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topics

全部话题 - 话题: 比丘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
b*****n
发帖数: 662
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转载: 释尊预言佛教的未来
释尊预言佛教的未来
来源:佛教导航:
http://www.fjdh.com/wumin/2011/05/132337170138.html
发布时间:2011年05月11日
来源:网络转载 作者:君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将来佛陀正法的毁灭,不在天魔外道的破坏,而是在僧团的腐化与崩溃!
——《释迦牟尼佛传》第293页
有一天,阿难在一夜之中梦见七项希奇古怪的事,心中很惊慌,他走到佛陀的座前
,照实的禀告道:
“佛陀!我的心中有疑难的事要想请佛陀开示,昨天夜里,我做了一个梦,梦本是
独头意识的活动,或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我们本不必为梦计较。但我昨夜梦见的七
事,都是很奇怪的,所以现在要恳请佛陀慈悲为我解说。我所梦的七事是:
“第一、我梦见大江河海,都给烈火焚烧起来。
“第二、我梦见太阳将没,娑婆世界上一片黑暗,我吃力的头顶着须弥山峰。
“第三、我梦见比丘不依佛制,披搭袈裟。
“第四、我梦见比丘,法衣不全,踯躅在荆棘之中。
“第五、我梦见繁茂的旃檀大树,有很多山猪爬掘树根。
“第六、我梦见年幼的象子,不听信大象之言,践踏青青的绿草...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马哈希教授四种保护之二
梵天劝请前,佛陀是思维佛法甚深,而众生烦恼重,无人能解,说法是白费劲。经劝请
,出于大悲心,以佛眼见有些众生烦恼少,能解,才接受劝请。
MN 26
http://www.accesstoinsight.org/tipitaka/mn/mn.026.than.html
"Then the thought occurred to me, 'This Dhamma that I have attained is deep,
hard to see, hard to realize, peaceful, refined, beyond the scope of
conjecture, subtle, to-be-experienced by the wise. But this generation
delights in attachment, is excited by attachment, enjoys attachment. For a
generation delighting in attachment, excited by attachment, enjoying
attac... 阅读全帖
s********h
发帖数: 938
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请教一个大念住经的问题
(六四)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东园鹿子母讲堂。尔时。世尊晡bu1时从禅起。出
讲堂。于堂阴中大众前。敷座而坐。尔时。世尊叹优陀那偈
法无有吾我  亦复无我所
我既非当有  我所何由生
比丘解脱此  则断下分结
时。有一比丘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白佛言。世尊。云何无吾我。亦无有
我所。我既非当有。我所何由生。比丘解脱此。则断下分结。佛告比丘。愚痴无闻凡夫
计色是我.异我.相在。受.想.行.识。是我.异我.相在。多闻圣弟子不见色是我
.异我.相在。不见受.想.行.识。是我.异我.相在。亦非知者。亦非见者。此色
是无常。受.想.行.识是无常。色是苦。受.想.行.识是苦。色是无我。受.想.
行.识是无我。此色非当有。受.想.行.识非当有。此色坏有。受.想.行.识坏有
。故非我.非我所。我.我所非当有。如是解脱者。则断五下分结。时。彼比丘白佛言
。世尊。断五下分结已。云何漏尽。无漏心解脱.慧解脱。现法自知作证具足住。我生
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佛告比丘。愚痴凡夫.无闻众生于无畏处
而生恐畏。愚痴凡夫.无闻众生怖畏
无我无我所  二俱非当生
攀缘四识住。何等为四。谓... 阅读全帖
s********h
发帖数: 938
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杂含读记:识住与识不住
(六四)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东园鹿子母讲堂。尔时。世尊晡bu1时从禅起。出
讲堂。于堂阴中大众前。敷座而坐。尔时。世尊叹优陀那偈
法无有吾我  亦复无我所
我既非当有  我所何由生
比丘解脱此  则断下分结
时。有一比丘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白佛言。世尊。云何无吾我。亦无有
我所。我既非当有。我所何由生。比丘解脱此。则断下分结。佛告比丘。愚痴无闻凡夫
计色是我.异我.相在。受.想.行.识。是我.异我.相在。多闻圣弟子不见色是我
.异我.相在。不见受.想.行.识。是我.异我.相在。亦非知者。亦非见者。此色
是无常。受.想.行.识是无常。色是苦。受.想.行.识是苦。色是无我。受.想.
行.识是无我。此色非当有。受.想.行.识非当有。此色坏有。受.想.行.识坏有
。故非我.非我所。我.我所非当有。如是解脱者。则断五下分结。时。彼比丘白佛言
。世尊。断五下分结已。云何漏尽。无漏心解脱.慧解脱。现法自知作证具足住。我生
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佛告比丘。愚痴凡夫.无闻众生于无畏处
而生恐畏。愚痴凡夫.无闻众生怖畏
无我无我所  二俱非当生
攀缘四识住。何等为四。谓... 阅读全帖
P******n
发帖数: 329
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欲界愛
(四○八)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时。有众多比丘集于食堂。作如是论。或谓世间有常。或谓世间无常.世间有常无常.
世间非有常非无常。世间有边.世间无边.世间有边无边.世间非有边非无边。是命是
身.命异身异。如来死后有.如来死后无.如来死后有无.如来死后非有非无
尔时。世尊一处坐禅。以天耳闻诸比丘集于食堂论议之声。闻已。往诣食堂。于大众前
敷座而坐。告诸比丘。汝等比丘众多聚集。何所言说
时。诸比丘白佛言。世尊。我等众多比丘集此食堂。作如是论。或说有常。或说无常。
如上广说
佛告比丘。汝等莫作如是论议。所以者何。如此论者。非义饶益。非法饶益。非梵行饶
益。非智.非正觉。非正向涅槃。汝等比丘应如是论议。此苦圣谛.此苦集圣谛.此苦
灭圣谛.此苦灭道迹圣谛。所以者何。如是论议。是义饶益.法饶益.梵行饶益.正智
.正觉.正向涅槃。是故。比丘。于四圣谛未无间等。当勤方便。起增上欲。学无间等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依佛所说,讨论这个对解脱无意啊。
q****n
发帖数: 4574
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宣化上人讲解<四十二章经>
佛说四十二章经浅释——宣化上人
摘要:◎一九七四年宣化上人讲于美国加州三藩市金山禅寺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悬谈 《佛说四十二章经》,这部经
的名字有七个字,这七
◎一九七四年宣化上人讲于美国加州三藩市金山禅寺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悬谈
《佛说四十二章经》,这部经的名字有七个字,这七个字有通、有别。通,就是这
一个“经”字,这是个通名,佛所说一切经典的通名就叫“经”。在“经”的上边又有
一个别名,别名就是这一部经自己的名字,是一个特别的名字,和其他经不一样的名字
。就好像我们人都叫人,这是一个通名;人又有自己的名字,姓张的叫张某某,姓李的
叫李某某,都有一个自己的名字。佛说经也是这个样子,有通名,有别名。
“佛说四十二章”是这部经的一个别名,别名里边又分出来这部经是人法立题。“
人”,佛是人;四十二章经,是“法”,所以叫人法立题。这部经是佛所说的法,佛的
弟子在结集经藏的时候,把它一章一章地结集在一起,这也可以说是佛的语录,把佛所
说的话聚集在一起,成为一部经。...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有余涅盘与无余涅盘
有余涅盘与无余涅盘二词,见于北传四阿含,而不见于南传的四尼柯耶。它们只出现于
小部的<如是语经>∶
我闻应供已说,世尊说此∶“诸比丘!此等有二涅盘。何之为二?为有余依涅盘及无余
依涅盘界。
诸比丘!有余依涅盘界为何?诸比丘!于此应供之比丘已尽
漏,住于〔梵行〕,办应作之事,舍负重担,证得自义,以尽有结,依正智而解脱。彼
五根安立,无伤彼事,故经验喜与不喜,能感乐与苦。彼为灭贪、灭瞠、
灭痴者,诸比丘!说彼为有余依涅盘界。
诸比丘!无余依涅盘界为何?诸比丘!于此应供之比丘已尽漏,住于〔梵行〕,应作已
办,舍负重担,证得自义,以尽有结,依正智而解脱。诸比库!然于此生所觉知者已为
无喜悦而清凉,诸比丘!说彼为无余依涅盘。诸比丘!此为二涅盘界。”
http://www.ahan.tk/view/9/4/
《清净道论·第十六·说根谛品》
“由于他除去集因,舍断业果,于最后心以后便不再生起诸蕴,并且已生的诸蕴亦灭之
故,无有余依;这里是依照无有余依之故而命名为无余依涅盘。
所以南传区分有余涅盘与无余涅盘,是以有无五蕴来分,与北传论师说法相同,而与北
传阿含不同。
http://www.theraw... 阅读全帖
s********h
发帖数: 938
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楞严杂含互印
(六四)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东园鹿子母讲堂。尔时。世尊晡bu1时从禅起。出
讲堂。于堂阴中大众前。敷座而坐。尔时。世尊叹优陀那偈
法无有吾我  亦复无我所
我既非当有  我所何由生
比丘解脱此  则断下分结
时。有一比丘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白佛言。世尊。云何无吾我。亦无有
我所。我既非当有。我所何由生。比丘解脱此。则断下分结。佛告比丘。愚痴无闻凡夫
计色是我.异我.相在。受.想.行.识。是我.异我.相在。多闻圣弟子不见色是我
.异我.相在。不见受.想.行.识。是我.异我.相在。亦非知者。亦非见者。此色
是无常。受.想.行.识是无常。色是苦。受.想.行.识是苦。色是无我。受.想.
行.识是无我。此色非当有。受.想.行.识非当有。此色坏有。受.想.行.识坏有
。故非我.非我所。我.我所非当有。如是解脱者。则断五下分结。时。彼比丘白佛言
。世尊。断五下分结已。云何漏尽。无漏心解脱.慧解脱。现法自知作证具足住。我生
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佛告比丘。愚痴凡夫.无闻众生于无畏处
而生恐畏。愚痴凡夫.无闻众生怖畏
无我无我所  二俱非当生
攀缘四识住。何等为四。谓...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9
http://agama.buddhason.org/book/bb/bb09.htm
第一次结集出来的内容,依各种可靠的文献显示,是「法」与「律」。法的部分,由担
任佛陀侍者最久,被认为是闻法第一的阿难尊者,负责搜集诵出,内容并不限于佛陀的
教说,也包含了有成就佛弟子的教说,以及佛弟子间的相互讨论。律的部分,则由被认
为持律第一的优波离尊者,负责搜集诵出。当时集出的内容,包括律与法,都称为「修
多罗」,意译为「经」[12],这就是佛教最早的经典与律典的集出。第一次结集出来的
原始内容,今天我们已经很难还其原貌了,但也不是真的完全消失不见了,因为,在现
存的经律典籍中,还包含有这一部分。律的部分,大约是相当于现存各种律典中的〈五
波罗提木叉〉(戒经)。法的部分,大约是含在现存《杂阿含经》(《相应部》)的〈
修多罗相应〉中。汉译的《杂阿含经》,经近代学者的努力整编,已经大致恢复了其原
有的编辑顺序[13],这对第一次结集内容的了解,有很大的贡献。整编后的《杂阿含经
》,其〈相应修多罗〉的内容,包含有∶阴、入、因缘、谛、界、受、念处、正勤、如
意足、根、力、觉支、圣道分、安那般那念、学、不... 阅读全帖
l*******l
发帖数: 13923
10
http://user.qzone.qq.com/943024332#!app=2&via=QZ.HashRefresh&po
一。神通广大并不代表是得道圣人
唐朝延载元年(西元六九四年),京城来了一个女人,自称是圣菩萨,此人为求名闻利
养,显现各种神异,尤其具有他心通,可知道对方心事,一时之间轰动了京城。消息传
到武则天耳中,女皇便召见她,且试验其各种神通皆有灵验,因此便请这位圣菩萨住在
宫中接受供养。此时亦有一位大安大师来到京城,武则天也恭迎他入宫问道,并令那位
自称圣菩萨的神通者,与大安大师见面,武则天更亲自介绍她的神通事迹给大安大师知
晓。
大安大师就问那位神通女人:“听闻你有神通,且擅长他心通,你知道我的心现在在那
里吗?”女人即时答道;“你的心现在在塔头相轮的铃中。”稍待一会又问她说:“我
的心在那里呢?”其又答道:“你的心在兜率陀天内院,听弥勒菩萨说法。”等一下大
安大师又问她说:“我的心现在在那里?”她又答道:“现在在非想非非想处天中。”
三次都被答对,武则天非常高兴,并赞叹她真是一位圣菩萨。
过了一会儿,大安大师又再问她:“我的心此刻在那里?”这位自称是圣菩萨的女人,... 阅读全帖
w**u
发帖数: 311
11
日常生活的止观修行-我的求道之路 (5)
------“味患离”在生活中的对制嗔心应用体会及修行次第的联想
佛陀呈经把修行比喻成从金沙中练金子 (杂阿含经:1246经 ;47卷),先去出粗浅的沙
石(烦恼),其次去除较为深层的细沙,再次去除缠结黑土,最后再去除微细的杂质。 这
个去除的技术细节我理解为”味患离”(从Cpath 法友学的)。随着观禅修行的深化,
我自觉念力有所增强,在日常生活中常常能观察到不同形式的嗔心。然而,虽知其患,
却无法有有力的调伏出离。最近遇到巨大挫折,两天之内,观察到各种嗔心。有意思的
是,第三天早上静坐行慈心禅时,却由正思维体会到“味患离”的苦灭道迹,对法的信
心大为争强。因“疑”结的减弱,打坐和身心都有所细微改变。特此记录下来,希望能
给象我一样的网友一个参考。
此事源于我付予重望的一个课题忽然出现重大的漏洞,导致我陷入极大绝望之中。而
后两天,在微弱的正念下,我观察到不同嗔心的先后升起和逝去:先是“焦急”:绞尽
脑汁在想结果是不是错了;其次是“失望悲伤”:确定结果后,对结果很难过;再次是
“抱怨命运”:感慨运化弄人,运气真差;... 阅读全帖
f***2
发帖数: 162
12
第五十七课
我们继续学习藏传净土法。从究竟目的而言,藏传净土法与汉传净土法没有区别,都是
要引导我们往生极乐世界,但是在暂时的理论和窍诀方面,藏传净土法有不共的特点。
因此,汉地的道友应该学习和借鉴藏传净土法。
下面我们继续宣讲恶语方面的公案。这些公案都在显示应断除恶语之理,了解这些公案
后,若能断除包括恶语在内的种种恶业,则往生极乐世界就不会很困难。
在恶语之中,取恶名的罪过也是极为严重的。
在迦叶佛时代,有一位精通三藏的比丘名叫西哦色嘉,他以马头、牛头、狗头、猪头、
骆驼头、豹子头、老虎头、狮子头等十八种旁生头来辱骂很多圣者,说他们的头长得像
这些旁生的头。以此恶业,他死后转生为有十八种动物头、三十六只眼睛的大鲸鱼,从
人寿二万岁迦叶佛时代到人寿百岁释迦牟尼佛时代,一直在感受无量的痛苦。
《贤愚经》里有一个《迦毗梨百头缘品》,与此公案非常类似。以前佛陀在梨越河边时
,当地有五百个渔夫捕到一条大鱼,他们用尽全力也无法将其拖上岸,他们叫来五百个
牧牛人一起拖,最后才把大鱼拖上岸。这条鱼非常奇特,它有牛头、马头、羊头等一百
个头。佛陀观知度化众生的因缘到了,便与比丘们来到现场。佛陀问那条... 阅读全帖
B***o
发帖数: 133
1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首楞严经四种清净明诲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第六四种决定清净明诲
唐天竺沙门般刺密谛译
佛告阿难:汝常闻我毗奈耶中,宣说修行三决定义。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
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
阿难,云何摄心,我名为戒?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
。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淫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淫,必落魔
道。上品魔王,中品魔民,下品魔女。彼等诸魔,亦有徒众,各各自谓成无上道。我灭
度后,末法之中,多此魔民炽盛世间。广行贪淫,为善知识,令诸众生,落爱见坑,失
菩提路。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先断心淫,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一决定清净明诲。是故
阿难,若不断淫,修禅定者,如蒸沙石,欲其成饭,经百千劫,只名热沙。何以故?此
非饭本,沙石成故。汝以淫身,求佛妙果,纵得妙悟,皆是淫根。根本成淫,轮转三途
,必不能出。如来涅槃,何路修证?必使淫机,身心俱断,断性亦无,于佛菩提,斯可
希冀。如我此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
阿难,又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杀,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
。杀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杀,必落神道。上品之人,为大力
鬼;中品则为飞行夜叉、... 阅读全帖
W*********E
发帖数: 197
1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文殊大士手握利剑持逼如来
(上)
引述《佛祖纲目》卷三:【世尊因灵山会上五千比丘得四禅定、具五神通,未得法忍;
以宿命智通,各各自见杀父、害母及诸重罪,於自心内各各怀疑,於甚深法不能证入;
於是文殊承佛神力,遂手握利剑,持逼如来。世尊乃谓文殊曰:「住!住!不应作逆,
勿得害『吾』。『吾』必被害,为善被害。文殊师利!尔从本已来无有我、人,但以内
心见有我、人,内心起时,『我』必被害,即名为害。」於是五百比丘自悟本心,如梦
如幻;於梦幻中无有我、人乃至能生、所生、父、母。於是五百比丘同讚叹曰:「文殊
大智士,深达法源底;自手握利剑,持逼如来身。如剑佛亦尔,一相无有二;无相无所
生,是中云何杀?」】真的不知道要怎么杀啦!
有一天 世尊因为灵山会上说法的时候,看见五千位比丘(编案:依据所引经文应为五
百比丘,疑为手民之误)已经证得第四禅了,而且也发起了五神通了,可是他们一直都
没有办法开悟,不晓得大乘的三三昧是什么内容;因为他们还没有找到金刚心如来藏,
所以「未得法忍」。这五千比丘因为有四禅也有五神通,所以就使用宿命智通观察往昔
多劫以前的事情,想要找出自己为何有障道因缘,导致今生已得四禅及五神通了,竟然
还无法开悟实... 阅读全帖
f****2
发帖数: 311
15
六、大臣不敬僧侣 国王巧使方便
阿 育王对三宝生了敬信,因此见了僧人不问大小一律礼拜。长此以往,使得那些抱着
邪见的大臣很生气,都这样说:“国王陛下也是的,不管道行是否高深一律礼拜。 要
是我的话,遇到大德才礼拜,那些幼小无德的何必敬礼呢?堂堂一个阎浮提第一国王,
别人都说他有圣德,但是在我看来他太不自重。如此不分大小礼敬,太有失 王者身份
!”这话传来传去,后来传到了阿育王的耳朵里,他便召来所有大臣,说道:“我不允
许你们杀生,但是你们每个人必须给我得到一种头颅,比如牛、马、 羊、虎、狮、豹
等,得到之后,你们把所得头颅拿到集市上出售!”众大臣纷纷领命前去获取各种头颅
。“大臣耶奢,”阿育王大声说,“你留下来我有话要说!” 大臣耶奢听到召唤以为
自己有别的任务,不用去弄那恐怖的头颅,于是急忙来到阿育王近前跪倒听命。不想阿
育王却说:“你要想办法弄到一个死人头!”大臣耶奢 听了顿时虚汗直冒,“怎么,
”阿育王看着耶奢脸色煞白,就问他,“你不想去,还是不敢去?”耶奢听了强作镇定
说:“无妨,微臣这就去弄死人头颅!”说完跌 跌撞撞离去。
大 臣们都得到了各种头颅然后去市场卖,最后唯独耶奢... 阅读全帖
t******g
发帖数: 17520
16
杂阿含80
这是整段经, 转最好是整段转
==========================================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说圣法印及见清净。谛听。善思。若有比丘作是说。我于空三
昧未有所得。而起无相.无所有.离慢知见者。莫作是说。所以者何。若于空未得者而
言我得无相.无所有.离慢知见者。无有是处。若有比丘作是说。我得空。能起无相.
无所有.离慢知见者。此则善说。所以者何。若得空已。能起无相.无所有.离慢知见
者。斯有是处。云何为圣弟子及见清净
比丘白佛。佛为法根.法眼.法依。唯愿为说。诸比丘闻说法已。如说奉行
佛告比丘。若比丘于空闲处树下坐。善观色无常.磨灭.离欲之法。如是观察受.想.
行.识。无常.磨灭.离欲之法。观察彼阴无常.磨灭.不坚固.变易法。心乐.清净
.解脱。是名为空。如是观者。亦不能离慢.知见清净
复有正思惟三昧。观色相断。声.香.味.触.法相断。是名无相。如是观者。犹未离
慢.知见清净
复有正思惟三昧。观察贪相断。嗔恚.痴相断。是名无所有。如是观者。犹未离慢.知
见清净
复有正思惟三昧。观察我所从何而生... 阅读全帖
n********n
发帖数: 8336
1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法尚應捨,何況非法?zt
法尚應捨,何況非法的感官欲樂
──阿梨吒比丘的邪見
有一次,佛陀遊化到故鄉迦毘羅衛城,住在城南的尼拘律園中。
這天,佛陀的堂兄弟摩訶男來禮見佛陀,問佛陀說:
「世尊!我修學佛法已經有好一段時日了,也深知佛陀所教導的法:貪、瞋、癡是
內心的染污障礙,應當完全斷除,但有時心中卻還不免會生起貪、瞋、癡來,無法完全
根除,不知這是因為還有哪一法尚未斷盡所導致的呢?」
「摩訶男!你心中對來自眼、耳、鼻、舌、身等感官上的五欲之樂還喜歡著,所以
還會有貪、瞋、癡的生起。一旦斷除了感官五欲這一法,你甚且不會再過著在家的欲樂
生活。
不過,摩訶男!即使能以正慧如實知『感官五欲是樂少、苦多、失望多、帶有多少
危險禍患』的聖弟子,只要還未能經驗到離欲、惡的踊動之喜與溫馨之樂,或者,比這
喜樂更寧靜的境界,那麼,還是會喜歡這感官上的五欲之樂的。」
接著,佛陀為摩訶男居士,詳盡地分別說明了這五種來自感官的欲樂,以及其所帶
來的危險禍患,例如,佛陀說:
「因為欲的緣故;以欲為根源,所以,國家與國家共諍;族群與族群共諍;家庭與
家庭共諍;母子、父子、兄弟、姊妹都不免共諍,乃至因共諍而引起征戰與殘酷的殺戮
。」
※ ...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1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法师与僧宝
说法授人,令修佛法,如是之人名为法师。传授佛法之师,则有在家出家之别,是
故法师一词,不单指出家弘传佛法之师,亦泛指在家弘传佛法之居士。
分两点来加以说明:第一点,说法之师名为法师;第二点,说法之师有出家人、在
家人之分,不单单是指出家人。
第一点,说法之师名为法师。佛在《杂阿含经》卷一这么开示:【佛告比丘:“善
哉!善哉!汝今欲知如来所说‘法师’义耶?”……佛告比丘:“若于色说是生厌、离
欲、灭尽、寂静法者,是名‘法师’;若于受、想、行、识,说是生厌、离欲、灭尽、
寂静法者,是名‘法师’,是名如来所说‘法师’。”】(《杂阿含经》卷一)
解释如下:【佛告比丘:“说得好啊!说得好啊!你今天想要知道如来所说法师的
真实道理吗?”佛告比丘:“对于色阴这件事,应该向人这样解说——色阴是会令人厌
恶的,所以应该要远离它,应该把它灭尽,灭尽之后归于究竟的寂静;能够为人解说色
阴虚妄不实的人,名为‘法师’。同样的道理,能够为人解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
会令人厌恶的,所以应该要远离它,应该把它灭尽,灭尽之后,归于究竟寂静;能够为
人解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虚妄不实的人,名为‘法师’。...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1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入胎与出胎
对我们来说,阿含圣教属于小乘法,它是属于声闻道以及缘觉道,又称为二乘菩提
。在这个里面,有留传下阿含部的经典以及《四阿含》。不论南传、北传的经典都是一
样,都指出 佛陀说有常住不灭之法,而且这常住不灭之法是超越小乘者所能领略和想
像的。
所以,在经典有说到,像焰摩迦他是一个比丘,他有一天产生一个想法,他认为阿
罗汉本身应该是灭尽以后入涅槃,入涅槃就灭掉三界一切诸法;在这种情况下,他就应
该所有的法都不存在了。可是,他后来受到众比丘们的斥责,而且众比丘们要他放弃这
个想法,但是说不赢他,这位比丘也不愿意接受大家劝解。所以,最后舍利弗尊者只好
出面,说这个见解是不对的。也就是说,涅槃本身是二乘者所不能领略、所不能了解的
,而且涅槃里面有真实、清凉、不变异,就是永远不动,在涅槃法住里面。
因此,我们就要谈到:到底四圣谛以及缘起法里面,所要谈的究竟道理是什么?其
中四圣谛在经典里面有说到,所谓四圣谛就是不离如。也就是说,从古印度开始就有个
法,他们认为就是如;如的意思就是说,这个就是像这样,所以阿罗汉所证的时候叫作
“知如真”。所以,以中文来看的话就会觉得,你知道这个法就好,为什么一切...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2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真实如来无可害
《佛祖纲目》卷三:【世尊因灵山会上五千比丘得四禅定、具五神通,未得法忍;以宿
命智通,各各自见杀父、害母及诸重罪,于自心内各各怀疑,于甚深法不能证入;于是
文殊承佛神力,遂手握利剑,持逼如来。世尊乃谓文殊曰:“住!住!不应作逆,勿得
害‘吾’。‘吾’必被害,为善被害。文殊师利!尔从本已来无有我、人,但以内心见
有我、人,内心起时,‘我’必被害,即名为害。”于是五百比丘自悟本心,如梦如幻
;于梦幻中无有我、人乃至能生、所生、父、母。于是五百比丘同赞叹曰:“文殊大智
士,深达法源底;自手握利剑,持逼如来身。如剑佛亦尔,一相无有二;无相无所生,
是中云何杀?”】真的不知道要怎么杀啦!
有一天 世尊因为灵山会上说法的时候,看见五千位比丘(编案:依据所引经文应
为五百比丘,疑为手民之误)已经证得第四禅了,而且也发起了五神通了,可是他们一
直都没有办法开悟,不晓得大乘的三三昧是什么内容;因为他们还没有找到金刚心如来
藏,所以“未得法忍”。这五??比丘因为有四禅也有五神通,所以就使用宿命智通观察
往昔多劫以前的事情,想要找出自己为何有障道因缘,导致今生已得四禅及五神通了,
竟然还无法开悟实相妙法以致...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21
一天,一位比丘在蒲团上静坐,身旁站立了一位侍者。门外,比丘的两个徒弟在激烈的
争论,互不相让,各执己见,都以为自己证实的和悟到的才对。
结果,争论到最后,师兄一气之下,走进房间请问正在打坐的比丘:
“师父,修行的人,应该对世间的一切‘心无牵挂’,荣辱取舍,是非好坏一概动不了
他的心,这才是修行真谛,可师弟认定我说的不对,请问师父,我的观点究竟对不对?”
“你说得对!”比丘轻轻的温和的回答。
师兄得意洋洋的走到门外,向师弟做出一副得胜者的姿态,告诉师弟说,师父说他的观
点是对的。
师弟一听很不服气,立即也走进房间请问静坐中的比丘:“师父,修行的人,应该对世
间的一切‘心有主宰’,明明白白的去取舍,对是非好坏能分清,这才是修行,师兄却
完全理解偏了,怎么师父说他对呢?”
比丘说:“你说得对!”师弟听师父这么一说,心里高兴得就欢欢喜喜的出去了。
比丘旁边的侍者,见此状,心中不解,他问比丘道:“刚才他们两人对修行的看法,对
佛法的了解,完全是相反的,怎么这个来问你说对,哪个来问你又说对,究竟他们之中
谁对呢?”
“你说得对!”比丘回答侍者。
佛法无边,其中法理之深奥全看修炼人的境界,这里没有谁... 阅读全帖
n*********s
发帖数: 256
22
【 以下文字转载自 Belief 讨论区 】
发信人: newcomments (New Comments), 信区: Belief
标 题: 转: 明贤法师:戒律,最具生命力的佛陀教导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at Jun 28 00:46:07 2014, 美东)
明贤法师:戒律,最具生命力的佛陀教导
发布时间:2014年06月26日
来源:光明网 作者:明贤法师
121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英文五戒
释尊常住祇园精舍时,由于僧团规模越来越大,僧团的成员良莠不齐,不如法的事
接连出现。楼至菩萨祈请释尊设立戒坛,于是释尊批准创立三坛:内院门东为佛与比丘
结戒坛;内院门西为比丘尼结戒坛;外院门东南为居士受戒坛。戒坛从地而立,极为庄
严,共有三层,代表三空。后世所谓三坛大戒,即从此开始。
佛教戒律的授受以僧人出家或者居士皈依为起点,从初转法轮之时就已经产生了。
早期僧人或居士完成了出家或皈依仪轨后就得到了戒体,但是最初的戒相非常简单,后
来随着各种因缘的成熟才慢慢形成并完备起来。戒律并非凭空想象而制定,而是“由因
缘所显”。
根据《四分律》,在初转法轮时期,佛...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23
当年佛陀在舍卫国舍卫城的时候,有一个施主,就是一个学佛的人和他妻子过着非常好
的生活,他们两个过得非常美好。后来生出来一个孩子,这个孩子非常地有庄严相,非
常可爱,这孩子非常好,但是两个脚却是畸形,用现在的话讲就是瘸子。自从这个孩子
生下之后,这个施主他们一家幸福的生活更加圆满吉祥,生下这个孩子之后越来越好。
这个施主就非常高兴,他心想虽然是有点残疾,但是他非常开心,因为这孩子来了家里
就越来越好了。他给他取名,他的父亲也真是不咋地,给这孩子取名叫“瘸子”。这个
瘸子长大之后,施主的家就越来越富有了,很富有,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你提到瘸子
的名字都能很快地完善地解决了,很厉害。舍卫城的人民,远近很多人都知道这个人了
,大家有样学样,不管做什么事情之前先要提这个孩子的名字,“瘸子啊,帮助我啊!
”结果一求都是圆满成功,哇,这个瘸子很厉害!加上这个瘸子又精通“八观察”等世
间的学问,当时在舍卫城是这么讲,实际上就是我们中国人说的“看八字”,都是一样
的,这些东西师父讲给你们听的。他又懂八字又帮人家算,所以他在舍卫城一带非常有
名气,谁都知道他。有一次他和亲戚好友乘坐马车一起去玩,看见有一群... 阅读全帖
x*********o
发帖数: 208
24
来自主题: Belief版 - 百业经故事:两个小孩
当佛陀在舍卫城的时侯,增长国王率领军队,灭了释迦族。阿难尊者的妹妹、妹夫不幸
往生,留下两个小孩流落在迦毗罗卫城的街头。
有一位施主从舍卫城过来,看见沿街乞讨的孤儿,认出是朋友的孩子,就带他们到舍卫
城找他们的舅舅──阿难尊者。
阿难尊者了解到这两位外甥,父母双亡,无处可依,是特地来投靠他的,心里很忧愁。
其它比丘见阿难尊者闷闷不乐,便关心问道:「尊者为何心情如此沉重?」
尊者说:「这两个小孩是我妹妹的孩子,无依无靠,特来投靠我。但我是一个苦行僧,
自己无资生之源,三宝的财物他们不能享用,不抚养又不行,真不知该怎么办才好?」
比丘们劝阿难尊者:「尊者,还是好好照顾他们吧。世尊曾说过,如果对僧众作利益事
,可以对其布施,是不违因果的。就让这两个孩子为僧众洗钵、洗水果、供花,这是被
允许的。」于是阿难尊者便收留这两个可怜的孤儿。
平时,比丘们把剩下的饭菜布施给这两个小孩,阿难也将自己化缘来的饭食分一半给他
们,自己仅食用半钵。日子久了,尊者的身体越来越衰弱。世尊看到后,问其它比丘是
什么原因,比丘们照实说出事情的经过。
于是,世尊问阿难:「你收养的两个小孩要不要出家?」
「世尊,这两个孩子... 阅读全帖
x*********o
发帖数: 208
25
21.阿阇黎胜马
阿多吉之伍(金刚铃)在邬金金刚空行母面前亲获教言,此处是从远传承而言的。
有一位获得了大手印成就的大阿阇黎名叫胜马,他住在邬金地区附近的一个茅蓬里,修
持光明不可思议等持。虽然他的茅蓬周围兽迹斑斑,人声罕至,然而,他不拘形迹的疯
狂禁行却令国中的人民无法忍受,诋毁之声遍布上空,由风吹送到了他的茅蓬。阿阇黎
显示神变,刹那间,邬金的山河大地上漫山遍野都是野马,它们将所有的花园和田地里
的草全部吃光。国王和国民深感恐慌,他们四处赶马,正要抓住它们时,它们又一闪而
跑了。后来,大量野马都消失无踪,只剩下仅有的几匹,都径直进入了尊者的茅蓬,追
踪而至的国王进去一看,茅蓬里却一匹马也没有。这时,他们才知道这些马都是尊者的
幻变——他是一个大成就者。
22.琵琶师本那巴
因为阿阇黎胜马依靠神变飞往了非人之地,所以,国王等人只有从他的传承弟子琵琶师
本那巴那里获得教言。
本那巴是国王种姓,胜马尊者赐予他稀有的灌顶和教言。他问上师:“我可以舍弃国王
种姓的一切:高贵的名望,铺满整个大地的金子,美妙的欲乐。可是,唯有琵琶之声我
无法舍弃,我该怎么办呢?”
上师授予他将心专注于琵琶之声的... 阅读全帖
n*********s
发帖数: 256
26
明贤法师:戒律,最具生命力的佛陀教导
发布时间:2014年06月26日
来源:光明网 作者:明贤法师
121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英文五戒
释尊常住祇园精舍时,由于僧团规模越来越大,僧团的成员良莠不齐,不如法的事
接连出现。楼至菩萨祈请释尊设立戒坛,于是释尊批准创立三坛:内院门东为佛与比丘
结戒坛;内院门西为比丘尼结戒坛;外院门东南为居士受戒坛。戒坛从地而立,极为庄
严,共有三层,代表三空。后世所谓三坛大戒,即从此开始。
佛教戒律的授受以僧人出家或者居士皈依为起点,从初转法轮之时就已经产生了。
早期僧人或居士完成了出家或皈依仪轨后就得到了戒体,但是最初的戒相非常简单,后
来随着各种因缘的成熟才慢慢形成并完备起来。戒律并非凭空想象而制定,而是“由因
缘所显”。
根据《四分律》,在初转法轮时期,佛陀曾为舍利弗开示过去七佛因为没有向弟子
广泛说法,也没有制定条文式的戒律,所以正法不能久住。由此舍利弗请求佛陀为僧团
结戒、说戒,但佛陀没有马上答应,他说:“且止,佛自知时。舍利弗,如来未为诸比
丘结戒,何以故?比丘中未有犯有漏法。若有犯有漏法者,然后世尊为诸比丘结戒,断
彼有漏法... 阅读全帖
r****n
发帖数: 8253
2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杂阿含无我相经里面的"无我"
杂阿含34经,也就是无我相经是阿含经典当中阐述无我非常好的经典之一,佛陀证悟后
,第一次讲经是向包括憍陈如在内的五比丘讲述《转法轮经》,五比丘因此而证悟初果
,人间第一次出现四双八辈弟子。在五天之后,佛陀向五比丘开示了第二部经典,就是
无我相经,在这部经典里面,佛陀准确阐述了无我的深义,憍陈如等五比丘因此而证悟
阿罗汉。深入理解这部无我相经,很有助于搞清楚佛法说的无我到底是什么意思。
末法时代,像法邪师大量出现,很多似是而非的伪佛法混入佛教,连佛法非常关键的无
我的定义也被篡改得面目全非。比如这里的邪师waichi将"无我"错误的弄成"无人我对立
","能所不二"等,作为学习佛法的人,应该明辨这些邪说,树立真正的无我正见。
无我相经(北传杂阿含34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波罗□国仙人住处鹿野苑中。尔时、世尊告余五比丘:‘色
非有我,若色有我者,于色不应病、苦生;亦得于色,欲令如是,不令如是。以色无我
故,于色有病、有苦生;亦不得于色欲令如是,不令如是。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比丘!于意云何?色为是常、为无常耶’?比丘白佛:‘无常,世尊’!‘比丘!若
无常者,是苦耶’?比丘白佛:
a*******g
发帖数: 867
28
第八章:决意波罗蜜
决意的巴利原文是adhitthana。若有人想修决意波罗蜜,那么他的决意必须是坚定与稳
固地深植于心中。这是为何当须弥陀菩萨在省察决意波罗蜜时,他把它比喻为一座不受
狂风动摇的岩岳。
这比喻很清楚地显示决意是指心中对已决定去做的事绝不动摇。因此,若有人想要证悟
道果智或一切知智(即想要成佛),那么他对修行以证悟它们的决心必须稳固如岩岳般
地深植于心中。
各种决意
经典里提及各种不同的决意。
关于布萨的决意
《律藏‧大品》里的布萨犍度提及三种布萨,即:僧伽布萨、组合布萨和个人布
萨。「僧伽布萨」是在满月及新月那一天,至少四位比丘在戒堂里所进行的布萨。其中
一位比丘会诵出别解脱戒,其它比丘则恭敬地聆听。这布萨被称为「诵经布萨」。
若当天只有两位或三位比丘,他们应该实行「组合布萨」,因为至少需要四位比丘才能
组成僧团,所以在只有两或三位比丘的时候,他们必须先宣说动议;若只有两位比丘的
话则不需要动议,然后每位比丘都以巴利文宣说自己的戒是清净的。所以它也被称为「
遍净布萨」。
若只有一位比丘的话,他就必须实行「个人布萨」。在他还没有这么做时,若还有时间
的话他应
S**U
发帖数: 7025
2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关于轮回的另一个thought

当然不会。例如提婆达多驱醉象向佛陀冲来时,佛陀入慈心定,降伏大象!
不会。
是滴。总是正念正智的阿罗汉,不会分心,只怕反应更快更正确。
《杂阿含经》(大正藏470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尔时、佛告诸比丘∶愚痴无闻凡夫,生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多闻圣弟子,亦生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诸比丘!凡夫、圣人,有何差别?」
诸比丘白佛∶「世尊是法根、法眼、法依,善哉世尊!唯愿广说,诸比丘闻已,当受奉行。」
佛告诸比丘∶「谛听!善思!当为汝说。诸比丘!愚痴无闻凡夫,身触生诸受,增诸苦痛,乃至夺命,愁忧称怨,啼哭号呼,心生狂乱。当于尔时,增长二受∶若身受,若心受。譬如士夫身被双毒箭,极生苦痛。愚痴无闻凡夫,亦复如是,增长二受──身受、心受,极生苦痛。所以者何?···。
多闻圣弟子,身触生苦受,大苦逼迫,乃至夺命,不起忧悲称怨,啼哭号呼,心乱发狂。当于尔时,唯生一受,所谓身受,不生心受。譬如士夫被一毒箭,不被第二毒箭。···。」
尔时、世尊即说偈言∶「多闻于苦、乐,非不受觉知,彼于凡夫人,其实大有间。
乐受不放逸,苦触不增忧,苦乐二俱舍,不顺亦不违。比丘勤方便,正智不倾动,于...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3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情人节话题:恋爱禅
杂阿含493经
时尊者舍利弗,告诸比丘∶「若阿练若比丘,或于空地、林中、树下,当作是学∶内自观察思惟,心中自觉有欲想不?若不觉者,当于境界,或于净相,若爱欲起,违于远离。
譬如士夫用力乘船,逆流而上,身小疲怠,船则倒还,顺流而下。如是比丘思惟净想,还生爱欲,违于远离。
是比丘学时,修下方便,不得淳净,是故还为爱欲所漂,不得法力,心不寂静,不一其心。于彼净相,随生爱欲,流注、浚输,违于远离。当知是比丘不敢自记,于五欲功\德离欲解脱。
若比丘或于空地、林中、树下,作是思惟∶我内心中为离欲不?是比丘当于境界,或取净相,若觉其心于彼远离,顺趣、浚注。譬如鸟翮入火,则卷不可舒展。如是比丘或取净相,即顺远离,流注、浚输。比丘当如是知于方便行,心不懈怠,得法寂静,寂止息乐,淳净一心。谓我思惟已,于净相顺于远离,随顺修道,则能堪任自记,于五欲功\德离欲解脱」。
http://www.yinshun.org.tw/books/38/yinshun38-14.html
s********h
发帖数: 938
31
(二一)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尔时。有异比丘从坐起。为佛作礼
。而白佛言。世尊。为我略说法要。我闻法已。当独一静处。专精思惟。不放逸住。不
放逸住已。思惟。所以善男子正信.非家.出家。乃至自知不受后有。尔时。世尊告彼
比丘。善哉。善哉。汝今作是说。善哉。世尊。为我略说法要。我闻法已。当独一静处
。专精思惟。不放逸住。乃至自知不受后有耶。比丘白佛言。如是。世尊。佛告比丘。
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比丘。动摇时。则为魔所缚。若不动者。则解脱波
旬。比丘白佛言。知已。世尊。知已。善逝。佛告比丘。汝云何于我略说法中。广解其
义。比丘白佛言。世尊。色动摇时。则为魔所缚。若不动者。则解脱波旬。如是受.想
.行.识动摇时。则为魔所缚。若不动者。则解脱波旬。是故我于世尊略说法中。广解
其义。佛告比丘。善哉。善哉。汝于我略说法中。广解其义。所以者何。若色动摇时。
则为魔所缚。若不动者。则解脱波旬。如是受.想.行.识动摇时。则为魔所缚。若不
动者。则解脱波旬。乃至自知不受后有。心得解脱。成阿罗汉
石记:动摇为魔所缚,不动则解脱波旬。观无常,如实知则得不动。
s********h
发帖数: 938
3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杂含读记:五蕴与我
(三三)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色非是我。
若色是我者。不应于色病.苦生。亦不应于色欲令如是.不令如是。以色无我故。于色
有病.有苦生。亦得于色欲令如是.不令如是。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比丘。于意
云何。色为是常.为无常耶。比丘白佛。无常。世尊。比丘。若无常者。是苦不。比丘
白佛。是苦。世尊。若无常.苦。是变易法。多闻圣弟子于中宁见有我.异我.相在不
。比丘白佛。不也。世尊。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是故。比丘。诸所有色。若过去
.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非我
.不异我.不相在。如是观察。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比丘。多闻圣弟子于此五受
阴非我.非我所。如实观察。如实观察已。于诸世间都无所取。无所取故无所著。无所
著故自觉涅槃。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佛说此经已。诸比丘
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石记:
色不是我,色中无我,色我二法,互不相在。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这段有一个前提,即是:“我”是随心自在的。比如,色如是我,我不想生病,则不当
病。又,色如是我,则能想所想,当是一体,而不可能有...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33
☆─────────────────────────────────────☆
stonebench (stonebench) 于 (Tue Aug 23 14:08:16 2011, 美东) 提到:
(二一)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尔时。有异比丘从坐起。为佛作礼
。而白佛言。世尊。为我略说法要。我闻法已。当独一静处。专精思惟。不放逸住。不
放逸住已。思惟。所以善男子正信.非家.出家。乃至自知不受后有。尔时。世尊告彼
比丘。善哉。善哉。汝今作是说。善哉。世尊。为我略说法要。我闻法已。当独一静处
。专精思惟。不放逸住。乃至自知不受后有耶。比丘白佛言。如是。世尊。佛告比丘。
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比丘。动摇时。则为魔所缚。若不动者。则解脱波
旬。比丘白佛言。知已。世尊。知已。善逝。佛告比丘。汝云何于我略说法中。广解其
义。比丘白佛言。世尊。色动摇时。则为魔所缚。若不动者。则解脱波旬。如是受.想
.行.识动摇时。则为魔所缚。若不动者。则解脱波旬。是故我于世尊略说法中。广解
其义。佛告比丘。善哉。善哉。汝于我略说法中。广解其义。所以者何。若色动摇时。
则为魔... 阅读全帖
c***h
发帖数: 2262
34

我认为 无余涅盘  解释为  五受阴灭尽,较合理。
而不是烦恼灭尽后,肉体死亡。
1 杂阿含738经[正闻本935经/佛光本750经](庄春江标点)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如上说,差别者):
「此七觉分修习、多修习,当得二果:得现法智有余涅盘,及阿那含果。」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
相应部48相应65经/果经第一(根相应/大篇/修多罗)(庄春江译)
「比丘们!有这五根,哪五根呢?信根、……(中略)慧根,比丘们!这些是五根

比丘们!当这五根已被亲自修习、已被亲自多修习时,二果其中之一果应该可以被
预期:当生究竟智,或当存在有余依时,为不还者状态。」
-- 两者解释不同,
但南传解释是,有余时,是三果。
2. 杂阿含常说的”有余”,是还有烦恼,或还有五受阴。 例如以下。
大正藏杂阿含61经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五受阴。何等为五。谓色受阴。受.想.行.识受阴
云何色受阴。所有色。彼一切四大。及四大所造色。是名为色受阴。复次。彼色
是无常.苦.变易之法。若彼色受阴。永断无余。究竟舍离.灭尽.离欲.寂没。余
色受...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35
杂阿含287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
「我忆宿命,未成正觉时,独一静处,专精禅思,作是念∶『何法有故,老死有?
何法缘故,老死有?』
即正思惟,生如实无间等∶『生有故,老死有;生缘故,老死有。』
......
我时作是念∶『我得古仙人道,古仙人迳,古仙人道迹;古仙人从此迹去,我今随
去。』
相应部12相应65经/城市经(因缘相应/因缘篇/修多罗)(庄春江译)
「比丘们!当我正觉以前,还是未现正觉的菩萨时
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search1.php?path=SA0287.htm
这说明佛陀未成佛时还没有得圣道,还是凡夫。生如实无间等后,才得圣道。
中部二六 圣求经
诸比丘! 杂秽法实为此等之诸依,于其处彼被缚,令狂、贪著,自杂秽法而求杂秽法。
诸比丘!此非圣求也。
诸比丘!如何为圣求?曰∶于此有一人,自生法而知于生法之患,以求无生无 上安稳涅盘。自老法而知于老法之患,以求无老无上安稳涅盘。自病法……自死法 ……自愁法……自杂秽法而知于杂秽法之患,以求无杂秽无上安稳涅盘。诸比丘! 此是圣求也。...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36
☆─────────────────────────────────────☆
arthury (弱智儿童欢乐多) 于 (Thu Dec 8 22:50:17 2011, 美东) 提到:
我觉得这问题还挺有意思,就跟问耶稣是不是跟上帝一回事一样吧?
☆─────────────────────────────────────☆
nibbana (卍) 于 (Thu Dec 8 22:53:12 2011, 美东) 提到:
从未证果这个角度讲是凡人。从另一个角度讲是菩萨。
☆─────────────────────────────────────☆
SeeU (See you) 于 (Fri Dec 9 02:38:39 2011, 美东) 提到:
是的。南北传都说释迦牟尼悟道之前是菩萨。
北传依大乘经,说释迦牟尼悟道之前是圣位菩萨,之前结婚、六年苦行都是表演给我们
看,不是因为有淫欲,有邪见(认为苦行可以解脱)。
南传依阿含经,说释迦牟尼悟道之前是凡夫菩萨。圣者不可能认为苦行可以解脱(戒禁
取-初果断的三结之一)。
这个见解不同,在部派时期就存在了...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3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ZT 原始佛教与大乘信仰的差异
一、佛陀住世说法
正法元年(BC528,世尊35岁)
1.乔达摩.悉达多沙门于印度菩陀伽耶证知「四圣谛」而成佛,正法被发现。
2.佛陀于鹿野苑为憍陈如等五比丘说法,正法轮开始运转。
正法6年(BC523,世尊40岁)
1. 摩诃波阇波提(佛陀的姨母)三次恳求出家均被佛陀拒绝,于是自行落发穿
上袈裟,一路追随佛陀到毘舍离。当时阿难尊者又再三恳请佛陀准许\\摩诃波阇波
提出家, 仍被佛陀三度拒绝。后来,阿难尊者乃以「女众出家亦能得到果证」为由,
勉强佛陀准许\\女众出家。佛陀因此制定「八敬法」作为女众出家的基本约束。
2.南北传经、律一致记载,由于女众出家加入僧团的缘故,佛陀明确地告诉阿难∶「今
正法唯住五百年!」
3.记载「正法唯住500年」的经律
(1) 南传巴利律藏小品第十比丘尼犍度(比丘尼八敬法)。
(2) 北传弥沙塞部和酰五分律卷二十九
(3) 北传四分律卷第四十八(比丘尼犍度第十七)
(4) 北传中阿含经卷第二十八(中阿含林品瞿昙弥经第十)
(5) 北传佛说瞿昙弥记果经(宋三藏法师慧简译)
正法12年(BC517,世尊46岁)
须提那迦... 阅读全帖
x******i
发帖数: 14369
3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阿姜敦: 法语微言(摘录)
http://tantra.blogbus.com/logs/110072231.html
阿姜敦: 法语微言(摘录)
[编辑]帕-菩提难陀牟尼
[英译]坦尼沙罗尊者
[中译]良稹
Gifts He Left Behind——The Dhamma Legacy of Ajaan Dune Atulo (Phra
Rajavuddhacariya)
Compiled by Phra Bodhinandamuni
Translated Ven. Thanissaro Bhikkhu
*
“觉醒者不谈他们觉醒了什么,因为它超越了一切言语。”
*
“无论思考多少,你不会知道。
只有止息思考时,你才知道。
不过,为了知道,你还得依靠思考。”
*
“当你能够把心从它牵涉的一切事物中分离出来时,心就不再系缚于忧伤。色、声、香
、味、触,是好是坏,取决于心去外面以该种方式的造作。心无明辨时,它误解事物。
当它误解事物时,就在一切绑束身心的事物影响之下痴迷。我们在身体上所受的恶果和
惩罚,是别人多少能够帮助解脱的。但是,内心在杂染与渴求的绑束下造起的恶果,只
有我们自己才能学会解脱自己。”
“圣者们已经... 阅读全帖
P******n
发帖数: 329
3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佛灭後的「大师」(转载)
佛陀八十岁那年,在竹林村最後的雨季安居期中生病了,患了严重的腹泻。那时,因为
当地饥荒,只有尊者阿难随侍在侧。
眼看着佛陀病了,又没有其他人在,尊者阿难既担忧又惶恐,但想到佛陀尚未对比
丘们有任何的遗命,应当不会入灭,就宽心了不少。
待佛陀病好转,可以出房走动时,尊者阿难才放了心,并将他的想法告诉了佛陀。
佛陀听了,回答尊者阿难说:
「阿难!我对大家的教导,一向是毫无保留的,大家还期待我指示什麽呢?如来从
不以自己为领导者的,只有自认为是领导者,才会留下遗命。我已经老了,八十岁的身
体,就像一部中古车一样,只有靠不断地维修,才能勉强维持。所以,大家是不能一直
想依靠我的,应当依靠自己;依靠法,因为除此以外,就没什麽好依靠的了。
怎样才是依靠自己,依靠法呢?那就是应当努力在自己的身体、感受、心念、想法
上专注觉察,来止息一切忧愁烦恼。我入灭後,能够这样修行的人,一定能够达到最高
的成就,那就是我真正的弟子了。」
之後,佛陀又继续往西北方游化。最後,在末罗国首都波婆城接受铁匠纯陀的菇茸
供养,引发更严重的腹泻,勉强走到拘尸城,为一位名叫「须跋」的婆罗门说了八正道
,引导他证入阿罗汉後,就在...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40
巴利《分别论·谛分别·经分别》译注
谢美霜 中华佛学研究所
提要
佛陀的一切教说中,「四谛说」是至为核心的教义。在统贯佛陀教说的佛教典籍——阿
毗达磨中,深通经义的祖师们如何疏解四谛,是非常值得研究的主题。本文选定巴利论
书《分别论》(Vibhaṅga)的第四品〈谛分别〉(Saccavibhaṅga)为译
注主体,主要基于两点理由∶一、南传论书的研究在国内仍处于摇篮阶段,有待研究者
的投入。二、《分别论》依十八个主题来论究法义,每个主题可独立探讨,四谛即为其
中的一个主题。目前国内虽已有《分别论》的汉译,唯系转译自日文《南传大藏经》,
文辞艰涩,又少附注说明,不对照巴利原本则难理解,有重加翻译的必要。因篇幅的限
制,本文的译注仅包括〈谛分别〉中的「经分别」。
初期佛教的圣典,包括了经(sutta)、律(vinaya)、论(abhidhamma)三藏。经藏
集结佛陀教说的要义,不同部派各有其编纂的经藏,现存且完整者有南传上座部(
Theravāda)五部《尼柯耶》(Nikāya)及北传汉译的四部《阿含经》。律
藏是出家教团之生活规则的集成。论藏...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41
北传:杂阿含263经
佛告诸比丘∶
「我以知、见故,得诸漏尽,非不知见。
云何以知、见故,得诸漏尽,非不知见?谓∶此色,此色集,此色灭;此受……想
……行……识,此识集,此识灭。
不修方便随顺成就,而用心求∶『令我诸漏尽,心得解脱。』当知彼比丘终不能得
漏尽解脱,所以者何?不修习故。不修习何等?谓∶不修习念处、正勤、如意足、根、
力、觉、道。
......
南传:相应部22相应101经
「比丘们!我说诸烦恼的灭尽是属于知者、见者的,非不知者、不见者。比丘们!知、
见什么者有诸烦恼的灭尽呢?『这样是色,这样是色的集,这样是色的灭没;这样是受
……这样是想……这样是行……这样是识,这样是识的集,这样是识的灭没。』比丘们
!这么知、这么见者有诸烦恼的灭尽。
比丘们!不住于专心一再努力修习的比丘,即使生起这样的欲求∶『喔!愿我的心
以不执取而从诸烦恼解脱。』但他的心终无法以不执取而从诸烦恼解脱,那是什么原因
呢?应该回答∶『未亲自修习。』未亲自修习什么呢?未亲自修习四念住、未亲自修习
四正勤、未亲自修习四神足、未亲自修习五根、未亲自修习五力、未亲自修习七觉支、
未亲自修习八支圣道。
比丘们!犹... 阅读全帖
f****2
发帖数: 311
42
是的。
索达吉堪布在“藏传净土法”第六十八课也讲到:
“不要说具有清净戒律的出家人,即便是破戒的出家人,损害他们也有严重的过患。为
什么呢?因为如今的出家人无论再怎么下劣,最迟也会在胜解佛出世时证得圣果,从这
个角度而言,任何出家人都不应该受到迫害。”
“刚才我们提到,即便再下劣的出家人,在胜解佛出世时也能获得解脱,这个原因是这
样的:往昔,有一千个太子在一位如来面前发愿成佛,他们就是后来的贤劫千佛。当轮
到最后一位太子发愿时,前面的太子取笑他:“我们成佛后广转法轮,令无量众生获得
解脱,如果我们把众生都度完了,你成佛后还怎么度化众生?”那位太子说:“如来的
道法不可称量,众生的数量也无有边际,发愿的力量也不可思议。”随即他发愿道:“
愿我成佛后的事业、寿命等同于前面九百九十九尊佛事业和寿命的总和,所有在九百九
十九尊佛教法下破戒、造恶业的出家人在我的教法下都获得解脱。”这位太子就是未来
的胜解佛。此外,佛在《大悲经》中也对阿难说:在我的教法中,凡是身著袈裟之人,
不管是真正的沙门还是形象上的沙门,都将于弥勒佛乃至卢遮佛(即胜解佛)出世时次
第得入涅槃,无有遗余。”
"真正观察起来,世... 阅读全帖
f****2
发帖数: 311
43
阿弥陀佛!
世尊也曾说:“除非我与同我者,无人能量他人心,若量则犯大罪过。”
阿底峡尊者曾说:“切莫诽谤一切人,于谁生信当依彼。
要让所有的众生满意是很困难的。《入行论》云:“有情种种心,诸佛难尽悦,何况劣
如我?”寂天论师谦虚地说:众生的根机、意乐不尽相同,即使佛陀都不可能取悦所有
的众生,更何况像我这样低劣的凡夫呢?
佛经中说:“丑陋愚笨无利养,纵然理应轻蔑责,人之界行难知故,切莫鲁莽指责彼。”
《集菩萨学论》中说:“云此说法师有是辩才、无是辩才,亦名谤
法。
现在正在讲忏悔诽谤菩萨罪。诽谤菩萨的罪过超过杀害三界的一切众生,因此千万不能
诽谤菩萨。下面继续宣讲这方面的道理。
如今是许多边地野蛮人冒充成就者欺骗众生的时代,很多走火入魔或者具有邪见的人利
用各种手段欺骗众生,因此看见贤善之士不要草率起信心、供养和赞叹。看见卑劣之人
也不能鲁莽诋毁,应该保持中立,不置可否。人是非常复杂的,有些貌似贤善之人不一
定贤善,也许他是特别坏的人,但在人前却诈现威仪,伪装成好人;而有些看似卑劣的
人其实是圣者,在人前故意显得很不如法。
《十住毗婆沙论》云:“外诈现威仪,游行似贤圣,但有口言说,如雷... 阅读全帖
B***o
发帖数: 133
44
四大菩萨
(无边的愿行—普贤菩萨)
文珠法师讲述
一九九二年十二月廿六日于香港九龙政府文化中心
一、普通众生的愿行
二、出家修行的愿行
三、普贤菩萨的愿行—普贤菩萨的故事
三、普贤菩萨的愿行—普贤行愿的德目
三、普贤菩萨的愿行—普贤行愿的功德
无边的愿行—普贤菩萨
今天讲的题目,是无边的愿行。愿是愿望,志愿;行是行为,作为。由个人的志愿,策
动个人的行为;由个人行为造作的实践,去完成个人的愿望,名之为愿行。
没有实践的愿望,类于空谈,没有理解的实践,变为盲从。盲从与空谈,皆是偏差,无
法获得学佛的真实利益。因此,昨晚劝导各位勤求佛的智慧,目的在理解佛所说的真理
;今晚讲无边的愿行,是希望各位,由愿行的实践,亲证佛所说的真理。如是以智慧的
理解力,策动愿行的实践;以愿行的实践,亲证智慧的理解。以智导行,以行证智,解
行并进,始可完成学佛的志愿,达到成佛的愿望。否则,说甚么即生成佛,一生解脱,
皆是欺世妄语,魔鬼技俩,除了急功好利愚痴的人,盲从附和外,智者诚应审察谛观,
洞悉真伪,免堕魔眷。现在,将一般人的愿行,出家人的愿行,及普贤菩萨的愿行分三
点说明。同时介绍普贤菩萨的故事及其功德。
... 阅读全帖
p******1
发帖数: 177
4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金刚经》开示录 (2)
第二节课
索达吉堪布 传讲
按藏传佛教的讲经方式,《金刚经》分为初善题目、中善经义、后善结尾。昨天讲了初
善部分,今天接着讲中善经义。
提到“三善”,我想起了以前的一个笑话:有位炉霍县的干部,经常喜欢看一些经论,
有一次他在开统战会议时说:“同志们,今天我们要开一个会。初善我先发言,中善我
要讲一些政治问题,后善祝大家吉祥如意……”(众笑)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依照密宗的讲法,此处是说五种圆满:1、环境圆满: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2、时间圆
满:释迦牟尼佛成佛后的一时;3、眷属圆满:一千二百五十位大比丘;4、法圆满:《
金刚经》所诠的甚深意义;5、本师圆满:三界导师释迦牟尼佛。
〖舍卫国〗:据《现观庄严论释》记载,舍卫国是印度六大城市之一(其余的还有广严
城、鹿野苑等),佛陀在世时由孟光王(波斯匿王)统治。
〖祇树给孤独园〗:它的来历有一段典故:给孤独长者皈依佛陀后,祈请佛陀来舍卫国
传法,并欲觅地为佛建造精舍。他发现祇陀太子的林苑清净闲旷、适合静修,所以打算
... 阅读全帖
p******1
发帖数: 177
4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金刚经》开示录 (8)
索达吉堪布 传讲
第二节课
按藏传佛教的讲经方式,《金刚经》分为初善题目、中善经义、后善结尾。昨天讲了初
善部分,今天接着讲中善经义。
提到“三善”,我想起了以前的一个笑话:有位炉霍县的干部,经常喜欢看一些经论,
有一次他在开统战会议时说:“同志们,今天我们要开一个会。初善我先发言,中善我
要讲一些政治问题,后善祝大家吉祥如意……”(众笑)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依照密宗的讲法,此处是说五种圆满:1、环境圆满: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2、时间圆
满:释迦牟尼佛成佛后的一时;3、眷属圆满:一千二百五十位大比丘;4、法圆满:《
金刚经》所诠的甚深意义;5、本师圆满:三界导师释迦牟尼佛。
〖舍卫国〗:据《现观庄严论释》记载,舍卫国是印度六大城市之一(其余的还有广严
城、鹿野苑等),佛陀在世时由孟光王(波斯匿王)统治。
〖祇树给孤独园〗:它的来历有一段典故:给孤独长者皈依佛陀后,祈请佛陀来舍卫国
传法,并欲觅地为佛建造精舍。他发现祇陀太子的林苑清净闲旷、适合静修,所以打算
购买。太子非常不舍得,为了打消他的念头,对他开玩笑道:“你若能把这里用黄金铺
... 阅读全帖
p******1
发帖数: 177
4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金刚经》开示录 (8)
索达吉堪布 传讲
第二节课
按藏传佛教的讲经方式,《金刚经》分为初善题目、中善经义、后善结尾。昨天讲了初
善部分,今天接着讲中善经义。
提到“三善”,我想起了以前的一个笑话:有位炉霍县的干部,经常喜欢看一些经论,
有一次他在开统战会议时说:“同志们,今天我们要开一个会。初善我先发言,中善我
要讲一些政治问题,后善祝大家吉祥如意……”(众笑)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依照密宗的讲法,此处是说五种圆满:1、环境圆满: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2、时间圆
满:释迦牟尼佛成佛后的一时;3、眷属圆满:一千二百五十位大比丘;4、法圆满:《
金刚经》所诠的甚深意义;5、本师圆满:三界导师释迦牟尼佛。
〖舍卫国〗:据《现观庄严论释》记载,舍卫国是印度六大城市之一(其余的还有广严
城、鹿野苑等),佛陀在世时由孟光王(波斯匿王)统治。
〖祇树给孤独园〗:它的来历有一段典故:给孤独长者皈依佛陀后,祈请佛陀来舍卫国
传法,并欲觅地为佛建造精舍。他发现祇陀太子的林苑清净闲旷、适合静修,所以打算
购买。太子非常不舍得,为了打消他的念头,对他开玩笑道:“你若能把这里用黄金铺
... 阅读全帖
x*********o
发帖数: 208
4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百业经故事:两个小孩
当佛陀在舍卫城的时侯,增长国王率领军队,灭了释迦族。阿难尊者的妹妹、妹夫不幸
往生,留下两个小孩流落在迦毗罗卫城的街头。
有一位施主从舍卫城过来,看见沿街乞讨的孤儿,认出是朋友的孩子,就带他们到舍卫
城找他们的舅舅──阿难尊者。
阿难尊者了解到这两位外甥,父母双亡,无处可依,是特地来投靠他的,心里很忧愁。
其它比丘见阿难尊者闷闷不乐,便关心问道:「尊者为何心情如此沉重?」
尊者说:「这两个小孩是我妹妹的孩子,无依无靠,特来投靠我。但我是一个苦行僧,
自己无资生之源,三宝的财物他们不能享用,不抚养又不行,真不知该怎么办才好?」
比丘们劝阿难尊者:「尊者,还是好好照顾他们吧。世尊曾说过,如果对僧众作利益事
,可以对其布施,是不违因果的。就让这两个孩子为僧众洗钵、洗水果、供花,这是被
允许的。」于是阿难尊者便收留这两个可怜的孤儿。
平时,比丘们把剩下的饭菜布施给这两个小孩,阿难也将自己化缘来的饭食分一半给他
们,自己仅食用半钵。日子久了,尊者的身体越来越衰弱。世尊看到后,问其它比丘是
什么原因,比丘们照实说出事情的经过。
于是,世尊问阿难:「你收养的两个小孩要不要出家?」
「世尊,这两个孩子... 阅读全帖
t******h
发帖数: 177
4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只能依附身心生存的識
http://agama.buddhason.org/book/as/as064.htm
有一次,佛陀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教導比丘們說:
「比丘們!植物利用五種方式繁殖,哪五種呢?有從根部繁殖的,稱為根種子;有
從莖部繁殖的,稱為莖種子;有從節處繁殖的,稱為節種子;有從落葉直接生根的,稱
為自落種子,有從種子發芽繁殖的,稱為實種子。
這五種種子如果不壞、不腐,足夠成熟,一遇到有土壤與水分的環境,就能發芽成
長而繁殖開來。
比丘們!那些種子,就如同糾取諸蘊聚集的識。
土壤就如同四個識所安住處。
水分呢?就像識的貪喜攀緣。
識在哪四個地方貪喜攀緣安住呢?就在色、受、想、行等四個地方貪喜攀緣安住;
在那裡經由喜貪潤澤,而生長增廣。
比丘們!如果說,離開色、受、想、行而有識的安住處,那是無法理解,也無法經
驗的,只有徒增大家的困惑而已。
比丘們!如果能於色處斷貪愛,一旦離貪愛後,色的安住處就被封鎖,識與色的繫
縛就斷了。繫縛一斷,攀緣就斷了,識就失去了安住處。一旦失去安住處,識就不能生
長增廣。同樣的道理,受、想、行等其它三個識的安住處也一樣,只要斷了貪愛,識與
四個安住處就失去了聯繫,就沒... 阅读全帖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