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topics

全部话题 - 话题: 离蕴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
Y**u
发帖数: 5466
1
☆─────────────────────────────────────☆
runsun (runsun) 于 (Thu Jul 7 12:32:38 2011, 美东) 提到:
http://bbs.foyuan.net/thread-113372-7-1.html
解悟:
五蕴不=五取蕴你对于它有“取“时,才是“五取蕴”,没有“取“时,才是“五蕴”。
===============================
如觉:
马哈希尊者在这方面和你所说的确实不一样,他说的比你更准确,更清晰,而你是错的
马哈希尊者在书中对五取蕴的定义是
會引生「我見取」或「我所取」的「名、色蘊」,被叫作「取蘊」;不會引起欲取或見
取的,則稱作「蘊」而已,不叫「取蘊」;至於屬於出世間法的名法,即構成「四道、
四果」的受、想、行、識等四名蘊,它們只是「蘊」,不是「取蘊」。
上述一再提及的,屬於世間法的色、受、想、行、識,會激起執著,所以名為「取蘊」
@@@@@@@@@@@@@@@@@@
按照这个定义,通常的名法色法,全部是取蕴,因为它们都可以引发贪爱执取,也是贪
爱执取而造成的结果。同样,贪... 阅读全帖
n********n
发帖数: 8336
2
随佛法师Bhikkhu Vūpasama著
选录自 《原始佛法与佛教之流变》© 2010
一、云何是生、灭法
生、灭法的说法,在佛教界是多数学人都听过的讲法,最让人耳熟能详的说法,是
记载在《大般涅盘经》1卷下的「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这是
释迦佛陀在入灭前,提醒弟子们的教导。
甚么是生、灭法?根据《相应阿含》的说法,色、受、想、行、识等五阴是生法、
灭法。见《相应阿含》256经:
「所谓明者是知,知者是名为明。又问:何所知?谓色生、灭法,色生、灭法如实
知;色无常,色无常如实知;色磨灭法,色磨灭法如实知。(受……;想……;行……
;)识生、灭法,识生、灭法如实知;识(无常),识无常如实知;识磨灭法,识磨灭
法如实知。」
除此以外,在《相应阿含》与《相应部》的说法中,色、受、想、行、识等五阴的
生法、灭法,也说是色、受、想、行、识等五阴的集法、灭法。见《相应阿含》103经
、《相应部》『蕴相应』89经:
《相应阿含》103经:「于五受阴,增进思惟,观察生、灭:此色,此色集,此色
灭;此受……。想……。行……。(此)识,此识集,此识灭。于五受阴如是观生、灭
... 阅读全帖
w****g
发帖数: 570
3
索达吉堪布
十二、观苦品
上一品遮破了人我的所依——轮回,本品遮破人我的能依——痛苦。
外道及内道的有实宗认为痛苦实有,他们以自作等四边建立痛苦的存在。入宗派者尚且
如此,更何况世间人。世间人时常见到亲友叫苦连天,自己也不断感受身苦和意苦,对
于他们来讲还有什么比痛苦更真实呢?他们说:“你们佛教徒一再说万法皆空,其实这
只是口头上说说而已,你们也空不了,学佛的人也很苦。虽然你们说出了家、学了佛后
一切都很快乐,但我们感觉并不是这样,其实你们心里也很苦,跟我们没什么差别。”
这些被实执束缚的众生很难认同空性。
当然,中观宗并未否认名言中的痛苦,大乘中观的创始人龙猛菩萨在《亲友书》中就宣
说了六道的痛苦。比如地狱寒热的痛苦、饿鬼饥渴的痛苦、旁生被役使的痛苦、天人堕
落的痛苦、阿修罗战争的痛苦、人类生老死病的痛苦。
那龙猛菩萨承不承认痛苦有自性呢?不承认,本品就以理证抉择了痛苦的空性。痛苦本
是空性,只不过众生对痛苦产生了强烈的执著,《般若经》云:“苦以苦而空。”
庚三、(破人我之能依——观苦品)分二:一、以理证广说;二、以教证总结。
辛一、(以理证广说)分二:一、破四边苦;二、以此理类推他...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4
摘要
综观东西方宗教、哲学中,西方哲学、京都学派、梵我思想及道教,与佛教对存有
的定义,有极大的差别。其中最关键的差异在于:佛教是以经验主义的实证精神作为定
义之核心,而东西方其他所有的宗教、哲学体系则皆主张存有是不可知、不可证的。
根据《阿含经》佛陀所定义的存有,具有宇宙及生命根源的意义,并且是以人人皆
可实证生命本原而定义。佛教此种特有的存有定义,在佛教经典中不是一个孤证,是符
合佛教的缘起教义。此种实证意义的存有定义,有三个成立要件,并且引申出三个具操
作性意义的判断原则,对于想要实证生命本来面目的人,提供判断是否亲证生命本原之
依据,是极具启发性的判断原则。
对于关键论点──实证的可能性,本文对于哲学史上主张存有是不可知、不可证的
理由中,归纳出三种重要的理由:
1、人类的生命、能力仅具有限性,故无法实证具无限性的宇宙根源。
2、具有无限性者必是宇宙的根源。
3、康德的先验哲学认为道德公设足以作为实践理性宗教的充分理由,不必以事实
验证论证的前提。
上述三种理由错误的原因,皆是忽视实证的重要性所致。《阿含经》中提出实证主
义的存有定义,主张将一切哲学理论回归事实的检验,对于宗教... 阅读全帖
a***n
发帖数: 1993
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藏传佛教格鲁派
藏传佛教格鲁派
刘立千著
一、 格鲁派的传承
格鲁派的创建人是宗喀巴【1】(1357-1419),他出生于青海省湟中县塔尔寺
地方,本名罗桑扎巴。幼年在噶当派寺庙甲琼寺【2】出家,依顿珠仁钦学显教,
对噶当派教义有了初步认识。由师劝说并助其赴卫藏深造。先后游学了当时有名的
噶当寺院,如德瓦坚【3】、桑浦【4】、聂塘【5】、纳塘【6】、玖莫隆【7】
等,依止聂塘巴?扎巴僧格【8】、耶协僧格【9】、聂温?衮噶白【10】、顿桑巴
【11】、噶希巴?罗桑【12】、仁达瓦【13】等学习了龙树的理聚诸论、慈氏诸
论、俱舍、律经、量论等,还听了噶当教典派的《道次第导引》【14】,系统地学
习了噶当派的教法,接受了噶当派思想体系。此外还依止穹布勒巴和萨迦派、觉囊
派、噶举派的诸多大师【15】,学习了密乘下三部瑜伽和无上部的《密集》、《胜
乐》、《大威德》、《时轮》等。他把噶当派和其它派别大德的显密教法熔为一
炉,构成他自己一套完整的教法体系,为他后来建立格鲁派打下了基础。当时,宗
喀巴所处的时代正是教派僧人争夺政权【16】,进行战争,醉心政治,佛法宗教无
人过问之时,以致寺庙戒律松驰,僧人放荡... 阅读全帖
a***n
发帖数: 1993
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藏传佛教格鲁派
藏传佛教格鲁派
刘立千著
一、 格鲁派的传承
格鲁派的创建人是宗喀巴【1】(1357-1419),他出生于青海省湟中县塔尔寺
地方,本名罗桑扎巴。幼年在噶当派寺庙甲琼寺【2】出家,依顿珠仁钦学显教,
对噶当派教义有了初步认识。由师劝说并助其赴卫藏深造。先后游学了当时有名的
噶当寺院,如德瓦坚【3】、桑浦【4】、聂塘【5】、纳塘【6】、玖莫隆【7】
等,依止聂塘巴?扎巴僧格【8】、耶协僧格【9】、聂温?衮噶白【10】、顿桑巴
【11】、噶希巴?罗桑【12】、仁达瓦【13】等学习了龙树的理聚诸论、慈氏诸
论、俱舍、律经、量论等,还听了噶当教典派的《道次第导引》【14】,系统地学
习了噶当派的教法,接受了噶当派思想体系。此外还依止穹布勒巴和萨迦派、觉囊
派、噶举派的诸多大师【15】,学习了密乘下三部瑜伽和无上部的《密集》、《胜
乐》、《大威德》、《时轮》等。他把噶当派和其它派别大德的显密教法熔为一
炉,构成他自己一套完整的教法体系,为他后来建立格鲁派打下了基础。当时,宗
喀巴所处的时代正是教派僧人争夺政权【16】,进行战争,醉心政治,佛法宗教无
人过问之时,以致寺庙戒律松驰,僧人放荡... 阅读全帖
t******g
发帖数: 17520
7
发信人: fivestone (fivestone), 信区: Wisdom
标 题: 五受蕴是利刃(焰摩迦的故事续)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Oct 31 01:24:31 2014, 美东)
话说焰摩迦得法眼净后,舍利弗又对焰摩迦说了一个故事。舍利弗说,我说这个故事作
为一个比喻,有智慧的人听了这个比喻以后,就会了解到背后的含义,进而有机会获得
解脱。
故事是这样的。过去,有一个家族里的长者,是大富之家,有用不完的钱财。为了要保
护好这些钱财,他就广发告示,想要招一些仆从来帮忙看家护院。这时,他的一个仇家
恶人也听到了这个消息,于是心生一计。这个恶人就假装对这个长者非常友好的样子,
前来应聘仆从。果然,他顺利地被长者选中了,成为家里的仆从之一。这个恶人于是就
常常伺候在长者的身边,表现的尽心尽责,晚上很晚才睡觉,第二天又很早地起床,说
话非常谦卑,做事非常谨慎、恭敬。长者对他的表现非常满意,把他当作自己的亲人、
孩子一样看待,对他没有丝毫的戒备与怀疑。这时,这个恶人看到机会来了,于是偷偷
准备好了一把锋利的匕首,藏在身边。一日,乘着长者不注意的时候,迅猛地将利刃刺... 阅读全帖
i*******e
发帖数: 50
8
阿赖耶识与修行
——摘自《自在之行——佛法正道论》(华夏出版社,2010年)
作为心体的第八阿赖耶识,在《阿含经》中已见提到。如唐译《本事经》 卷三、卷六
佛说“害阿赖耶”、“灭阿赖耶”;《增一阿含经﹒如来出现四德经》中佛说世间众生
爱、乐、欣、熹阿赖耶。此阿赖耶,释为着落处、依处、窟宅、家、藏,指被末那识执
为内在自我的深层心识或心体。
到部派佛学,对深层心识的探讨,成为重大理论问题之一,建立了“细意识”、“有分
心”、“根本识”、“一味蕴”、“穷生死蕴”、“果报识”、“实法我”、“胜义补
特伽罗”、“异熟果识”、“根本蕴”、“非即蕴非离蕴补特伽罗”等深层心识,以解
释仅用六识说难以说清的轮回主体和随眠(潜在的烦恼)等问题,实际上都是阿赖耶识
的“密意说”。但其说法较显粗糙,与诸法无我之佛法核心义较难调和,不足以圆满解
释心识及轮回现象,互相之间也争议不决。后来大乘唯识学依据《解深密经》、《阿毗
达磨大乘经》、《楞伽经》、《密严经》等,用第八阿赖耶识来代替部派佛学所立细意
识、有分心等,对此识作了精致的论述,建立了以阿赖耶识为本的阿赖耶识缘起论。
阿赖耶(梵ālaya),亦译阿梨耶、...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诸法实相即缘起性空的中道?
释印顺在《般若经讲记》中说:“佛陀创觉了诸法实相,即缘起性空的中道。”1
然而,他所谓的“诸法实相”与“缘起性空的中道”却不是佛陀所开示的中道实相——
第八识真心如来藏;而是否定第七、第八识而说的无因唯缘之意识心中“缘起性空、一
切法空”的概念,本质即是无因论、断灭空的六识论恶邪见。但释印顺却又怕被说是断
灭见,因此就施设建立了“意识细心”及“灭相真如”,正是兼具了断常二见,完全落
在二边,哪里会有中道可说!
佛法所说真正的中道是指胜义谛的真实中道,也就是诸法实相—第八识真心如来藏
—之涅槃中道体性。譬如《央掘魔罗经》卷 4:
(佛告文殊师利:)“是故如来说一乘中道离于二边,我真实、佛真实、法真实、
僧真实,是故说中道名摩诃衍。”尔时,央掘魔罗白佛言:“世尊!众生不知中道,妄
想说余中道。”2
就如经中所开示的,此唯一佛乘的大乘中道才是真正的中道,但因甚深微妙故众生
难知难解,因此世尊虽然在初转法轮时即已为众生宣演此涅槃本际之中道实相,然二乘
人不知不解唯一佛乘的胜妙义理故,闻佛开示后就解读成二乘法修行事相上之中道。譬
如《中阿含经》卷 43〈根本分别品〉:
莫求欲乐极下贱业、... 阅读全帖
a***n
发帖数: 1993
1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藏传佛教格鲁派
第四、谈格鲁派的缘起性空见。
为什么得空性见则能解脱轮回?因为空的对立面是有,万法之有是由缘起而有,其法性
为空,众生由于无明执有为实有,故成为生死流转之根。所以要通达空性,悟得缘起性
空之理,才可断除人法二执,不起惑造业,彻断生死流转。欲断生死,空性最为紧要,
要明性空必先了解缘起而有之理。佛家认为宇宙万有皆由众多因缘聚合而有而存在。因
缘条件不具备就不能生,不能存在,就非有。缘起有即无自性,即是性空,而否认任何
一种存在是永远有真实性。外道则不讲性空,说宇宙万有是自性有。何为自性有?
(1)承认万有有自成性,非因缘造作,不须条件聚合,本来即有,或自然而有;
(2)不相待性,不相互关待性,不相互依存是孤立存在的实体;(3)不变易性,没有
生、住、异、灭等变化,是永恒不变的。自性有则不承认万有是缘起而有,也不承认有
空性。佛教反对自性论,说这是破坏缘起论,认为世间没有一个不依条件、不互相关待
而永恒存在的独立实体。
万法是缘起而有(存在),又是如何缘起而有?缘起之因须具:(1)因缘聚合;
(2)依靠条件;(3)假名安立。聚合缘起是小乘有部经部和大乘唯识所许,其理最粗
;...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1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自在学佛
一般人说自在、不自在,比如说自由自在、悠闲自在、好不自在。其中“自在”的意思
是说,随著自己的意志,不受拘束也毫无阻碍,心里不会感到别扭或不愉快;也就是说
,不论面对怎么样的外在环境,内心总是不会因而有一丝一毫的拘谨束缚,总是舒适自
然,这就是自在。从这样一般人对自在的定义来看待修学佛法时,就会有人认为:每天
将大部分的时间用在佛法上勇猛精进,尤其是受了佛戒,必须遵守戒律上的许多限制时
,这样学佛就不自在;而是应该活活泼泼的,应该是生活丰富、多采多姿、无拘无束,
这样才自在。就像时下年轻人说的:“只要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这就是其中比较
极端的看法。
然而这样的看法正确吗?无拘无束的自在,有著“解脱”的意涵在里面,像一般世
间人的知见,几乎都是与解脱相反的;一般人所知道的解脱、所想要的解脱,是让觉知
心自己住在没有语言妄想中,继续拥有种种五欲享受,而可以常保自我的存在,只要不
去想有什么善、恶、罪、福的果报,就可以无拘无束;所以认为要生活丰富、多采多姿
而无拘无束,才是自在解脱。所以有的人说:“我只要变得很有钱,我就自在解脱了。
”有的说:“只要有权有势当了大官,甚至当了国王、当了皇... 阅读全帖
w*********r
发帖数: 2192
1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诸法无我,谁在轮回?
惟贤长老开示:诸法无我,谁在轮回?
问:诸法无我,谁在轮回?
惟贤长老答:诸法无我,是指一切有为、无为法中,并无“我”之实体。一切法皆依因
缘而生,相互依存,无实体性。有为法虽有作用,然不常住;无为法虽常住,然无作用
。这是破执着的。若执着有“我”就等于那个神我一样,因缘就会消灭。
谁在轮回的那个“我”,是执着五蕴身为我,或者认为五蕴身死了继续轮回,继续有个
东西存在,那就是“我”,其实这不是真我,是假我。“我”有即蕴我、离蕴我。“即
蕴我”执五蕴身为我,“离蕴我”是执离开五蕴身以外有个灵魂叫我,这些都是佛法要
驳斥的。实际上,“我”是没有实体的,“即蕴我”不对,“离蕴我”也不对。轮回,
不过是一种生命识,阿赖耶识。这个阿赖耶识是一个生命主体,即业报的总体,是随着
因缘业报而轮回,它也不是主宰的,更没一个“我”的灵魂。

发帖数: 1
1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离苦得乐
所要讨论的题目是“离苦乐能离烦恼吗”?也就是说,有人问到:我们学佛是要离
苦得乐,可是经典里面又说这苦跟乐都是烦恼;如果苦跟乐都是烦恼,我们又要离苦得
乐,那不就等于是说,我们离开了一个烦恼,又到了另外一个烦恼了吗?
其实我们佛法所说苦乐都是烦恼。这个乐呢,这苦乐都是烦恼的乐,跟离苦得乐的
乐,其实它的内涵是有所不同的。譬如说在小乘里面,在小乘里面所谓的苦跟乐它是对
应的,它是在描述我们的五阴,也就是我们的色身跟我们的内心这个心理,我们的身心
都是有苦有乐的,我们永远都是不离苦跟乐。譬如说世间人都很喜欢“爱”这件事情;
我爱谁,谁来爱我,类似这样子,每个人都喜欢爱。可是我们要知道这个爱呢,它一定
有个相对的叫作恨,也就是说在我们的心法里面,一个人会有爱,表示他心中一定有另
外一个恨;因为当他的爱失去了,他就恨了,或是他的爱不能满足,他就恨了;所以显
然爱跟恨,它是同时两个并存的法。一个人如果没有把爱灭除,他的恨其实也灭除不了
;换言之,如果一个人充满了爱,爱很多,他的喜爱、贪爱非常多,那我们也可以知道
说,其实他的心中可能产生恨的东西也很多,因为这两个是相对的啊!所以苦跟乐都是... 阅读全帖
a**u
发帖数: 8107
1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合集] 不昧因果
☆─────────────────────────────────────☆
puppeteer (舟云) 于 (Sat Jan 2 11:27:18 2010, 美东) 提到:
呵呵。 你昧不昧?

☆─────────────────────────────────────☆
puppeteer (舟云) 于 (Sat Jan 2 11:30:21 2010, 美东) 提到:
黄檗是个明白人。 :)
这些人天天打来打去逗乐子,和waichi倒是一个做派,呵呵。
☆─────────────────────────────────────☆
puppeteer (舟云) 于 (Sat Jan 2 11:32:24 2010, 美东) 提到:
其实他们搞来搞去,只不过是要说明小乘里面说的明明白白的事。
佛不是全能(不落因果),只是有智慧(不昧)。
所以黄上来就给他一巴掌,呵呵。
☆─────────────────────────────────────☆
puppeteer (舟云) 于 (Sat Jan 2 11:40:36 2010... 阅读全帖
f*******8
发帖数: 3612
1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ego就是我执吗?
有人把ego翻译成我执,
我觉得两个词可以互译,表达起来也比较方便,但是也不是完全等同,
是否因为英文里很难找一个完全等同的单词表达“我执”这个概念。
ego的本意应该说是个名词,而“我执”是倒装的动词+名词(执着某东西-ego-为我),
个人理解:
ego等同于5蕴的某些表现形式,而我执是“执认五蕴(ego)为我”的迷惑。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ego是不能活的,但是如果不迷的话,不会执着ego为自我。
大乘讲”即蕴离蕴”,应该就是说,虽然有ego,但是不被ego所迷,这样就算是明白人。
而人们把“ego是最大的敌人”翻译成“我执是最大的敌人”的时候,也是对的,
因为他们的意思是让人认识这个ego,
认识了ego,自然就破除了迷惑,而不会执着ego为自我,也就破了我执。
所谓战胜“自我”,其实就是认识了ego,破除了ego引发的迷惑。
普通人虽然读禅宗,但是如果不修行,那肯定还是活在ego里而不自知,
自称是即蕴离蕴,那是口头禅。
W**N
发帖数: 1037
16
懂了。恭谢师兄点化。 :)
福蕴
五蕴取受苦,
厌离如修福。
观音加弥陀,
行善又积德。
--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阿弥陀佛!

蕴。1.五受蕴(五受阴),觉受接收之五蕴,认“贼”作父,凶戾而不知 - 有被动之
意。2.五取蕴,摄取执取之五蕴,贪爱我执而生烦恼 - 有主动之意。《俱舍论》卷一
云(大正29·2a):“烦恼名取,蕴从取生,故名取蕴,如草糠火。或
蕴属取故名取蕴,如帝王臣。或蕴生沁名取蕴,如花果树。”即名一切烦恼为取。
生命就是五蕴(相续流),或说色、受、想、行、識是組成生命的五种机能,故行善积
德不外乎五蕴。
Y**u
发帖数: 5466
17
☆─────────────────────────────────────☆
stonebench (stonebench) 于 (Fri Aug 12 11:13:16 2011, 美东) 提到:
大念住经:
。。。。。。(7)於是他持续地就身体内部观察身体,持续地就身体外部观察身体,同
时持续地就身体内部、外部观察身体。因此,他持续地观察身体当中不断生起的现象,
他持续地观察身体当中不断灭去的现象,他同时持续地观察身体当中不断生起、灭去的
现象。
於是他清楚觉知:「这是身体!」修成了只有了知和只有觉照的境界,超越执著,不再
贪著身心世界的任何事物。
石记:
依经,在断除烦恼之前,要观察。超越执著之后,还是只有觉照。
问题:
超越执著之前的“观察”与“如实知道”跟超越执著之后的“了知与觉照”是一样的吗
?是同一种觉照吗?
☆─────────────────────────────────────☆
cpath (秋十三) 于 (Fri Aug 12 11:28:55 2011, 美东) 提到:
☆────────────────────────────────... 阅读全帖
r****n
发帖数: 8253
1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关于五蕴和五取蕴的讨论
解悟:
》第一、对五蕴生厌离是对的,要灭五蕴是不对的。我上面已经说了,没有人可以灭五
蕴,但是人人可以对五蕴生厌离。
如觉:
这个说过无数次了,五蕴的灭除,不是说要你要想着灭它而灭它,这完全是错误的,五
蕴的灭除,是通过对五蕴无常苦无我的如实观察,进而厌离五蕴,舍弃五蕴,灭除贪爱
,故有五蕴名色的灭尽。
S**U
发帖数: 7025
1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关于五蕴和五取蕴的讨论
五蕴说的安立,由「四识住」而来。佛常说有情由四识住,四识住即是有情的情识,在
色上贪著──住,或于情绪上、认识上、意志上起贪著,执我执我所,所以系缚而流转
生死。如离此四而不再贪著,即「识不住东方南西北方四维上下,除欲、见法、涅盘」
(杂含卷三·六四经)。综合此四识住的能住所住,即是五蕴,这即是有情的一切。
http://www.mahabodhi.org/files/yinshun/read/database=yinshun&bo
杂阿含1175经[正闻本393经/佛光本269经](六入处相应/六入处诵/修多罗)(庄春江标点)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
时,有异比丘独处坐禅,作是思惟∶
「比丘云何知、云何见,得见清净?」
作是念已,诣诸比丘,语诸比丘言∶
「诸尊!比丘云何知、云何见,令见清净?」
比丘答言∶
「尊者!于六触入处集、{集灭}[灭、味]、患、离如实正知,比丘作如是知、如是
见者,得见清净。」
是比丘闻彼比丘记说,心不欢喜,复诣余比丘所,问彼比丘言∶
「诸尊!比丘云何知、云何见,得见清净?」
彼比丘答言∶
「于六界集、灭、味、患、离如实正知,如是,比丘如是...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2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合集] 《 中 庸 》- 道不远人
☆─────────────────────────────────────☆
waterer (快义恩仇之灌水山寨王) 于 (Tue Apr 26 22:40:08 2011, 美东) 提到:
【原文】
子日:“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诗》云:‘伐柯伐柯,其则不远。(1)’执柯以伐柯,睨(2)而视之,犹以
为远。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
“忠恕违道不远(3),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
;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庸(4)德之行,庸言之谨
。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余不敢尽。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慥慥尔(5)?”(
第13章)
【注释】
(1)伐柯伐柯,其则不远:引自《诗经·豳风·伐柯》。伐柯,砍削斧柄。柯,
斧柄。则,法则,这里指斧柄的式样。(2)睨:斜视。(3)违道:离道。违,离。(
4)庸:平常。(5)胡:何、怎么。慥慥(zao),忠厚诚实的样子。
【译文】
孔子说:“道并不排斥人。如果有人实行道却排斥他人,那就不可以实行道了。”
“《诗经》说:...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2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合集] 《 中 庸 》- 道不远人
☆─────────────────────────────────────☆
waterer (快义恩仇之灌水山寨王) 于 (Tue Apr 26 22:40:08 2011, 美东) 提到:
【原文】
子日:“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诗》云:‘伐柯伐柯,其则不远。(1)’执柯以伐柯,睨(2)而视之,犹以
为远。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
“忠恕违道不远(3),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
;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庸(4)德之行,庸言之谨
。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余不敢尽。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慥慥尔(5)?”(
第13章)
【注释】
(1)伐柯伐柯,其则不远:引自《诗经·豳风·伐柯》。伐柯,砍削斧柄。柯,
斧柄。则,法则,这里指斧柄的式样。(2)睨:斜视。(3)违道:离道。违,离。(
4)庸:平常。(5)胡:何、怎么。慥慥(zao),忠厚诚实的样子。
【译文】
孔子说:“道并不排斥人。如果有人实行道却排斥他人,那就不可以实行道了。”
“《诗经》说:...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2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关于五蕴和五取蕴的讨论
经典说阿罗汉也要观察五取蕴的无常,苦,无我,原因在杂阿含254经有解释∶
若眼常识色,终不能妨心解脱、慧解脱,意坚住故,内修、无量、善解脱,观察生灭,
……乃至无常。
耳识声,鼻识香,舌识味,身识触,意识法,不能妨心解脱、慧解脱,意坚住故,
内修、无量、善解脱,观察生灭。
譬如∶村邑近大石山,不断、不坏、不穿,一向厚密,假使四方风吹,不能动摇,
不能穿过。彼无学者亦复如是,眼常识色,乃至意常识法,不能妨心解脱、慧解脱,意
坚住故,内修、无量、善解脱,观察生灭。」
尔时,二十亿耳重说偈言∶
「离欲心解脱,无恚脱亦然,远离心解脱,贪爱永无余,诸取心解脱,及意不忘念。
晓了入处生,于彼心解脱,彼心解脱者,比丘意止息,诸所作已作,更不作所作。
犹如大石山,四风不能动,色声香味触,及法之好恶,六入处常对,不能动其心。
心常住坚固,谛观法生灭。
增支部6集55经/输楼那经(庄春江译)
以贪的灭尽,从离贪而倾心于无痴;以瞠的灭尽,从离瞠而倾心于无痴;以痴的灭尽,
从离痴而倾心于无痴。
大德!当比丘的心这样完全地解脱时,即使能被眼识知的强大色来到眼的领域,也
不能占据他的心,他仍保有不杂染的心,稳固、... 阅读全帖
b***n
发帖数: 13455
23
作者:六道惊魂
日期:2013-7-19
 字数:8512
甫一接近楚婉冰的秀帐,龙辉脸色丕变,沉声道:「小心,内有蹊跷!」
楚婉冰、魏雪芯和林碧柔立即把住秀帐其余三个方位,龙辉抬手一翻,刮出
一道劲风,将整个帐篷给掀起,里面竟是空无一人,苏毓仙早已不见行踪。
魏雪芯大吃一惊,道:「内营的每一个角落都是娘亲和我联手布下的剑意结
界,无论是谁出入都会引来我们的感应,这昊天圣母是如何消失的,为何我竟然
一点都感觉不到呢?」
林碧柔道:「昊天圣母功体已经被锁住,她独自脱逃的可能性不大,唯一可
能就是有人出手相救,难道是沧释天?」
魏雪芯摇头道:「可能不大,沧释天既然能救走昊天圣母,为何不去救他儿
子,再说即便是沧释天本尊出手,也不可能同时瞒过我跟娘亲的剑心感应。」
楚婉冰沉声道:「雪芯,有没有可能在不惊动你和二娘的情况下将人带走?

魏雪芯沉吟数刻道:「除非是懂得剑阵排布,才有此可能!」
楚婉冰叹道:「雪芯,你快用剑心试一试,看看能不能在四周找出一些蛛丝
马迹?」
魏雪芯嗯了一声,阖目凝意,剑心通神,楚婉冰也跟她配合,运用...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144
2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大乘百法明门论图解
《大乘百法明门论》简介
作者 : 不详
《大乘百法明门论》简介
【大乘百法明门论】
一卷。世亲造。唐.玄奘于贞观二十二年(648)在长安北阙弘法院译出。又作《大
乘百法明门论略录》、《百法明门论》、《百法论》、《略陈名数论》。收在《大正藏
》第三十一册。
作者世亲为印度大乘佛教瑜伽系学者,着述弘富,有千部论师之称。其所造论译成
汉文的约三十部,此《百法明门论》即其一种,被称为瑜伽十支论之一。本论是据《瑜
伽》五分中本事分、略陈名数的著作。内容略以三门分别:(1)引经标宗,即‘如世
尊言’等。(2)寻经起问,即‘何等一切法’等。(3)依问次第作答:先明‘百法’
以解答‘何等一切法’问题,复明‘二无我’以解答‘云何为无我’问题。
关于明一切法的部分,分五大类,共有百法:第一类心,有八法。第二类心所有,
有五十一法,又分为六位:(1)遍行有五法,(2)别境有五法,(3)善有十一法,
(4)烦恼有六法,(5)随烦恼有二十法,(6) 不定有四法。第三类色,有十一法。
第四类心不相应行,有二十四法。第五类无为,有六法。在说无我方面:初明人无我,
后明法无我。本论对于一切法与无我法,都作了简要的分析...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2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关于五蕴和五取蕴的讨论
苦灭,是对五取蕴的渴爱完全舍弃、除去、解脱、无执。
南传中部第9经 正见经
诸贤!如何是苦?如何是苦之集?如何是苦之灭?如何是达苦灭之道?
曰∶生是苦、老是苦、病是苦、死是苦、愁、悲、苦、忧、恼亦苦,求不得是苦,约而言之,五取蕴是苦也,此谓苦。
复次,如何是苦之集?曰∶其渴爱也,彼更引导于存在,而伴喜贪,彼于此而为享乐者也。即欲爱之渴爱、有之渴爱、无有之渴爱也。此谓苦之集。
复次,如何是苦之灭?曰∶彼之渴爱完全离灭、舍弃、除去、解脱、无执,此谓苦灭。
http://www.ahan.tk/view/6/9/
MN 9
http://www.accesstoinsight.org/tipitaka/mn/mn.009.ntbb.html
15. "And what is suffering, what is the origin of suffering, what is the cessation of suffering, what is the way leading to the cessation of suffering? Birth is suffering; aging ... 阅读全帖
b***n
发帖数: 13455
26
第七章 阵前同宗生死射 忠义将军骨肉离
折翎摇头,凝重道:「我不相信!」
折可求叹口气,再劝道:「你初闻此讯,不愿相信也是正经。但此事乃……」
折翎抬手止住折可求话语,沉痛道:「叔父,此事我幼时曾听佟叔叔提起过,
知你所言非虚。我所言不信者,乃是不信叔父你劝我降金之言发自真心!」
折可求闻言一愣,眯了眼将折翎细细打量了一番,过了半响方叹道:「使小
翎你失落于野,怕是我折家子孙辈最大的损失!」侧头瞪了一眼又欲叫嚣的折彦
义,阻住他话语,对折翎续道:「不错!祖辈是否匈奴,与现下有何关联?我折
可求又怎会如此迂腐不堪?折氏入华夏已近千年,服饰习俗与中原无异,心中也
早已当自己是不折不扣的汉人。金人入寇,破我家国,折氏子弟个个感同身受,
恨不能生啖胡虏血肉!」顿了顿,将激昂转作一叹,道:「我奉命率军解太原之
围,三战三败,无奈退守府州。金将娄宿挟我父及三子劝降,并许以关中之地。
当时府州军马新败,甲兵不完,我为保祖宗宗庙,只得羞愧而降。降金之后,我
一面同金人虚与委蛇,一面暗中将反对降金最激烈的族人分路送出,散于中原、
江南。一来避祸,二来留我折氏忠义一脉。只可惜近来金人察觉我动作,断... 阅读全帖
t********e
发帖数: 48
27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五十八。离世间品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魔。何等为十?所谓︰
蕴魔 生诸取故;
烦恼魔 恒杂染故;
业魔 能障碍故;
心魔 起高慢故;
死魔 舍生处故;
天魔 自憍纵故;
善根魔 恒执取故;
三昧魔 久耽味故;
善知识魔 起着心故;
菩提法智魔 不愿舍离故
是为十。菩萨摩诃萨应作方便 速求远离。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魔业。何等为十?所谓︰
1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根 是为魔业;
2恶心布施 嗔心持戒 舍恶性人 远懈怠者 轻慢乱意 讥嫌恶慧 是为魔业;
3于甚深法心生悭吝 有堪化者而不为说 若得财利恭敬供养 虽非法器而强为说 是为魔
业;
4不乐听闻诸波罗蜜 假使闻说而不修行 虽亦修行多生懈怠 以懈怠故 志意狭劣 不求
无上大菩提法 是为魔业;
5远善知识 近恶知识 乐求二乘 不乐受生 志尚涅槃离欲寂静
是为魔业;
6于菩萨所起嗔恚心 恶眼视之 求其罪衅 说其过恶 断彼所有财利供养 是为魔业;
7诽谤正法不乐听闻 假使得闻便生毁呰 见人说法不生尊重 言自说是 余说悉非 是为
魔业;
8乐学世论巧述文词 开阐二乘 隐覆深法 或以妙义授非其人 远离菩提住于邪道 是为
魔业;
S**U
发帖数: 7025
2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 中 庸 》- 道不远人
"越忧悲" 是解脱道的目标,比喻成没病。
修行之道比喻成药。两者不同。
阿含讲修行,观苦谛可以观蕴,观苦谛可以观六处或十二处,观苦谛可以观四界差别或
十八界,或观有受皆苦。修止,南传归纳成四十种。药远不只一种。
集谛的无明,是没有四谛现观,因而执取五蕴为我,或是离蕴计我。
S**U
发帖数: 7025
2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关于五蕴和五取蕴的讨论
阿毘达磨大毗婆沙论卷149 根蕴第六中触纳息第三之一
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T27/1545_149.htm
云何「明触」?
答∶无漏触,即三无漏根相应触。
云何「无明触」?
答∶染污触,即一切烦恼、随烦恼相应触。
阿罗汉没有体验现法涅磐时,六根对境是「明触」,离(贪嗔痴)系受,不生后有爱,
不生四取。
S**U
发帖数: 7025
30
杂阿含105经就是明确反对离开五蕴有如来。如来藏就包括在本经所破斥的第二种「彼
第二师见今世后世真实是我,如所知说者,则是常见。」
反对「离蕴计我」的阿含经文很多,连大乘龙树的中论、月称的<入中论>都还用如本
经的「二十种观如来」不可得。
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0105.htm
杂阿含105经[正闻本173经/佛光本107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尔时,有外道出家,名仙尼,来诣佛所,恭敬问讯,于一面坐,白佛言∶
「世尊!先一日时,若沙门、若婆罗门、若遮罗迦、若出家,集于希有讲堂,如是
义称∶『富兰那迦叶为大众主,五百弟子前后围遶,其中有极聪慧者,有钝根者,及其
命终,悉不记说其所往生处;复有末迦梨瞿舍利子,为大众主,五百弟子前后围遶,其
诸弟子有聪慧者,有钝根者,及其命终,悉不记说所往生处。』如是,先闍那毘罗胝子
、阿耆多翅舍钦婆罗、迦罗拘陀迦栴延、尼揵陀若提子等,各与五百弟子前后围遶,亦
如前者。
沙门瞿昙尔时亦在彼论中言∶『沙门瞿昙为大众主,其诸弟子有命终者,即记说言
∶「某生彼处,某生此处。」』我先生疑,云何沙门瞿昙... 阅读全帖
p*****n
发帖数: 1415
3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关于佛在世时,是否还有5蕴

谢谢你提醒
这帖我发出去后 也觉得怪怪的 似有不妥
我目前是”假修行” 意思是
看起来好像有做什么修行动作 例如行禅
嘴巴说说很多法理 甚至如何修行也能说出一套
其实自己知道 自己并没有那么想解脱 没有那么想要离苦 没有要求真相
这一切都假的 只是形式的修行
当去请教师父修行问题时
更明显的自知 自己混在其它认真热心求道的人里面 鱼目混珠
骗自己 好像自己有多热心 才东问西问修行的事
这也骗师父的一片热心
我不想做这种事了
是那一点好奇而已 那就好奇 不假装要修行解脱 离苦
好奇阿含教义 好奇修行是怎么回事
看到自己知道的东西 别人说错 暗中高兴一下
只是想让自己高兴一下 这种好奇也很虚假
如果抑制了好奇 没有好奇 还剩什么支撑自己着求法、修行?
可能只是另一个虚假的心态在支撑而已 根本没有踏实的感触
r****n
发帖数: 8253
3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关于五蕴和五取蕴的讨论
解悟:
第一、对五蕴生厌离是对的,要灭五蕴是不对的。我上面已经说了,没有人可以灭五蕴
,但是人人可以对五蕴生厌离。
r****n
发帖数: 8253
3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关于五蕴和五取蕴的讨论
如觉问:按照你的理论,五蕴本身是不苦的,那么干嘛要厌离五蕴呢。
解悟:
五蕴是无常的,无我的。而我们无始以来,以它为常,为我,所以才苦。所以要厌离。
一旦不以它为常,为我,就不苦了(解脱了----从苦中解脱-----何谈还苦)。如果还
苦,不是真解脱。
y****e
发帖数: 1785
34
刊《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
摘要: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一直得到学界的赞扬,然而深入审视,实乃以新
的文字资料参证古籍文献资料,不必看作“二重证据”,其中以商代君主世系推想“夏
后氏世系之确实”,更是严重的逻辑错误。“二重证据法”是针对“古史辨”派提出的
反对理念,在中国现代史学史上起到阻断史学革命、将传统史学过早衔接于新史学的作
用。此后史学界在上古史的研究中,将“二重证据法”的负面作用扩大、滥用,造成不
良的影响,应当及早摒弃。
关键词:王国维 二重证据 古史辨 考古学
王国维是20世纪初期杰出的史学家,早在1917年,他就通过辨识甲骨文字、破解其
中历史信息而撰成《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续考》等重
要论著,取得了确证殷商君王世次的重要学术成就。1925年,他又高调提出所谓“二重
证据法”的命题,成为学术史上被多数人评价极高的史学方法。然而细检众论,随声者
多、考实者寡,对于“二重证据法”这个影响重大的问题,理应置于大的学术背景及史
学史的进程中重新审视。
一、“二重证据法”风靡于世的时代因缘
历史学在其持续发展... 阅读全帖
B*******c
发帖数: 5056
35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说说离我家不远的一个中餐馆
你凭什么要求老板随波逐流?剑走偏锋,不走寻常路,是人家的自由,说不定商机就蕴
藏其中。
你喜欢所谓的窗明几净,是被洗脑的结果。
D*******r
发帖数: 2323
36
幸好柯洁输给范蕴若那盘没公开,否则就只差3-4分了。
r****n
发帖数: 8253
3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Re: 惊天的佛教秘密! (转载)

这是大邪见,这种邪见称为离蕴我邪见。即认为不同于五蕴,存在某个不生不灭的东西。
这个东西能够创造五蕴,能够主宰五蕴。
在轮回的状况下,只有五蕴,没有别的了,这一点经典已经说得非常清楚。
在轮回终止的状况下,则只有涅槃这个绝对的存在,没有五蕴。
涅槃这个绝对的存在和五蕴完全不能兼容。
就像微观粒子的波动性和粒子性完全不能兼容,要么是波动性,要么是粒子性。
完全不能。
r****n
发帖数: 8253
3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无我的讨论

根本就没有"自我",还谈什么知不知道自己是谁。这是个伪命题。
解脱后的阿罗汉,知道自己是阿罗汉
无余涅槃后的阿罗汉,名色灭尽,五蕴灭尽,这个时候的状况,你无法想象,远超出你
的理解力。
码字确实仅仅是五蕴,如果认为五蕴之外还有某东西在主宰控制的,佛法叫做离蕴我邪
见。是常见。
S**U
发帖数: 7025
39
证初果,破我见,明白心是什么的阿难,在《楞严经》被写成被佛一问就崩溃了。写《楞严经》的真能忽悠。
「心是独立于物而存在的」是明确的我见,阿含经叫离蕴计我,阿难听佛说了无数次,难道不问佛陀,自己以前是不是理解错了?
Big joke.
r****n
发帖数: 8253
4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再贴“在世明师与名师”

我又要吐了。
一个连基本的佛所说的无我到底是什么都没搞清楚的人,一个自己所修百分百是导向有
“我”的人。在这里不断呓语。
前面我曾经看过你的一个帖子,当时就想骂你。
你所说的,根本就是佛陀所说的离蕴我邪见,前面seeu也说得很清楚。
我就知道为什么说无我,为什么无我对解脱如此重要,所谓的“我”之错觉又是如何产
生的,可是对一个连佛法所说的“我”到底是指什么都搞不清楚的人,对你讲这些有什
么意义呢?
r******4
发帖数: 178
41

这个人又是听了老歪的一套胡扯然后以为这是佛法。
佛法根本没有这种观点,佛法所说的欲界色界无色界不是什么各自以什么什么为我。三
界只是对各自名色五蕴的一种描述,比如欲界众生的色身比较粗重,对色等的欲望很强
,而色界众生的色身比较微细,对色的欲望不重,但是偏向于禅定之乐。无色界佛陀本
人没怎么描述,一般认为无色界天人没有色身,只有名法,其永远在禅定之乐当中。
而三界当中不管哪一界,实际都是将自己的“身”错认为我的,只是他们的身,各自表
现特征不同。
waichi这个以什么什么为我,其实正反应了他的我见,因为他所谓的我见,根本就不是
佛陀所说的主宰,恒常,独立的“我",而是他自己认为的自我意识感觉的依附,就是
它所谓的命根,以身体为命根,他认为有我,而不以身体为依附的命根,可以处处以其
为命根,被他称为无我,称为自由。
这个和佛法所说的完全是两回事。而waichi自己所谓的不生不灭的见性,其实正是佛法
破斥的我见。
这个freeman,总喜欢说身体其实不是我,而它所指的,就是真正的我不是身体,而是
。。。。,佛法称这个为离蕴我邪见。
正确的是,无论是身体之内也好,还是身体之外也好,都没有任... 阅读全帖
r****n
发帖数: 8253
4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佛法幽深,难信,难解,难入
佛法无我的又一个最新解释
五蕴不是我,不以五蕴为我。
这暗示五蕴之外有个“我”(或者再玩弄点不二论),有个主宰,佛陀将其列为离蕴我
邪见。
r****n
发帖数: 8253
4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关于五蕴和五取蕴的讨论
解悟:从凡夫到解脱,要灭的十结全部是“心”结,所以又称“心解脱”。
如觉:这所有的结,全部导向厌离舍弃五蕴。
r****n
发帖数: 8253
4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关于五蕴和五取蕴的讨论
有因有缘:
向解悟请教四个问题:
一:第四禅,舍念清净,心一境性,请问此时是否有贪?若无,第四禅=涅槃?
二: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此句怎么解呢?受、想、行、识非生
灭法?非应生灭灭已?
三:证涅槃必灭无明,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触灭则受灭,问
题来了,无触了,受还没灭吗?
四:以色受想行识中的 “受 ” 举例:您所说离贪爱即能涅槃,不必灭诸受,那您看
一下这段对话,怎么解释
【舍利弗有一次说:“同修啊!涅槃真是快乐!涅槃真是快乐!”优陀夷问 他:“可
是,舍利弗,我的朋友,如果连感觉都没有了,怎么会有快乐呢?” 舍利弗的答案具
有高度的哲学意味,而不是一般所能了解的。他说:“没有 感觉本身就是快乐。”】
请问:涅槃中有受吗?受不灭吗
r****n
发帖数: 8253
4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关于五蕴和五取蕴的讨论
没想好:
我群里,有跟你一样见解的人。这个问题我们在群聊也讨论过很多次了。事实上,按照
你的理解,有两种可能性:
第一、如果不对五蕴本身生厌离,谈解脱有点自欺欺人,天方夜谭的味道。
第二、不认为五蕴本身是苦,就留了些余地和空间出来,让很多人以为可以在不执着的
同时享受五蕴世间。甚至可以在此基础上发展出很多莫名其妙的东西来。你认为对五蕴
不执取,就不苦了,心就解脱了。这是种认识。但五蕴本身无常即苦,是事实。
无常即苦的真理,早已涵盖了五蕴本身。你如果不觉得它是无常的,不觉得它是无常即
苦的,你怎么能对它向厌呢?怎么去除对它的欲贪呢?你灭除对它执取的基础在哪呢?
再换个角度来说,如果五蕴本身是圆满的,是不苦的,那么执取它又有什么问题呢?
J******s
发帖数: 7538
4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关于五蕴和五取蕴的讨论
真能实践南传十六观智的话,到了高级境界,厌离五蕴和去除贪爱是并行不悖的。
你为什么非要把二者对立起来呢?
J******s
发帖数: 7538
4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关于五蕴和五取蕴的讨论
顶这个!
这段最正点
尔时,二十亿耳重说偈言∶
「离欲心解脱,无恚脱亦然,远离心解脱,贪爱永无余,诸取心解脱,及意不忘念。
晓了入处生,于彼心解脱,彼心解脱者,比丘意止息,诸所作已作,更不作所作。
犹如大石山,四风不能动,色声香味触,及法之好恶,六入处常对,不能动其心。
心常住坚固,谛观法生灭。」

念。
J******s
发帖数: 7538
4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关于五蕴和五取蕴的讨论
虽然我赞成你说的,但是这个解悟哪里说修行是盯着贪爱了?
还是那句话对五蕴的厌离和对贪爱的灭尽是并行不悖的。
S**U
发帖数: 7025
4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关于五蕴和五取蕴的讨论
《转法轮经》说知苦、断集。当生要舍弃(断)的是烦恼,不是苦(阿罗汉还会有身苦
)。苦的因断,未来世五蕴不起(不受后有),则苦灭。
佛陀与许多阿罗汉证果后,还活著,并没有舍弃五蕴中的色身。
观五蕴是无常,所以是苦。知五蕴是是苦,则厌离,喜贪尽,心解脱,这是阿含经多次
宣说的修行次第,有余涅盘,还被色身生灭所压迫。解脱者,未来世五蕴不起,无余涅
盘,苦究竟灭。

者他们不愿意承认某些原始经典),并且他们是否定南传的。
对的。
r****n
发帖数: 7315
5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关于五蕴和五取蕴的讨论

知道你的理解了。
那我这糊涂蛋就离你这聪明人远点了。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