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topics

全部话题 - 话题: 妄执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
g***j
发帖数: 40861
1
不必美化赵宋王朝——宋代顶峰论献疑
张邦炜
2011-11-23 09:36:19 阅读 2211 次
刊《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6期,刊载时略有删节),蒙邱志诚先生提供完整
版,象牙塔网络发布
一、“往前多走了一步”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赵宋王朝真可谓时来运转:30年前,备受贬损:“
守内虚外,积贫积弱”;30年后,博得赞美:“空前绝后,登峰造极。”宋朝顶峰论,
据说出自史界泰斗。的确,陈寅恪曾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年之演进,造极于
赵宋之世。”[1]邓广铭讲过:“宋代的文化,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时期之内,截至明
清之际的西学东渐的时期为止,可以说,已经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高度。”值得注意的是
,邓氏强调“历史不能割断”,既重视隋唐两代的“传承”,又在时间上严格予以限制
,“截至明清之际”。[②]至于陈氏的论断,只怕应当正确理会,不能无限引申。正如
那句名言所说:“真理往前多走一步就是谬误。”
宋朝顶峰论的代表作,当推萧建生先生所著《中国文明的反思》一书。此书号称“
当代中国的《盛世危言》”,某些媒体在高度评价之余,也曾指出:“作者对每个时代
史料的把握真切与否,有... 阅读全帖
j********p
发帖数: 9680
2
[其他法师居士] 唯听佛说,少执人言
真实老实论经道,修佛无须起高调。别以世智辩聪说,更别以字解文套。以执妄心造作
语,何解经法真谛妙?佛法应机有心得,法不对机纯瞎绕。总爱论一二乘法,问己受利
益多少?不要自我多膨胀,凡夫偏爱顶圣帽。其实是自骗自己,终了还迷堕六道。佛是
对机施教法,不是教尔全搬照。凡夫明己啥根性,唯信佛救念佛好。靠佛横超出三界,
功德乃是佛名号。
现在的人,无明迷妄,执着太强,就拿念佛来说,多迷执人言,不正信佛说。佛发超世
之愿,以名号救度众生,恒顺一切众生,以方便、简单、易行、解脱在当下,即得大利
益。可是凡夫众生多以我相妄念执着之心,添加有为妄心造作:什么念佛要达到心无杂
念,功夫成片,万缘放下,一心不乱,净念相继,业尽情空........,试问?世间能有
几人何?几人又能得解脱?自我设障,非佛不慈悲,是故念佛,应唯听佛说,少执人言
,面对名号之救度,唯信顺、接纳、领受,感恩的称念,才真得心定大安,快乐自在,
生活无所障碍,往生当然是法尔自然之事了。还用执着求佛接引吗!还怕念佛不能往生
吗!善哉!
------佛一居士
h********7
发帖数: 54
3
答:佛教说的“执著”是指执幻为实,具体又分为人我执和法我执。“我”是指实有自
性。把色、受、想、行、识这五蕴幻妄身认作自己的身心,妄执为我,名人我执。把一
切事物、现象、观念、习气认作实有,名法我执。法我执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
法”包括有情、外境、无边、二边、非二边,即把人我包括在内,而狭义的法我不包括
人我。人我执产生烦恼障,障碍众生证得暂时解脱,细分不可计数,归纳起来为贪、嗔
、痴三毒。狭义的法我执产生所知障,障碍众生证得佛的一切智智,归纳起来为二取、
三轮执著和习气。
佛教所说的发大愿,主要指发菩提心,发愿为了一切众生离苦得乐、究竟解脱而证取无
上正等觉。圆满觉悟须断除一切执著、习气。认为自己有所证得,是一种极微细的执著
。修行者首先要断除的是粗大的执著,现量见到空性后,由一地到十地,微细的执著习
气层层清净,十地最末断尽最微细的习气,此时入妙觉证得佛果。
通常情况下,断除执著是一个渐进漫长的过程,不能一开始就说:“为救度众生立誓成
佛”是一种执著,所以要放下。像有智有得的微细执著,是证悟之后才谈得上断与不断
的。初学者面前,有多得数不清的、远比这粗大的烦恼执著需要去断除。... 阅读全帖
B***o
发帖数: 133
4
六字真言法要
六字真言法要
班禅大师讲
民国二十年六月,请护国宣化广慧大师班禅讲六字真言於宝华山之护国圣化隆昌寺
,僧俗与会听法者四百馀人。大师於先一日洁身净虑,著法服,陈十供,礼阿弥陀佛、
释迦牟尼佛、观世音菩萨,及其本宗初祖宗喀巴大师,行其本宗所传之瑜伽正法,凡一
昼夜,不寝不食,虔诚之情,为内地说法者所未有。时至,整容正衣於佛殿;礼拜已,
始登座持诸种加持真言,而後演说法要曰∶
昔观世音菩萨为阿弥陀佛之高弟,具足诸行、等解万法、等慈众生,发大誓愿曰∶
「尽我形寿,遍度一切众生,若有一众生不得度者,我誓不取正觉。若我於众生未尽度
之时,自弃此宏誓者,则我之脑裂为千片。」发此誓已,专心极意,悲智双运,现诸神
变,应境行化,度脱众生。如是经无量劫,其所度脱之众生,尽恒河沙所不能计。而环
顾世间众生,生者无量,而愚痴堕落,受诸痛苦;造诸恶业者,亦复无量;轮回不已,
则众生之苦终不能绝。於是菩萨生大忧恼,谓∶「众生之苦,乃与众生之生以俱来;世
间既存,苦何能已?苦若不已,度岂能尽?昔年之誓,是徒自苦,而於众生亦无有益;
无益之行,何必坚持?」此退转心甫生,而应誓之相已现,菩萨之脑,忽然自裂... 阅读全帖
G**W
发帖数: 1865
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大舅的奇异经历 ZT
这段说话,我认为是宗教警示的意味.说男女有两边的关系,故死后业报呈现,有大锯,
把人割开几份, 然而并不见有经论中有过如此的开示. 而且这段话有些首尾不相顾,离
了婚,又再去结婚,这是人间的律法,正正当当,何来邪淫之说 ?
说灵性分得零零碎碎,再把灵性聚一起,也是不符教证的开示,
藏识有不和合义,也就是你的藏识不会跑去变成别人的藏识,
所以说不增不减,如以下:
『所谓取众生界增坚着妄执。
取众生界减坚着妄执。舍利弗。此诸众生坚着妄执。
是故长夜妄行邪道。以是因缘。
於未来世堕诸恶趣。
舍利弗。一切愚痴凡夫不如实知一法界故。
不如实见一法界故起邪见心。
谓众生界增众生界减。舍利弗。
如来在世我诸弟子不起此见。』
---佛说不增不减经
y***i
发帖数: 11639
6
来自主题: _PathToTruth版 - 八识。。平等性智/大圆镜智
From wiki
成唯识论
【唯识传承】
弥勒菩萨被看作唯识宗的鼻祖,唯识纲要由无著和世亲菩萨阐释、弘扬。为世亲《唯识
三十颂》巨著作注释的十大论师是:亲胜、火辨、德胜、安慧、难陀、净月、护法、胜
友、胜子和智月。其中护法对唯识理论的发挥最为完备,并由其弟子戒贤在当时最具影
响的佛学中心那烂陀寺发扬光大。玄奘大师拜戒贤为师学习唯识理论,此后弘扬的主要
是这一系的理论建构,并成为唐代唯识宗的创始人。玄奘的得意门生窥基弘扬唯识不遗
余力,为很多经典作详细注疏,被称为“百疏之主”。经由圆测等诸多学僧的努力,唯
识理论从唐朝传入朝鲜和日本。
【宗旨】
《成唯识论》按照《唯识三十颂》的结构,围绕着成立唯识、证得唯识主题而展开,分
破执、显理、释难、行果四个方面。本书的宗旨在于:
破除常人的我法二执,使人证得人、法二空之理,从认识唯识真理继续修行直到成
就佛果。
破除大小乘学者执空执有不能冥契即有即空中道的偏见,使之切实契入心有境空的
唯识中道。
后代佛学弟子对《成唯识论》的注释很多,其中最具权威者当推玄奘弟子窥基所撰的《
成唯识论述记》。
【五位百法】
世亲菩萨将据说是弥勒菩萨... 阅读全帖
r****n
发帖数: 8253
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阿含经》中的无我观zt
无我法门是佛教中重要的教义,被列为三法印之一(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磐寂静)
。在佛教中,判断佛法是否究竟,即以此三法印来衡量。若是与三法印相违,即使是佛
亲口所说,也不是了义之法;反之,若能契合三法印,即使不是佛陀所说,也可认为是
纯正的佛法。因此,对于学佛者来说,正确地把握三法印的含义,对整个修行来说是极
为关键的。本文将通过对原始佛教的基本经典《阿含经》的考察,来探讨佛教无我法门
的内涵。
一、佛陀提出无我法门的思想背景
在佛陀出现的时代,印度的思想界极为活跃,各种宗教团体和哲学学派林立,在佛
典中有九十六种外道的记载。这些不同的学派和宗教团体各自提出了自己对宇宙人生的
看法。《阿含经》中佛陀曾把当时思想界关于“我”的认识总结归纳为三大类:
其第一师见现在世真实是我,如所知说(而无能知命终后事)者,名曰断见;彼第
二师见今世、后世真实是我,如所知说者,则是常见;彼第三师不见现在世真实是我,
命终之后亦不见我,是则如来、应、等正觉说,现法爱断、离欲、灭尽、涅磐。(杂阿
含105经)
佛陀在这里所说的第一师相当于现在的唯物论者,他们认为现在活着的就是“我”
,死后一切消散,“我”也不... 阅读全帖
a**u
发帖数: 8107
8
☆─────────────────────────────────────☆
runsun (runsun) 于 (Thu Dec 2 01:19:37 2010, 美东) 提到:
无我法门是佛教中重要的教义,被列为三法印之一(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磐寂静)
。在佛教中,判断佛法是否究竟,即以此三法印来衡量。若是与三法印相违,即使是佛
亲口所说,也不是了义之法;反之,若能契合三法印,即使不是佛陀所说,也可认为是
纯正的佛法。因此,对于学佛者来说,正确地把握三法印的含义,对整个修行来说是极
为关键的。本文将通过对原始佛教的基本经典《阿含经》的考察,来探讨佛教无我法门
的内涵。
一、佛陀提出无我法门的思想背景
在佛陀出现的时代,印度的思想界极为活跃,各种宗教团体和哲学学派林立,在佛
典中有九十六种外道的记载。这些不同的学派和宗教团体各自提出了自己对宇宙人生的
看法。《阿含经》中佛陀曾把当时思想界关于“我”的认识总结归纳为三大类:
其第一师见现在世真实是我,如所知说(而无能知命终后事)者,名曰断见;彼第
二师见今世、后世真实是我,如所知说者,则是常见;彼第三师不见现在世真实是我...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圆觉经 1. - 文殊师利菩萨
1: 如来清净因地法的修持
“善男子,成了佛的无上法王有个总持的法门叫作圆觉,即圆满的觉性,人人本具的真
心。它能流出一切清净佛性以及成佛的觉悟,它还能流出涅槃寂灭的智慧和由生死此岸
到涅槃彼岸的波罗蜜,并依此来教诲授受菩萨。一切如来发心修行的起点,无不依靠圆
满遍照的清净觉悟相,这样才能永远断除无明,从而成就佛果。
“什么是无明呢?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以来,就有种种违背正理的颠倒认识,如同迷
途的人一样,分不清东西南北;错误地认为地、水、火、风四种元素组合成了自己的身
体,认为心识攀缘外部六尘有所思虑而生起的外尘影像为自心的相状。这如同有眼疾的
人看到空中有花,有两个月亮。善男子、空中实际上并没有花,只是迷惑者虚妄的执着
。因为虚妄执着的缘故,不但迷惑了本空无相的真如自性,还迷惑地以为有实在的花及
其生处,正因为错误地认为有实有,也就有了生死轮回,这就是无明。善男子,这个无
明没有实在体性。就如做梦的人一样,梦中的境界并非没有,等到梦醒的时候却空无一
物。又如空中的花消失在虚空中,不能说有一定的消失之处。为什么呢?因为它本来就
虚幻不实,没有生处。一切众生在原本没有生灭变化之中,迷惑... 阅读全帖
d*********d
发帖数: 192
10
佛教空性观
——北京大学哲学系演讲
(2010年6月24日上午)
(视频:http://www.zhibeifw.com/cmsc/list.php?fid=79
主持人致辞:
今天非常荣幸能请到索达吉堪布,给我们讲一讲藏传佛教的思想。
堪布这次能来北大,是一个很殊胜的因缘。大家都知道,藏传佛教有许多非常优秀的东
西,也有它的教育思想,可是当今学术界,对此研究得还不充分,在教学上有欠缺。而
且,藏传佛教与藏文化有着深厚的关系,在这方面,我们了解得也不是很多。同时,堪
布的修证境界非常高,若能从另一个层面上介绍佛学,跟我们这些大学老师讲述佛学,
可能完全不一样。
北大历来推崇多元文化兼容并蓄,我们的学生在学术上也有一种包容和热爱,所以今天
真的很荣幸能请到堪布到北大哲学系作一个讲演。这次的活动,很大程度上,是由热心
于藏传佛教研究的一些同学发起的。他们的这种热情,我们一定要悉心爱护,这对我们
老师也是一种鞭策。我们这些老师,基本上都是研究汉传佛教、印度佛教的,所以同学
们的热情,鞭策老师们也要加强这方面的学习。下面,我们师生一起来听堪布的开示,
掌声有请——
缘 起
今天,很高兴来到... 阅读全帖
z**n
发帖数: 22303
11
来自主题: WaterWorld版 - 破自杀咒 - 南怀瑾
本文摘录自南怀瑾先生的园觉经略说,圆觉经的文字极其优美,第一章部分摘录如下:
『一切如来本起因地,皆依圆照清境觉相,永断无明,方成佛道。云何无明?善男子,
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犹如迷人四方易处,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
心相。』
『譬如病目,见空中华及第二月,善男子,空实无花病者妄执,由妄执故,非唯惑
此虚空自性,亦复迷彼实华生处。由此妄有,轮转生死,故名无明。』
『善男子,此无明者,非实有体,如梦中人,梦时非无,及至于醒,了无所得,如众空
华灭于虚空,不可说言有定灭处。何以故?无生处故,一切众生于无生中,妄见生灭,
是故说名流转生死。』
『善男子,如来因地修圆觉者,知是空华即无轮转,亦无身心受彼生死,非作故无,本
性无故,彼知觉者,犹如虚空,知虚空者,即空花相,亦不可说,无知觉性,有无俱遣
,是则名文净觉随顺。何以故?虚空性故,常不动故,如来藏中无起灭故,无知见故,
如法界性,究竟圆满遍十方故。是则名为因地法行』
『菩萨因此于大乘中发清净心,末世众生依此修行,不堕邪见。』
尔时,世尊欲从宣此义,而说偈言:
『 文殊汝当知, 一切诸如来,
从于本因地, 皆以智慧... 阅读全帖
a*******g
发帖数: 867
12
“善男子,无上法王有大陀罗尼门,名为圆觉,流出一切清净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罗
密,教授菩萨。一切如来本起因地,皆依圆照清净觉相,永断无明,方成佛道。
“云何无明?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犹如迷人四方易处;妄认四
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譬彼病目见空中华及第二月。善男子,空实无华,病
者妄执,由妄执故,非唯惑此虚空自性,亦复迷彼实华生处,由此妄有轮转生死,故名
无明。善男子,此无明者,非实有体。如梦中人,梦时非无,及至于醒,了无所得。如
众空华,灭于虚空,不可说言有定灭处。何以故?无生处故。一切众生于无生中,妄见
生灭,是故说名轮转生死。
“善男子,如来因地修圆觉者,知是空华,即无轮转,亦无身心受彼生死。非作故
无,本性无故。彼知觉者犹如虚空,知虚空者即空华相,亦不可说无知觉性,有、无俱
遣,是则名为净觉随顺。何以故?虚空性故,常不动故,如来藏中无起灭故、无知见故
,如法界性,究竟圆满遍十方故,是则名为因地法行。菩萨因此于大乘中发清净心。末
世众生依此修行,不堕邪见。”
选自《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唐罽宾沙门佛陀多罗译)
b*****l
发帖数: 3821
1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十二因缘中的无明
<圆觉经>
云何无明。
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犹如迷人,四方易处,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
尘缘影为自心相,譬彼病目,见空中华及第二月。
善男子,空实无华,病者妄执,由妄执故,非唯惑此虚空自性,亦复迷彼实华生处,由
此妄有轮转生死,故名无明。善男子,此无明者,非实有体,如梦中人,梦时非无,及
至于醒,了无所得。如众空华,灭于虚空,不可说言有定灭处,何以故,无生处故。一
切众生于无生中,妄见生灭,是故说名轮转生死。
善男子,如来因地修圆觉者,知是空华,即无轮转,亦无身心受彼生死,非作故无,本
性无故,彼知觉者,犹如虚空,知虚空者,即空华相,亦不可说无知觉性,有无俱遣,
是则名为净觉随顺,何以故,虚空性故,常不动故,如来藏中无起灭故,无知见故,如
法界性,究竟圆满遍十方故,是则名为因地法行。菩萨因此于大乘中,发清净心,末世
众生,依此修行,不堕邪见
b*****l
发帖数: 3821
1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最初的无明是怎么来的呢
<圆觉经>
云何无明。
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犹如迷人,四方易处,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
尘缘影为自心相,譬彼病目,见空中华及第二月。
善男子,空实无华,病者妄执,由妄执故,非唯惑此虚空自性,亦复迷彼实华生处,由
此妄有轮转生死,故名无明。善男子,此无明者,非实有体,如梦中人,梦时非无,及
至于醒,了无所得。如众空华,灭于虚空,不可说言有定灭处,何以故,无生处故。一
切众生于无生中,妄见生灭,是故说名轮转生死。
善男子,如来因地修圆觉者,知是空华,即无轮转,亦无身心受彼生死,非作故无,本
性无故,彼知觉者,犹如虚空,知虚空者,即空华相,亦不可说无知觉性,有无俱遣,
是则名为净觉随顺,何以故,虚空性故,常不动故,如来藏中无起灭故,无知见故,如
法界性,究竟圆满遍十方故,是则名为因地法行。菩萨因此于大乘中,发清净心,末世
众生,依此修行,不堕邪见
b*****l
发帖数: 3821
15
如来藏和阿赖耶识都是佛陀宣说的大乘教义,很多大乘了义经典和祖师大德的
论典对两者进行了无以复加的阐述,可见两者在佛教理论中的地位。深入研究过的同修
都会明白,如来藏和阿赖耶识是我们平时一切修行的的根源,无论你是持戒、念佛、诵
经、布施、禅定都必然与这两者有联系,或者说,都是这两者所显现。可见,弄清楚什
么是如来藏,什么是阿赖耶识,两者的关系又是如何,是需要,尤其是在各种观点都突
然兴起的时代,更是作为一名佛教徒应该警惕的。
《入楞伽经》
大慧。阿梨耶识者。名如来藏。而与无明七识共俱。
《大乘密严经》
佛说如来藏   以为阿赖耶
恶慧不能知   藏即赖耶识
《宗镜录》
谓首楞严经。以如来藏心为宗。如来藏者。即第八阿赖耶识。
有人看到这些经论就认为如来藏必然等同阿赖耶识,不错,这些经论确实是在
说如来藏和阿赖耶识相同的一面,但是,如来藏和阿赖耶识的关系并不简单,他们还有
不同的一面,而实际上,即使是这些相同的说法,也有微妙的差别在里面。
贤首宗祖师法藏大师,将楞伽和密严诸经列入如来藏缘起宗:
《大乘起信论疏》
如来藏缘起宗。即楞伽密严等经... 阅读全帖
t******g
发帖数: 17520
16
中观论颂讲记 悬论 二 略释中观 一 直说
二 略释中观
[P6]
一 直说
本论简名「中论」,详名「中观论」。论的内容,畅明中观,从所诠得名,所以称
为「中观论」。中是正确真实,离颠倒戏论而不落空有的二边。观体是智慧,观用是观
察、体悟。以智慧去观察一切诸法的真实,不观有无颠倒的「知诸法实相慧」,名为中
观。(阿含经)八正道中的正见(正观),就是这里的中观。正就是中,见就是观,正见即
中观,是一而二、二而一的。观慧有三:听闻读诵圣典文义而得的闻所成慧,思惟抉择
法义而生的思所成慧,与定心相应观察修习而得的修所成慧。还有现证空性的实相慧。
观是通于先后的,那么不与定相应的闻思抉择诸法无自性,也叫做中观。尤须知道的,
定心相应的有漏修慧,同样的是寻求抉择、观察,不但是了知而已。
观的所观,是中,就是缘起正法。正确的观慧,观察缘起正法,而通达缘起法的真
实相,所以中观就是观中。本论所开示的,是正观所观的缘起正法,这可 [P7] 从本论
开端的八不颂看出。先说了八不,接着就称赞佛陀的「能说是(八不)因缘」(缘起),是
「诸说中第一」;八不是缘起的真相,八不的缘起,才是佛说的缘起正法。缘起是说... 阅读全帖
B**M
发帖数: 74
1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金刚经》浅讲
(原视频录制于2006年,感谢慈媛菩萨整理录像成文字)——和尚坡主
现在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简单讲解一下,实际上咱们讲禅的这一系列光碟,它讲的
要义——无我、空性见、究竟祖师禅无话可说等,这些原理,和所有了义佛经、还有一
些一流禅师的开示,其内容都是一样的。前面咱们讲了《心经》,现在再把这个《金刚
经》拿来看一看。
以前讲过,最古老的那种参禅方法呢,它就像徒手爬藤入云---难度实在太大。那么按
五祖倡导的依靠《金刚经》参学,就容易得太多啦。加上我们作了浅显讲解,那简直就
像爬直升飞机绳梯上去一样,更加容易得悟。
咱们从经文再来看一看,看看佛讲的《金刚经》之内核,和咱们前面讲的那些内容,表
述方法虽有异,看看内容是不是一致。这也就是拿佛经来印证一下。
另外,咱们讲这个经,风格以提纲挈领为主,因为那些寻枝摘叶、逐句解析的资料已经
有很多,走进书店、网上收索、就能找到很多法师或学者录的视频或写的书,里面一般
都有名词注解。
细看学者们讲《金刚经》讲《心经》等的那些文字资料,会发现他们能把里面的文字给
拆解得很详细,就是说各种名词解释得很清楚,但是凑在一起是什么意思,他往往会给
你讲错了,好... 阅读全帖
w****g
发帖数: 570
18
宗喀巴大师 造颂
谭影 译颂
堪布索达吉 讲述
----------------------------------------------------------------------
《三主要道颂》

敬礼诸至尊上师!
佛陀至言心要义,是诸菩萨所赞道,
欲求解脱之大道,我今随力而宣说。
于三有乐不贪著,为暇满义而精进,
志依佛陀所喜道,具法缘者净意听。
无出离心无息灭,希求有海乐方法,
由欲有乐缚众生,故先寻求出离心。
暇满难得寿无常,修习能除此生欲,
业果不虚轮回苦,思维能除后世欲。
修已于轮回盛事,不生刹那之希望,
昼夜唯求解脱心,起时是生出离心。
出离若无菩提心,所持则亦不能成,
无上菩提乐因故,智者应发菩提心。
常被四瀑流所冲,难止业绳紧密系,
投入我执铁网孔,无明大暗所蒙蔽。
无边有海生又生,常被三苦所迫害,
已成如此诸母等,情状思已发大心。
不具通达实际慧,虽修出离善菩提,
不能断除有根故,应勤通达缘起法。
见世出世一切法,从因生果皆不虚,
所执之境本无者,彼入佛陀所喜道。
现相缘起不虚妄,性空离许之见二,
何时见为相违者,尚未通达佛密意。
... 阅读全帖
l*****a
发帖数: 38403
19
来自主题: TrustInJesus版 - ZT:争辩道和论断人
犹太教不同意预表耶稣这点,另外那些预表就和你们的解经一样,怎么讲都行,反正圣
经不能站起来驳斥,另外你看了世人犯了罪这么浅显的一句话觉得醍醐灌顶了, 那荀
子的性恶论你看了有什么感觉?佛教的众生无明你看了有什么感觉?
人之性恶,其性者伪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
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仁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
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
故必将有师化之化,礼仪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由此观之,然则
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云何无明,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犹如迷人,四方易处,妄认四大为
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譬彼病目,见空中华及第二月。善男子,空实无华,病者
妄执,由妄执故,非唯惑此虚空自性,亦复迷彼实华生处,由此妄有轮转生死,故名无
明。
q****u
发帖数: 1421
20
来自主题: _PathToTruth版 - W说入流(二)
发信人: WaiChi (WaiChi), 信区: Wisdom
标 题: Re: 关于“会”,我的思考
发信站: The unknown SPACE (Wed Jul 17 15:43:39 2002) WWW-POST
> 就是是指入指入解脱道之流?
是指逆流, 即入自性之流, 入流? 除妄执也, 不再依妄而存, 为之入流, 亦当然是入
解脱道之流. 入解脱道之流, 亦即入自性之流, 乃除执妄我, 不再依妄.
> 亡所的所是不是能所的所呢。
是. 入流? 于工夫上, 乃指能于努力时, 通过 "所" 而安于 "能".
入流亡所, 即不用舍 "所", 亦不再需要依靠 "所" 或通过 "所", 而本就 "安" 于应
用上, 本就 二六时中(24 hr)以 "用" 为体, 以 "用" 为我 "命根", 即 "能所" 上
之 "能" 也.

的指
脱道还
z**n
发帖数: 22303
21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佛教是无神论
一堆人夸夸其谈的讲空,呵呵,还是谦虚一点,看看大成就者如何谈空性吧:
佛教空性观
——索达吉堪布北大哲学系演讲
(2010年6月24日上午)
思考题
1、学习空性有什么必要?请引用中观五大因来说明,佛教中怎样抉择万法皆空?你对
此能生起定解吗?
2、为什么说现代物理学的发现,比前一代物理学家更接近空性?它又有哪些不足?这
种观点与佛教有何相似之处?这对你的认识有什么帮助?
3、为什么说佛教跟其他宗教相比,有不共的超胜之处?请从大悲、智慧两方面进行分
析。
4、如果说究竟实相中一切皆空,那我们的起心动念、佛陀的功德庄严又从何而起?怎
样才能通达这种境界?
5、学习这节课后,你的价值观、人生观有什么变化?
主持人致辞:
今天非常荣幸能请到索达吉堪布,给我们讲一讲藏传佛教的思想。
堪布这次能来北大,是一个很殊胜的因缘。大家都知道,藏传佛教有许多非常优秀的东
西,也有它的教育思想,可是当今学术界,对此研究得还不充分,在教学上有欠缺。而
且,藏传佛教与藏文化有着深厚的关系,在这方面,我们了解得也不是很多。同时,堪
布的修证境界非常高,若能从另一个层面上介绍佛学,跟我们这些大学老师讲述佛学,
可能... 阅读全帖
j*******1
发帖数: 182
22
一、学习空性的必要性
大家都清楚,人类在如今的21世纪,物质文明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尤其在20世纪末
、21世纪初,不管是科技、经济都发展得极为快速。可是在这背后,人们的伦理道德却
不断下滑。就传统文化而言,孔孟思想曾是汉地的主流思想,对道德规范起到了不可忽
视的作用,然而,六七十年代的一场“文革”,却让它受到了历史性的毁灭,现在虽有
许多有识之士想把它恢复过来,但就像奄奄一息的病患无法马上痊愈一样,仅仅靠几个
人的努力,很难真正力挽狂澜。
因此,大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非常重要,而且,这些美德不仅要在理论上精通,更要贯
彻到实际行动中去。否则,你连基本的人格都没有,为人处世、接人待物也不过关,那
即使学问再高、智慧再尖锐,到了社会上也会举步维艰。
如今在这个物质飞速发展的时代,人们内心越来越空虚,精神压力越来越大,烦恼痛苦
也越来越多。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很多人没学过空性法门,对世俗中的东西有强烈实
执。因此,人们要想获得快乐、安逸,就一定要对空性法门有所了解,不然的话,始终
随着欲望而奔波,一辈子会成为欲望的奴隶。
而若要了解空性法门,最好是系统地闻思藏传佛教,因为它完整地保留了25... 阅读全帖
n********n
发帖数: 8336
23
3 无我:佛教心理学自我的实质
佛教作为一种知识体系或者说一种修行体系,
其核心就是“无我”。在所有宗教中只有佛教否认自
我实体的存在, 佛陀是第一个知觉束论者
(Blackmore, 2008)。正是由于“无我”的教义, 使佛教
不同于世界上其他宗教。
3.1 自我是五蕴和合的幻相
佛教认为一般人所认定的“自我”和外道所坚
持的“实我”是根本不存在的。他们所说的“我”, 不
过是把“意识相结集起的统一状态”认为实体, 且妄
执这一实体就是“我”。然而在佛家看来心理状态本
是变迁无常的东西, 怎么会“有体”?“所谓吾人所
认为我者, 不过心理过程上一种幻影, 求其实体,
了不可得” (梁启超, 1936)。那么, 我们所能看到的
“我”究竟是什么呢?依据佛家缘起说, “我”不过是
由“五蕴”和合而成。所谓“五蕴”是指色蕴(有客观性
的事物), 受蕴(感知), 想蕴(记忆), 行蕴(作意及行
为), 识蕴(意识)五者是也, 是构成万物的五种类
别。五蕴之广义是指一切因缘和合的事物的总括,
即物质与精神世界的总和, 狭义则是现实人的代称,
即“五蕴”暂时和合而成“人我”。笛卡尔的“我思故我... 阅读全帖
z**n
发帖数: 22303
24
2010年6月24日
思考题
1、学习空性有什么必要?请引用中观五大因来说明,佛教中怎样抉择万法皆空?你对
此能生起定解吗?
2、为什么说现代物理学的发现,比前一代物理学家更接近空性?它又有哪些不足?这
种观点与佛教有何相似之处?这对你的认识有什么帮助?
3、为什么说佛教跟其他宗教相比,有不共的超胜之处?请从大悲、智慧两方面进行分
析。
4、如果说究竟实相中一切皆空,那我们的起心动念、佛陀的功德庄严又从何而起?怎
样才能通达这种境界?
5、学习这节课后,你的价值观、人生观有什么变化?
主持人致辞:
今天非常荣幸能请到索达吉堪布,给我们讲一讲藏传佛教的思想。
堪布这次能来北大,是一个很殊胜的因缘。大家都知道,藏传佛教有许多非常优秀的东
西,也有它的教育思想,可是当今学术界,对此研究得还不充分,在教学上有欠缺。而
且,藏传佛教与藏文化有着深厚的关系,在这方面,我们了解得也不是很多。同时,堪
布的修证境界非常高,若能从另一个层面上介绍佛学,跟我们这些大学老师讲述佛学,
可能完全不一样。
北大历来推崇多元文化兼容并蓄,我们的学生在学术上也有一种包容和热爱,所以今天
真的很荣幸能请到堪布到北大哲... 阅读全帖
a**u
发帖数: 8107
25
☆─────────────────────────────────────☆
Yisu (yisnotme) 于 (Mon May 31 11:00:54 2010, 美东) 提到:
庄朝晖
南传阿毗达摩与北传唯识学都是关于认识论的,两者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本文
尝试进行南传概念法、有为究竟法与涅盘法与北传唯识学的三性(遍计所执性、依他起
性和圆成实性)的比较,或许有助于双方的交流。
1、 概念法与遍计所执性
概念法属于世俗谛的范畴,根据阿毗达摩:“世俗谛是指世俗的概念或观念和表达方式
。它包括组成我们世间还未受到分析的种种现象,如:有情、人、男人、女人、动物,
以及看似恒常不变的事物。于《阿毗达摩论》的观点,这些现象并没有究竟实质,因为
它们所代表的事物,在实际上并不是不可再分解的究竟法。它们的存在方式是概念化与
不真实的。它们只是由心构想而成的产物,并非基于其自性而存在的究竟法。”
唯识学的遍计所执性是指:遍计为‘周遍计度’义。所执是指对象。即于因缘性诸法,
不能看到其本然的真相,而浮起主观的、虚妄的揣度,加上我法的妄执所现的对象。《
解深密经》云:“遍计所执性者... 阅读全帖
z*****n
发帖数: 633
2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略说修学菩提心
略说修学菩提心
越尘居士
佛法之中心在于破幻体真,自觉觉它,直至自他一切有情究竟解脱。此即菩提心,
亦即不生不灭心,谓真实体会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而应缘渡生。又名大圆觉,佛性等等,
见诸佛典,皆同体异名。菩提心为一切佛法修行之基础,为行人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根
本。佛云“忘失菩提心所修一切善法皆为魔业”。所以,菩提心之于佛门行人,有过于
那块通灵宝玉之于贾宝玉,不可离失。佛法在传播发展的历史上,在不同时期及地域与
当地当时的文化相结合,其表达形式略有不同。例如,南传佛教,中土大乘及藏传佛教
之表现不同即与文化差异有关系。然而,佛陀教法之中心从来没变,均在引导有情趣向
解脱。亦即菩提心是为宗旨不变。
今日中土佛法复苏,百废初兴,寺庙等建筑虽已有相当恢复,但于佛法道理之弘扬
远未尽理想。于商品大潮冲激之下,旧有道德观念体制日渐衰落,新道德体制尚未完备
。于是砂金同起,鱼龙混杂。有人哗众取宠,将某些气功功法标榜为‘佛法真谛’,却
引人自私自利,而将佛法之要——空性与慈悲,亦既菩提心阉割掉!甚至以迷信惑众,
骗钱了事,以至破坏佛门声誉。一般群众多倾向求福报,此虽颇佳,尚须善加引导提高
。佛学研究应大...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2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略说修学菩提心Zz
越尘居士
佛法之中心在于破幻体真,自觉觉它,直至自他一切有情究竟解脱。此即菩提心,
亦即不生不灭心,谓真实体会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而应缘渡生。又名大圆觉,佛性等等,
见诸佛典,皆同体异名。菩提心为一切佛法修行之基础,为行人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根
本。佛云“忘失菩提心所修一切善法皆为魔业”。所以,菩提心之于佛门行人,有过于
那块通灵宝玉之于贾宝玉,不可离失。佛法在传播发展的历史上,在不同时期及地域与
当地当时的文化相结合,其表达形式略有不同。例如,南传佛教,中土大乘及藏传佛教
之表现不同即与文化差异有关系。然而,佛陀教法之中心从来没变,均在引导有情趣向
解脱。亦即菩提心是为宗旨不变。
今日中土佛法复苏,百废初兴,寺庙等建筑虽已有相当恢复,但于佛法道理之弘扬
远未尽理想。于商品大潮冲激之下,旧有道德观念体制日渐衰落,新道德体制尚未完备
。于是砂金同起,鱼龙混杂。有人哗众取宠,将某些气功功法标榜为‘佛法真谛’,却
引人自私自利,而将佛法之要——空性与慈悲,亦既菩提心阉割掉!甚至以迷信惑众,
骗钱了事,以至破坏佛门声誉。一般群众多倾向求福报,此虽颇佳,尚须善加引导提高
。佛学研究应大加鼓励,但知识分... 阅读全帖
P******A
发帖数: 126
28
佛法博大精深,诸如了不了义、密意和意趣、文句和意义等甚深微妙处,不是没有
师承的依文解义者所能轻巧通达的。这一客观制约,使萧平实对佛经论典的严重误读成
为可能。居然从离戏无垢的大乘教典中,挖掘出敢于对般若大空性说“不”、并且始终
以凡夫分别心加以确认和肯定下来的实常胜义谛——“第八识如来藏”,这不能不说是
无知和狂妄对自己的主人开的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三藏法数》说:“神我,即第八
识也。外道执神我能生诸法,常住不坏,计为涅槃。”作为萧氏邪说的非理内核,这一
散发着浓烈常见外道异味的遍计法——“神我阿赖耶识”,已经扮演了过多不光彩角色
,早该劝其卸妆退场了!
作为终极真理的现基若有无常变化,显然是不优美的,够聪明的外道徒多能想到这
一点。可是,他们很难明白,承许一个落于有边戏论的实常本元,更加不能自洽。试问
:自性不空的实常本元在生起世俗万法的过程中,起不起作用呢?如果不起作用,安立
这一胜义谛有何意义?如果能起作用,它就必然发生变化、运作,从而与“自性实有恒
常不变”的自宗承许相违!——毋庸置疑,拒绝离戏大空性的自性实有,再加上个恒常
不变,这两项“胜义特性”乃是对(... 阅读全帖
b*****l
发帖数: 3821
29
阿赖耶识,能藏、所藏、执藏,第八识之一名,位在异生有学,杂染粗重,无法发挥清
净妙用。
《解深密经》
于六趣生死。彼彼有情堕彼彼有情众中。或在卵生。或在胎生。或在湿生。或在化
生身分生起。于中最初一切种子。心识成熟展转和合增长广大。依二执受。一者有色诸
根及所依执受。二者相名分别言说戏论习气执受。有色界中具二执受。无色界中不具二
种。广慧。此识亦名阿陀那识。何以故。由此识于身随逐执持故。亦名阿赖耶识。何以
故。由此识于身摄受藏隐同安危义故。
《瑜伽师地论》
云何建立阿赖耶识杂染还灭相。谓略说阿赖耶识是一切杂染根本。
又即此阿赖耶识。能持一切法种子故。于现在世是苦谛体。亦是未来苦谛生因。又
是现在集谛生因。如是能生有情世间故。能生器世间故。是苦谛体故。能生未来苦谛故
。能生现在集谛故。当知阿赖耶识是一切杂染根本。
复次此杂染根本阿赖耶识。修善法故方得转灭。
在罗汉或是七地菩萨以上,舍阿赖耶识名。
《瑜伽师地论》
此识无始恒转如流乃至何位当究竟舍。阿罗汉位方究竟舍。谓诸圣者断烦恼障究竟
尽时名阿罗汉。尔时此识烦恼粗重永远离故说之为舍。此... 阅读全帖
t******g
发帖数: 17520
3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如何见五蕴无常?
阿姜念尊者论 名色分别智
此智是修行者体会到当下的实相。实相是指身心自然的真实状态,此智改变了妄执
身心是「我」的邪见。因为妄执身心为「我」的烦恼(邪见)已经存在非常长久的时间了。
想要成就此智的修行者,必须以逐渐增强的思慧常常在当下掌握到身心,直到正念
正知生起猛利的智慧,然后引发正见。例如,正见生起的时候,修行者会知道当下正在
观照什么色身、什么心(坐的色身,心在听等等)——而他也清楚是心知道这是坐的色身
等等。而且进一步他会了解到世界万物也只是色法和心法而已——非男、非女、无我或
灵魂——而修行者现在知道这一点,甚至是由他内心深刻体会的。自我的邪见破除时,
修行者会感到非常惊讶,因为从出生以来他从未有过这种无「我」的感觉。
由于猛利的实相般若将我的邪见从他的感觉中根除,现在他就能体会到身心自然的真
实状态(实相)了。
修行者成就此智时是自知的,就像吃糖一样——用不着别人告诉他糖的滋味如何。
在长阿含经中,佛说「法是可以由智慧直接体证的」。法是不需要老师向你解释你成就
了那一种智慧——你可以由自己的体验知道。
有时修行者也会认为他已经成就了达到某一种智慧,... 阅读全帖
H******3
发帖数: 169
31
嘴里的肉很可能是前世亲人转世---索达吉堪布
《广仁录》中有一个故事说,在四川蓬溪有一个人,原来在那里当县官,后来辞职回乡
。回去的途中,在朋友秦先生家里借住一宿。当晚他做了一个梦,梦见一妇女对他哭诉
说:“我是秦先生的妻子,生前曾谋杀我先生的姨太太,因而死后堕落为母羊,现于羊
栏中。明天秦先生要杀我来招待你,我死不足惜,可是我腹中的小羊,若因我被杀而同
死,那么我的罪过更加重了。”
那人早上醒来,天都已经亮了,(就像现在有些学佛的人一样,特别爱睡懒觉,)他把
夜间的梦告诉秦先生。可是不巧得很,那只母羊刚已宰杀。秦先生大为悲恸,抱着母羊
的尸体失声痛哭。(以前上师如意宝在许多地方劝大家不要杀生时,也说:“我们附近
的很多旁生,以及自己家里的宠物,很可能是前世或今生亲人的转世。”)后来他们全
家和那个客人,再也不忍吃那羊肉,就把死羊连同胎中小羊,一同葬在旷野。
所以,我们若知道周围的旁生,前世今生跟自己是什么关系,根本不敢吃它的肉。原因
是什么呢?就是因为有我执和我所执。其实我执和我所执并非实有,圣天论师说:“我
若实有性,不应思无我。”如果“我”有真实的自性,那修行人没有必要去观无我。...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32
庄朝晖
南传阿毗达摩与北传唯识学都是关于认识论的,两者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本文
尝试进行南传概念法、有为究竟法与涅盘法与北传唯识学的三性(遍计所执性、依他起
性和圆成实性)的比较,或许有助于双方的交流。
1、 概念法与遍计所执性
概念法属于世俗谛的范畴,根据阿毗达摩:“世俗谛是指世俗的概念或观念和表达方式
。它包括组成我们世间还未受到分析的种种现象,如:有情、人、男人、女人、动物,
以及看似恒常不变的事物。于《阿毗达摩论》的观点,这些现象并没有究竟实质,因为
它们所代表的事物,在实际上并不是不可再分解的究竟法。它们的存在方式是概念化与
不真实的。它们只是由心构想而成的产物,并非基于其自性而存在的究竟法。”
唯识学的遍计所执性是指:遍计为‘周遍计度’义。所执是指对象。即于因缘性诸法,
不能看到其本然的真相,而浮起主观的、虚妄的揣度,加上我法的妄执所现的对象。《
解深密经》云:“遍计所执性者,谓一切法名假安立自性差别,乃至为令随起言说”。
这两者在很大程度上具有相似性:第一、两者皆建基于因缘性诸法。第二、两者皆与名
言具有密切的关系。第三、两者皆只是施设有,如果知道是假名安立还好,但
Y**u
发帖数: 5466
33
☆─────────────────────────────────────☆
Yisu (yisnotme) 于 (Mon May 31 11:00:54 2010, 美东) 提到:
庄朝晖
南传阿毗达摩与北传唯识学都是关于认识论的,两者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本文
尝试进行南传概念法、有为究竟法与涅盘法与北传唯识学的三性(遍计所执性、依他起
性和圆成实性)的比较,或许有助于双方的交流。
1、 概念法与遍计所执性
概念法属于世俗谛的范畴,根据阿毗达摩:“世俗谛是指世俗的概念或观念和表达方式
。它包括组成我们世间还未受到分析的种种现象,如:有情、人、男人、女人、动物,
以及看似恒常不变的事物。于《阿毗达摩论》的观点,这些现象并没有究竟实质,因为
它们所代表的事物,在实际上并不是不可再分解的究竟法。它们的存在方式是概念化与
不真实的。它们只是由心构想而成的产物,并非基于其自性而存在的究竟法。”
唯识学的遍计所执性是指:遍计为‘周遍计度’义。所执是指对象。即于因缘性诸法,
不能看到其本然的真相,而浮起主观的、虚妄的揣度,加上我法的妄执所现的对象。《
解深密经》云:“遍计所执性者
G**W
发帖数: 1865
34
何谓『阿赖耶识于阿罗汉位捨』?
所谓的「阿赖耶识体是无常」者,
是说阿赖耶识之阿赖耶体性无真实体,故说其体无常,而不是说此阿赖耶识心体无常。
何以故?因为,诸经诸论中多处说:「执藏分段生死种子之体性偏重,是故从重立名为
阿赖耶识」故,「阿赖耶」意为能藏、所藏、我爱执藏故;而且此《瑜伽师地论》中及
《成唯识论》中皆说「阿赖耶识于阿罗汉位捨,乃是捨其名而非捨其体」故,乃谓阿赖
耶识的集藏分段生死种子的体性可加以捨弃消灭,故为无常,而阿赖耶识心体永无捨时
也。由于阿赖耶识之阿赖耶体性非是常法,是可修灭之法,故说阿赖耶识体是无常,乃
谓其阿赖耶集藏生死种子之体性无常,非谓心体无常!正合于 弥勒菩萨及玄奘菩萨全
论前后真义。
-
由上可知,由于阿赖耶识于阿赖耶阶段有集藏分段生死种子之体性,故能含藏分段生死
诸染污法种,而出生五阴十八界等三界万法,如是万法皆是从「阴、界、入」处而生。
而「阴」又名「蕴」,即是取其积聚、遮障之意,故说其为「一团、一积、一聚」,由
是一团一积一聚之阴界入之遮障故称无明,如是无明遮蔽阿赖耶识原本之真如性,令众
生不能证得,是故週而复始流转三界六趣,常不断绝。但是捨弃阿赖... 阅读全帖
l**a
发帖数: 5175
35
内容摘要
本文用现代心理学的知识对唯识学的认知范畴进行了剖析,进而对唯识学的认知理
论作了总结和概括。本文首先对想心所进行分析,指出了想心所的各种类别,分析了想
心所与前五识和第六识结合时所起的不同作用,厘清了想心所的基本心理功能(即当前
想与五识形成感觉、当前想及五不同缘想与第六识形成知觉、过去想未来想及言说随眠
想与第六识形成表象、随觉想与第六识形成概念),从而奠定了唯识学认知理论的基础
。进而,本文描述了唯识学的认知过程,包括从认识的引发到感觉的内容,以及唯识学
关于感觉、知觉、表象、概念和判断推理的相应范畴和基本理论。最后,本文阐述了唯
识学认知理论的主要特征,指出在此理论中认知范畴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体系,而此理
论的根本特点是为修行服务,并以心识结构的“四分说”为例探讨了此理论的特色。
关键词
想心所·四种意识·作意心所·触心所·实法·五心论·寻伺心所·慧心所·心识结构
的四分说。
唯识学包含着丰富的心理学内容,但唯识心理学的基本范畴,既有与现代心理学的
范畴同义的一面,也有与后者不尽相同之处。且有些唯识心理学的范畴,其涵义十分隐
晦,十分费解,故而本文拟将唯... 阅读全帖
G****t
发帖数: 1799
36
——谈佛教禅定与其他外道的一个根本区别
林克智
[北京]佛教文化,1996年第6期
10-11页
----------------------------------------------------------------------------
----
禅定的修习确能使人健康长寿,能使人的寿命延长无数倍,郭元兴居士前不是曾着
文发表于《法音》吗?他论说修禅者可住世一劫,这个时间是很长了吧;外道的世间禅
定,也可延长他们今世的寿命,如果他们认真修行,亦可达到坚固身体,甚至可以将生
命延续到千万世之后。但是在这有漏的善业果报结束之后,还是会随着个人宿世的业力
因缘,轮回于六道之中,只是他们今世用了修习禅定的方法,将自己前世的业果因缘推
后感报而已;同样,现代气功的各个门派,无论说得如何天花乱坠,其作用亦不过是强
健身体,得些小神通而已。修习禅定虽可长寿,但我们佛教徒求的是明心见性,了脱生
死,从来没有将习禅作为健身长寿的手段,于身体上所得的好处,亦只是副产品而已。
这就是修正定与世间禅的根本区别!
近十余年来,由于受气功界的影响,更由于佛教界因众所周知的原因,真正的... 阅读全帖
r****n
发帖数: 8253
3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阿姜念講解南傳十六觀智
3.1十六阶智
1.名色分别智
此智是修行者体会到当下的实相。实相是指身心自然的真实状态,此智改变了妄执
身心是“我”的邪见。因为妄执身心为“我”的烦恼(邪见)已经存在非常长久的时间了
,所以此智(见到身心无我的智慧)对於修行者而言是非常难以在当下掌握到的。想要成
就此阶智的人就必须奉行佛陀在《大念处经》中所提到的四念处正确修法。
想要成就此智的修行者,必须以逐渐增强的思慧常常在当下掌握到身心,直到正念
正知生起猛利的智慧,然後引发正见。例如,正见生起的时候,修行者会知道当下正在
观照什么色身、什么心(坐的色身,心在听等等)——而他也清楚是心知道这是坐的色身
等等。而且进一步他会了解到世界万物也只是色法和心法而已——非男、非女、无我或
灵魂——而修行者现在知道这一点,甚至是由他内心深刻体会的。自我的邪见破除时,
修行者会感到非常惊讶,因为从出生以来他从未有过这种无“我”的感觉。
由于猛利的实相般若将我的邪见从他的感觉中根除,现在他就能体会到身心自然的
真实状态(实相)了。
修行者成就此智时是自知的,就像吃糖一样——用不著别人告诉他糖的滋味如何。
在长阿含经中,佛说“法是可以由智慧直接体
Y**u
发帖数: 5466
3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十二因缘中的无明
圆觉经这一段看了很多便了, 感觉如来还是留了一些悟的空间给大家。 比如说这里说
是一切众生妄执的结果。 说起来无明是十二因缘之首, 在此之前,如果就有了众生妄
执,众生为何呢? 难道不也是因缘的结果吗?
f*******8
发帖数: 3612
3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楞伽经立场,以释迦佛为外道

比如,人们现在常提到的“名色分别智”,
可能很多人都误解这个功夫是在读书,长知识。
了解有身、有心。就算有了名色分别智。
其实这根本就误解。这些东西必须修才能知道。
看下面这一段,用*********的,
真实的“正见”是修出来的。
===========================================
1.名色分别智---引自《身念处禅观修法--阿姜念》
此智是修行者体会到当下的实相。实相是指身心自然的真实状态,此
智改变了妄执身心是「我」的邪见。因为妄执身心为「我」的烦恼(邪
见)已经存在非常长久的时间了,所以此智(见到身心无我的智慧)对于
修行者而言是非常难以在当下掌握到的。想要成就此阶智的人就必须
奉行佛陀在《大念处经》中所提到的四念处正确修法。
想要成就此智的修行者,必须以逐渐增强的思慧常常在当下掌握到身
心,直到正念正知生起猛利的智慧,然后引发正见。例如,正见生起
********************************************
的时候,修行者会知道当下正在观照什么色身、什么心(坐的色身,心
在听等等)--而他也清楚是心知道这是... 阅读全帖
a***n
发帖数: 1993
4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涅槃道大手印瑜伽法要始
涅槃道大手印瑜伽法要始
西藏白教第二十四代上师白莲花造
藏德客齐达瓦桑杜喇嘛译
英美国伊文思温博士校释
三密弟子光明心译汉
敬礼顶礼宝贵白系历代上师
所造文体为方便凡俗连续之能知,使之面对圣智故,此中阐明修法引导,名曰俱生
大手印。计分为三:一 入门教言。 二 本文要义。 三 结述。
一 入门教言
(一) 世间教言
具如他处所明。
(二) 出世教言
1 归依发心与上师相应
以归依,发心,及与上师相应为发端。
2 七支禅坐
现证毗卢遮那论云:端直其身,坐金刚座,专系一缘,为大手印。备此,双足应作
佛座之式。双手平衡,置于脐下。脊柱劲挺,胸部前突。屈颈如钩状,下颚紧压喉结,
舌抵上颚。心流常随感觉而起,以感于外物者为甚,是以目勿转瞬,或勿迁动,唯应注
视一处,约当于五英尺有半之距离。上乘七支禅坐,名曰毗卢遮那七法,亦即了解心物
过程之七法。所谓调整身体以深入禅定之五重法式,即由此成立。
3 七支禅坐之果
双腿交叉,调节入息。双手平衡,体内热流分布。脊柱劲挺,胸部前突,调节脑液
,普及全身。屈颈调节出息。 舌抵上颚,目注一处,灵热入于中脉。如是五种气流,
既入中脉,专司其他机能之气流,同时亦... 阅读全帖
W*********E
发帖数: 197
4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发疯与梦境的差别
问、发疯与梦境的差别为何?以佛法而观,两者起因差异何在?此两者看来均涉及似带
质境、独影境及因明三量中的非量,其中梦境似仅与独影意识有关,而发疯则再加上末
那识之妄执,这个讲法正确吗?
答:发疯是意识基于不如理作意的思想,所产生的自以为是的行为,但是却与如
理作意的大众思想完全不同,所以名为发疯。其中当然也有轻重的差别,最轻为自言自
语,不注重威仪等;最重者,则成为想要逃避世间法上的责任,而将自己的逃避行为合
理化,所以自以为是的以自己所想的方法,违反世间人负责任的行为,而以放浪行骸、
不顾自身人格、权益的作为,来逃避世间为人的责任,避免在承受人格时应有的责任,
这就是发疯的行为。
梦境则是另一种完全不同的境界,因为梦境中的意识心,在世间法上来说,是如理
作意的,但因为梦境不与外境五尘相连接,所以如来藏并不是将外五尘转换为内相分的
五尘境,而是由所含藏的相分种子中,因为分别慧很差的意根的习气与作意,而将今世
及过去无量世所曾熏习过的种种境界相分,不如理作意的、跳跃不定的显现出来;意识
因为不知是梦境,就在其中欢喜、恐怖、追逐、逃避……等等。梦中的意识本身是如理
作意的,但因为不知是梦,...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4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不要小看这十几分钟的修行
"最初的清净又如何在事相上产生了轮回"
这个问题本身就是从生灭的角度来看问题的。 但是‘过去心不可得’, 时间的感觉
本身就是无明的体现。。 用这样的一个心去试图解答这样一个问题,是无法圆满的,
因为出发点就已经有问题了。
佛经上有很多地方有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但是没有一个地方是直接回答时间的。 因为
首先无明是无始的,无明从什么时候开始的这本身就不是能用时间来衡量的。 因为我
们想最初的清静是什么时候,如何因为妄执而成无明的,这本身就是不成立的。 在我
们现有的时间系统里,这个问题是无法直接解答的。 佛只说了是因为妄执的原因,但
是并没有这么的时间点,好像突然发生了一样。 如果我们能脱离时间来看待这个问题
的话,那么一切都是 right now...
时间,空间上的分别也都是取舍的结果。。所以经云:
“种种取舍,皆是轮回,未出轮回,而辩圆觉,彼圆觉性即同流转,若免轮回,无有是
处,”。。

来就
f*******e
发帖数: 5594
4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自欺和心的认知能力
唯识里提到有带质境和独影境,是由于第七识妄执的结果。去掉妄执,则可清静了别。
b**d
发帖数: 7644
44
☆─────────────────────────────────────☆
bdbd (maotouying) 于 (Fri Aug 14 13:03:30 2009, 美东) 提到:
南传阿毗达摩与北传唯识学的比较
南传阿毗达摩与北传唯识学都是关于认识论的,两者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本文尝试进行南传概念法、有为究竟法与涅盘法与北传唯识学的三性(遍计所执性、依
他起性和圆成实性)的比较,或许有助于双方的交流。
1、 概念法与遍计所执性
概念法属于世俗谛的范畴,根据阿毗达摩:“世俗谛是指世俗的概念或观念和表达方式
。它包括组成我们世间还未受到分析的种种现象,如:有情、人、男人、女人、动物,
以及看似恒常不变的事物。于《阿毗达摩论》的观点,这些现象并没有究竟实质,因为
它们所代表的事物,在实际上并不是不可再分解的究竟法。它们的存在方式是概念化与
不真实的。它们只是由心构想而成的产物,并非基于其自性而存在的究竟法。”
唯识学的遍计所执性是指:遍计为‘周遍计度’义。所执是指对象。即于因缘性诸法,
不能看到其本然的真相,而浮起主观的、虚妄的揣度,加上我法的妄执所现的对象。《
p******1
发帖数: 177
4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素食:环境与生命的一剂解药
——上师“关爱环境关爱生命”主题演讲
演讲者:索达吉堪布
一、环境与生命是社会问题
各位学者、智者:大家好!
今天,我们研讨的主题,是“热爱环境、热爱生命”。环境和生命问题,既是社会的问
题,也是人心的问题。是需要在座诸位特别关注的大事。怎么样才能关爱环境、关爱生
命?
只要看看我们对自己的住所——环境,是怎样毫厘必争,尽其一生精心营造和小心翼翼
维护的?看看我们对自己的生命是如何爱执的?应该推己及人,如同对待自己的处所和
生命一样,去关爱环境、他人和其他生命。
很多国家都在关心全球暖化、环境破坏对人类生存危害的问题;西方国家还成立了国际
动物保护组织,在全球通过法律程序,让每一个人理解、尊重和保护动物的福利。相比
之下,我们是什么样的观念?我们现在的观念,是否与传统的道德理念相符?
迄今为止,每当论及环保,在很多人的心目中,根本没有一丝一毫的触动。人们认为环
保与他们无关,反正在他们死亡之前,地球不会毁灭;或认为环保不是他们能力所及,
他们能做的,只是打扫一下住所及周围的环境,清捡一些垃圾。但是,环保的意义并非
如此。
谈及生命,由于我们所受教育及环境的影响,人们认为自己、亲友乃至人... 阅读全帖
w******o
发帖数: 442
4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金刚经》开示录 (8)
第三十三节课
“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须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
?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即有我、人、众生、寿者。”
“须菩提,你是怎么想的?你们最好不要想,也不要说:‘我当度化众生。’为什么呢
?须菩提,实际上没有如来所度的众生,若有如来所度的众生,如来就有我、人、众生
、寿者四相的执著了。”
此处的意义与上面相同。在名言中,修行者应发无上菩提心,将来要度化众生,而且十
方诸佛也发过此愿,显现上也曾度化了无量众生,如《妙法莲华经》云:“一切诸如来
,以无量方便,度脱诸众生,入佛无漏智。”
佛度化众生的方式与我们不同。我们凡夫是依靠自己的分别念,而《大律经》中说,佛
以四种方式度化众生:一、法施度,即转八万四千法门,宣说十二经部来度化众生;二
、身力度,以佛身的相好庄严令众生欢喜,使其种下善根得以度化;三、神通力度,在
有缘众生前,显现种种神通而度化之;四、名号度,《贤劫经》中说:“若听闻释迦牟
尼佛的名号,此众生不会堕落。”因此在名言中,佛陀确有“我当度众生”的愿和行。
但在究竟实相中,能度与所度均不存在,所度的众生如梦幻泡影,再进一步抉...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4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佛法有二大问题
释印顺在《以佛法研究佛法》中说:佛法有二大问题:一是生死轮回问题,二是
涅槃解脱(成佛)问题。一切佛法,可说都是在这二大问题上作反复说明。如佛法而不
讲这二大问题,那就是变了质的佛法。生死轮回与涅槃解脱,并非佛教特创的教义,印
度其他一般宗教中,十之八九也都讲到这个问题。1
注1 释印顺著,《以佛法研究佛法》,正闻(台北),1992.2 修订一版,页304。
首先,在辨正之前要厘清的是,释印顺说佛法有二大问题,这是有语病的,因为佛
法从来都不会有问题,只有不解佛法错解经义的人才会说佛法有问题,或是在修学过程
之中对诸甚深法义弄不通时说自己仍有问题未解,但都不是佛法本身有问题。此篇评论
虽随顺释印顺之用语,但本质上应该说只有佛法的涅槃智慧才能彻底解脱生死轮回的问
题。释印顺说佛法有二个大问题——生死轮回与涅槃解脱,其实这二
个问题只是一个问题,而且只触及三乘菩提的解脱道,还没有探求到佛菩提道,所
以与成佛无关;释印顺所言“生死轮回要如何解脱而得涅槃”的问题,他以为的这二个
问题,其实只是一个问题。为什么只是一个问题?因为解脱道完成时就是涅槃解脱,就
没有生死轮回的问题了,所以它... 阅读全帖
h***s
发帖数: 1716
48
摘 要: “无住”思想在《金刚经》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拟通过分析和阐发《金刚经》“无住”思想及其在佛法
以及修行中的表现和思想进路, 希望能把握《金刚经》这一
佛教重要文本的思想意旨。
关键词: 无住; 金刚经; 法; 行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俗称《金刚经》。金刚喻坚固
不可摧毁而能破一切之物之体; 般若之意相当于汉语中的
大智慧, 妙智, 妙慧之意; 波罗蜜则可意为到达彼岸。连
起来, 此名可综释为此经是能修成金刚不坏之身, 修得悟
透佛道精髓智慧, 能脱离三界而到达苦海彼岸的经典。相
传此经是释迦牟尼佛涅槃后, 由其弟子阿难诵读的。在中
国佛教史上, 《金刚经》是译介最早、流传最广、影响最深
的经典之一。它的译本极多, 我们现在常见的, 是鸠摩罗
什的译本。《金刚经》在中国文化史的影响极大, “无论初
修久学, 内道外道, 男女老幼, 识字或不识字, 无不喜读
此经。”庶几可见此经的巨大影响力。相传佛祖之所以要说
是经, 其意即针对于当时佛徒执迷于佛经修法, 而作是经
以启迪修道者, 必须身在修行佛法而心中绝无佛法, 心念
虚空而不执迷于虚空, 才能修得正果。他的这一思想,... 阅读全帖
f*******e
发帖数: 5594
4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自欺和心的认知能力
我执本来就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因为有我执,才会有痛苦。这个苦并不是因为我们造
了业,而是缘起的缘故。
因为有我执,看待世界就像带了一副凹凸镜一样,外境在心中的影相就会发生变形,这
是心识缺陷的原因。


: 妄执

: 是由于软弱,导致一种错误的自我保护机制。

: 因为这个世界就这么残忍,而且我们大家都造了业。

E*********g
发帖数: 185
50
"。。。。。
说到藏传佛教对如来藏、阿赖耶的看法,据我所知,在藏密的多个教派中,一般说
来大家皆认为,名言中是不破如来藏及阿赖耶的存在的,因阿赖耶原本就是种种习气之
所依。藏地公认的文殊菩萨之化身——全知无垢光尊者,在很多部论典中都详细解说了
阿赖耶与阿赖耶识的区别,以及如来藏与空性之间的本质关系,有缘者当仔细阅读并深
思之。别的藏地高僧大德,诸如全知麦彭仁波切等人都再三撰著过有关阿赖耶与如来藏
的论典,并在其中非常清楚地指出了观待如来藏与空性的原则:当我们在抉择法界的空
性本体时,根本不可能承认阿赖耶、如来藏的实有,因胜义中不会存在任何实有的法。
这一观点并非藏密的邪知邪见,它原本就为佛陀亲口宣说。《般若八千颂》中就有云:
“诸法如幻如梦,超胜涅槃之法如若存在,亦如幻如梦。”
并且藏密祖师大德中也从未有人“执取无妄想之灵知心(意识)以为不生灭心”,众多大德均一致
公认,意识的本体不生不灭,但在显现上则刹那生灭,根本不应妄执。而且这并非是藏传佛教的“独
门邪说”,佛经中早就表述过这一观点。不知萧平实先生都是在哪一本藏密论典中看到过这种说法,
也不知究竟是哪一位藏密大德被萧先生发现“执取... 阅读全帖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