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topics

全部话题 - 话题: 相藏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
a*******g
发帖数: 867
1
那么在这一点上,圣凯法师(他是我们中国佛学院的学长)写了一个《摄论学派研究》
一文,于此文中他提出Vijñāna一词的使用,文中有三个方面:
第一、Vijñāna一词,往往是和眼等感觉器官连用的,组成眼识、耳识乃至意
识,组成这样一些词。但是,如果这个“识”不是和眼等感觉器官或根连用,而是和境
界相连用的话,如说组成色识、声识乃至法识这样的概念。这个识在使用的时候,它在
梵文里不是用Vijñāna,而是用Vijñapati这个单词。对于这样的概念
和说法,可能大家听起来比较陌生,我们一般听到的是眼耳鼻舌身意识,怎么突然听到
色也是识、声也是识,乃至法也是识,这个概念我们很少听过。但是在唯识学的典籍里
面的确有这样使用的。大家去看《摄大乘论》,论中在讲到什么是依他起的时候,就说
:“此中何者依他起相?谓阿赖耶识为种子,虚妄分别所摄诸识。此复云何?谓身、身
者、受者识,彼所受识,彼能受识,世识,数识,处识,言说识,自他差别识,善趣恶
趣死生识。此中若身、身者、受者识,彼所受识,彼能受识,世识,数识,处识,言说
识,此由名言熏习种子。若
a*******g
发帖数: 867
2
第五从一有情略说本识与转识的缘起关系
(第七碟)我们昨天给大家讲到了,在唯识学中成立阿赖耶识的道理。那我们在此之前
对识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因此,我们讲这个“识”它并不是一个带有主体性的,或者
带有实体性的,一个具备认识功能或认识能力的认识主体。在我们昨天的理解中间,我
们知道这样一个所谓的认识主体,它其实是在整体认识现象之内的一个世俗观(即世俗
观念的存在)。所谓的认识客体,实际上是一个似客观、似所缘。因此,在这个整体的
认识现象里面,它完整的包括了能认识和所认识两个方面在内。因此,就否定有一个实
在的能认识和所认识。在这里就打破了能所二边的对立。我们在谈到识是认识现象的时
候,根据不同的认识因缘不同的认识条件,虽然从整体的认识现象来讲,乃至于我们所
有的表象世界,它是不可分割的。由于是众因缘生法,是互相观待、相待而有的。这样
的一个一真法界,一个缘起的世界,一个表象的世界,实际上我们无法对它进行分割、
进行取相、进行分别。但是因为我们随着这样一个因缘的不同、条件的不同,我们也可
以把这样一个非一非异的识,把它划分成许多种。而这样的划分,实际上是随着我们所
依据的条件以及所有的种种因
a*******g
发帖数: 867
3
此中何者是遍计所执自性?《摄论》说“谓于无义,唯有识中,似义显现。”遍计所执
自性是什么意思呢?在此首先要给大家说明,这个遍计所执自性或遍计所执性,很多人
喜欢把它作简略说,简略说应该叫遍计所执,但是你不能说遍计执,遍计执和遍计所执
自性、遍计所执是不一样的。遍计执重在说执著,这个执著实际上属依他起所摄,这与
遍计所执自性不相干涉。什么叫作遍计所执性?无义。佛法中经常讲唯识无义,只有识
的显现,在这个识的显现里面,并没有我们所执著的一个识之外的一个有自性的有实体
的非因缘的客观的境界存在。所以,这个“义”实际上就是“境”的意思。这个地方所
指的境,特指外境,这个“识”是指内识。当然这个内外是个相对的说法。我们谈到“
识”是当下的现象,我们认识到的一切境界,都是识之内的境界,因此我们谈到内。当
我们执著有一个客观境的时候,它不是一个识内之境,因此我们安立所执的外境。所以
我们讲唯识,实际上就是讲唯内识、无外境。这个地方是指识之内的所现的境界,它不
是一个实有的外境。“无义”就是没有我们所执著的心外实境。“义”就是所执境,即
所执著的、所错误认知的这样一个境相。在没有所执外境,唯有当下的认
a*******g
发帖数: 867
4
第五依《真实义品》略说八种分别能生三事
虽然我们今天没有按文本的内容来讲,其实《真实义品》的道理都已给大家讲了一遍。
接下来要给大家讲《真实义品》中的八种分别能生三事里面讲:过去世的分别能生起现
在世的所依、所缘。这里顺便也可以解决你们刚才所提到的问题。在我们一般的人看来
,分别和分别的所依、所缘是两回事。分别能够对分别的所依、所缘进行分别。所以,
所缘是指所认识,所依是指能够生起这个认识所依的因缘,当然在这个地方我们从所缘
缘角度、意义来讲,这两者并不是一回事。假如我们来把这两个作一个简化处理,就是
分别和所缘。在我们一般的认为中间,总是认为由分别来认识所缘的种种境相。而在《
真实义品》里面讲,过去世的分别,它能够生起现在世分别的所依、所缘。这个过去世
的分别怎么能够生起现在世分别的所依、所缘?这里需要了解,给大家讲一个譬喻。譬
喻说过去的人,不太讲卫生,随地吐痰,这个痰干了以后,在地上就形成了一个圆形的
痰迹,而过去的人使用的货币是铜钱,有人很爱钱,看到地上的痰迹,就误以为是铜钱
,就跑去抓,抓到一手痰,就有苦的产生。这是因为他在过去世,也就是在此之前有非
常强大的、对某种事物特殊
r******3
发帖数: 586
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藏密宗慣於狡辯的謊言!zt
=============================
狡辩言藏密双身法并非是用女人合修,是用观想。
然而事实非是如是。
如莲花生主张言:【自修本尊大乐不断,依具相悦意之女子。上等真实女,中等观想。
】(曲肱斋全集(三)陈健民着,徐芹庭编,普贤王如来佛教会1991.7.10.出版精装本
-P552)
如是莲花生主张用实体明妃之事业手印为“上”,认为观想明妃之智慧手印为“下”。
再如藏密上师陈健民亦作是见:
陈健民云:《《你不单只用观想,而且用实体的--用真正的女人,那么就是第三灌。为
什么要用真正的女人?而不只是观想一个呢?因为观想的、他的物质条件(物质条件是
指射出的精液)就不够了。用实体的(明妃),那物质条件就很够,他就等于有这个资
本了--有这个被升华的资本,有这个本钱。有这个本钱,然后才能真正的修,才真正有
智慧。譬如你观想个女的,你甚至观来观去,你鸡巴都硬不起来。你要有个真正的女人
,它就硬起来,他就搞起来,他就发生真正的作用(能射出精液作为密灌甘露之用)。
》》(曲肱斋全集(一)陈健民着,徐芹庭编,普贤王如来佛教会1991.7.10.出版精装
本-P238)
r******3
发帖数: 586
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藏密宗慣於狡辯的謊言!zt
=============================
狡辩言藏密双身法并非是用女人合修,是用观想。
然而事实非是如是。
如莲花生主张言:【自修本尊大乐不断,依具相悦意之女子。上等真实女,中等观想。
】(曲肱斋全集(三)陈健民着,徐芹庭编,普贤王如来佛教会1991.7.10.出版精装本
-P552)
如是莲花生主张用实体明妃之事业手印为“上”,认为观想明妃之智慧手印为“下”。
再如藏密上师陈健民亦作是见:
陈健民云:《《你不单只用观想,而且用实体的--用真正的女人,那么就是第三灌。为
什么要用真正的女人?而不只是观想一个呢?因为观想的、他的物质条件(物质条件是
指射出的精液)就不够了。用实体的(明妃),那物质条件就很够,他就等于有这个资
本了--有这个被升华的资本,有这个本钱。有这个本钱,然后才能真正的修,才真正有
智慧。譬如你观想个女的,你甚至观来观去,你鸡巴都硬不起来。你要有个真正的女人
,它就硬起来,他就搞起来,他就发生真正的作用(能射出精液作为密灌甘露之用)。
》》(曲肱斋全集(一)陈健民着,徐芹庭编,普贤王如来佛教会1991.7.10.出版精装
本-P238)
Y**u
发帖数: 5466
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关于如来藏思想

关于这个话题,有太多的评论,解说,开示。 可是到今天解决问题了吗? 我觉的从这
个角度去学佛不能说是条容易的路。
永嘉禅师的曾说过自己:
吾早年来积学问。亦曾讨疏寻经论。
分别名相不知休。入海算沙徒自困。
不知道你说的是那些人。就算是本版的, 也没有什么奇怪的。 有人认为正确, 就一
定有人认为错误。这才是众生。 否则要是人人都一样, 如来也不用说那么多的法了。
到底正不正确? 如果有70%的人说正确或错误, 又能说明什么问题呢? 答案还是
要自己找。
a***n
发帖数: 1993
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关于如来藏思想
今有十问以定纪纲。
还得了了见性如昼观色似文殊等不。
还逢缘对境见色闻声举足下足开眼合眼悉得明宗与道相应不。
还览一代时教及从上祖师言句闻深不怖皆得谛了无疑不。
还因差别问难种种征诘能具四辩尽决他疑不。
还于一切时一切处智照无滞念念圆通不见一法能为障碍未曾一刹那中暂令间断不。
还于一切逆顺好恶境界现前之时不为间隔尽识得破不。
还于百法明门心境之内。一一得见微细体性根原起处不为生死根尘之所惑乱不。
还向四威仪中行住坐卧钦承祗对着衣吃饭执作施为之时一一辩得真实不。
还闻说有佛无佛有众生无众生。或赞或毁或是或非得一心不动否
还闻差别之智皆能明达性相俱通理事无滞无有一法不鉴其原乃至千圣出世得不疑不。
若实未得如是功。不可起过头欺诳之心生自许知足之意。
你对照一下吧。你说哪位在哪方面不行呢?另外,在禅宗之外,哪位显示过十力、四无
所畏、十八不共法、四无碍解呢?

解?
r******3
发帖数: 586
9
外道计着一切诸法有实相性,不生、不灭,如来所说不堕有、无,我所
说法,非有非无,离生离灭。为什么非无?如幻影梦像,其影像非一无所有;为什么非
有呢?影像实无自性,能所见取皆不可得,所以我说一切诸法非有非无,离有离无。若
觉诸法唯是自心所见,住于自性,分别不生,世间一切诸法,皆悉寂静。妄想分别,是
凡愚之所为,非圣贤也。
g**r
发帖数: 425
10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故常有,欲以观其缴。
我觉得后来人说空说有,能到这个圈子也是很难。古人说个“无我”,后人就执断见,
好像就是龟毛兔角了;没奈何又整出个“一总相大法门体”来,后人又生常见,就又恒
常不变了。两边儿将就这点儿,即便圆融不起来,起码知道是自己跟自己过不去,不关
古人事。
b*****l
发帖数: 3821
11
......
更可怕的是,闻思修、戒定慧相统一的学佛序列,被日渐简单化为文字上的考证‘佛学
’,且美其名曰以科学的态度研究佛法。在把需用全部身心,包括生命去体证的学佛,
日益庸俗化为世间佛学时,不知他们想过没有,佛法超离世间言思的那一部分最究竟的
智慧,凡夫俗子是根本无法以自己的所谓聪慧,靠了世智辩聪似的世间学问家的态度来
求证的。
.......
a***n
发帖数: 1993
1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印顺说如来藏重定不重慧
什么法才是真实法?究竟名色法么?大乘佛教都说这些是假有幻相。真实法是绝待的,
如果能作为观的对象,则落于能所相待。所以观名色生灭才是假想观。
佛陀是悟缘起而觉悟。缘起等于十二缘起么?十二缘起只是缘起应用于人生的特例,是
假施设。大乘佛教没有观十二缘起的。但不等于大乘佛教不悟缘起。
观四谛只是方便,不是目的。而且小乘的目标是阿罗汉,大乘的目标是成佛。目的不同
,方便也不同。佛不是标准化工艺大批量生产出来的。

不出来呀。禅宗见性的,懂得教人如何修四谛现观吗?佛陀可是教过上千弟子修四谛现观
a***n
发帖数: 1993
1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印顺说如来藏重定不重慧
禅宗属于大乘,大乘没有以现观四谛为究竟的。大乘经典里佛也不是教所有弟子现观四
谛。当然要用四谛的名号去套,大乘也现观四谛。胜鬘经不就讲无作四谛么,就是要在
承认四谛的前提下和小乘的终极境界相区别。
r****n
发帖数: 8253
14

按照印度教,个体的“灵魂”是大梵的一部分。还是“神我”
这里所说的神,并非至高的主宰,万物产生的源头,而是只要具有主宰性,即是“神”
的概念,
不过在大乘佛教里面,阿赖耶,如来藏,已经相当具备万法产生的根本因的性质,神我
性质更强烈。
什么是了义?
c***h
发帖数: 2262
15

我还不肯定别人说的神我、真我、如来藏、….. 是不是你画的黄线,
但是,绝对不是上面那条线,那是变动的。
也许,他们说的是超乎那条黄线的-- 宇宙能量的永恒存在,之类。
底下那条,我所知,就是”识”,
“识”与想行受色,同时存在。
是这样。上下两条同时存在。
底下那条也许还有其它什么,南传解说更清楚。
r****n
发帖数: 8253
16

上面的线,不是如来藏或者真我
因为上面那个线是被观察对象,主要是色法,将色法认为持续性存在,是一种比较普遍
的认识,
不过这个持续性存在,还是涉及到时间问题,表面看起来很多人知道物质会消失,宇宙
会消失,但实际他还是认为色法是持续存在的,连续性存在的。
色法本身也是刹那生灭的,也是前后相异的,这一点在量子力学里面比较清晰,是分立
性,量子性,非连续性。
玻尔本人有类似的一段描述
“量子理论的特征就在于承认,当应用于原子现象时,经典物理概念是有一种根本局限
性的。这样引起的形势具有一种奇特的性质,因为我们对于实验资料的诠释在本质上是
以经典概念为基础的。尽管因此就在量子理论的表述中引起了一些困难,但是,我们即
将看到,理论的精髓似乎可以用所谓量子公设表现出来;这种公设赋予任一原子过程以
一种本质上的不连续性,或者倒不如说是一种个体性,这种性质完全超出于经典理论之
外而是用普朗克作用量子来表示的”
J******s
发帖数: 7538
17
他的问题主要是说黄线那种表示方法能不能代表你说的神我,如来藏等。
这个有待磋商的。
r****n
发帖数: 8253
18
一.捕捉到普朗克尺度下的生灭现象,对于人类的大脑和意识来说,我认为基本没有可能
,佛陀本人不清楚,在南传的注释书当中,有提到只有佛陀才能够觉知到结生识的生灭
。而结生识是只升起一次,那么这就是普朗克尺度范围内的,极快的。但是因为是注释
书,所以只能参考。
二.捕捉到普朗克尺度下的生灭,是不必要的,因为解脱并不是要把自己变成超级显微镜
,去观察普朗尺度下的事件,研究它们的性质。对于佛法的解脱来说,如果要证涅槃,
只要做到关键性的几点,即可以获证
1.破除认为身心当中或者身心之外存在恒常主宰的某东西,否定灵魂,梵,如来藏,真
如这类神我邪见。
2.厌离五蕴,舍弃五蕴,熄灭对五蕴的“识”,识灭!
实际这两点可以集中到一点上,就是识的熄灭。
因为第一点的破除我见,也是为识的熄灭而服务的,假如认为身心当中或者身心之外存
在着主宰性的某东西,并且认为那个不生不灭,甚至试图利用它的性质,所谓的起心,
所谓的起用,那么必定导致识无法熄灭。而识不能熄灭,涅槃永远不可能证,所谓的能
所双亡,完全是假象,所谓的照,更是胡扯八道,被禅定所骗。
佛法第一是破我见,也是初果断的最重要的结之一,你可以有贪爱,可以有... 阅读全帖
r****n
发帖数: 8253
19

按照印度教,个体的“灵魂”是大梵的一部分。还是“神我”
这里所说的神,并非至高的主宰,万物产生的源头,而是只要具有主宰性,即是“神”
的概念,
不过在大乘佛教里面,阿赖耶,如来藏,已经相当具备万法产生的根本因的性质,神我
性质更强烈。
什么是了义?
c***h
发帖数: 2262
20

我还不肯定别人说的神我、真我、如来藏、….. 是不是你画的黄线,
但是,绝对不是上面那条线,那是变动的。
也许,他们说的是超乎那条黄线的-- 宇宙能量的永恒存在,之类。
底下那条,我所知,就是”识”,
“识”与想行受色,同时存在。
是这样。上下两条同时存在。
底下那条也许还有其它什么,南传解说更清楚。
r****n
发帖数: 8253
21

上面的线,不是如来藏或者真我
因为上面那个线是被观察对象,主要是色法,将色法认为持续性存在,是一种比较普遍
的认识,
不过这个持续性存在,还是涉及到时间问题,表面看起来很多人知道物质会消失,宇宙
会消失,但实际他还是认为色法是持续存在的,连续性存在的。
色法本身也是刹那生灭的,也是前后相异的,这一点在量子力学里面比较清晰,是分立
性,量子性,非连续性。
玻尔本人有类似的一段描述
“量子理论的特征就在于承认,当应用于原子现象时,经典物理概念是有一种根本局限
性的。这样引起的形势具有一种奇特的性质,因为我们对于实验资料的诠释在本质上是
以经典概念为基础的。尽管因此就在量子理论的表述中引起了一些困难,但是,我们即
将看到,理论的精髓似乎可以用所谓量子公设表现出来;这种公设赋予任一原子过程以
一种本质上的不连续性,或者倒不如说是一种个体性,这种性质完全超出于经典理论之
外而是用普朗克作用量子来表示的”
J******s
发帖数: 7538
22
他的问题主要是说黄线那种表示方法能不能代表你说的神我,如来藏等。
这个有待磋商的。
r****n
发帖数: 8253
23
一.捕捉到普朗克尺度下的生灭现象,对于人类的大脑和意识来说,我认为基本没有可能
,佛陀本人不清楚,在南传的注释书当中,有提到只有佛陀才能够觉知到结生识的生灭
。而结生识是只升起一次,那么这就是普朗克尺度范围内的,极快的。但是因为是注释
书,所以只能参考。
二.捕捉到普朗克尺度下的生灭,是不必要的,因为解脱并不是要把自己变成超级显微镜
,去观察普朗尺度下的事件,研究它们的性质。对于佛法的解脱来说,如果要证涅槃,
只要做到关键性的几点,即可以获证
1.破除认为身心当中或者身心之外存在恒常主宰的某东西,否定灵魂,梵,如来藏,真
如这类神我邪见。
2.厌离五蕴,舍弃五蕴,熄灭对五蕴的“识”,识灭!
实际这两点可以集中到一点上,就是识的熄灭。
因为第一点的破除我见,也是为识的熄灭而服务的,假如认为身心当中或者身心之外存
在着主宰性的某东西,并且认为那个不生不灭,甚至试图利用它的性质,所谓的起心,
所谓的起用,那么必定导致识无法熄灭。而识不能熄灭,涅槃永远不可能证,所谓的能
所双亡,完全是假象,所谓的照,更是胡扯八道,被禅定所骗。
佛法第一是破我见,也是初果断的最重要的结之一,你可以有贪爱,可以有... 阅读全帖
f*******8
发帖数: 3612
2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如来藏就是阿赖耶识的教証

下面我放了你的原文,我们来看看你是怎么歪曲佛经的。
你一贯断章取义,上一次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污蔑佛不度一切众生。
这一次又是中间掐头去尾扭曲佛经。
原经典如下:
T16n0672_p0638c08(00)║ 餘佛出善時,  釋迦出惡世;
T16n0672_p0638c09(00)║ 於我涅槃後,  釋種悉達多。
T16n0672_p0638c10(00)║ 毘紐大自在,  外道等俱出;
T16n0672_p0638c11(00)║ 如是我聞等,  釋師子所說。
T16n0672_p0638c12(00)║ 談古及笑語,  毘夜娑仙說;
这一段的关键是第一行,你恰恰把第一行给去掉了。
第一行的意思是,别的佛都是出在善时,唯有释迦摩尼佛是出在恶世,
这是 赞扬释迦佛的话!和维摩诘经是一个意思,别的佛菩萨看见释迦佛
出现在地球这个五浊恶世,都赞叹他是行人所不能行。
有了这一句话,后面的话就好解释了,
是就是说有佛有外道,而不是把佛等同于外道。
然后说。佛的弟子都说如是我闻。
而别的人就是谈古及笑语。
你可真敢歪曲佛经,谤佛谤法。
===== begin ===
发信人: SeeU (Se...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2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如来藏就是阿赖耶识的教証
要说「诸佛」,看看十卷本说的,诸佛出世时,「衣裳不割裁」。释迦所制,出家人穿
衣割裁,自然不是诸佛之一了。
T16n0671_p0584b22(00)║ 诸佛不出世,  正时出于世。
T16n0671_p0584b23(00)║ 无人夺有相,  衣裳不割裁;
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T16/0671_010.htm
经文说「正时」,看看下文说诸佛出世的正时是什么∶
T16n0671_p0584b01(00)║ 正时及三灾,  及于二恶世。
T16n0671_p0584b02(00)║ 我及余正时,  释迦末世时;
T16n0671_p0584b03(00)║ 释种悉达他,  八臂及自在。
T16n0671_p0584b04(00)║ 如是等外道,  我灭出于世;
T16n0671_p0584b05(00)║ 如是我闻等,  释迦师子说。
「诸佛只有在正时出世」,「我跟其他的佛出现于正时。出末世的释迦,是外道。」两
段经文,意义前后一贯。
w****g
发帖数: 570
2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南傳經典中和如來藏的連繫
向你学习一下好了, 想了解一下有分心是怎么生成的? 又如何做到相续的?
S**U
发帖数: 7025
27
这是如来藏的见解。
有分心是南传的用词,而南传论书无此见解。
b*****l
发帖数: 3821
28
人家的兴奋点在如来藏的风车上。
j*********n
发帖数: 4116
2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啰嗦两句汉藏佛教的常识
看到你对喇嘛教这样情执深重,又很搞笑的阿q,也来啰嗦俩句
1.名相不能乱用,不允许自称法王、佛、观世音菩萨转世之类
当然喇嘛教素来狂妄愚痴,个个都要啊Q的给自己弄个大头衔,跟小孩儿玩过家家一样
给自己封个很大的头衔然后陶醉其中洋洋自得。自淫自乐的这种习气在你身上也能看到。
2.不要玩那种论证“喇嘛教邪淫乱交也是佛教修行方式一种”的把戏。
喇嘛教素来喜欢弄一些拙劣的铮铮有词的自以为通了的“逻辑”“因明”,其实本质呢
,就是厚脸皮,因此当时有记者问西藏那个什么主席在西藏旅游碰到许多骗子(这些骗
子都是喇嘛教徒),结果哪位主席竟然神奇的回答你碰到骗子要自己反省,无耻之态可
窥一斑。
3.你要是对萧平实有意见,你可以在这里例举出他哪里不对的一二三出来;这才符合你
在这里所树立的所谓专家等等形象。只知道用“道士”“法轮功”之类的词汇人身攻击
,你就解气了?你就不觉得无聊?难道喇嘛教徒虚伪的脸皮被撕破后都是这个反应?
你要是有点志气,就赶紧去想想怎么写这个一二三,实在不行,就去抄抄什么悲智啊锁
达鸡的冷饭啊
b*****l
发帖数: 3821
3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五蕴现象界与五蕴实相界
都是个人的特质决定的。
一个劝别人不要说不重要的话的人,认为自己的每一句话,
包括别人看来显而易见的废话都重要。
这样的逻辑内藏在里面,交流是很累的。
S**U
发帖数: 7025
31
上座部除了五部之外,读南传的七部论。
清净道论并不是七论之一,而是藏外文献,所以权威性不如三藏中的七论。

B1%
G**W
发帖数: 1865
32
常見,斷見,外道無因論 :
修行人约略听过 佛的开示,约略知道说常见不可取;经过自己仔细的思惟之后,也知
道断见应该是不对的。
可是走错路的修行人(我们说走错路,就是没有依照 佛陀的开示,正确的去找寻修行
道路的这些修行人),他们面对关於三世联繫问题的时候,必然会存有下列疑问:第一
个,三世既然有所联繫的话,那麼(死后)就不能够完全是灰飞烟灭;第二个,三世之
间如果有因果存在的话,既然因果昭昭不爽的话,那可能就有某一种的,所谓的「业果
报系统的作用」,能够自然的帮我们做因果酬报的工作。那可是呢,走错路的修行人,
不肯依照 佛陀开示的方式,正确去了悟这一切的时候,往往因為刚才对於三世因果,
不能断灭的这个部分呢,有这个前提存在,所以都会想办法去想像,有什麼样特别的“
我”(常住不坏)?比方说把这个意识的部分,又再切割出来变成“细意识”,或者再
切成“极细意识”,其实讲来讲去还是落在识阴的执著里面。或者呢,又另外再去自已
骗自己说业种不须任何东西就可以自己存在,又落入无因论, 这些个其实都大大违背了
佛所说的(真正的业果报系统如来藏心)。
佛所说的法,一一都必须是要能够亲证的法,如果说这个... 阅读全帖
d*****u
发帖数: 17243
33
来自主题: AnthroLing版 - 汉藏同根(转)
古汉语的句法还存在一些疑点,主要是古汉语是否存在屈折或黏着有一定争议。







S**********e
发帖数: 620
34
7月8日上午,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施一公教授在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2015年畢
業典禮發表即席演講。
他原本應該只講五分鐘,但他想多講一點。他很珍惜這次機會,這也許是他最後一次以
院長的身份給我們的本科生、研究生撥穗。
從他回國建成實驗室算起,到現在整整8年,時間不短了。(這麽久了,作為清華畢業
生的我咋沒感受到什麽變化呢?)這是他的母校,也是在座各位的母校,我們深愛的地
方。今天我們又有一茬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畢業,他確實心情很激動,很多話想說
,但他沒有事先準備講稿,因為他想把現場最真實的感受告訴大家。(那麽激動為什麽
不準備?準備了就不真實了)他想講什麽呢?他就順著兩位特邀嘉賓鄧鋒先生(編者註
:xxx理事、xxx總經理)、徐彥輝博士(編者註:xxx研究員)他們講的一些觀點,給
大家講講他的心裏話。(果然沒準備,只能順著嘉賓講)
今天的主題是畢業,但回頭看,他們從上大學開始,包括他自己都在想一個問題,為什
麽要上大學?大學是為了什麽?他相信不少家長到現在還在想這個問題,他作為院長也
還在想這個問題。(靠,這麽磨嚕斣洪L還在想為什麽上大學,是不是也在想為什麽
當院長啊?)他這... 阅读全帖
z*****n
发帖数: 633
35
来自主题: ChineseMed版 - 被震惊了 -- 藏山雷学 ! (转载)
不是这么回事。
对阴阳的正确理解直接关系到对易的正确理解。阴阳的本质不是不可理解不可解释,也
不是不可深入。而是大多数人不明白怎么回事。阴阳是古人对世界本质认识之后提出的
,认为任何存在都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任何相对地存在的一对都可以抽象成阴阳相
对,这个结论是唯一的结果,如果不是这样,就不会有阴阳,不会有易和易经,并不是
有N种解释中挑一种作为公理,所以这和纯数学还是有区别。
但另一方面,在应用上,为了交流传播的方便,又需要一定的共识,比如热和冷相对存
在,冷和热之间,我们为了交流,就必须选定一个为阴一个为阳,这个在佛教里叫名言
共许,这样我们在共许的情况下,规定凡是积极的活跃的为阳,消极地被动的为阴,这
个过程就好比这样。你说的公理就是后面的这个共许的过程。

得几何
G****t
发帖数: 1799
36
文章来源:多识仁波切
我们从萧平实的《狂密与真密》一书可以看出,用吃奶的功夫所使出的招数也只是“信
口开河”四个字。可笑之处是,评头论足别人时,却完全暴露了自己孤陋寡闻的致命弱
点;使出的杀人武器,却成了自杀性的武器,对别人毫毛未损,对自己伤得十分狼狈。
——摘自本书
序言
他们把藏汉佛教界善知识的宽容忍耐的高风亮节,变成他变本加厉、推销谬论的商机,
竟然大言不惭地叫嚣:“没有一个人敢和我对辩,印顺等人不敢和我对辩,藏传佛教的
喇嘛、法王、活佛没有一人敢和我辩论。”
——题记一
世界上只有最愚蠢的蚊蝇,才会把自己想象成展翅遮天的大鹏
——题记二
本来我想多做一些理论研究和经典精品的译介工作,不愿把宝贵精力浪费在和邪魔外道
的无聊的辩论上,但这个保护圣教理论环境的“清洁工”的工作得有人来做,在这种情
况下只好见义勇为了。
——题记三
我在2001年写的《密乘是非分辨论》中说了如下这样一段话:“本来显宗般若乘和密宗
金刚乘是大乘教的两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密宗是显宗理论的进一步升华,走向更透
彻的必然产物。犹如从小乘有部的诸法实有,逐步走向大乘唯识的境空识有、到中观的
万法性空一样... 阅读全帖
a*****y
发帖数: 33185
3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十玄
华严宗
百科名片
华严宗,又称贤首宗、法界宗、圆明具德宗。为中国十三宗之一,日本八宗之一。本宗
依《大方广佛华严经》立法界缘起、事事无碍的妙旨,以隋代杜顺和尚(公元五五七至
六四○年,即法顺)为初祖。本宗依《华严经》立名,故称华严宗。
简介
华严经起源
华严宗 法界缘起
华严宗 发展历程
华严宗的五教十宗
华严宗 现象圆融论 事事无碍论的界说
事事无碍论的内容
事事无碍论的哲学底蕴与逻辑性格
事事无碍论的理论基础与中国特色
华严宗七祖 一马鸣尊者马鸣乃西土十一祖也
二龙树尊者龙树乃西土十三祖也
三帝心法师帝心
四云华法师云华
五贤首法师贤首
六清凉法师清凉
七圭峰法师圭峰
华严宗观法 真空观
理事无碍观
周遍含容观
图书信息内容简介图书目录
简介
华严宗,又称贤首宗,汉传佛教的流派之一,此宗以《华严经》为所依,故称为华
严宗。以唐之帝心杜顺和尚为始祖,云华智严法师为二祖,贤首法藏法师为三祖,清凉
澄观法师为四祖,圭峰宗密禅师为五祖。宋朝加入马鸣、龙树而为七祖。实际创始人是
法藏,但传统上以龙树菩萨为初祖。因法藏受封贤首国师,故此宗或称为贤首宗。
大唐道璇律师于日本天平八年,赍《... 阅读全帖
a***n
发帖数: 1993
3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藏传佛教觉囊派
藏传佛教觉囊派
刘立千  著
一、觉囊派的传承
觉囊是地名,全名觉摩囊,在西藏日喀则专区的拉孜县境彭措林寺东的一座
山沟内,位于雅鲁藏布江南岸。觉囊寺是公元十三世纪时衮邦?吐吉尊追①
(1243─1313)所建。他初是萨迦派僧,曾为萨迦八思巴弟子。后来他从衮钦?却
古沃色②听《时轮讲解》和《六支瑜伽》③,得到却古沃色暗以他空见解释时轮
的教授,经过实修,证悟了他空中观④乐空双运之理。他又以他空见讲解《时轮
六支瑜伽》。于是遂独成一派,因其驻锡地为觉摩囊后遂称为觉囊派。(《青
史》904-905页)。
他空见最早的创造人为裕莫?木居多吉⑤,公元十二世纪时人,从裕莫起已
暗传七代才到衮邦?吐吉尊追。裕莫初是个瑜伽行者⑥,出家更名迪巴杰布,曾
亲近索律师等大德甚多。又从克什米尔班钦?达瓦贡布听讲《时轮》法。依达
瓦贡布弟子卓敦?南拉孜⑦译师学《时轮本续经》以及注疏要门⑧等,还学《密
集》⑨的明炬释和要门等,随后到后藏乌郁⑩地方专修《时轮法》,定中见到空
色天身⑾从内显发,又阅《如来藏经》等经,说“一切众生皆本具相好庄严⑿之
佛身,名如来藏⒀。于是生起胜义本有⒁之他空见。木居多吉将时轮教授和这... 阅读全帖
a***n
发帖数: 1993
39
第13章 临济法门(四)——临济宗再次分流
一、印简与“临济正宗”
临济宗发展到元代,分为南北两大传承系统。北方以海云印简为代表,南方则以
高峰原妙、中峰明本、天如惟则等为代表。印简一系与蒙古贵族关系密切,在元初被奉
为“临济正宗”,势力很大,但在禅学思想上并没有多少创新和发展。南方临济宗不仅
保持宋以来丛林禅学的特点,而且对宋代“看话禅”等传统禅法有所丰富和扩展,从而
使临济宗风仍保持一定生机和活力。
 一、印简与“临济正宗”
印简(1202-1257),字海云,俗姓宋,山西岚谷宁远(今山西岚县)人
。自幼出家,从学中观沼禅师,十一岁受具足戒,中观沼圆寂后,印简到燕京大庆寿寺
,从学于中和璋禅师,并接续其禅法。1235年,窝阔台差官选试天下僧道,印简被
推为住持。1247年,贵由皇帝命他统领僧众,赐白金万两。1251年,蒙哥即位
,命印简掌管全国佛教事务。印简死后,忽必烈命建塔于大庆寿寺之侧,谥“佛日圆明
大师”,前此,成吉思汗曾赐号“寂照英悟大师”,成吉思汗的二皇后赐号“光天镇国
大士”。印简历事成吉思汗、窝阔台、贵由和蒙哥四朝,... 阅读全帖
E******u
发帖数: 3920
40
第二节 “八识”说与“唯识无境”
唯识宗思想体系的基本命题是“万法唯识”、“唯识无境”。从哲学角度考察,此“识
”既是认识的主体,又是万物得以存在的本体依据。正因为除了“识”的“分别”功能
及“变现”过程之外,并无真实的、实在的“外境”存在,因此,“唯识无境”方可以
成立。那么,这一妄识本体又是如何变现出现象世界呢?从唯识学的总体加以把握,大
致有两种密切相关的思路,即“识变说”和“种子熏习说”。此两种理路目标均指向“
唯识无境”如何可能成立。仔细辨析,“识变说”较偏重于论证本体与现象的关系,“
种子说”则兼顾染净诸法的生起与还灭。而中土的玄奘、窥基则在此基础上补充了“三
类境”说给予深化。
一、八识
与其它佛教宗派持眼、耳、鼻、舌、身、意“六识”说不同,唯识宗在“心法”问题上
,持独特的“八识”立场。唯识宗所言之“八识”均指众生之“心”。不过,依其功能
差别而有三类之别,“第八名心,集诸法种,起诸法故;第七名意,缘藏识等,恒审思
量为我故;余六名识,于六别境粗动间断了别转故。”[①]心、意、识中,第八识是本
识,即识体,其余七种皆由第八识转生,故称转识。唯识宗认为,世间万物作为虚假不... 阅读全帖
B***o
发帖数: 133
41
“当学观音耳根圆通。反闻自性。当学势至都摄六根。净念相继。”
(下面解释是藕益大师的《楞严经文句》)
尔时世尊。普告众中诸大菩萨。及诸漏尽大阿罗汉。汝等菩萨及阿罗汉。生我法中。
得成无学。我今问汝最初发心。悟十八界谁为圆通。从何方便入三摩地。
垂询圣众。其故有二。一者正显方便多门。二者正显门门各有成验。所谓要知山下路
。须问过来人也。最初发心等者。先开解也。从何方便入三摩地者。依解起行也。二十
五圣。虽未必人人先开圆解。而从解起行。自是修证通途轨式。或见此处有最初字。便
欲拟答最初方便之问。反以第一大科拟答妙奢摩等。误矣。误矣。
(庚)三众圣各说证门五。初观六尘。二观五根。三观六识。四观七大。五观耳根。
(辛)初中六。初陈那观声。(至)六迦叶观法。
(壬)今初。
憍陈那五比丘。卽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在鹿苑。及于鸡园。观见如来最
初成道。于佛音声悟明四谛。佛问比丘。我初称解。如来印我名阿若多。妙音密圆。我
于音声得阿罗汉。佛问圆通。如我所证。音声为上。
六尘圆通。色应居首。今先明声尘者。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且与耳根圆通。一
始一终。互相映故。释此二十五种圆通。各为三意。一。... 阅读全帖
B***o
发帖数: 133
4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藕益大师:教观纲宗/释义
教观纲宗 / 释义
教观纲宗
教观纲宗释义
----------------------------------------------------------------------------
----
教观纲宗
(原名一代时教权实纲要图。长幅难看。今添四教各十乘观。改作书册题名)
北天目蕅益沙门智旭重述
佛祖之要。教观而已矣。观非教不正。教非观不传。有教无观则罔。有观无教则殆。
然统论时教。大纲有八。依教设观。数亦略同。八教者。一顿。二渐。三秘密。四不定
。名为化仪四教。如世药方。五三藏。六通。七别。八圆。名为化法四教。如世药味。
当知顿等所用。总不出藏等四味。藏以析空为观。通以体空为观。别以次第为观。圆以
一心为观。四观各用十法成乘。能运行人至涅槃地。藏通二种教观。运至真谛涅槃。别
圆二种教 观运至中谛大般涅槃。藏通别三。皆名为权。唯圆教观。乃名真实。就圆观
中。复有三类。一顿。二渐。三不定也。为实施权。则权含于实。开权显实。则实融于
权。良由众生根性不一。致使如来巧说不同。且约一代。略判五时。一华严时。正说圆
教。兼说别教。约化仪名顿。二阿含时。但说三藏教。约化仪名渐初。... 阅读全帖
i*******e
发帖数: 50
43
本解序文
大乘无量寿经解 第一卷
壹、前言
贰、概要
一、教起因缘
二、本经体性
三、一经宗趣
四、方便力用
五、所被根器
六、藏教所摄
七、部类差别
八、译会校释
九、总释名题
叁、正释经义
(壹)序分(第一至第三品)
法会圣众第一
德遵普贤第二
大教缘起第三
大乘无量寿经解 第二卷
(贰)正宗分(第四至第四十二品)
法藏因地第四
至心精进第五
发大誓愿第六
必成正觉第七
积功累德第八
圆满成就第九
皆愿作佛第十
大乘无量寿经解 第三卷
国界严净第十一
光明遍照第十二
寿众无量第十三
宝树遍国第十四
菩提道场第十五
堂舍楼观第十六
泉池功德第十七
超世希有第十八
受用具足第十九
德风华雨第二十
宝莲佛光第二十一
决证极果第二十二
十方佛赞第二十三
三辈往生第二十四
往生正因第二十五
礼供听法第二十六
歌叹佛德第二十七
大士神光第二十八
愿力宏深第二十九
大乘无量寿经解 第四卷
菩萨修持第三十
真实功德第三十一
寿乐无极第三十二
劝谕策进第三十三
心得开明第三十四
浊世恶苦第三十五
重重诲勉第三十六
如贫得宝第三十七
礼佛现光第三十八
慈氏述见第三十九
边地疑城第四十
惑尽见佛第四十一...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4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藏密空性见之略评
第一节 学密者的省思
学密宗多年,各种开示都指称:密宗的戒定慧、见修行果、信解行证都较显教超胜
,利根精进者甚至可以即身成佛,比起显教需一大阿僧祇劫才能入初地,三大阿僧祇劫
才能成佛,差距实在难以想象。藏密强调自己观成佛菩萨的果位观修,来自历代成就上
师的灌顶与加持,因此精进求法修持,上焉者心契空乐明,证悟大手印;中焉者本尊观
想坚住,佛慢坚固;下焉者每天观修咒念不断,严戒精进,坚信临终时,必能光明解脱
或往生本尊刹土。
藏密典籍开示、观行知见,许多与显教不同;遇到戒律开遮持守、修学知见显密恰
好相反时,强调应依止胜妙的果地金刚乘见解,舍弃下劣的因地般若乘知见。“藏密超
胜显教”如果是事实的话,则密续开示、口诀导引开示,都应超胜或等同 释迦牟尼佛
的经典开示;藏密祖师证量,亦都应超胜或等同显教祖师证量。但为什么学了大手印、
大圆满、诵观空咒、入无分别平等住多年,执意识心不起妄念即是佛地真如,能离于三
界系缚,住于涅槃之境,即是轮涅不二,即身成佛;却连流通最普遍的《心经》都弄不
通,只知道“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在讲十八界的根源──第八识如来藏
,整篇《心经》都在描述第... 阅读全帖
z**n
发帖数: 22303
45
来自主题: TrustInJesus版 - 如何带领佛教徒归主
佛教网摘站:辨破《楞严百伪》——释愍生法师辨(1)
作者简介--释愍生
愍生法师,一九二六年出生。二十岁出家;早年亲近上海下仁老法师。一生专研三
藏,致力弘扬佛法,兴办佛教教育,培植人材。历任宝觉佛学院院长、住持,香港佛教
联合会义务司库。教学之余,常于海内外弘法,讲经说法四十年,辩才无碍,为教界所
称誉。对《楞严经》造诣尤深,曾讲述《楞严经》先后达十三次之多。今以法师精研《
楞严》之心得,驳斥吕澄作“楞严百伪”之谬说,堪称护法卫教之雄辩。

佛本无法可说,以有四悉檀因缘故,随机应说。若以无法可说而言,佛于四十九年
未说一字,以名言无实故。如以有法可说而言,离经一字使同魔说,以藉假修真故。无
论有说无说,主旨欲令众生,入佛知见也。由此可知,一切皆是佛法,又复皆非佛法,
以法无自性,故法不定法。《金刚经》云:“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又云:“法尚
应舍,何况非法?”若明此理,何需于鸡蛋里挑刺?
诸大乘经,皆以一实相理,即证其说。诸小乘经,以三法印,印定无误。试问《楞
严》何处乖违大小乘印?吕澄全以是非之心、庸俗之念、妄想分别,刻意制造过失,引
人随落深渊,诚乃罪过无边!况经四依说:“依...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46
巴利《分别论·谛分别·经分别》译注
谢美霜 中华佛学研究所
提要
佛陀的一切教说中,「四谛说」是至为核心的教义。在统贯佛陀教说的佛教典籍——阿
毗达磨中,深通经义的祖师们如何疏解四谛,是非常值得研究的主题。本文选定巴利论
书《分别论》(Vibhaṅga)的第四品〈谛分别〉(Saccavibhaṅga)为译
注主体,主要基于两点理由∶一、南传论书的研究在国内仍处于摇篮阶段,有待研究者
的投入。二、《分别论》依十八个主题来论究法义,每个主题可独立探讨,四谛即为其
中的一个主题。目前国内虽已有《分别论》的汉译,唯系转译自日文《南传大藏经》,
文辞艰涩,又少附注说明,不对照巴利原本则难理解,有重加翻译的必要。因篇幅的限
制,本文的译注仅包括〈谛分别〉中的「经分别」。
初期佛教的圣典,包括了经(sutta)、律(vinaya)、论(abhidhamma)三藏。经藏
集结佛陀教说的要义,不同部派各有其编纂的经藏,现存且完整者有南传上座部(
Theravāda)五部《尼柯耶》(Nikāya)及北传汉译的四部《阿含经》。律
藏是出家教团之生活规则的集成。论藏... 阅读全帖
E******u
发帖数: 3920
47
天台智顗一心具足說之理論意涵
林志欽
真理大學宗教系助理教授
壹、前言
天台宗之立宗大師智顗(A.D.538-597)以其博聞強記,高超之思辨抉擇與綜攝能力[1],
統合當時傳至中國之諸大小乘佛教經典[2],構築成理論周備、層次井然之整體佛教思
想體系。智顗之思想分教、觀二門,即教相理論與觀行實踐兼備而並舉。其中又以圓教
、圓觀之提出最為殊勝。圓教思想由智顗之師慧思(A.D.515-577)所奠基,圓觀(一
心三觀)則源自天台宗二祖慧文禪師。但二者詳細內容之闡述、演發以至周備者,則是
由智顗所完成。依智顗之說,圓教理論由「一念三千」說獲得具體之說明與論立;圓觀
法門則以「一心三觀」為修法之中心。由此一念三千與一心三觀,可以發現二者終歸於
「一心」,由一心(以至於一念、念念)而具足萬法、萬行,成為最圓極、究竟之教理
與觀法,本文乃稱之為「一心具足說」。無論是就教理或觀行兩方面來說,一心具足說
即是智顗思想理論最高處,亦即圓教、圓觀說之核心。本文之目的即在就此一念三千思
想所展現的一心具足義,闡釋其理論意涵,探討其如何在思想上論立,又何以證成。
貳、化法四教說
智顗綜攝佛陀之教[3... 阅读全帖
i*******e
发帖数: 50
48
阿赖耶识与修行
——摘自《自在之行——佛法正道论》(华夏出版社,2010年)
作为心体的第八阿赖耶识,在《阿含经》中已见提到。如唐译《本事经》 卷三、卷六
佛说“害阿赖耶”、“灭阿赖耶”;《增一阿含经﹒如来出现四德经》中佛说世间众生
爱、乐、欣、熹阿赖耶。此阿赖耶,释为着落处、依处、窟宅、家、藏,指被末那识执
为内在自我的深层心识或心体。
到部派佛学,对深层心识的探讨,成为重大理论问题之一,建立了“细意识”、“有分
心”、“根本识”、“一味蕴”、“穷生死蕴”、“果报识”、“实法我”、“胜义补
特伽罗”、“异熟果识”、“根本蕴”、“非即蕴非离蕴补特伽罗”等深层心识,以解
释仅用六识说难以说清的轮回主体和随眠(潜在的烦恼)等问题,实际上都是阿赖耶识
的“密意说”。但其说法较显粗糙,与诸法无我之佛法核心义较难调和,不足以圆满解
释心识及轮回现象,互相之间也争议不决。后来大乘唯识学依据《解深密经》、《阿毗
达磨大乘经》、《楞伽经》、《密严经》等,用第八阿赖耶识来代替部派佛学所立细意
识、有分心等,对此识作了精致的论述,建立了以阿赖耶识为本的阿赖耶识缘起论。
阿赖耶(梵ālaya),亦译阿梨耶、...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4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不昧因果
百丈禅师每上堂,有一老人随众听法;一日众退,唯老人不去。师问:“汝是何人
?”老人曰:“某非人也。于过去 迦业佛时,曾住此山,因学人问:‘大修行人还落
因果也无?’某对曰:‘不落因果’,遂五百世堕野狐身。今请和尚代一转语,贵脱野
狐身。”师曰:“汝问。”老人曰:“大修行人还落因果也无?”师曰:“不昧因果。
”老人于言下大悟,作礼曰:“某已脱狐身,住在山后,敢请依亡僧律送。”次日,师
令维那白椎告众,食后送亡僧。大众聚议:“一众皆安,涅槃堂又无病人,何故如此?
”食后,师领众至山后岩下,以杖挑出一死野狐,乃依法火葬;师至晚上堂,举前因缘。
1.索达吉堪布言
索达吉堪布言:
“萧平实说:以观想之法消除罪障及供养诸佛,实乃密宗独有之妄想也……若观想
还债即可真正还债,则一切人造恶业已,如是观想之后,债即可还清,如是简易消除业
障之法门,释迦世尊绝无可能吝惜而不宣说,然终未见世尊曾说此法。若观想之事即是
真实,可以成真,则观想能力较强者,亦可藉观想之法,将他人之福德据为己有;则诸
佛亦可观想其一切弟子皆成究竟佛,则诸弟子不须勤苦修行,只须多多供养于佛,讨佛
喜欢,由佛观想弟子已成...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50
唯识与如来藏的争论,是近代才有的现象,最初,由提出“法相唯识学”的瓯阳竟
无居士(1871—1943),与提出“法界缘觉教法”的太虚法师(1889—1947)揭开了至今将
近百年的如来藏与阿赖耶识之争论,争论孰能真正代表佛法的正统义旨。接在太虚法师
与欧阳竟无之后,则有印顺、王恩洋、吕溦、雄十力等人各自以自己所宗的思想理论提
出种种的佛法见解,互起争执,遂使得世人产生了民初佛法大兴盛矣的表相,至今仍然
有人心向往之,然而世人却不了解,事实上佛法的真正义旨,经过了这样的各自争论之
后,所得出来的结论,却已使得本来完整圆满的 佛陀法教,变成了支离破碎,各自为
论,以己为宗的戏论佛法现象情况,错解了佛法义旨,破坏了后世的佛弟子们修学真正
佛法的道路。自瓯阳竟无生存的时代往前推移几千年以迄佛世,所有的佛弟子们,包括
中国与印度的佛法修学者,纵然有中观与唯识的分门别派,然而普遍地都承认阿赖耶识
是第八识,如来藏也是第八识,为何在民国初年左右时期的这些前人会提出这个问题来
呢?他们之所以会对如来藏与阿赖耶识产生不如理的作意,咎在自身未证法性,因为不
能自宗通达的缘故,因此对于不一不异,名相... 阅读全帖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