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topics

全部话题 - 话题: 四念处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
r****n
发帖数: 8253
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对大念住经的个人理解

念住,巴利文satipatthana
sati,正念,觉知,深切有力的注意,警觉
patthana:建立起,及作为念的立足处。
satipatthana的整体意思是建立起有力的(对所缘目标)警觉,觉察。
四念住算不上什么一门深入,四念住的所缘目标非常广泛,可以涵盖所有的身心现象,
一会可以观察念头,一会可以观察疼痛,一会可以观察身体的移动,原则上当下现起什
么明显的目标,就要去觉知,只是初入门者做不到,就选择一个相对比较容易的目标,
然后逐渐扩大范围。
r****n
发帖数: 8253
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对大念住经的个人理解

念住,巴利文satipatthana
sati,正念,觉知,深切有力的注意,警觉
patthana:建立起,及作为念的立足处。
satipatthana的整体意思是建立起有力的(对所缘目标)警觉,觉察。
四念住算不上什么一门深入,四念住的所缘目标非常广泛,可以涵盖所有的身心现象,
一会可以观察念头,一会可以观察疼痛,一会可以观察身体的移动,原则上当下现起什
么明显的目标,就要去觉知,只是初入门者做不到,就选择一个相对比较容易的目标,
然后逐渐扩大范围。
c***h
发帖数: 2262
3

再举个例子,
假设一个男孩子昨天看到一个女孩子,非常漂亮,想和她在一起(爱取有,拥有)
那么,那个男孩子昨天看过ㄧ堆人,都没怎么想他们,
对这位女孩子,就会不断的想起她,
其实就是因为无明,而有”行”的推动,不断的去想这个女孩子。
甚至,去查这位女孩子叫什么名字,住哪里….念着女孩子的名字
身口意,
也就是,昨天的贪爱的影响,推动今天” 行”(身口意)。
然后念头波动纷恼,意根(脑袋)触法尘(昨天的记忆),生识,想,受,
生起”乐受” ,再一次 “爱取有”,
以四念处的修行来说,
受念处,会特别注意,根触尘,”受”的升起。
例如 眼睛看到那位漂亮女孩子,生”乐受”,生起”爱取有”
例如 意根(脑袋)触法尘(记忆的影像),”乐受”又升起,再生起”爱取有”
心念处,会特别注意,各种心念的升起,
不只 根触尘,”受”的升起, 这么粗造。
中间的心念 -- 识、行、想, 如何运作,最后升起”受” 也非常清楚
其实,就是
无明 行 识 …受 爱取有 … 忧悲恼苦 再一次 无明 行 识 …受 爱取有 … 忧悲恼苦
整个轮回、再次缘起的过程非常清楚,
前一次贪爱(昨天看到那位漂... 阅读全帖
c***h
发帖数: 2262
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佛】真心提问

有一些戒律,
规范出家人不要做出让自己引生烦恼的事,以免妨碍修行。
规范在家居士世间应对行为,这也是伦理道德的规范。
对于出家比丘,最初佛陀没有制定戒律,僧团大家都和睦修行
后来僧团来很多人,产生很多纠纷,特别是释迦族人很傲慢。
佛陀是遇到一件事,就制订一条戒律。 没遇到就没制定。
依此来看,一些较小的戒律可以依每个地区每个团体的特性而增删。
主要是这个僧团若没有这种纠纷,就可以不必制定这样的戒律。反之就要。
依僧团共识而决定。
但大家不敢违反佛陀制定的东西,基本上戒律也就一直保留了。
佛陀治下是非常严格,比丘讲不听话会被逐出僧团。
有一次佛陀要讲戒律,有一位座下比丘内心对做错的事没忏悔,不合戒律
佛陀就不开讲。
阿难不知道,一再请佛陀讲。
佛陀说他不做不清净的事。
神通第一的大目建莲尊者以神通发现有人没忏悔,请那比丘离开。
后来佛陀还是没开讲,起坐离开了,以后也不讲戒律了,请其它弟子讲。
大家傻眼。
后来戒律愈制定愈细微,多如牛毛。
佛陀将死时,嘱咐小小戒可舍。
但即使德高望重,佛陀尊敬的大迦叶尊者也不敢删,宁可保留佛陀定的所有戒律。
中国一直对戒律并没有太多着墨,也没有制定适合...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如何理解“自净其意”
诸比丘!此是使众生清净,超越愁悲,灭除苦忧,成就圣道,体证涅盘之一道路,此即四念处。四者何耶?
于此诸比丘!比丘安住于身,循身观察,热诚、正知、正念,舍离对世间的贪欲与忧恼。
安住于受,随观感受,热诚、正知、正念,舍离对世间的贪欲与忧恼。
安住于心,随观心识,热诚、正知、正念,舍离对世间的贪欲与忧恼。
安住于法,随观诸法,热诚、正知、正念,舍离对世间的贪欲与忧恼。
全文见
http://www.mahabodhi.org/intro/mahasatipatthana.html
c***h
发帖数: 2262
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关于 嗔
佛陀在世时,亲自教导的方法是 : 味、患、离。
基于强大深入快速的内观(正念),而做 味、患、离 的禅思(正思惟,八正道)
在日常生活中,“爱”一升起剎那(很快很细微),观察到。
禅思, 在”爱”了,也亲自体会过”爱”会造成多么大的苦,也体会过苦消失的清凈。
升起离苦、离爱的心。
在强大的内观中,时时观察日常生活内心”爱”念头,这样禅思。
久而久之,”爱”一升起,”正思惟”反射升起,”取、有”很难升起。 (正精进,八
正道)
这是佛陀当年说的一种 ”正智” 或说 “慧”。 (也许后世叫”般若”?)
当在日常生活中,”取、有”已经很稳定的不会升起时 ,我们就在某一种”正定”(八
正道)中
可以往上,再观察,
爱,是什么因缘产生。 因为”受”,苦受乐受。
如何防止苦受、乐受的产生?
还是一样, 八正道, 基于强大深入快速的内观(正念),而做 味、患、离 的禅思
“受”一升起剎那(很快很细微),观察到。………………… (四念处中的”受念处”)
(前提是,要先能正观”缘起法”,亲自观察到,也就是先有”法住智”)
ps 我知道方法,可没做到。
c***h
发帖数: 2262
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转载]如何对治嗔心

大哉问 善哉法友
佛陀一生就在克服这个问题,佛陀一生都在谈这件事 -- 欲贪  嗔恨
没有谈很高深奥妙的哲理或如何的不可思议境界
佛陀只谈怎么做到
任何控制 都是加入”我” 都是压制
二果也才 贪嗔痴薄弱
所以 你问的问题谈何容易
说来话长, 做起来也要费一番功夫
初果之后如何调伏欲贪?  正念正智
何谓正念? 要修四念处、念觉支,才能具备正念。正念为何,详细请看杂阿含。
何谓正智?
首先要有正见(可见正见在实修多重要),
然后正念随时观察自己。
嗔恨生起时,知味(嗔恨生起)、患(嗔恨造成苦的祸害),而生离、无我。此为正
见。
嗔恨生起,这是习性,不必压制,但正念如影随形,随时侦测,
侦测到嗔恨生起,正见随时反射式生起,正见一起邪见自然会消失,
此谓正智
以正智调伏欲贪,能使贪嗔痴薄弱,最后可以断欲贪。
初学者很难有正念,更何况正念如影随形,
更别说自然生起正见让邪见消失的正智,
可,正念侦测到嗔恨(对初学者此时已经太晚了),
只好正思惟法义-无常苦无我。或者自己找一些世俗劝世名言,
这算压制。
但对初学者,这也是没办法中的办法。
如何具备正念正智?  说来话长,...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8
☆─────────────────────────────────────☆
Yisu (大头教主) 于 (Mon Dec 5 09:37:28 2011, 美东) 提到:
请专楼专用, 谢谢..
发信人: rapier (Avanti), 信区: Wisdom
标 题: Re: 开贴扯 '大乘佛化人生' 了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Mon Dec 5 00:37:50 2011, 美东)
要说汉传佛教不是佛法,有点冤枉它,它会理直气壮地把三法印拿出来挥舞:我都有,
我都有!
如果把真正的佛法比喻成一颗明珠,汉传“大乘”佛教就是一大团包裹着这颗明珠的大
粪,大粪的基本成分是各种各样的外道学说,但是它们在汉传里有个统一的名字,叫做
“方便”,和“大便”押韵,而大部分的汉传佛教学人都啃着大粪津津有味,同时陶醉
在可以用这个“方(大)便”度脱世人上。
============================================
在印顺法师的著作《印度佛教思想史》中,第169页~170页中说:
『佛法说无我,而现在极力说如来藏我,到底我是什么?《大般涅槃经... 阅读全帖
j*******1
发帖数: 182
9
(3)能愿比丘——杀生之报 短命多病
一时,佛在舍卫城。当地有一位财富圆满如多闻天子的施主。他的儿子长大后娶妻,生
活美满幸福,美中不足的是膝下无子,因此常常祈祷帝释天(Sakra Devanam Indra,
音译释迦提桓因陀罗,略称释提桓因,本为印度教之神,入佛教后称为帝释天,为佛教
之护法神,乃十二天之一,为忉利天[三十三天]之主)、大梵天(Maha Brahma Deva,
位于色界初禅天之第三天,又称梵天王、世主天。大梵天以自主独存,谓己为众生之父
,乃自然而有,无人能造之,后世一切众生皆为其化生,并谓已尽知诸典义理,统领大
千世界,以最富贵尊豪自居)、土地神、森林神等天尊。妻子终于怀孕,立即兴奋地将
好消息告诉丈夫:“我已有身孕,并且感觉 右侧偏重,可能会生个男孩。”她同时祈
祷:“愿我的孩子将来孝顺父母,行持善法,对整个家族及自己的种姓有大利益。”丈
夫听后非常高兴,为了能够更好地让妻子身心舒畅,特在房顶盖一雅室:冷暖适度,设
备齐全,饮食丰美,音乐动听,舒适惬意。
我等大师释迦世尊及十方三世诸佛,时时刻刻观照着一切众生的苦乐,即使波浪离开大
海,佛陀对众生的悲心刹那也不...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1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佛法修证的道次第略说 Zz
泉边林下
在此之前我先向“一切智者”文殊菩萨敬礼,他留下很多大乘的教诫,祈祷他的智
慧加持,同时要感谢普贤菩萨,他的十大愿是一切行者修行的基石,希望从他那儿获得启
示。即使外在的显现如佛陀的预言,这是一个斗争坚固的时代,无论在哪个领域都是无
休止的争吵,我们作为佛教徒还应达观地看待这种现象,生活中很多事情我们无能为力
,也帮不上忙,我们还是多注意观察自己的心,多注意佛法。
佛法内部的争执也非常厉害,但是我们这个传承是三乘佛法为一体的,即小乘基础
,大乘为方便,禅、中观、大圆满为了义。所以我们今天简单梳理一下,我们先从外层
、内层、密层、无上秘密层方面辨别一下。在外层,因为每个人每个时期的法缘条件不
太一样,每个人根基也不同,所以佛法的教授也不尽相同,佛法在每个时代所显现兴盛
之地也不同,每个时期因为众生的根基的变化,侧重点也有所不同,所以佛法发展到后
来,门派变得越来越多,这是外层。
内层上有的是针对普通根基培养善根的一些方便法,还有一些比较了义的佛法,比
如一个初果要七来人间,必须再来,而且必然证果,这些人的心中自然会有此生一定成
就的决心,不会等待死后往生... 阅读全帖
l*****a
发帖数: 38403
11
来自主题: TrustInJesus版 - 关于佛教轮回
发信人: SeeU (See you), 信区: Wisdom
标 题: Re: 关于佛教轮回 (转载)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Mon Sep 5 19:00:11 2011, 美东)
楼主一思考,不但上帝要发笑,连禅师也要拈花微笑了。
楼主能想出这些有的没的问题,正如众生能随业力轮回。本无今有,有已还无,何等明
白?
基督教的上帝无因而有,既然允许\无因而有,允许\一个(上帝)无因而有,与多个(
佛性)无因而有,逻辑上有比较高明嘛?
佛法说世间无始,不需要造物者。佛性是方便说,如来藏系说佛性是法尔如是,不靠一
个无法证实的造物主。
无明与贪爱的缘起造成世间,是现观四圣谛的内容之一。修四念处,如实显现则无疑。
不修四念处而戏论,无明也。
<中观论>引般若经说∶
佛告须菩提∶菩萨坐道场时,观十二因缘,如虚空不可尽。
http://zh.wikisource.org/wiki/%E4%B8%AD%E8%AB%96_%28%E4%BD%9B%E
c***h
发帖数: 2262
1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Re: 学佛基本问题
发信人: RayChild (雷孩儿), 信区: Wisdom
标 题: Re: 学佛基本问题
发信站: The unknown SPACE (Mon Jun 14 00:36:19 1999), 转信
我给你滤一下:
1.选择信仰时需要被告知的;
好奇,
也是为生死预作准备
比其它哲学或宗教,也许佛法是不错的方法。
四圣谛。烦恼(苦)之熄灭。
脱离四圣谛的理论或修行,皆非佛法。
戒(不可做)律(该做)是给修习佛法者用的。
法律是世间用的。
2.起信需要知道的;
佛陀的苦已止息。凡夫没有。
从很细,到一般人能感受的,没有哪一件事是常。
无常是体会一切佛法的基础之ㄧ。
可以轻易体会到。但不容易真正体会的很完全。
说来话长,我以前写过一些心得。
“无我” 心里就会寂静。
(应该说,一般人心里杂音很大。)
严格说,等”无我”才能理解。
基本上,应该都一样。
真正体会“无常”者,必会体会”无我”
无我者,涅盘。
但是无常是佛法的基础,第一个该体验的。
脱离四圣谛的理论或修行,皆非佛法。
也就是外道。
3.开始实修前需要知道的基本知识;
无常 无我 涅盘
我自己认为应该是一体。
“空”也... 阅读全帖
b*****l
发帖数: 3821
b*****l
发帖数: 3821
W****i
发帖数: 565
15

请留意, 我是经过这基本的共法. 而不是专去修四念处
的修过四念处.
r****n
发帖数: 8253
1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发大乘的心,修小乘的法
是不住涅槃,生生世世度无量众生吗?
如果是这样,那就不是真正的在修南传,而是大小乘结合,最后结果也是无法涅槃,
而生生世世轮回。
不过恐怕你那心是假的,所以老实修四念处,亲见无常,苦,无我和四圣谛,错见有一天必然会被破除。
正确的是勤修八正道,四念处,见缘起,见四圣谛,在此生尽快证果,尽自己力量帮助有缘众生,然后死后入无余涅槃,不再轮回。
r****r
发帖数: 755
17
马哈希尊者谈学内观的个人经验
节译自 马哈希讲Ariyavasa Sutta 的英译本
随着定力的增进,所有这些习用的涉及我的概念消失,当一个禅者走的时候,他的
注意力只局限于想走的心和在移动的色身。换句话说,最终只存在完全由生灭现象构成
的实相。禅者不会看到诸如形状、或者一个东西的外形之类的相,而只看到各种元素生
起和自行消失。这种经验并不局限于感官对外界事物的印象,也适用于心识,禅者会发
现心识总在不断地流变。
个人经验
我们确信,每一个真诚地按照我们教导的方法禅修的人都会获得上述经验。有些从
没有修过四念处的人对此表示怀疑,我们不必责怪他们。因为只有亲身所见才令人信服
,而他们的怀疑源于缺乏这样的经验。说句实话,我也在一段时间不相信这种禅法。
在1931年,我听见明昆长老在Thaton教四念处。开始我也没有多少兴趣,因为这种方法
没有提到名色、无常、无我,并且只要求禅者观照他正在想、感觉或做的。后来我又一
想,“这种方法很奇怪,但明昆长老却是一个德高望重的僧人,而且他说是充分运用了
这种方法很多年之后才开始教授他人的。所以可能有更深刻的东西,而不只是观照自己
的行作而已。” 所以
r****n
发帖数: 8253
1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ZT白话大念住经
(1)我是这样听说的:
(2)有一次,世尊在拘楼国剑磨瑟达磨城中,与拘楼人在一起。当时,世尊对比丘们说
:比丘们!比丘们回答:世尊!世尊接著说了以下的开示:
1.导言
(3)比丘们!只有一条道路可以使众生清净、克服愁叹、灭除苦忧、实践真理、体证涅
盘,这条道路就是四念住。
(4)是哪四个念住呢?
比丘们!比丘就身体观察身体,精勤、觉知、时时彻知无常,去除对身心世界的贪嗔;
就感受观察感受,精勤、觉知、时时彻知无常,去除对身心世界的贪嗔;就心观察心,
精勤、觉知、时时彻知无常,去除对身心世界的贪嗔;就诸法观察诸法,精勤、觉知、
时时彻知无常,去除对身心世界的贪嗔。
2.观身念住
A.观呼吸
(5)比丘们!比丘如何就身体观察身体呢?
比丘们!比丘到森林中,或到树下,或到隐僻无人之处,盘腿而坐,端正身体,把注意
力放在嘴巴周围的区域,保持觉知,觉知呼吸时气息的出入情况。入息长时,他清楚了
知:「我入息长」;入息短时,他清楚了知:「我入息短」;出息长时,他清楚了知:
「我出息长」;出息短时,他清楚了知:「我出息短。」他如此训练自己:「我当感受
全身,而入息」;他如此训练自己:「我当感受全身,而
r*****g
发帖数: 478
1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今天的问题
那个anapanasati好像又称随息观。是四念处一部分。
四念处我还不太清楚。
S**U
发帖数: 7025
20
我是法行人,重法多于老师。修习四念处十几年。南传讲四念处虽有小异,总要依阿含
经。
S**U
发帖数: 7025
2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发现一个现象!!
因为你理解的佛法以Waichi为主。
阿加曼,Dipa Ma 讲四念处,你修四念处吗?
S**U
发帖数: 7025
2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感恩节师姐棒喝
想念美色的时候是因为没有修四念处呀。
所以经说,不修四念处时,魔就有机会。
r****n
发帖数: 8253
23

印顺法师确实比胡适更客观,研究的更深入一些。
他确实是对佛教相当厌恶。
至于四念处,本来在大乘就很少有,胡适没有研究南传和上座部,不了解情有可原。
其实哪怕是大乘的人,有多少人真正知道四念处呢?
f*******8
发帖数: 3612
2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再贴“在世明师与名师”

两条:
1. “如是修此四念处者”。这话一定要参考该经前面关于什么叫念住的描述,
真实做到,才能叫“如是修”,否则,说修念住,其实修的不是念住。
2. “即于现法得...",即就是肯定的意思。第一条如果不严格执行,第二就没根据。
人,
……
究竟
此四
当建
S**U
发帖数: 7025
2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有关无我的一个问题
发出欲望,只是心认为对象能满足,而趋向于对象的过程,并没有想要的主体。这在十二缘起属于「取」。例如眼触对象,能产生愉悦的受,心就想继续享受这个美感经验。
如果对象是美女,产生的欲望更多。两例都是四取中的「欲取」。
悟入苦圣谛,是要从经验上确认,任何色、声、香、味、触、法的对象,不能真正带来满足。这可以从受念处入手,或是四念处。
S**U
发帖数: 7025
26
赞认真探索真理。
佛陀教导,只有「法」可以依靠。这个「法」,指四念处。与四念处相通的法门,才值
得依靠。
S**U
发帖数: 7025
27
修习四念处就会明白。你不修习四念处,不明白是自然的。
不过你现在要努力的,是分辨善恶。你看清楚自己发帖的动机了吗?说出来听听。你的问题,是把不善动机包装起来。你要我直接说出来,here it goes.
c***h
发帖数: 2262
2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杂含读记:舍断五蕴

禅定不是初果 也不是二果 更不是三果
初禅离五盖(离贪嗔),会有’无我”的感受,很美好,
但那不是初果 也不是二果 更不是三果
二禅也是。
须深经里,须深一直问禅定,以为禅定能干啥大事,
佛陀说,要先见缘起(先有法住智),然后才有涅盘(断欲贪,断无明)。
光有禅定,啥都不是,就是震惊一番,然后自我高深一番,自我感觉良好而已,
有些高深的经典似乎了解了,可下辈子该墬恶道的,还是墬恶道。
据一位修四念处原始佛法有成就的人士说,
见缘起,必见苦,必对佛法僧不疑,对四圣谛不疑,不会轻视四圣谛。
“不疑”之后,会有股强大的推动力,让你往涅盘直冲过去。
绝不会借故说,要赚钱、要读完博士、业力阻恼、要闯一番事业、….
就像是………
你知道自己得了癌症,你也知道有位名医能完全治好你的病
你爬都会爬过去,恨不得下一秒就冲到名医面前,不会有什么借口。
”见缘起”不只是初步,也是决胜的一步。
可见”见缘起”是多么关键的一步。
见缘起,请修四念处。
S**U
发帖数: 7025
2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关于佛教轮回 (转载)
楼主一思考,不但上帝要发笑,连禅师也要拈花微笑了。
楼主能想出这些有的没的问题,正如众生能随业力轮回。本无今有,有已还无,何等明
白?
基督教的上帝无因而有,既然允许\无因而有,允许\一个(上帝)无因而有,与多个(
佛性)无因而有,逻辑上有比较高明嘛?
佛法说世间无始,不需要造物者。佛性是方便说,如来藏系说佛性是法尔如是,不靠一
个无法证实的造物主。
无明与贪爱的缘起造成世间,是现观四圣谛的内容之一。修四念处,如实显现则无疑。
不修四念处而戏论,无明也。
<中观论>引般若经说∶
佛告须菩提∶菩萨坐道场时,观十二因缘,如虚空不可尽。
http://zh.wikisource.org/wiki/%E4%B8%AD%E8%AB%96_%28%E4%BD%9B%E
q****n
发帖数: 4574
30
"三世诸佛,都修四念处、七觉分,得无上菩提", 是说"四念处、七觉分" 是成佛的必
要条件. 说它是充分条件, 这意思明显吗?
r******a
发帖数: 207
3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关于释迦牟尼佛修行的方法
有的,南传修四念处,禅宗修参话头默照,以及藏传的一些传统,都是一些修观的方法。
北传大乘的观法有些模糊不清了,但相信天台宗的止观也是很有效的,念佛也可以和观
结合起来。当然,最明晰的还是佛陀亲授的四念处,应该也最透彻,能保证让你彻底解
脱的方法。
r****n
发帖数: 8253
32
佛法所说的"苦",绝不是主观痛苦的感受,而是客观的不圆满,不完美的意思,苦在巴
利文里面是Dukkha,字面意思是“恶的空”。为什么是恶?因为诸法的生灭是压迫性的
,所以是恶,为什么是空?因为诸法生起即灭,生起必灭,无永恒实体,不可依靠,所
以是空。这是种存在方式的不圆满,而不是主观感受的痛苦。
佛法所说的"无我"是否定独立,恒常,主宰的任何实体性存在。无我,更准确的应是“
无神”,它即不在自己的身心里(灵魂),也不在身心外(上帝)。但佛法完全承认个
体性,这个体性,于世间来说,就是那股五蕴生灭之流。将佛法所说的无我,理解成没
有"个人"甚至理解成无私,是对无我的最大扭曲!
无我只是否定的具有主宰,恒常,独立的实体存在,而从来不是否认个体性。没有个体
性,业力将错乱,解脱也无有可能。抬胳膊再怎么缘生缘灭,你抬起的也只是你自己的
胳膊,而不是别人的。如果你作意抬起别人的胳膊,你只能是白费功夫。有些人高喊无
我就是没有你,没有我,没有众生,这是胡言乱语!
不断的去找那个“自我”,追问我是谁,是错误的做法,就像狗咬自己的尾巴,永远在
绕圈。不是要去寻找或观察那个“我”,而是要去观察那些你所观... 阅读全帖
c***h
发帖数: 2262
3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如实观——阿姜查《无常》

发信人: sunnysky (碧空晴), 信区: Wisdom
标 题: Re: 如实观——阿姜查《无常》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un Feb 10 10:38:17 2013, 美东)
缘于前一次轮回的贪爱,
例如
缘于 昨天、前天、大前天,小时候,父母给你美好的感受 (或前ㄧ世的种种)
你贪爱这种感受,对于这种感受,ㄧ要再要的贪爱,非常执着,
又认为这样的美好感受、爱是自己的或自己的一部分,或为自己所拥有。
而你无法断除这种贪爱的影响(也就是”业”,或称为”行”、”业行”),一直让贪爱
影响你,
无法摆脱这种影响,这称为”无明”。
“无明”依于自己的无知。累世的无知,也许是生物的习惯了吧。这就不知道了。
因为不知这种贪爱在影响你,
或者知道了,却不知这种贪爱如何在影响你,
或者知道了,却不知这种贪爱及其影响,是可以灭除的,不知这灭除后的平静清净清凉
或者知道了,却无法ㄧ步一步的消除贪爱及其影响。
都称为无明,或无知。又叫痴。
我称为”挡不住轮回”
因为无明(无知)而有”我”(行、业、业行)。
因为”我”,而有之后五受阴(被”我”污染的、有贪爱的五蕴)运作,而称为缘起... 阅读全帖
c***h
发帖数: 2262
3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如实观——阿姜查《无常》

发信人: sunnysky (碧空晴), 信区: Wisdom
标 题: Re: 如实观——阿姜查《无常》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un Feb 10 10:38:17 2013, 美东)
缘于前一次轮回的贪爱,
例如
缘于 昨天、前天、大前天,小时候,父母给你美好的感受 (或前ㄧ世的种种)
你贪爱这种感受,对于这种感受,ㄧ要再要的贪爱,非常执着,
又认为这样的美好感受、爱是自己的或自己的一部分,或为自己所拥有。
而你无法断除这种贪爱的影响(也就是”业”,或称为”行”、”业行”),一直让贪爱
影响你,
无法摆脱这种影响,这称为”无明”。
“无明”依于自己的无知。累世的无知,也许是生物的习惯了吧。这就不知道了。
因为不知这种贪爱在影响你,
或者知道了,却不知这种贪爱如何在影响你,
或者知道了,却不知这种贪爱及其影响,是可以灭除的,不知这灭除后的平静清净清凉
或者知道了,却无法ㄧ步一步的消除贪爱及其影响。
都称为无明,或无知。又叫痴。
我称为”挡不住轮回”
因为无明(无知)而有”我”(行、业、业行)。
因为”我”,而有之后五受阴(被”我”污染的、有贪爱的五蕴)运作,而称为缘起... 阅读全帖
c***h
发帖数: 2262
35
依您所贴的佛陀遗教
“第二、你问我涅盘以后,应依何安住,应依四念处安住。
我有个疑问,不知您可否解答
--梦参老和尚、宣化上人、或您所常贴的某藏传上师 有按四念处修行吗?
c***h
发帖数: 2262
36
如果四念处的遗训可破,
不持咒的遗训的破 不要搞仙丹妙药的遗训可破
为何”以戒为师”的遗训就要遵守?
我认为,的确不必遵守
你想想
如果有外道,假装是佛教僧侣,没穿僧袍喝酒破戒, (禁止喝酒的戒,在佛教很重)
因为被识破是外道,我们是不是要批评? (因为他没披僧袍,所以可以批评)
应该要。谁叫他不穿僧袍。
如果有外道,假装是佛教徒喝酒破戒,装疯卖傻,有穿僧袍
(禁止喝酒的戒,在佛教很重)
没有被识破是外道,我们是不是不要批评? (因为他披僧袍,所以不可以批评)
如果外加有某佛教僧人为他护航,说他有神通所以可以破戒就不能批评了?
当然 ”以戒为师”的遗训 本来早就该被丢到垃圾桶,为何要批评?
那有神通是护身符? 或僧袍是护身符 ?
或是有某僧人护航就是护身符,
我们因此不能批评? 甚至,不批评,连指出来 都不能指出来这件事?
没错,我看就是这样。
不持咒的遗训可破
不要搞仙丹妙药的遗训可破
修习四念处的遗训可破
”以戒为师”的遗训 本来早就该被丢到垃圾桶,为何要批评僧侣破戒呢?
佛陀移训的大帽子,看来是压不住后代僧侣了,只能压小老百姓
c***h
发帖数: 2262
3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佛陀说的内观要观察什么

佛陀遗教已经明确的说,要依四念处修行。
四念处也让佛陀当时的弟子及往后许多人成就无上正觉。
是很明确,也经许多人证实过的可靠方法。
但是它其实还是太笼统,实践起来,其实会有困难点。
会配合七觉支、五根五力。
南传的”清净道论”就分的较细。
c***h
发帖数: 2262
3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金刚经谁讲得好啊?
我最近几乎每天念一遍金刚经+心经+七佛灭罪真言…..一堆咒,每天也抄一段梁皇宝忏
金刚经可能念20遍以上了
我是认为本意没那么难,其实很简单朴素。
金刚经用语奥秘矛盾,例如,类似,所谓色,即非色,是名为色。
但其实就是不住于色(不执着于色,不被色影响到身心的平静)
所谓色,即非色,是名为色。意思是
色的实相,不是以前被色影响到的身心,有污染的身心所见的色,这就是色的实相。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意思是,阿含经说的要守护六根,不要被色声香味触法
打扰,产生爱取有,污染身心。
简单说,一思一念一行一动,要有清净的身心。
但是金刚经没说要如何”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要如何才能到”所谓色,即非色,是
名为色”的境地
要看阿含经,修习四念处。
另一个常见的,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意思其实是,过去现在未来,那些乱七八糟的,有污染的心,都要舍弃,别乱搞了。
如梦幻泡影 (现在人可能用”虚”这个词?),基本上与杂阿含里佛陀说的”空”很像。
也就是杂阿含里”空”、“空三昧”的意思,其实只是对五取蕴(受污染的五蕴)要有不
实而生的见解。
这是因为亲见缘起,知道五取蕴不实而生。
这可能是一切... 阅读全帖
c***h
发帖数: 2262
3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金刚经谁讲得好啊?
我最近几乎每天念一遍金刚经+心经+七佛灭罪真言…..一堆咒,每天也抄一段梁皇宝忏
金刚经可能念20遍以上了
我是认为本意没那么难,其实很简单朴素。
金刚经用语奥秘矛盾,例如,类似,所谓色,即非色,是名为色。
但其实就是不住于色(不执着于色,不被色影响到身心的平静)
所谓色,即非色,是名为色。意思是
色的实相,不是以前被色影响到的身心,有污染的身心所见的色,这就是色的实相。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意思是,阿含经说的要守护六根,不要被色声香味触法
打扰,产生爱取有,污染身心。
简单说,一思一念一行一动,要有清净的身心。
但是金刚经没说要如何”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要如何才能到”所谓色,即非色,是
名为色”的境地
要看阿含经,修习四念处。
另一个常见的,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意思其实是,过去现在未来,那些乱七八糟的,有污染的心,都要舍弃,别乱搞了。
如梦幻泡影 (现在人可能用”虚”这个词?),基本上与杂阿含里佛陀说的”空”很像。
也就是杂阿含里”空”、“空三昧”的意思,其实只是对五取蕴(受污染的五蕴)要有不
实而生的见解。
这是因为亲见缘起,知道五取蕴不实而生。
这可能是一切... 阅读全帖
p******n
发帖数: 2449
4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准备读这两本书
圣严法师 这书的全名
三十七道品讲记
我看书太慢。脑子笨。木有智慧。
好在开始也是讲四念处。
昨天看的录像也是四念处。
好像看懂了一点点。

发帖数: 1
4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佛教是厌世或出世的宗教吗?
佛教这个一词是因为传法者是 佛,我们叫作本师,因而有佛教;后来因为修学者
或信仰者,他各自偏好或观点,因而进一步去分宗立派,那当然宗教的这个词,有时候
又析分出来宗门跟教门。那其间的关系,各位可以参考《宗通与说通》这本书里面的开
示。其实,这个题目有一点在语词上的矛盾之处,也就是说,因为佛教指的是一个教派
,它本身没有所谓的厌世或出世的问题。假如你一定要说厌世或出世的问题,当然是应
当指的是什么?修学佛法的人。因为是有情,然后再加上他能够了知或所能够证知的法
义是有所差别,所以才会产生所谓的厌世或出世的问题。然而“佛法”二字,我刚才特
别地说明,这个佛法二字是因为众生的善根福德因缘差别的不同,所以往往不一定受学
到真正的佛法;而即使受学到真正的佛法,也不一定能够受学到了义的法,更何况能够
进一步去亲证祂。所以才会有种种千差万别的状况。
那么为什么要问说,佛教是厌世或出世的宗教呢?因为一般人总觉得说,学佛好像
是很灰色的,这个带有一点消极或厌世的状态。因为说看到真正的学佛人,他要持种种
的戒律,乃至要多分少分地远离五欲,他就会觉得说,这个不是一般人要过的日子。因
为他所要求的是要... 阅读全帖
r*****d
发帖数: 922
42
三十七道品共分为七类,分别是四念处(四念住)、四正勤(四正断)、四神足(四如
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七菩提分)、八正道(八圣道分)。
七觉支是证初地.八正道都是圣位菩萨行修的.
o****h
发帖数: 721
43
最近在听他的讲法资料,觉得老法师语言很有磁性,或者是慈性吧。长时间说话逻辑都
能保持不乱,心应该是很专注的。听他回答那些提问,几乎不思考就可以给出答案,修
炼的层次应该是很高的。

,使性空法师有能力直接学习南北传的经典与老师,并在各国游行教化。例如帕奥禅师
就认可性空法师有资格教导他的禅法。对于瑜珈师地论,他认为记载了很多修行的方法
,可惜现在没有人懂。
持正念,说话保持正念,行动保持正念,失去正念能很快觉察而改正。对于修习四念处
的人,法师对正念的把握令人景仰。法师修习正念而自然流露出对人,对动物的慈悲,
温煦的心,清楚缓慢的语调,时时趋向于法。
,我还不太想去,觉得慈心观已经会了,只想练习安般念。幸好在善友一再鼓励下,我
还是去了三天慈心禅,在他的带领下,集体共修,真正感觉到强烈的慈心,这个修习给
我带来明显的利益,我到现在修慈心还继续能感到效果。
要信赖好的老师的指点多于自己判断自己缺少什么。一位法友在跟我交流她跟随性空法
师禅修经验的时候,也发现性空法师看她比她看自己清楚,给她的建议,很有针对性,
事后证明比她自以为是的想法正确。
S**U
发帖数: 7025
4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ZT: 信仰大乘15年后的认识
http://hi.baidu.com/youlinshan/blog/item/ecf2864632b3d51d6b63e5
愿将此文献给在我心灵深处留下错误知见的印光、宣化、广钦、虚云、净空等「菩萨教」中诸位大德。
数万千百年来的人们,绝大多数人都有机会亲眼看到自己身边人们的出生、衰老、得病、和死亡,但是绝大多数人只限于暂时的沉思一会儿,因为受制于自己的知识
、智慧、毅力与能力等诸多元素的束缚,很快又重新投入世间的生活和娱乐中。如同今天的人们沉醉于流行歌曲、麻将、扑克、舞蹈等之中一样,只是身心在这种专注操作地
过程中,让自己暂时忘记了面对的严酷的事实。同时也反映了他们内心世界中对真实的,必将到来的老、病、死的恐惧、慌张和无奈!
永远是只有非常少的一部分人,去思索生存的意义和去尝试彻底解决生、老、病、死的解脱道路。这些人,哪怕是终生无法完成自己的解脱目标和理想,仅仅是从其
勇敢地去思索,而不是回避、转移、随波逐流和得过且过的起点看,他们已经是人类社会中伟大的探索者。
我对人类社会历史中的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任何具有独立思考精神和诚实勇气... 阅读全帖
c***h
发帖数: 2262
4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怎么控制欲望?

大哉问 善哉法友
佛陀一生就在克服这个问题,佛陀一生都在谈这件事 -- 欲望
没有谈很高深奥妙的哲理或如何的不可思议境界
佛陀只谈怎么做到
任何控制 都是加入”我” 都是压制
二果也才 贪嗔痴薄弱
所以 你问的问题谈何容易
说来话长, 做起来也要费一番功夫
初果之后如何调伏欲贪?  正念正智
何谓正念?   要修四念处、念觉支,具备正念。详细请看杂阿含。
何谓正智?
首先要有正见(可见正见在实修多重要),
然后正念随时观察自己。
欲贪生起时,知味(欲贪生起)、患(欲贪造成苦的祸害),而生离、无我。此为正
见。
欲贪生起,这是习性,不必压制,但正念如影随形,随时侦测,
侦测到欲贪生起,正见随时反射式生起,正见一起邪见自然会消失,
此谓正智
以正智调伏欲贪,能使贪嗔痴薄弱,最后可以断欲贪。
如何具备正念正智?  说来话长,应该要有初果?
c***h
发帖数: 2262
46

前几周一位习南传的比丘(也是中国人),特别送我一本阿姜念的”身念处禅修法”,
凡拉达摩译。
-- “凡拉达摩”是台湾的成功大学一位教授的笔名(奇怪的笔名)。
习南传的比丘说这本书非常好。
我拿回去一看,原来我以前买过同内容,不同书名的书,叫”四念处内观禅修法”
可惜,一说到清净道论的十六阶智,我就头痛。
不知道要如何与阿含的十结及各种情况对应。
最后不了了之。
t******h
发帖数: 177
47
若真怕,就应该亲证之后再发言。佛说佛灭之后应以四念处为依止,先用自己的身念处
来证实一下佛法,要比嚼别人吃过的要更有说服力。菩萨戒中一条是,若菩萨不自己勤
修,是有过失的。若起了嗔念,那就是在提醒自己更要精进,而不是非要别人认同自己
-无常就是这样的。
S**U
发帖数: 7025
48
citta-vimutti 中文译为“心”解脱。
citta∶心
vimutti∶解脱
四念处中的心念处(cittanupassana)的“心”也是citta。如大念处经∶
http://www.accesstoinsight.org/tipitaka/dn/dn.22.0.than.html
"And how does a monk remain focused on the mind in & of itself? There is the
case where a monk, when the mind has passion, discerns that the mind has
passion. When the mind is without passion, he discerns that the mind is
without passion. When the mind has aversion, he discerns that the mind has
aversion. When the mind is without aversion, he discern
a**u
发帖数: 8107
49
☆─────────────────────────────────────☆
jazztech (铁爵士) 于 (Thu Jul 8 22:00:54 2010, 美东) 提到:
如果无法我?是什么入住涅磐?什么又不住涅磐?
既然能入住涅磐而又可以不住涅磐,说明这个入住涅磐是可逆的,已经证得涅磐的人是
否也可以重新走出涅磐为无明所惑?
☆─────────────────────────────────────☆
Yisu (yisnotme) 于 (Fri Jul 9 11:11:21 2010, 美东) 提到:
不能说为无明所惑.
经云:
善男子。如果有经律这样说:‘如来正觉早已成佛。现在示现成佛道,是为了度脱众
生。示现有父母、依靠爱欲和合而出生,也是随顺世间作的示现。这样的经律要知道真
是如来所说。
☆─────────────────────────────────────☆
richphd (终于明白了) 于 (Fri Jul 9 11:36:31 2010, 美东) 提到:
小乘阿罗汉只证得人无我,入涅磐(灭尽定)就不能回人间了.

...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5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十二因缘中的无明
无明是不知四圣谛。
无明是以不正思维为近因,贪爱等为缘。
其他问题是跟修行无关的戏论吧。
修四念处的法念处,就是能以四圣谛观察一切经验。例如贪心一起,「贪心」是集谛,
「贪心所引现在将来果」是苦谛。
http://www.mahabodhi.org/files/yinshun/37/yinshun37-02.html
杂阿含298经
云何无明?若不知前际,不知后际,不知前后际;不知于内,不知于外,不知内外,不
知业,不知报,不知业报;不知佛,不知法,不知僧;不知苦,不知集,不知灭,不知
道;不知因,不知因所起法;不知善、不善,有罪、无罪,习、不习,若劣、若胜,染
污、清净,分别缘起,皆悉不知。于六触入处不如实觉知, 于彼彼不知、不见、无无
间等、痴闇、无明、大冥,是名无明。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