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topics

全部话题 - 话题: 无生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
p******1
发帖数: 177
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金刚经》开示录 (8)
索达吉堪布 传讲
第六节课
昨天讲了“三轮体空”的布施是一切布施中最殊胜的,这种福德资粮所摄的果位——佛
的庄严色身并不存在,因为凡有相状皆非究竟实相。今天继续讲: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
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
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
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
。”
须菩提问佛陀:“世尊,将来很多众生听到如此甚深的般若法门,能否生起真实的信心
?”佛告诉须菩提:“你不要这么说。我灭度后末法五百年时,有持戒清净、修积福德
的三藏法师,将对《金刚经》生起无比的信心,这一点毋庸置疑。你要知道,这些人不
是一般的缘分,他们往昔并不是在一尊佛、两尊佛、三四五尊佛面前种过善根,而是在
无量千万尊佛前种过善根。乃至有人听闻《金刚经》的词句,仅仅生起一念清净的信心
,须菩提,如来以无漏智慧悉能了知彻见,此众生将获得无量福德。”
〖后五百岁〗有两种说法:1、通常指现在五浊兴盛的末法时代,“五百”不是一个具... 阅读全帖
p******1
发帖数: 177
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金刚经》开示录 (8)
索达吉堪布 传讲
第六节课
昨天讲了“三轮体空”的布施是一切布施中最殊胜的,这种福德资粮所摄的果位——佛
的庄严色身并不存在,因为凡有相状皆非究竟实相。今天继续讲: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
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
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
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
。”
须菩提问佛陀:“世尊,将来很多众生听到如此甚深的般若法门,能否生起真实的信心
?”佛告诉须菩提:“你不要这么说。我灭度后末法五百年时,有持戒清净、修积福德
的三藏法师,将对《金刚经》生起无比的信心,这一点毋庸置疑。你要知道,这些人不
是一般的缘分,他们往昔并不是在一尊佛、两尊佛、三四五尊佛面前种过善根,而是在
无量千万尊佛前种过善根。乃至有人听闻《金刚经》的词句,仅仅生起一念清净的信心
,须菩提,如来以无漏智慧悉能了知彻见,此众生将获得无量福德。”
〖后五百岁〗有两种说法:1、通常指现在五浊兴盛的末法时代,“五百”不是一个具... 阅读全帖
r****n
发帖数: 8253
3
《杂阿含经》卷12〈293经〉:“此甚深处,所谓缘起,倍复甚深难见,所谓一切取离
、爱尽、无欲、寂灭、涅槃;如此二法,谓有为、无为。有为者若生、若住、若异、若
灭,无为者不生、不住、不异、不灭,是名比丘诸行苦寂灭涅槃。因集故苦集,因灭故
苦灭,断诸迳路,灭于相续,相续灭灭,是名苦边。比丘!彼何所灭?谓有余苦,彼若
灭、止、清凉、息、没,所谓一切取灭、爱尽、无欲、寂灭、涅槃
=============
只要是涅槃,必定是无生,无住,无异,无灭的,这里的生住灭,都是指有为法,绝不
是什么所谓不生贪嗔痴。
涅槃也是非缘起的,而且是诸行寂灭,这些都是很清楚的经典原文,有些人接受不了涅
槃无五蕴,接受不了涅槃无生灭,想办法把涅槃调和成和五蕴生灭相容。
r****n
发帖数: 8253
4

涅槃不是一种身心状态,而是一种无五蕴,无生灭,无身心状态的抽象存在方式。用南
传上座部的说法,就是胜义的究竟真实法。
涅槃不是入定,因为一般的入定,都是有身心,有生灭,只是心专注于一个所缘上。此
时绝不是涅槃的,哪怕最高的非想非非想处定都还不是涅槃。
但灭尽定则确实是涅槃,因为灭尽定心心所全灭,它是一种稳定的涅槃。只有三果和四
果圣者才能达到的。
涅槃必须要符合以下几个性质
1,无贪嗔痴
2,无五蕴,无生灭
3,非缘起
不具备上述任何一个,都绝不可能是涅槃,所以阿罗汉和佛陀的日常生活状态,都不是
什么涅槃,t它们都是五取蕴,而且都是苦。
如果把阿罗汉和佛陀的日常生活状态也当成涅槃,则面临严重的矛盾,因为涅槃是苦灭
,而五取蕴是苦,不可能即是苦,又是苦灭。而且日常生活状态,全部是缘生的五蕴,
全部是有为法。
r****n
发帖数: 8253
5

你自己概念混乱,而且严重邪见,所以才导致问题都问错
而我的回答则很清楚,我绝不说进出涅槃,而只说证涅槃,实现涅槃等。
进出涅槃,就预设了一个连续性的本体,但是证涅槃,实现涅槃则不是。
在轮回状况或者有识在的情况下,佛陀只是生灭相续的五蕴,不可能有其它,如果你说
佛陀进入了涅槃,那么就等于是说五蕴没有灭,然后进入涅槃,但实际涅槃必须是五蕴的
灭,所以这个说法完全矛盾。
绝不能说佛陀是生灭相续的五蕴,也更不能说佛陀是本心外加生灭相续的五蕴,前者会
造成断见,割裂五蕴和涅槃的关系,后者会造成常见,认为有个本心出入涅槃。
正确的表达应该是,当有识在的时候,佛陀只是生灭相续的五蕴,当识灭的时候,佛陀
则只是无生灭的涅槃本身。
佛陀,实际是生灭相续的五蕴和无生灭的涅槃两种互相矛盾的存在方式的统一。犹如波
和粒是电子的两种互相矛盾的存在方式的统一。
z**n
发帖数: 22303
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大手印 (转载)
【 以下文字转载自 Tibetan_Buddhism 俱乐部 】
发信人: zoun (Konchog Gyamtso), 信区: Tibetan_Buddhism
标 题: 大手印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hu Dec 5 12:04:46 2013, 美东)
卡卢仁波切讲授
───缪树廉译
佛法广大,传统上说有八万四千法门,据说每一法门所包含的经典,都多到要用一只大
象所能载动的全部墨汁才能写完。佛法富有无尽的法教与善巧方便;每一法教或方便的
根本目的都是一样;协助众生了知心性,以使在各种情况下的众生皆能获益。
根据佛法,正觉有三面。一面是法身,常用金刚持的姿态来象征。人间所流传的密续就
是出自金刚持所表现的觉悟层面。秘密藏密续〈Guhyagarbha-tantra〉中,有一赞叹心
的祈祷文:
我今礼敬心,心似如意宝,
人所有目标,皆由心实现。
心性诸法本;轮回涅槃中,
无不由心生。
传佛教的四大派──萨迦、格鲁、噶举和宁玛──所用修行方法甚多。每派都修加行,
首先是皈依三宝,然后以行动来表现皈依三宝,如顶礼、念诵、献供、净化和修观,使
我们与自己的上师合一。每一派都... 阅读全帖
W*********E
发帖数: 197
7
ZT
浅谈喇嘛教双身修法之歷史回溯及其法义之过失
鉴於当前很多人否认喇嘛教存在双身修法,乃至在无法否认双修后,為其在法义上百
般粉饰,故而末学撰写此文,力图从歷史事实的角度来证明双修真实存在,以及浅探其
源头。并就其行為在法义上產生的种种过失,而进行一番法义辩证。
让我们先回到西元14,15世纪,当时的喇嘛教萨迦派和噶举派為争夺权力,战火不息
,喇嘛们无心修持,不少喇嘛藉口要修习密法,向民间索要妇女,供其姦淫,美其名曰
:无上瑜伽。当时混乱的局面,致使很多妇女都不敢独自去喇嘛庙进香礼佛,唯恐遭眾
喇嘛集体姦淫。这些喇嘛无恶不作,直至西元16世纪,还有喇嘛藉口《伏藏密法》使百
姓供酒,名為供甘露,供妇女,名為供明母,一般的人民沦為奴隶不如的生活,而僧侣
阶层却由於权力的威势而堕落腐化,喇嘛以饮酒、食肉、行淫作為成佛的无上法门,故
而将蓄妻生子以為常径。
元朝最后一个皇帝顺帝昏庸无能、惑于秘术,有奸臣介绍喇嘛于帝前行运气之术,名
“演揲儿”(意為大欢喜或大喜乐,即是男女双修的无上瑜伽法),自此,顺帝沉於其
间,其诸弟及宠臣,也在帝前,男女裸处,并将该处称呼為“吐即兀该”(意為事事无
碍),... 阅读全帖
n********n
发帖数: 8336
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佛教的涅盘与净土
大家有意见吗?
----------------------------------
人因有无明,所以最后生出生老病死,且在轮回中转来转去,受苦不停,人如能除无明
,自然不会再有生老病死,自然再也不会有轮回转世之苦了。佛教徒最怕这个轮回,因
轮回有生死之苦,如再生在某一道中,仍会再有死。再有死,仍会再有生,如此生生死
死,死死生生,真是痛苦无穷了。佛教所讲的「得解脱」,便是想从这个苦的轮回脱离
解放出来。
从生死轮回的道理推演结果,佛教徒憧憬着有那么一个境后(或说人修到某种最高状态)
与梵天神互相接合的一种境界,叫做「梵我一如」(或称梵涅盘)。佛教既不信神,因此
,原有的涅盘内容也必须予以澈底改革,以合乎佛教的宗旨。于是,佛教所讲的涅盘,
自然没有梵天,也自然变为一个所谓无生、无死,一切烦恼永尽,不再有生死的地方了
。因佛教徒惧怕生死轮回,不再有生死之处便是他们追求的最终目标。
涅盘的梵文是Nirvana,有各种解释:Nir是「不」之意,Vana是「织」之意,全句是:
涅盘即是不织不死,断去烦恼之意,「烦恼(Kilesa)」在佛教中又称作「惑」,指恼乱
心身的精神作用而言。Nir是「不... 阅读全帖
n********n
发帖数: 8336
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涅磐就是彻底死亡ZT
涅磐就是彻底死亡
发布时间:2013-01-06 12:18 作者:svideo 浏览:867
涅槃是什么呢?佛教对此总喜欢故弄玄虚,什么不生不灭,圆满寂灭,不可思议等
说辞,让很多人糊里糊涂,乃至对它敬而远之。
其实涅槃这东西非常容易理解,就是彻底死亡,灰飞烟灭的意思。当然佛教对此会
断然否定,他们认为这是断灭邪见,涅槃可完全不是这么回事。但是我要坚持告诉大家
,涅槃就是这么回事。
原始佛教有一派认为涅槃是灰身灭智,这派比较老实,不耍那么多花招,差不多说
出了真相。涅槃不是死亡,而是彻底死亡。
所谓彻底死亡,看上去似乎很荒谬,但根据佛教的教义,人并非一死了之,死后还
要继续变化为各种存在,所谓死亡,在佛教里只是一种变化的必经过程而非终结。佛教
认为有生皆苦,所以追求无生,无生就是涅槃的另一个名词。
在常人看来,死亡就是生命的终结,佛教不这么认为,佛教认为要终结生命是比登
天还要难的事情。佛教的各种修行学说,最终都是一个目的,就是追求生命的不再延续
,也就是彻底死亡,这就是涅槃的真相了。
当然上面说的都是原始佛教也就是小乘佛教的观念。后世的人觉得小乘佛教太悲观
消极,或者说太残酷真实了... 阅读全帖
d**********6
发帖数: 237
1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露珠证道
山间的清晨,空气湿润而清新,只有一个字可以形容,那叫爽。
溪声潺潺。小鸟出窝,落在枝头,抖抖翅膀,惬意地叫几声,万物都醒了。
草木欣欣。溪边的灌木叶片上挂满了露珠,被初升的太阳一照,晶莹剔透,尽显精彩。
露珠们互相打量着,越看越得意,原来我们这么美,啊!生命,真奇妙!
有欢喜就有烦恼。有个叫知识渊博的露珠说:“我听人讲,人生如朝露,短暂极了。”
“啊呀!人类好歹还有几十年的生命,可我们正好是那被形容短暂的露珠啊!”有个多
愁善感的露珠一边说着,就一边哭了起来。
有个喜欢较真的露珠很精确地算了一下,悲哀地说:“我们这些享受阳光的露珠只剩下
十八分二十六秒表的生命了。”
露珠们都哭了起来,它们已经对自己的身体产生了强烈的爱意执著。它们埋怨这个千差
万别的娑婆世界很不公道,于是它们使劲地哭着,把整个身体都哭成了眼泪。然而它们
太渺小了,整个身体都变成眼泪也只有那么一滴,想哭个涕泪横流都做不到。
佛陀在虚空看着这些横生烦恼的露珠众生,心生悲悯,便对它们说:“各位稍安勿躁,
请回头观察自己,你们的身体只是一个众缘和合的暂有假象,并没有一个真实的体性存
生,这种自我的感觉只是一个无端的妄想罢了。你... 阅读全帖
P****S
发帖数: 2286
1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本着学习的心问一个
诸法无自性和空就是无自性完全两回事。说“中观的空就是无自性”说明还没有明白中
观。中观的根本逻辑表达方式是只破不立。如果问空是什么?这个问题其实没有答案。
因为问题本身就有问题。如果能用“什么”来表达空性,那空性也就不成为空性了。所
以对“空是什么”这个问题的答案,就是以各种方式告诉你“空不是什么”。比如可以
沉默不语,也可以扔给你“无生”两个字。“诸法因缘生”,啥叫“无生”啊?这个只
能心领神会了。
我没有系统学过小乘的经典。但从网友转的经典来看,小乘的修法跟中观是一个思路。
在修行中一路破下去,结果就是涅磐。但我发现学小乘的佛友普遍有个涅磐就是什么什
么的核心观念。能用什么什么来讲的都是轮回啊。
b*****l
发帖数: 3821
12
大乘道次第
第二个是大乘道。大乘的道次第中,关于道前的次第,汉传佛教讲得不是很清楚。藏传
佛教讲得非常清楚。大乘道第一步,皈依三宝、布施、持戒等这些,跟小乘是共同的、
一样的。大乘所特有的,是第一步要发菩提心。
发菩提心
对于发菩提心,汉传佛教确实不是十分重视,净土宗、禅宗等各个宗派也都有,但缺乏
具体的方法,而且不是把这个当成一个内容,特意的去修。藏传佛教中,发起菩提心需
要用一定的方法来修。按照原来藏传佛教的规定,单是发菩提心,格鲁派中要修十二年
。通过这十二年专修,甚至闭关专门观察,这样发起的菩提心是很坚决、很坚定的。发
了菩提心才能进入大乘,真正的发起菩提心才能叫“假名菩萨”。你没有发的话,虽然
是在修大乘,不能叫做大乘,实际上还是小乘,因为你主要考虑的是自己的解脱问题。
当然,发菩提心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菩提心是大乘的因。如果没有真切的发起菩提
心,而且这个菩提心非常坚固的话,就不能成佛,因为它没有种子。它是因,你没有种
下种子那怎么样结出果实呢?这一步非常重要。
发菩提心又分为很多层次。真正的菩提心——胜义菩提心,将来能够成就佛果的这种菩
提心,是在见道以后发的。要到初地... 阅读全帖
b*****l
发帖数: 3821
13
净土法门
净土法门的殊胜利益已经显现出来了。在小乘道中,大乘道中,密乘道中,即生能够得
到解脱的可能性对今天的绝大多数人来讲,基本上已经没有了。即使修到初果,还得七
生七死。要修到初果这种可能性,对一般的人来讲也是很小的。如果是初果都修不到,
那怎么办?能不能得到解脱呢?汉传佛教里面讲能,就是净土法门。
净土法门当然也有它严格的往生条件,这种往生条件主要是根据阿弥陀佛在因地所发的
愿。这个愿有的经上说是二十四愿,有的是四十八愿,有的三十六愿。总之,我认为大
体上看最关键的愿就可以了。愿都是如理而发的,必须要明白发这个愿的道理。因为佛
菩萨的愿要成就,必须要合于法性之理。一般来说,必须要对土法门深信发愿,而且也
要一定的时间,不是说一刹那之间想到要往生净土就可以往生。经里面解释一般是十念
,十念怎么解释呢?十念可以做短的解释,也可以做长的。最短念阿弥陀佛念十声也可
以算十念。最长的的话,因为人的一个念头,有时候一个人想一件事情,可以算一念,
有时候十分钟想一件事情,也可以算作一念。总之要在允许你考虑一件事情,把它决定
下来,这样长的时间中对净土法门深信不疑,没有半点怀疑,有半点怀疑就障碍... 阅读全帖
d**********6
发帖数: 237
14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
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
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
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
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
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
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
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凡人要度苦厄,了生死,成大觉,非从自心下手不可。但要明白自心,只依这二百
六十个字,已经够了。但空的道理不明白,自心的相貌也难彻了。这个经,最主要是说
性空的道理,不是世人所说的空,那是断灭空,他们误解佛法是消极自了的。今把此经
判分七段,用白话来逐字逐句解释,使世人明白空的真义,不至误会造业。由此断一切
苦厄,并可发大悲平等心救世,证明... 阅读全帖
i****n
发帖数: 5
1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学佛最初之决定
凡人到歧途莫决的时候,是最痛苦的时候,一切疑怖恐慌,随之而起。忽有人指示
究竟,使勿入险道,则其人之感激诚不可名状。然又有人焉,已入险道而不 自知,设
有人指示究竟,彼终不信。必亲到遇险时,无处问津,发生恐怖时,方为之指示,彼始
信入。然又有人焉,虽入险道,急求指示。虽有人指示其究竟,但多 疑之劣性不除,
转因指示太易而生疑虑,常恐受欺,转而不信,指示亦终无益。此三等人,比比皆是,
甚矣度人之难也。是故世上迷人倍多,辗转自误,更以误人。 此佛菩萨大悲心之所由
启发欤?
佛说法四十九年,种种法门,一言以蔽之曰“为人决定”。惟菩萨每度人于未信入
之始,或勉强而行之,佛则度人于合机之时,不必徒劳白费,亦无丝毫得失成败之见,
随缘启之而已。
学佛伊始,人不独应求善知识为之决定,亦当自己一决定也。先问自己究为何事学
佛?曰为求究竟。问云何谓究竟?则曰世间一切一切,如苦乐事,如妻财 子禄,终究
不实,过眼成空,昙花一现,终归生灭,痛苦竟无了期。如此有也苦,无也苦。若云一
切不要,又是落于断灭,佛所不许。若云一切都要,又是落于贪 著,佛又不许。因此
世间愉乐,纵使十分满足,亦... 阅读全帖
f****2
发帖数: 311
16
嗡索德!
空性法身原始基法界,显出任运身与智慧相,
此地再显永恒金刚身,顶礼喇嘛曲央绒卓尊。
人生所欲世间八法弃,知足圣财庄严头陀行,
避世瑜伽行者讲修幢,利益有情灌顶传承宝。
八万四千法门之首乘,遇者解脱光明大圆满,
心宽意安不应住之事,圆满事业成就虹化身。
一通百通智慧登悉地,密乘金刚心要殊胜法,
具足六点不共正等觉,浊时显示修持得正果。
空性本来寂净无分别,无明惑故显示习气相,
证悟自解本性瑜伽士,功德传记明镜台在此。
相传雪域藏地是观音菩萨为弘扬佛法、教化众生而显现的刹土。那时雪域还没有人类,
观音菩萨化现出猿猴,和住在附近的罗刹女两人结合,生下了六个孩子,才使西藏有了
人类。
从此,十方三世诸佛菩萨不断显现化身转世为人降临到这个神秘的刹土上,传播佛法,
利益众生。
公元八世纪中期,文殊菩萨的化身—藏王赤松德赞迎请寂护法师、莲花生大师来藏,才
使佛法特别是被誉为九乘教法之巅的大圆满密法,真正在藏地扎下了根。
大圆满密法是原始本初佛普贤王如来的心髓法门,依此法门如法精进修持者,临终时肉
身全部化为光明融归法界,即究竟成就圆满的果位——法、报、化三身佛。
在雪域藏地,由莲花生大师传... 阅读全帖
d**********6
发帖数: 237
17
如果离念灵知不是真心,为什么六祖慧能大师开示:“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
个是明上座的本来面目。”
所谓真心就是背尘合觉,即离心意识,所谓歇下妄心,就是真心,换句话说,真心不在
别处,就在妄心里头。
六祖在彻悟之后所说的五个“何期自性”,表述的最为明白不过了。下面,我们就以六
祖的表述,即可看出与《金刚经》完全异曲同工,可见佛佛祖祖,纵经尘劫,永无变易。
(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金刚经》:“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声香味
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二)“何期自性本不生灭”。《金刚经》:“如来者,即诸法如义。”此即法性空寂
之义,即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三)“何期自性本不动摇”。——《金刚经》:“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如如者,
即自性。而动者是妄想什念,离开妄想执著就如如。
(四)“何期自性本自具足”。——《金刚经》:“离一切相是名诸佛”。佛具足法、
报、化三身。法身人人本具,而报化身,则须如法修持而得(明心见性)。
(五)“何期自性能生万法”。——《金刚经》:“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谛佛
,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凡夫之心,... 阅读全帖
G**W
发帖数: 1865
18
所谓离念灵知不是真心的真正用意, 是要告诉学人参禪时不要落入"意识",或者落入"意
识变相"的境界. 参禪时是用"意识" 去寻觅求証那个 "不是意识"的本来面目.因為一般
人所谓的离念灵知,都不脱离意识的范围. 当然,如果所述的离念灵知内容不是意识或者
是它的心所法时,自然另当别论
师兄您摘录的全文里, 其实分述了意识及那个"不是意识"的,只是不知道您有没有看出
来 ?
六祖在彻悟之后所说的五个“何期自性", 的这个自性,就是您所说的真心, 而自性却不
是意识或者它的心所法,而是另一个识,经典上叫如来藏或而唯识经典上的第八阿赖耶识.
六祖说的五个“何期自性", 如果说的是"意识",则全部透不过,您自己可以检验 :
自性本自清净 : 意识有时会有不好的念头,不是本自清净
自性本不动摇 : 意识时时刻刻动摇变异,一下想这,一下想那
自性本不生灭 : 意识於五位断灭,眠熟,昏厥,正死,无想定,灭尽定. 意识不但有生,而
且会灭
自性本自具足 : 意识由意根触法尘后才有,并非本来而有.
自性能生万法 : 意识本身出生不了其他五识.
检验以上,可以很明确的知道六祖所悟的真心不是意识,所以六识论的... 阅读全帖
d**********6
发帖数: 237
19
多谢师兄好心提醒。这个离念灵知,却不是萧平实的理论,当年萧平实”讚歎淨土宗的
印光大師已經由念佛三昧而明心見性.後來蕭平實又看了印光大師的文章,發現印光大師
所說的真心是常寂常照的離念靈知.卻反而收回先前所說的話,說印光大師沒有明心見性
.“ 我怀疑萧平实误以为大德们说的离念灵知,甚至包括六祖,说的是意根,而不是真
心,亦名如来藏的妙用,所以他才敢断言印光大师没有见性,六祖慧能没有见性,智者
大师没有见性,古今高僧大多没有见性。。。。亦是可悲可叹。
我佛慈悲,不放弃任何一个众生,包括萧平实和他的弟子。 如今他的弟子能说出"因為
一般人所谓的离念灵知,都不脱离意识的范围. 当然,如果所述的离念灵知内容不是意识
或者是它的心所法时,自然另当别论" 我还是很为他高兴的。
佛法不是迷信,而是真理。 向真理接近,是人类的本能。莫说萧平实和他的弟子,就
是法轮功学员,过了那个糊涂关口,也有向真正佛法接近的机会。
当然,佛法重实修实证。 当了解了“ 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的本
来面目”, " 清谈对面,非佛而何" 后,还要对自己的法身严密保护,“ 内不随念转
,外不为境迁”, "尚须... 阅读全帖
d**********6
发帖数: 237
20
黄念祖居士主讲
以一九八七年于北京居士林录音为基础
诸位大居士发起无上菩提之心,建立道场共修忏法,持诵观世音菩萨大悲真言,功德实
是不可思议。法界众生同蒙利益。所以我除了随喜赞叹之外,仅以自己对观音耳根圆通
法门的一点体会,向大家汇报,供养观音大士以及在位的每一位大居士。
今天观音道场,大家持咒共修,皆得不可思议功德。先师夏老常说:‘理明、信深、愿
切、行专、功纯、业净、妄消、真显。’我们若能明白观音的发心是心佛众生,三无差
别;所得之果是上与十方诸佛同一心,下和六道众生同一体,所以感应道交,普门示现
,我们的信就深哪,我们愿就切,行就专哪。所以我们对于观音大士的成就,有所闻,
有所信,有所解,能够悟入,那就大大的不一样了。一点都不明白的人,你修啊,修一
劫。你要真能入了观音耳根法门,那就是圆修啊。你修一天等于不明白的人修一劫,所
以日劫相倍,大家实修是肯定的,但是我们还须读诵大乘,希望能解第一义谛。要能解
悟的话,你就成为圆人,你圆修一天等于其他的人修一劫。这也就是我愿意来作一些供
养的基本原因。
观音耳根圆通章在《首楞严经》,这个经的全名叫《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
行首楞严... 阅读全帖
f****2
发帖数: 311
2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清代高僧金粟百痴元禅师
百痴元禅师,是福建漳浦人,俗家姓蔡,少读儒书而不得志。二十剃度,看到《禅关策
进》有万法归一话,于是苦心参究。
二十四岁时去参谒黄檗通容禅师,问答之时,通容禅师连拳将其打出。次日呈送偈颂,
通容禅师阅毕,竖起拳头:“向这里道看。”百痴元禅师默然无语,通容禅师再次连拳
将其打出。自那以后,百痴元禅师就丢掉话头,单看连拳打出时毕竟是什么意旨,愈参
愈猛。一日随众入室,通容禅师示语:“动弦别曲,叶落知秋,汝作么生会?”百痴元
禅师即呈上坐具,通容禅师说:“是什么时节,作如此去就?”百痴元禅师刚准备开口
,通容再次连拳将其打出。百痴元禅师归堂后,跃然有省,豁然开悟。刚好亘信关主前
来参访通容禅师,通容禅师问他:“如何是佛?”亘信关主回答之后,通容禅师回头问
百痴元禅师:“汝作么生道?”百痴元禅师说:“破米筛。”通容禅师点头认可,又问
:“寂然不动,感而遂通,汝作么生会?”百痴元禅师道一声珍重,便出。通容禅师又
问:“如何是逆水之波?”百痴元禅师走上前,作出掀倒禅床之势。通容拿起拄杖,百
痴元禅师也随其出门。通容禅师又问:“我看汝这几时恰似伤弓之鸟,如何是金翅鸟直
取龙吞?”百痴元禅师也进前,又... 阅读全帖
t******g
发帖数: 17520
22
敦煌本《坛经》、《曹溪大师传》以及初期禅宗思想*
楼宇烈

目前传存于世的《坛经》异本甚多,日本石井修道的“六祖坛经异本系统图”[1]共列
出异本十四种。又,日本柳田圣山编“禅学丛书”之一的《六祖坛经诸本集成》中,也
收入了十一本之多。然而根据目前学术界一般的看法,从《坛经》内容的演变历史来考
察,真正具有异本意义的只有四种,即:唐敦煌本、晚唐惠昕本、北宋契嵩本以及元宗
宝本。《坛经》从敦煌本至宗宝本,文字增加了一倍,内容也有很大的变化。这对于研
究禅宗思想的演变,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不过,如果我们仔细比较和深入分析一下这四种《坛经》本子的内容,就可以发现,在
这四个本子的演变中,契嵩本的出现,才使《坛经》在内容上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惠昕
本虽说也增加了一些内容和文字,但总的来讲与敦煌本相去还不算甚远。而宗宝本则是
在契嵩本的基础上增衍出来的,也可算作一个系统。因此,《坛经》内容的关键性变化
是发生在契嵩本上。
据契嵩本最初的刊刻者郎简在《六祖坛经序》中说,他素来敬重《坛经》,但“患其为
俗所增损,而文字鄙俚繁杂,殆不可考”。于是,他请契嵩对通行的《坛经》进行校订
。不久,“嵩果得曹... 阅读全帖
x*********o
发帖数: 208
23
索达吉堪布
问(15):汉传佛教的天台、华严等宗派,都是以般若中观的性空见作为大乘佛教的基
础思想,而以《涅槃经》中所说的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能成佛的思想作为大乘佛教的
圆满教法。可是在藏传佛教中,似乎是以中观般若见为最高正见。而按照汉传佛教来看
,般若的性空见和一切众生皆能成佛是两个不同层面上的知见。我想知道的是,藏传佛
教在中观见的指导下,是如何将两种不同层面的内涵统一在般若中观的性空见中?
答:藏传佛教的所有教派一致公认,显宗中的最高正见为中观见,若以为汉传佛教的最
高正见为唯识宗的见解,只有藏传佛教才将中观见当成最高见解,这实在是不懂佛教教
义的表现。唯识宗的见地与中观正见孰高孰低的判断,并不以汉地、藏地的地域之分而
见分晓,判定二者谁最究竟的唯一依据只能是佛经经论。正是在教证、理证的推导下,
藏传佛教界才将中观见奉为显宗的最高正见。而藏地的中观传承皆禀自善解佛陀密意的
龙树菩萨,龙树菩萨是释迦牟尼佛亲自授记过的当在自己涅槃后完全通达佛法奥义并能
弘扬圣教的大菩萨。世尊曾亲口在《楞伽经》中授记说:“南方碑达国,有吉祥比丘,
其名呼曰龙,能破有无边,于世弘我教,善说无上乘,证得欢... 阅读全帖
G**W
发帖数: 1865
2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如来藏之体性--八不中道
龙树菩萨於此段论文中,亦如同 释迦世尊说有个「常」而「无能败坏」的「诸法实相
」,又称为「如」丶「 法性」或是「实际」,本书第三章中已有详尽的举证及说明「
诸法实相」即是如来藏心。佛陀是依此「常」而「无能败坏」的诸法根本「如」而说三
法为法印的,因为一切有为法无常印丶一切法无我印丶涅盘寂灭印皆依此「真如法性」
而有丶而建立故。
龙树菩萨又明确地责备「恶取空者」说:若不见此真实本际的「常」法,而仅见其所生
的一切法无常丶苦丶空丶无我丶不净,则是妄见者。龙树菩萨接着又说明:所谓般若中
道智慧所依的「实相印」,是依於此真如法性而舍离世间常见的颠倒见,同时亦不执着
於世间无常相,并不是说舍离常见而执着於无常法者可以称为法印,乃至於寂灭法亦如
是。因为众生不离四颠倒,将识阴的变相当成常住不坏之实相,故执此五阴为常,故
世尊破此常颠倒者,而於诸经说蕴处界一切无常,然有一分断见外道执言取义,反着无
常以为真实,拨无因果,认为一切法空丶无常,成为此执无常见者,因此 龙树菩萨於
此论中更为说明此执。并且於论文中更明确地说:般若波罗蜜中,是破执着於无常等见
,而非破从来「不受不着」的真如法性。当实际证得了... 阅读全帖
G**W
发帖数: 1865
25
主文說 : 『现前一念心,即是吾人安身立命之处,时时看紧无念无生处,凛然自知,』
现前一念心, 是意识, 然意识於五位断灭 (眠熟位,昏厥位,正死位,
无想定,灭尽定). 意识又是缘生法, 阿含经中处处说有意识是因为
意根触法尘才能出生. 既为因缘所生法,又经常断灭,怎会是无念无生处 ???
又怎会是行者安身立命之处 ???
执持意识为常如主文, 说实语, 就是未断意识我贝之人,执着五阴中的识阴为我,为实,
是未断我贝的写照.
那什麽是众生的真正安身立命之处呢 ? 就如以下经中的开示 :
《大集经》:「一切诸法无觉无观,无觉观者是名心性 。」
《维 摩 诘 经》云:「法离见闻觉知 ,若行见闻觉知,是则见闻觉知,非求法也。」
又云「不观是菩提。」
真正的"法", 真实的安身立命之处,是离见闻觉知的,是离觉观的.
那麽是要怎麽求证呢 ?
就是以我们能觉能观的六识觉知心, 去求证在我们身上那个无觉无观的实相心, 真找到
了,叫做破参, 找到了之後用我们能觉能观的六识觉知心去转依那个无觉无观的实相心,
这个就叫做"悟後起修"的一部分.
正觉同修会在宏法二十年间,一直在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禅宗... 阅读全帖
G**W
发帖数: 1865
26
主文說 : 『现前一念心,即是吾人安身立命之处,时时看紧无念无生处,凛然自知,』
现前一念心, 是意识, 然意识於五位断灭 (眠熟位,昏厥位,正死位,
无想定,灭尽定). 意识又是缘生法, 阿含经中处处说有意识是因为
意根触法尘才能出生. 既为因缘所生法,又经常断灭,怎会是无念无生处 ???
又怎会是行者安身立命之处 ???
执持意识为常如主文, 说实语, 就是未断意识我贝之人,执着五阴中的识阴为我,为实,
是未断我贝的写照.
那什麽是众生的真正安身立命之处呢 ? 就如以下经中的开示 :
《大集经》:「一切诸法无觉无观,无觉观者是名心性 。」
《维 摩 诘 经》云:「法离见闻觉知 ,若行见闻觉知,是则见闻觉知,非求法也。」
又云「不观是菩提。」
真正的"法", 真实的安身立命之处,是离见闻觉知的,是离觉观的.
那麽是要怎麽求证呢 ?
就是以我们能觉能观的六识觉知心, 去求证在我们身上那个无觉无观的实相心, 真找到
了,叫做破参, 找到了之後用我们能觉能观的六识觉知心去转依那个无觉无观的实相心,
这个就叫做"悟後起修"的一部分.
正觉同修会在宏法二十年间,一直在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禅宗... 阅读全帖
B**M
发帖数: 74
2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佛说阿弥陀经经义略说
http://www.yxjs.org/wenji/02_wxlasl/01_wxljsqj/08_amtjls.htm
阿弥陀佛本尊咒
即大往生咒,三咒应连持,年老人单持第三咒十字亦可。
一、嗡,卑马,达拉,塞,沙哈。
二、大也他,嗡,阿米迭阿米迭,乌巴委,阿弥达省巴哇,阿弥达,比真迭,阿弥
达。嗄米尼,冈冈拉,格衣帝嘎里,萨哇,格削,牵洋嘎利,沙哈。
三、嗡,阿弥达,札卑,阿弥达,哞。
此咒应面授方可持诵。
经义略说
佛说法四十九年,种种方便,无非使众生摄心归一,做到一不可得,方是度尽苦厄
。随机应化,非有定法,念佛法门,亦是方便法门之一种,不可专执持名为念佛,凡内
观自性,外参经论,念念不离觉性,皆念佛也。千百年来,念佛者多,成就者少,其原
因为:一贪得便宜,不耐吃苦;二不明心要,力量不足;三分宗立派,秽净之见横生;
四不得持名法门之诀窍。今先要明白此念佛之物,究为何物?终日受苦颠倒流浪生死之
物,又为何物?然后再去念佛,心地明白,方可我不离佛,佛不离我,佛我同光,体用
如如,在在净土,处处西方,行者须明生死事大,加意痛切,努力精进,则生西并非难
事,阿鞞跋致,此生定可证到也。
... 阅读全帖
W**N
发帖数: 1037
2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顺治皇帝出家偈浅释 (zt)
http://www.zhibeifw.com/ssfb/dxb/szhdcjjqs.php
顺治皇帝出家偈浅释
索达吉堪布 著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而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缘 起
一九八七年,法王如意宝偕同一万多名藏汉僧俗,朝拜了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五台山清
凉圣境。
朝山期间,我与慈诚罗珠恭受上师之命,初次将《佛子行三十七颂》、《菩提道次第摄
颂》等藏地流传甚广的佛学论著翻译成汉语。在翻译过程中,捉襟见肘的汉语水平使我
们费尽了周折,特别是对前所未见的汉地佛教专用词汇,我们更是一窍不通。但上师之
命难越,我们只好硬着头皮上马,咬紧牙关坚持,翻阅了大量资料,花费了不少心血,
才算勉强完成了任务。不想以此因缘,便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才有了今天与汉地众生所
结下的殊胜不解之缘。
五台山向来以自然风光神奇旖旎、名胜古刹鳞次栉比而著称。放眼四周,千山竞秀;俯
视谷底,万壑争流。既有云蒸霞蔚的东台,繁花似锦的南台,明月皎洁的西台,一览群
山的北台,巨石如星的中台,也有淙淙欢跃、南北穿流的清水河,更有集五台之殊胜为
一体的黛螺顶,以及堪称五台山标志的塔院... 阅读全帖
B**M
发帖数: 74
29
以一九八七年于北京居士林录音为基础
诸位大居士发起无上菩提之心,建立道场共修忏法,持诵观世音菩萨大悲真言,功德实
是不可思议。法界众生同蒙利益。所以我除了随喜赞叹之外,仅以自己对观音耳根圆通
法门的一点体会,向大家汇报,供养观音大士以及在位的每一位大居士。
今天观音道场,大家持咒共修,皆得不可思议功德。先师夏老常说:‘理明、信深、愿
切、行专、功纯、业净、妄消、真显。’我们若能明白观音的发心是心佛众生,三无差
别;所得之果是上与十方诸佛同一心,下和六道众生同一体,所以感应道交,普门示现
,我们的信就深哪,我们愿就切,行就专哪。所以我们对于观音大士的成就,有所闻,
有所信,有所解,能够悟入,那就大大的不一样了。一点都不明白的人,你修啊,修一
劫。你要真能入了观音耳根法门,那就是圆修啊。你修一天等于不明白的人修一劫,所
以日劫相倍,大家实修是肯定的,但是我们还须读诵大乘,希望能解第一义谛。要能解
悟的话,你就成为圆人,你圆修一天等于其他的人修一劫。这也就是我愿意来作一些供
养的基本原因。
观音耳根圆通章在《首楞严经》,这个经的全名叫《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
行首楞严经》(大家称《楞... 阅读全帖
H******9
发帖数: 2766
3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道家《文始真经》 转读
第七篇 釜
釜者,化也。
关尹子曰:道本至无,以事归道者,得之一息;事本至有,以道运事者,周之百为。得
道之尊者,可以辅世,得道之独者,可以立我。知道非时之所能拘者,能以一日为百年
,能以百年为一日;知道非方之所能碍者,能以一里为百里,能以百里为一里;知道无
气能运有气者,可以召风雨;知道无形能变有形者,可以易鸟兽。得道之清者,物莫能
累,身轻矣,可以骑凤鹤;得道之浑者,物莫能溺,身冥矣,可以席蛟鲸。有即无,无
即有。知此道者,可以制鬼神;实即虚,虚即实,知此道者,可以入金石;上即下,下
即上,知此道者,可以侍星辰;古即今,今即古,知此道者,可以卜龟筮;人即我,我
即人,知此道者,可以窥他人之肺肝;物即我,我即物,知此道者,可以成腹中之龙虎
。知象由心变,以此观心,可以成女婴;知碗由心生,以此吸神,可以成炉冶。以此胜
物,虎豹可伏;以此同物,水火可入。惟有道之士能为之,亦能能之而不为之。
曰:人之力,有可以夺天地造化者,如冬起雷,夏造 ? 。死尸能行,枯木能华,豆中
摄鬼,杯中钓鱼,画门可开,土鬼可语,皆纯碗所为,故能化万物,今之情情不停,亦
碗所为。而碗之为物,有合有散,我之所以行碗... 阅读全帖
H******9
发帖数: 2766
3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道家《文始真经》 转读
第七篇 釜
釜者,化也。
关尹子曰:道本至无,以事归道者,得之一息;事本至有,以道运事者,周之百为。得
道之尊者,可以辅世,得道之独者,可以立我。知道非时之所能拘者,能以一日为百年
,能以百年为一日;知道非方之所能碍者,能以一里为百里,能以百里为一里;知道无
气能运有气者,可以召风雨;知道无形能变有形者,可以易鸟兽。得道之清者,物莫能
累,身轻矣,可以骑凤鹤;得道之浑者,物莫能溺,身冥矣,可以席蛟鲸。有即无,无
即有。知此道者,可以制鬼神;实即虚,虚即实,知此道者,可以入金石;上即下,下
即上,知此道者,可以侍星辰;古即今,今即古,知此道者,可以卜龟筮;人即我,我
即人,知此道者,可以窥他人之肺肝;物即我,我即物,知此道者,可以成腹中之龙虎
。知象由心变,以此观心,可以成女婴;知碗由心生,以此吸神,可以成炉冶。以此胜
物,虎豹可伏;以此同物,水火可入。惟有道之士能为之,亦能能之而不为之。
曰:人之力,有可以夺天地造化者,如冬起雷,夏造 ? 。死尸能行,枯木能华,豆中
摄鬼,杯中钓鱼,画门可开,土鬼可语,皆纯碗所为,故能化万物,今之情情不停,亦
碗所为。而碗之为物,有合有散,我之所以行碗... 阅读全帖
G**W
发帖数: 1865
3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六识论者的窘境
秋兄过年发大财 !
五石兄说那个 :
“杂阿含经中说“老死非自作丶非他作丶非自他作丶亦非非自他作无因作。”,
您不觉得跟龙树中论的
“诸法不自生, 亦不从他生, 不共不无因, 是故知无生” 有着异曲同功的指月 ?
杂阿含的老死一法, 也就是中论裏所述的诸法之一, 所以也都是指向一处.
意识也是诸法之一, 如果从阿含诸经来说, 根, 尘相触才生识, 那麽就是共生, 如果是
共生, 那麽五石兄所举的杂阿含及龙树菩萨的中论岂不都说错了 ? 但其实五石兄所举
的杂阿含及龙树菩萨的中论都没有说错, 只是覆藏而说, 小弟的白话文如下 :
〝眼识(蕴处界诸法之一) 不会自已出生, 也不是从其他的蕴处界法出生, 也不是从其
他几个蕴处界诸法共同的来出生, 但是又不是无缘无故(没有因)能出生. 所以蕴处界诸
法的出生是从非蕴处界这个根本因的作用出生的, 而这个非蕴处界的根本因没有生灭,
所以诸法依这个不生灭的而生生灭灭, 其实也是没有生灭 (是故知无生)〞
〝自然的衰老与死亡并不是自已能造作的, 也不是他人造作的, 更不是自已与他人共同
做, 也不是不是自他一起作, 更不是没有根本因, 而是这个根本因... 阅读全帖
G**W
发帖数: 1865
3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六识论者的窘境
秋兄过年发大财 !
五石兄说那个 :
“杂阿含经中说“老死非自作丶非他作丶非自他作丶亦非非自他作无因作。”,
您不觉得跟龙树中论的
“诸法不自生, 亦不从他生, 不共不无因, 是故知无生” 有着异曲同功的指月 ?
杂阿含的老死一法, 也就是中论裏所述的诸法之一, 所以也都是指向一处.
意识也是诸法之一, 如果从阿含诸经来说, 根, 尘相触才生识, 那麽就是共生, 如果是
共生, 那麽五石兄所举的杂阿含及龙树菩萨的中论岂不都说错了 ? 但其实五石兄所举
的杂阿含及龙树菩萨的中论都没有说错, 只是覆藏而说, 小弟的白话文如下 :
〝眼识(蕴处界诸法之一) 不会自已出生, 也不是从其他的蕴处界法出生, 也不是从其
他几个蕴处界诸法共同的来出生, 但是又不是无缘无故(没有因)能出生. 所以蕴处界诸
法的出生是从非蕴处界这个根本因的作用出生的, 而这个非蕴处界的根本因没有生灭,
所以诸法依这个不生灭的而生生灭灭, 其实也是没有生灭 (是故知无生)〞
〝自然的衰老与死亡并不是自已能造作的, 也不是他人造作的, 更不是自已与他人共同
做, 也不是不是自他一起作, 更不是没有根本因, 而是这个根本因... 阅读全帖
G**W
发帖数: 1865
34
文章写得很长,不过在不谈陈兵能否实証的前题下, 有些笔者的论典是不符合教証的,学
习这篇文章者可以注意一下, 如笔者说 :
『阿赖耶识虽然是染净之根本所知依、所依界,然并非如末那识之为见道、开悟的关键
。 依不讲阿赖耶识的小乘及中观学见地修观,也可以见道、亲证真如。见到阿赖耶识
与否,甚至不是区分内外道、大小乘的标准。』
相反的,依大乘经论教証,实証阿赖耶识与否,就是大乘见道証悟的关键。而阿赖耶识就
是因地真如, 以下 :
《大乘入楞伽经》卷6〈10 偈颂品〉:「显示阿赖耶、殊胜之藏识、离於能所取、我说
为真如」
《入楞伽经》〈佛性品第十一〉又说:
(佛言:)「是故大慧!诸菩萨摩訶萨欲证胜法如来藏阿梨耶识者,应当修行令清净
故。大慧!若如来藏阿梨耶识名為无者,离阿梨耶识无生无灭;一切凡夫及诸圣人,依
彼阿梨耶识无生无灭。一切凡夫及诸圣人,依彼阿梨耶识,故有生有灭;以依阿梨耶识
故,诸修行者入自内身圣行所证,现法乐行而不休息。大慧!此如来心阿梨耶识如来藏
诸境界,一切声闻辟支佛诸外道等不能分别,何以故?以如来藏是清净相,客尘烦恼垢
染不净。」
《成唯识论》卷3:「已入见道诸菩萨眾得真现观...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35
因为若有初始造者,她自己的来由就成问题。而如她自己无生灭,他人也无需她造出,
也应该可以无生灭。
但从事相上可以一有造物者。如我们事相上生自母体,但里面那个并非母亲无中生有创
造出来。而从母亲角度,事相上可说生子,但母亲里面那个甚至并不知道儿子身体如何
在体内成人形。

发帖数: 1
36
“生从何来,死往何去呢?”这其实是一个很严肃而且也很深妙的问题。一般人只
能见到表相上的生死,却不知道生死之法到底是怎么回事儿,所以才会有“生从何来,
死往何去”之问。
先来说说一般人所知道的生死之法,不知道现在的中小学里面,还有没有健康教育
这一门课?有些人从小受教育的时候,就在课程之中一而再、再而三地被教导说:我们
每一个人都是父母所生的,是妈妈怀胎十个月左右后出生的;甚至于还说明,从怀孕一
直到出胎的种种过程。因为这个缘故,世间法就有了父母、子女、亲属关系的施设,这
当然就再正常不过。
人们又进一步定义“生”,法律之中也有出生的定义,它界定得很清楚,都说是从
出胎开始才称为出生;有了一张出生证明之后,才开始有权利与义务。所以本来没有某
甲,一旦哌哌坠地之后,不管称为弄璋或者是弄瓦之喜,就说有生了。然而世间法的这
种定义,只是一个方便的界定;因为显而易见的,某甲若是还在胎中,到底算不算生?
若是算的话,明明他是没有世间所谓的生日,户口名簿上也没有他,他还算不得是某甲
;但是若不算的话,明明就已经有某甲了,只是暂时没有某甲的名字而已。再者,世间
法其实有著很多很多矛盾之处,也...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3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虚空粉碎 大地沉落
要与大家一起讨论的议题是:禅宗就是禅定吗?
其实禅宗不是禅定,禅宗与禅定两者差异是非常的大;但是很多人却是误会了,以
为禅宗就是禅定。如果以为禅宗就是禅定,那误会就非常大,禅宗实证的内容也不是禅
定所证的内容,并且禅宗的悟入也不是透过禅定的方法而悟入,而是透过参禅的方法,
最后一念相应而悟入。
我们先从实证的内容来说:禅宗所实证的内涵不是禅定的内容。因为一般禅定的实
证内容是属于三界境界,例如四禅八定的世间有为的境界,这样的境界内容只是通于世
间法而已;因为禅定的实证内涵乃是意识境界,是与世间共,也与外道共。但是,禅宗
所证悟的标的却不是这些三界境界,禅宗所证悟的内容也不是意识境界,禅宗证悟的内
容是与禅定所证的内涵大大不同;禅宗所证悟的标的乃是亲证法界实相心第八识如来藏
,也就是生命的本源、因果的所依。这个法界实相心第八识,又名阿赖耶识、异熟识、
真如,乃至有的经典直接叫作识、如、心;这个心的实证内涵不是第六识的境界,它所
实证的部分,禅宗所实证的内容乃是实证第八识真心,而不是七转识的妄心。佛陀及诸
大菩萨,常常会依于不同的根器众生,或依于不同层面,来用种种不同的名称...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3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潜行密用
传圣法师来文:
【自宋以来,诸多学人不尚古德之道德操履,却每以己之聪慧,对古德之言对机锋
,以识心一一解会了,便以为得,便在人前逞口快,卖弄机关。竟把祖师机锋转语当作
实语会、当作道理会、当作是非会,于是乎便去分别解说,定决古德之语句有道理没道
理,这个高、那个低,此人已悟,彼人错会等,却不知尽是阴差而阳错矣。却不知祖师
意,非在言句里,唯在当人“神会”!故志公曰:欲要通达祖师言,莫向心头安了义。
但,若心住于境,犹在文字言句中捕风捉影,又焉得“神会”乎?故知此事极难,若非
上根利器,夙具宿慧与久经锻炼者不能荷担。故自宋以来,诸大祖师观机而教人数十年
苦参公案者,非是无由也。绝不为人说破!亦不教人往了义教中会归,令人住于此理。
若住于此理者即成死汉,在宗门下毫无气息。】
有人问(法鼓山圣严法师):“洞山良价禅师在‘宝镜三昧’中提到‘潜行密用
,如愚如鲁’,是不是说一个人不张扬、不出头,默默的做事,就像是个愚鲁的人?在
现今社会中,这种人似乎不多了。”
(圣严法师)回答:“潜行密用的人,不让人发现他是众所认同的人物,也不在人
多的场合显示自己是个大修行人、是菩萨行者、是自利利他...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3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佛教的修持方法
一般说来,这是个大多数修行人都很感兴趣的题目,但是也很容易引起诤论的题
目。这归纳起来有几个因素:第一点,是因为佛法真的是甚深极甚深,要经过三大无量
数劫的修行才能够究竟圆满,所以很难在很短的时间之内,将佛法的真实义理说明清楚
;第二点,则是众生的根器差异很大,所相应的法门也不一样,所以很容易就依著过去
生的习性来选择今生修行的法门;第三点,同样是由于过去生的因缘使然,众生大多数
会选择自己相应的善知识,不论这位善知识所教导的法义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往往就
是一跟到底而绝不改变;第四点,众生很容易受到道场规模大小、庄严度、住持师父的
知名度以及信众人数多少的影响,甚至只要懂得利用媒体,用一些吸引大众的题材,就
很容易招来许多的徒众,近二、三十年来,这是很普遍的现象;第五点,随著时代的演
变,现代人越来越讲求简便、速效,所以大多数人都希望在极短的时间之内达成自己想
要追求的修学目标。由于上述种种的原因,使得许多修行人都是凭著直觉乃至于错觉来
选择道场、名师以及法门;但是,往往对于这个道场、这个名师、这个法门所传的到底
是不是佛教正法,这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却几乎从来不曾仔细想过。...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4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佛教的基本教理
在探讨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请问:什么是佛法呢?佛法的内涵是什么呢?各
位菩萨,您是不是不知道要从何说起才好呢?的确!如您所想的一样,佛法太浩瀚、太
广大了,真的是不知道要从何说起才好呢。我们来举述一段文字,请您仔细听听看这样
的说法,是不是佛法的真实道理呢?
譬如北投有一位非常知名的大禅师,他是这样说的:
“佛教的教理有一个基本原则,那也是释迦世尊对于宇宙人生的特别开悟,悟到一
个缘生的道理。所谓缘生,就是因缘所生,也就是由于各种关系的结合而产生各种的现
象。比如说一篇文章之所以能够成为文章,能够到达读者的手里,能够使得读者明白一
些有关佛教的问题,这中间的关系看来简单,实际上则是复杂之极;文字的来源及修养
,知识的累进及吸收,作者的健康、热忱及见解,加上文具的制造及运用,文稿的检字
、排版及印刷,邮件的寄发及传递,最后还得有读者自己的兴趣、知识及精神,才能完
成一篇文章从作者到读者之间的任务。这种关系的举例,尚且是粗浅而且是明显的,如
果要更进一步的考察,每一个关系的单元上,也都连带著许多的关系,这种关系连带关
系的现象,便是因缘。事物的出现,是由于因缘的聚合,事物的消失...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4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佛法的精要和核心
我们所要探讨的题目是:佛法的精要是什么?世尊降生人间说法四十九年,三藏十
二部经浩如烟海,如果以人寿百岁来计算,恐怕十世、百世、千世都学不完呢!因此一
般学佛人,在短短的一生当中,应该从何下手,才能契入佛法的核心和精要呢?这样的
疑问,想必也是大多数佛子的共同心声。
但由于大部分佛子,未能具足善根、福德和择法能力,只能随顺自己的因缘,遇到
什么样的善知识,就随著学习什么样的法,完全由不得自己;又由于学佛人普遍存在著
僧衣崇拜的现象,往往只以表相来决断善恶,而不问事实本质的善恶性,因此心中常常
没有是非正义,也常常以不理性的心态来看待问题,这都是因为迷信上师所教导,而自
己没有智慧简择的缘故。
然而佛教的本质却一向都是智信,而不是迷信与盲从,在 佛与诸大菩萨所开示的
经典与论典中,都是如此教导我们的。假使学佛人能够注意到这个问题,就不会使自己
精进学佛一世而唐捐其功了。
但是要能如实的了知佛法的精要和核心,却是很不容易的事。譬如有一位名闻四海
的大法师,在对徒众开示如何是佛法的精要时,他是这么说的:“佛法的精要,我学佛
五十年,归纳佛法的精华、精义,我写了二十个字:真诚、清净、平...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4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圣言量
圣言量(一)
要探讨的问题是“佛说的圣教量经得起考验吗?”

在应身如来入灭之后的佛弟子,已经没办法像在佛世时,常常亲自聆听、受持佛陀
的教诲了,大多就只能够以佛陀所留下来的言教,也就是圣言量或称为圣教量,来作为
修学佛法的依止。
但是因为佛陀在世时的开示,在当时并没有以文字记录下来,只是靠著佛弟子彼此
间的口耳相传,一直到佛陀入灭之后的经典结集,无论是大迦叶尊者和五百罗汉在七叶
窟内所结集的阿含诸经,还是窟外结集的大乘诸经,都是靠著多闻第一的阿难尊者以“
如是我闻”的言句,一一诵出而流传下来的,后来才逐渐以文字在贝叶上面记录下来。
但是因为大乘法太过于甚深微妙,除非是多劫以来已经供养过无量诸佛的久学菩萨,一
般的凡夫以及二乘人是难以测知其内涵的,所以从历史的流传来看,大乘经典大约是在
佛陀入灭五、六百年之后,也就是在公元一世纪左右,才开始较为普遍的流行起来。有
一些修学二乘法的凡夫,就因此认为只有四部阿含才是佛陀所说的,并且认为大乘经典
不是佛陀所说的,而都是后世的佛弟子所编造,伪称是佛陀所说的法,因此就对大乘经
典的可信度,以及教义的内涵有所质疑,而有“...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43
释印顺在《佛法概论》中说:“大乘经与小乘论,是佛教分化中产生的教典。”1
然大乘经与小乘论都是依于佛说而流传的典籍,佛从初转法轮到入涅槃,所说之法从无
矛盾之处,更不会把佛教分化,不论是教义或教派。对于三藏经论不能正确理解,无法
融会贯通者,才会说大乘经与小乘论是佛教分化中“产生”的教典。孔子于儒家之世间
道的说法都可以一以贯之了,何况是同为佛陀所说的三乘佛法竟然说会使佛教分化?释
印顺所说的有没有道理?值得我们来探讨。
注1 释印顺著,《佛法概论》,正闻(新竹),2003.4 新版2 刷,页35
对佛法若不能通达,不要说是大乘、小乘,即使是同样的大乘法也会认为有冲突;
不是还有人说参禅不能与念佛同时修吗?他们说:参禅是空,念佛是有,禅与净土不同
路,不能合修;还说:参禅的人念了佛号就要漱口三日,听见佛号耳朵也要去洗一洗。
您若相信这种说法,那就只能站到一边去,那一边叫作佛门外道;以为说那是佛法,其
实是外道邪见。譬如经典说“一切诸法有生有灭有相有为”,这个大家容易信受;但到
了二转法轮,讲般若时,佛就说“一切诸法无生无灭无相无为”,像达赖喇嘛这类不懂
佛法的人,就会说佛陀说...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4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修集福德资粮
在上一集解说了十信位的修证,菩萨修集满足了信位的福德以后,进入十住位来修
证;十住位,按照次第从初住位到六住位,菩萨所应修学的内容有布施、持戒、忍辱、
精进、禅定、智慧这六度波罗密多。要修学这六度波罗密多的原因有两个:第一个是要
饶益诸有情,第二个是要对治诸烦恼。从饶益有情、对治烦恼中,来修集见道所需要的
福德资粮,在十住位中最重要的就是要亲近真实善知识,接受真实善知识的教导。
对于因果的内容,除了于信位信受三宝、信受因果以外,在住位更要能够了解因果
内容的差异,例如布施所种的福田及果报的差别,会因为是贫穷田、或者是报恩田、或
者是功德田、或者是世间法的田、或者是出世间法的田而有所差异!所以菩萨在住位所
修集的布施内容,从饶益有情来说,首先最重要的就是,要以财布施来护持了义正法的
团体以及善知识,用来弘扬了义正法。在末法时代正法弘传非常困难,因为有许多的人
把纯粹是解脱道的阿罗汉法,当作究竟佛法在解说、在弘传!有许多人把生灭的意识心
当作常住法在弘传,有许多人以意识心在定境中的境界当作是常住法在弘传,所以了义
正法的弘传经常遇到这些人的抵制,乃至被扭曲为邪魔外道。因此善...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45
再说《观经》中关于诸法实相的证得,从第八观佛菩萨像观开始,就渐次宣说理
入的部分,建立学人正确的知见,如《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卷1:【诸佛如来是法界身
,遍入一切众生心想中。】1十方如来都是法界身,法界身即是诸佛法界藏身,行者于
此观进行时,要有正知见,了知法身虽然无形无相,但此法身却能变现蕴处界等一切法
,普遍涉入一切众生心想中而与众生同在;所以行者透过观想佛时,观想诸佛三十二相
八十种随形好同时,能够随应此智慧正理而不著于色相来想佛,故经中才说“应当要一
心系念谛观阿弥陀佛”,这里就是在建立理行的正知见与行门要领。接下来,若是利根
的人,于《观经》中的第九观遍观一切色想时,即可悟入诸法实相如来藏,譬如说:
但当忆想令心明见,见此事者,即见十方一切诸佛,以见诸佛故名念佛三昧。作是
观者,名观一切佛身,以观佛身故亦见佛心。2
“见十方一切诸佛”并不是见十方一切诸佛的身相,因为单是一佛的身相就已广大
无边,又如何能见十方一切诸佛的身相?这里指的是“亦见佛心”,即是见佛的法身,
不是见佛的应身与报身。法身即是诸法实相——如来藏,如《佛说不增不减经》卷1说
:【如来藏者即是法身。】3...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46
正在演述的是《三乘菩提之入门起信》单元。我们接下来要说明的论文内容是:
复次,依此三昧证法界相,知一切如来法身与一切众生身平等无二,皆是一相,是
故说名一相三昧。若修习此三昧,能生无量三昧,以真如是一切三昧根本处故。(《大
乘起信论》卷2)
我们先来说明“法界相”。所谓“法”是指轨持,也就是具有规则能够维持本身的
自性,并且能够让我们理解的事物或是道理。大乘唯识种智将宇宙万事万物分成五位,
也就是五大类,有心法、心所有法、色法、心不相应法、无为法。在我们刚开始学习时
,五位有百法,随著修学的过程中,智慧的增长、证量的提高、心的逐渐细腻,渐渐地
增加为千法、万法乃至无量无边的法,逐渐深细宽广,这些法都是我们成佛的过程当中
所应该了知的。所谓“界”是指功能差别,如眼识界表示能够了别青、黄、赤、白等颜
色差别的功能,鼻识界的功能差别是嗅香,眼识界与鼻识界各具有不同的功能差别,互
相不会混淆,所以称为界,所以“法界相”是指诸法功能差别的相貌。
马鸣菩萨说“依真如三昧可以证法界相”,也就是依于真如三昧的证得,可以确实
地体会到,宇宙万事万物具有各式功能差别的相貌,其实都是源自于这个真如三昧...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4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忍与波罗蜜
【善男子!有是忍辱非波罗蜜,有波罗蜜非是忍辱,有是忍辱是波罗蜜,有非忍辱
非波罗蜜。是忍辱非波罗蜜者,所谓世忍;声闻缘觉所行忍辱是波罗蜜非忍辱者,所谓
禅波罗蜜;亦是忍辱亦波罗蜜者,所谓若被割截头目手足,乃至不生一念瞋心。檀波罗
蜜、尸波罗蜜、般若波罗蜜非忍辱非波罗蜜者:所谓声闻缘觉持戒布施。】“《优婆塞
戒经》卷七”
佛继续来跟大家讲说忍辱跟波罗蜜之间的关系,首先佛说:“有一些的这个忍辱
它并不是波罗蜜,所谓世忍。”我们如果回头去看看,什么是世忍呢?那就是世间人所
能够作的这个忍,包含说我们前面所看到,比方说饥寒、这些直接的苦乐,这些很直接
身体上面的觉受,乃至于很抽象的心理的觉受,这些都是世忍的范围。又比方说现在有
许多的佛教团体,当然也希望能够积极的对社会有所贡献,所以我们可以看到现在有许
多的佛教团体,也跟西方的像红十字会的这些团体一样,行善布施不遗余力,这个都是
我们要鼓掌赞叹的;可是在这个行善布施的当中,如果说光是行善布施,除了行善布施
之外,没有再继续去进修菩萨的其他五度的话,我们就会觉得这样子的菩萨行是有所缺
憾的。
不说别的,光说佛所开示的菩萨法,不...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4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佛教的基本教理
在探讨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请问:什么是佛法呢?佛法的内涵是什么呢?各位
菩萨,您是不是不知道要从何说起才好呢?的确!如您所想的一样,佛法太浩瀚、太广
大了,真的是不知道要从何说起才好呢。我们来举述一段文字,请您仔细听听看这样的
说法,是不是佛法的真实道理呢?
有一位非常知名的大禅师,他是这样说的:
“佛教的教理有一个基本原则,那也是释迦世尊对于宇宙人生的特别开悟,悟到一
个缘生的道理。所谓缘生,就是因缘所生,也就是由于各种关系的结合而产生各种的现
象。比如说一篇文章之所以能够成为文章,能够到达读者的手里,能够使得读者明白一
些有关佛教的问题,这中间的关系看来简单,实际上则是复杂之极;文字的来源及修养
,知识的累进及吸收,作者的健康、热忱及见解,加上文具的制造及运用,文稿的检字
、排版及印刷,邮件的寄发及传递,最后还得有读者自己的兴趣、知识及精神,才能完
成一篇文章从作者到读者之间的任务。这种关系的举例,尚且是粗浅而且是明显的,如
果要更进一步的考察,每一个关系的单元上,也都连带著许多的关系,这种关系连带关
系的现象,便是因缘。事物的出现,是由于因缘的聚合,事物的消失,是由于因... 阅读全帖
p******n
发帖数: 2449
4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宋代禅 宗的历史
禅宗法脉传承
禅宗法脉的传承对于禅宗来说,是重要的一环。第一个到中国来传授禅宗的是西天法灯
第二十八祖「菩提达摩」。菩提达摩在中国是第一祖,经传慧可、僧璨、道信、弘忍、
慧能。至六祖慧能大师之后,禅宗便是一花开五叶,演变成临济、曹洞、法眼、沩仰、
云门五宗。
禅宗的传承编辑
传承在禅宗来说,也是重要的一环,第一个到中国来传授禅宗的,正是大名顶顶的「菩
提达摩」,菩提达摩是西天法灯第二十八祖,在中国是第一祖。
达摩祖师传慧可大师,慧可大师是第二祖。
慧可大师传僧璨大师,僧璨大师是第三祖。
僧璨大师传道信大师,道信大师是第四祖。
道信大师传弘忍大师,弘忍大师是第五祖。
弘忍大师传慧能大师,慧能大师是第六祖。
而慧能大师之后,便是一花开五叶,演变成五宗,这五宗,就是临济宗,曹洞宗,
法眼宗,沩仰宗,云门宗。 [1]
一花开五叶编辑
这一花开五叶,其次序如下:
六祖慧能传南岳让传马祖传百丈海传沩山佑传仰山寂。
六祖慧能传南岳让传马祖传百丈海传黄茱蘖运传临济玄。
六祖慧能传青原思传石头迁传药山俨传云俨晟传洞山价传云居膺与曹山寂。
六祖慧能传青原思传石头迁传天皇悟传龙潭信传德山鉴传雪峰存传云门偃。... 阅读全帖
p******n
发帖数: 2449
5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楞伽经》与禅宗思想
发表时间:2014-03-12 | 作者:吴言生
早期禅宗传授,非常重视《楞伽经》。《楞伽经》,全称《楞伽阿跋多罗宝经》,4卷
,刘宋求那跋陀罗译,收于大正藏第16册。本书所论即主要依据此本。本章随文注括号
内只标卷数不另注出处者,均出此本。 禅宗东土初祖达摩大师以四卷《楞伽经》授与
二祖慧可,并嘱他“我观汉地,唯有此经。仁者依行,自得度世”。慧可依言奉行,并
令弟子们“常赍四卷《楞伽》,以为心要,随说随行。”《续高僧传》卷16《慧可传》
。按同书卷25《法冲传》谓慧可“依南天竺一乘宗”讲四卷《楞伽经》,“其经本是宋
代求那跋陀罗三藏翻,慧观法师笔受,故其文理克谐,行质相贯”。本书所论,即主要
依据四卷本,收于大正藏第16册。 此后数代禅宗祖师,一直都将《楞伽经》作为重要
经典递相传承。直到五祖弘忍传法六祖时,才改用《金刚经》传授。唐代净觉撰于景龙
二年708的《楞伽师资记》又称《楞伽师资血脉记》,收于大正藏第85册。 记述了《楞
伽经》八代相承、付持的经过。可见,《楞伽经》对禅宗初期历史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
响。考察《楞伽经》的基本思想,我们发现,《楞伽经》影响的不仅仅是初期禅宗史,
... 阅读全帖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