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topics

全部话题 - 话题: 梵行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
s***r
发帖数: 1121
1
来自主题: Shandong版 - 再次《仓央嘉措情歌》
曾逐东山向佛行,梵花贝叶作囚城。
此生惟有两行泪,半为如来半为卿。
10/20/12于亚城机场听《仓央嘉措情歌》
以下为原作(曾缄翻译)
曾虑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恐别倾城,
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s***r
发帖数: 1121
2
来自主题: Shandong版 - 再次《仓央嘉措情歌》
曾逐东山向佛行,梵花贝叶作囚城。
此生惟有两行泪,半为如来半为卿。
10/20/12于亚城机场听《仓央嘉措情歌》
以下为原作(曾缄翻译)
曾虑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恐别倾城,
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b*s
发帖数: 82482
3
来自主题: WebRadio版 - 瓜老板仿自清体散文《梵阿铃》
个人觉得啊,梵阿铃还是戾气重了些,茄漏的声音还是好听不少。特别是独奏的时候,
茄漏的音域非常接近人声,好听
梵阿铃有点太尖锐,一定要跟别的合奏才行……

呢。
r******2
发帖数: 1021
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佛经为何须要重译?zt
摘自<建寺文化的迷失与觉醒>
荷兰汉学家许里和认为西元四世纪以前,似乎还没有中国人懂得梵语的知识,对于
佛教学说为中国僧人所能接受的,间接从西域传来的佛教仅仅是:一方面通过随意的、
脱漏的和经常是几乎无法理解的译文,这种改变了原样的中介;一方面是通过因使用中
国术语而增加误导,而这些术语已经有了确定的哲学涵义并因而拥有了广泛的非佛教意
蕴。因此,有学者把在鸠摩罗什来华以前所翻译的佛经,都归为「古译年代」的经典。
所以,早期中国佛教汉化(sinicization)的进展并不那么顺利,后来才有多次重
译佛经的需要。而且西域当时各教都用同一或类似的语言,称其教主为佛(Buddha)、
薄伽梵(Bhagavan,有福德者),也有梵天和梵行等等相同的语辞,尽管有人将“梵”
解释为清静的意思,可是却很难分辨其经典分属何教,其教义是否合乎佛陀的教诲。
因此,我们可知为了维护佛法及僧团组织的生存延续,“佛法第一次结集”后,尚
未完备,就有了不同的看法,并未得到当时全体佛弟子的认同,即自后来三次的结集,
是否仍能完全保持佛陀说法时的原貌,而在后代没有添加私意或更改,更值得深思、值
得怀疑。
○后造经是「
Y**u
发帖数: 5466
5
☆─────────────────────────────────────☆
desertland (尼马拉戈壁) 于 (Wed Mar 21 22:02:28 2012, 美东) 提到:
见与不见 ---仓央嘉措
你见,或者不见我
我就在那里
不悲不喜
你念,或者不念我
情就在那里
不来不去
你爱,或者不爱我
爱就在那里
不增不减
你跟,或者不跟我
我的手就在你手里
不舍不弃
来我的怀里
或者
让我住进你的心里
默然 相爱
寂静 欢喜
☆─────────────────────────────────────☆
leonana (Nana) 于 (Thu Mar 22 01:20:08 2012, 美东) 提到:
《情歌》
若随美丽姑娘心,今生便无学佛份,若到深山去修行,又负姑娘一片情。
又译:曾虑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恐别倾城。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
bdbd (kakali) 于 (Thu Mar 22 11:42:11 2012, 美东) 提到:
Yes. 不... 阅读全帖
o***s
发帖数: 42149
6
浙江天台山慈恩寺推出“短期出家”活动,普通人也可以到寺院中过一段相对清新宁静的日子。活动开展以来,寺院官网访问量骤增,造成网站多次无法正常访问。
原来,天台山慈恩寺自2006年起,不定期接受信众短期出家。今年6月28日,慈恩寺在寺院官网上发布了“2013年天台山慈恩寺短期出家活动公告”,宣布从7月15日开始在杭州下院(圣财寺)及天台山两地举办短期出家活动,使有缘人有机会到寺院体验清净梵行。公告一经发出,吸引全国各地网友关注,寺院官网访问量骤增,造成网站多次无法正常访问。
为了便于解答网友的疑问,寺院义工用QQ解答疑惑。记者加入“慈恩寺-短期出家”QQ群后发现,群内来自全国各地的网友已经超过200人。咨询者的问题一个接一个地抛来,义工们一边解答一边为无法及时回复而道歉。
虽然问题五花八门,但是义工“圣富”总是能够耐心释疑。他告诉记者,慈恩寺的短期出家活动是完全免费的,只要申请人符合寺院对于短期出家的要求,就能在寺院中一边整理心境一边修学佛法。
慈恩寺主持智渡法师告诉记者,自2006年起,寺院不定期接受信众短期出家,这也是源自信众的强烈要求。
世俗中的人们经常感觉压力大,到寺院中去享受一份... 阅读全帖
h***a
发帖数: 2349
7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是谁在误读仓央嘉措?(转载)
【 以下文字转载自 WebRadio 讨论区 】
发信人: huaja (pat), 信区: WebRadio
标 题: 是谁在误读仓央嘉措?(转载)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Wed Sep 3 23:45:31 2014, 美东)
是谁在误读仓央嘉措?
版权声明:转载时请以超链接形式标明文章原始出处和作者信息及本声明
http://sunyx.blogbus.com/logs/93106915.html
最近仓央嘉措的情诗在网上流传得越来越多,不过,经过考证我发现盛传的最多的这几
首全部都是伪作。而且根本就是现代的伪作。
最早知道仓央嘉措是2006年在西藏旅行的途中听人说的。在拉萨的玛吉阿米餐厅一楼买
到了两本关于仓央嘉措的书。那会儿知道仓央嘉措的人还很少,网上也没有什么人说起
。因为很喜欢他的诗,所以回来之后还搜集和阅读过一些关于他的书。看了最近盛传的
几首,都没什么印象,估计可能是伪作,而经过核实后发现果然如此。
一. 先说这首《佛说》,这是最为拙劣的一首伪作
我问佛:为何不给所有女子羞花闭月的容颜?
佛曰:那只是昙花的一现,用来蒙蔽世俗的眼
没有什么美可以抵过一颗纯... 阅读全帖
q**2
发帖数: 1850
8
来自主题: WaterWorld版 - 什么处不处的,一帮变态
“若于非时、非处、非女、处女、他妇、若属自身,是名邪淫。唯三天下有邪淫罪,郁
单曰无。若畜生,若破坏,若属僧,若系狱,若亡逃,若师妇,若出家人,近如是人,
名为邪淫。出家之人,无所系属,从谁得罪?从其亲属、王所、得罪。恶时乱时虐王出
时,怖畏之时,若令妇妾出家剃发,还近之者,是得淫罪。若到三道,是得淫罪。若自
若他,在于道边、塔边、祠边、大会之处作非梵行,得邪淫罪。若为父母、兄弟、国王
之所守护,或先与他期,或先许他,或先受财,或先受请,木泥、画像及以死尸,如是
人边作非梵行,得邪淫罪。若属自身而作他想,属他之人而作自想,亦名邪淫。如是邪
淫亦有轻重,从重烦恼则得重罪,从轻烦恼则得轻罪。

《优婆塞戒经》
圣经 申命记22节
"Ifany man take a wife, and go in unto her, and hate her ... and say, Itook
this woman, and when I came to her, I found her not a maid: Thenshall the
father of the damsel, and her m... 阅读全帖
h***a
发帖数: 2349
9
来自主题: WaterWorld版 - 是谁在误读仓央嘉措?(转载)
【 以下文字转载自 WebRadio 讨论区 】
发信人: huaja (pat), 信区: WebRadio
标 题: 是谁在误读仓央嘉措?(转载)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Wed Sep 3 23:45:31 2014, 美东)
是谁在误读仓央嘉措?
版权声明:转载时请以超链接形式标明文章原始出处和作者信息及本声明
http://sunyx.blogbus.com/logs/93106915.html
最近仓央嘉措的情诗在网上流传得越来越多,不过,经过考证我发现盛传的最多的这几
首全部都是伪作。而且根本就是现代的伪作。
最早知道仓央嘉措是2006年在西藏旅行的途中听人说的。在拉萨的玛吉阿米餐厅一楼买
到了两本关于仓央嘉措的书。那会儿知道仓央嘉措的人还很少,网上也没有什么人说起
。因为很喜欢他的诗,所以回来之后还搜集和阅读过一些关于他的书。看了最近盛传的
几首,都没什么印象,估计可能是伪作,而经过核实后发现果然如此。
一. 先说这首《佛说》,这是最为拙劣的一首伪作
我问佛:为何不给所有女子羞花闭月的容颜?
佛曰:那只是昙花的一现,用来蒙蔽世俗的眼
没有什么美可以抵过一颗纯... 阅读全帖
z**n
发帖数: 22303
10
后人伪作罢了。
是谁在误读仓央嘉措? - [如是我闻]zt
最近仓央嘉措的情诗在网上流传得越来越多,不过,经过考证我发现盛传的最多的这几
首全部都是伪作。而且根本就是现代的伪作。
最早知道仓央嘉措是2006年在西藏旅行的途中听人说的。在拉萨的玛吉阿米餐厅一楼买
到了两本关于仓央嘉措的书。那会儿知道仓央嘉措的人还很少,网上也没 有什么人说
起。因为很喜欢他的诗,所以回来之后还搜集和阅读过一些关于他的书。看了最近盛传
的几首,都没什么印象,估计可能是伪作,而经过核实后发现果然 如此。
一. 先说这首《佛说》,这是最为拙劣的一首伪作
我问佛:为何不给所有女子羞花闭月的容颜?
佛曰:那只是昙花的一现,用来蒙蔽世俗的眼
没有什么美可以抵过一颗纯净仁爱的心
我把它赐给每一个女子
可有人让它蒙上了灰
我问佛:世间为何有那么多遗憾?
佛曰:这是一个婆娑世界,婆娑即遗憾
……
1. 核实了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年的《仓央嘉措及其情歌研究》这本书,这本是最全的
一本资料了,1982年之前关于仓央嘉措的所有的汉,藏,英文资料都收录了。这首诗在
里面没有收录。即便是文不是诗,文献里也没有这么一篇文。
2. 以... 阅读全帖
x*********o
发帖数: 208
11
来自主题: Belief版 - 百业经故事: 金色比丘尼
当佛陀在舍卫城的时候,有一户贱种人家的妻子生下一位具有十八种丑相的女孩,她的
父母都很忧愁,父亲说:「这样难看的孩子,干脆趁晚上,把她溺死,再丢出去喂狗。」
母亲说:「您不要这么说,杀人是天理所不容的,毕竟她是我们俩的孩子。起码等到她
长大,能自己独立生活的时候,再把她赶出门。」丈夫想一想,也同意了。
从此以后,他们把她关在家中偷偷地养着,不让任何人知道与看见。等到她能独自行走
时,这对夫妇便把她赶出家门。她流浪街头,四处行乞,每天吃不饱、穿不暖,相貌本
来就够丑的,却又染上严重的麻疯病,她实在是痛苦难忍,便在街道上乱喊乱叫了起来。
阿难尊者看到她惨叫的情景,生起无比的悲悯心,于是上前温和地问:「女孩,妳是谁
呀?怎么会变成这个样子?」
她的神智还算清楚,悲伤地对尊者祈求说:「尊者啊!一定是因为前世恶业所感召,我
才变成现在这副模样。求求尊者,消尽我的恶业吧!」
尊者悲悯地安慰她:「你不必担心,我教你行善,以善业的力量,来消尽你的恶业。」
于是,阿难尊者从别的地方找来一些芝麻油、供香,把她带到佛的发塔和指甲塔前作了
香、灯、涂香、鲜花等的供养。这时,给孤独长者正好也来到这里,看见这一情... 阅读全帖
x*********o
发帖数: 208
12
来自主题: Belief版 - 百业经故事: 五百位牧童
当佛陀在舍卫城的时侯,萨迦国王恭请世尊及比丘僧众在祇陀太子园应供三个月。国王
用上好的牛奶、酸奶、醍醐等食物供养,并派五百名牧童帮忙作杂事。圆满结束后,国
王供养佛陀无价妙衣,还以各种卧具、医药供养僧众。
那时,有五百个牧童不约而同地想:「国王过去生中一定造了很大的善业,今世才会成
为有权势、有威望又有福报的国王,现在又继续供佛与僧,积累资粮。而我们这些人,
大概前世没有什么善业,所以今世成为牧童,实在也应该发心供僧才对啊!」
于是,他们共同决定以饮食供养世尊与僧众,在一切准备就绪之后,便恭请世尊及比丘
僧应供,世尊默许了。午前,世尊领着僧众前来应供,牧童们虔诚供养。供养圆满后,
五百牧童一起到世尊前求法。世尊观察他们的根机,传给他们相应的法,他们以智能金
刚摧毁二十个萨迦耶见,得到预流果。
得果后的牧童们发心出家,在得到萨迦国王的允许后,再于世尊前祈求:「我们想在您
的教法下出家受戒,恳请世尊悲悯摄受。」
世尊开许了,并以「善来比丘」的方便言词,令他们当下得到近圆戒体,五百位牧童立
刻成为身披袈裟、手持钵、净持梵行的清净比丘。世尊又给他们传法,他们各自精进,
很快就摧毁三界烦恼,获证... 阅读全帖
a*******g
发帖数: 867
13

此段见于《大品释问经第十八》,更多的上下文如下:
世尊问曰。拘翼。汝何因得离得喜。谓于我得法喜耶
时。天王释答曰。大仙人。我作是念。我于此命终。生于人间。彼若有族。极大富乐。
资财无量。畜牧.产业不可称计。封户.食邑种种具足。谓刹利长者族.梵志长者族.
居士长者族及余族。极大富乐。资财无量。畜牧.产业不可称计。封户.食邑种种具足
。生如是族已。成就诸根。如来所说法.律有得信者。得信已。剃除须发。着袈裟衣。
至信.舍家.无家.学道。学智。学智已。若得智者。便得究竟智。得究竟边。学智。
学智已。若得智.不得究竟智者。若有诸天。有大福祐。色像巍巍。光耀炜烨极有威力
。安隐快乐。长住宫殿。生于最上。我生彼中
于是。天王释而说颂曰
舍离于天身  来下生人间
不愚痴入胎  随我意所乐
得身具足已  逮质直正道
行具足梵行  常乐于乞食
学智。学智已。若得智者。便得究竟智。得究竟边。学智。学智已。若得智.不得究竟
智者。当作最上妙天。诸天闻名。色究竟天。往生彼中。大仙人。愿当得阿那含。大仙
人。我今定得须陀洹
世尊问曰。拘翼。汝何因得此极好.极高.极广差降。而自称说得须陀洹耶
时。天王释以偈答曰
p*****n
发帖数: 1415
1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从罗怙罗经来看佛法的教学
从《罗怙罗经》来看佛法的教学
林崇安(2002)
摘要:
本文依据《杂阿含经》中的《罗怙罗经》来探讨释迦牟尼佛对罗怙罗的教导过程,此中
,罗怙罗依次经由听闻、思考弄清佛法的义理,而后进入实修的体证,生起真正的智慧
,并灭除痛苦,达到究竟的解脱。
关键词:罗怙罗,佛法教学,三慧
一、前言
释迦牟尼佛(以下简称释尊)度化众生固然是因材施教,但是众生的学习过程是大同小
异的,因此,本文以《罗怙罗经》来说明佛法的教学。此经在《大正藏》中的《杂阿含
经》的编号是第二○○经(T2,p51a),在印顺导师的《杂阿含经论会编》〈中编〉为
第二三五经。今引用经文时,有所改动的词句用〔〕标出。《罗怙罗经》是释尊对罗怙
罗的一个完整教导,以下按照这一经典,分成六段来说明佛法的教学过程。
二、经文说明
第一段经文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尊者〔罗怙罗〕往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善哉!世尊!为我
说法!我闻法已,独一静处,专精思惟,不放逸住;独一静处,专精思惟,不放逸住已
,如是思惟所以:族姓子剃除须发,正信非家,出家学道,修持梵行,见法自知作证:
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
a**u
发帖数: 8107
1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合集] 给sleep:关于不受后有
☆─────────────────────────────────────☆
runsun (runsun) 于 (Fri Nov 6 09:31:27 2009, 美东) 提到:
现在你,venusifre,还有waichi全部不愿详细解释阿罗汉的不受后有,我也不想等你们
了。
以下我引用的是庄春江居士的详细解释,我觉得已经很清楚的说明了阿罗汉不可能再有
轮回再生,你们还有疑问吗?
=============
北傳經文「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為描述不再生死流轉的
解脫情境之定型句,南傳經作「出生已盡,梵行已完成,應該作的已作,不再有這樣[輪
迴]的狀態了。」北傳經文的「不受後有」,意思是沒有下一生的「有」,而這個「有」
應該是「十二緣起支」中的「有」支,南傳經文作「不再有這樣[輪迴]的狀態」(nāpa
ra? itthattāyā),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不再有這生命的狀態」(there is no more
for this state of being),另外也與「不再有再生」的意義相當
=================
以上还没有详细解释“
r******3
发帖数: 586
1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责任

这个“虽获俗利, 常修梵行”出自大乘伪经《维摩诘经》
“示有妻子, 常修梵行”,“虽获俗利,不以喜悦”
这种漂亮话让那些贪心甚重的愚痴者很是喜欢,一边可以赚钱,一边可以和老婆在床上
嘿咻,还可以解脱,这多爽。
却不知道这维摩诘经就是大乘一些在家人(大乘本身就很可能是一些有佛塔信仰的在家
人吸收大众部等思想而创建的)编造出来贬低声闻阿罗汉,贬低声闻圣者的。是一步实
质很邪恶的经典。里面竟然把阿罗汉骂成是焦芽败种,而佛陀的众多阿罗汉弟子也被这
个虚构的维摩诘大居士骂得一无是处。连天女散花,阿罗汉身上都粘着花。
如果维摩诘说的是对的,那佛陀干嘛要出家?为什么经典当中无数处赞叹出家功德?为
什么历史上几乎没有在家修成的人?为什么经典明文说,一旦在家人修成阿罗汉,则要
么涅槃,要么立即出家,而根本不存在过在家生活的阿罗汉。
佛法本身就是出世的,而在家生活,则是深陷火宅,到处是诱惑,到处是欲望,对于没
有证果解脱的人,很难抗拒抵挡这些欲望,而且也需要把大量精力用于谋生,应酬等等
,现代人更加严重。这样几乎就修不出什么禅定,更难谈得上解脱。
如果真修佛法,第一选择是出家。
r******2
发帖数: 1021
1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烦恼”所指的是什么?
烦恼是菩提,贪嗔痴是梵行都属于大乘不二论基础上发展出来的邪说邪见。
密宗搞男女双修,就是把贪嗔痴是梵行给具体实践化。
这种邪说导致人变成香臭不分,善恶不分,佛魔不分。更难以产生对五蕴的厌离,而没
有对五蕴的厌离,则不可能解脱。24

reality
~~~~~~~~~~~~~~~~~
这就是这种邪说所导致的后果!再进一步就是enjoy轮回。不需要出离。
i*****g
发帖数: 11893
1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生活中的大乘修行:慈悲喜舍
慈悲喜舍是梵行,换言之,是来源于非佛教的法门,被引入佛教的
从‘梵行’这个名字就可以看出来
它似乎是瑜伽派系的东西,所以佛教一般判为定学,同时按照自己的意识形态,加一个
(佛教本教的)慧学,以划清和其他教派的界限
依我看,佛教属于多此一举,十分类似tg把市场经济挂个定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其
实都是意识形态的累赘或掩饰
我很明确告诉大家,原始佛教以外的一些佛经论,其实来源于印度其他教派,只不过古
代中国人(到今天为止的主流)只是翻译经论,几乎没有注意到这些
一波又一波,一种又一种的理论,从何处来的
S**U
发帖数: 7025
1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如何鉴别邪师说法 ?
听佛陀自己说吧。
杂阿含404经:
尔时、世尊与诸大众,到申恕林,坐树下。
尔时、世尊手把树叶,告诸比丘∶「此手中叶为多耶?大林树叶为多」?
比丘白佛∶「世尊手中树叶甚少,彼大林中树叶,无量百千亿万倍,乃至算数譬类不可为比」。
「如是诸比丘!我成等正觉,自所见法,为人说者,如手中树叶。所以者何?彼法义饶益,法饶益,梵行饶益,明慧正觉,向于涅盘。
如大林树叶,如我成等正觉,自知正法,所不说者,亦复如是。所以者何?彼法非义饶益,非法饶益,非梵行饶益,明慧正觉,正向涅盘故。
是故诸比丘!于四圣谛未无间等者,当勤方便,起增上欲,学无间等」。
http://www.mahabodhi.org/files/yinshun/37/yinshun37-07.html
Y**u
发帖数: 5466
2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如何鉴别邪师说法 ?
这不是在说杂阿含没有说的还很多吗?

可为比」。
饶益,法饶益,梵行饶益,明慧正觉,向于涅盘。
饶益,非法饶益,非梵行饶益,明慧正觉,正向涅盘故。
S**U
发帖数: 7025
2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什么叫正见
杂阿含748经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如日出前相,谓明相初光。如是比丘!正尽苦边,究竟苦边前
相者,所谓正见。彼正见者,能起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起
定正受故,圣弟子心正解脱贪欲、瞠恚、愚痴;如是心善解脱圣弟子,得正知见∶我生
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杂阿含750经
世尊告诸比丘∶「若比丘诸恶不善法生,一切皆以无明为根本,无明集,无明生,无明
起。所以者何?无明者无知,于善、不善法不如实知,有罪、无罪,下法、上法,染污
、不染污,分别、不分别,缘起、非缘起不如实知。不如实知故,起于邪见;起于邪见
已,能起邪志、邪语、邪业、邪命、邪方便、邪念、邪定。
若诸善法生,一切皆以明为根本,明集,明生,明起。明于善、不善法如实知,有罪、
无罪,亲近、不亲近,卑法、胜法,秽污、白净,有分别、无分别,缘起、非缘起,悉
如实知。如实知者,是则正见;正见者,能起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
、正定。正定起已,圣弟子得正解脱贪、恚、痴;贪、恚、痴解脱已,是圣弟子得正智
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杂阿含751经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
a**u
发帖数: 8107
22
☆─────────────────────────────────────☆
arthury (和而不同) 于 (Sun May 23 10:55:35 2010, 美东) 提到:
文章内容
☆─────────────────────────────────────☆
danalake (戒网) 于 (Sun May 23 15:07:32 2010, 美东) 提到:
就是你时时刻刻所感受的东西.

☆─────────────────────────────────────☆
hubtraveler (on my way home) 于 (Sun May 23 21:23:21 2010, 美东) 提到:
这个问题也太泛了
☆─────────────────────────────────────☆
arthury (和而不同) 于 (Sun May 23 23:28:43 2010, 美东) 提到:
那么细化一下,烦恼对应的生理心理机制是什么?
☆─────────────────────────────────────☆
run... 阅读全帖
b*****l
发帖数: 3821
2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经论所说邪淫 辨正-1
关于试婚 和 脚踏多只船。
《优婆塞戒经》
“若于非时非处非女处女他妇。若属自身是名邪淫。唯三天下有邪淫罪。郁单曰无。若
畜生若破坏。若属僧若系狱。若亡逃若师妇。若出家人近如是人。名为邪淫。出家之人
无所系属。从谁得罪。从其亲属王所得罪。恶时乱时虐王出时。怖畏之时。若令妇妾出
家剃发。还近之者是得淫罪。若到三道是得淫罪。若自若他。在于道边塔边祠边大会之
处。作非梵行得邪淫罪。若为父母兄弟国王之所守护。或先与他期。或先许他。或先受
财。或先受请。木埿画像及以死尸。如是人边作非梵行。得邪淫罪。若属自身而作他想
。属他之人而作自想。亦名邪淫。”
注意这里的“若于非时非处非女处女他妇...”,这里的处女古代指未嫁女,
因此严格的讲,试婚恐怕是要犯邪淫的。
退很多步讲,就算试婚属于“授掷花鬘等信”,算是非正式的婚姻关系,
如《阿毗达磨法蕴足论》所说:
“如世尊说,有欲邪行者,于他女妇他所摄受,谓彼父母兄弟姊妹舅姑亲眷宗族守护,
有罚有障,有障罚俱,下至授掷花鬘等信,于是等类,起欲烦恼,招诱强抑,共为邪行
,不离邪行,如是名为欲邪行者。”
“何等名为下至授掷花鬘等信?
谓有女人,已受男子,或花或鬘... 阅读全帖
s******n
发帖数: 459
2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五戒释义
以下内容摘自上座部入门资料《三皈五戒》:
第三章 五戒释义
下面将根据《律藏》(Vinaya-piñaka)、律注《普端严》(Samantapàsàdikà)、
《疑惑度脱》(Kaïkhàvitaraõã) 和《小诵注》等圣典以及注解,对
五戒的每一条学处依语义、违犯条件与不犯三部分来进行解释:
一、离杀生学处
(Pàõàtipàtà veramaõã)
离杀生学处,有时也译为不杀生戒。也就是戒除杀生的学处。
生,巴利语pàõà,直译为息生、有息者,即有呼吸的生命。凡是拥有命根的蕴
相续,或者执取该蕴相续所施设的有情称为「生」。
「生」包括:
1.人(manussa) ——凡投生于人趣者,从初入母胎的第一个心识(结生心)开始,直
到死亡这一段期间都称为「人」;
2.畜生(tiracchàna) ——象、马、牛、狗、鸡,乃至蚊虫、蚂蚁等皆是;
3.非人(amanussa) ——如亚卡(yakkha,夜叉)、饿鬼(peta)、龙(nàga)、天神(devat
à)等。
由于植物并没有命根,只属于无意识的「非执取... 阅读全帖
a**u
发帖数: 8107
2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合集] 经论所说邪淫 辨正-1
☆─────────────────────────────────────☆
bigfool (fool) 于 (Tue Nov 30 14:36:28 2010, 美东) 提到:
关于试婚 和 脚踏多只船。
《优婆塞戒经》
“若于非时非处非女处女他妇。若属自身是名邪淫。唯三天下有邪淫罪。郁单曰无。若
畜生若破坏。若属僧若系狱。若亡逃若师妇。若出家人近如是人。名为邪淫。出家之人
无所系属。从谁得罪。从其亲属王所得罪。恶时乱时虐王出时。怖畏之时。若令妇妾出
家剃发。还近之者是得淫罪。若到三道是得淫罪。若自若他。在于道边塔边祠边大会之
处。作非梵行得邪淫罪。若为父母兄弟国王之所守护。或先与他期。或先许他。或先受
财。或先受请。木埿画像及以死尸。如是人边作非梵行。得邪淫罪。若属自身而作他想
。属他之人而作自想。亦名邪淫。”
注意这里的“若于非时非处非女处女他妇...”,这里的处女古代指未嫁女,
因此严格的讲,试婚恐怕是要犯邪淫的。
退很多步讲,就算试婚属于“授掷花鬘等信”,算是非正式的婚姻关系,
如《阿毗达磨法蕴足论》所说:
“如世尊说,有欲邪行者,于他女妇他所摄受,谓彼父母兄弟...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2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辩经在佛教中起什么作用?
佛陀赞成论议四圣谛。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时有众多比丘,集于食堂,作如是论∶或谓世间有常,或谓世间无常,世间有常无常,
世间非有常非无常;世间有边,世间无边,世间有边无边,世间非有边非无边;是命是
身,命异身异;如来死后有,如来死后无,如来死后有无,如来死后非有非无。
尔时、世尊一处坐禅,以天耳闻诸比丘集于食堂论议之声。闻已,往诣食堂,于大众前
,敷座而坐。告诸比丘∶「汝等比丘众多聚集,何所言说」?
时诸比丘白佛言∶「世尊!我等众多比丘,集此食堂,作如是论∶或说有常,或说无常
,如上广说」。
佛告比丘∶「汝等莫作如是论议!所以者何?如此论者,非义饶益,非法饶益,非梵行
饶益,非智、非正觉,非正向涅盘。汝等比丘!应如是论议∶此苦圣谛,此苦集圣谛,
此苦灭圣谛,此苦灭道迹圣谛。
所以者何?如是论议,是义饶益,法饶益,梵行饶益,正智、正觉,正向涅盘。
是故比丘!于四圣谛未无间等,当勤方便,起增上欲,学无间等」。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http://www.mahabodhi.org/files/yinshun/37/yinshun37-19.html

...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27
我问过南传法师,他说现在南传公认的阿罗汉有几个(似乎是两个,不记得确实数字)。依戒律,果证不能向在家人透露,只能在出家人之间,所以无法知道姓名。
有兴趣建议读尊者阿迦曼传。这本弟子写的传记,记载尊者阿迦曼证阿罗汉种种经历。不论你相信多少,故事传达了一些讯息。
最可靠的方法,是自己证阿罗汉,并修成他心通,观察其他阿罗汉的心是否解脱。并且可以检查阿含经中证果者具有的功\德是否自己都有。阿含经中证阿罗汉的是∶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自知不受后有。梵行已立是指三学八正道清净无犯。此外贪嗔痴永尽。以身触证涅盘,对涅盘、四圣谛无丝毫疑惑,等等。
S**U
发帖数: 7025
28
生气、害人都是浪费生命,没有利益。
大念处经说修行法念处,之一是以四圣谛了解我们的所有经验。过去行为所造成的果,
成熟时想要改变是困难的。它只是提醒我们现在要有不同的行为,才能解脱不可爱的果
。当下正念正智,断除愤怒心,害人心。修习慈心,希望所有人,包括我的亲朋好友,
不熟的人,以及视我为敌的人,都能快乐。
修慈心无量的果报,如果不解脱,也是生天。
这是智者所赞叹的。
http://www.mahabodhi.org/files/yinshun/37/yinshun37-07.html
杂阿含409经
汝等莫起贪觉觉,莫起恚觉觉,莫起害觉觉!所以者何?此诸觉,非义饶益,非法饶益
,非梵行饶益,非智、非正觉,不向涅盘。
汝等当起苦圣谛觉,苦集圣谛觉,苦灭圣谛觉,苦灭道迹圣谛觉。所以者何?此四圣谛
觉,义饶益,法饶益,梵行饶益,正智、正觉,向于涅盘。是故诸比丘!于四圣谛,当
勤方便,起增上欲,正智、正念,精进修学」。
w****g
发帖数: 774
29
善!

果。当下正念正智,断除愤怒心,害人心。修习慈心,希望所有人,包括我的亲朋好友
,不熟的人,以及视我为敌的人,都能快乐。
益,非梵行饶益,非智、非正觉,不向涅盘。
谛觉,义饶益,法饶益,梵行饶益,正智、正觉,向于涅盘。是故诸比丘!于四圣谛,
当勤方便,起增上欲,正智、正念,精进修学」。
l*****a
发帖数: 38403
30
re

果。当下正念正
智,断除愤怒心,害人心。修习慈心,希望所有人,包括我的亲朋好友,不熟的人,以
及视我为敌的
人,都能快乐。
益,非梵行饶
益,非智、非正觉,不向涅盘。
谛觉,义饶益,
法饶益,梵行饶益,正智、正觉,向于涅盘。是故诸比丘!于四圣谛,当勤方便,起增
上欲,正智、正
念,精进修学」。
S**U
发帖数: 7025
3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争论的误区-学佛的体会
http://www.mahabodhi.org/files/yinshun/37/yinshun37-07.html
杂阿含412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时有众多比丘,集于食堂,作如是说∶「我知法律,汝等不知;我所说成就,我等所说与理合,汝等所说不成就,不与理合;应前说者则在后说,应后说者则在前说」。而共诤论言∶「我论是,汝等不如,能答者当答」!
尔时、世尊于禅定中,以天耳闻诸比丘诤论之声,即从座起,往诣食堂,敷坐具,于众前坐。告诸比丘∶「汝等莫作是论!所以者何?此诸论议,非义饶益,非法饶益,非梵行饶益,非智、非正觉,不向涅盘。汝等当如是论议∶此苦圣谛,此苦集圣谛,此苦灭圣谛,此苦灭道迹圣谛觉。所以者何?此四圣谛论议,义饶益,法饶益,梵行饶益,正智、正觉,向于涅盘。是故诸比丘!于四圣谛,当勤方便,起增上欲,正智、正念,精
进修学」。
r****n
发帖数: 8253
3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争论的误区-学佛的体会

说与理合,汝等所说不成就,不与理合;应前说者则在后说,应后说者则在前说」。而
共诤论言∶「我论是,汝等不如,能答者当答」!
众前坐。告诸比丘∶「汝等莫作是论!所以者何?此诸论议,非义饶益,非法饶益,非
梵行饶益,非智、非正觉,不向涅盘。汝等当如是论议∶此苦圣谛,此苦集圣谛,此苦
灭圣谛,此苦灭道迹圣谛觉。所以者何?此四圣谛论议,义饶益,法饶益,梵行饶益,
正智、正觉,向于涅盘。是故诸比丘!于四圣谛,当勤方便,起增上欲,正智、正念,精
我觉得挺向涅槃的。
1、此人蠢,不可救药,会尽快断掉度人之心,此是导向涅槃的大障碍。
2、憋着不说,容易形成心理疾病。
3、被骂的人,只要有一点反思机会,就有机会导向涅槃。
4、可以避免被人烦尤其是被愚蠢的人烦,更利于修行。
我没什么慈悲心。
J******s
发帖数: 7538
3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杂阿含经》 四八九 (四九0)
阎浮车问舍利弗:“云何名善说法者?为世间正向?云何名为世间善逝?”
舍利弗言:“若说法调伏欲贪,调伏瞋恚,调伏愚痴,是名世间说法者。若向调伏欲贪
,向调伏瞋恚,向调伏愚痴,是名正向。若贪欲已尽,无余断知,瞋恚、愚痴已尽,无
余断知,是名善逝。”
阎浮车问舍利弗:“谓有漏尽,云何名为有漏尽?”
舍利弗言:“有漏者,三有漏,谓欲有漏、有有漏、无明有漏。此三有漏,欲尽无余,
名有漏尽。”
阎浮车问舍利弗:“何故于沙门瞿昙所出家修梵行?”
舍利弗言:“为断贪欲故,断瞋恚故,断愚痴故,于沙门瞿昙所出家修梵行。”
阎浮车问舍利弗:“所谓阿罗汉者,云何名阿罗汉者?”
舍利弗言:“贪欲永尽无余,瞋恚、愚痴永尽无余,是名阿罗汉者。”
复问:“有道有向,修习多修习,得阿罗汉者耶?”
舍利弗言:“有,谓八正道:正见……乃至正定。”
阎浮车问舍利弗:“谓得稣息者,云何为得稣息者?”
舍利弗言:“得稣息者,谓三结已尽、已知。”
阎浮车问舍利弗:“所谓得上清凉,云何名得上清凉?”
舍利弗言:“得上清凉者,谓贪欲永尽无余,已断、已知;瞋恚、愚痴永尽无余,已断
、已知,是名得上清凉。”
◎真正善知识的说法:引导你去认... 阅读全帖
G**W
发帖数: 1865
3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作为上师的妻子
是没必要,早就说了,别人法身慧命不干你事,于佛法起信的妇女同胎误入险境也不干
你事。
【这是刚发生的。以佛法名相包装的喇嘛教的确另人匪夷所思。不过这位仁波切至少没
有性侵女信众,虽说如此,相信他的嫖资才自信众的供养。佛法说:『众生一粒米,重
如须弥山,今生不了道,披毛带。。。。』
既然是自己决志修梵行,就该严守净戒;若不乐梵行,随时可以还俗,依在家人的法度
修行。在家人若夫妻同房,就痛痛快快的做爱,别搞那些旁门左道。折腾自己,也折腾
对方,何苦呢? 正法里面没有什么"阴阳合一",淫欲就是淫欲;把淫欲称为智慧,那
真是贬辱了『智慧』,也是在毁谤三宝。
如我所说,还要硬坳这样是佛法的人请自便,This is a free country】
耐迈仁波切是红教(宁玛派)六大寺之一“佐钦寺”佐钦熙日森 (吉祥狮子) 的五明“
佛学院”首席大堪布、台湾佐钦佛学会的导师。
图:佐钦寺大堪布耐迈仁波切
藏密喇嘛教宁玛派佐钦寺
图:佐钦寺大堪布耐迈仁波切
耐迈仁波切1973年出生于西康,为佐钦贝玛格桑仁波切所认证,前世为堪谦诺央仁波切
J******s
发帖数: 7538
3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荀子 [劝学 ] 与 [佛法]
lol
儒学和佛法探讨的不是一个问题
荀子在劝学里所说的思想,和怎么学好佛法的思想是很相通的
这个才是重点
就冲阿难说 善知识是梵行的一半,佛说不这个是梵行的全部。劝学就很有意义!
故君子不傲不隐不瞽,谨顺其身。荀子写的真的很好!
btw,佛法讨论的不是修身养性!
r****n
发帖数: 8253
3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突然有种幻觉
其实有点像佛陀时代所说的阿兰若
阿兰若:梵名 arinya,原意是寂静处或闲静处,兰若是和伽蓝相对而言,总之,人数
多的就叫伽蓝,人数少的就叫兰若。 又作阿练若、阿兰那、阿兰拏、阿练茹、阿兰攘
,略称兰若、练若。意译无诤、无诤声、无诤行、空寂,寂静处或闲静处,为森林、原
野、沙碛等之义。即距离村落或城市一拘卢舍乃至半拘卢舍处。由于离聚落不远,僧众
、信徒往来不困难,又因不近村,故最适宜修梵行。《大日经疏》卷三云(大正39·
616a)∶‘阿练若,名为意乐处,谓空寂,行者所乐之处。或独一无侣,或二三人,于
寺外造限量小房,或施主为造,或但居树下空地,皆是也。’
P******n
发帖数: 329
3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欲界愛
(四○八)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时。有众多比丘集于食堂。作如是论。或谓世间有常。或谓世间无常.世间有常无常.
世间非有常非无常。世间有边.世间无边.世间有边无边.世间非有边非无边。是命是
身.命异身异。如来死后有.如来死后无.如来死后有无.如来死后非有非无
尔时。世尊一处坐禅。以天耳闻诸比丘集于食堂论议之声。闻已。往诣食堂。于大众前
敷座而坐。告诸比丘。汝等比丘众多聚集。何所言说
时。诸比丘白佛言。世尊。我等众多比丘集此食堂。作如是论。或说有常。或说无常。
如上广说
佛告比丘。汝等莫作如是论议。所以者何。如此论者。非义饶益。非法饶益。非梵行饶
益。非智.非正觉。非正向涅槃。汝等比丘应如是论议。此苦圣谛.此苦集圣谛.此苦
灭圣谛.此苦灭道迹圣谛。所以者何。如是论议。是义饶益.法饶益.梵行饶益.正智
.正觉.正向涅槃。是故。比丘。于四圣谛未无间等。当勤方便。起增上欲。学无间等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依佛所说,讨论这个对解脱无意啊。
Y**u
发帖数: 5466
3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合集] 突然有种幻觉
☆─────────────────────────────────────☆
liugongqx (BBC) 于 h 提到:
现代的中国百姓和清代的百姓有何不同?清代百姓迷恋鸦片,现代人追逐金钱。而礼乐
崩坏,现代人则更甚。魂之不在,器又有何用?如果再来一次类似于鸦片的货币战争(
或者一直在进行?),我们的后人看待现在的我们和清代人又有何异?
☆─────────────────────────────────────☆
danalake (小可怜儿) 于 (Thu Aug 18 19:55:38 2011, 美东) 提到:
这些事情都是让我迷惑的,我也搞不清楚,
你为什么,根据什么有这种感觉?你觉得会发生什么事情?
现在人民币还不错啊,怎么会有货币战争?
就是发生了什么,我们的日子还不是照样过,还能怎么样?
怎么会对我们这些个体有什么影响?可能有影响吗?
☆─────────────────────────────────────☆
liugongqx (BBC) 于 (Thu Aug 18 20:58:22 2011, 美东) 提到:
最近听秘藏19... 阅读全帖
P****S
发帖数: 2286
3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六字大明咒中的性用语
现在大家议论密法里双修到底怎么回事,全是看书自己猜想,没一个真正见过双修怎么
修的。我也没见过,但双修从理论上讲是行得通的。
《维摩诘经》中说:“佛为增上慢人,说离淫怒痴为解脱耳。若无增上慢者,佛说淫怒
痴性,即是解脱。”
《圆觉经》中直接说了菩萨入了如来随顺觉性,“诸戒定慧及淫怒痴,俱是梵行”。
“善男子,圆觉自性,非性性有,循诸性起,无取无证,于实相中,实无菩萨及诸众生
。何以故,菩萨众生皆是幻化,幻化灭故,无取证者,譬如眼根,不自见眼,性自平等
,无平等者,众生迷倒,未能除灭一切幻化,于灭未灭,妄功用中,便显差别,若得如
来寂灭随顺,实无寂灭及寂灭者。
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由妄想我,及爱我者,曾不自知念念生灭,故起憎爱耽著
五欲,若遇善友,教令开悟净圆觉性,发明起灭,即知此生,性自劳虑,若复有人劳虑
永断,得法界净,即彼净解为自障碍,故于圆觉而不自在,此名凡夫随顺觉性。
善男子,一切菩萨见解为碍,虽断解碍,犹住见觉,觉碍为碍而不自在,此名菩萨未入
地者随顺觉性。
善男子,有照有觉,俱名障碍,是故菩萨常觉不住,照与照者,同时寂灭,譬如有人自
断其首,首巳断故,无能断者则以碍心... 阅读全帖
i********7
发帖数: 808
40
类似比喻的经文:
如是,诸比丘!我成等正觉,自所见法,为人宣说者如手中树叶。所以者何?彼法义饶
益、法饶益、梵行饶益、明、慧、正觉、向于涅槃。
如大林树叶,我成等正觉,自知正法,所不说者亦复如是。所以者何?彼法非义饶益、
非法饶益、非梵行饶益、非明、慧、正觉、不向涅槃故。 【契经 杂因诵】
b*****l
发帖数: 3821
4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佛门 vs 道家
佛说业力因果不爽,但是表现形式可以各异。而且从来没有今生已定的说法。
在这个上,佛道大致是一致的。
机缘阴德只是业力的一种。道家的机缘阴德类似于佛家的福德和波罗蜜。
关于业力的改变,《大般涅槃经》<师子吼菩萨品>:
“善男子。若一切业定得果者。则不应求梵行解脱。
以不定故则修梵行及解脱果。
善男子。若能远离一切恶业则得善果。若远善业则得恶果。
若一切业定得果者。则不应求修习圣道。若不修道则无解脱。
一切圣人所以修道。为坏定业得轻报故。不定之业无果报故。
若一切业定得果者。则不应求修习圣道。”
b*****l
发帖数: 3821
4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现在流行退而不休,归而不隐
现在约定成俗的定义找到以前的不同的意义是不难的。
李炳南居士说的很清楚:法师二字,早成出家之专名,为避以俗滥僧,在家众不得称之。
圣严法师的论证是不严谨的,比如他引法华经序品中说:‘常修梵行,皆为法师’
可是法华经序品里明明说的是出家人:
“是诸王子。闻父出家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悉舍王位亦随出家。发大乘意常修梵行。皆为法师”
净空法师还说和尚,不分在家出家,不分男女老少,皆可称呼。
可是谁有这样用和尚这个称谓去称呼在家人呢?
下面也是净空法师地话:
“法师的地位是尊贵,无比的尊贵。为什么?
法师很不容易当上,你想出家要经过国家考试,
古代的时候出家先要参加一般的考试。.....”
i********7
发帖数: 808
43
佛陀入灭将近百年时,发生了一件轰动教界的大事,东西两方的比丘,因对戒律的不同
诠释而引起严重诤执。为了整合僧众的知见,法与律的再整理势在必行,终于酝酿出第
二次结集。
 
第二次结集的地点选定毗舍离城,总共七百位比丘参与其事。引起诤议的戒律问题决议
从严处分(十事非法),并为《戒经》作了详尽的解说及附录僧伽规制的细节。这便是
所谓的《广律》。
 
法的方面,由于被认可而流传的佛法,在数量上已远远超过当初阿罗汉们结集的《契经
》,是以法的整编同样不容忽视。在毗舍离结集中,佛法从原来的《契经》大幅扩编为
《四阿含》:属于究竟义的《杂阿含》﹝南传称为相应部﹞、重于论议的《中阿含》
﹝中部﹞、解说世间法的《长阿含》﹝长部﹞、及依法数列增的《增一阿含》﹝增支部
﹞。 〈契经〉则与〈偈诵〉〈记说〉这两类佛灭初期便流传于僧团中的佛法,共同辑
入《杂阿含》﹝相应部﹞中。
 
所谓阿含,义为辗转传来。以佛灭已近百年,佛陀的亲传弟子皆不复在人世,不再有人
亲承佛陀教授、教诫,甚至也鲜有人仍是直接受教于诸大声闻圣众了,比丘们所闻所学
的佛法,皆由一代一代的僧众辗转传诵而来,故结...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44
阿罗汉才断无明,是佛教传统的共识。最近几年,有随佛比丘主张初果就断无明。本文
从南北传相应阿含的修多罗部分,来探讨这个观点是否成立。
杂阿含203经
诸比丘!云何一法断故,乃至不受后有?所谓∶无明离欲;明生,得正智,能自记说∶
『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南传:相应部35相应80经
「大德!而怎样知、怎样见,使比丘的无明被舍断而明生起呢?」
「比丘!这里,比丘听闻∶『一切法都不值得执著。』比丘!当比丘听闻∶『一切
法都不值得执著。』时,他证知一切法;证知一切法后,他遍知一切法;遍知一切法后
,从不同点看见一切相∶从不同点看见眼,色……眼识……眼触……也从不同点看见凡
以这眼触为缘生起的或乐、或苦、或不苦不乐受。
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0203.htm
『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是对阿罗汉的描述。北传<杂阿
含203经>以断无明为阿罗汉的因。南传的对应经<相应部35相应80经>,经文虽有不
同,断无明需要「遍知一切法」,「一切法都不执著」,也是阿罗汉才能,不是初果所
能。
又如北传<杂阿含201经>说...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45
主张初果断无明的一大问题,是相应阿含没有任何经文如此说。
相应修多罗对初果的描述,有∶
远尘、离垢
得法眼净
见法、得法,
知法、入法,
于正法中得无所畏
度诸狐疑,不由他知,不因他度
见法是见四圣谛。那么为什么经文不说断无明呢?或者在「明」的定义中,包括「见法
」?主张初果断无明的,应该思考这个问题。
见法这个词,也用于证阿罗汉的经文。可见见四圣谛通于证阿罗汉果。
有意思的是,大家熟悉的「断三结,谓∶身见、戒取、疑」说法,我在修多罗部分看到
的北传经文,南传不是没有对应经,就是对应经属于相应部之外的三部。
杂阿含390经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
「若诸沙门、婆罗门于此苦圣谛不如实知,此苦集圣谛不如实知,此苦灭圣谛不如
实知,此苦灭道迹圣谛不如实知,此非沙门之沙门,非婆罗门之婆罗门,彼亦不于沙门
义、婆罗门义见法自知作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若沙门、婆罗门于此苦圣谛如实知,此苦集圣谛如实知,此苦灭圣谛如实知,此苦
灭道迹圣谛如实知,当知是沙门、婆罗门,沙门之沙门,婆罗门之婆罗门,于沙门义、
婆罗门义见法自知作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阅读全帖
n**********a
发帖数: 438
46
敬錄自《皈依問答》 益西彭措堪布 開示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fdf2120102dwja.html
皈依問答(三):皈依導師佛陀後,為什麼又要皈依法寶?你能至少說出法寶
的五個功德嗎?
答:佛陀曾經也是凡夫,正是依靠佛法進行了精進的修行,才最終斷除了一切
的障礙,圓滿獲得了一切的功德,而成為了人天的導師。同樣,法寶也是佛陀用來度化
一切眾生的最主要的方法,眾生聞思修行法寶所作的法供養,是佛陀最大的願望。佛陀
之所以對眾生具有無比的恩德,正是因為傳授了這些世間難遇的法寶。所以皈依佛陀,
以佛陀為導師,必然意味著需要皈依法寶,而皈依法寶最好的方法,即是生起獲證法寶
功德的意願,展開精進的聞思修行。
法寶的眾多功德,在《隨念三寶經》中有詳細的開示,具體有:是佛陀按照所
證悟的法理而作的善妙的宣說(善說),能夠斷除障礙,圓滿功德,使眾生獲得究竟的
安樂(梵行)。聽聞到即能使人產生強烈的信心(初善)、思維後能使人對能這條解脫
的安樂之道產生確定無疑的定解(中善)、修行後產生真正的智慧,脫離輪迴(...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4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到了该离开的时候了
佛陀对于没有真实利益的事,是鼓励修行人不要去做的,只作有真实利益的事。
杂阿含408经
佛告比丘∶
「汝等莫作如是论议,所以者何?如此论者,非义饶益,非法饶益,非梵行饶益,
非智、非正觉,非正向涅盘。
汝等比丘应如是论议∶『此苦圣谛,此苦集圣谛,此苦灭圣谛,此苦灭道迹圣谛。
』所以者何?如是论议是义饶益,法饶益,梵行饶益,正智、正觉,正向涅盘。
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0408.htm
佛陀没有说修行人不见他人过。而是如实的、在适当时间、有益的、言词柔和的、慈心
的指出过失。
杂阿含497经
佛告舍利弗∶
「若比丘令心安住五法,得举他罪,云何为五?实非不实、时不非时、义饶益非非
义饶益、柔软不麁涩、慈心不瞠恚。舍利弗!举罪比丘具此五法,得举他罪。」
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0497.htm
S**U
发帖数: 7025
4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到了该离开的时候了
佛陀对于没有真实利益的事,是鼓励修行人不要去做的,只作有真实利益的事。
杂阿含408经
佛告比丘∶
「汝等莫作如是论议,所以者何?如此论者,非义饶益,非法饶益,非梵行饶益,
非智、非正觉,非正向涅盘。
汝等比丘应如是论议∶『此苦圣谛,此苦集圣谛,此苦灭圣谛,此苦灭道迹圣谛。
』所以者何?如是论议是义饶益,法饶益,梵行饶益,正智、正觉,正向涅盘。
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0408.htm
佛陀没有说修行人不见他人过。而是如实的、在适当时间、有益的、言词柔和的、慈心
的指出过失。
杂阿含497经
佛告舍利弗∶
「若比丘令心安住五法,得举他罪,云何为五?实非不实、时不非时、义饶益非非
义饶益、柔软不麁涩、慈心不瞠恚。舍利弗!举罪比丘具此五法,得举他罪。」
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0497.htm
x*********o
发帖数: 208
4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百业经故事: 金色比丘尼
当佛陀在舍卫城的时候,有一户贱种人家的妻子生下一位具有十八种丑相的女孩,她的
父母都很忧愁,父亲说:「这样难看的孩子,干脆趁晚上,把她溺死,再丢出去喂狗。」
母亲说:「您不要这么说,杀人是天理所不容的,毕竟她是我们俩的孩子。起码等到她
长大,能自己独立生活的时候,再把她赶出门。」丈夫想一想,也同意了。
从此以后,他们把她关在家中偷偷地养着,不让任何人知道与看见。等到她能独自行走
时,这对夫妇便把她赶出家门。她流浪街头,四处行乞,每天吃不饱、穿不暖,相貌本
来就够丑的,却又染上严重的麻疯病,她实在是痛苦难忍,便在街道上乱喊乱叫了起来。
阿难尊者看到她惨叫的情景,生起无比的悲悯心,于是上前温和地问:「女孩,妳是谁
呀?怎么会变成这个样子?」
她的神智还算清楚,悲伤地对尊者祈求说:「尊者啊!一定是因为前世恶业所感召,我
才变成现在这副模样。求求尊者,消尽我的恶业吧!」
尊者悲悯地安慰她:「你不必担心,我教你行善,以善业的力量,来消尽你的恶业。」
于是,阿难尊者从别的地方找来一些芝麻油、供香,把她带到佛的发塔和指甲塔前作了
香、灯、涂香、鲜花等的供养。这时,给孤独长者正好也来到这里,看见这一情... 阅读全帖
x*********o
发帖数: 208
5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百业经故事: 五百位牧童
当佛陀在舍卫城的时侯,萨迦国王恭请世尊及比丘僧众在祇陀太子园应供三个月。国王
用上好的牛奶、酸奶、醍醐等食物供养,并派五百名牧童帮忙作杂事。圆满结束后,国
王供养佛陀无价妙衣,还以各种卧具、医药供养僧众。
那时,有五百个牧童不约而同地想:「国王过去生中一定造了很大的善业,今世才会成
为有权势、有威望又有福报的国王,现在又继续供佛与僧,积累资粮。而我们这些人,
大概前世没有什么善业,所以今世成为牧童,实在也应该发心供僧才对啊!」
于是,他们共同决定以饮食供养世尊与僧众,在一切准备就绪之后,便恭请世尊及比丘
僧应供,世尊默许了。午前,世尊领着僧众前来应供,牧童们虔诚供养。供养圆满后,
五百牧童一起到世尊前求法。世尊观察他们的根机,传给他们相应的法,他们以智能金
刚摧毁二十个萨迦耶见,得到预流果。
得果后的牧童们发心出家,在得到萨迦国王的允许后,再于世尊前祈求:「我们想在您
的教法下出家受戒,恳请世尊悲悯摄受。」
世尊开许了,并以「善来比丘」的方便言词,令他们当下得到近圆戒体,五百位牧童立
刻成为身披袈裟、手持钵、净持梵行的清净比丘。世尊又给他们传法,他们各自精进,
很快就摧毁三界烦恼,获证... 阅读全帖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