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 发帖数: 7025 | 1 佛说限于四圣谛相应。非义饶益,非法饶益,非梵行饶益者,佛不说。
杂阿含408经
时有众多比丘,集于食堂,作如是论∶或谓世间有常,或谓世间无常,世间有常无常,
世间非有常非无常;世间有边,世间无边,世间有边无边,世间非有边非无边;是命是
身,命异身异;如来死后有,如来死后无,如来死后有无,如来死后非有非无。尔时、
世尊一处坐禅,以天耳闻诸比丘集于食堂论议之声。闻已,往诣食堂,于大众前,敷座
而坐。告诸比丘∶「汝等比丘众多聚集,何所言说」?时诸比丘白佛言∶「世尊!我等
众多比丘,集此食堂,作如是论∶或说有常,或说无常,如上广说」。佛告比丘∶「汝
等莫作如是论议!所以者何?如此论者,非义饶益,非法饶益,非梵行饶益,非智、非
正觉,非正向涅盘。汝等比丘!应如是论议∶此苦圣谛,此苦集圣谛,此苦灭圣谛,此
苦灭道迹圣谛。所以者何?如是论议,是义饶益,法饶益,梵行饶益,正智、正觉,正
向涅盘。是故比丘!于四圣谛未无间等,当勤方便,起增上欲,学无间等」。
414
时有众多比丘,集于食堂,作如是论∶「汝等宿命,作何等业?为何工巧?以何自活」
?尔时、世尊于禅定中,以天耳闻诸比丘论说之声,即从座起,往诣食 |
|
a*******g 发帖数: 867 | 2 http://sss2002.51.net/books/ddncfjds/ddncfjds007.htm
第四章 阿姜查 ACHAAN CHAA
耐心修学,
奉持戒律,
生活简朴,
保持自然,
观照内心。
这是我们的修行方法,
它将引导你证入无我,
达到寂静安详的境界。
阿姜查(Achaan Chaa)出生于泰国北部寮国人区的一个温馨的农村大家庭。年幼
即剃度受沙弥戒,二十岁具足比丘戒。当沙弥时即研读基本经教,这已超出当时乡村的
四年教育水准。长大后追随几位寮语系统的师父修学,过着传统的丛林苦行生活。他苦
行和云游数年,夜宿林间树下,并且在阿姜曼Achaan Mun,泰寮地区本世纪最重要的著
名大师)门下待过短暂的时间,但却在那段因缘里豁然开悟。几年之后,阿姜查回到自
己的家乡,住在附近一处浓密丛林里的坟场。这个地方荒无人迹,众人皆知,是个布满
毒蛇,藏有老虎以及是鬼魅出没之处,但对在山里修行的出家人而言,是个极理想的场
所。由于日益增多的男女出家众以及在家居士前来请益并留下来跟他修学,一间很大的
道场就在他的四周围设立起来。目前在泰国北部丛林里,约有三十座以上的分支道场,
里头都有... 阅读全帖 |
|
a**u 发帖数: 8107 | 3 ☆─────────────────────────────────────☆
puppeteer (舟云) 于 (Sat Jan 2 11:27:18 2010, 美东) 提到:
呵呵。 你昧不昧?
☆─────────────────────────────────────☆
puppeteer (舟云) 于 (Sat Jan 2 11:30:21 2010, 美东) 提到:
黄檗是个明白人。 :)
这些人天天打来打去逗乐子,和waichi倒是一个做派,呵呵。
☆─────────────────────────────────────☆
puppeteer (舟云) 于 (Sat Jan 2 11:32:24 2010, 美东) 提到:
其实他们搞来搞去,只不过是要说明小乘里面说的明明白白的事。
佛不是全能(不落因果),只是有智慧(不昧)。
所以黄上来就给他一巴掌,呵呵。
☆─────────────────────────────────────☆
puppeteer (舟云) 于 (Sat Jan 2 11:40:36 2010... 阅读全帖 |
|
a**u 发帖数: 8107 | 4 ☆─────────────────────────────────────☆
Yisu (yisnotme) 于 (Mon Aug 23 10:26:28 2010, 美东) 提到:
——宣化上人 楞严经五十阴魔浅释
【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妖邪炽盛世间。潜匿奸欺。称善知识。各自谓己得上人法
。词惑无识。恐令失心。所过之处。其家耗散。】
这一些魔鬼,我以前遇到的多了,西方人都还不知道有这种奇怪的事情,并不是中
国人信鬼信神的,才有这些,这是时间久了,天地间奇奇怪怪的事情自然多得很。“我
灭度后末法之中”:释迦牟尼佛说:我入涅槃之后,在这个末法的时候。“多此妖邪”
:这些妖邪多得不得了,到处都是。我们不能因为没有看见,就不相信。这世界我们没
有看见的事情多得很,要完全等到我们亲眼看见,一生也看不完的。因为一生看不完那
么多的事情,我们也就不知道那么多的事情。所以“多此妖邪炽盛世间”:就像火似的
在这世界上把所有的人都烧死了;这一些不认识妖魔鬼怪的人,就都跟妖魔鬼怪跑了,
这就好像火那么厉害,把这些个人都烧坏了。“潜匿奸欺”:“潜”就是潜伏、潜藏起
来。“匿”是... 阅读全帖 |
|
S**U 发帖数: 7025 | 5 附上一些阿含经检查修行的方法。
三果就离欲。检查离五欲∶
杂阿含493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时尊者舍利弗,告诸比丘∶「若阿练若比丘
,或于空地、林中、树下,当作是学∶内自观察思惟,心中自觉有欲想不?若不觉者,
当于境界,或于净相,若爱欲起,违于远离。譬如士夫用力乘船,逆流而上,身小疲怠
,船则倒还,顺流而下。如是比丘思惟净想,还生爱欲,违于远离。是比丘学时,修下
方便,不得淳净,是故还为爱欲所漂,不得法力,心不寂静,不一其心。于彼净相,随
生爱欲,流注、浚输,违于远离。当知是比丘不敢自记,于五欲功德离欲解脱。若比丘
或于空地、林中、树下,作是思惟∶我内心中为离欲不?是比丘当于境界,或取净相,
若觉其心于彼远离,顺趣、浚注。譬如鸟翮入火,则卷不可舒展。如是比丘或取净相,
即顺远离,流注、浚输。比丘当如是知于方便行,心不懈怠,得法寂静,寂止息乐,淳
净一心。谓我思惟已,于净相顺于远离,随顺修道,则能堪任自记,于五欲功德离欲解
脱」。尊者舍利弗说是经已,诸比丘闻其所说,欢喜奉行。
http://www.mahabodhi.org/files/yinshun/38/yin... 阅读全帖 |
|
S**U 发帖数: 7025 | 6 (神变修行的方法及引经的解释)世尊曾经指示神变修行的方法说 ∶「彼如是心得等
持,清净洁白无秽离诸随烦恼柔软适于作业安住不动时,引导其心倾向于神变,及证得
种种神变。即以一(身)为多(身),多(身)为一(身),显身,隐身,穿壁,穿墙
,穿山无有障碍,如行空中,出没地上如在水中,涉水不沈如履地上,趺坐空中而复经
行如鸟附翼,日之与月有大神力有大威德手能扪之,虽梵天界身能到达」。
依上面的圣典文句解释而抉择神变之论。此中∶
「彼」──是彼证得第四禅的瑜伽者。「如是」──是指次第证得此第四禅。即是说次
第的证得初禅等乃至第四禅。「等持」──是以第四禅而等持。「心」─是色界的心。
「清净」等的文句中,以舍念而清净故为「清净」。因清净故即为「洁白」──光洁之
义。
由于破了乐等诸缘而离贪等之秽故为「无秽」。无秽故「离随烦恼」。即彼心不为秽之
染污。
心善修习,故为「柔软」。即心得自在之义。因以自在活动故说心得柔软。因柔软故「
适于作业」──即可作业及合于作业之义。因为只有柔软之心才适于作业,犹如经过炉
火的黄金相似。这(柔软和适于作业)二者都是依于心善修习之故,即所谓 ∶「诸比
丘!我实未... 阅读全帖 |
|
S**U 发帖数: 7025 | 7 无相心解脱是三解脱门之一。不仅是不念一切相,还要空于贪、瞠、痴,空常住、不变易,空非我、非我所。
杂阿含567
云何为无相三昧?谓∶圣弟子于一切相不念,无相心三昧身作证,是名无相心三昧。
......
复问长者∶「云何法一义、种种味?」
答言∶
「尊者!谓∶贪有量,若无诤者第一无量;谓∶贪者是有相,恚、痴者是有相,无诤者是无相;贪者是所有,恚、痴者是所有,无诤者是无所有。
复次,无诤者空于贪,空于恚、痴,空常住、不变易,空非我、非我所,是名法一义、种种味。」
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0567.htm
杂阿含558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俱睒弥国瞿师罗园。尔时、尊者阿难亦住俱睒弥国瞿师罗园。
时有异比丘得无相心三昧,作是念∶我若诣尊者阿难所,问尊者阿难∶若比丘得无相心三昧,不踊、不没,解脱已住,住已解脱,此无相心三昧何果?世尊说此何功\德?尊者阿难若问我言∶比丘!汝得此无相心三昧耶?我未曾有实问异答,我当随逐尊者阿难,脱有余人问此义者,因而得闻。
彼比丘即随尊者阿难,经六年中,无有余人问此义者。即自问尊者阿难∶「若比丘问∶无相心三昧不踊、不没,解脱... 阅读全帖 |
|
c***h 发帖数: 2262 | 8
一、经文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
「色非是我,若色是我者,不应于色病、苦生;亦不应于色欲令如是,不令如是。
以色无我故,于色有病、有苦生;亦得于色欲令如是,不令如是。 受、想、行
、识,亦复如是。
比丘!于意云何?色为常,为无常耶?」
比丘白佛∶「无常,世尊!」
「比丘!若无常者,是苦不?」
比丘白佛∶「是苦,世尊!」
「比丘!若无常苦,是变易法,多闻圣弟子,于中宁见是我、异我、相在不?」
比丘白佛∶「不也,世尊!」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是故,比丘!诸所有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麤] 、若细
,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非我、非我所,如实知。 受、想、行、识,亦
复如是。
比丘!多闻圣弟子,于此五受阴非我、非我所,如实观察。如实观察已,于诸世间
都无所取,无所取故无所著,无所著故自觉涅盘∶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
知不受后有。」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
发出欲望的那个”东西”到底是什么?
那东西在很核心,外面被层层包覆,不易被发掘。那个东西称为”我”,是比较合理... 阅读全帖 |
|
S**U 发帖数: 7025 | 9 杂阿含906经言∶「非法言法、法言非法;非律言律、律言非律,以相似法句味炽然,如来正法于此则没」。对应经文也说∶相似正法出,正法没。不是佛法的,说成佛法;是佛法的,反而说成不了义、小乘。相似佛法说的热火朝天,佛陀正法则在此消失。经文说的多传神。
佛弟子若敬重于法,当善分别正法与相似正法。恭敬正法,而不支持相似法。
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search1.php?str=%E6%AD%A3%E6%B3
杂阿含906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
尔时,尊者摩诃迦叶住舍卫国东园鹿子母讲堂,晡时从禅觉,往诣佛所,稽首礼足
,退坐一面,白佛言∶
「世尊!何因、何缘世尊先为诸声闻少制戒,时,多有比丘心乐习学?今多为声闻
制戒,而诸比丘少乐习学?」
佛言∶「如是,迦叶!命浊、烦恼浊、劫浊、众生浊、见浊众生,善法退减故,大
师为诸声闻多制禁戒,少乐习学。
迦叶!譬如∶劫欲坏时,真宝未灭,有诸相似伪宝出于世间,伪宝出已,真宝则没
。如是,迦叶!如来正法欲灭之时,有相似像法生;相似像法出世间已,正法则灭。
譬如∶大海中船载多珍宝,则顿沈没,如来正法... 阅读全帖 |
|
G*******s 发帖数: 4956 | 10 佛教的聖典是「經」「律」「論」三大典藏,也就是所謂之三藏,本書所集二三六篇經
藏解釋,不僅介紹其出處,且將經典、戒律典論內容逐條介紹其內容使學習佛教理論者
能深入淺出的認知。
本書所指經,就是梵語的義譯記載佛教始祖釋迦牟尼所說的教義,「律」亦是梵語譯音
,是將當年的教團生活規則作為學佛的戒律,論是將佛教教義加以詮譯,因而本書可說
是佛教聖典全集的濃縮。
大藏經(回頂端)
大藏經為漢譯的佛教經典,與東土高僧著作入藏的總稱,簡稱為藏經。又稱為一切經。
一切經的名稱起源於隋朝,它的內容包括佛所說的經典及西方釋氏的著作。現今的大藏
經,又加入中國及日本等高僧的著作。
根據隋書經籍志記戰:梁武帝在華林園中總集釋氏經典共五千四百卷,沙門寶唱撰經目
錄,這是佛經有藏的開始。
唐朝開元年間,沙門智昇著開元釋經目錄二十卷,列五千四十八卷。宋朝有蜀版五千四
十八卷、福州東禪寺版六千四百三十四卷、福州東禪寺版六千四百三十四卷、福州開元
寺版六千一百十七卷、思溪版五千九百十八卷、磧砂版五千八百零二卷。元朝有杭州版
六千零十一卷。明朝有南藏六千三百三十一卷、北藏六千三百六十一卷、武林版六千七
百七十一卷。清朝有... 阅读全帖 |
|
c***h 发帖数: 2262 | 11
推论了解一下何谓”无我”,确实也无妨,
如果仅就一般的观察,的确可以推论了解一些何谓”无我”,
这也会有所收获,但这个收获可能对你一生没太大用处,仅是知识。
我所见,杂阿含中佛陀说要具备怎样的正见(观察角度)
包含四圣谛、无常、苦、无我,但不详细解释何谓”无我”。
再详细解释下去也许就没意思了,不如告诉比丘观察方法,让比丘自己体验。
也许是这样吧?
后世人倒解释很多,而且不同派解释有差异,例如如来藏怎么解释”我”(要问SeeU)
探明佛陀所谓”无我”的角度(不是细节),也是有益,不是完全无益。对修行者来说,
可以如是观察,是谓”正观”。对学者来说,可以与现代心理学的”我”做比较。
杂阿含33经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色非是我。若色是我者。不应于色病.苦生。亦不应于色欲令
如是.不令如是。以色无我故。于色有病.有苦生。亦得于色欲令如是.不令如是。受
.想.行.识亦复如是。比丘。于意云何。色为是常.为无常耶
比丘白佛。无常。世尊
比丘。若无常者。是苦耶
比丘白佛。是苦。世尊
比丘。若无常.苦。是变易法。多闻圣弟子宁于中见是我.异我.相在不
比丘白佛。不也。世尊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阅读全帖 |
|
s********h 发帖数: 938 | 12 (三四)如是我闻。一时。佛住巴拉纳西国仙人住处鹿野苑中。尔时。世尊告余五比丘。
色非有我。若色有我者。于色不应病.苦生。亦不得于色欲令如是.不令如是。以色无
我故。于色有病.有苦生。亦得于色欲令如是.不令如是。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比丘。于意云何。色为是常.为无常耶。比丘白佛。无常。世尊。比丘。若无常者。是
苦耶比丘白佛。是苦。世尊。比丘。若无常.苦。是变易法。多闻圣弟子宁于中见是我
.异我.相在不。比丘白佛。不也。世尊。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是故。比丘。诸
所有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
近。彼一切非我.非我所。如实观察。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比丘。多闻圣弟子于
此五受阴见非我.非我所。如是观察。于诸世间都无所取。无所取故无所著。无所著故
自觉涅槃。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佛说此经已。余五比丘不
起诸漏。心得解脱。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石记:
前经说五蕴与我,不是二而一的关系(“色我不同”为二,“色是我”为一)。此经说
五蕴与我,不是一而二的关系(色是一,“色有我”是一而二)。色非有我---不... 阅读全帖 |
|
Y**u 发帖数: 5466 | 13 ☆─────────────────────────────────────☆
danieljoyful (danieljoyful) 于 (Fri Jul 22 21:47:22 2011, 美东) 提到:
第一 逻辑有问题。两件事有相似处,就认为是一样,是严重的以偏盖全。神我的思想
中有我执,即认为是永恒的,这是谬见,因为神处天道,没有灭尽贪嗔痴,天福享尽,
还会堕落。而佛的永恒是真正的,或者说,因为佛去掉了根本无明,再无一切的妄想分
别执着,证得不生不灭,来无所来,去无所去,对佛来说,空间时间都是虚妄,如如不
动,这是佛的永恒,是真正的永恒,也是阿弥陀佛的无量寿。
神我有主宰的思想,佛则断了一切的念头,更不要说主宰了,佛和众生是靠感应,众生
有感,佛则有应,在净土宗,具足信愿念佛,佛就会来接引。我们不能仅仅因为如来藏
系提出了自性,本我,真我,就断定是神我外道,这不过是名相,要看内在的内容。否
则仅凭两者表面的相似,就划等号,不能让人信服。
印顺法师对净土法门看法也是如此。仅凭观经里的第一日观假观,就说是受外道太阳教
的影响,而不提观经里的更重要的其它15观,以及广泛见... 阅读全帖 |
|
Y**u 发帖数: 5466 | 14 ☆─────────────────────────────────────☆
rapier (Avanti) 于 (Fri Jul 22 02:19:15 2011, 美东) 提到:
一片乱象:
大,小乘经典都开示了轮回的主体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21178118/
一网友引了《中阿含经》相关原文:
比丘复问曰:『世尊!云何因外有恐怖也?』
世尊答曰:「比丘者,如是见、如是说:『此是神,此是世,此是我。我当后世有。』
这是阿含系列,在大乘法义里,“此”即是第八识,入胎识。 第八识所含种子起现行
,生出五阴及万法,五阴被意识执为“我”(妄我),故会带来恐怖。
可见无论阿含系列还是大乘经典,都开示有一个论回的主体。
==================================================
宣扬这种观点的人居然是中科院宗教博士
☆─────────────────────────────────────☆
SeeU (See you) 于 (Fri Jul 22 11:37:59 2011, 美东... 阅读全帖 |
|
Y**u 发帖数: 5466 | 15 ☆─────────────────────────────────────☆
Godwithus (神与我们同在) 于 (Sun Jul 24 01:37:16 2011, 美东) 提到:
佛教的聖典是「經」「律」「論」三大典藏,也就是所謂之三藏,本書所集二三六篇經
藏解釋,不僅介紹其出處,且將經典、戒律典論內容逐條介紹其內容使學習佛教理論者
能深入淺出的認知。
本書所指經,就是梵語的義譯記載佛教始祖釋迦牟尼所說的教義,「律」亦是梵語譯音
,是將當年的教團生活規則作為學佛的戒律,論是將佛教教義加以詮譯,因而本書可說
是佛教聖典全集的濃縮。
大藏經(回頂端)
大藏經為漢譯的佛教經典,與東土高僧著作入藏的總稱,簡稱為藏經。又稱為一切經。
一切經的名稱起源於隋朝,它的內容包括佛所說的經典及西方釋氏的著作。現今的大藏
經,又加入中國及日本等高僧的著作。
根據隋書經籍志記戰:梁武帝在華林園中總集釋氏經典共五千四百卷,沙門寶唱撰經目
錄,這是佛經有藏的開始。
唐朝開元年間,沙門智昇著開元釋經目錄二十卷,列五千四十八卷。宋朝有蜀版五千四
十八卷、福州東禪寺版六千四百三十四卷、福州東禪寺版... 阅读全帖 |
|
S**U 发帖数: 7025 | 16 有一次,佛陀来到了摩揭陀国游化,住在那烂陀城郊的芒果园中。
这天,有一位名叫「坚固」的在家居士,来芒果园拜访佛陀。他向佛陀顶礼后,建
议佛陀说∶
「世尊!那烂陀是一个繁荣富裕的城市,人口众多,世尊如果能要一位比丘,在大
众面前展现神通,那么,我们那烂陀城的人,一定会更加地敬信世尊。」
佛陀回答说∶
「坚固!我从来不教比丘们对任何在家人展现神通,我只教导他们远离喧嚣,宁静
地思惟正法,如果有所成就,自己知道就好,如果有了过失,则当自我举发,忏悔改过
。」
然而,这位名叫坚固的在家居士,还是再三地请求佛陀要比丘们为民众展现神通,
以争取更多人敬信佛陀,方便佛陀与佛弟子们在这人口众多的城市弘扬佛法,利益更多
的人。
佛陀再三拒绝了,并且说明为何不愿意以神通来宣扬佛法的理由。佛陀说∶
「坚固!我可以以三种自己的亲身体证来作教化∶一是神足神通,二是他心神通,
三是教诫神通。
什么是神足神通?神足神通就是能变化出许多化身,能隐身、穿墙、入地、水上行
走、空中飞行、身出烟火、直达梵天等等的超常能力。
然而,如果有一位信仰正法,归依三宝的人,告诉另一位不信的朋友说∶
『太稀有神奇了!我见过比丘能现无量... 阅读全帖 |
|
w*****r 发帖数: 7106 | 17 第二章 中觀的定位問題
所謂「中觀」,其實是「中道觀」的簡稱,佛教中指的是觀察宇宙萬法的方法要不
落二邊而取其中道。《丁福保佛學大辭典》在解釋「中觀」時說:「諸宗各以中觀為觀
道之至極。法相宗以觀遍計所執非有、依他圓成非空為中觀,三論宗以觀諸法不生不滅
乃至不來不去為中觀,天臺宗以觀三千諸法一一絕待為中觀。」可見,中觀其實只是一
種觀察問題、處理問題的方法。
對於中觀的定位,印順法師有十分明確的看法。他說:「關於佛法,我從聖龍樹的
中觀論,得一深確的信解:佛法的如實相,無所謂大小,大乘與小乘,只能從行願中去
分別。緣起中道,是佛法究竟的唯一正見,所以阿含經是三乘共依的聖典。」這裏,印
順法師將「緣起中道」視為「是佛法究竟的唯一正見」,顯而易見,在印順法師看來,
要修學佛法,離開了中觀見就不可能。不過,現代禪方面對印順法師的這一看法有所補
充和修正。比如,現代禪教團教研部主任溫金柯先生說:
李老師雖受印順法師影響,慣以中觀思想詮釋佛法義理和剖析修行原理,但不認為
中觀思想是第一義唯一的表詮方式。李老師強調,中觀思想只是佛教的起點,不是佛教
的終點。如來藏、真常唯心思想,李老師雖少談及,但... 阅读全帖 |
|
P******n 发帖数: 329 | 18 现如今,宣传各种法门的都认为自己所接触的是正法,于是乎“大慈大悲”,要让众生
分享到这些个“正法”从而可以“离苦得乐”。我想,这是大部分在这个版面和网上其
他地方宣传自己的法门的动机所在。应该说,这些人的出发点很好,是想做个善人。但
是,很可惜,大部分这样的“善人”却不愿意去读读佛的经典,不愿意去了解当年佛陀
到底讲了些什么。于是就失去了最起码的判断标准,而以“灵验不灵验,能不能治病,
能不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为标准来判断是不是佛法。既然称之为佛法,却不以佛陀所
宣讲的言论为标准去判断,不是很有意思吗?
下面我贴一篇杂阿含经108经里所讲到的,佛陀说了什么法。用白话归纳总结一下,佛
陀说的佛法就是教人断欲贪,于色,于受、想、行、识断欲贪。就这么简单。欲贪不断
,不可能离苦。佛陀讲法不是为了给众生治色身的病,不是为了众生身体好,学习好,
工作好,什么都好。如果这么想佛陀,就是真的把佛法世俗化了,或者说严重点,是毁
佛,谤佛!
诚心建议那些“大慈大悲”的“大善人”们,如果真的是想学佛,是想从轮回解脱,就
扪心自问,自己宣扬的法门是不是在讲断欲贪?自己宣传法门的目的是不是也是断欲贪
?想清楚... 阅读全帖 |
|
a*****y 发帖数: 33185 | 19 此法博大精深,难见难知,寂然高尚,不落逻辑,微妙甚深,唯有智者得见之。
——《中部》
《三藏》
虽然佛陀已经涅槃,但是他在漫长、成功的行化过程中所传教的崇高佛法,全部
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人类,现在仍然一尘不染地存在于世间。
世尊虽然没有给我们留下文字记载的言教,但是他的弟子们博闻强记.世世代代
口口相传,完整地把它们保存下来。
佛陀圆寂后三个月,也就是阿阇世王统治第八年,500名大阿罗汉在王舍城举行了
一次结集,重颂佛陀的言教。以期捍卫佛法的纯洁性。阿难陀尊者,佛陀宠爱的侍者特
具恩惠,常随佛陀左右,亲耳聆听佛陀教法。他同优婆离尊者一道,被大家推选出来分
别回答有关法和律上面的问题。
第一次结集编缉整理了现存的巴利文《三藏》,它代表了整个佛教。
100年和236年后,分别举行了另外两次阿罗汉的结集(1),再次重颂佛陀的言教.
因为曾有人试图篡解歪曲真正的佛法。
公元前83年,在僧伽罗国王瓦特甘弥尼无畏统治时期(2),众阿罗汉又进行了一次
结集。这样在佛教历史上,《三藏》经典第一次在狮子国的阿芦寺(3)以文字形式记载
下来。
由于这些具有卓识远见的高贵阿罗汉,以及他们不知疲倦的努力,无论... 阅读全帖 |
|
S**U 发帖数: 7025 | 20 三学的修行次第在杂阿含的修多罗就有了。对应经文,南传收在增支部,所以是否属于
原始结集,不能肯定,但至少是上座部的共识。如果参考大众部的说法,对于是否属于
原始结集,可以多些证据。
杂阿含820经[正闻本1108经/佛光本832经](学相应/道品诵/修多罗)(庄春江标点)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如上说,差别者)∶
「何等为增上戒学?谓∶比丘重于戒,戒增上;不重于定,定不增上;不重于慧,
慧不增上,于彼彼分细微戒,犯则随悔,所以者何?我不说彼不堪能,若彼戒随顺梵行
、饶益梵行、久住梵行,如是,比丘戒坚固,戒师常住,戒常随顺生,受持而学,如是
知、如是见,断三结,谓∶身见、戒取、疑;断此三结,得须陀洹,不堕恶趣,{法?}
决定,正趣三菩提,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边,是名{学增上戒}[增上戒学]。
何等为增上意学?是比丘重于戒,戒增上;重于定,定增上;不重于慧,慧不增上
,于彼彼分细微戒……乃至受持学戒,如是知、如是见,断于五下分结,谓∶身见、戒
取、疑、贪欲、瞠恚;断此五下分结,受生般涅盘,阿那含不还此世,是名增上意学。
何等为增上慧学?是比丘重于... 阅读全帖 |
|
G**W 发帖数: 1865 | 21 阿含聖教中和阿賴耶識的連緊,
以下两篇阿含经文来说明 :
『破斥唯识
我是这么听说的:
有一次,佛陀于舍卫城游化,住在祇树给孤独园里。那时,嗏帝比丘生起了邪见,他说
:「我知道世尊开示的法义,就是在生死轮回中流转的是同一个识 。」比丘们知道了
,就去嗏帝比丘那里,问道:「嗏帝!你真的说过这样的话吗?」嗏帝比丘回答说:「
各位贤者,正是如此!我知道世尊开示的法义,就是在生死轮回中流转的是同一个识。」
当时,比丘们就诃责嗏帝比丘说:「你不要这么说!不可诬陷世尊!不可诽谤世尊!这
种行为是很不善的。世尊并不曾开示这样的法义。嗏帝!识由于因缘而生起。世尊曾多
方借喻,解说识乃基于特定的因缘而生起;若赖以生起的因缘消灭,识也会随之灭去。
嗏帝!你应该赶快捨弃你那种邪见才是。」...........,
佛陀就问道:「嗏帝!你可曾宣称如来一向开示的法义就是在生死轮回中流转的是同一
个识?」嗏帝比丘回答说:「世尊!我确实知道您是这么教导我们的:在生死轮回中流
转的是同一个识。」佛陀接著问道:「嗏帝,你说的识是甚么呢?」嗏帝比丘回答说:
「世尊!我说的识就是吾人一切动静语默,乃至起心动念的主宰;不论投生... 阅读全帖 |
|
i********7 发帖数: 808 | 22 相对南传的相应部,也有共说,真让人吃惊,看来南传的修行者可能真的不太读经,特
别是相应部:
蕴相应5经:
比丘知五阴的集与灭
”比丘們!得定的比丘如實了知,如實了知什麼呢?色的集起與滅沒,受的集起與滅沒
,想的集起與滅沒,行的集起與滅沒,識的集起與滅沒。“
那么什么才是五阴的集与灭?
”而,比丘們!什麼是色的集起?什麼是受的集起?什麼是想的集起?什麼是行的集起
?什麼是識的集起?
比丘們!這裡,比丘歡喜、歡迎、持續固持;歡喜、歡迎、持續固持什麼呢?歡喜
、歡迎、持續固持色;當歡喜、歡迎、持續固持那個色時,則生起歡喜;凡在色上歡喜
者,則是取;以其取為緣而有有;以有為緣而有生;以生為緣而有老、死、愁、悲、苦
、憂、絕望生起,這樣是這整個苦蘊的集。
受……(中略)……想……行……歡喜、歡迎、持續固持識;當歡喜、歡迎、持續固持
那個識時,則生起歡喜;凡在識上歡喜者,則是取;以其取為緣而有有;以有為緣而有
生;以生為緣而有老、死、愁、悲、苦、憂、絕望生起,這樣是這整個苦蘊的集。
比丘們!這是色的集起,這是受的集起,這是想的集起,這是行的集起,這是識的
集起。”
那么什么是五阴的灭?
而,比丘們... 阅读全帖 |
|
x*********o 发帖数: 208 | 23 当佛陀在舍卫城的时侯,萨迦国王恭请世尊及比丘僧众在祇陀太子园应供三个月。国王
用上好的牛奶、酸奶、醍醐等食物供养,并派五百名牧童帮忙作杂事。圆满结束后,国
王供养佛陀无价妙衣,还以各种卧具、医药供养僧众。
那时,有五百个牧童不约而同地想:「国王过去生中一定造了很大的善业,今世才会成
为有权势、有威望又有福报的国王,现在又继续供佛与僧,积累资粮。而我们这些人,
大概前世没有什么善业,所以今世成为牧童,实在也应该发心供僧才对啊!」
于是,他们共同决定以饮食供养世尊与僧众,在一切准备就绪之后,便恭请世尊及比丘
僧应供,世尊默许了。午前,世尊领着僧众前来应供,牧童们虔诚供养。供养圆满后,
五百牧童一起到世尊前求法。世尊观察他们的根机,传给他们相应的法,他们以智能金
刚摧毁二十个萨迦耶见,得到预流果。
得果后的牧童们发心出家,在得到萨迦国王的允许后,再于世尊前祈求:「我们想在您
的教法下出家受戒,恳请世尊悲悯摄受。」
世尊开许了,并以「善来比丘」的方便言词,令他们当下得到近圆戒体,五百位牧童立
刻成为身披袈裟、手持钵、净持梵行的清净比丘。世尊又给他们传法,他们各自精进,
很快就摧毁三界烦恼,获证... 阅读全帖 |
|
f*******e 发帖数: 5594 | 24 现在可以回到文章开头的问题了,什么是大多数人所想到的“我”呢?这个“我”是在
我们大脑意识中的一个概念,就像我们苹果、树、地球等在大脑中的概念一样,是有多
种特征信息组合而成的一个集合体。“我”的这个集合体是由许许多多随时变动的、有
弹性的、模糊的碎片组合而成,这些碎片是被我们的记忆与生活粘着在一起的,如果追
根到底,它在物质的层面以及信息的层面上都没有一个永恒不变的实体可得。而实际存
在于我们这个宇宙中的,只是一种由基本物质与信息所形成的无常法流。生命的过程就
如同氧原子与氢原子结合成水分子一样。我们所感受到的“我”的存在,只不过是物质
与信息在不断地变化与构架当中,所产生的一种虚幻的概念。其目的是为了维持物质与
信息的永不停息的造作与轮回。
在物质与信息的层面永远都找不到一个恒常不变的“我”的实有可得,这就是无我。梵
语ana^tman 或 nir-a^tman,巴利语anattan。其中,attan是灵魂,自己的意思,an是
无的意思。又作非身、非我。巴利语原文“n’etam mama, n’eso’ham asmi, na me
so atta”是说此非我所有,此非我,此非我的... 阅读全帖 |
|
f*******e 发帖数: 5594 | 25 现在可以回到文章开头的问题了,什么是大多数人所想到的“我”呢?这个“我”是在
我们大脑意识中的一个概念,就像我们苹果、树、地球等在大脑中的概念一样,是有多
种特征信息组合而成的一个集合体。“我”的这个集合体是由许许多多随时变动的、有
弹性的、模糊的碎片组合而成,这些碎片是被我们的记忆与生活粘着在一起的,如果追
根到底,它在物质的层面以及信息的层面上都没有一个永恒不变的实体可得。而实际存
在于我们这个宇宙中的,只是一种由基本物质与信息所形成的无常法流。生命的过程就
如同氧原子与氢原子结合成水分子一样。我们所感受到的“我”的存在,只不过是物质
与信息在不断地变化与构架当中,所产生的一种虚幻的概念。其目的是为了维持物质与
信息的永不停息的造作与轮回。
在物质与信息的层面永远都找不到一个恒常不变的“我”的实有可得,这就是无我。梵
语ana^tman 或 nir-a^tman,巴利语anattan。其中,attan是灵魂,自己的意思,an是
无的意思。又作非身、非我。巴利语原文“n’etam mama, n’eso’ham asmi, na me
so atta”是说此非我所有,此非我,此非我的... 阅读全帖 |
|
c***h 发帖数: 2262 | 26 有
但生物,可能….应该….指动物类。 因为所称地狱恶鬼畜牲….都是动物类。
有,
有目前最可靠,最可能是佛陀亲说而被弟子传下来的杂阿含经为依据。
例如:
大正藏 杂阿含四四二经
大正藏 杂阿含八三五经
也不一定要死后才成地狱、畜牲、恶鬼。
佛陀有时称活着受到苦,也叫地狱、恶鬼、畜牲。
例如:
大正藏 杂阿含四○一经
----------------------------------------------------------------------
大正藏 杂阿含四四二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以爪甲擎土已。告诸比丘。于意云何。我爪甲上土为多。此大地土多
诸比丘白佛言。世尊甲上土甚少少耳。此大地土甚多无量。乃至算数譬类不可为
比
佛告比丘。如甲上土者。若诸众生。形可见者。亦复如是。其形微细。不可见者
。如大地土。是故。比丘。于四圣谛未无间等者。当勤方便。学无间等
佛说是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如陆地。如是水性亦尔
如甲上土。如是众生.人道者。亦复如是。如大地土。如是非人亦尔
如甲上土。如是生中国者亦尔
如大地土。如是生边... 阅读全帖 |
|
W*********E 发帖数: 197 | 27 阿含聖教中和阿賴耶識的連緊,
以下两篇阿含经文来说明 :
『破斥唯识
我是这么听说的:
有一次,佛陀于舍卫城游化,住在祇树给孤独园里。那时,嗏帝比丘生起了邪见,他说
:「我知道世尊开示的法义,就是在生死轮回中流转的是同一个识 。」比丘们知道了
,就去嗏帝比丘那里,问道:「嗏帝!你真的说过这样的话吗?」嗏帝比丘回答说:「
各位贤者,正是如此!我知道世尊开示的法义,就是在生死轮回中流转的是同一个识
。」
当时,比丘们就诃责嗏帝比丘说:「你不要这么说!不可诬陷世尊!不可诽谤世尊!这
种行为是很不善的。世尊并不曾开示这样的法义。嗏帝!识由于因缘而生起。世尊曾多
方借喻,解说识乃基于特定的因缘而生起;若赖以生起的因缘消灭,识也会随之灭去。
嗏帝!你应该赶快捨弃你那种邪见才是。」...........,
佛陀就问道:「嗏帝!你可曾宣称如来一向开示的法义就是在生死轮回中流转的是同一
个识?」嗏帝比丘回答说:「世尊!我确实知道您是这么教导我们的:在生死轮回中流
转的是同一个识。」佛陀接著问道:「嗏帝,你说的识是甚么呢?」嗏帝比丘回答说:
「世尊!我说的识就是吾人一切动静语默,乃至起心动念的主宰;不论投... 阅读全帖 |
|
f****2 发帖数: 311 | 28 优波鞠多度化阿罗汉之十四
摩突罗国有一个释迦族男子,亲人都去世之后对尘世不再留恋,来到优波鞠多面前申
请出家,经过四羯摩之后成为僧人,尊者优波鞠多教授他不净观。所谓的不净观就是通
过观想自身和他人身体的种种污秽不净现象,消除自身对欲望的贪恋,是对治贪欲的关
键方法,佛教禅观修持的重要法门。比如对心有色欲的僧人,要教授他女人表象美丽娇
柔,实则却是筋、骨、皮、肉、经、脉组成的东西,其内部是脏水四溢的内脏发着阵阵
臭气,从而消除对女性的色欲心理,这就是不净观的一种。
且说释迦族男子在优波鞠多指导下勤修不净观,自以为达到了诸使不现的标准。看到这
里你要问了,什么是诸使呢?诸使就是十使:第一是身见,也就是认为五蕴假合的身体
的确存在,从而产生我见;第二是边见,就是认为“我”永远存在的,或者认为人死了
之后一了百了,这都是极端看法,是不对的;第三是见取,对正见不采纳,独到专行喜
欢邪见恶法;第四是戒取,比如说见牛狗死后升天,就学牛狗吃草吃屎,希望得以升天
,也就是邪见恶行一种;第五是邪见,顾名思义无须解释;第六是贪,贪心,贪色、贪
食;第七是嗔,心生怨恨;第八是痴,愚昧无知,明知不得正道非要坚持... 阅读全帖 |
|
l***o 发帖数: 1111 | 29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第六
四种决定清净明诲
佛告阿难:汝常闻我毗奈耶中,宣说修行三决定义。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
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
阿难,云何摄心,我名为戒?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
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淫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淫,必落魔道
。上品魔王,中品魔民,下品魔女。彼等诸魔,亦有徒众,各各自谓成无上道。我灭度
后,末法之中,多此魔民炽盛世间。广行贪淫,为善知识,令诸众生,落爱见坑,失菩
提路。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先断心淫,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一决定清净明诲。是故阿
难,若不断淫,修禅定者,如蒸沙石,欲其成饭,经百千劫,只名热沙。何以故?此非
饭本,沙石成故。汝以淫身,求佛妙果,纵得妙悟,皆是淫根。根本成淫,轮转三途,
必不能出。如来涅槃,何路修证?必使淫机,身心俱断,断性亦无,于佛菩提,斯可希
冀。如我此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
阿难,又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杀,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
杀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杀,必落神道。上品之人,为大力鬼
;中品则为飞行夜叉、诸鬼帅等;下品当为地... 阅读全帖 |
|
g***j 发帖数: 40861 | 30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ilitary 讨论区 】
发信人: qxdren (净心婆罗门),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中国佛门腐败 - 需要认真整顿法办, 取消几百万假和尚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at Sep 20 10:36:46 2014, 美东)
佛教,本是中华道德的弘扬者/守护者,但现在它已经彻底腐败了.
应该彻底整顿了,也应该告诉广大善良的百姓,不要捐钱给它们了,捐钱给它们简直不如
喂狗!!!
-----------------------------------------
中国佛门腐败内幕揭秘 (ZZ)
提起佛教,一般人认为住在寺院里穿着僧服剃着光头的出家人所讲的就是佛教了;
提起佛经,一般人认为寺院里的出家人免费赠送给在家信徒的佛经就是佛经了.其实不
然,佛教和商品一样有真有假,除了高智商人群,专家和学者阶层或象佛陀这样的大修行
者,一般人难以辨别。
对在家信徒,他们不讲真佛法,不讲述出家人的主要戒律(如金钱戒及非时食戒等。
如果在家信徒知道出家人金钱戒,知道在家信徒供养出家人钱金银珠宝是罪业及死后堕
三恶道,他们将不会给出家人金银财宝,也不会花... 阅读全帖 |
|
c***h 发帖数: 2262 | 31
依佛陀原来的说法,解脱是有分的
会先”心解脱”,然后”慧解脱”
依据经典杂阿含第1、2经,
“喜贪尽,说心解脱”。 “欲贪断者。说心解脱”
喜贪尽、欲贪断,说的都是三果或三果向
但是seeU说,杂阿含通常”无漏”就会说”心解脱、慧解脱”同时用
心解脱可能未必就是三果
听说南传也有说法是,”心解脱”称为”定解脱”,依”定”而解脱。
我的看法是
如果四果也称心解脱,那就没必要用心解脱、慧解脱两个词
其他许多经,如第1、2、710经等等,则说得很明白
心解脱就是喜贪尽、欲贪断,那就是三果
第710经也说明,慧解脱,解开无明结,那就是四果
所以,我认为,应该是说有个程序,先心解脱,然后慧解脱的意思。
大正藏杂阿含第一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观色无常。如是观者。则为正观。正观者。则生厌离。
厌离者。喜贪尽。喜贪尽者。说心解脱
如是观受.想.行.识无常。如是观者。则为正观。正观者。则生厌离。厌离者
。喜贪尽。喜贪尽者。说心解脱
如是。比丘。心解脱者。若欲自证。则能自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
。自知不受后有。如观无常。苦.空.非我亦复如是
时。诸... 阅读全帖 |
|
S***n 发帖数: 1281 | 32 谢谢两位的讨论和解释!
对于概念的定义的认同,对我来说,只是与朋友交流和读书的时候能有个基础。在这个
层面,我正在把概念本身放下,所以任何概念的定义,只是增加了一个同词异意的“宽
度”而已,并不能对我产生指导意义。
但是,如果讨论的结果是不同,那倒是属于我依然在倚重借力的层面归类的“框架概念
”了,对于我理解后面要走的路有利。
五石兄,我感觉你对“解脱”这个词太敏感了,并且认为解脱只有一态。其实,从解脱
这个词本身来说,不就是在一个特定的角度不再受束缚了嘛,没有说不受束缚了以后只
有一态呀?就好比你把自己绑了起来,你“解脱”松绑以后,只有一态吗?
这样说,是因为我认为道有两态,一是不分的混沌的道,二是空有回叠的道。要说轮回
,我也认为那空有回叠是一大轮回,而我们人生六道倒是小轮回了。所以是不是解脱也
能分两层呢?一是脱小轮回,二是脱大轮回?
对于佛陀这段经文的理解,我的感觉,是如果按照你的那样去解释,强调同,说出异只
是指出不同的道可走的话,你觉得,那些问问题的人,障碍在哪里?佛陀说那番话,是
如何引导解障的?佛陀可不是为说而说的人呀,对不对?必然是有所指,有所引的。
你看了我在“佛的... 阅读全帖 |
|
c***h 发帖数: 2262 | 33
依佛陀原来的说法,解脱是有分的
会先”心解脱”,然后”慧解脱”
依据经典杂阿含第1、2经,
“喜贪尽,说心解脱”。 “欲贪断者。说心解脱”
喜贪尽、欲贪断,说的都是三果或三果向
但是seeU说,杂阿含通常”无漏”就会说”心解脱、慧解脱”同时用
心解脱可能未必就是三果
听说南传也有说法是,”心解脱”称为”定解脱”,依”定”而解脱。
我的看法是
如果四果也称心解脱,那就没必要用心解脱、慧解脱两个词
其他许多经,如第1、2、710经等等,则说得很明白
心解脱就是喜贪尽、欲贪断,那就是三果
第710经也说明,慧解脱,解开无明结,那就是四果
所以,我认为,应该是说有个程序,先心解脱,然后慧解脱的意思。
大正藏杂阿含第一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观色无常。如是观者。则为正观。正观者。则生厌离。
厌离者。喜贪尽。喜贪尽者。说心解脱
如是观受.想.行.识无常。如是观者。则为正观。正观者。则生厌离。厌离者
。喜贪尽。喜贪尽者。说心解脱
如是。比丘。心解脱者。若欲自证。则能自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
。自知不受后有。如观无常。苦.空.非我亦复如是
时。诸... 阅读全帖 |
|
S***n 发帖数: 1281 | 34 谢谢两位的讨论和解释!
对于概念的定义的认同,对我来说,只是与朋友交流和读书的时候能有个基础。在这个
层面,我正在把概念本身放下,所以任何概念的定义,只是增加了一个同词异意的“宽
度”而已,并不能对我产生指导意义。
但是,如果讨论的结果是不同,那倒是属于我依然在倚重借力的层面归类的“框架概念
”了,对于我理解后面要走的路有利。
五石兄,我感觉你对“解脱”这个词太敏感了,并且认为解脱只有一态。其实,从解脱
这个词本身来说,不就是在一个特定的角度不再受束缚了嘛,没有说不受束缚了以后只
有一态呀?就好比你把自己绑了起来,你“解脱”松绑以后,只有一态吗?
这样说,是因为我认为道有两态,一是不分的混沌的道,二是空有回叠的道。要说轮回
,我也认为那空有回叠是一大轮回,而我们人生六道倒是小轮回了。所以是不是解脱也
能分两层呢?一是脱小轮回,二是脱大轮回?
对于佛陀这段经文的理解,我的感觉,是如果按照你的那样去解释,强调同,说出异只
是指出不同的道可走的话,你觉得,那些问问题的人,障碍在哪里?佛陀说那番话,是
如何引导解障的?佛陀可不是为说而说的人呀,对不对?必然是有所指,有所引的。
你看了我在“佛的... 阅读全帖 |
|
t******g 发帖数: 17520 | 35 初禪中的「尋」與「伺」(上篇)
(朱倍賢教授2014.10.12skype開示)
構成禪那有五個內心的特質(五禪支): 尋、伺、 喜、樂,而第五個禪支有的經文是
漏掉,有的經文則寫「捨」或「心一境性」。從字面上比較容易了解後面三個禪支~喜
、樂、捨,前面兩個禪支「尋」跟「伺」,則是字義比較晦澀、不易了解,在歷史上有
比較多的爭議。好比說,在玄奘法師翻譯佛經之前,“vitakka”跟“vicāra” 這兩
個字是被翻譯成「尋」和「伺」,玄奘法師則將之譯為「覺」跟「觀」。
今天要探討的主題是「初禪中的尋與伺」,透過了解這兩個禪支的內涵,就能夠了解初
禪的要領。
尋(vitakka) 與伺(vicāra) 起碼有三種定義
略加整理會發現當代教禪修的老師們對「尋」與「伺」的定義,基本上有三種不同的版
本。
《清淨道論》對「尋」與「伺」的定義
第一個定義來自《清淨道論》,也就是影響南傳佛教最深遠的一部論典。當今的南傳佛
教,許多禪修技巧跟理念與原始經典有大差距的,基本上都是受到這部論典的影響。所
以今天的探討課題之一,就是澄清因為《清淨道論》而流傳出來,一些實際上並不符合
歷史佛陀教說的教義。
...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36 成佛之后是不是也要受报?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题目呢?其实有稍微有积极努力学习
佛经的人,不免会从一些经文,比方说《大智度论》里面,会看到有所谓的佛之九难。
这个九难指的是什么事情呢?九难指的是佛世,佛在世的时候所遭遇到的九件难事。其
实这个事情可能不只九件,但是以这个九件比较大一点,比较具有代表性;所以,后人
有把这个九件事情把它列在一起,变成所谓的佛之九难。
这九难的内容是什么呢?比方说,第一难是有所谓的孙陀利的梵志女毁谤 佛陀,
也毁谤五百阿罗汉;又譬如说,另外比方说是提婆达多从山上推山石下来,去压伤了
佛陀的大脚趾;又或者说,佛陀有一次踩到了木头的尖刺,刺伤了脚;又或者说,在佛
世的时候有所谓的毘楼璃王,他兴兵去攻打 佛的自己的国家,那么把这个国家给灭了
,也屠杀了不少的国人,那为了这个事情,佛陀也因此而头痛;又譬如说,比较著名的
是 佛陀受了一个叫作阿耆达多的婆罗门,受他的邀请前去,可是到最后却只能够吃到
马麦;又譬如说,佛陀在经文里面会说祂有背痛,冷风吹的时候更是会背痛等等的。那
这些列起来大概就有九项的难处。
关于这些难处,比方说刚才有讲到的其中一个难是说,佛陀踩到了木... 阅读全帖 |
|
a*****y 发帖数: 33185 | 37 【 以下文字转载自 Wisdom 讨论区 】
发信人: rapier (Avanti), 信区: Wisdom
标 题: Re: 坑:有修行的人如果被绑匪绑架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at Jan 8 16:26:16 2011, 美东)
佛在世的时候有一个叫做提舍的青年比丘,这个比丘在还没有出家以前是个商人,他做
生意赚了很多钱,算是一个富商,可是内心一直觉得很空虚,一直抓不到人生的方向感
,想要寻求快乐,但刹那间又消失,想要拼命的去赚钱,赚了很多钱还是烦恼。后来他
想:据说有一个世尊有无上的宝物,这个宝物,智慧的宝物要是一得到就永远熄灭痛苦。
他准备要修行,就把很多的财富送给他的弟弟与弟媳妇,他说:这个送给
你们,我要去出家,跟世尊修行。就把财产整个施舍出去了,两手空空的就跟着世尊出
家。这个弟媳妇怕,内心这样想:财产,是从哥哥那里得到的,有一天他还俗以后还是
会回来抢夺我这个财产。
你看这个弟媳妇的心有多坏,财产给她,她还想说:万一还俗,可能还要来
抢夺这些财富,因此就买通了两个杀手。这两个杀手就四处寻找,据说这个提舍比丘在
... 阅读全帖 |
|
w**********y 发帖数: 340 | 38 今年是马丘比丘被重新发现一百周年。西班牙人占领Ollantaytambo后,因为不知道马
丘比丘的存在,没有继续沿Urubamba河谷前行,马丘比丘因此得以幸存。1911年,当
Hiram Bingham重新发现马丘比丘的时候,整个城市已被丛林淹没,但是其建筑仍然保
存完好。以瓦纳比丘峰(Huayna Picchu,中文的意思是年轻的山峰)为背景的印加古
迹,可以说是南美洲最有代表性的景观。马丘比丘也因此在2007年被选入世界新七大奇
迹。
游记可以看这儿:
http://www.waveletblog.net/zh/2011/09/peru-machu-picchu/
我们乘坐的火车晚上九点到达Aguas Calientes,这是一座马丘比丘山脚下的小镇。这
里只通火车,不通公路。因为镇子小,除了上山的大巴,就没有别的汽车了。旅馆(
Green Nature Hotel)派了人来车站接我们。旅馆的设施非常简单,但是足够干净整齐
。反正我们在这里只是睡个觉而已。
从2005年开始,秘鲁政府限定每天游览马丘比丘的人数不能超过2500人。很多人并不知
道这一规定。今年七月底的几天,参观马丘... 阅读全帖 |
|
l***y 发帖数: 4671 | 39 阿含经还是比较靠谱的。读过一遍就知道了 -- 天啊,就像看课堂笔记,同一堂课,把
笔记最完整的几个同学的笔记拿来汇总,哪怕只有细微差别也要保存下来供后人自己判
断。
虽然第一次集结是佛去世后不久,但是当时就已经为细节吵得不可开交了,所以可能有
些有争议的部分有出入。不过主体部分还是靠谱的。
举个例子哈,下面这几篇,多半是同一次说法的不同记录,相互参证,主旨应当还是可
靠的。
(三)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於色
不知、不明、不斷、不離欲,則不能斷苦。如是受、想、行、識,不知、不明、不斷、
不離欲,則不能斷苦。「諸比丘!於色若知、若明、若斷、若離欲,則能斷苦;如是受
、想、行、識,若知、若明、若斷、若離欲,則能堪任斷苦。」
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四)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於色
不知、不明、不斷、不離欲、心不解脫者,則不能越生、老、病、死怖。如是受、想、
行、識,不知、不明、不斷、不離欲貪、心不解脫者,則不能越生、老、病、死怖。「
比丘!於色若知、若明、若斷、若離欲,則能越生、老、病、死怖。諸比... 阅读全帖 |
|
j********p 发帖数: 9680 | 40 [佛经故事] 证严法师说故事 - 舍利弗的习气
正本清源——往生净土条件与辨析,没有什么事情比往生更简单!更重要!
有一次,某位施主送了一些很美味的食物到僧团, 那时有些年轻的比丘出门托钵去了
,而几位长老比丘已托钵回来。施主就把食物平分供养僧众,长老尊者当然都有一份,
不在精舍的年轻比丘也各留一份。但是,佛陀有规定「不残食戒」,也就是当天的食物
一定要当天吃完,过了中午就不能吃了。
其中和舍利弗同住一间的一位年轻比丘还没回来,可是时间已快要过午了,有人向舍利
弗建议说:「长老,眼看时间就要过午了,您为年轻比丘留的这一份,留着也是浪费掉
,不如您把它用了。」
舍利弗想想也是有道理,因为过了正午,这食物就不能吃了,丢掉又很可惜,于是舍利
弗就把那一份必须咀嚼的食物吃了。
正当舍利弗吃完时,那位年轻的比丘回来了,舍利弗就告诉他:「某某长者送来美食,
本来也帮你留了一份,可是你太晚回来了,所以我就吃了。」年轻的比丘听了心里很不
欢喜,就回他一句:「好吃的东西,大家当然都想吃。」
舍利弗听了心里很不舒服,他觉得只因为吃了那份食物,就被说得这么难听,好像说他
很馋嘴一样;舍利弗就回应他:「从今以... 阅读全帖 |
|
r****n 发帖数: 8253 | 41 (1)我是这样听说的:
(2)有一次,世尊在拘楼国剑磨瑟达磨城中,与拘楼人在一起。当时,世尊对比丘们说
:比丘们!比丘们回答:世尊!世尊接著说了以下的开示:
1.导言
(3)比丘们!只有一条道路可以使众生清净、克服愁叹、灭除苦忧、实践真理、体证涅
盘,这条道路就是四念住。
(4)是哪四个念住呢?
比丘们!比丘就身体观察身体,精勤、觉知、时时彻知无常,去除对身心世界的贪嗔;
就感受观察感受,精勤、觉知、时时彻知无常,去除对身心世界的贪嗔;就心观察心,
精勤、觉知、时时彻知无常,去除对身心世界的贪嗔;就诸法观察诸法,精勤、觉知、
时时彻知无常,去除对身心世界的贪嗔。
2.观身念住
A.观呼吸
(5)比丘们!比丘如何就身体观察身体呢?
比丘们!比丘到森林中,或到树下,或到隐僻无人之处,盘腿而坐,端正身体,把注意
力放在嘴巴周围的区域,保持觉知,觉知呼吸时气息的出入情况。入息长时,他清楚了
知:「我入息长」;入息短时,他清楚了知:「我入息短」;出息长时,他清楚了知:
「我出息长」;出息短时,他清楚了知:「我出息短。」他如此训练自己:「我当感受
全身,而入息」;他如此训练自己:「我当感受全身,而 |
|
p*****n 发帖数: 1415 | 42
=============
北传:杂阿含273经 南传:无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异比丘独静思惟。云何为我。我何所为。何等是我。我何所住。从禅觉已
。往诣佛所。稽首礼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我独一静处。作是思惟。云何为
我。我何所为。何法是我。我于何住
佛告比丘。今当为汝说于二法。谛听。善思。云何为二。眼色为二。耳声.鼻香
.舌味.身触.意法为二。是名二法。比丘。若有说言。沙门瞿昙所说二法。此非为
二。我今舍此。更立二法。彼但有言。数问已不知。增其疑惑。以非境界故。所以者
何。缘眼.色。生眼识
比丘。彼眼者。是肉形.是内.是因缘.是坚.是受。是名眼肉形内地界。比丘
。若眼肉形。若内.若因缘.津泽.是受。是名眼肉形内水界。比丘。若彼眼肉形。
若内.若因缘.明暖.是受。是名眼肉形内火界。比丘。若彼眼肉形。若内.若因缘
.轻飘动摇.是受。是名眼肉形内风界
比丘。譬如两手和合相对作声。如是缘眼.色。生眼识。三事和合触。触俱生受
.想.思。此等诸法非我.非常。是无常之我。非恒。非安隐.变易之我。所以者何
。比丘。谓生.老.死.没.受生之法
比丘。诸行如幻 |
|
d******y 发帖数: 3668 | 43
“知道”某某对某某说法,是你的五蕴“告诉”你的事,你的因缘。
关于五蕴,呵呵,太复杂了,不说了
不理解的反正还是不会理解,就好象那些只会扣大帽子的人的执信,也是个人因缘
贴佛经好了——
《杂阿含经》
第172 (104 )经﹙上p184﹚焰摩迦执断见﹙阿罗汉死后,一切都无﹚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有比丘名焰摩迦,起恶邪见,作如
是言:「如我解佛所说法,漏尽阿罗汉身坏命终,更无所有」。时有众多比丘,闻彼所
说,往诣其所,语焰摩迦比丘言:「汝实作是说,如我解佛所说法,漏尽阿罗汉身坏命
终,更无所有耶」?答言:「实尔,诸尊」!时诸比丘语焰摩迦:「勿谤世尊!谤世尊
者不善。世尊不作是说,汝当尽舍此恶邪见」!诸比丘说此语时,焰摩迦比丘犹执恶邪
见,作如是言:「诸尊!唯此真实,异则虚妄」。如是三说。时诸比丘不能调伏焰摩迦
比丘,即便舍去。往诣尊者舍利弗所,语尊者舍利弗言:「尊者当知!彼焰摩迦比丘起
如是恶邪见言:我解知佛所说法,漏尽阿罗汉身坏命终,更无所有。我等闻彼所说已,
故往问焰摩迦比丘:汝实作如是知见耶?彼答我言:诸尊!实尔,异则愚说。我即语言
:汝勿谤世尊!世尊不 |
|
S**U 发帖数: 7025 | 44 杂阿含经五六○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俱睒弥国瞿师罗园。
尔时、尊者阿难亦在彼住。
时尊者阿难告诸比丘∶「若比丘、比丘尼,于我前自记说,我当善哉慰劳问讯,或求以
四道。何等为四?若比丘、比丘尼坐,作如是住心,善住心,局住心,调伏心,止观一
心,等受分别,于法量度,修习、多修习已,得断诸使。若有比丘、比丘尼,于我前自
记说,我则如是善哉慰喻,或求是名说初道。复次、比丘、比丘尼正坐思惟,于法选择
、思量,住心,善住,局住,调伏,止观一心等受,如是正向多住,得离诸使。若有比
丘、比丘尼,于我前自记说,我当如是善哉慰喻,或求是名第二说道。复次、比丘、比
丘尼为掉乱所持,以调伏心坐,正坐,住心,善住心,局住心,调伏,止观一心等受,
〔化〕如是正向多住已,则断诸使。若有比丘、比丘尼,于我前自记说,我则如是善哉
、慰喻,或求是名第三说道。复次、比丘、比丘尼,止观和合俱行,作如是正向多住,
则断诸使。若比丘、比丘尼,于我前自记说者,我则如是善哉慰喻教诫,或求是名第四
说道」。
时诸比丘闻尊者阿难所说,欢喜奉行。
http://www.mahabodhi.org/files/yinshun/38/yin |
|
b*****l 发帖数: 3821 | 45 我国大乘佛教的传统,特别重视不杀生与素食,因此吃素就成为佛教徒的标志。
不杀生是佛教的根本五戒之一。根本五戒,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出家众根
本断淫)、不妄语、不饮酒。五戒,在印度不是佛教所独有,比佛教历史更古老的婆罗
门教、耆那教,也各有其五戒。内容虽不尽相同,但均有不杀生这一条。不过其他宗教
的不杀生,指不杀人而言,而佛教的不杀生,是除人之外,还包括著一切众生——有情
识的生命。为什么呢?因为佛教的基本观念,是众生平等,众生皆具佛性、皆可成佛。
既然众生平等,众生皆具佛性,如何能杀害同类呢?
我国的孔子最重恕道,他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佛陀在《四不坏净成就经》
中说:‘若有欲杀我者,我所不喜,我若所不喜,他亦如是,云何杀彼?作是觉已,受
不杀生戒。’在《十善业道经》中,佛陀说不杀生有十种利益:一者于诸众生,普施无
畏。二者常于众生,起大悲心。三者永断一切嗔恚习气。四者身常无病。五者寿命长远
。六者恒为非人之所守护。七者常无恶梦,寝觉快乐。八者灭除怨结,众怨自解。九者
无恶道怖。十者命终生天。
虽然如此,但佛陀住世时代印度人并不吃素,佛教僧团的比丘也不吃素。何以故呢
,因为印... 阅读全帖 |
|
S**U 发帖数: 7025 | 46 佛陀赞成论议四圣谛。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时有众多比丘,集于食堂,作如是论∶或谓世间有常,或谓世间无常,世间有常无常,
世间非有常非无常;世间有边,世间无边,世间有边无边,世间非有边非无边;是命是
身,命异身异;如来死后有,如来死后无,如来死后有无,如来死后非有非无。
尔时、世尊一处坐禅,以天耳闻诸比丘集于食堂论议之声。闻已,往诣食堂,于大众前
,敷座而坐。告诸比丘∶「汝等比丘众多聚集,何所言说」?
时诸比丘白佛言∶「世尊!我等众多比丘,集此食堂,作如是论∶或说有常,或说无常
,如上广说」。
佛告比丘∶「汝等莫作如是论议!所以者何?如此论者,非义饶益,非法饶益,非梵行
饶益,非智、非正觉,非正向涅盘。汝等比丘!应如是论议∶此苦圣谛,此苦集圣谛,
此苦灭圣谛,此苦灭道迹圣谛。
所以者何?如是论议,是义饶益,法饶益,梵行饶益,正智、正觉,正向涅盘。
是故比丘!于四圣谛未无间等,当勤方便,起增上欲,学无间等」。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http://www.mahabodhi.org/files/yinshun/37/yinshun37-19.html
... 阅读全帖 |
|
b**d 发帖数: 7644 | 47 有分、睡、死、定、转生、与涅盘的分析
有分、睡、死、定、转生、与涅盘的分析
法增比丘(Bhikkhu Dhammavaro)
在每一个人生命的过程之中,它有几个极为特别的课题值得我们去探讨;那即是有分的
状况;有分,睡与死的差别;有分、定、灭尽定、与死的差别;死与结生,如何转生于
三界、及如何到达涅盘。
认识这些将有助于我们了解佛陀的教法,生起正见,证取道果。
有分
有分(Bhavanga)是生命之流或生命的成分,或生命相续流 。有,bhava生命,分,成分
。这里的‘有分’是指多数,平常用的是单数。‘有分’有二种:一是诸心识剎那相续
的有分,二是十九种有分(作用)心。
当外境的色声香味触法等触撞到六个根门时,五门转向心还未生起,有分心仍在生灭,
第一个被触撞的有分心是‘过去有分心’(Atitabhavanga),第二个是‘有分波动’(
Bhanvangacalana),第三个是‘有分断’(Bhavangupaccheda),接下来是路心(
vithicitta)的生起。路心里有五门转向,五识,领受,推度,确定,七个速行心,二
彼所缘,然后又再进入有分心。意门的路心里有意门转向,七个速... 阅读全帖 |
|
r****r 发帖数: 755 | 48 佛在世的时候有一个叫做提舍的青年比丘,这个比丘在还没有出家以前是个商人,他做
生意赚了很多钱,算是一个富商,可是内心一直觉得很空虚,一直抓不到人生的方向感
,想要寻求快乐,但刹那间又消失,想要拼命的去赚钱,赚了很多钱还是烦恼。后来他
想:据说有一个世尊有无上的宝物,这个宝物,智慧的宝物要是一得到就永远熄灭痛苦。
他准备要修行,就把很多的财富送给他的弟弟与弟媳妇,他说:这个送给
你们,我要去出家,跟世尊修行。就把财产整个施舍出去了,两手空空的就跟着世尊出
家。这个弟媳妇怕,内心这样想:财产,是从哥哥那里得到的,有一天他还俗以后还是
会回来抢夺我这个财产。
你看这个弟媳妇的心有多坏,财产给她,她还想说:万一还俗,可能还要来
抢夺这些财富,因此就买通了两个杀手。这两个杀手就四处寻找,据说这个提舍比丘在
哪个精舍出家,很精进,结果就被这两位杀手就探听到。
他们找到提舍比丘时,比丘刚好在树下打坐,坐得很端正。这两个杀手靠过去
说:提舍比丘,我们受人之惠替人「消灾」,今天来就是要取你的命。这个提舍比丘就
说:我对世尊的正法已经有相当的成熟度,希... 阅读全帖 |
|
a*****y 发帖数: 33185 | 49 第二章 定的进展
[掌中之叶·清净道论实修手册] 加入时间:2010-7-9 16:04:30 点击:149
第二章定的进展
行道与通达
在此,从最初开始专注到某个禅那的近行定生起为止,这中间的修定过程称为「行道」
。从近行定到安止定为止,这中间的智慧称为「通达」。《清净道论.第三章.第15段
》在这里,我们主要可以认知到修定的两个阶段:从预备定到近行定是一个阶段,从近
行定到安
止定是另一个阶段。从预备定到近行定这中间的修定过程,我们称为「行道」;从证得
近行定之后到证得安止定这中间的智慧,我们称为「通达」。在本书的第一级当中,我
们注重在「行道」的培育;在第二级当中,我们注重在「通达」的培育。先谈「行道」
的培育。修定通常分成三个步骤:一、前行。二、正行。三、结行。
一、前行
前行(修定之前的准备工作)――放松与放下。如果修行者还没有完成破除障碍等前行
就努力修行,那么他的行道是艰难的(苦行道)。《清净道论.第三章.第16段》修定
之前必须先做好准备工作,以帮助修定时顺利稳定。所谓「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做好前行的工作,修定就成功了一半。在《增支部.六法集.第24经》,... 阅读全帖 |
|
S**U 发帖数: 7025 | 50 http://www.ebusa.org.tw/?p=1411
第七选 欲令如是、不如是
经号∶33(145)[ 79]
一、经文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
「色非是我,若色是我者,不应于色病、苦生;亦不应于色欲令如是,不令如是。
以色无我故,于色有病、有苦生;亦得于色欲令如是,不令如是。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比丘!于意云何?色为常,为无常耶?」
比丘白佛∶「无常,世尊!」
「比丘!若无常者,是苦不?」
比丘白佛∶「是苦,世尊!」
「比丘!若无常苦,是变易法,多闻圣弟子,于中宁见是我、异我、相在不?」
比丘白佛∶「不也,世尊!」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是故,比丘!诸所有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麤] 、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非我、非我所,如实知。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比丘!多闻圣弟子,于此五受阴非我、非我所,如实观察。如实观察已,于诸世间都无所取,无所取故无所著,无所著故自觉涅盘∶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二、解说
色蕴不是我,... 阅读全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