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topics

全部话题 - 话题: 梵行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
f*******e
发帖数: 5594
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善与恶
杂阿含经中多次提到善法恶法,都是以断无常,离苦,灭尽为目的的,其他的一切法都
是要以这一最终目的为指导的,如果能帮助达到这一目的就是善法,阻碍达到这一目的
就是恶法。
比如:
第178经 “头衣烧然尚可暂忘。无常盛火应尽断。为断无常火故。已生恶不善法当断。

第255经 “愚痴无闻凡夫眼见色已。于可念色而起缘着。不可念色而起嗔恚。不住身念
处。故于心解脱.慧解脱无如实知。于彼起种种恶不善法。不得无余灭尽。”
第717经 "若善知识.善伴党.善随从者。未生贪欲盖令不生。已生者令断。未生嗔恚.
睡眠.掉悔.疑盖令不生。已生者令断。未生念觉分令生。已生者重生令增广。未生择
法.精进.喜.猗.定.舍觉分令生。已生者重生令增广"
第726经 "莫作是言。半梵行者。谓善知识.善伴党.善随从。"
第726经 "纯一满静。梵行清白。所谓善知识.善伴党.善随从。非恶知识.恶伴党.恶
随从。"
第780经 "善知识.善伴党.善随从。能令未生邪见不生。已生邪见令灭。未生正见令生
。已生正见重生令增广。"
第1238经 “现法离诸炽然。不待时节。通达现见。缘自觉知。是则善知识.善伴党。”
其中“断无常火”,... 阅读全帖
G****t
发帖数: 1799
2
萧平实邪见信徒们开口就错,在于无知的情况下祸乱佛陀正法律也就罢了,在别人
为了拨乱反正已经依法依律地指出其错解佛陀经律的情况下,不仅不觉羞耻,不思忏悔
,反而变本加厉地继续贩卖自己的无知来诽谤他人,实乃无知者无畏,无耻之尤。此链
接内即可见萧平实邪见信徒们的种种无耻丑态:
http://www.wujindeng.net/ShowPost.asp?ThreadID=1327
“若人有信心恒生惭愧好学戒律者。佛法得久住。是故人欲得佛法久住。先学毗尼
藏。”(《律》)佛陀圣戒乃佛陀正法律存在的标志,自然也就成了魔子魔孙首先要大
力加以破坏的,因此也就逐渐地产生了出家人不得为在家讲比丘戒,在家人不得看出家
戒之类的谬论产生,并被以讹传讹地混入经律之中,以至于“如牧牛女多加水乳。诸恶
比丘亦复如是。杂以世语错定是经。令多众生不得正说正写正取尊重赞叹供养恭敬。”
“如彼牧牛贫穷女人展转卖乳。乃至成糜而无乳味。”(《大般涅槃经》)
在佛经中,佛陀多次为在家人如阿阇世王、外道迦叶等详细讲解比丘戒,比如《长
阿含经·佛说寂志果经》《长阿含经·沙门果经》(详细讲解比丘戒经文实在太长,从
略)等,特别是在... 阅读全帖
d********0
发帖数: 5142
3
来自主题: WaterWorld版 - [合集] 什么处不处的,一帮变态
☆─────────────────────────────────────☆
altaxia (altaxia) 于 (Tue Dec 27 23:45:13 2011, 美东) 提到:
你妈是处女吗?
你奶奶是处女吗?
一心要找处女的真你妈的心里被扭曲了,有精神缺陷!
女人要活得有自我,懂得自己的价值,懂得自己要什么。如果恋爱不幸碰到个不如意的
男人,那就快点收拾起自己,做回自己,期待下一个随时可能会来的缘分。最关键就是
不要亏待自己,委屈自己和那种唧唧歪歪,或者心理有问题的男人委曲求全。
男人也一样,找一个情投意合,可以一起分享生活酸甜苦辣的伴侣才是王道。
处不处的,最后搞到离婚了,分手的,窝囊的还不是自己!如果有孩子了,那最惨,因
为这样的孩子有一个心理有变态倾向的爸爸!我的天!
☆─────────────────────────────────────☆
evelynlin (SC) 于 (Tue Dec 27 23:52:55 2011, 美东) 提到:
BBS上的情绪都是放大了的
但是大部分中国男人有处女情结也是没跑了的
真正的变态有几个
☆────... 阅读全帖
x*********o
发帖数: 208
4
来自主题: Belief版 - 百业经故事: 一只母狗
当佛陀在印度舍卫城的时侯,有一位施主的财富很多,就跟多闻天子一样。这位施主虽
然学佛,但也不排斥一些外道宗派。他的妻子怀孕九个月后生下一个孩子,具有肤色金
黄、头像宝伞等种种瑞相。当小孩会行走玩耍时,施主便买了一只小母狗陪他玩耍。
这只小母狗很聪明,每次见到外道信徒总是跑去咬他们,并咬烂他们的衣服;但见到比
丘时,则是摇着尾巴,跑去舔他们的脚,或是绕圈等作一些恭敬的行为。
有一天早上,舍利子以声闻眼观知度化施主的因缘已经成熟,于是着衣持钵到舍卫城化
缘。当他走近施主家时,那只母狗远远地跑去迎接尊者,舔舍利子的双足,又摇摇尾巴
,恭敬地右绕三匝。施主看见后,心想:「这只狗真有善根!它只不过是只狗,却对比
丘这样恭敬,这位比丘肯定是位大德,我应该好好恭敬供养他。」
于是,施主开口邀请舍利子尊者到他家应供,尊者默许。施主心生欢喜,于家中敷设高
座,并亲手供养饮食,尊者也如理受食。供养圆满后,施主祈求舍利子传法。舍利子以
神通观察他的根机,传授相应的佛法。因为听闻佛法的加持力,施主摧毁了萨迦耶见,
证得了预流果。舍利子又与他交谈良久后,才回去。
得果后的施主,生大欢喜,广行布施,其财源如井水般...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合集] 学佛开始依我见
☆─────────────────────────────────────☆
Yisu (一输就哭) 于 (Sun Apr 15 22:07:47 2012, 美东) 提到:
咱们这个论坛里经常有一些刚刚开始对佛法感兴趣, 但是又不知道从哪里开始..我在其
它的佛教论坛里请了这么个问题, 主要是针对大乘佛法的, 我精选了一些回答, 和这里
感兴趣的朋友们分享一下, 可以看的出来, 有深有浅, 大家也可以补充. 多少给那些想
了解佛法的朋友们一点方向..谢谢大家:
标题: 替希望了解大乘佛法的朋友问个问题
问: 经常在网上会遇见一些朋友, 开始对佛法感兴趣, 询问到底应该从哪个地方开
始入手。。在这里, 我想代问他们一些问题, 请这里的师兄们给出出主意:
1: 有那些书或佛经比较合适开始学习
2: 除了读佛经, 还有哪些心理上的准备, 或者说是见解上的初步树立。
3: 初步了解后, 下一步的大致方向又如何?
烦恼即菩提:
具体从哪里开始学佛,其实挺难讲。但对于藏传佛教道次第,个人认为一定要学,因为
佛法在理论上树立一个系统框架和修学路线图是非常重要的。藏传佛教各派都有自己的... 阅读全帖
G**W
发帖数: 1865
6
《大智度论》:「真空与邪空」的差别
文:唐岐
「般若空观」是佛法修証的核心;声闻缘觉依之而証涅槃,菩萨乘依之能够圆满六波罗
蜜。般若空义可以由「诸行无常、诸法无我、诸法毕竟空」的法义得到胜解,但是要体
証般若,就不是从单纯的从法义理解所能相应了。
在六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这六度乃互相依持,少了其中一项
,就无法圆满六波罗蜜;比如不持戒,不修禅定,却想要求証「般若实相」,就犹如煮
沙成饭,了不可得,如《大智度论》说:「观真空人,先有无量布施、持戒、禅定,其
心柔软,诸结使薄,然后得真空。邪见中无此事,但欲以忆想分别,邪心取空。」「先
有无量布施、持戒、禅定,其心柔软,诸结使薄。」就是要先具足「善根」。「善根」
指善良敦厚的个性,少了自我傲慢的心态,具备「理性与民主」的心态,凡事讲信用,
重人情义理,处事稳重,不会心浮气躁,富包容心,心怀慈悲等等内在的德性;若是欠
缺了这些「善根性」,对「般若」的了解,就会止于想像分别,无法获得亲切的体验,
而且在分别想像中,很容易错解法义成为邪见。若是心中已有邪见,又得不到善知识的
指正,就会「邪心取空」;「邪心」含有著强大的贪瞋心... 阅读全帖
x*********o
发帖数: 208
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百业经故事: 一只母狗
当佛陀在印度舍卫城的时侯,有一位施主的财富很多,就跟多闻天子一样。这位施主虽
然学佛,但也不排斥一些外道宗派。他的妻子怀孕九个月后生下一个孩子,具有肤色金
黄、头像宝伞等种种瑞相。当小孩会行走玩耍时,施主便买了一只小母狗陪他玩耍。
这只小母狗很聪明,每次见到外道信徒总是跑去咬他们,并咬烂他们的衣服;但见到比
丘时,则是摇着尾巴,跑去舔他们的脚,或是绕圈等作一些恭敬的行为。
有一天早上,舍利子以声闻眼观知度化施主的因缘已经成熟,于是着衣持钵到舍卫城化
缘。当他走近施主家时,那只母狗远远地跑去迎接尊者,舔舍利子的双足,又摇摇尾巴
,恭敬地右绕三匝。施主看见后,心想:「这只狗真有善根!它只不过是只狗,却对比
丘这样恭敬,这位比丘肯定是位大德,我应该好好恭敬供养他。」
于是,施主开口邀请舍利子尊者到他家应供,尊者默许。施主心生欢喜,于家中敷设高
座,并亲手供养饮食,尊者也如理受食。供养圆满后,施主祈求舍利子传法。舍利子以
神通观察他的根机,传授相应的佛法。因为听闻佛法的加持力,施主摧毁了萨迦耶见,
证得了预流果。舍利子又与他交谈良久后,才回去。
得果后的施主,生大欢喜,广行布施,其财源如井水般... 阅读全帖
t******g
发帖数: 17520
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中部2 一切烦恼经
MN.2 一切煩惱經
显示/关闭巴利经文及原始译文
我聽到這樣: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祇樹林給孤獨園。
在那裡,世尊召喚比丘們:「比丘們!」
「尊師!」那些比丘回答世尊。
世尊這麼說:
「比丘們!我將教導你們一切煩惱的自制法門,你們要聽!你們要好好作意!我要
說了。」
「是的,大德!」那些比丘回答世尊。
世尊這麼說:
「比丘們!我說諸煩惱的滅盡是屬於知者、見者的,非不知者、不見者。而,比丘
們!我說知什麼者、見什麼者有諸煩惱的滅盡呢?如理作意與不如理作意。比丘們!當
不如理作意時,未生起的諸煩惱生起;已生起的諸煩惱增大。比丘們!當如理作意時,
未生起的諸煩惱不生起;已生起的諸煩惱被捨斷。
比丘們!有煩惱應該以見捨斷;有煩惱應該以自制捨斷;有煩惱應該以受用捨斷;
有煩惱應該以忍受捨斷;有煩惱應該以迴避捨斷;有煩惱應該以除去捨斷;有煩惱應該
以修習捨斷。
應該以見捨斷
比丘們!什麼是煩惱應該以見捨斷呢?比丘們!這裡,未受教導的一般人是不曾見
過聖者的,不熟練聖者法的,未受聖者法訓練的;是不曾見過善人的,不熟練善人法的
,未受善人法訓練的,他不了知應該被作意的法,不了知不應該被作意的法。當... 阅读全帖
n********n
发帖数: 8336
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轉】非我(上篇)
中部2經/一切煩惱經(根本法門品[1])(莊春江譯)
我聽到這樣: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祇樹林給孤獨園。
在那裡,世尊召喚比丘們:「比丘們!」
「尊師!」那些比丘回答世尊。
世尊這麼說:
「比丘們!我將教導你們一切煩惱的自制法門,你們要聽!你們要好好作意!我要
說了。」
「是的,大德!」那些比丘回答世尊。
世尊這麼說:
「比丘們!我說諸煩惱的滅盡是屬於知者、見者的,非不知者、不見者。而,比丘
們!我說知什麼者、見什麼者有諸煩惱的滅盡呢?如理作意與不如理作意。比丘們!當
不如理作意時,未生起的諸煩惱生起;已生起的諸煩惱增大。比丘們!當如理作意時,
未生起的諸煩惱不生起;已生起的諸煩惱被捨斷。
比丘們!有煩惱應該以見捨斷;有煩惱應該以自制捨斷;有煩惱應該以受用捨斷;
有煩惱應該以忍受捨斷;有煩惱應該以迴避捨斷;有煩惱應該以除去捨斷;有煩惱應該
以修習捨斷。
應該以見捨斷
比丘們!什麼是煩惱應該以見捨斷呢?比丘們!這裡,未受教導的一般人是不曾見
過聖者的,不熟練聖者法的,未受聖者法訓練的;是不曾見過善人的,不熟練善人法的
,未受善人法訓練的,他不了知應該被作意的法,不了知不應該被作意的法。... 阅读全帖
x*********o
发帖数: 208
10
索达吉堪布
问(10):在汉地,对藏传佛教持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学术界对藏传佛教,尤其是
密宗部分,基本持否定态度,以为那是不纯正的佛教。如印顺法师和圣严法师的著作中
,都有关于这方面的内容。而普通民众基于对西藏这块神秘土地的向往,对密宗非常崇
拜,只要是藏地来的任何一位喇嘛,他们都会当作佛菩萨那样去崇拜。事实上,我对这
两种态度都不以为然。我想请教堪布的是,藏传佛教是否像学术界所说的那样,包含着
许多印度教和苯教的思想?或者说,藏传佛教就是纯正的佛教?它的一切法门,一切教
义都源于佛陀和历代祖师大德的传承,根本就不包含任何另外的思想?
答:首先必须指出一点,学术界的一些人对藏传佛教基本持否定态度,包括印顺法师和
圣严法师也在其相关著作中对密法提出非议,这种种看法、论点、著述乃至行为都是出
于对密法教义缺乏深层理解而致的错误甚至危险的言行。他们对密宗的轻率否定,不论
在教证还是理证上都是站不住脚的。例如在圣严法师所著的《印度佛教史》中,有这么
一段话:“《大日经》是密教理论的建设者,由《金刚顶经》开出的,即将此一理论付
诸于实际的生活。一切都成为‘即事而真',‘事事无碍'的结果,淫、... 阅读全帖
x*********o
发帖数: 208
11
索达吉堪布
问(10):在汉地,对藏传佛教持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学术界对藏传佛教,尤其是
密宗部分,基本持否定态度,以为那是不纯正的佛教。如印顺法师和圣严法师的著作中
,都有关于这方面的内容。而普通民众基于对西藏这块神秘土地的向往,对密宗非常崇
拜,只要是藏地来的任何一位喇嘛,他们都会当作佛菩萨那样去崇拜。事实上,我对这
两种态度都不以为然。我想请教堪布的是,藏传佛教是否像学术界所说的那样,包含着
许多印度教和苯教的思想?或者说,藏传佛教就是纯正的佛教?它的一切法门,一切教
义都源于佛陀和历代祖师大德的传承,根本就不包含任何另外的思想?
答:首先必须指出一点,学术界的一些人对藏传佛教基本持否定态度,包括印顺法师和
圣严法师也在其相关著作中对密法提出非议,这种种看法、论点、著述乃至行为都是出
于对密法教义缺乏深层理解而致的错误甚至危险的言行。他们对密宗的轻率否定,不论
在教证还是理证上都是站不住脚的。例如在圣严法师所著的《印度佛教史》中,有这么
一段话:“《大日经》是密教理论的建设者,由《金刚顶经》开出的,即将此一理论付
诸于实际的生活。一切都成为‘即事而真',‘事事无碍'的结果,淫、... 阅读全帖
f**********n
发帖数: 16889
12
来自主题: Poetry版 - 仓央嘉措情歌
仓央嘉措情歌--仓央嘉措即六世达赖喇嘛(古本-曾缄译)

心头影事幻重重,化作佳人绝代容。恰似东山山上月,轻轻走出最高峰。
转眼苑枯便不同,昔日芳草化飞蓬。饶君老去形骸在,变似南方竹节弓。
意外娉婷忽见知,结成鸳侣慰相思。此身似历茫茫海,一颗骊珠乍得时。
邂逅谁家一女郎,玉肌兰气郁芬芳。可怜璀璨松精石,不遇知音在路旁。
名门娇女态翩翩,阅尽倾城觉如贤。比似园林多少树,枝头一果骋鲊妍。
名家有女初长成,体态轻盈貌端秀。恰似园林清香果,鲜艳熟美挂枝头。
一自魂销那壁厢,至今寤寐不断忘。当时交臂还相失,此后思君空断肠。
我与伊人本一家,情缘虽尽莫咨嗟。清明过了春自去,几见狂蜂恋落花。
青女欲来天气凉,蒹葭和露晚苍苍。黄蜂散尽花飞尽,怨杀无情一夜霜。
飞来野鹜恋丛芦,能向芦中小住无。一事寒心留不得,层冰吹冻满平湖。
莫道平湖波日舟,舟中木马解回头。不知负义儿家婿,尚解回头一顾不。
游戏拉萨十字街,偶逢商女共徘徊。匆匆绾个同心结,掷地旋看已自开。
长干小生最可怜,为立祥幡傍柳边。树底阿哥需护惜,莫教飞石到幡前。
手写瑶笺被雨淋,模糊点画费... 阅读全帖
A****a
发帖数: 274
1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杂阿含经卷一
五陰誦第一(1)
一(一)(2)
如是我聞(3):
一時,佛住(4)舍衞國(5)祇樹給孤獨園(6)。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觀色無常(7),如是觀者,則為正觀。正觀者,則生厭
離;厭離者,喜貪盡;喜貪盡者,說心解脫。
「如是觀受、想、行、識無常(8),如是觀者,則為正觀。正觀者,則生厭離;厭
離者,喜貪盡;喜貪盡者,說心解脫。
「如是,比丘!心解脫者,若欲自證,則能自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
,自知不受後有(9)。如觀無常,苦(10)、空(11)、非我(12)亦復如是。」
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二(二)(13)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衞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於色當正思惟,觀(14)色無常如實知。所以者何?比丘!
於色正思惟,觀色(15)無常如實知(16)者,於色欲貪斷;欲貪斷者,說心解脫。
「如是受、想、行、識當正思惟,觀識無常如實知。所以者何?於識正思惟,觀識
無常者,則於識欲貪斷;欲貪斷者,說心解脫。
「如是心解脫者,若欲自證,則能自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
受後有。如是正思惟無常,苦、空、非我亦復如是。」
時,諸比丘聞佛所說
r****n
发帖数: 8253
1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杂阿含经第一经南北传对读
北傳:雜阿含1經 南傳:相應部22相應12-14,51經 /南北傳經文比對
雜阿含1經[正聞本1-4經/佛光本1經](莊春江標點)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當觀色無常,如是觀者則為正觀;正觀者則生厭離;厭離者喜、貪盡;喜、貪盡
者說心解脫。
如是,觀受、想、行、識無常。
如是觀者則為正觀;正觀者則生厭離;厭離者喜、貪盡;喜、貪盡者說心解脫。
如是,比丘!心解脫者若欲自證,則能自證:
『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如觀無常,苦、空、非我亦復如是。
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相應部22相應12經/無常經(莊春江譯)
我所聽到的是這樣:
在舍衛城,在那裡……(中略)。
「比丘們!色是無常的,受是無常的,想是無常的,行是無常的,識是無常的。
比丘們!看到了這樣,已受教導的聖弟子在色上厭,在受上厭,在想上厭,在行上
厭,在識上厭。
厭者離染,從離貪而解脫。
當解脫時,有『[這是]解脫』之智,他了知:
『出生已盡,梵行已完成,應該作的已作,不再有這樣[輪迴]的狀態了。』」
相應部22相應13經/苦經(莊春江譯)
起源於舍衛城。
S**U
发帖数: 7025
15
念佛
杂阿含931经
谓圣弟子念如来事∶如来,应,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
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圣弟子如是念时,不起贪欲缠,不起瞠恚、愚痴心,其心正直,得如来义,得如
来正法。于如来正法,于如来所得随喜心,随喜心已欢悦,欢悦已身猗息,身猗息已觉
受乐,觉受乐已其心定。心定已,彼圣弟子于凶嶮众生中,无诸罣阂,入法流水,乃至
涅盘。

《清净道论》(佛随念的修法及功\德等)
「依照此等理由而世尊为阿罗汉」 ... 乃至「依此等理由为世尊」,(瑜伽者
)像这样的随念佛陀之德,此时则无被贪所缠之心,无被瞠所缠之心,及无被痴所缠之
心,他的心是只缘如来而正直的。因他这样没有了贪等所缠,故镇伏五盖\,因向于业
处,故他的心正直,而起寻伺倾于佛德;佛德的随寻随伺而喜生起,有喜意者由于喜的
足处(近因)而轻安,不安的身心而得安息;不安的得安,则亦得生起身心二乐;有乐
者以佛德为所缘而得心定(心一境性);在这样次第的一刹那中生起了五禅支。因为佛
德甚深或因倾向于种种佛德的随念,故不证安止定,只得...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1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如何解决儒家的问题?
杂阿含564经
时,尊者阿难为说法言∶
......
依慢断慢者,云何依慢断慢?谓∶[圣]弟子闻某尊者、某尊者弟子尽诸有漏,无漏心解脱、慧解脱,现法自知作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闻已,作是念∶『彼圣弟子尽诸有漏,……乃至自知不受后有,我今何故不尽诸有漏?何故不自知不受后有?』
当于尔时,则能断诸有漏,……乃至自知不受后有。
姊妹!是名依慢断慢。
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search1.php?str=%E4%BE%9D%E6%85
佛教也以「界差别」(dhātu-prabheda)的观察方法,对治「慢行」(mānacarita,我慢行为特质)的修行者。《瑜伽师地论》「若诸慢行(mānacarita)
补特伽罗、于界差别作意思惟;便于身中离一合想(piṇḍasaṁjñāṁ)、得不净想;无复高举、憍慢微薄;于诸慢行、心得清净。是名慢行补特伽罗、由界差别净行所缘。」 。此时,所说的「界」,是指「地、水、火、风、空、识」等六界。...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144
1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学佛开始依我见
我本人还推荐越尘居士的莲舟集。。对初学的朋友树立很多正确的方向很有好处。。内
容很多, 下面是一部分初级的内容目录。。
2、观念与融通
学佛入手在哪里?
从自己现有的因缘条件上做起
理想与信仰
一定要抛弃自己是一个失败者的自我意象
善知识的“显现”
假装的平等也好,慢慢就弄假成真了
关于福慧双修
苦难可以使软弱者沉沦,苦难同样可使强者更加智慧
新习惯代替旧习惯,只有不懈地坚持才能成功
理想主义与浪漫情怀
人各有志,求同存异
磕头和烧香是人们表达对佛尊敬的传统方法
礼佛随笔二则
达则兼济天下之说的眼光尺度
我们应该感谢众生,是众生给了我们积福的机会
3、归依与学佛
致文森善知识:关于皈依三宝。
归依佛门不等于出家
礼敬是皈依的基本含义之一
关于鸡鸣寺的点滴回忆
寻师且等慢慢自己稳定下来再说
在美国中部想三皈依,当去何处?
在新的环境如何学佛
佛法的大门是向任何人敞开的
大学生如何学佛?
学佛从何处入手?
分清个体的行为与团体意志
4、迷信与正信
云何使现世众生生起正信?
善恶的标准:利人还是害人
要改运不如积德
这个地方有什么可糊涂的?
附佛外道的命运如何?
西瓜靠大边的自信
点评某民间... 阅读全帖
W*********E
发帖数: 197
18
文:唐岐
在六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这六度乃互相依持,少了其中一项
,就无法圆满六波罗蜜;比如不持戒,不修禅定,却想要求証「般若实相」,就犹如煮
沙成饭,了不可得,如《大智度论》说:「观真空人,先有无量布施、持戒、禅定,其
心柔软,诸结使薄,然后得真空。邪见中无此事,但欲以忆想分别,邪心取空。」「先
有无量布施、持戒、禅定,其心柔软,诸结使薄。」就是要先具足「善根」。「善根」
指善良敦厚的个性,少了自我傲慢的心态,具备「理性与民主」的心态,凡事讲信用,
重人情义理,处事稳重,不会心浮气躁,富包容心,心怀慈悲等等内在的德性;若是欠
缺了这些「善根性」,对「般若」的了解,就会止于想像分别,无法获得亲切的体验,
而且在分别想像中,很容易错解法义成为邪见。若是心中已有邪见,又得不到善知识的
指正,就会「邪心取空」;「邪心」含有著强大的贪瞋心行,贪瞋心行会相应邪见而不
自知;只要染著在贪瞋之下,就不可能契应「般若真空」;也会为了满足自己的贪欲,
以「诸法毕竟空」来掩饰自己贪欲心,说「贪欲」乃空无自性,一切行为「无罪无福」
之邪见。
《大智度论》用了一个比喻来说明「不积善根,不... 阅读全帖
B***o
发帖数: 133
19
八大人觉经略解
http://www.baus-ebs.org/sutra/jan-read/010/008/008-6.htm
西土圣贤集  后汉沙门安世高译
明 蕅益释智旭解
----------------------------------------------------------------------------
----
大文为三。初总标。二别明。三结叹。今初
为佛弟子。常于昼夜。至心诵念八大人觉。
不论在家出家。但是归依于佛。即为佛之弟子。既为佛子。即应恒修此八种觉。言常于
昼夜者。明其功无间断。言至心者。明其亲切真诚。言诵念者。明其文义湻熟。记忆不
忘也。八大人觉。释现结叹文中。
二别明即为八。初无常无我觉。
第一觉悟。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心是恶
源。形为罪薮。如是观察。渐离生死。
此入道之初门。破我法执之前陈也。先观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如高岸为谷。深谷为陵
等。则于依报无可贪著。次以四大观身。地水火风互相陵害。故有四百四病之苦。各无
实性故。究竟皆空。次以四阴观心所谓受想行识。并此色身。共名五阴。于中实无我及
我所。但是... 阅读全帖
p******1
发帖数: 177
20
藏密——不容置疑的纯正佛法
问(10):在汉地,对藏传佛教持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学术界对藏传佛教,尤其是
密宗部分,基本持否定态度,以为那是不纯正的佛教。如印顺法师和圣严法师的著作中
,都有关于这方面的内容。而普通民众基于对西藏这块神秘土地的向往,对密宗非常崇
拜,只要是藏地来的任何一位喇嘛,他们都会当作佛菩萨那样去崇拜。事实上,我对这
两种态度都不以为然。我想请教堪布的是,藏传佛教是否像学术界所说的那样,包含着
许多印度教和苯教的思想?或者说,藏传佛教就是纯正的佛教?它的一切法门,一切教
义都源于佛陀和历代祖师大德的传承,根本就不包含任何另外的思想?
答:首先必须指出一点,学术界的一些人对藏传佛教基本持否定态度,包括印顺法师和
圣严法师也在其相关著作中对密法提出非议,这种种看法、论点、著述乃至行为都是出
于对密法教义缺乏深层理解而致的错误甚至危险的言行。他们对密宗的轻率否定,不论
在教证还是理证上都是站不住脚的。例如在圣严法师所著的《印度佛教史》中,有这么
一段话:“《大日经》是密教理论的建设者,由《金刚顶经》开出的,即将此一理论付
诸于实际的生活。一切都成为‘即事而真',‘事事无... 阅读全帖
f****2
发帖数: 311
21
顶礼南师!师兄过谦。
我们学佛是学习佛的慈悲和智慧。以下是索达吉堪布的一篇开示,和师兄们共勉。
藏密——不容置疑的纯正佛法
问(10):在汉地,对藏传佛教持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学术界对藏传佛教,尤其是
密宗部分,基本持否定态度,以为那是不纯正的佛教。如印顺法师和圣严法师的著作中
,都有关于这方面的内容。而普通民众基于对西藏这块神秘土地的向往,对密宗非常崇
拜,只要是藏地来的任何一位喇嘛,他们都会当作佛菩萨那样去崇拜。事实上,我对这
两种态度都不以为然。我想请教堪布的是,藏传佛教是否像学术界所说的那样,包含着
许多印度教和苯教的思想?或者说,藏传佛教就是纯正的佛教?它的一切法门,一切教
义都源于佛陀和历代祖师大德的传承,根本就不包含任何另外的思想?
答:首先必须指出一点,学术界的一些人对藏传佛教基本持否定态度,包括印顺法师和
圣严法师也在其相关著作中对密法提出非议,这种种看法、论点、著述乃至行为都是出
于对密法教义缺乏深层理解而致的错误甚至危险的言行。他们对密宗的轻率否定,不论
在教证还是理证上都是站不住脚的。例如在圣严法师所著的《印度佛教史》中,有这么
一段话:“《大日经》是密教理论... 阅读全帖
t******g
发帖数: 17520
22
http://www.jcedu.org/dispfile.php?id=1801
转这个作为我的忏悔, 于大家共勉
释普性
内容提要:六根是连接众生心识与外界的门户,众生之所以流转于生死轮回的苦海
之中,就是因为六根的不清净,从无始以来的一切业报皆是由六根杂染所造成,比如眼
根贪色、耳根贪声、鼻根贪香、舌根贪味、身根贪细滑、意根贪乐境。而贪,是与瞋、
痴紧密相关联的。我们修行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不断断除贪、瞋、痴“三毒”的过程,
而守护根门是断除贪、瞋、痴“三毒”、趋向解脱的根本门径。《杂阿含经》是原始佛
教的根本经典之一,本文就《杂阿含经》中佛陀开示的有关守护根门的问题试加以探讨
,以便我们从守护自己的根门中体悟佛法的旨趣。
关键词:六根、六尘、守护根门
我们在日常的生活中,由于虚妄、颠倒的自我的作怪,总是自觉不自觉地顺著自己
的爱好而选择自己的东西:眼喜欢见自己喜爱的颜色,耳喜欢听自己爱好的音乐,舌喜
欢尝适合自己口味的饭菜等等,不一而足。当现实生活不能满足自我无尽的要求时,我
们就会不断地起惑、造业,产生或大或小的诸多烦恼,正如印顺法师所言:“依佛法说
,有情的生死流转,世间的苦... 阅读全帖
G**W
发帖数: 1865
23
佛陀般涅槃後二百多年,印度阿育王時代。在有“花城”之稱的巴嗒厘子城中,居住著
依西達西和菩提兩位長老尼。她們兩位長老尼,都是具足戒行、喜樂禅那、博學多聞,
並且斷盡了一切煩惱的四果阿拉漢聖者。
有一天,她們進入巴嗒厘子城托缽,用完餐後一起走到恆河邊散步,在一處無人的沙
灘上,快樂地坐著。
菩提長老尼比較年長,她好奇地問依西達西長老尼:
“聖尼依西達西,你長得端莊可愛,又青春年少,你見到了居家的什麼過患,而導致你
出家,過著出離的梵行生活?”
於是,依西達西長老尼,講述了她那坎坷曲折的人生經歷:她出生在中印度西南方,阿
槃提國的伍揭尼城中,一個很富翁的家庭。
她的父親,不僅有錢而且品德很好,非常疼愛自己的獨生女依西達西,她從小就接受
良好的教育,使她變得既賢淑又可愛。等她到婚齡時,父親把她嫁給薩給德城的,一個
門當戶對的富貴人家子弟。依西達西成為人妻之後,她恪守婦道。
她在未嫁時,就很孝順自己的父母,為人妻後也很孝順公婆。每天起早貪黑,凡事都
恭親力行,照顧家人無微不至。
因此,當時的依西達西,是古印度婦女中,賢妻良母的優秀典范。可是好景不長,她
在夫家只做了一個月時間的新娘。
有一天,... 阅读全帖
c***h
发帖数: 2262
2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当下的力量

依佛陀原来的说法,解脱是有分的
会先”心解脱”,然后”慧解脱”
依据经典杂阿含第1、2经,
“喜贪尽,说心解脱”。 “欲贪断者。说心解脱”
喜贪尽、欲贪断,说的都是三果或三果向
但是seeU说,杂阿含通常”无漏”就会说”心解脱、慧解脱”同时用
心解脱可能未必就是三果
听说南传也有说法是,”心解脱”称为”定解脱”,依”定”而解脱。
我的看法是
如果四果也称心解脱,那就没必要用心解脱、慧解脱两个词
其他许多经,如第1、2、710经等等,则说得很明白
心解脱就是喜贪尽、欲贪断,那就是三果
第710经也说明,慧解脱,解开无明结,那就是四果
所以,我认为,应该是说有个程序,先心解脱,然后慧解脱的意思。
大正藏杂阿含第一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观色无常。如是观者。则为正观。正观者。则生厌离。
厌离者。喜贪尽。喜贪尽者。说心解脱
如是观受.想.行.识无常。如是观者。则为正观。正观者。则生厌离。厌离者
。喜贪尽。喜贪尽者。说心解脱
如是。比丘。心解脱者。若欲自证。则能自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
。自知不受后有。如观无常。苦.空.非我亦复如是
时。诸... 阅读全帖
S***n
发帖数: 1281
2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当下的力量
谢谢两位的讨论和解释!
对于概念的定义的认同,对我来说,只是与朋友交流和读书的时候能有个基础。在这个
层面,我正在把概念本身放下,所以任何概念的定义,只是增加了一个同词异意的“宽
度”而已,并不能对我产生指导意义。
但是,如果讨论的结果是不同,那倒是属于我依然在倚重借力的层面归类的“框架概念
”了,对于我理解后面要走的路有利。
五石兄,我感觉你对“解脱”这个词太敏感了,并且认为解脱只有一态。其实,从解脱
这个词本身来说,不就是在一个特定的角度不再受束缚了嘛,没有说不受束缚了以后只
有一态呀?就好比你把自己绑了起来,你“解脱”松绑以后,只有一态吗?
这样说,是因为我认为道有两态,一是不分的混沌的道,二是空有回叠的道。要说轮回
,我也认为那空有回叠是一大轮回,而我们人生六道倒是小轮回了。所以是不是解脱也
能分两层呢?一是脱小轮回,二是脱大轮回?
对于佛陀这段经文的理解,我的感觉,是如果按照你的那样去解释,强调同,说出异只
是指出不同的道可走的话,你觉得,那些问问题的人,障碍在哪里?佛陀说那番话,是
如何引导解障的?佛陀可不是为说而说的人呀,对不对?必然是有所指,有所引的。
你看了我在“佛的... 阅读全帖
c***h
发帖数: 2262
2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当下的力量

依佛陀原来的说法,解脱是有分的
会先”心解脱”,然后”慧解脱”
依据经典杂阿含第1、2经,
“喜贪尽,说心解脱”。 “欲贪断者。说心解脱”
喜贪尽、欲贪断,说的都是三果或三果向
但是seeU说,杂阿含通常”无漏”就会说”心解脱、慧解脱”同时用
心解脱可能未必就是三果
听说南传也有说法是,”心解脱”称为”定解脱”,依”定”而解脱。
我的看法是
如果四果也称心解脱,那就没必要用心解脱、慧解脱两个词
其他许多经,如第1、2、710经等等,则说得很明白
心解脱就是喜贪尽、欲贪断,那就是三果
第710经也说明,慧解脱,解开无明结,那就是四果
所以,我认为,应该是说有个程序,先心解脱,然后慧解脱的意思。
大正藏杂阿含第一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观色无常。如是观者。则为正观。正观者。则生厌离。
厌离者。喜贪尽。喜贪尽者。说心解脱
如是观受.想.行.识无常。如是观者。则为正观。正观者。则生厌离。厌离者
。喜贪尽。喜贪尽者。说心解脱
如是。比丘。心解脱者。若欲自证。则能自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
。自知不受后有。如观无常。苦.空.非我亦复如是
时。诸... 阅读全帖
S***n
发帖数: 1281
2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当下的力量
谢谢两位的讨论和解释!
对于概念的定义的认同,对我来说,只是与朋友交流和读书的时候能有个基础。在这个
层面,我正在把概念本身放下,所以任何概念的定义,只是增加了一个同词异意的“宽
度”而已,并不能对我产生指导意义。
但是,如果讨论的结果是不同,那倒是属于我依然在倚重借力的层面归类的“框架概念
”了,对于我理解后面要走的路有利。
五石兄,我感觉你对“解脱”这个词太敏感了,并且认为解脱只有一态。其实,从解脱
这个词本身来说,不就是在一个特定的角度不再受束缚了嘛,没有说不受束缚了以后只
有一态呀?就好比你把自己绑了起来,你“解脱”松绑以后,只有一态吗?
这样说,是因为我认为道有两态,一是不分的混沌的道,二是空有回叠的道。要说轮回
,我也认为那空有回叠是一大轮回,而我们人生六道倒是小轮回了。所以是不是解脱也
能分两层呢?一是脱小轮回,二是脱大轮回?
对于佛陀这段经文的理解,我的感觉,是如果按照你的那样去解释,强调同,说出异只
是指出不同的道可走的话,你觉得,那些问问题的人,障碍在哪里?佛陀说那番话,是
如何引导解障的?佛陀可不是为说而说的人呀,对不对?必然是有所指,有所引的。
你看了我在“佛的... 阅读全帖
x*********o
发帖数: 208
28
索达吉堪布
问(10):在汉地,对藏传佛教持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学术界对藏传佛教,尤其是
密宗部分,基本持否定态度,以为那是不纯正的佛教。如印顺法师和圣严法师的著作中
,都有关于这方面的内容。而普通民众基于对西藏这块神秘土地的向往,对密宗非常崇
拜,只要是藏地来的任何一位喇嘛,他们都会当作佛菩萨那样去崇拜。事实上,我对这
两种态度都不以为然。我想请教堪布的是,藏传佛教是否像学术界所说的那样,包含着
许多印度教和苯教的思想?或者说,藏传佛教就是纯正的佛教?它的一切法门,一切教
义都源于佛陀和历代祖师大德的传承,根本就不包含任何另外的思想?
答:首先必须指出一点,学术界的一些人对藏传佛教基本持否定态度,包括印顺法师和
圣严法师也在其相关著作中对密法提出非议,这种种看法、论点、著述乃至行为都是出
于对密法教义缺乏深层理解而致的错误甚至危险的言行。他们对密宗的轻率否定,不论
在教证还是理证上都是站不住脚的。例如在圣严法师所著的《印度佛教史》中,有这么
一段话:“《大日经》是密教理论的建设者,由《金刚顶经》开出的,即将此一理论付
诸于实际的生活。一切都成为‘即事而真',‘事事无碍'的结果,淫、... 阅读全帖
f******e
发帖数: 6488
29
【 以下文字转载自 Belief 讨论区 】
发信人: arhat (紫辰子), 信区: Belief
标 题: Re: 主题:花雨滿天 維摩說法 1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Mon Dec 11 07:40:03 2006)
方便品第二
爾時,毗耶離大城中有長者,名維摩詰。已曾供養無量諸佛,深殖善本;得無生忍
,辯才無礙;遊戲神通,逮諸總持;獲無所畏,降魔勞怨;入深法門,善於智度;通達
方便,大願成就;明瞭眾生之所趣,又能分別諸根利鈍;久於佛道,心已純淑,決定大
乘;諸有所作,能善思量,住佛威儀,心大如海,諸佛咨嗟,弟子、釋、梵、世主所敬
。欲度人故,以善方便居毗耶離。資財無量,攝諸貧民;奉戒清淨,攝諸毀禁;以忍調
行,攝諸恚怒;以大精進,攝諸懈怠;一心禪寂,攝諸亂意;以決定慧,攝諸無智。雖
為白衣,奉持沙門清淨律行;雖處居家,不著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現有眷屬,
常樂遠離;雖服寶飾,而以相好嚴身;雖復飲食,而以禪悅為味;若至博弈戲處,輒以
度人;受諸異道,不毀正信。雖明世典,常樂佛法;一切見敬,為供養中最;執持正法
,攝諸長幼;一切治生諧偶,雖獲俗利,不以喜悅;遊諸四
p*****n
发帖数: 1415
3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申恕林经
杂阿含404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摩竭国人间游行,王舍城波罗利弗是中间竹林聚落,大王于中作福德舍

尔时,世尊与诸大众,于中止宿。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汝等当行,共至申恕林。」
尔时,世尊与诸大众到申恕林,坐树下。
尔时,世尊手把树叶,告诸比丘:
「此手中叶为多耶?大林树叶为多?」
比丘白佛:
「世尊手中树叶甚少,彼大林中树叶无量百千亿万倍,乃至算数譬类不可为比。」
「如是,诸比丘!我成等正觉,自所见法为人定说者,如手中树叶,所以者何?彼
法义饶益,法饶益,梵行饶益、明慧正觉、向于涅盘。
如大林树叶,如我成等正觉,自知正法所不说者,亦复如是,所以者何?彼法非义
饶益,非法饶益,非梵行饶益、明慧正觉、正向涅盘故。
是故,诸比丘!于四圣谛未无间等者,当勤方便,起增上欲,学无间等。」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相应部56相应31经/申恕林经(庄春江译)
有一次世尊住在拘睒弥城申恕林中。
那时,世尊以手取少量的申恕树叶,然后召唤比丘们:
「比丘们!你们怎么想:我的手所取少量的申恕树叶,与那些在申恕林上的[树叶]
,哪个较多?」
「大德!世尊以手所取少量的申恕树叶少,而那些
a*******g
发帖数: 867
3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如何证入初禅 - 《沙门果经》
http://www.dhamma.org.cn/books/ysfj/saamannaphala_sutta_11.htm
《沙门果经》节选
41. 世尊说:「在此,大王,如来出现于世间,他是阿罗汉、圆满觉悟者、明行足、善
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陀、世尊。他以亲身现证的智慧明了这个有
诸天、诸魔、诸梵天的世间,这个有诸沙门与婆罗门、诸王与人的世代,他广令众知。
他说法初善、中善、后善,具足义理与辞句。他显示彻底圆满与清净的梵行。
42. 平民、或平民之子、或生于其它种姓的人来听闻佛法。闻法之后,他对如来生起信
心。具备信心之后,他思惟:『在家生活是拥挤的、是尘扰之途;出家则有如旷野一般
开阔。在家人不容易过着彻底圆满、彻底清净、如磨亮的螺贝那般光明的梵行生活。且
让我剃除须发,穿着橘黄色袈裟,离开在家生活出家去吧。』
43. 过了一段时间,他舍弃财产,不论财产多或少;舍弃亲族,不论亲族大或小;剃除
须发,穿着橘黄色袈裟,离开在家生活而出家。
44. 出家之后,他遵守波提木叉戒 ,具足正当的行为与行处。自从受戒之后,就依戒
自律,见到最小的过失也能带来的危险。他拥有良好
r****n
发帖数: 8253
3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我目前修行的一个障碍问题

经藏当中有一些比较间接以及直接的证据。间接证据就是没有记载任何在家阿罗汉,在
家人最高三果
直接证据就是增一阿含经
时。诸人民复白言。我等观察舍利弗所说。世间无有阿罗汉舍法服。习白衣行
时。象舍利弗报曰。如是。如汝所言。无有阿罗汉还舍法服。习白衣行者。
另外在南传弥兰王问经当中,尊者龙军说
“在家得阿罗汉果,不出二途:即日出家,或般涅盘”(南传59下.43)
《大毗婆沙论》五百大阿罗汉等造.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若满七有,无佛出世,彼在家得阿罗汉耶?有说:不得,必要出家受余法服,得阿罗汉
。有说:彼在家得阿罗汉已,后必出家受余法服。如是说者,彼法尔成佛弟子相乃得极
果。如五百仙人在伊师迦山修道,本是声闻,出无佛世,猕猴为现佛弟子相。彼皆学之
,证独觉果,无学不受外道相故。(大正27.241上--中)
而印顺法师在著作当中说
"在家与出家,归依三宝的理想是一致的,在修证上有什么差别吗?一般说,在家者不
能得究竟的阿罗汉(arhat)。这是说,在修证上,出家者也是胜过在家者的,出家者
有著优越性。然北道派(UttarApathaka)以为:在家者也可以成阿罗汉,与出家者平
等平等。北道... 阅读全帖
r****n
发帖数: 8253
3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我目前修行的一个障碍问题

我此处说的这个在家生活,是指有不净行(性关系),有非梵行的在家生活。这种在家生活,阿罗汉是不会有的。
如果世间已经没有如法的僧团,如果这个阿罗汉还需要驻世,并且他的家庭可以接受他
的梵行生活,也许这个阿罗汉就不需要出家或者般涅槃
但这个可能性,不太大。
假如有人声称或者暗示自己是阿罗汉,但是还是在家人,要警惕此人。
S**U
发帖数: 7025
3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真实观不以概念为所缘
南传主张 vipassana 的对象是真实法,不是概念。这其实是南传,中观,唯识的共识
。不同处是各家对真实法的界定不同。
概念是稳定不变的,如果修观落于概念,看的是不变的现象,如何破常见?
瑜伽师地论将「获得真理的方法」分为现量,比量,圣教量。真实观,「现观」(
abhisamaya),必是现量。在概念上思惟无常,无我,缘起,是「相似」vipassana, 不
是真实观,不能以此得解脱。
看到好久不见的人变老了,这是比较两个概念,比量,看到这种无常无法解脱。禅修观
到腿一直在痛,这是痛所引起的概念,没有观到真的受,所以没有观到受无常。
南传主张观真实法的显现特性,作用。摄阿毗达摩义论就详细描述真实法。
这样理解,下引阿含经的意义就清楚。
相应部22.12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
色无常,受无常,想无常,行无常,识无常。如是观者(evaṃ passaṃ),诸
比丘!多闻圣弟子则生厌离,厌离则喜贪尽,喜贪尽则解脱,解脱已生智∶我生已尽,
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
Pali
Evaṃ me sută...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35
央瞿利摩罗出于佩服世尊神通与智慧出家,当时未见圣四谛,还是凡夫。随佛出家,当
然是皈依三宝了。
杂阿含1077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央瞿多罗国人间游行,经陀婆闍梨迦林中,见有牧牛者、牧羊者
、采柴草者、及余种种作人。见世尊行路,见已皆白佛言∶「世尊!莫从此道去。前有
央瞿利摩罗贼,脱恐怖人」!佛告诸人∶「我不畏惧」。作此语已,从道而去。彼再三
告,世尊犹去。遥见央瞿利摩罗,手执刀楯,走向世尊,(世尊)以神力现身徐行,令
央瞿利摩罗駃走不及。走极疲乏已,遥语世尊,「住!住!勿去」。世尊并行而答,「
我常住耳,汝自不住」。尔时、央瞿利摩罗即说偈言∶「沙门尚駃行,而言我常住,我
今疲倦住,说言汝不住。沙门说云何,我住汝不住」?
尔时、世尊以偈答言∶「央瞿利摩罗!我说常住者,于一切众生,谓息于刀杖。汝
恐怖众生,恶业不休息。我于一切虫,止息于刀杖;汝于一切虫,常逼迫恐怖,造作凶
恶业,终无休息时。我于一切神,止息于刀杖;汝于一切神,长夜苦逼迫,造作黑恶业
,于今不止息。我住于息法,一切不放逸;汝不见四谛,故不息放逸」。
央瞿利摩罗说偈白佛∶「久乃见牟尼,故随路而逐,今闻真妙说,当舍久远恶」。...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36
MM 说的很对。佛陀是天人师,如果佛陀自己本事不够,天人根本不会尊敬,哪会来请
法?本事用来摄受利益众生,不用来夸耀自负,
就是功德。
如维摩诘经说长者维摩诘∶
若在长者,长者中尊,为说胜法。
若在居士,居士中尊,断其贪著。
若在刹利,刹利中尊,教以忍辱。
若在婆罗门,婆罗门中尊,除其我慢。
若在大臣,大臣中尊,教以正法。
若在王子,王子中尊,示以忠孝。
若在内官,内官中尊,化政宫女。
若在庶民,庶民中尊,令兴福力。
维摩诘所说经方便品
尔时毘耶离大城中有长者名维摩诘。已曾供养无量诸佛深植善本。得无生忍。辩才无碍
。游戏神通逮诸总持。获无所畏降魔劳怨。入深法门善于智度。通达方便大愿成就。明
了众生心之所趣。又能分别诸根利钝。久于佛道心已纯淑决定大乘。诸有所作能善思量
。住佛威仪心大如海。诸佛咨嗟弟子。释梵世主所敬。欲度人故以善方便居毘耶离。资
财无量摄诸贫民。奉戒清净摄诸毁禁。以忍调行摄诸恚怒。以大精进摄诸懈怠。一心禅
寂摄诸乱意。以决定慧摄诸无智。虽为白衣奉持沙门清净律行。虽处居家不著三界。示
有妻子常修梵行。现有眷属常乐远离。虽服宝饰而以相好严身。虽复饮食而以禅悦为味
。若至博[奕...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37
众生、鱼等应安置何处,
才能免除它们被杀的痛苦呢?
决定不伤害它们
就是持戒波罗蜜圆满。
同样的推理也应用在持戒波罗蜜,见第十一颂。如果我们尚未决定永远不伤害众生,众生怎能找到永久安全之处?我们有多不愿伤害彼此,世界就有多仁慈。若缺乏明确的发心,经教上的戒行无论看起来多道德,都不会让我们从自我中心所导致的不清醒行动中得到解脱。
有敌意的众生多如虚空,
怎可能一一降服呢?
若能止息瞠心,
就消灭了一切敌人。
本颂提出瞠害心的主要对治方法∶安忍波罗蜜。寂天菩萨再一次指出,我们的心态和我们眼里的周遭世界是相互依存的,因此,没有愤怒便没有敌人,将激怒的心平静下来,就消灭了一切敌人。我们看到危险当然是知道的,但这并不是说一定得恨拿枪的人。只要充满仇恨,便处处见到敌人。
若要用皮革将大地铺盖\\\
哪能找到这样多的皮革呢?
其实只消用一小片皮革包住脚,
不就等于盖\\\住了所有的地面吗?
第十三颂大概是《入菩萨行》最有名的颂文了。这个类比是我们赤足走在烫脚热沙、荆棘、石砾上,我们的脚都受伤流血了。忽然,我们想起一个方法来除苦∶用皮革覆盖\\\整个大地吧!当然,这是不可能的,但我们用皮革包住脚怎么样...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3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如何面对谩骂?
相应部7相应2经/恶骂经(婆罗门相应/有偈篇/只夜)(庄春江译)
有一次,世尊住在王舍城迦兰陀撒饵处的竹林中。
恶骂者婆罗堕若婆罗门听闻∶
「听说婆罗堕若姓之婆罗门在世尊面前从在家出家,成为非家生活。」就生气、不悦地去见世尊。抵达后,以无礼的、粗恶的言语责骂、诽谤世尊。
当这么说时,世尊对恶骂者婆罗堕若婆罗门这么说∶
「婆罗门!你怎么想∶是否[有]你的朋友、同僚、亲族、亲属、客人来[拜访你]吗?」
「乔达摩先生!有时[有]我的朋友、同僚、亲族、亲属、客人来[拜访我]。」
「婆罗门!你怎么想∶你是否招待他们可吃的硬食或软食或美味吗?」
「乔达摩先生!有时我招待他们可吃的硬食或软食或美味。」
「婆罗门!但,如果他们不领受,那是谁的呢?」
「乔达摩先生!如果他们不领受,那还是我们的。」
「同样的,婆罗门!你恶骂、激怒、批评不恶骂、不激怒、不批评的我们,我们不领受,婆罗门!那还是你的;婆罗门!那还是你的。
婆罗门!凡回骂恶骂者;回激激怒者;回批批评者的人,婆罗门!这被称为『一起吃;交换。』我们既不与你一起吃,也不与你交换,婆罗门!那还是你的;婆罗门!那还是你的。」
「包括国王的众人这么知道乔达... 阅读全帖
T*******y
发帖数: 6523
3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梵我如一 and 如实知见?
It is informative, and I like this kind of discussion with personal understanding. Thanks! I have a couple more questions. Could you answer them as well?
"大乘各派虽有很大的分歧,但都同意要坚持一个论点,那就是声称:生死轮回与涅槃、污染与清净、烦恼与智慧、迷与悟等等,从根本上来说是没有分别的。"
Is it so? I see things as neutral, but different. They are all part of the being, and I'd stand by the reality/truth... What do they mean exactly by "没有分别"? Is it all-part-of-the-being kind of "没有分别", or is it the same-thing-(emptiness) kind of "没有分别"?
"在巴利文的藏经中,并无发现佛陀的教导有赞...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4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道佛的一个问题,关于 忍辱
相应部7相应2经/恶骂经(婆罗门相应/有偈篇/只夜)(庄春江译)
有一次,世尊住在王舍城迦兰陀撒饵处的竹林中。
恶骂者婆罗堕若婆罗门听闻∶
「听说婆罗堕若姓之婆罗门在世尊面前从在家出家,成为非家生活。」就生气、不
悦地去见世尊。抵达后,以无礼的、粗恶的言语责骂、诽谤世尊。
当这么说时,世尊对恶骂者婆罗堕若婆罗门这么说∶
「婆罗门!你怎么想∶是否[有]你的朋友、同僚、亲族、亲属、客人来[拜访你]吗
?」
「乔达摩先生!有时[有]我的朋友、同僚、亲族、亲属、客人来[拜访我]。」
「婆罗门!你怎么想∶你是否招待他们可吃的硬食或软食或美味吗?」
「乔达摩先生!有时我招待他们可吃的硬食或软食或美味。」
「婆罗门!但,如果他们不领受,那是谁的呢?」
「乔达摩先生!如果他们不领受,那还是我们的。」
「同样的,婆罗门!你恶骂、激怒、批评不恶骂、不激怒、不批评的我们,我们不
领受,婆罗门!那还是你的;婆罗门!那还是你的。
婆罗门!凡回骂恶骂者;回激激怒者;回批批评者的人,婆罗门!这被称为『一起
吃;交换。』我们既不与你一起吃,也不与你交换,婆罗门!那还是你的;婆罗门!那
还是你的。」
「包括国王的众人这... 阅读全帖
c***h
发帖数: 2262
41

根据以下说明,
漏尽通指,
解脱,
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复还有
是智慧上的烦恼已尽,不是如前五种神通特异功能。
找不出需要亲见未来世的证据。
若你认为必须有亲见未来的能力, 那只能请你找出文献或证据来了。
阿含辞典 http://agama.buddhason.org/ad/adSearch.php?keyword=%E6%BC%8F&button1=%E6%9F%A5++%E8%A9%A2
漏尽:
另译为「漏尽通、漏尽智通、漏尽智、漏尽智明、第三明」,「六通(六神通之一)」,
即「摧毁所有的烦恼」,指「解脱」
佛光辞典
漏尽智证通
梵语 āsrava-ksaya-jñāna-sāksātkriyābhijñā。谓断尽一切
烦恼惑业,永离生死轮回之神通。六神通之一。又称漏尽神通、漏尽通证、漏尽通。即
证得漏尽智,断尽一切有漏烦恼,依止静虑而示现威德具足。舍利弗阿毘昙论卷十(大
二八‧五九七中):「若智生,有漏尽,得无漏心解脱、慧解脱,现世自证知成
就行: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复还有。是名漏尽智证通。」另依俱舍论卷
二十七载... 阅读全帖
b*****l
发帖数: 3821
42
列出点辞典除了壮壮声势,有什么实际内容么?我也可以列出出同样的辞典。
“永离生死轮回之神通” ,“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复还有”
是自我安慰自我幻想的,还是自己如实知见的?
阿含辞典 http://agama.buddhason.org/ad/adSearch.php?keyword=%E6%BC%8F&button1=%E6%9F%A5++%E8%A9%A2
漏尽:
另译为「漏尽通、漏尽智通、漏尽智、漏尽智明、第三明」,「六通(六神通之一)」,
即「摧毁所有的烦恼」,指「解脱」
佛光辞典
漏尽智证通
梵语 āsrava-ksaya-jñāna-sāksātkriyābhijñā。谓断尽一切
烦恼惑业,永离生死轮回之神通。六神通之一。又称漏尽神通、漏尽通证、漏尽通。即
证得漏尽智,断尽一切有漏烦恼,依止静虑而示现威德具足。舍利弗阿毘昙论卷十(大
二八‧五九七中):「若智生,有漏尽,得无漏心解脱、慧解脱,现世自证知成
就行: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复还有。是名漏尽智证通。」另依俱舍论卷
二十七载,六通中之前五通于异生之凡夫亦可证得... 阅读全帖
c***h
发帖数: 2262
4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来点儿真格的---断

http://agama.buddhason.org/ad/adSearch.php?keyword=%E6%A2%B5%E8
庄春江的解释是 :
brahmacariya,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圣洁的生活」(the holy life)。按:「梵行」
为「梵」(brahma,音译为「婆罗门」)与「行」(cariya,另译为「行为」)的复合词,
应是指修往生梵天界的行为,判断是当时「婆罗门」宗教思想的传统用语,成为「修清
净行」的意思,而为佛陀所沿用。
可能是佛陀当时婆罗门教的用语。
是否只是后期的印度教的用语,非佛陀当时婆罗门教用语?
这就不知了,要请教SeeU
但可能不是。
因为印度教出现较晚,后于大乘,也后于南传巴利文阿含的形成。
t******g
发帖数: 17520
44
好啊,师兄,那我把心中的犹豫说一遍,看看师兄能否帮我攻破这个关。
我是觉得,如果先说清楚了那是以后要搬走的,那就没有问题了。从心理的角度来说,
预先就把基础弄松了,建筑物再强大,学生也不会把那当成可以使劲依靠的对象。
但是,我看很多的教法,都是光说那是正见,不讲以后程度高了要搬走。我个人觉得,
师傅内在其实有个想建立徒弟信念的想法,想增强信的力量。
然后,会按照你一样的想法去做,“好”的执着,代替了坏的执着。这个结果,我们都
认可的。但是对其中的过程,我就多了一重考虑。因为那之所以能搬走,其实“好”的
执着的力道,要比坏的执着的力道要强了。
如果一个徒弟很有慧根,能发能收,那就没有问题了。但问题就是,没有预先说好那是
不可以依靠的,所以徒弟在过程中,其实早就靠上了。靠是大多数人的习惯,没什么可
靠,心里会不踏实。没有见到空性之前,大家都觉得有靠是天经地义的。
那下面的步骤,怎么才能把这次造成的副作用排除呢?是什么来提醒那个徒弟有此必要
的呢?
还是要依赖师傅。这,也就是为什么在开始的时候,不仅要培养徒弟对佛法信,还要培
养对师傅信的缘由。否则如果是换一个一般的人来说,你现在要学的,要跟... 阅读全帖
S***n
发帖数: 1281
45
兔王兄,谢谢你认真思考和答复!
有种说法叫不破不立,我却有种说法叫不立不破。所以心思缜密的放下,可能并不一定
能象你说的那样,一股脑都是“幻”就能破了的。当然,我挺理解,初步的粗略破确实
是那样子破的,但是到细微的程度,那样破就不够了。
不立不破,也就是说你如果连拿起来的本事都没有,在那里空谈什么已然放下了,那是
空谈大话了。这个空谈的空可不是空性的空哟,而是好比一个赚不来钱的人,在那里吹
嘘说如何勘破金钱一样的。
所以从本事来说,要会抓取,也能知道何时放下那抓的手,才能应对自如。我之所以前
面那番细致的讨论是以求教的方式提出来的,就是因为我只会推开“正”与“信”,还
做不到对此运用自如。
“只有influence,没有control”,说得很好!对于为目标而努力和执着目标的结果这
两者之间的分开会很有帮助。
这段写完,发现在讨论的主要是为了“证”了,而不是为了“悟”。谢谢你引起的提醒
!证悟是否一体呢?这个问题我也提交给潜意识了。

兔子王:
所谓心思缜密,合乎逻辑, 其实就是想地多, 无他, 我也有(过)类似想法,
太正常了, 不想倒是不正常了, (“正常”, 哈哈哈)
从我浅薄的... 阅读全帖
t******g
发帖数: 17520
46
好啊,师兄,那我把心中的犹豫说一遍,看看师兄能否帮我攻破这个关。
我是觉得,如果先说清楚了那是以后要搬走的,那就没有问题了。从心理的角度来说,
预先就把基础弄松了,建筑物再强大,学生也不会把那当成可以使劲依靠的对象。
但是,我看很多的教法,都是光说那是正见,不讲以后程度高了要搬走。我个人觉得,
师傅内在其实有个想建立徒弟信念的想法,想增强信的力量。
然后,会按照你一样的想法去做,“好”的执着,代替了坏的执着。这个结果,我们都
认可的。但是对其中的过程,我就多了一重考虑。因为那之所以能搬走,其实“好”的
执着的力道,要比坏的执着的力道要强了。
如果一个徒弟很有慧根,能发能收,那就没有问题了。但问题就是,没有预先说好那是
不可以依靠的,所以徒弟在过程中,其实早就靠上了。靠是大多数人的习惯,没什么可
靠,心里会不踏实。没有见到空性之前,大家都觉得有靠是天经地义的。
那下面的步骤,怎么才能把这次造成的副作用排除呢?是什么来提醒那个徒弟有此必要
的呢?
还是要依赖师傅。这,也就是为什么在开始的时候,不仅要培养徒弟对佛法信,还要培
养对师傅信的缘由。否则如果是换一个一般的人来说,你现在要学的,要跟... 阅读全帖
S***n
发帖数: 1281
47
兔王兄,谢谢你认真思考和答复!
有种说法叫不破不立,我却有种说法叫不立不破。所以心思缜密的放下,可能并不一定
能象你说的那样,一股脑都是“幻”就能破了的。当然,我挺理解,初步的粗略破确实
是那样子破的,但是到细微的程度,那样破就不够了。
不立不破,也就是说你如果连拿起来的本事都没有,在那里空谈什么已然放下了,那是
空谈大话了。这个空谈的空可不是空性的空哟,而是好比一个赚不来钱的人,在那里吹
嘘说如何勘破金钱一样的。
所以从本事来说,要会抓取,也能知道何时放下那抓的手,才能应对自如。我之所以前
面那番细致的讨论是以求教的方式提出来的,就是因为我只会推开“正”与“信”,还
做不到对此运用自如。
“只有influence,没有control”,说得很好!对于为目标而努力和执着目标的结果这
两者之间的分开会很有帮助。
这段写完,发现在讨论的主要是为了“证”了,而不是为了“悟”。谢谢你引起的提醒
!证悟是否一体呢?这个问题我也提交给潜意识了。

兔子王:
所谓心思缜密,合乎逻辑, 其实就是想地多, 无他, 我也有(过)类似想法,
太正常了, 不想倒是不正常了, (“正常”, 哈哈哈)
从我浅薄的... 阅读全帖
t******g
发帖数: 17520
4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轮回之说的产生
杂含 404
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摩竭国人间游行。王舍城波罗利弗是中间竹林聚落。大王于中作福德舍。尔
时。世尊与诸大众于中止宿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汝等当行。共至申恕林
尔时。世尊与诸大众到申恕林。坐树下
尔时。世尊手把树叶。告诸比丘。此手中叶为多耶。大林树叶为多
比丘白佛。世尊。手中树叶甚少。彼大林中树叶无量。百千亿万倍。乃至算数譬类不可
为比
如是。诸比丘。我成等正觉。自所见法。为人定说者。如手中树叶。所以者何。彼法义
饶益.法饶益.梵行饶益.明.慧.正觉.向于涅盘。如大林树叶。如我成等正觉。自
知正法。所不说者。亦复如是。所以者何。彼法非义饶益。非法饶益。非梵行饶益.明
.慧.正觉.正向涅盘故。是故。诸比丘。于四圣谛未无间等者。当勤方便。起增上欲
。学无间等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t******g
发帖数: 17520
4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轮回之说的产生
杂含 404
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摩竭国人间游行。王舍城波罗利弗是中间竹林聚落。大王于中作福德舍。尔
时。世尊与诸大众于中止宿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汝等当行。共至申恕林
尔时。世尊与诸大众到申恕林。坐树下
尔时。世尊手把树叶。告诸比丘。此手中叶为多耶。大林树叶为多
比丘白佛。世尊。手中树叶甚少。彼大林中树叶无量。百千亿万倍。乃至算数譬类不可
为比
如是。诸比丘。我成等正觉。自所见法。为人定说者。如手中树叶。所以者何。彼法义
饶益.法饶益.梵行饶益.明.慧.正觉.向于涅盘。如大林树叶。如我成等正觉。自
知正法。所不说者。亦复如是。所以者何。彼法非义饶益。非法饶益。非梵行饶益.明
.慧.正觉.正向涅盘故。是故。诸比丘。于四圣谛未无间等者。当勤方便。起增上欲
。学无间等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发帖数: 1
50
MN.1.2 一切烦恼(一切漏;All the Taints)经
1 如是我闻。有一次,世尊住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在那里,世尊召唤比丘们:“
比丘们!” “尊师!”那些比丘回答道。世尊如是说道:
2 “比丘们!我将为你们教导一个克制一切烦恼的法门。你们要仔细聆听和注意思惟
我所说的。” “是的,大德!”那些比丘回答道。世尊如是说道:
3 “比丘们!我说诸烦恼的灭尽,是对一个知道和看见(knows and sees)的人,而不
是一个不知道和不看见的人来说的。谁知道和看见什么呢?明智的作意(注意;如理作
意)和不明智的作意(不如理作意)(Wise attention and unwise attention)。当一
个人不如理作意时,还未生起的诸烦恼会生起,并且已经生起的诸烦恼会增加。比丘们
!当一个人如理作意时,还未生起的诸烦恼不会生起, 而且已经生起的诸烦恼被舍弃。
【注】:作意,注意,英译作attend to / attention。
4 比丘们!有些烦恼应该通过看见来舍弃(there are taints that should be
abandoned by se... 阅读全帖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