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topics

全部话题 - 话题: 四念处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
p*****n
发帖数: 1415
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05-05 meditation not enough

我了解的
佛陀很少说四禅 好像没见过单独说四禅要如何修
因为禅定是手段 是不散乱的心而已 是刀子
重点在拿禅定来做什么
佛陀之前的印度 是拿禅定来无思无想 或做一些其它例如冥想祈祷
佛陀的重点是拿禅定来保持对自己五蕴的深入观察、对正智的保持、
不散乱不放逸 这称为正定
修四念处就可以
四念处满足 一定会有某种程度禅定 所以不必如当时的外道一样单独修四禅
这是我理解须深经的意思
八正道的正定 就是不散乱的保持正见、正念、正思维….
a**u
发帖数: 8107
2
☆─────────────────────────────────────☆
runsun (runsun) 于 (Wed Feb 17 15:22:03 2010, 北京) 提到:
为什么外道认为只有经过专注,只有修专注禅定,制心一处才能悟道呢?
这是因为他们认为存在一个固定的“观察者”,因为这个观察者乱动,乱转所以才导致
无法发现真相。要悟道必须先得让那个观察者停止乱动乱转,必须得专注于某个固定的
目标或者主题,制心一处。
印度教称这个观察者为梵,或者叫灵魂。道教认为这个观察者叫做“大道”,大乘伪佛
教认为这个观察者叫做阿赖耶,如来藏,本心,自性。密宗大圆满认为这个观察者是本
觉。
他们所谓的无我,并非佛法说的非主宰,非独立,非恒常,他们说的无我是所谓能所不
二,梵我不二,心相不二,万物一体,心相一元。几乎都是不二论。
这种东西非常迎合有贪心的人的需要,因为它看起来可以无所不能,极具诱惑力。那些
所谓悟道的人变成上帝,甚至可以造出世界和宇宙,或者遨游天地,长生不死。
追求这些目标的人,并非想什么度人,所谓的度人不过是自欺的幌子,更主要的想做无
所不能的上帝。想做主宰,美...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合集] 关于佛教轮回 (转载)
☆─────────────────────────────────────☆
leonana (leonany) 于 (Mon Sep 5 03:43:44 2011, 美东) 提到:
发信人: BHistory (往者的影子), 信区: TrustInJesus
标 题: 关于佛教轮回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un Sep 4 23:02:10 2011, 美东)
本帖主要想和认为灵界/佛性存在的网友讨论对佛教轮回概念的理解,不讨论灵界是否
存在。
俺扯些问题,等了解佛教的网友回答。
1. 轮回如同地铁系统,载着亿万众生死生转圈。佛教认为万物皆是因缘相生,那么
在你相信轮回之前,先问个问题:这个地铁系统如何因缘相生?
是其中众生先商讨了后共同建造的呢,还是因缘生了这个系统,其他因缘众生不商量不
知道不了解却乖乖进入,毫无差错的轮回着?
要知道轮回这个系统精密着呢,它操作着肉体,操作着灵魂,一会让肉体和灵魂分开,
一会又让灵魂和另一个肉体结合,还要记忆你万世之业,用算法来算这次结合时怎么报
应你,包括GPS定位,投到地球/宇宙什么地方去等等。
这是个无... 阅读全帖
r****r
发帖数: 755
4
觉得他说的原始的安般念不是只用来修止的,这个说法极有道理。
“诸比丘,念安般数数修习,有大果,有大誉。念安般数数修习,可令四念处完成。四
念处数数修习,可令七觉支完成。七觉支数数修习,可令智慧解脱完成。”
(南传《中部》一一八经)
这个显然是修观,所以葛印卡大师一派传承的观呼吸的“受”可能是安般念的原义。
Y**u
发帖数: 5466
5
☆─────────────────────────────────────☆
whosewho (whosewho) 于 (Sat Jan 21 22:26:45 2012, 美东) 提到:
俺前几天读某位师兄推荐的《禅修之旅》,感觉很好。不过有一个问题一直不明,就是
南传关于‘业’的解释。不知哪位师兄可以一解俺的疑惑?
多谢!
☆─────────────────────────────────────☆
SeeU (See you) 于 (Sun Jan 22 21:02:05 2012, 美东) 提到:
摘录自南传的《阿毗达摩概要精解》∶
善心与不善心两者是「业」(kamma)。缘于业成熟而生起的心是果报心。这类心组成有别于前两种的第三种心;它包括善业与不善业的果报(vipàka)。应明白在此所指的业与果报两者皆是纯粹属于精神方面的。业是与善心或不善心相应的「思」;其果报是其他体验成熟之业的
当「思」开始对目标作业时,它也指挥其他相应法执行各自的任务。「思」是造业的最主要因素,因为所采取的行动之善恶即决定于思。
不善果报心∶第一组无因心包含了七种不... 阅读全帖
r****r
发帖数: 755
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残疾人修身念处而证悟
甘澎老师谈禅修
林崇安 (内观杂志第64期.2009)
一、前言
今(2008)年八月,我们一行十五人到泰国参访禅修老师,并顺便参观寺院和名胜古迹
。于二十一日早上参访了在佛统府佛教城的圣法中心(Ariya dhamma sathan)的康恳
长老和甘澎老师。甘澎老师(Kampon Thongbunnum)是康恳长老晚年所指导出的最有名
气的在家弟子,以下先介绍一下甘澎老师戏剧性的生平。
二、甘澎老师的生平和禅修经历
1955年,甘澎老师生于泰国北部那空洒汪府的贫民窟,整天生活在船上,陆上没有房子
,他的父母靠船运载维生,有五个孩子,甘澎老师排在第二。他的父亲知道教育的重要
,虽然生活贫困,仍然鼓励子女上学读书。 7岁时甘澎老师开始上小学,13岁时读初中
,喜爱体育课程。 16岁时考上Chan kasem师专(毕业后可教小学),18岁时考上
Mahasarakham体育师专(毕业后可教中学),20岁时他以成绩优异直接进入曼谷的Sri
Nakharinwirot体育大学读书。
1977年,甘澎老师22岁,从体育大学毕业,并顺利地被录取为Ang thong体专的公职老
师,从此拥有一个铁饭... 阅读全帖
r*****e
发帖数: 176
7
录自:缅甸帕奥禅师(Pha-AukSayadaw),《止观禅修的指导与问答》,第三届帕奥禅
修营期中2000.5。
问:(以下这些问题一起回答)
一、在佛陀的时代有菩萨吗?如果有,他是否证悟任何道果,或者他只是一个凡夫?
二、为什么圣者(ariya)无法成为菩萨?
三、声闻弟子(savaka)能改变心意作菩萨吗?若不能,原因何在?
四、若遵循禅师的教导而修行,禅修者能够证悟须陀洹道果(sotapatti-maggabana
and sotapatti-phala-bana)。禅修者能否因为行菩萨道的誓愿而不证入道果呢?
答:在证悟道果之前,禅修者可以改变心意。证悟道果之后就无法再改变心意,因为根
据佛陀在许多经中的开示,「道」是一种「正性决定」(sammatta-niyama固定法)的
法则。此固定的法则说:须陀洹道(sotapatti-magga)能产生须陀洹果(sotapatti-
phala)。须陀洹能成为斯陀含(sakadagami),但不能退为凡夫。斯陀含能成为阿那
含(anagami),但不能退为须陀洹或凡夫。阿那含能成为阿拉汉,但不能退为斯陀含
、须陀洹或凡夫。阿拉... 阅读全帖
r**m
发帖数: 1825
8
原地址(含上半部分前文内容):http://blog.sina.com.cn/s/blog_993e460b0102x5c7.html
后续1:关于帕奥禅法通过心脏部位的禅相查禅支以及其他问题的细节说明
一 通过光查禅支的细节以及帕奥尊者的原文
先贴一段帕奥禅师的著作《证悟涅槃的唯一之道》中查禅支的部分,比较有权威代表性
原文链接: http://www.shijian.org/yuan-shi-fo-jiao/19721.shtml
-------------------------------------------------------------------------
因为深厚定力的缘故,有分像一面闪闪发光的镜子般出现在心脏里面。
如镜子般的光亮,是由有分心产生的色法。它本身并非有分,因为有分心是名法,名法
并没有颜色。
为了辨识五禅支,你需要辨识有分意门,同时需要辨识出现在有分意门里的入出息似相。
当你看见出现在有分意门里的禅相后,接着在该禅相中辨识五禅支。
---------------------------------------------------------... 阅读全帖
f*******8
发帖数: 3612
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楞伽经立场,以释迦佛为外道

比如,人们现在常提到的“名色分别智”,
可能很多人都误解这个功夫是在读书,长知识。
了解有身、有心。就算有了名色分别智。
其实这根本就误解。这些东西必须修才能知道。
看下面这一段,用*********的,
真实的“正见”是修出来的。
===========================================
1.名色分别智---引自《身念处禅观修法--阿姜念》
此智是修行者体会到当下的实相。实相是指身心自然的真实状态,此
智改变了妄执身心是「我」的邪见。因为妄执身心为「我」的烦恼(邪
见)已经存在非常长久的时间了,所以此智(见到身心无我的智慧)对于
修行者而言是非常难以在当下掌握到的。想要成就此阶智的人就必须
奉行佛陀在《大念处经》中所提到的四念处正确修法。
想要成就此智的修行者,必须以逐渐增强的思慧常常在当下掌握到身
心,直到正念正知生起猛利的智慧,然后引发正见。例如,正见生起
********************************************
的时候,修行者会知道当下正在观照什么色身、什么心(坐的色身,心
在听等等)--而他也清楚是心知道这是... 阅读全帖
r****n
发帖数: 8253
1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有关无我的一个问题
态度很不错,值得赞赏。
以下涉及到很多问题,需要一一展开,而且某些是不太容易理解的,我对这种涉及过多
问题的,也会比较头大一些,因为解释起来有点累。不过像你这样的,确实值得。

在四念处的修行当中,对色法的观察,也包括外色,这部分实际也属于身念处的内容。
在大念住经里面,有提到外观。
身念处是主要观察色身,因为比较容易观察
地火水风,就涉及到外色了,尤其是风大。
我个人,第一次苦谛的亲见,恰好是来自于外色。这方面有很深的印象,所以我理解为
什么念处经为什么说要外观,为什么外色也同样可以见苦谛。
先只是这样粗略说一下,后面我再引用经典来分析。
当然你上面所说的是“主要”,这个也是正确的,但是我从你整个文章包括前面的帖
子来看,有忽视外色的倾向。对于外色的一些性质,也不是太了解。
c***h
发帖数: 2262
1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阿罗汉辟支佛与佛
杂阿含393经(谛相应/杂因诵/修多罗)
相应部56相应3经/善男子经第一(谛相应/大篇/修多罗)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波罗奈国仙人住处鹿野苑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善男子正信.非家.出家学道。彼一切所应当知四圣谛
法。何等为四。谓知苦圣谛.知苦集圣谛.知苦灭圣谛.知苦灭道迹圣谛。是故。比
丘。于四圣谛未无间等者。当勤方便。修无间等。如此章句。一切四圣谛经。应当具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如是知.如是见.如是无间等。悉应当说。又三结尽。得须陀洹。一切当知四圣
谛。何等为四。谓知苦圣谛.知苦集圣谛.知苦灭圣谛.知苦灭道迹圣谛。如是当知
.如是当见无间等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若三结尽。贪.恚.痴薄。得斯陀含。彼一切皆于四圣谛如实知故。何等为四。
谓知苦圣谛.知苦集圣谛.知苦灭圣谛.知苦灭道迹圣谛。如是当知.如是当见.如
是无间等。亦如是说
五下分结尽。生般涅盘阿那含。不还此世。彼一切知四圣谛。何等为四。知苦圣
谛.知苦集圣谛.知苦灭圣谛.知苦灭道迹圣谛。如是知.如是见.如是无间等。亦
如是说
若一切漏尽。无漏心解脱.慧解脱。见法自知作证。我生已尽。梵行... 阅读全帖
l*****a
发帖数: 38403
1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印度佛教简史
这个,有什么地方不一样的?
原始佛教
釋尊悟道的那一刻,就是佛法的起源。當時釋尊的年齡為三十五歲(大約是西元前528
年),他體悟到世間的一切都是虛幻的,他的覺醒就像是從睡夢中醒來般,了解到娑婆
世界的所有眾生,因為無明,導致必須在永無止盡的六道輪迴裡,承受不必要的痛苦。
於是,釋尊決定「逆著時代潮流」,向受苦的眾生,宣說覺醒的解脫之道,也就是教導
佛法。
有四十五年的時間,釋尊在印度中部的恆河平原來回行腳、佈道,傳遞他深廣、超凡的
覺悟。有時他直截了當地開示,有時則詳盡闡述,而逐漸形成了一個綜合精神、心靈與
實效層次的教理體系。釋尊的證道和覺悟的法教,透過無數未曾中斷的宗派導師傳承下
來,並擴展到許多國家。其中還有不少宗派,至今依然十分興盛。
西元前483年,釋尊入滅,佛法正盛行於中印度。當時已有許多在家護法居士;然而,
佛教團體的重心還是在出家眾,包括眾多的阿羅漢(即「應供」,此生成就涅槃者)。
此外,數不清的佛教寺院,一座座矗立在當時的各大城市,如:王舍城、舍衛國和吠舍
離。
佛陀教法的結集
根據傳統說法,首先繼承佛陀衣缽的大弟子是摩訶迦葉尊者,他負責統整佛陀的教法。
在佛陀圓寂... 阅读全帖
c***h
发帖数: 2262
1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转:原始佛法之探究

为啥说是空话呢? 因为每个人都会说呀
而虽然他们可能同一个意思,解释起来说词不同,也看起来有异,
或者 只有很微小的差异,大多数一样,可说起来差异很大似的,
或反过来,说的似乎一样,其实很不一样。
其实,用在修行的观察、体验,一样就好了。
但是,这就是真正的区别了。 如何用在修行。
不同派别可能修行方法不同,用的方式就不同。
有人可能嘴巴说无常,可修行时没用到无常,
嘴巴说无我,可修行不知如何达到无我,只知禅定
更多人是嘴巴说苦,解释很多,压根看不起苦,修行里没有四圣谛的份,说那是”小乘
”的玩意。
所以,说他邪,他嘴巴又一直说三法印。 不好讲人家什么。
说他正,他修行又没用上三法印。
我自己是这样用,也许有错。
我们知道脑袋老是带着恒常的看法,
大的时空颗粒方面,
e.g.,认为父母一直在我们身边,也永远存在,
父母过世,就认为永远失去,很伤心。
其实,父母的存在也是生生灭灭,今天早上出去,不在身边,就是灭,
晚上回来就在身边,是生。但是脑袋就是只看生,不看灭,
认为父母一直在,生,且永恒的生,是脑袋”骗我们”。
反之,有些事是只看灭,认为某事物就是不存在。不看生。
e.g.我举... 阅读全帖
r****n
发帖数: 8253
1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隆波田禅师的生平

我认为没什么不同。日常生活当中,你基本是在不断的动,所以观照一举一动很容易。
走路的时候,你可以观照脚步的动作,吃饭的时候,你可以观照咀嚼,当然也可以观照
自己的念头思想的动向。只要让正念一直保持就行
主要的不同就是在打坐当中,因为打坐主要是一种静止的状态,在这种状况下,不同的
禅师就会有不同的方法。
从修观禅的角度来说,大部分禅师选择传统的观呼吸(风大,触受)等,马哈西禅师选
择了观腹部起伏,而隆波田禅师选择的对手部动作的觉知,他们共同的特点都是在观察
一些动的对象,紧密觉知整个过程,这就是在修四念处的观禅,最后的结果都是一样的。
若从修止禅的角度来说,方法就各种不同了,因为止禅的对象和方法非常非常的多,除
原始佛法以外的派别更认为只要修止禅就好了。坐中观到最亮最亮的光,就是到达五界
;或者定到极处,观察心的性能,于是就解脱;或者所谓的止观双运,甚至把观当成思
维,思考,认为是以毒攻毒;或者修各种观想;或者所谓的参话头,参念佛者是谁。这
些方法和修四念处的观禅都是很不一样的,也无法通向真正的解脱。
我个人认为,姿势只是利于观察而已,并无特别意义。
c***h
发帖数: 2262
1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杂含读记:舍断五蕴

在爬悬涯时,手中紧握绳索时,依赖它拼命爬时,手中紧握的绳索别放掉呀
并非所有欲望一开始都要舍弃,”善”的欲望刚开始不要舍弃,
(这里的“善”,常指趋向涅盘,出世间的善。佛陀说的善,常指这个,
不是人间善法,世间的善,捐钱做善事等)
顺序不对,会修成精神错乱喔。这是真的,不是骂人或唬人。
为什么呢? 因为修行步骤的逻辑不对,说服不了自己,却硬要奋力去做,常会出状况。
明明想要,程度还没到那地步,又乱舍,那不是,轻则摔下悬涯没成果,不修了
重则非要奋力一搏,精神压力大,心力又耗损,常常造成精神状况出问题。
有人说入魔,我看八成就是顺序有问题,逻辑有问题。
话说入魔,我又想起佛陀说的修行平衡的问题,
常常的例子是太重视”定”,尤其一开始就奋力长期修”定”,缺少修”慧”,那会心
力耗损,
有幻觉,精神状况出问题,等等,有人说入魔。
五力要平衡,至少定力、慧力要平衡吧。 不平衡,就出问题。
初期,修念(四念处),念力(觉知、注意、警觉)强。
但同时,也一定修”定”(心的清净,没有噪声),两个同时进步。
定不强,再修下去念力不会太强。这时,如要特别修定,也是为了念力。
如要特别修念,也可以说为了...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1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合集] 关于轮回的一系列问题
☆─────────────────────────────────────☆
dancooper (诚能见可欲而思谦冲以自牧) 于 (Mon Jun 18 01:34:46 2012, 美东) 提到:
很肤浅,请不吝赐教。
1)病毒细菌按照佛教教义,也算是轮回的一种生命形式吗?
2)如果是,这些此世做病毒细菌的,岂不是不可能行善?病毒细菌只能杀生。除非病
毒细菌的善恶标准不同于人世。
3)如果轮回成病毒细菌了,就没法子行善,那么岂不是进入了恶性循环,下一辈子更
糟?
☆─────────────────────────────────────☆
heimo (黑漠) 于 (Mon Jun 18 01:49:05 2012, 美东) 提到:
☆─────────────────────────────────────☆
dancooper (诚能见可欲而思谦冲以自牧) 于 (Mon Jun 18 02:01:30 2012, 美东) 提到:
万一作业太多,下一辈子轮回成病毒细菌了尼?
☆───────────────────────────────────... 阅读全帖
b*****l
发帖数: 3821
17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10c21b80102erxi.html
我今天讲的跟上一次不一样,上一次主要是在家居士,今天在座的有法师,佛教基础
很深厚,也为别人讲,讲得比我要好。所以我要讲就不太容易了。我要讲的题目是《三
乘道次第与净土法门》。此处的三乘与一般所讲的三乘不大一样,一般说三乘就是声闻
乘、缘觉乘、菩萨乘,我在此处所说的三乘主要是小乘、大乘、密乘。
净土宗的信徒从历史上大概可以分为两类。大多数是属于信仰型的,也就是一般人所说
的“愚夫愚妇型”的,文化程度很低,了解的佛法也很少,但信仰的需求非常强烈。尤
其在厌离人生,希望后世能够获得永恒的幸福,这方面的要求非常强烈。这种信徒在女
性里面大概占多数。解放前,印光大师就曾经说过,中国的佛教徒,女性大概占到70%
以上。这当然与过去的社会环境有很大关系,现在这种情况也还没有完全改变。这种净
土宗的信徒,往往修行是很好的,尽管懂的道理不多,也许不识字,没看过什么佛经。
我碰到过很多这样的老太太,她修行的效果非常好。这是一类。
另一类就是精通佛法,精通三藏,比较了各个宗派、各个乘的修持道以后,他最... 阅读全帖
f*******8
发帖数: 3612
1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抛砖】浅谈刹那无常

灭)
其实我念佛号的无相法就是修四念处的,
按说,任何实修的人都是修四念处的吧?
你是说现在实修的人少吧。
(以上个人理解。另外也确实不懂比如念佛求生西方的,是什么念处。
当然我并非一直实修的,有时真的不精进。)
Y**u
发帖数: 5466
1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合集] 学佛开始依我见
☆─────────────────────────────────────☆
Yisu (一输就哭) 于 (Sun Apr 15 22:07:47 2012, 美东) 提到:
咱们这个论坛里经常有一些刚刚开始对佛法感兴趣, 但是又不知道从哪里开始..我在其
它的佛教论坛里请了这么个问题, 主要是针对大乘佛法的, 我精选了一些回答, 和这里
感兴趣的朋友们分享一下, 可以看的出来, 有深有浅, 大家也可以补充. 多少给那些想
了解佛法的朋友们一点方向..谢谢大家:
标题: 替希望了解大乘佛法的朋友问个问题
问: 经常在网上会遇见一些朋友, 开始对佛法感兴趣, 询问到底应该从哪个地方开
始入手。。在这里, 我想代问他们一些问题, 请这里的师兄们给出出主意:
1: 有那些书或佛经比较合适开始学习
2: 除了读佛经, 还有哪些心理上的准备, 或者说是见解上的初步树立。
3: 初步了解后, 下一步的大致方向又如何?
烦恼即菩提:
具体从哪里开始学佛,其实挺难讲。但对于藏传佛教道次第,个人认为一定要学,因为
佛法在理论上树立一个系统框架和修学路线图是非常重要的。藏传佛教各派都有自己的... 阅读全帖
G**W
发帖数: 1865
20
中观金鑑(自序)
孫正德老師著
佛法中观之立论乃至中道之履践,皆是真实可证、务实可行而有其不可攻破、不可
毁坏、常不变异之真实理為根基。此真实理无论佛出世或不出世,皆常常时、恆恆时,
法性安住、法住法界,而有其法尔如是、永不颠倒之理成就性与如成就性。真实法性如
是安住於法界,在在处处所呈现者皆是其无二之实性,有二者则非实性,有二者则落於
两边之一边,或具足两边而不涉中道;若不能处中而含摄两边,并且不落於一边者,即
非实性。意即具有实性之法性,方能处中而含摄两边,不餘一法而不堕一法,才是中观
立论之依据,才是中道履践之行跡,才是佛於经中所说之古仙人道、古仙人逕、古仙人
道跡。
所谓二法者,例如:常、无常,生死、涅槃,有、无;或如空、有,我、无我等等
,皆是二法,凡是因缘所生法皆是落於二法中者,不涉中道;五蕴、十二处、十八界、
四念处等三十七道品皆是因缘所生法,皆不是能够含摄二法而不落於一边者。例如色受
想行识五蕴,是无常之法、是生死之法、是世俗之有、无真实我之法。因為,五蕴是因
缘所生念念生灭变异故為无常法,五蕴乃本无今有而有生相与死灭相故為生死法,五蕴
乃三界中之有法故... 阅读全帖
a*******g
发帖数: 867
21
"有人主张,释迦牟尼在涅盘前不久,对自己的学说做了一个撮要,这就是:四念处、
四意断、四神足、四禅、五根、五力、七觉意、贤圣八道。所有佛教宗派,包括大乘在
内,都无异说。这似乎就是释迦牟尼自己归纳的基本教义A.K.Warder,IndianBuddhism(
《印度佛教》),Delhi,1970,p830。。这说法有没有根据呢?应该说是有的。《长阿
含经》卷二《游行经》说:
告诸比丘:“汝等当知,我以此法自身作证,成最正觉,谓四念处、四意断、四神足
、四禅、五根、五力、七觉意、贤圣八道。汝等宜当于此法中,和同敬顺,勿生讼诤。
”第1卷,第16页下。参阅《增壹阿含经》卷3,见第2卷,第561页中。《十诵律》
卷33,见第23卷,第239页下。
但是这种根据是靠不住的。这所谓“三十七品”在佛典中已经成为一个刻板的老一套
。不管什么地方,一提到佛的教义,就是这一套。例子太多,无法引用。看来这是佛教
和尚长期形成的一套说法。释迦牟尼在生前不可能对自己的学说做这样系统的阐述,这
样的系统化显然是后人做的。
估计如来佛的根本教义,不会出他在成佛时思考过的一些问题之外,后来他在第一次
说法时又
w****g
发帖数: 570
2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阿含解脱道次第
http://www.baus-ebs.org/sutra/jan-read/011/02.htm
第○章  前 言
http://www.baus-ebs.org/sutra/jan-read/011/02.htm#000
第一章  阿含解脱道次第概论
http://www.baus-ebs.org/sutra/jan-read/011/02.htm#01
第二章  善人、慈悲喜舍
http://www.baus-ebs.org/sutra/jan-read/011/02.htm#02
第三章  深入体会世间苦难--老、病、死
http://www.baus-ebs.org/sutra/jan-read/011/02.htm#03
第四章  惭愧心
http://www.baus-ebs.org/sutra/jan-read/011/02.htm#04
第五章  亲近善知识
http://www.baus-ebs.org/sutra/jan-read/011/02.htm#05
第六章  乐见圣贤--培养恭敬心、柔软心
http://www.baus-ebs.org/sutra/ja... 阅读全帖
r****n
发帖数: 8253
2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佛说《噶拉玛经》

这个叫邪见!而且是致命的邪见。
你说六祖也讲四圣谛,起码要符合小乘讲的四圣谛吧,你怎么能把大乘不同于小乘的见
解当成四圣谛的内容,这不是强奸四圣谛吗?
胡扯八道。
八正道是一个整体,而正见是先行,是通过亲近善知识和听闻佛法而获得的对佛法的正
确见解(绝对不是来于实修),在此基础上指导后面的正精进,正念,正定等。
你自己的所谓正见,就是在没有正见的基础上胡修乱修,瞎猫乱撞,自我暗示,不懂装
懂而产生出的邪见。
另外八正道里面还有关键的正念,是四念处的修行方法,可是六祖教导的那里有什么四
念住?以为什么无念无住就是四念住吗?
你自己根本就不懂四圣谛是什么,然后还强拉硬扯什么六祖坛经也讲四圣谛,完全是胡
扯。
S**U
发帖数: 7025
2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以慈悲为修行的支持
杂阿含经卷27·七四三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释氏黄枕邑。
时众多比丘,晨朝著衣持钵,入黄枕邑乞食。时众多比丘作是念∶今日太早,乞食时未至,我等可过外道精舍。尔时、众多比丘即入外道精舍,与诸外道出家共相问讯慰劳已,于一面坐。
诸外道出家言∶「沙门瞿昙为诸弟子说如是法∶不断五盖\,恼心,慧力羸,为障碍分,不趣涅盘。善摄其心,住四念处,心与慈俱,无怨、无嫉、亦无瞠恚,广大无量,善修充满;四方、四维、上下,一切世间,心与慈俱,无怨、无嫉、亦无瞠恚,广大无量善修习充满。如是修习悲,喜,舍心俱,亦如是说。我等亦复为诸弟子作如是说,我等与彼沙门瞿昙,有何等异,所谓俱能说法」!
时众多比丘闻诸外道出家所说,心不喜悦,默然不呵,从座起去。入黄枕邑乞食已,还精舍,举衣钵,洗足已,诣佛所,稽首礼足,退坐一面。以彼外道出家所说,广白世尊。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如彼外道出家所说,汝等应问∶修习慈心,为何所胜?修习悲、喜、舍心,为何所胜?如是问时,彼诸外道出家,心则骇散,或说外异事,或瞠慢、毁呰,违背不忍,或默然萎熟低头,失辩思惟而住。所以者何?我不见诸天、魔、梵,沙门、婆罗门,天、人众中,闻我所说随顺乐者,... 阅读全帖
c***h
发帖数: 2262
2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取缘有

十二缘起轮回是有人限定在前世今生,不过这应该有争议。
佛法是现见,当下就能见到,无需神通也能,
毕竟神通不是佛法主要,只是可能的、附加的。
十二缘起的轮回如果只限定在前世今生,就有问题了,我认为。
什么是今生当下轮回? 断不了贪吃美食的欲望,贪好看的欲望,…
今天吃了美食的,明天念念不忘,吃不到有苦恼,于是打工赚钱也要去吃美食,
就在无明烦恼(苦)的轮回中,
这一刻贪爱没断,下一刻无明(阻止不了),动了意念(行),五受阴活动,
想起来(六入处,意根触法尘),受,又是贪爱乐受,生烦恼(苦)。
前一天前一刻残留的贪爱(业),就会影响这一天这一刻。这不是轮回吗?
我们不是每分每秒都这样过的,都这样轮回吗?
我们现在就可以观察觉知到,只是深入细腻与粗糙的差别。
断五种欲的修行方法,应该不需神通看见前世今生吧? 我所知是不用。
只要四念处内观,
(还无须初禅、安止定,剎那定(南传的称法)就可以,突然非常清明,清醒,
观察力极敏锐),剎那定就能看到,
受念处清楚的看到,十二缘起中,触、受、爱,
心念处清楚的看到,心念活动(行识想受),
法念处清楚见到十二缘起、八正道、七觉支... 阅读全帖
c***h
发帖数: 2262
2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生活无处不修行

以佛陀所敎内观四念处中的”身念处”为例,
1.少事少务,心里不要有很多事情塞着,顾东顾西。
2.先注意肩颈要放松。然后全身放松,松柔。
(这两件事很重要,要养成习惯) (我以前一直没注意)
3.依自己进度,注意身体某一部位。
通常会注意呼吸(又叫”安那般那”),或者走路(又叫”经行”)
注意呼吸为例,又可以依自己进度注意不同部位,
例如,一开始不容易专心,可以先注意较小的部份
—e.g.”人中”的一呼一吸的摩擦感觉
或 有人注意随呼吸肚子一胀一缩
这时的”正念”,就是保持注意
.”人中”的一呼一吸的摩擦感觉 或者 肚子一胀一缩
不要被各种杂念中途打乱
当没有注意”所缘” (也就是.”人中”的一呼一吸的摩擦感觉 或者 肚子一胀一
缩)
就叫失去”正念”。
要拉回来,继续注意”所缘”
等注意更集中了,能够不耗神而轻松的注意到”所缘”,
感觉也会慢慢扩大,
感觉自然会慢慢扩大到吸气进来到鼻腔、气管的各种细微感觉。
这时,”正念”就是保持注意”吸气进来到鼻腔、气管的各种细微感觉”
再熟练,注意力再集中,能够不耗神而轻松... 阅读全帖
c***h
发帖数: 2262
2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金刚经谁讲得好啊?

我的意思指日常生活中一举一动中断除欲界色界无色界贪爱,
是相对于一时的,e.g.坐禅时离五盖之类,但日常生活还是受贪爱影响
善护六根是很基本也很重要的修行方法,
也就是日常生活一举一动,六根接触六尘生六识时,就要开始注意
内观力(含定力)到一定程度,触、识那一剎那就可以很敏锐观察到
这时,无明缘行,或明,就决定了后续是否有不好的影响开始发威了。
触、识那一剎那是明 (明触),就不再贪爱
触、识那一剎那是受到以往业、习惯(行)影响(无明触),当然就往不好的方面走,直到
贪爱再发生。
其实四念处从e.g.身念处开始就要注意日常生活一举一动,看使否有贪爱色身的情况
当我们说要检查贪爱是否发生,那一定是六触开始
检查对 色的贪爱 声的贪爱 香的贪爱 ….
若内观力很强,更进一步是六触之后,剎那生起的每个心念就开始检查是否无明缘行
像七处三观等经文都常提到要在六入处就要注意
无论怎么修,都会检视日常生活一举一动一思一念。
一般人都常说 修行是在日常生活中
因为最终不是只在e.g.坐禅时,一时的高境界,而是日常生活一举一动都要这么高,断
除贪爱
理论上,日常生活一举一动都要这么修行。 但很难,... 阅读全帖
c***h
发帖数: 2262
2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金刚经谁讲得好啊?

我的意思指日常生活中一举一动中断除欲界色界无色界贪爱,
是相对于一时的,e.g.坐禅时离五盖之类,但日常生活还是受贪爱影响
善护六根是很基本也很重要的修行方法,
也就是日常生活一举一动,六根接触六尘生六识时,就要开始注意
内观力(含定力)到一定程度,触、识那一剎那就可以很敏锐观察到
这时,无明缘行,或明,就决定了后续是否有不好的影响开始发威了。
触、识那一剎那是明 (明触),就不再贪爱
触、识那一剎那是受到以往业、习惯(行)影响(无明触),当然就往不好的方面走,直到
贪爱再发生。
其实四念处从e.g.身念处开始就要注意日常生活一举一动,看使否有贪爱色身的情况
当我们说要检查贪爱是否发生,那一定是六触开始
检查对 色的贪爱 声的贪爱 香的贪爱 ….
若内观力很强,更进一步是六触之后,剎那生起的每个心念就开始检查是否无明缘行
像七处三观等经文都常提到要在六入处就要注意
无论怎么修,都会检视日常生活一举一动一思一念。
一般人都常说 修行是在日常生活中
因为最终不是只在e.g.坐禅时,一时的高境界,而是日常生活一举一动都要这么高,断
除贪爱
理论上,日常生活一举一动都要这么修行。 但很难,... 阅读全帖
p*****n
发帖数: 1415
29

身念处修到一定程度就可以酱
有位同门十日禅修后就满足身念处 进到受念处 佩服
出入息念大伙都练到呼吸遍佈全身 一呼一吸全身都感到震动
唉 该惭愧的是我
c***h
发帖数: 2262
3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当下的力量
:《当下的力量》
无明缘行
行缘识
识缘名色
……….
脑袋里有多少concurrent的”声音”(指令、行)发出来
然后污染身心(名色)
永不止息(轮回)的 污染再污染
我们是可以终止轮回
正是这样
无明缘行
行缘识
识缘名色
……..
佛陀说:
无明所盖,爱结所系,长夜轮回,不知苦际
无明(无知)、贪爱, 让我们一直发出这样的”声音”(指令、行)
“一再重复的思想模式” 就是 缘起法
无明缘行
行缘识
识缘名色
……
爱 取 有
……..
忧悲恼苦
内观 缘起法
也就是佛陀当年教的 四念处 : 内观 身、受、心、法
因为心念闪动太快,不容易有效观察
所以 配合七觉支,有次第(定慧同时加强),由浅入深,训练观察力(内观能力)
在 心念处,会细腻的观察到
无明缘行
行缘识
识缘名色
……
爱 取 有
……..
“倾听你脑袋里的声音,在那里出庭见证。”
也就观察到无明缘行 “声音”(行)发出来的那一剎那 现观
观察到 无明缘行 “声音”(行)发出来的那一剎那
是不思善 不思恶 没有分别心
意思是 不加以评判 只是观察 的意思
不思善 不思恶... 阅读全帖
c***h
发帖数: 2262
3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当下的力量
:《当下的力量》
无明缘行
行缘识
识缘名色
……….
脑袋里有多少concurrent的”声音”(指令、行)发出来
然后污染身心(名色)
永不止息(轮回)的 污染再污染
我们是可以终止轮回
正是这样
无明缘行
行缘识
识缘名色
……..
佛陀说:
无明所盖,爱结所系,长夜轮回,不知苦际
无明(无知)、贪爱, 让我们一直发出这样的”声音”(指令、行)
“一再重复的思想模式” 就是 缘起法
无明缘行
行缘识
识缘名色
……
爱 取 有
……..
忧悲恼苦
内观 缘起法
也就是佛陀当年教的 四念处 : 内观 身、受、心、法
因为心念闪动太快,不容易有效观察
所以 配合七觉支,有次第(定慧同时加强),由浅入深,训练观察力(内观能力)
在 心念处,会细腻的观察到
无明缘行
行缘识
识缘名色
……
爱 取 有
……..
“倾听你脑袋里的声音,在那里出庭见证。”
也就观察到无明缘行 “声音”(行)发出来的那一剎那 现观
观察到 无明缘行 “声音”(行)发出来的那一剎那
是不思善 不思恶 没有分别心
意思是 不加以评判 只是观察 的意思
不思善 不思恶... 阅读全帖
G****t
发帖数: 1799
32
萧平实语录:
然胎昧不障修道,若遇法缘,便能自行悟入,往世所修证般若智慧,又复现前,继续修
证,转更超胜前世。如余往昔多世出家于印度,虽得明心,未能见性;复于九百年前,
于先师(圆悟)克勤大师座下破参,又见佛性;虽未离胎昧,转生密宗觉囊派法中,亦
能自参自悟,而符佛旨;多世之后,生于江浙,现居士身,潜隐修道,唯度少数有缘人
,亦不造论著书,于世没没无闻,死已转生台湾。生台湾已,虽受名师知见所误,以致
学佛参禅六年方能自悟,然悟后复能渐修渐证,今得道种智,发起法眼,能辨诸方大师
邪见。”(《宗通与说通》)
——这段文字来自网络,如果与萧平实的书有出入,请提出异议!!!
《大智度论》中道种智的定义,看看菩萨证得道种智了,都可以作些什么!!!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世尊所说道,声闻道、辟支佛道、佛道,何等是菩萨道种智?”
佛告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应生一切道种净智。须菩提,何等是道种净智?若诸法相貌
所可显示法,菩萨应正知;正知已,为他演说开示,令诸众生得解。是菩萨摩诃萨,应
解一切音声语言,以是音声说法,遍满三千大千世界,如响相。以是故,须菩提,菩萨
摩诃萨,应先具足学一切道。
道智具足已,... 阅读全帖
a**u
发帖数: 8107
3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合集] 别和人争论修行
☆─────────────────────────────────────☆
Yisu (yisnotme) 于 (Mon Aug 9 10:13:55 2010, 美东) 提到:
阿姜查
有些修行人喜欢争论禅法、戒律与止观,别和他们争辩,我从不和人争辩。我做我了解
的修行,别人相信什么是他们的事,不要大惊小怪。我照自己的方式修行,如果你们有
兴趣,也可以尝试,我无法强迫你们。如果你们感到好奇,就得自己去寻找答案,否则
争论将没完没了:止与观、专注于腹部的起伏、念佛,(Buddh)、念法.(Dhammo)……
每个人都疯了,讨论与争辩什么才是正确的修行,什么才是最好的方式……真的是太过
份了。但是有些人却乐此不疲,只要到了修行的时候,他们就喜欢发问。对于鸡毛蒜皮
的事,他们也有问不完的问题。他们喜欢尝试每一种他们听过的禅法,片刻也不得闲,
就妤像底下有一把火在烧一样,一把他们自己点燃的火。
我们告诉他们:[坐下来禅修,你们就能把心安定下来,」修定能够让心平静,这听起
来似乎不错,所以他们就试了。他们以为只要坐下来,就能入定。他们坐下来并且尝试
将心固定,不过它却动(上汤下...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3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时间真相》—白玛格桑法王
“以法为师”见杂阿含639经
是故,比丘!汝等勿生愁忧苦恼!何有生法、起法、作法,[有]为法、坏败之法而不磨
灭!欲令不坏,无有是处。我先已说∶『一切可爱之物,皆归离散。』我今不久,亦当
过去。
是故,汝等当知自洲以自依,法洲以法依,不异洲、不异依,谓∶内身身观念住,
精勤方便,正智、正念,调伏世间贪忧,如是,外身、内外身;受……心……法法观念
住,精勤方便,正智、正念,调伏世间贪忧,是名自洲以自依,法洲以法依,不异洲、
不异依。」
南传:相应部47相应14经
比丘们!因此,在这里,你们要住于以自己为依靠,以自己为归依,不以其他为归依;
以法为依靠,以法为归依,不以其他为归依。
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0639.htm
“以戒为师”、“以法为师”都有道理。
重律的学派更重视“以戒为师”。不过“以法为师”更重要。何以故?依(四念处等解
脱)法行,可以解脱(四预流支就有「法随法行」一支),到达「无学」-阿罗汉,究
竟安稳。而戒只是三学的起点,若持戒而无定慧,只是人天善,不得解脱。
佛弟子三皈依时,也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并受持戒律。皈依与受持,还... 阅读全帖
P****S
发帖数: 2286
3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转些正能量
五.什么是出世间禅
在佛教中有“凡夫行静虑”、“义分别静虑”和“缘真如静虑”这三种分类。
如果你安住在诸法无自性的心念中,通过心的空性,断除心的无念、明、乐的状态,
是第二步境界,叫义分别静虑。第三步境界就是远离一切空和非空、明和不明的执著,
这就是缘真如禅定。
在禅修过程当中,有人感受到乐、有人住于无念、有人住于空,这三种觉受中,空的
感觉是比较好的。但这种“空”,只是一无所有、豁然空虚的状态,并非是对诸法显现
的当下,没有丝毫实有本性的认识。安住在世间禅中,最高可以达到四禅八定乃至无色
界的非想非非想天,却不能从三界中解脱。
要从世间禅进入真正的出世间禅,仅仅“义分别禅定”的“单空”是不够的,还要达
到缘真如本体的禅定,就是远离空与不空,认识心的无缘赤裸的本性。这种境界,在禅
宗中叫明心见性;在密法中,称为认识觉性。
大圆满密法中讲到光的明点,其实,人的心有一种自然的光,这种心的自然智慧的光
明,会呈现在心外。在虚空的映衬下,可以在空中看见这种光。密宗的托嘎修法就是观
清净、透彻的蓝天。以顿超的方式见到了然、明然的心地境界。当然,刚开始时什么也
看不到;但慢慢地... 阅读全帖
c***h
发帖数: 2262
3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金刚经谁讲得好啊?
发信人: tuziwang (a.k.a. 毛兔, 兔子, Kaiju), 信区: Wisdom
标 题: Re: 金刚经谁讲得好啊?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ue Oct 11 14:01:25 2016, 美东)
哈哈
被大乘绑架 霸凌 … 惨啊 : (
我还常被拉去拜土地公 参加大乘法会 说会消业障 度冤亲债主
以前还被拉去跑灵山 拜各种道教或说地方神明 … 拜见通灵人士 听说我前世还是唐
朝的谁谁谁
定性要够 真正的佛教 在现代社会容易被各种事物动摇惊吓
可能是大般若经摘录出的
我没看过大智度论 也没看过解释金刚经的书
纯粹就是我自己看的心得
也许很多观点与大乘不一样 说好的部分就好
发信人: tuziwang (a.k.a. 毛兔, 兔子, Kaiju), 信区: Wisdom
标 题: Re: 金刚经谁讲得好啊?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ue Oct 11 14:04:00 2016, 美东)
我没听说有关念出声 或不念出声的说法
我是没念出声
不过 我是认为 道听涂说 听听就好
==============... 阅读全帖
c***h
发帖数: 2262
3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金刚经谁讲得好啊?
发信人: tuziwang (a.k.a. 毛兔, 兔子, Kaiju), 信区: Wisdom
标 题: Re: 金刚经谁讲得好啊?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ue Oct 11 14:01:25 2016, 美东)
哈哈
被大乘绑架 霸凌 … 惨啊 : (
我还常被拉去拜土地公 参加大乘法会 说会消业障 度冤亲债主
以前还被拉去跑灵山 拜各种道教或说地方神明 … 拜见通灵人士 听说我前世还是唐
朝的谁谁谁
定性要够 真正的佛教 在现代社会容易被各种事物动摇惊吓
可能是大般若经摘录出的
我没看过大智度论 也没看过解释金刚经的书
纯粹就是我自己看的心得
也许很多观点与大乘不一样 说好的部分就好
发信人: tuziwang (a.k.a. 毛兔, 兔子, Kaiju), 信区: Wisdom
标 题: Re: 金刚经谁讲得好啊?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ue Oct 11 14:04:00 2016, 美东)
我没听说有关念出声 或不念出声的说法
我是没念出声
不过 我是认为 道听涂说 听听就好
==============... 阅读全帖
c***h
发帖数: 2262
3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佛法中“空”的含义

再用合手声喻经证实一下我的看法
这里,比丘一开始就思维”我”是甚么,佛陀则不谈概念上的”我”
而做分解,常与无常,实在与不实在(空)
用这两个破”我”的概念
而四念处,由身、受、心、法 观察五蕴与因缘法
则做另一个分解,把”我”分解为 色受想行识,一个一个破解
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0273.htm
杂阿含273经[正闻本396经/佛光本272经]
(入处相应/六入处诵/修多罗)(庄春江标点)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异比丘独静思惟:
「云何为我?我何所为?何等是我?我何所住?」
从禅觉已,往诣佛所,稽首礼足,退住一面,白佛言:
「世尊!我独一静处,作是思惟:『云何为我?我何所为?何法是我?我于何住?
』」
佛告比丘:
「今当为汝说于二法,谛听!善思!云何为二?
眼、色为二,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法为二,是名二法。
比丘!若有说言:『沙门瞿昙所说二法,此非为二,我今舍此更立二法。』彼但有
言数,问已不知,增其疑惑,以非境界故,所以者何?缘眼、色,生眼识。
比丘!彼眼者是肉形,是内,是因缘,是坚,是受,是...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39
为何「佛之一字,吾不喜闻?」
苟嘉陵
January 15th, 16:29
今年圣诞节,我请家人及小儿的女友共进晚餐。用餐之后,我问他们是否知道耶稣及佛
陀这些大菩萨诞生世间最主要的意义?为什么每年到了耶诞节,大家都要庆祝?为什么
这是值得欢庆的日子呢?结果是我的家人们及小儿的女友都不大确定。我就对他们说了
说老爸的看法,给他们参考。我说佛及基督诞生最主要的意义,是要他们每人都活得很
开心,很快乐。这就是这些大菩萨们出生最主要的意义。如果我们能因他们的教导而是
喜悦的人,也能自利利他地让更多的人做个喜悦的人,耶稣在十字架上的受难就有意义
。否则我们人类如自己都不能喜悦,就容易倾向甚至「乐于」相互折磨。这样就会使得
这些大菩萨们的受生失去了意义。如耶稣的宝训是「爱你的邻人,如同爱你自己。」但
一个人如果自己尚且不能做一个喜悦的人,就没有能力去真地爱他的邻人。所以庆祝耶
诞与佛诞最好的方式,应是让喜悦在生命中升起,大家都有个快乐的人生。我不知道他
们是否了解我并不是在开玩笑,就接着说:「在这一方面,佛陀就有更直接的开示,也
就是他所说的四圣谛。在四圣谛裡,他直接地说了修行的目的是苦灭,也... 阅读全帖
o***s
发帖数: 42149
40
自贡旭水河河道中央躺着一尊“菩萨石”!今日,四川新闻网记者从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了解到,专家在自贡旭水河河道上发现了一尊“菩萨石”。据了解,“菩萨石”上共有十多龛雕像,佛像有毗沙门天王、观音等佛教人物和天龙八部等佛教题材。“大部分是晚唐时期作品,也有少部分是宋、明时期雕刻。”
专家勘察后表示,“菩萨石”可能是雕在河道现有的一处寺庙中。同时,考古专家认为,作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新发现的文物点,“菩萨石”应尽快从水中移出,进行抢救性保护。
新闻百科:“天龙八部”
“天龙八部”这名词出于佛经。许多大乘佛经叙述佛向诸菩萨、比丘等说法时,常有天龙八部参与听法。如《法华经·提婆达多品》:“天龙八部、人与非人,皆遥见彼龙女成佛”。“非人”是形容似人而实际不是人的众生。“天龙八部”都是“非人”,包括八种神道怪物,因为以“天”及“龙”为首,所以称为《天龙八部》。八部者,一天,二龙,三夜叉,四亁达婆,五阿修罗,六迦楼罗,七紧那罗,八摩呼罗迦。
“天”是指天神。在佛教中,天神的地位并非至高无上,只不过比人能享受到到更大、更长久的福报而已。佛教认为一切事物无常,天神的寿命终了之后,也是要死的。天神临死之前有五... 阅读全帖
a**u
发帖数: 8107
41
☆─────────────────────────────────────☆
SeeU (See you) 于 駱 提到:
汉传法师∶
仁俊长老。
妙境长老。
继程法师。
宏印法师。
厚观法师。
净照法师。
圆波法师。
见护法师。
净空法师。
藏传法师∶
Dzongsar Khyentse Rinpoche (宗萨钦哲仁波切)
Geshe Lhundub Sopa (伦珠梭巴格西)
日常法师。
Thubten Chodron (图丹却准、确谆法师)
见宽法师。
亲近是指听过法,至少当面问过问题的,有的比丘还住在我家几天、几周,可以近距离观察。我听过达赖喇嘛、大宝法王讲法,但是没有当面问过问题,所以不算。
我以修行方法区分,不以剃度师区分,所以在汉传剃度而主修南传止观的法师,列为南传法师。如自鼐法师列为南传。
亲近过而印象不深,或不怀念的就不写了。
☆─────────────────────────────────────☆
arthury (非正常人类研究中心主任) 于 (Mon Oct 4 01:16:39 2010, 美东) 提到:
沙发

☆─────... 阅读全帖
a**u
发帖数: 8107
42
☆─────────────────────────────────────☆
leonany (Cagalli Yula Athha) 于 (Sun Aug 9 22:48:49 2009, 美东) 提到:
如题目
☆─────────────────────────────────────☆
runsun (runsun) 于 (Sun Aug 9 23:13:00 2009, 美东) 提到:

几乎可以和现在一样,实际在佛教经典里面很少谈轮回。
佛陀的法具有一个特征:当下可以直接体验。
轮回是遥不可及的事情,不符合这种特征。
佛教的核心:三法印,四圣谛,八正道,四念处这些都和轮回都没有直接关系,甚至可以说一点关系都没有
缘起虽然和轮回有一定关系,但是去掉轮回,缘起照样成立。
☆─────────────────────────────────────☆
bigfool (fool) 于 (Sun Aug 9 23:26:54 2009, 美东) 提到:
没有轮回理论,就没有佛教了。
正是因为有轮回,如果不出离,生生世世都会在四苦缔里轮转不休,所... 阅读全帖
c***h
发帖数: 2262
43

哇,这…….也太复杂了,很有哲学味道。
再recursive 再讨论认知问题,
e.g.
“这种问题本来都是有条件的,要看问的人到底什么情况才能回答”
“这种问题”到底是哪种问题? 是随人认知,随时会变的。所以没有”这种问题”
“要看问的人到底什么情况才能回答”,什么是这一句的”人”,”人”是随时会变的
,也可以说没有这个”人”
这样就没完没了
很禅宗式的问答。
我觉得没那么复杂,
-- 彼色若变、若异,心不随转
就只是简单解读文句前后的意义而已吧。
“心”就是受想行识的运作的综合称呼而已,就是一般人的心理活动的综合称呼。
一般人因为有--色是”我”—的见解,进而”取”---执着黏着在这种对色是”我”的
见解,
色一变化,心情就跟着变化。 (心随色转)
这种事,我们每分每秒都在发生,很好理解。
对色,不执”取”---执着黏着在色是”我”的见解,
忧愁烦恼的心情不会产生 (心不随色转)
没有很复杂的意思呀。就只是在讲缘起法互相关系而已。
缘起法是修行要用的。无明,就会让”我”一路沾染下来,行、识、名色都带”我”,
然后,无明触,受,爱。这些其它经文都讲过。
产生”爱”,然后,又更不...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4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关于轮回的一系列问题
八正道包括两种正业。
杂阿含785经
何等为正业,世俗、有漏、有取、转向善趣?谓∶离杀、盗、婬,是名正业,世俗、有
漏、有取、转向善趣。
何等为正业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谓∶圣弟子苦、苦思
惟,集……灭……道、道思惟,除邪命{念}[贪],身三恶行,诸余身恶行数,无漏心不
乐著,固守执持不犯,不度时节,不越限防,是名正业,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
正尽苦、转向苦边。
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0785.htm
众生随业受生
杂阿含539经
如是,尊者阿难!我于此四念处修习、多修习,少方便,以净天眼过天人眼,见诸众生
死时、生时,好色、恶色,上色、下色,善趣、恶趣,随业受生,皆如实见∶此诸众生
身恶行,口、意恶行,诽谤贤圣,邪见因缘,身坏命终,生地狱中;如是众生身善行,
口、意善行,不谤贤圣,正见成就,以是因缘,身坏命终,得生天上。
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0539.htm
不善业如火燃烧;善业清凉、无热恼
杂阿含1244经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
「有烧燃法、不烧燃法,谛听!善思!当为汝说... 阅读全帖
c***h
发帖数: 2262
4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Re: 无为和信主 (转载)

佛较也有忏悔,做错了事,要忏悔。
佛教也是要随时审查内心。
内心有贪婪、骄傲…(有为法)等等,要在发起的一剎那就极敏锐的发现。
也就是四念处中的心念处,观察念头。
不过,这要很敏锐的观察力,才能做到很快很实时的发现。这功力非同小可。
晚一点,贪婪、骄傲…(有为法)等等,就只能是贪婪、骄傲… 望之心叹,无法解决。
只能,忏悔、对治(想办法转移目标,或压制情绪)。
确实要忏悔,才能的救。佛法也是这样。
所谓忏悔是,知道这件事做错了,并且下定决心改过。这么单纯的中性的心思。
但佛教没有”罪”(罪恶感)的观念。
“罪恶感”有一种压低自己、自责之类。 这是一种”我慢”,千万不可。
忏悔,知道这件事做错了,并且下定决心改过。中性的心思就可。
很多人做错事就不断自责,
或者 很卑微的说, ”我能力低下”类似的话,
其实都是”我慢”。
首先,要知道错了(也就是观察到)。
这很不容易,一般人是不知道自己贪婪心起来。
或更实际一点,根本不知道什么是贪婪心,所以也不知道贪婪升起。
其次,要有能力改过。
这更不容易,要初果之后,才有调伏欲贪的能力
(指有能力真正止息欲贪,永远断欲贪)。
... 阅读全帖
c***h
发帖数: 2262
4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初学者谈 “信” 和 “疑”

说的
我觉得做任何一件事总是信+疑
一 因为信,所以我们初步选择做下去,有这基础才能以后各种事。
二 因为疑,所以我们在做的过程,有不确定感,要探究做的结果。
一是”信根”,
有这样的”信”的基础的意思。五根之ㄧ。
五根五力是在佛陀原始说法中说的,
所以是说四圣谛、八正道四念处七觉支、各阶段的成果与四果。
理论、方法、成果。
当听闻四圣谛(理论)之后,以”信根”为基础,继续依据八正道四念处七觉支(方法)做
下去。
要走得长,就要培养”信力”(五力之ㄧ)。
怎么培养? 就是不断验证。
自己依方法做下去,各阶段的结果(成果),与佛陀说结果相验证,”信力”就愈强。
自依法依,互相验证。
没有验证的”信”,虚虚的。
一开始就要别人对佛、法(某人说的佛法)、僧(某师傅)净信不疑,
是不对的,牛头对马嘴。
我们可以颇相信、非常相信、傻傻的相信,但不会净信不疑。且也做不到。
当”方法”不对,理论与成果就对不上,就慌了。
有抛弃四圣谛,另建理论的,有乱解释的,看起来很像,似乎对的
其实很慌乱一堆东西杂凑在一起。牛头对马嘴。
当方法对了,无论用什么形式解释,都很安稳。
二是十结中的”疑结”
在做的过... 阅读全帖
c***h
发帖数: 2262
4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佛法中“空”的含义

也就是如何灭苦
佛陀说,我所教导的只有苦与灭苦
你是在问,”何谓佛法”了
总合阿含,一句话,四圣谛
我借用佛陀在须深经的回答,及佛陀成佛过程来回答
首先,要理解因缘法、现观(内观、如实知见)因缘法 (法住智)
观察苦(惶恐)怎么形成(集) 苦(惶恐)怎么寂灭 (灭)
其实也就是现观五蕴的运作(苦、惶恐),不实而生,因缘所生因缘所灭,如梦幻泡影如
露亦如电
但这有难度,要有一定程度的定慧,一般的观察无法有效现观五蕴(或因缘法)
定 : 近行定 初禅~四禅
慧 : 方向对准涅盘 (灭苦,灭掉惶恐),体会它。也就是四圣谛、因缘法、八正道
先观察到集、灭 (因缘法,法住智)
但这还不能断贪爱,断苦(惶恐)
要时时正思维 味患离,培养强大出离心(离苦,离惶恐 的心)
时时现观集灭,正思维味患离, 培养智慧的积粮,
时日久了,突然断贪爱,然后断无明,自证圣果,究竟灭苦(惶恐)。
有些人很快,可能出离心很强大吧,有些人较慢。
佛陀由观察因缘法到解脱,一夜
舍利弗,两周
大目健莲,一周
多数人,有一搭没一搭。
佛陀提出”四念处”的方法现观五蕴(因缘法)
佛陀遗教是要大家修习”四念... 阅读全帖
p*****n
发帖数: 1415
48
来自主题: Taiwan版 - 无常
佛陀说:「现在和从前一样,我只有教导苦与苦的止息。」
佛陀所说法不是常 不是断 不是有 不是无
如实正观世间 ”所谓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
因为无明而有行、乃至生老病死忧悲苦恼
所以不说世间是”无”
(pattern 说 : 缘起)
如实正观世间 “所谓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
无明灭则行灭、乃至生老病死忧悲苦恼灭
所以不说世间是”有”
(pattern 说 : 缘灭)
缘起缘灭是无常的 无常是中性的 但是若将”我”放入 将造成”苦”
所以佛陀说说”无常故苦”
如何解脱?
依”缘起法则” 观察无常 并一步一步灭尽 可证阿罗汉果
如何灭尽? ”四念处”
色无常 (身念处) : 敏锐观察身体的一举一动 通常是用呼吸法观察
了解一切皆因为”缘”(巧合?)而由物质组成身体(地水火风) 里面没有”
我”
一但缘灭 物质还是物质 没有”我”
受无常(受念处) 敏锐观察身体的一举一动带来的感受-- 苦 乐 及不苦不乐
了解一切皆因为”缘”而组成感受 里面没有”我”
p*****n
发帖数: 1415
49

你说不能只是有个感受(或者觉受) 这我很能认同的
因为如你所说的意思 精神方面有病也可以自我感觉良好
所以 其实我想看到这位南传大师在断除贪嗔痴上是否有明确的交代
不过没看到比较具体的 只看到光点 一霎那断除贪嗔痴
也许他们那派的修行法 有他们独特的过程吧
攻向涅盘山顶的路应该不只一条

不过 我看到他能清楚察觉(或说观照)极细微的”心识”中念头不断起伏
这是精深的正念正知 这是四念处中的心念处 这一点还能与我连接上
不是专注于一处的专注禅定
而这一切 在他来说与”无常、苦、无我”相对应了 这是正智 这一点能与我连接上

而他住于正念正知正智 此乃是”正定”的表现 这一点能与我连接上
八正道中最难的”正定” 他达到了 至少完成”心解脱”
(只是不知道他是否二十四小时长住于正智 )
不过 他又说心中自然中立 不再攀缘如意(贪)/不如意(嗔)
这些一扫而空 摆脱贪嗔痴
这有可能是慧解脱
只是 慧解脱会这样一霎那就完成吗? 是有可能
舍利弗是在帮佛陀扇扇子时 忽然就解脱
阿难也是在睡下去碰到床的一霎那就解脱
我想他应该是”
W****i
发帖数: 565
50
>你说不能只是有个感受(或者觉受) 这我很能认同的
>因为如你所说的意思 精神方面有病也可以自我感觉良好
>所以 其实我想看到这位南传大师在断除贪嗔痴上是否有明
> 确的交代
>不过没看到比较具体的 只看到光点 一霎那断除贪嗔痴
>也许\他们那派的修行法 有他们独特的过程吧
>攻向涅盘山顶的路应该不只一条
就如同那禅病精神病, 一切不执, 心如止水又清清明明, 清楚察
觉内里念头起伏, 自我感觉良好, 这断了贪嗔痴了吗? 只怕贪
嗔痴各各全没断, 只贪嗔暂不起现行, 而正在痴中.
>不过 我看到他能清楚察觉(或说观照)极细微的”心识”中念头
>不断起伏
>这是精深的正念正知 这是四念处中的心念处 这一点还能与
> 我连接上
>不是专注于一处的专注禅定
>而这一切 在他来说与”无常、苦、无我”相对应了 这是正智
>这一点能与我连接上
>而他住于正念正知正智 此乃是”正定”的表现 这一点能与我连
>接上八正道中最难的”正定” 他达到了 至少完成”心解脱”
>(只是不知道他是否二十四小时长住于正智 )
达到了正定, 不代表 ”心解脱”, 识会貌似心解脱. 定慧心解脱必
有六通.
>不过 他又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