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帖数: 1 | 1 有人问到:佛教说众生平等,既然是众生平等的话,佛跟众生有没有差别呢?
也就是说,既然说一切众生都是平等,应该佛跟众生是没有差别的。所以问说:“
佛与众生有没有差别?”这里我们必须从几个层面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先探讨一下,
佛跟众生如果没有差别的话,会怎么样呢?表示说一切众生现在就是佛了。可是我们从
事实上来看的话,一切众生是众生,但是佛是佛。因为佛必须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必
须要经过菩萨道的修行,经过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位,乃至于十地、等觉、妙觉
,完成了佛所应该要具足的所有的一切福德;还有佛所要成就的一切种智,圆满以后才
能够成佛。
但是目前我们所看的这些众生,其实三界六道众生,我们说地狱、饿鬼、畜生,乃
至于人道、天道、阿修罗道等等,都是各种不同道的众生;而且各种不同道的众生,都
还在三界轮回里面继续在轮回。所以众生是众生,佛是佛;所以很显然从这边来看的话
,佛跟众生是有差别的。所以如果说:佛跟众生没有差别的话,如何去说明这个事实呢
?所以说:佛如果跟众生没有差别,那众生现在就是佛。可是这个又跟我们现在所观察
的事实,它是违背的。但是如果又从经典里面来探讨的话,佛教说众... 阅读全帖 |
|
p*****n 发帖数: 1415 | 2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
http://bbs.guoxue.com/viewthread.php?tid=443881&extra=page%3D20
──民国三十六年夏在雪窦寺说──
印顺法师
悬论
一 释经题
一、波罗蜜多∶佛法有他的目的,和达到此目的的方法,我们要想了解他,可以用
本经的「度一切苦厄」,「能除一切苦」,即经题的「波罗蜜多」来说明。佛法就是要
对这现实世间的苦难,予以彻底的解决。波罗蜜多是梵音,译成中文可有两个意思∶一
、凡事做到了圆满成就的时候,印度人都称做波罗蜜多,就是「事业成办」的意思。二
、凡作一事,从开始向目标前进到完成,中间所经的过程、方法,印度人也称做波罗蜜
多,这就是中文「度」(到彼岸)的意思。其 [P144] 实,这只是同一语词的两种──
动、静解释。佛法的目的,在使人生的苦痛得到解决,达到超脱苦痛的境地。能解除这
人生苦痛的方法(动的),名之曰波罗蜜多;依照佛法中的方法做到苦痛的解除(静的
),也名为波罗蜜多。这样,现在就把「波罗蜜多」,局限在解除苦痛的意义上。但苦
痛是 |
|
r******3 发帖数: 586 | 3
看来你最近看净空的东西不少啊。
、、、、、、、、
评净空的“法门平等,无有高下。”
—— 夏雨凉
净空说:“世尊在《金刚般若经》上告诉我们,‘法门平等,无有高下’,这句话重
要的开示我们要记住。法门真的是平等,我们如何修学呢?修学一定要对自己的根机。
法门平等是契理,选择法门要契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解。
净空说:“佛在《金刚经》上说的‘法门平等,无有高下。’有些人说佛讲的法门平等
,大概是释迦牟尼佛所说的一切经教,这是我们这样想法,是不是佛的意思呢?谁也不
敢讲佛是这个意思。我们今天读《华严》,从《华严》里面的启示来说,佛不是这个意
思,佛讲的法门平等是世出世间一切法,包括所有宗教,还包括邪法。”(注:《金刚经
》原文是“是法平等,无有高下。”分析如下:
一、在电子大藏经的契经中没有“法门平等”这个独立的词,只可查到“法门平等”作
为一句话中承上接下的句型,如:1、本缘部的《方广大庄严经》卷一有“定觉分是法门
,平等觉悟一切法故。”2、华严部三藏佛驮跋陀译的《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三十六有“
深入一切菩萨法门,平等观察三世诸佛。”3、三藏般若译的《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二十 |
|
Y**u 发帖数: 144 | 4 中观精要注释﹕
1)《 四百颂》:(梵音﹕Catuhsatakasastrakarika) 古印度佛学家圣天论师所著,书
中主要讲述般若经文所说的空性。
2)龙树:(梵音﹕Nagarjuna , 藏音: Klu-sgrub), 大乘佛教开派祖师,佛陀圆寂四百
年后,生于南印度一婆罗门家中,自幼精通密宗四续,显宗三藏等一切经典,以及内外
道术之学,在那烂陀寺出家,法名具德比丘。他不仅是一位哲学大师,而且在医学、天
文学、建筑学、政治学等领域,造诣非凡。另外,他还能将铁石点化成黄金,精通炼冶
术。享年六百多岁。
3)月称菩萨:(梵音﹕Chandrakirti, 藏音:Zla -ba Grags-pa),公元七世纪,佛教
中观派哲学最伟大的导师之一,出身于南印度一婆罗门家族,后出家学习龙树菩萨中观
哲学,担任那烂陀佛教寺院的主持。着有《明句论》,以及龙树菩萨著作的其它释论,
圣天菩萨的四百论释,《入中论》等。开中观应成派哲学的先河。
4)《入中观论》:入中论,(梵音﹕Madhyamakavatara),月称菩萨所著的一部中观哲学
著作。书中对龙树菩萨的中观思想作了精辟的阐述与补充。
... 阅读全帖 |
|
p******1 发帖数: 177 | 5 第三十五节课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
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如果你认为以三十二相、八十随好来认识佛陀的真相,这种想法完全是错误
的。须菩提,你千万不要这样想,因为如来的真相并非如此(昨天已讲过)。”
此处的“不”字,藏文与玄奘、义净的译本中均无,连贯上下文来看,没有“不”的话
,意思应该更明确。这个“不”字,不读也可以;但因为是谛实语有加持,读也是可以
的。我个人认为,也许鸠摩罗什的译文中本来没有,后来在流通过程中不小心加上的。
这里再三地讲了“相”,若认为以相获得如来正等觉,这是不对的。所谓的相是什么呢
?《楞严经》云:“相者,若处所、形相、色像等现,是名为相。”不管是如来的妙相
也好,外在的处所相也好,都不是真实究竟的相,《百论》云:“无相,即不忆念一切
相,远离一切受,于未来、过去、现在之法,心无所住。”
其实,相只是一种因缘,凡是因缘所生法,都是空相,《大智度论》云:“因缘生法,
是名空相。”若执著依靠相而得无上佛果,就会堕入常边,始终也不可能获得无上佛果。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 阅读全帖 |
|
x*********o 发帖数: 208 | 6 有些人说:“呀!无上密法是上等根机人的境界,是象往昔莲花生大师和密勒日巴等高
僧大德才能证悟的深法,如今象我们这样的凡夫劣根人怎么可能依其证悟呢?”这句话
的前一段是正确的,后一段则完全错误。请问这有什么教证根据?我们应该站在公正的
立场上,依据教理进行详细的观察和思维,而不能随意便下结论。以为密法的成就者只
有莲师、密勒日巴等少数几位的人只是一知半解,可能他们仅仅读过莲师、密勒日巴传
记的汉文译本的缘故。就象一位只读过印光大师传记的人,说净土宗只是以前的印光、
弘一等大师所修的法,现在的人不能依此修行成就一样荒唐可笑。一般的凡夫只要具有
信心,也照样能证悟本性。密宗所要求的上根利器,不一定是早已经为成就者的先天慧
根,而是佛教中共同的涅槃五根(信、精进、念、定、慧),而其中又以信根为主。尤
其密宗的即生成就,对上师的信心极为重要。《时轮金刚》云:“三时多劫中,供养诸
三宝,放生百万众,即生不成佛,若于恩师前,起信令欢喜,即生定获得,共不共成就
。”《大威德续》第三品云:“或是愚笨坚信者,彼修近得诸成就。”及“上师隐密深
窍诀,弟子若无犹豫心,敬称师之胜窍诀,珍爱修持定成就。”又云:“... 阅读全帖 |
|
W*********E 发帖数: 197 | 7 阿賴耶识非为外道神我、梵我等世间我,
《解深密经》云:【阿陀那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瀑流;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
执为我。】
此偈的意思如下:【阿陀那识的体性是很深妙、深奥的,而且是很微细的心,不容易找
得到祂;这个阿陀那识所含藏著的一切万法的种子,犹如瀑流一般不停地流注而产生了
万法;这个阿陀那识的深妙法,不是凡夫所能知道的,我释迦牟尼佛在凡夫之中是不演
说这个法的,即使是在那些不证阿陀那识的不懂般若的人之中,在这些愚人之中,我也
是不为他们宣说这个深妙法的;因为这些凡夫没有深妙的般若智慧,如果我释迦牟尼佛
为他们开示演说这个阿陀那识深妙的法,他们都将会因为还没有亲证的缘故,而作错误
的分别与思惟,这样一来,恐怕他们就会误将第八识阿陀那识误认作是第六意识的我,
将会因此而诽谤这个阿陀那识胜妙法为外道神我、梵我等世间我。】
===
《楞严经》云:【陀那微细识,习气成暴流;真非真恐迷,我常不开演。】
《楞严经》此偈的意思如下:【第八阿陀那识(阿陀那识的意思是「持身识」,识是了
别之意),是识别性极为深细的识,很难证得祂,很难了知祂在何处;这个微细识中含
藏著众生各人所有的习气种子,好像...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8 有人问到:佛教说众生平等,既然是众生平等的话,佛跟众生有没有差别呢?
也就是说,既然说一切众生都是平等,应该佛跟众生是没有差别的。所以问说:“
佛与众生有没有差别?”这里我们必须从几个层面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先探讨一下,
佛跟众生如果没有差别的话,会怎么样呢?表示说一切众生现在就是佛了。可是我们从
事实上来看的话,一切众生是众生,但是佛是佛。因为佛必须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必
须要经过菩萨道的修行,经过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位,乃至于十地、等觉、妙觉
,完成了佛所应该要具足的所有的一切福德;还有佛所要成就的一切种智,圆满以后才
能够成佛。
但是目前我们所看的这些众生,其实三界六道众生,我们说地狱、饿鬼、畜生,乃
至于人道、天道、阿修罗道等等,都是各种不同道的众生;而且各种不同道的众生,都
还在三界轮回里面继续在轮回。所以众生是众生,佛是佛;所以很显然从这边来看的话
,佛跟众生是有差别的。所以如果说:佛跟众生没有差别的话,如何去说明这个事实呢
?所以说:佛如果跟众生没有差别,那众生现在就是佛。可是这个又跟我们现在所观察
的事实,它是违背的。但是如果又从经典里面来探讨的话,佛教说众生平等,... 阅读全帖 |
|
e******r 发帖数: 9977 | 9 本想google一个译本让大家瞅瞅,
突然发现这段话,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是佛教大乘教典中,一部文字最短少,诠理最深奥微
妙的经典。仅以二百六十个字,浓缩了六百卷大般若经的要义;摄尽了释尊二十二年般
若谈的精华。既阐明宇宙人生缘起性空的原理;同时显示般若真空妙理的体用与功能;
实是般若的核心,佛法的心要。”
放弃了,译本太长太长了。。。其实我自己挺喜欢佛学的一些东西的,虽然可能是夜工
好龙,呵呵 |
|
zr 发帖数: 49 | 10 今日余又读奘师所译“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阅及释慧忠撰,“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序”。凡
一一三字,字字珠玑,语意隽永。输入并校对
与大家共享。
颂精进。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序
唐释慧忠撰
夫法性无边,岂藉心之所度。真如非
相,讵假言之所诠。是故众生浩浩无
穷,法海茫茫何极。若也广寻文义,
犹如镜里求形。更乃息念观空又似日
中逃影。兹经喻如大地,何物不从地
之所生。诸佛唯指一心,何法不因心
之所立。但了心地,故号总持。悟法
无生,名为妙觉。一念超越岂在繁论
者尔。 |
|
a*******g 发帖数: 867 | 11
前面才说“但它并不是选择所译经典的重要部分。”现在这不重要的部分怎么又“重要
”了呢。怎么看也是前言不搭后语。
心经是《大般若经》的缩简版,由于简短而便于流通。说心经地位比般若经大,是毫无
意义的。
这个“如果”说的。你修四念住怎么修出这么多妄想啊?
见《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遂命嘉尚法师。具录所翻经论。合七十四部。总一千三
百三十八卷。"
我看了好多眼也没看出来。无论从卷数、部数上看,不能说“玄奘翻译的经典,大部分
是唯识宗的。”
承认说错了,就这么难吗? |
|
a*******g 发帖数: 867 | 12 呵呵,忍不住翻译一下古文。
“外國風俗還自不同.提婆始來.義觀之徒莫不沐浴鑽仰.此蓋小乘法耳.便謂理之所極
.謂無生方等之經皆是魔書.提婆末後說經.乃不登高座.法顯後至泥洹始唱.便謂常
住之言眾理之最.般若宗極皆出其下.以此推之.便是無主於內.有聞輒變.譬之於射
後破奪先.則知外國之律非定法也
偏坐之家無時而正.高座說法亦復企據.外國之食多用於手.誡無匙筋.慧義之徒知而
不改.至於偏坐永為不慚同.自為矛盾.其誰能解弟子意常謂與人同失賢於自伐.其是
推心樂同.非敢許以求直.今之奉法白衣決不可作外國被服沙門何必苦守偏法”
先列出简体字版,有些字句和繁体有出入。两边看看,就能明白了。
“与竺道生释慧观书论踞食
外国风俗,还自不同,提婆始来,义观之徒,莫不沐浴钻仰,此盖小乘法耳。便谓
理之所极,谓《无生》《方等》之经,皆是魔书,提婆未後说经,乃不登高座。法显後
至,泥洹始唱,便谓常住之言,众理之最,般若宗极,皆出其下。以此推之,便是无主
於内,有闻辄变,譬之於射,後破夺先,则知外国之律,非定法也。偏坐之家,无时而
正,高座说法,亦复企踞。外国食多用手,戒无匙,慧义之徒,知而不改,至於偏坐,
永 |
|
S**U 发帖数: 7025 | 13 藏传考格西,考五部论。其中的《入中论 第六菩提心现前地》就有中观破唯识。看得
懂这一段辩论,可以说大致理解中观、唯识要义。看不懂很正常。
《入中论 第六地》
不见能取离所取,通达三有唯是识,
故此菩萨住般若,通达唯识真实性。
此下三颂总出唯识宗。唯识宗云∶六地菩萨所圆满之般若,即是通达唯识真实性。唯识
真实性,即是离能取识无所取境,离所取境无能取心,三界生死唯识所变。
犹如因风鼓大海,便有无量波涛生,
从一切种阿赖耶,以自功能生唯识。
如海本无波,然有生无量波涛功能,因风鼓动则生波涛。从含藏一切种子之阿赖耶识,
因业力风之鼓动,有前七识生起,亦犹如是。以无实所缘境,七识唯由自种子功能生,
非依境生,故名唯识。「解深密经」、「摄大乘论」、「楞伽经」,俱如是说。
是故依他起自性,是假有法所依因,
无外所取而生起,实有及非戏论境。
依他起自性,实无异体能取所取,为现似能取所取所依之因。无外所取自能生起,体是
实有,为假所依故;非戏论境,非言说戏论所缘故。
无外境心有何喻?若答如梦当思择,
若时我说梦无心,尔时汝喻即非有。
初句此宗征问∶汝说无外境可有内心,此无境心,以何为喻?汝若答云∶如梦见... 阅读全帖 |
|
b*****l 发帖数: 3821 | 14 开元释敎录的年代最接近南北朝,准确度更高。
同一个开元释敎录,即介绍了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他卒于宋明帝年间。
也介绍了于阗沙门求那跋陀,在在梁时传《胜天王般若波罗蜜经》
开元释敎录卷五:
“沙门求那跋陀罗。宋言功德贤。中印度人也。...
到太始四年正月觉体不平。便预与明帝及公卿等告辞。临终之
日延伫而望云。见天华圣像。禺中遂卒。”
这里说的求那跋陀罗(宋言功德贤)卒于宋明帝年间。
开元释敎录卷七:
“有于阗沙门求那跋陀(陈言德贤)齎胜天王般若经一部梵文凡十六品始洎建业。首那
忽见德贤有此经典。敬恋冥怀如对真佛。因从祈请毕命弘宣。德贤嘉其雅操虚心授与。
那得保持以为希遇。属侯景作乱未暇翻传。负戴东西讽持供养。民之所欲天必从焉。
遂属陈朝霸于建业。”
这里说的是于阗沙门求那跋陀(陈言德贤)在梁时活动。
开元释敎录里 《十二品生死经》,《十二頭陀經》等都是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译。
所以啊,世本无事闲人扰,大战风车几时休。 |
|
b*****l 发帖数: 3821 | 15 开元释敎录的年代最接近南北朝,准确度更高。
同一个开元释敎录,即介绍了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他卒于宋明帝年间。
也介绍了于阗沙门求那跋陀,在在梁时传《胜天王般若波罗蜜经》
开元释敎录卷五:
“沙门求那跋陀罗。宋言功德贤。中印度人也。...
到太始四年正月觉体不平。便预与明帝及公卿等告辞。临终之
日延伫而望云。见天华圣像。禺中遂卒。”
这里说的求那跋陀罗(宋言功德贤)卒于宋明帝年间。
开元释敎录卷七:
“有于阗沙门求那跋陀(陈言德贤)齎胜天王般若经一部梵文凡十六品始洎建业。首那
忽见德贤有此经典。敬恋冥怀如对真佛。因从祈请毕命弘宣。德贤嘉其雅操虚心授与。
那得保持以为希遇。属侯景作乱未暇翻传。负戴东西讽持供养。民之所欲天必从焉。
遂属陈朝霸于建业。”
这里说的是于阗沙门求那跋陀(陈言德贤)在梁时活动。
开元释敎录里 《十二品生死经》,《十二頭陀經》等都是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译。
所以啊,世本无事闲人扰,大战风车几时休。 |
|
H******3 发帖数: 169 | 16 佛经中的时空概念远远超越凡夫的想象---索达吉堪布
一时薄伽梵住王舍城鹫峰山中,
有一次,释迦牟尼佛在王舍城灵鹫山。
“一时”即“在一个时候”。为什么没有说一个准确的时间呢?因为佛陀的神变是千变
万化的,在不同的众生面前,有时显现为是在夏天说法,有时显现为是在冬天说法,之
所以在不同史书中,关于佛陀涅槃的时间有很多不同的说法,其原因也是这样。
有些历史学家认为,在《广般若》还没有传讲的时候,佛陀已经转了《心经》这个法门
,所以说“一时”而没有一个确切时间。
如果是一个凡夫,则可以说我某年某月某日的几点几分几秒在什么经堂里开始宣说什么
法,可以确定一个准确的时间,但这里却是从广义的角度而言的,意思是说:在一个因
缘成熟之时。
薄伽梵:即梵文中的“班嘎万纳”,有些佛经中称佛为“世尊”,而有的经中称为“薄
伽梵”,“薄伽梵”用的比较多,其意思也就是“出有坏”。
出——超离了轮回和涅槃的边,
有——具有六波罗蜜多的功德,
坏——毁坏四魔(摧伏蕴魔、烦恼魔、死魔、天子魔)。只有佛陀,才圆满具足了出有
坏的功德。
住王舍城鹫峰山中:佛陀住在王舍城的灵鹫山中。
王舍城是当时摩揭罗国的首都,为印度第一...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17 “我们的善行到底能有多大意义!”这是他的《佛法概论》97 页第一行的一句话
,释印顺著作之余,突然心血来潮,感慨“善行到底能有多大意义”而有此惊人一问,
令人大吃一惊;论口气,就像当今敢于胡作非为的青少年,撇嘴睥睨地问你,瞧你如何
回答?电视上报导说,这些飙车族随便砍你一刀是不必有理由的,也许他的内心正是想
要问你这句话呢!或有人说这些问题青少年有何善行?可是,这世界上还是有大批的行
善者,“他们的善行到底有多大意义?”这您应该去问证严法师才对。其实不必问她,
而是应该请她来看她的剃度师父释印顺是怎么说的:我们的善行到底能有多大意义!如
善行、恶行仅招致内心的安慰与苦痛,这过于虚玄!如作恶者以恶行为快心的,岂非即
大可以作恶!所以人类必须行善,不可作恶的价值肯定,都不是这些所能说明的。特别
是行善而遭遇不幸时,想以子孙、社会、内心来安慰,决难以满足一般的要求。1
注1 释印顺法师著,《佛法概论》,正闻(新竹),2003.4 新版2 刷,页97。
所有行善的人如果看到这些言论,肯定心中会凉了半截,而释印顺泼的凉水还不只
如此,他在同一页的前句强调说:“而且,地球会毁坏,此地球的人... 阅读全帖 |
|
d******r 发帖数: 5008 | 18 阿弥托佛, 请原谅他的无知, 如果有什么过失, 请算到我身上吧。。。Yisu
------------------------------------------
地藏经是在中国杜撰的伪经
地藏经是在中国杜撰的伪经
地藏菩萨不愿经,二卷,标明系由唐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译,此经现被收于大正新
修大藏经第二十六册,第七七七页中。本经共分十三品,叙说地藏菩萨的本愿及功德。
如第一忉利天宫神通品,……第七利益存亡品,第十一地神护法品,第十二见闻利益品
,第十三嘱累人天品等。
本经虽称系从梵本译出,但我们能找出几点理由,证明本经是由中国僧人或佛教徒伪造
而成。
一、本经虽称系由唐朝时,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译,但在唐代所编的佛教权威著作
「开元释教录」以及「贞元新定释教目录」中,却未收有地藏经。实叉难陀梵名
Siksananda,非印度人,是西域于阗国人。他于唐朝则天武后证圣元年三月十四日(六
九五年),在东都大内大遍空寺开始翻译佛经,四年后,圣历二年十月八日(六九九年
),已译毕「华严经」八十卷。翌年,从久视元年五月五日起至长安四年正月五日止(
七○○––七○四年),又译出了「楞严经」... 阅读全帖 |
|
C*******r 发帖数: 10345 | 19 地藏菩萨不愿经,二卷,标明系由唐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译,此经现被收于大正新
修大藏经第二十六册,第七七七页中。本经共分十三品,叙说地藏菩萨的本愿及功德。
如第一忉利天宫神通品,……第七利益存亡品,第十一地神护法品,第十二见闻利益品
,第十三嘱累人天品等。
本经虽称系从梵本译出,但我们能找出几点理由,证明本经是由中国僧人或佛教徒伪造
而成。
一、本经虽称系由唐朝时,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译,但在唐代所编的佛教权威著作
「开元释教录」以及「贞元新定释教目录」中,却未收有地藏经。实叉难陀梵名
Siksananda,非印度人,是西域于阗国人。他于唐朝则天武后证圣元年三月十四日(六
九五年),在东都大内大遍空寺开始翻译佛经,四年后,圣历二年十月八日(六九九年
),已译毕「华严经」八十卷。翌年,从久视元年五月五日起至长安四年正月五日止(
七○○––七○四年),又译出了「楞严经」等,前后后共译出十九部一百七卷。景云
元年十月十二日去世(七一○年),享年五十九岁。
「开元释教录」卷第九,详细地载有他所译的十九部经名:「华严经八十卷,文殊师利
授记经三卷,大方广入如来智德不思议经一卷,大方广如来不思议... 阅读全帖 |
|
d**********6 发帖数: 237 | 20 根据吴信如老先生《楞伽经讲记》等资料整理)
http://www.xuefo.net/czbt.asp?cz=%A1%B6%C0%E3%D9%A4%BE%AD%BD%B2
一、前言
(一)、楞伽经在佛教中的地位
楞伽经在佛教中的地位,就是楞伽经在全部佛教中的位置,实际上也就是指的楞伽
经的重要性。
佛教自公元前2世纪传入我们中国,到现在两千多年了。佛教是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重
要组成部分。在佛教经典文化中,《楞伽经》占有非常独特的重要地位,受到历朝历代
朝野上下、教内教外、宗门教下、显密各宗以及历代知识分子普遍的高度重视。历来被
禅宗和唯识宗奉为根本教典。因此,我们特别有必要弘传这部根本大典。
武则天为楞伽经写过序,明朝明太祖朱元璋曾经下令,让天下的士官、僧、尼、道、俗
,都要念<楞伽经>。苏东坡写过读后感:“楞伽义趣幽眇,文字简古。”白居易和常禅
师研究过楞伽经,做过很高的评价:“花尽头新白,登楼意若何?岁时春日少,世界苦
人多。愁醉非因酒,悲吟不是歌。求师治此病,唯劝读楞伽。”(晚春登大云寺南楼赠
常禅师)“夜泪暗销明月幌,春肠遥断牡丹庭。人间此病治无药,惟有楞伽四卷... 阅读全帖 |
|
E*V 发帖数: 17544 | 21 《安士全书》集中援引三教书目:
《书经》、《礼记》、《周礼》、《周书异记》、《孔子集语》、《左传》、《列
子》、《墨子传》、《史记正义》、《汉书》、《资治通鉴》、《皇明通纪》、《文献
通考》、《晋书》、《梁书》、《北魏史》、《隋书》、《唐书》、《宋史》、《金史
》、《古史谈苑》、《史林》、《隋唐纪事》、《梦溪笔谈》、《朝野佥载》、《昌黎
文集》、《小学》、《苏州府志》、《松江府志》、《吉安府旧志》、《瑞州府志》、
《南昌府志》、《袁州府志》、《昆山县志》、《铜仁府志》、《名臣言行录》、《圣
学宗传》、《韵语阳秋》、《琐闱管见》、《日知录》、《学仕要箴》、《绣虎轩次集
》、《荒政备览》、《功过格》、《广仁录》、《广慈编》、《笔乘》、《三教平心论
》、《华严经》、《大般若经》、《大宝积经》、《楞严经》、《大集经》、《大方广
总持经》、《大阿弥陀经》、《法华经》、《三千佛名经》、《大般涅槃经》、《阿阇
世王受决经》、《弥勒下生经》、《杂宝藏经》、《贤愚因缘经》、《法句喻经》、《
楼炭正法经》、《出曜经》、《折伏罗汉经》、《日明菩萨经》、《业报差别经》、《
优婆塞戒经》、《禅秘要经》、《百缘经... 阅读全帖 |
|
q****n 发帖数: 4574 | 22 《安士全书》集中援引三教书目:
《书经》、《礼记》、《周礼》、《周书异记》、《孔子集语》、《左传》、《列
子》、《墨子传》、《史记正义》、《汉书》、《资治通鉴》、《皇明通纪》、《文献
通考》、《晋书》、《梁书》、《北魏史》、《隋书》、《唐书》、《宋史》、《金史
》、《古史谈苑》、《史林》、《隋唐纪事》、《梦溪笔谈》、《朝野佥载》、《昌黎
文集》、《小学》、《苏州府志》、《松江府志》、《吉安府旧志》、《瑞州府志》、
《南昌府志》、《袁州府志》、《昆山县志》、《铜仁府志》、《名臣言行录》、《圣
学宗传》、《韵语阳秋》、《琐闱管见》、《日知录》、《学仕要箴》、《绣虎轩次集
》、《荒政备览》、《功过格》、《广仁录》、《广慈编》、《笔乘》、《三教平心论
》、《华严经》、《大般若经》、《大宝积经》、《楞严经》、《大集经》、《大方广
总持经》、《大阿弥陀经》、《法华经》、《三千佛名经》、《大般涅槃经》、《阿阇
世王受决经》、《弥勒下生经》、《杂宝藏经》、《贤愚因缘经》、《法句喻经》、《
楼炭正法经》、《出曜经》、《折伏罗汉经》、《日明菩萨经》、《业报差别经》、《
优婆塞戒经》、《禅秘要经》、《百缘经... 阅读全帖 |
|
d**********l 发帖数: 647 | 23 悲欣交集见观经” 弘一大师临终绝笔再解 (2010-08-19 23:00:29)
标签: 文化 分类: 原创博文
由于学习观经,关注到弘一大师“悲欣交集见观经”绝笔,发现很多人对此进行解
读,其中明诚居士新解最为细致,重要方面都说到了。本文再解是将弘一大师临终情形
与观经做更细的对照,希望阿弥陀佛本愿及弘一大师人格力量给有缘人带来安慰。
近代出家人中,弘一大师最为有名,这是因为他出家前即已名声广布,出家后又专
志戒行,戒香远闻为他带来更大的名誉。当走到人生终点时,大师深知很多人在关注他
的最后结局,出于菩萨发心,为了让人们正确理解他的生命境界及归宿,更由于阿弥陀
佛本愿力加持,让弘一大师在临终前留下了“悲欣交集见观经”的绝笔。
从弘一大师年表记载来看,书写绝笔有相对完整的过程,甚至具有戏剧性。原来大师在
绝笔书写前两天,自己对“悲欣交集”这个词做了明确解说。年表记述:一九四二年十
月八日,大师口述遗嘱,特意叮嘱妙莲法师两点:一、圆寂前后“助念”时,看到眼里
流泪,这并不是留恋世间,挂念亲人,而是在回忆我一生的憾事,为一种悲欣交集的情
境所感。从这段记载来看,弘一大师... 阅读全帖 |
|
a***n 发帖数: 1993 | 24 藏传佛教格鲁派
刘立千著
一、 格鲁派的传承
格鲁派的创建人是宗喀巴【1】(1357-1419),他出生于青海省湟中县塔尔寺
地方,本名罗桑扎巴。幼年在噶当派寺庙甲琼寺【2】出家,依顿珠仁钦学显教,
对噶当派教义有了初步认识。由师劝说并助其赴卫藏深造。先后游学了当时有名的
噶当寺院,如德瓦坚【3】、桑浦【4】、聂塘【5】、纳塘【6】、玖莫隆【7】
等,依止聂塘巴?扎巴僧格【8】、耶协僧格【9】、聂温?衮噶白【10】、顿桑巴
【11】、噶希巴?罗桑【12】、仁达瓦【13】等学习了龙树的理聚诸论、慈氏诸
论、俱舍、律经、量论等,还听了噶当教典派的《道次第导引》【14】,系统地学
习了噶当派的教法,接受了噶当派思想体系。此外还依止穹布勒巴和萨迦派、觉囊
派、噶举派的诸多大师【15】,学习了密乘下三部瑜伽和无上部的《密集》、《胜
乐》、《大威德》、《时轮》等。他把噶当派和其它派别大德的显密教法熔为一
炉,构成他自己一套完整的教法体系,为他后来建立格鲁派打下了基础。当时,宗
喀巴所处的时代正是教派僧人争夺政权【16】,进行战争,醉心政治,佛法宗教无
人过问之时,以致寺庙戒律松驰,僧人放荡... 阅读全帖 |
|
a***n 发帖数: 1993 | 25 藏传佛教格鲁派
刘立千著
一、 格鲁派的传承
格鲁派的创建人是宗喀巴【1】(1357-1419),他出生于青海省湟中县塔尔寺
地方,本名罗桑扎巴。幼年在噶当派寺庙甲琼寺【2】出家,依顿珠仁钦学显教,
对噶当派教义有了初步认识。由师劝说并助其赴卫藏深造。先后游学了当时有名的
噶当寺院,如德瓦坚【3】、桑浦【4】、聂塘【5】、纳塘【6】、玖莫隆【7】
等,依止聂塘巴?扎巴僧格【8】、耶协僧格【9】、聂温?衮噶白【10】、顿桑巴
【11】、噶希巴?罗桑【12】、仁达瓦【13】等学习了龙树的理聚诸论、慈氏诸
论、俱舍、律经、量论等,还听了噶当教典派的《道次第导引》【14】,系统地学
习了噶当派的教法,接受了噶当派思想体系。此外还依止穹布勒巴和萨迦派、觉囊
派、噶举派的诸多大师【15】,学习了密乘下三部瑜伽和无上部的《密集》、《胜
乐》、《大威德》、《时轮》等。他把噶当派和其它派别大德的显密教法熔为一
炉,构成他自己一套完整的教法体系,为他后来建立格鲁派打下了基础。当时,宗
喀巴所处的时代正是教派僧人争夺政权【16】,进行战争,醉心政治,佛法宗教无
人过问之时,以致寺庙戒律松驰,僧人放荡... 阅读全帖 |
|
f****2 发帖数: 311 | 26 阿弥陀佛!非常随喜lila 不杀生的慈悲。藏传佛教大德索达吉堪布专门写了一篇文章
阐述藏密素食观。
藏传佛教历史上最著名的一生成就者米拉日巴尊者也曾说过:“杀害无辜众生仅为自
己能享用其血肉;又贪爱饮酒,只为杯中物能引人沉迷、陶醉,凡此种种皆已具足堕落
复活地狱之缘起。虽眼根齐备,奈何却直堕恶趣深渊,诸人天众生因此不能不引以为戒
:即便一根刺扎入身中,其疼痛也不堪忍受;杀害众生而食其肉,被杀者之苦痛又何堪
言表?来生堕入复活地狱后,必将感受难以忍受之痛苦——浑身烈焰熊熊,其景象实乃
惨不忍睹。”
对佛经了解一知半解之人,往往自以为在显密经典中对食肉过患的描述并不频繁、
其措辞也绝非如描述别的非理之事时那般严厉、痛切,特别在密宗教义中更是对吃肉与
否的问题轻描淡写。其实,这些理解纯粹是未深入经藏的表现,因显密经论中有数不清
的文字都在阐述佛教对这一问题的究竟立场与看法——那就是必须彻底、完全地禁肉!
在所有的佛教经典中,嗜肉如命之徒都找不到佛陀对食肉饮血片言只语的赞叹之处。相
反,大量的教证理证都表明佛弟子遮止肉食的必要性、重要性与紧迫性。 “
如果有人说:佛陀已经开许所有佛教徒可... 阅读全帖 |
|
B***o 发帖数: 133 | 27 四大菩萨
(无尽的孝道—地藏菩萨)
文珠法师讲述
一、孝道的意义
二、孝道的代表—地藏菩萨的圣号
二、孝道的代表—地藏菩萨的本迹
二、孝道的代表—地藏菩萨的道场
二、孝道的代表—地藏菩萨的孝道
二、孝道的代表—地藏菩萨的功德
三、孝道的重要
无尽的孝道—地藏菩萨
一、孝道的意义
何谓孝道?孝是孝敬、孝顺、孝养;道是必然、或必经之道。合言之:孝道,是为人子
女,或为人弟子,对于父母师长,必须恭敬顺从,供养侍奉的正道。或问,时间巨轮,
将进入廿一世纪,科学早已征服太空,还在谈论孝道,是否适宜?有无需要?我的答案
是:绝对适宜,十分需要。因为,科学虽然已经征服太空,而美国太空总署,亦已正式
宣布永久太空站的计划,并决定斥资二百多亿万美元,开始进行建设永久太空站。但科
学始终无法征服人类,特别是人类内在的理性,灵性、和感性。
人的理性,或可转移倾向于科学的研究,但人的灵性,无法脱离宗教信仰,人的感性,
更无法忘怀父母师长养育教导的恩情。人以感恩图报之心,尊重恭敬父母师长的意见,
服从执行父母师长的命令,供给父母师长生活上物质所需,给予父母师长精神上的慰藉
,使父母师长生有所养,老有所终,便是孝... 阅读全帖 |
|
B***o 发帖数: 133 | 28 ★宋朝有位京都官员外郎(官名),姓吕单名叫宏,其妻吴氏,夫妇二人各自吃斋守戒
,分别清静修行,都能通晓明悟佛的道理,惟吴氏虔诚事奉观音颇有灵感,每每于净室
中放著瓶子罐子几十个,以净水(或凉开水)注满,手持扬枝诵念大悲咒,往往见到观
音放光进入瓶罐之中,生病或有疾苦的人,喝了她的净水多数痊愈。尤甚这种咒水,积
年累月而不变坏,天气寒冷而又不结冻,当世称他为观音院君,还有二个丫头,也修行
净业,其中一个奉持戒律很严励勤苦,或者竟月不吃饭,但是每日只饮吴氏所念观音咒
的净水一盏(即一大杯),不久的时间,她忽然看见阿弥陀佛和观音菩萨现在目前,三
年之后,她就往生西方极乐国土了。(龙舒净土文)
★宋朝有个妇人郑氏,是浙江省钱塘地方的人,每日课诵观音经,念佛不辍,后来在病
中,预知时至,要洗澡更衣,洗毕向西方而坐。问家里人说:‘你们听到敲打磬的声音
没有?西方极乐国的净土诸位圣人都已到来。’不久之间;合掌欢喜的又说:‘阿弥陀
佛菩萨也来了,观音手拿著金台,如来接引我登座。’于是她忽然的坐著而殁了。(往
生集)
★宋朝江西的吉安县班氏的女儿,每日诵念观音普门品和弥陀经金刚经,念佛求度,往
生极乐国... 阅读全帖 |
|
m*******u 发帖数: 30 | 29 这是300万字拙作《道德经新论》第九篇第三章(老子与佛陀)的附录。论坛排版不便
,可下载全书或去博客阅读。
一、大乘佛教
1,自利和利他
2,菩萨与六度、四无量心
3,净土
4,补特伽罗与中阴身
5,空与有
6,阿赖耶识与如来藏
二、密教
附录:大乘与密教
佛陀说法四十多年,足迹遍布半个印度。弟子学成之后各自分散,一些长老级的人
物也自组僧团,长年追随佛陀的寥寥无多。由于佛陀没有以文字形式撰著教义,弟子们
的理解领悟略有不同、记忆也有差错、各地方言有异,这就给后来的教理分歧和僧团分
裂埋下伏笔。佛陀涅槃后百余年,因为戒律和教理的分歧,教团分裂为大众部和上座部
。这次根本分裂后教团继续分化,至纪元前后已有各自独立互不统属的二十部派(又说
十八部派),其中属于大众部分化而成者九部,属于上座部分化而成者十一部。公元1
世纪左右以降,陆续出现了大乘独有的经典,如般若经、维摩诘经、法华经、华严经、
无量寿经等。这些经典的出现,意味着大乘佛教的诞生。大乘佛教将早前的部派佛教甚
至原始佛教贬称为小乘佛教(小乘原意下劣乘。小乘佛教自称上座部,绝不认为自己是
劣质根性者奉行的下劣教。今日小乘佛教... 阅读全帖 |
|
m*******u 发帖数: 30 | 30 这是拙作道德经新论第九篇第三章(老子与佛陀)的附录。论坛排版不便,可下载全书
或去博客阅读,链接见文末。
一、大乘佛教
1,自利和利他
2,菩萨与六度、四无量心
3,净土
4,补特伽罗与中阴身
5,空与有
6,阿赖耶识与如来藏
二、密教
附录:大乘与密教
佛陀说法四十多年,足迹遍布半个印度。弟子学成之后各自分散,一些长老级的人
物也自组僧团,长年追随佛陀的寥寥无多。由于佛陀没有以文字形式撰著教义,弟子们
的理解领悟略有不同、记忆也有差错、各地方言有异,这就给后来的教理分歧和僧团分
裂埋下伏笔。佛陀涅槃后百余年,因为戒律和教理的分歧,教团分裂为大众部和上座部
。这次根本分裂后教团继续分化,至纪元前后已有各自独立互不统属的二十部派(又说
十八部派),其中属于大众部分化而成者九部,属于上座部分化而成者十一部。公元1
世纪左右以降,陆续出现了大乘独有的经典,如般若经、维摩诘经、法华经、华严经、
无量寿经等。这些经典的出现,意味着大乘佛教的诞生。大乘佛教将早前的部派佛教甚
至原始佛教贬称为小乘佛教(小乘原意下劣乘。小乘佛教自称上座部,绝不认为自己是
劣质根性者奉行的下劣教。今日小乘佛教一... 阅读全帖 |
|
W*********E 发帖数: 197 | 31 疑惑七:视师如佛,是否依人不依法?
索达吉:有些人认为:“密宗把上师当佛一样看待,这种做法不正确。佛教要
求‘依法不依人’,如果把上师当成佛,一切身口意全依赖于他,那就是‘依人不依法
’了,四依法就颠倒了。”
这种想法不合理。什么是四依颠倒?什么是依人不依法?我讲《解义慧剑》时
曾分析过,在此就不啰唆了。但把上师视为佛、依止上师而成就的说法,不仅是密宗或
藏传佛教中有,汉地经典中也比比皆是。如《苏悉地经》云:“弟子之法,视阿阇梨,
犹如三宝及菩萨等。为能授与归依之处,于诸善事,而为因首。现世安乐,当来获果,
为依阿阇梨故。”
《大辩邪正经》中也说:“汝若学此安心妙法,先洹归依真善知识。何以故?
未知者令知亦当归依真善知识,未觉者令觉亦当归依真善知识,未悟者令悟亦当归依真
善知识,未通者令通亦当归依真善知识,未证菩提者令证菩提亦当归依真善知识。”大
家都知道,依止佛陀的话,佛陀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就是自己以前不了知的会了知,不
通达的会通达,未证悟的会证悟。而依止善知识也是如此,所以,善知识跟佛陀没什么
差别。
还有,《般舟三昧经》... 阅读全帖 |
|
a**u 发帖数: 8107 | 32 ☆─────────────────────────────────────☆
runsun (runsun) 于 (Thu Dec 2 01:19:37 2010, 美东) 提到:
无我法门是佛教中重要的教义,被列为三法印之一(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磐寂静)
。在佛教中,判断佛法是否究竟,即以此三法印来衡量。若是与三法印相违,即使是佛
亲口所说,也不是了义之法;反之,若能契合三法印,即使不是佛陀所说,也可认为是
纯正的佛法。因此,对于学佛者来说,正确地把握三法印的含义,对整个修行来说是极
为关键的。本文将通过对原始佛教的基本经典《阿含经》的考察,来探讨佛教无我法门
的内涵。
一、佛陀提出无我法门的思想背景
在佛陀出现的时代,印度的思想界极为活跃,各种宗教团体和哲学学派林立,在佛
典中有九十六种外道的记载。这些不同的学派和宗教团体各自提出了自己对宇宙人生的
看法。《阿含经》中佛陀曾把当时思想界关于“我”的认识总结归纳为三大类:
其第一师见现在世真实是我,如所知说(而无能知命终后事)者,名曰断见;彼第
二师见今世、后世真实是我,如所知说者,则是常见;彼第三师不见现在世真实是我... 阅读全帖 |
|
d**********l 发帖数: 647 | 33 净土十疑论节选 隋天台智者大师说
第一疑
问曰:诸佛菩萨以大悲为业,若欲救度众生,祗应愿生三界,于五浊三涂中,救苦众生
。因何求生净土自安其身?舍离众生则是无大慈悲,专为自利障菩提道。
答曰:菩萨有二种,一者久修行菩萨道,得无生忍者,实当所责。二者未得已还及初
发心凡夫。凡夫菩萨者,要须常不离佛,忍力成就方堪处三界内,于恶世中救苦众生。
故智度论云,具缚凡夫,有大悲心愿生恶世,救苦众生者,无有是处。何以故?恶世
界烦恼强,自无忍力心随境转,声色所缚自堕三涂,焉能救众生?假令得生人中,圣道
难得。或因施戒修福得生人中,得作国王大臣富贵自在。纵遇善知识,不肯信用。贪迷
放逸广造众罪,乘此恶业一入三涂经无量劫。从地狱出受贫贱身,若不逢善知识还堕地
狱。如此轮回至于今日,人人皆如是。此名难行道也。故维摩经云,‘自疾不能救,而
能救诸疾人?’又智度论云:譬如二人各有亲眷为水所溺,一人情急直入水救,为无方
便力故彼此俱没。一人有方便,往取船筏乘之救接,悉皆得脱水溺之难,新发意菩萨亦
复如是,如是未得忍力,不能救众生。为此常须近佛,得无生忍已,方能救众生,如得
船者。又论云,譬如婴儿不得离母,若也离... 阅读全帖 |
|
Y**u 发帖数: 5466 | 34 ☆─────────────────────────────────────☆
Yisu (一输就哭) 于 (Sun Apr 15 22:07:47 2012, 美东) 提到:
咱们这个论坛里经常有一些刚刚开始对佛法感兴趣, 但是又不知道从哪里开始..我在其
它的佛教论坛里请了这么个问题, 主要是针对大乘佛法的, 我精选了一些回答, 和这里
感兴趣的朋友们分享一下, 可以看的出来, 有深有浅, 大家也可以补充. 多少给那些想
了解佛法的朋友们一点方向..谢谢大家:
标题: 替希望了解大乘佛法的朋友问个问题
问: 经常在网上会遇见一些朋友, 开始对佛法感兴趣, 询问到底应该从哪个地方开
始入手。。在这里, 我想代问他们一些问题, 请这里的师兄们给出出主意:
1: 有那些书或佛经比较合适开始学习
2: 除了读佛经, 还有哪些心理上的准备, 或者说是见解上的初步树立。
3: 初步了解后, 下一步的大致方向又如何?
烦恼即菩提:
具体从哪里开始学佛,其实挺难讲。但对于藏传佛教道次第,个人认为一定要学,因为
佛法在理论上树立一个系统框架和修学路线图是非常重要的。藏传佛教各派都有自己的... 阅读全帖 |
|
d**********6 发帖数: 237 | 35 黄念祖居士主讲
以一九八七年于北京居士林录音为基础
诸位大居士发起无上菩提之心,建立道场共修忏法,持诵观世音菩萨大悲真言,功德实
是不可思议。法界众生同蒙利益。所以我除了随喜赞叹之外,仅以自己对观音耳根圆通
法门的一点体会,向大家汇报,供养观音大士以及在位的每一位大居士。
今天观音道场,大家持咒共修,皆得不可思议功德。先师夏老常说:‘理明、信深、愿
切、行专、功纯、业净、妄消、真显。’我们若能明白观音的发心是心佛众生,三无差
别;所得之果是上与十方诸佛同一心,下和六道众生同一体,所以感应道交,普门示现
,我们的信就深哪,我们愿就切,行就专哪。所以我们对于观音大士的成就,有所闻,
有所信,有所解,能够悟入,那就大大的不一样了。一点都不明白的人,你修啊,修一
劫。你要真能入了观音耳根法门,那就是圆修啊。你修一天等于不明白的人修一劫,所
以日劫相倍,大家实修是肯定的,但是我们还须读诵大乘,希望能解第一义谛。要能解
悟的话,你就成为圆人,你圆修一天等于其他的人修一劫。这也就是我愿意来作一些供
养的基本原因。
观音耳根圆通章在《首楞严经》,这个经的全名叫《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
行首楞严... 阅读全帖 |
|
B**M 发帖数: 74 | 36 以一九八七年于北京居士林录音为基础
诸位大居士发起无上菩提之心,建立道场共修忏法,持诵观世音菩萨大悲真言,功德实
是不可思议。法界众生同蒙利益。所以我除了随喜赞叹之外,仅以自己对观音耳根圆通
法门的一点体会,向大家汇报,供养观音大士以及在位的每一位大居士。
今天观音道场,大家持咒共修,皆得不可思议功德。先师夏老常说:‘理明、信深、愿
切、行专、功纯、业净、妄消、真显。’我们若能明白观音的发心是心佛众生,三无差
别;所得之果是上与十方诸佛同一心,下和六道众生同一体,所以感应道交,普门示现
,我们的信就深哪,我们愿就切,行就专哪。所以我们对于观音大士的成就,有所闻,
有所信,有所解,能够悟入,那就大大的不一样了。一点都不明白的人,你修啊,修一
劫。你要真能入了观音耳根法门,那就是圆修啊。你修一天等于不明白的人修一劫,所
以日劫相倍,大家实修是肯定的,但是我们还须读诵大乘,希望能解第一义谛。要能解
悟的话,你就成为圆人,你圆修一天等于其他的人修一劫。这也就是我愿意来作一些供
养的基本原因。
观音耳根圆通章在《首楞严经》,这个经的全名叫《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
行首楞严经》(大家称《楞... 阅读全帖 |
|
i*****y 发帖数: 3449 | 37 【 以下文字转载自 Rainbow 讨论区 】
发信人: ironboy (tinny), 信区: Rainbow
标 题: 请念般若波羅密多心經为林俊超度吧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ue Jun 5 23:02:12 2012, 美东)
不管是反同的还是拥同,一个曾经风华正茂的生命毕竟消失了,不管大家有什么不同的
看法,请随着般若波羅密多心經念,替死者超度,替生者祈福。本来超度去世的人应该
是大藏经最合适,之所以选择心经,是希望大家都能放下浮躁的执著心,多念这个经对
自己,对别人都是有福报的。 |
|
发帖数: 1 | 38 上个月参加了一个太极拳的学习班,不为什么强身健体,一直觉得自己心中有一股不属
于我这个年龄的戾气,与属于我这个年龄的平和在战斗着,我想了半天,这应该就是传
说中的阴阳的不能调和
太极,我个人私自认为是一种可以把内心的不平衡,中和在一起理顺的修炼,所以我去
了,对于天生急性子的我,这确实是一种很大的挑战,进过一个月的初学,老师说我打
的刚过多与柔,这应该是一种刚中有柔,柔中有刚,刚柔并济的东西,我无法跟老师去
说我心中的情况,一直在试着自己找这其中的一个突破点
前天又去一佛教研究协会,找了一老乡,要了一本心经,也就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为
什么选他,因为这是世界上最短最短的一本经书了,只有区区的不到三百个字,把鸿篇
巨制的六本大般若经,凝练成了不到几百字
但是它的含义据说是最深远的,我不懂教宗,只觉得既然这是传说中好的一段心经,自
然有它的道理
今天起,每天沐浴更衣后,心里默诵100次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如老乡所说我这样没有
什么闻见基础的人,诵经会让心境清明透彻。不管了,试试效果吧 |
|
O*****k 发帖数: 195 | 39 在杭州通判任上,有一次太守陈襄外出巡视,苏轼受命代理知州。在短短的五天之内,
他做了一件大事。他的好友赵德麟记载道:
钱塘一官妓,性善媚惑,人号曰“九尾野狐”。东坡先生适是邦,阙守权摄。九尾
野狐者一日下状解籍,遂判云:“五日京兆,判断自由;九尾野狐,从良任便。”
复有一名娼,亦援此例。遂判云:“慕周南之化,此意诚可嘉;空冀北之群,所请
宜不允。”
——《侯鲭录》
王辟之《渑水燕谈录》则说,“九尾野狐”是胡楚,后一“名娼”便是周韶:“有
周生者,色艺为一郡之最,闻之亦陈状乞嫁。公惜其去,判云:‘慕周南之化,此意诚
可嘉;空冀北之群,所请宜不允。’”
看来苏轼很讲究策略,他不能乘太守不在之际,将他最喜欢的“角儿”放走,以免
闹得大家不快。然而他心里一直惦记着此事。这年春天,德高望重的婺州太守苏颂前来
访问,苏轼便请他在陈襄面前替周韶说情,《侯鲭录》还有如下记载:
东坡一帖云:杭妓周韶、胡楚、龙靓,皆有诗名。(周)韶好蓄奇茗,尝与蔡君谟
斗茗胜之。苏子容(颂)过杭,太守陈述古饮之,召(周)韶佐酒... 阅读全帖 |
|
k*****c 发帖数: 1670 | 40 【第一章】——定约
【第二章】——无上魔功
【第三章】——普陀圣境
【第四章】——芥子纳须弥
【第五章】——回归
【第一章】——定约
翠羽山的前山并不高,从山顶到山脚也就两百余丈,一路上全都是三丈长、
两尺宽的青石台阶。
此刻,一个十七、八岁的少女就站在山顶上朝着四周眺望。她想找到一男一
女,可惜目力所及的范围之内,看到的全都是上山下山的香客。
她的心里充满忧急。
翠羽宫并不属于最早知道大劫将至的门派,只是这段日子气氛诡异,加上她
们和官府联系密切,所以天宝州发生的那些事第一时间就传到她们耳中;其中剑
宗传承和飞针之术重现绝对是令人震撼的大事,而且两者都和上一次天地大劫有
关,不由得让她们产生无限遐想。
女人大多敏感,所以翠羽宫高层一合计,立刻感觉到即将有大事发生。
天宝州发生的那些事里,璇玑派的身影若隐若现。翠羽宫和璇玑派交情一向
不错,所以她们找相熟的璇玑派的人问了一下,结果璇玑派的人大多呑呑吐吐,
或者顾左右而言他,只有两个交情最深厚的人私下给了一些暗示。
那些暗示无不指向万年前的那场大劫。
确认这件事之后,翠羽宫上上下下顿时感到恐慌起来,没人比她们更了解大
劫的恐怖。
这半年来... 阅读全帖 |
|
o*****s 发帖数: 193 | 41 地藏菩萨本愿经
唐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译
忉利天宫神通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忉利天,为母说法。尔时十方无量世界不可说不可说一切诸佛,及
大菩萨摩诃萨,皆来集会。赞叹释迦牟尼佛,能于五浊恶世,现不可思议大智慧神通之
力,调伏刚强众生,知苦乐法。各遣侍者,问讯世尊。
是时如来含笑,放百千万亿大光明云,所谓大圆满光明云、大慈悲光明云、大智慧
光明云、大般若光明云、大三昧光明云、大吉祥光明云、大福德光明云、大功德光明云
、大归依光明云、大赞叹光明云。
放如是等不可说光明云已,又出种种微妙之音,所谓檀波罗蜜音、尸波罗蜜音、羼
提波罗蜜音、毗离耶波罗蜜音、禅波罗蜜音、般若波罗蜜音、慈悲音、喜舍音、解脱音
、无漏音、智慧音、大智慧音、狮子吼音、大狮子吼音、云雷音、大云雷音。
出如是等不可说不可说音已,娑婆世界及他方国土,有无量亿天龙鬼神,亦集到忉
利天宫。所谓四天王天、忉利天、须焰摩天、兜率陀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梵众天
、梵辅天、大梵天、少光天、无量光天、光音天、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福生天
、福爱天、广果天、无想天、无烦天、无热天、善见天、善现天、色究竟天、摩醯首罗
天,乃至非想非非 |
|
d******y 发帖数: 3668 | 42 今天头一回念到这个版本的心经
原来平时念的都是玄奘译本
大家比较一下区别
比较明显的是多了这两句“色空故无恼坏相,受空故无受相,想空故无知相,行空故无
作相,识空故无觉相。”“是空法,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
很妙啊
btw,流通最广的金刚经(《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却是鸠摩罗什的译本 |
|
Y**u 发帖数: 5466 | 43 1:智慧观照法门
善知识。世人终日口念般若。不识自性般若。犹如说食不饱。口但说空。万劫不
得见性。终无有益。
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蜜是梵语。此言大智慧到彼岸。此须心行。不在口念。口念
心不行。如幻如化。如露如电。口念心行。则心口相应。本性是佛。离性无别佛。
何名摩诃。摩诃是大。心量广大。犹如虚空。无有边畔。亦无方圆大小。亦非青黄
赤白。亦无上下长短。亦无嗔无喜。无是无非。无善无恶。无有头尾。诸佛刹土。尽同
虚空。世人妙性本空。无有一法可得。自性真空。亦复如是。
善知识。莫闻吾说空便即著空。第一莫著空。若空心静坐。即著无记空。
善知识。世界虚空。能含万物色像。日月星宿。山河大地。泉源溪涧。草木丛林。
恶人善人。恶法善法。天堂地狱。一切大海。须弥诸山。总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复如
是。
善知识。自性能含万法是大。万法在诸人性中。若见一切人恶之与善。尽皆不取不
舍。亦不染著。心如虚空。名之为大。故曰摩诃。
善知识。迷人口说。智者心行。又有迷人。空心静坐。百无所思。自称为大。此一
辈人。不可与语。为邪见故。
善知识。心量广大。遍周法界。用即了了分明。应用便知一切。一切即一。一即一
切 |
|
b*****l 发帖数: 3821 | 44 自 序
──写于第一版向全球发行之际
龙树大师在《中论·观因缘品第一》中说:「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
无因,是故知无生。」从佛法的胜义谛上说,一切法无生;不过,从世俗谛上说,则一
切法分明。凡事之兴,必有因缘;本书之作,势在必然。
十几年前,我第一次接触到印顺法师的著作《般若经讲记》。由于这部著作主要是
解释《金刚经》的,而众所周知的是,《金刚经》在中国佛教乃至民间皆有相当广泛的
流传,人们都认为《金刚经》的语言十分优美、思想非常深邃。然而无比遗憾,我对印
顺法师的《般若经讲记》读之再三?始终感受不到佛法的气息,所以就干脆不看印顺法
师的书了。几年后,我意外地与大陆佛学家胡晓光先生相识,可谓一见如故,彼此就佛
法问题作了深入的长谈。我们对印顺法师的一致看法是:印顺法师的思维过于简单,与
无比深刻、严谨的佛法思维很不相称。事隔多年,如今在海外,接触印顺法师著作的机
会无形中增加了许多。然而令我无比吃惊的是:印顺法师的著作中居然大量存在违背佛
法的论断,和对佛法的种种曲解,这是我以前从未料到的!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我开始
将更多的注意力转向台湾的佛教。因为,从佛教的角 |
|
S**U 发帖数: 7025 | 45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381
初分诸功德相品第六十八之三
T06n0220_p0970c03(04)
「世尊!
不可得中无有情,无有情施设。
无色,无色施设;无受、想、行、识,无受、想、行、识施设。
无眼处,无眼处施设;无耳、鼻、舌、身、意处,无耳、鼻、舌、身、意处施设。
无色处,无色处施设;无声、香、味、触、法处,无声、香、味、触、法处施设。
无眼界,无眼界施设;无耳、鼻、舌、身、意界,无耳、鼻、舌、身、意界施设。无色
界,无色界施设;无声、香、味、触、法界,无声、香、味、触、法界施设。无眼识界
,无眼识界施设;无耳、鼻、舌、身、意识界,无耳、鼻、舌、身、意识界施设。
无眼触,无眼触施设;无耳、鼻、舌、身、意触,无耳、鼻、舌、身、意触施设。
无眼触为缘所生诸受,无眼触为缘所生诸受施设;无耳、鼻、舌、身、意触为缘所生诸
受,无耳、鼻、舌、身、意触为缘所生诸受施设。
无地界,无地界施设;无水、火、风、空、识界,无水、火、风、空、识界施设。
无因缘,无因缘施设;无等无间缘、所缘缘、增上缘,无等无间缘、所缘缘、增上缘施
设。
无从诸缘所生诸法,无从诸缘所生诸法施设。
无无明,无无明施设;无行 |
|
a***n 发帖数: 1993 | 46 http://philosophy.cass.cn/facu/sunjing/yinduzhexue/01.htm
第一章 乔荼波陀与《圣教论》
第一节 导言
《圣教论》1一书是印度婆罗门教正统派哲学吠檀多不二论派的经典性著作,作者为乔
荼波陀。乔荼波陀(GauaDpAda)是否为一历史人物,至今仍有争论。在名字GauaDpAda
,pAda是尊称,有时人们也称他为GauaD,以及还有一些别的称谓,如Gau-dacarana,
GauaDpAdAcArya,或者GauaDAcArya。乔荼波陀的生平不详,只有一些传说。据说印度
古代的拘罗尸陀罗国(Kuruksetra)有一条叫做希罗拉瓦蒂(HirarAvati)的河流,在
河岸上住着一个叫做乔荼(GauDa)的种族,其首长就被尊称为乔荼波陀。有关他的生
卒年代,我们只能进行推测。印度传统上认为乔荼波陀是商羯罗(700一750)的祖师,
是商羯罗的老师哥宾达(Govinda)的老师。商羯罗在对《圣教论》所作注疏中2称乔荼
波陀为“祖师”(paramaguru),或者“老师的老师”(guror garIyasa)。印度哲学
家达斯古普塔甚... 阅读全帖 |
|
Y**u 发帖数: 5466 | 47 朋友们认真听着,我为你们说一说妄心。 今天你们来到这里,贪恋爱着钱财异性, 思
念华丽的园林屋宅, 这都是明显的妄心。 你们大概没有这种妄心, 但是你们有细微
的妄心, 你们却不知道。 什么是细微的妄心呢? 听说到觉悟, 就起心执着于觉悟;
听说到陧盘,就起心执着于陧盘; 听说到空, 就起心执着于空, 听说到定, 就起
心执着于定; 这都是妄心。 也是佛法的束缚。也是对佛法的偏见。 如果这样用心的
话,那就不能解脱。 因为那样不是本来的寂减清静。
心如果停留在陧盘上, 就被陧盘束缚了, 心如果停留在清静上, 就被清静束缚了,
心如果停留在空上, 就被空束缚了, 心如果停留在定上, 就被定束缚了, 这些都是
妨碍觉悟的。 般若经说:若心取相, 即着我, 人, 众生, 寿者,离一切诸相, 即
名诸佛。维摩经中讲: 什么是病痛的根源呢?是因为有攀缘的胡思乱想, 怎么能断却
胡思乱想呢?需要用空的般若智慧, 没有了攀缘的境, 就没有了病根。 学习佛法如
果不能识别种种细微的妄心, 怎么能出离生死的苦海呢? |
|
S**U 发帖数: 7025 | 48 阿罗汉证一切智,见大智度论引摩诃般若经∶
须菩提言∶「佛说一切智,说道种智,说一切种智,是三种智有何差别?」
佛告须菩提∶「萨婆若是一切声闻、辟支佛智,道种智是菩萨摩诃萨智,一切种智是诸
佛智。」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何因缘故,萨婆若是声闻、辟支佛智?」
佛告须菩提∶「一切,名所谓内外法,是声闻、辟支佛能知,不能用一切道、一切种智
。」
须菩提言∶「世尊!何因缘故,道种智是诸菩萨摩诃萨智?」
佛告须菩提∶「一切道,菩萨摩诃萨应知∶若声闻道、辟支佛道、菩萨道,应具足知,
亦应用是道度众生,亦不作实际证。」
......
「世尊!云何为一切种智相?」
佛言∶「一相故名一切种智,所谓一切法寂灭相。
复次,诸法行类、相貌、名字显示说,佛如实知,以是故名一切种智。」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是三智结断有差别,有尽有余不
?」
佛言∶「烦恼断无差别;诸佛烦恼习一切悉断,声闻、辟支佛烦恼习不悉断。」
http://www.baus-ebs.org/sutra/fan-read/008/1509/084.htm
摩诃般若经说∶菩萨应知∶若声闻道、辟支佛道、菩萨道,应具足知。不... 阅读全帖 |
|
Y**u 发帖数: 5466 | 49 ☆─────────────────────────────────────☆
Nonarisen (近在眼前) 于 (Tue Dec 6 17:08:42 2011, 美东) 提到:
建议大乘与小乘(包括南传)互相攻击的帖子应该全部删除.
首先,大乘,声闻乘都是佛法, 就象是两亲兄弟,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互相攻击除
了败坏佛法,没有任何意义. 我所接触过的密教与显教的大德(包扩已故的妙镜长老),
都注重小乘经典的学习, 他们从没把声闻乘, 南传佛法排除在佛法之外.
第二, 大小乘之间的一些争论在这里根本争不出什么结果. 既然争不出结果, 何必花费
宝贵的时间作无意义的争吵. 把时间花在修行上多好啊!
第三, 互相攻击是心胸狭隘, 修行欠缺的表现. 表面上是教义之争, 或者是打起护教的
大旗, 本质上是执着与情绪的宣泻.
所以我建议大乘,小乘, 南传, 密宗,等等都可以随意发表自宗的教义与修行方法, 但不
可以抵毁他宗. 这个版上有帖很多南传尊者的教言, 为什么大家会喜爱? 因为那些文字
里所体现的是智慧与怔量. 所以如果真有智慧, 谁还在意是这一宗还是那一宗呢?
... 阅读全帖 |
|
Y**u 发帖数: 5466 | 50 问:"一切众生及菩萨如来世尊所证所得,有什么差别?"
答:"“善男子,圆满觉悟的自性,不是前面所说的五种性,因随缘而起,所以说是‘
性有’;又随缘而起不是实有,所以无处取、无所证。在真如实相中,实则没有菩萨和
众生可言。这是为什么呢?菩萨和众生都是幻化的,因为幻化的都将消亡,也就没有可
用以取证的。比如眼晴不能看到自己本身,自性本来平等,不是强制使他们平等的。迷
惑颠倒的众生不能除灭一切幻化,对于一切幻化或除灭,或未能除灭,除灭的功力不等
,则便显有差别。如果随顺寂灭圆觉,平等无待,也就没有寂灭以及证悟寂灭的人。
“善男子,一切众生从久远的过去以来,便妄想有实在的自我和爱我的人,而不知道因
为有念念生灭,所以才生起憎爱,沉迷于五欲中。如果能够遇到好的教友,教导他开悟
清净圆觉本性,明了诸法起灭,则会知道此生空自担负忧悲苦痛的劳虑。如果有人永远
断除劳虑,就能得知法界清净,如果执着于清净见解又会成为自己的障碍,不能自在证
入圆觉境界。这就称为‘凡夫随顺觉性’。
“善男子,一切菩萨知道执着清净见解是一种障碍,虽然心中断除了这种障碍,但仍执
着于想断除这种障碍的名相,这种‘觉碍’还是一种障碍... 阅读全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