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 发帖数: 296 | 1 唐初科考录取比例为总人口的1/50000
与现代高考性质不同,古代科举是一种功名考试,考中即可入仕当官,考试和录取要
求均很严格。
古代科举考试分乡试、会试、殿试三级,被录取后,对应身份是举人、贡士、进士。
科举录取比例比现代高考低很多,而且不同朝代或同一朝代不同年份都不一样。唐代的
录取比例相对偏低。据《通典·选举三》,唐代“贡士之法,多循隋制。上郡岁三人,
中郡二人,下郡一人,有才能者无常数。”唐初大郡一般在3万户以上,以每户平均5口
人来说,至少有15万人,换算下来,录取比例为总人口的1/50000。
到唐高宗时,录取比例开始上升。特别是在武则天当政后,录取名额大幅增多,科举
已成为读书人入仕的最主要路径。
据《朝野佥载》:“乾封(唐高宗年号)以前选人,每年不越数千;垂拱(武则天年
号)以后,每岁常至五万。”
曾任洋州刺史的唐代经学家赵匡在其《举选议》中称,尚书省考试录取,“大率二十人
中方收一人”,录取率大概是5%。虽然此录取率比唐初增加许多,但因考生越来越多,
录取率仍较低,所以出现了《通典·选举五》所说的情况:“故没齿而不登科者甚众。”
唐朝科举各科的录... 阅读全帖 |
|
h****3 发帖数: 339 | 2 林黛玉为什么就不劝贾宝玉致力于功名呢?说句实话,宝钗湘云其实也没什么错啊,身
为贾府的公子,不考功名,做什么呢?这样的道理,难道林黛玉不懂?
我曾经说过,《红楼梦》是一部通篇充斥着“互为本文”的文本。这不,很早之前,我
曾经分析的林黛玉家的情况的“本文”来了,就是这段。林家作为列侯门第,业经六世
,林如海是前科的探花,可是说是钟鸣鼎食书香门第之家,林黛玉焉能不知道功名的大
道理?她知道的,就是因为知道得太多太深,反而对科举深恶痛绝起来。
这个问题,其实我说过的。林黛玉家表面是科举的成功者,其实是科举的受害者。林如
海是前科的探花,巡盐御史,风光得很,可是其中的甘苦只有林家人知道。贾敏病死,
贾府接林黛玉的时候,林如海自己对女儿说的,汝父年将半百,好嘛,一个快五十岁的
男子,其实女儿才六七岁,四十岁以后才生的孩子。林黛玉的弟弟,比林黛玉更弱,先
天不足之症,三岁便夭折了。之前我说这个问题,好多人存疑,认为不至于此,读书不
会耽误要孩子。去好好的了解一下古人考功名是怎样的情况也许就不会有这样的疑问了
,闭门苦读不说,科举一科,一去一两年都是有的,那种对精神、身体的高度压力和折
磨,不是现在... 阅读全帖 |
|
h****3 发帖数: 339 | 3 林黛玉为什么就不劝贾宝玉致力于功名呢?说句实话,宝钗湘云其实也没什么错啊,身
为贾府的公子,不考功名,做什么呢?这样的道理,难道林黛玉不懂?
我曾经说过,《红楼梦》是一部通篇充斥着“互为本文”的文本。这不,很早之前,我
曾经分析的林黛玉家的情况的“本文”来了,就是这段。林家作为列侯门第,业经六世
,林如海是前科的探花,可是说是钟鸣鼎食书香门第之家,林黛玉焉能不知道功名的大
道理?她知道的,就是因为知道得太多太深,反而对科举深恶痛绝起来。
这个问题,其实我说过的。林黛玉家表面是科举的成功者,其实是科举的受害者。林如
海是前科的探花,巡盐御史,风光得很,可是其中的甘苦只有林家人知道。贾敏病死,
贾府接林黛玉的时候,林如海自己对女儿说的,汝父年将半百,好嘛,一个快五十岁的
男子,其实女儿才六七岁,四十岁以后才生的孩子。林黛玉的弟弟,比林黛玉更弱,先
天不足之症,三岁便夭折了。之前我说这个问题,好多人存疑,认为不至于此,读书不
会耽误要孩子。去好好的了解一下古人考功名是怎样的情况也许就不会有这样的疑问了
,闭门苦读不说,科举一科,一去一两年都是有的,那种对精神、身体的高度压力和折
磨,不是现在... 阅读全帖 |
|
Z*****l 发帖数: 14069 | 4 金庸政治学之《书剑恩仇录》1——如无陈家洛,谁是总舵主?
一、如果没有陈家洛
一把手退下来了,谁来接替他的位置?这是个问题。
在封建社会,皇帝自然是一把手,采用世袭制,若不是整个江山被人一窝端的话,
就总是自家人称孤道寡,但自家人也不见得一团和气,少不了争储夺位的事情发生,比
如康熙传位雍正,便成了千古谜团,赵匡胤和赵匡义兄弟的烛影斧声也是一例。如果身
在官场,这事情就更复杂,各部门的一把手要是退了,就涉及外调和内部提拔的问题,
而外调调谁,内部提拔又提拔谁,里面学问大了。
红花会是金庸武侠处女作《书剑恩仇录》当中的正义团体,与朝廷对立,乾隆对其
也畏惧三分。如此庞大的组织,如此实力雄厚的帮派,在《书剑》一书开始时,也遭遇
了一次一把手的更迭。
不过作为与满清朝廷对立的大帮派,红花会的总舵主俨然小皇帝,于老舵主去世了
,就传位给义子陈家洛,而且陈家洛身世特殊,是乾隆的亲弟弟,又是天池怪侠的高徒
,加上于老舵主没有子嗣,总舵主的位置非他莫属。
但如果没有陈家洛这个人的话,又会是谁来做这个拥有七万人的大帮派的总舵主?
对于红花会这样一个大帮派来说,外调一把手的可能性几乎为零(陈家洛作为原总... 阅读全帖 |
|
l*****9 发帖数: 9501 | 5 伐清 *正文 第三十五节 巩固(下)
邓名希望把大量缙绅子弟送到四川接受军事训练,在他看来这对胶东继续增强军事
实力有很大的好处。
“胶东的缙绅有钱有粮,能够承担他们的子弟的学费,而且这些人到了四川我就比
较容易把他们变成帝国主义者。”邓名的这个如意算盘已经在心里打了很久了,这些缙
绅子弟不但在思维方式上容易被同化,而且还会因为在川军中接受训练而感到帝**队的
强大,产生出帝**队的畏惧心理。
不过邓名算盘打得虽好,但扶清议院却不愿意向四川派出学员,他们知道川军很强
大,但是首先不认为邓名会倾囊相授,其次担心自己的子弟会被用去当炮灰。这些缙绅
理解不了为什么需要长期和专业的训练才能让胶东军脱胎换骨,而且他们的军队组织也
不需要这样广泛的军事训练。
缙绅军队的军队结构是一板一眼按他们在乡间的人身关系来的,稳固到了僵化地步
,佃户出身就不可能出任到军官,而秀才就是要服从举人长辈的指挥。现在这个军队的
战斗力已经让缙绅议院很满意了,他们并不觉得有进一步提高的必要,更不会从佃户士
兵中选拔表现杰出的人员去接受军官训练——就是这些邓名觉得有前途... 阅读全帖 |
|
a*****y 发帖数: 33185 | 6 兴亡周期律和国强民弱局面之形成(1)
http://book.sina.com.cn 2009年08月11日10:36 新浪读书
提要:
当政治试图严密控制社会的时候,实际上是国家锁死了社会;静止僵化的社会反过来又
锁死了国家,即社会结构又制约了政治的作为。在“国家—社会双向锁死”的情况下,
中国社会就会保持在农业文明的状态中,只有量的累积,而没有质的突变。一个试图控
制社会一切的国家,是以牺牲社会发展为代价换取稳定的。它虽免于社会变革对政治的
威胁,却崩溃于社会固有结构不可克服之矛盾。强悍的国民虽然会以拳头和意志带给国
家统治阶层很多课题,政治体制因此面临极大挑战,但却迫使统治阶层进化,利用人类
的一切文明成果,建立更高明的政治制度。须知:民强才能国强,只有社会多样化的健
康发展,才能给国家民族带来真正福祉和根本利益。
从某种意义而言,社会不得已生出了专制政治这个孽子。当儿子反过来教训老子的时候
,天道就沦丧了。——题记
客:韩非子认为民众愚蠢、奸猾、贪婪、鄙俗,这岂不是以偏概全了,个人难免有缺点
,但把人民这个整体都视为“群氓”,是很恶毒的观点,听起来很不舒服。
主:韩非子直截了当... 阅读全帖 |
|
a*****y 发帖数: 33185 | 7 【 以下文字转载自 FaJia 俱乐部 】
发信人: arthury (非正常人类研究中心主任), 信区: FaJia
标 题: 《王权论》王权政治的社会与民众观 (转载)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un Jan 2 21:03:43 2011, 美东)
【 以下文字转载自 Wisdom 讨论区 】
发信人: arthury (非正常人类研究中心主任), 信区: Wisdom
标 题: 《王权论》王权政治的社会与民众观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ue Nov 30 02:00:34 2010, 美东)
兴亡周期律和国强民弱局面之形成(1)
http://book.sina.com.cn 2009年08月11日10:36 新浪读书
提要:
当政治试图严密控制社会的时候,实际上是国家锁死了社会;静止僵化的社会反过来又
锁死了国家,即社会结构又制约了政治的作为。在“国家—社会双向锁死”的情况下,
中国社会就会保持在农业文明的状态中,只有量的累积,而没有质的突变。一个试图控
制社会一切的国家,是以牺牲社会发展为代价换取稳定的。它虽免于社会变革对政治的
威胁,却崩溃于社会固... 阅读全帖 |
|
t**c 发帖数: 257 | 8 废除高考:亡国之道!
又是一年六月六,紧张激烈一如既往。高考生同孕妇一般成了家庭乃至社会的重点保护
对象,大太阳地下殷殷期盼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并不见少。出租车司机都开起了爱心送
考车,北京的单双号限行临时取消;为给考生大巴让路,甚至封闭道路,交警开道,大
家都如同给人家让路去医院生孩子一样,觉得理所当然,鲜有抱怨。一个苦读十年,一
个十月怀胎,说高考如重生,实不为过,却是更难产一些。而年年如此,虽然从七月改
到了六月,还是同样的热度同样的紧张。而同样的十年,同样的四十八小时,又是几家
欢喜几家愁。“素质教育”的口号喊了一万年,高校扩招也已十多载,这独木桥,却似乎
总是不够宽。
每年这个时候,也是关于高考的争论最为激烈的时候。高考如紧箍咒,从初中甚至小学
开始便套在每个学生头上。高考如战场,激烈而残酷,从感情上,活生生的人被冷冰冰
的分数所左右,谁都不舒服。而现实中,翻来覆去,高考却不仅仅是几乎每个学生,更
是整个社会绕不过去的坎儿。事情也做了不少,所谓高考加分,所谓高中校长推荐,所
谓高校自主招生,朱清时老先生更自立门户,要为“国家闯出一条路”。初衷自然都好,
但不消一两年,加分成了拼... 阅读全帖 |
|
f****o 发帖数: 8105 | 9 邪淫之恶在中国古代被认为是非常严重的犯罪行为,把它列为万恶之首,被认为是逆天
叛道、悖逆伦常之举。因为邪淫从未婚女子的角度看,会毁女子贞节、坏女子未来、堕
女子父母名声;从已婚女子的角度看看,毁女子贞节、辱夫家名声,污子女出身;从参
与邪淫男方的角度看,则受堕名毁誉、削福伐寿,妻女被淫,断嗣绝后之报。所以,邪
淫之报的惨烈,也让后人悚然。
清朝福建地方有一位士子,家境平常,年少时与一富户家的女儿,定有婚约。其父终生
为人谨慎,尽其所有做各种善事,到命尽寿终的时候,除了一生为子孙所积的阴德外,
已无财物留给自己的儿子。士子家由是陷入困顿,到结婚年龄时只能借贷娶妻。
士子娶妻前做了一梦,梦中自己到了一处与人间全然不同的地方,青砖碧瓦、朱栏画栋
,有一群女子正在绣一领锦袍,就问绣的锦袍做什么用啊,绣女说:“我们绣的是状元
锦袍。”士子仔细察看,上边绣着自己的名字,由此心中欢喜,并且有了自负的心。
结婚时,富家家翁嫌弃女婿贫穷,就让自己家的女仆和女儿桃李相代,嫁入士子之家。
由于该女子容貌婉娩、行止端庄,士子也就没有发现其伪。后来,士子到岳父家省亲时
,听到里巷中的无赖揶揄、调笑自己是婢女之婿... 阅读全帖 |
|
t*****n 发帖数: 362 | 10 邪淫之恶在中国古代被认为是非常严重的犯罪行为,把它列为万恶之首,被认为是逆天
叛道、悖逆伦常之举。因为邪淫从未婚女子的角度看,会毁女子贞节、坏女子未来、堕
女子父母名声;从已婚女子的角度看看,毁女子贞节、辱夫家名声,污子女出身;从参
与邪淫男方的角度看,则受堕名毁誉、削福伐寿,妻女被淫,断嗣绝后之报。所以,邪
淫之报的惨烈,也让后人悚然。
清朝福建地方有一位士子,家境平常,年少时与一富户家的女儿,定有婚约。其父终生
为人谨慎,尽其所有做各种善事,到命尽寿终的时候,除了一生为子孙所积的阴德外,
已无财物留给自己的儿子。士子家由是陷入困顿,到结婚年龄时只能借贷娶妻。
士子娶妻前做了一梦,梦中自己到了一处与人间全然不同的地方,青砖碧瓦、朱栏画栋
,有一群女子正在绣一领锦袍,就问绣的锦袍做什么用啊,绣女说:“我们绣的是状元
锦袍。”士子仔细察看,上边绣着自己的名字,由此心中欢喜,并且有了自负的心。
结婚时,富家家翁嫌弃女婿贫穷,就让自己家的女仆和女儿桃李相代,嫁入士子之家。
由于该女子容貌婉娩、行止端庄,士子也就没有发现其伪。后来,士子到岳父家省亲时
,听到里巷中的无赖揶揄、调笑自己是婢女之婿... 阅读全帖 |
|
z*******2 发帖数: 2643 | 11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状元,是唐武德五年壬午科状元孙伏伽。
○历代状元中,最为后世钦敬的民族英雄,是南宋宝四年(1256年) 丙辰科状元文天祥
。他以崇高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被誉为“状元中的状元”。
○ 历代状元中,对中国政治局势起过重大影响和作用的,是清咸丰六年(1856 年) 丙
辰科状元翁同龢。他一生两为帝师,在晚清帝、后两党之争中为帝党首领。甲午中日战
争后,积极支持康有为变法主张,并密荐之于光绪皇帝,最终促成“戊戌变法”, 使
当时政局发生重大变化。
○历代状元中,唯一由状元而成为皇帝的,是西夏天庆十年(1203年) 癸亥科状元李遵
顼。他是夏宗室齐王李彦宗之子, 于天庆十年 (1203 年) 参加西夏科举考试,廷试得
中第一,成为状元。袭封齐王,又擢升大都督府主。后于西夏皇建二年(1211 年) 发动
宫廷政变,废夏襄宗自立,成为皇帝,是为夏神宗。
○历代状元中,有据可考最早在科举考试中连中“三元”的状元,是唐建中二年(781
年) 辛酉科状元崔元翰。他先后考中京兆府解头(解元) 、进士状头(状元) 、博学宏词
科敕头、制科三等敕头。
○历代状元中,唯一由武状元而位至宰相者,... 阅读全帖 |
|
M******8 发帖数: 10589 | 12 科举制度才过去100多年,就几乎没人知道它是怎么选拔人才的了。
这是1904年中国最后一次科举的试题,看看你们能答多少?
最后一次科举考试试题
http://history.news.163.com/09/0608/00/5B8BICVC00011247.html
2009-06-08 00:00:24 来源: 网易历史
对照“腐朽”的科举制度的最后一份考卷,我们在今天能发现些什么?
1904年7月4日,清朝举行了一次照律的科举考试。在礼部会试中选拔出来的273名贡士
,参加了名义上由皇帝主试的殿试。由于清廷于次年宣布废除科举,因此此次甲辰科考
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科举考试。这次殿试的前三名为:状元刘春霖、榜眼朱汝珍、
探花商衍鎏。参加此次科考的还有谭延闿、沈钧儒等人。此次科考的试题如下:
第一场史论五篇:
1、“周唐外重内轻,秦魏外轻内重各有得论”。
2、“贾谊五饵三表之说,班固讥其疏。然秦穆尝用之以霸西戎,中行说亦以戒单于,
其说未尝不效论”。
3、“诸葛亮无申商之心而用其术,王安石用申商之实而讳其名论”。
4、“裴度奏宰相宜招延四方贤才与参谋请于私第见客论”。
5、“北宋结金以... 阅读全帖 |
|
M******a 发帖数: 6723 | 13 原创:吾鬼子六 历史研习社 历史研习社 微信号 mingqinghistory
功能介绍
顺时针研究历史,逆时针解毒世界
顺时针研习历史,逆时针解毒世界
微信公众号:历史研习社
原创-No.1082
作者:鬼子六
审核:喵大大 编排/制图:划船不用桨
官员们的话能信吗?
历朝历代的皇帝对于官员们天生有种不信任感。在朝堂之上的三拜九叩,在公文里的忸
怩媚态,一转身可能就在策划着见不得人的事儿。他们高呼着冠冕堂皇的口号,食君之
禄,担君之忧,手握着的权柄,分分钟可能变成刺向龙座的匕首。
譬如清朝末年,一大批考中进士的人、身居要职的人,明明是这个体制的既得利益者,
却调转枪头成了“反体制”的中坚力量。大清亡了,不是亡于溥仪的不作为,而是亡于
当时体制内的人纷纷逃离。
在中央,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绝对不忠于清朝;在地方,广西巡抚沈秉堃、安徽巡抚朱
家宝、江苏巡抚程德全等人主动革命;各省咨议局,普遍地同情或参加革命;就连清朝
辛苦编练出的新军,在高级军官中也有一大批叛清的人……
为何清末的既得利益者要来反清?让我们从几个人说起。
蔡元培的吃里扒外
比如说蔡元培,光绪十八年,25岁的蔡元培经...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14 这个强弱是你自己定义的?
中国虽然在隋朝发明了科举制度但是真正普及是在唐朝末期。在魏晋南北朝 隋朝和唐
朝早期 那是基于种姓的门阀制度。等于是靠种姓制度选人。宋元明清用了科举。
你比较一下 魏晋南北朝隋唐这段时期, 还有宋元明清这段时期, 你能确定的说前者
靠门阀制度选出来的官员 就不如科举吗? 至于到了现代 在 种姓制度 科举制度之外
西方有搞出来选举制度 来选拔官员 也没见到就差了。
至于科举制度的弊端 其实不用多说了。党争害的明朝亡国就是现成的例子。而这个党
争其实和科举就密不可分。 开始就本身而言没有错 但是 为了考试而考试就搞出了各
种各样的畸形。
[在 pgxj (苹果香蕉) 的大作中提到:]
:科举考试选拔人才比同时代西方按血统出身选拔人才强了不知道多少倍。 |
|
d****g 发帖数: 7460 | 15 接着藏在楼里发牢骚。。。
话说我抱怨上藤校像买彩票,抱怨美国没有“国立”大学,没有像“奥运会”一样,差
一分也不行的大学录取制度。。
然后我就想,也许整个世界都像“买彩票”?反倒是“奥运会”是特例,是对“大一统
”,“中央集权”的过时留恋?
想来,中国人信的都是“科举教”,拜的是实体存在的“孔子庙”。君不见,国子监那
可是大牌楼。泰山的“孔庙”,那也是大牌楼。而且信科举,那可是全亚洲都信。。。
ANYWAY,分情况讨论的话,“科举教”的好就好在公平。给任何人平地青云的机
会。比世袭强。在大一统的世界里,每个人都有“希望”,而“希望”,ACCORD
ING TO PRESIDENT SNOW,不管多渺小,都是社会稳定臣民服从
的“必要”。
可然而,信科举的中国被洋人打败了的说。洋人不用科举,用的是啥昵?用的是地理。
话说欧洲国家都是被海被山分割成一块块的。每块块独立又贸易。既要团体又要赛。集
团作战。所以全民教育,而不为你死我活,饥饿游戏,自古华山一条路的科举。。
当然眼下是大一统,万马平川的美帝。地理上更像中国的说。“平等”和“希望”不重
要吗?君不见,有产恒有产,黑墨永无权?
总而言... 阅读全帖 |
|
S***n 发帖数: 2932 | 16 来自主题: LeisureTime版 - 消逝的名士
王谢主要东晋;东、西晋有点差别。
周济的不多,他们本身就是经济/文化上的大族。
整个东晋,政权在过江侨姓(南渡一流士族)手中。
寒族有,但是少。
另外,一般诟病的南朝门阀问题,在北朝其实更严重。
尤其是孝文帝汉化和崔浩被啥事件:南朝相对而言讲种姓(门第)也讲人伦(才能);
但孝文帝只将种姓,崔浩即同时支持人伦。因为崔氏是当时北方经济/文化豪族;孝文
帝代表的胡人贵族在文化上毫无优势,故此,为了统治上钳制北方豪族,不讲人伦。
南朝就没有这个问题,还稍微重视一下人才。
科举出现在隋。
忘记是杨广還是他爹干的了。
不过整个唐朝,科举都不太成熟;两个问题:一是如何取士;而是文官系统怎样吸纳中
的者。
这两个问题在宋朝都妥善解决。
科举一直是皇帝驭下的有效手段:除了皇帝,别家都无法独大三代了。
在科举之前,皇帝为了钳制权臣就有很多凑略,比如司马氏篡魏的一个策略就是反常的
擢升寒门子弟。(司马氏本身是文化豪族+正统儒家,所谓名教)
后来宋齐梁陈这个凑略尤甚:文化豪族比如王、谢多被排挤。更能说明问题的是南朝的
宰相制度。
高位的宰相往往没有实权,中书舍人之流反而有实权--这当然都是皇帝的策略。
但... 阅读全帖 |
|
o***s 发帖数: 42149 | 17 中国科举史上,曾经涌现了数以百万计的举人和十多万名进士,而作为这个庞大知识分子群体之巅峰的“状元”郎,则是屈指可数。据考证,中国历史上总计可考的文武状元为777人。
中国古代社会,从庶民百姓到达官显贵,无一不坚定地认为:“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
读书的直接功利目的就是入仕。如唐代,姓名可考的状元147人,事迹可考者29人,其中就有5位宰相、8位尚书一级的官员(含次官)。而清代,114名状元中,官位累至一品尚书层次的达20人之多。可以说,在官场努力升职,成为状元这一群体实现人生价值的至上追求。
一介书生,考取状元实在不易。全国无数读书人,经过乡试、省试,最后到殿试夺魁,竞争之激烈可想而知。宋代大文豪苏洵就曾发过“莫道登科易,老夫如登天”的感慨。特别到了清代,考到白发满头仍然是个“童生”的不乏其人。
唐代,进士科考试主要是三场,其后各代基本沿用下来。一场是贴经,用现代的话说就是填空。第二场考诗赋,每个考生作诗一首、赋一首,这一场极为重要。第三场考试策,就时务出个题目,让考生回答自己的见解,目的是想看看考生对治国方略的独到见解,以为国家选择治国平天下的英才。这三场... 阅读全帖 |
|
l*****g 发帖数: 56 | 18 科举没有抹掉贵族, 科举和贵族并不矛盾, 实际上中国大部分朝代里, 科举
和贵族传乘是并行的。 可以去中状元, 也不妨去封妻荫子。
只不过中国的科举制度在世界上确实是比较特别的, 而且中国的贵族不同, 皇帝
们怕养虎遗患, 把贵族大多集中在京师附近养尊处优, 把地方行政实际的文武
权限教由科举出身较多而已。
中国与皇权对立的力量很多, 贵族的作用同样很大, 这就是为什么历朝历代开国
的皇帝都挖空了心思要地方宦官外戚。 外戚就是贵族, 宦官是有中国特色的准
贵族,阻止宦官成为贵族的是伊们只有一代, 无以成族, 但相对于科举, 权贵
总是称的上的, 也可以与埃及的马木鲁克贵族类比了。
同样中国还有儒教清流等道德力量的存在, 可以类比于欧洲的教廷, 同样是可以
于皇权抗衡的力量。
而欧洲对于王权的限制, 也不仅仅只是来自于贵族于教廷, 王权间互相制横也是很
重要的原因之一。 比较先秦后汉。 真正是中国皇权膨大的主因在我看来是制度,
而不是阶级, 也就是始皇的郡县。 不然重走商周分封的老路,皇权如何大的了? |
|
C********w 发帖数: 1724 | 19 谈谈东西方对专制概念的不同理解
信源:落基山人博客|编辑:2011-07-06| 网址:http://www.popyard.org 抄送朋友|打印保留
专制这个概念,我们基本运用的是西方的,也就是运用西方启蒙运动以来的一个概念,
包括从孟德斯鸠到黑格尔,再到马克思等等,只是,问题是,当我们用西方的专制概念
来套中国的时候,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西方这个专制的概念,是否适合中国的现实
和历史的问题。这同样出现在“封建”这个西方概念是否适合中国的历史和现实的问题。
说中国有两千年的封建社会,这固然很荒谬,关于西方封建这个概念是否适合中国,有
很大的争议,笔者也曾有专门的文章讨论(《中国是有两千年的封建社会吗?》),这
里不谈,其实争议的核心,是封建这个概念的东西方的理解不同,而我们基本是引用了
西方的概念来套中国,于是就出现了问题。而问题出现的原因是中国的历史和现实,与
西方的历史和现实是非常不同的,如此搬用西方的概念,就会出现荒谬性。
专制这个概念也是如此。当我们运用专制这个概念说西方的历史的时候,指的是西方的
王权时代,包括罗马帝国后期,包括启蒙时代所面临的王权要独大的... 阅读全帖 |
|
v**n 发帖数: 135 | 20
:类似京津或者苏杭。但是有根本的不同。凤阳就在淮河边上。提濠州就说淮北濠州,应
:该是指濠州和淮北有十分紧密的联系。意味着和”北方“的紧密联系吧?
北京上海只是为了说明并列关系。
淮帮,把它看成一小块地域里的一个圈子比较适合。你非要把它说成是北方利益的捍卫
者,代言人,多少有点勉强。而且后来以文官治国,功臣集团的影响也小了。更别说老
朱早就杀了不少功臣。
一个北方情节很重的人,看到明朝内阁里络绎不绝的南方人,说不定会觉得那是南方的
朝廷,虽然首都在北京。好比“正宗”鲜卑人看不惯洛阳的北魏朝廷一样。
折中一点看,明朝是大一统帝国,南北都有股份。从大一统的角度去看,很多事情会好
理解一点。
:大北方实际上是被当时的行政划分在名义上被割裂了。南直隶(江苏和安徽)中相当大
:的部分其实和”北方“联系更紧密。大北方的主体是“北方五省”。南方的核心在江南
:,而江南的核心在苏州及其附近。那时南京早已经是南北混和之地了。
:江南(即使包括当时的南京)也不过7百万左右。
:http://www.lw23.com/paper_124341571_5/
:而且从明的第二年开始,江南中心一带就被大力削弱,... 阅读全帖 |
|
w****j 发帖数: 5581 | 21 “這幫人能直接影響一代人, 就到康熙時代, 過了康熙, 受到滿清文字獄影響, 奴
才教育深入,
人才質和量逐漸下降...”
这话是你说的吧?过了康熙,受到满清文字狱的影响,嘿嘿,你叫我怎么理解呢?你还
有有深入的意思?你深入的意思有什么啊?呃,对了,你那个2钱又有什么深入的意思
啊?我问你半天,可是到现在你都说不出什么,这个说不出来又有什么深入的意思啊?
科举这事,你退到了是否参加科举这条线,不再坚持写本小说必须举人身份了?无所谓
,曹雪芹本人对科举的态度在红楼梦里很明了。 这个用不着搞索引解密码也知道作者
厌恶科举的态度。没有科举成绩不是反而证明了曹雪芹符合这个特征么?另外,有线索
指向曹雪芹是参加过科举的。
胡适的红楼梦考证是由上海亚东图书馆1921年出版的,胡适当时29岁,在北大任教已有
四年了。这个谁都知道。我用的例子是 1942年出版的 中国章回小说考证。胡适那时50
岁了。我的意思很明白,胡适50岁的时候对他20-27年间的这些工作还是认同的,要不
干嘛结集出版啊?这是针对你说的“胡適當時也憤青一個,晚年對其早期很多事有所後
悔, 不知道有沒有包括這事”。还有,普通愤青也不... 阅读全帖 |
|
m***n 发帖数: 12188 | 22 明朝的制度是宋朝的继续,混合一点元代留下的倒车和垃圾。
这种以科举为基础的文官政治长久必然导致官员们架空皇帝。自成体系。
非科举出身渐渐受到越来越强的歧视。科举中也分三六九等,好比现在的名校和烂校出
身。然后按同年,师生,地域,政见,乃至学术宗派结党,拉派。关系大网拉开,单独
一两个个人就可有可无了。即使皇帝在皇宫还可以发号施令,地方上早已自成体系了。
开始几个强悍的皇帝还能独裁,朱元璋和朱棣,到了后面,文官政治就开始了。文宣之
治其实是文官们吹出来的。盛世在朱棣时代就开始了,但是文宣以后文官们才真正站直
了,所以大吹特吹。
清朝和明朝的显著不同在于,清朝也有科举,但是,是个类似现代白兔的“民主党派”
的摆设。真正的权力在旗人手里。旗人可以走科举,也可以不走科举,总是有自己的快
车道,而且更受信任。旗人也是遍布全国的,和白兔党的区别在于,旗人是世袭的。 |
|
m***r 发帖数: 798 | 23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ilitary 讨论区 】
发信人: mitor (mitor),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资中筠:枪杆子出政权是中国宪政不兴的根源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Mon Dec 21 10:48:19 2015, 美东)
执政者总是把精力放在防止谋反上
我真正比较感兴趣的还是中国历史。为什么中国历史上中原常常被周边少数民族打败,
多少次了,真正完全亡于少数民族的一个是元朝、一个是清朝,不能说中国从没有亡过
,绝对亡过。还有过去的五胡乱华、南北朝等等,少数民族比汉族好像更强悍,汉族明
明在文化、社会进步、生产力各方面远优于周围的游牧民族,但为何总被打败。有一个
说法说汉族比较文弱,游牧民族比较彪悍,所以打不过人家。
但仔细想会发现这经不起事实考验,因为汉族文韬武略很发达,历代出过很多名将,有
很多著名的战役,是载入史册的,还有每次改朝换代都是靠武力打出来的。在逐鹿中原
时,各路英雄混战都很英勇,如《三国志》所描写的情况,论谋略还有《孙子兵法》到
诸葛亮,是世界级的。那为何每个朝代站住脚之后反而弱了?我后来得出一个结论:主
要是执政者总是把精力放在防...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24 再过一万年,中国哪些人还能名垂千古或者遗臭万年
就中国而言,在其五千年的历史天空里闪烁着许多星。迄今为止,有名有姓有故事的星
数不胜数,仅指名道姓三天三夜也说不完。然而,再过一万年,哪些人还能名垂千古或
者遗臭万年?
远古时代的三皇五帝事迹模糊,多带传奇色彩,不在本文讨论范围。夏商周也因历史久
远,耳熟能详的星已是不多,估计再过一万年,夏商周还能够熠熠生辉的星屈指可数。
我这里罗列了一张一万年以后还能在普通民众(历史学家除外)心中留名的历史人物名
单,仅一家之言:
1.政坛人物
1)秦始皇。秦始皇推翻了封建制,建立了帝制,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的缔
造者,也是古今中外第一个称皇帝的人。再过N万年,秦始皇都是名垂千古或遗臭万年
的不二人选。
2)溥仪。不是溥仪能力强水平高,但他比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运气好,他撞了万年大
运,他是两千年帝制的末代皇帝,他不想留名都不行。
3)孙中山、袁世凯。哥俩并列,他们是结束帝制建立共和制的关键人物。尽管这个民
主共和命运多舛风雨飘摇,但中国毕竟是亚洲第一个吃螃蟹的国家。
4)毛泽东。他是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关键人物。也许会有人站出来说:为什
... 阅读全帖 |
|
T*******x 发帖数: 8565 | 25 Visitation (地沟油一喝,好事自然来) 发于 Mon Jan 15 09:17:01 2018, 美东
, 信区: Military标 题: Re: 一个典型的墨西哥上层家庭
我觉得中国的科举真的是一个伟大发明,创造了一条往决策层输血的管道,让高iq、有
远见卓识、坚韧不拔的寒门子弟进入决策层,这个可算是整个中华文明的精髓之一啊。
其实从本质上去分析,民主选举和科举真的区别不大,都是一种开放型的选拔制度,为
寒门、中产打开进入最高决策层的通道,只不过选拔的标准有点不一样:民主选举是
选 谁比较会在电视上瞎扯糊弄人;科举则是选择谁比较会在文字上瞎扯。谁比较能说/
写 漂亮话,谁就当选了,去做各级官员。事实上说的好不见得做的好,所以民主选举
选出 一堆文质彬彬气质高雅的政客,做事净打空转,科举选出一堆文章写的好的书呆
子,也 差不多。
以后中国也结合我们古老文明科举制度设计一个选举方案:全国两级科举,省一级设省
选,都来考试写政论文针砭时弊和施政方案,有考试委员会选出举人,异地放出去做
官 ,然后省级干部集中考试,选政治局常委,状元就当核心,前五名当常委。
... 阅读全帖 |
|
x***u 发帖数: 6421 | 26 寻乌调查
毛泽东
一九三○年五月
我做的调查以这次为最大规模。我过去做过湘潭、湘乡、衡山、醴陵、长沙、永
新、宁冈七个有系统的调查,湖南那五个是大革命时代(一九二七年一月)做的,永新、
宁冈两个是井冈山时代(一九二七年十一月)〔1〕做的。湖南五个放在我的爱人杨开慧
手里,她被杀了,这五个调查大概是损失了。永新、宁冈两个,一九二九年一月红军离
开井冈山时放在山上的一个朋友手里,蒋桂会攻井冈山〔2〕时也损失了。失掉别的任
何东西,我不著急,失掉这些调查(特别是衡山、永新两个),使我时常念及,永久也不
会忘记。寻乌调查是一九三○年五月四军到寻乌时做的,正是陂头会议〔3〕(二月七日
四军前委与赣西特委的联席会议)之后,汀州会议〔4〕(六月四军前委与闽西特委的联
席会议)之前,关于中国的富农问题我还没有全般了解的时候,同时我对于商业状况是
完全的门外汉,因此下大力来做这个调查。在全部工作上帮助我组织这个调查的,是寻
乌党的书记古柏同志(中学生,破产小地主,曾任小学教师、县革命委员会及县苏维埃
主席,篁乡区人)。在材料上与我以大量供给的,是郭友梅(五十九岁,杂货店主,曾任
县商会长,本城人)、范大... 阅读全帖 |
|
k**a 发帖数: 1181 | 27 那你想要用什么来决定特权分配?
你不要瞧不起科举。
科举是很先进的制度。
在欧洲一片黑暗野蛮的封建社会,中国在秦朝就以取敌人首级数量论军功,汉朝就有了
科举,就有了田舍郎翻身上天子堂的可能性,保证了一定程度的社会阶层之间的流动性
,给下层百姓一线希望,没有官爹还可以靠拼命读书来出人头地。
科举是维持社会稳定的一条底线。历朝历代,考官舞弊都是要杀头的重罪。科举混乱,
是王朝没落的一个特征。
现在中国的分地区高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倒退。那种北京上海考生比外地考
生容易很多倍上大学上好大学的情况,非常破坏健康的社会流动生态。特别是,现在已
经出现清华北大因为没有贫困生入学而发不出去助学金的情况,说明中国社会分层已经
开始固化。现在如果能恢复科举,恢复全国统一高考,那简直算是一项进步。 |
|
t******z 发帖数: 2929 | 28 你从古代想,古代欧洲当时还在封建分封制,贵族平民等级森严。
中国已经是人人平等,能科举了,也就是个公务员考试,然后,不就是把盼望清官变成
一人一票的民主留任吗?
要不你在当时的中国组织一下竞选选举?
任何一个王朝不崩溃,有来自底层的民主权利和话语权,最后科举当然也会变成现代公
务员考试制度,长期累积不崩溃,也会积聚成科学和社会的进步。
单纯用科举当然不行,我设想的这个和科举不矛盾。人民一人一票留任投票。
科举已经是中国古代的制度了,不需要我重新发明,我只是说这不和民主一人一票留任
投票矛盾。谁说用科举搞民主了? |
|
w****j 发帖数: 6262 | 29 你太拘泥于科举制度的形式,而不是本质的意义。科举的本质意义是为了通过考试这种
唯一最可能公平的方式,为国家选拔人才。尽最大可能杜绝制度性的后门。
其实考试内容并不是特别的重要,重要的是制度的公平,因为聪明的人基本可以适应任
何形式的考试,就是真的只考回字的四种写法,也一样可以让绝大多数勤奋聪明的人胜
出。
过去科举进士少,但读书的人也少,而且科举只为做官选拔人才,今天读书的人多很多
,选材的范围要宽许多,但重要的是遵循科举的精神,择优选材。大学扩招不是不对,
人民有受教育的权力,但是要严格区分科普和选材之间的区别。升学可以快乐,但选材
注定是件痛苦的事情,选材快乐了,只能是权贵阶层的快乐。
其实我并不是反对官僚世袭,因为科举选拔出来的人才,只能保证能力,而不能保证道
德,不受监督的和节制的权力,只能使选拔出来的人才更加贪婪和虚伪,有更大的破坏
力。我只是对这种披着素质教育面纱为权贵世袭开路,愚弄老百姓的做法感到可悲而已。 |
|
g******4 发帖数: 6339 | 30 【 以下文字转载自 WaterWorld 讨论区 】
发信人: gogo2004 (挑灯看剑), 信区: WaterWorld
标 题: “高考移民”与“冒籍”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un Apr 19 14:34:26 2015, 美东)
事实上,“高考移民”问题并非我们这个时代独有,在我国历史上施行了1300年的科举
制度史上存在的“冒籍”现象与“高考移民”现象在发生机制上十分相似,可资参照。
考试公平与区域公平的矛盾(即古代倾斜的“高考分数线”问题),是一个自宋代
以后就争论不休的千古难题。宋代,欧阳修与司马光引发了中国科举史上有关南北举额
分配的首次争论。到了明初,洪武三十年,会试发榜,共录取52名贡士,无一不是江南
的考生,北方举子统统落选。如果听任这种情况发生,全国按统一标准取士,势必使国
家政治生活完全由少数几个教育发达省份的士人垄断,则国家政治基础岌岌可危,基于
此,明太祖开始了南北分卷取人制度。清代统治者为了统合南北差异,以均衡各地的科
名数额来达到政治势力的合理分配、巩固中央集权统治,对乡、会试中额的地区划分越
来越细。会试中额初承明制,分南、北、中卷... 阅读全帖 |
|
d*******a 发帖数: 348 | 31 刚刚过去的那个周末,在举国人民的期盼中,又有千百万的高三学生走进考场,完成了
决定命运的2015年高考。“金榜题名时”乃人生四喜之一。自古以来,中国的科举制度
为有才之士提供了一条改变人生的金光大道。今天老程带来的节目,就是闲聊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可不是从夏商周那个年代就有的。它是历朝历代一点点演变来的。正式的科举
制度是隋炀帝创立的。那么在隋朝之前,国家是怎样选拔人才的呢?在隋之后,历朝历
代都通过什么样的科举考题来选拔人才呢?9个月男婴成为的科举探花是如何产生的? |
|
m***r 发帖数: 798 | 32 执政者总是把精力放在防止谋反上
我真正比较感兴趣的还是中国历史。为什么中国历史上中原常常被周边少数民族打败,
多少次了,真正完全亡于少数民族的一个是元朝、一个是清朝,不能说中国从没有亡过
,绝对亡过。还有过去的五胡乱华、南北朝等等,少数民族比汉族好像更强悍,汉族明
明在文化、社会进步、生产力各方面远优于周围的游牧民族,但为何总被打败。有一个
说法说汉族比较文弱,游牧民族比较彪悍,所以打不过人家。
但仔细想会发现这经不起事实考验,因为汉族文韬武略很发达,历代出过很多名将,有
很多著名的战役,是载入史册的,还有每次改朝换代都是靠武力打出来的。在逐鹿中原
时,各路英雄混战都很英勇,如《三国志》所描写的情况,论谋略还有《孙子兵法》到
诸葛亮,是世界级的。那为何每个朝代站住脚之后反而弱了?我后来得出一个结论:主
要是执政者总是把精力放在防止谋反上。谁最有可能谋反?当然是武将,因为天下是打
出来的天下,觉得谁掌握军权谁就可能谋反,所以凡是掌握军权的武将最后的下场往往
不好,皇帝不放心,就要不断地掣肘。所以抗击外侮时,武将在前面打得好好的,越打
胜仗皇帝越不放心,很容易被进谗言、敌人搞反间计,因为皇... 阅读全帖 |
|
V********n 发帖数: 3061 | 33 我觉得中国的科举真的是一个伟大发明,创造了一条往决策层输血的管道,让高iq、有
远见卓识、坚韧不拔的寒门子弟进入决策层,这个可算是整个中华文明的精髓之一啊。
其实从本质上去分析,民主选举和科举真的区别不大,都是一种开放型的选拔制度,为
寒门、中产打开进入最高决策层的通道,只不过选拔的标准有点不一样:民主选举是选
谁比较会在电视上瞎扯糊弄人;科举则是选择谁比较会在文字上瞎扯。谁比较能说/写
漂亮话,谁就当选了,去做各级官员。事实上说的好不见得做的好,所以民主选举选出
一堆文质彬彬气质高雅的政客,做事净打空转,科举选出一堆文章写的好的书呆子,也
差不多。
以后中国也结合我们古老文明科举制度设计一个选举方案:全国两级科举,省一级设省
选,都来考试写政论文针砭时弊和施政方案,有考试委员会选出举人,异地放出去做官
,然后省级干部集中考试,选政治局常委,状元就当核心,前五名当常委。
感觉这个方案没毛病 |
|
c*********d 发帖数: 9770 | 34 苏力
历史中国未产生公民概念,这并非一种智识上或制度的“缺失”。公民概念是城邦
的产物,作为一种特权,也是一种区分/歧视。在农耕大国,除极少数政治文化精英外
,普通百姓通常只是作为历史中国的自在但并不自觉的成员——国人,同时也作为其生
活村落的更为活跃的成员——村民,这种身份制度是大国的必然。虽然没有公民以及相
应的公民权利制度,历史中国也还是以独到的方式,大致公正、系统、有效地处理了百
姓在国家和村落这两个共同体中的分配正义问题,只是没有依据公民个人权利的概念或
话语体系。
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
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孔子
一、问题的界定
因为是农耕大国,中国历代王朝的开创通常是,也只能是,由某个地域的政治精英
集团为核心,以攥沙成团的意志来提供。在王朝更迭的社会大动荡中,百姓最多也只是
政治精英的追随者。在非常有限的意义上,他们也算参与了国家政治,但无论如何也不
像现代国家的公民,不像古希腊城邦或中世纪意大利城邦的公民。村落共同体的普通农
人,极少数政治精英除外,几乎全都无法积极能动地参与国家政治生活,更无法以参与
的方式影响政治决策。他们只是... 阅读全帖 |
|
g******4 发帖数: 6339 | 35 【 以下文字转载自 WaterWorld 讨论区 】
发信人: gogo2004 (挑灯看剑), 信区: WaterWorld
标 题: “高考移民”与“冒籍”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un Apr 19 14:34:26 2015, 美东)
事实上,“高考移民”问题并非我们这个时代独有,在我国历史上施行了1300年的科举
制度史上存在的“冒籍”现象与“高考移民”现象在发生机制上十分相似,可资参照。
考试公平与区域公平的矛盾(即古代倾斜的“高考分数线”问题),是一个自宋代
以后就争论不休的千古难题。宋代,欧阳修与司马光引发了中国科举史上有关南北举额
分配的首次争论。到了明初,洪武三十年,会试发榜,共录取52名贡士,无一不是江南
的考生,北方举子统统落选。如果听任这种情况发生,全国按统一标准取士,势必使国
家政治生活完全由少数几个教育发达省份的士人垄断,则国家政治基础岌岌可危,基于
此,明太祖开始了南北分卷取人制度。清代统治者为了统合南北差异,以均衡各地的科
名数额来达到政治势力的合理分配、巩固中央集权统治,对乡、会试中额的地区划分越
来越细。会试中额初承明制,分南、北、中卷... 阅读全帖 |
|
g******4 发帖数: 6339 | 36 【 以下文字转载自 WaterWorld 讨论区 】
发信人: gogo2004 (挑灯看剑), 信区: WaterWorld
标 题: “高考移民”与“冒籍”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un Apr 19 14:34:26 2015, 美东)
事实上,“高考移民”问题并非我们这个时代独有,在我国历史上施行了1300年的科举
制度史上存在的“冒籍”现象与“高考移民”现象在发生机制上十分相似,可资参照。
考试公平与区域公平的矛盾(即古代倾斜的“高考分数线”问题),是一个自宋代
以后就争论不休的千古难题。宋代,欧阳修与司马光引发了中国科举史上有关南北举额
分配的首次争论。到了明初,洪武三十年,会试发榜,共录取52名贡士,无一不是江南
的考生,北方举子统统落选。如果听任这种情况发生,全国按统一标准取士,势必使国
家政治生活完全由少数几个教育发达省份的士人垄断,则国家政治基础岌岌可危,基于
此,明太祖开始了南北分卷取人制度。清代统治者为了统合南北差异,以均衡各地的科
名数额来达到政治势力的合理分配、巩固中央集权统治,对乡、会试中额的地区划分越
来越细。会试中额初承明制,分南、北、中卷... 阅读全帖 |
|
s*******w 发帖数: 2257 | 37 资中筠:投入水中的一枚石子
2014年01月17日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作者:刘炎迅
她老而弥坚,不盲从不妄为,坚持着以常识论道,以理性立言,在当下纷繁的舆论场,
保留着独立、坚守和担当
本刊记者/刘炎迅
资中筠的头发花白了,蓬松自然卷曲,但看得出经过细心的打理,虽然83岁,但谈到一
些往事和学问中的细节,她几乎是脱口而出。
她是清华大学的学生,入学时还是民国,毕业那年,已经改天换地,18岁的女青年,她
迅速适应着新的一切。因为机缘巧合,她被选入外事系统,后来又调入中国社科院参与
组建美国研究所,随后担任所长一职至退休。那些年,她和研究欧洲史的爱人陈乐民先
生,各自发表了很多颇有影响的学术论文和观点,成为一对全国知名的学术伉俪。
老伴儿陈乐民2008年去世后,资中筠便一个人生活。她住在北京南三环内一个老社区,
喜欢简单平静的生活,但有时不免受邀参加各种活动。她更广泛地关注社会问题,2013
年12月,她的两本新书《美国十讲》和《老生常谈》出版,前者侧重于史实,后者侧重
于观点,一以贯之她多年来以常识论道、以理性立言的品格。
“少数的花果”
门前换鞋的地方,摆着一些书,还有挂件,透着主人... 阅读全帖 |
|
d*******a 发帖数: 348 | 38 刚刚过去的那个周末,在举国人民的期盼中,又有千百万的高三学生走进考场,完成了
决定命运的2015年高考。“金榜题名时”乃人生四喜之一。自古以来,中国的科举制度
为有才之士提供了一条改变人生的金光大道。今天老程带来的节目,就是闲聊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可不是从夏商周那个年代就有的。它是历朝历代一点点演变来的。正式的科举
制度是隋炀帝创立的。那么在隋朝之前,国家是怎样选拔人才的呢?在隋之后,历朝历
代都通过什么样的科举考题来选拔人才呢?9个月男婴成为的科举探花是如何产生的? |
|
g******4 发帖数: 6339 | 39 事实上,“高考移民”问题并非我们这个时代独有,在我国历史上施行了1300年的科举
制度史上存在的“冒籍”现象与“高考移民”现象在发生机制上十分相似,可资参照。
考试公平与区域公平的矛盾(即古代倾斜的“高考分数线”问题),是一个自宋代
以后就争论不休的千古难题。宋代,欧阳修与司马光引发了中国科举史上有关南北举额
分配的首次争论。到了明初,洪武三十年,会试发榜,共录取52名贡士,无一不是江南
的考生,北方举子统统落选。如果听任这种情况发生,全国按统一标准取士,势必使国
家政治生活完全由少数几个教育发达省份的士人垄断,则国家政治基础岌岌可危,基于
此,明太祖开始了南北分卷取人制度。清代统治者为了统合南北差异,以均衡各地的科
名数额来达到政治势力的合理分配、巩固中央集权统治,对乡、会试中额的地区划分越
来越细。会试中额初承明制,分南、北、中卷,顺治十二年(1655年),将中卷并入南
、北卷。此后中卷屡分屡并,有时甚至在南、北、中卷内再分为左、右分别录取。或者
专取四川、广西、云南、贵州四省各编字号,分别取中。人文水平较高地区的士子为了
减少竞争,增加中额机会,纷纷冒充边远地区籍贯参加考试,这被... 阅读全帖 |
|
d*******a 发帖数: 348 | 40 刚刚过去的那个周末,在举国人民的期盼中,又有千百万的高三学生走进考场,完成了
决定命运的2015年高考。“金榜题名时”乃人生四喜之一。自古以来,中国的科举制度
为有才之士提供了一条改变人生的金光大道。今天老程带来的节目,就是闲聊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可不是从夏商周那个年代就有的。它是历朝历代一点点演变来的。正式的科举
制度是隋炀帝创立的。那么在隋朝之前,国家是怎样选拔人才的呢?在隋之后,历朝历
代都通过什么样的科举考题来选拔人才呢?9个月男婴成为的科举探花是如何产生的? |
|
m***e 发帖数: 428 | 41 秦晖
利辛县的“怪事”从表面层次看,主要是20世纪中我国官员任用制度“反传统”变革不
当所积累的弊病之集中体现。自清末以来传统的回避、轮换制连同科举选官制废除后,
又没有现代民主制与文官制来取代,结果就形成了传统行政、现代行政中都很罕见的怪
事:官员多来自本地,却不受本地民意的制约,年深日久,形成牢不可破的“关系网”
,互相“提携”,近亲繁殖,一损俱损,一荣俱荣,上枉国法,下干民怨。象利辛这个
典型案例中,从1965年自相邻四县划出地盘建县后,就以四地的地缘纽带形成官场四派
。以后盘根错节,积重难返。在本地没有根基的外来干部夏书记根本无法左右局面。上
有政策,下有对策;民愤积于下,权网庇于上,纵有“清官”,其奈我何?
不过对付像这样的弊端,我国历代以强化中央集权为标帜的传统王朝倒是有一套历经两
千年演变发展得很成熟的办法,那就是一方面用科举制取代推荐、考察制(察举征辟制
),全国士子都摆脱一切血缘、地缘、业缘、教缘关系,以个人身份直接接受中央政府
的“智力测验”,以达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的效果;另一方面厉行回避制、“流官
”制,全国除土司地区和规定必须由孔姓掌权的曲阜县外,其余所有县... 阅读全帖 |
|
f****m 发帖数: 7469 | 42 自1901年4月,袁世凯就开始筹划学堂的“规制”问题。他认为:“学校不难大兴,而
规制实难于初定。”欧美各国的学校体制大都“因时以损益,历久而观成”,经历了时
间的考验而逐步定形。中国则“古制就湮,事同创始”。他进行了长时间的思考,于11
月,提出了制定学制的标准,即“要使等级不至相陵,规模于焉大备,庶几人易从学,
学易收效,而才彦可期蔚兴”。并据此制定了中国近代历史上的第一学制。认为:教育
应分阶段进行,孩童“自七岁起至十四岁”进入蒙养学堂,这8年中 “讲读经史,并授
以简易天文、地舆 、算术”,然后进入小学堂、中学堂和大学堂。小学堂,学制2年,
由各蒙养学堂毕业之员选入,除随时温习经史外,再令讲求浅近政治,加习各种初级艺
学,如外国语言文字、史志、地舆、算术等。中学堂,学制4年,教授“普通学”,分
政、艺两门。政学包括中国经学、中外史学和中外治法学;艺学包括算学、天文学、地
质学、测量学、格物学、化学、生物学、译学八科。大学堂,学制2至4年,“习专门学
”,开设中国经学、中外史学、中外政治学、方言学、商学、工学、矿学、农学、测绘
学、医学等门类,“学者各专一门”[12](上册P31... 阅读全帖 |
|
l*****f 发帖数: 13466 | 43 儒林外史在我心目中排名仅在红楼之后,算是第二喜欢的古典小说。红楼写官宦人家上
下几等女子,这些水作的骨肉,才情品貌都仿佛只应天上有,儒林写各色读书人,从朝
廷官员到江湖布衣,或多或少总带几分讥诮,却依旧因真实而可爱,似一幅引人入胜的
白描手卷。这些读书人大概可以以”中”与否来分,如著名的范进同学,中举后的欣喜
若疯。还可以以死读八股,还是兼而风雅来区分,八股固可厌可怜,以风雅之名招摇的
则不少可鄙可笑,如杨执中,牛浦郎以致杜慎卿之流。
八股取士是明朝特色。明朝皇帝似乎费尽心思跟读书人过不去,杀之,愚之,而如此情
势下,却依然能出王守仁李卓吾这样的人,真可谓野火烧不尽。但是这样的毕竟凤毛麟
角。相当一部分所谓读书人,可能是如范进同学这样的。老实巴交的范进同学在周进老
师提携下,(周进老师跟他真是惺惺相惜),点了学道,老师托他照顾下从前启蒙的小
学生荀玫。范进同学
“考事行了大半年,才按临兖州府。生童共是三棚,就把这件事忘怀了。直到第二日,
要发童生案,头一晚才想起来。说道:“你看我办的是甚么事!老师托我汶上县荀玫,
我怎么并不照应?大意极了!”慌忙先在生员等第卷子内一查,全然没有;随即在... 阅读全帖 |
|
W******r 发帖数: 87 | 44 钱穆先生说:满清政权是“部族政权”[1],满清贵族入据中原后,为保障满洲主体统
治,奉行“首崇满洲”政策,给予旗人以诸多法定特权,在制度上保证全体旗人在长达
二百六十多年时间里,享受着高于国内其他民族的待遇,正如蔡元培先生所言:“满人
这个名词,是代表特权的记号 ”[2]。
一、旗人制度性特权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一)、政治方面
“……清代政治,和中国传统政治不同,因它背后有一批特别拥护皇帝的,这便是皇帝
的同部族,就是满洲人。照理皇帝是一国元首,他该获到全国民众之拥护,不该在全国
民众里另有一批专门拥护此政权的。这样的政权,便是私政权,基础便不稳固。清代政
权,始终要袒护满洲人,须满洲人在后拥护,才能控制牢固,这便是这一政权之私心”
[3]。基于这种“私心”,满清统治者在政治上给予满人以远高于汉人的特权。
1、入仕条件
清代汉人入仕基本要通过科举考试,这种作法本无可非议,但与之相反的是,清代满人
入仕,则无此限制,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如学校、荐举、议叙、捐纳、世袭、荫子、翻
译科举等等,不一而足。清末朱彭寿说:清代“二百余年来,旗人由科... 阅读全帖 |
|
W******r 发帖数: 87 | 45 [转帖]略论清代旗人制度性特权及其影响 [转贴 2009-03-26 19:38:33]
字号:大 中 小
钱穆先生说:满清政权是“部族政权”[1],满清贵族入据中原后,为保障满洲主体统
治,奉行“首崇满洲”政策,给予旗人以诸多法定特权,在制度上保证全体旗人在长达
二百六十多年时间里,享受着高于国内其他民族的待遇,正如蔡元培先生所言:“满人
这个名词,是代表特权的记号 ”[2]。
一、旗人制度性特权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一)、政治方面
“……清代政治,和中国传统政治不同,因它背后有一批特别拥护皇帝的,这便是皇帝
的同部族,就是满洲人。照理皇帝是一国元首,他该获到全国民众之拥护,不该在全国
民众里另有一批专门拥护此政权的。这样的政权,便是私政权,基础便不稳固。清代政
权,始终要袒护满洲人,须满洲人在后拥护,才能控制牢固,这便是这一政权之私心”
[3]。基于这种“私心”,满清统治者在政治上给予满人以远高于汉人的特权。
1、入仕条件
清代汉人入仕基本要通过科举考试,这种作法本无可非议,但与之相反的是,清代满人
入仕,则无此限制,可以通过多... 阅读全帖 |
|
W******r 发帖数: 87 | 46 钱穆先生说:满清政权是“部族政权”[1],满清贵族入据中原后,为保障满洲主体统
治,奉行“首崇满洲”政策,给予旗人以诸多法定特权,在制度上保证全体旗人在长达
二百六十多年时间里,享受着高于国内其他民族的待遇,正如蔡元培先生所言:“满人
这个名词,是代表特权的记号 ”[2]。
一、旗人制度性特权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一)、政治方面
“……清代政治,和中国传统政治不同,因它背后有一批特别拥护皇帝的,这便是皇帝
的同部族,就是满洲人。照理皇帝是一国元首,他该获到全国民众之拥护,不该在全国
民众里另有一批专门拥护此政权的。这样的政权,便是私政权,基础便不稳固。清代政
权,始终要袒护满洲人,须满洲人在后拥护,才能控制牢固,这便是这一政权之私心”
[3]。基于这种“私心”,满清统治者在政治上给予满人以远高于汉人的特权。
1、入仕条件
清代汉人入仕基本要通过科举考试,这种作法本无可非议,但与之相反的是,清代满人
入仕,则无此限制,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如学校、荐举、议叙、捐纳、世袭、荫子、翻
译科举等等,不一而足。清末朱彭寿说:清代“二百余年来,旗人由科... 阅读全帖 |
|
o**1 发帖数: 6383 | 47 ☆─────────────────────────────────────☆
sexdon (钦命头品顶戴加尚书衔领网评办事部堂) 于 (Thu Mar 24 00:55:36 2011, 美东) 提到:
发信人: sexdon (钦命头品顶戴加尚书衔领网评办事部堂),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仇恨大清是汉族人的耻辱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hu Mar 24 00:55:11 2011, 美东)
仇恨大清主要是处于对历史的无知,对自身缺点的懦弱而找借口,自由主义思潮泛滥,
和严重的民族歧视。汉族人从来都认为少数民族是仆人,而我大清期间,虽然创造了中
国历史上的辉煌,但是这些心里阴暗的人看来,我大清的一切功绩也不能让他们弱小的
不值钱的自尊心得到满足。他们在我大清强大的时候到处作乱,天地会乱党,长矛还有
孙文匪患都是明证。
仇恨大清的人基本上有几类,
1。严重的大汉族主义者,觉得清朝是外族,从骨子里面藐视,但是冰冷地事实就在那
里,没有办法,所以只能骂找平衡了
2。严重历史知识缺乏的,历史读物仅仅就是电视剧和高中历史课本,对清朝仇恨基本
上是清朝后期... 阅读全帖 |
|
n*******r 发帖数: 52 | 48 知道方舟子而不知道方舟子是个语文状元,不是真知道方舟子;
知道方舟子而不知道方舟子是个假冒状元,是真不知道方舟子。
1、 自己吹出来的状元
在方舟子自我加冕的三顶桂冠——生物化学家、诗人、网民——中,并没有“语文状元
”这一顶。但是,在方舟子所有的“光辉业绩”之中,他于1985年高考时获得的福建省
语文单科第一名这个成绩,却是他最为骄傲的。这一点,任何对方舟子稍有了解的人都
不能不知道。因为这段历史,这个辉煌业绩,不但如他自己承认的,“一有机会我总爱
提一下此事”,实际上即使没有机会,他也要创造机会,来“显摆”一番。难怪有人会
在报纸上这么说:“方最得意者,在于他是当年福建高考的语文状元。”(李方:《挑
衅性指数:娱乐大众的真谛》,见2005年11月10日《南方周末》)。对于这个说法,方
舟子当然不肯认账。看他咬牙切齿地如此反击说:
“我对李方的主要印象,是在1999-2000年间他因为宣扬、支持‘史前超文明’和朱海
军的‘面对面进化论’之类的伪科学,曾被我痛打过。据说之后他有所反省,不敢再妄
谈科学,不过其信口开河的毛病却是改不了的了,改为妄谈别人了,比如说‘方最得意
者,在于他是当... 阅读全帖 |
|
s********y 发帖数: 547 | 49 中国古代自从隋朝开科取士到清朝末年慈禧太后宣布停止科举选拔,产生了很多的
进士状元,不过这大多是男人的囊中之物,对于女人,往往与科举无关。直到太平天国
农民起义的时候,才宣布男女都可以参加科举考试。太平天国选拔的傅善祥也是中国历
史上唯一的女状元。
这个傅善祥可不简单,她出生于南京城里的一户书香人家,父亲以开馆授学为业,
膝下有傅善祥与姐姐傅鸾祥两个如花似玉的女儿。在父亲影响下,两姐妹自幼都攻读诗
文,堪称一对才貌俱全的姊妹花。太平天国打到南京那年,姐姐鸾祥十八岁,妹妹善祥
年方十六,都被生活所迫,积极参加了起义军。当时傅善祥的丈夫得病刚死,她是父母
小时候指腹为婚的产物,丈夫比她小六岁。参加太平天国以后,姐姐因为才艺双全,被
天王洪秀全看中,封为贵妃。而傅善祥经常参加女军,在那里接受了相应的军队训练。
傅善祥用一首描述了她对这种生活的感受:虾蟆座上闻新法,蟋蟀灯前忆旧欢;来日鸿
沟还有约,暂谋将息到更阑。由于傅善祥在部队里表现不俗,不久被爱才的东王杨秀清
赏识,杨秀清主管部队,对傅善祥的才思敏捷深感敬服。这时傅善祥的姐姐傅鸾祥想让
天王召来共享荣华富贵,... 阅读全帖 |
|
M*****h 发帖数: 214 | 50 【 以下文字转载自 WoldMiscNews 俱乐部 】
发信人: fuxeto (富士德), 信区: WoldMiscNews
标 题: 廖有方轻财 戴克勤重义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hu Nov 27 13:37:44 2014, 美东)
《太平广记》乃宋代人编纂的一部大书,全书500卷,目录10卷,多取材汉代至宋初的
传说及道经、释藏等,属于类书。宋代李昉等12人奉宋太宗之命编纂,开始于太平兴国
二年(977年),次年(978年)完成。因成书于宋太平兴国年间,和《太平御览》同时
编纂,所以叫做《太平广记》。
《太平广记》虽不似儒释道经典劝人以德,亦不似正史鉴人以事,然其中之帝王将相才
子佳人,德义之高确令今人汗颜,古人古风令人景仰。这里寥举几例,以窥一斑。
廖有方轻财 戴克勤重义
廖有方在元和乙未年参加科举考试没有被录取,去蜀郡游玩,走到宝鸡的西面,住在旅
店里,他忽然听到有人呻吟,仔细一听又听不见了。他从一间屋子里找到一个生了重病
的贫困少年。廖有方问他生了什么病,准备去哪里。青年吃力地说:“我参加几次科举
考试未被录取。”然后看着他磕头,过了一会儿又说:“我死后... 阅读全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