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topics

全部话题 - 话题: 圣谛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下页 末页 (共6页)
a*******g
发帖数: 867
1
道圣谛的解释
(91)又,比丘们!什麽是导致苦灭的道圣谛呢?那就是八圣道,即正见、正思惟、正语
、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92)又,比丘们!什麽是正见呢?比丘们!正见就是知苦、知苦之集、知苦之灭、知导
致苦灭之道的知见。比丘们!这就是正见。
(93)又,比丘们!什麽是正思惟呢?比丘们!正思惟就是离欲、不染世乐的思惟,也是
没有嗔恨、没有暴力的想法。比丘们!这就是正思惟。
(94)又,比丘们!什麽是正语呢?比丘们!正语就是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与不绮语
。比丘们!这就是正语。
(95)又,比丘们!什麽是正业呢?比丘们!正业就是不杀、不偷及不邪淫。比丘们!这
就是正业。
(96)又,比丘们!什麽是正命呢?比丘们!正命就是圣弟子不以错误的方式营取生活,
而以正确的方式经营生活。比丘们!这就是正命。
(97)又,比丘们!什麽是正精进呢?比丘们!比丘下定决心,精进努力、振奋心志、全
力以赴地投入防止未生的恶行、不善之心念的生起;比丘下定决心,精进努力、振奋心
志、全力以赴地投入去除已生起的恶行和不善的心念;比丘下定决心,精进努力、振奋
心志、全力以赴地投入开展未生的善行及善的心念,使
Y**u
发帖数: 5466
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超越爱与恨的执着
阿姜查
为什么我们说要超越爱与执着呢?回想一下,在你的生活中,无论是在家里或其他地方
,当你非常依恋或钟爱某人时,是否都会为你带来痛苦。如果你有所怀疑,请想想这点
,你必须了解这是份什么样的感情。不要迷失自己 ,不要再沈睡了,不要让你的心陷
入惛沈。钟爱某人,或执着钱财,都只会为你带来痛苦。切记!如果你无法记取 教训
,就把它写下来!看着它!这就是实相。
当你有爱与恨的感觉时,你必须看着它们。它们正在教导你,提醒你不要落入极端的方
式。冲动有可能引你陷入放纵或压抑两种极端的模式,即经典中所说的纵欲与自虐两端
。佛陀刚悟道时,就是教导弟子不要陷入这两端。 它不只在佛陀的时代有效,即使到
了现代依然有效。应该从哪里观察起,才能了解这个实相呢?就从你自己的心里。习惯
上当我们喜爱某人时,会一直想和他们在一起,但是当我们讨厌某人时,则甚至不想靠
近他们。你们有过这种感觉吗?请仔细观察并教导自己,你看见它们是如何引你走向痛
苦吗?这里谈论的是苦圣谛与苦集圣谛,即渴爱与执着。仔细观察你的生活,你就会了
解这个事实。你的贪着与焦虑能带给你什么好处?不要让你的心被非理性的贪欲所绊住
。这就好像你吃香蕉
S**U
发帖数: 7025
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坛经论四圣谛
快乐包括在苦圣谛,因为世间快乐都是无常的。JeanIris 的快乐不是苦灭之乐,当然
没有否定苦圣谛。
只有涅盘的快乐才可以说是常。
r****n
发帖数: 8253
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坛经论四圣谛

是的,世间的苦是绝对的,五蕴的苦是绝对的,因为是绝对的,所以才叫做圣谛。圣谛
,意思是真理。
六祖那段,根本就是佛法的对立面。
理解了某些真理,并导向涅槃,才可以说是乐,趋向于乐。
如果理解了某些真理,但是却没有导向最终的涅槃,那么这种所谓的乐,其实也还是苦。
另外要强调一下,佛法所说的苦,不是狭义的痛苦,而是不圆满,有缺陷,非实。
有这个可能。
但要说“一定”,那么你显然错了。至少你现在没有这个判断能力。
r****n
发帖数: 8253
5
真是狗改不了吃屎的本性。
也充分说明了跟随恶知识的可怕。
如果一切都是真如,那么苦圣谛就不能叫做圣谛,不能是真理,而应该叫做方便说。
佛陀明确教导要对五蕴有为法厌离,明确教导要舍弃五蕴,如此才有解脱可言,可是某
些人却把大便当成宝贝,难怪轮回不已。
S**U
发帖数: 7025
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关于佛法的一个问题 (转载)
无明是指对四圣谛没有直接体验。对苦圣谛没有洞见,因此在世间追求永恒不变,或安
稳快乐,或主宰自在。这种追求导致生命不断的继续。
对苦圣谛有洞见,实践八正道,断除无明与渴爱,轮回的继续就失去动力。
r****n
发帖数: 8253
7
现在的南传由于坚持四圣谛顿现以及见灭得道,于是认为哪怕是初果都必须以涅槃为所
缘,在本篇相应部经文里面,佛陀说见苦者,也见其他圣谛,这说明并不是一定要以涅
槃为所缘才是证果。通过见苦谛,也可以知其他圣谛。
S**U
发帖数: 7025
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如来藏的问题
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
『圣谛者,说甚深义,微细难知,非思量境界,是智者所知,一切世间所不能信。何以
故?此说甚深如来之藏;如来藏者,是如来境界,非一切声闻缘觉所知。如来藏处说圣
谛义,如来藏处甚深,故说圣谛亦甚深,微细难知,非思量境界,是智者所知,一切世
间所不能信。』
『世尊!非坏法故,名为苦灭,所言苦灭者,名无始无作,无起无尽,离尽常住,自性
清净,离一切烦恼藏。世尊,过于恒沙不离不脱不异不思议佛法成就,说如来法身。』
『世尊!如来藏智,是如来空智。世尊!如来藏者,一切阿罗汉辟支佛大力菩萨,本所
不见,本所不得。』
『世尊!有二种如来藏空智;世尊∶空如来藏,若离若脱若异一切烦恼藏;世尊,不空
如来藏,过于恒沙不离不脱不异不思议佛法。』
(常住)
『世间言说故有死有生∶死者诸根坏,生者新诸根起。非如来藏有生有死,如来藏离有
为相,如来藏常住不变。是故如来藏是依是持是建立,世尊!不离不断不脱不异不思议
佛法。世尊,断脱异外有为法依持建立者,是如来藏。』
(清净)
『世尊!如来藏者,是法界藏,法身藏,出世间上上藏,自性清净藏。』
『此自性清净如来藏,而客尘烦恼上烦恼所染,不思议如...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四圣谛的增上慧专指阿罗汉
「明」是四圣谛如实知,阿罗汉的四圣谛如实知才叫「增上慧」。初果的四圣谛如实知
是「慧」,不叫「增上慧」。
杂阿含八一七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复有三学,
何等为三?谓增上戒学,增上意学,增上慧学。何等为增上戒学?若比丘住于戒,波罗
提木叉律仪 ,威仪、行处具足,见微细罪则生怖畏,受持学戒。何等为增上意学?若
比丘离欲恶不善法,乃至第四禅具足住。何等为增上慧学?是比丘此苦圣谛如实知,集
、灭、道圣谛如实知,是名增上慧学」。
杂阿含八二一经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过二百五十戒,随次半月来,说波罗提木叉修多罗。若彼善男
子,自随意所欲而学者,我为说三学,若学此三学,则 摄受一切学戒。何等为三?谓
增上戒学,增上意学,增上慧学。
何等为增上戒学?是比丘重于戒,戒增上;不重于定,定不增上,不重于慧,慧不增上
。于彼彼分细微戒,乃至受持学戒。如是知、如是见,断三结,谓身见、戒取、疑。贪
、恚、痴薄,成一种子道;彼地未等觉者,名斯陀含;彼地未等觉者,名家家;彼地末
等觉者,名七有;彼地未等觉者,名随法行;彼地未等觉者,名随信行,是名增上戒学。
何等为增上意学...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1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生死到来时,您有把握吗?
判断经真伪是以是否佛法为原则。与业力无关。
天人恶鬼业力不同,四圣谛还是成立。天人有福报还是苦圣谛摄,不是恶鬼才是苦圣谛
摄。
印度论师没人听过愣严经。
S**U
发帖数: 7025
1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新人问个问题
bdbd 没学过论,说的不精确,不过观察烦恼生起的心理过程这个方向没错。
《大念处经》讲心念处,摄阿毗达摩义论讲心路过程,都是现观当下心。《大念处经》
讲观成熟的时后,在烦恼生起的地方,当下断除烦恼。
《大念处经》
http://www.mahabodhi.org/intro/mahasatipatthana.html
复次,诸比丘!何谓苦灭圣谛?
此即爱欲之消逝无余、舍离、灭尽、解脱、无染。
然而,诸比丘!于何处舍离、灭尽爱欲?
在世间有诱人、可意之处,就在该处舍离爱欲、灭尽爱欲。
在世间何者是诱人、可意者?
在世间眼根是诱人、可意者,就在该处舍离爱欲、灭尽爱欲。
在世间耳根是诱人、可意者,就在该处舍离爱欲、灭尽爱欲。
在世间鼻根是诱人、可意者,就在该处舍离爱欲、灭尽爱欲。
在世间舌根是诱人、可意者,就在该处舍离爱欲、灭尽爱欲。
在世间身根是诱人、可意者,就在该处舍离爱欲、灭尽爱欲。
在世间意根是诱人、可意者,就在该处舍离爱欲、灭尽爱欲。
在世间色尘是诱人、可意者,就在该处舍离爱欲、灭尽爱欲。
在世间声尘是诱人、可意者,就在该处舍离爱欲、灭尽爱欲。
在世间香尘是诱人、可意者,就在该处...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12
嘻嘻,最完美的情人也无法让我们一直完全满意,我们不是自我安慰∶this is good
enough,就是希望更好的(同一个人或另一个人)会来,或是回忆过去的美好经历。这
是在爱情上的苦圣谛。
在爱情上的集圣谛就是希望完美的情人让我们一直完全满意。

吧。
r*******c
发帖数: 1060
13
嘻嘻,最完美的情人也无法让我们一直完全满意,我们不是自我安慰∶this is good
enough,就是希望更好的(同一个人或另一个人)会来,或是回忆过去的美好经历。这
是在爱情上的苦圣谛。
在爱情上的集圣谛就是希望完美的情人让我们一直完全满意。
收集这段话。。。。。
r**m
发帖数: 1825
1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佛法与不二论 ZZ
近年来,上座部佛教面对的一个具挑战性的问题,是传统的上座部止观禅与不二论的玄
思传统间的冲突。“不二论”的最佳代表,是印度正统哲学“不二论吠檀多”与“大乘
佛教”。面对这冲突的反应横跨两极:一极是激烈的对抗,另一极是各式各样的综合与
混合。当中的对话变化多端,本文实无法解释所有相关的复杂与微妙问题,然而,我想
以上座部佛教的经论立场来写,希望可以提供些微贡献。
我的第一个意见:一个禅修系统是不会构成一门独立学科的。任何一种可信的灵修系统
,经常都是被发现在某一概念距阵之内,并用来解决或实现这概念距阵所解说的问题或
目标。因此,把互不兼容的概念框架里的技巧合并起来,实在是危险的。虽然这种合并
可以安抚一些偏爱实验或折衷主义人士,它的长期影响将带来一定的“认知失调”,且
将回荡至内心深处和激起更大的混乱。
我的第二个意见:各种 “不二论”的灵修传统并非互相一致,相反地,所包含的诸种
意见可说极之不同,且难免会被包含它们的哲学思想所污染。在吠檀多派的经典里,不
二论是指最内层的‘我Atman’与‘梵Brahman’并无本质上的分别,而‘梵’又称作神
圣的真实、或世界的本体。从最高实现的观点来... 阅读全帖
s******n
发帖数: 459
1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转贴]佛法与不二论
http://bbs.ifeng.com/viewthread.php?tid=6033611&extra=page%3D1
近年来,上座部佛教面对的一个具挑战性的问题,是传统的上座部止观禅与不二论的玄
思传统间的冲突。“不二论”的最佳代表,是印度正统哲学“不二论吠檀多”与“大乘
佛教”。面对这冲突的反应横跨两极:一极是激烈的对抗,另一极是各式各样的综合与
混合。当中的对话变化多端,本文实无法解释所有相关的复杂与微妙问题,然而,我想
以上座部佛教的经论立场来写,希望可以提供些微贡献。
我的第一个意见:一个禅修系统是不会构成一门独立学科的。任何一种可信的灵修系统
,经常都是被发现在某一概念距阵之内,并用来解决或实现这概念距阵所解说的问题或
目标。因此,把互不兼容的概念框架里的技巧合并起来,实在是危险的。虽然这种合并
可以安抚一些偏爱实验或折衷主义人士,它的长期影响将带来一定的“认知失调”,且
将回荡至内心深处和激起更大的混乱。
我的第二个意见:各种 “不二论”的灵修传统并非互相一致,相反地,所包含的诸种
意见可说极之不同,且难免会被包含它们的哲学思想所污染。在吠檀多派的经典里,不
二论是...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16
杂阿含91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
时有年少婆罗门,名!4钴闍迦,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俗
人在家,当行几法,得现法安及现法乐」?
佛告婆罗门∶「有四法,俗人在家,得现法安、现法乐。何等为四?谓方便具足,守护
具足,善知识具足,正命具足。
何等为方便具足?谓善男子种种工巧业处以自营生,谓种田、商贾,或以王事,或以书
疏、算画;于彼彼工巧业处精勤修行,是名方便具足。
何等为守护具足?谓善男子所有钱谷\,方便所得,自手执作,如法而得,能极守护,
不令王、贼、水、火劫夺漂没令失,不善守护者亡失,不爱念者辄取,及诸灾患所坏,
是名善男子善守护(具足)。
何等为善知识具足?若有善男子不落度,不放逸,不虚妄,不凶险,如是知识能善安慰
,未生忧苦能令不生,已生忧苦能令开觉,未生喜乐能令速生,已生喜乐护令不失,是
名善男子善知识具足。
云何为正命具足?谓善男子所有钱财,出内称量,周圆掌护,不令多入少出也,多出少
入也。如执秤者,少则增之,多则减之,知平而舍。如是善男子称量财物,等入等出,
莫令入多出少,出多入少。若善男子无有钱财而广散用,以此生活,人皆名为优... 阅读全帖
f*******8
发帖数: 3612
17
你老是贴点东西,也不说同意或不同意。
这一篇就能看出来佛说法和现在的法师的不同,佛在说完世俗的安排后,
一定会提到苦集灭道,会提到究竟的出世间的东西。例如这里:
“云何为慧具足?谓:善男子苦圣谛如实知,集、灭、道圣谛如实知,是名善男子慧具
足。”
而法师的论证着眼点却完全落在了世间法上,根本目的变成:
“为了自己的身心健康,以及为了服务社会”,
为了维持身心五蕴,这就完全背离了佛的教导,不知苦谛。
这不是附佛外道,谁还是附佛外道?
Y**u
发帖数: 5466
1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当代南传大师及其教法
乌巴庆
毗婆舍那的最初目标是启发自身内的「活化无常」
──完全经验到真正无常,
即身心连续体很快融化,
像「掉落在湖面的雨水」,
在那时,心灵产生净化力──
或感受内在自我的无常,
最终希望能达到内、外宁静和平衡的状态,
个人全神贯注于身内无常时,
即可达成此一目标。
根据字典上意义,佛教不是个宗教,因为它不像其它所有宗教,有一中心的上帝。严格
说来,佛教是
结合身体和心灵道德规范的一套哲学体系。它的目的在于灭绝痛苦和死亡。
佛陀第一次说法的四圣谛,奠定本哲学体系。事实上,前三个圣谛阐明佛陀的哲学,而
第四个圣谛(八
正道,是道德兼哲学的一套规范)则作为达成目的的方法。这第一次说法,系对憍陈如
(Ko&n&da^n^na)
领导的五苦行者,他们是佛陀早期求道的同修。憍陈如是佛陀第一个完全证悟的弟子。
现在我们谈到四圣谛,它们是:
一、苦谛
二、集谛:苦之生起或苦之根源
三、灭谛:苦之止息
四、道谛:导致苦之止息的途径
要完全了解佛陀哲学的基本概念,需要明白苦谛。为了说明苦谛,佛陀从两个不同的角
度来探讨这问
题。
首先,利用推论过程。佛陀让弟子了解,人生是苦难,人生是痛苦的,生是痛苦,...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19
杂阿含91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
时,有年少婆罗门,名郁闍迦,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
「世尊!俗人在家,当行几法,得现法安及现法乐?」
佛告婆罗门∶
「有四法,俗人在家,得现法安、现法乐。何等为四?谓∶方便具足,守护具足,善知识具足,正命具足。
何等为方便具足?谓∶善男子种种工巧业处以自营生,谓∶种田、商贾,或以王事,或以书疏、算画(划),于彼彼工巧业处精勤修行,是名方便具足。
何等为守护具足?谓∶善男子所有钱谷方便所得,自手执作,如法而得,能极守护,不令王、贼、水、火劫夺漂没令失,不善守护者亡失,不爱念者辄取,及诸灾患所坏,是名善男子善守护[具足]。
何等为善知识具足?若有善男子不落度、不放逸、不虚妄、不凶险,如是,知识能善安慰,未生忧苦能令不生,已生忧苦能令开觉;未生喜乐能令速生,已生喜乐护令不失,是名善男子善知识具足。
云何为正命具足?谓∶善男子所有钱财出内称量,周圆掌护,不令多入少出也,多出少入也,如∶执秤者少则增之,多则减之,知平而舍,如是,善男子称量财物,等入等出,莫令入多出少,出多入少。
若善男子无有钱财而广散用,以此生活,人皆名为...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2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如何解决儒家的问题?
杂阿含564经
时,尊者阿难为说法言∶
......
依慢断慢者,云何依慢断慢?谓∶[圣]弟子闻某尊者、某尊者弟子尽诸有漏,无漏心解脱、慧解脱,现法自知作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闻已,作是念∶『彼圣弟子尽诸有漏,……乃至自知不受后有,我今何故不尽诸有漏?何故不自知不受后有?』
当于尔时,则能断诸有漏,……乃至自知不受后有。
姊妹!是名依慢断慢。
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search1.php?str=%E4%BE%9D%E6%85
佛教也以「界差别」(dhātu-prabheda)的观察方法,对治「慢行」(mānacarita,我慢行为特质)的修行者。《瑜伽师地论》「若诸慢行(mānacarita)
补特伽罗、于界差别作意思惟;便于身中离一合想(piṇḍasaṁjñāṁ)、得不净想;无复高举、憍慢微薄;于诸慢行、心得清净。是名慢行补特伽罗、由界差别净行所缘。」 。此时,所说的「界」,是指「地、水、火、风、空、识」等六界。...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21
阿含经说到佛陀的修行过程,只有「正觉」、「未成正觉」两种状态,没有再细分。
杂阿含379经初转法轮,说∶
此苦圣谛,本所未曾闻法,当正思惟时,生眼、智、明、觉;
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0379.htm
本所未曾闻法,表示四圣谛对佛陀也是第一次。佛陀现观四圣谛,才生起法眼,明了四
圣谛。
Y**u
发帖数: 5466
22
☆─────────────────────────────────────☆
arthury (弱智儿童欢乐多) 于 (Thu Dec 8 22:50:17 2011, 美东) 提到:
我觉得这问题还挺有意思,就跟问耶稣是不是跟上帝一回事一样吧?
☆─────────────────────────────────────☆
nibbana (卍) 于 (Thu Dec 8 22:53:12 2011, 美东) 提到:
从未证果这个角度讲是凡人。从另一个角度讲是菩萨。
☆─────────────────────────────────────☆
SeeU (See you) 于 (Fri Dec 9 02:38:39 2011, 美东) 提到:
是的。南北传都说释迦牟尼悟道之前是菩萨。
北传依大乘经,说释迦牟尼悟道之前是圣位菩萨,之前结婚、六年苦行都是表演给我们
看,不是因为有淫欲,有邪见(认为苦行可以解脱)。
南传依阿含经,说释迦牟尼悟道之前是凡夫菩萨。圣者不可能认为苦行可以解脱(戒禁
取-初果断的三结之一)。
这个见解不同,在部派时期就存在了... 阅读全帖
r****r
发帖数: 755
2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梵我如一 and 如实知见?
http://www1.mitbbs.com/article_t/Wisdom/31491623.html
佛法与不二论 ZZ
近年来,上座部佛教面对的一个具挑战性的问题,是传统的上座部止观禅与不二论的玄
思传统间的冲突。“不二论”的最佳代表,是印度正统哲学“不二论吠檀多”与“大乘
佛教”。面对这冲突的反应横跨两极:一极是激烈的对抗,另一极是各式各样的综合与
混合。当中的对话变化多端,本文实无法解释所有相关的复杂与微妙问题,然而,我想
以上座部佛教的经论立场来写,希望可以提供些微贡献。
我的第一个意见:一个禅修系统是不会构成一门独立学科的。任何一种可信的灵修系统
,经常都是被发现在某一概念距阵之内,并用来解决或实现这概念距阵所解说的问题或
目标。因此,把互不兼容的概念框架里的技巧合并起来,实在是危险的。虽然这种合并
可以安抚一些偏爱实验或折衷主义人士,它的长期影响将带来一定的“认知失调”,且
将回荡至内心深处和激起更大的混乱。
我的第二个意见:各种 “不二论”的灵修传统并非互相一致,相反地,所包含的诸种
意见可说极之不同,且难免会被包含它们的哲学思想所污染。在吠檀多派的经典里,不
二... 阅读全帖
P****S
发帖数: 2286
2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一瓢水 - 佛道地路
“一切智慧的怙主文殊师利菩萨!我会前来殊胜的五台山,是由于大悲无畏的观世音菩
萨的启发而来,希望能依止您学习一切世间星相、卜筮等学问的究竟。虽然一切的星相
卜筮、算术之学,并非了义的圣谛,但是眼前一切众生,有着种种痛苦,饥荒战争、百
病兴起的时候,如果能够改变世间的因缘外相,或许能使众生稍为吉祥安住。
“虽然就了义上说,一切因缘果报的事实,是从来不会因为卜算吉凶而有所变化的,但
是经过了这样的调整之后,或许众生在短暂的时间中,能够使身心稍微安住,心志不致
完全混乱。那么,也就能够让他先从世谛当中获得信心,然后慢慢地导引他们趣入圣谛
,而究竟圆满成佛。
“所以,虽然这些算术之学,并非究竟实相的第一谛,但是为了导引苦难众生的缘故,
还是可以方便接引。而一位圆满的菩萨行者,对于所有的法门,更应该发心学习,这就
是‘法门无量誓愿学’的愿力啊!
......
此时四面二臂的世间之祖,大梵天王莲华生大士,双手合掌向文殊师利菩萨祈请,希望
大圣开启具足一切世谛的学问。
这时,文殊师利菩萨打开教典,刹那之间无限的虹光旋绕而出,显示出这些典籍的成立
因缘。
在光明的幻化中,只见无所不知的大智者文殊师利菩...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2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合集] 一瓢水 - 佛道地路
☆─────────────────────────────────────☆
Hermes99 (Hermes99) 于 (Thu Apr 26 23:30:57 2012, 美东) 提到:
俺其实比较fan这个观点,所以就来说说。绝对对写玄幻小说有帮助。有看法的都来说
说。
佛教说涅磐,道家说升仙,都是一种形式的解脱。俺觉得,都是圣人传下来的超脱轮回
的道路。
佛教地传承,重的是"永死"。所以佛教说十二因缘,说生死流转... 说四念处...如果
断了轮回链中的一条,不再生死流转了,其实就是入了解脱境地了。可以说,此世死了
,就是死透了,不再轮回,生命则进入另外一个不可说的境地。而断轮回链条的路呢,
就是有所谓的般若智慧,能消除妄想执着,拥有生命的觉醒这样才可以脱离轮回...
道家的传承,重的是"长生"。长生是靠升仙达成的,所以阿,修炼上面仿效天地,因为
天地是长生地,最后追求形神合一地升华...修炼上很注重修炼身中的所谓的神阿炉鼎
阿,达到人身和天地的合一...
可以看出,一个是通过死亡的时候挣脱轮回的锁链达到的超脱,一个是活着的时候修炼
神形而挣脱轮回的锁链达到的超脱.... 阅读全帖
i********7
发帖数: 808
2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转:原始佛法之探究
恩,确实,所以佛陀宣说四圣谛,第一个就是苦圣谛,
要了解这个苦圣谛,必须了解我们的五阴到底是什么回事,
在我看来,佛陀的教法从来不离开我们的五阴来谈
从来不离开我们在现实中,真真实实经历的经验
除却这个五阴,我们还经历过什么了?
i********7
发帖数: 808
27
以下仅供参考:
如果有的内涵,按照71经,则转法轮经(杂阿含379)可以完全与之相应:
四圣谛的第二转:苦灭圣谛,已 [知] 「当」 作证
所以在四圣谛的二转中说,苦灭圣谛,
已经知道了,在第一转的时候就知道了,
现在第二转,应该亲身作证,就是亲身修证,
成就,是应该精进修行,断「有」。
而有的内涵,根据看杂阿含71经,有灭,就是爱的远离
灭有,就是断爱的修行,
在第二转里面接着讲:苦灭[道]谛已经知(第一转的时候已经明见什么才是灭苦的道路
),
应当修行。
这里的苦灭道谛是八正道,依着八正道,可以进行断爱的修行
所以八正道是修离贪断爱的修行道路(参相应部,谛相应11经),
在杂阿含749经会说,依远离,依无欲,依灭,向于舍修八正道。
四圣谛的第三转,则已经完成,成就
所以会说:苦集已知,已断出,苦灭,已知,
也已经作证出,苦灭道迹,已知,已修出,已经修正完毕。
所以,所有的阿罗汉都是这样记说:
此生已尽,梵行已立,所做已做,自知不受后有
最后一句是:自知,自己知道,确定,下一世不会再有五阴的业报,
但是现在还没有死,这个五阴苦还没有灭尽,还不是涅槃。
所以那位尊者是还在... 阅读全帖
w****g
发帖数: 570
2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宗门往事 ZZ
第一章 祖师西来
世人公认,中华禅宗的开山鼻祖是达磨祖师。
按照法脉流衍的顺序,从佛陀到达磨经历了二十八位祖师,再从达磨到惠能又
经历了六位祖师,所以宗门常说“西天四七,东土二三(四七二十八,二三得六)。”
达磨是从印度禅到中华禅的枢纽人物。
他不是东土人士,而是印度得道高僧,但却给这个古老国度带来了一股清新风气
,注定要在中华佛教界掀起一场影响深远的革命。当然,这场革命的道路充满着艰难险
阻。

01 达磨是谁?
达磨是南天竺国香至王的第三子,后来遇到西天二十七祖般若多罗尊者而发明心
要。
尊者告诉他:“等我灭度以后,你要到中国(当时名叫震旦)去,别出手眼,单
传心印,专接上根利智之人。他时后日,你度化的那个地方,明心见性的人不可胜数。
”同时告诫他:“现在时机还不成熟,不要急着出发。另外,你到了中国以后,不要在
南方逗留太久,那里的人们唯好有为功业,不能明见佛理。”这种得法弟子向师父咨询
未来发展方向和注意事项的现象,我们在以后的宗门故事中将一再提到。
达磨开悟以后,继续留在尊者... 阅读全帖
w****g
发帖数: 570
2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宗门往事 ZZ
第七章 两大法脉
南宗领袖惠能大师、北宗领袖神秀大师、东宗领袖法持大师、西宗领袖智诜大师、
老安国师分别于公元713年、706年、702年、702年、709年圆寂。
这一代宗门大佬均于武则天逝世(公元705年)前后灭度。历史将由下一代宗门硕
德来开创。
在此之前,我们要先说一下永嘉大师。
01 一宿觉
永嘉禅师出生于公元665年,温州人。
他一门深入,专修天台止观。后来,在阅读《维摩经》时忽然心花发明,体证无生。
六祖闻经悟道,永嘉大师阅经悟道。听读佛陀经典而开悟,他们两个是先例。
当年,惠能闻经悟道,不远千里跑到黄梅五祖那儿求印证;现在,永嘉阅经悟道,
也不远千里,从浙江跑到广东去求印证。
有人根据六祖学生玄策禅师的一句话,即“威音王已前即得,威音王已后无师自悟
,尽是天然外道”,就断定这个地球上不可能有人无师自悟。这是不对的。莫非永嘉没
见六祖以前不算开悟?真的假不了,绝对不是这样的。退一万步讲,释迦如来不也无师
自悟嘛,有什么不可以的。
当然玄策禅师也不是无风起浪。他的用意在于,一个人悟道之后,如果... 阅读全帖
w****g
发帖数: 570
3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宗门往事 ZZ
第一章 祖师西来
世人公认,中华禅宗的开山鼻祖是达磨祖师。
按照法脉流衍的顺序,从佛陀到达磨经历了二十八位祖师,再从达磨到惠能又
经历了六位祖师,所以宗门常说“西天四七,东土二三(四七二十八,二三得六)。”
达磨是从印度禅到中华禅的枢纽人物。
他不是东土人士,而是印度得道高僧,但却给这个古老国度带来了一股清新风气
,注定要在中华佛教界掀起一场影响深远的革命。当然,这场革命的道路充满着艰难险
阻。

01 达磨是谁?
达磨是南天竺国香至王的第三子,后来遇到西天二十七祖般若多罗尊者而发明心
要。
尊者告诉他:“等我灭度以后,你要到中国(当时名叫震旦)去,别出手眼,单
传心印,专接上根利智之人。他时后日,你度化的那个地方,明心见性的人不可胜数。
”同时告诫他:“现在时机还不成熟,不要急着出发。另外,你到了中国以后,不要在
南方逗留太久,那里的人们唯好有为功业,不能明见佛理。”这种得法弟子向师父咨询
未来发展方向和注意事项的现象,我们在以后的宗门故事中将一再提到。
达磨开悟以后,继续留在尊者... 阅读全帖
w****g
发帖数: 570
3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宗门往事 ZZ
第七章 两大法脉
南宗领袖惠能大师、北宗领袖神秀大师、东宗领袖法持大师、西宗领袖智诜大师、
老安国师分别于公元713年、706年、702年、702年、709年圆寂。
这一代宗门大佬均于武则天逝世(公元705年)前后灭度。历史将由下一代宗门硕
德来开创。
在此之前,我们要先说一下永嘉大师。
01 一宿觉
永嘉禅师出生于公元665年,温州人。
他一门深入,专修天台止观。后来,在阅读《维摩经》时忽然心花发明,体证无生。
六祖闻经悟道,永嘉大师阅经悟道。听读佛陀经典而开悟,他们两个是先例。
当年,惠能闻经悟道,不远千里跑到黄梅五祖那儿求印证;现在,永嘉阅经悟道,
也不远千里,从浙江跑到广东去求印证。
有人根据六祖学生玄策禅师的一句话,即“威音王已前即得,威音王已后无师自悟
,尽是天然外道”,就断定这个地球上不可能有人无师自悟。这是不对的。莫非永嘉没
见六祖以前不算开悟?真的假不了,绝对不是这样的。退一万步讲,释迦如来不也无师
自悟嘛,有什么不可以的。
当然玄策禅师也不是无风起浪。他的用意在于,一个人悟道之后,如果... 阅读全帖
i********7
发帖数: 808
32

你引的那个无明结不算一个吗?:)
你以为有什么新的方法吗?都已经在经文里面了
相应部12.126不是讲了如实知五阴的集灭法,就可以得明
方法就是观五阴的集灭法
刚开始的时候就一步到位?
不会一步到位的,在初果前,还有向初果,呵呵
无明不是这么容易断,就像初果不是那么容易证一样
你为什么不回到经文呢?五阴的集,是指如何发生
断无明,就是知道了五阴是如何发生的,
所以才知道五阴如何可以止息,所以才可以开始修行断集证灭的道路
怎么叫没有无明,就没有集?你的思路似乎很混乱
你看来是没有明白我之前对于刹那生灭与集灭的区别的论证。。。
anyway,色或者受,从来没有刹那生灭过,你怎么去看从来没有发生过的事情?
当然我也不会反对你去这样看了,只是提醒,这是凡夫妄见中以为的生灭生灭
要观察只能观察色和受是如何发生的,至于灭,是你明白的事情,所以苦灭圣谛
不是涅磐,而是明白五阴如何可以灭,当你明白如何可以灭之后,才按照灭苦的方法去修
也就是苦灭道迹圣谛。
Y**u
发帖数: 5466
33
☆─────────────────────────────────────☆
SeeU (See you) 于 (Thu Sep 20 00:08:27 2012, 美东) 提到:
涅盘是什么?初果是否体验了涅盘?本文从北传杂阿含351经,南传相应部12相应68经
「见井水而无绳罐」的譬喻,结合十二支缘起,提出一种解释。
SA 351, SN12.68 都说∶涅盘就是「有之灭」。本经也提到了十二支缘起,『以取灭而
有灭』等。十二支缘起的「有」支,是指来世的「后有」,而不是这一生的五蕴。阿罗
汉断尽烦恼,取灭而有灭,虽然还有这一生的五蕴,而能体验到来世的「后有」灭,也
就是触证涅盘。阿含经中阿罗汉证果的定型句「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
不受后有。」,是因为阿罗汉已经体验到后有的灭,所以才能肯定我生已尽。
与此对比,有学圣者虽能现观「以取为缘而有后有」,但是还不能断「取」,也就无法
灭「后有」,所以经文有「见井水而无绳罐」的譬喻,知道而作不到,也就是知道涅盘
的法则如此,但还无法体验涅盘。
不知道如此解释,是否与其他阿含经文抵触?欢迎大家讨论。
Ref:
http:/...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3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从丧子疯癫到阿罗汉
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1178.htm
北传:杂阿含1178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弥絺罗国庵罗园中。
时,有婆四吒婆罗门尼,有六子相续命终,念子发狂,裸形被发,随路而走,至弥
絺罗庵罗园中。
尔时,世尊无量大众围绕说法,婆四吒婆罗门尼遥见世尊,见已即得本心,惭愧羞
耻,敛身蹲坐,
尔时,世尊告尊者阿难∶
「取汝欝多罗僧,与彼婆四吒婆罗门尼,令著听法。」
尊者阿难即受佛教,取衣令著。
时,婆罗门尼得衣著已,至于佛前,稽首礼佛,退坐一面。
尔时,世尊为其说法,示、教、照、喜已,如佛常法,说法次第,乃至信心清净,
受三自归,闻佛所说,欢喜、随喜,作礼而去。
彼婆四吒优婆夷于后时,第七子忽复命终,彼优婆夷都不啼哭、忧、悲、恼、苦。
时,婆四吒优婆夷夫说偈而告婆四吒优婆夷言∶
「先诸子命终,念子生忧苦,昼夜不饮食,乃至发狂乱,今丧{弟}[第]七子,而不
生忧苦?」
婆四吒优婆夷即复说偈,答其夫言∶
「儿孙有千数,因缘和合生,长夜迁过去,我与君亦然。
子孙及宗族,其数无限量,彼彼所生处,更亘相残食。
若知生要者,何足生忧苦,我已知出离,生... 阅读全帖
c***h
发帖数: 2262
3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贪嗔痴到底是什么?

(我说的不一定对)
贪,对于”乐受”,喜欢,还要,还要,的一种情绪。
嗔,对于”苦受”,拒斥,不要,不要,的一种情绪。
痴,是不明白什么是贪嗔,及它们何时发生了,如何发生。基本上就是”无明”。
贪嗔,基本上就是,爱取有。
从观察上看,先有贪,贪不到才有嗔。嗔后发生。(请自行观察)
所以贪还是主要的。
从缘起法解释,贪嗔的来源(集)是”受”,
为何从缘起法解释?
因为他们原始说法本来就是从缘起法而来,
也从缘起法上修行(包含观察、去除之)。
观察自己对身体的贪爱发生,生,一种执着身体是”我”的情况发生,
然后就随身体变化(老病死),欲令如是,欲令不如是,不可得,而忧悲恼苦。
欲望(“想”中有”想要什么”)很正常,并不可怕。(请自行观察)
但是被”我”所污染的欲望,就可怕,叫贪、贪欲、贪爱。
再更深入观察,贪爱哪里来?
是先有”受”,才会开始有贪爱。
对于身体某种”乐受”,喜欢,还要,还要。爱取有。
没有”乐受”、“苦受”,不会有贪嗔。(请自行观察)
”乐受”、“苦受”从哪里来? 从”触”而来,
触是触,受是受。 “触”之后不见得有”受”(苦受乐受)
”触”从哪里来, 来自“行(身... 阅读全帖
z**n
发帖数: 22303
36
【 以下文字转载自 Tibetan_Buddhism 俱乐部 】
发信人: zoun (Konchog Gyamtso), 信区: Tibetan_Buddhism
标 题: 《生死之轮》六道轮回图释义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un Feb 23 23:41:12 2014, 美东)
大藏寺 祈竹仁波切 开示
生死之轮图的起源
衲由今晚开始一连数天,应求为大家讲述有关西藏佛寺中常见的生死之轮绘画的种种。
为了能得到最大的闻法利益,听者应在听法前思维:「为了利益一切众生,我必须成佛
;为了成佛,我必须学习成佛之道;故此,我现在要好好地听受佛法!」生死之轮,藏
文中称为「轮回之轮」(Sipay korlo,梵语Bhava-chakra),但西方人称它为「生死之
轮」或「生命之轮」(The wheel of life, the wheel of life and death )等(注
:汉传佛教中称其为「五趣生死轮」、「五道轮」、「生死轮」及「十二缘起图」)。
这种图画,我们常常会在西藏寺院的外墙上见到。对佛法不理解的人,只会以好奇的目
光欣赏它,却不知道这幅画其实蕴藏着描述众生... 阅读全帖
c***h
发帖数: 2262
37

有同感
大致是 “阿罗汉死后一无所有” 或还有什么
这是 断见常见 也就是带有”我”的见解
有 : 之前的是”自”, 之后的是 “他” (或者这里说是”自”也行)
哪个”自”、”他” 跑去哪里,哪个”自”、”他”一无所有
的观念
都是”我”的观念
所以 不能如上这么说
只能说 无我
无我,要如何说阿罗汉呢?
只能说 之前是苦 现在是苦 之后苦已止息
舍利弗要确认焰摩迦比丘最后最后是了解”苦圣谛”的
了解苦圣谛(包含”无我”)之后,就没有其它问题。
在解释第一义空的时候,佛陀说
“有业报而无作者”
没有”我”那样的作者只是因缘生而生,因缘灭而灭
非常佩服焰摩迦比丘,这么一说他就明白,
资质之高,令人佩服。
我听了一百次也不了解,就算了解也只是理解,不是真的了解。
而焰摩迦比丘是得”法眼净”,是真的见法。
c***h
发帖数: 2262
3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四圣谛的次第的疑问

好问题 同问
一般会说,灭是果,道是因。
但我觉得,是互为因果向前进。 由浅到深往前走的。
虽然一般大家说的灭是涅盘、寂灭。很终极,很究竟。
可,例如,当我们体会初禅,离五盖(包涵离贪嗔),我觉得其实也算”灭”的一种
虽然灭得不彻底。
问题是,初时我们不能保持这种清净,只能偶一为之。
下一步是,那如何保持初禅的清净? 苦灭道迹圣谛
就像初果会偶而体会涅盘,灭,但不表示十结已解,永远清净。
如何永远清净呢? 那就是苦灭道迹圣谛
确定,这样走方法是对的,于是初果之后就照着这样的方法走下去。
另外,
集灭好像会一直观察到,随时观察到,伴随而生。
例如
当我们生气,集, 观察到五蕴如何运作产生”生气”。
当我们气消了,灭, 观察到五蕴如何运作这个”生气”消失了。
我个人觉得,集灭容易观察
但是”道”(方法)确不容易确定。至少对我是不容易确定。
很多人甚至自古以来,不也是方法走错了吗?
(我说的不一定对,仅能当成参考。)
c***h
发帖数: 2262
3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当下的力量
杂阿含里轻描淡写,不痛不痒的几句话,
在这作者的实例中,竟有这么震撼的效果
四圣谛中的苦圣谛,即使我自以为已经重视了,与作者相比却还是差了十万里
体会苦圣谛,则有强大的出离心,
于色厌离,受厌离,想厌离….,
作者实现了佛陀当年说的修行方法 : 味、患、离
大正藏杂阿含第5经
诸比丘。于色不爱喜者。则不喜于苦。不喜于苦者。则于苦得解脱。
如是受.想.行.识不爱喜者。则不喜于苦。
不喜于苦者。则于苦得解脱。喜贪尽。喜贪尽者。说心解脱
大正藏杂阿含第9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色无常。无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亦非我所。如是观
者。名真实正观。…
圣弟子。如是观者。厌于色。厌受.想.行.识。厌故不乐。不乐故得解脱。解
脱者真实智生。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大正藏杂阿含第13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众生于色不味者。则不染于色。以众生于色味故。则有
染着。….
诸比丘。若色于众生不为患者。彼诸众生不应厌色。以色为众生患故。彼诸众生
则厌于色。...
诸比丘... 阅读全帖
c***h
发帖数: 2262
4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当下的力量
杂阿含里轻描淡写,不痛不痒的几句话,
在这作者的实例中,竟有这么震撼的效果
四圣谛中的苦圣谛,即使我自以为已经重视了,与作者相比却还是差了十万里
体会苦圣谛,则有强大的出离心,
于色厌离,受厌离,想厌离….,
作者实现了佛陀当年说的修行方法 : 味、患、离
大正藏杂阿含第5经
诸比丘。于色不爱喜者。则不喜于苦。不喜于苦者。则于苦得解脱。
如是受.想.行.识不爱喜者。则不喜于苦。
不喜于苦者。则于苦得解脱。喜贪尽。喜贪尽者。说心解脱
大正藏杂阿含第9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色无常。无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亦非我所。如是观
者。名真实正观。…
圣弟子。如是观者。厌于色。厌受.想.行.识。厌故不乐。不乐故得解脱。解
脱者真实智生。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大正藏杂阿含第13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众生于色不味者。则不染于色。以众生于色味故。则有
染着。….
诸比丘。若色于众生不为患者。彼诸众生不应厌色。以色为众生患故。彼诸众生
则厌于色。...
诸比丘... 阅读全帖
t******g
发帖数: 17520
41
不管你背后的intention (你自己要take care)如何, 都谢你的吉言
不过哪, 转东西之前你得先看看明白, 对不对?
三不退的说法挺多, 我觉着能把行不退解释成 从4圣谛到6波罗蜜
的过程, 也是个人物, 什么是4圣谛, 什么又是六波罗蜜
它们是次第和不退转的关系吗?
发贴前最好先想一想, 这是对看贴人的尊重, 也是对你自己的尊重
W*********E
发帖数: 197
4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何谓五停心观 ?
何谓五停心观 ?
对於三宝已长养了信根,也想进一步修学的佛弟子,一定要找个让自己的心可以安住止
息下来的方法;平常的心随着日常生活所需而攀缘散乱,随着烦恼妄想而起起落落,这
样的散乱心没有能力可以止息下来,如理思惟观察内法而生起解脱智慧;心若不能止息
下来,各个佛弟子其实都有别别不同的因缘,有的是因为贪欲特重而散乱,有的是因为
瞋恚特重而散乱,有的是因为愚痴而不能如理思惟,有的因为骄慢特重而不能如理思惟
,有的因为过度於世俗法中寻思而心散乱,不能如理思惟有这五种现象;根据个人的烦
恼因缘有这五种,可以於相称缘安住其心的方法,这五种方法就称为五停心观。哪五种
呢?第一种:若贪欲重,应於不净缘安住其心;若瞋心重,应修慈愍而安住其心;若愚
痴重,应於缘住缘起安住其心;若憍慢重,应於界差别安住其心;若寻思重,应於阿那
波那念安住其心,於这五种相称缘安住其心,就称为五停心观。
那麽接下来,我们就一一来解说这五种 :
第一种是不净观,它对治贪欲,面对着有情色身毁坏以後,经过肿胀烂坏等朽秽不净为
所缘,使得男女身色以及身触所产生的淫欲相应贪,能够因为安住於不净观,而将男女
身根交合所领受细滑触乐受当...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4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圣言量
圣言量(一)
要探讨的问题是“佛说的圣教量经得起考验吗?”

在应身如来入灭之后的佛弟子,已经没办法像在佛世时,常常亲自聆听、受持佛陀
的教诲了,大多就只能够以佛陀所留下来的言教,也就是圣言量或称为圣教量,来作为
修学佛法的依止。
但是因为佛陀在世时的开示,在当时并没有以文字记录下来,只是靠著佛弟子彼此
间的口耳相传,一直到佛陀入灭之后的经典结集,无论是大迦叶尊者和五百罗汉在七叶
窟内所结集的阿含诸经,还是窟外结集的大乘诸经,都是靠著多闻第一的阿难尊者以“
如是我闻”的言句,一一诵出而流传下来的,后来才逐渐以文字在贝叶上面记录下来。
但是因为大乘法太过于甚深微妙,除非是多劫以来已经供养过无量诸佛的久学菩萨,一
般的凡夫以及二乘人是难以测知其内涵的,所以从历史的流传来看,大乘经典大约是在
佛陀入灭五、六百年之后,也就是在公元一世纪左右,才开始较为普遍的流行起来。有
一些修学二乘法的凡夫,就因此认为只有四部阿含才是佛陀所说的,并且认为大乘经典
不是佛陀所说的,而都是后世的佛弟子所编造,伪称是佛陀所说的法,因此就对大乘经
典的可信度,以及教义的内涵有所质疑,而有“... 阅读全帖
a***n
发帖数: 1993
44
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45543184/
斯里兰卡作为重要的上座部佛教国家之一,受葡萄牙、荷兰、英国人统治共长达443年
。近代斯里兰卡就是在这样动乱不安的社会背景下激发了佛教民族主义情绪,培养了大
批佛教的民族主义改革家和思想家。例如,在佛教民族主义夏兴和佛教改革方面做出巨
大贡献的有达摩波罗(Dharmapāla,1866-1933);在近代佛教学术界和向西方传播佛教
做出杰出贡献的在家居士有:玛拉拉塞克拉(G. P. Malalasekera, 1899-1973)、贾亚
铁拉克(K. N. Jayatilleke, 1920-1970)教授等;出家比丘有布达搭陀(A. P.
Buddhadatta)、那兰陀(Narada,1898-1983)、罗睺罗(Walpola Rahula,1907-1997)长
老;等等。在斯里兰卡独立之前,很多僧侣积极参加反英运动,为斯里兰卡的独立、为
多数人的利益奔走呐喊。罗睺罗就是爱国爱教的僧侣中最典型的代表之一。他积极参加
各种政治活动,为反对英国殖民的斗争和维护斯里兰卡人民的宗教、教育、社会和经...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4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寂灭中何以有乐?
我们来谈一谈“什么是寂灭为乐”.
但寂灭为乐的出处是哪里呢?我们给大家说,它是出自《大般涅槃经》。在《大般
涅槃经》里面 佛陀在临涅槃的时候,这样子给弟子们开示,佛陀说:“诸行无常,是
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佛陀接下来还说:“汝等当知,一切诸行,皆悉无常
。”最后 佛陀说:“我今虽是金刚之体,亦复不免无常所迁。”所以最后告诉大家说
:“生死之中极为可畏,汝等宜应勤行精进,速求离此生死火坑,此则是我最后教也。
”(《大般涅槃经》卷三)同样在另外一部经里面,《杂阿含经》里面,佛陀也跟弟子
们说:“一切行无常,悉皆生灭法,有生无不尽,唯寂灭为乐。”(《杂阿含经》卷三
十四)这个是寂灭为乐这个四个字的出处。
当然就是说,我们在刚看到这四个字的时候,免不了会有所疑惑:什么是寂灭?那
为什么……寂灭是乐趣吗?当然就是说,可能会直接联想到,是不是佛教在教所有的人
要舍离一切的欲望呢?
学佛其实有两个方式去学:一个是出家,一个是在家。出家的人学习的时候,其实
是按照 佛陀所规划的环境,在里面好好的去学习,学习 佛陀所教的道理;所以,出家
人以出家的方式来学习解脱道的时候,会获得... 阅读全帖
p******n
发帖数: 2449
4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楞伽经》与禅宗思想
发表时间:2014-03-12 | 作者:吴言生
早期禅宗传授,非常重视《楞伽经》。《楞伽经》,全称《楞伽阿跋多罗宝经》,4卷
,刘宋求那跋陀罗译,收于大正藏第16册。本书所论即主要依据此本。本章随文注括号
内只标卷数不另注出处者,均出此本。 禅宗东土初祖达摩大师以四卷《楞伽经》授与
二祖慧可,并嘱他“我观汉地,唯有此经。仁者依行,自得度世”。慧可依言奉行,并
令弟子们“常赍四卷《楞伽》,以为心要,随说随行。”《续高僧传》卷16《慧可传》
。按同书卷25《法冲传》谓慧可“依南天竺一乘宗”讲四卷《楞伽经》,“其经本是宋
代求那跋陀罗三藏翻,慧观法师笔受,故其文理克谐,行质相贯”。本书所论,即主要
依据四卷本,收于大正藏第16册。 此后数代禅宗祖师,一直都将《楞伽经》作为重要
经典递相传承。直到五祖弘忍传法六祖时,才改用《金刚经》传授。唐代净觉撰于景龙
二年708的《楞伽师资记》又称《楞伽师资血脉记》,收于大正藏第85册。 记述了《楞
伽经》八代相承、付持的经过。可见,《楞伽经》对禅宗初期历史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
响。考察《楞伽经》的基本思想,我们发现,《楞伽经》影响的不仅仅是初期禅宗史,
... 阅读全帖
k******0
发帖数: 2438
47
来自主题: USANews版 - 别跟江湖大佬玩套路
版权原作者所有。
原创: 凤来仪 圣谛
川普宣布不谈了,三代立刻服软,表示还是想谈,这就算玩套路玩失败了吧。以为对方
一定需要谈判——这是对一个真正的江湖大哥的鄙视,大哥是不吃这套的。
我一直在说,人和人最大的差距,是认知差距,当传出朝鲜和美帝要和谈之后,别说各
路砖家们,连炒房团都闻风而动了。所以当时写了两篇文章:
半岛又生变,哥带你学学朝核问题历史吧
朝核到底能否谈成,兼给丹东支个招
一周前,我就判断谈判要破裂,战争风险在加大。这会估计没人再说,资本最聪明这种
话了吧。被套死的资本多了去了,包括美帝。当年在伊朗的投资、委内瑞拉的投资都是
百亿美金起步,都水漂了吧。所以别信什么资本最聪明这种话。
为什么这些专家现在很容易被啪啪啪打脸呢?因为他们根本不了解今日的美帝和川普,
美帝内部的力量格局已经有了重大变化,这个说起来话长,有空咱们细聊。川普本人呢
,跟他的前任不同,他是个有江湖气息的生意人。
前面的总统,特别是从克林顿开始,都是文化人,包括小布什,小布什是含着金汤匙出
生的官富二代,奥巴马是宪法学教授。对付他们都不难,想下历史上草原蛮族怎么对付
中原士大... 阅读全帖
b*****n
发帖数: 662
48
来自主题: Family版 - 转:放生感应奇迹记 (转载)
【 以下文字转载自 Belief 讨论区 】
发信人: baofoen (喜悦), 信区: Belief
标 题: 转:放生感应奇迹记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Mon May 20 01:26:40 2013, 美东)
原文在:
http://bookgb.bfnn.org/books2/1266.htm
---
放生感应奇迹记
莲子居士编述
前言
念佛放生,舍报安详
放生感应二则
不杀为诸戒之首,而放生为众善之先也
放生—放慈悲心生,放自己重生
孝心·诚心·佛心
常行放生,众难解脱
杀生果报,如影随形
心路拾掇
历劫重生忆观音
至仁所感,惠及群生
悲心济物,自感业消
背觉合尘,悯众生八苦交煎,放生得度
梦境成真
火焰化红莲
一根小蜡烛,点燃家人法身慧命
落尽繁华忏前愆
挨两刀,免震灾
起心动念皆是业
婚嫁不宜杀生
呒通钓鱼,钓鱼会破病(台语)
只将此心,推及物类
放生而后重生
闻访嘉义
夫妻本是同林鸟,病苦来时相扶持
视仇如亲系于心
久病,非片刻之法药能愈
放生,真的很好
蠢动含灵,皆具佛性
观音慈,普贤行
佛为大医王,放生念佛治绝症
家,就是修行道场
慈心所致,广被有情
... 阅读全帖
s**t
发帖数: 17016
49
来自主题: LeisureTime版 - 关于心灵的终结学说
这是手稿的第一部分。
《自在与澄明》
(一)
真相瞬息即逝,永恒的是谎言。
像鹰一样思考,腾空而起,只在意落点,不在意路径。
我且说我之想说,你且听你之想听。将我们联系在一起的,是误解。
(二)
心灵的终极学说,是哲学、艺术和宗教三位一体的学说。
哲学、艺术和宗教,最终目的都是刻在古希腊神殿上的那句箴言:认识你自己。
以哲学的方式求索,以艺术的方式表达,以宗教的方式缄默。
(三)
路的尽头是旷野,思想的尽头是深渊。
如何逾越深渊到达彼岸?有人造船,有人建桥,但最终发现都是徒劳。唯有扇动双翼,
腾空而起。
那挣脱了逻辑枷锁的鸟儿发现,彼岸并不存在于此岸对面。深渊的尽头还是深渊。
天空就是彼岸。
(四)
我就是道路,我就是真理。 ——耶稣
上帝死了。 ——尼采
梁武帝问达摩大师:“如何是圣谛第一义?” 摩云:“廓然无圣。” ——重显
我一直看到,旧神离去,新神到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偶像倒下,和偶像升起。今
天,我崇拜铁锤。 ——桑德堡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 阅读全帖
c********t
发帖数: 5226
50
来自主题: LeisureTime版 - 关于心灵的终结学说
给各位拜个年,顺便评论一下诗人的诗,并给出个人愚见。
(一)
真相瞬息即逝,永恒的是谎言。
像鹰一样思考,腾空而起,只在意落点,不在意路径。
我且说我之想说,你且听你之想听。将我们联系在一起的,是误解。
“人一次也不能踏入同一条河流”, “走自己的路让他们去说吧”,
误解其实是心灵过度依赖的结果,也就是缺少独立性的思维的具体表现。---个人愚见
(二)
心灵的终极学说,是哲学、艺术和宗教三位一体的学说。
哲学、艺术和宗教,最终目的都是刻在古希腊神殿上的那句箴言:认识你自己。
以哲学的方式求索,以艺术的方式表达,以宗教的方式缄默。
“如果能认识到自己,宗教,哲学,艺术都不重要了。”---个人愚见
(三)
路的尽头是旷野,思想的尽头是深渊。
如何逾越深渊到达彼岸?有人造船,有人建桥,但最终发现都是徒劳。唯有扇动双翼,
腾空而起。
那挣脱了逻辑枷锁的鸟儿发现,彼岸并不存在于此岸对面。深渊的尽头还是深渊。
天空就是彼岸。
”走的人多了就成路了“, ”柳暗花明又一春“。
天空之上层空气困乏,还是踏实地在地上蹦的好,有野花,有野草,还有虫子---个人
愚见。
(四)
我就是道路,我就是真理。 ... 阅读全帖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下页 末页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