮持守、修学知见显密恰
好相反时,强调应依止胜妙的果地金刚乘见解,舍弃下劣的因地般若乘知见。“藏密超
胜显教”如果是事实的话,则密续开示、口诀导引开示,都应超胜或等同 释迦牟尼佛
的经典开示;藏密祖师证量,亦都应超胜或等同显教祖师证量。但为什么学了大手印、
大圆满、诵观空咒、入无分别平等住多年,执意识心不起妄念即是佛地真如,能离于三
界系缚,住于涅槃之境,即是轮涅不二,即身成佛;却连流通最普遍的《心经》都弄不
通,只知道“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在讲十八界的根源──第八识如来藏
,整篇《心经》都在描述第...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45 二乘菩提指的就是声闻、缘觉所证解脱道,他们的最后果证,也就是我们在前面
单元中为大家解说的有余涅槃与无余涅槃。然而,二乘解脱道修证的过程,以及最后果
证的有余涅槃与无余涅槃,却是依不为二乘人所知、不在二乘解脱道修证范围内的第八
识如来藏而建立的。我们不妨就以声闻解脱道的修证来加以说明。
声闻解脱道的修证就是四向四果,其中初果须陀洹所要修证的是断三缚结——我见
、疑见、戒禁取见,而断我见就是要不认见闻觉知六识心以及处处作主的第七识意根为
真实不坏我。四大部阿含中处处记载了,佛陀开示眼耳鼻舌身意六识都是根与尘为缘所
生。
例如在《杂阿含经》卷九中:【佛告比丘:“眼因缘色,眼识生。所以者何?若眼
识生,一切眼色因缘故。耳声因缘、鼻香因缘、舌味因缘、意法因缘意识生,所以者何
?诸所有意识,彼一切皆意、法因缘生故。是名比丘!眼识因缘生,乃至意识因缘生。
”】(《杂阿含经》卷九)
也就是说,六识的见闻觉知性,要有六根、六尘为缘才能够出生运作,所以觉知心
虚妄,当然不可能是真实的自我。但这样断我见,只是三缚结中的我见的一部分。接著
还要了解觉知心所依的六尘是如何生起,六尘也是要依六根才能生... 阅读全帖 |
|
P******n 发帖数: 329 | 46 这段经文里讲的情况对很多人应该都有同感,就是明白佛陀说的非我,非我所,却经验
上或者平时行事为人还是觉得有我。但是并不能因为这些就失去信心。结尾关于花香和
洗衣服的譬喻真的很精辟。尤其是很多人会觉得非要把花香分到根茎叶或者花瓣花蕊的
譬喻很滑稽,但是在解脱圣人的眼里,我们非要说“是”或者“不是”,“存在”或者
“不存在”又何尝不是这么滑稽呢?关于洗衣服的譬喻更是告诉我们该如何精进思维修
行才能解脱生死。
如果感觉文言文难懂,可以看白话文,白话文的翻译在下一篇。
另注:差摩比丘证悟之后,重病也好了,但这并不是重点!!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译
(一○三)
如是我闻
一时。有众多上座比丘住拘舍弥国瞿师罗园
时。有差摩比丘住拘舍弥国跋陀梨园。身得重病
时。有陀娑比丘为瞻病者。时。陀娑比丘诣诸上座比丘。礼诸上座比丘足。于一面住
诸上座比丘告陀娑比丘言。汝往诣差摩比丘所。语言。诸上座问汝。身小差安隐。苦患
不增剧耶
时。陀娑比丘受诸上座比丘教。至差摩比丘所。语差摩比丘言。诸上座比丘问讯汝。苦
患渐差不。众苦不至增耶
差摩比丘语陀娑比丘言。我病不差。不安隐身。诸苦转增无救。譬如多力士夫。取羸劣
人。... 阅读全帖 |
|
B***o 发帖数: 133 | 47 “当学观音耳根圆通。反闻自性。当学势至都摄六根。净念相继。”
(下面解释是藕益大师的《楞严经文句》)
尔时世尊。普告众中诸大菩萨。及诸漏尽大阿罗汉。汝等菩萨及阿罗汉。生我法中。
得成无学。我今问汝最初发心。悟十八界谁为圆通。从何方便入三摩地。
垂询圣众。其故有二。一者正显方便多门。二者正显门门各有成验。所谓要知山下路
。须问过来人也。最初发心等者。先开解也。从何方便入三摩地者。依解起行也。二十
五圣。虽未必人人先开圆解。而从解起行。自是修证通途轨式。或见此处有最初字。便
欲拟答最初方便之问。反以第一大科拟答妙奢摩等。误矣。误矣。
(庚)三众圣各说证门五。初观六尘。二观五根。三观六识。四观七大。五观耳根。
(辛)初中六。初陈那观声。(至)六迦叶观法。
(壬)今初。
憍陈那五比丘。卽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在鹿苑。及于鸡园。观见如来最
初成道。于佛音声悟明四谛。佛问比丘。我初称解。如来印我名阿若多。妙音密圆。我
于音声得阿罗汉。佛问圆通。如我所证。音声为上。
六尘圆通。色应居首。今先明声尘者。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且与耳根圆通。一
始一终。互相映故。释此二十五种圆通。各为三意。一。...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48 说法授人,令修佛法,如是之人名为法师。传授佛法之师,则有在家出家之别,是
故法师一词,不单指出家弘传佛法之师,亦泛指在家弘传佛法之居士。
分两点来加以说明:第一点,说法之师名为法师;第二点,说法之师有出家人、在
家人之分,不单单是指出家人。
第一点,说法之师名为法师。佛在《杂阿含经》卷一这么开示:【佛告比丘:“善
哉!善哉!汝今欲知如来所说‘法师’义耶?”……佛告比丘:“若于色说是生厌、离
欲、灭尽、寂静法者,是名‘法师’;若于受、想、行、识,说是生厌、离欲、灭尽、
寂静法者,是名‘法师’,是名如来所说‘法师’。”】(《杂阿含经》卷一)
解释如下:【佛告比丘:“说得好啊!说得好啊!你今天想要知道如来所说法师的
真实道理吗?”佛告比丘:“对于色阴这件事,应该向人这样解说——色阴是会令人厌
恶的,所以应该要远离它,应该把它灭尽,灭尽之后归于究竟的寂静;能够为人解说色
阴虚妄不实的人,名为‘法师’。同样的道理,能够为人解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
会令人厌恶的,所以应该要远离它,应该把它灭尽,灭尽之后,归于究竟寂静;能够为
人解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虚妄不实的人,名为‘法师’。...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49 声闻菩提,最主要的修学法门,就是“四圣谛”!四圣谛法门就是第一个叫作“苦圣谛
”,第二个叫作“苦集圣谛”,第三个叫作“苦集灭圣谛”,第四个叫作“苦集灭道圣
谛”,为什么四圣谛要称为“圣谛”呢?这个圣谛的意思是说,这个谛,它的意思就是
说,它是法界里面的“谛实”之理,什么是谛实之理呢?就是说如果把圣谛的内容,跟
法界的事实来验证,可以验证出,这个是法界里面确实的道理;不管你在东方、西方世
界,你去验证这个道理,它都完全成立的;乃至在十方的世界去验证,它都一样成立,
所以叫作谛实之理。为什么它叫作“圣谛”呢?圣谛的意思就是说,这个谛实之理,它
可以让一般的众生,超凡脱俗;可以让一个众生,让一个凡夫,从凡夫的状况,因为修
学四圣谛的道理之后,他就可以成为解脱的贤圣;因为它可以让一切的众生成为贤圣,
所以就叫作圣谛!所以修学四圣谛,就是要让众生能够超凡脱俗,可以成为解脱道里面
的贤圣。
我们现在就来看一下,四圣谛里面的道理:第一个苦圣谛是说,我们在法界里面,大家
在三界六道中轮转的时候,要来观察法界里面─在三界六道之中─它是有苦的;而且这
种苦,它是里里外外都是苦;所以在讲苦圣谛的时候,就是要...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50 缘觉菩提跟声闻菩提一样,都是从佛菩提道当中细分出来的解脱道,它们修学的方
向跟目标,都是要断除我见进而断除我执,然后证得解脱,出离三界生死。
那什么是我见?什么又是我执呢?从字面上来看,我见就是认取三界的五阴或四
阴,三界就是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色界的有情有五阴,就是色阴、受阴、想阴、
行阴、识阴这五阴;无色界的有情没有色身,所以没有色阴,但是还有受阴、想阴、行
阴、识阴这四阴。“我见”就是去认取这三界当中的五阴或四阴之中,有一个常恒不坏
的我这样的见解。我执如果加以细分的话,又可分为我执跟我所执,我执就是执著前面
我见当中,所认取的那个常恒不坏的真实我,然后加以执著不舍,这个就是我执;我所
执如果从字面上来看,就是对我所有事物的那个执著,这个就是我所执。但是我们如果
进一步的去加以细究的话,我见就是执取物质的色身为真实不坏的我,还有执取意识觉
知心为真实不坏的我!这样的见解,一般人当然在常识上或者说在经验上能够知道:物
质色身是不可能常恒不坏的,因为都是会坏的、会坏灭的!但是却会执著这意识觉知心
,是能够横贯三世,能够从过去生转生到今生来,今生舍报之后又会转生到... 阅读全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