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topics

全部话题 - 话题: 慈心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
i********r
发帖数: 202
1
来自主题: Belief版 - 父亲的心
重点经节
路15:20 于是起来往他父亲那里去。相离还远,他父亲看见,就动了慈心,跑去抱着他
的颈项,热切的与他亲嘴。22 父亲却吩咐奴仆说,快把那上好的袍子拿出来给他穿,
把戒指戴在他手上,把鞋穿在他脚上,23 把那肥牛犊牵来宰了,让我们吃喝快乐。24
因为我这个儿子是死而复活,失而又得的。他们就快乐起来。
生命供应
我们若仔细读[路加十五章]父亲接子的比喻,就会看见浪子还在挥霍父亲的丰富时,
父亲却在等候他回来。当小儿子醒悟过来,就决定回到父亲那里去。他预备要对父亲说
,"父亲,我犯罪得罪了天,并得罪了你。我不配再称为你的儿子,把我当作一个雇工
罢。"(18~19。)你若是这个比喻中的浪子,你会对父亲说什么?也许你会自言自语
:"我要回到父家去。但是我到那里要说什么,要作什么?我该叩门么?我该大声喊父
亲,我回家了?我感到惭愧、愚昧,因为我把父亲给我的一切都挥霍了。已往的生活方
式真是不堪回首。我知道我的父亲一定不会在外面等我,他也许在家里消遣、享受生活
。他事事亨通,我一切都不如意。哦,我回家要作什么?"。
令浪子大为惊讶的是:"相离还远,他父亲看见,就动了慈心,跑去抱着他的颈项
j********z
发帖数: 3242
2
来自主题: Belief版 - [合集] 怜悯慈爱的救主
☆─────────────────────────────────────☆
iniforever (Rain) 于 (Sun Oct 19 18:08:43 2008) 提到:
在[路加]七章十一至十七节,我们看见人救主怜悯哀哭的寡妇,使其独子复活。十一
至十二节说,"过了不久,耶稣往一座城去,这城名叫拿因,祂的门徒和大批的群众与
祂同行。将近城门的时候,看哪,有一个死人被抬出来,这人是他母亲独生的儿子,他
母亲又是寡妇,有城里大批的群众陪着她。"这光景非常悲惨,没有人能作什么来安慰
这个悲伤的寡妇。她先失去了丈夫,现在又失去了独生的儿子。
十三至十五节说,"主看见那寡妇,就对她动了慈心,说,不要哭。于是上前按着棺杠
,抬的人就站住了。耶稣说,青年人,我吩咐你,起来。那死人就坐起来,并且说起话
来,耶稣便把他交给他母亲。"这里我们看见人救主的慈心,显在祂对寡妇的说话与手
按棺杠的行动上。当祂按着棺杠,抬的人就站住了。然后主吩咐寡妇那已死的儿子起来
。这是主的神圣属性彰显在祂的人性美德里。
人救主在慈怜中对寡妇说话,并按着棺杠。没有人要求祂这样作,但祂看见了那光景,
就主动
C****i
发帖数: 1776
3
两节连起来看啊,前面说造男造女,后面说让他们生养众多。
神是个灵,没有身体,这里神的形象和样式指的是神的相对属性,也就是说造男造女的
时候给了他们从神来的一些相对的属性。
这些属性包括:
神相对的属性(品德的属性)是可以传递给人的,也就是人可以分享的。
这是神的性情,原来基督徒是有神的性情的:“……就得与神的性情有分。”(彼后1:
4)有神的性情,就可以结出圣灵的果子(加5:22-23)。
神的性情是多方面的,但可以归为三类:
1.“至圣”(神圣)
我们平常说“圣洁”,但神不用任何东西去“洁”净,因为神本来就是“圣”的。英文
的holy,是来自央格鲁撒克逊的haling, hal, 意思是健康、完全等。人需要“洁净”,
但神本身就是圣的、至圣的。
(1)“至圣”,最能显出神的本性。“圣”是属性的总和,正如光谱的白色,是七种颜
色的总和一样(利19:2,诗99:9,彼前1:15-16)。宇宙首要的德行是“至圣”。
(2)绝不犯罪:
神是至圣的,是所有德行的源头。神是不能犯罪的(利11:44-45)。祂绝对不会犯道
德的错误。至圣的表记是“正直”(诗25:8)。
(3)神是至圣的,所以人不... 阅读全帖
z**n
发帖数: 22303
4
来自主题: ChineseClassics版 - 关于佛法的一个问题
心經講義 ZT
达赖尊者 2002年于台湾
經典曾說藉由聽聞的力量才能分辨什麼是法?什麼是非法?什麼是暫時利益?什麼是究
竟利益?什麼是所取或什麼是所斷?這不是天生所能了解的,必須藉由聽聞學習才能了
知。
由聽聞的力量了解應取應捨,了解是非,斷十惡業、行十善業,進而去守戒,包括別解
脫戒、居士五戒、沙彌戒和比丘戒。
也藉由聽聞的力量斷除散亂心、昏沈掉舉,培養正知正念而成辦專一、凝靜的不動三摩
地。
進一步,由聽聞所生慧、思所成慧直到修所成慧,緣空性的止觀雙運,現證空性而得到
涅槃。以上是經典提到聽聞的種種功德。(註:源自聽聞集「由聞之諸法,由聞遮諸惡
,由聞斷無義,由聞得涅槃」。)
無論是世間或是出世間,「聽聞」均扮演重要的角色。世界各國對教育及知識的提升非
常重視,台灣的知識教育水準很高,我很隨喜,但是我們所學的教育大多是在追求外在
的物質,我們以為快樂是由來自於物質的滿足,但事實上我們雖然學了那麼多,卻沒有
想像中的快樂。那是因為所學的知識與追求的快樂目標不符合而導致的。真正快樂的知
識,應該建立在心靈上,我們應從內心提升,來追求心靈的喜悅,才能得到究竟的快樂。
許多宗教因而發展了... 阅读全帖
z**n
发帖数: 22303
5
来自主题: ChineseClassics版 - 关于佛法的一个问题
心經講義 ZT
达赖尊者 2002年于台湾
經典曾說藉由聽聞的力量才能分辨什麼是法?什麼是非法?什麼是暫時利益?什麼是究
竟利益?什麼是所取或什麼是所斷?這不是天生所能了解的,必須藉由聽聞學習才能了
知。
由聽聞的力量了解應取應捨,了解是非,斷十惡業、行十善業,進而去守戒,包括別解
脫戒、居士五戒、沙彌戒和比丘戒。
也藉由聽聞的力量斷除散亂心、昏沈掉舉,培養正知正念而成辦專一、凝靜的不動三摩
地。
進一步,由聽聞所生慧、思所成慧直到修所成慧,緣空性的止觀雙運,現證空性而得到
涅槃。以上是經典提到聽聞的種種功德。(註:源自聽聞集「由聞之諸法,由聞遮諸惡
,由聞斷無義,由聞得涅槃」。)
無論是世間或是出世間,「聽聞」均扮演重要的角色。世界各國對教育及知識的提升非
常重視,台灣的知識教育水準很高,我很隨喜,但是我們所學的教育大多是在追求外在
的物質,我們以為快樂是由來自於物質的滿足,但事實上我們雖然學了那麼多,卻沒有
想像中的快樂。那是因為所學的知識與追求的快樂目標不符合而導致的。真正快樂的知
識,應該建立在心靈上,我們應從內心提升,來追求心靈的喜悅,才能得到究竟的快樂。
許多宗教因而發展了... 阅读全帖
a****1
发帖数: 654
6
微光点染处,便是泥丸并四方四隅的九宫之位。周边所扩展的幽暗虚空,自然就是九宫
魔域全面发动的表征。
余慈和幻荣夫人的心念闪电般碰触一下,交换了信息,确认女修没有作出这种动作,那
么,事态就变得不太妙了。
鸦老确实在九宫魔域中动了手脚,夺去了本应在幻荣夫人和绝善魔君之间争夺的控制权
并发动,随即化入他最擅长的环境,海底山脉的地形,在这里都如浮云一般,一吹便散。
余慈的视野一下子变得很宽阔,可在无边无垠的幽暗虚空中,实质是在不断萎缩的,他
只能看到鸦老让他看到的,比如,在琉珠宫方位,那张应是属于鸦老的脸。
交手这么久,余慈总算见到了鸦老的真面目。
其人容颜清癯,勾鼻长目,颔下留须,肤色微黑,像是罩了一层阴影,似乎天然就应该
在黑暗中驻留。
但其相貌,很快就没有意义了,随着九宫气机催化,其形体亦化为烟气,辗转变化,男
女老幼,走兽禽鸟、鬼怪妖魔,无所不包,缥缈难测。
直至一颗大星自烟气中贯空而起,悬照下来,一应变化,倏然终止。
道基显化,成就祥瑞,有仙音、圆光、奇香、又以景星、庆云为最上乘者。头上大星照
下,正是景星。
再观其原本立身之处,无尽幽暗,浓得化不开,似有一法相,在又不在。
九宫魔... 阅读全帖
z*****n
发帖数: 95
7
不要太在意过去世做了什么。把握当下。做别人的真心朋友,真诚待人,久而久之,你
自然会有朋友了。也许刚开始时,别人不太理解你,只要坚持一段世间,你真诚心会感
到许多好朋友的。
时时存慈心,多做布施(不是一定要布施很多钱),一个微笑,善语,一个小行动,只
要是出于善心的,别人都能感知到的。对其他动物都要存慈心。
r****n
发帖数: 8253
8
《散播慈爱》(缅)瓦谢达长老
原序
在解释慈爱(mettà)的利益时,注释提到,由于慈爱的力量,诸神(deva)不
能显示恐怖的现象。有一次,五百位比库向佛陀学习一个禅修业处后,便来到一座位于
喜玛拉雅山的浓密森林,在该处的树下禅修。由于那些比库的戒行,住在树上的诸神不
敢住在那里,都抱着小孩下来,走来走去。那些神希望那些比库赶快离开,但是不久之
后他们便了解到那些比库不要离开。因此,诸神便在晚上现出恐怖的景象与声音,来吓
那些比库,以便他们不敢继续住在该处。因此缘故,那些受到惊吓的比库患上各种疾病
,不能够在禅修上有任何进展。后来他们决定不应该继续住在该处。他们去见佛陀,向
佛陀报告他们的经历。然而,佛陀看到没有其它地方比该座森林更适合他们修行,因此
他叫他们回去那个地方,以及教导他们《慈爱经》(Mettà Sutta),作为禅修业处及
保护经(Paritta)。
那些比库回到该座森林,诵念《慈爱经》,以及修行慈心禅。众神变得对他们友
善,以及照顾他们。那些比库以慈心禅作为基本业处,进而修行观禅(vipassanà),
都在那次的雨安居(vassa)期间证悟了
a*******g
发帖数: 867
9
云何行慈。见苦厄人。当起慈心。为作救护。皆令得所。
何谓为悲。见诸众生。无明爱故。造生死业。五道受苦。不能自免。是故我今不应懈怠
。当勤精进。修习智慧。速成佛道。得佛道已。当以智慧光明。照除众生无明黑闇。令
见大明免众苦缚。虽未成佛。凡所施为。一切善业。回施众生。令得安乐。众生有罪。
我当代受。是名悲心。
何谓为喜。若见世人修行善业求三乘果。劝助随喜。见受乐人。心亦随喜。见端正人。
见勇健人。见富贵人。见智慧人。见慈心人。见孝顺人。以要言之。一切善人。劝助随
喜。是为喜心。
何谓为舍。凡所施为。一切功德。行恩于人。不望现报。不望生报。不望后报。是名为
舍。
《未曾有因缘经》
r****n
发帖数: 8253
1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9月5日周六禅修简单报告
9月5日周六禅修简单报告
上午 打坐一个小时
先修佛随念慈心观十分钟左右,但中间修的过程思想跑到别处。
修我自己摸索出的身念住,直接觉知头部的轻微移动,观风大。以及颈部的推,挤,压
等究竟法,掠过思想内容等概念法。
散乱盖比较严重,标记识别散乱去除之。
中间出现点昏沉,忍不住躺下休息,不过立刻想到如此松懈怎能解脱,太逊,立刻又坐
了起来。
精进根有点过强,出现稍微的躁动,用念的力量来调整加强定根,定觉支,舍觉支
由于失去正念而导致起坐。在想要起坐的时候如果正念不失应该可以将其灭掉而加长打
坐,但可惜失败了。
中间仅有十几分钟五盖比较轻的状况。
打坐中重点做的:克服五盖,明辨直接观察所缘和想象思维的区别,跳过概念法。
五盖严重程度70%,以散乱盖为主,偶而昏沉,贪,嗔和疑盖基本没有。
正念持续强度30%
刹那定强度5%
无常,苦,无我三共相未能明显出现。
打完坐后偶尔看镜子,发觉脸比以前有点亮。
中午去菜市场买菜,正念观照,但中间失去正念状况比较多。
========================
下午,打坐两个小时
修了大约二十分钟左右的四护卫禅,分别是佛随念,慈心禅,不净观,以及死
r*****g
发帖数: 478
1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今天的问题
谢谢。。网上找了几个版本。。这里是其中一个。。先好好看看
http://furuzen.com/rchgk/anban17.htm
安般品之一
(一)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到時。著衣持鉢。將羅雲入舍衛城分衛。爾時。世尊右旋顧謂羅雲。汝今當觀色為無常
羅雲對曰。如是。世尊。色為無常
世尊告曰。羅雲。痛.想.行.識皆悉無常
羅雲對曰。如是。世尊。痛.想.行.識皆為無常
是時。尊者羅雲復作是念。此有何因緣。今方向城分衛。又在道路。何故世尊而面告誨我。今宜當還歸所在。不應入城乞食
爾時。尊者羅雲即中道還到祇桓精舍。持衣鉢。詣一樹下。正身正意。結跏趺坐。專精一心。念色無常。念痛.想.行.識無常。爾時。世尊於舍衛城乞食已。食後在祇桓精舍而自經行。漸漸至羅雲所。到已。告羅雲曰。汝當修行安般之法。修行此法。所有愁憂之想皆當除盡。汝今復當修行惡露不淨想。所有貪欲盡當除滅。汝今。羅雲。當修行慈心。已行慈心。所有瞋恚皆當除盡。汝今。羅雲。當行悲心。已行悲心。所有害心悉當除盡。汝今。羅雲。當行喜心。已行喜心。所有嫉心皆當除盡。汝今。羅雲。當行護心。已行護心。所有憍慢悉當除盡
爾時。
w****r
发帖数: 17566
1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再两个问题
1. 专注呼吸,观察念头或者身体上感觉的开始终结什么的,好像比较容易FOLLOW,但是
好像没多少文章提到,什么时候可以还有怎么样从这种舒适的状态中出来比较好。。只
是提到不要突然的出来比较好。。你们怎么操作的,拿个钟放旁边?找个人到点了来告
诉你?
2.慈心。。有两本书专门提了专注呼吸前要培养“慈心”,说的大约是要自己有幸福感
啊,然后还有想把这些幸福感传给别人的愿望啊什么的。。我觉得比较奇怪,这些不也
都是欲么,为啥要练这个?。。我呼吸的时候就是感觉平稳安静,看东西有时候会比较
亮,但没什么喜乐啊幸福啊什么的感受,应该是不需要这样的心境的吧。。安静就可以
了吧
r****n
发帖数: 8253
1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再两个问题

专注呼吸是比较通常的,但是细节非常多,目前真正能教好观呼吸的禅师,我个人认为
目前并不是太多。
观念头属于比较高阶的修法,方法很简单,但是门槛相对高些,因为很多人难以分清观
察念头和掉入念头的区别,并且观慧不足。不习惯观。不过这是一种最快速最直接观察
无常,苦无我的方法。而且安全度非常好,没有那么多乱七八糟的东西。
慈心禅是非常好的禅修方法,练习这个可以降低嗔心,可以让心柔软。还有很多其它利
益。
慈心禅并不是让自己有幸福感,而是祝愿别人幸福快乐
Y**u
发帖数: 5466
1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法灭尽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拘夷那竭国,如来三月当般涅槃,与诸比丘及诸菩萨,无央数
众,来诣佛所,稽首于地.。世尊寂静,默然无所说,光明不现。。。

贤者阿难作礼白佛言:“世尊! 前後说法,威光独显,今大众会,光更不现,何故
至此?其必有故,愿闻其意。”佛默不应,如是至三,佛告阿难:

“吾涅盘後,法欲灭时,五逆浊世,魔道兴盛,魔坐沙门,坏乱吾道;著俗衣裳,乐好
袈裟五色之服, 饮酒食肉,杀生贪味,无有慈心,更相憎嫉。

时有菩萨,辟支罗汉,精进修德,一切敬待,人所宗向,教化平等,怜贫念老,鞠育穷
饿,恒以经像,令人奉事,作诸功德,志性恩善,不侵害人,损人济物,不自惜己,忍
辱仁和。设有是人,众魔比丘咸共嫉之,诽谤扬恶,摈黜驱遣,不令得住。

自共於後,不修道德,寺庙空荒,无复修理,转就毁坏。但贪财物,积聚不散!不作福
德,贩卖奴婢耕田种植,焚烧山林,伤害众生,无有慈心;奴为比丘,婢为比丘尼,无
有道德,淫佚浊乱,男女不别,令道薄淡,皆由斯辈!

或避县官,依倚吾道,求作沙门,不修戒律,月半月尽,虽名诵戒,
S**U
发帖数: 7025
1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驱鬼趣事
以慈心三昧,在后院引来数十只鸟,在我伸手可及处,围绕欢鸣跳跃嬉戏,毫不畏人。
几只松鼠也跑来玩。
慈心三昧完毕,鸟兽散。
这算不上什么功德,好玩而已。
S**U
发帖数: 7025
1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驱鬼趣事
人的思想复杂,杂讯太多。
心清净的人也能感受的到慈心三味。我参加慈心禅的时候,就有人告诉我感受。
r****n
发帖数: 7315
17

噢。我见你不回贴,一气之下啥慈心禅都略过不看。 哈哈哈。。。
不过主要因为我一般静下来就念佛,基本不修慈心禅。
不过,那小动物的故事,很有吸引力。我说不准啥时候试试。
就是别把大灰狼招来。。。
z**n
发帖数: 22303
1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心經講義 ZT (转载)
經典曾說藉由聽聞的力量才能分辨什麼是法?什麼是非法?什麼是暫時利益?什麼是究
竟利益?什麼是所取或什麼是所斷?這不是天生所能了解的,必須藉由聽聞學習才能了
知。
由聽聞的力量了解應取應捨,了解是非,斷十惡業、行十善業,進而去守戒,包括別解
脫戒、居士五戒、沙彌戒和比丘戒。
也藉由聽聞的力量斷除散亂心、昏沈掉舉,培養正知正念而成辦專一、凝靜的不動三摩
地。
進一步,由聽聞所生慧、思所成慧直到修所成慧,緣空性的止觀雙運,現證空性而得到
涅槃。以上是經典提到聽聞的種種功德。(註:源自聽聞集「由聞之諸法,由聞遮諸惡
,由聞斷無義,由聞得涅槃」。)
無論是世間或是出世間,「聽聞」均扮演重要的角色。世界各國對教育及知識的提升非
常重視,台灣的知識教育水準很高,我很隨喜,但是我們所學的教育大多是在追求外在
的物質,我們以為快樂是由來自於物質的滿足,但事實上我們雖然學了那麼多,卻沒有
想像中的快樂。那是因為所學的知識與追求的快樂目標不符合而導致的。真正快樂的知
識,應該建立在心靈上,我們應從內心提升,來追求心靈的喜悅,才能得到究竟的快樂。
許多宗教因而發展了許多心靈提升的方法,希望人們能從心靈提升上尋... 阅读全帖
r****n
发帖数: 8253
19

慈心禅属于修定,不属于修观。
修观的对象都是直接的五蕴身心现象,不能制造概念(慈心禅是有制造概念影像的),
而且一定要观察五蕴的无常,苦,和无我的特性(缺少此点,绝对不是佛法所说的观禅
)。
观,又根据音译翻译成毗婆舍那,巴利文的直接含义是:以多种方式进行观察。这个多
种方式,就是指无常,苦,无我。
S**U
发帖数: 7025
20
生气、害人都是浪费生命,没有利益。
大念处经说修行法念处,之一是以四圣谛了解我们的所有经验。过去行为所造成的果,
成熟时想要改变是困难的。它只是提醒我们现在要有不同的行为,才能解脱不可爱的果
。当下正念正智,断除愤怒心,害人心。修习慈心,希望所有人,包括我的亲朋好友,
不熟的人,以及视我为敌的人,都能快乐。
修慈心无量的果报,如果不解脱,也是生天。
这是智者所赞叹的。
http://www.mahabodhi.org/files/yinshun/37/yinshun37-07.html
杂阿含409经
汝等莫起贪觉觉,莫起恚觉觉,莫起害觉觉!所以者何?此诸觉,非义饶益,非法饶益
,非梵行饶益,非智、非正觉,不向涅盘。
汝等当起苦圣谛觉,苦集圣谛觉,苦灭圣谛觉,苦灭道迹圣谛觉。所以者何?此四圣谛
觉,义饶益,法饶益,梵行饶益,正智、正觉,向于涅盘。是故诸比丘!于四圣谛,当
勤方便,起增上欲,正智、正念,精进修学」。
r****n
发帖数: 8253
21
打坐入禅定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点容易被忽视
大多数人是为了专注而专注,如此造成紧张。而且还有带有排斥性,越强拉自己专注,
就越无法专注,总是在不断挣扎对抗。
正确的是要去尽量培养喜悦,培养对“所缘”(目标对象)的兴趣,当喜悦和兴趣产生的时候,就会
自然而然专注。
另外,之前的准备工作最好做一下,比如慈心禅(一种专门修慈心的方法,可以让心变
得柔软),佛随念(忆想佛陀僧团的功德),还有念死(想象死亡来临,知道生命之宝
贵,知道应该珍惜时间),这几个步骤大概15分钟的时间(熟练的话可以更快),后面
就比较容易专注了。
S**U
发帖数: 7025
22
调伏嗔心修慈心禅。当然断嗔是要到三果,不过平常人是感觉不到慈心很强的人的嗔心
的。
S**U
发帖数: 7025
2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不同的文明, 不同的宗教
建议你读摄阿毘达磨义论,了解声闻法,不要自己猜。
贪欲是慈心的近敌,但是断贪欲并不断慈心。声闻法也修慈悲喜舍四无量心,说声闻没有慈悲心是抹黑,南传大德的积极说法带禅修,也以行动否定。
圣位菩萨以愿力住世度众生,是大乘不共义,虽然精神崇高,但以愿力住世一说,在原始佛法的十二缘起中没有根据。原始佛法的佛陀观,是最后生才转凡成圣,之前是以凡夫身,累积大量度众生的波罗蜜。大乘可能认为这不够伟大,所以说成圣位菩萨之事,释迦成佛之前的无益苦行也说成是示现。
解脱法以智慧为本(以慧得解脱),大乘以大悲心为本(观众生苦,苦圣谛相应,而有大悲),表现出两者的特色。
J******s
发帖数: 7538
2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近行定与安止定-zz
近行定与安止定
慈济瓦法师讲
郑栢青译
按:慈济瓦(Sujiva舍弃我)法师是一位马来西亚籍佛教上座部比丘,献身于佛法内观
的教导。法师在1975年完成大学学业不久后,就出家。在修习的过程里,受教于多位禅
学师父,包括班迪达大师(Sayadaw U Pantida)。自从80年代的早期,驻锡在寂乐苑
Santisukharama)教导内观迄今已有15年。本文原是1993年1月法师于马来西亚 Kota
Tinggi的演讲,并经菩提色拉(Bodhisara)比丘整理,刊载于〝Vipassana Tribune〞
,1996.7. Vol.4。
前些日子,我们提过四念处,佛陀告诉比丘们,勤修正念,并以达成禅那(jhanas
)。从这里,我们将谈谈寂止禅(samatha奢摩他)和内观(vipassana 毘婆舍那)的
修行,以及如何进入内观,而最终从轮回中得到解脱。
两种禅定
有两种禅定的修行法:第一种,称为寂止禅。修习者先以专注或寂静的修习做基础
,意思是他们修习纯寂静禅定。例如:遍处(Kasinas,即取相观〔visualisation〕)
、不净观,在《清净道论》里有四十... 阅读全帖
b**d
发帖数: 7644
2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初学如何坐禅
俺觉得类似慈心禅那种其实也有点观想在里面吧?不太清楚,感觉是观想把慈心散播给
众生那样的。 楼主这种可以later on, focus on the feeling itself, 然后达到禅定
? maybe.
w*********r
发帖数: 2192
2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修习四无量心( BY性空法师)
四无量心释义
〔心平平衡衡〕
慈(mettA)、悲(karuNA)、喜(muditA)、舍(upekkhA)四无量心(appamannA)
,在《阿含经》中又名四梵行、四梵室、四梵堂、四等心;《清净道论》称四梵住(
CatubrahmavihAra)。
为什么称为无量呢?因为它普缘一切有情,对治无量戏论、烦恼,且牵引无量福德,招
感无量果报。就其圆满与真正的本质而言,缘一切众生而不起分别,是没有任何局限,
没有排他性、不公平性。达到无量境界的心,对任何国家、种族、宗教、阶级的众生,
都不会怀有瞋恨,也不会有爱执,心「平平衡衡」。
〔最胜、无过失〕
为什么又称为「梵住」?在《清净道论》中,依「最胜」和「无过失」而称四无量心为
「梵住」。「梵住」一词可解释为心超越、崇高的状态,或似梵的住所。这四种心之所
以最胜、崇高,是因为它们以最正当、最理想的行为对待有情。
「无过失」是从梵天的角度说的,梵天是印度婆罗门教最尊崇的主神、创造神,也是佛
教宇宙观中天界的神,祂没有瞋恨,住在慈悲大爱中,而无有过失。如果以持戒与禅修
培养慈、悲、喜、舍等四种心的修行者,被认为可以达到等同梵天的境界(brahm... 阅读全帖
w*********r
发帖数: 2192
2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修习四无量心( BY性空法师)
◎ 威仪稳定
不管修止修观,先从慈悲观来调身心稳定开始,为什么?因为这样才能了解无量心。身
心若不稳定,如何了解无量心?所以要先感到身体稳定、心稳定。可以透过修慈悲观来
感受身心的轻安,身体不轻安,便不会乐修乐断,心就会乐在妄念、烦恼里。此时的所
缘,就是以慈悲的心来放松身体,要了解威仪与身、心及呼吸的关系。威仪与慈悲的修
行连在一起,以慈悲心祝福自己,使自己感到身心的快乐。
佛陀教导我们四种威仪:站立、坐着、经行、躺卧,要了解站着时不是坐着,坐着时不
是躺着,躺着时不是经行,我们是不断地在变换着姿势,所有的威仪都是无常。在四威
仪中学习身体威仪稳定,身体威仪稳定会帮助我们调心稳定,在身心稳定的情况下,什
么活动都能做好,修行也能进入情况。
◎威仪的精髓在根律仪
修习戒、定、慧远离烦恼,远离的条件就是威仪,而威仪的精髓在根律仪。中国禅堂习
惯大家一起共修,常常一起修行了很多年,却不知道隔壁的人是谁,这种远离是非常宝
贵的。能如此修习,就可以利益自他。根律仪是戒律的精髓,当有根律仪时,威仪就能
稳定,威仪稳定,心就容易稳定,容易专注于所缘,定力便能增长,进而开展智慧。
◎调身体稳定平衡
... 阅读全帖
l*t
发帖数: 1695
2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佛说净业障经一卷
尔时世尊复告阿难。譬如日光所至之处破众闇冥。如是阿难。若有众生得闻此经。当知
是处有大照明。能令众生于一切法得无障碍。尔时阿难前白佛言。世尊。云何众生于一
切法得无障碍。佛言。且止阿难。何用问此。如是事为如来若说障与无障诸天世人皆当
惊疑。尔时文殊师利法-王子白佛言。世尊。愿说障碍不障碍法。诸菩萨闻。能于后时
五浊恶世。于诸世法不生染着。佛告文殊师利。夫障碍者。贪欲是障碍。嗔恚是障碍。
愚痴是障碍。布施是障碍。持戒是障碍。忍辱是障碍。精进是障碍。禅定是障碍。智慧
是障碍。佛想是障碍。法想是障碍。僧想是障碍。空想是障碍。无相想是障碍。无作想
是障碍。无行想是障碍。不生想是障碍。文殊师利。取要言之。若于诸法有缚有解。当
知如是皆是障碍。尔时文殊师利法-王子白佛言。世尊。云何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
慧是障碍法。佛告文殊师利法-王子。一切诸法性无障碍。而诸凡夫愚小无智自生分别
。于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而作障碍。所以者何。文殊师利。凡愚之人行布施时。
于悭众生不生恭敬。以不恭敬便生嗔心。以嗔心故堕大地狱。身自持戒。见犯戒者而生
轻慢。说其过恶令他闻之生不恭敬。以不恭敬故堕于恶趣。自修忍辱。以...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2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讨论]再论老鹰吃小鸟
慈经说∶众生都是自己业报的承受者。这句话出现在以慈心为主题的经文中,貌似突兀,而是提醒我们,就算我们成就无量慈心,对众生的业报,只能成为增上缘,略有帮助,主要的因缘还在众生。
老鹰吃小鸟,都是业报。要有效帮助众生,是要转变他们的因缘∶持五戒十善,就不堕恶趣。等到众生堕恶趣,那是恶业已经成熟,想要帮忙是事倍功\半。有智慧的菩萨,还是多在因上帮助众生,想在果报成熟时帮助众生,费劲又不圆满。
如果能够在果报成熟时有效帮助众生,地藏菩萨早就让地狱空了。
i***r
发帖数: 292
3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大迦叶尊者的悲心 (Z)
二、以清净心说法
(一)非不说法
有些人对大迦叶的一个主要的偏见,就是认为尊者有隐遁、独善的倾向,不问僧
事,甚至不愿意说法。前文已经说过,头陀行并非隐遁的、独善的,也有利他的一面。
这是因为头陀行者本身就是一种身教。况且大迦叶并非不说法,这在经律中都是有所记
载的。
头陀行法之一就是要乞食,从这一点来说,头陀行者虽住于闲静处,但还不能离
城邑、聚落太远,因为要乞食。其实头陀行比丘与聚落比丘一样,依众乞食,随缘教化
,因而决不能武断地说他们是隐遁的、独善的。也就是说,他们也会随缘说法、教化众
生。因为在印度的当时,出家人受人信施后,普遍地要为施者说法。
如经中记载,有一位婆罗门妇敬信婆罗门,欲供养婆罗门。大迦叶在佛陀的提点
下,显婆罗门身而方便度化这位婆罗门妇。大迦叶为她说种种法后,婆罗门妇即得法眼
净,无有狐疑,自皈三宝,受持五戒。她的婆罗门丈夫回家后,竟也受她感化,一同皈
依佛陀,得法眼净,受持五戒。[16]
而印顺法师却说大迦叶“是一位女性的绝对厌恶者”。[17]但就是在大迦叶的指
引下,他原来的妻子妙贤由外道而皈信佛陀,依大世主(即大爱道)出家受具。因为妙贤
“姿态绝伦”、“仪... 阅读全帖
r****n
发帖数: 8253
3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念佛退鬼
佛教里面比较传统的驱鬼方法是慈心禅,念诵护卫经,而慈心禅也好,护卫经也好,其
主要内容都是让心变得正面,充满强烈的善心所,所谓邪不胜正,当你自己善心所强大
,正气足的时候,负面的东西自然不敢靠近。
所以并不是什么咒语或者念诵什么真正有效,而其实是让自己的心处于正面的状态,才
是最有效的。
r*******c
发帖数: 1060
32
应笑则笑。应欢喜则欢喜。应起慈心则起慈心。可耻则耻。闻善着意。
Y**u
发帖数: 5466
33
☆─────────────────────────────────────☆
imper (Imper) 于 (Sat May 7 14:38:15 2011, 美东) 提到:
大迦叶尊者的悲心
释恒强
一、自利利他的头陀行
二、以清净心说法
三、佛陀嘱法大迦叶
四、结集三藏
五、呵责是爱护
六、结语(含注释)
☆─────────────────────────────────────☆
imper (Imper) 于 (Sat May 7 14:39:00 2011, 美东) 提到:
【提 要】 大乘佛教的信奉者一直以来对大迦叶等声闻众存在误解、偏见,说他们自利
独善,贬斥他们为“小乘”,讥毁他们为“痴犬”、“焦芽败种”,这都是不实、不公
的。大迦叶尊者行头陀行也有利他的一面,也常以清净心说法,乃至为正法久住而说法
。尊者人间乞食,随缘教化,也经管精舍,领众共修,利益大众。佛陀常常赞叹尊者、
维护尊者,以便在僧团中树立起尊者的威信,最后将佛法付嘱于他及阿难。佛陀涅槃后
,尊者即发起僧众忠实地结集佛陀的...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34
☆─────────────────────────────────────☆
rainbowcc (A blessed innocent! Hula!) 于 (Sun Jun 5 10:05:21 2011, 美东) 提到:
RT
还有一个问题,有些长期来的ID,是网站聘请来的么?纯好奇。
☆─────────────────────────────────────☆
arthury (弱智儿童欢乐多) 于 (Sun Jun 5 10:28:18 2011, 美东) 提到:
宗教哲学这些,就跟钓鱼摄影一样,无论到哪,都有一些爱好者的吧
☆─────────────────────────────────────☆
rainbowcc (A blessed innocent! Hula!) 于 (Sun Jun 5 10:39:52 2011, 美东) 提到:
哦,这样子的。有道理哦。呵呵。
您当过版主,冒昧打听一下,做版主,网站发薪水吗?
这里有拿薪水的ID吗?还是大家都是因兴趣或各种原因自愿来发贴的?
☆─────────────────────... 阅读全帖
f*******8
发帖数: 3612
3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执着心, addiction, and Dopamine

这个事情,我注意到了,
不过心理现象总是太复杂,所以只是提供多一个视角。
慈心,不是不好,应该学。
如果要学,我就学Oops, 她的心很善良透明,据说她能
修到很多肉眼看不见的众生喜欢到她身体那里穿来穿去,
那些众生也不知道为什么,不知道那里是个人,只是觉得那里能量很舒服,大概。
她也不是故意吸引人,只是自然散发的能量。
不过另一方面,佛教里有故事解释,引小动物过来,这本是觉受方面的事情。
但不可作为究竟。尤其是,如果通过觉受,把人引来后,
不能教人正确、真实的道理,那还是在觉受中打滚。
这就是为什么有人号称学佛关心人,但最后把佛教改成“人间”佛教。
看上去好象是关心人,其实是引人在觉受中打滚,脱离解脱道。
(所以这个事情比较复杂,并非一个人的做法就全对或全错)
据说,修到究竟,小鸟是不知道“你”在此,所有动物都自在。
因为完全无我的人,周围的小动物可以完全感受不到。
当然,这里有我无我,慈心里是否有平常心。我外人不好判断。
----------------------------
另一点,对我个人来说了原来太忽略日常的人情互动,
这是一个误区,需要改。我不能因为只求干枯的道理,而忽...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3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善护自心
杂阿含619经[正闻本781经/佛光本633经](念处相应/道品诵/修多罗)(庄春江标点)
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拘萨罗人间游行,于私伽陀聚落北身恕林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
「过去世时,有缘幢伎师,肩上竪幢,语弟子言∶『汝等于幢上,下向护我
,我亦护汝,迭相护持,游行嬉戏,多得财利。』
时,伎弟子语伎师言∶『不如所言,但当各各自爱护,游行嬉戏,多得财利,身得
无为安隐而下。』
伎师答言∶『如汝所言,各自爱护。然其此义,亦如我说,己自护时,即是护他;
他自护时,亦是护己,心自亲近、修习、随护、作证,是名自护、护他。云何护他、自
护?不恐怖他,不违他,不害他,慈心哀彼,是名护他、自护。』
是故,比丘!当如是学∶自护者修四念处,护他者亦修四念处。」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相应部47相应19经/私达迦经(念住相应/大篇/修多罗)(庄春江译)
有一次,世尊住在孙巴国。孙巴国的城镇,名叫私达迦。
在那里,世尊召唤比丘们∶
「比丘们!从前,有一位旃陀罗竹竿特技表演者,举起旃陀罗竹竿后,召唤徒弟昧
达迦大林迦说∶『来!亲爱的昧达迦大林迦!你登上我的肩膀后,站到旃陀罗...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3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生灭的问题
这个跟没回答一样, 说说您是怎么做的吧?
慈心观? 应该也是生灭法吧, 比如说你面对小鸟就有慈心, 回到版上就只能看见嫉
妒贪恨了。 慈悲喜舍, 如果修慈可以得道, 修悲就也应该可以, 你有没有试过呢?
回到原来的问题: 生灭本身可不可以导致生灭之灭?
q****n
发帖数: 4574
38
佛說四十二章經解
明古吳蕅益釋智旭著
----------------------------------------------------------------------------
----
佛說四十二章經解
明古吳蕅益智旭著
~d 1
經題七字。通別合舉。人法雙彰。經之一字是通名。一切大小乘脩多羅藏。同名經故。
佛說四十二章六字是別名。異眾經故。就別名中。佛為能說之人。四十二章為所說之法
。佛者。梵語具云佛陀。此翻覺者。謂自覺。覺他。覺行圓滿。自覺不同凡夫。覺他不
同二乘。覺滿不同菩薩。卽是釋迦牟尼如來萬德慈尊。娑婆世界之教主也。說者。悅所
懷也。佛以度生為懷。機緣未至。默然待時。機緣旣熟。應病與藥也。四十二章者。約
數標名。蓋從一代時教之中。摘其最切要。最簡明者。集為一冊。以逗此土機宜。所以
文略義廣。該通四教。未可輒判作小乘也。
~s 1
後漢迦葉摩騰竺法蘭同譯
~d 2
後漢。卽東漢。對前漢而言之。孝明皇帝永平三年。歲次庚申。帝夢金人項有日光。飛
來殿庭。以問群臣。太史傅毅對曰。臣聞西域有神。號之為佛。陛下所夢。其必是乎。
博士王遵亦奏曰。按周書異記。載佛誕於周昭王二...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3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合集] 生灭的问题
☆─────────────────────────────────────☆
Yisu (大头教主) 于 (Tue Nov 1 10:55:01 2011, 美东) 提到:
众生只所以不能解脱, 经书上都说是因为有五蕴生灭的存在。 只要能把五蕴灭掉,
就是寂静陧盘常乐。大家也似乎都是这样看的。
两个问题:
1: 生灭的存在是本来就存在吗, 还是自己可以寂灭的吗?
2: 起心动念也都是生灭。 如果要想把生灭灭掉, 是用生来灭, 还是用灭来减呢?
还是说生可以自己消减, 灭也可以自己消减?
☆─────────────────────────────────────☆
Reo ( 神 愛 世 人) 于 (Tue Nov 1 11:12:06 2011, 美东) 提到:
未知生,焉知死
☆─────────────────────────────────────☆
Yisu (大头教主) 于 (Tue Nov 1 11:20:29 2011, 美东) 提到:
☆─────────────────────────────────────☆
rayk... 阅读全帖
b*****l
发帖数: 3821
40
下面是以前在个博客上看到的,觉得很有道理: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dd7a2b10100s9i2.html
他人信不信佛,并非由你来决定,而是他们自己的因缘。如果你对佛法
有一定认识,不妨对亲友略谈一下佛法的殊胜及因果等教法,
或许能令亲友生敬信而依止三宝,或起码令他们不至天天评谤三宝。
朋友对你的信仰反感,往往是因为你自己的言行未能表现佛法。
如果你的内心洋溢出慈心及悲心,相信大部份不论什么信仰的
人都不至对你反感。如果你处处标奇立异,天天评击别人的信仰
或他人的不善业,只会令人讨厌你,亦祸及你的信仰。
初皈依的人,首要任务是管好自己,不是去激进地向他人布教说法。
如果你的一举手一投足都表现慈心及悲心,他人自然会察觉,
最好的教育往往不需要说话。即使要弘法说法,也需要很大的安忍及善巧。
有些人在皈依以后,一见到他人的过失,就搬出一大堆佛法戒条
及因果理论来吓唬他人,结果自己没有了一堆朋友,
却未能令一个人对佛法生欢喜心,反而令他们都讨厌佛法。
反过来说,如果自己的言行都向好的方向改变,别人自然会喜欢亲近,
你说的话也较易令他人接受,至少不会令... 阅读全帖
d******e
发帖数: 4192
41
http://www.fjbk.cn/User15/12012/show.asp?/_articleid/184851.htm
日出灵山
按语:灵山不慧,笃信佛法,“欲令同人,咸修净业,离苦得乐。以净土诸书
,文深义奥,不便初机,及无学问人。”(引文为印祖语,下同)因读宽公神游净土,
亲觐三圣,秉承慈训,著述《西方极乐世界游记》之书,理法兼备,义旨双融,于“生
死海中,得此指南,则背东向西,舍秽取净,信愿念佛,求生西方。当必一超直入如来
地,不复在此世界中,长受生死轮回之苦矣。既是志同道合,何妨助其劝导。”乃欲发
心护持者久已。
正如宽净法师所说:“自《西方极乐世界逰记》一书流通世间后,佛教界的反
应,褒贬参半,这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疑问不是不好的,有疑问,才有解答。任何学
问真理,都是这样产生出来的,而真理是愈辩愈明的。”
长期以来,由于高僧宣化、净空二巨公,早年双批此书,谓伪为者。遂有崇拜
二公者,竞起破斥,罗织罪名,致令此书,自1987年面世以来,屡遭蒙尘,弃毁至今,
沉冤未雪。一般善信,疑根未断,亟待识者,正本清源,还诸公道;颇有... 阅读全帖
N*n
发帖数: 456
42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
唐西天竺沙门 伽梵达摩 译
御制大悲总持经咒序
朕闻观自在菩萨誓愿。入微尘国土。拯拔一切有情。离诸苦趣。故说是无量功德总
持经咒。世间善男子善女人。一切众生秉心至诚持诵。佩服此经咒者。种种恶趣。种种
苦害。咸相远离。咸得圆融。超登妙道。若此海波沾濡。下风吹触。业释障消。获是胜
果。非但耳之所闻。实目之所睹。明效大验者也。若智慧福德之士。根器深厚。坚持佩
诵。勤行不辍。又能广为演说是经咒。功德不可思议。若薄福不信者。亦心生信解。亦
得同超佛境。真实不虚。夫观世音誓愿弘深。发大悲心。以济度群生。朕君临天下。闵
众情之昏瞀堕五浊。而不知以此经咒。用是方便。觉悟提撕。俾一切庶类。皆超佛域。
又况如来化导。首重忠孝。凡忠臣孝子。能尽心以事君。竭力以事亲。所作所为。无私
智陂行。广积阴功。济人利物。又能持诵是经咒。则跬步之间即见如来。若彼不忠不孝
不知敬畏。则鬼神所录阴加谴罚。转眄之间。即成地狱。盖善恶两途。由人所趋。凡我
众庶。宜慎取舍。书此以为劝。
永乐九年六月  日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
如是我闻。一时释迦牟尼佛。在补陀落... 阅读全帖
s*******1
发帖数: 191
4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出入息观的修法 zhuan
1.为何修出入息观?
修出入息观是将心集中一处,克服胡思乱想的心。心乱则没有定力,整天被外境所转
。佛教经典说:“制心一处,无事不办。”就是说,只要你能够专心地定在一点,心定
不动,心就有力量做很多事情。即观呼吸的出息与入息,很专心地看着呼吸的出、入。
因为这种观法在佛教中非常普遍,可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修法。我在这里教导大家怎
样修。
2. 出入息观的修法
首先找一个环境清净、空气清新的地方静坐,光线不要太亮,在座位上最好铺一个坐
垫。盘腿可以单盘或双盘,不管怎么盘,全身肌肉要放松。就是说,你在静坐时身体的
任何肌肉都要舒服、放松,不要拉紧,这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全身的肌肉不放松,你就
不可能把静坐修好。手可以放在腿上,也可以结手印,左手在上,右手在下,或者右手
在上,左手在下,然后两个拇指相碰在一起。当你把坐姿坐好,把头摆正,眼睛朝前方
看,如此,头就不会低下来;在头没有低下的情况下,眼睛慢慢往地上看,然后盖住,
这样,你的头就摆正了。此时,精神不要集中在眼睛,专心地注意呼吸。呼吸的观法有
数呼吸、观丹田呼吸与观鼻尖呼吸。其中,中国天台宗讲的是六妙门的数息观,而缅甸
的马哈希法门则是... 阅读全帖
q****n
发帖数: 4574
4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慈经 -- 很好听的音乐
【慈經 Metta】 中文唸誦版 9分07秒
◇ 作曲:黃慧音 (Imee Ooi)
◇ 編曲:黃慧音 (Imee Ooi)
◇ 唱頌:黃慧音 (Imee Ooi)
◇ 唸誦:黃慧音 (Imee Ooi)
願我無敵意、無危險。
願我無精神的痛苦。
願我無身體的痛苦。
願我保持快樂。
願我的父母親,我的導師、親戚和朋友,我的同修,
無敵意、無危險,
無精神的痛苦,
無身體的痛苦。
願他們保持快樂。
願在這寺廟的所有修禪者,
無敵意、無危險,
無精神的痛苦,
無身體的痛苦。
願他們保持快樂。
願在這寺廟的比丘、沙彌,男教徒、女教徒,
無敵意、無危險,
無精神的痛苦,
無身體的痛苦。
願他們保持快樂。
願在我們四資具的布施主,
無敵意、無危險,
無精神的痛苦,
無身體的痛苦。
願他們保持快樂。
願在我們的護法神,
在這寺廟的,在這住所的,在這範圍的,
願所有護法神,
無敵意、無危險,
無精神的痛苦,
無身體的痛苦。
願他們保持快樂。
願一切眾生,
一切活著的眾生,一切有形體的眾生,
一切有名相的眾生,一切有身軀的眾生,
所有雌性的,所有雄性的,
所有聖者,所有非聖者,
所有天神,所有人類,
... 阅读全帖
q****n
发帖数: 4574
4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慈经 -- 很好听的音乐
一位法师告诉我:
修慈心观的对象:同性别、活人
修慈心观的对象忌:异性别、已往生之人
每日睡前,静下来,一次一个对象,发自内心诵出慈经内容
发自内心的心愿将之诵出
专心及持续是诵出的要点。
------
四无量心(慈悲喜舍四无量心),要多修,有大益处。
S**U
发帖数: 7025
4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到了该离开的时候了
佛陀对于没有真实利益的事,是鼓励修行人不要去做的,只作有真实利益的事。
杂阿含408经
佛告比丘∶
「汝等莫作如是论议,所以者何?如此论者,非义饶益,非法饶益,非梵行饶益,
非智、非正觉,非正向涅盘。
汝等比丘应如是论议∶『此苦圣谛,此苦集圣谛,此苦灭圣谛,此苦灭道迹圣谛。
』所以者何?如是论议是义饶益,法饶益,梵行饶益,正智、正觉,正向涅盘。
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0408.htm
佛陀没有说修行人不见他人过。而是如实的、在适当时间、有益的、言词柔和的、慈心
的指出过失。
杂阿含497经
佛告舍利弗∶
「若比丘令心安住五法,得举他罪,云何为五?实非不实、时不非时、义饶益非非
义饶益、柔软不麁涩、慈心不瞠恚。舍利弗!举罪比丘具此五法,得举他罪。」
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0497.htm
b**d
发帖数: 7644
4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到了该离开的时候了
agreed. 发心是非常重要的。 good intention is like慈心禅。 如果发心不重要,南
传干嘛还特地修行慈心呢?
S**U
发帖数: 7025
4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到了该离开的时候了
佛陀对于没有真实利益的事,是鼓励修行人不要去做的,只作有真实利益的事。
杂阿含408经
佛告比丘∶
「汝等莫作如是论议,所以者何?如此论者,非义饶益,非法饶益,非梵行饶益,
非智、非正觉,非正向涅盘。
汝等比丘应如是论议∶『此苦圣谛,此苦集圣谛,此苦灭圣谛,此苦灭道迹圣谛。
』所以者何?如是论议是义饶益,法饶益,梵行饶益,正智、正觉,正向涅盘。
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0408.htm
佛陀没有说修行人不见他人过。而是如实的、在适当时间、有益的、言词柔和的、慈心
的指出过失。
杂阿含497经
佛告舍利弗∶
「若比丘令心安住五法,得举他罪,云何为五?实非不实、时不非时、义饶益非非
义饶益、柔软不麁涩、慈心不瞠恚。舍利弗!举罪比丘具此五法,得举他罪。」
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0497.htm
b**d
发帖数: 7644
4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到了该离开的时候了
agreed. 发心是非常重要的。 good intention is like慈心禅。 如果发心不重要,南
传干嘛还特地修行慈心呢?
d******r
发帖数: 5008
50
http://www.drbachinese.org/online_reading/dharma_talks/FaJeiWei
法界唯心-1981年亚洲弘法记行
宣化上人
一 九八一年十二月十七日 吉隆坡
什么是邪师
更可悲者,在此魔强法弱的时代,不少冒充为佛教徒,诳称为善知识者,挂羊头而卖狗
肉,打出佛教的招牌,实则行持恶法,卑鄙无比。他们公开赞叹男女欲乐双修,谓此即
菩提无上道,即身成佛之真传,专以诡异神通,炫惑世人。
“云何贼人,假我衣服,裨贩如来。造种种业,皆言佛法。却非出家,具戒比丘,为小
乘道。由是疑误,无量众生,堕无间狱。”
《楞严经》云:“现美女身,盛行贪欲,未逾年岁,肝脑枯竭...多陷王难,未及遇
刑,先已干死。恼乱彼人,以至殂殒。”﹝想阴魔第十﹞吾人怎能不心惊?愿诸青少年
勿为欲乐双修之噱头所惑,以免伤身害命,泯灭淳善之本性。
常言我是活佛、菩萨再来,但不经修得,无修无证,拨无因果,豁达空。这都是大我慢
魔、狂魔、空魔作怪,故大言不惭。经云:“生无限勇,其心猛利,志齐诸佛。谓三僧
劫,一念能越。﹝受阴魔第二﹞”是人喜言某人是某佛,某菩萨化身,或言佛也有大小
,先佛后... 阅读全帖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