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topics

全部话题 - 话题: 陆谷孙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
wh
发帖数: 141625
1
我在陆谷孙先生的博客上看到这篇文章,笑死了。喜欢奥斯汀的同学要气死了,
virginia woolf, mark twain, d.h. lawrence等不少人都骂austen,有的骂得相当不
堪,说她性压抑。charlotte bronte的简爱也被骂得很凶。海明威骂人好恶毒。
http://lugusun.spaces.live.com/blog/cns!187FC0678303AB34!398.entry
248人骂144人:毒汁四溅?
陆谷孙
英国记者兼作家盖里·戴克斯特(Gary Dexter)不是什么文坛大腕,一共才出过三本
书 —— 准确点说,应作原创一部,编撰两部 —— 可绝对是个有趣的怪才,英国文学
中模仿戏讽(parody)的技法学得尤为老到。就说原创的小说《牛津大盗》(The
Oxford Despoiler)吧, 看介绍是对福尔摩斯和助手华生的刻意模仿,只不过书中的
大侦探同时又是英国头号性学专家,那八个维多利亚时期的案件背后都有“孽癖” (
perversion,“孽癖”者,笔者信手胡译也,我们的“80-90后”肯定称之为BT)作祟
。订购的这本书尚在邮递途
wh
发帖数: 141625
2
来自主题: LeisureTime版 - 我喜欢的王天德老师 (转载)
我读书的时候,本科毕业就可以教公外。硕士毕业可以教本系。余秋雨是哪一年来的啊
?98?我应该在,但怎么一点没印象。我对余秋雨也印象还好。嗯他俩老乡,余秋雨文
章写过陆谷孙打电话和他妈妈聊了半天余姚话。陆谷孙博客批评过余秋雨,但总是留有
余地,对他的文采一直很肯定。
wh
发帖数: 141625
3
我想先写芭蕾帖哎,容易一点。陆谷孙也说老了读king lear更体会人情冷暖。而且年
纪大的先生都喜欢以年龄自况。陆谷孙说他翻译a river runs through it的年纪和
Norman Maclean出版此书的年龄一样;bloom说和falstaff/king lear同龄,他提其他
同事同行时经常说这人比我大十来岁、活得生龙活虎,或者那人已经去世多少年。我写
这个bos又要说我不diversify了,只能怪我周围的人都在说这个……
wh
发帖数: 141625
4
来自主题: LeisureTime版 - 魔变——读芥川龙之介《地狱变》
日本龙怎样的?image-google没看出特别……刚看到陆谷孙写龙年邮票的文章,贴在下
面一观。
鼻子让人想起皮诺曹,呵呵,写得好玩。似乎稍有点夸大他人的幸灾乐祸?他鼻子变短
后别人笑他,但未必有敌意;“若有所失”更准确,但也不会持久,别人对他的兴趣远
没他自己想象的大。他的自我意识非常强。
某傻子的一生很喜欢,开头几节尤其写得清晰准确。我看景物描写常常不耐烦,但看他
的白描一点没不耐烦,简洁地勾勒出明确的感情内容,没有废话。不知道他写的先生是
谁?原来他结过婚,有三个孩子,还有外遇,呵呵。他这种神经质的写法好像不能持久
,后几节好像比前面的松懈。或者是我自己看累了,感觉不如前面那么紧紧吸人。看结
尾说是服药了,似乎快死了。但在别的地方看到《续西方人》是他自杀前夜的绝笔之作
。不知道到底哪篇是绝笔。
谢谢!
壬辰龙与“忐忑”
陆谷孙
13/01/2012
“无论怎么说,我觉得那条龙的构图没有美感,堪称忐忑之歌的美术姐妹篇,太具像,
太繁琐了,色彩杂乱不协调,与前几年用书法画龙的设计,差远了。”这是一位懂美术
的朋友对龙年新邮票的评论。到底是懂行的,这么一说,把我初见那新龙票的观感完全... 阅读全帖
wh
发帖数: 141625
5
杨必——令人扼腕的英才
2011年05月30日17:32 南方人物周刊
本刊记者 李乃清 发自上海、北京
是了,这就是我们的名利场。这里虽然是个热闹去处,却是道德沦亡,说不上有什
么快活。
——《名利场》“开幕以前的几句话”
英国小说《名利场》(Vanity Fair),几乎成了杨必的名片。
这部“罕见的佳译”诞生于上世纪50年代,至今仍是业界经典译本,著名学者陆谷
孙曾撰文高度评价,“英蕤窈窕,元气淋漓,非文字功力出众,小说文学修养精湛者不
可为。”
而《名利场》背后的杨必,又是怎样一位女性?
吴学昭曾和记者聊过杨必:“她和我姐姐常‘合’(沪语Ge)一起上学,当时我们家
离学校近,她每天放学到我家来,我母亲总让她先吃点心再做功课,她15岁就没了母亲
,能感到一种家庭温暖吧。”因年龄相近、同在上海工部局女中就读,吴家姐妹和杨必
关系颇近。
“杨必好像和姐姐(杨绛)不太像,她比较年轻,也比较时尚,现在叫帅,从前叫
Smart。”吴回忆道,“她长得很漂亮,皮肤雪雪白(沪语);加上她个子高,穿得又时
髦,很讲究上海小姐的派头;她在国际劳工局时,我看到她穿那种黑皮夹克,当时很少
女孩这么... 阅读全帖
wh
发帖数: 141625
6
我觉得对读书十分痴迷的人,会对同好由衷喜爱,对专业中的博学者由衷钦佩。陆谷孙
从不捧人,写自己的导师、前辈都不卑不亢,对专业成就评价具体而不夸饰,对性格为
人评价幽默中肯,不捧不踩。唯一见他夸得最高的就是钱钟书了,我感觉是因为治学风
格非常对路,所以他那么喜欢钱的文字学问,觉得自己远远不及。钱据说读完了经史子
集中集部的所有书。我对钱的书没那么投入;我喜欢的是陆谷孙的中英文。以前读他翻
译的《幼狮》,文字漂亮而达意。后来读他写的莎士比亚评论和字典学的文章,英文一
样的流畅地道。他的性子其实比钱钟书热,看他最近十几年不断写时政评论。钱钟书早
期还写点小说,后来一门心思只写专业文章,不像季羡林等人不断给报纸写杂文。我觉
得他就是个专一和低调的书痴。媒体和大众别捧也别踩,对读书人有一份尊重就好。专
业的人负责地评论他的专业成就也好。喜欢和不喜欢他和杨绛的文字的都有道理,好好
说话就行,最讨厌恶骂。
wh
发帖数: 141625
7
【 以下文字转载自 Zhejiang 讨论区 】
发信人: wh (wh), 信区: Zhejiang
标 题: 英语最牛的中国人——葛传槼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ue Dec 30 20:00:31 2008)
知道复旦大学外文系教授、《新英汉词典》的主编葛传槼的人可能不多,知道他的学生
、《英汉大词典》的主编陆谷孙的人可能多一点。他俩的英语都地道得看不出一点外国
人的痕迹。说葛传槼最牛,那是《King's English》字典主编H.W. Fowler在1933年说
的,当时陆谷孙尚未出生。葛传槼给Fowler写信,挑出他字典里的几十处错误,Fowler
回信称赞:
… your letter is in faultless English, and, long as it is, nowhere betrays,
as nearly all foreigners’ letters do by some trifling lapse in idiom, that
its writer is not an Englishman. I receive many lette
wh
发帖数: 141625
8
来自主题: WebRadio版 - 我与方方(谢绝置顶或首页)
无所谓的,你低看我也无所谓的,各人有各人的看法。小帕也说过陆谷孙哪篇文章不好
,因为小帕自己是新左派,而陆谷孙很不要看新左派。
wh
发帖数: 141625
9
杨必——令人扼腕的英才
2011年05月30日17:32 南方人物周刊
本刊记者 李乃清 发自上海、北京
是了,这就是我们的名利场。这里虽然是个热闹去处,却是道德沦亡,说不上有什
么快活。
——《名利场》“开幕以前的几句话”
英国小说《名利场》(Vanity Fair),几乎成了杨必的名片。
这部“罕见的佳译”诞生于上世纪50年代,至今仍是业界经典译本,著名学者陆谷
孙曾撰文高度评价,“英蕤窈窕,元气淋漓,非文字功力出众,小说文学修养精湛者不
可为。”
而《名利场》背后的杨必,又是怎样一位女性?
吴学昭曾和记者聊过杨必:“她和我姐姐常‘合’(沪语Ge)一起上学,当时我们家
离学校近,她每天放学到我家来,我母亲总让她先吃点心再做功课,她15岁就没了母亲
,能感到一种家庭温暖吧。”因年龄相近、同在上海工部局女中就读,吴家姐妹和杨必
关系颇近。
“杨必好像和姐姐(杨绛)不太像,她比较年轻,也比较时尚,现在叫帅,从前叫
Smart。”吴回忆道,“她长得很漂亮,皮肤雪雪白(沪语);加上她个子高,穿得又时
髦,很讲究上海小姐的派头;她在国际劳工局时,我看到她穿那种黑皮夹克,当时很少
女孩这么... 阅读全帖
s*****e
发帖数: 970
10
2007年11月20日,第二届“优萌杯”翻译竞赛颁奖仪式在复旦大学举行。我校外国
语学院教师王金波荣获最高奖项一等奖,并应邀代表获奖选手发言。深圳优萌实业有限
公司董事长许惠新、复旦大学著名教授陆谷孙、外文学院院长黄勇民、翻译系副主任王
建开等出席仪式并为获奖选手颁发获奖证书。复旦大学外文学院翻译系主任何刚强主持
了颁奖仪式。
颁奖仪式之后,陆谷孙教授对优秀译文进行了精彩点评。据悉,本届竞赛的参赛人
数及其地域分布较之上届大为增加,其中有不少是高校英语教师。
“优萌杯”翻译竞赛由深圳优萌实业有限公司出资赞助,复旦大学外文学院主办,
是面向全国35周岁以下译界人士及翻译爱好者的年度汉译英竞赛,旨在弘扬和传播中华
文化。与“韩素音青年翻译奖”、“戈宝权文学翻译奖”等一轮定胜负的国内著名赛事
有所不同,“优萌杯”竞赛分为初赛和复赛两个阶段,在初赛中脱颖而出的选手还要亲
赴复旦大学参加严格的复赛,并经复旦大学专家及外邀专家匿名评审确定最终获奖者。
[供稿者]: 外国语学院
[发布日期]: 2007-11-21
wh
发帖数: 141625
11
来自主题: Zhejiang版 - 英语最牛的中国人——葛传槼
知道复旦大学外文系教授、《新英汉词典》的主编葛传槼的人可能不多,知道他的学生
、《英汉大词典》的主编陆谷孙的人可能多一点。他俩的英语都地道得看不出一点外国
人的痕迹。说葛传槼最牛,那是《King's English》字典主编H.W. Fowler在1933年说
的,当时陆谷孙尚未出生。葛传槼给Fowler写信,挑出他字典里的几十处错误,Fowler
回信称赞:
… your letter is in faultless English, and, long as it is, nowhere betrays,
as nearly all foreigners’ letters do by some trifling lapse in idiom, that
its writer is not an Englishman. I receive many letters in English from
foreigners, but do not remember ever having had occasion to say this before.
我在《万象》上看到一篇写葛传槼的文章
J*********8
发帖数: 4876
12
☆─────────────────────────────────────☆
wh (wh) 于 (Tue Dec 30 20:00:31 2008) 提到:
知道复旦大学外文系教授、《新英汉词典》的主编葛传槼的人可能不多,知道他的学生
、《英汉大词典》的主编陆谷孙的人可能多一点。他俩的英语都地道得看不出一点外国
人的痕迹。说葛传槼最牛,那是《King's English》字典主编H.W. Fowler在1933年说
的,当时陆谷孙尚未出生。葛传槼给Fowler写信,挑出他字典里的几十处错误,Fowler
回信称赞:
… your letter is in faultless English, and, long as it is, nowhere betrays,
as nearly all foreigners’ letters do by some trifling lapse in idiom, that
its writer is not an Englishman. I receive many letters in English from
foreigner
wh
发帖数: 141625
13
【 以下文字转载自 FDU 讨论区 】
发信人: wh (wh), 信区: FDU
标 题: ”这就是我们的名利场“——记杨必(ZZ)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un Feb 2 22:39:33 2014, 美东)
杨必——令人扼腕的英才
2011年05月30日17:32 南方人物周刊
本刊记者 李乃清 发自上海、北京
是了,这就是我们的名利场。这里虽然是个热闹去处,却是道德沦亡,说不上有什
么快活。
——《名利场》“开幕以前的几句话”
英国小说《名利场》(Vanity Fair),几乎成了杨必的名片。
这部“罕见的佳译”诞生于上世纪50年代,至今仍是业界经典译本,著名学者陆谷
孙曾撰文高度评价,“英蕤窈窕,元气淋漓,非文字功力出众,小说文学修养精湛者不
可为。”
而《名利场》背后的杨必,又是怎样一位女性?
吴学昭曾和记者聊过杨必:“她和我姐姐常‘合’(沪语Ge)一起上学,当时我们家
离学校近,她每天放学到我家来,我母亲总让她先吃点心再做功课,她15岁就没了母亲
,能感到一种家庭温暖吧。”因年龄相近、同在上海工部局女中就读,吴家姐妹和杨必
关系颇近。
“杨必好像和姐... 阅读全帖
wh
发帖数: 141625
14
【 以下文字转载自 Zhejiang 讨论区 】
发信人: wh (wh), 信区: Zhejiang
标 题: 英语最牛的中国人——葛传槼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ue Dec 30 20:00:31 2008)
知道复旦大学外文系教授、《新英汉词典》的主编葛传槼的人可能不多,知道他的学生
、《英汉大词典》的主编陆谷孙的人可能多一点。他俩的英语都地道得看不出一点外国
人的痕迹。说葛传槼最牛,那是《King's English》字典主编H.W. Fowler在1933年说
的,当时陆谷孙尚未出生。葛传槼给Fowler写信,挑出他字典里的几十处错误,Fowler
回信称赞:
… your letter is in faultless English, and, long as it is, nowhere betrays,
as nearly all foreigners’ letters do by some trifling lapse in idiom, that
its writer is not an Englishman. I receive many lette
i***s
发帖数: 39120
15
今年3月,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王彬彬公开著文,称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汪晖写于20多年前的博士论文《反抗绝望》多处存在抄袭(本报3月25日、26日曾报道)。近4个月以来,质疑者和挺汪者曾展开多轮交锋。近日,两封针锋相对的公开信见诸媒体,再次将这一事件置于聚光灯下。
>>质疑者
呼吁两单位开展调查
7月7日,《中国青年报》刊发一封63名中外学者签名附议的公开信。在这封写给清华大学及汪晖博士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信中称,“为对汪晖教授负责,澄清这一争议,我们联名要求中国社会科学院和清华大学迅速答复,履行职责。在组成调查委员会时,应邀请贵院、贵校之外的学者,乃至海外学者参加,公示委员会成员名单和调查结果。我们同时要求,调查结论以及各委员投票意向最终能公布。”
签名附议的63名学者中,既有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董健、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吴中杰等现当代文学研究领域的知名专家,也有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汪丁丁、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系教授张鸣、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郑也夫、复旦大学英文系教授陆谷孙等众多其他研究领域的专家。
>>支持者
未发现任何剽窃现象
上述公开信见报两天后,前天上午,一封由近百名海外学
i***s
发帖数: 39120
16
随着全球化、信息化的发展,外来语的使用日益广泛。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外语词的过度使用现象日趋严重,甚至堂而皇之地出现在正规出版物和正式文件中,引起公众不满。4月11日,本版刊发《外来语滥用,不行!》,对此现象进行了报道。报道刊发后引发热议,特别是引起语言文字工作者的共鸣。那么,外来语滥用的原因是什么,又有哪些应对的措施?本版进行解码。

外语词频繁出现使用过度
影响沟通伤害汉语纯洁性
“采用了基于OpenEdX开源平台,开发了HTML5视频播放器,不再依赖国外课程播放首选的YouTube,解决了国内用户无法访问国外edX平台问题。”
类似的表述,如今在报刊等出版物中屡见不鲜。WiFi、CEO、MBA、CBD、VIP、PM2.5,大量外语词不经翻译就见诸报端,甚至还出现在某些严肃的学术期刊里。
可是,这样的“零翻译”,不知有多少读者看得懂?
专家表示,“零翻译”的外语词,既破坏了汉语言文字的严整与和谐,影响了汉语表意功能的发挥,使语境支离破碎,从深层次来说,也消解了中国文化精深而丰富的内涵。
为什么“诺基亚”“摩托罗拉”能译成汉字,而iPhone和iPad就没能翻译过来?英语吸收汉语词汇... 阅读全帖
c***s
发帖数: 70028
17
秦怡(中)等获奖名家
昨晚,上海大剧院名家云集,星光璀璨。由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主办的第六届“上海文学艺术奖”颁奖典礼在此举行。颁奖典礼简朴而隆重,气氛庄严而温暖。24位得奖者,除了有几位因身体原因不能前来之外,悉数赴会,90多岁高龄的“终身成就奖”获得者秦怡、贺友直、陈佩秋、钱谷融,还有百岁徐中玉都到了现场。
开场的无伴奏合唱《红旗颂》气势磅礴,视频短片《把心交给人民》讲述本届“上海文学艺术奖”获得者们的艺术成就和心路历程,感人肺腑。在全场长时间的热烈掌声中,方增先、吕其明、陈佩秋、尚长荣、贺友直、草婴、徐中玉、徐玉兰、钱谷融、秦怡、舒巧、焦晃(以姓氏笔画为序)12位“终身成就奖”获得者本人或其代表,于本正、王安忆、陈少云、陆谷孙、李莉、周慧珺、施大畏、赵丽宏、奚美娟、黄蜀芹、蔡正仁、廖昌永(以姓氏笔画为序)12位“杰出贡献奖”获得者本人或其代表,分别上台领奖并发表获奖感言。
第六届“上海文学艺术奖”时隔12年后重启,让人看到,这座鲁迅、巴金和无数文学艺术大师曾经工作并留下创作的伟大城市,依然保持着那份源远流长的文化光荣与梦想,依然充满了生生不息的艺术创造活力。
... 阅读全帖
w****j
发帖数: 5581
18
【 以下文字转载自 FDU 讨论区 】
发信人: wh (wh), 信区: FDU
标 题: 前辈风采,令人神往——葛剑雄,谭其骧,杨联陞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ue Nov 1 14:43:32 2011, 美东)
发信人: wh (wh)
标 题: 前辈风采,令人神往——葛剑雄,谭其骧,杨联陞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Mon Oct 26 11:41:54 2009, 美东)
葛剑雄是复旦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我以前听过他的课,能言善辩,幽默百出;且语速
很快,只见两片薄嘴唇上下翻飞,令人目不暇接,耳不暇接。
最近读他的散文集《往事和近事》,更感做历史的就是踏实(不过睡袋不踏实!),语
言简洁、明确、严密,字字砍金断玉,没有一句废话;且立场鲜明,毫无半点模糊。我
自己是个模棱两可的中庸的人,所以很佩服原则性强的人。并且葛剑雄的原则性不是
opinionated,不是偏执甚或学霸式的专横,而是开放和包容。任何抱残守缺、保守狭
隘的东西都是他反对的。
比如他反对长城,限制了民族间的交流融合。“历史上修筑长城次数最多、质量最高的
明朝,正是最保守、最无作为的王朝。... 阅读全帖
b****g
发帖数: 4933
19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汪晖被倒了
这些人要抓起来一个一个审查,停funding
陈明(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副教授)
陈青生(上海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
陈仲丹(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邓晓芒(武汉大学哲学系教授)
董健(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
樊洪业(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所研究员)
冯崇义(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副教授)
顾海兵(中国人民大学国民经济管理系教授)
郭世佑(中国政法大学历史研究所教授)
郭于华(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郝建(北京电影学院电影学系教授)
何蜀(《红岩春秋》杂志退休编审)
黄卫峰(温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
黄有光(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教授)
李公明(广州美术学院美术史系教授)
李世洞(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李天纲(复旦大学宗教学系教授)
李醒民(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
李杨(广州社科院历史所所长)
刘昶(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刘绪贻(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陆谷孙(复旦大学英文系教授)
马斗全(山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沈登苗(民间学者)
沈弘(浙江大学外语学院教授)
沈坚(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田松(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副教授)
汪丁丁(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
王东成(中国青年
S*****s
发帖数: 7520
20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现在编的最好的英汉词典
是复旦大学外文系的陆谷孙率领一帮同事和弟子
在文革的牛棚里编出来的,文革是真正能洗礼锤炼人心灵的年代
a******d
发帖数: 332
21
钱钟书、王佐良先生的“B.Litt”(副博士) 学位考证
2007-08-08 13:49阅读:2,140
钱钟书和王佐良先生都是学外语的人经常听到的两个名字。钱先生是集“独异”、“读
书等身”、“学贯中西”的学者和作家;而王先生则对英国文学有较深的造诣。这两位
可以说是我们学外语人的典范,对母语和外语都有很好的把握,才能学贯中西。两位都
有一个共同点是他们都获得了牛津大学的“B.Litt”(副博士)学位。略通英语的人看
到“B.Litt”就会想到这是“Bachelor of Literature”或是“Bachelor of Letters
”的缩略形式,如果追究词源,“Bachelor of Literature”或“Bachelor of
Letters”来源于拉丁语“Baccalaureus Litterarum”。这样就会有一个疑惑,“B.
Litt”怎么就变成“副博士”呢?陆谷孙先生主编的《英汉大词典》把“B.Litt”翻译
成了“文学学士”,这又是怎么回事?钱和王两先生到底是什么学位?带着这些疑问,
我和同学还争论过,同学的证据主要是李赋宁先生写的《学习英语与从事英语工作... 阅读全帖
b***y
发帖数: 14281
22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陆谷孙厉害还是google厉害?
这种文科生真是百无一用。
★ 发自iPhone App: ChineseWeb 11
M******a
发帖数: 6723
23
2016-09-02 宗道一 中华读书报
人物传记究竟应该如何写?这是个老问题。从文本样式而言,人物传记一要有生动鲜活
的细节;二要翔实可靠,庶几信史。也可以说,一要活材料,这靠认真仔细的采访,从
传主嘴里掏新东西;二要“死”材料,首先是档案支撑,其次从卷帙浩繁的书籍中搜索
素材,这需要严谨的考证核实,用鲁迅的话来说就是“爰加厘订,使益近于信达”。
即便对传主的回忆,也不要轻易相信。这就是胡适所言:“做学问要在不疑处有疑”。
因为人的记忆总会出问题。
刚刚去世的复旦大学英语教授陆谷孙先生说:“做学问要耐得住寂寞”,“复制”“粘
贴”不是做学问。
北京一家有影响的传记杂志最近一期刊登了两篇前不久遭遇车祸的吴建民大使的传记:
《吴建民:“绵里藏针”的“外交麻辣烫”》(简称吴建民文),《跨越半个世纪的发
声与争议——及外交大使吴建民先生》(简称跨越文),这是两篇典型的“复制”之作。
通观两文,只是在粘贴、拼凑早已见诸报刊书籍乃至网络的文字,读者只要在网上检索
一下,便可得出结论。因为这两篇没有任何新鲜材料的文章,毫无创造性。
作者是“外行”
首先,我持疑,两个作者有没有采访过传主吴建民本人,... 阅读全帖
U*******n
发帖数: 824
24
近日死了一批名人:
千人青年计划专家,中科院物理所女博士,赵永芳,在家中脑溢血,四十分钟后救护车
赶到已去世。其居住的海淀区,房价达到了十万一平米。
复旦著名教授陆谷孙,英汉大字典的主编,死得更加震惊世界。脑溢血后拖了四个小时
,送到医院已经脑死亡。其居住的高级别墅区,房价也是十万以上。
上海著名男同性恋乔任梁,在对王思聪实施肛交时,因吸毒过度,pass out,救护车一
个小时后赶到其居住的高级公馆,已经断气。
其他如深圳,死在地铁站两个小时才有人搭理,只有在芝加哥黑人自生自灭的贩毒区才
会有。
这是房价十万以上地区的情况。
房价十万以下的地区,可想更加烂到什么地步。
W*****B
发帖数: 4796
25
乔任梁对王思聪实施肛交?还是被王思聪实施肛交?

:近日死了一批名人:
:千人青年计划专家,中科院物理所女博士,赵永芳,在家中脑溢血,四十分钟后救护
车赶到已去世。其居住的海淀区,房价达到了十万一平米。
:复旦著名教授陆谷孙,英汉大字典的主编,死得更加震惊世界。脑溢血后拖了四个小
时,送到医院已经脑死亡。其居住的高级别墅区,房价也是十万以上。
:上海著名男同性恋乔任梁,在对王思聪实施肛交时,因吸毒过度,pass out,救护车
一个小时后赶到其居住的高级公馆,已经断气。
:其他如深圳,死在地铁站两个小时才有人搭理,只有在芝加哥黑人自生自灭的贩毒区
才会有。
:这是房价十万以上地区的情况。
:房价十万以下的地区,可想更加烂到什么地步。
z**********e
发帖数: 22064
26
习主席提到英语词典有个“from China to Peru”意思你懂了吗?(视频)
来源: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16年11月20日 05:12
(央视新闻客户端)习近平主席当地时间19日上午在秘鲁首都利马出席亚太经合组织(
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并发表主旨演讲,演讲开篇习近平主席就引用了一个英语典故。
他说:很高兴同大家相会在美丽的利马。中国和秘鲁相距遥远,《英汉大辞典》中有一
个词语,叫“从中国到秘鲁”,意思是“走遍天下”。今天我们不远万里来到利马,共
同的目标是探讨推进亚太发展思路和举措。
央视新闻客户端在查阅《英汉大辞典》(陆谷孙主编2007年第2版)时,于第324页发现
在China“中国”词条下,列出了“from China to Peru”,其中文解释为“遍天下,
到处”。
△《英汉大辞典》 第324页
在《21世纪大英汉词典》中,“from China to Peru” 也用中文翻译为“遍天下,到
处”。
微软必应辞典中,关于“from china to peru”的词条有三层意思,除了有“从中国到
秘鲁”的字面意思外,还有“到处”和“天涯海角”两层意思。
国内的英语... 阅读全帖
Q*****Y
发帖数: 741
27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复旦大学野鸡本性不改
知乎用户
643 人赞同
按照知乎的规矩,这个问题应该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所以可以拆解为两个问题。
复旦大学被叫过野鸡大学吗?
的确有这回事。最近去世的陆谷孙教授也说过,大家毕业出去不必强调自己是复旦大学
的,其实复旦大学就是野鸡大学。不要被所谓的光环束缚住了。
C******y
发帖数: 3249
28
编写英汉大辞典的陆谷孙,算是高级小区了,十几万一平的地方,脑溢血死掉。海淀区
十万一平的地方,中科院物理所的一个千青脑溢血,叫救护车,到的时候已经死掉一小
时了。
wh
发帖数: 141625
29
在陆谷孙教授的博客上看到这样一段驳斥:
中国大学20年后可成世界一流?谁给卜的卦?日前在南京,据报道多所外国名校校长不
约而同如是展望。我印象中,最早说这话的是耶鲁大学现任校长Richard C. Levin。洋
大人们当然也挠痒痒地说一些中国大学存在的问题,譬如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主要针
对教师而言)不够,师生缺乏互动和交锋,等等,但就连中国人今天自己也并不回避的
体制问题,譬如“去行政化”,则只字不提。我怀疑这些人串通好了,集体来给中国人
“灌迷汤”。我人在高校,可能当局者迷,但我绝对无法共享洋大人们“20年成一流”
的乐观主义。在这么个社会大环境内,只要当局下决心,出狠手,好好查查高校的招生
、提职、教学、科研、评估、基建等各个环节,那种可怕的积重难返,不把人吓死才怪
呢。
wh
发帖数: 141625
30
今天去中文学校代课,让小朋友们每两个人组成一组编对话,说说从星期一到星期日做
些什么。准备五分钟后,请几对小朋友到教室前面来表演。一个男孩严肃地说:“我星
期一去上学。”接着,“我星期二去上学”。大家已经笑了起来。再接着,“我星期三
去上学”,引得哄堂大笑。男孩犹犹豫豫地说“我星期四……”大家已经替他接口说“
去上学!”男孩的脸涨得通红,在压力下终于灵机一动,说“我星期五去外面玩”。我
大大鼓励他说得好!接着他又想出一句“我星期六去滑冰”,这更好了。表演完给他们
鼓掌和奖励。接着表演的一对女孩更有创意,说“我星期四上厕所”……还有两个孩子
说星期天上完中文课,去餐馆帮忙打工。我问是不是家里开餐馆,他们说是。问是不是
一家人,他们笑着说不是,不住一个镇。我突然很想多问问他们的生活和家庭,眼前一
张张天真无邪的笑脸背后都有一个个海外家庭的奋斗故事。可惜只代一堂课,只能祝他
们感恩节快乐。
这次对话让我感到小朋友的实战能力需要提高。中国孩子都乖,字都会写,课文都会和
尚念经一样地念——辛苦的家长和孩子一定在课后花了很多时间——但口语弱,不知道
怎样用中文表达,说话口音也像“小老外”一样怪腔怪... 阅读全帖
wh
发帖数: 141625
31
今天去中文学校代课,让小朋友们每两个人组成一组编对话,说说从星期一到星期日做
些什么。准备五分钟后,请几对小朋友到教室前面来表演。一个男孩严肃地说:“我星
期一去上学。”接着,“我星期二去上学”。大家已经笑了起来。再接着,“我星期三
去上学”,引得哄堂大笑。男孩犹犹豫豫地说“我星期四……”大家已经替他接口说“
去上学!”男孩的脸涨得通红,在压力下终于灵机一动,说“我星期五去外面玩”。我
大大鼓励他说得好!接着他又想出一句“我星期六去滑冰”,这更好了。表演完给他们
鼓掌和奖励。接着表演的一对女孩更有创意,说“我星期四上厕所”……还有两个孩子
说星期天上完中文课,去餐馆帮忙打工。我问是不是家里开餐馆,他们说是。问是不是
一家人,他们笑着说不是,不住一个镇。我突然很想多问问他们的生活和家庭,眼前一
张张天真无邪的笑脸背后都有一个个海外家庭的奋斗故事。可惜只代一堂课,只能祝他
们感恩节快乐。
这次对话让我感到小朋友的实战能力需要提高。中国孩子都乖,字都会写,课文都会和
尚念经一样地念——辛苦的家长和孩子一定在课后花了很多时间——但口语弱,不知道
怎样用中文表达,说话口音也像“小老外”一样怪腔怪... 阅读全帖
g*******a
发帖数: 31586
32
随着全球化、信息化的发展,外来语的使用日益广泛。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外语词的过
度使用现象日趋严重,甚至堂而皇之地出现在正规出版物和正式文件中,引起公众不满
。4月11日,本版刊发《外来语滥用,不行!》,对此现象进行了报道。报道刊发后引
发热议,特别是引起语言文字工作者的共鸣。那么,外来语滥用的原因是什么,又有哪
些应对的措施?本版进行解码。
—编 者

外语词频繁出现使用过度
影响沟通伤害汉语纯洁性
“采用了基于OpenEdX开源平台,开发了HTML5视频播放器,不再依赖国外课程播放
首选的YouTube,解决了国内用户无法访问国外edX平台问题。”
类似的表述,如今在报刊等出版物中屡见不鲜。WiFi、CEO、MBA、CBD、VIP、PM2.
5,大量外语词不经翻译就见诸报端,甚至还出现在某些严肃的学术期刊里。
可是,这样的“零翻译”,不知有多少读者看得懂?
专家表示,“零翻译”的外语词,既破坏了汉语言文字的严整与和谐,影响了汉语
表意功能的发挥,使语境支离破碎,从深层次来说,也消解了中国文化精深而丰富的内
涵。
为什么“诺基亚”“摩托罗拉”能译成汉字,而iPhone和iPad就没能... 阅读全帖
Z**********g
发帖数: 662
33
古文观止里的文章,都是要能念的。这上接的是中国文化自己的法统,下接的是梁启超
之后的今文尚书。老中的英文,如果永远是陆谷孙编词典的方法,一个英文单词对应好
几十个中文意思,永远都是很难用。
如我这篇用到了邹容的很多内容,陈天华他们几个当年在日本,就是这样慷慨陈词的。
老中之间的纽带就是华文,在哪里都得是华文。革命如此,抗争如此,联谊也是如此。
中英夹杂常被人嘲笑,本身就透露出很深的下意识的文化基因。
中文要对应英文,一对一的,look up, look down, look for这些全部要对应起来不用
背,不用map,dictionary,国内最近这方面的成功案例不少。本质上,我个人认为,古
文的结构和用词,跟英文是一个起源,只是上古的字要偏僻很多。比如look对应顾,
abrade对应揩,follow对应扈,absurd对应乖,abject对于谪。这个扯远啦。
Z**********g
发帖数: 662
34
那个你们年轻人做吧,但其实我个人觉得希望不大。老同志接的是那个传统的势,不是
西方语境下巴尔扎克、罗琳阿姨写书出版的那个背景。红楼梦的作者是谁搞得清爽啊?
你看老人家搞文革,那点古典诗不也把一帮年轻人弄得五迷三道的。残阳如血,忆往昔
峥嵘岁月这些,现在还在用。比较文学的东西,本质上通的是一万年前人类语言起源时
的一些东西,古代中文本来就等于英文。
英文这东西,要接住拉丁文的仙气,莎翁的地气,得有好几个林语堂、巫宁坤这样的家
族联合起来才弄得清楚,还得是当时的社会热点、赚钱领域。陆谷孙这种都得一边玩去
才行。现在哪行啊,没这机会了。
wh
发帖数: 141625
35
来自主题: LeisureTime版 - 文人的眼睛(谢绝置顶,首页)
我是想起以前陆谷孙说过,他自己就只是个文人,不是学者。文人有更多的中国传统的
气质;学者是很西方化的。
wh
发帖数: 141625
36
来自主题: LeisureTime版 - 文人的眼睛(谢绝置顶,首页)
对对,我也觉得陆谷孙说的也是这个意思。不过这么一说好像就把东西方传统文化区别
得很开了。
wh
发帖数: 141625
37
来自主题: LeisureTime版 - 读书汇报18文字的背后是灵魂
许戈辉是个香港主持人?名字很熟悉。余秋雨有一回引用名人我还有点感动,他打电话
没找到陆谷孙,和陆先生的母亲还是谁聊了一通余姚话。好像是他写家乡余姚的陶片那
篇散文里提到的。不过要是那不是陆先生的母亲,他大概未必会跟她说话。

《千年一叹》才看了一个开头。不过钱钟书说过大多数书评家都是看个开头就评论一大
堆的。我也就厚着脸皮说两句。最大的感受是,这么多年了,余没啥长进。第一次看到
他到 了某个著名遗迹,要退一步吸口气,才有足够的力量吞古呐今发一番感慨,觉得
,这个地方真是神圣阿。结果现在他还这样。看来是心肺功能不好了。另外他还喜欢搞
得自己往来无白丁身边皆名人似的。动不动就是许戈辉在旁边说了什么什么。也许是我
的成见,这些主持人就算有些文化,也是面子文化,说起文化界的俗人,他们要打头阵
。余每次在文章中提起旁人,不是因为别人有名,某某权威,就是因为赞扬崇拜了他之
类。世俗的精明。
wh
发帖数: 141625
38
来自主题: LeisureTime版 - 旦复旦兮,危在旦夕 (转载)
不好意思大多是些泛泛而谈。转到这里是想突出同道交流这一段。我读大学的时候已经
不太有人专心读书了。年轻教师大都三心二意,一个接一个跳槽。这次回去感觉很不同
,虽然读书人仍是少数,但留在学校的都是专心做学问的人,学术氛围比以前好得多。
大概总有这么个发展过程,经济发展过快的时候大家都有点心浮气躁,过一段时间总会
有人静下心来做学问。一个人读书总是孤单;有一群人在一起交流就特别愉快也互相受
益。所以转到这里,与大家共勉。

不过再怎么抱怨,他们还是心甘情愿留在学校,一心做学问。这是最让人高兴的事。以
前留校的不少是找不到工作、或者想要个上海户口的外地同学,功利性强,学术凝聚力
弱。经过这几年的沉淀,现在留校的大多是热爱读书、甘守清贫的人。这些同道者聚在
一起,研究气氛特别浓厚,比我接触到的其他学校的年轻同行似更有才华。和他们交流
非常愉快,让我油然想起以前在复旦读书的快乐日子,每天穿梭在文史哲各系的教室间
,听陆谷孙、王水照、张汝伦、俞吾金、顾晓鸣、周振鹤、葛剑雄等各位名家的课,耳
濡目染,深深感念。假以时日,我的这些同龄人也会像那些前辈一样名扬学界,传道授
业,薪火相传。这才是复旦应有的
t*******g
发帖数: 1301
39
来自主题: LeisureTime版 - 旦复旦兮,危在旦夕 (转载)
搞什么学校排名最无聊了
那帮人有这个闲工夫,还不多去干点实事?正事?
国内整体学术气氛都浮夸,这个不止复旦,那所学校都差不多。
因为所有的政策都指引着-- “多”“快”地 出“成果”
或许过几年会好些。。。
的确现在留校基本还算是安于清贫做学术的,不然国内花花世界,诱惑极多,早另谋他道
照片拍得很不错:)
没想到 wh当年有机会接错 陆谷孙、葛剑熊等名家。。。
名师出高徒呀
wh
发帖数: 141625
40
来自主题: LeisureTime版 - 旦复旦兮,危在旦夕 (转载)
是,国内整个风气比较浮夸,学校也受影响。
以前有所谓名教授上公开课,陆谷孙葛剑雄周振鹤这些我都是听公开课的。
对了你看这个是不是食堂?我记得在你照片里也看到过。当时没仔细看招牌。

他道
wh
发帖数: 141625
41
来自主题: LeisureTime版 - 旦复旦兮,危在旦夕 (转载)
这么厉害。你是说直到现在还是很牛?光华站我一次都没去过,土死了。
哎哎哎sarabande很久不见!我以前在文学版看到牛筋代贴你的译诗评论,问牛筋你跑
哪里去了,他说他也不知道,光知道你忙。忙啥啊?忙完没有?有空贴新作。我在那个
陆谷孙帖里面和yeats说以前有人说他宿舍窗口可能挂风铃,好像那个人是你?你以前
是不是做过光华这几个版的版主啊,那么熟悉。
wh
发帖数: 141625
42
我隔了八年才回国,复旦周围大变样。但老教授们住的八舍一点没变,树木依然葱郁,
园内依然安静。陆老师的家也一点没变。陆老师还是抽烟,把牙都熏黄了。走路行动也
比以前慢些。但思维依旧敏捷,言谈依旧犀利。他以前主编英汉大词典,还要教书、做
系主任、院长,公务繁忙,不太写文章。现在除了教书,公务都卸了,写作越来越多,
创作欲非常旺盛。前几个月文汇读书周报邀他评论去年Booker Prize的得奖作品《Wolf
Hall》,是为亨利八世翻案的小说。陆老师研究了一辈子的莎士比亚,对这段历史很
熟;又读到老朋友Stephen Greenblatt在《纽约书评》上大肆吹捧此书,甚为不服,于
是24小时通宵达旦一气呵成一篇五六千字的文评,精力之充沛、思路之流畅、引证之广
博令人羡慕。
最近一个月他又翻译完Norman Maclean的小说《A River Runs Through It》。一听这
个我非常激动,本科时我的朋友非常推荐Brad Pitt演的同名电影,我看了小说也觉得
很美,有点像Thomas Wolfe的小说,怀念乡村山野的年少岁月。陆老师也是喜欢田园生
活的人,曾说最怀念儿时窗下的蟋蟀叫
p**********n
发帖数: 1470
43
hahaha 终于被我抢到一个我最感兴趣的沙发.
貌似我早就想知道陆老师是怎么评价他的了...
因为余的文章里面经常提到陆老师--一般都是称为同乡, 呵呵.
要这么说起来, 我也是他们两个的同乡.
但是余的人品实在...唉, 可惜了才华.
j******n
发帖数: 21641
44
陆灏和谈瀛洲
这2名字好酷

Wolf
l*r
发帖数: 79569
45
上海书评我上个月刚在网上看,还没啥印象。。。
余秋雨的文章基本没怎么看过,又是反潮流的老毛病 :( 最近在改,看了几篇他的“
历史散文”,前两篇还不错,一到东坡、魏晋,一抒情起来,我就受不了了,套用他自
己的话“连那一盆洗脚水都散发着文化的热度”(忘了原文,基本大意如此)。。。
文豪你本科是不是做过莎士比亚的论文啊。我那个大酸螃蟹,仲夏夜之梦里有哦,去找
一找,哈哈。(不过我那个是纯搞笑凑韵的,不要太认真的)
l*r
发帖数: 79569
46
你的确是个历史盲,哈哈

了。
wh
发帖数: 141625
47
说呀说呀你跟我说呀,我上次就问你这两个人肉包子,你不肯说。
j******n
发帖数: 21641
48
我不是学界的,但知道他很久了
我读书读杂志喜欢看谁在编委会,他和杨宪益大概是外国文学领域最常见的了

了。
j******n
发帖数: 21641
49
没注意,万象开始火的时候我已经出国了
偶尔看过几期,感觉有点猎奇-也许是不那么振兴的原因之一
介于三联读书和新周刊之间,很多文章也有点读起来象译文的感觉
读书周刊类我原来一直看光明日报办的中华读书报的
比较中宣部,但大体能追踪主流出版动态
译林后来也有不错的书评插页,不过英文作品真要读就直接读原文了
l*r
发帖数: 79569
50
你什么时候问过我
我又不研究莎士比亚,文盲我不知道
你说的人肉叉烧包是这个吗?
http://en.wikisource.org/wiki/The_Tragedy_of_Titus_Andronicus#SCENE_III._Rome._A_Pavilion_in_TITUS.27S_Gardens.2C_with_tables.2C_.26c.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