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topics

全部话题 - 话题: 缘生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
b*****l
发帖数: 3821
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华严五教止观
行人修道简邪入正止观法门有五
一法有我无门(小乘教)    二生即无生门(大乘始教)
三事理圆融门(大乘终教)   四语观双绝门(大乘顿教)
五华严三昧门(一乘圆教)
第一法有我无门
夫对病而裁方。病尽而方息。治执而施药。执遣而药已。为病既多。与药非一。随
机进修异。所以方便不同。今偏就五停心中。为众生著我者。说界分别观。众生从无始
已来。执身为一。计我我所。然计我有二种。一即身执我。二离身执我。言离身执我者
。谓外道计身内别有神我者是也。广如经论中破。于此不更繁文。言即身执我者。执我
如来慈悲为破此病故。都开四药以治四病。其中别门各有药病。具如后释。言四病者。
一执身为一我。二执四大。三执五阴。四执十二入。言四药者。一色心两法。二四大五
阴。三十二入。四十八界是也。次释。若众生执身为一我而成病者。即说色心二法为药
。亦云。此中乃有色心二法。云何为一我耶。众生闻此遂即转执色心为实成病。即为开
一色即为开一心。色为四色。即四大是也。开一心为四心。即五阴中四阴是也。此乃是
四色四心。云何但执一色一心为一我耶。众生又即转执四色四心成病。佛即为合四大为
一色。即五阴中色阴是也。合四心为一心。即... 阅读全帖
w****g
发帖数: 570
2
索达吉堪布
十二、观苦品
上一品遮破了人我的所依——轮回,本品遮破人我的能依——痛苦。
外道及内道的有实宗认为痛苦实有,他们以自作等四边建立痛苦的存在。入宗派者尚且
如此,更何况世间人。世间人时常见到亲友叫苦连天,自己也不断感受身苦和意苦,对
于他们来讲还有什么比痛苦更真实呢?他们说:“你们佛教徒一再说万法皆空,其实这
只是口头上说说而已,你们也空不了,学佛的人也很苦。虽然你们说出了家、学了佛后
一切都很快乐,但我们感觉并不是这样,其实你们心里也很苦,跟我们没什么差别。”
这些被实执束缚的众生很难认同空性。
当然,中观宗并未否认名言中的痛苦,大乘中观的创始人龙猛菩萨在《亲友书》中就宣
说了六道的痛苦。比如地狱寒热的痛苦、饿鬼饥渴的痛苦、旁生被役使的痛苦、天人堕
落的痛苦、阿修罗战争的痛苦、人类生老死病的痛苦。
那龙猛菩萨承不承认痛苦有自性呢?不承认,本品就以理证抉择了痛苦的空性。痛苦本
是空性,只不过众生对痛苦产生了强烈的执著,《般若经》云:“苦以苦而空。”
庚三、(破人我之能依——观苦品)分二:一、以理证广说;二、以教证总结。
辛一、(以理证广说)分二:一、破四边苦;二、以此理类推他...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生忍、法忍、无生法忍
大家都知道忍辱是大乘菩萨所修六度之一,也是地上菩萨所修十波罗蜜多之一,称为
忍辱度或忍辱波罗蜜。所谓“他人加毁,名之为辱,于辱能安,目之为忍 "
可见忍辱表现出来,最平常的心行法相就是忍耐;就是面对不如意的环境,而不生瞋
恨怨恼的心。但佛法中讲忍,还有另一个层面的意义:所谓于法实相安住名忍。就是面
对深妙乃至闻所未闻法,依自己的智慧难以了知、难以理解,甚至不可思议,但却是诸
法实相时,心不惊怖能安忍,就是接受而安住不动摇。因此,对于菩萨六度的第三度忍
辱波罗蜜,经中也有只称为忍波罗蜜,或者称为安忍波罗蜜,是菩萨历经三大阿僧祇劫
修习成佛过程中,极为重要的所应学事之一。在经论中,忍有不同的分类;例如在菩萨
《优婆塞戒
经》中,【佛言:“善男子!忍有二种:一者世忍、二者出世忍。能忍饥、渴、
寒、热、苦、乐,是名世忍。能忍信、戒、施、闻、智慧,正见无谬,忍佛、法、僧,
骂詈、挝打、恶口、恶事,贪、瞋、痴等,悉能忍之;能忍难忍、难施、难作,名出世
忍。】又像《解深密经》中圣教【忍三种者:一者耐怨害忍,二者安受苦忍,三者谛察
法忍。】还有在《大智度论》中 龙树菩萨开示... 阅读全帖
q****u
发帖数: 1421
4
来自主题: _PathOfQingWu版 - 楞严经(卷五)
卷五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来虽说第二义门。今观世间解结之人。若不知其所结之元。我
信是人。终不能解。世尊。我及会中。有学声闻。亦复如是。从无始际。与诸无明。
俱灭俱生。虽得如是多闻善根。名为出家。犹隔日疟。惟愿大慈。哀愍沦溺。今日身
心。云何是结。从何名解。亦令未来苦难众生。得免轮回。不落三有。作是语已。普
及大众。五体投地。雨泪翘诚。伫佛如来无上开示。
尔时。世尊怜愍阿难。及诸会中诸有学者。亦为未来一切众生。为出世因。作将来眼
。以阎浮檀紫光金手。摩阿难顶。即时。十方普佛世界。六种振动。微尘如来住世界
者。各有宝光。从其顶出。其光同时于彼世界。来祇陀林。灌如来顶。是诸大众。得
未曾有。于是阿难。及诸大众。俱闻十方微尘如来。异口同音。告阿难言。善哉。阿
难。汝欲识知俱生无明。使汝轮转生死结根。惟汝六根。更无他物。汝复欲知无上菩
提。令汝速登安乐解脱。寂静妙常。亦汝六根。更非他物。
阿难虽闻如是法音。心犹未明。稽首白佛。云何令我生死轮回。安乐妙常。同是六根
。更非他物。
佛告阿难。根尘同源。缚脱无二。识性虚妄。犹如空花。阿难。由尘发知。因根有相
。相见无性。同于交芦。是故。汝今知见立知。... 阅读全帖
a**u
发帖数: 8107
5
☆─────────────────────────────────────☆
reverie (缘生世间) 于 (Mon Nov 9 23:08:50 2009, 美东) 提到:
「不杀生」与「不受用鱼、肉」的古今观
乌帕沙玛 比丘
佛陀生于公元前约六世纪,时当印度「奥义书」思潮的晚期,当时印度除了传统的婆罗
门教以外,主要就是以尼干子.若提子(耆那教)、阿夷多.翅舍钦婆罗(顺世论)、浮
陀.迦旃延(七要素论)、富兰那.迦叶(顺欲论)、末迦黎.拘舍罗(决定论)、散惹
耶.毗罗梨子(怀疑论)为宗教哲思的代表,而这一教五派就是为佛陀呵为六师外道者。
六师中为人称为「大雄」的尼干子.若提子,出生的时间稍早于佛陀而与佛同世,他强
调禅定与极严苛的苦行,身不着一物,甚至连钵都不用,仅用双手受取食物的布施,并
且严格的提倡「不杀生」,主张「不食用鱼、肉」,他的思想盛行于印度各地且传袭至
今,并为后世称为「耆那教」。佛世时在印度第一强国的摩揭国的首都王舍城中,由于
尼干子.若提子的主张广受君民的信受与欢迎,所以当不支持阿阇世弒父篡位的佛陀,
后来为阿阇世支持的提婆达多所反对时,提婆达多... 阅读全帖
a**u
发帖数: 8107
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合集] 散乱如何对治?
☆─────────────────────────────────────☆
luorri (洛日) 于 (Fri Nov 20 08:51:32 2009, 美东) 提到:
WaiChi,请问我的散乱如何对治?
有什么具体的办法可以用。
☆─────────────────────────────────────☆
WaiChi (WaiChi) 于 (Fri Nov 20 08:55:43 2009, 美东) 提到:
这方面, 版上以前说过N次了吧.

☆─────────────────────────────────────☆
luorri (洛日) 于 (Fri Nov 20 09:05:47 2009, 美东) 提到:
啊?我怎么一时没太想起来?
都有什么办法?
好像记得有什么念佛拉长之类的?真不记得了。
若是,这种要主动出击的。我现在差得离谱,几乎做不到。
我若想起时,自己先去查查吧。
☆─────────────────────────────────────☆
WaiChi (WaiChi) 于 (Fri Nov 20 09:2... 阅读全帖
p****y
发帖数: 23737
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达摩大师四行观
达摩大师四行观
达摩祖师著
弟子昙琳序
法师者,西域南天竺国人,是婆罗门国王第三之子也。神慧疏朗,闻皆晓悟;志存
摩诃衍道,故舍素随缁,绍隆圣种;冥心虚寂,通鉴世事,内外俱明,德超世表。悲悔
边隅正教陵替,遂能远涉山海,游化汉魏。亡心之士,莫不归信;存见之流,乃生讥谤
。于时唯有道育惠可,此二沙门年虽后生,俊志高远。幸逢法师,事之数载,虔恭咨启
,善蒙师意。法师感其精诚,诲以真道,令如是安心,如是发行,如是顺物,如是方便
,此是大乘安心之法,令无错谬。如是安心者:壁观。如是发行者:四行。如是顺物者
:防护讥嫌。如是方便者:遣其不著。此略序所由云尔。
夫入道多途,要而言之,不出二种:一是理入、二是行入。理入者:谓藉教悟宗,
深信含生同一真性,但为客尘妄想所覆,不能显了。若也舍妄归真,凝住壁观,无自无
他,凡圣等一,坚住不移,更不随文教,此即与理冥符。无有分别,寂然无为,名之理
入。行入谓四行,其余诸行悉入此中。何等四耶?一报冤行,二随缘行,三无所求行,
四称法行。
云何报冤行?谓修道行人,若受苦时,当自念言:我往昔无数劫中,弃本从末,流
浪... 阅读全帖
c***h
发帖数: 2262
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又有人在扯淡原始佛教

由杂阿含五八经 三一经...看
修行过程大抵是
要观察 五蕴的集、灭、味、患、离
当正思维 无常 苦 无我
“无我”的修习方法,特别注意”我慢”,这是很难消除的,
要三果以上的成就才有可能,
也就是要熟练观察五蕴的 集、灭、味、患、离
及熟练正思惟 无常 苦 之后
“无我”的修习方法(主要是”我慢”的消除方法)是,
观察 并正思惟 五蕴皆是 非我 非我所(不异我) 不相在
非我 是 色非我 受非我 … 识非我
不异我(非我所) 是 并非色之外有ㄧ个我 而色是”属于我的”
并非受之外有ㄧ个我 而受是”属于我的”
……
并非识之外有ㄧ个我 而识是”属于我的”
不相在(不互相在其中) 是 并非色在受中 并非受在色中 ….
并非识在受中 并非受在识中...
杂阿含五八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东园鹿母讲堂
尔时。世尊于晡时从禅觉。于诸比丘前敷座而坐。告诸比...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何谓“我”与“无我”?
“我”与“无我”是佛法里面一个很重要的题目,因为佛法在在处处都在讲无我。
可是无我是不是究竟法呢?这是一个很大的题目,也是佛教中非常重要的课题,但是大
部分的人是很难把它弄清楚的,这不是只有末法时代的今天才这样,而是自古以来就已
经是这样了。
然而什么是“我”呢?一般人所常说的“我”和佛所开示的“我”,究竟是一样
还是不一样?佛法中又常教导众生要“无我”,这个“无我”又是指什么呢?相信您一
定很想要知道这其中的道理所在,现在我们就先简单地为大家略说一下。“我”可以分
成两部分:一个是佛所破斥的“我”,另一个是佛所说“真实的我”。“无我”也可以
分成两部分:一个是佛所说的“真实的无我”,另一个则是“众生假我的无我”。
接下来我们将先为大家介绍,一般人所熟知的“我”与“无我”之后,再继续说
明佛所说真实的“我”与“无我”。希望藉由这个单元的阐述,能够厘清您长时以来的
疑惑,建立正确的佛法知见;若能因此而了知“我”与“无我”的真正意涵,相信对您
今生乃至未来际生的道业,将产生莫大的帮助。
首先我们就先来说明“我”这个题目,“我”可以分成二大类:第一类是讲世俗
的我和常见外道的我,那就...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1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何谓“我”与“无我”?

这一帖是论证什么是佛法的“我”与“无我”.
以辩证 "恒常性,主宰性和独立性的本体性存在,这和佛陀最根本的无我(无本体)理
论矛盾".
“我”与“无我”是佛法里面一个很重要的题目,因为佛法在在处处都在讲无我。
可是无我是不是究竟法呢?这是一个很大的题目,也是佛教中非常重要的课题,但是大
部分的人是很难把它弄清楚的,这不是只有末法时代的今天才这样,而是自古以来就已
经是这样了。
然而什么是“我”呢?一般人所常说的“我”和佛所开示的“我”,究竟是一样
还是不一样?佛法中又常教导众生要“无我”,这个“无我”又是指什么呢?相信您一
定很想要知道这其中的道理所在,现在我们就先简单地为大家略说一下。“我”可以分
成两部分:一个是佛所破斥的“我”,另一个是佛所说“真实的我”。“无我”也可以
分成两部分:一个是佛所说的“真实的无我”,另一个则是“众生假我的无我”。
接下来我们将先为大家介绍,一般人所熟知的“我”与“无我”之后,再继续说
明佛所说真实的“我”与“无我”。希望藉由这个单元的阐述,能够厘清您长时以来的
疑惑,建立正确的佛法知见;若能因此而了知“我”与“无我”的真正意涵,相信对您
今生... 阅读全帖
q****u
发帖数: 1421
11
来自主题: _PathOfQingWu版 - 五祖最上乘论
五祖最上乘论
第五祖弘忍禅师述
凡趣圣道悟解真宗,修心要论,若其不护净者,一切行无由取见;愿善知识如有
写者,用心无令脱错,恐误后人。
夫修道之本体,须识当身;心本来清净,不生不灭无有分别,自性圆满,清净之
心,此是本师,乃胜念十方诸佛。问曰:何知自心本来清净?答曰:十地经云:众生身
中有金刚佛性,犹如日轮,体明圆满,广大无边;只为五阴黑云之所覆,如瓶内灯光
,不能照辉。譬如世间云雾,八方俱起,天下阴暗。日岂烂也,何故无光?光元不坏,
只为云雾所覆;一切众生清净之心,亦复如是。只为攀缘妄念烦恼诸见,黑云所覆,
但能凝然守心,妄念不生,涅般法自然显现。故知自心,本来清净。
问曰:何知自心本来不生不灭?
答曰:维摩经云:如,无有生;如,无有灭。如者,真如佛性,自性清净。清净
者,心之原也。真如本有,不从缘生。又云:一切众生,皆如也,众贤圣亦如也一切
众生者,即我等是也。众贤圣者,即诸佛是也。名相虽别,身中真如法性,并同不生
不灭。故言皆如也。故知自心本来不生不灭。
问曰:何名自心为本师?
答曰:此真心者,自然而有,不从外来不属于修。于... 阅读全帖
a**u
发帖数: 8107
12
☆─────────────────────────────────────☆
runsun02 (runsun) 于 (Sat Dec 12 15:57:41 2009, 北京) 提到:
DHITI
经常有人,甚至是某些佛教徒,经常指责隐居在雨林、山洞、闭关房中的佛教隐修者。
他们指责这些佛教的退隐修行者对于社会有什么贡献?为什么不去创造一些社会财富?
应该正确回答这些朋友的是说:这些隐退的佛教修行者,他们对于社会的贡献是一种精
神理想和精神的超脱,并以此清凉来平衡世俗的物欲.他们所创造的是更可贵的精神财富

一般社会上的人不管如果夸耀自己为社会创造什么,但许多其实是为自己的欲望而创造
了什么。其实是为自己的世间名誉、财产增加些什么而已。
例如佛陀,如果他当时没有隐退而修行以获得觉悟的话,世间历史上多的可能只是一个
有作为的国王。
而如现代的玛哈希尊者,他如果没有退隐修行成为一位阿罗汉,世间多的可能只是一个
才子。
如果孙伦尊者没有去隐退,世间则可能仅仅是多了一个农夫。
但他们以隐退和精神实践获得心灵的净化,虽然他们没有制造物质的财富,但他们为人
类社会创造了更伟大的精神... 阅读全帖
G**W
发帖数: 1865
1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应成派中观的三大盲点
应成派中观的三大盲点
三、断灭论的涅槃玄想
如印顺法师及应成派中观那样否定了第八识的缘起性空,一定还会引生出另一个大问题
出来「阿罗汉捨报入无余涅槃以后,是否断灭?」。这又是应成派中观一个大过失,对
这一点都没有注意到。
佛在阿含中质问疑法的弟子说:「是什么原因,让无明凡夫不到涅槃本际?」是因为一
念无明,是对于蕴处界的虚妄性全无所知,所以不能到达涅槃的本际──不能入无余涅
槃。阿罗汉把五阴十八界灭尽以后成为无余涅槃,可是无余涅槃里面是不是断灭?这可
得要探究了!
假使人们都只能有六识,那么六识出生的助缘──意根──究竟是什么?难道真的是像
印顺法师所说的「头脑就是意根」吗?佛说阿罗汉入无余涅槃时,十八界都灭尽,显然
是灭掉六尘也灭掉六识,并且还要灭掉六根的;然而六根是五色根加上意根啊!意根既
不是物质大脑,当然是心;那么六识加上意根不就有七识心了吗?入涅槃时这七识心都
灭尽了,如果那时没有一个第八识心存在,无余涅槃不就是断灭了吗?那确实是断灭了
!也必然会是断灭!所以法界的事实是不只只百六个识,而是八识具足。
因为,六根中的意根也是心,祂是无色根,是意识的所依根,而识阴中就已经具足六... 阅读全帖
h********7
发帖数: 54
14
往生西方
极乐世界
佛菩萨的净土很多,都具有同样不可思议的功德,但由于诸佛菩萨往昔的因缘与愿
力不同,有的净土一地以上的菩萨才能去,比如东方现喜刹土;;有的净土凡夫虽然能
够前往,但因为业障深重,无法现量看到,比如文殊菩萨的圣地五台山、普贤菩萨的圣
地峨嵋山,而阿弥陀佛的净土极乐世界是凡夫也可以带业往生的。
阿弥陀佛初发菩提心时,发愿如果将来他能成佛,凡是念他的圣号,忆念他、祈祷
他、想到极乐世界的众生,如果没能往生到极乐世界,他就不成佛。而阿弥陀佛已经成
佛,正在极乐世界广转法轮,他所有的发愿都实现。所以祈祷阿弥陀佛、发愿往生极乐
世界,比发愿去其他刹土更容易实现。
阿弥陀佛与南瞻部洲的众生因缘很近,到了极乐世界以后,我们将永远从痛苦的轮
回中得到解脱,并在阿弥陀佛的加持下,最快七天就可以成佛,实现自利利他的心愿,
任运度化众生,这是阿弥陀佛的悲心与愿力所致。
往生极乐世界后,可以随愿前往所有佛菩萨的净土,拜见诸佛菩萨,获得加持。关
于极乐世界的功德,在汉传佛教的《净土五经》和藏传佛教的《净土教言》等经论中都
有详尽的宣讲。
净土法门
现在是末法时期,修行佛法的违缘多、顺缘少,而且众... 阅读全帖
b**d
发帖数: 7644
15
这段经文有白话文或者英文版的吗? 不太好懂。

中际生已随转,及趣清净。
造作增长罪、福、不动,身、语、意业,由此为缘,随业行识,乃至命终随转不绝,能
为后世续生识因。如是展转,有内、外爱,识生果时,能为助伴,现前而起。既命终已
,由前际因,于现在世自体得生,生已渐次,于母腹中,因识为缘续生果识,随转不绝
,任持所有羯逻蓝等名色分位;后后殊胜,始从胎藏乃至衰老。又即此识当续生时,能
感生业,与异熟果,异熟生识复依名色相续而转,谓依眼等六根转故,由是说言名色缘
识。俱生五根,说名为色;无间灭等,说名为名。? 嫫渌Γ苡肓蹲魉乐梗兑
辣斯剩酥撩帐孀S治迳来笾郑Υ笾炙钌爸钣嗝杀
酥闯炙懈龋樵谙嘈髯痪4硕苊孀乐梗墒枪恃浴檬对得
凳叮谙衷谑溃倘缡嘁蓝酥潦僮 H缡敲悠淝凹剩屑试灯鹬钚械蒙
挥谄渲屑剩阉孀?: 当知此中依胎生者说转次第,卵生、湿生,除在母腹。有
余差别∶有色有情,在欲、色界受化生者,于初生时诸根圆满,与余差别;在无色界诸
有情类,识依于名及色种子,名及色种依识而转,由彼识中有色种故,色虽间断后当更
生,如是名为此中差别。

发帖数: 1
1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不昧因果
百丈禅师每上堂,有一老人随众听法;一日众退,唯老人不去。师问:“汝是何人
?”老人曰:“某非人也。于过去 迦业佛时,曾住此山,因学人问:‘大修行人还落
因果也无?’某对曰:‘不落因果’,遂五百世堕野狐身。今请和尚代一转语,贵脱野
狐身。”师曰:“汝问。”老人曰:“大修行人还落因果也无?”师曰:“不昧因果。
”老人于言下大悟,作礼曰:“某已脱狐身,住在山后,敢请依亡僧律送。”次日,师
令维那白椎告众,食后送亡僧。大众聚议:“一众皆安,涅槃堂又无病人,何故如此?
”食后,师领众至山后岩下,以杖挑出一死野狐,乃依法火葬;师至晚上堂,举前因缘。
1.索达吉堪布言
索达吉堪布言:
“萧平实说:以观想之法消除罪障及供养诸佛,实乃密宗独有之妄想也……若观想
还债即可真正还债,则一切人造恶业已,如是观想之后,债即可还清,如是简易消除业
障之法门,释迦世尊绝无可能吝惜而不宣说,然终未见世尊曾说此法。若观想之事即是
真实,可以成真,则观想能力较强者,亦可藉观想之法,将他人之福德据为己有;则诸
佛亦可观想其一切弟子皆成究竟佛,则诸弟子不须勤苦修行,只须多多供养于佛,讨佛
喜欢,由佛观想弟子已成... 阅读全帖
r****n
发帖数: 8253
1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因果与缘起

涅槃是非缘生的是经论里面说的,不是我自己认为的,我也同意涅槃是非缘生的。
非缘生,意思就是不是因为或者依赖于某条件而生起和存在。如果涅槃必需得依赖于某
条件而存在,那么涅槃将变成局限性的,无常的。条件一旦失去,就会“灭”。凡是缘
所生的法,必然无常。就是说必然生起即灭或者生起必灭。
人们的修行不是一种缘生,行八正道,去除贪爱会导致涅槃,但是去除贪爱并不是涅槃
的“缘”。
这需要深入理解缘起法。
看懂了。
这里xx是一个概念的定义,指的是某股业力相续之流。
这里需要定义,什么叫本性。是这个能证得涅槃的东西自身包含某种东西从而使得能够
证涅槃吗?如果是这样,这是错的,属于常见。而大乘的本心,自性,佛性,如来藏犯
的就是这种错误。
其实犯这种错误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涅槃和五蕴的差别是不符合人的经验的,这二者
截然不同,但是刹那生灭的五蕴却可以“变为”涅槃。
在我们可感知的范围之内,根本找不到这种类似的东西。
但是,如果你以量子力学的角度来考虑,就有机会明白。在量子力学里,如果以经典图像
的去维理解波粒二象,是无法明白它的。
涅槃,就是“五蕴”的波动态。而五蕴就是”粒子态“,他们符合量子力学
J******s
发帖数: 7538
18
mark

中际生已
随转,及趣清净。
造作增长
罪、福、不动,身、语、意业,由此为缘,随业行识,乃至命终随转不绝,能为后世续
生识因。
如是展转,有内、外爱,识生果时,能为助伴,现前而起。既命终已,由前际因,于现
在世自体
得生,生已渐次,于母腹中,因识为缘续生果识,随转不绝,任持所有羯逻蓝等名色分
位;后后
殊胜,始从胎藏乃至衰老。又即此识当续生时,能感生业,与异熟果,异熟生识复依名
色相续而
转,谓依眼等六根转故,由是说言名色缘识。俱生五根,说名为色;无间灭等,说名为
名。�:
嫫渌Γ苡肓蹲魉乐梗兑辣斯剩酥撩帐孀S治迳来笾郑
Υ笾炙
钌爸钣嗝杀酥闯炙懈龋樵谙嘈髯痪4硕苊孀乐梗墒
枪恃浴檬对
得凳叮谙衷谑溃倘缡嘁蓝酥潦僮 H缡敲悠淝凹剩屑
试灯鹬钚械
蒙挥谄渲屑剩阉孀�
色界受化
生者,于初生时诸根圆满,与余差别;在无色界诸有情类,识依于名及色种子,名及色
种依识而
转,由彼识中有色种故,色虽间断后当更生,如是名为此中差别。
G**W
发帖数: 1865
1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与GWZW探讨生灭这个时间现象
阿赖耶识是三轉法輪唯識系經典所用的名詞,也講成如來藏,真如,法身,一切種子識等.
佛典的每一系都有關連,只是大多數人看不清楚而無法連貫,就如同你自己所說的:『这
种生灭的认识甚至可以否定修本身,我们修,什么在修呀?修的是什么 呀?』, 因為
你看到的只是在現象界七轉識(生滅性的妄識)的作用, 但是你還未了解現象界背後有非
現象界的存在, Let's assume 你是佛教徒,
首先,佛教修行者必定相信轮回,如果没有轮回,那么死了就完了,不需要修行,搞这
么多名堂,又是闻又是思又是修的,不需要这么累,只管吃喝玩乐,早死晚死一样。
第二,既然有轮回,那么是什么在轮回?这是关键中的关键了!如果不知道是什么在轮
回,我们怎么把握轮回呢?就象原始人连车都没见过,而说自己会开车,你相信吗?
所以,修行的真正开始,必定是从了知什么东西在轮回开始的,只有知道什么在轮回,
才谈得上改造命运,保证生生世世修行,保证最终成佛等等。
这里就引起两派争论来了,反方认为,「缘起性空」就是佛教真理,不需要有轮回的
主体,认为如来藏是“性空唯名”的方便说,并没有如来藏可证可知;正方认为,如来
藏就是轮回的主体,离... 阅读全帖
r******4
发帖数: 178
20
今天大年三十,下午连续打坐三个小时,晚上大概连续四个小时,基本还不错,清明敏
锐,很少散乱
因为今天外面鞭炮声很响,此起彼伏,我就主要以听鞭炮的声音为所缘。
刚开始的时候鞭炮的声音似乎只是一个整体,到后面,会逐渐听到每个鞭炮单独爆炸所
发出的声音,从开始到结束,清清楚楚。。。然后后面越来越清晰,再到后面,时间感
好像不存在了,没了先后顺序。这是一种奇怪的感觉。
以一连串的鞭炮响声来比喻,心密集的跟随每个鞭炮爆炸的声音,准确听到一个鞭炮声
就是一个所缘,下一个鞭炮爆炸发出响声并识别出来,又是一个所缘的变化,然后一直
持续下去。这个就类似刹那定。
不过在定力较深的时候,鞭炮刚开始响就开始成为一个所缘,声音最大又是一个所缘,
声音变小,也是一个所缘,这时候声音的分辨能力越来越细。
我目前只能到这程度,据说再深入下去,声音会被间断开,再深入下去,声音会减弱,
会只觉知生灭,再深入,会觉知只有迅速的灭。。。这就是亲见无常。
当中能观的心和声音的所缘会一起生灭消失,于是认识到声音不是我,它只是色法,能
观的心和心所也不是我。它只是名法,它们都是生灭无常的。这种迅速的生灭是苦的。
以上三个,就是进行
r*****e
发帖数: 1196
2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看看帕奥禅师的明确回答
FYI
《杂阿含经》里没有行舍智的说法,应该是在后来南传论典里面出现的
杂阿含的四十四种智和七十七种智如下——
(三五六)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四十四种智。谛听。善思。当为汝说。何等为四十四种智
。谓老死智.老死集智.老死灭智.老死灭道迹智。如是生.有.取.爱.受.触.六
入处.名色.识.行智。行集智.行灭智.行灭道迹智。是名四十四种智。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三五七)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七十七种智。谛听。善思。当为汝说。云何七十七种智。
生缘老死智。非余生缘老死智。过去生缘老死智。非余过去生缘老死智。未来生缘老死
智。非余未来生缘老死智。及法住智。无常.有为.心所缘生.尽法.变易法.离欲法
.灭法断知智。如是生.有.取.爱.受.触.六入处.名色.识.行.无明缘行智。
非余无明缘行智。过去无明缘行智。非余过去无明缘行智。未来无明缘行智。非余未来
无明缘行智。及法住智。无常.有为.心所缘生.尽法.变易法.无欲法.灭法断智。
是名七十七种智。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
S**U
发帖数: 7025
2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佛陀的正遍知
佛陀的「正遍知」也翻成「等正觉」。原始佛法的意义,可参考《清净道论》与《杂阿含经》。
《清净道论》:
(等正觉者) 由于自己正觉一切法,故称「等正觉者」。即是说他是一切法的正觉者,应该通达的诸法业已通达觉悟,应该遍知的诸(苦)法业已遍知,应断的诸(集)法业已断绝,应证的诸(灭)法业已证得,应修的诸(道)法业已修习。所以说∶
应知的我已知,
应修的我已修,
应断的我已断,
所以婆罗门呀,我是觉者。
亦即眼是苦谛,由于他的根本原因而生起的过去的爱为集谛,(苦与集)两者的不存在为灭谛,知灭的行道为道谛,如是举其四谛的每一句,亦得由自己正觉一切法。于耳、鼻、舌、身、意(内六处)也是同样的。如是对色等的(外)六处,眼识等的六识身,眼触等的六触,眼触等所生的六受,色想等的六想,色思等
的六思,色爱等的六爱身,色寻等的六寻,色伺等的六伺,色蕴等的五蕴,十遍,十随念,膨胀想等十不净想,发等三十二行相,十二处,十八界,欲有等的九有,初禅等的四禅,修慈等的四无量,四无色定,逆观老死等的缘起支,顺观无明等的缘起支,亦当以同样的方法解说。这里举一句来说∶「老死是苦谛,生为集谛,两者的出离为灭谛,知灭...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2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对制嗔心和心念住的个人体会
1: 如果十二因缘都是如此相互依赖而无主体, 是不是也可以说:
"老死缘生,生缘有,有缘取,取缘爱,爱缘受,受缘触,触缘六入,六入缘名色,名
色缘识,识缘行,行缘无明"
2: "站在绝对角度上,生灭和不生灭确实为“一”,涅槃空和五蕴有也确实为“一”,
但是
这个不是一体两面,因为无“体”,人们脑子当中的“体”全部是世俗经验。是恰恰要
破除的。"
对大乘本来教义的担心是多余的, 不否认有后人执着脑子里的这个"体"或书面上的
"体", 但是大乘真正的说的"体"还真不是脑子里的。。不过你的提醒也是对的。
。你批判了一种可能的错误方向, 但是在我看来并不是大乘教义的本身。。
一体两面也就是个形容。。像你举的芦桅的例子一样。。任何说法仔细地去推敲, 到
最后都是不圆的。。所以真正的解脱不离于言说, 又不在言说之中。

若不得依据于名色时,于未来,尚亦施设生、老、死、苦集之存在耶?’
G**W
发帖数: 1865
2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不许有阿赖耶识”的辨析
四、许有阿赖耶识的理由
许有阿赖耶识的论点,如《瑜伽师地论》、《摄大乘论》、《成唯识论》都是破“没有
阿赖耶识”的。许有阿赖耶识的理由有:
1、经论中的证据:
《摄大乘论本》卷1:「此中最初且说所知依即阿赖耶识。世尊何处说阿赖耶识名阿赖
耶识。谓薄伽梵于阿毘达磨大乘经伽他中说。
"无始时来界  一切法等依 由此有诸趣  及涅槃证得"
即于此中。复说颂曰。
"由摄藏诸法  一切种子识 故名阿赖耶  胜者我开示"
《摄大乘论释》卷1:「论曰。此中最初且说所知依。即阿赖耶识。世尊何处说阿赖耶
识名阿赖耶识。谓薄伽梵于阿毘达磨大乘经伽他中说……释曰。已引阿笈摩证阿赖耶识
。是所知依体。复引阿笈摩证阿赖耶识名阿赖耶识。于此颂中由第二句释第一句。胜者
即是诸菩萨众。」
《解深密经》中有佛所说颂:“阿陀那识甚深细 一切种子如瀑流 我于凡愚不开演
恐彼分别执为我”。
《大乘密严经》卷2:「诸仁者。阿赖耶识恒与一切染净之法而作所依。是诸圣人现法
乐住三昧之境人天等趣。诸佛国土悉以为因。常与诸乘而作种性。若能了悟即成佛道。」
《成唯识论》卷3:「入楞伽经亦作是说。
如海遇风缘  起种种波浪
... 阅读全帖
h***a
发帖数: 2349
25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是谁在误读仓央嘉措?(转载)
【 以下文字转载自 WebRadio 讨论区 】
发信人: huaja (pat), 信区: WebRadio
标 题: 是谁在误读仓央嘉措?(转载)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Wed Sep 3 23:45:31 2014, 美东)
是谁在误读仓央嘉措?
版权声明:转载时请以超链接形式标明文章原始出处和作者信息及本声明
http://sunyx.blogbus.com/logs/93106915.html
最近仓央嘉措的情诗在网上流传得越来越多,不过,经过考证我发现盛传的最多的这几
首全部都是伪作。而且根本就是现代的伪作。
最早知道仓央嘉措是2006年在西藏旅行的途中听人说的。在拉萨的玛吉阿米餐厅一楼买
到了两本关于仓央嘉措的书。那会儿知道仓央嘉措的人还很少,网上也没有什么人说起
。因为很喜欢他的诗,所以回来之后还搜集和阅读过一些关于他的书。看了最近盛传的
几首,都没什么印象,估计可能是伪作,而经过核实后发现果然如此。
一. 先说这首《佛说》,这是最为拙劣的一首伪作
我问佛:为何不给所有女子羞花闭月的容颜?
佛曰:那只是昙花的一现,用来蒙蔽世俗的眼
没有什么美可以抵过一颗纯... 阅读全帖
h***a
发帖数: 2349
26
来自主题: WaterWorld版 - 是谁在误读仓央嘉措?(转载)
【 以下文字转载自 WebRadio 讨论区 】
发信人: huaja (pat), 信区: WebRadio
标 题: 是谁在误读仓央嘉措?(转载)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Wed Sep 3 23:45:31 2014, 美东)
是谁在误读仓央嘉措?
版权声明:转载时请以超链接形式标明文章原始出处和作者信息及本声明
http://sunyx.blogbus.com/logs/93106915.html
最近仓央嘉措的情诗在网上流传得越来越多,不过,经过考证我发现盛传的最多的这几
首全部都是伪作。而且根本就是现代的伪作。
最早知道仓央嘉措是2006年在西藏旅行的途中听人说的。在拉萨的玛吉阿米餐厅一楼买
到了两本关于仓央嘉措的书。那会儿知道仓央嘉措的人还很少,网上也没有什么人说起
。因为很喜欢他的诗,所以回来之后还搜集和阅读过一些关于他的书。看了最近盛传的
几首,都没什么印象,估计可能是伪作,而经过核实后发现果然如此。
一. 先说这首《佛说》,这是最为拙劣的一首伪作
我问佛:为何不给所有女子羞花闭月的容颜?
佛曰:那只是昙花的一现,用来蒙蔽世俗的眼
没有什么美可以抵过一颗纯... 阅读全帖
r****n
发帖数: 8253
27
其实这里面还有个有趣的问题
为什么在修止禅的时候,感觉时间停了,或者甚至感觉不到时间的过去,当然也感觉不
到什么生灭。
为什么这种状况只在修观禅(佛法的四念住,不是外道的所谓观和照)的时候出现。
因为止禅和观禅,二者类型大不一样,在修止禅时,由于心识不断以同一个目标对象,
同一个主题为所缘,于是生灭被“平滑”掉了。最后只剩下“一个”所缘(通常都是概
念法),这时候会有所谓的能所不二感产生,而且如果定力很强,那么因为只有这单一
的所缘,感觉不到生灭变化,而意识的时间感是建立在对生灭变化的感知基础上,所以
时间感会丧失。
而观禅,由于所缘对象不断变化,并且要求就是觉知(正念心所)密集跟随所缘的生起
,所以生灭会特别的凸显出来。而由于正念心所的越来越多的升起,那么可感知的生灭
将越来越多,本来正常的时候,一秒钟大概只有两三次正念心所升起,而随着五盖的减
弱,正念心所不断升起,一秒钟内升起的次数越来越多,于是于是禅修者本人感知到快
速的生灭。
r****n
发帖数: 8253
28
其实这里面还有个有趣的问题
为什么在修止禅的时候,感觉时间停了,或者甚至感觉不到时间的过去,当然也感觉不
到什么生灭。
为什么这种状况只在修观禅(佛法的四念住,不是外道的所谓观和照)的时候出现。
因为止禅和观禅,二者类型大不一样,在修止禅时,由于心识不断以同一个目标对象,
同一个主题为所缘,于是生灭被“平滑”掉了。最后只剩下“一个”所缘(通常都是概
念法),这时候会有所谓的能所不二感产生,而且如果定力很强,那么因为只有这单一
的所缘,感觉不到生灭变化,而意识的时间感是建立在对生灭变化的感知基础上,所以
时间感会丧失。
而观禅,由于所缘对象不断变化,并且要求就是觉知(正念心所)密集跟随所缘的生起
,所以生灭会特别的凸显出来。而由于正念心所的越来越多的升起,那么可感知的生灭
将越来越多,本来正常的时候,一秒钟大概只有两三次正念心所升起,而随着五盖的减
弱,正念心所不断升起,一秒钟内升起的次数越来越多,于是于是禅修者本人感知到快
速的生灭。
f********4
发帖数: 253
29
探索另一种修行方式?如果是以解脱为目标的话应该没有任何必要吧……至少八圣道应
该是必须的。你为什么想要另一种解脱的方式?
南传现在应该公认证果必须体验涅槃,断结是道智的直接作用,从我见到的南传和非南
传地理范围的证果者的涅槃经历描述中推测应该也是这样,唯一的一个例外就是runsun
,我一直不认为他证果了……通过不靠止禅的纯观修法证果的应该都属于慧解脱吧?还
是你有不同的定义?而且证果后只要圣者定期禅修的话几乎随时都能以涅槃为所缘,这
种行为应该也不需要太深的定力
“果定(phalasamapatti)是圣弟子才能证入的出世间安止,而其所缘是涅槃。证
入果定的目的是当下得以体验涅槃之乐。在这些安止里生起的心是与圣弟子证悟的层次
相等的果心。如此四个阶级的圣人都能证入各自的果定,意即须陀洹能够证入须陀洹果
定;余者亦可以此类推。在证入果定之前,(圣弟子)先决意要证入果定,然后从生灭
智次第地培育诸观智,(直至证入果定)(见《清净道论》第廿三章、段六至十五)。

“ 一旦你有所体验,即使有时你没有进入寂止状态,每当有让人兴奋的事物时,
只要你专注观察,你会知道这不是真正的愉快,你总是会回... 阅读全帖
G**W
发帖数: 1865
3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如来藏不是外道梵我、神我
如来藏不是外道梵我、神我
在《大藏经》中记载,佛陀初转法轮宣说解脱道阿含诸经时,常开示无常、苦、空、无
我;到了第二转法轮演述般若系经典时,也说无我相、无人相、无眾生相、无寿者相,
都是说无我;可是到了第三转法轮开演唯识经典时,却说常、乐、我、净,变成有我。
如果不能证解 佛陀说法中的真实义,不能瞭解解脱道中所说的「无我」,是依什麼来
说无我,般若诸经所说的无我,又是从什麼角度而说无我,当然就更不能够了知唯识经
典中的「我」指的是哪个我。可是,像这样不能够证解 佛陀说法真实义的人,却著书
立说,说「三乘菩提中的佛陀所说的无我的道理,就是缘起性空、一切法空」;如果听
到有人说不空的如来藏,就会指责说有如来藏的人,是同於主张梵我、神我的外道,诽
谤说有如来藏的人所说的法义不是佛法,诬衊这个人所弘传的甚深微妙正法不符合原始
佛教正说。今天我们就来探讨这样的说法正确不正确。
首先,我们就外道的神我、梵我思想的缘起及内涵,要作一个概略的说明。人类之所以
能够继往开来、文明进步,都有赖於生命的延续及经验的累积;所有的人类都有一个共
同的特性,就是希望个体生命的永恆不灭以及离苦得乐。因此,在古时候印... 阅读全帖
H******9
发帖数: 2766
31
我说的缘有无因而起,但是根据业力示现的,其实说白了,这也算是有因之缘,只不过
你自己的业力是因,而不是施与'缘'的另一个个体和你有'因'。
就如同一个人若是生活在一堆跟他毫无前世今生业力瓜葛的人群之中,他还是会一样生
活,跟周围的人开始建立关系,爱情友情等,若是业力现前,果报来临,周围的人和事
也会提供业力结果需要的缘分养料。这些缘因为不是直接的因果造成,只是跟据业力汇
集,所以我叫无因之缘。
我的理解是,'缘'会因业力而聚,有因之缘,无因之缘都会有。有因之缘易聚,无因之
缘随缘。缘随业聚,相现果起。(好像还有句是'业集随心',呵呵)
因果业缘的系统中唯一让我觉得很有些耐人寻味的地方是 - 有没有完全随缘的'缘',
就是没有施缘和受缘的前因种下,也没有受缘人的业力示现来聚缘;因为这随缘的缘可
能打断之前的因果。。。要是想改变业力下的命运,这一点就很有用。四川地震其实还
不能算这种缘,地震这个'缘'如何而来,若是一定要寻个因的话,可能要能看透共业才
好,共业之下,个人的业力就比较难开花结果,所以众生可能今生寿命未尽而横死。
佛经中也说众生有九种横死,横死岂不就是业力之下寿命未尽而死,那
S**U
发帖数: 7025
3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缘起 : 法性、法住、法界
瑜伽师地论卷十○ 披寻记338页第9行
问∶
如世尊言∶是诸缘起,非我所作,亦非余作。所以者何?若佛出世,若不出世,安住法
性、法住、法界。
云何「法性」?云何「法住」?云何「法界」?
答∶是诸缘起,无始时来,理成就性,是名「法性」。
如成就性,以无颠倒文句安立,是名「法住」。
由此法住,以彼法性为因,是故说彼名为「法界」。
杂阿含296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今当说因缘法及缘生法。云何为因缘法?谓此有故彼有,谓
缘无明行,缘行识,乃至如是如是纯大苦聚集。云何缘生法?谓无明、行……。若佛出
世,若未出世,此法常住,法住、法界,彼如来自所觉知,成等正觉,为人演说,开示
、显发,谓缘无明有行,乃至缘生有老死。若佛出世,若未出世,此法常住,法住、法
界,彼如来自觉知,成等正觉,为人演说、开示、显发,谓缘生故有老病死、忧悲恼苦
。此等诸法,法住,法定,法如,法尔,法不离如,法不异如,审谛、真、实、不颠倒
。如是随顺缘起,是名缘生法,谓无明、行、识、名色、六入处、触、受、爱、取、有
、生、老病死忧悲恼苦,是名缘生法。多闻圣弟子,于此因缘法、缘生法,正智
f****2
发帖数: 311
3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原创)90岁老父亲往生记
为什么一定要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
作者: 刘冠锋 (2012/6/7 9:45:02)
为什么一定要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
如果以前没有学佛,对于往生,会感到这是非常遥远和飘渺的,但是,实际上,它迫在
眼前。
在现今这个世界,不论大家是什么宗、修什么法门。求什么愿、修什么福,都必须要修
这个法门——往生西方阿弥陀佛极乐世界。
不修这个法门,就算成了亿万富豪,帝王将相,荣华富贵,嫁娶最好的配偶,生最卓越
孝顺的儿女,穿最好的衣服,住最豪贵的别墅;就算经藏全部通透了,开悟了,彻悟了
,三贤十圣了,法力无边了。到死的时候也没用,只有几十年时间而已。
而我们必须要关注今后百千万亿劫的事情,一劫就是百千万亿年!
想要福报,怎样保证今后无数恒河沙千万亿劫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福报呢?想要寿命
,怎样保证今后有无量的寿命呢?每个同学必须要求一件关系到今后百亿千亿万亿条恒
河中所有沙子数量这么多无尽无数劫岁月的事情。(一劫就是百千万亿年)
这就是——往生西方阿弥陀佛极乐世界。
宣化上人说:
我们人间最富有豪贵美貌的帝王,也不如最差的天人生活的百分之一。而阿弥陀佛极乐
世界的生活,比天人,光是外表的美貌就是... 阅读全帖
n********n
发帖数: 8336
34
随佛法师 - 修正部派佛教对名色、识之定义的曲解
目前佛教界对“名色”的定义,都是出自部派佛教以后的论书意见,实际不是古老经说
的传诵。在部派佛教各种流传的说法中,最早与最主要的论义,都是出自分别说部的《
舍利弗阿毗昙论》[15]。《舍利弗阿毗昙论》传出于佛灭后约116年,是分别说部在印
度三大分派(化地部、法藏部、饮光部)的共传论书,也是佛教最古老的论书。
《舍利弗阿毗昙论》对“名色”的定义,是将“色”由“六入处”改为“四大”,主张
“六入处”的“眼、耳、鼻、舌、身;色、声、香、味、触”为“四大”[16];“名”
则定义为“由意生”的“受、想、思、触、思惟”[17]。《舍利弗阿毗昙论》是在“名
色”之原始定义的“六根、六境”以外,也即是古老经说原有的“色、受、想、行(又
称为“思”)”之外,又多出了“触、思惟(另译作意)”。
《舍利弗阿毗昙论》在“名”的定义中,除了经法原说的“受、想、行(思)”之外,
又加入自派增新的“触、思惟(或作意)、觉观、见、慧解脱”[18],并且予以定义在
行阴的范畴内[19]。
《舍利弗阿毗昙论》对“行阴”的定义,除了经说的“思”以外,“触、思惟、觉观、
... 阅读全帖
i******s
发帖数: 566
35
来自主题: _beyond_real_world版 - 缘(zt)
(看到一位师兄的贴,很是喜欢.但,却想只摘下其中一段)
红尘滚滚,芸芸众生,缘分缘散,处处皆缘。
佛云:红尘看破了不过是浮沉;生命看破了不过是无常;爱情看破了不过是聚散罢了

沉浮之间,在苦海之中挣扎,有几人能参透“回头是岸”?无常之间,才明白一切
全是身外之物,纷纷嚷嚷一场空;聚散之间,悲欢离合半点不由人。世间万物,自有缘
起缘灭,缘分缘散。有缘则聚,无缘则散……
海誓山盟如何,海枯石烂如何,生生死死又如何?有缘也好,无缘也罢,任它人缘
、神缘、尘缘、佛缘、善缘、恶缘、孽缘、情缘、因缘、姻缘、结缘、随缘、逆缘、今
生缘、来生缘、未了缘、三生缘……缘分布满天空,一切随它。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没有永恒的缘,到了,都随花事湮灭……
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间万物皆是化相,心不动,万物皆不动,心不变,万物皆
不变。 梅香愿朋友们笑着面对,不去埋怨。悠然,随心,随性,随缘。注定让一生改
变的,只在百年后,那一朵花开的时间。 刹那便是永恒。 坐亦禅,行亦禅,一花一世
界,一叶一如来,春来花自青,秋至叶飘零,无穷般若心自在,语默动静体自然。
缘来则去,缘聚则散,缘起则生,缘落
S**U
发帖数: 7025
36
本文作者对《杂阿含经》太陌生了,《杂阿含经》提到「中道」都不知道。
大空法经说的缘起中道观,正是龙树中论八不缘起的论题。
大空法经 《杂阿含297经》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当为汝等说法,初、中、后善,善义、善味,纯一清净,梵
行清白,所谓大空法经。谛听,善思,当为汝说。
云何为大空法经?所谓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谓缘无明行,缘行识,乃至纯大苦聚
集。缘生老死者,若有问言∶彼谁老死?老死属谁?彼则答言∶我即老死,今老死属我
,老死是我所,言命即是身。或言∶命异、身异。此则一义,而说有种种。若见言命即
是身,彼梵行者所无有;若复见言命异身异,梵行者所无有。于此二边,心所不随,正
向中道,贤圣出世如实、不颠倒、正见,谓缘生老死。如是生、有、取、爱、受、触、
六入处、名色、识、行。缘无明故有行,若复问言;谁是行?行属谁?彼则答言∶行则
是我,行是我所,彼如是命即是身;或言命异身异。彼见命即是身者,梵行者(所)无
有;或言命异身异者,梵行者亦无有。离此二边,正向中道,贤圣出世如实、不颠倒、
正见(2),所谓缘无明行。诸比丘!若无明离欲而生明,彼谁老死,老死属谁者,老死
则断、则知,断其根本
z*****n
发帖数: 633
37
[名色缘识生,识缘名色生] 理解成名色和识为一体, 或者捆在一起,这个理解有问题.
我们一般人认为任何事物都是可以独立存在的,而佛法就是要揭示这种错觉, 没有什么
是可以独立存在. 名色和识割裂开来看待是凡夫不自觉的习惯.有了割裂,就有了二边,
也就是无明缘行,行缘识...
Y**u
发帖数: 5466
3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当代南传大师及其教法
正念必须奠基于我们自己的经验,
我们的心与身。
分析身体构成部分,
显示没有永远的「灵魂」或「自我」;
注意到这一事实,
则基于迷惑的「自我」或「身见」,
将自然消灭,
使我们自痛苦轮回的世界中脱离。
佛教是一个完美的心灵教育或禅修系统。心是佛教最重要的因素,必须善加训练;祇有
训练的心才能
开发出洞察光明与实相的智能。
整个佛教教学是以四圣谛为基础,它们是:一、不完美或苦的圣谛,二、苦因的圣谛,
三、苦灭的圣
谛,四、通往苦灭的道路的圣谛。这四种圣谛告诉我们,每个有情的存在是五蕴的身心
和合,是所有烦恼
与痛苦的根源,存在是执取或贪求不可避免的结果。
存在(有)也是对实相不了解的结果,贪造成无止息的存在,祇有摧毁贪才得以止息存
在或苦。要止
息人类的贪或苦,可透过修习八正道达到,包括:一、正见,二、正思惟、三、正语,
四、正业,五、正
命,六、正精进,七、正念,八、正定。依此止息苦会得到四个阶段的解脱,一步一步
走向涅盘,没有经
过这种解脱,涅盘便无法实现或获得。
佛陀的基本教义视「生」是「无明」与「贪」的结果,而「无明」与「贪」则来自需要
保护与满足「我」
或「自我」的错误认识,因... 阅读全帖
d**********6
发帖数: 237
3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修佛远离两种违缘
《佛说阿弥陀经》是往生净土最重要的一部经典,其中讲了往生极乐世界需要远离两个
违缘,具足四个因素。
需要远离的两个违缘是什么呢?《佛说阿弥陀经》中讲道:第一是五无间罪;第二是谤
法、舍法罪。除了这两种罪业以外,其他如杀、盗、淫、妄等等所有罪业,都不会障碍
往生极乐世界。为什么呢?因为,这些罪业虽然也很严重,但我们对阿弥陀佛的信心和
对极乐世界的向往之心,本身就具有很大的功德,以此功德就能消除这些罪障;而上面
所说的两个违缘却是极其严重的罪业,必须通过其他方法才能忏悔清净。
一个违缘是谤法或舍法罪。它有很多种,其中最严重的,是指妄说不存在因果、轮回,
无所谓善恶报应,也没有西方极乐世界等等;简单地说,就是认为佛教所讲的都是虚假
的、欺骗人的。若这样想就是舍法,这样说就是谤法,这是最严重的。假如我们曾经有
过这种想法或说法,就一定要励力忏悔,使其清净。
另外一个违缘是五无间罪。五无间罪虽然有五种,但其中恶意出佛身血与破僧和合这两
种,现在不会发生了。当前有可能违犯的,是弑父、弑母与杀死阿罗汉这三种罪业。
一般的人都很清楚,自己有没有故意杀死亲生父母(如果不是故意,就不是无间罪)。
至于杀死... 阅读全帖
y****w
发帖数: 39
40
来自主题: Belief版 - 一个科学者研究佛经的报告(2)
尢智表居士著
五、佛经的理论和内容
上文仅仅讲到佛经的皮相,还没有接触到经文的内容。可是皮相和骨肉是有密切关系的
,要是名词混淆,句法错乱,讹字连篇,章节不明,那么我早就把它置诸高阁了;只因
为佛经的皮相端庄美丽,正和菩萨的相貌作和谐的对比,所以我对于研究佛经的理论,
自有不能自已的趋势。我最初所读的《楞严经》,本是一部辞藻丰美的经典,优美的笔
调既足引人入胜,而其组织的严整,说理的精妙,更使人爱不忍释。所以杨仁山居士在
旧书摊上看到了这部经,竟一口气把它看完了才走。
古人诗说:“自从一见楞严后,不读人间糠枇书。”我对此也有同样的感觉。我又把它
当作一本“实验指导书”,因为这部经的结构确乎和指导书有相同之点。普通一本指导
学生实验的书,总是分为下列几段:1、实验的目的,2、应用的材料仪器工具,3、实
验所依据的理论,4、实验工作的方法和步骤,5、从这一实验应得怎样的效果,6、实
验时应该注意或预防的事项,7、最后是结论,说明实验的结果,可以证明某种理论的
正确,或者有什么实用的价值等等。
《楞严经》也可分成以下几段:1、说经的缘起(即序文),2、说明修治的对象(例如
七处证心等),3、...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4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辩经在佛教中起什么作用?
「因明」是佛教逻辑。
用 propositional logic 术语,
宗∶proposition
立宗: 提出 proposition
白话就是提出自己主张。
因明论式有宗,因,喻三部分。
用印度历史上清辨、护法二人的「空有之争」作例子∶
清辨《掌珍论》卷上有偈曰∶
真性有为空,如幻缘生故。无为无有实,不起似空华。
这就是清辨用因明论式提出两个主张∶
1. 真性有为空,如幻缘生故
2. 无为无有实,不起似空华
以1为例,
真性有为空,是「宗」
如幻,是「比喻」
缘生故,是「因」
白话∶
有为法的究竟性质(真性)是「空」,因为有为法是缘生的。缘生的现象是「空」的一
个比喻,就是魔术(魔术师能让你看到大象,但其实没有大象)
http://zh-cn.oldict.com/%E6%B8%85%E8%BE%A8%E8%AD%B7%E6%B3%95%E7%A9%BA%E6%9C%89%E4%B9%8B%E7%88%AD/66/
S**U
发帖数: 7025
42
印顺法师<成佛之道>
十二支中的识,是一期生命的开始。有些经典,从识支说起。这因为,推求现实的身心活动,到达识的结生相续阶段,已到了生死业报识的核心。后代唯识学者,以异熟的阿赖耶识为中心,来说明生死杂染的一切,可说是吻合佛意的。「缘」此结生的「识」,就「有名色」支的生起。名是心理的,色是生理(物理)的。由于识的结生,身心就开始发展。照经上说∶不但因识而有名色,也因名色而有识。这意思是说∶我们的一切身心活动,是要依于有取识(唯识学中叫作阿陀那识)的摄取而存在。反之,也因为身心的活动,有取识才能存在。正像没有领袖,就不可能有群众的组织活动;如没有群众,领袖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但在十二缘起支中,著重在识缘名色。应解说为∶名色是精血和合以后,还是肉团的阶段。
http://www.mahabodhi.org/files/yinshun/10/yinshun10-07.html
菩提道次第广论
识者,经说六识身,然此中主要,如许\阿赖耶者,则为阿赖耶,如不许\者,则为意识。
此复若愚,从不善业起苦苦果,造作增长诸不善业,此业习气所熏,现法之识者,是因位识。由依此识,未来世中于恶趣处结生之识者,... 阅读全帖
O*********9
发帖数: 552
43
你好。请教一些关于解脱道的问题。
阿含解脱道次第-中鼎版-课堂解说-第八章-五阴-第廿七节
“彼第二师见今世后世真实是我,如所知说者,是则常见”这是第二种论师的说法,佛
陀把这一种归纳出,叫做落入常见。为什么这一种叫做落入常见?现在不便于直说、不
便于说明,私下可以谈。因为你刚才有讲一个宗派,这样我们就不便公开谈,但是佛陀
所讲的第二种说法,看到“今世后世真实是我”,里面有很深的含意,为什么这一种说
法就是落入常见?有轮回是不错,但是因为“今世后世真实是我”,有一个不变的“我
”在投胎转世,从上一世投胎到这一世,死后只是身体死亡,然后另外真的“我”,又
再去投胎转世。这里就是有一个真实的“我”在投胎转世,就是落入“常见”。“今世
后世真实是我”,有一个真正的“我”,落入“真常唯心”的“真常”、“真我”好!
就是落入“常见”,前面是“断见”。
请问什么是“无我轮回”?请解惑,谢谢。
以上是转载电子邮件的内容,请各位斑竹帮助解答!
佛法在世间 不离世间觉
2007-03-10 21:28
[致谢] 真诚感谢涌跃参与“解脱道”网站建设的各位同修。 蔡居士
==========... 阅读全帖
G**W
发帖数: 1865
4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应成中观裏肚子饿的原因
应成中观
中观总义 益西彭措堪布这么说 :
『如果嗔心是由自他共同引生,那就同时有自生和他生的过失。
一念心生起,不是从自己来,不是从他来,不是从自、他共同来,不是无因来,本来无
来处。』
.........,
看了很明显的发现其中无因论的矛盾,「本来无来处」,其实并不能圆满说明「不是无
因来」,看起来是玩弄文字的粉饰之词,为掩无因的过失而说。无就是没有,就是断灭
,所有蕴处界现象没有无因而起的现象。「有因有缘集世间,有因有缘世间集;有因有
缘灭世间,有因有缘世间灭」 是 佛陀在阿含圣教所开示。而主文的「本来无来处」
,并不能解释「不是无因来」,不应当成因,并不合因明逻辑。把「本来无来处」成许
「不是无因来」为因的连贯,正正是那句 “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是
为粉饰无因过失的强说词.
如果万法能无因而起,那么是不是说阿含经里的圣教讲错了? 这个就是本质为外道无
因论的应成中观为掩无因过失的文字.
另外主文说 :『如果嗔心是由自他共同引生,那就同时有自生和他生的过失。』阿含
经里更明白开示 :〝意,法为缘生识〞,那么嗔心显然是缘生,说非自生是正确的。
但既是诸缘所生,说成是他... 阅读全帖
y****w
发帖数: 39
4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一个科学者研究佛经的报告(2)
尢智表居士著
五、佛经的理论和内容
上文仅仅讲到佛经的皮相,还没有接触到经文的内容。可是皮相和骨肉是有密切关系的
,要是名词混淆,句法错乱,讹字连篇,章节不明,那么我早就把它置诸高阁了;只因
为佛经的皮相端庄美丽,正和菩萨的相貌作和谐的对比,所以我对于研究佛经的理论,
自有不能自已的趋势。我最初所读的《楞严经》,本是一部辞藻丰美的经典,优美的笔
调既足引人入胜,而其组织的严整,说理的精妙,更使人爱不忍释。所以杨仁山居士在
旧书摊上看到了这部经,竟一口气把它看完了才走。
古人诗说:“自从一见楞严后,不读人间糠枇书。”我对此也有同样的感觉。我又把它
当作一本“实验指导书”,因为这部经的结构确乎和指导书有相同之点。普通一本指导
学生实验的书,总是分为下列几段:1、实验的目的,2、应用的材料仪器工具,3、实
验所依据的理论,4、实验工作的方法和步骤,5、从这一实验应得怎样的效果,6、实
验时应该注意或预防的事项,7、最后是结论,说明实验的结果,可以证明某种理论的
正确,或者有什么实用的价值等等。
《楞严经》也可分成以下几段:1、说经的缘起(即序文),2、说明修治的对象(例如
七处证心等),3、... 阅读全帖
f*******e
发帖数: 5594
4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什么是十二因缘
(杂阿含经-第298经)
何缘起法法说。谓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谓缘无明行。乃至纯大苦聚集。是名缘起
法法说
云何义说。谓缘无明行者。彼云何无明。若不知前际.不知后际.不知前后际。不知于
内.不知于外.不知内外。不知业.不知报.不知业报。不知佛.不知法.不知僧。不
知苦.不知集.不知灭.不知道。不知因.不知因所起法。不知善不善.有罪无罪.习
不习。若劣.若胜.染污.清净。分别缘起。皆悉不知。于六触入处。不如实觉知。于
彼彼不知.不见.无无间等.痴闇.无明.大冥。是名无明
缘无明行者。云何为行。行有三种。身行.口行.意行。缘行识者。云何为识。谓六识
身。眼识身.耳识身.鼻识身.舌识身.身识身.意识身。缘识名色者。云何名。谓四
无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云何色。谓四大.四大所造色。是名为色。此色及
前所说名是为名色。缘名色六入处者。云何为六入处。谓六内入处。眼入处.耳入处.
鼻入处.舌入处.身入处.意入处。缘六入处触者。云何为触。谓六触身。眼触身.耳
触身.鼻触身.舌触身.身触身.意触身。缘触受者。云何为受。谓三受。苦受.乐受
.不苦不乐受。缘受爱者。彼云何为爱。谓三爱。欲爱.色爱... 阅读全帖
t******g
发帖数: 17520
47
首先感谢楼主的文使我去看了一些网上的东西。。。
个人愚见
新手如我要先理解 “无常”, “无我(非我)”, “苦”, “非我所”的诠释,
和弄清楚了它们是五蕴的特性这个感念, 不然讲其他的犹如隔靴搔痒。
LZ前面说是3个消息, 后面又说是定律, 是以消息为形式出现的定律? 哈哈
个人觉得这个消息Neither pessimistic nor optimistic, but realistic
Walpola Rahula explains the importance of this realistic point of view:[13]
First of all, Buddhism is neither pessimistic nor optimistic. If anything at
all, it is realistic, for it takes a realistic view of life and of the
world. It looks at things objectively (yathābhūtam). It does not falsely
lull ... 阅读全帖
t******g
发帖数: 17520
4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当下的力量
这就对了,
无常, 无我 是用来描述世间的, 是一个statement, 不会给你带来”正见“
比方说
无我, 我是不存在的, 死了就消停了,就有和尚相续自杀。
至于涅磐, 我不知道, 我只知道我搜杂阿含, 厌离和世间似乎从来没有在一句话当
中同时出现
我倒是看到
佛告阿难。谛听。善思。当为汝说。缘眼.色。生眼识。见可意色。欲修如来厌离正念
正智。眼.色缘生眼识。不可意故。修如来不厌离正念正智。眼.色缘生眼识。可意不
可意。欲修如来厌离.不厌离正念正智。眼.色缘生眼识。不可意可意。欲修如来不厌
离.厌离正念正智。眼.色缘生眼识。可意不可意。可不可意。欲修如来厌.不厌.俱
离舍心住正念正智
厌离正念正智!!!!!
庄春江的断句在 厌离,正念,正智
个人觉得不正,没必要一句只改厌离 还要重复
还有就是
修如来不厌离正念正智
如果是
修如来, 不厌离, 正念, 正智。 (不通, 修如来, 为啥不厌离)
修如来不厌离, 正念, 正智 (这可以通)
解释1
1。 修如来, 厌离正念正智, 不厌离正念正智
2。 修如来厌离, 正念正智, 修如来不厌离,正念正智
不管咋说, 厌离和不厌离在一起的, ... 阅读全帖
t******g
发帖数: 17520
4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当下的力量
这就对了,
无常, 无我 是用来描述世间的, 是一个statement, 不会给你带来”正见“
比方说
无我, 我是不存在的, 死了就消停了,就有和尚相续自杀。
至于涅磐, 我不知道, 我只知道我搜杂阿含, 厌离和世间似乎从来没有在一句话当
中同时出现
我倒是看到
佛告阿难。谛听。善思。当为汝说。缘眼.色。生眼识。见可意色。欲修如来厌离正念
正智。眼.色缘生眼识。不可意故。修如来不厌离正念正智。眼.色缘生眼识。可意不
可意。欲修如来厌离.不厌离正念正智。眼.色缘生眼识。不可意可意。欲修如来不厌
离.厌离正念正智。眼.色缘生眼识。可意不可意。可不可意。欲修如来厌.不厌.俱
离舍心住正念正智
厌离正念正智!!!!!
庄春江的断句在 厌离,正念,正智
个人觉得不正,没必要一句只改厌离 还要重复
还有就是
修如来不厌离正念正智
如果是
修如来, 不厌离, 正念, 正智。 (不通, 修如来, 为啥不厌离)
修如来不厌离, 正念, 正智 (这可以通)
解释1
1。 修如来, 厌离正念正智, 不厌离正念正智
2。 修如来厌离, 正念正智, 修如来不厌离,正念正智
不管咋说, 厌离和不厌离在一起的, ...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5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佛法有二大问题
释印顺在《以佛法研究佛法》中说:佛法有二大问题:一是生死轮回问题,二是
涅槃解脱(成佛)问题。一切佛法,可说都是在这二大问题上作反复说明。如佛法而不
讲这二大问题,那就是变了质的佛法。生死轮回与涅槃解脱,并非佛教特创的教义,印
度其他一般宗教中,十之八九也都讲到这个问题。1
注1 释印顺著,《以佛法研究佛法》,正闻(台北),1992.2 修订一版,页304。
首先,在辨正之前要厘清的是,释印顺说佛法有二大问题,这是有语病的,因为佛
法从来都不会有问题,只有不解佛法错解经义的人才会说佛法有问题,或是在修学过程
之中对诸甚深法义弄不通时说自己仍有问题未解,但都不是佛法本身有问题。此篇评论
虽随顺释印顺之用语,但本质上应该说只有佛法的涅槃智慧才能彻底解脱生死轮回的问
题。释印顺说佛法有二个大问题——生死轮回与涅槃解脱,其实这二
个问题只是一个问题,而且只触及三乘菩提的解脱道,还没有探求到佛菩提道,所
以与成佛无关;释印顺所言“生死轮回要如何解脱而得涅槃”的问题,他以为的这二个
问题,其实只是一个问题。为什么只是一个问题?因为解脱道完成时就是涅槃解脱,就
没有生死轮回的问题了,所以它... 阅读全帖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