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u 发帖数: 5466 | 1 四念处的简单介绍
首先什么是四念处?
四念处就是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 是极为重要而实用的修行解脱法门,
重要到什么程度呢? 佛灭度时, 有人问以后我们没有老师了怎么办呢,依靠什么修
行呢? 佛留下这样的话, "以戒为师,依四念处住"。 可见它的重要。 其实后来
的很多法门, 无论深浅, 也都和四念处有深深的联系, 四念处是一切禅修的起点,
修习四念处, 我个人分别念啊,不论是解脱道, 还是菩提道, 都是必须必须的。。
四念处的修习
四念处有分原始佛教的四念处和大乘佛法的四念处, 关于原始佛教的四念处, 主要依
据是阿含经和大念处经等经典, 它的这个次第大概就是以四念处为正见,通过观察身
心五蕴,次第削减身心法的执着, 进而达到七觉支, 完成四圣谛修行, 成四果圣人
。 这么一条道路。。大概就是这样, 具体实修中还有很多的教法和论可以参考, 欢
迎大家可以补充。。
大乘佛法的四念处, 所缘还是身心受法, 但是观法略有不同, 原始佛法强调思惟观
察五蕴苦、空、无常、无我。 大乘四念处主要是空观和如梦观, 依止所缘是止, 观
一切法毕竟空是观, 所以本质还是止观的禅法。 般若... 阅读全帖 |
|
l*******e 发帖数: 121 | 2 四 念 处
在佛教中,一般解脱道的修行方法有三十七道品。在三十七道品
中,最重要
的有四念处与八正道。
四念处是指四个安顿心念的处所,又称为四念处观。为什么把它
称为四念处
观呢?因为它并不纯粹在于修定,而是以智慧用四种法观察四念处来
破除四种颠
倒,故称为四念处观。
四颠倒:因为我们先执著有我,故进一步执著我是常的、乐的、
净的,在佛
法中称为颠倒想。世间人有四种不正确的知见,称为四颠倒,它们是
:常、乐、
我、净。
四法: 四念处: 四种念: 四颠倒:
不净--身念处--观身不净--净:执著身心是干净的。
苦 --受念处--观受是苦--乐:执著世间有快乐。
无常--心念处--观心无常--常:执著世间有一个永恒的我
。
无我--法念处--观法无我--我:执著有一个我。
四念处是在身、受、心、法这四个处所,以不净、苦、无常、无
我四法的正
念,而生起智慧的观察,就是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
无我,以达
到破除我们执著的净、乐、常、我四个颠倒。破除四颠倒后,我们就
不会有贪爱
与忧愁,众生之所以有种种忧愁,有各种贪瞋痴,就是执著常、乐、
我、净。
四念处观行的修法:
一、身念 |
|
i******s 发帖数: 566 | 3 四念处是指四个安顿心念的处所,又称为四念处观。为什么把它称为四念处观呢?因为
它并不纯粹在于修定,而是以智慧用四种法观察四念处来破除四种颠倒,故称为四念处
观。
四颠倒:因为我们先执著有我,故进一步执著我是常的、乐的、净的,在佛法中称
为颠倒想。世间人有四种不正确的知见,称为四颠倒,它们是:常、乐、我、净。
四法: 四念处: 四种念: 四颠倒:
不净--身念处--观身不净--净:执著身心是干净的。
苦 --受念处--观受是苦--乐:执著世间有快乐。
无常--心念处--观心无常--常:执著世间有一个永恒的我。
无我--法念处--观法无我--我:执著有一个我。
四念处是在身、受、心、法这四个处所,以不净、苦、无常、无我四法的正念,而
生起智慧的观察,就是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以达到破除我们执
著的净、乐、常、我四个颠倒。破除四颠倒后,我们就不会有贪爱与忧愁,众生之所以
有种种忧愁,有各种贪瞋痴,就是执著常、乐、我、净。 |
|
w*******w 发帖数: 2051 | 4 http://bbs.theravada-chinese.org/thread-2373-1-1.html
调身之良药 净心之妙方
——马哈希四念处内观密集禅修心得
作者 Kuyule
2011年8月1日——13日,我有幸参加了由卡玛兰迪禅师指导的马哈希四念处内观密
集禅修。十几天间,无论是在身体的调整和心灵的净化方面,都取得了超乎自己预期的
收获。现将这些收获与感悟整理成文字,献给敬爱的卡玛兰迪禅师,献给那些为此次密
集禅修的顺利开展而默默奉献着的人们。
晨曦,云雾中的佛学院,犹如仙境般宁静
一、收获
1、身体的调整
十几天的密集禅修,是我的身体状况得到了显著的改善,并感受到了风大在身体调
整中的作用,从而增强了治愈疾病的信心。
(1)身体状况显著改善
·禅修前,我患有高血压病,虽然不是很严重,但两年多期间每天都要靠吃1片降压
药来维持血压。禅修期间,根据禅师指示,减为每日半片,血压竟然很正常。
·禅修前,我患有较重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稍一疲劳,腰就会酸痛,严重时必须卧床
休息。禅修期间每天身体都很疲劳,但腰病却一直没犯。
·禅修前,我左边头... 阅读全帖 |
|
s******n 发帖数: 459 | 5 http://bbs.theravada-chinese.org/thread-2373-1-1.html
作者 Kuyule
2011年8月1日——13日,我有幸参加了由卡玛兰迪禅师指导的马哈希四念处内观密
集禅修。十几天间,无论是在身体的调整和心灵的净化方面,都取得了超乎自己预期的
收获。现将这些收获与感悟整理成文字,献给敬爱的卡玛兰迪禅师,献给那些为此次密
集禅修的顺利开展而默默奉献着的人们。
一、收获
1、身体的调整
十几天的密集禅修,是我的身体状况得到了显著的改善,并感受到了风大在身体调
整中的作用,从而增强了治愈疾病的信心。
(1)身体状况显著改善
·禅修前,我患有高血压病,虽然不是很严重,但两年多期间每天都要靠吃1片降压
药来维持血压。禅修期间,根据禅师指示,减为每日半片,血压竟然很正常。
·禅修前,我患有较重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稍一疲劳,腰就会酸痛,严重时必须卧床
休息。禅修期间每天身体都很疲劳,但腰病却一直没犯。
·禅修前,我左边头和面曾因受风而麻胀不适,现在已无之前的不适感。
(2)感受到了风大在身体调整中的作用,增强了治... 阅读全帖 |
|
Y**u 发帖数: 5466 | 6 20.问曰:何等是四念处?
答曰:身念处,受,心,法念处,是为四念处。观四法四种:管身不净,观受是苦,观
心无常,观法无我。是四法虽各有四种,身应多观不净,受多观苦,心多观无常,法多
观无我。何以故?凡夫人未入道时,是四法中,邪行起四颠倒:诸不净法中净颠倒,苦
中乐颠倒,无常中常颠倒,无我中我颠倒。破是四颠倒故,说是四念处:破净倒故说身
念处;破乐倒故说受念处;破常倒故说心念处;破我倒故说法念处。以是故说四,不少
不多。 |
|
|
i******s 发帖数: 566 | 8 四念处观行的修法:
一、身念处:
行时知行,住时知住,坐时知坐,卧时知卧,心中了了分明。既是说在日常生活中
,修行者对于行、住、坐、卧,一举一动,内心对这些行动,要了了分明。
我们凡夫俗子,心念粗,行时不知行,坐时不知坐,打个比方说:刚才站起来时,
你哪一只脚先走?刚才你走进庙宇时,哪一只脚先踏进来,你知道吗?在修身念处时,
我们要知道身体在做些什么?我们的心念很微细,不容易观察到,而这四念处中,身体
的行动最粗,最容易感受到。修身念处时,不作任何事物,每天从行、住、坐、卧中去
观察。经过一段时日,对于自己行住坐卧的身体行动就会很清楚,了了分明。
接下来对于自己在看东西,吃饭,穿衣等动作,要保持一心。所谓的一心就是刚才
我的心想这样,现在我的心也是这样。修身念处的人要一心的观察身体的行为。不只是
这样,他更应该坐禅。坐禅时身体不动,呼吸是最粗的动作,最容易观察到它。我们观
察呼出吸入的气息,它的长短,是呼出的气息长,还是吸入的气息长?是呼出的气息短
,还是吸入的气息短?它们是冷或是暖的等等,都要用心觉察它。我们更要观察气息入
体内,出来有进去,对呼吸要了了觉知。观行、住、坐、卧及出入息 |
|
m*********r 发帖数: 31 | 9 我不是WAICHI,不会给你们指导修行的,因为我不以大菩萨自居。
不过可以大概告诉你一点,四念处的确可以说是与观照六根有关,但更确切的理解和说法
是观照(缘六根产生的)身(身体的移动如经行)、受(如安那般那的鼻下觉受)、心(
心念意识的生灭)、法(五盖的生灭)。在直观中体证每一个刹那身心诸法的迅速生灭,
而实证无我。如此简明!这和楞言方法中的持一根方法不同,因为楞言方法是为了最后阶
段的“圆觉自照”的出现。而四念处乃至整个原始佛教中根本没有任何“圆觉”/自性/
真心/真如/觉性的语境。这些概念大多是大乘佛教的形而上学的内容,关于它们从来在
佛教内没有出现过任何实证解脱的传统(但佛教外则不同!)另外,不要总是拿大乘的概
念来理解,这里的“念”不是念佛的念,而是观察/内观/VIPPASSANA。没有
实践过是不可能完全理解我在说什么的。
看你的回复,完全是挑战的口气,既然你说我根本不懂四念处那我何必跟你多费口舌,以
你这种心态我说了也没任何意义。
我实践过安那般那,经行,观腹部沉降,这些都是很重要的内观方法。但我不认为自己可
以指导学生。想了解修法自己去找可靠的来源--觉悟之路--看书,南 |
|
S**U 发帖数: 7025 | 10 「自洲以自依」,也译作「自灯以自明」,因为巴利原文 dipa,有「洲」与「灯」二义。
「自灯以自明」的意思,是修四念处,则四圣谛如实显现。杂阿含反复说见法的人「见法(四圣谛),得法,超越疑惑,不由他知,不由他度。」经文是互相呼应的。
修四念处,四圣谛如实显现,才是经说「自洲以自依」,「自灯以自明」的意义。
杂阿含206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毘舍离城耆婆拘摩罗药师庵罗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
「当勤方便禅思,内寂其心,所以者何?比丘!方便禅思,内寂其心,如是如实知显现。于何如实知显现?于眼如实知显现,若色、眼识、眼触、眼触因缘生受∶若苦、若乐、不苦不乐,彼亦如实知显现;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
此诸法无常、有为,亦如是如实知显现。」
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0206.htm |
|
i******s 发帖数: 566 | 11 三、心念处:
当我们感受到外境时,心在作用,这个知觉的心,我们要知道;但是我们往往会在
知觉的心上加入贪、瞋、痴等种种烦恼,我们也要觉知;乃至这个心念是否专注在禅定
或散乱等,我们也都要念念觉知这个心识所在之处。
比如在静坐时,突然听到声音,耳识在作用,耳朵在感受。我们要观察到心在耳朵
作用,然后又跑到头脑中想,我们要觉知它。这样的慢慢观察就会发现:原来我们的心
念在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中跑来跑去,很快地生灭。佛陀说世间上生灭最
神速的是我们的心念,最容易观察到无常,所以在四念处中佛陀教导我们观心无常! |
|
|
Y**u 发帖数: 5466 | 13 宗下有时学人会问师父, 我能不能准备两三个话头,轮着参。。呵呵,,,一般认为
那样会更难。。
至于四念处, 相互不会捣乱的。。:) 因为一:它们之间共同的地方也很多,可以
相互补充 二:在实践中, 其实你也是不太会永远一起修的,即使你想, 你一定会作
出一个决定的, 一开始你可能会换来换去,或者不确定 但是等进一步深入的时候,
尤其是等行者的定修到一定程度的时候, 比如说欲界定或未到地, 那行者自己都不会
再换来换去的了, 这就是定的力量, 您一定知道哪个更适合你。 所以我觉的这个不
是很担心的事情。
所以如果还不确定, 就都了解了解, 实践实践, 如果能确定, 就要一门深入, 它门
为辅, 会更好。。 |
|
i******s 发帖数: 566 | 14 四、法念处:
法念处主要的是指法尘。法尘是:心中念一、二、三、四……。心中的念就是法尘
。当念“一”时,心知道念“一”,就是心识。念“一”时心识知道念“一”;念“二
”时心识知道念“二”,……。没念“四”时,心识不知道,还没念“五”时,心识不
知道。念“一”时,心识就生灭一下,念“二”时,心识就生灭一下,所以我们的心识
念念在那儿生灭而觉知。古代开悟的禅师说:“念念不相到。”意思既是说:我们的前
心念与后心念毫不相干,互不相到。而每一念的法尘组成凡夫所以为的心,其实它不是
心,那是法尘。我们的法尘有很多,每每想东想西,想要骂人的心想等等,都属于法尘。
在这些法尘中,心念处最先要观察的是五盖。五盖是贪、瞋、睡眠、掉悔及疑。因
为一个人要修定、修慧,这五盖会掩盖住他,使他没有定力,没有智慧,故观法念处时
,要观察我们是否有此五盖的烦恼?它是从何来?从何灭?它生灭的原因?我们应如何
使它不生?假使我们用心观察,慢慢的就能掌握消除五盖的方法,它就会消除掉,那我
们就不会再怀疑佛法,对它深信不疑了。
观察五盖后,接下来是观察五蕴。我们身心的一切活动都包含在五蕴当中。法念处
不止指法尘,它还包括一 |
|
a*******g 发帖数: 867 | 15 北传《中阿含经》卷第二十四
东晋罽宾三藏瞿昙僧伽提婆译
因品 念处经 第二(第二小土城诵)节选
http://buddha.goodweb.cn/sutra/kgin/kgin01/26/26-24.htm
若有比丘.比丘尼七年立心正住四念处者。彼必得二果。或现法得究竟智。或有余得阿
那含。置七年。六五四三二一年。
若有比丘.比丘尼七月立心正住四念处者。彼必得二果。或现法得究竟智。或有余得阿
那含。置七月。六五四三二一月。
若有比丘.比丘尼七日七夜立心正住四念处者。彼必得二果。或现法得究竟智。或有余
得阿那含。置七日七夜。六五四三二。置一日一夜。
若有比丘.比丘尼少少须臾顷立心正住四念处者。彼朝行如是。暮必得升进。暮行如是
。朝必得升进。
佛说如是。彼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
|
b****e 发帖数: 27 | 16 【 以下文字转载自 Wisdom 讨论区 】
发信人: chanworld (chanworld), 信区: Wisdom
标 题: 如实修行 - 庄严寺四念住禅七的体会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Wed Nov 21 22:17:37 2018, 美东)
如实修行 - 庄严寺四念住禅七的体会
2018年11月04日
金秋十月,我有幸参加了在美国佛教会庄严寺由开印阿阇黎主持的四念住禅七。宏伟的
大佛殿和菩提大道,别致的观音殿与和如图书馆,以及美丽的七宝湖,在这个庄严的佛
教道场,我常常有回家的感觉。庄严寺方丈慧聪大和尚是我的皈依法师,美国佛教会会
长尊者菩提比丘曾就巴利佛经的翻译施教于禅世界的中文译者,而这次主七的开印阿阇
黎,兼通北传和上座部佛学,深入经论和禅修,为我辈学人所敬仰。这次上座部风格的
禅七,其教法追随南传佛教的风范,与北传中国禅宗的方法和道风十分不同,令人向往。
禅七的安排包括了开印阿阇黎的四念住的禅修教导和开示,以及关于正见和邪见的充满
学术气氛的研究探讨。每天有禅真法师主持的上座部早课和瑜珈放松,而大多数时间是
分段的密集禅修实践。庄严寺的常住法师包括尊者菩... 阅读全帖 |
|
r****n 发帖数: 8253 | 17 这篇文章是我看到的最好的,最准确的描述四念处核心要义的文章。对于正念的分析非
常精确也非常生动,大力推荐。
四念处是佛法独有的修行法门,是唯一的解脱之路,是一乘道。对于四念处的理解是学
佛人非常需要掌握的。
namatt
nassasacchik |
|
S**U 发帖数: 7025 | 18 身见 (sakkaya-ditthi)结的「身」是五蕴身,包含身心。
<杂阿含经>将身见分析成二十种,或简单的「命即是身,命异身异」两种。
People who are without the training in and knowledge of insight meditation
hold the view that seeing belongs to or is "self," "ego," "living entity,"
or "person." They believe that "seeing is I," or "I am seeing," or "I am
knowing." This kind of view or belief is called sakkaya-ditthi in Pali.
Sakkaya means the group of materiality (rupa) and mentality (nama) as they
exist distinctively. Ditthi means a wrong view or belief. Th... 阅读全帖 |
|
S**U 发帖数: 7025 | 19 修身念处是以色法为所缘,缘生法包括名法与色法,观名法就是受念处与心念处的范围
,所以修四念处到后面的阶段是一起的,不是四个孑然分开。
观的时候,能看到多少法算多少。能看到爱、取就很不错,念力再增强可以看到受,或
是根境和合的触。
无明,是指不与四圣谛相应。以「常乐我净」为基础,而有身口意行。这是对「触受爱
取」过程的另一种说明。
十二支缘起,是对缘起从不同角度作完整的说明。阿含也有只说五支、七支,就足以修
观了。 |
|
S**U 发帖数: 7025 | 20 四念处是以五蕴为对象,
了解四圣谛,四念处是一个完整的修行方法,可以一段时间偏重某一念处,但不必孑然
分开。
身念处以色蕴为主,对无色蕴也要了解四圣谛才能断身见、断疑,所以受心法也要修。 |
|
w****i 发帖数: 83 | 21 中文讲座时间地点:7:30-9:30pm,4月3日(周四),STEW 310
英文讲座时间地点:7:30-9:30pm,4月4日(周五),STEW 310
禅修:9:30am-12:00pm,4月3日、4日(周四、周五),PMU Stouch Tower
继如法師
继如法師出生於馬來西亞1961年,禮竺摩長老座下出家二十餘年,曾參學上座部佛教於
泰國六年。
著有《解脫之道》、《「佛法概論」導讀》、《阿含系列講記》等書。
1995年單槍匹馬赴密蘇里州聖路易市,創辦美中佛教會。
法師除每星期六、日,向當地人士以英文宣弘佛法外。
並經常應邀赴全美及加拿大各地佛學社團大轉法輪,廣宣法理,亦曾多次擔任莊嚴寺佛
學夏令營講師,甚受各地佛友歡迎,法師現任美中佛教會與芝加哥正覺寺住持。
繼如法師1992 初到美國時,就和美國佛教會結下深厚的法緣。1992~1994擔任大覺寺住
持,2002~2004擔任莊嚴寺住持。
許多信眾都曾親蒙法益,奠定了佛法的正知見。法師近年來積極推展佛教在美國本土化
的工作。
目前美中佛教會美籍的僧俗二眾,已展開以西方思維和文化為主體的佛法弘化工作。
============... 阅读全帖 |
|
a*******g 发帖数: 867 | 22 念佛即禅观论
明·蕅益大师著
或问蕅益子曰:参禅、教观,与念佛法门,同耶异耶?
答曰:同异皆戏论也。即亦同亦异、非同非异,亦戏论也。以三种法门,无不离四
句故。若知一切法,无非即心自性,仍可四句而诠显之。何者?梵语禅那,此云静虑。
静即是定,虑即是慧;静即止,虑即观;静即寂,虑即照。是故定慧也、止观也、寂照
也,皆一体而异名也。或谓寂照约性,余二约修;止观约因,定慧约果,不过一往语耳。
夫吾人现前一念心性,虽昏迷倒惑,灵知终不可灭;虽流转纷扰,本体终未尝动。
此岂非寂照真源,止观血脉,定慧根据乎?究此现前一念心性,名为参禅。达此现前一
念心性,名为止观。思惟忆持此现前一念心性,名为念佛。盖念者始觉之智,佛者本觉
之理也。
就此念佛法门,有念自佛、他佛、自他佛之不同。若单念自佛,与参禅、止观全同
。若单念他佛,与参禅、止观,亦异亦同。若双念自他佛,与参禅、止观,非异非同。
夫念自佛者,是四念处观,所谓观身、观受、观心、观法。若一切法门,不为四念
处所摄,即外道法。故知与禅观同也。
夫念他佛者,或念相好、或法门、或实相,或不能作此三种念者,则但持名号。若
念相好,一往似与禅观异。然必止息异 |
|
r****n 发帖数: 8253 | 23
对,你说得对,支撑,挤压确实是风的作用,是身念处。移动也当然是风大,所以也是
身念处。
对支撑挤压产生的触受,有“苦”的感受,这个是受念处。
当有了一定定力之后,浑身舒服的感受,这个也是受念处, |
|
i******s 发帖数: 566 | 24 二、受念处:
受念处是观察六根与外境接触时身心所产生的感受。它可分为身受:苦、乐、舍受
;心受:忧与喜受,共五种。
身念处中的身体我们可以看到,但很多人对受念处中的感受是不知不觉的。这个受
不止是感受到现在是快乐或是苦恼,还要感受到不苦不乐的情形。比如风吹来,皮肤感
受到凉爽;坐在那儿脚痒,感受到哪一部分痒,痒就是苦受。又比如喜欢拍照的人,在
拍照时闪光灯照到眼睛,强烈的灯光使眼睛受苦--身苦,但他喜欢拍照--心喜。
对于受我们要去知道它,觉察它。如果一个人对于观察身体还不清楚,他观这个受
一定没办法完成。我们必须对于身体的行、住、坐、卧的行为很清楚之后,才进一步观
察身心的感受,我们必须要知道这个感受是从六根而来,如风吹来身体感受之;听到声
音是从耳根感受到。如人坐禅时,听到公鸡啼,耳根感受到,如果当时观察到那只是耳
根感受到刺激,就完了,是身受苦,心是不苦不乐受。若他想:“真是岂有此理,我坐
禅,你来吵我。”那他就生起贪瞋痴,心在受苦了。
又比如有很大的炮声,耳朵受到刺激,受不了,耳根受苦;有些声音,好像人声,
耳根听惯了,听了很舒服,那就是乐受;反之噪声使我们耳朵与心受苦;有时寂 |
|
r****n 发帖数: 8253 | 25 仔细看了隆波田禅师的动中禅的禅法,发现和我自己摸索出来的禅法,有很高的相似
性,这基本确定我自己的这套禅法还是有道理的,所以和大家分享一下,也欢迎提提建
议。但不建议其他人模仿学习,因为我还不确定是否有副作用。而且这只是个人喜好而
已,未必适合其他人。
我自己摸索出的禅法有以下几个要点
1.以身体中轴线为圆点,缓慢转动头部
2.转动的时候要一动一停(转动的圆弧幅度越小越好)
3.观照支配移动的念头以及念头支配下的移动(名法和色法)
4.刚开始一次小幅度的头部移动就是一个明显所缘,到后来,转动的开始,转动的持续
,转动的结束都变成所缘,所缘密集变化,心紧密跟随所缘的变化。(身念处)
5.观照力敏锐之后,可以适当增加头部移动速度。促使其由短暂连续性转动变为圆周连
续性转动,但不能过快。
6.观照转动头部时产生的颈部触受,这些触受包括挤,压等(受念处)
7..如果有其他明显身心现象,比如思想的妄念,腿部疼痛,声音出现,要进行观照,
不能忽略,排斥以及压抑
8.思想的妄念出现就观照妄念,让念头自己消失,如果妄念非常厉害,可以停止转动头
部,重点观照妄念。妄念消失后回复到观照头部转动。(心念处) |
|
l****u 发帖数: 2166 | 26 同感 -
稍微加一点:
观息法有两种实习方式。
概念法是止或者定。概念法就是说要关注呼吸的一个地点一个object. 因为定需要连续
性,但是所有的现象都是不稳定的,从而需要概念去支持。
第二种修法是实见法 -这个就是内观了。它在于不追求稳定性,而注重过程的变化。
明白有生有伏,明白不受主体控制, 明白它的存在于消亡都是有压力不舒服的感觉。
这就是四念处里的一种‘受’念处。
可以两者一起使用 - 心烦意乱的时候不能实见,必须要有一定水平的定,才能不被攀
援心把实见污染。
所以心思很多很杂的时候,可以用概念法稳定,然后转向实见(内观)。 |
|
r****n 发帖数: 8253 | 27
不多,根本业处是头部转动,类似马哈西禅法的腹部起伏。
所缘的变化,比较多,但也是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对于观禅,刚开始所缘就一定需要
密集变化,绝不能静止,否则会容易进入止禅的四禅八定,而不是观禅了。也不容易观
查无常的特性。
刚开始只需要观照头部移动(身念处)就好。后面逐渐增加所缘的类型变化。从紧密观
照头部的移动,到颈部的触受,再到其他明显的身心现象
在观照的过程当中,有机会发现头部移动和支配头部移动的念头的各自明显变化,有助
于证得名色分辨智,名色分辨智是十六观智的第一个,这一步非常非常重要。 |
|
p*****n 发帖数: 1415 | 28 好
这似乎还是身念处
我所知 这是身念处观察地水火风的 “风”
“风”是 观察身体的支撑 挤压 这些现象 |
|
|
W****i 发帖数: 565 | 30 >我相信如果有实修四念处,实修观禅的人应该理解这段话
>说的是什么。
>我以前针对观禅曾经举过一个例子,就是修观禅的时候,
>就像射击比赛中的飞碟多向射
>击,不断的准确击中各个目标,将目标击碎。
未上路先中招. 笑翻...........3d..........3d. :) |
|
p*****n 发帖数: 1415 | 31
常习四念处可得”三明”嘛
应该没止禅功力 是很难
有那么几天 我就是不信邪
很多 不谈了 其中一样是数学推不出来
理解佛陀教义容易多了 |
|
c***h 发帖数: 2262 | 32
感谢法友以上说明
再请问身见结,是否只是单纯的指此肉身非我
或是身见结的”身”还指更广泛的包含身心?
另,初修四念处是否有顺序之分,原因为何?
只是难易问题吗? |
|
c***h 发帖数: 2262 | 33
哇,能观察到风大现象是身念处第一关,止观有成的初步现象,
“止”有成,会离五盖,离贪嗔,离”我”,体验四大非我
气动全身(风大),身心舒畅,心情宁静,”觉性”变强,佩服佩服。 |
|
m**e 发帖数: 88 | 34 这就是为你推崇备至的真正修佛方法?
在我看来其实就是外相念佛而内结合修根的不二法门。
既然你抄来此书章节,不如请你讲解一下其中的内容:
~~~~~~~~~~~~~~~~~~~~~~~~~~~~~~~~~~~~~~~~~~~~~~~~~~~~
四念和下面说的六根六识在修时是如何结合在一起的?
或怎么个修法?请用你的直接见解,而非大段抄书。
thanks!
。。。
~~~~~
六根?
~~~~~
六识
~~~~~~~~~~~~~~~~~~~~~~~~~~~~~
~~~~~~~~~~~~~~ |
|
z**n 发帖数: 22303 | 35 【十四】
(仁波切读诵藏文。。。。)
再次的提醒我们自己 要有正确的发心
在佛陀的所有法教中 不但要有正确的发心
而且要有正确的态度
有很多关于如何避免负面心态的教法和例子
但是我认为最重要的是 记得不要成为一个染毒的容器
即使把甘露倒入有毒的容器里 甘露也会变得有毒
同样的 要注意的是
就象我们过去几天里所讲的
如果我们主要是带着对此生
对轮回 和对自身目的的执着而听闻教授
这当然会让我们这些法教的容器变得有毒
你们和世界各地的人都提了很多问题
有一类很一致的问题 我想 有两类的问题
很多所谓的佛弟子或修行人
象是西藏人 那些长久以来一直跟随佛教传统的
甚至生来就处于佛教中的人
我们对佛法有点厌倦
我们的心变得有点僵硬麻木
以至于 我们甚至不感到内疚
我们甚至不会问这类的问题
‘可以对空性执着吗’
‘可以对道执着吗’
因为我们的心已经变得如此僵硬
另一方面 那些发愿成为修行人的人
... 阅读全帖 |
|
t******g 发帖数: 17520 | 36 禅那
禅那[jhāna] 意谓全神贯注、聚焦于单一对象或所缘,譬如观呼吸。
一. 初禅有五要素[五禅支][16]。
(1) 寻想[vitakka,寻]: 默想呼吸,直到能够使心连续想着呼吸,不受干扰。
(2) 一所缘性[ekaggatārammaṇa,一境性]: 心系呼吸。不让它偏离,
去追逐其它概念或所缘。监督你的思维,使之专意调息,直至气息舒顺。( 心合一、随
气安憩。)
(3) 评估[vicāra,伺]: 对如何让这股舒顺的呼吸感[气感] 传播开来,与体
内其它的气感相连,有所领会。让这些气感传播开来,直到它们在全身相互贯通。一旦
身体得到呼吸[气] 的安抚,痛感将平息下来。身体将充满良好的气能。(心只关注与呼
吸相关的事件。)
为了升起初禅,必须把上述三要素汇合起来、作用于同一道呼吸流。这道呼吸
流接着能把你一路带到第四禅。
寻想、一所缘性、评估,此三者为因。因缘俱熟之时,显现以下果报——
(4) 喜[pīti ]: 为身与心一种强烈的满足... 阅读全帖 |
|
j*******1 发帖数: 182 | 37 一、四念处
四念处是指四个安顿心念的处所,又称为四念住。这是以智慧观察四个念处来破除四种
颠倒。
二、大小乘不同的观修方法
小乘修的内容是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其中后者是指观察万法上
没有人我。
大乘超胜小乘,《辨中边论颂》上讲到,大乘的修法由所缘、作意、得果这三方面而超
胜小乘。所缘上,大乘是以自他相续所摄的一切法为所缘,之后见到人、法皆无自性;
小乘主要是缘自相续的法,单单见到人无我,所以大乘更加广大。作意上,小乘是以无
常、苦等行相作意;而大乘是远离常、无常等一切增益损减而以无缘的方式作意。得果
上,小乘只能得小乘涅槃,别别分开轮回应舍、涅槃应取;大乘能证到“智不住诸有、
悲不滞涅槃”的轮涅无二之无住大涅槃。这就是大乘超胜小乘的地方。
具体而言,大乘修无我法门,包括人无我、法无我;其中法无我的修法归纳为四念住,
即对于身、受、心、法都抉择为无缘的大空性。修的时候,首先选出万法中和我们关系
密切的身、受、心这三种法,在观察抉择为大空性之后,依靠正念使心安住在身、受、
心这三者的空性中,就是所谓的身念住、受念住和心念住。再展开来,对内外一切法都
抉择为无生大空性,以... 阅读全帖 |
|
c***h 发帖数: 2262 | 38
果了
再补充说明,再说详细一点 :
(以下我说的不一定对,仅供参考而已)
要断”我见结”,一般的印象要不就是很难,要不就是很容易
怎么说呢?
首先,一般人一开始把注意的焦点放在”我”,认为初果是要断”我”,这就很难了。
尤其一开始,居然就要断”我”,真是天方夜谭,只有上帝能做到。
佛陀也要先走过缘起法,对苦的形成与消除了解了,之后才能断”我”。
一般人一开始就要做最难的事,断”我”,顺序错了,乱了套,所以此生无望,可能要
等下辈子。
不不不
首先,要把注意力放在,我”见”,是”见”。
一步一步来,从简单的先来,要断我”见”,断”见”的迷惑,比较容易。
“见”,这样的观念、看法 : ”这个身心有个我们以为的”我”在主导运作着”
不是没有这个身心及其运作,而是”彻底了解”没有我们脑中认为的”我”在主导这个
身心及其运作
只是单纯了解有这么一回事,还没法断”我”喔
但是,这简单,太简单了吧
佛教徒每个人都知道这个身心的运作并非有个”我”在主导呀,阿猫阿狗都有这观念,
连外道都能朗朗上口
于是,又陷入”很容易”的陷阱。
不不不
接着要把注意力放在”断”
知道归知道,理解归理解,... 阅读全帖 |
|
t******g 发帖数: 17520 | 39 念住呼吸与禅定开示
[作者]阿姜李-达摩达罗
[英译]坦尼沙罗尊者
[中译]良稹
Keeping the Breath in Mind and Lessons in Samadhi
by Ajaan Lee Dhammadharo
Translated from the Thai by Thanissaro Bhikkhu
目录
阿姜李简介
英译者前言
中译者前言
念住呼吸
•引言
•禅修前行
•方法一
•方法二
•禅那
•禅定开示
•呼吸禅定入门
•基本功
•心的照料与滋养
•一步一步培育心力
•就在你的鼻端
•观察与评估
•放开的艺术
•使呼吸更精细
•直路
•安止处
•正定
•真相与它的影子
•造作
•超越对错
•零点
附录
词汇表
英译者后记
福德回向诵文
尊者阿姜李简传
阿姜李1906 年出生于泰国东北部乌汶府乡... 阅读全帖 |
|
r**m 发帖数: 1825 | 40 http://bbs.foyuan.net/thread-271610-1-1.html
本帖最后由 新皮夹克 于 2015-8-25 17:32 编辑
《解脱道论》是比《清净道论》大概早两三百年的赤铜牒部(现在的上座部)论著,有
学者认为,《解脱道论》就是《清净道论》的古本,日本长井真琴认为觉音把《解脱道
论》的原本全部修改后,再增补形成《清净道论》。
此文主要比较在入出息念的修行细节中两本论的差异,比如似相是如烟如雾如珠的《清
净道论》反而在《解脱道论》中被称为异相,比如觉知身而入出息在《解脱道论》中就
是觉知身体的身而入出息,不是指呼吸本身。
如何看待这种冲突需要每个修行者自己去判断抉择。
一 什么是入出息念正确的似相
《解脱道论》卷第七专门谈到两种禅相,一种是正确的:
“彼坐禅人,以九小烦恼清净心,现念入息,彼相得起。名相者,如抽绵抽古贝,触身
成乐触,如凉风触身成乐触,如见入出息风触,鼻口唇念作风想,不由形色,此谓相。
若坐禅人,以修多修相成增长,若鼻端增长,于眉间于额,成多处住,成满头风,从此
增长,满身猗乐,此谓具足。”
一...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41 接下来要谈四果。什么是四果?也就是初果、二果、三果、四果,初果就是断了三
缚结,成了须陀洹。二果就是薄贪嗔痴,就是二果。接下来三果,就是断了五下分结,
成了阿那含。接下来四果,就是断了五上分结成为阿罗汉。
首先我们就要略谈初果,初果所断的是什么?初果所断就是我见(身见)、疑见、
戒禁取见。其中我见也叫作身见,也就是说这个断我见,它是观察五阴十八界里面的识
阴不是真实我,既然不是真实我,他就把它断除。然后他也观察欲界这个色身,也是虚
妄的,也不是真实我;因为这样的结果,就把(欲界)我见身见断了。所以如果有人主
张:“我在就自在。”你就知道他是没有断我见。或者有人主张:“要把握自己,要掌
握自己。”你就知道他的我见没有断;如果他称为他已经证菩提,那就是大妄语。既然
把我见身见都断除了,他对这个就不怀疑,疑见就断了(于诸方大师不疑,是名断疑见
)。因为他接受了,如果不接受,疑还是存在,所以就没有断疑。就是因为他已接受了
,就把疑见断了;因为断了,然后他去观察诸方大师:这位大师到底有没有断我见?这
位大师有没有断身见?他一一如实的了知以后,从此不再怀疑;也就是说他很清楚这大
师... 阅读全帖 |
|
c***h 发帖数: 2262 | 42
如果是已经知道将烦恼转为道用,
也就是可以随时细微的观察到自己的心念,这前提。
但是,突然发现功力其实不够(凈念深度不足,时间上也无法快速捕捉心念)
要退回去,观察容易观察的心念(也就是所说 粗大的妄念)
这是对的,也是惟一一条路。
不过,“妄念越粗大证得解脱越有功力” ,这说法很怪,不自然。
这时很细微的情绪或很粗大的情绪,都可以顺利的”将烦恼转为道用”
如果还不行,就是还未达到”将烦恼转为道用”,还不熟练。
要退回去继续加强”净念”。
仁波切的说法是,还是继续观察心念,但这时要退回去观察粗大的心念。
用禅定的角度看,就是二禅失败,要退回去把初禅的基础打好。
或者是二禅不熟练,继续加强二禅。
用禅定的角度看,
相对于初禅是有寻有伺,
也就是,需要依赖于专注于某个特定所缘,而达到净念。
二禅,无寻无伺,
更熟练了,
不必依赖某个特别所缘,很稳定的(定),也就是随时的,达到净念。
如果配合四念处,会因为观察力提升,
自然的可以观察到更细的”心念”的形成(受集、想集、行集、识集)
这里是因为观察力提升,
而自然提升到比身体(身念处)、比粗大的受,更细的”心念”
如果这时候,观察力不够,... 阅读全帖 |
|
Y**u 发帖数: 5466 | 43 ☆─────────────────────────────────────☆
dobby (friend) 于 (Sun Jul 17 17:06:26 2011, 美东) 提到:
请大侠指点。当有嗔念起的时候,怎么能够控制自己。
平时容易着急。meditate大概有两年。
今天因为家里人之间一点小冲突,清楚的看见自己的嗔念。
因为宝宝不肯好好吃饭,老公就板起脸。我最不喜欢看老公板起脸训宝宝的样子。能够
感觉到自己很生气。但是一开始还能很好的控制自己。我在边上用电脑,能够看到有念
起,想把电脑,扔到地上。但是克制住了。又有念起,想把瓷的菜碗扔到地上,也克制
住了。
我当时知道自己如果离开家,冷静一下就好了。但是穿着睡衣,也没吃午饭,觉得这样
就走了也不太好。心里想,既然能看到念起,应该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
这时候,看到宝宝可怜巴巴的看着我,咳嗽。 宝宝说,“妈妈我喉咙不舒服,喝点汤
就好了。” 我就走到大餐桌前给宝宝盛汤。
一边再犹豫了一会儿是不是离开家冷静一会儿,忽然,好像自己都没有意识到似的,发
现自己已经把一个小的塑料碗扔在地上了。
宝宝叫了一声,我一下子就清醒过来了... 阅读全帖 |
|
c***h 发帖数: 2262 | 44
无思无念的定。那当然不对。
似乎是次第不明,没有方法所造成的混乱,所幸您已经自己了解,解决了。
是这样的
妄念(指不由自主的胡思乱想)一定要消除,凈念一定要修到
没有消除妄念,没有强大的凈念,什么都不用提。
只有净念很纯凈很纯凈(不容易),才能捕捉到念头如何升起。
也就是 心念处时捕捉到,”识”如何在根触尘的时候升起,
然后”行”的升起,然后”想”的升起,然后受的升起。
不过这些也不能叫妄念,因为本来人就会思考。除非是死人。
要消除的不是这些,是那些不由自主乱飘的思前思后脱离当下的思绪,这叫妄念。
相对的,观察你当下所思考的目标,并不是妄念,甚至叫净念(指非常纯凈的观察当下
所缘)。
凈念是要的, 而且是修行非常重要,随时随地都必须的,愈纯凈愈好,
要净念一心,不然不可能观察到自然生起的 识 行 想 受,(这些心念何等之快)。
然候更进一步,要随顺观、随顺觉。也就是”随时”都净念的功力,到达随时随地都可
以观察。
用七觉支的角度,是第二觉支,择法觉支。
也就是念觉支修习过后,已经净念一心了,再更进一步可以随顺净念观,随顺净念觉。
用四念处的角度,适合受念处的修行。因为受念处开放六根... 阅读全帖 |
|
c***h 发帖数: 2262 | 45 忘记对楼主、我回复的网友,及在旁观看的网友说了,
我说的关于佛法或修行的见解,不一定对,
请自行思考、判断,
==========
发信人: cpath (秋十三), 信区: Wisdom
标 题: Re: 前念后念和妄念 Zz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Sep 6 12:14:29 2013, 美东)
无思无念的定。那当然不对。
似乎是次第不明,没有方法所造成的混乱,所幸您已经自己了解,解决了。
是这样的
妄念(指不由自主的胡思乱想)一定要消除,凈念一定要修到
没有消除妄念,没有强大的凈念,什么都不用提。
只有净念很纯凈很纯凈(不容易),才能捕捉到念头如何升起。
也就是 心念处时捕捉到,”识”如何在根触尘的时候升起,
然后”行”的升起,然后”想”的升起,然后受的升起。
不过这些也不能叫妄念,因为本来人就会思考。除非是死人。
要消除的不是这些,是那些不由自主乱飘的思前思后脱离当下的思绪,这叫妄念。
相对的,观察你当下所思考的目标,并不是妄念,甚至叫净念(指非常纯凈的观察当下
所缘)。
凈念是要的, 而且是修行非常重要,随时随地都必须的,愈纯凈愈好,
要净念一心,不... 阅读全帖 |
|
a**u 发帖数: 8107 | 46 ☆─────────────────────────────────────☆
advancing (摧邪显正) 于 (Fri Feb 19 17:19:35 2010, 美东) 提到:
南传巴利文经藏 长部 第二十二经
《大念处经》
http://www.dhamma.org.cn/books/ysfj/mahasatipatthana_Sutta_07.htm
E、观四圣谛
(51)又,比丘们!比丘如何就诸法观察诸法呢?比丘们!比丘就诸法观察诸法,亦即就
四圣谛观察诸法。比丘们!比丘如何就诸法观察诸法,亦即如何就四圣谛观察诸法呢?
比丘们!比丘如实地清楚了知:「这是苦」;他如实地清楚了知:「这是苦之集」;他
如实地清楚了知:「这是苦之灭」;他如实地清楚了知:「这是导致苦灭之道。」
苦圣谛的解释
(52)又,比丘们!什麽是苦圣谛呢?
生是苦,老是苦,(病是苦),死是苦,愁、叹、苦、忧、恼是苦,怨憎会是苦,爱别离
是苦,求不得是苦。总括地说,五取蕴就是苦。
(53)又,比丘们!什麽是生?如果有所谓的生,对一切众生而言,在各类的众生中,他
们的受生、形成、出生、显现诸蕴、获得内... 阅读全帖 |
|
c***h 发帖数: 2262 | 47
我觉得用”妄念”、”净念” 来区分较洽当,
妄想妄念(先通称”妄念”好了) 指想过去,想未来。
简单说,就是不由自主胡思乱想,
也就是脱离当下的念注。(例如,念注呼吸时观察呼吸一进一出)
念注越纯净,妄念就越少。
纯净到剎那定、近行定、或初禅,
净念就很够,不会不由自主的乱想一通。
但还是会有念头,也就是还是会观察(也就是念注)所缘,
只是不会不由自主乱想。只专注在例如一呼一吸。
所以称为净念。净念一心。
妄念愈少,净念愈纯,观察力愈强。
如何到净念?
要问SeeU, linsu ……………
到此为止,是第一步,也是一小步,
如果用四念处来说,那就算例如身念处四阶段的第一阶段,
先净念,不要胡思乱想,先达到初禅,刀子磨利来,
可,还没开始做菜。
这还是佛教与外到共通的。
后面要如何做一桌满汉大餐,
那才是佛法。 |
|
r****n 发帖数: 8253 | 48 简介
班迪达大师经常提到「念处」(Satipattāna)的意义,他运用语源的说明,阐释禅修
练习中,观察生起的身心目标的正确方法。
大师对「念处」这个词作详细且实用的说明,是非常难得的一件事。这说明是令禅修得
以成功的妙方。如果谨慎地运用在个人的修行上,「法」将会很快地自我显露。
正念的七大利益
念处禅修的练习,能够让众生的心得到净化(sattānamvisuddhiyā)、超越忧愁和悲
泣(sokaparidevānamsamatikkamāya)、灭除身苦和心恼(dukkhadomanassānamatt
hagamāya)、进入正道(nāyassaadhigamāya),并证得涅盘(nibbānassasacchik
iriyāya)。
念处的语源
巴利文的Satipattāna,通常英译作正念的四个基础(Four foundations of mindfuln
ess)。然而,将satipatthāna这个复合字拆解,再检视其个别成份与组合后的含义,
将能够展现它完整的意义。
sati+pattāna
或者
sati+pa+thana
sati(念)源自意指「记忆」(sara |
|
a**u 发帖数: 8107 | 49 ☆─────────────────────────────────────☆
runsun (runsun) 于 (Wed Jul 22 21:01:16 2009, 美东) 提到:
正念,巴利语samma sati,八正道之一 ,也是修习四念处的关键,没有正念,不可
能修习任何四念住。正念到底是什么,我们一起来探讨
因为正念是很难正确把握的一个东西,而且并不太好描述,也非常容易造成误解,所以
我先大概尝试性的描述正念的一些特征,后面会不断总结
正念,是一种单纯的注意力,是一种平稳的、不被干扰的、警觉和清晰的清醒意识。你
可以叫它觉察,也可以叫做警觉,但必须明白它和主动性的思想是不同的,它本身能够
察觉思想念头。
正念,有大概这样几个特征
一,如实性,是什么就是什么
二,中立性,不偏不倚,不评断,不贴标签
三、开放性,不执着,不停留
四、当下性,只对当下的念头产生觉察
五。不以自我为中心
六。对生灭流动的警觉
先大概总结这几点,后面慢慢解释,有问题或者不同的意见可以一起讨论
☆─────────────────────────────────────☆
runsun |
|
r****n 发帖数: 8253 | 50 在上座部佛教,大念住经的地位类似于北传的金刚经,心经。其所教导的四念住方法被称为解脱涅槃的唯一之路。
佛陀将入灭时,阿难悲哀,阿那律陀尊者,令阿难问佛四事:一问佛灭后,以何为师?佛曰:以波那提木叉为师。二问佛灭后,以何为住?佛曰:依四念处住。三问佛灭后,恶行比丘,如何调伏?佛曰:默而摈之。四问一切经首,安何言句,以别外道?佛曰:如是我闻。
长阿含卷四游行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