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topics

全部话题 - 话题: 唯识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共10页)
a*****y
发帖数: 33185
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汉传佛教--维基百科
汉传佛教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漢傳佛教,是以地理位置划分的佛教派别,是佛教的三大地理分支之一。另外两个为南
传佛教(即上座部佛教)和藏传佛教。佛教經由兩條路徑傳入中國,一支由古印度經西域
傳入中原地区,爾後傳入朝鲜半岛、越南、日本等处,故汉传佛教又称北传佛教[1]。
传入中国的另一支佛教則由南印度經海路傳至中國南方,为南传佛教,并不包括在漢傳
佛教中。
漢傳佛教與藏傳佛教同为大乘佛教的主要發揚传系。因為中國的影響,漢傳佛教將大乘
佛教的教義傳播至朝鮮半島、日本與越南等地,並且影響了藏傳佛教。實質上,漢傳佛
教可以說是形塑大乘佛教面貌的主要力量之一;但有別於藏傳佛教之顯密並重,漢傳佛
教的宗派以顯宗為多。另外,尽管漢傳佛教以大乘佛教为主,当年經西域傳入中原地区
的佛教也包括了流传远不如大乘佛教广泛的小乘佛教。
目录
[隐藏]
* 1 詞語釋義
* 2 发展过程
o 2.1 秦漢
o 2.2 三國時期
o 2.3 晋朝
o 2.4 南北朝时期
+ 2.4.1... 阅读全帖
a*****y
发帖数: 33185
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净土宗--百度百科
净土宗
百科名片

净土宗
净土宗,佛教宗派之一。因专修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净土的念佛法门,故名。该法门以信
愿念佛为正行,净业三福、五戒十善为辅助资粮。净土信仰是佛教的基本信仰,大乘各
宗多以净土为归。佛法西来,东晋,慧远大师在庐山东林寺建立莲社,提倡专修该往生
净土的念佛法门,又称莲宗。唐代善导大师也是净宗重要倡导与推动者,被奉为净宗第
二代祖师。净宗历代祖师并无传承法统,很多还是宗门教下的大祖师,均为后人据弘扬
净土贡献推戴而来。中国净宗十三祖分别是:慧远、善导、承远、法照、少康、延寿、
省常、祩宏、智旭、行策、实贤、际醒及印光大师。
目录
弥陀西来
发展概况
五经一论
修持简述
净宗特色
图书信息
内容简介
展开
弥陀西来
佛教西来
种种资料显示,佛教传入中国年代远比西汉更久远。目前发现的有明确文字记载的
最早事件,如:官方权威的《太平广记》第284卷,引用《王子年拾遗记》一书,记述
题为《天毒道人》的事件,详细记载了燕昭王七年(前305年)来自印度的百四十岁高
僧尸罗(从文中对其的记载来看,是位具足神通的圣者无疑)来华(燕都)传法的事。
此年代已比印度阿育王时代更早,接近佛陀... 阅读全帖
d*********d
发帖数: 192
3
佛教空性观
——北京大学哲学系演讲
(2010年6月24日上午)
(视频:http://www.zhibeifw.com/cmsc/list.php?fid=79
主持人致辞:
今天非常荣幸能请到索达吉堪布,给我们讲一讲藏传佛教的思想。
堪布这次能来北大,是一个很殊胜的因缘。大家都知道,藏传佛教有许多非常优秀的东
西,也有它的教育思想,可是当今学术界,对此研究得还不充分,在教学上有欠缺。而
且,藏传佛教与藏文化有着深厚的关系,在这方面,我们了解得也不是很多。同时,堪
布的修证境界非常高,若能从另一个层面上介绍佛学,跟我们这些大学老师讲述佛学,
可能完全不一样。
北大历来推崇多元文化兼容并蓄,我们的学生在学术上也有一种包容和热爱,所以今天
真的很荣幸能请到堪布到北大哲学系作一个讲演。这次的活动,很大程度上,是由热心
于藏传佛教研究的一些同学发起的。他们的这种热情,我们一定要悉心爱护,这对我们
老师也是一种鞭策。我们这些老师,基本上都是研究汉传佛教、印度佛教的,所以同学
们的热情,鞭策老师们也要加强这方面的学习。下面,我们师生一起来听堪布的开示,
掌声有请——
缘 起
今天,很高兴来到... 阅读全帖
B***o
发帖数: 133
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佛教的大光明与大安乐
佛教的大光明与大安乐
http://www.jzxh.org.cn/index.php?m=content&c=index&a=show&catid
2011-08-22 21:24:03 来源: 作者:黄念祖居士 评论:0 点击:38
今天我有机缘在华盛顿华府佛教会向大家汇报------佛教的大光明与大安乐,十分荣幸
。听起来这个题目好像生一引起,新奇一些。其实还都是我们常常说到的"放大光明",
"光明普照","拔苦与乐","离苦得乐"。这也就是佛法的基本,自觉觉他,自利利他。
......(黄念祖老居士一九八七年讲于美国华府佛教会,一九九一年整理成文)
光明与安乐,理体并妙用
世尊彻证理体,示佛知见
修德有功,性德方显
一生成办,圆顿法门:禅,密,净
禅宗
密宗
净土宗
(壹)光明与安乐,理体并妙
今天我有机缘在华盛顿华府佛教会向大家汇报——佛教的大光明与大安乐,十分荣幸
。听起来这个题目好像生一引起,新奇一些。其实还都是我们常常说到的‘放大光明’
,‘光明普照’,‘拔苦与乐’,‘离苦得乐’。这也就是佛法的基本,自觉觉他,自
利利他。由于光明,方消痴暗,垢障消除,才...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佛教的基本教理
在探讨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请问:什么是佛法呢?佛法的内涵是什么呢?各
位菩萨,您是不是不知道要从何说起才好呢?的确!如您所想的一样,佛法太浩瀚、太
广大了,真的是不知道要从何说起才好呢。我们来举述一段文字,请您仔细听听看这样
的说法,是不是佛法的真实道理呢?
譬如北投有一位非常知名的大禅师,他是这样说的:
“佛教的教理有一个基本原则,那也是释迦世尊对于宇宙人生的特别开悟,悟到一
个缘生的道理。所谓缘生,就是因缘所生,也就是由于各种关系的结合而产生各种的现
象。比如说一篇文章之所以能够成为文章,能够到达读者的手里,能够使得读者明白一
些有关佛教的问题,这中间的关系看来简单,实际上则是复杂之极;文字的来源及修养
,知识的累进及吸收,作者的健康、热忱及见解,加上文具的制造及运用,文稿的检字
、排版及印刷,邮件的寄发及传递,最后还得有读者自己的兴趣、知识及精神,才能完
成一篇文章从作者到读者之间的任务。这种关系的举例,尚且是粗浅而且是明显的,如
果要更进一步的考察,每一个关系的单元上,也都连带著许多的关系,这种关系连带关
系的现象,便是因缘。事物的出现,是由于因缘的聚合,事物的消失...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佛教的基本教理
在探讨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请问:什么是佛法呢?佛法的内涵是什么呢?各位
菩萨,您是不是不知道要从何说起才好呢?的确!如您所想的一样,佛法太浩瀚、太广
大了,真的是不知道要从何说起才好呢。我们来举述一段文字,请您仔细听听看这样的
说法,是不是佛法的真实道理呢?
有一位非常知名的大禅师,他是这样说的:
“佛教的教理有一个基本原则,那也是释迦世尊对于宇宙人生的特别开悟,悟到一
个缘生的道理。所谓缘生,就是因缘所生,也就是由于各种关系的结合而产生各种的现
象。比如说一篇文章之所以能够成为文章,能够到达读者的手里,能够使得读者明白一
些有关佛教的问题,这中间的关系看来简单,实际上则是复杂之极;文字的来源及修养
,知识的累进及吸收,作者的健康、热忱及见解,加上文具的制造及运用,文稿的检字
、排版及印刷,邮件的寄发及传递,最后还得有读者自己的兴趣、知识及精神,才能完
成一篇文章从作者到读者之间的任务。这种关系的举例,尚且是粗浅而且是明显的,如
果要更进一步的考察,每一个关系的单元上,也都连带著许多的关系,这种关系连带关
系的现象,便是因缘。事物的出现,是由于因缘的聚合,事物的消失,是由于因... 阅读全帖
G****t
发帖数: 1799
7
其实在附佛外道萧平实萧道长和他的弟子眼里,天下只有他一家是佛教,其他都是妖魔
鬼怪。
遍受大德斥、屡遭学人弃……我不破他,他必破我
——萧平实自诉内心文字辑录
◆其一:被萧某印证见道的弟子,因读月溪法师著作而否定萧某见解
末学原以为此生为当代诸佛子所应作者,已竟其功,乃竟突有一、二位已见道之同
修,因阅读已故某法师(月溪法师)著述而否定世尊正法,致使其怀疑,进而否定自己
所悟,欲于本心之外另觅本心。无数劫辛苦学佛参禅而得之见地,一朝弃舍,令人扼腕
叹息。
(——摘自《正法眼藏·自序》)
◆其二:萧某见解,被诸出家在家大师斥为梵我神我外道、为非佛法
三乘佛法俱说无我,然而无我之真实义,彼诸出家在家大师往往错会,便谓佛法无
我之理即是缘起性空、一切法空;若闻有人说有不空之如来藏,便诬指斯人为同于梵我
神我之外道,诽谤斯人所说法义为非佛法,诬谓斯人所弘传甚深微妙正法为不符原始佛
教正法。
(——摘自《我与无我·自序:出家人应袪除驼鸟心态》)
◆其三:萧某被藏密各宗、佛光山、慈济、法鼓山、中台山同声斥为外道
藏密各宗各派,以及法道同于藏密应成派中观的佛光山、慈济,法道同于藏密自续
派中观的法鼓... 阅读全帖
r****n
发帖数: 8253
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玄奘法师所译经典目录

都不能说非常接近,而是高度接近。二者都是一种精微的认识论,唯识宗被认为是最具
有科学特色的宗派,而阿毗达摩同样也是,二者都是对极精微世界的一种认识,也因此
都发明了大量的名相。
唯识宗和小乘阿毗达摩的区别,就是小乘阿毗达摩没有提出一个七识和八识,但是在一
些部派里面已经有了类似的一些概念,是唯识发展的基础,
玄奘取回的经典,也有部派佛教的经藏部分和律藏部分,可是玄奘为什么只翻译了阿毗
达摩,而放下了部派佛教的重要部分阿含经?
重要,就像玄奘翻译的经典里面也有心经,心经的地位比般若经要大多了,但这也都不
能影响唯识经典在玄奘翻译经典当中的比重。
如果玄奘不翻译一些除唯识宗以外的重要经典,那这个人就大有问题了。
我不知道70本是怎么算的,比如是不是把阿毗达摩那些小分类也给分别算了,比如是否
把一些咒语和戒本部分也算入了。
因为事情本来就很明显。看到玄奘翻译的经典目录,一眼就可以认出唯识经典的重要比
重,而且这本身也是非常正常的现象,因为玄奘之所以去印度,就是因为对唯识经典的
疑问有关。所以他当然要翻译大量的唯识经典。然后再抽取其他各派的一些重要经典。
我们看看玄奘带回来的经典总分类就可以
S******0
发帖数: 227
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月称论师的八大论说

应该是印顺法师不懂。
唯识当然也没有认为八识实有。
修到什么时间能破八识,在唯识里都有讲。
唯识,中观,都是不同角度谈同样的问题,怎么会冲突呢?
在指导修行上,唯识、中观各有各的用处。
唯识彰显次第,中观强调究竟。
不修行,即使读书再多,也不过是个初学者。
论读经书,大概算是个老读者,
论修佛法,只能是个初学者。
后面问题还有很多。
z*****n
发帖数: 633
10
观:超越边见,突破无明的开始
越尘居士
常在闲谈中听人讲:破无明要靠智慧,慧由定生。定如何生慧?通过观,所谓观慧
是也。什么是观?佛门用观字的地方甚多,用以处理不同问题。如净土十六观中前几观
主要是为了迅速集累白净业,不净观对治贪,天台空假中三观各有所摄,而密宗中观想
种类之多不胜枚举,非可尽述。但与智慧直接相关的观,用中文讲包括观想与观察,梵
文中有二,毗婆舍那——指以思维分析为重心者和三摩钵提——指以体察等持为重心者
。本文将以简介毗婆舍那为主,稍及三摩钵提。
怎么观,观什么?常听人答曰观心,或曰观如幻,或曰观八不,或曰观真实,或曰
观真如体性等等。都对,只可惜是讲给会家子听的,不会的人听不懂。如今学观要如何
做起,哪些是基本原则?以笔者一管之见,有几点值得事先搞清。第一,观的根本出发
点不在于立而在于破:破除一切错见执着。毗婆舍那以破错见为重心,进而初步契入空
性;三摩钵提以破执着串习(这是细错见)为重心,逐步于空性巩固深入。在深入破除
错见之过程中,行人得以契入空性:并非得到真理,而是真如法尔自显现。如果企图观
得什么,一开始方向就不对更谈何结果。科学发... 阅读全帖
r****n
发帖数: 8253
1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我发个善心,说句公道话

是普朗克长
南传阿毗达摩关于意识和色法分析的一个最主要特征就是它们全部是刹那刹那生灭
的,都是呈现出一份一份的特征。色法包括以色法为所缘的心识心所,都是有个最小
不可分割的单位,并且一组一组的相续生灭,显现出一种分立间隔但是又紧密相续的
特征,用现代科学的语言,就是无论色法还是意识本身,都是非连续的,都是量子化的。
这个非连续性,量子性,正是无常的极为重要核心部分。那种连续性的感觉,是一种
宏观错觉,连续性对应的正是恒常,非连续性对应的则是无常,而不是大多数人以为的
那种肤浅的无常。
这个最小不分割的单位,南传叫做究竟真实法,部派佛教称其为极微,它是佛法无常,
苦,和无我的重要理论基础。大乘佛教,尤其唯识思想,为了建立自己的唯心化理论,
极力破斥这个极微,破斥这个最小不可分割单位的存在。包括世亲在内的很多大乘论师
都极力否定这个极微。
因为假如存在最小不可分割的单位,将说明存在某种客观性,而如果有了客观性,那么
唯识的心外无境就不会成立,唯识的思想是建立在梦境的模型基础上,梦中的一切景物
,是自己的心臆造出来的,所以不需要什么极微。唯识认为所谓的山河大地,那都是自
己的内识里面的色法... 阅读全帖
f*******8
发帖数: 3612
12
基本上,认定这部经跟那个经矛盾,那个经比这个经好的,
我看都有问题。都是不懂装懂。
而且恰好都是那种不修不证的人最喜欢这样。
旁观的人最好还是不要执认自己都不懂的错误认定吧。
------------------------------
http://baike.baidu.com/view/48531.htm
至于民初,又有一些佛学家,主要以白衣为首,大力倡导法相唯识学,于是唯识学又
再度引起大家研究的兴趣。
然这些唯识学者,他们研究唯识学的最初发心,是有鉴于禅宗在中国高度发展,而禅宗
之末流则流于空疏、不精确、不确切、乃至不切实际之口头禅,因此欲提倡法相精确之
唯识学,以纠正禅宗末流之弊。
这等发心原无可厚非,然而却矫枉过正,只看到禅宗末流之弊,而不见禅宗正法之善;
于是由本为救禅流之失,转而一心、全力地抨击所有禅宗,乃至广义的性宗,亦加以讥
毁,这些学者的一些出家弟子或再传弟子,继承其志,发扬光大其说,大事“以相破性
”这实在是对唯识之义,多有误解及曲解所致。
其实,诸有智者皆所共知,如来大法犹如“如来之一体”而性相二宗,即犹如“如来之
左右手”奈何众生不解斯义,却拿着如来的“左... 阅读全帖
f*******8
发帖数: 3612
13
基本上,认定这部经跟那个经矛盾,那个经比这个经好的,
我看都有问题。都是不懂装懂。
而且恰好都是那种不修不证的人最喜欢这样。
旁观的人最好还是不要执认自己都不懂的错误认定吧。
------------------------------
http://baike.baidu.com/view/48531.htm
至于民初,又有一些佛学家,主要以白衣为首,大力倡导法相唯识学,于是唯识学又
再度引起大家研究的兴趣。
然这些唯识学者,他们研究唯识学的最初发心,是有鉴于禅宗在中国高度发展,而禅宗
之末流则流于空疏、不精确、不确切、乃至不切实际之口头禅,因此欲提倡法相精确之
唯识学,以纠正禅宗末流之弊。
这等发心原无可厚非,然而却矫枉过正,只看到禅宗末流之弊,而不见禅宗正法之善;
于是由本为救禅流之失,转而一心、全力地抨击所有禅宗,乃至广义的性宗,亦加以讥
毁,这些学者的一些出家弟子或再传弟子,继承其志,发扬光大其说,大事“以相破性
”这实在是对唯识之义,多有误解及曲解所致。
其实,诸有智者皆所共知,如来大法犹如“如来之一体”而性相二宗,即犹如“如来之
左右手”奈何众生不解斯义,却拿着如来的“左... 阅读全帖
r****n
发帖数: 7315
1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三十年闻水声。不转意根。

【胜义根】
又称正根。小乘有部等将眼、耳、鼻、舌、身五根,分为扶尘根与胜义根,扶尘根即我
们彼此可见的眼睛、耳朵、鼻子、 身体等可见部分,胜义根则以扶尘根为所依处,以
地、水、火、风四大种所造之净色为体,具有发识取境之作用。故知扶尘根乃胜义根之
所依处,具有扶持助成之功能,如上记所说之眼球等,皆为色、香、味、触、四尘所成
之肉团,其体粗显,本身无感觉认识作用;胜义根则以扶尘根为所依处,取外界之境,
而于内界发起识,故胜义根质净而细,犹如琉璃,肉跟不可见,惟佛眼天眼可见之。乃
四大种所造极微之集合,系五根所据以产生感觉认识作用的实体,相当于现代所称之五
官的神经。唯识宗十大论师中,护法论师根据唯识大乘的教义,主张扶尘根为根之依处
,胜义根为四大种所造之现行清净色,此一说法与小乘有部大致相同,惟护法并未如小
乘所认为:根之极微乃具有实体之心外色法。又同为唯识十大论师之一的难陀论师,则
主张眼等五根唯有种子,而别无现行之净色。见《俱舍论》卷一、《成唯识论述记》卷
二。
[唯识名词白话辞典 (唯识名词白话新解) - 于凌波居士著]
S**U
发帖数: 7025
15
西游记说∶「你请的法师只会讲小乘教法,不起作用的。我有大乘佛法三藏才是真经」完全不符合历史上的玄奘。
玄奘大师去印度前,已经潜心大乘佛法三藏,曾讲大乘的<摄大乘论>等,而对大乘唯识学中地论师、摄论师等争议处,悬疑未决,所以想取得<瑜珈师地论>全本,以明唯识,后来在印度果然学习了<瑜珈师地论>三遍,回国后翻译了<瑜珈师地论>等诸多唯识经论,并译出小乘有部的七论等,作为学唯识的基础。玄奘在中印度无遮大会以因明立「真唯识量」,也足以显示他唯识学的造诣。
从西游记想认识佛法,就是个 joke.

有。
f*******8
发帖数: 3612
1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嗔心浅探 zt
这个还是要慎之又慎啊。
---------------------------------------------------------------------
嗔心浅探
释圣醒
内容提要:本文主要是对嗔心之名义、种类及其行相乃至过患、
对治方法等作一肤浅的探讨。首先简单地探讨嗔心之名义、种类及
其行相,即对嗔心的大体形象、特征作一简单的介绍;其次探讨嗔
心的过患及其苦报,以揭示嗔心对吾人生活乃至修行所带来的困扰
与重大危害。说明嗔心生起时,不仅会令吾人自损损他,并且也会
摧毁吾人之一切善法功德,吾人之所以失戒坏德、破坏名闻等亦无
不由此而致。其不仅会给吾人的现生之修行带来极大的违缘,更障
碍吾人之究竟解脱,果报更是令人毛骨悚然。所以本文接着探讨对
治嗔心之方法,揭示我执乃是吾人嗔病生起之根源,以示吾人欲拔
除嗔病之根,必须先要修无我观以淡化私我之执,令嗔心不生。又
说明修学慈忍是对治嗔心的最佳良方,修习之不仅是吾人处世之妙
方,也可成办吾人出世之事业,对吾人修行正法乃至究竟解脱皆具
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嗔心功德菩萨戒我执
作者简介:释圣醒,闽南佛学院2007届本科毕业生。
佛法是...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1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合集] 嗔心浅探 zt
☆─────────────────────────────────────☆
freeman08 (平常心) 于 (Thu Nov 3 20:00:40 2011, 美东) 提到:
这个还是要慎之又慎啊。
---------------------------------------------------------------------
嗔心浅探
释圣醒
内容提要:本文主要是对嗔心之名义、种类及其行相乃至过患、
对治方法等作一肤浅的探讨。首先简单地探讨嗔心之名义、种类及
其行相,即对嗔心的大体形象、特征作一简单的介绍;其次探讨嗔
心的过患及其苦报,以揭示嗔心对吾人生活乃至修行所带来的困扰
与重大危害。说明嗔心生起时,不仅会令吾人自损损他,并且也会
摧毁吾人之一切善法功德,吾人之所以失戒坏德、破坏名闻等亦无
不由此而致。其不仅会给吾人的现生之修行带来极大的违缘,更障
碍吾人之究竟解脱,果报更是令人毛骨悚然。所以本文接着探讨对
治嗔心之方法,揭示我执乃是吾人嗔病生起之根源,以示吾人欲拔
除嗔病之根,必须先要修无我观以淡化私我之执,令嗔心不生。又
说明修学慈忍是对治嗔心的... 阅读全帖
n********n
发帖数: 8336
18
佛教关于生命意识和物质的起源
形而上真理如何产生形而下世界?这大概是一切宗教哲学里最难描述回答,最难令人理
解相信的问题。一些宗教借助于神话故事或者象《旧约》圣经那样说上帝在七天内创造
了世界和人,虽然容易理解和有其道理,但在今天这个科技昌明的时代,人们很难完全
按字面意思理解,多当成比喻故事。能够以类似于今天的哲学科学的严密逻辑来解释形
而上真理如何产生形而下世界的佛教理论是“唯识”,唯识的佛教经典从《楞伽经》开
始,后经弥勒菩萨发扬广大而成唯识学派。楞伽经的开始,首先由大慧菩萨提出了一百
零八个问题,其中有关于人生的、宇宙的、物理的、人文的。但佛陀并没有逐个回答每
个问题,而是直截了当地说心、说性、说相,引到产生一切的形而上的本体“如来藏”
。另一部系统讨论真理及真理本体与形而下的物理精神生命现象的关系的佛经是《楞严
经》。将来在讨论介绍世界人生意识轮回的时会对唯识理论和《楞严经》的道理再做更
详细的描述介绍,这里暂且不提。
作为好奇的现代人,我们都很想知道物质和生命到底是怎么形成的,佛教说一切来自真
如/如来藏/真心/自性等等真理的别名,但详细的容易理解的有关形而上真理如何产
生...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1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潜行密用
传圣法师来文:
【自宋以来,诸多学人不尚古德之道德操履,却每以己之聪慧,对古德之言对机锋
,以识心一一解会了,便以为得,便在人前逞口快,卖弄机关。竟把祖师机锋转语当作
实语会、当作道理会、当作是非会,于是乎便去分别解说,定决古德之语句有道理没道
理,这个高、那个低,此人已悟,彼人错会等,却不知尽是阴差而阳错矣。却不知祖师
意,非在言句里,唯在当人“神会”!故志公曰:欲要通达祖师言,莫向心头安了义。
但,若心住于境,犹在文字言句中捕风捉影,又焉得“神会”乎?故知此事极难,若非
上根利器,夙具宿慧与久经锻炼者不能荷担。故自宋以来,诸大祖师观机而教人数十年
苦参公案者,非是无由也。绝不为人说破!亦不教人往了义教中会归,令人住于此理。
若住于此理者即成死汉,在宗门下毫无气息。】
有人问(法鼓山圣严法师):“洞山良价禅师在‘宝镜三昧’中提到‘潜行密用
,如愚如鲁’,是不是说一个人不张扬、不出头,默默的做事,就像是个愚鲁的人?在
现今社会中,这种人似乎不多了。”
(圣严法师)回答:“潜行密用的人,不让人发现他是众所认同的人物,也不在人
多的场合显示自己是个大修行人、是菩萨行者、是自利利他...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2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唯一佛乘,无二无三
诸佛说法都有“四悉檀”,就是从四个方向演述种种法,遍施给一切众生,让众生
能成就佛道。因为众生根器千差万别,因此诸佛施教法无定法,依四悉檀,随众生心根
器而为众生说法。四悉檀就是世界悉檀、为人悉檀、对治悉檀、第一义悉檀。
世界悉檀是宣说娑婆世界三界六道,乃至十方三世诸佛世界的世界相,含括了三世
流转的时间迁移,以及四至周边的空间范围,这无量无边的世界正是众生流转生死的世
界,也是众生成就道业的世间。第二是为人悉檀,也称为各各为人悉檀,就是应众生各
别的根基与能力,而述说各种能出离世间得解脱的法门,让众生据以修学而生起善根,
因此又称为生善悉檀。第三是对治悉檀,就是针对各各众生不同的贪瞋痴等烦恼,因病
而给予法药,这是为了教导众生灭除烦恼垢染、消除恶业;因为能断除众生的种种恶行
与恶业,所以又称为断恶悉檀。第四法是第一义悉檀,是破除一切的论议言说,直接以
第一义来诠解阐明诸法实相之理,让众生真正契入实相,因此又称为入理悉檀。
世尊说法时常因说法时机不同,闻法弟子因缘差异,应机逗教,为了能度人解脱而
有这四悉檀的随宜说法,以利益弟子。或者为说世界悉檀,或者为说为人悉檀,或者说
对治... 阅读全帖
e****i
发帖数: 14
2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心王心所问麻叔、WACHI先生

心所是心王产生的这说法,虽然有不少人用,麻子觉得不准确。
这说法确实会产生了你下面的问题。学唯识也要小心,“唯识
无境”“有能无所”的说法,麻子从来不赞成。若讲无境,识也当无

若说有能,所也当立(假名安立)。多数学唯识人没搞清阿赖耶的不共
与共,或说不一与不异。你大概还没真接触到这个点。
嘻嘻,这个地方是绕死人的。实修到处,自己会知道的。靠这种分别
法,
过不去。识能在一定程度上认识本身,但没法如实全面了解。在能所
对立
里的认识,都是不全面的。
这个应问自己!我猜,你是说把自己与外境的对立把握清楚的那一下
吧。
凡夫所能了别的一切,不离识的作用。并非妙用来自识。
你这问题说明,你现在学的唯识,有点进入最需要避免的范围了:
阿陀那识甚微细, 一切种子如瀑流,我于凡夫不开演,恐其执持以
为我。
哈哈,江湖无辈,就什么没关系。
a***n
发帖数: 1993
2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印度教的不二论
http://philosophy.cass.cn/facu/sunjing/yinduzhexue/02.htm
第二章 商羯罗与《示教千则》
第一节 时代背景、生平和著作
商羯罗(ZaGkara)是印度中世纪吠檀多哲学的集大成者、著名的不二论理论家。关于
他的传记保存下来的至少有11个,但都为传说、神话一类。其中最有名的是14世纪的吠
德耶罗耶(VidyAraNya)所作的《商羯罗世界的征服》,但也由于它是商羯罗以后数世
纪的作品,故难以让人相信。首先关于他的生卒年代就很难确定。1882年印度的波答迦
(K.B.Pathak)提出,商羯罗的生卒年代约为788~820年,此说法为学术界沿用。现代
日本学者中村元对此说法进行了再考证,他认为700~750年更为妥当些,他的意见获得
了雷诺(L.Renou)和英戈尔(D.H.H.Ingalls)的赞同。1
公元5~6世纪之间,匈奴人从中亚向印度入侵,曾一度造就印度古典文化的黄金时代的
笈多王朝的政治制度,在6世纪遭到了全面的崩溃。7世纪时戒日王又恢复了印度北方的
和平,但在他死后北印度又很快再次遭到政治上的分裂。而南印度在6世纪中叶以后大... 阅读全帖
G**W
发帖数: 1865
2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慧明:禅宗与密宗之流弊 Zz
这个立意是很好的,只是作者本身可能不是很明白中国禪宗証悟的标地是如来藏,这个如
来藏在很多经典都指明就是三转唯识期所述之阿赖耶识 (第八识).
然藏密一般所述及教导的所谓証悟是在讲意识 (第六识),并诽谤没有六识之外的阿赖耶
识.
根本的立论就完全不同, 并不是禅密兼修,不偏执事坛的问题.
更况大乘禪宗说的是悟后起修, 须经五十二阶位,三大阿僧祈的修行, 也没有藏密即身
成就这回事.
诸多基本差异,在大乘禪法上实修与深入经藏的行者,是一眼能分办的,如果藏密立论是
正确,那就代表所有中国禪宗祖师悟错了. 所以并不是主文所说的那麼单纯.
再举个明显例子,月称这位中观应成派祖师在他的著作《入中论》明白的这麼说 :
『“虽云:‘余大乘经说有阿赖耶识’,亦唯举其名,未释其义。审其文义,亦不许彼离
六识身别有异体。且彼宗亦是许外境者,故是于意识上假立彼名也。”』.
月称的意思是说阿赖耶识只是个假名, 六识外并没有阿赖耶识这个东西,然而
大乘《解深密经》有经文:『广慧。此识亦名阿陀那识。何以故。由此识于身随逐执持
故。 亦名阿赖耶识。何以故。由此识于身摄受藏隐同安危义故。亦名为心。何以故。
由此识色...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24
我们这次的主题叫作“《楞伽》一部破《广论》”,主要是以《楞伽经》与其余的
大乘经,要来破斥宗喀巴应成中观师以双身修法无上瑜伽而毁谤没有不生不灭法──阿
赖耶识,而认为只要以“灭”就能够来酬偿业果,用这样的种种邪(不正)知见而来建立
整个佛法成佛之道。
那基本上我们大致的顺序,就是先要以小乘《阿含经》里面一些很基本的名相,
譬如五阴、六入、十八界、十二处,用这样子的最基本的名相,再加上一般人都很熟悉
的轮回、涅槃,用这样的生灭法、轮回、涅槃这三个基本的法义,用来证成不生不灭法
毕竟存在;而这个不生不灭法在小乘经里面就是所谓的五阴俱识、所谓的入胎识、所谓
的名色因、名色习、名色本,并不是要等到大乘法才讲到这个不生不灭法是法身、是如
来藏、是阿赖耶识。先经过这样子第一个阶段,以三个名相,主要就是生灭法-五阴六
入十八界、轮回、涅槃-建立不生不灭法是法身、是如来藏之后;在第二个阶段,我们
就要引用其他的大乘经,譬如说《不增不减经》、譬如说《大乘本生心地观经》这种种
的契经,来证明这个不生不灭法确实就是 佛在三转法轮所说的含藏识、藏识、如来藏
。那等到这第二个阶段证明之后,我们第三个阶段... 阅读全帖
q****a
发帖数: 21
25
来自主题: WaterWorld版 - 迷惘者往事书》第三章第X节
超越矩阵,真正的扬升
“2012”,不是真正的扬升。
在这临近变革的末尾时刻,各种“光与爱”的演讲和宣传接踵而至,各种灵性的分析、
猜测和假设交织而来。我想,但凡现在关注觉醒信息的朋友,关注“2012”的朋友,都
在不同程度上认同“2012”代表了一次意识上进化,也就是经常提到的“扬升”。由于
其他关于2012的启蒙宣传中已经造成了这种“扬升”概念的约定俗成,因此在前面章节
的讨论中,本书也继续延用了“扬升”这一称呼。随着“2012”的临近,当前网络上的
各种觉醒信息得到了进一步传播,“冥想”、“脉轮”、“光与爱”、“神圣意识”、
“神圣火焰”开始逐渐闯进越来越多人的视野,中国的互联网“心灵市场”也迅速的被
这些关键词所覆盖了,大有形成一边倒的趋势,使得很多人对于“扬升”的认识仅仅止
步于此。而实际上,“扬升”有两种,一种是在矩阵幻象内发生的,指在幻象中扬升到
其他维度;另一种是真正的扬升——脱离幻象的扬升,确切的说应该是脱离六道轮回、
分段生死的往生。很显然,我们即将经历的“2012同化银河系”事件属于前者,这将是
一次发生在矩阵内部的扬升。所以,并非一切事物的发生都将如那些“心灵文...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2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大乘起信论 - 种种邪见和对治
这几段正是纠正普遍对如来藏的误解的. 对如来藏, 应该去正确理解. 而不能一见如来
藏几个字, 就说是梵我外道的思想. 要区别如来藏和梵我的区别, 而不是简单的等同他
们.
在这一点上, 你的老师印顺法师也说的明白:
这是他在大乘起信讲义中说到的.
第三节 义──大乘 所言义者,则有三种。云何为三?一者体大,谓一切法真如平等不
增减故;二者相大,谓如来藏具足无量性功德故;三者用大,能生一切世间出世间善因
果故。
先明大义。众生心,何以称为大?这大「义」「有三种」:即体大、相大、用大。
三大都依众生心而安立,故众生心有大义。「一」、众生心的「体大」:指「一切法」
的「真如」性说;这是遍一切的无二无别的;尽十方,穷三世,一切的一切,无不以真
如为体。众生的心体,即此真如「平等」性。真如是大的,心体当然也是大的。「不增
减」,是平等的解说。真如法性,在众生分中并没有缺少,成了佛也不会增多。大,有
圆满的意义,不多也不少。不增不减,无欠无余的法性,是生佛平等的,迷悟一如的。
如有增有减,即不圆满,不平等,即不能说是大了。「二」、众生心的「相大」,即「
如来藏」。如来藏,可从二方面说。从众生位说...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2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如来藏就是阿赖耶识的教証
写得不错。
如来藏是否阿赖耶识,是唯识系与如来藏说的一个重大区别。你引的是如来藏系的大乘经,主张如来藏就是阿赖耶识。请注意∶无著、世亲的唯识论,没有引用这些经,也不说阿赖耶识是如来藏。
玄奘的说法,应该用唯识观点去解释。他从头到尾没有用如来藏一名,因为本有佛功\德的如来藏,无著、世亲根本不如此说。可以读一下<摄大乘论>说佛功\德怎么来的。
无著菩萨<摄大乘论>对清净心如何产生的说法,可以明了它不是如来藏∶
复次,云何一切种子异熟果识为杂染因,复为出世能对治彼净心种子?又出世心昔未曾习,故彼熏习决定应无,既无熏习从何种生?是故应答∶从最清净法界等流正闻熏习种子所生。
此闻熏习,为是阿赖耶识自性?为非阿赖耶识自性?若是阿赖耶识自性,云何是彼对治种子?若非阿赖耶识自性,此闻熏习种子所依云何可见?乃至证得诸佛菩提,此闻熏习随在一种所依转处,寄在异熟识中,与彼和合俱转,犹如水乳;然非阿赖耶识,是彼对治种子性故。
http://www.yinshun.org.tw/books/15/yinshun15-07.html
<摄大乘论>「净心种子」「非阿赖耶识,是彼对治种子性故。」说的明白∶清净心由清净... 阅读全帖
E*********g
发帖数: 185
28
佚名
(中国近代佛教史上一场重要的路线斗争--转贴)
太虚明确地指出印顺的立场不是大乘佛菩萨的立场,而是另一版的大乘非佛说。结
果必然是动摇大乘信根!
至于印顺对于大乘各宗的批评,太虚指出纯属印顺的误解。
一、缘起
印顺法师所提倡的"人间佛教"在当今两岸佛教界影响极大,并且以其与太虚法师的
密切关系,和作为《太虚大师全书》和《太虚大师年谱》编纂者的地位,几乎被公认为
是太虚法师所提倡的"人生佛教"的直接继承和发展,殊不知两者之间是有着很大差别的。
1942年,印顺法师将其成名作《印度之佛教》第一章寄给太虚法师,请太虚法师写
序,太虚法师当即撰写"议印度之佛教"予以评论。在这篇不足1000字的评论文章中,太
虚首先赞扬了印顺法师"读书好为精渺深彻之思,故其着作往往能钩玄揭要,自成统贯"
,所以预言他"以从事沉稳之印佛史,必有胜绩。"然后对于印顺法师的"佛教,乃内本
释尊之特见,外冶印度文明而创立"的观点予以肯定,虽然也提出了自己对这句话的不
同解释,但还是承认"虽说明不同,而大致可认为相差不远。"太虚对于印顺的印度佛教
历史发展分期提出了批评,指出印顺"似因庄严'独尊龙树'之主见,将大乘... 阅读全帖
q****a
发帖数: 21
2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迷惘者往事书》第三章第X节
超越矩阵,真正的扬升
“2012”,不是真正的扬升。
在这临近变革的末尾时刻,各种“光与爱”的演讲和宣传接踵而至,各种灵性的分析、
猜测和假设交织而来。我想,但凡现在关注觉醒信息的朋友,关注“2012”的朋友,都
在不同程度上认同“2012”代表了一次意识上进化,也就是经常提到的“扬升”。由于
其他关于2012的启蒙宣传中已经造成了这种“扬升”概念的约定俗成,因此在前面章节
的讨论中,本书也继续延用了“扬升”这一称呼。随着“2012”的临近,当前网络上的
各种觉醒信息得到了进一步传播,“冥想”、“脉轮”、“光与爱”、“神圣意识”、
“神圣火焰”开始逐渐闯进越来越多人的视野,中国的互联网“心灵市场”也迅速的被
这些关键词所覆盖了,大有形成一边倒的趋势,使得很多人对于“扬升”的认识仅仅止
步于此。而实际上,“扬升”有两种,一种是在矩阵幻象内发生的,指在幻象中扬升到
其他维度;另一种是真正的扬升——脱离幻象的扬升,确切的说应该是脱离六道轮回、
分段生死的往生。很显然,我们即将经历的“2012同化银河系”事件属于前者,这将是
一次发生在矩阵内部的扬升。所以,并非一切事物的发生都将如那些“心灵文... 阅读全帖
a**u
发帖数: 8107
30
☆─────────────────────────────────────☆
runsun02 (runsun) 于 (Wed May 26 09:07:58 2010, 北京) 提到:

佛陀的缘起:植物为什么会开花结果呢?因为有了阳光雨水这些条件。
老歪的缘起:植物为什么会结果子呢?因为果子是真如心攀缘而产生的
佛陀的缘起:为什么会有电子呢?因为有了观察这个条件,才会有电子这个现象的产生。
老歪的缘起:为什么会有电子呢?电子是心攀援而产生的。是心造的。
佛陀的缘起:世间一切现象,都是互相彼此依存,没有主宰,没有本体。因此是无常的
,无我的(无主宰),是苦的,所以要舍弃缘起的世间法,而导向非缘起的寂静涅槃。
老歪的缘起:世间一切现象,都是心攀援而现起的,都是心造的,心是本体,认识找到
那个“心",可以真如起用,可以创造世界,改变业力,无所不能。。。。
如果是老歪的缘起,当然那如来藏就是(老歪的)缘起,当然缘起就是现象。再弄得高
深一点,就是心就是相,相就是心,不二。。。
哈哈。。。。
还看不懂上面的,建议找墙撞了。
☆───────────────────────────... 阅读全帖
f*******8
发帖数: 3612
3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佛法中“空”的含义

简单知道一些,唯识修就是破七识为第一步,七识里又有前后差别,比如受、想二蕴。
然后再破123456、8.后面的次序不是很清楚,暂时也不关心。
都破了,就成佛了。有人说有第九识,有人说没有,我觉得(猜测)大概不是很重要,
没有实质差别大概只是强调某些差异时的不同说法。
即使前面的7识,也有阶梯,这是要高人负责指路。(这绝对是个人的体会)
我理解佛法在根本道理上都是相通的,我觉得我们的法门跟唯识是一致的,
因为唯识是理,可以涵盖很多方法。但是人们要是问起来,估计很多同修
没听说过什么唯识。诸佛妙理非关文字。
不过再多说就虚了,到此为止了,呵呵。

发帖数: 1
3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三乘菩提
台湾民众从战祸连年之后,因为承平了四十几年,胼手胝足,筚路蓝缕,发展经
济;富裕闲暇之后,开始有了文化活动,那开始追求心灵生活,因此学佛风气因而风行
起来。聚居在台湾岛上的众多佛子十余年来,因为慈济众生蔚为风气,但是因为广植福
德却缺乏慧业;因为慈济众生,不免偏于人天善法而不识佛法。但是也有人说,佛法就
是无非讲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缘起性空、三十七道品等等诸法,这个就是佛法
;但是实际上佛法并不只是这些而已。
那究竟什么是佛法呢?所谓的佛法就是成佛的方法。在二千五百多年前已经成就究
竟佛道的圣者,我们世尊 释迦牟尼佛将如何成就究竟佛道的方法,开示出来教导众生
,使众生也同样能够经由修行来达到成佛的目标;因此,这些能够使人成就佛道的方法
,就称之为佛法。又由于众生的种性不同、根器不同、因缘也不同,所以 佛世尊就施
设了三乘法教,来应机接引不同的众生;所以佛法可依觉悟的内涵的不同,来分为三乘
菩提,也就是说,分为:声闻菩提、缘觉菩提还有佛菩提。而所谓的菩提就是觉悟的意
思,也就是因为觉悟的内涵各不相同,所以分为三乘。
在这个末法时期,由于一般修学佛法的人对于三乘菩提普遍缺乏...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3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客观世界-最后的结论
清净道论说的有分识,就是唯识第八识。有分识有没有?
凡夫都有无明,你要如何要求开始修观时就没有常乐我净颠倒?刚开始修出入息观就会
体会「息出、息
入」不是究竟法,「不是我在呼吸,只是身、心、息」,「心无常」吗?不会,这是一
个过程,逐渐去除观的颠倒,不是一开始观就完全正确。
唯识和南传修观不同在于南传直接从我们习惯的对象(也不是全部)下手,唯识用的方
便你不相信,你不相信没有关系,要说修唯识观没用就要举证。

,基督教也是佛法
Y**u
发帖数: 5466
34
☆─────────────────────────────────────☆
rapier (Avanti) 于 (Fri Jul 22 02:19:15 2011, 美东) 提到:
一片乱象:
大,小乘经典都开示了轮回的主体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21178118/
一网友引了《中阿含经》相关原文:
比丘复问曰:『世尊!云何因外有恐怖也?』
世尊答曰:「比丘者,如是见、如是说:『此是神,此是世,此是我。我当后世有。』
这是阿含系列,在大乘法义里,“此”即是第八识,入胎识。 第八识所含种子起现行
,生出五阴及万法,五阴被意识执为“我”(妄我),故会带来恐怖。
可见无论阿含系列还是大乘经典,都开示有一个论回的主体。
==================================================
宣扬这种观点的人居然是中科院宗教博士
☆─────────────────────────────────────☆
SeeU (See you) 于 (Fri Jul 22 11:37:59 2011, 美东...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144
3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大乘百法明门论图解
《大乘百法明门论》简介
作者 : 不详
《大乘百法明门论》简介
【大乘百法明门论】
一卷。世亲造。唐.玄奘于贞观二十二年(648)在长安北阙弘法院译出。又作《大
乘百法明门论略录》、《百法明门论》、《百法论》、《略陈名数论》。收在《大正藏
》第三十一册。
作者世亲为印度大乘佛教瑜伽系学者,着述弘富,有千部论师之称。其所造论译成
汉文的约三十部,此《百法明门论》即其一种,被称为瑜伽十支论之一。本论是据《瑜
伽》五分中本事分、略陈名数的著作。内容略以三门分别:(1)引经标宗,即‘如世
尊言’等。(2)寻经起问,即‘何等一切法’等。(3)依问次第作答:先明‘百法’
以解答‘何等一切法’问题,复明‘二无我’以解答‘云何为无我’问题。
关于明一切法的部分,分五大类,共有百法:第一类心,有八法。第二类心所有,
有五十一法,又分为六位:(1)遍行有五法,(2)别境有五法,(3)善有十一法,
(4)烦恼有六法,(5)随烦恼有二十法,(6) 不定有四法。第三类色,有十一法。
第四类心不相应行,有二十四法。第五类无为,有六法。在说无我方面:初明人无我,
后明法无我。本论对于一切法与无我法,都作了简要的分析... 阅读全帖
r****n
发帖数: 8253
3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何谓名色?

一切唯识所造,本来就在原始经典当中有这样的观点。
相应部诸天相应的第122经里面有这样一段
[天神:] 世间依何导,依何物所恼,以何之一切,一切所从属。
[世尊:] 世间依心导,依心之所恼,以心之一法, 一切所从属。
本段经文的翻译者因为将Cittena 直接翻译成了心,而没有取其“识”的意思(原始经
典里面心和识经常指的是同样的意思),而再看对应的巴利经典,则“唯识化”比较明
显了
“Kenassu nīyati loko, kenassu parikassati.
Kissassu ekadhammassa, sabbeva vasamanvagū”ti.
“Cittena nīyati loko, cittena parikassati;
Cittassa ekadhammassa, sabbeva vasamanvagū”ti.
这段巴利文,如果直接依照原文可以这样翻译
世间是被什么所引导?是什么使得世间运转。什么是一切都受其控制的一法?
心识确定决定了世间,心识使得世间运转,心识是一切受其控制的一法。
----------------
关键是唯识的理论家没有理解这个识,只是... 阅读全帖
r****n
发帖数: 8253
3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何谓名色?

一切唯识所造,本来就在原始经典当中有这样的观点。
相应部诸天相应的第122经里面有这样一段
[天神:] 世间依何导,依何物所恼,以何之一切,一切所从属。
[世尊:] 世间依心导,依心之所恼,以心之一法, 一切所从属。
本段经文的翻译者因为将Cittena 直接翻译成了心,而没有取其“识”的意思(原始经
典里面心和识经常指的是同样的意思),而再看对应的巴利经典,则“唯识化”比较明
显了
“Kenassu nīyati loko, kenassu parikassati.
Kissassu ekadhammassa, sabbeva vasamanvagū”ti.
“Cittena nīyati loko, cittena parikassati;
Cittassa ekadhammassa, sabbeva vasamanvagū”ti.
这段巴利文,如果直接依照原文可以这样翻译
世间是被什么所引导?是什么使得世间运转。什么是一切都受其控制的一法?
心识确定决定了世间,心识使得世间运转,心识是一切受其控制的一法。
----------------
关键是唯识的理论家没有理解这个识,只是... 阅读全帖
p******1
发帖数: 177
3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浅谈科学与显密教法
——上师“佛教与科学”主题演讲
演讲人:索达吉堪布
一.缘起
去年十月,首届“佛教与科学”论坛在这里举行。来自海内外的知识分子,参加了去年
的论坛。因为大多数学者都是佛教徒,为此,我们邀请了一些无宗教信仰人士参加。会
场的效果非常好。各种尖锐、对立的观点,让大家应接不暇。由于这个缘起,诞生了今
年的“青年佛教学术研讨会”。
我个人认为,研讨应采用英国圆桌会议的方式。公元五世纪,亚瑟国王与他的骑士开会
时,与会者的座位不分尊卑高下,体现了平等、协商的胸怀。从那以后,圆桌会议精神
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在这次研讨会上,一些有缘的学者从国内外闻讯而来,希望以此因缘,找到他们内心思
维和寻求的答案。在这里,没有一位教授和博士会被置于高位,也没有一个本科生会处
于低位。身份、头衔和名声不是标准。谁拥有真理,我们以真理为衡量标准。
文章来源:http://www.zhibeifw.com/ssks/qa_list.php?id=1305
如果有条件,研讨会也可以在阶梯教室进行。不管是教授,还是总统,演讲时,只能抬
头向上看;听讲的人,从上向下审视。只要说得不对,谁都可以举手,发表观点。看演
讲... 阅读全帖
i******s
发帖数: 566
39
来自主题: _beyond_real_world版 - 初心修悟要法——憨山大师
初心修悟要法
(一)如何修悟
若论此段大事因缘,虽是人人本具,各各现成,不欠毫发。争奈无始劫来,爱
根种子,妄想情虑,习染深厚,障蔽妙明,不得真实受用,一向只在身心世界妄想影子
里作活计,所以流浪生死。佛祖出世,千言万语,种种方便,说禅说教,无非随顺机宜
,破执之具,元无实法与人。
所言修者,只是随顺自心,净除妄想习气影子。于此用力,故谓之修。若一念
妄想顿歇,彻见自心,本来圆满光明广大。清净本然,了无一物,名之曰悟。非除此心
之外,别有可修可悟者。以心体如镜,妄想攀缘影子,乃真心之尘垢耳。故曰想相为尘
,识情为垢。若妄念清融,本体自现,譬如磨镜,垢净明现,法尔如此。
但吾人积劫习染坚固,我爱根深难拔,今生幸托本具般若,内薰为因,外藉善
知识引发为缘,自知本有,发心趣向,志愿了脱生死,要把无量劫来,生死根株,一时
顿拔,岂是细事。若非大力量人,赤身担荷,单刀直入者,诚难之难。古人道:「如一
人与万人敌」,非虚语也。
(二)修悟下手处
大约未法修行人多,得真实受用者少。费力者多,得力者少。此何以故?盖因
不得直捷下手处,只在从前闻见知解言语上,以识情搏量,遏捺妄想,光影门头做工夫
。先将... 阅读全帖
r*****g
发帖数: 478
40
[上一篇] [本讨论区] [回信到本版] [修改] [删除] [回信给作者] [下一篇] [同作者阅读] [同主题阅读]
[返回首页] [分类讨论区] [全部讨论区]  讨论区
发信人: corpus (corpora), 信区: Wisdom
标 题: 佛法的基本与要径
发信站: BBS 水木清华站 (Mon Mar 8 08:25:30 1999)
黄念祖老居士著《心声录》
佛法的基本与要径
(一九八七年演讲于北京莲舍)
要盖摩天大楼,必须有坚固的地基;要入汪洋大海,必先具有航海地图与罗盘;欲证
究竟果觉,成就无上菩提,对于无上的圣教,必先有正确的基本认识。在修行的道路上,
能辨别重要的途径,在佛教正道之中,居首位的便是正知正见。在密法中见,修,行,果
,先有正见,才有正修
。所以本文之目的,试图用浅显的道理与文句,指一指佛教的根本胜义与修行的要径。希
望初机的同修,认清目标与道路,稳步前进。
(一)本师证悟的无上胜义谛——大教之源,万法之本。
当初本师释迦牟尼佛,舍弃了王位,舍弃了最美丽的眷属,舍弃了世间难舍的一切,
只是因为大悲心... 阅读全帖
a**u
发帖数: 8107
4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合集] 楞严经真伪之辨
☆─────────────────────────────────────☆
SeeU (See you) 于 (Thu Aug 5 00:28:26 2010, 美东) 提到: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节录)
自中唐以迄近代,千二百年间,楞严经备受禅讲之士的推崇,也成为后世行人认为必读
之书。但是怀疑者以此经所说与其他经论不符,认为伪造。他们所疑约有七点∶
(1)一般经论都说四大(地、水、火、风),或说五大(地、水、火、风、空),
或说六大(地、水、火、风、空、识)。而此经独说七大,于六大外又立「见大」,是
一切经所无。
(2)此经卷四辨六根功德中说(大正19·122c )∶「三四四三,宛转十二,流变三
叠,一十百千。总括始终,六根之中,各各功德,有千二百。」此文在诸家疏释中无有
定解。《首楞 严经义海》云∶「!6樠师约三世四方具有五根五尘,成百二十。一一根
尘熏成十类众生,为千二百。(弘)沇师非之,(崇)节公是之。(洪)敏师于十二中
一一皆具十善成百二十。一一善用具十如是,成千二百。」子璇《义疏》卷四之二云(
大正39·886a)∶「如第一位,三世四方,宛... 阅读全帖
r****n
发帖数: 8253
4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给新同学们一个建议

呵呵,正是因为如来藏是不生不灭的无为法,所以它才高度的像“神我”,象梵我不二
那套、
如来藏是在无为依唯识学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
而玄奘所提倡的唯识,是有为依唯识学。在玄奘之前中国的旧唯识学,则基本属于无为依唯
识学。
S**U
发帖数: 7025
4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三转法轮说法的历史演变
大乘二转般若空性的历史背景,是部派分裂的时代,对说一切有部论师细腻繁琐的法相
分析,大乘般若经的空性是以超越的立场将探究法相回归于苦灭的空寂。龙树的中论,
认为原始佛法的中道缘起,与般若经的假名空性,都是显示佛法的实相,解决了声闻经
与大乘经法义的冲突。
大乘三转唯识法轮的历史背景,是在大乘般若经流传之后,针对偏空的弊病,将部派法
相大乘化;瑜伽师从「有」的立场,说明大乘如何从法相悟入实相-唯识无义。唯识是
从重论的学派传出的,所以论典多于经典,纯正的虚妄唯识经典现存只有<解深密经>
,其他唯识经典都带有如来藏的真心色彩。
a***n
发帖数: 1993
4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关于如来藏思想
不是说修过唯识观,是学过唯识理论。
另外唯识派的人有修过唯识观的么?我不太了解
不过依唯识理论成佛要修几劫,现在应该还没有证道的。
r******4
发帖数: 178
4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内观的开发-阿姜念

~~~~~~~~~~~~~~~~~~~~~~~~~~~~~~~~~~~~~~~~~~~~~~~~~~~~~~~~~~~~~~~~~~~
这点最有趣,是老歪说的,这人就以为是真了。
呵呵,看起来很合理,但是你可知道,这些所谓隐藏起来的早已经写出的经典,里面却
充斥大量后代人的东西,充斥大量可笑的东西,
还有一点,你更无知,就是历史明确的显示,在龙树的时代,由于根本没有唯识和如来
藏思想,所以龙树提婆在自己的著作里面从无提到任何唯识和如来藏经典以及相关观点
。而当唯识思想出现后,在世亲,无著等人写的书里面,又从来没有任何后期如来藏思
想的经典以及相关理论。
而且不幸的是,大乘三系思想,皆有明确的思想发展史,甚至几乎都可以在部派佛教当
中找到思想原型,他们并不新鲜。
比如龙树的中观,和部派佛教的大众部思想有关,中观也是对说一切有部的批判而逐渐
建立起来的
而唯识思想,则是在说一切有部以及经量部思想的基础上,逐渐圆满。创立唯识思想的
世亲,本身就曾经说说一切有部的论师。
而如来藏思想,则是在部派佛教心性本净思想基础上,融合婆罗门思想,进一步发展出
来的。
如果再仔细审视这些大乘经典,就更会发... 阅读全帖
f*******8
发帖数: 3612
4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执着心, addiction, and Dopamine
上次遗漏了一点历史知识。
唯识学派是当年唐三藏到印度取经、游学回国后,
根据其重点翻译的经典所建立。这工作包括他和其弟子的功劳。
这个体系主要就是讲八种识的功能、机制,
眼耳鼻舌身依有六识,然后加上后面两识--第七识和第八识。
因为唯识体系可以涉及很多很细的心理过程,内容太过庞杂,
唐僧为了让人易于学习,提纲挈领地写了一篇提纲,即是《八识规矩颂》
现在网上有很多种关于八识规矩颂的讲解注释。
你一下子就能搜出很多种,看看就知道了。
不过我们gyfm常常被师兄提醒的是:
要注意区分“了解”和“真知”不同。
如果真的知道唯识,应该是已经实证水平很高了,
亲自见到几种识互相作用的具体过程。
实际上我们并不确定那些流行注释的作者到底水平如何,
他们到底是听说的还是自己证实的,所以不可全面采信他们的说法。
读书只能保证大致知道有这么个说法。
要真知,只能靠实证。

to
S**U
发帖数: 7025
4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玄奘法师西行的故事
玄奘法师求法,带回来唯识的经论,而没有带回来唯识修行的传承,我个人认为是最可
惜的事情。这使得中国人始终不懂得如何依照唯识经论的系统修行,而只能取其中片段
,唯识经论的系统成了理论探讨。
另一个可能,是当时唯识的修行在印度已经没有人能传承了。
c*******n
发帖数: 35
4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zt. 六祖接引惠明-- 南怀瑾
不思善,不思恶,于么时,哪个是本来面目? 南怀瑾
一个问题:“不思善、不思恶,于么时,”这三句话就是《六祖坛经》上六祖接引惠明
的时候,六祖叫惠明不思善、不思恶,“于么时”,“于么”就是唐代的术语,客家话
里头好像有这一句。这个还保存。闽南话有没有相(似的话?)……这个时候——“于
么”这一句话,中原、湖北人还有这句话——“么子”,你来做什么?有什么事啊?么
子,就是“于么”的么子。“于么时”,这个时候,“那(哪)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
”这个“那(哪)个”是问号。后来有许多人讲禅学的,把“于么时”、正是这个时候
,不思善,“那个”——变成肯定语了,他说这个就是本性,完全错了,这个禅学这样
讲很危险了!
不思善、不思恶,这个时候,你要晓得,如果有一般人认为这是得道的境界,刚才首先
提过,是错误的。“不思善、不思恶”,当我们不思善不思恶,你就要看自己;有时愣
住了,也没有想好的、也没有想坏的,这是属于“无记性”。
那么无记性你说是哪一种“量”呢?这就很难讲。怎么很难讲呢?这个拿“三量”来讲
,意识境界——不思善不思恶是意识停止作用一下,暂时——不是“停止作用”,这个
话有语病,讲唯识讲因明... 阅读全帖
E******u
发帖数: 3920
49
一九一九年我任北京大学讲席时,忽接得熊先生从天津南开中学寄来一明信片,略云:
你在《东方杂志》上发表的《究元决疑论》一文,我见到了,其中骂我的话却不错;希
望有机会晤面仔细谈谈。不久,各学校放暑假,先生到京,借居广济寺内,遂得把握快
谈——此便是彼此结交端始。
事情的缘起,是民国初年梁任公先生主编的《庸言》杂志某期,刊出熊先生写的札
记内有指斥佛家的话。他说佛家谈空,使人流荡失守,而我在《究元决疑论》中则评议
古今中外诸子百家,独推崇佛法,而指名说:此土凡夫熊升恒……愚昧无知云云。
因此,见面交谈,一入手便是讨论佛氏之教,其结果便是我劝他研究佛学,而得他
同意首肯。不多日,熊先生即出京回德安去了。
一九二○年(民国九年)暑期我访问南京支那内学院,向欧阳竟无大师求教,同时
即介绍熊先生入院求学,熊先生的佛学研究由此开端。他便是从江西德安到南京的。附
带说,此次或翌年,我还先后介绍了王恩洋、朱谦之两人求学内院。朱未久留即去;王
则留下深造,大有成就,后此曾名扬海外南洋云。
我入北大开讲印度哲学始于一九一七年,后来增讲佛家唯识之学,写出《唯识述义
》第一第二两小册。因顾虑自己有无知妄谈之处,... 阅读全帖
d*********d
发帖数: 192
50
基于佛教哲学来审视爱因斯坦与玻尔的争论
崔维成 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无锡。
《中国社会科学学报》2008年10月23日
摘要:爱因斯坦和玻尔关于对量子力学现象的解释的争论是20世纪物理学界的一个重大
事件,尽管目前的量子力学基本上是采用了玻尔的所谓“哥本哈根解释”,但仍有不少
人对于他放弃微观世界的因果律而感到不满意。本文基于佛教哲学来重新审视爱因斯坦
与玻尔的争论,简要介绍了他们争论的过程和本质以及佛教哲学的基本概念,在此基础
上,用佛教哲学来重新解释量子力学的现象,并比较了它与爱因斯坦和玻尔的观点的差
别。同时,对当代多名顶级物理学家有关解释量子现象的哲学观点进行了剖析。通过这
一审视,本文作者认为,基于佛教哲学,我们完全可以在坚守因果律的前提下解释微观
世界的各种现象,同时,也发现了爱因斯坦、玻尔以及其他几名物理学家哲学观点中需
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的研究有可能对当今的前沿科学研究有重要的推动
作用。
关键词:佛教哲学、爱因斯坦、玻尔、量子力学、因果律、概率性、可知论、不可知论
1 引言
在20世纪物理学的发展中,爱因斯坦和玻尔是两位最伟大的科学巨匠,他们都创... 阅读全帖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