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topics

全部话题 - 话题: 悉皆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
z**********e
发帖数: 22064
1
中国古代没有清理牙齿的习惯,是跟着佛教从印度传进来的,就是在嘴里嚼一些粗纤维
的植物,然后吐掉,好像以杨树的嫩枝为主。
http://www.chinabaike.com/article/baike/fj/zg/2008/200803301306
【齿木(杨枝)】
“齿木”又名“杨枝”。它是原始佛教时期,出家人用以刷牙和刮舌的木片。它也是大
乘比丘们所应该随身携带的“十八物”之一。唐代义净大师南海寄归内法傅卷一说:“
每日旦朝,须嚼齿木;揩齿乔舌,务令如法。盥洗清净,方行敬礼。若其不然,受礼礼
他,悉皆得罪”。
据传统的说法,嚼“杨枝”非常有益于卫生。当初开始使用它,也是释迦牟尼佛所制订
下来的规矩。五分律第二十六曾说:“有诸比丘,口气臭秽,饮食不消。有诸比丘,共
上座语,恶其口臭。诸比丘以缘白佛;佛言:应嚼杨枝”。五分律第二十六又说:“嚼
杨枝有五种功德:一者消食、二者除冷热、三者善能辨味、四者口气不臭、五者眼明”。
又有部毗奈耶杂事第十三说:“我(佛)今制诸比丘,应嚼齿木(杨枝)。何以故?嚼
齿木者,得五胜利:一者能除黄热、二者能去痰印、三者口无臭气、四者能飧饮食、五
者眼目明净”... 阅读全帖
x*********o
发帖数: 208
2

索达吉堪布
问(3):近年来,在社会和教界都出现了西藏热。也有很多藏地的活佛和上师来到汉
地传法,并在汉地拥有相当一部分的信仰者。通常,这些活佛和上师会为信众们灌顶并
传法,我想知道的是,在藏传佛教中,传法者是否有资格的限定?
答:近几年来,有越来越多的藏族僧侣进入汉地弘法利生,这之中当然不乏一些浑水摸
鱼之辈以捞取名闻利养为动机目的,但也有一些真正的高僧大德鉴于某些地方佛法衰微
的状况而毅然决然踏上中原大地,以种种善巧方便为当地民众普降妙法甘霖。就我了解
到的部分情况来看,许多汉族四众弟子,特别是分别念相对增盛的知识分子,他们自觉
藏传佛教最吸引他们的地方就在于藏传佛教拥有一整套完整、严密、次第相衔的闻思修
体系,而这种清净传承在如今的大多数地方都已几近绝迹。别的不说,单以五部大论而
言,别的地方有哪一家寺庙或佛学院能成年累月地为几百、数千甚至上万的修行人一遍
遍地传讲呢?而在藏地,几乎每一个稍具规模的正规寺院、佛学院都会如是展开佛法的
教育传统。像《释量论》、《现观庄严论》之类的大论在藏地四大教派所属的各大寺庙
中,一直被按照各自的清净传承未曾间断地讲授着。如此严谨而正规的... 阅读全帖
x*********o
发帖数: 208
3
索达吉堪布
问(4):另外,我发现他们的这种交流往往存在两个问题:一是语言的障碍。很多活
佛和上师并不懂得汉语,而汉地的弟子们也不懂得藏语,这一障碍是否会影响到传法的
效果?作为接受法的一方,在不明所以的情况下,在缺乏正见指导的前提下去修一个法
,能否获得成就?二是地域的障碍。在藏传佛教中,非常重视对上师的依止,但这种传
法往往是短期行为,而缺乏善后的指导。弟子们在修学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很多问题
,如果缺乏进一步的指导,又将如何解决具体的问题?不知堪布认为这样的传法方式是
否如法?或者说,其中存在结缘灌顶和修法灌顶的区别?
答:语言不通会不会影响到传法的效果,对这一问题应从两方面全面衡量。
第一,如果弟子只想在上师面前得到某个法的传承,或学会某个咒语的念法,抑或仅仅
只求能得上师的加持,抱有这种求法心态的弟子,即便跟上师之间存在语言上的障碍,
只要为其传法的上师发心纯正、传承无染著,这种传法就依然具有相应的作用、功德。
这有点像我们每次放生时都要给即将被解救的动物念一些佛号、咒语、仪轨等时的情景
,这些动物可能和我们之间存在着更大的语言沟通上的问题,但我们相信借着诸佛菩萨
深广难测的... 阅读全帖
s***n
发帖数: 821
4
来自主题: Poetry版 - 聖學要語卷之一
按:粗略分节标点如下,上下固然一气,宜乎分节读之,而体验验证的功夫,绝不能少
。故读古书,不能求快;快而不留于心,虽读万卷何益?
聖學要語卷之一
1 天地之間時時處處皆是道之流行, 人之道卽天之道, 故當隨時隨處省察, 不可有毫髮
之間斷也.
2天理無內外隱顯之間, 故貴乎謹獨, 獨處不能謹而徒飾乎外, 僞也
3 爲學之要莫切於動靜, 動靜合宜者便是天理, 不合宜者便是人欲.
4 欲少則氣定, 心淸則理明, 幾與天地同體, 其妙難以語人.
5 人心有一息之怠便與天地之化不相似.
6 胷中無一物, 其大浩然無涯.
7 有欲則人得而中之, 惟無欲彼無自而入.
8 常沈靜則含蓄, 義理深而應事有力.
9 少言沈默最妙.
10 厚重靜定寬緩, 進德之基.
11 無欲則所行自簡.
12 涵養深則怒已卽休, 而心不爲之動矣.
13 常默可以見道
14 德進則言自簡
15 欲深欲厚欲莊欲簡
16 當於心意言動上做工夫,心必操, 意必誠, 言必謹, 動必愼, 內外交修之法也.
17 若胷中無一物, 覺寬平快樂.
18 一念之非卽遏之, 一動之妄卽改之.
19 萬起萬滅之私, 亂吾心久矣; 今當悉皆掃去
r****y
发帖数: 26819
5
来自主题: Reader版 - 关于余秋雨的负面评论
准确地说,动机差是导致文章不耐读的充分原因,但动机好不是导致文章耐读的充分
条件;能传比耐看要低一些。
再别康桥,再往俗动机里靠靠,马上就可以成无聊的诗了。婉约派很多确实立意平庸
不耐看。
动机论的来源在于红楼第一回。红楼的耐读,有一部分原因是避开了一般常见庸俗动机。
石头笑答道:"我师何太痴耶!若云无朝代可考,今 我师竟假借汉唐等年纪添缀, 又有何
难?但我想,历来野史,皆蹈一辙,莫如我这不借 此套者, 反倒新奇别致,不过只取其事体
情理罢了,又何必拘拘于朝代年纪哉!再者, 市井俗人喜看理治之书者甚少,爱适趣闲文
者特多.历来野史,或讪谤君相,或贬人妻 女, 奸淫凶恶,不可胜数.更有一种风月笔墨,
其淫秽污臭,屠毒笔墨,坏人子弟,又不 可胜数.至若佳人才子等书,则又千部共出一套,
且其中终不能不涉于淫滥,以致满纸 潘安, 子建,西子,文君,不过作者要写出自己的那
两首情诗艳赋来,故假拟出男女二 人名姓,又必旁出一小人其间拨乱,亦如剧中之小丑然
.且鬟婢开口即者也之乎,非文 即理.故逐一看去,悉皆自相矛盾,大不近情理之话,竟不
如我半世亲睹亲闻的这几个 女子,虽不敢说强似前代书中所有之
r*****d
发帖数: 922
6
严经云:
“何以故?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為體故,因於眾生而起大悲,因於大悲生菩提心,因
菩提心成等正覺。譬如曠野沙磧之中,有大樹王,若根得水,枝葉花果,悉皆繁茂。生
死曠野,菩提樹王,亦復如是。一切眾生而為樹根,諸佛菩薩而為花果,以大悲水饒益
眾生,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花果。何以故?若諸菩薩,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是故菩提屬於眾生,若無眾生,一切菩薩終不能成無上正覺。"
金刚经云:
"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
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
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
萨。”
g**r
发帖数: 425
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大方广佛华严经纲要卷第八
大方广佛华严经纲要卷第八
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 译经
清凉山大华严寺沙门澄观 疏义
明匡山法云寺憨山沙门德清提挈
华藏世界品第五之一
此品来意。前品通明诸佛刹海。今此别明本师所依果。答世界海问。故次来也。梵本具云
华藏庄严严具世界海遍清静功德海光明品。译人嫌繁。乃今太略。应云莲花藏庄严世界海
品。谓莲花含子之处目之曰藏。今刹种及刹为大莲花之所含藏。故云华藏。其中一一境界
皆有刹海尘数清静功德。故曰庄严。世界深广目之为海。然此世界海略举二因。一约众生
如来藏识。即是香海。故楞伽云藏识海。亦法性海。依无住本是为风轮。亦妄想风。于此
海中有因果相。恒沙性德即是正因之花。世出世间未来果法悉皆含摄。故名为藏。若以法
性为海。心即是花。含藏亦尔。然此藏识相分之中。半为外器。不执受故。半为内身。执
为自性。生觉受故。二约诸佛。谓以大愿风持大悲海。生无边行华。含藏二利染净果法。
重叠无碍。故所感刹相状如之。是以出现中。多将世界以喻佛德
尔时普贤菩萨复告大众言。诸佛子。此华藏庄严世界海。是毗卢遮那如来往昔于世界海微
尘数劫修菩萨行时。一一劫中。亲近世界海微尘数佛。一一佛所。净修世界海微尘数大愿
a*******g
发帖数: 867
8
嗯,有道理。应该想办法令一切众生生欢喜。
这个在华严经普贤行愿品中有详细解释。
复次善男子,言恒顺众生者,谓尽法界虚空界,十方刹海所有众生,种种差别。所谓卵
生、胎生、湿生、化生,或有依于地水火风而生住者,或有依空及诸卉木而生住者。种
种生类、种种色身、种种形状、种种相貌、种种寿量、种种族类、种种名号、种种心性
、种种知见、种种欲乐、种种意行、种种威仪、种种衣服、种种饮食,处于种种村营聚
落、城邑宫殿。乃至一切天龙八部、人非人等。无足、二足、四足、多足,有色、无色
、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如是等类。
我皆于彼随顺而转,种种承事,种种供养,如敬父母,如奉师长,及阿罗汉,乃至如来
,等无有异。于诸病苦,为作良医。于失道者,示其正路。于闇夜中,为作光明。于贫
穷者,令得伏藏。菩萨如是平等饶益一切众生。
何以故?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
来。
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何以故?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
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譬如旷野沙碛之中,有大
树王,若根得水,枝叶华果,悉皆繁茂。生死旷野,菩提树王
m****s
发帖数: 18160
9
☆─────────────────────────────────────☆
dongwu (mmmmmmmmmmmmmmm) 于 (Mon Aug 24 22:06:43 2009, 美东) 提到:
古人对直修大道的经典开示
一、 老子: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湛然常寂;致虚极、守静笃
;吾从无量劫来,观心得道,乃至虚无;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
莫不尊道而贵德"。(经典中的经典)
二、 佛陀: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拈花微笑;一切众生皆具如来
智慧德性,只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经典中的经典)
三、 孔子云:有道无德,道中之贼;苟无至德,至道不凝焉。(
大道之深刻阐释)
四、 广成子:我守其一以处其和,故我修身千二百岁矣,吾形未
尝衰。(朴素真道)
五、 孟子: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吾善养浩然之气;存心
养性。(大道之深刻解悟)
六、 禅始祖:廓然
w*********r
发帖数: 2192
1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菩萨五明 (ZT)
菩萨五明(2008-07-05 16:51:57)
标签:共生书院 五明佛学 南怀瑾 文化 分类:背景资料
作者:南怀瑾
曼殊室利!若见男子女人,有病苦者,应当一心,为彼病人,常清净澡漱,或食,
或药,或无虫水,咒一百八遍,与彼服食,所有病苦,悉皆消灭。若有所求,至心念诵
,皆得如是,无病延年;命终之后,生彼世界,得不退转,乃至菩提。是故曼殊室利!
若有男子女人,于彼药师琉璃光如来,至心殷重,恭敬供养者,常持此咒,勿令废忘!
修持药师法的人,看到别人有病,要尽心为人家治病。这里讲到用咒语治病,实际
上,真正一个修持的人或菩萨,必须要懂五明,要懂得医药,其目的是要救世救人。
好几年前我到国防医学院演讲,大家说笑话,说老师又去骂人。我说你们学医,没
有一个人是真正来学医的,因为学医的人第一个动机必须是为了救世救人。中国文化中
有一句话,范仲淹也说过这句话,大丈夫立志,“不为良相,必为良医”。要嘛!就作
一个有名的良相,可以救国家、救世界。范仲淹年轻立志,不作宰相就作良医,因为这
两样都可以救人救世。今天放眼望去,会场有一千多人,从联考挤进医学之门,你们的
p*******y
发帖数: 782
11
三界无安, 犹如火宅。众苦充满, 甚可怖畏。众生愚痴, 常住其中。纵受极苦, 不求出
离。虽有本具佛性, 由其迷背, 反作起惑造业之本。以致经尘点劫, 莫由解脱, 可不哀
哉。况今世道人心, 陷溺已极, 杀劫之惨, 振古未闻。加以新学潮流, 拨无因果。圣贤
道义, 斥为迂腐。任己臆见, 而为提倡。盲引盲众, 相牵入火。致令天灾人祸, 相继降
作。蚩蚩蒸民, 诚堪怜悯。于是有心世道者, 奋发大志, 欲为救援。以为此等业果, 皆
由唯知自私自利, 不知三世因果善恶报应。以为人死神识即灭, 有何灵魂, 随罪福因缘
, 受生于人天及三途恶道耳。既善恶同一磨灭, 何不任意所为, 以期身心快乐乎。由是
逆天悖理, 损人利己, 以及杀害生命, 取悦口腹之事, 炽然竞作, 无所顾忌。使知三世
因果, 当即恐其受报, 而不敢稍萌此念, 况实行其事乎哉。是知我佛所说三世因果, 生
死轮回之事理, 乃无明长夜之慧日也。而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 乃生死苦海之慈航也
。欲挽劫运, 捨此末由。以故各处诸大心缁素, 悉皆汲汲然提倡佛学, 以冀天下太平,
人民安乐也。……包又舞居士祈光作疏。窃谓因果一法, 乃世出世间
p*******y
发帖数: 782
12
佛法导论《净土篇》
李圆净居士著
印光法师 序
净土法门,普被三根,于在家人,更为要紧。以在家人,各有职业,不易参研宗教等法
,唯
此念佛一法,最为契理契机。老实头颛蒙念佛,念到业尽情空时,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
,如
来藏妙真如性,悉皆机体全彰。待至临终,定登上品。其或根机陋劣,未能业尽情空,
然以
真信切愿,持佛名号,求生西方之诚,必能与佛感应道交,亲蒙接引,即得带业往生。
净土
之妙,妙在于此。不识此义,纵令参禅得髓,看教明心,倘有丝毫惑业未尽,仍然生死轮
回,不得出离。且莫自恃,致令愚夫愚妇念佛求西方,遂得带业往生者所怜悯。呜呼,
真利
益多被极庸愚人得,大聪明人每每不能望其肩背者,多缘自恃聪明,纵有佛力,不肯倚
仗,
卒致长劫轮回,了无出期,可不哀哉。
从上古德,本佛悲心,提倡净土,所有著述,多难胜数,但多系文言,不利平人。李圆
净居
士,本净土四经,及古德著述之意,述为语体,用阐净宗。虽科列十门,文近万言,而
一字
一义,皆本佛经祖语,绝无自立意见,以自炫耀,致有误人坏法之咎。佛学书局,以其
有益
初机,故特列于小丛书中,以期广传。又祈为序引,以启正信,其余要义,书中自具,
b*****l
发帖数: 3821
13
第一疑
问曰:诸佛菩萨以大悲为业,若欲救度众生,祗应愿生三界,于五浊三涂中,救苦众生
。因何求生净土自安其身?舍离众生则是无大慈悲,专为自利障菩提道。
答曰:菩萨有二种,一者久修行菩萨道,得无生忍者,实当所责。二者未得已还及初发
心凡夫。凡夫菩萨者,要须常不离佛,忍力成就方堪处三界内,于恶世中救苦众生。
故智度论云,具缚凡夫,有大悲心愿生恶世,救苦众生者,无有是处。何以故?恶世界
烦恼强,自无忍力心随境转,声色所缚自堕三涂,焉能救众生?
假令得生人中,圣道难得。或因施戒修福得生人中,得作国王大臣富贵自在。纵遇善知
识,不肯信用。贪迷放逸广造众罪,乘此恶业一入三涂经无量劫。从地狱出受贫贱身,
若不逢善知识还堕地狱。如此轮回至于今日,人人皆如是。此名难行道也。
故维摩经云,‘自疾不能救,而能救诸疾人?’
又智度论云:譬如二人各有亲眷为水所溺,一人情急直入水救,为无方便力故彼此俱没
。一人有方便,往取船筏乘之救接,悉皆得脱水溺之难,新发意菩萨亦复如是,如是未
得忍力,不能救众生。为此常须近佛,得无生忍已,方能救众生,如得船者。
又论云,譬如婴儿不得离母,若也离母,或堕坑井渴乳而死。又如鸟子翅
b*****l
发帖数: 3821
1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什么是有修行?
生在末法时代,如果有是利根的信心,
利根利到有信心一世到达不退转地,那真的值得赞叹。
利到这种程度,是可以不需要净土的。
如果利根没那么利,那么选择还是很明显的。
如果利根的定义不仅仅是 一世就到不退转地 这样的极高标准的话,
那么净土三根普被,也适合利根人是没错的。
净土十疑论 第一疑
问曰:诸佛菩萨以大悲为业,若欲救度众生,祗应愿生三界,于五浊三涂中,救苦众生
。因何求生净土自安其身?舍离众生则是无大慈悲,专为自利障菩提道。
答曰:菩萨有二种,一者久修行菩萨道,得无生忍者,实当所责。二者未得已还及初发
心凡夫。凡夫菩萨者,要须常不离佛,忍力成就方堪处三界内,于恶世中救苦众生。
故智度论云,具缚凡夫,有大悲心愿生恶世,救苦众生者,无有是处。何以故?恶世界
烦恼强,自无忍力心随境转,声色所缚自堕三涂,焉能救众生?
假令得生人中,圣道难得。或因施戒修福得生人中,得作国王大臣富贵自在。纵遇善知
识,不肯信用。贪迷放逸广造众罪,乘此恶业一入三涂经无量劫。从地狱出受贫贱身,
若不逢善知识还堕地狱。如此轮回至于今日,人人皆如是。此名难行道也。
故维摩经云,‘自疾不能救,而能救诸疾人?’
又智度论... 阅读全帖
b*****l
发帖数: 3821
1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南传经典里的吉祥佛的无量光
南传经典里曾为释迦授记的吉祥佛的无量光明及其因缘。
“世尊之身光,常满一万世界其间日月,难照自光,昼夜之区别,判然不分。
生物常依佛光往来,如日中依太阳之光。
世间之人,依夕间花放,朝时鸟呜而知昼夜之区别”
不知道考据派们怎么附会。是不是也是太阳神什么的。
南传小部本生经:
此佛之后,经一阿僧祇劫,于同劫中,有吉祥、善意、离日、所照四
佛出世。吉祥世尊之时,行三度弟子集会。....

他之诸佛身光,四方不出八十肘。但世尊之身光,常满一万世界。
一切树木、大地、山海等乃至炊釜之类,皆如黄金之叶所包。佛寿九万岁,其间日
月,难照自光,昼夜之区别,判然不分。生物常依佛光往来,如日中依太阳之光。
世间之人,依夕间花放,朝时鸟呜而知昼夜之区别。“然则他之诸佛无此威神力耶
?”
否!亦非如是。他之诸佛若发是愿望,满一万世以上之光明。吉祥佛依昔之愿力,
身光常满一万世界一如他之诸佛一寻量之光。

佛昔为菩萨行,受生时拟为一切度,与妻子共住似万伽山之山。
有刚牙夜叉,闻大士有施物之志,现为婆... 阅读全帖
a***n
发帖数: 1993
1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华严心要法门注
答顺宗心要法门
唐清凉国师 澄观 撰
圭峰沙门 宗密 注
至道本乎其心(诸佛众生迷悟本也)心法本乎无住。(万法之宗。本乎无住。即心体
也。净名经云。依无住本。立一切法)无住心体。灵知不昧(莹净之理)。
性相寂默。(性即空空绝迹。相即星象粲然)包含德用(性包含于神用。具尘沙之无
边)。
该摄内外。(相该摄于内外。亦不在于中间)能广(无外也)能深(无内也)。
非有非空。(妙有不空。真空不有)不生不灭(非四相所迁也)。
求之不得。弃之不离(明一真心地。绝取舍之情)。
迷现量则惑苦纷然。(迷本逐末)悟真性则空明廓彻(返本还源)。
虽即心即佛。唯证者方知。(凡圣一真。犹来见隔。见在即凡。情忘即佛。智与理
冥。境与神会者。方知也)。
然有证有知。则慧日沉没于有地(若存证知。则弃内而外求。即滞于有)。
若无照无悟。则昏云掩蔽于空门(若忘智忘照。则外忘缘而内忘照。即滞于无)。
但一念不生。前后际断。(妄心不生。二际俱断)照体独立。物我皆如(真智现前。
我及我所。悉皆同体)。
直造心源。无智无得。(至理虚玄。言忘虑绝。不可以识识。不可以行得)不取不舍
。(性自天真。本无取舍)无对无修。(本非对待。岂有修... 阅读全帖
G**W
发帖数: 1865
17
如来藏非梵我,非神我,完全无众生所熟知的我性 :
【「如来藏」和「梵我」(神我)是一样的,背弃了佛陀的根本教义——「无我」。】
这是某派法师所持有的想法, 然而这根本是无稽之谈,因为佛陀不可能故意去凑合印度
教之「梵」「梵天」「梵我」来当成是大乘佛法,这两者有根本不同的差异。此派法师
受到日本一分研究学者的影响,如今又有日本学者松本史朗对于如来藏大加批判。而底
下来说明「如来藏」和「梵」两者根本没有关系:
「梵」原本在印度是以实质的「梵天」,甚至说是更高的「至尊」。在《吠陀》
有「至尊」的描述,并由祂产生「至尊人格神」来到人间;乃至当「梵天」说他出生一
切万物时,他这样的人格神也是由「至尊」所出生的,这是印度传统的一支大一统思想
。《奥义书》则在之后产生,许多奥义书则明确地赞成一个衍生的概念,就是一切事物
皆有「梵」,并且将修行变成一个普遍性的知觉到「梵」,以此称之为「梵我合一」,
以为就是涅盘,就是解脱,如此作为「我」的扩大;但以上的「梵」、「梵天」、「梵
我」都是被佛陀所驳斥的。
依照上述顺序而说,先说「梵」:佛陀说真正的「梵」都不是这样,唯有佛陀说
的「梵... 阅读全帖
b*****l
发帖数: 3821
18
如来藏和阿赖耶识都是佛陀宣说的大乘教义,很多大乘了义经典和祖师大德的
论典对两者进行了无以复加的阐述,可见两者在佛教理论中的地位。深入研究过的同修
都会明白,如来藏和阿赖耶识是我们平时一切修行的的根源,无论你是持戒、念佛、诵
经、布施、禅定都必然与这两者有联系,或者说,都是这两者所显现。可见,弄清楚什
么是如来藏,什么是阿赖耶识,两者的关系又是如何,是需要,尤其是在各种观点都突
然兴起的时代,更是作为一名佛教徒应该警惕的。
《入楞伽经》
大慧。阿梨耶识者。名如来藏。而与无明七识共俱。
《大乘密严经》
佛说如来藏   以为阿赖耶
恶慧不能知   藏即赖耶识
《宗镜录》
谓首楞严经。以如来藏心为宗。如来藏者。即第八阿赖耶识。
有人看到这些经论就认为如来藏必然等同阿赖耶识,不错,这些经论确实是在
说如来藏和阿赖耶识相同的一面,但是,如来藏和阿赖耶识的关系并不简单,他们还有
不同的一面,而实际上,即使是这些相同的说法,也有微妙的差别在里面。
贤首宗祖师法藏大师,将楞伽和密严诸经列入如来藏缘起宗:
《大乘起信论疏》
如来藏缘起宗。即楞伽密严等经... 阅读全帖
f*******8
发帖数: 3612
19
这个文其实可以深入体会一下,(我觉得重开个主题比较好:)
前一段讲普通人怎么看待色受想行识,
后一段对比讲佛弟子怎么看色受想行识。
后一段是说佛弟子在色中看不到我,也就是不会以色为我,
“于色不见 我、我所 而取;不见我、我所而取色。彼色若变、若异,心不随转。”
这话所说是什么意思啊?应该说就是不认为身体是我。
不认为身体是我?这又是包含什么意思呢?
就是说清晰知道自己不死。为什么呢?
因为通常我们所说的死,其实就是身体的变异、坏掉。
如果“身体不是我”,那,身体坏了,不应该认定说“我死了”。故也不会害怕、慌乱。
所以,如果一个修行者,在身体坏掉之前不能确知自己是不死的,而是还有所恐惧,
那他应该还没有证果(证这个经典所提到的果)。
这一点在六祖坛经中也有提到:
------------------
师于太极元年壬子,延和七月,命门人,往新州国恩寺建塔。仍令促工。次年夏末落成
。七月一日,集徒众曰:"吾至八月,欲离世间。汝等有疑,早须相问,为汝破疑,令
汝迷尽。吾若去后,无人教汝。"法海等闻,悉皆涕泣。惟有神会,神情不动,亦无涕
泣。
师云:"神会小师,却得善不善等,毁誉不动,哀乐不生...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2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合集] 佛法的真精神Zz
☆─────────────────────────────────────☆
Yisu (大头教主) 于 (Thu Jun 23 13:39:00 2011, 美东) 提到:
人生的悲欢苦乐只是心的作用,一切造作也是心的作用,佛度众生,只是要人觉悟
,心上再来个心,了解人生的所以然。觉是感觉环境的幻化,悟是悟到自心的缘妄,外
不被环境所惑诱,内不被妄心所转辗,明白自己天然有个自主独立性体,虽然一时糊涂
妄作,一觉便回到本来。所谓悲欢苦乐,和一切一切,都是梦幻泡影,不再上当,这是
个自主独立的伟大精神。佛不自称是佛的功能,是一切人无贤无愚无大无小自有的功能
。佛法的真精神就在此。
人生欲解决这个大问题,借佛的导力是一二,靠自己的努力是八九,若全然想靠佛
或定要靠自己不依佛法,这都是大迷信,不是佛子。
佛说因果,不是有了佛才有因果,佛说平等,不是有了佛才有平等,佛说众生与佛
,本来不二,不二即是平等,是众生自己本来平等,特地做来不平等。论到外相,自然
有大小高下美丑种种的不同,不同就不平等了,但一切相是缘生缘灭,幻起幻落,同一
不实,这是平等的,所以平等是实,不平等是幻,而世人...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21
☆─────────────────────────────────────☆
freeman08 (平常心) 于 (Thu Aug 18 15:07:47 2011, 美东) 提到:
这个文其实可以深入体会一下,(我觉得重开个主题比较好:)
前一段讲普通人怎么看待色受想行识,
后一段对比讲佛弟子怎么看色受想行识。
后一段是说佛弟子在色中看不到我,也就是不会以色为我,
“于色不见 我、我所 而取;不见我、我所而取色。彼色若变、若异,心不随转。”
这话所说是什么意思啊?应该说就是不认为身体是我。
不认为身体是我?这又是包含什么意思呢?
就是说清晰知道自己不死。为什么呢?
因为通常我们所说的死,其实就是身体的变异、坏掉。
如果“身体不是我”,那,身体坏了,不应该认定说“我死了”。故也不会害怕、慌乱。
所以,如果一个修行者,在身体坏掉之前不能确知自己是不死的,而是还有所恐惧,
那他应该还没有证果(证这个经典所提到的果)。
这一点在六祖坛经中也有提到:
------------------
师于太极元年壬子,延和七月,命门人,往新州国恩寺建塔。仍令促工。次年夏末落成
。七月一日,集徒... 阅读全帖
P0
发帖数: 40
2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
开经玄蕴咒
云篆太虚,浩劫之初。乍遐乍迩,或沉或浮。五方徘徊,一丈之馀。天真皇人,按
笔乃书。以演洞章,次书灵符。元始下降,真文诞敷。昭昭其有,冥冥其无。沉疴能自
痊,尘劳溺可扶。幽冥将有赖,由是升仙都。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
老君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
知其名,强名曰道。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天清地浊,天动地静;男清女浊,
男动女静;降本流末,而生万物。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人能常清静,天地悉
皆归。   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
;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
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
悟,唯见於空。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
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静矣
。如此清静,渐入真道;既入真道,名为得道;虽名得道,实无所得;为化众生,名为
得道;能悟之者,可传圣道。   老君曰:上士无争,下士好争;上德不德,下德执...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2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圆觉经 2: 普贤菩萨
以幻修幻
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应当远离一切幻化虚妄境界。
由坚执持远离心故,心如幻者,亦复远离。
远离为幻,亦复远离。
离远离幻,亦复远离。
得无所离,即除诸幻。
问: “大悲世尊,我希望来参加本此法会的菩萨众,以及在末世修习大乘的一切众生
都听闻到这个圆觉清净境界,那又应该如何修行呢?世尊,假如众生知道一切都是幻而
不实的,身心都是幻化的,为什么还要用幻化的身心来修幻化之行?如果一切幻法都灭
尽了,也就没有心了,那么谁来修行?为什么还说修行如幻?如果众生本来不修行,而
在生死幻化中,从来不知道这一切是幻化境界,那又怎样使妄想心得到解脱?"
答: "“善男子,一切众生的种种幻化现象,都依如来圆觉真心而生出,就像空花,从
空中生出,幻化境界虽然消失,但它的空性并没有改变。众生的幻心还必须依于幻化的
身心来修行,才能得以消灭,当这些幻化的事物都灭除,觉心并没有动过。依幻来说觉
,便不是真觉,所以也称为幻。如果说有‘觉’,仍未离幻。如果说‘无觉’,也是同
样没有离幻。所以说幻化现象尽灭,但真正的觉心不动。
“善男子,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应当远离一切幻化的虚妄境界。因为存有了这种坚持
远离幻... 阅读全帖
j*******1
发帖数: 182
24
济群法师问(3):
近年来,在社会和教界都出现了西藏热。也有很多藏地的活佛和上师来到汉地传法
,并在汉地拥有相当一部分的信仰者。通常,这些活佛和上师会为信众们灌顶并传法,
我想知道的是,在藏传佛教中,传法者是否有资格的限定?
索达吉堪布答:
近几年来,有越来越多的藏族僧侣进入汉地弘法利生,这之中当然不乏一些浑水摸
鱼之辈以捞取名闻利养为动机目的,但也有一些真正的高僧大德鉴于某些地方佛法衰微
的状况而毅然决然踏上中原大地,以种种善巧方便为当地民众普降妙法甘霖。就我了解
到的部分情况来看,许多汉族四众弟子,特别是分别念相对增盛的知识分子,他们自觉
藏传佛教最吸引他们的地方就在于藏传佛教拥有一整套完整、严密、次第相衔的闻思修
体系,而这种清净传承在如今的大多数地方都已几近绝迹。别的不说,单以五部大论而
言,别的地方有哪一家寺庙或佛学院能成年累月地为几百、数千甚至上万的修行人一遍
遍地传讲呢?而在藏地,几乎每一个稍具规模的正规寺院、佛学院都会如是展开佛法的
教育传统。像《释量论》、《现观庄严论》之类的大论在藏地四大教派所属的各大寺庙
中,一直被按照各自的清净传承未曾间断地讲授着。如此严谨而正规... 阅读全帖
j*******1
发帖数: 182
25
济群法师问(4):
另外,我发现他们的这种交流往往存在两个问题:一是语言的障碍。很多活佛和上师并
不懂得汉语,而汉地的弟子们也不懂得藏语,这一障碍是否会影响到传法的效果?作为
接受法的一方,在不明所以的情况下,在缺乏正见指导的前提下去修一个法,能否获得
成就?二是地域的障碍。在藏传佛教中,非常重视对上师的依止,但这种传法往往是短
期行为,而缺乏善后的指导。弟子们在修学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很多问题,如果缺乏
进一步的指导,又将如何解决具体的问题?不知堪布认为这样的传法方式是否如法?或
者说,其中存在结缘灌顶和修法灌顶的区别?
索达吉堪布答:
语言不通会不会影响到传法的效果,对这一问题应从两方面全面衡量。
第一,如果弟子只想在上师面前得到某个法的传承,或学会某个咒语的念法,抑或
仅仅只求能得上师的加持,抱有这种求法心态的弟子,即便跟上师之间存在语言上的障
碍,只要为其传法的上师发心纯正、传承无染著,这种传法就依然具有相应的作用、功
德。这有点像我们每次放生时都要给即将被解救的动物念一些佛号、咒语、仪轨等时的
情景,这些动物可能和我们之间存在着更大的语言沟通上的问题,但我们相信借着诸佛
菩萨...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2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合集] 什么是苦
☆─────────────────────────────────────☆
Yisu (一输就哭) 于 (Fri May 11 13:18:39 2012, 美东) 提到:
身心是苦
轮回是苦
无常是苦
相依是苦
行识是苦
名色是苦
触受是苦
生死是苦
悲伤是苦
快乐是苦
挂碍是苦
执着是苦
行恶是苦
存善是苦
地狱是苦
天堂是苦
昨天是苦
明天是苦
时间是苦
空间是苦
有也是苦
没有也苦
阴阳是苦
相待是苦
什么不苦, 大白兔水果糖不苦。。
☆─────────────────────────────────────☆
waterer (快义恩仇之灌水山寨王) 于 (Fri May 11 13:28:42 2012, 美东) 提到:
丫吃火锅烫坏舌头了吧? 还不快去医院?
☆─────────────────────────────────────☆
Yisu (一输就哭) 于 (Fri May 11 13:34:25 2012, 美东) 提到:
跟你交流最苦..lol
☆─────────────────────────────────────☆
... 阅读全帖
n**********a
发帖数: 438
27
http://www.zhibeifw.com/sskc/html/20101231123_4.php
辰二、思維必死無疑而修無常:
身際成灰乾腐爛,終究不淨無實質,
當知一切皆壞滅,各自分散之自性。
有些人可能認為生命雖然無常,但身體不會毀壞,怎麼給他無常道理,他也聽
不進去,還要執著自己的身體。那麼,不妨讓他思維一下身體的最終結果。
《白蓮花經》云:“有生必有死,有聚必有散。”每一個眾生都要面臨死亡,
死時不得不捨棄心愛的身體。捨棄之後,這個身體很快要被處理掉,即使是最喜歡你的
家人,也會討厭你的屍體──“臭得不行了,趕緊把它處理了!”處理的時候大多是火
化,有些人把屍體送到殯儀館,自己在門口等一會兒,原來的屍體就變成一把灰了,然
後他捧著骨灰罈,哭哭啼啼就回家了。
有些人死在人跡罕至的山洞中,屍體被風吹日曬,慢慢風化乾枯,只剩下一個
骨架,漸漸地,骨架也化為微塵。有些... 阅读全帖
G**W
发帖数: 1865
28
想到有這麼個文章:
說【「如来藏」和「梵我」(神我)是一样的,背弃了佛陀的根本教义——「无我」。
】这是某派法师所持有的想法, 然而这根本是无稽之谈,因为佛陀不可能故意去凑合印
度教之「梵」「梵天」「梵我」来当成是大乘佛法,这两者有根本不同的差异。此派法
师受到日本一分研究学者的影响,如今又有日本学者松本史朗对于如来藏大加批判。而
底下来说明「如来藏」和「梵」两者根本没有关系:
「梵」原本在印度是以实质的「梵天」,甚至说是更高的「至尊」。在《吠陀》
有「至尊」的描述,并由祂产生「至尊人格神」来到人间;乃至当「梵天」说他出生一
切万物时,他这样的人格神也是由「至尊」所出生的,这是印度传统的一支大一统思想
。《奥义书》则在之后产生,许多奥义书则明确地赞成一个衍生的概念,就是一切事物
皆有「梵」,并且将修行变成一个普遍性的知觉到「梵」,以此称之为「梵我合一」,
以为就是涅盘,就是解脱,如此作为「我」的扩大;但以上的「梵」、「梵天」、「梵
我」都是被佛陀所驳斥的。
依照上述顺序而说,先说「梵」:佛陀说真正的「梵」都不是这样,唯有佛陀说
的「梵」才真正是「梵」,其他人都是... 阅读全帖
k****s
发帖数: 1209
2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诸行无常
诸译亦无常
Anicca sabbasaṅkhara, uppadavayadhammino;
uppajjitvā nirujjhanti, tesaṃ vupasamo sukho.
《增一阿含經32.6 經》譯為「一切行無常,生者必有死,不生則不死,此滅為最樂。」
《增壹阿含 31.9經》:「一切行無常,生者必有死,不生必不死,此滅最為樂。」
《增壹阿含 34.2經》:「一切行無常,生者必有死,不生則不死,此滅為最樂。」
《增壹阿含 41.5經》:「一切行無常,起者必有滅,無生則無死,此滅最為樂。」
《增壹阿含42.3經》:「一切行無常,生者必有死,不生則不死,此滅為最樂。」
《增壹阿含52.1經》:「一切行無常,生者必有盡,不生則不死,此滅為最樂。」
《長阿含2經,遊行經》:「陰行無有常,但為興衰法,生者無不死,佛滅之為樂。」
《大般涅槃經》:「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
《雜阿含576經》:「一切行無常,是則生滅法,生者既復滅,俱寂滅為樂。」
《雜阿含956經》「一切行無常,悉皆生滅法,有生無不盡,唯寂滅為樂。」
《雜阿含1197經》:... 阅读全帖
n**********a
发帖数: 438
30
http://www.zhibeifw.com/ssfb/dxb/zangchuanjtl/default.php
http://www.zhibeifw.com/down/book1/sdj-xm/xm04.pdf
丁四(發清淨願)分四:一、思維自身而發願;二、思維剎土功德而發願;三
、思維主尊功德而發願;四、發願自己最終成佛。
戊一分四:一、發願臨終面見佛菩薩;二、發願死時斷除對輪迴之貪執;三、
發願往生極樂世界;四、發願往生後所獲之功德。
己一、發願臨終面見佛菩薩:
與我結緣眾,願臨命終時,
化身無量光,比丘僧眷繞,
親臨吾等前,見彼心歡悅,
無有死亡苦。
根據歷史記載:喬美仁波... 阅读全帖
n****f
发帖数: 905
31
理上是如此。 我是看经文:
诸天子。菩萨住是首楞严三昧。皆能遍行诸贤圣行。亦随其地有所说法而不住中。诸天
闻佛说如是义。悉皆涕泪而作是言。世尊。若人已入声闻辟支佛位。永失是首楞严三昧
。世尊。人宁作五逆重罪。得闻说是首楞严三昧。不入法位作漏尽阿罗汉。所以者何。
五逆罪人闻是首楞严三昧。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已。虽本罪缘堕在地狱。闻是三昧
善根因缘还得作佛。世尊。漏尽阿罗汉犹如破器。永不堪任受是三昧。
故有此一问。
n****f
发帖数: 905
32
理上是如此。 我是看经文:
诸天子。菩萨住是首楞严三昧。皆能遍行诸贤圣行。亦随其地有所说法而不住中。诸天
闻佛说如是义。悉皆涕泪而作是言。世尊。若人已入声闻辟支佛位。永失是首楞严三昧
。世尊。人宁作五逆重罪。得闻说是首楞严三昧。不入法位作漏尽阿罗汉。所以者何。
五逆罪人闻是首楞严三昧。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已。虽本罪缘堕在地狱。闻是三昧
善根因缘还得作佛。世尊。漏尽阿罗汉犹如破器。永不堪任受是三昧。
故有此一问。
d******r
发帖数: 5008
33
【 以下文字转载自 PathToTruth 俱乐部 】
发信人: freeman08 (平常心), 信区: PathToTruth
标 题: Re: 杂含读记:心不随色转-- 推论 生死问题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Aug 19 01:28:45 2011, 美东)
这个经我觉得不错,包括宏观上理解和微观上观察。
微观上就是指打坐时清晰了知,当下如果被转,是被什么转了。
更好的当然是,要转未转之时,保持清醒,而不被转。
【 以下文字转载自 Wisdom 讨论区 】
发信人: freeman08 (平常心), 信区: Wisdom
标 题: Re: 杂含读记:心不随色转-- 推论 生死问题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hu Aug 18 15:07:47 2011, 美东)
这个文其实可以深入体会一下,(我觉得重开个主题比较好:)
前一段讲普通人怎么看待色受想行识,
后一段对比讲佛弟子怎么看色受想行识。
后一段是说佛弟子在色中看不到我,也就是不会以色为我,
“于色不见 我、我所 而取;不见我、我所而取色。彼色若变、若异,心不随转。”
这话所说是什么意思啊?应该说... 阅读全帖
f***2
发帖数: 162
34
[1] 《佛说救拔焰口饿鬼陀罗尼经》云:“由称多宝如来名号加持故,能破一切诸鬼多
生已来悭吝恶业,即得福德圆满;由称妙色身如来名号加持故,能破诸鬼丑陋恶形,即
得色相具足;由称广博身如来名号加持故,能令诸鬼咽喉宽大,所施之食恣意充饱;由
称离怖畏如来名号加持故,能令诸鬼一切恐怖悉皆除灭,离饿鬼趣。”
索达吉堪布:念六字大明咒,这是凡夫
力所能及的最简单的施食法
我们做为释迦牟尼佛的弟子,受过佛所制的戒律,不论出家人还是居士,自己
有一些食品的时候,应该经常念一些观音心咒布施饿鬼。当我们吐口水或丢鼻涕之时,
甚至大、小便时,都有成千上万饿鬼在准备食用。所以念一些观音心咒,对他们会有
很大利益。因为有些饿鬼因业力的关系,干净的食品没办法享用,只能享受不净 的东
西,而且争夺得很厉害;如果念观音心咒加持,可使它们各个有份,减少争夺,少受一
些痛苦。
有些饿鬼众生,瘦骨嶙峋,整个身体就如同烧焦的枯树一样,只剩下了皮包骨
,没有一点血肉,皮肤松驰,犹如一件衣服。它们活也活不成,死也死不了,非常地可
怜,以业力未尽一直都须感受这样的痛苦。
有些没有福报的饿... 阅读全帖
f****2
发帖数: 311
3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生活圈子很小,如何日行一善?
1] 《佛说救拔焰口饿鬼陀罗尼经》云:“由称多宝如来名号加持故,能破一切诸鬼多
生已来悭吝恶业,即得福德圆满;由称妙色身如来名号加持故,能破诸鬼丑陋恶形,即
得色相具足;由称广博身如来名号加持故,能令诸鬼咽喉宽大,所施之食恣意充饱;由
称离怖畏如来名号加持故,能令诸鬼一切恐怖悉皆除灭,离饿鬼趣。”
索达吉堪布:念六字大明咒,这是凡夫
力所能及的最简单的施食法
我们做为释迦牟尼佛的弟子,受过佛所制的戒律,不论出家人还是居士,自己
有一些食品的时候,应该经常念一些观音心咒布施饿鬼。当我们吐口水或丢鼻涕之时,
甚至大、小便时,都有成千上万饿鬼在准备食用。所以念一些观音心咒,对他们会有
很大利益。因为有些饿鬼因业力的关系,干净的食品没办法享用,只能享受不净 的东
西,而且争夺得很厉害;如果念观音心咒加持,可使它们各个有份,减少争夺,少受一
些痛苦。
有些饿鬼众生,瘦骨嶙峋,整个身体就如同烧焦的枯树一样,只剩下了皮包骨
,没有一点血肉,皮肤松驰,犹如一件衣服。它们活也活不成,死也死不了,非常地可
怜,以业力未尽一直都须感受这样的痛苦。
有些没有福报的饿鬼... 阅读全帖
p******1
发帖数: 177
36
传法者的资格限定
问(3):近年来,在社会和教界都出现了西藏热。也有很多藏地的活佛和上师来到汉
地传法,并在汉地拥有相当一部分的信仰者。通常,这些活佛和上师会为信众们灌顶并
传法,我想知道的是,在藏传佛教中,传法者是否有资格的限定?
答:近几年来,有越来越多的藏族僧侣进入汉地弘法利生,这之中当然不乏一些浑水摸
鱼之辈以捞取名闻利养为动机目的,但也有一些真正的高僧大德鉴于某些地方佛法衰微
的状况而毅然决然踏上中原大地,以种种善巧方便为当地民众普降妙法甘霖。就我了解
到的部分情况来看,许多汉族四众弟子,特别是分别念相对增盛的知识分子,他们自觉
藏传佛教最吸引他们的地方就在于藏传佛教拥有一整套完整、严密、次第相衔的闻思修
体系,而这种清净传承在如今的大多数地方都已几近绝迹。别的不说,单以五部大论而
言,别的地方有哪一家寺庙或佛学院能成年累月地为几百、数千甚至上万的修行人一遍
遍地传讲呢?而在藏地,几乎每一个稍具规模的正规寺院、佛学院都会如是展开佛法的
教育传统。像《释量论》、《现观庄严论》之类的大论在藏地四大教派所属的各大寺庙
中,一直被按照各自的清净传承未曾间断地讲授着。如此严谨而正规的闻... 阅读全帖
p******1
发帖数: 177
37
问(4):另外,我发现他们的这种交流往往存在两个问题:一是语言的障碍。很多活
佛和上师并不懂得汉语,而汉地的弟子们也不懂得藏语,这一障碍是否会影响到传法的
效果?作为接受法的一方,在不明所以的情况下,在缺乏正见指导的前提下去修一个法
,能否获得成就?二是地域的障碍。在藏传佛教中,非常重视对上师的依止,但这种传
法往往是短期行为,而缺乏善后的指导。弟子们在修学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很多问题
,如果缺乏进一步的指导,又将如何解决具体的问题?不知堪布认为这样的传法方式是
否如法?或者说,其中存在结缘灌顶和修法灌顶的区别?
答:语言不通会不会影响到传法的效果,对这一问题应从两方面全面衡量。
第一,如果弟子只想在上师面前得到某个法的传承,或学会某个咒语的念法,抑或仅仅
只求能得上师的加持,抱有这种求法心态的弟子,即便跟上师之间存在语言上的障碍,
只要为其传法的上师发心纯正、传承无染著,这种传法就依然具有相应的作用、功德。
这有点像我们每次放生时都要给即将被解救的动物念一些佛号、咒语、仪轨等时的情景
,这些动物可能和我们之间存在着更大的语言沟通上的问题,但我们相信借着诸佛菩萨
深广难测的大悲愿力,借... 阅读全帖
B***o
发帖数: 133
38
彼极乐界,无量功德,具足庄严。
花语能说法,树出和声,一草一木悉皆圆明具德。
再比如水能一一知众生意,复能一一随众生意。如其所愿,同时同处,普应现之。当思
此水,是何等之水。如斯境界,是何等境界。此水即是真实之际,故能普门示现,广满
众愿,一一惠以真实之利也。水也演妙法。广演无情说法之妙谛,以成熟极乐众生之善
根。
还有饮食,衣服,住所等等,受用具足。
“专论极乐依正庄严之经文至第廿二品,告一段落。此下即为「十方佛赞」,「三辈往
生」。。。。等。《无量寿经起信论》会结前之经义,消归自心。论曰:「如上种种庄
严,种种佛事,无所从来,亦无所去。如水中月,如画所现像,如幻所化人,皆以佛神
力故。随众生心而出现故。当知一切众生所有神力,本与如来无二无别。特无大愿大行
,发起胜因。不觉不知,沉沦永劫。若能一念回光,方知家业具在。如入宝山,取之无
尽。如游香国,触处蒙薰。要须亲到方休,慎勿半途而废。」”
c***h
发帖数: 2262
3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又有人在扯淡原始佛教

由杂阿含五八经 三一经...看
修行过程大抵是
要观察 五蕴的集、灭、味、患、离
当正思维 无常 苦 无我
“无我”的修习方法,特别注意”我慢”,这是很难消除的,
要三果以上的成就才有可能,
也就是要熟练观察五蕴的 集、灭、味、患、离
及熟练正思惟 无常 苦 之后
“无我”的修习方法(主要是”我慢”的消除方法)是,
观察 并正思惟 五蕴皆是 非我 非我所(不异我) 不相在
非我 是 色非我 受非我 … 识非我
不异我(非我所) 是 并非色之外有ㄧ个我 而色是”属于我的”
并非受之外有ㄧ个我 而受是”属于我的”
……
并非识之外有ㄧ个我 而识是”属于我的”
不相在(不互相在其中) 是 并非色在受中 并非受在色中 ….
并非识在受中 并非受在识中...
杂阿含五八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东园鹿母讲堂
尔时。世尊于晡时从禅觉。于诸比丘前敷座而坐。告诸比... 阅读全帖
p******1
发帖数: 177
4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旅途脚印 (看 破)
荷 花
背井离乡来到这座南方城市,孑然一身、举目无亲之感时常涌上心头。
只有每日独对门前的一泓荷塘,眼见荷叶从才露尖尖角,到如今已是满眼碧绿。荷花袅
袅娜娜地开着,紫红、粉红、乳白……,艳丽的色彩猝然跃入视野,令人陶醉、令人痴
迷。正当我沉醉于这如诗如画的景致当中时,忽然发现角落有一朵荷花低着头,显得那
么憔悴而忧伤,仿佛满眼的春光都与它毫无关联。
“小荷花,你为什么伤心啊?”
“昨天有一颗露珠,与我十分投缘,我非常珍爱它,但它却被今天的阳光抢走了。一想
起我们在一起的幸福时光,将从此一去不复返,就使我陷入痛苦深渊而难以自拔。我多
么地憎恨阳光啊!他为什么抢走我的小露珠?”
听了小荷花的倾诉,我不知能做点什么。也许麦彭仁波切能给它一些加持吧。
我给小荷花念颂并讲解了我最喜欢的麦彭仁波切教言中的一段文字:“愚者认为诸苦乐
,皆从他缘而产生,恒时散于取舍境,贪瞋波涛杂念中。智者了知诸苦乐,悉皆来源于
自身,恒时向内观自心,审视自己不放逸。”
听完我的讲解,小荷花终于释然。放下了对露珠的贪心,对阳光也不再起瞋念,并且皈
依佛门。看着小荷花一天天成熟起来,虽然日见枯萎,即将凋零,却充实而自信。... 阅读全帖
p******1
发帖数: 177
4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旅途脚印 (看 破)
作者:索达吉堪布
荷 花
背井离乡来到这座南方城市,孑然一身、举目无亲之感时常涌上心头。
只有每日独对门前的一泓荷塘,眼见荷叶从才露尖尖角,到如今已是满眼碧绿。荷花袅
袅娜娜地开着,紫红、粉红、乳白……,艳丽的色彩猝然跃入视野,令人陶醉、令人痴
迷。正当我沉醉于这如诗如画的景致当中时,忽然发现角落有一朵荷花低着头,显得那
么憔悴而忧伤,仿佛满眼的春光都与它毫无关联。
“小荷花,你为什么伤心啊?”
“昨天有一颗露珠,与我十分投缘,我非常珍爱它,但它却被今天的阳光抢走了。一想
起我们在一起的幸福时光,将从此一去不复返,就使我陷入痛苦深渊而难以自拔。我多
么地憎恨阳光啊!他为什么抢走我的小露珠?”
听了小荷花的倾诉,我不知能做点什么。也许麦彭仁波切能给它一些加持吧。
我给小荷花念颂并讲解了我最喜欢的麦彭仁波切教言中的一段文字:“愚者认为诸苦乐
,皆从他缘而产生,恒时散于取舍境,贪瞋波涛杂念中。智者了知诸苦乐,悉皆来源于
自身,恒时向内观自心,审视自己不放逸。”
听完我的讲解,小荷花终于释然。放下了对露珠的贪心,对阳光也不再起瞋念,并且皈
依佛门。看着小荷花一天天成熟起来,虽然日见枯萎,即将凋... 阅读全帖
f*******8
发帖数: 3612
4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身苦心不苦

×××××××××××××××
你这也不合佛教道理,色身本来就是虚幻,
佛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就包括色身。
你还执着于身是实有,属于外道见解。
不一定。
我的观点很清楚,无常并不必然导致苦,必须有迷惑才能带来苦,
而这个迷惑就是“我执”,执着无常现象为我,才能带来苦。
开悟者没有我执,所以开悟者没有苦。
而你的例子混淆了两个不同的心理过程(开悟者的感受vs迷惑者的苦),
你说的是见不到母亲的人,要一起撕裂衣服而痛哭,这一点,要看他为什么痛哭。
有些人是因为迷惑,搞不清楚生死怎么回事,所以即使是别人死了,他也物伤其类而哭
,尤其是家人,这其实还是无明,这个苦是真苦,是惑于生死而带来的苦。
而另一些人--我认为的开悟者--他也可能伤心,但他伤心的不是因为不知道生死究竟怎
么回事,他伤心的是因为对方死了,还没搞明白生死问题,而为对方伤心,为对方枉受
轮回而伤心。这类就是佛所说的悲悯众生,或如维摩诘所说的,因为众生病,所以我病
。这并非真正的迷惑而造成的苦。
简单的例子,六祖去世前,很多人难过(因为迷惑而来的那种难过,
其实就是忧-worry,因为不知道六祖离开了就怎么办),六祖就认为... 阅读全帖
r*****e
发帖数: 176
43
多谢提问,我就再给大家考一段,科普一下。 我贴这文章只是给大造口业而不自知的
人一个善意的提醒,至于您信不信,大家见仁见智。
了知谤法舍法的过患
在这个世界最珍贵的莫过于佛法。昔日世尊因地为求一偈,不惜越过刀山火海,舍弃头
目脑髓;常啼菩萨卖身出血只为求得般若法门;善财童子百城烟水不辞辛劳参叩百一十
位善知识;二祖慧可为得安心大法毅然断臂,诸佛菩萨如是舍身敬法,其原因何在呢?
因为佛法是一切世出世间安乐的唯一源泉,下至人天善趣的世间安乐,上至声缘菩萨佛
陀的出世解脱,其中无一不由修持佛法而产生。对于此安乐之源的正法,如以妄心肆意
毁谤,则会造下极为深重的罪业。
依经论所示,毁谤正法者与三世诸佛、菩萨、声闻、独觉、空行、护法为敌,挑坏无量
众生的正法眼目,使其蒙受极大损害,故而罪业弥天,甚于毁坏南赡部洲一切佛塔及杀
害殑伽沙数阿罗汉。勿论真实谤法即相似谤法亦罪超五无间业。又毁谤正法者舍弃三世
如来平等觉智、一切种智,亦是谤法谤僧,失坏皈依戒、菩萨根本戒、三昧耶根本戒。
谤法者自坏其身亦坏他身,自饮毒药亦令他饮,自无信心令他无信。谤法者佛尚不愿听
闻其名,何况以眼视之?见闻信敬礼拜恭敬听其... 阅读全帖
G**W
发帖数: 1865
4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如来藏不是外道梵我、神我
如来藏非梵我,非神我,完全无眾生所熟知的我性,非意识自我,為宣说故方便说『我
』:
有某派法师(如印顺法师)抱持这样的想法说:【「如来藏」和「梵我」(神我)是一样
的,背弃了佛陀的根本教义—「无我」。】这是某派法师误会佛法所持有的想法, 然而
这根本是无稽之谈,因为佛陀不可能故意去凑合印度教之「梵」「梵天」「梵我」来当
成是大乘佛法,这两者有根本不同的差异。此派法师受到日本一分研究学者的影响,如
今又有日本学者松本史朗对於如来藏大加批判。我们由底下来说明「如来藏」和「梵」
两者根本没有关係:
「梵」原本在印度是以实质的「梵天」,甚至说是更高的「至尊」。在《吠陀》
有「至尊」的描述,并由祂產生「至尊人格神」来到人间;乃至当「梵天」说他出生一
切万物时,他这样的人格神也是由「至尊」所出生的,这是印度传统的一支大一统思想
。《奥义书》则在之后產生,许多奥义书则明确地赞成一个衍生的概念,就是一切事物
皆有「梵」,并且将修行变成一个普遍性的知觉到「梵」,以此称之为「梵我合一」,
以为就是涅盘,就是解脱,如此作为「我」的扩大;但以上的「梵」、「梵天」、「梵
我」都是被佛陀所驳斥的。
... 阅读全帖
f*******e
发帖数: 5594
45
杂阿含经第570经
凡世间所见。何本.何集.何生.何转 尊者梨犀达多答言。长者。凡世间所见。或言
有我。或说众生。或说寿命。或说世间吉凶。斯等诸见。一切皆以身见为本。身见集.
身见生.身见转 复问。尊者。云何为身见 答言。长者。愚痴无闻凡夫见色是我.色异
我.色中我.我中色。受.想.行.识见是我.识异我.我中识.识中我。长者。是名
身见 复问。尊者。云何得无此身见 答言。长者。谓多闻圣弟子不见色是我。不见色异
我。不见我中色.色中我。不见受.想.行.识是我。不见识异我。不见我中识.识中
我。是名得无身见
杂阿含经第109经
圣弟子具足见谛。得无间等果。若凡俗邪见.身见.根本身见.集身见.生身见起。谓
忧戚隐覆。庆吉保惜.说我.说众生.说奇特矜举。如是众邪悉皆除灭。断除根本。如
折多罗树。于未来世更不复生
f*******e
发帖数: 5594
4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佛教知识 -- 什么是 三法印?
三法印,这个是衡量是否符合佛法的标准,应该大家都没什么异议。但这里的问题是,
三法印具体含义是什么,恐怕不同的门派的观点就不完全一致了。
一般来说,大乘人认为三法印是小乘的法印,既然是小乘的,那么我们就先从小乘的经
典开始。在阿含经中,第262经的原文,“一切行无常。一切法无我。涅盘寂灭。”,就
是这个三法印的出处了。
1. 一切行无常,杂阿含经956经的解释,“一切行无常。一切行不恒、不安、变易之法
。” 这个非常简单,并没有说别的,就是世间的一切都是在不停的变化之中,没有一个
永恒的存在。仅此而已,不需要衍生出更多的东西来解释。
2. 一切法无我。阿含经中的标准句式,色、受、想、行、识,“彼一切悉皆非我、不异
我、不相在。” 就是说,五蕴中的一切都不是我,也不是五蕴之外有一个我,或者五蕴
与我相互交融。这里,排除了我可能存在的一切形式。
注意,以上的无我描述,是指五蕴中的事物(法),五蕴中的一切都是有为法,而不是
无为法(杂阿含经第890经,云何无为法。谓贪欲永尽。嗔恚、愚痴永尽。一切烦恼永尽
。是无为法。)无为法的终极就是涅磐,涅磐是出离五蕴的,是不可以用有我、无我来
描述的,涅... 阅读全帖
x*********o
发帖数: 208
47

索达吉堪布
问(3):近年来,在社会和教界都出现了西藏热。也有很多藏地的活佛和上师来到汉
地传法,并在汉地拥有相当一部分的信仰者。通常,这些活佛和上师会为信众们灌顶并
传法,我想知道的是,在藏传佛教中,传法者是否有资格的限定?
答:近几年来,有越来越多的藏族僧侣进入汉地弘法利生,这之中当然不乏一些浑水摸
鱼之辈以捞取名闻利养为动机目的,但也有一些真正的高僧大德鉴于某些地方佛法衰微
的状况而毅然决然踏上中原大地,以种种善巧方便为当地民众普降妙法甘霖。就我了解
到的部分情况来看,许多汉族四众弟子,特别是分别念相对增盛的知识分子,他们自觉
藏传佛教最吸引他们的地方就在于藏传佛教拥有一整套完整、严密、次第相衔的闻思修
体系,而这种清净传承在如今的大多数地方都已几近绝迹。别的不说,单以五部大论而
言,别的地方有哪一家寺庙或佛学院能成年累月地为几百、数千甚至上万的修行人一遍
遍地传讲呢?而在藏地,几乎每一个稍具规模的正规寺院、佛学院都会如是展开佛法的
教育传统。像《释量论》、《现观庄严论》之类的大论在藏地四大教派所属的各大寺庙
中,一直被按照各自的清净传承未曾间断地讲授着。如此严谨而正规的... 阅读全帖
x*********o
发帖数: 208
48
索达吉堪布
问(4):另外,我发现他们的这种交流往往存在两个问题:一是语言的障碍。很多活
佛和上师并不懂得汉语,而汉地的弟子们也不懂得藏语,这一障碍是否会影响到传法的
效果?作为接受法的一方,在不明所以的情况下,在缺乏正见指导的前提下去修一个法
,能否获得成就?二是地域的障碍。在藏传佛教中,非常重视对上师的依止,但这种传
法往往是短期行为,而缺乏善后的指导。弟子们在修学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很多问题
,如果缺乏进一步的指导,又将如何解决具体的问题?不知堪布认为这样的传法方式是
否如法?或者说,其中存在结缘灌顶和修法灌顶的区别?
答:语言不通会不会影响到传法的效果,对这一问题应从两方面全面衡量。
第一,如果弟子只想在上师面前得到某个法的传承,或学会某个咒语的念法,抑或仅仅
只求能得上师的加持,抱有这种求法心态的弟子,即便跟上师之间存在语言上的障碍,
只要为其传法的上师发心纯正、传承无染著,这种传法就依然具有相应的作用、功德。
这有点像我们每次放生时都要给即将被解救的动物念一些佛号、咒语、仪轨等时的情景
,这些动物可能和我们之间存在着更大的语言沟通上的问题,但我们相信借着诸佛菩萨
深广难测的... 阅读全帖
G**W
发帖数: 1865
4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从弥陀的光环到地狱的有无
不要再自誤誤人了,因為你的六識論邪見,始終走不出以意識我見引申佛法的死胡同
為避免因如來藏正法這個緣起而導致你謗佛謗法,還是要做出以下說明 :
如來藏非梵我,非神我,完全無眾生所熟知的我性,非意識自我,為宣說故方便說『我
』:
有某派法師(如印順法師)抱持這樣的想法說:【「如來藏」和「梵我」(神我)是一樣
的,背棄了佛陀的根本教義—「無我」。】這是某派法師誤會佛法所持有的想法, 然而
這根本是無稽之談,因爲佛陀不可能故意去湊合印度教之「梵」「梵天」「梵我」來當
成是大乘佛法,這兩者有根本不同的差異。此派法師受到日本一分研究學者的影響,如
今又有日本學者松本史朗對於如來藏大加批判。我們由底下來說明「如來藏」和「梵」
兩者根本沒有關係:
「梵」原本在印度是以實質的「梵天」,甚至說是更高的「至尊」。在《吠陀》
有「至尊」的描述,並由祂產生「至尊人格神」來到人間;乃至當「梵天」說他出生一
切萬物時,他這樣的人格神也是由「至尊」所出生的,這是印度傳統的一支大一統思想
。《奧義書》則在之後產生,許多奧義書則明確地贊成一個衍生的概念,就是一切事物
皆有「梵」,並且將修行變成一個普遍性的知... 阅读全帖
W**N
发帖数: 1037
5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z t)
http://baike.baidu.com/view/1288184.htm
老君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天与地之间,看起来,好像就是空的,本来就没什么
形体可言;可是天与地间,虽然是没有形体,却能生出天地之间的一切有生命的动物及
植物,与无生命的沙土、石头,及许许多多的物体。〕
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天与地的运转,本来就没有什么感情存在可言;虽然没有什么
感情的存在,但是天与地之间,却好像是有感情的存在,才使它们不断的运转。〕
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天与地的空间,它都不知道自己的名字,所以,本来就没什么
名字可以去称呼它;可是虽然没有名字,但是它却能养育万物,滋润万物,使它们的生
命能够继续成长。〕
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这的确是一个很玄妙的问题,连我(老子)也不知道它的原
因,所以也不知道要怎样去称呼它,那么干脆勉强给它取一个名字,叫做「道」吧!〕
夫道者。〔这个「道」的确太玄妙了,包涵也太广阔了,为什么呢?〕
有清有浊。〔因为这个「道」;有时候,有些地方是清清净净的;有时候,有些地方就
显得非常污浊。〕
有动有静。〔有时候,有些地方就活动着;有时候,有些地方就静悄悄的。〕
... 阅读全帖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