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2 发帖数: 311 | 1 阿弥陀佛!非常随喜lila 不杀生的慈悲。藏传佛教大德索达吉堪布专门写了一篇文章
阐述藏密素食观。
藏传佛教历史上最著名的一生成就者米拉日巴尊者也曾说过:“杀害无辜众生仅为自
己能享用其血肉;又贪爱饮酒,只为杯中物能引人沉迷、陶醉,凡此种种皆已具足堕落
复活地狱之缘起。虽眼根齐备,奈何却直堕恶趣深渊,诸人天众生因此不能不引以为戒
:即便一根刺扎入身中,其疼痛也不堪忍受;杀害众生而食其肉,被杀者之苦痛又何堪
言表?来生堕入复活地狱后,必将感受难以忍受之痛苦——浑身烈焰熊熊,其景象实乃
惨不忍睹。”
对佛经了解一知半解之人,往往自以为在显密经典中对食肉过患的描述并不频繁、
其措辞也绝非如描述别的非理之事时那般严厉、痛切,特别在密宗教义中更是对吃肉与
否的问题轻描淡写。其实,这些理解纯粹是未深入经藏的表现,因显密经论中有数不清
的文字都在阐述佛教对这一问题的究竟立场与看法——那就是必须彻底、完全地禁肉!
在所有的佛教经典中,嗜肉如命之徒都找不到佛陀对食肉饮血片言只语的赞叹之处。相
反,大量的教证理证都表明佛弟子遮止肉食的必要性、重要性与紧迫性。 “
如果有人说:佛陀已经开许所有佛教徒可... 阅读全帖 |
|
x*********o 发帖数: 208 | 2 当世尊住在新德佳城南方的森林里时,新德佳城是猛光国王所统治,邻国是色不热城,
由恰嘎国王统治,二位国王密切往来,关系良好。
色不热城盛产芒果,而新德佳城则几乎不产芒果。有一次,恰嘎国王特意送给猛光国王
一些上品的芒果。猛光国王将芒果分给王妃、太子、大臣们一起享用,他觉得芒果非常
鲜美好吃,于是就派人去种植芒果。芒果树在细心照料下长得枝叶茂密,很快的就开花
结果了。国王很高兴,为了保护这个芒果园,他找来一些首陀罗人(印度奴隶阶级)看守
果园。可是,这些首陀罗人竟然监守自盗,大量偷吃果实,使得树上的芒果剩没几颗。
「是谁偷吃了芒果?芒果怎么只剩下这么一点点呢?」国王生气地问他们。
「芒果被人偷了!」害怕的首陀罗人在国王面前说谎。
国王怀疑是他们偷吃的,就派人去他们家搜查,果然在他们家中找到芒果的果皮和果核
。国王盛怒之下,把所有的首陀罗人及其妻儿等全关在屋子里,一把火烧掉整个首陀罗
村。
这场浩劫的唯一幸存者,是一个在外谋生的首陀罗儿子,他觉得一辈子做首陀罗奴隶没
有意义,于是装扮成婆罗门阶级的模样,出外谋生,还跟着一位上师学习隐身法。
有一天,他回到贱民村,只见一片废墟,不见自己的父母家... 阅读全帖 |
|
x*********o 发帖数: 208 | 3 当佛陀在舍卫城的时候,舍卫城附近有一户贫穷的农民,农夫的妻子怀孕九个月后生下
一个孩子,因为这家人是外道迦叶种姓,所以为孩子取名为「迦叶」。迦叶长大后,与
父母一同帮忙农务。
有一次,他看到父亲杀死很多的虫子,就劝告父亲:「父亲,您怎么忍心杀害那么多的
虫子呢?」
「孩子,不要这么说!你还小,还不懂这些道理!」父亲对他说。
迦叶听了觉得很难过,心想:「如果一直跟父亲这样生活下去,是没有意义的。」
有一天,世尊来到王舍城,人们互相通报释迦世尊将普降甘露妙法的好消息。迦叶听到
后,很想跟随佛陀出家修行,在征得父母的同意后,便前往王舍城。可是在路途中,他
遇上一位外道行者,误以为就是世尊,便追随他出家。
迦叶跟外道修学后,修得很不错,颇有名气。因为他皈依的是外道裸体派,所以人们都
称他为同姓裸体迦叶。有一次,他以神通观察发现自己只剩七天的寿命,因而很忧苦,
痛悔自己选错了路,到目前为止都还没有解脱,却已经快要死亡。
后来,有一位对佛法极有信心的天尊告诉他:「你何必如此痛苦,想要获得解脱,就应
该去王舍城,世尊在那里,一定会传授给你解脱法的。」
裸体迦叶听了,即刻前往王舍城。在途中,他思前想后... 阅读全帖 |
|
x*********o 发帖数: 208 | 4 当佛陀在沃达那城郊外的一片寂静森林之中时,有一天清晨,佛陀着衣持钵往城中化缘
。这时从远处来了一位衣衫褴褛,头顶着一罐水的村妇,当她看见佛陀三十二相、八十
随形好的庄严金色身时,欣喜万分,马上放下水罐,不顾一切地冲向世尊,还一边喊着
:「儿子,儿子,我的儿子!」一边想抱住世尊。
很多随从比丘上前阻挡,可是世尊告诉他们:「不要阻挡她,否则,她会吐血而死。」
比丘们放手随她去,她抱着世尊的脖子,仍旧不停地喊着:「我的儿子,我的儿子……
。」
等她平静下来后,世尊观察她的根机,为她宣说相应的法要,她随即以智能金刚摧毁了
萨迦耶见,获得预流果。
已得圣果的村妇,跪在佛前,恭敬合掌祈求:「世尊,我愿在您的教法下出家受持比丘
尼戒。」
世尊答应了,便把她交给摩诃波阇波提长老尼为她剃度授戒,还传她相应的法。她精勤
修持,摧毁了三界烦恼,成为阿罗汉。
佛陀为她授记:「甘藏嘎比丘尼,在我教法下,声闻比丘尼中,解说佛经第一。」
比丘们问:「世尊!在化缘时有成千上万的妇女见到您,没有一位像这位村妇那样抱住
世尊,这是什么因缘呢?请为我们演说,我们乐意听闻。」
世尊告诉他们:「这是往昔的缘份。五百世以前,她一... 阅读全帖 |
|
x*********o 发帖数: 208 | 5 当佛陀在舍卫城的时候。有一次,佛陀在去祇陀园的路上遇到一位婆罗门老人。这位老
人一见到佛陀,就情不自禁地喊:「我的儿子,我的儿子!」还朝着佛陀扑过去,想抱
住佛陀。这时,旁边的比丘上前阻拦,不让他这么做。
「你们不要拦他,否则,他会立刻吐血而死。」佛陀对比丘们说。
比丘们于是让开,这位老人忙着上前,紧抱着佛陀的脖子,就像是久别重逢的父亲终于
见到自己的儿子一样,急切地喊:「我的儿子,我的儿子啊!」过了很久,这位老人松
开手,激动的心也渐渐平静下来。
此时,佛陀为他传授相应的法,这位老人当下证得预流果位。
接着,这位老人向佛陀祈求:「我希望在佛陀的教法下出家,请佛陀慈悲摄受。」世尊
欣然答应,并摄受他,以「善来比丘」为他授了具足戒。
出家后,他着衣持钵,成为一位很如法的出家人。后来,世尊又为他传授一些相应的法
要,他勇猛精进,很快就灭尽三界的烦恼,成为阿罗汉。
这时,比丘们请问世尊:「世尊!在您面前顶礼的成千上万男人中,没有一位像这位老
人一样如此对待您。今天这位老人的行为究竟是什么样的因缘造成的呢?希望世尊为我
们解说。」
世尊告诉他们:「这位老人在今世以前的五百世中曾经做过我的父亲。... 阅读全帖 |
|
x*********o 发帖数: 208 | 6 39.坛城前舍弃上师的吉祥佛智
印度中部卡屋地区有一个城市叫朵炯结,该城一位天赋过人的婆罗门上师对佛教的信心
日益增长,直到有一天,出家修道已成了他此生的唯一所想。他最终如愿以偿,在那烂
陀寺大众部教中剃度,取名为布达西尔加纳(吉祥佛智)。
有些智者认为他出生汉族,是一位天才讽诵者。他在阿阇黎狮子贤面前学习并通达了大
小乘的所有法门。后来,应一位名叫歌纳么扎的尊者祈请,他造了《般若摄颂注释》等
诸多论典。歌纳么扎是藏传般若法门的传承上师之一,但《言教论释》中却说这是一位
比丘尼。后来,吉祥佛智前往邬金地区,在阿阇黎嘎比多吉、瑜伽母歌内日前听闻了内
外密法,并获得了善妙的等持。邬金北方有一个屠夫种姓的女人叫扎灯扎喇,她和花木
明妃是同一个相续的人。他依止她八个月,获得黄财神修法的传承,并成就其密咒。他
曾在扎南达日的一位名叫巴乐巴挞的阿阇黎前听过《智慧续》。据说,这位阿阇黎是扎
南达日巴的化身,在他的智慧相续中,已经获得了如同河流一般源源不断的等持。
他前往南方果哥那上师巴勒塔巴(护足)修行的林中。那里景色极其优美,树木从空中
伸出,抛洒烂漫的花雨,恰似人间仙境。十八位具有神变的男女瑜伽... 阅读全帖 |
|
f*******e 发帖数: 5594 | 7 (取自杂阿含经第104经)
有一回,一个叫焰摩迦的比丘,突然有了一个错误的想法,并广为传说。他说,“根据
我的理解,佛陀所说的意思,阿罗汉解脱身死以后,就一无所有了,什么都不存在了。
”
这个时候,其他的比丘听到了这种说法,都不敢相信,就去焰摩迦的住所去证实,“你
确实说过那样的话,说阿罗汉解脱身死以后一无所有了吗?”
焰摩迦回答说,“是的,诸位,确实是我说的。”
其他比丘就赶紧反驳说,“你不要曲解世尊的意思,曲解世尊的教法,是不好的。世尊
从未说过这样的话,你要尽快改正你的错误观点。”
但焰摩迦不听,辩解道,“诸位,我说这样的话,是正确的,真实的,如果反过来说才
是虚妄的,愚蠢的。” 不管众比丘再三劝说,他就是不改变他的观点,并反复与人宣说
。
众人觉得无法说服焰摩迦,就慢慢离去了。其中有几个比丘来到了舍利弗尊者的住处求
援,告诉了舍利弗此事,希望舍利弗能够改变焰摩迦的错误想法。舍利弗当即答应众人
道,“好的,我会去与他评说的。” 众人听到舍利弗答应去,都非常欢喜,就各自回去
了。
过了一天,舍利弗早起,穿衣持钵,到舍卫城里去乞食。乞食完了以后,就赶往焰摩迦
的住所。焰摩迦远远看到舍... 阅读全帖 |
|
G**W 发帖数: 1865 | 8 如果这位男人以后早 LZ 20-30 年过世,
LZ 很可能当他的女儿.
每个人无量世中都有些非常亲密的伴侣,
但是人人别业不同,
可能在 25 岁遇到过去好几世一直很眷恋并廝守的人
可是今世的他只有5岁.
LZ 尽可以在佛前祈愿, 有梦最美,
可是 佛应该会說您傻孩子.
LZ的愿望也不是不可能,
只要你跟他业力因缘相近
例如你和他天天行善,
行善后迥向下辈子能在一起,
不过这麼做叫做 "痴",
不只是人间的妳痴,
天上的仙女也一样 :
===
天上人间---似锦年华,恣意攀折,--这段教义乃是佛陀驻锡在舍卫国时所说,是关
于一个名叫尊夫女的女人的事。这事是在三十三天上开始发生的。
据说,那天上有一位天子,叫做佩花环天。他带了一千名天女到他的乐苑里去
游玩。其中五百名天女飞升到树上将花丢下来,另外五百名天女就把丢下来的花拾起来
,用以严饰那天众。其中有一名天女,在枝头忽然像灯焰一样地消失了。
接著,她在舍卫国一家高种姓的家庭里受生。她一生下来,便能记得前生之事
,就自语道:「我是佩花环天的妻子。」她就用香、花之类供佛及僧,祈求来世能和她
的前夫再相聚。她... 阅读全帖 |
|
f****2 发帖数: 311 | 9 双运与戒律
问(2):在声闻的戒律中,以淫欲为障道法。比丘戒中,以淫戒为四根本戒之首。在
大乘律典中,《梵网经》是以淫戒为十重罪恶之一;《瑜伽菩萨戒》虽然没有将淫戒列
为重罪,但在四十三轻中,也只对在家菩萨有所开许,而修学解脱道的比丘是不可沾染
的。因为淫欲最易使人产生染著。众生无始以来以无明为父,贪爱为母,使其流转生死
,无有了期。可在密宗道场中,往往供奉着男女双身的造像。据说在密宗的无上瑜伽中
,也有男女双修的法门。这样的修行方式,似乎和原始佛教及声闻解脱道的禁欲思想严
重对立。不知这样的一种修行有没有佛经的依据?修习这一法门是否有资格上的限定?
它的指导思想是什么?最后所要证得的境界是什么?
答:若只从文字、现象来看,不论大乘小乘、显宗密宗,在很多方面似乎都有自相
矛盾、互相抵触的地方。但若以实论之,则八万四千法门,法法皆是佛法,只看修行人
能不能、愿不愿圆融观之,并在实际的闻思修行中将其互摄贯通起来。比如戒律,一般
而言就可分为别解脱戒、大乘菩萨戒、密乘三昧耶戒等三种。凡是佛教徒都承认佛经中
明确指出过的一种观点,即在一个人的相续中可以存在三种戒律。至于这三种戒律在一
个人的相... 阅读全帖 |
|
t******g 发帖数: 17520 | 10 科学和佛法相付相成, 能从科学更为迅速的了解佛法, 就是正道
谈什么“其他的智慧内见,科学还没有证明。”
那就是顾左右而言他了
不必依靠科学, 也能了解真相
听起来似乎是对的,可说不定也是关了一扇门。
我实话实说,
打坐禅修,这些都可以清楚的领会到。非常同意
不过(真领悟到, 和你觉得你领悟到了是两回事)
视频对我的启发就是, 佛陀的教导就是增强意识, 消磨不好的潜意识
连行走和身体的动作, 吃法和大小便都要正知于行为者
【杂阿含经】第1028经
。。。
云何正智。谓比丘若来若去。正知而住。瞻视观察。屈申俯仰。执持衣钵。行.住.坐
.卧.眠.觉。乃至五十.六十。依语默正智行。比丘。是名正智。。。。
庄春江译文
比丘們!比丘如何有正知呢?比丘們!這裡,比丘在前進、後退時是正知於行為者;在
前視、後視時是正知於行為者;在[肢體]曲伸時是正知於行為者;在[穿]衣、持闩c大
衣時是正知於行為者;在飲、食、嚼、嚐時是正知於行為者;在大小便動作時是正知於
行為者;在行、住、坐、臥、清醒、語、默時是正知於行為者,比丘們!這樣,比丘有
正知。
我就是“依靠”了科学, 了解了经文的深意,我觉得这样挺好 |
|
t******g 发帖数: 17520 | 11 如果大家都能有五蕴, 无常, 无我, 苦的共识的话,
讨论才有意义
【杂阿含经】第37经 (第2卷)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不与世间诤。世间与我诤。所以者何。比丘。若如法语者。不
与世间诤。世间智者言有。我亦言有。云何为世间智者言有。我亦言有。比丘。色无常
.苦.变易法。世间智者言有。我亦言有。如是受.想.行.识。无常.苦.变易法。
世间智者言有。我亦言有。世间智者言无。我亦言无。谓色是常.恒.不变易.正住者
。世间智者言无。我亦言无。受.想.行.识。常.恒.不变易.正住者。世间智者言
无。我亦言无。是名世间智者言无。我亦言无。比丘。有世间世间法。我亦自知自觉。
为人分别演说显示。世间盲无目者不知不见。非我咎也
诸比丘。云何为世间世间法。我自知。我自觉。为人演说。分别显示。盲无目者不知不
见。是比丘。色无常.苦.变易法。是名世间世间法。如是受.想.行.识。无常.苦
。是世间世间法。比丘。此是世间世间法。我自知自觉。为人分别演说显示。盲无目者
不知不见。我于彼盲无目不知不见者。其如之何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
|
t******g 发帖数: 17520 | 12 原经在这里, 猛烈而“实有”地说了一通什么是“我”
非我, 不异我, 不相在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譬如池水方五十由旬。深亦如是。其水盈满。复有士夫。以毛.
以草。或以指爪。以渧彼水。诸比丘。于意云何。彼士夫水渧为多。池水为多
比丘白佛。彼士夫以毛.以草。或以指爪。所渧之水少。少不足言。池水甚多。百千万
倍。不可为比
如是。诸比丘。见谛者所断众苦。如彼池水。于未来世。永不复生
尔时。世尊说是法已。入室坐禅。时。尊者舍利弗于众中坐。世尊入室去后。告诸比丘
。未曾所闻。世尊今日善说池譬。所以者何。圣弟子具足见谛。得无间等果。若凡俗邪
见.身见.根本身见.集身见.生身见起。谓忧戚隐覆。庆吉保惜.说我.说众生.说
奇特矜举。如是众邪悉皆除灭。断除根本。如折多罗树。于未来世更不复生
诸比丘。何等为见谛圣弟子断上众邪。于未来世永不复起。愚痴无闻凡夫见色是我.异
我.我在色.色在我。见受.想.行.识。是我.异我.我在识.识在我
云何见色是我。得地一切入处正受。观已。作是念。地即是我。我即是地。我及地唯一
无二。不异不别。如是水.火.风.青.黄.赤.白一切入处正受... 阅读全帖 |
|
c***h 发帖数: 2262 | 13 “成佛”的菩萨思想,在四阿含经中较难找到具体线索。
阿含中大多是说佛陀修法与弟子一样,
都是以四念处为首的八正道,这是佛与弟子同修的唯一法门
但是有提到佛的能力,有十力,这是大概是较大的差异。
接着就是各部派因应当实环境自己发挥了,看看强调差异,还是强调相同。
强调差异的,可以说的天差地别,也可以说成这个差异很小,并不足道。都可以自己造
风车。
修法上,没有证据显示谁修了十地菩萨而成佛。
证据上看,基本上阿含并未强调此,因此我认为倾向于差异小。不足以成为开宗立派的
基础
当然这是我的看法,不一定对。也许抵触了部派的看法。
杂阿含
比丘于色厌、离欲、灭、不起、解脱。是名如来应等正觉。如是受想行识厌、离欲、灭
、不起、解脱,是名如来应等正觉。比丘,亦于色厌、离欲、灭名阿罗汉慧解脱。如是
受想行识厌、离欲、灭名阿罗汉慧解脱。比丘,如来应等正觉,阿罗汉慧解脱,有何差
别。……如来应等正觉,未曾闻法,能自觉法,通达无上菩提。于未来世,开觉声闻,
而为说法。谓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八道。比丘,是名如来
应等正觉,未得而得,未利而利。知道、分别道,说道、通道。复能成就诸声闻,教... 阅读全帖 |
|
G**W 发帖数: 1865 | 14 不只是妳, 仙女也有和妳同样的问题 :
似锦年华,恣意攀折
天上人间
似锦年华,恣意攀折,--这段教义乃是佛陀驻锡在舍卫国时所说,是关於一个名叫
尊夫女的女人的事。这事是在三十三天上开始发生的。
据说,那天上有一位天子,叫做佩花环天。他带了一千名天女到他的乐苑里去
游玩。其中五百名天女飞昇到树上将花丢下来,另外五百名天女就把丢下来的花拾起来
,用以严饰那天眾。其中有一名天女,在枝头忽然像灯焰一样地消失了。
接著,她在舍卫国一家高种姓的家庭里受生。她一生下来,便能记得前生之事
,就自语道:「我是佩花环天的妻子。」她就用香、花之类供佛及僧,祈求来世能和她
的前夫再相聚。她十六岁的时候,嫁给另一户人家,但她仍继续每半月斋僧一次,并以
券食(ticket food)用为佈施,并说道:「愿以此功德回向,来生再与我夫相聚。」
於是大眾比丘就给她取了个名字,叫尊夫女。他们说:「她旰食夕劳,唯一眷
恋的便是她的丈夫。」
尊夫女经常不断地照顾著僧眾所坐的殿堂。她拿来乾净的饮水,又铺上坐垫。
别的人想佈施券食和其他斋品的时候,也都拿到她这里来... 阅读全帖 |
|
t******g 发帖数: 17520 | 15 转自 莊春江工作站
北傳:雜阿含373經 南傳:相應部12相應63經
雜阿含373經[正聞本536經/佛光本372經](食相應/雜因誦/修多羅)(莊春江標點)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有四食,資益眾生,令得住世,攝受長養,云何為四?謂:一、麁摶食,二、細
觸食,三、意思食,四、識食。
云何比丘觀察摶食?
譬如:有夫婦二人,唯有一子,愛念將養。欲度曠野嶮道難處,糧食乏盡,飢餓困
極,計無濟理,作是議言:『正有一子,極所愛念,若食其肉,可得度難,莫令在此三
人俱死。』
作是計已,即殺其子,含悲垂淚,強食其肉,得度曠野。
云何,比丘!彼人夫婦共食子肉,寧取其味,貪嗜美樂與不?」
答曰:「不也,世尊!」
復問比丘:
「彼強食其肉,為度曠野嶮道與不?」
答言:「如是,世尊!」
佛告比丘:
「凡食摶食,當如是觀!如是觀者,摶食斷知1;摶食斷知已,於五欲功德貪愛則
斷2;五欲功德貪愛斷者,我不見彼多聞聖弟子於五欲功德上有一結使而不斷者;有一
結繫故,則還生此世。
........
【1】「斷知(SA.373)」,南傳作「遍知」(pariñ... 阅读全帖 |
|
W*********E 发帖数: 197 | 16 天上人间 似锦年华
天上人间, 似锦年华,恣意攀折,--这段教义乃是佛陀驻锡在舍卫国时所说,是关于
一个名叫尊夫女的女人的事。这事是在三十三天上开始发生的。
据说,那天上有一位天子,叫做佩花环天。他带了一千名天女到他的乐苑里去
游玩。其中五百名天女飞升到树上将花丢下来,另外五百名天女就把丢下来的花拾起来
,用以严饰那天众。其中有一名天女,在枝头忽然像灯焰一样地消失了。
接著,她在舍卫国一家高种姓的家庭里受生。她一生下来,便能记得前生之事
,就自语道:「我是佩花环天的妻子。」她就用香、花之类供佛及僧,祈求来世能和她
的前夫再相聚。她十六岁的时候,嫁给另一户人家,但她仍继续每半月斋僧一次,并以
券食(ticket food)用为布施,并说道:「愿以此功德回向,来生再与我夫相聚。」
于是大众比丘就给她取了个名字,叫尊夫女。他们说:「她旰食夕劳,唯一眷
恋的便是她的丈夫。」
尊夫女经常不断地照顾著僧众所坐的殿堂。她拿来干净的饮水,又铺上坐垫。
别的人想布施券食和其他斋品的时候,也都拿到她这里来,说道:「夫人,请将这些调
理一下用以... 阅读全帖 |
|
t******g 发帖数: 17520 | 17 空性的诚实
[作者]坦尼沙罗尊者
[中译]良稹
The Integrity of Emptiness
by Ven. Thanissaro Bhikkhu
原文版权所有 © 2006 坦尼沙罗比丘。免费发行。本文允许在任何媒体再版、重
排、重印、印发。然而,作者希望任何再版与分发以对公众免费与无限制的形式进行,
译文与转载也要求表明作者原衷。
中译版权所有 © 2007 良稹,http://www.theravadacn.org , 流通条件如上。转载时请包括本站连接,并登载本版权声明。
以佛陀教言之精深,对于评估智慧却有一则简单的测试。他说,有些事你虽不
乐为,但知其将引生乐果,有些事你虽好为,但知其将造就苦果; 在多大程度上你能使
自己行前者而避后者,便决定了你的智慧程度[1]。
这项智慧的评估准则,来自于佛陀的一则洞见,即: 有动机的行动[业]在塑造
我们的悲喜痛乐等体验上,起着根本的作用。既然行动如此重要,又备受误导,智慧在
促行真善之业时,必须机智有方,巧胜短视偏见,趋向持久之乐。
由于佛陀从业果角度审视一切... 阅读全帖 |
|
p**********1 发帖数: 87 | 18
研究周易命理就是“误入魔道”,用句北京话说,“您可真逗”。
新加坡原佛教总会主席宏船法师,是个得道高僧,此人精通周易风水之术,事迹可以见http://www.fengshui-magazine.com.hk/No.92-Feb05/A101.htm,经常为人排忧解难,他“误入魔道”了吗?
另外,您几次称自己为“小僧”,不知有什么依据?
“所谓僧者。四双八辈。此名如来圣众。可尊可贵。是世间无上福田。”《增一阿含经》
所谓的四双八辈就是指四向四果之圣者。即向须陀洹(初果阿罗汉)、得须陀洹、向斯
陀含(二果阿罗汉)、得斯陀含、向阿那含(三果阿罗汉)、得阿那含、向阿罗汉、得
阿罗汉。可见,从根本上来讲,无论在家佛弟子还是现出家相的人,只有得圣道的才能
称为真正的僧,不得圣道的就不能称为真正的僧。
在家人称呼出家人,宜称呼执事名称,如监院师父,知客师父等,或亲某师父。
沙弥称呼比丘,宜称呼“亲某师父”。
以上若称呼“某师”、“亲某师”,是不正确的,犯过失。
比丘之间,或沙弥之间,或比丘称呼沙弥,可以称呼亲某师。
大僧与二僧之间,比丘尼、式叉摩那、... 阅读全帖 |
|
m****s 发帖数: 18160 | 19 ☆─────────────────────────────────────☆
purity (purity) 于 (Wed Jul 8 06:46:33 2009, 美东) 提到:
投诉人(ID):
purity
投诉对象及职务(限版主):
Wisdom版版主serawang
投诉标题:
执法不公肆意践踏JHQ
投诉目标(更改处理决定/更改板规/弹劾板主...): 弹劾板主
投诉理由及证据:
主要罪状:
1. 把JQH历届版主收集的旧文,尤其是他看不顺眼的ID,如早期waichi和oops的文章秘
密删除,后来被老网友发现指责,并没有给出合理的解释。
2. 除了把眼中钉ID的文章在JHQ删除,还把自己支持的ID runsun/annica模仿waichi用
马甲VVaichi写的文章收入到JHQ忽悠没细心看清楚ID,不了解事情发展经过的网友。证
据如下:
http://www.mitbbs.com/bbsann2/literature.faq/Wisdom/fraud/M.124
发信人: VVaiChi (VVaiChi), 信区: Wisdom
标 题: 向诸位郑重道... 阅读全帖 |
|
j********p 发帖数: 9680 | 20 【佛经故事】优婆斯的前世今生
罗阅祇国的一富商家,生有二子。弟弟长大后与哥哥共同经营家中事业。哥哥喜欢上一
长者家的女儿,但由于她年纪太小,虽然哥哥派人前去提亲,但长者并未答应。哥哥在
失望之际,全心全意投入事业,多年远赴他国从商,与故乡没有只字片语的联络。到了
女儿适婚年龄时,长者开始心急,眼见日子一天天过去,哥哥却了无音讯,生死未卜,
于是长者想尽办法要求弟弟娶他的女儿,但弟弟始终不敢答应。长者只好伪造佯称哥哥
已死于他乡的书信,托人从远地带回,迫使弟弟答应这件婚事。可惜幸福美满的日子短
暂易逝,当两人正欢喜地为即将出生的儿子取名字时,哥哥突然破门而入,歇斯底里的
咆哮,并诅咒着这对夫妻!
弟弟昼夜不安,于是决定逃离家乡。一日,他意兴阑珊的走在舍卫城中,正巧遇见佛陀
。佛陀问他愁眉不展的原因后,即为其开示佛法,弟弟蒙受法益,顿时心开意解,发愿
追随佛陀出家修行,并做佛陀的侍者以报答佛恩。佛陀慈悲答应,并名其为优婆斯。优
婆斯出家后发大精进心,依教奉行,严持净戒。
但哥哥始终无法平息报复心,于是重赏五百两黄金给愿意杀害弟弟的人。一位贫穷人家
的小孩得知有此重赏,就随着哥哥来到优婆斯修... 阅读全帖 |
|
n*********s 发帖数: 256 | 21 【 以下文字转载自 Belief 讨论区 】
发信人: newcomments (New Comments), 信区: Belief
标 题: (转载)海涛法师-素食主义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at Mar 4 03:12:41 2017, 美东)
http://bookgb.bfnn.org/books2/1937.htm
素食主义
海涛法师选辑
一.前言
二.世界名人素食观
三.世界名人素食小故事
四.美国素食主义
五.怎么吃才聪明?健康新主张
六.现代人吃什么才好?
七.饮食新概念
八.世界冠军的秘密
九.基督教的素食观
十.佛教的素食观
十一.结论
一.前言
长久以来,许多人都以为要吃肉才能得到营养,或是认为动物都是生来给人吃的,因此
何许多人听到‘吃素’时,第一个反应就是:‘吃肉有什么不好?成千上万的人都在吃
,我为什么不吃?’其实素食绝对是比肉食更具营养价值的饮食,而且没有肉食中一切
有害的物质。素食是远离恶疾、保持健康、美容养身的大自然良药。
回顾历史上对人类有重大贡献的人物,有许多都是提倡素食非常卖力的,像佛教的释迦
牟尼佛、基督教的...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22 有一位聪明的那先比丘,弥兰陀王为难他几个问题,都被他很有智慧地回答了。弥兰陀
王问那先比丘:“那先比丘,释迦牟尼佛能不能知道过去、现在、未来的三世因果啊?
”那先比丘就说:“佛陀具有大神通,当然能知道过去、现在和未来了。”弥兰陀王就
说:“既然如此,为什么他不把所有的神通都交给你们这些比丘呢?让诸弟子迅速知道
过去、现在、未来的业障,不就通通开悟了吗?何必一点一滴地让你们慢慢地修行锻炼
呢?”那先比丘举重若轻地说:“大王,如果你是个医生,是不是你知道各种治病的百
药呢?”“当然了,医生对什么药能治什么病,他都知道的。”“既然医生知道百草药
性,他能不能把所有的药都开给一个病人吃呢?”弥兰陀王说:“当然不能了,治病要
对症下药,慢慢地一味配一味地调理,这个病人才会好起来,怎么能一下子吃这么多呢
?”那先比丘顺势马上就说:“同理啊,佛陀传授佛法也是因材施教,对症下药,他要
依照弟子根基的不同,一点一滴地逐步地传授,才能如法得道。否则拔苗助长,反而容
易弄巧成拙啊。” |
|
x*********o 发帖数: 208 | 23 当佛陀在舍卫城的时侯,有一施主与妻子过着美好的生活,后来生下一个身相庄严,但
双脚却畸形的孩子。然而自从生下这孩子,施主家中的一切都非常吉祥圆满,因此施主
仍然非常欣喜地为孩子举行诞生仪式,并为他取名为「跛子」。跛子长大后,施主家越
来越富有,无论做什么事,只要提到「跛子」的名字,都能完善顺利。
舍卫城的人民知道后,也都有样学样,不管做什么事之前,都先提起这个孩子的名字,
结果竟然也是一定能完满成功。加上跛子又精通八观察等世间的学问,所以,他在舍卫
城一带真是名声远播。
有一次,他和亲戚好友乘坐马车一起出游,远远看见一堆人涌向祇陀园。
「那些人去祇陀园做什么啊?」跛子问他的亲戚朋友。
「他们是去朝拜释迦牟尼佛的。」朋友告诉他。
「释迦牟尼佛是什么人呢?」跛子好奇地问。
「释迦牟尼佛是迦毗罗卫国的太子,相士曾预言:『太子若是出家则证得佛果,若是在
家则为转轮圣王。后来,太子出家证得佛果,大家都对太子生起无比的欢喜心与敬信心
。』」
听了这些话,跛子就跟亲戚朋友一起去祇陀园。这时,世尊正在为众多眷属传授佛法,
跛子远远看见世尊的三十二相,当下生起大欢喜心,立即下马车,顶礼跪拜在佛陀的脚
下... 阅读全帖 |
|
x*********o 发帖数: 208 | 24 45.犀牛头师具义金刚
虽说是词句传承,实际上也是续部传承。大多数续部传承是那洛巴和梅志巴传下来的,
有些是从龙树菩萨——胜天——罗睺罗——月称论师——光源论师——智称——仙得巴。
数量不菲的续部传承是由文殊友传给婆罗门智慧金刚和菩提金刚。
还有一种传承:吉祥智慧洲—寂友论师—吉祥部—芝乐巴—那巴洲(黑生)—曼巴侠(
医师足)。这后四位传给文殊智——具义金刚——思得布拉——阿底峡尊者——尊瓦巴
——大金刚座者。
另一个传承是:芝乐巴—拓嘎那—仙得巴—加纳西尔摩卡—阿底峡尊者—大金刚座者—
中金刚座者。
还有一种传承:游舞金刚,他从邬金迎请了许多续部——勒勒班扎——文殊吉祥智慧。
这位阿阇黎以带牛角的威猛坐式修持大威德瑜伽,流传有一位大日国王曾被他掀翻在地。
文殊吉祥智慧传给具义金刚——又称秀拔瓦或婆罗门华筝,获大手印果位。有一次,南
方贝塔那有一位外道国王要将一位讲经说法的三藏比丘斩首示众,阿阇黎闻讯前往,请
求外道国王手下留情。外道国王说:“既然你替他求情,我可以放他,但有一个条件,
你要用自己的头来交换。”
阿阇黎当即砍下自己的头,把它送给国王。随后,他又在自己的头部安了一个犀牛的... 阅读全帖 |
|
x*********o 发帖数: 208 | 25 索达吉堪布
问(2):在声闻的戒律中,以淫欲为障道法。比丘戒中,以淫戒为四根本戒之首。在
大乘律典中,《梵网经》是以淫戒为十重罪恶之一;《瑜伽菩萨戒》虽然没有将淫戒列
为重罪,但在四十三轻中,也只对在家菩萨有所开许,而修学解脱道的比丘是不可沾染
的。因为淫欲最易使人产生染著。众生无始以来以无明为父,贪爱为母,使其流转生死
,无有了期。可在密宗道场中,往往供奉着男女双身的造像。据说在密宗的无上瑜伽中
,也有男女双修的法门。这样的修行方式,似乎和原始佛教及声闻解脱道的禁欲思想严
重对立。不知这样的一种修行有没有佛经的依据?修习这一法门是否有资格上的限定?
它的指导思想是什么?最后所要证得的境界是什么?
答:若只从文字、现象来看,不论大乘小乘、显宗密宗,在很多方面似乎都有自相矛盾
、互相抵触的地方。但若以实论之,则八万四千法门,法法皆是佛法,只看修行人能不
能、愿不愿圆融观之,并在实际的闻思修行中将其互摄贯通起来。比如戒律,一般而言
就可分为别解脱戒、大乘菩萨戒、密乘三昧耶戒等三种。凡是佛教徒都承认佛经中明确
指出过的一种观点,即在一个人的相续中可以存在三种戒律。至于这三种戒律在一个人
的相... 阅读全帖 |
|
n*********s 发帖数: 256 | 26 http://bookgb.bfnn.org/books2/1937.htm
素食主义
海涛法师选辑
一.前言
二.世界名人素食观
三.世界名人素食小故事
四.美国素食主义
五.怎么吃才聪明?健康新主张
六.现代人吃什么才好?
七.饮食新概念
八.世界冠军的秘密
九.基督教的素食观
十.佛教的素食观
十一.结论
一.前言
长久以来,许多人都以为要吃肉才能得到营养,或是认为动物都是生来给人吃的,因此
何许多人听到‘吃素’时,第一个反应就是:‘吃肉有什么不好?成千上万的人都在吃
,我为什么不吃?’其实素食绝对是比肉食更具营养价值的饮食,而且没有肉食中一切
有害的物质。素食是远离恶疾、保持健康、美容养身的大自然良药。
回顾历史上对人类有重大贡献的人物,有许多都是提倡素食非常卖力的,像佛教的释迦
牟尼佛、基督教的耶稣、回教的穆罕默德、儒家的孔子和孟子、道家的老子、印度耆那
教教主、中国的国父 孙中山、印度国父甘地、美国总统富兰克林、天才科学家牛颐和
爱因斯坦、英国大文学家莎士比亚和萧伯纳、俄国大文学家托尔斯泰、印度大诗人泰戈
尔、德国大慈善家史怀哲、法国大政治家卢梭、希腊大...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27 佛陀住世之时,主要介绍修心之法,以使大众得以解脱。在下愚见,因为,物质世界变
化无常,再加上我们人类能理解和能接触的维度空间实在有限,所以对外缘世界介绍的
太多意义不大。但在众多佛经当中,佛陀也介绍过物质空间一些客观情况,有宏观的也
有微观的。佛陀的这些开示,在二三千年之前,普通大众只是当做“神话”加以了解。
但是,随着我们所谓科学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科学发现不断印证着佛陀的开示。今
天,我们先来看看,佛陀对我们所能理解的这个宇宙空间的开示。今天的经文主要来自
《起世经》和《长阿含经》。
《经》佛言。比丘。如一日月所行之处。照四天下。如是等类。四天世界。有千日月所
照之处。此则名为一千世界。诸比丘。千世界中。千月千日千须弥山王。四千小洲。四
千大洲。四千小海。四千大海。四千龙种姓。四千大龙种姓。四千金翅鸟种姓。四千大
金翅鸟种姓。四千恶道处种姓。四千大恶道处种姓。四千小王。四千大王。七千种种大
树。八千种种大山。十千种种大泥犁。千阎摩王。千阎浮洲。千瞿陀尼。千弗婆提。千
郁单越。千四天王天。千三十三天。千夜摩天。千兜率陀天。千化乐天。千他化自在天
。千摩罗天。千梵世天。诸比丘。于梵世... 阅读全帖 |
|
a**u 发帖数: 8107 | 28 ☆─────────────────────────────────────☆
reverie (缘生世间) 于 (Mon Nov 2 17:57:38 2009, 美东) 提到:
(四七○)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愚痴无闻凡夫生苦乐受.不苦不乐受。多闻圣弟子亦生苦乐
受.不苦不乐受。诸比丘。凡夫.圣人有何差别。
诸比丘白佛。世尊是法根.法眼.法依。善哉。世尊。唯愿广说。诸比丘闻已。当
受奉行。
佛告诸比丘。愚痴无闻凡夫身触生诸受。苦痛逼迫。乃至夺命。忧愁啼哭。称怨号
呼。
佛告诸比丘。谛听。善思。当为汝说。诸比丘。愚痴无闻凡夫身触生诸受。增诸苦
痛。乃至夺命。愁忧称怨。啼哭号呼。心生狂乱。当于尔时。增长二受。若身受.若心
受。
譬如士夫身被双毒箭。极生苦痛。愚痴无闻凡夫亦复如是。增长二受。身受.心受
。极生苦痛。所以者何。以彼愚痴无闻凡夫不了知故。于诸五欲生乐受触。受五欲乐。
受五欲乐故。为贪使所使。苦受触故。则生嗔恚。生嗔恚故。为恚使所使。于此二受。
若集.若灭.若味.若患.若离不如实知。不如实知故。生不苦不乐受。为痴使所使。
为 |
|
r****n 发帖数: 8253 | 29 Dogbert 寫到:
雜阿含104經裡,尊者舍利弗為焰摩迦比丘開示的內容其實是有分不同階段的。
一開始尊者舍利弗問焰摩迦比丘,五蘊是無常?苦?非我?(見我.異我.相在不?)
這裡是在破斥常見,也就是告訴焰摩迦比丘,在這裡找不到一個長存不滅的我,這個我
其實不存在。
再來尊者舍利弗問焰摩迦比丘,五蘊是如來?異色有如來?色中有如來?如來中有色?
這裡是在破斥斷見,也就是告訴焰摩迦比丘,你無法在這些地方找到如來,但是如來卻
是真實的存在。
既然如此,焰摩迦比丘怎麼可以因為如此,就說阿羅漢身壞命終無所有?因為五蘊...
等等都不是阿羅漢而阿羅漢又是真實的存在不是嗎?既然如此,五蘊滅了,只是五蘊滅
了,怎麼可以說阿羅漢身壞命終無所有?
尊者舍利弗問焰摩迦比丘兩次不是沒道理的,因為兩個問題是在解答兩種不同類型的疑
問。而這也直接告訴大家,阿羅漢不是五蘊,而這裡的如來也的確是指佛陀十號之一的
如來。
======================================================================
runsun回覆:
北傳雜阿含104經當中的見我.異我. |
|
S**U 发帖数: 7025 | 30 中部第二十二 蛇喻经
诸比丘!于是或愚痴人以学法,即∶经、应颂、解说、讽颂、感兴语、如是语、本生、
未曾有法、方广。彼等虽学彼法,然未能以自智体证之。故彼等不得明了此等,未能以
自智体证之法,彼等为论诘之快味、为饶舌之快味,以学法。彼等不适学法之真目的。
对彼等不理解此等之法,永久非饶益,以致不幸。何以故?诸比丘!对于法非真理解也
。诸比丘!譬喻有人四处奔之欲得蛇、觅蛇、索蛇而行。若见大蛇,彼即于此或依胴腰
、或依尾而捕捉、其蛇回头咬彼人之手、或腕、或余之支节,彼因此受死或将死之苦。
何以故?诸比丘!因彼不真通晓捕蛇之法。如是,诸比丘!此愚痴人是学法,即∶经、应
颂、解说、讽颂、感兴语、如是语、本生、未曾有法、方广。虽学法,对此等之法,不
以慧究明其意义,对于彼等此等之法不以慧究明其意义,于是不得明了,彼等为论诘之
快味、为饶舌之快味,以学法。彼等不适学法之真目的,对彼等不理解此等之法,永久
非饶益,以致不幸。何以故?诸比丘!对于法以不真理解者也。
诸比丘!于是或善男子学法,即∶经、应颂、解说、讽颂、感兴语、如是语、
本生、未曾有法、方广。彼等学彼法,对此等之法以慧究明 |
|
b*****l 发帖数: 3821 | 31 《过去现在因果经》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译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与诸比丘。住于竹林。是诸比
丘。于晨朝时。着衣持钵。入城乞食。还归所住。食竟澡漱。各摄衣钵。集在讲堂。悉
欲共说过去因缘。尔时世尊。以净天耳超于世间。闻诸比丘语论之声。即从座起。到讲
堂上。于众中坐。问诸比丘。汝等共集。欲说何法。时诸比丘。即白佛言。世尊。我等
食竟澡漱已讫故。共集此各欲闻说过去因缘。是时世尊。语诸比丘。汝等乐闻过去因缘
者。谛听谛听。善思念之。今为汝说。比丘白言。唯然世尊。愿乐欲闻。佛言比丘。过
去无数阿僧祇劫。尔时有一仙人。名曰善慧。净修梵行。求一切种智。为欲成就此大智
故。乐处生死。周遍五道。一身死坏。复受一身。生死无量。譬尽天下草木。斩以为筹
。数其故身。不能穷尽。夫极天地之始终。谓之一劫。而其经天地成坏者。不可称载也
。所以感伤群生耽惑爱欲沈流苦海。起慈悲心。欲拔济之。又作此念。今诸众生。没于
生死。不能自出。皆由贪欲嗔恚愚痴。乐着色声香味触法故。我当决定断其此病。虽生
诸趣。不忘斯念。于诸众生。怨亲平等。以布施摄贫穷。持戒摄毁禁。忍辱摄嗔恚。精
进摄懈怠。禅定摄乱意 |
|
a*****y 发帖数: 33185 | 32 汉传佛教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漢傳佛教,是以地理位置划分的佛教派别,是佛教的三大地理分支之一。另外两个为南
传佛教(即上座部佛教)和藏传佛教。佛教經由兩條路徑傳入中國,一支由古印度經西域
傳入中原地区,爾後傳入朝鲜半岛、越南、日本等处,故汉传佛教又称北传佛教[1]。
传入中国的另一支佛教則由南印度經海路傳至中國南方,为南传佛教,并不包括在漢傳
佛教中。
漢傳佛教與藏傳佛教同为大乘佛教的主要發揚传系。因為中國的影響,漢傳佛教將大乘
佛教的教義傳播至朝鮮半島、日本與越南等地,並且影響了藏傳佛教。實質上,漢傳佛
教可以說是形塑大乘佛教面貌的主要力量之一;但有別於藏傳佛教之顯密並重,漢傳佛
教的宗派以顯宗為多。另外,尽管漢傳佛教以大乘佛教为主,当年經西域傳入中原地区
的佛教也包括了流传远不如大乘佛教广泛的小乘佛教。
目录
[隐藏]
* 1 詞語釋義
* 2 发展过程
o 2.1 秦漢
o 2.2 三國時期
o 2.3 晋朝
o 2.4 南北朝时期
+ 2.4.1... 阅读全帖 |
|
r*****d 发帖数: 922 | 33 今天我们要就显宗与密宗之间的关系做一些讨论,也就是说显密的异同点在哪里。之所
以要讨论这个问题,其原因就是藏密的理论及其具体的修法非常完整,针对性也特别强
,但由于有些修显宗的人对密宗不是很精通,而觉得修显宗的不能修密宗,修密宗的也
不能接受显宗。就因为有这样的观点,才特别安排时间来谈谈这个问题。今天讲的内容
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是显密相同的、可以圆融的、不矛盾的地方;第二是密宗的一些
为显宗所没有的特点。这样,大家就能对显密之间矛盾与否有所了解,以后在修加行的
过程中,也不至于有严重的疑问出现。
一、显密的相同点
讲加行的时候强调过,一个凡夫从现在到最后成就之间有三个阶段:一、放弃贪图世间
的安乐,建立出离心;二、放弃自私,建立菩提心;三、放弃我执,建立无我的智慧。
在这个过程中的第一和第二个阶段,显宗和密宗是没有差别的。
我们讲过,从外加行到内加行的系统修法,显密都必须修,凡是大乘佛法都要修出离心
与菩提心,无一例外。虽然修法上的名词有些差别,内容却大同小异,基本上是一样的
。无论是修显宗、密宗、禅宗或凈土宗,都要有出离心和菩提心,如果连这个最基础的
修行都没有,那还念什么佛?修什... 阅读全帖 |
|
S**U 发帖数: 7025 | 34 杂阿含经卷27·七四三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释氏黄枕邑。
时众多比丘,晨朝著衣持钵,入黄枕邑乞食。时众多比丘作是念∶今日太早,乞食时未至,我等可过外道精舍。尔时、众多比丘即入外道精舍,与诸外道出家共相问讯慰劳已,于一面坐。
诸外道出家言∶「沙门瞿昙为诸弟子说如是法∶不断五盖\,恼心,慧力羸,为障碍分,不趣涅盘。善摄其心,住四念处,心与慈俱,无怨、无嫉、亦无瞠恚,广大无量,善修充满;四方、四维、上下,一切世间,心与慈俱,无怨、无嫉、亦无瞠恚,广大无量善修习充满。如是修习悲,喜,舍心俱,亦如是说。我等亦复为诸弟子作如是说,我等与彼沙门瞿昙,有何等异,所谓俱能说法」!
时众多比丘闻诸外道出家所说,心不喜悦,默然不呵,从座起去。入黄枕邑乞食已,还精舍,举衣钵,洗足已,诣佛所,稽首礼足,退坐一面。以彼外道出家所说,广白世尊。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如彼外道出家所说,汝等应问∶修习慈心,为何所胜?修习悲、喜、舍心,为何所胜?如是问时,彼诸外道出家,心则骇散,或说外异事,或瞠慢、毁呰,违背不忍,或默然萎熟低头,失辩思惟而住。所以者何?我不见诸天、魔、梵,沙门、婆罗门,天、人众中,闻我所说随顺乐者,... 阅读全帖 |
|
S**U 发帖数: 7025 | 35 《大念处经》
诸比丘!比丘如何安住于心,随观心识?
于此,诸比丘!比丘心贪欲时,了知∶心贪欲;心
无贪欲时,了知∶心无贪欲。心瞠恨时,了知∶心瞠
恨;心无瞠恨时,了知∶心无瞠恨。心愚痴时,了
知∶心愚痴;心无愚痴时,了知∶心无愚痴。心收缩
时,了知∶心收缩;心涣散时,了知∶心涣散。心广
大时,了知∶心广大;心不广大时,了知∶心不广
大。心有上时,了知∶心有上;心无上时,了知∶心
无上。心专注时,了知∶心专注;心不专注时,了
知∶心不专注。心解脱时,了知∶心解脱;心未解脱
时,了知∶心未解脱。
如是,比丘安住于心,观照内心;安住于心,观照
外心;安住于心,观照内外心。安住于心,随观生
法;安住于心,随观灭法;安住于心,随观生灭法。
于是「有心」之念现起,唯有正念与觉照,于世间无所依而住,不再贪著世间之任何事
物。
诸比丘!此即比丘安住于心,随观心识。 |
|
S**U 发帖数: 7025 | 36 原始佛法所说无相心解脱有种种不同,有的共外道,有的究竟解脱。
* 不思惟一切相,无相心三昧止住的无相心解脱,是共外道。对于相的生起之因-贪嗔痴-还没断除。
* 漏尽的比丘,舍弃贪嗔痴,为未来不生之法。于无相心解脱中,这个不动心解脱为第一。
依相应部注解,舍弃贪嗔痴,是由于现观无常、苦、无我。
【南传相应部】第41相应7经
尔时,尊者牛达多住于摩叉止陀山之安婆陀伽林中。
二 时,质多居士来诣尊者牛达多住处,礼拜尊者,坐于一面。
三 尊者牛达多言坐于一方之质多居士曰∶『居士!此无量心解脱,无所有心解脱,空心解脱,无相心解脱,此等诸法是意义有别?抑名辞有别耶?或意义为一,唯名辞有别耶?』
四 『大德!或依于事由,此等诸法谓于意义有别,且名辞亦有别,有其事由。大德!又或依于事由,谓此等诸法意义为一,唯有名辞各别,而有其事由。
五 然大德!或依于事由,此等诸法谓于意义有别,且名辞亦有别。何者为其事由耶?
大德!于此有比丘,以与慈俱起之心,满于一方而住,同于第二、同于第三、同于第四方、上下横、一切处、于一切情况下、一切具有之世界,与慈俱起,广大远行无量而无怨念,... 阅读全帖 |
|
f*******8 发帖数: 3612 | 37 多谢各位不断拿来佛经来探讨或争辩,看了大念住经,
感到和自己原来从w学的念佛号的方法没有差别。
(根法属于未经许可不可公开讨论,就不说了),
这个理解还没有参考别人的解释,所以对名词的理解不一定准确。
-----------------
1 念住经的念住是什么意思?
在我们师门,就是老实修的意思,一门深入,就是念住。
在Dipa Ma那里也是老实修的意思,就是
If you want to progress in meditation, stay with one technique.
念住的反面是不老实修,在Dipa Ma那里就是一个提示性问题:
Are you really doing it, or are you just thinking about it?
2. 念住经是个总纲,具体的法门还需要根据个人根性来选择。
南传里流行比较多的好象是观呼吸和不净观。
于心观心的修者似乎少见。
3. 念佛其实可以走于心观心而住的路子,这就是我认为自己所学
符合四念住的地方。
-----------------------------
然诸比丘!比丘如何于心观心耶?诸比丘! ... 阅读全帖 |
|
O*********9 发帖数: 552 | 38 学佛最初之决定
凡人到歧途莫决的时候,是最痛苦的时候,一切疑怖恐慌,随之而起。忽有人指示
究竟,使勿入险道,则其人之感激诚不可名状。然又有人焉,已入险道而不自知,设有
人指示究竟,彼终不信。必亲到遇险时,无处问津,发生恐怖时,方为之指示,彼始信
入。然又有人焉,虽入险道,急求指示。虽有人指示其究竟,但多疑之劣性不除,转因
指示太易而生疑虑,常恐受欺,转而不信,指示亦终无益。此三等人,比比皆是,甚矣
度人之难也。是故世上迷人倍多,转辗自误,更以误人。此佛菩萨大悲心之所由启发欤?
佛说法四十九年,种种法门,一言以蔽之曰“为人决定”。惟菩萨每度人于未信入
之始,或勉强而行之,佛则度人于合机之时,不必徒劳白费,亦无丝毫得失成败之见,
随缘启之而已。
学佛伊始,人不独应求善知识为之决定,亦当自己一决定也。先问自己究为何事学
佛?曰为求究竟。问云何谓究竟?则曰世间一切一切,如苦乐事,如妻财子禄,终究不
实,过眼成空,昙花一现,终归生灭,痛苦竟无了期。如此有也苦,无也苦。若云一切
不要,又是落于断灭,佛所不许。若云一切都要,又是落于贪著,佛又不许。因此世间
愉乐,纵使十分满足,亦只暂时的空喜,不是究... 阅读全帖 |
|
S**U 发帖数: 7025 | 39 佛陀的「正遍知」也翻成「等正觉」。原始佛法的意义,可参考《清净道论》与《杂阿含经》。
《清净道论》:
(等正觉者) 由于自己正觉一切法,故称「等正觉者」。即是说他是一切法的正觉者,应该通达的诸法业已通达觉悟,应该遍知的诸(苦)法业已遍知,应断的诸(集)法业已断绝,应证的诸(灭)法业已证得,应修的诸(道)法业已修习。所以说∶
应知的我已知,
应修的我已修,
应断的我已断,
所以婆罗门呀,我是觉者。
亦即眼是苦谛,由于他的根本原因而生起的过去的爱为集谛,(苦与集)两者的不存在为灭谛,知灭的行道为道谛,如是举其四谛的每一句,亦得由自己正觉一切法。于耳、鼻、舌、身、意(内六处)也是同样的。如是对色等的(外)六处,眼识等的六识身,眼触等的六触,眼触等所生的六受,色想等的六想,色思等
的六思,色爱等的六爱身,色寻等的六寻,色伺等的六伺,色蕴等的五蕴,十遍,十随念,膨胀想等十不净想,发等三十二行相,十二处,十八界,欲有等的九有,初禅等的四禅,修慈等的四无量,四无色定,逆观老死等的缘起支,顺观无明等的缘起支,亦当以同样的方法解说。这里举一句来说∶「老死是苦谛,生为集谛,两者的出离为灭谛,知灭... 阅读全帖 |
|
|
i***r 发帖数: 292 | 41 五、呵责是爱护
大迦叶尊者修行严谨,对己对人都严格要求。他若是看到僧侣有不如法的言行,通
常会向佛陀举罪。但他对当事人少有呵斥,甚至对自己屡屡兴谤、中伤的偷罗难陀比丘
尼,最多也只是说“恶女,我不责汝,我责阿难”。[84]而唯独对阿难,动辄声色俱厉
地呵责,甚至毫不留情。虽然如此,我们从经律的记载中,却能看出大迦叶并不是与阿
难过不去,故意找茬,其实每一次都有因有缘,有错才呵责。
如大迦叶目睹阿难与目揵连两人的弟子“共诤多闻”、以分胜负后,便向佛陀揭
举,由于阿难在一旁护短,大迦叶当着佛陀面呵斥他:“汝且默然,莫令我于僧中问汝
事”。[85]佛陀在世时,阿难同众多比丘在摩竭提“人间游行”时,他所带的六十名年
少弟子,竟然都要舍戒还俗。大迦叶知道了,就呵责他“年少不知足”,[86]而此时的
阿难已过中年,头上都出现白发了。在佛陀涅槃后不久,同样的事又发生了。阿难带着
一群年少比丘“人间游行”至南天竺时,有三十个弟子舍戒还俗。这一次大迦竟呵责阿
难是“童子”,“不知筹量”。[87]又在结集三藏时,大迦叶因为阿难尚在学地,毫不
留情地将他赶出去,甚至骂他“疥瘙野干”,如经:
有比丘言:“诸长... 阅读全帖 |
|
S**U 发帖数: 7025 | 42 【南传中部】第3经 法嗣经
第三 法嗣经
北传 中阿八八、求法经 增阿含九、三法施。
如是我闻。
一时,世尊往舍卫城只陀林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呼诸比丘曰∶「诸比丘!」彼诸比丘应世尊曰∶「世尊!」。世尊乃言曰∶
「诸比丘!汝等应为我法之继承者,勿为财(食)之继承者。我怜憨汝等,愿「我之弟子等为法之继承者,勿为财之继承者。」
诸比丘!若汝等为我财之继承者,而不为法之继承者,则汝等因此将受他人之指责批评∶「此师之弟子众为财之继承者,非为法之继承者。」我也因此将受他人指责批评∶「此师之弟子众为财之继承者,而非为法之继承者。」
诸比丘!又若汝等为我法之继承者,而不为财之继承者,则汝等因此将不受他人之指责批评∶「此师之弟子众乃非为法之继承者!而为财之继承者!」我也因此将不受他人之指责批评∶「此师之弟子众非为法之继承者,而为财之继承者。」
是故,诸比丘!汝等应为我法之继承者,勿为财之继承者。我怜愍汝等故,愿「我之弟子等为法之继承者,勿为财之继承者。」
http://www.ahan.tk/view/6/3/ |
|
S**U 发帖数: 7025 | 43 是的。色法指指四大与四大所造色。
杂阿含61经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
......
云何色受阴?所有色,彼一切四大及四大所造色,是名为色受阴。
http://www.mahabodhi.org/agama/Class_Note_13.htm
身念处观身,就是观自身与汽车楼房都是四大所造色组成。
《大念处经》∶
复次,诸比丘!比丘于任何姿势中,以各种界思惟观察此身,即∶此身有地界、水界、
火界、风界。诸比丘!犹如熟练之屠牛者,或屠牛者之弟子,屠宰牛只,并将其肢解成
块后,坐于四衢道口。
如是,诸比丘!比丘于任何姿势中,以各种界思惟观察此身,即∶此身有地界、水界、
火界、风界。如是,比丘安住于身,观照内身;安住于身,观照外身;安住于身,观照
内外身。
《五蕴论》∶「云何色蕴?谓四大种,及四大种所造诸色。」
依中观,三假中汽车楼房算「受假」,金刚经所说「一合相」。依瑜珈论,汽车楼房算
「假说自性」。依摄论,是阿赖耶识中色法种子所生的色所组成,三性中属「遍计所执
性」。 |
|
Y**u 发帖数: 5466 | 44 从前,在印度有一个男子因一时的气愤恼怒,厌恶世人,便舍家遁入佛门,皈依佛教。
可是,他的身体虽然出家,入了空门,而心中仍然眷恋外界,为爱欲所束缚。他常
用香油摩擦身体,用汤水洗浴,讲究身体皮肤的香滑,饮食卧具也很注意。
总之,一颗心全被物质所蒙蔽,象葛藤一样缠缚着身体,一刻也不能自在。
虽然,形式上他已出家、受戒,而在行为与境界上,他还是凡夫俗子、一个未出家
的人,距离涅槃圣道,还离的很远。
当时,在摩罗国的地方有一位优波笈多尊者,是一位梵行高远大名远播的比丘。
这位新戒比丘,以非常敬慕他的名声而去参访。
尊者问他道:“你远道而来做什么?”
“我慕名而来,想听尊者慈悲开示佛法要旨。”
尊者观察了他的根基后,知道他还身受爱缚,不能解脱,问他道:“你能不能完全
听我讲的话,受我的教诲,照我的意旨去做?”
“我一定能够,一切都按照吩咐去做。”
“你如果生起了信心,我就先教你神通,然后为你说法。”尊者说。
“先学神通,好极了!”
于是,尊师带他入山,教他学习禅定,并吩咐他要绝对服从。尊者运用神通力,化
一大树,说道:“你应当爬上这大树去!”
于是,那比丘依照尊者吩咐爬上大树。但往下一望,又见一... 阅读全帖 |
|
S**U 发帖数: 7025 | 45 证初果的四要素是亲近善士,听闻正法,如理作意,法次法向。与八正道对应,「亲近善士,听闻正法」是建立世间正见,「如理作意」是正思维,「法次法向」是依八正道(「次法」指八正道)向于苦灭(「法」∶涅盘是无上法)。
如理作意有世间如理作意,出世间如理作意。八正道以正定为证果的条件。日常生活的如理作意,属于世间如理作意。不过不要轻视这世间的如理作意,它是完成世间八正道必须的。有世间八正道的基础,才能生起出世间八正道证果。
杂阿含785经
何等为正志有世俗、有漏、有取、向于善趣?谓∶正志出要觉,无恚觉,不害觉,是名正志,世俗、有漏、有取、向于善趣。
何等为正志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谓∶圣弟子苦、苦思惟,集……灭……道、道思惟,无漏思惟相应心法,分别、自决、意解、计数、立意,是名正志,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
中阿含189经
若见邪志是邪志者,是谓正志,若见正志是正志者,亦谓正志。
云何邪志?欲念、恚念、害念,是谓邪志。
云何正志?无欲念、无恚念、无害念,是谓正志。
是为∶见邪志是邪志者,是谓正志,见正志是正志者,亦谓正志;彼如是知已,则便求学,欲断邪志成就... 阅读全帖 |
|
S**U 发帖数: 7025 | 46 佛对外道与佛弟子都说法,但有不同。外道如下劣薄田, 佛法种子难以生长广大。又如漏器,正法听很多次也流掉,剩下不多。但外道于佛善说法中得一句法,知其义者,仍有长远利益。
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search1.php?path=SA0915.htm
杂阿含915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那罗聚落好衣庵罗园中。
时,有刀师氏聚落主,先是尼揵弟子,诣尼揵所,礼尼揵足,退坐一面。
尔时,尼揵语聚落主∶
「汝能共沙门瞿昙作蒺蔾论,令沙门瞿昙不得语、不得不语?」
聚落主白尼揵∶
「阿梨!何等为蒺蔾论?令沙门瞿昙不得语,不得不语耶?」
尼揵语聚落主∶
「汝往沙门瞿昙所,作如是言∶『瞿昙!不常欲安慰一切众生,赞叹安慰一切众生耶?』若言不者,应语言∶『瞿昙与凡愚夫有何等异?』若言∶『常欲安慰一切众生,赞叹安慰一切众生。』者,复应问言∶『若欲安慰一切众生者,以何等故,或为一种人
说法,或不为一种人说法?』作如是问者,是名蒺蔾论,令彼沙门瞿昙,不得语、不得不语。」
尔时,聚落主受尼揵劝进已,往诣佛所,恭敬问讯已,退坐一面,白佛言∶
「瞿昙!岂不欲常安慰一切众生,叹说安... 阅读全帖 |
|
S**U 发帖数: 7025 | 47 佛对外道与佛弟子都说法,但有不同。外道如下劣薄田, 佛法种子难以生长广大。又如漏器,正法听很多次也流掉,剩下不多。但外道于佛善说法中得一句法,知其义者,仍有长远利益。
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search1.php?path=SA0915.htm
杂阿含915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那罗聚落好衣庵罗园中。
时,有刀师氏聚落主,先是尼揵弟子,诣尼揵所,礼尼揵足,退坐一面。
尔时,尼揵语聚落主∶
「汝能共沙门瞿昙作蒺蔾论,令沙门瞿昙不得语、不得不语?」
聚落主白尼揵∶
「阿梨!何等为蒺蔾论?令沙门瞿昙不得语,不得不语耶?」
尼揵语聚落主∶
「汝往沙门瞿昙所,作如是言∶『瞿昙!不常欲安慰一切众生,赞叹安慰一切众生耶?』若言不者,应语言∶『瞿昙与凡愚夫有何等异?』若言∶『常欲安慰一切众生,赞叹安慰一切众生。』者,复应问言∶『若欲安慰一切众生者,以何等故,或为一种人
说法,或不为一种人说法?』作如是问者,是名蒺蔾论,令彼沙门瞿昙,不得语、不得不语。」
尔时,聚落主受尼揵劝进已,往诣佛所,恭敬问讯已,退坐一面,白佛言∶
「瞿昙!岂不欲常安慰一切众生,叹说安... 阅读全帖 |
|
a*******g 发帖数: 867 | 48 转贴自:北京龙泉寺出家博客
学戒之前,大家对戒律都有不同的理解,常常会把生活、学修中的一些事情用戒律去套
,去研究、探讨、思索。
分歧和争论就会产生。
先讲一个公案,假设,有一个年轻比丘,当众责骂了沙弥甲,沙弥甲羞愤不过,还以逆
语,两人起争执,越吵越烈,按例,沙弥顶撞比丘,会造很大的恶业,但人在烦恼中,
哪里管的了那么多。众人劝解,此时沙弥乙出于义愤,从未见有沙弥如此顶撞比丘,迫
切想制止沙弥甲造恶业,宁可自己造点恶业,也不能让沙弥甲继续失控造业,于是出手
揪住沙弥甲的衣领,怒声责问,沙弥甲顺势坐倒在地。
这样一个公案,大家讨论来讨论去,最后的结论是,沙弥甲造了很重的恶业,解决不了
,找方丈去吧,沙弥甲也认为找方丈是唯一的解决方法。
什么都找方丈,方丈岂不是要活活累死。常常讲以戒为师,如果用戒律来辨析一下这个
事情,还是非常有意思的。
首先,不掉进是非里,凡事都事出有因,如果分别讲起来,每个人对自己言行的辩解都
会讲出很多道理,而令事项更为复杂。
单讲戒律。
首先,佛陀对比丘制过戒:比丘不得当众骂沙弥。
佛陀也对沙弥制了戒:沙门斥责沙弥时,沙弥不得还逆语。
还有戒律,出家人不得复仇,... 阅读全帖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