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topics

全部话题 - 话题: 恒常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
U***n
发帖数: 1204
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没有恒常不变的我
没有恒常不变的我?有。
哪个是我?哪个不是我?这个必须先分清楚。恒常不变的我便是不灭的灵魂。
由于物质业报的缘故,我们不断在物质世界投生,有过去,有现在,有将来。不灭的灵
魂投生就象换衣服一样,从一个躯体转到下一个躯体。
不灭的灵魂具备粗糙的身体和精微的身体:粗糙的身体由土,水,火,空气,以太五大
元素组成,精微的身体由心意,智性和假我组成。DNA是在粗糙的身体中出现的,尚不
能及心意,智性和假我。
w*********r
发帖数: 2192
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没有恒常不变的我
好像佛法说什么都是刹那生灭,没有恒常不变的”我“,
但比如”我“的基因是不变的。
人从出生就CARRY这些基因,而且不会改变。这些基因
也决定了人的PHYSICAL 特性。
请问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r****n
发帖数: 8253
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没有恒常不变的我

粗略的说,时空,物质,和意识都是类似一格一格的跳跃式的变化,从一个状态,跃迁
到另外一个状态。前后两个状态是分立的,是不一样的,但是却具有相似性,这种相似
性欺骗了我们,产生了恒常的错觉。
我很早很早以前说过,这个世界只存在一个刹那,每个刹那都是不同的世界,不同的自
我,就是这种非连续性和分立性的反应,只是最初我不知道怎样称呼它。

发帖数: 1
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诸佛示现成佛的恒常法则
今天我们要跟诸位菩萨一起来探讨,《起信论讲记》第四辑中,有关菩萨示现八相成
道的相关法义。这个在佛法中,也是属于非常重要的知见。而了解八相成道的道理也可
以让我们知道,最后身菩萨在此娑婆世界示现成佛的一些法相,因此可以远离,凡夫可
以即身成佛的错误知见与躁进,以及衍生的种种问题。因为在这个世界能够即身成佛的
,就只有最后身之妙觉菩萨;因此希望大家,也要特别留意这方面的法义。
首先我们来看,在《大乘起信论》卷2中,圣 马鸣菩萨开示的论文:【菩萨如是发
心之时,则得少分见佛法身,能随愿力现八种事:谓从兜率天宫来下、入胎、住胎、出
胎、出家、成佛、转法轮、般涅槃;然犹未得名为法身。】这里所说的菩萨,他能够随
愿力示现八种事,也就是大家常听说的八相成道。而因为这位菩萨,已经少分见佛法身
,也就是已经明心见性,但是犹未得名为法身;也就是他尚未进入初地,所以尚在三贤
位菩萨之内,因此尚未具足初分的五分法身,但是他可以依据智慧解脱功德,配合神通
来示现八相成道,当然这并不是一般三贤位菩萨可以示现的。在《起信论讲记》第四辑
中,导师开示:这个菩萨得要是俱解脱阿罗汉,三明六神通具足而回心入初住位起修... 阅读全帖
a*****y
发帖数: 33185
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人类理解研究--休谟
第八章自由和必然
第一节
自从科学和哲学发生以后,就有一些问题是为人们切迫地考察和争辩
的,所以我们正可以合理地期望各种名词的意义至少也该被那些争辩者所同
意,而且我们的研究在二千年的过程中也应该由空洞文字进到辩论中的真实
题旨。因为我们似乎很容易给推论所用的各个名词下精确的定义,并且使这
些定义(不是空空的字音)成了我们将来考察的对象。但是我们如果仔细考
察这回事,那我们正可以得到一个相反的结论。哲学中的辩论既然常在进行
中,而并没有解决,所以我们就可以单由这个情节来推断说,人们所用的辞
句定有纷歧的意义,而且各争辩者一定在争论中所用的名词上附有各种不同
的意义。因为我们既然假设人心中的各种宫能在各个人都自然是一样的(否
则人们之在一块推论和争辩,乃是最没有结果的事),所以人们如果在他们
的名词上附有同一的意义,那他们对于同一个题目一定不会在那样长的时间
内尽管有不相同的意见。他们既然把自己的见解传达出去,并且各造人们都
在各方面来搜寻论证,以求战胜对方,那他们更应该见到一个题目的真相,
而不应该互有异议。真的,人们如果想来讨论人类才干所完全不能及的一些
问题,如做界的起源、智慧体系... 阅读全帖
c***h
发帖数: 2262
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佛法中“空”的含义

这一经,手声喻经,几乎把整个佛法大纲、理论都包含
包含四圣谛(苦 苦集 苦灭 道)、因缘法、修行入手处
现观(内观)不是乱观,是观察因缘法(诸行: 五蕴、五取蕴(”有为法”)) 如何升起、
还灭(集灭),
现观缘起缘灭,
一阴灭,另一阴(异阴)升起,
(就是眼触生眼识,从这里天生的生物习惯反射动作升起,触动某种方向的”想”。
这个触动消失,”想”升起。当然还有一连串的另外一些触动继续,另外一些”想”升起
”想”生”受”,……… 五蕴不断升起还灭,并且轮回运作)
五蕴、五取蕴如梦幻泡影,剎那时顷尽朽,不实而生
没有哪个主体或甚么东西在主控制造它(无造作者), 一切因缘而生,因缘而灭
当然,没有主体或甚么东西在后面,也就没有”本来”是甚么,未来到哪里去
因为不是甚么都没有,也不是恒常存在,而是不实而生。
比较特殊,佛陀就用”空”这个字代表这样的现象
所以,我们的脑袋一直认为五蕴、五取蕴是恒常的不变的,
就由观察因缘法的生起还灭(集灭),空,来打破”恒常不变”的观念
(当然,这现象也包含微现像,剎那生灭,一阴灭,异阴升起,
但更宏观看,主要是”集” “灭”)
不断打破”恒常不变”的观... 阅读全帖
c***h
发帖数: 2262
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佛法中“空”的含义

再用合手声喻经证实一下我的看法
这里,比丘一开始就思维”我”是甚么,佛陀则不谈概念上的”我”
而做分解,常与无常,实在与不实在(空)
用这两个破”我”的概念
而四念处,由身、受、心、法 观察五蕴与因缘法
则做另一个分解,把”我”分解为 色受想行识,一个一个破解
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0273.htm
杂阿含273经[正闻本396经/佛光本272经]
(入处相应/六入处诵/修多罗)(庄春江标点)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异比丘独静思惟:
「云何为我?我何所为?何等是我?我何所住?」
从禅觉已,往诣佛所,稽首礼足,退住一面,白佛言:
「世尊!我独一静处,作是思惟:『云何为我?我何所为?何法是我?我于何住?
』」
佛告比丘:
「今当为汝说于二法,谛听!善思!云何为二?
眼、色为二,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法为二,是名二法。
比丘!若有说言:『沙门瞿昙所说二法,此非为二,我今舍此更立二法。』彼但有
言数,问已不知,增其疑惑,以非境界故,所以者何?缘眼、色,生眼识。
比丘!彼眼者是肉形,是内,是因缘,是坚,是受,是... 阅读全帖
c***h
发帖数: 2262
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佛法中“空”的含义

漂亮
有关于”我”,目前我体会的最核心是一种”主体感” (不知要怎么说,姑且用这个词)
”主体感”很难解释,但我发现的可以用 ”恒常不变”+”真实实在”+“自身独特性
” 三者来分解描述它
当我们脑袋做生物反射动作时,
也会自动认为由六入处传入的六识所代表的东西是”恒常不变”&”真实实在”
而脑袋自己也认为这个生物体自身是”恒常不变”&”真实实在”
脑袋对自身与外界,两边都会自动以”恒常不变”&”真实实在”看待,也就”自身独
特性”
由”恒常不变”&”真实实在”这两者为基础出发,开始维护生物体
接着,指导一切身心之行为
接着,出现贪(有利生物体生存), 因为自动确定了自身是”恒常不变”&”真实实在”
,必须维护
嗔(阻止生物体被伤害),
至于是否会自动确定外界他人是”恒常不变”&”真实实在”? 我还不确定
也可以继续用其他词来加强描述”主体感” (不知要怎么说,姑且用这个词)
但我观察佛陀说的佛法主要是打破”恒常不变”&”真实实在”这两者
特别是打破”恒常不变”(也就是无常)是佛陀的主轴
“自身独特性”(自他、自身与外界的区分),依阿含看起来佛陀没有强调要去除,原因
我不知道
修... 阅读全帖
c***h
发帖数: 2262
9

我分析一下 (不一定正确 仅供参考)
愤怒、瞋恨 出现了
为何出现?
有贪爱。 瞋恨是后于贪爱出现(仔细观察之)
贪爱甚么? 贪爱不到,才会出现愤怒瞋恨心
贪爱一种感受? 一种乐受? (很细微,很快闪过,然后愤怒)
甚么样的乐受? 可能是一种看到平静美好的世间的愉快感觉,或者其他美好
但我们的心,暗中总是如此预期某些美好,或者相反总如此预期某些不好。
也就是 心有”恒常”的特性,在预期、认为未来如何如何(妄念), 这是恒常实在的
不然就是把过去的事翻出来认为就是如此(妄想),这是恒常的实在的
我的观察,心不暗中做过去未来的”恒常””实在”的预期,
我们心,应该无法下达指令做事,并且”我”也不会成立
愤怒的剎那,心是做”恒常”的预期或认为的,但可惜事与愿违,才开始愤怒。
心不做此”恒常”预期时,不会愤怒。
照镜子 心预期或认为后面没人 可一照下去 后面出现一个人
出乎预期 你就吓一跳
心 总是看过去 看未来
都在暗中不知不觉的的做预期或自认为的事 认为 这是恒常 这是应该
可世间事无常,不可能总是如愿美好太平。
无常故苦,于是变苦受... 阅读全帖
G****t
发帖数: 1799
10
照见清净心 禅修入门指引
MEDITATION:ADVICE TO BEGINNERS
(本书已根据原版书校对,电子版请上 www.guanyin123.com 佛学网免费下载 南无观
世音菩萨)
作者:波卡仁波切(Bokar Rinpoche)
译者:吴嘉真 陈玲珑
审阅:丁乃竺
出版社:张老师文化
作者简介:
波卡仁波切(Bokar Rinpoche)
一九四〇年诞生于藏西地区的游牧家庭中,经第十六世大宝法王认证为上一世波卡仁波
切之转世。二十岁那年,随着其他上师由西藏……至印度,在印度受教于藏传佛教中最
伟大的上师之一卡卢仁波切(Kalu Rinpoche),在其指导下完成两次三年三个月的传
统严谨闭关。他是藏传佛教香巴噶举传承之法脉持有者,担任多所寺院之闭关总导师,
亦广受其他教派所推崇,……也时常邀请他互相交换心得及讨论。
封面推荐:
随着禅修的进步,缠心的念头会减少,即使念头仍然存在,也已失去了牵制力,不再是
痛苦的原因。我们的心会平静下来,升起愉悦的觉受;甚至我们的脸会变得开朗、和善
及欢喜。我们会变得平易近人;别人会希望时常看到我们。
波卡仁波切是噶举派首席禅修老师,在... 阅读全帖
a**u
发帖数: 8107
11
☆─────────────────────────────────────☆
runsun (runsun) 于 (Wed Feb 17 22:54:06 2010, 北京) 提到:
waichi所说的根行,就是所谓心的单一往来取舍轮转。waichi认为是心的这种错误行为
而造成了轮回。这个取舍,是心对相的取舍。是本体论,而不二论(心相不二)非缘起
论,因为其中的心是非缘起的,是恒常的。心也是一个创造万法的源头。
而原始佛法说的对五蕴的执取贪爱造成轮回,和waichi说的有根本不同之处,就是佛法
所说的贪爱执取是行蕴,是心所,它是伴随着刹那生灭的心识而产生的,心识是缘生的
,执取的心所也是缘生的,当中不存在任何一个恒常的本心或者真如。这是真正的缘起
论。
waichi否定对相的取舍,但是却认为存在一个恒常的不生不灭的“心”。
waichi的所谓解脱,是所谓的任运自如,不住涅槃,而不是五蕴寂灭。
而原始佛法即否定对所缘的取舍,也否定存在一个恒常的“心”,因为对五蕴彻底否定
,所以解脱必然是导向寂灭的涅槃。
两种完全不同的东西,怎么能杂糅到一起?
☆──────────────... 阅读全帖
a*****y
发帖数: 33185
1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僧侣与科学家》
第六章 测量永恒?
实相以无常为本
现象无常不只是禅修上的课题,更可以刺激我们善用时间活在当下。此外,无常也
是我们了解实相的根本,我们对世界和自身行为的本质看法都由此决定。我们应该自问
,宇宙间有没有无常的实体?如果当真是像佛教分析所显示和物理学可能证实的那样,
无一物是恒常的,那么这种知解对我们的生活方式有何影响?
马:在佛学里,相依观念和现象无常观念息息相关。无常与相依互为表里。佛教把
无常分为一般的无常,如季节变化、山河侵蚀、自少而老的人生阶段或各种情绪,以及
在最短暂可察觉的时间内生灭的微细无常。在每一个无限小的刹那间,看起来似乎存在
的事物莫不发生变化,若能了解变化是必然和普遍的,自可了解宇宙不过是生气蓬勃相
续不绝的互动流,并不是由实有、明确的实体所构成。我们已经知道,所谓的“物质”
应该从各种方式来看待,而波或粒子、质量或能量不能同时并存,似乎暗示没有任何东
西可以视同恒常的实体。但不知科学在夸克之类的粒子等物质的寿命问题上有何看法?
夸克真如一般常说的是基本和恒常的粒子?
郑: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应该先就夸克科学做比较完整的介绍。物理学家为了解释
各式各样的无从捉摸的粒... 阅读全帖
m*******u
发帖数: 30
1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大乘和密教
这是300万字拙作《道德经新论》第九篇第三章(老子与佛陀)的附录。论坛排版不便
,可下载全书或去博客阅读。
一、大乘佛教
1,自利和利他
2,菩萨与六度、四无量心
3,净土
4,补特伽罗与中阴身
5,空与有
6,阿赖耶识与如来藏
二、密教
附录:大乘与密教
佛陀说法四十多年,足迹遍布半个印度。弟子学成之后各自分散,一些长老级的人
物也自组僧团,长年追随佛陀的寥寥无多。由于佛陀没有以文字形式撰著教义,弟子们
的理解领悟略有不同、记忆也有差错、各地方言有异,这就给后来的教理分歧和僧团分
裂埋下伏笔。佛陀涅槃后百余年,因为戒律和教理的分歧,教团分裂为大众部和上座部
。这次根本分裂后教团继续分化,至纪元前后已有各自独立互不统属的二十部派(又说
十八部派),其中属于大众部分化而成者九部,属于上座部分化而成者十一部。公元1
世纪左右以降,陆续出现了大乘独有的经典,如般若经、维摩诘经、法华经、华严经、
无量寿经等。这些经典的出现,意味着大乘佛教的诞生。大乘佛教将早前的部派佛教甚
至原始佛教贬称为小乘佛教(小乘原意下劣乘。小乘佛教自称上座部,绝不认为自己是
劣质根性者奉行的下劣教。今日小乘佛教... 阅读全帖
m*******u
发帖数: 30
1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大乘和密教
这是拙作道德经新论第九篇第三章(老子与佛陀)的附录。论坛排版不便,可下载全书
或去博客阅读,链接见文末。
一、大乘佛教
1,自利和利他
2,菩萨与六度、四无量心
3,净土
4,补特伽罗与中阴身
5,空与有
6,阿赖耶识与如来藏
二、密教
附录:大乘与密教
佛陀说法四十多年,足迹遍布半个印度。弟子学成之后各自分散,一些长老级的人
物也自组僧团,长年追随佛陀的寥寥无多。由于佛陀没有以文字形式撰著教义,弟子们
的理解领悟略有不同、记忆也有差错、各地方言有异,这就给后来的教理分歧和僧团分
裂埋下伏笔。佛陀涅槃后百余年,因为戒律和教理的分歧,教团分裂为大众部和上座部
。这次根本分裂后教团继续分化,至纪元前后已有各自独立互不统属的二十部派(又说
十八部派),其中属于大众部分化而成者九部,属于上座部分化而成者十一部。公元1
世纪左右以降,陆续出现了大乘独有的经典,如般若经、维摩诘经、法华经、华严经、
无量寿经等。这些经典的出现,意味着大乘佛教的诞生。大乘佛教将早前的部派佛教甚
至原始佛教贬称为小乘佛教(小乘原意下劣乘。小乘佛教自称上座部,绝不认为自己是
劣质根性者奉行的下劣教。今日小乘佛教一... 阅读全帖
c***h
发帖数: 2262
1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转:原始佛法之探究

为啥说是空话呢? 因为每个人都会说呀
而虽然他们可能同一个意思,解释起来说词不同,也看起来有异,
或者 只有很微小的差异,大多数一样,可说起来差异很大似的,
或反过来,说的似乎一样,其实很不一样。
其实,用在修行的观察、体验,一样就好了。
但是,这就是真正的区别了。 如何用在修行。
不同派别可能修行方法不同,用的方式就不同。
有人可能嘴巴说无常,可修行时没用到无常,
嘴巴说无我,可修行不知如何达到无我,只知禅定
更多人是嘴巴说苦,解释很多,压根看不起苦,修行里没有四圣谛的份,说那是”小乘
”的玩意。
所以,说他邪,他嘴巴又一直说三法印。 不好讲人家什么。
说他正,他修行又没用上三法印。
我自己是这样用,也许有错。
我们知道脑袋老是带着恒常的看法,
大的时空颗粒方面,
e.g.,认为父母一直在我们身边,也永远存在,
父母过世,就认为永远失去,很伤心。
其实,父母的存在也是生生灭灭,今天早上出去,不在身边,就是灭,
晚上回来就在身边,是生。但是脑袋就是只看生,不看灭,
认为父母一直在,生,且永恒的生,是脑袋”骗我们”。
反之,有些事是只看灭,认为某事物就是不存在。不看生。
e.g.我举... 阅读全帖
j*******1
发帖数: 182
1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饮酒之过失
饮酒之过失
华智仁波切 著 索达吉堪布 译
学不放逸心解脱,救度放逸恶趣隘,
恭敬顶礼遍知已,书此利他祈加持。
诚如全知金刚持鄂钦·根嘎桑波曾经亲口说:“在拥有修行正法的特殊身份——纯净
暇满人身的此时此刻,为了达到成就无上珍宝菩提的目的,一定要如理遵循正确的见解
和清净的行为,依靠符合佛法的正命来养活这个暇满身。愚昧无知的人们依靠放逸的美
酒、杀生的血肉养活暇满的身体,并且声称:‘在正法小乘戒律、金刚乘中也说可以喝
酒、吃肉。’他们自己步入这种非理境地的同时,还让别人也酗酒吃肉,就像蛤蟆坑里
有伤的蛤蟆一样(有伤的蛤蟆会使其余的蛤蟆染上它的伤)。丧失了佛陀所欢喜的行为
,被恶知识所左右,完全是给自身带来巨大祸害的举动,也是下劣的做法,因此务必予
以遮止。”除非是成就者,酒能使上上下下的所有人失去理念,在今生来世都会导致大
难临头。恶魔、非天迷醉人的伎俩就是酒。
讲饮酒过患分为以下五个部分:
一、总说酒的过失;
二、分说与别解脱戒相违;
三、分说与菩萨学处相违;
四、分说与密宗誓言相违;
五、宣说戒酒的功德利益。
一、总说酒的过失也包括饮酒者犯罪之理、卖酒者犯罪之理两个方面。
1、...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1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如来藏“我”与“无我”义考
如来藏“我”与“无我”义考
袁经文
如来藏兼有“我”和“无我”的一体化特征。外道共有四种“我”义。佛在大小乘
经典多处提到正法如来藏“我”, 但不能视此为“梵我”思想渗透。佛用外道“我”
表述正法有三种原因:一、针对那些畏惧没有“我”的外道凡愚而作方便接引;但方便
性,仅限于如来藏语词,不指涉如来藏实义。二、从发生学上避免因修行“无我”而陷
入恶趣空,有针对地提“我”以警醒断灭空已远离中道。三、确有恒常存在的“涅槃寂
静”;前二种“我”是据此而立,但“涅槃寂静”是以“无我”为特征。佛教语境有“
妄我”、“真我”,而如来藏“我”只在“真我”上诠用。如来藏甚深法义所具有的挖
掘性难度,可能是造成以往对如来藏有多种误读的重要缘由。
关键词:如来藏 我 无我 梵我 涅槃
作者:袁经文,哲学博士,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哲学系教授
若提如来藏“我”,往往便有观点视为是与婆罗门教或印度教的“梵我”相近或等同;
其实,此中存在着对佛教经典误读的现象。如来藏“我”和“无我”的一体化特征,具
有义理上的挖掘和解读难度。
一、外道“我”与如来藏“我”
印度圣天菩萨著、护法释和玄奘译的《大乘... 阅读全帖
a**u
发帖数: 8107
18
☆─────────────────────────────────────☆
runsun02 (runsun) 于 (Wed May 26 09:07:58 2010, 北京) 提到:

佛陀的缘起:植物为什么会开花结果呢?因为有了阳光雨水这些条件。
老歪的缘起:植物为什么会结果子呢?因为果子是真如心攀缘而产生的
佛陀的缘起:为什么会有电子呢?因为有了观察这个条件,才会有电子这个现象的产生。
老歪的缘起:为什么会有电子呢?电子是心攀援而产生的。是心造的。
佛陀的缘起:世间一切现象,都是互相彼此依存,没有主宰,没有本体。因此是无常的
,无我的(无主宰),是苦的,所以要舍弃缘起的世间法,而导向非缘起的寂静涅槃。
老歪的缘起:世间一切现象,都是心攀援而现起的,都是心造的,心是本体,认识找到
那个“心",可以真如起用,可以创造世界,改变业力,无所不能。。。。
如果是老歪的缘起,当然那如来藏就是(老歪的)缘起,当然缘起就是现象。再弄得高
深一点,就是心就是相,相就是心,不二。。。
哈哈。。。。
还看不懂上面的,建议找墙撞了。
☆───────────────────────────... 阅读全帖
a*****y
发帖数: 33185
1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人类理解研究--休谟
第七章“必然联系”的观念
第一节
数学较人事科学有一种大优点,它所以有优点,正在于它的各个观念是
可感的、明白的、确定的,它们的最小差异也可以立刻被我们所觉察,而且
同一的名词总是表示同一的观念,并没有歧义或变化。卵形从不会被人认为
是圆形,双曲线从不会被人认为是椭圆形。等边三角形和不规则三角形的界
线,比善、恶、是、非的界线要精确。在几何中,我们如果给一个名词下了
定义,而人心便会在一切情节下用那个定义来代替被定义的那个名词。我们
纵然不用任何定义,而物象自己仍会呈现干我们的感官,并且由此可以稳定
地、明白地为我们所了解。不过人心中各种较精细的情趣,理解中各种较精
细的作用,情感中各种较精细的激动,本身虽然都是实在清晰的,但是当我
们借反省来观察它们时,那它们就很容易逃掉我们的注意。而且我们在需要
考察原始对象时,我们也无法唤回它们。因此,在我们的推论中就逐渐发生
了歧义:相似的对象就容易被我们认为是相同的。结果就使我们的结论远离
开我们的前提。
但是一个人仍然可以妥当地说,我们如果在适当的观点下来考究这些科
学,那它们的优点和缺点差不多可以互相平衡,并且使它们处于平等的地位。
人心...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20
☆─────────────────────────────────────☆
runsun (runsun) 于 (Sun Aug 21 04:22:03 2011, 美东) 提到:
附件的图,是一个简单的佛法关于五蕴生灭的一个演示,如果能真正理解这个图,那么
起码无我,无常,以及五蕴生灭以及轮回的核心问题,就会全部了解,也会知道为什么
要修四念住,以及禅那应该怎么修。这是佛法核心原理的部分。是佛法对身心现象的洞见。
尽管看起来似乎很简单,但真正能够理解它的,非常稀少。
这个图如果做成动画,会更直观一些。
☆─────────────────────────────────────☆
runsun (runsun) 于 (Sun Aug 21 04:46:55 2011, 美东) 提到:
简单的注解一下上面的图。
上部的蓝色的圆,代表的是每个刹那的被观察对象,这个被观察对象,可以是任何的色
法,比如苹果,房子,山河大地,也可以是任何的名法,即意识现象,比如自我的感觉
,痛苦,快乐,种种意识状态。这些都是被观察者,佛法称为所缘。这些所缘,可以是
任何的五蕴,包括自我... 阅读全帖
c***h
发帖数: 2262
21
发信人: runsun (runsun), 信区: Wisdom
标 题: Re: 阿含经『有之灭为涅盘』的探讨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Mon Oct 22 13:08:22 2012, 美东)
:【 在 cpath (秋十三) 的大作中提到: 】
我一直这么认为呀,非常赞成你的说法,许多文章里,我一直强调
不只剎那,小事小物, 甚至到大事大物,都有这样的特性,这世上的事物都含有这样
的特质
也不只是连续/不连续特性 还有变异的特性
我之前有些文章也常举日常生活能懂的比较大的例子,说明我们一直误认为这样的连续
现象
因为”常”的特性,当然脑袋也会认为有”我”这样一个恒常的东西,
“常”可以说是脑袋一切运作的基础。 是”我”的基础, 有”我”之后就有欲贪,
贪爱。所以也是贪爱的基础。
所以,修行第一步就是观无常。
这点我们是有一致认识的。
这是你独特的观察,你觉得剎那的”跳跃”现象才是重点。 这就是重点了 Good
我也会注意是否真的是这个原因,造成误解有”我”。
目前我不确定是否一定是剎那跳跃,或只是我们观察力有限,只能观察到如此。
不排除有剎那跳跃的可能... 阅读全帖
a*****y
发帖数: 33185
2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人类理解研究--休谟
第十章神迹
第一节
在梯洛岑博士(Dr·Tillotson)的著作内有反对“神肉实在说”、(RealPresence)
的一种论证。对那样不值得认真反驳的一种学说,他那个论证也
就够简洁,够精美,够有力了,别的较好的论证也就难以再找到了。那个博
学的教长说,人人都承认,那种权威,不论根据圣经或传说,都只是建立在
圣徒们的证据上的,因为只有他们亲眼见过我们“救主”为证明他的神圣使
命而行的那些神迹。因此,我们对基督教真理所有的明验,不及我们对自己
威官的真理所有的明验那样可靠;因为即在原始建立宗教的人方面,前一种
明验也不比后一种大。那种明验如果再传给他们的信徒们,则它分明又要减
弱一等。任何人之相信那些证据,都不及他们相信自己感官的直接对象。一
个较弱的明验也从不能消灭较强的明验,因此,神肉实在说纵然在圣经中明
白给我们显示出来,而我们要相信它,那也是和正确的推论规则恰恰相反的。
这种教条所根据的圣经和传说,我们如果只当它们是外部的证据看,而且我
们如果不曾借圣灵的直接威动来心领神会它们,那它们的明验便没有感官的
明验那样强烈。因此,那种教条是和我们的感官相冲突的。
这类论证是最中肯的...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2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久入鲍鱼之肆而不闻其臭
我们之前约略讲过五蕴,为什么要谈五蕴呢,这里再稍微给大家复习一下。之所以
要谈色、受、想、行、识这个五项内容,最主要是希望让大家透过这个五项内容,更精
确掌握什么叫作“我”;如果我们一旦掌握了什么叫作我之后,我们就有机会能够真正
的对治烦恼、减轻烦恼,或是到最后究竟解脱于烦恼。所以对于这个五项内容,我们在
了解的时候,除了要了解每一项的意思是什么之外,并且最好各位在听的时候,听了之
后最好能够自己反覆的思惟:我们是不是有执著在五蕴里面的任何一蕴,然后把这个其
中的任何一蕴当成是自己最宝爱的,乃至于说念念都执持不忘?甚至把五蕴中的任何一
项,把它当作是我们接下来的修行应该追求的目标,那这个就是刚好跟 佛陀所开示的
背道而驰了。所以,我们要建立的就是说:五蕴的内涵,每一个蕴,当各位了解它的意
思之后,应该要思惟每一个蕴它本身是如何的虚妄不实,不值得我们把所有修行的法身
慧命全部都放在这里。所以这是要先跟大家说的。
上次我们谈到了,跟大家解说了色蕴。接下来,我们也是要想办法跟大家解释受蕴
。当然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可能用比较直接简单的方式跟大家说明。
首先,受蕴的这个“受”这个字,我... 阅读全帖
q****n
发帖数: 4574
24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物质不灭
这问题很复杂,无人说得清。可能佛知道,但他不说。佛有几个“无记”,就是不回答
的,如世界起源等等。说这些问题还没有搞清楚,自己已经死了。
佛只讲那些最重要的事情,怎么断轮回,解脱轮回。
根据爱恩斯坦的质能定律,物质可以转换为能量,能量可以转换为物质。
------------------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D%81%E5%9B%9B%E7%84%A1%E8%A8%
十四無記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十四無記指的是14種佛陀認為不應該討論的議題。關於十四無記,在《雜阿含經·卷第
十六·四○八》、《雜阿含經·卷第三十四·九六二》和《中阿含經·卷第六十·箭喻
經第十》中都有所記載。
這14項議題是:
世間有常(世界恒常存在吗?)
世間無常(世界不恒常存在嗎?)
世間有常無常(世界既恒常又不恒常嗎? )
世間非有常非無常(世界既非恒常又非不恒常嗎?)
世間有邊(世界有邊際嗎?)
世間無邊(世界無邊際嗎?)
世間有邊無邊(世界既有邊又無邊嗎?)
世間非有邊非... 阅读全帖
a*****y
发帖数: 33185
25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世界的本源是什么
无记[编辑]
无记(梵文:अव्याकृत,avyāk
ṛta,巴利文:avyākata),佛教术语,意为无法分辨。在部派佛教中,上座部
将所有事物都区分为善、恶与无记三性。
此外,释迦牟尼曾提出一组一般性的哲学问题,这些被称为无记的问题,没有正确解答
、没有益处,因此释迦牟尼不会做出回答。在汉传佛教中,有十四无记的说法,此外又
有十六无记。在巴利文三藏中,则称十无记。
目录 [隐藏]
1 字源
2 概论
3 十四无记
4 说法因缘
5 注释
6 参考资料
字源[编辑]
梵文中,记(梵文:व्याकृत,vyāk&#
7771;ta)是分别、区分、发展、断定的意思。加上否定词头a-,无记的字面意义,为
无法断言、无法区分其特性之意。
概论[编辑]
在部派佛教中,大众部将一切法分为善与恶两大特性,但是上座部则主张,在善与恶之
外,还有一些无法被区分性质的事物,称为无记[1]。
十四无记[编辑]
这... 阅读全帖
j******g
发帖数: 2689
26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论中医是哲学和西医不是科学!
这个问题在几千年佛在世的时候有人问过,佛拒绝回答的十四无记。
《中阿含经》卷六十的《箭喻经》,被认为集中表达了佛陀对哲学的态度及佛教的宗旨
。(此经有东晋异译本名《佛说箭喻经》)
经中说:佛住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一天,有位叫鬘童子的青年佛弟子拜见释迦佛陀,
请教了十四个问题:
1、世界恒常存在。(“世有常”)
2、世界不会恒常存在。(“世无常”)
3、世界恒常而又不恒常。(“世非有常非无常”)
4、世界非恒常非非恒常。(“世非有常非无常”)
5、世界有边际。(“世有边”)
6、世界无边际。(“世无边”)
7、世界有边际而有无边际。(“世有边无边”)
8、世界非有边际非无边际。(“世非有边非无边”)
9、生命即是物质身体。(“命即身”)
10、生命与物质身体并非同一。(“命异身”)
11、佛死后还存在。(“如来死后有”)
12、佛死后不存在。(“如来死后无”)
13、佛死后存在而又不存在。(“如来死后亦有亦无”)
14、佛死后非存在非不存在。(“如来死后非有非无”)
这十四个问题,佛经中称为“十四无记”——即十四个无意义或不应予以解答的问题。
这大概是当时印度思想界所经常讨论的不解之谜,... 阅读全帖
j******g
发帖数: 2689
27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论中医是哲学和西医不是科学!
《中阿含经》卷六十的《箭喻经》,被认为集中表达了佛陀对哲学的态度及佛教的宗旨
。(此经有东晋异译本名《佛说箭喻经》)
经中说:佛住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一天,有位叫鬘童子的青年佛弟子拜见释迦佛陀,
请教了十四个问题:
1、世界恒常存在。(“世有常”)
2、世界不会恒常存在。(“世无常”)
3、世界恒常而又不恒常。(“世非有常非无常”)
4、世界非恒常非非恒常。(“世非有常非无常”)
5、世界有边际。(“世有边”)
6、世界无边际。(“世无边”)
7、世界有边际而有无边际。(“世有边无边”)
8、世界非有边际非无边际。(“世非有边非无边”)
9、生命即是物质身体。(“命即身”)
10、生命与物质身体并非同一。(“命异身”)
11、佛死后还存在。(“如来死后有”)
12、佛死后不存在。(“如来死后无”)
13、佛死后存在而又不存在。(“如来死后亦有亦无”)
14、佛死后非存在非不存在。(“如来死后非有非无”)
这十四个问题,佛经中称为“十四无记”——即十四个无意义或不应予以解答的问题。
这大概是当时印度思想界所经常讨论的不解之谜,它们涉及到世界的本质、身心关系、
人死后续存在与否等重大哲学问... 阅读全帖
j******g
发帖数: 2689
28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论中医是哲学和西医不是科学!
《中阿含经》卷六十的《箭喻经》,被认为集中表达了佛陀对哲学的态度及佛教的宗旨
。(此经有东晋异译本名《佛说箭喻经》)
经中说:佛住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一天,有位叫鬘童子的青年佛弟子拜见释迦佛陀,
请教了十四个问题:
1、世界恒常存在。(“世有常”)
2、世界不会恒常存在。(“世无常”)
3、世界恒常而又不恒常。(“世非有常非无常”)
4、世界非恒常非非恒常。(“世非有常非无常”)
5、世界有边际。(“世有边”)
6、世界无边际。(“世无边”)
7、世界有边际而有无边际。(“世有边无边”)
8、世界非有边际非无边际。(“世非有边非无边”)
9、生命即是物质身体。(“命即身”)
10、生命与物质身体并非同一。(“命异身”)
11、佛死后还存在。(“如来死后有”)
12、佛死后不存在。(“如来死后无”)
13、佛死后存在而又不存在。(“如来死后亦有亦无”)
14、佛死后非存在非不存在。(“如来死后非有非无”)
这十四个问题,佛经中称为“十四无记”——即十四个无意义或不应予以解答的问题。
这大概是当时印度思想界所经常讨论的不解之谜,它们涉及到世界的本质、身心关系、
人死后续存在与否等重大哲学问... 阅读全帖
a**u
发帖数: 8107
29
☆─────────────────────────────────────☆
SeeU (See you) 于 (Sat Nov 13 13:36:58 2010, 美东) 提到:
刚开始听开印法师讲《摄阿毗达摩义论》。录音中提到,一位法师告诉他,他所见过的
人,读过论典的人讲佛法比较精确。他也觉得多半如此。
印度或南传的论典,不论是部派,唯识,还是中观的,能读通一部,对佛法的认识会全
面准确的多。
像藏传格鲁派考格西的方式,是更严格的训练。我见过几位 Geshe,回答问题都很严谨。
好好学习一部论对听闻正法,如理思维很有帮助。
☆─────────────────────────────────────☆
runsun (runsun) 于 (Tue Nov 30 07:15:51 2010, 美东) 提到:

古代的什么三藏法师经律论全搞通了?
我印象当中就是一个玄奘,但是自己搞的唯识宗却很快灭亡了。
中国就是一些半吊子禅师比较能吃得开,只要敢说,再加上一些比较古怪的作风,那就
是大牛了。
另外在南传,论藏被认为是属于佛陀所说的,地位非常的高。
这里SeeU说... 阅读全帖
r****r
发帖数: 755
3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谁坍缩了波函数?zt
runsun 这样搞下去就是重复佛教发展的历史,企图用佛法来解释一切,发展出一套又
一套附着在佛教身上的经院哲学。
“世界的背后有个数学形式的真实世界”被人问一句这个数学形式怎么来的,搞不好就
会变成神创论。
虽然已经说了一百遍了,还是要再次温习佛陀
对待十四无记的态度: 舍置不答
和老人家在《箭喻经》里的开示
十四无记
1、世界恒常存在。(“世有常”)
2、世界不会恒常存在。(“世无常”) 3、世界恒常而又不恒常。(“世亦有常亦无
常”) 4、世界非恒常非非恒常。(“世非有常非无常”) 5、世界有边际。(“世有
边”) 6、世界无边际。(“世无边”) 7、世界有边际而有无边际。(“世有边无边
”) 8、世界非有边际非无边际。(“世非有边非无边”) 9、生命即是物质身体。(
“命即身”) 10、生命与物质身体并非同一。(“命异身”) 11、佛死后还存在。(
“如来死后有”) 12、佛死后不存在。(“如来死后无”) 13、佛死后存在而又不存
在。(“如来死后亦有亦无”) 14、佛死后非存在非不存在。(“如来死后非有非无
”)
S**U
发帖数: 7025
3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轮回与生命起源
演化论是群体的演化,不是个体的。从佛法来看,范围局限在欲界的人道与畜生道,只是六道中的两道。三界中更高级的色界、无色界,超出目前科学的范围。
佛法说的六道,不只在地球上。地球上群体的演化,是相应众生的共业,生于地球而已。在地球上人类还没出现之前,别的星球上一样有高等生命。
佛陀说法的重心是解决个体的生命问题,不是解释所有世界上的现象。从个体来说,人心的境界可以经由修定提升到色界、无色界,下一生生于更高等的色界、无色界。如果如实知见证阿罗汉果,更是超越三界。这种净化提升,对个体来说,比寄希望于群体进步更操之在我。
轮回与演化论的关系,可以比喻为个人职业发展与公司发展的关系。公司由个人组成,公司的发展与个人职业发展有关但是不同。一个公司走下坡了,个人可能离开去另一公司而有更好的发展。
佛有十四无记,说明佛陀务实的态度。
http://zh.wikipedia.org/zh-hk/%E5%8D%81%E5%9B%9B%E7%84%A1%E8%A8
# 世间有常(世界恒常存在吗?)
# 世间无常(世界不恒常存在吗?)
# 世间有常无常(世界既恒常又不恒常吗? )
# 世间非有常非无常(世界既非... 阅读全帖
r****n
发帖数: 8253
3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醒过来 (转载)
你自己认为的”我“,和佛法所说的“我”,从来都不是一回事。
你这里的“我”,叫做“个体”,具有认知能力的某个个体,而不是主宰,恒常的那个
佛法所说的”我“
你所说的钱财不是我的,衣服不是我的,意思是钱财不属于某个个体的,衣服不是属于
某个个体的,而根本没有佛法所说的主宰恒常独立的意思。
佛陀所说五蕴非我,指的是五蕴没有主宰性,支配性。非我所,指的是五蕴不是被主宰
,被支配的对象。也包括了五蕴是非恒常的,非独立的。
而你的五蕴非我,指的是五蕴不属于某个真正的个体(你认为是心,或者真如)。修行
就是破除将五蕴认为是自我个体的错觉,然后找到那个真正的我,大我,即你所谓的心
,或者真如。然后起用,进而主宰控制业力乃至世界和宇宙。
两个五蕴非我,意思相隔十万八千里。
从佛法判断某某事物现象是不是”我“,要从三个方面考量,它是不是有主宰支配万物
或者身心现象的特征,它是不是恒常不变的,它是不是独立于身心现象的。
你那个所谓的心,所谓的真如,恰恰符合这三个特征:主宰,恒常,独立
只是关于独立,被掩盖了。而主宰恒常特征极为明显。
c***h
发帖数: 2262
33

的错觉
不只是”我”以恒常看待 (持续存在的错觉)
就算外色,也是以恒常看待,
受,也是以恒常看待,
想及(欲望) 是基于恒常来思维
而且,我发现不视为恒常,就….很难思惟下去,最后无法下决定,下命令
下命令 贪 高兴 生气 ,下命令做什么事….
识, 还不知道,我没法发现
但是,人们一般把五蕴视为”我”,
部分外色(叫”我所”或”我的”吧?)也算”我”的一部份,叫”大我”,扩大的”我
”好了。
所以,照推理,识,都被会认定为恒常。
c***h
发帖数: 2262
34

的错觉
不只是”我”以恒常看待 (持续存在的错觉)
就算外色,也是以恒常看待,
受,也是以恒常看待,
想及(欲望) 是基于恒常来思维
而且,我发现不视为恒常,就….很难思惟下去,最后无法下决定,下命令
下命令 贪 高兴 生气 ,下命令做什么事….
识, 还不知道,我没法发现
但是,人们一般把五蕴视为”我”,
部分外色(叫”我所”或”我的”吧?)也算”我”的一部份,叫”大我”,扩大的”我
”好了。
所以,照推理,识,都被会认定为恒常。
Y**u
发帖数: 5466
3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合集] 醒过来 (转载)
☆─────────────────────────────────────☆
robbin (robbin) 于 (Sat Aug 20 02:02:47 2011, 美东) 提到:
【 以下文字转载自 CiYun 俱乐部 】
发信人: robbin (robbin), 信区: CiYun
标 题: 醒过来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at Aug 20 01:56:17 2011, 美东)
发信人: WaiChi (WaiChi), 信区: Belief
标 题: Re: 问佛教徒一个问题
发信站: The unknown SPACE (Fri Jun 21 18:40:57 2002) WWW-POST
可从明师引导, 以戒-定-慧为助, 从六根入手. 然后如此找到证据醒过来:
佛法行者, 亦以为日常的我为 "真我", 念念自主, 直至其以一主题, 要求自我, 自主
一念不移, 然后却发现, 居然不能, 连绝对自主一念念个数分钟亦困难, 同时发现, 不
能自主时, 不是胡乱念头一大堆, 就是昏睡, 行者于是决定每日保持进行, 不过还是极
难自主一念不移, 念头... 阅读全帖
c***h
发帖数: 2262
36

十二缘起怎么观?
很多人解释不同,有人说三世,有人说当今这世。
应该都包含,
三世也太远了,观当今这世比较实用,比较能印证。
要真的有实际观察才可能比较清楚。
四念处也是观察缘起法,就是观察苦是这样形成(集)这样灭去(灭)
一个环节一个环节观察,
要禅修,让心很静,没有杂念,才能非常细微的观察十二个环节,
亲自验证缘起。
一边观察一边断去贪爱、无明。
无明,其实就是”无知”的意思,或见解错误、误会、檔不住之类。
就是贪嗔痴的”痴”。 至少是”痴”的一种。
常说贪爱、无明,其实就是 贪嗔、痴。
对甚么”无知”呢? 总的说,对四圣谛无知。档不住错误的见解。
细说,
也包含对身心运作有个误解:以为有个”恒常”的”我”(就是现在你这样一个人)。
而又以为你这样一个人是恒常不变,是真的有这样一个人(通常会说灵魂之类)。
这样,让以前的贪爱,影响到现在。
例如 谈恋爱,昨天看到一个人,爱上他,
今天看到他,心跳加速。
这就是让昨天的爱,影响现在。就是”无明”、愚痴。
昨天的贪爱的残留影响,就是一般说的”业”。
这个贪爱的残留,让你现在的身心(名色)都受影响,
眼睛(色)一看到那个人(触:... 阅读全帖
c***h
发帖数: 2262
37

这里说得好像人完全无主宰性,只是机械式的反应外界,
佛陀倒没说清楚,后世有些人可能这样诠释也不一定。
我个人认为,不是。
如果是,
那人为何可以决定要修行? 可以决定要信这个教那个教?
可以涅盘?
一切还是回归”无常”的本质。
人可以主宰些什么,或说控制些什么。 这是每个人经验。
可是,那也是”无常”的,也就是,
现在你想主宰这样这样,
等一会因为某些因缘,你改变了,想那样那样。
但是不存在 有”恒常的主宰”的我。
不存在,就像一个identifier(ID),千古不变那样的”我”
而这样的恒常的”我”,是我们一出生,心里就一直为护着的。
我们看任何事都带着这个有色眼镜,于是产生苦。
不只是看自己,即使看待外物也是带着恒常。
仔细想想,爱一个帅哥美女,我们是首先直觉认为,他永远这么帅、美,
即使理智上、逻辑上,我们知道不可能是这样恒常,
但是脑袋要爱上他的时候,不是这样的。
如果一个人每一秒换一个形,一下帅哥美女,一下老公公老太婆,
一下男一下女,一下是人一下是虫。
你看了,因为脑袋已经破除恒常,是不会爱上他的。
当爱,就是脑袋装上”恒常”,并且有快乐,认为可以永恒享受这样这一的乐... 阅读全帖
c***h
发帖数: 2262
3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佛法中“空”的含义

另一个有趣的观察,说与法友听
(我说的不一定正确 仅供参考而已)
我们脑中每次要决定事情时,很奇怪,都会受”恒常不变”的影响
例如,
你看到一栋漂亮的房子,想拥有它,买它时,
其实脑子,先定格一下,里面有一种恒常不变的想法,认为这房子会永恒不变的这么漂亮
于是,你买了
(虽然,理智上你知道这”恒常不变”不是事实)
例如,
看到有个帅哥美女,想爱他时
其实脑子,会先定格一下,里面有一种恒常不变的想法,认为这种美会永恒不变的这么
漂亮
于是,你的心就投入,爱下去
(虽然,理智上你知道这”恒常不变”不是事实)
当没有”恒常不变”的想法,我观察,脑中很难下指令做决定
下指令该喜欢或不喜欢……….等等
甚至,连天生习惯的反射动作 – “我”, 都会延迟、不确定
没那么快的反射动作了
可能是因为”永恒不变”,是造物者要控制、影响生物体生存下去(“我”的展现)的一
种内在关键机制
“永恒不变”被打破,我们就打败造物者设计的机制了
愈来愈有趣
原来现观无常(正念、念住观察无常)、正思维无常,威力这么强大
八正道 似乎真的有些威力
另外,人工智能,也许可以利用这一点设计较接近人类思维的机器
c***h
发帖数: 2262
3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五蕴皆空

三者应该是不同维度的东西, 无法比较相同点
但我试着说明
以下我说的不一定对,仅供参考而已
对于佛教,苦是人生的基本认知
佛陀把苦分类,但我觉得只是流于形式,对体会苦而言没多大用处
只有自己体会才有有用
苦,有时叫烦恼、漏。 只要有任何不爽快、不顺心就算苦
很不幸的,我们的人生随时每分每秒都会有各种大小不爽快
只是愿不愿意体会的问题
例如,
肚子饿了,想吃也就罢了,可想吃好吃的,一定要找好吃的,难吃还不行。
身体有点酸痛,就想,这是怎么回事,难道是癌是糖尿病是骨折是…忧心
担心前程的去算命
看到某人,聊得愉快,说我们真有缘呀……或者相反,说这人与我无缘
想到等下有个约会,就开始思量有点担心要表现好一点…于是左想右想
想到…..。 为什么突然想到? 因为内心深处多少担心些甚么,暗中驱动你想到
看到流浪狗,发起慈悲心,觉得好可怜,心中很难过
坐着,看个文章就很不爽,就想回文;
或者不爽,但压制下来,不回文。
或者硬是克制着不上网,或者…….
我们做的任何反应,都没有比较好,都还是苦所逼迫
上网不上网,回文不回文,讲话不讲话,…
看到不顺自己的意思的,多少就不爽。不管做任何动作,一样... 阅读全帖
i******s
发帖数: 566
40
来自主题: _beyond_real_world版 - 十四无记
十四无记指的是14种佛陀认为不应该讨论的议题。关于十四无记,在《杂阿含经·卷第
十六·四○八》、《杂阿含经·卷第三十四·九六二》和《中阿含经·卷第六十·箭喻
经第十》中都有所记载。
这14项议题是:
1.世间有常(世界恒常存在吗?)
2.世间无常(世界不恒常存在吗?)
3.世间有常无常(世界既恒常又不恒常吗? )
4.世间非有常非无常(世界既非恒常又非不恒常吗?)
5.世间有边(世界有边际吗?)
6.世间无边(世界无边际吗?)
7.世间有边无边(世界既有边又无边吗?)
8.世间非有边非无边(世界既非有边又非无边吗?)
9.是命是身(生命与自我是同一的吗?)
10.命异身异(生命与自我不是同一的吗?)
11.如来死后有(如来死后还存在吗?)
12.如来死后无(如来死后不存在了吗?)
13.如来死后有无(如来死后既存在又不存在吗?)
14.如来死后非有非无(如来死后既非存在又非不存在吗?)
《大智度论·卷二》如此评述这个问题:“若佛一切智人,此十四难何以不答?答曰:
(1)此事无实故不答,诸法有常无此理,诸法断亦无此理,以是故佛不答。譬如人问
构牛角得几升乳,是为非问,不应答。(2)复次世
a**u
发帖数: 8107
41
☆─────────────────────────────────────☆
jazztech (铁爵士) 于 (Thu Jul 8 22:00:54 2010, 美东) 提到:
如果无法我?是什么入住涅磐?什么又不住涅磐?
既然能入住涅磐而又可以不住涅磐,说明这个入住涅磐是可逆的,已经证得涅磐的人是
否也可以重新走出涅磐为无明所惑?
☆─────────────────────────────────────☆
Yisu (yisnotme) 于 (Fri Jul 9 11:11:21 2010, 美东) 提到:
不能说为无明所惑.
经云:
善男子。如果有经律这样说:‘如来正觉早已成佛。现在示现成佛道,是为了度脱众
生。示现有父母、依靠爱欲和合而出生,也是随顺世间作的示现。这样的经律要知道真
是如来所说。
☆─────────────────────────────────────☆
richphd (终于明白了) 于 (Fri Jul 9 11:36:31 2010, 美东) 提到:
小乘阿罗汉只证得人无我,入涅磐(灭尽定)就不能回人间了.

... 阅读全帖
a*****y
发帖数: 33185
4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人类理解研究--休谟
第五章关于这些怀疑的一种怀疑主义的解决法
第一节
渴慕哲学的情感和渴慕宗教的情感一样,它似乎易陷于一种不利的地
步;就是说,它的月的虽然在改正我们的风俗,铲除我们的恶习,可是它会
借鲁莽的处理专门培植人心中一种得势的趋向,并且因自然性情的偏爱把人
心更坚决地推向已经太偏的那一造。自然,我们如果企图以哲人为典范,效
法其刚毅的态度,并且企图把我们的快乐完全限于自己的内心,则我们最后
会使我们的哲学(如爱辟克狄塔(Epictetus)和其他斯多葛学者的哲学)只
成了更曲折的一个自利的体系,并且借推论把一切道德都取消了,一如我们
借推论把社会的享受都取消了一样。我们如果注意来考究人生的虚幻,并且
极意来思维富贵的空虚无常,那我们或者在此时期中只是谄媚我们自然的懒
散;那种懒散因为厌恶人世的纷扰和业务的繁苦,或者正想借理性为护符,
使它自己充分自由,毫无限制。不过也有一种哲学似乎没有这种不利,因为
它并不拍合于人心中任何病态的情感,也不能和任何自然的爱好或偏向相
混。那就是学院派的哲学或怀疑哲学(Academic or ScepticaI
Philosophy)。学院派不断地讲说怀疑,讲说中止... 阅读全帖
a***n
发帖数: 1993
4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论开悟——贾题韬
论开悟
贾题韬
第一讲 开场白
我作了一首打油诗,作为这次讲演的开场白:
昔缘未了论开悟,今又葛藤试解环;
此事当人须直取,吃瓜莫受卖瓜谩!
因为过去我曾讲了论开悟这个题目,但没有讲完,所以说是“昔缘未了”,我现在还同
大家一起象理葛藤一样地来继续讨论这个问题。“葛藤”是禅宗习用的语言,是指说话
太多象蔓草那样纠缠不休,这里用来比喻人说话不完,或者讲的不尽恰当。但是,要真
正懂得这个道理,需要你自己去亲证,单听别人讲是不行的,必须闻而思,思而行,行
而亲证,这是你自己的事。比如吃瓜,瓜是苦是甜还必须由你亲口去尝一尝,不要光听
卖瓜的说长道短,佛法究竟如何,也是需要你自己去直接体验的!
关于“开悟”,我们大家都是学佛的,都知道开悟的重要性。佛教是无神论,大家必须
把这一点认识清楚。学佛完全靠自己来解脱自己,这就是佛教的特色。其它宗教主要依
靠外力,只有佛教是靠自己解放自己。因此,开悟在其它宗教里并不算什么重要问题,
而在佛教里却是最最重要的问题。开悟是要你自己开悟。只有开悟才能明确宇宙人生是
怎么一口事,你自己也才能有个下落。如果不开悟,在佛教里来说,是没有什么力量能
来代替你解脱的。... 阅读全帖
r****n
发帖数: 8253
4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内观的开发-阿姜念

~~~~~~~~~~~~~~~~~~~~~~~~~~~~~~~~~~~~~~~~~~~~~~~~~~~~~~~~~~~~~~~~~~~~~~~~~~~~~
再来分析这一段,对于那些不了解waichi思想的人,是看不懂这段的。
因为大小乘所说的“我”,都和上文的这个“我”完全是两回事。
waichi本人树立了一套新奇的无我理论。但实际以自己肤浅的对“我”的理解,弄成了
是佛法所说的。
waichi本人所说的“我”,是指所依附的,所依靠的,以身体为我,是指依靠于身体,
依附于身体,以其为主,进而对客体进行认识。这就是他所谓的命根。于是在他的理论
里面,分出了什么以所为我,以能为我,直到可以处处为我(可依附于任何),因为可
以处处为我,故无我,故自由。他本人又搬弄了如来藏一些真如起用的思想,创立了一
套看似圆满的理论。
这个venusfire此处所说的以慈悲心为我,就是慈悲心成为“主”,成为体,然后所谓
的起“用”,
这话如果说给一般佛教徒听,佛教徒会觉得莫名其妙,因为在佛教徒看来,“我”是指
恒常,主宰之事物,也就是atman,可是慈悲心不是恒常的,怎么能说以其为我呢?
而对于真正有正见... 阅读全帖
r******2
发帖数: 1021
4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诸法无我 那证果的是什么

贪欲的产生,主要存在两个错误
1,将观察者和被观察者视为恒常存在的,这个恒常存在,并不是大多数人以为的永远
的存在,任何有点常识的人也都知道世间没有什么真正永久存在的东西。佛法所说的无
恒常并不是这个,而是指没有任何事物能够在过去刹那,当下刹那,和未来刹那持续存
在。而一旦认为事物具有持续存在性,就容易引发贪爱的产生。这方面佛法通过无常观
来进行破除。
2.将观察者视为具有主宰性,支配性,它是建立在自我恒常存在基础上的,认为可以控
制主宰事物,比如以为有个自我可以品尝苹果,享受苹果的美味,尽管这看起来很真实
,但实际是错觉。这方面,佛法通过此有彼有,此无彼无因缘观来破除,
佛法否定持续存在的恒常个体,但是并无否定抽象个体的存在,但后者却是很难被理解
,尽管我上面所说的其实已经很清楚,但是我相信大多数人仍然会完全错解。或者会认
为我所说的是我见,常见。
所以佛陀在回答谁证涅槃的问题,直接说是苦的灭除。这个更加实用。
谁般涅槃?唯苦灭、苦息、清凉、没。【契经 道品诵】
注意这里的苦,指的实际是五蕴,不是什么所谓的狭义的痛苦。
Y**u
发帖数: 5466
4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合集] 欲界愛
☆─────────────────────────────────────☆
GWZW (GWZW) 于 (Sat Aug 20 14:40:20 2011, 美东) 提到:
美,情悵,欲界愛
http://www.youtube.com/watch?v=-90PIg1r-L4&NR=1
☆─────────────────────────────────────☆
robbin (robbin) 于 (Sat Aug 20 16:10:25 2011, 美东) 提到:
☆─────────────────────────────────────☆
danalake (dana) 于 (Sat Aug 20 16:19:40 2011, 美东) 提到:
这个你就痛了,我听了,不入我的法眼。
☆─────────────────────────────────────☆
GWZW (GWZW) 于 (Sun Oct 16 01:22:39 2011, 美东) 提到:
欲界愛
http://www.youtube.com/watch?v=1Q9Vx...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47
☆─────────────────────────────────────☆
insight007 (insight007) 于 (Wed Oct 10 14:07:20 2012, 美东) 提到:
欢迎大家引用杂阿含和相应部讨论 :)
☆─────────────────────────────────────☆
insight007 (insight007) 于 (Wed Oct 10 14:21:15 2012, 美东) 提到:
杂阿含经65:
佛陀指出禅观是如实观察: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常當修習方便禪思,內寂其心,所以者何?
比丘!常當修習方便禪思,內寂其心,如實觀察。
云何如實觀察?“
那么如实观察的内容呢?
”此是色,此是色集,此是色滅;此是受……想……行……識,此是識集,此是識滅。
云何色集?受、想、行、識集?“
观察五阴的集与灭为如实观察,不是自己在静坐中自己想象,比如不净观,慈心观之类。
那么什么是五阴的集?
”愚癡無聞凡夫於苦、樂、不苦不樂受不如實觀察此受集,受滅,受味,受患,受離;
不如實觀察故,於受樂著生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 阅读全帖
f***2
发帖数: 162
4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道佛的一个问题,关于 忍辱
入行论-安忍品

不嗔胆病等,痛苦大渊薮,
云何嗔有情!彼皆缘所成。
倘若你不会去嗔恨风、胆、涎病等,这些痛苦的出生之处,那为什么要嗔恨有情众
生呢?他们也都是各种因缘聚合而成的呀!
很多人对别人发嗔恨,其原因是他们认为别人制造违缘逆境,伤害了自己。其实,
仔细去分析,这种怨恨很不合理。作者在此指出:我们是不是对每一种加于己 身的伤
害都报以嗔恨呢?并非如此,日常中伤害人们最严重的莫过于风、胆、涎等各种疾病,
在遭受这些病痛的折磨时,人们并不会去对它生起嗔恨;而对伤害自己的有情,我们却
生起猛厉的嗔恨。这种现象确实有点奇怪:同样是带来痛苦的近因,为什么对它们有如
此截然不同的态度呢?
有些人或许说:风胆等病是因缘和合而生的现象,它们自己没有主宰,所以不必要
去嗔恨它们。然而有情对自己作伤害,同样也是因缘和合,自无主宰。怨敌本 身是五
蕴假合而成,由业风的吹动而产生了种种心念行为,由这些因缘的和合,而对我们有了
伤害行为,他们其实也是无有自主,就象木偶一样,因缘之线牵动,不得不做出种种行
动,致使我们感受伤害痛苦。
疾病的伤害与有情的伤害,既然同样是因缘和合而生起,那我们有... 阅读全帖
r****n
发帖数: 8253
4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关于无我的讨论
显然具有同一性!只是这同一性,不是靠一个恒常不变的本体去维持的,而是一种抽象
的数学关系而已

=====================

再用电子跃迁的现象来举例,

t1时刻空间某处的电子A1,t2时刻空间某处的电子A2,t3时刻空间某处的电子A3。A1,
A2和A3的电子是不同的跃迁。

A1,A2,和A3的电子,看起来是不同的电子,因为A1电子其空间位置上已经消失掉了,
A2电子是空间位置上新出现的。但是A1,A2和A3这三个电子是完全不同的电子吗?完全不
对,因为数学方程显示这三个不同位置的电子,有密切的数学关系,可以根据A1电子的
空间位置和物理属性,预言出A2电子的空间位置和物理属性(量子力学里面是概率性的
),所以可以认为这三个不同的电子,其实是“同一”的,这个同一,不是实体的同一
,而是数学关系上的内在一致性。这几个不同状态的电子,区别于其他的电子B,电子C
,电子D。数学上绝对不能根据电子A1去预言电子B1的物理属性,因为他们是各自独立不
同的数学关系。

并没有一个连续性存在(恒常)的电子A一直在空间上并且去支配影响(主宰性)其他电
子(无我),电子A... 阅读全帖
r****n
发帖数: 8253
5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关于无我的讨论
显然具有同一性!只是这同一性,不是靠一个恒常不变的本体去维持的,而是一种抽象
的数学关系而已

=====================

再用电子跃迁的现象来举例,

t1时刻空间某处的电子A1,t2时刻空间某处的电子A2,t3时刻空间某处的电子A3。A1,
A2和A3的电子是不同的跃迁。

A1,A2,和A3的电子,看起来是不同的电子,因为A1电子其空间位置上已经消失掉了,
A2电子是空间位置上新出现的。但是A1,A2和A3这三个电子是完全不同的电子吗?完全不
对,因为数学方程显示这三个不同位置的电子,有密切的数学关系,可以根据A1电子的
空间位置和物理属性,预言出A2电子的空间位置和物理属性(量子力学里面是概率性的
),所以可以认为这三个不同的电子,其实是“同一”的,这个同一,不是实体的同一
,而是数学关系上的内在一致性。这几个不同状态的电子,区别于其他的电子B,电子C
,电子D。数学上绝对不能根据电子A1去预言电子B1的物理属性,因为他们是各自独立不
同的数学关系。

并没有一个连续性存在(恒常)的电子A一直在空间上并且去支配影响(主宰性)其他电
子(无我),电子A... 阅读全帖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