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g 发帖数: 867 | 1 《大般若经》六百卷是唯识宗为主吗?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二百卷是唯识宗为主吗?
《药师经》不被大众广泛认可吗?《大般若经》不被大众广泛接受认可吗?
我在解释大乘思想中六度的时候,就引用了《大般若经》,你没看见吗?
《瑜伽师地论》的名声岂只是勉强?
我只是业余学学大乘,都知道这些,何况专修的。
每次都是信口开河。还“上面的经典不是以唯识宗为主吗?”,真好意思说啊? |
|
S**U 发帖数: 7025 | 2 中观论 != 大智度论,不应混为一谈。
大智度论解释大般若经,和龙树自己写中观论的意趣不同。
中观论的性质是深观,直接说明龙树自己的看法。龙树写中观论的意趣是阐释阿含的缘
起甚深是没有实在性。
法身的概念大般若经就有,解释大般若经不能回避。大乘经的象征、比喻不应该以阿含
的写实眼光来读。大智度论的性质是广行,其中广说方便,没有智慧不能善知善用方便
,当然产生问题。 |
|
p*****n 发帖数: 1415 | 3
有大
入涅
昧,
唤醒
好像 “大声闻弟子” 一般是指”大阿罗汉” (指 俱解脱阿罗汉)
内心恐惧?
依莲花为生?
阿弥佗佛?
什么跟什么
这只有注疏这样写 还是般若经也这样写?
”般若经”是早期一些的经 我对”般若经”印象还算好的
“不动界”? 是”空”界吗? 深入三昧,”空三昧”吗?
这是活着时候修行的过程 怎么都变死后了?
阿罗汉死后如何 是无记 怎么还说那么多?
整个乱了套 |
|
Y**u 发帖数: 5466 | 4 ☆─────────────────────────────────────☆
stonebench (stonebench) 于 (Fri Aug 12 11:13:16 2011, 美东) 提到:
大念住经:
。。。。。。(7)於是他持续地就身体内部观察身体,持续地就身体外部观察身体,同
时持续地就身体内部、外部观察身体。因此,他持续地观察身体当中不断生起的现象,
他持续地观察身体当中不断灭去的现象,他同时持续地观察身体当中不断生起、灭去的
现象。
於是他清楚觉知:「这是身体!」修成了只有了知和只有觉照的境界,超越执著,不再
贪著身心世界的任何事物。
石记:
依经,在断除烦恼之前,要观察。超越执著之后,还是只有觉照。
问题:
超越执著之前的“观察”与“如实知道”跟超越执著之后的“了知与觉照”是一样的吗
?是同一种觉照吗?
☆─────────────────────────────────────☆
cpath (秋十三) 于 (Fri Aug 12 11:28:55 2011, 美东) 提到:
☆────────────────────────────────... 阅读全帖 |
|
f****2 发帖数: 311 | 5 末学知道您的发心是好的,怕众生误入歧途,怕真正的佛法不能发扬光大。末学既然皈
依三宝,就是以佛陀为导师,有问题时,不敢凭自己分别念,只有多看佛经和高僧大德
的开示。 很高兴和
您讨论佛法。感恩您让末学有机会重新学习了一些佛经和高僧大德的教言。末学要回国
一段时间,以后有缘再和您讨论。
我们在修行生活中都会遇到困惑,末学时常祈祷三宝加持,多读佛经和高僧大德的教言
。非常受益。感恩三宝!
愿您一切吉祥如意,深入经藏,智慧如海!
慧海慈航:观察他人过失的本身就是一种过失
不要以为自己微不足道,不要以为自己无足轻重。无论是在家居士还是出家人,我们的
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代表着佛法,代表着上师。很多人都是通过我们的行为去看佛法
、看上师的。我们每个人都是一颗能将佛法传播开来、燃遍大地的火种。尽管我们还是
凡夫,我们还不能像诸佛菩萨一样具足圆满的慈悲与智慧来救度众生,但是我们可以在
生活当中,在自己的位置上如理如法地修行。打铁还须自身硬。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翻天
覆地的改变,通过自己温和善巧的言行,通过自己高尚的品德,让他人去了解佛法,认
识佛法,走近佛法,接受佛法,最后修持佛法。这是我们的责任与义务... 阅读全帖 |
|
c***h 发帖数: 2262 | 6
记忆有误,更正一下
印顺导师认为四十二字门来自南印度南,因此认为大乘起源于南印度。
但依据近期石雕、石碑及近期学者研究,四十二字门的音应该来自印度西北的中亚。
而主张大乘起源于印度西北的理由很多,其中一个重点是般若经八千颂中的一些数据。
但原来的理由应该不包含咒语数据四十二字门,
近期,如果由四十二字门来看,要加上咒语的考证,起源于中亚应该包含了咒语的考证。
大乘佛教起源于中亚的观点也是疑点重重,
也有人主张起源于南印度,其证据也在般若经,当然,也是疑点重重。
到目前,大乘佛教起源何时(最早大约公元前一两百年)何地,依旧是个谜。
不过可以看出般若经应该是目前大乘最早造的经典,
并且留下许多造经那时的风俗语言等等,给予后人考证大乘起源的时地的资料。 |
|
c***h 发帖数: 2262 | 7
记忆有误,更正一下
印顺导师认为四十二字门来自南印度南,因此认为大乘起源于南印度。
但依据近期石雕、石碑及近期学者研究,四十二字门的音应该来自印度西北的中亚。
而主张大乘起源于印度西北的理由很多,其中一个重点是般若经八千颂中的一些数据。
但原来的理由应该不包含咒语数据四十二字门,
近期,如果由四十二字门来看,要加上咒语的考证,起源于中亚应该包含了咒语的考证。
大乘佛教起源于中亚的观点也是疑点重重,
也有人主张起源于南印度,其证据也在般若经,当然,也是疑点重重。
到目前,大乘佛教起源何时(最早大约公元前一两百年)何地,依旧是个谜。
不过可以看出般若经应该是目前大乘最早造的经典,
并且留下许多造经那时的风俗语言等等,给予后人考证大乘起源的时地的资料。 |
|
发帖数: 1 | 8 僭称释证严为“上人”也同样是虚有其名,无其实质。且看“慈济人”怎么说:
“上人”为佛教常见词汇,常用于佛门直系长辈,在唐朝佛教僧院之内,“上人”
之称谓泛指为“长辈”之意。……慈济人称证严上人为“上人”,是佛弟子对皈依师父
的尊称;慈济人亦尊称印顺导师为“师公上人”,而印顺导师的剃度师父,后人也称“
清念上人”。且佛教界亦有“宣化上人”、“法然上人”……等11
这样为“上人”一辞作解释是很浮泛、很世俗的,不论说是泛指“长(前)辈”、
或对“归依师父”的尊称,或更举教内其他类似的例子……等种种的说词,都只是以这
些理由来掩饰个人僭越上人之名的动机与行为,在明眼人看来是欲盖弥彰。因为,上述
的泛指、常用或尊称,既不是佛教的定制,且未考究其本质与内涵,让人觉得这样的称
呼很随意,似乎是人云亦云的盲目跟风。
据说释证严以前自称“法师”,自从 1988年 11月的慈济月刊,于内文的副标题第
一次称她为“上人”测水温之后,于 1989年 10月的慈济月刊封面就正式以此为名了。
接下来,为了庄严此“上人”之名号,就得要信众们行恭迎、跪拜之礼,来神格化释证
严的形象。
外界质疑慈济宗门以“上人”这个称... 阅读全帖 |
|
S**U 发帖数: 7025 | 9 印顺法师『空之探究』详细讨论这个问题。我略谈一些。
http://www.mahabodhi.org/files/yinshun/30/yinshun30-00.html
「阿含」的空,是重于修行的解脱道。「般若」的空,是体悟的「深奥义」。「龙树」的空,是『般若经』的假名、空性,与『阿含经』缘起、中道的统一。
空与心解脱
『相应部』(三五)「六处相应」(南传一五·八七──八八)说∶
「阿难!眼,我我所空;色,我我所空;眼识,我我所空;眼触,我我所空;眼触因缘所生受,若苦若乐若非苦非乐,我我所空。……意触因缘所生受,若乐若苦若非苦非乐,我我所空。阿难!我我所空故,名空世间」。
世间,佛约眼等内六处,色等六外处,六识,六触,六受说。这些,都是可破坏的,破坏法所以名为世间。六处等我我所空,名为空世间。以无我我所为空,是空三昧的一般意义。
『相应部』的「质多相应」,说到了四种心解脱──无量心解脱,无所有心解脱,空心解脱,无相心解脱(『杂阿含经』作四种心三昧)。四种心解脱,名字不同,意义当然也不同了。但都是心解脱,也就可说文异义同。约意义不同说,空心解脱sun~n~ata^-cetovimutt... 阅读全帖 |
|
Y**u 发帖数: 5466 | 10 ☆─────────────────────────────────────☆
Yisu (大头教主) 于 (Thu Apr 5 09:35:34 2012, 美东) 提到:
问:"一切众生及菩萨如来世尊所证所得,有什么差别?"
答:"“善男子,圆满觉悟的自性,不是前面所说的五种性,因随缘而起,所以说是‘
性有’;又随缘而起不是实有,所以无处取、无所证。在真如实相中,实则没有菩萨和
众生可言。这是为什么呢?菩萨和众生都是幻化的,因为幻化的都将消亡,也就没有可
用以取证的。比如眼晴不能看到自己本身,自性本来平等,不是强制使他们平等的。迷
惑颠倒的众生不能除灭一切幻化,对于一切幻化或除灭,或未能除灭,除灭的功力不等
,则便显有差别。如果随顺寂灭圆觉,平等无待,也就没有寂灭以及证悟寂灭的人。
“善男子,一切众生从久远的过去以来,便妄想有实在的自我和爱我的人,而不知道因
为有念念生灭,所以才生起憎爱,沉迷于五欲中。如果能够遇到好的教友,教导他开悟
清净圆觉本性,明了诸法起灭,则会知道此生空自担负忧悲苦痛的劳虑。如果有人永远
断除劳虑,就能得知法界清净,如果执着于清净见解又会成为自己... 阅读全帖 |
|
j*******1 发帖数: 182 | 11 藏密的特点及思想精髓——陕西师范大学演讲
『 2011年11月9日下午』
今天,你们师范大学的师生开这个学术研讨会,我本人而言,虽然说没有什么智慧,也
谈不上是什么智者,但非常喜欢参与这样的活动。当然,我不是在这儿故作谦虚,而是
有一点自知之明,很清楚自己有什么样的学问。但尽管如此,跟你们进行佛学交流,在
这方面我还是有很大的兴趣。
学校这边让我讲一下“藏密的特点及思想精髓”。不过这个题目太大了,我想了一下,
也不知道从哪个地方入手。毕竟藏密的教义浩如烟海、博大精深,只用短短1个多小时
的时间,肯定无法一一道尽。所以,下面我只能简单介绍一下,让你们有个大致的了解。
一、略述藏传佛教的历史
不少人认为,藏密就像唐密一样,只是昙花一现、兴盛一时的教法,如今都已退出了历
史舞台。这种想法不太正确。藏地从有佛教开始到现在,尽管经历了不同朝代的风风雨
雨、兴衰变迁,但藏密不管是历史、教义、仪轨、修法等,至今仍完整无损地保留着,
而且非常圆满,所以它跟唐密不能划等号。
还有人认为,藏族喇嘛是学密宗的,故藏密又称为“喇嘛教”。这种说法也不合理。所
谓的“喇嘛”,有出家人的意思,但学藏密的并不只是出家... 阅读全帖 |
|
W*********E 发帖数: 197 | 12 从初转法轮到三转法论的“识”
By 正益
从初转法轮到三转法轮的「识」。我们今天要说这个「识」的真实义。
这个识就是缘起支里面的识,可是却不是像大家所想的缘起支的「六识」,因为六识是
包括在「名色」之间,名色之中并不是 佛陀所说的这一个如来的所依识。在我们看到
缘起法里面,有一个法就叫作「齐识而还」这个识,遇到这个识,你只能够回头,不能
过彼,你不能超越这个识而再去探求衪前面有个源头。为什么?因为这个识是本有,而
且是究竟法,没有一个法可以出生这个识。所以这个识称为常住丶无生无灭的识,所以
如来以衪作为所依,所以,如来在《阿含经》里面说,这个识就叫作「如来所依识」。
因为有这个识,所以称为如来,如来因此就是成就一切诸法,成就一切智智。所以这个
识也包含一切诸法的钥匙,衪能够出生一切诸法,所以随伴着名色而出生。这个识从我
们入胎丶出胎,在婴儿时期,在少年时期,乃至中年丶老年,一直到死亡,到中阴,衪
都一直存在;然後又再一期的轮回,入胎丶出胎等等;如是,这个识一直陪伴着我们。
而在第三转法轮,是要怎麽说这个识呢?就叫作阿赖耶识。然而,转法轮有没有说阿赖
耶识这个观念呢?并没有出现阿赖耶识,... 阅读全帖 |
|
G**W 发帖数: 1865 | 13 从初转法轮到三转法论的“识”
By 正益
从初转法轮到三转法轮的「识」。我们今天要说这个「识」的真实义。
这个识就是缘起支里面的识,可是却不是像大家所想的缘起支的「六识」,因为六识是
包括在「名色」之间,名色之中并不是 佛陀所说的这一个如来的所依识。在我们看到
缘起法里面,有一个法就叫作「齐识而还」这个识,遇到这个识,你只能够回头,不能
过彼,你不能超越这个识而再去探求衪前面有个源头。为什么?因为这个识是本有,而
且是究竟法,没有一个法可以出生这个识。所以这个识称为常住丶无生无灭的识,所以
如来以衪作为所依,所以,如来在《阿含经》里面说,这个识就叫作「如来所依识」。
因为有这个识,所以称为如来,如来因此就是成就一切诸法,成就一切智智。所以这个
识也包含一切诸法的钥匙,衪能够出生一切诸法,所以随伴着名色而出生。这个识从我
们入胎丶出胎,在婴儿时期,在少年时期,乃至中年丶老年,一直到死亡,到中阴,衪
都一直存在;然後又再一期的轮回,入胎丶出胎等等;如是,这个识一直陪伴着我们。
而在第三转法轮,是要怎麽说这个识呢?就叫作阿赖耶识。然而,转法轮有没有说阿赖
耶识这个观念呢?并没有出现阿赖耶识,...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14 以前说明了佛法中的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有余涅槃、无余涅槃和无住处涅槃的四
种涅槃(见帖:什么是涅槃)。
其实这其中,唯有诸佛具足证得这四种涅槃,称为大般涅槃。而如来大般涅槃则具
有常、乐、我、净这个四德;因为,如来涅槃心体这第八无垢识已经断尽了二种生死,
恒常不变,没有生灭,所以称为“常”;又,如来不仅断尽一念无明烦恼障的现行,也
断尽一切习气种子及无始无明上烦恼随眠,永远寂灭,没有丝毫的烦恼,所以称为“乐
”;而如来涅槃心体第八无垢识是真实、不变异、得大自在,所以称为“我”;又,如
来究竟解脱一切染污垢秽,所以称为“净”。
就如同《大般涅槃经》卷三十中有圣教这样开示:
【若言我者,则是如来。何以故?身无边故,无疑网故。不作不受故名为常;不生
不灭故名为乐;无烦恼垢故名为净;无有十相故名为空;是故如来常乐我净,空无诸相
。】(《大般涅槃经》卷三十)
常、乐、我、净,讲的是佛地第八无垢识真如心体以及佛地佛性的性用,并非菩萨
地,更不是凡夫众生的境界。《阿含经》中曾提到佛的“解脱色”,说“诸佛有解脱色
常住不坏,利乐有情永无穷尽”。大乘经中也说,诸佛有三种意生身及庄严报身,... 阅读全帖 |
|
a**u 发帖数: 8107 | 15 ☆─────────────────────────────────────☆
runsun03 (runsun) 于 (Thu Apr 8 19:14:50 2010, 北京) 提到:
在佛陀制定的沙弥十戒里,第十戒是:不捉持金银宝物,也叫金银戒。此戒乃因佛陀认
为金银货币易使人增长贪心,易与人争利,最后成为财富的奴隶,终为钱财所束缚。所
以,为了破除贪心佛陀对出家人而制定了这条戒。
在《北传杂阿含经第九一一篇》里记载,佛陀告诉一位长者说:「主张沙门比丘可
以接受并储蓄金银宝物是清净的说法并不正确,我从未这么说过,这也不符合法义,当
然会受到谴责。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沙门比丘若是接受并储蓄金银宝物就是不清净!
不是出家沙门应该有的行为,更不是出家佛弟子应有的行为。」
最后佛陀还告诫诸比丘:「比丘们,从今日起,如果你们需要的是木头,就应该向
在家人表明需要的是木头;如果需要的是草,就应该表示需要的是草;如果需要的是车
乘,就要表明需要的是车乘;若是需要人力服务,就应该表示需要的是人力服务。千万
不可擅自接受金银宝物的供养!」手不捉金银戒是佛陀亲自设立的僧...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16 所要讲的主题是:阿含圣教的微言大义。因为对于我们来说,《阿含经》是不是在
讲常住法,实际上许多人是有疑惑的,所以我们今天要继续针对这个主题来说个分明。
在经典里面有说:法本身是不离开如,不异于如。也就是说,就是这个,法衪从来
没有变异,法不论是你视衪为空性、法空、法住、法如、法尔,都是一样。也就是说,
它代表说有一个法,在 佛陀的心目中,认为这个法是没有变异的。因此,当以一切的
众生在寻找,寻找如来到底是什么是作为所依的时候,他们并不清楚,因为以他们的证
境,无法了解如来所证得的识。所以,如来亲自说:如来有一个所依识!
在经典又说:如来因为这个所依的这个识,依靠这个识的成立,因此而说如来是梵
。为什么说如来是梵呢?如来不是梵我的那个梵,而是如来是完全清净;如来是冷,如
来是不虚有、不变异、不烦热。这代表说,如来是远离了世间一切的乐受、一切的烦恼
,而且在所有境界受里面,是可以独立的,是可以不动摇的,是可以不受一切诸境界影
响的。所以,这就是我们在说的一个常住法,衪从来对于诸法是无取、无著、无受,所
以衪不会有什么著相的分别、著相的染著,所以这样说为涅槃。
因此,如来是和二乘人的... 阅读全帖 |
|
b*******n 发帖数: 1267 | 17 如何使我们的感情与理智平衡
佛经中有一句话,叫做‘悲智双运’。智是上求菩提的智慧,智慧梵语般若,经云
:‘般若是诸佛母,诸佛自般若出。’悲是下化众生的悲愿。悲愿,即是慈悲之愿。佛
经上说:‘慈者予人以乐,悲者拔人以苦。’也就是慈爱众生,并给与快乐者曰慈;怜
悯众生,并拔其痛苦者曰悲。而智慧、是指断除烦恼、求证菩提的般若正智。
其实,悲与智,自世间法来说,就是我们的感情与理智。自感情方面说,人有七情
六欲。七情是喜、怒、哀、惧,爱、恶、欲;是我们各种情绪的变化;六欲出自《大智
度论》,是指色欲,形貌欲,姿态欲,言语声音欲,细滑欲,人想欲。这本来是指凡夫
对异性所具的六种欲望,但与七情合在一起,通俗化了以后,就泛指人类的种种感情与
欲望了。感情出之于本能的冲动——人类和一切众生,其基本的本能是生存欲与生殖欲
。前者是食欲,后者是性欲。中国古语:‘食色性也’,‘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佛经中也说:‘众生皆依食住’,‘众生以淫欲而正其性命’。全是指动物的基本欲
望而言。
在我们生存的世界中,科学家把世间一切分为矿物、植物、动物三类。矿物没有生
命;植物有生命而没有心识,所以没有... 阅读全帖 |
|
l**o 发帖数: 491 | 18 工作就是一种修行。
佛法修持讲究“六度”也叫“六波罗蜜”,波罗蜜是梵语“到彼岸”的意思,六度
,就是六种从烦恼到觉悟、从此岸到彼岸的方法。六度包括布施、持戒、忍辱、精进、
禅定和般若。
1、布施。布施就是施舍和给予。“布施”,即是要懂得舍。世界上只有一家银行永
远不会倒闭,就是功德银行。布施就是在储蓄功德。其实我们在职场中又何尝不是如此
啊?不管在职业发展的什么阶段,一个懂得给予的人,懂得施于别人的人,总是受欢迎
的。市场经济下,职场氛围驱向于竞争,人与人之前的关系变得现实,淡漠。在这种职
场环境中如果将索取看的更重,而忽视付出,那或许最后只会被现实淘汰出局。无论是
对你的上级,还是你的同事,懂得去布施,去付出,就随时会有意想不到的回报。
2、持戒。持戒就是防非止恶 清净身心。 佛欲涅槃时,阿难尊者以四事问佛,其
中一问便是,佛住世时,以佛为师,佛灭度后,以何为师?佛答:以戒为师。持戒可以
生出真正的定功,可以对治无始妄想,烦恼,习气,任何佛教宗派,任何修行法门,都
须以持戒为基础,就好比打好地基一样,持戒对学佛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在职场中,不管你... 阅读全帖 |
|
d*******3 发帖数: 8598 | 19 [分页:1 ]
mingong
进入未名形象秀
我的博客
[回复] [回信给作者] [本篇全文] [本讨论区] [修改] [删除] [转寄] [转贴] [收藏]
[举报] [ 1 ]
发信人: mingong (米国民工), 信区: paladin
标 题: 光明皇帝 神战 章一 光明力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un May 18 17:16:33 2014, 美东)
黑色的人影在极其明亮的光芒中一步步走来,光芒不可方视,几无形体。
光明海剑光明力范围千丈,千丈内所有建筑被高温煅烧一般,表面一层漆黑,一触即可
成飞灰,铁器开始融化。
尸体中明亮的光明火突然大涨,直冲天际,大火映红了天空,好像白昼一般。
魏枯雪剑气鼓荡,衣服已如铁锻一般不动分毫,古剑纯钧泛起一波波白光,整个人笼罩
在一层白霜下,脸色凝重,却并不出剑。
苏秋炎中指按在眉心,不见动作,一团红色的火焰突然笼罩全身。
在焚尽一切的光明天大力下,当世最强二人已出全力护身。光明皇帝的光明力远强于明
力,明力的光明力和光明皇帝相比就象萤火虫对于皓月一般。
光芒中人影的眼睛竟是金色,冰冷无感情... 阅读全帖 |
|
x*********o 发帖数: 208 | 20 39.坛城前舍弃上师的吉祥佛智
印度中部卡屋地区有一个城市叫朵炯结,该城一位天赋过人的婆罗门上师对佛教的信心
日益增长,直到有一天,出家修道已成了他此生的唯一所想。他最终如愿以偿,在那烂
陀寺大众部教中剃度,取名为布达西尔加纳(吉祥佛智)。
有些智者认为他出生汉族,是一位天才讽诵者。他在阿阇黎狮子贤面前学习并通达了大
小乘的所有法门。后来,应一位名叫歌纳么扎的尊者祈请,他造了《般若摄颂注释》等
诸多论典。歌纳么扎是藏传般若法门的传承上师之一,但《言教论释》中却说这是一位
比丘尼。后来,吉祥佛智前往邬金地区,在阿阇黎嘎比多吉、瑜伽母歌内日前听闻了内
外密法,并获得了善妙的等持。邬金北方有一个屠夫种姓的女人叫扎灯扎喇,她和花木
明妃是同一个相续的人。他依止她八个月,获得黄财神修法的传承,并成就其密咒。他
曾在扎南达日的一位名叫巴乐巴挞的阿阇黎前听过《智慧续》。据说,这位阿阇黎是扎
南达日巴的化身,在他的智慧相续中,已经获得了如同河流一般源源不断的等持。
他前往南方果哥那上师巴勒塔巴(护足)修行的林中。那里景色极其优美,树木从空中
伸出,抛洒烂漫的花雨,恰似人间仙境。十八位具有神变的男女瑜伽... 阅读全帖 |
|
p*******y 发帖数: 782 | 21 诸法实相,佛在般若经里,这个意思说得很多,也讲得很清楚。一
切经里面可以说般若经是最不好懂的,因为般若就是讲的实相,就
是说这个问题。这一个问题因为在本质上讲,它是非有非无。如果
说有,我们也好懂,说无也好懂。说有即是无,无即是有,这个事
情难懂,但是事实的真相如此,我们不可以不明白,不能够不晓
得。理明了了,这个是解悟,解悟固然算是不错了,但是还是得不
到受用,要讲到真正受用,一定要证悟。那么说到证悟,就是亲证
这一个境界—空有不二的境界,亲证空有不二的境界。证得这个境
界,在净土门里面讲,得理一心不乱;在禅宗里面讲,大彻大悟;
在教下讲就叫做大开圆解,才能够得到真实的受用。
净空法师 |
|
b*****l 发帖数: 3821 | 22 金刚经是大般若经的节译,只是其中一品而已。
从一部大经的一品,硬要去找个具体的修行次第,
大概有点强人所难。
真要找菩萨修行次第,大般若经里倒是很多,
初分的学观品,教诫教授品,劝学品,般若行相品等等,
以及其他分的三摩地品,念住等品,无住品等等。 |
|
b*****l 发帖数: 3821 | 23 乌贼又来了。
没有人说有两个求那跋陀罗,只有一个‘求那跋陀罗’,和一个‘求那跋陀’,
是某人不识数,把一个四个字的名字和五个字的名字混为一谈。
你胡乱考据胜天王般若经的梵本,把‘求那跋陀罗’和‘求那跋陀’混为一谈了。
开元释敎录既记载了卒于宋明帝年间的‘求那跋陀罗’(宋言功德贤),
又记载了几十年后有『胜天王般若波罗蜜经』的梵本的于阗沙门‘求那跋陀’
同一本《开元释敎录》不会让宋明帝年间去世的‘求那跋陀罗’,
再活过来把『胜天王般若波罗蜜经』的梵本带到建业来。
这够明白的了吧。 |
|
b*****l 发帖数: 3821 | 24 乌贼又来了。
没有人说有两个求那跋陀罗,只有一个‘求那跋陀罗’,和一个‘求那跋陀’,
是某人不识数,把一个四个字的名字和五个字的名字混为一谈。
你胡乱考据胜天王般若经的梵本,把‘求那跋陀罗’和‘求那跋陀’混为一谈了。
开元释敎录既记载了卒于宋明帝年间的‘求那跋陀罗’(宋言功德贤),
又记载了几十年后有『胜天王般若波罗蜜经』的梵本的于阗沙门‘求那跋陀’
同一本《开元释敎录》不会让宋明帝年间去世的‘求那跋陀罗’,
再活过来把『胜天王般若波罗蜜经』的梵本带到建业来。
这够明白的了吧。 |
|
G**W 发帖数: 1865 | 25 应成派中观的三大盲点
二、兔无角论的缘起性空说
应成派中观见的第二个过失,是本质属于兔无角论的缘起性空说。他们认为成佛之道就
是阿罗汉所修证的解脱道,而解脱道就是一切法缘起性空,就是讲五阴、十八界(六根
、六尘、六识界)都是其性本空,不是常住法。这种说法,大家听来都不会去怀疑、也
不会去加以否定,一般人都会认同的;因为当你把《阿含经》请出来、把《般若经》或
方广唯识系列的经典请出来读,都是在讲诸法缘起性空嘛!对呀!没错呀!从表面看来
,他们的说法似乎是正确的,然而本质却是错误的。那么印顺法师弘传的应成派中观见
,问题出在哪里?出在他是兔无角论的缘起性空!
佛在「原始佛教」中说诸法「缘起性空」,说五阴十八界缘起性空,都是依无余涅槃中
的本际常住而说蕴处界缘起性空的,都是依这个「如」而说缘起性空的,不是印顺应成
派中观见的「断灭空无的空」。所以佛在阿含中处处说到「识缘名色、名色缘识」,又
说涅槃的本际、实际。
现在这个问题就出现了:从表面来看,缘起性空的说法是正确的;因为一切法、一切有
情的「蕴处界」都是缘起而性空的,但是不能把佛讲的缘起性空之前提否定了以后,再
来讲缘起性空,因为佛法是依... 阅读全帖 |
|
w****g 发帖数: 570 | 26 第四章东山法门
位于鄂皖赣三省交界的黄梅县,地理环境优越,北靠大别山,南临长江黄金水道,
古称“七省通衢”、“鄂东门户”。
在这个地方,四祖道信和五祖弘忍“营宇造像”、教化四方徒众整整半个世纪。
经过他们父子的阐扬下,禅宗局面焕然一新。
01 四祖的丰功伟绩
四祖一生当中写下许多浓墨重彩的笔迹:他不仅把顿法带到江南,而且传播到江东
。从此,黄河内外、大江南北、江西江东都植下宗门种子。
他开创道场,造寺立像,使得达摩以来包括二祖三祖那种独来独往的云水生涯,变
成更加固定的团体生活,从而容易摄受天下学子。当时的双峰寺,就像抗战时期的延安
,吸引着无数有志青年,成为一大宗派山头。四祖可以说是宗门史上第一位“五百人大
善知识”。
他教人诵念“摩诃般若波罗蜜”,把《楞伽经》的“诸佛心第一”和《文殊说般若
经》的“一行三昧”结合起来,制作《入道安心要方便》,为僧俗提供各种入道方便法
门。从楞伽心要到般若法门,这是从道信大师开始的。
还有值得一提的是,四祖临终前也表演了一个节目,成为后代祖师的楷模,形成禅
宗特有的家风。他预先嘱咐弟子... 阅读全帖 |
|
w****g 发帖数: 570 | 27 第四章东山法门
位于鄂皖赣三省交界的黄梅县,地理环境优越,北靠大别山,南临长江黄金水道,
古称“七省通衢”、“鄂东门户”。
在这个地方,四祖道信和五祖弘忍“营宇造像”、教化四方徒众整整半个世纪。
经过他们父子的阐扬下,禅宗局面焕然一新。
01 四祖的丰功伟绩
四祖一生当中写下许多浓墨重彩的笔迹:他不仅把顿法带到江南,而且传播到江东
。从此,黄河内外、大江南北、江西江东都植下宗门种子。
他开创道场,造寺立像,使得达摩以来包括二祖三祖那种独来独往的云水生涯,变
成更加固定的团体生活,从而容易摄受天下学子。当时的双峰寺,就像抗战时期的延安
,吸引着无数有志青年,成为一大宗派山头。四祖可以说是宗门史上第一位“五百人大
善知识”。
他教人诵念“摩诃般若波罗蜜”,把《楞伽经》的“诸佛心第一”和《文殊说般若
经》的“一行三昧”结合起来,制作《入道安心要方便》,为僧俗提供各种入道方便法
门。从楞伽心要到般若法门,这是从道信大师开始的。
还有值得一提的是,四祖临终前也表演了一个节目,成为后代祖师的楷模,形成禅
宗特有的家风。他预先嘱咐弟子... 阅读全帖 |
|
x*********o 发帖数: 208 | 28 39.坛城前舍弃上师的吉祥佛智
印度中部卡屋地区有一个城市叫朵炯结,该城一位天赋过人的婆罗门上师对佛教的信心
日益增长,直到有一天,出家修道已成了他此生的唯一所想。他最终如愿以偿,在那烂
陀寺大众部教中剃度,取名为布达西尔加纳(吉祥佛智)。
有些智者认为他出生汉族,是一位天才讽诵者。他在阿阇黎狮子贤面前学习并通达了大
小乘的所有法门。后来,应一位名叫歌纳么扎的尊者祈请,他造了《般若摄颂注释》等
诸多论典。歌纳么扎是藏传般若法门的传承上师之一,但《言教论释》中却说这是一位
比丘尼。后来,吉祥佛智前往邬金地区,在阿阇黎嘎比多吉、瑜伽母歌内日前听闻了内
外密法,并获得了善妙的等持。邬金北方有一个屠夫种姓的女人叫扎灯扎喇,她和花木
明妃是同一个相续的人。他依止她八个月,获得黄财神修法的传承,并成就其密咒。他
曾在扎南达日的一位名叫巴乐巴挞的阿阇黎前听过《智慧续》。据说,这位阿阇黎是扎
南达日巴的化身,在他的智慧相续中,已经获得了如同河流一般源源不断的等持。
他前往南方果哥那上师巴勒塔巴(护足)修行的林中。那里景色极其优美,树木从空中
伸出,抛洒烂漫的花雨,恰似人间仙境。十八位具有神变的男女瑜伽... 阅读全帖 |
|
c***h 发帖数: 2262 | 29 杂阿含1202 经
尸罗比丘尼所说偈︰「汝谓有众生,此即恶魔见;唯有空阴聚,无是众生者,
如和合众材,世名之为车︰诸阴因缘合,假名为众生。」
这一段很像金刚经(或般若经)的语型,
-- 所谓众生,即非众生, 是名众生。
意思是,
我们说的众生, 也是因缘聚合 (即非众生),但为方便用个称呼,叫他们为众生。
有两种看法,
1 后人套用般若经的句型,加入阿含中。
2 这是原本阿含中的句型,
而般若时代认为此句型很好,就拿此句型来发扬光大,满篇都这种句型。
ps
我发现,阿含中不只很少单独的谈自然界如何、外界如何,
也很少单独谈”众生”。比例很低。
这篇很稀罕,会把因缘推到”外”、外界, 甚至”众生”。 |
|
t******g 发帖数: 17520 | 30 真惊呆了, 这和XXX基础的XXXXX的解释也太像了吧!!!!!!!
虽然俺只是理解些XXX的皮毛, 不过这个真的太牛了。1600多年前啊!!
大家自己看XXX是啥
和我想的一样的, 给5个包子!!!!
贴个原文
+++++++++++++++++++++++++++++++++
夫生死交谢,寒暑迭迁,有物流动,人之常情。余则谓之不然。
何者?《放光》云:“法无去来,无动转者。”寻夫不动之作,岂释动以求静,必求静
于诸动。必求静于诸动,故虽动而常静。不释动以求静,故虽静而不离动。然则动静未
始异,而惑者不同。缘使真言滞于竞辩,宗途屈于好异。所以静躁之极,未易言也。
何者?夫谈真则逆俗,顺俗则违真。违真,则迷信而莫返,逆俗,则言淡而无味。缘使
中人,未分于存亡;下士,抚掌而弗顾。近而不可知者,其唯物性乎。然不能自已,聊
复寄心于动静之际,岂曰必然?
试论之曰:《道行》云:“诸法本无所从来,去亦无所至。”《中观》云:“观方知彼
去,去者不至方。”斯皆即动而求静,以知物不迁,明矣。
夫人之所谓动者,以昔物不至今,故曰动而非静;我之所谓静者,亦以昔物不至今,故
曰静而非动。动而非静,以其不来;... 阅读全帖 |
|
t******g 发帖数: 17520 | 31 真惊呆了, 这和XXX基础的XXXXX的解释也太像了吧!!!!!!!
虽然俺只是理解些XXX的皮毛, 不过这个真的太牛了。1600多年前啊!!
大家自己看XXX是啥
和我想的一样的, 给5个包子!!!!
贴个原文
+++++++++++++++++++++++++++++++++
夫生死交谢,寒暑迭迁,有物流动,人之常情。余则谓之不然。
何者?《放光》云:“法无去来,无动转者。”寻夫不动之作,岂释动以求静,必求静
于诸动。必求静于诸动,故虽动而常静。不释动以求静,故虽静而不离动。然则动静未
始异,而惑者不同。缘使真言滞于竞辩,宗途屈于好异。所以静躁之极,未易言也。
何者?夫谈真则逆俗,顺俗则违真。违真,则迷信而莫返,逆俗,则言淡而无味。缘使
中人,未分于存亡;下士,抚掌而弗顾。近而不可知者,其唯物性乎。然不能自已,聊
复寄心于动静之际,岂曰必然?
试论之曰:《道行》云:“诸法本无所从来,去亦无所至。”《中观》云:“观方知彼
去,去者不至方。”斯皆即动而求静,以知物不迁,明矣。
夫人之所谓动者,以昔物不至今,故曰动而非静;我之所谓静者,亦以昔物不至今,故
曰静而非动。动而非静,以其不来;... 阅读全帖 |
|
i******s 发帖数: 566 | 32 来自主题: _beyond_real_world版 - 鱼篮观音 观世音化身度迷情
有一天晚上,一群好色的男子,相聚在城郊一间茶楼里。他们前生都是四天王天的天人
,由于纵恣淫欲,福报享尽堕落地狱,后又展转还得人身。由于累生的习气使然,他们
还是那么好色,淫心激荡,不能自持。
当时观世音菩萨从明月三昧中观照因缘,心知应度这些迷情之人。于是,观音菩萨
从三昧起,运用神通力化一间茶楼,自化一个妙龄佳人,又入方便三昧摄众好色男子齐
聚此茶楼。于是一场精彩的舞台剧就拉开了帷幕。
忽然见一美人手挽花篮,舞姿蹁跹,款款而来,众男子群情激扬,不觉失态:个个
眼睛发直,嘴角流涎。于是,观世音故作瞋态,用指尖轻轻地点了一下色男的额头,娇
滴滴道:讨厌!男子欲上前搂抱,观世音一闪便躲开了,继而又咯咯地笑个不停,眼睛
里含满柔情密意。
然后,看这些这些色男们彻底被迷住了,观音菩萨就收住笑容,一本正经地对众男
子说:如果有谁能背得下来《心经》,我就嫁给他!众男子为情所摄,乖乖地认真背《
心经》了。
十分钟过去,这时有六个男子离开了。观音菩萨心知他们的根器,当读到“心无挂
碍”等句时,他们已经解脱了,得无生法忍。宿世定境现前,他们看到观世音菩萨的... 阅读全帖 |
|
r****n 发帖数: 8253 | 33 「大乘」是Mahayana(摩诃衍)的译语,意为大的交通工具(车);「小乘」是
Hinayana的译语,意为「小的交通工具」,而且Hina原意为「被丢弃的」,也有「卑下
」、「劣等」的意思,所以Hinayana(小乘)是一种轻视的称呼,大乘教徒轻视部派佛
教,所以才会这样称呼他们。换句话说,不可能有某个佛教的教团自称「小乘」。
大乘教徒所称的「小乘」,不知道是指整个部派佛教?还是指其中一部分?从《大智度
论》等看来,其中所破斥的似乎专指毗婆沙师,亦即说一切有部。事实上,有部似乎真
的被视为是小乘的代表,这件事也可以从大乘经典中广为确定,但是不知道大众部和上
座部是否也被包括在「小乘」的范畴内?
另一方面,法显的《佛国记》将印度佛教分为大乘、小乘、大小兼学三者,与玄奘的《
大唐西域记》对照后发现,法显似乎把部派佛教都理解为小乘佛教。玄奘《西域记》中
的理解也和法显一样,他称有部为「小乘教说一切有部」,称正量部为「小乘正量部法
」,称大众部系的说出世部为「小乘说出世部」等,都冠上「小乘」的名号。
此外也有不冠上部派名称的,大多说「小乘法教」、「习学小乘」。不过有三处提到大
众部、两处提到上... 阅读全帖 |
|
w******o 发帖数: 442 | 34 第三十六节课
“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
,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须菩提,若有人说‘如来有来有去,有坐有卧’,这种人并没有了达我所说佛经之密
意。为什么呢?因为如来没有来也没有去,所以叫做如来。”
〖如来〗:指“如”理如实地“来”到诸法本地的补特伽罗。如来与众生有很大的差别
,凡夫众生不能叫如来,因为其尚未断除迷乱的显现,仍漂泊在生死轮回中。
稍微了解佛教历史的人,大多数都认为如来有来有去、有坐有卧,其理由是:释迦牟尼
佛首先从兜率天来到人间,在人间住了八十年后,示现圆寂去往清净刹土;在转法轮期
间,于鹿野苑、灵鹫山、舍卫城等处皆曾驻足;佛陀日常的行住坐卧,在小乘戒律中也
有详细记载。然而,名言中虽然有这些现象,但这种判断并未了解如来实相,因为如来
是无来无去的,如经云:“诸法自性无所住,无来无去如虚空。”
诸佛无来无去的问题,《般若经》中也有一个公案:常啼菩萨四处寻觅智慧波罗蜜多法
门时,一次来到一片旷野,有位如来现身,指点他去找法胜菩萨,随即就消失不见了。
后来他历经千辛万苦见到了法胜菩萨,当时他问:“前面见到的如来是... 阅读全帖 |
|
t******g 发帖数: 17520 | 35 中观论颂讲记 悬论 二 略释中观 一 直说
二 略释中观
[P6]
一 直说
本论简名「中论」,详名「中观论」。论的内容,畅明中观,从所诠得名,所以称
为「中观论」。中是正确真实,离颠倒戏论而不落空有的二边。观体是智慧,观用是观
察、体悟。以智慧去观察一切诸法的真实,不观有无颠倒的「知诸法实相慧」,名为中
观。(阿含经)八正道中的正见(正观),就是这里的中观。正就是中,见就是观,正见即
中观,是一而二、二而一的。观慧有三:听闻读诵圣典文义而得的闻所成慧,思惟抉择
法义而生的思所成慧,与定心相应观察修习而得的修所成慧。还有现证空性的实相慧。
观是通于先后的,那么不与定相应的闻思抉择诸法无自性,也叫做中观。尤须知道的,
定心相应的有漏修慧,同样的是寻求抉择、观察,不但是了知而已。
观的所观,是中,就是缘起正法。正确的观慧,观察缘起正法,而通达缘起法的真
实相,所以中观就是观中。本论所开示的,是正观所观的缘起正法,这可 [P7] 从本论
开端的八不颂看出。先说了八不,接着就称赞佛陀的「能说是(八不)因缘」(缘起),是
「诸说中第一」;八不是缘起的真相,八不的缘起,才是佛说的缘起正法。缘起是说... 阅读全帖 |
|
a*****y 发帖数: 33185 | 36 禅宗与净土
文章出处:中华五千年网 (www.zh5000.com)
【字体: 】 【加入收藏】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一、绪 论
众生因无明烦恼的迷惑而有六道轮回之业报,如何径出轮回而趋佛果,是每一个佛
教徒需要迫切承办的问题。佛说八万四千法门,门门皆可入道。禅宗与净土宗同是力行
的法门,一主自力,一倡他力,其基本见地及修行次第却有不同,故自隋唐以来,禅净
之诤断断如也。参禅者自标“即心是佛”,每每讥讽净众为“著相”念佛者,自谓“仗
佛加被”,每每讥诋参禅者为“浮泛”。宋永明延寿、天衣义怀出,始倡禅净双修,相
即相融,事理无碍,禅净之诤才告暂停。时至今日,或执禅毁净,或执净毁禅者仍大有
人在。那么,禅净二宗各有什么思想特点?二者能否调和融通呢?余谨依先圣之旨,再
释禅净之义,以一得之见求教于大方,以期抛砖引玉。
二、禅宗与净土宗之异同
1 、禅宗的思想特色 自迦叶灵山会上拈花悟旨以来,到达摩二十八传而至中国
,经慧可、僧璨、道信、弘忍至六祖慧能,自此一花五叶,各胜擅长。
禅宗认为,一切众生既然皆有佛性,有佛性者就能成佛,可见佛之一切知见、德能
本自具足,现现成成,... 阅读全帖 |
|
a***n 发帖数: 1993 | 37 古来称天亲菩萨为千部论主(小乘五百部,大乘五百部),其著作现存的有《唯识三十
论》、《佛性论》、《十地经论》、《涅槃论》等二十九部。此等著作古来曾作系统性
的分类,即玄奘门弟之「法宝」《俱舍论疏》中作六部份:小乘经论、般若经论、解深
密经论、法华经论、如来藏经论、涅槃经论。而华严「澄观」之《华严玄谈》作五部份
:小论、般若论、唯识论、法华论、十地论。
俱舍论疏中明确提出他的论有如来藏类的了,虽然没提胜鬘。 |
|
S**U 发帖数: 7025 | 38 印顺法师说过中论是阿含经和般若经的通论,沟通了阿含经说的缘起中道与般若经说的
假名空性。
谈空的时候,要注意经论说的空意义是什么,不能假定不同经论说的空意义相同。
南传清净道论说缘起为空:
无明是由愁等而成就,
有轮而不知其始,
没有作者和受者,
十二种的性空故为空。
此无明,因为是生灭法故恒常性空;因为染污及染污净性空;因为是生灭烦恼故桨性空
;因为是依于缘而进行故自在的我性空。行等诸支的说法亦然。或者说无明非我,非我
的,非在我中,亦非我有。行等诸支亦然。是故应知「十二种的性空故此有轮是空」。
http://dhamma.sutta.org/books/qjdl/qjdl-022.htm |
|
发帖数: 1 | 39 我们现在就来说明“入胎识不是六识”的这个道理。十因缘中出生名色的这个入胎
识、这个如来藏,祂不是六识(不摄在识阴六识中)。那我们来看一下十因缘,十因缘
的观法,当我们开始探究老、死、忧、悲、恼、苦从何而起?生从何来?死从何去?当
我们(逆观)探究这个问题的时候,就发觉老死忧悲恼苦,就是因为有生!是因为有三
界“生”,所以会有老死忧悲恼苦。因为有生,有老死忧悲恼苦之前,就是因为有“有
”,“有”从什么地方来?就是从“取”来!取从什么地方来?就是因为有“爱”!爱
从什么地方来?就是因为有三种“受”!受从什么地方来?就是有“触”!触从什么地
方来?就是有“六入”!就是因为有六入缘于名色,所以才会有六种的入!名色又从什
么地方来呢?名色就是由“识”所出生的。十因缘法探究到这边,已经没有办法再往前
推了,这个叫作“齐识而还、不能过彼”。所以在《阿含经》里面,佛说:“何法有故
名色有?何法缘故名色有?……识有故名色有,识缘故名色有。我作是思惟时,齐识而
还,不能过彼。”——《杂阿含经》卷十二。
佛在这里说得非常的清楚,就是说:当十因缘法探究到这边(而知道“名色由识生
”)的时候,是... 阅读全帖 |
|
S**U 发帖数: 7025 | 40 汉传多以如来藏思想理解般若,就不觉得矛盾。学过唯识、(格鲁派)中观,就不会认
为如来藏与般若经一致。
随手一例,如来藏主张众生本具足佛的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的功德。般若经无此
说法。中观、唯识更主张∶不是所有众生都能成佛,更不用说本具佛功德。 |
|
a*****y 发帖数: 33185 | 41 郑:其实,由光速决定因果区域的事实,跟EPR实验和傅科摆实验并非不相容。诚如你
所说的,EPR和傅科钟摆实验都不涉及信息传递。其实,这两个实验的要义即是说明未
必需要有信息从一个粒子传到另一个粒子,或从遥远的宇宙传到钟摆上。因此,这些实
验跟规范信息传递个案的因果律其实并不冲突。
马:可是,量子力学所提示的现象相依性,显然推翻了物理学家所提的因果观。正
如佛陀所说的,根据这相依性而“此生(观察北侧粒子的行为)由彼故(观察南侧同一
行为的粒子)”。这种相互关系并不隐含信息传递的意思,所以万象共存及其不可分断
的相依性,很显然是因果律的重心。
郑:是的,的确有个单一、寰宇性的实相。这也是各界对EPR实验的诠释。量子力
学的解答毫不含糊:两个量子系统互动和再度分裂后,就不能再以两个独立的波函数表
述,而是要视同一个整体的波函数。
此外,观察者也扮演着关键角色。在测量之前,波无处不在,一开始测量,粒子就
在特定地方出现。这就是所谓的波函数“坍缩”。
马:不管是自动还是刻意,测量之前先得准备仪器。我们是否可以据此推断说,波
函数坍缩必须有意识的介入?
郑:宇宙中当然有很多完全无意识的相互... 阅读全帖 |
|
b*****l 发帖数: 3821 | 42 怎么什么都能扯到攻击到‘如来藏’上去。
<诸法无行经>宣说的是诸法实相,毕竟空寂,一切法皆空的般若思想。
空性也是不生不灭的。
就如《大般若经》里:“若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
如实知一切从缘所生法不生不灭不断不常不一不异不来不去。”
凭几个词句,就能能扯到‘如来藏’,真是让人无语。
跟着一些糊涂'导师'的作品来学习经论,
就容易这样先入为主的缺乏鉴别力。 |
|
Y**u 发帖数: 5466 | 43
如果说那就是自我观点的暗示性的肯定和加强。。那下面的文字里都是些什么? 客观
事实? 你的选择性失明, 只能说明你所谓的科学态度是个儿戏。。多说无益。。
1:那时可能有人对佛法有疑问,怀疑自己是否学的是真的佛法。
可能因此有般若经系列出现,稳固这批信徒。
2:这与真正佛经,阿含,佛陀向出家比丘说法的形式不同了。
可以了解到造金刚经的那时代,有一群比丘向在家众传法,
不以出家为理想,强调在家也一样可以修到很深。
而且经文很深奥,我怀疑当初佛陀死后五百年,
有一群佛弟子向印度在家知识分子传佛法,遇到相当的阻碍,因此而造般若经系列。
3:我个人的经验是,不要太相信增ㄧ阿含,很多是后人加油添醋的东西。
要互相比对杂阿含、中阿含、长阿含。特别是比对杂阿含。
4:但地藏菩薩名號在印度大乘是一直被提到,
印度大乘佛經也的確紀錄許多地藏思想,只是地藏”信仰”到中國才被發揚光大。
5:就像許多人喜歡耶穌的犧牲,耶穌拯救世人一樣。人的心理,就是喜歡這樣。
6:我個人猜測,最初可能是佛陀死後,佛教在傳教時,被婆羅門教打壓、譭謗,
於是比丘放出一些”謗佛會下地獄”的謠言,以阻止婆羅門教打壓、譭謗。
後來佛教... 阅读全帖 |
|
c***h 发帖数: 2262 | 44 发信人: GWZW (GWZW), 信区: Wisdom
标 题: Re: 一位菩萨戒比丘诽谤大乘佛法的忏悔书(邪见害人不浅)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Mar 27 00:30:15 2015, 美东)
那么,行 住 坐 卧 思考 吃饭,就都在”定”中
当说要如何降服其心(烦恼)的时候,不就是说熄灭烦恼的方法是甚么了吗?
“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是般若经对于佛陀所教的内观缘起的方法总合出的一句话。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个方法最后所表现出来的极致境界,是金刚经所强调的”空”。
熄灭烦恼,只会在打坐不动的时候吗? 一起身走路,就有烦恼吗?
佛陀教的方法,不会那么逊吧。
于是,
走路的时候,该如何无所住而生其心,降服烦恼?
吃饭的时候,该如何无所住而生其心,降服烦恼?
思考的时候,该如何无所住而生其心,降服烦恼?
布施的时候,该如何无所住而生其心,降服烦恼?
“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非凡夫俗子一般见虚罔相,见人、我、众生相
这里何谓人 我 众生相? 人... 阅读全帖 |
|
c***h 发帖数: 2262 | 45
大乘的兴起的准确原因和时间还有争议,
初始是一些戒律问题,
但本质上,应该是保守派对自由派的争议
表现出来,是大众部对当时上座部理论与传教形式的反抗。
在理论上,般若起于大众部对说一切有部的一些学说(关于缘起法三世实有)的反抗。
传教形式上,大众部对于上座部要求出家才传佛法,不满。
上座部很严格,也保守,等于缩在寺院里。
(但上座部对于佛经的解释论述也非常详尽,是当时的大众部远不能及。)
大众部是也算是当时的自由派、改革派、革命党,引起很大响应。
我想,我如果生在那时代,应该也是大众部
大众部不满意,认为应该扩大到一般在家众,不一定要出家才传佛法,
大乘之前的经典阿含,开头都是说: 诸比丘、众比丘 该如何如何….
大乘经典一般开头都会加说 : ”菩萨”、”善男子善女人”,
不管菩萨、善男子善女人,都是在家众。菩萨可以说是在家修行者的典范了。
你可以看到,印度菩萨的型像是在家众着华丽的宫廷服饰,不是比丘。
很多经是对善男子善女人说的
金刚经就是以一个应该是虚假的人物须菩提,问佛陀,”善男子善女人”,该如何修佛法
大乘经典的特色之一是,不管理论或形式,都是在家众压过出家比丘(包含保守派... 阅读全帖 |
|
B**M 发帖数: 74 | 46 整部《佛說大乘莊嚴寶王經》就是在講述六字大明咒利益六道眾生,整部經的精華可以
濃縮為六字大明咒。所以若只是因為教派之爭,因而詆毀了此經就等於是詆毀了六字大
明咒,也詆毀了所有修此咒的成就者、也等於詆毀了觀自在菩薩的本心、也等於詆毀了
說此咒的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蓮花上佛、寶上如來等諸佛。
諸位不妨仔細思考:為何自此咒翻譯以降,歷代開悟祖師皆無人公開批判六字大明咒?
難道這麼久的時間,都沒有佛菩薩化身來人間?就近代來說:太虛大師、虛雲老和尚、
印光大師、廣欽老和尚、宣化上人、慈航法師(台灣第一位肉身舍利菩薩,亦有親近蒙
古甘珠呼圖克圖修學密咒),都沒有提出對此咒的任何質疑的記載。
對於你無法全然理解的法,或你不相信的法,也不要輕易的評斷。《妙法蓮華經》卷1
〈方便品〉:言:「佛所成就第一希有難解之法。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
所以除非你已經成佛,否則有些較為高深的法門,既使是菩薩也是無法完全理解的。
光是念此咒的一字、兩字,如嗡om、吽hum,依據經典的敘述就已經功德非常殊勝,更
何況六字具足誦。
《守護國界主陀羅尼經》卷9言:「……善男子,十方世界如恆河沙三世諸佛,不於月
輪...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47 看似无情却最多情
网路上流传过2015年最强十大乌龙新闻,其中有一则是:“英国马拉松,只有一
人完成比赛,因为第二名带著后面的五千人跑错了方向。”但以正常状况来说,这似乎
是不可能会发生的事!因为,正式的马拉松活动,都一定有警车和重机车队前面引导、
后头压阵、沿途戒护;就算是小型的比赛,也必定是标兵林立,指示清楚,跑错方向的
机率微乎其微(甚至应该说是不会发生的)。想来又是网民怕大家无聊,瞎掰娱众的假
新闻吧。
但是,想像一下,若这新闻果真属实的话,那场面还真壮观耶!第二名跑得兴高采
烈,以为领先群伦,随从者亦步亦趋,紧追不舍,大伙儿跑得不亦乐乎,以为终点在前
,谁知到头来,竟是乌龙一场,真是情何以堪!如果那位第一名的跑者,发现大家跑错
了方向,自己放慢脚步好心地提醒大家:“要往这边!这边才对。”那些脱轨的跑群会
不会说:“你跑你的,我们跑我们的,你何必管那么多!”或者说:“怎么就你一个人
对,我们都错?才怪!我们这么多人,全都是傻子吗?”或许这种现象在世间法上难得
一见,但是在三乘菩提的修证上,乃至是三乘佛法的正确知见上来说,倒还真是屡见不
鲜!
临别依依 广论相... 阅读全帖 |
|
c***h 发帖数: 2262 | 48 发信人: neohorizon (horizon), 信区: Wisdom
标 题: Re: 五蕴皆空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at Dec 30 23:58:33 2017, 美东)
以下所说不一定对,仅供参考而已
其实佛陀在世时(依北传阿含经),最常说的是无常,不是”空”, ”空”是偶而提起。
“空”是大乘最初期的般若经特别强调的,后来竟变成大乘的的标志,
特别是汉传佛教说出家叫遁入空门
无常,应该是最基本的元素了,佛陀最强调的应该是无常,在阿含经中几乎处处提。
但这并不妨碍”空”是佛教正式的标志之一,只是现代人有点太过重视了。
要特别去了解”空”也很好,对解脱有帮助,不了解应该也没关系,用无常也可以打破
”我”,解脱
“无常”是打破”恒常”
“空”是打破”实在”
“空” =”我”、五取蕴的集灭无常 +
不实的观念
不知所来,不知所去,”我”、五取蕴、五蕴就像手掌相拍而产生声音,
并非有个”实体声音”原先藏在甚么地方(知所来),现在拿出来了,于是有声音
也并非有个”实体声音”被藏在甚么地方(知所去),于是声音消失
这... 阅读全帖 |
|
z**n 发帖数: 22303 | 49 讲得很不错啊,关于佛法唯物还是唯心的问题,希热多吉居士的一片博文讲得也很好:
博客上偶尔会有这样的留言:唯物主义者到此!留言的人是用这种方式告诉我:他是唯
物主义者,我(在他心里)是唯心主义者!潜台词还包括这样的意思:他是代表科学的,
我(在他心里)是代表愚昧和迷信的。看到这样的留言,我通常是一笑删之!
我不知道是谁最先给佛教贴上了“唯心主义”的标签,这个贴标签的人自己都没有把佛
教搞明白,却误导了好几代人,使这好几代人与佛法擦肩而过,与智慧擦肩而过,与人
生的实相擦肩而过。
我一向都不认可“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哲学观,我认为这是哲学观察世界的两
个对立极端,但远不是人类思想的“极致”。从我开始上政治课的时候,就对教材上的
内容产生极大的抵触,以致我的政治考试成绩总是徘徊在及格线上下。我对政治课本完
全没有兴趣,但是对于家里的《大参考》倒是兴趣十足,对国际关系与政治的兴趣一直
保持到现在。
我之所以对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这两个极端都产生抵触,是因为我认为事物的存在形式
应该是多样性的,不能简单的以“唯物”或者“唯心”来定义它们。为了给自己的这种
认识找到依据,我看了非常多的哲学书籍... 阅读全帖 |
|
x*********o 发帖数: 208 | 50 有些人说:“呀!无上密法是上等根机人的境界,是象往昔莲花生大师和密勒日巴等高
僧大德才能证悟的深法,如今象我们这样的凡夫劣根人怎么可能依其证悟呢?”这句话
的前一段是正确的,后一段则完全错误。请问这有什么教证根据?我们应该站在公正的
立场上,依据教理进行详细的观察和思维,而不能随意便下结论。以为密法的成就者只
有莲师、密勒日巴等少数几位的人只是一知半解,可能他们仅仅读过莲师、密勒日巴传
记的汉文译本的缘故。就象一位只读过印光大师传记的人,说净土宗只是以前的印光、
弘一等大师所修的法,现在的人不能依此修行成就一样荒唐可笑。一般的凡夫只要具有
信心,也照样能证悟本性。密宗所要求的上根利器,不一定是早已经为成就者的先天慧
根,而是佛教中共同的涅槃五根(信、精进、念、定、慧),而其中又以信根为主。尤
其密宗的即生成就,对上师的信心极为重要。《时轮金刚》云:“三时多劫中,供养诸
三宝,放生百万众,即生不成佛,若于恩师前,起信令欢喜,即生定获得,共不共成就
。”《大威德续》第三品云:“或是愚笨坚信者,彼修近得诸成就。”及“上师隐密深
窍诀,弟子若无犹豫心,敬称师之胜窍诀,珍爱修持定成就。”又云:“... 阅读全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