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topics

全部话题 - 话题: 韵书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
f***y
发帖数: 4447
1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各位说的最正宗的方言是哪个?
http://baike.baidu.com/view/149969.htm
中古汉语的研究是汉语音韵学的一个分支[1] 。由于中古时代没有录音设备,人们只能
透过客观的记录而重构中古时代的汉语。现时中古汉语利用下述三种基本资料之上重新
构建:
1.隋朝和唐朝的韵书(《切韵》、《经典释文》、《广韵》)等;
2.根据韵书编成的韵图(如《韵镜》、《七音略》等);
3.南北朝和隋唐诗人的用韵情况;
4.各个汉语方言(如官话、吴语、客家话、粤语)残留的中古汉语痕迹;
5.日语、韩语和越南语的汉字读音;
6.梵汉、藏汉对音,用汉字音译梵语、藏语词的材料。
x*****u
发帖数: 3419
2
http://trans.wenweipo.com/gb/paper.wenweipo.com/2009/03/31/OT0903310006.htm
文汇首页 > > 副刊
[2009-03-31]
探索「诗韵改革」之路
周锡韦复
一、从「散文」到「韵文」
古典艺术与原始艺术的显著区别之一,是它谨严的规则性;反映在诗歌上,便是讲求
格律。
现有资料证明,从西周起,中国诗歌开始由原始诗歌发展到古典诗的阶段,出现各种
格律因素,如:押韵、韵脚区分声调以及章句复叠、句式整齐等。由此可知,在西周以
前,人们的智力发展似还未达至懂得欣赏和创制较高层次的「声韵复叠」那类美感形式
的时候。因此,认为韵文出现早于散文,有韵的诗在史前时代即已生成的说法,实在缺
乏根据,只是想当然的臆测而已。
二、从《切韵》到《广韵》
自「押韵」的艺术形式普遍盛行后,在一段长时期内,人们都是「我手写我口」,自
由地抒述情志,并没有什么「韵书」作统一的标准。直到三国魏晋时代,才始见韵书的
出现。有案可查的,最早是魏.李登编撰的《声类》和晋.吕静的《韵集》,以后由各
家陆续撰成的不下十数种之多,但由于审音定韵的标准各不相同
C***Y
发帖数: 1323
3
劝楼上还是先去好好学学格律诗,再来乱点评吧。现在学习条件好,一百度就能查到五
律的平仄押韵写法:http://baike.baidu.com/view/646440.htm
五律类型四:仄起入韵
⊙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平(韵)
⊙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韵)
⊙仄平平仄
平平⊙仄平(韵)
⊙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韵)
第一句的“南”字平韵、最后一句“桥”字平韵,都是符合格律规则的。
所以最后一字平韵是很正常,只是有人少见多怪罢了。
还有一句话里平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至于“朝桥、 桃豪不在同一平水韵”的问题, 你听说过“十三辙”吗?
如果没有生活在当代的诗人没有听过,未免有些孤陋寡闻。毕竟平水韵已经是太古老不
符合现代人的发音(平水韵是因宋末平水人刘渊而来,清代康熙年间把《平水韵》并为
106个韵部名,)
“十三辙”里面第六辙:豪 ao,iao 就并为一个韵部,这也是符合当代汉语发音的。
韵部表
一、麻 a,ia,ua
二、波 o,e,uo
三、皆 ie,üe
四、开 ai,uai
五、微 ei,ui
六、豪 ao,iao
以下为中华新韵、真正理解平水韵的网站,不会反对中华新... 阅读全帖
t**n
发帖数: 309
4
词在平仄韵脚方面没有古诗那么严格(古诗也不是那么严格)。香菱写寒韵(指诗韵,
下同)的诗,就不能用删韵的字,但写词就可以,因为各曲牌没有严格的词韵规定,词
在发展的初期(唐五代时期),押韵就很不严格,甚至有平仄互押的。千多年来只有大
家总结的一般规律,比如说,词韵中,寒删和部分元韵的都可以押韵。再来看胡适所评
的这首词里的韵,有上声虞韵,有韵,还有去声的宥韵。在词中,上声和去声是可以相
互押韵的,有宥两韵可以互押。问题出在虞韵上。但是,词韵中有部分有韵的是同时入
虞韵的,对应的宥韵有部分是入遇韵的。这一方面说明了语音的变化,另一方面也说明
了这两韵有押韵的可能性。作为现代人,到底该如何押韵,其实是个头痛的问题,严格
按照韵书写诗词有点不合时宜,但不照韵书而照新华字典又显得太过轻佻,谁叫我们有
新文化运动和文化大革命呢,传统文化给折腾得不伦不类。
n****4
发帖数: 12553
5
来自主题: Joke版 - 儒学大国前三名:韩日中
北京10月10日电 据新华社“新华国际”客户端报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工
程国际咨询委员会在阿联酋阿布扎比举行的第12次会议为《世界记忆名录》新增了47个
项目,除中国申报的《南京大屠杀档案》被收入外,韩国申报的《儒教雕版印刷木刻板
》也成了“世界记忆”。
申报了什么
韩国这次申报的《儒教雕版印刷木刻板》,是朝鲜李氏王朝(1392-1910)时期一系
列儒家学说相关作品的雕版印刷用木刻板。这批木刻板属于718部书籍和文献,总计
64226块,全部为手工雕刻。
718部书籍和文献创作于1460年至1956年,包括583部儒学家的作品和著作、52本新
儒家学说著作、32部与儒家学者相关的宗谱年谱、19部与儒家相关的仪式研究、18部儒
学史书、7部训蒙书、7部地理志及其他相关书籍。
《排字礼部韵略》(1460)。(图片来源:韩国朝鲜研究高级中心网站)
在这些文献典籍中,时间最早的是1460年出版的汉语韵书《排字礼部韵略》,这部
书属于创作诗词歌赋时的音韵辞典,是当时参加科考的学子的必备参考书,因此在书名
中出现了“礼部”的字样。
这些木刻板的收藏者为305个家族和儒教研究机构,包括儒文... 阅读全帖
G*******s
发帖数: 10605
6
来自主题: Basketball版 - [合集] 林书豪和姚明的领袖气质
☆─────────────────────────────────────☆
wosmile (XYZ!!!) 于 (Tue Feb 14 15:05:46 2012, 美东) 提到:
林书豪和姚明的领袖气质:
我一直觉得,看林书豪的比赛,比看 ym 的比赛好看。
仔细想想,其实林的成绩比起一线球星级的 pg 并不会好到那里去。(应该说不如)
那为什麽那些球星得不到如林书豪这般的待遇?
(Larry King, Diane Sawyer 的专访要约,Linsanity 的绰号,球场爆满,
股票逆势上扬等等)
我想林书豪热,不单单是因为林书豪如灰姑娘传奇般的崛起过程,
也包含林的"表演"比 ym 的好看,感染力更强。
这里我指的表演,不仅限於球技或分数上,也包含了他在场上拼命三郎般的努力,
以及他的表情(得分後的拉弓动作,吐舌头等等),动作等等。
很多评论都说林书豪"带领"球队,有"领袖气质",我非常同意!
尼克当时在聮盟里的成绩是8 胜 15 败,毫无气势。
可是因为林书豪的加入,今天已经一堆人在讨论季後赛,还有人已经说到冠军去了。
为什麽会有这样大的改变 ?
那是因为林... 阅读全帖
S*******C
发帖数: 7325
7
☆─────────────────────────────────────☆
aptget (apt) 于 (Thu Jul 29 18:03:28 2010, 美东) 提到:
李白写的诗,当时用的中古音韵,通过语言学家的拟音,也可以按原貌念出来。
中古拟音:
比较一下闽南语版本:
普通话的在这里
http://www.youtube.com/watch?v=trgr9I9ZffY
不懂为什么会这样的北方人,去复习一下我的那张表
http://www.mitbbs.com/article/History/31467997_0.html
☆─────────────────────────────────────☆
savylee ( New Life) 于 (Fri Jul 30 06:36:21 2010, 美东) 提到:
晕,不知道这个中古音韵有多准。我乍一听还以为在用我老家的话在读。太像了,估计
读音相同,相
近的没有9成也有8成。
我用粤语读了一遍,相差还是蛮大的。感觉粤语比较脆,我老家话读起来比较沉稳。
因为崖山,伶仃洋就在我家边上,我现在非常怀疑我老家... 阅读全帖
wh
发帖数: 141625
8
这一页是钱杨的两位父亲。有人喜欢读一个字儿、一个字儿的书。
钱基博与杨荫杭
2011年05月30日17:32 南方人物周刊
本刊记者 李乃清
钱锺书和杨绛都是无锡人,两人的父亲钱基博和杨荫杭也都是文化名人。
无锡钱氏属名门望族,可追溯至吴越王钱镠,至钱基博祖父辈已入寒门,但却一直
奉持着“清廉自守,一心向学”的家风。杨氏虽非望族,却也是累代相传的读书人家。
钱基博(1887-1957)字子泉,别号潜庐,出生在国事衰朽的清末。他在自述中说:
“因为我祖上累代教书,所以家庭环境,适合于‘求知’;而且‘求知’的欲望很热烈
。”
从5岁至15岁,钱基博与孪生兄弟钱基厚读完了《四书》、《易经》、《尚书》、
《毛诗》、《礼记》、《春秋左传》、《史记》、《唐宋八家文选》、《资治通鉴》等
,并精熟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打下了极其扎实的文史基础。
杨荫杭(1878-1945)字补塘,笔名老圃,又名虎头。1895年考入北洋大学堂;1897
年转入南洋公学;1899年由南洋公学派送日本留学,卒业早稻田大学,回国后鼓吹革命
,清廷通缉,再度出国,赴美留学。
钱基博16岁时曾从无锡名儒许国风问业,据基厚回忆... 阅读全帖
wh
发帖数: 141625
9
这一页是钱杨的两位父亲。有人喜欢读一个字儿、一个字儿的书。
钱基博与杨荫杭
2011年05月30日17:32 南方人物周刊
本刊记者 李乃清
钱锺书和杨绛都是无锡人,两人的父亲钱基博和杨荫杭也都是文化名人。
无锡钱氏属名门望族,可追溯至吴越王钱镠,至钱基博祖父辈已入寒门,但却一直
奉持着“清廉自守,一心向学”的家风。杨氏虽非望族,却也是累代相传的读书人家。
钱基博(1887-1957)字子泉,别号潜庐,出生在国事衰朽的清末。他在自述中说:
“因为我祖上累代教书,所以家庭环境,适合于‘求知’;而且‘求知’的欲望很热烈
。”
从5岁至15岁,钱基博与孪生兄弟钱基厚读完了《四书》、《易经》、《尚书》、
《毛诗》、《礼记》、《春秋左传》、《史记》、《唐宋八家文选》、《资治通鉴》等
,并精熟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打下了极其扎实的文史基础。
杨荫杭(1878-1945)字补塘,笔名老圃,又名虎头。1895年考入北洋大学堂;1897
年转入南洋公学;1899年由南洋公学派送日本留学,卒业早稻田大学,回国后鼓吹革命
,清廷通缉,再度出国,赴美留学。
钱基博16岁时曾从无锡名儒许国风问业,据基厚回忆... 阅读全帖
b*********k
发帖数: 35031
10
来自主题: LeisureTime版 - [合集] 关于这个中州韵 (转载)
☆─────────────────────────────────────☆
wh (wh) 于 (Sun Oct 9 18:01:57 2011, 美东) 提到:
发信人: Iliad (飞鸿), 信区: Taiwan
标 题: 关于这个中州韵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Sep 23 10:20:46 2011, 美东)
我这是写给wh的。刚才去她的版上翻了翻旧贴,看到她们在说什么昆曲的北京中州韵、
苏州中州韵,所以说两句。不写在她的版上吧,免得让人家以为是去踢馆的。反正wh也
来这里的,看到就好了。
昆曲遵循的是中州韵,这个没错的。所谓中州,是个历史名词。北宋灭亡以后,长江以
北被金人给占了,而后金人又迅速的汉化,于是生活在金人统治下的汉人和广大汉化了
的金人(都是指读书人而已)就觉得自己也是中国文化的传承者啊,于是把自己住的地
方称为中州。所以中洲韵就是指那个时候的北方音韵,其典籍是元朝周德清写的《中原
音韵》。
现在的昆曲是明朝嘉靖时候固定下来的。在那之前的所谓昆腔多半以苏州一带的吴方言
为准,但嘉靖时候魏良辅改革了昆曲,从此昆曲就成了水磨调,后来... 阅读全帖
m***n
发帖数: 12188
11
首先,不要用现在的方言和语言分布去套古代,现代有北方话南方话的大区别,这个区
别是金-元以后产生的。再古代肯定有区别,但是和现在未必一样。也未必有这个南北
之分。
王猛和恒温的口音应该类似的。那时也没有九头鸟的说法。
春秋时期,应该有雅言,就是周王室的语言。民间口语,楚语,越语,齐语,差别很大
,当时的文献都有议论过,但是上流社会还是有共通语言的,而且“不读诗,无以言”
,看当时的外交对话,都是要引用诗篇的,这就是共通的人文背景。
贺知章的“乡音无改”,这个乡音肯定和长安口音不同,但是看起来似乎还是共通的,
没有现在浙南和西安那么大的差别。
前面有人说了,后来有韵书。写诗歌不是按口语,而是按韵书了。红楼里面,薛宝钗教
香菱背韵书。
y*d
发帖数: 2226
12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越南人写诗真心不行

你讲这些,就知道你没有读过韵书
我说李常杰的韵是对的,胡志明的韵不对,是查了广韵和平水韵的,不是按北京方言来
判断的
你再看一遍我原话是怎么说的
南宋以后写格律诗一定是用平水韵,跟你说什么方言没一点关系。朝鲜日本人写汉
字诗一样要用平水韵
又错,不要讲宋代的汉人武将,举一个金国女真人的栗子(同样是向宋朝挑衅的,几乎
可以用来回复李常杰的诗)
万里车书一混同,江南岂有别疆封? 提兵百万西湖侧,立马吴山第一峰。
这个诗算是什么水平?作者是金人武将

李常杰的部分,我同意你的说法。一个诗的高下,平仄押韵只是入门,遣词用句是点缀
,意境、言志才是看点。李的诗虽然粗鄙,但是作为政治口号还是有蛊惑力的。在越南
流传千年也有道理
但是胡志明的打油诗就说不过去了。胡的老子考中过所谓副榜(大约相当于中国的同进
士出身),做过官,后来回乡教书,从小就教了胡志明讲汉语官话。越南的科举一样是
要考诗赋的,音韵的标准一样是平水韵。胡志明自己的官话、粤语都讲得非常流利。诗
写成那个样子,实在是丢他老子的人
p***r
发帖数: 20570
13
唐人韵书怎么编和唐人尤其是首都一带怎么说话是两码事。
现在所谓还原的唐音主要是根据韵书来的。唐朝应该没有任何正常人按照韵书规定的来
说话。
wh
发帖数: 141625
14
嗯,我也没那么关心,所以懒得查……用语言学研究文学好像不外乎这种用常用字和句
型去考证文本的法子,好玩挺好玩,角度新颖会有意想不到的发现。就是有点
reductive的味道;也要当心别把结论下死。想起复旦有个数学系毕业的中文系主任陈
大康也搞过这个:
“当时(1982年)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的陈炳藻教授,他利用概率论的方法研究《红楼梦
》中虚字的出现规律,得出一个结论:《红楼梦》后40回也是曹雪芹写的!我感到很
惊讶,因为《红楼梦》我看过,感觉后40回明显和前80回不一样。而他是用计算机
统计后得出的结论。开讨论会时,很多红学家不服气,陈炳藻说这是计算机得出的结论,
不服气也没用!你想想那是80年代,一说电脑,红学家就目瞪口呆了,就拿他没办法。
报纸上炒的很热,说什么“计算机闯入大观园”,搞得很玄乎。我想这不可能吧!于是
检查陈炳藻的工作,发现他做得很粗糙。他把《红楼梦》按回分成三组(A组:
1~40回、B组:41~80回、C组:81~120回),每组随机抽取两万字,加
上《儿女英雄传》中随机抽取的两万字(D组),总共8万。统计了14个指标之后,
他发现ABC三组是一样的,和D组不一样。于... 阅读全帖
I***d
发帖数: 1023
15
来自主题: LeisureTime版 - 昆曲和评弹为什么没有生命力
昆剧的出现是建立在元杂剧的基础上的。元代杂剧兴旺,韵书从《中原音韵》,这就是
所谓“中州韵”的来源,就是中原地区的音韵。“中州”这个词是从金代开始使用的,
金元两代很流行,用来指代中原地区。《中原音韵》的出现是语言自然变化导致韵书变
化的过程,不存在好事者的问题。明朝之后,传奇兴起,虽然是南戏的基础,但是也同
时继承了元杂剧的传统。当时天下四大腔,都是以《中原音韵》为韵书,昆腔经过昆山
的魏良辅改革,才形成水磨调,慢慢碾压其它三个腔,但一向是中州韵,从未改过。这
一步步的都是好几百年的传统,越剧、沪剧、苏剧、滑稽戏这些起源于各地弹簧的地方
小戏,都是百年前才开始的。你这么解释完全是无视历史事实啊。
至于说昆剧现在生命力没有越剧强,这也是有历史过程的。昆剧是被京剧打败的,打败
的时候越剧这些地方戏种还没有出现,根本不相干哪。
a*********7
发帖数: 30080
16
来自主题: Literature版 - [征文] 一剪梅
怎么说呢,我也造成不要因词害意。我自己格律也不成,一般用新韵--这个在行家眼
里近乎不入流。即使是新韵还用不好,谁让我是广东人呢。也经常有人指出我的平仄问
题。我有时间有心情就琢磨修改,不想改呢,我也承认是我搞错了。因为我既然打出了
这个词牌名,我就愿意遵守游戏规则;如果不合格律,那就是我了错误。你好象想法跟
一般填词爱好者不大一样,想把格律完全扔开。你说得对,诗词之道,意境最重要,我
同意;可是,每一个词牌是有它的定义的,平仄就是这个定义的重要部分;你既然不愿
意用这个格律,何必执着于这个词牌名呢?好词就是好词,挂不挂《一剪梅》这个牌子
,都改变不了。硬挂这个牌子,反而让别的认真的人看着别扭。
你说你这首平仄没问题,我生怕自己普通话太烂搞错了,查了查诗韵,你看看我说的对
不对。如果我错了,我道歉。
细雨绵绵夜入春,(春字不韵,你也说过了)
⊙仄平平⊙仄平(韵)
落英纷纷 (英字为平声,出律)
⊙仄平平(句)
风卷残秀。(秀字仄声,出律)
⊙仄平平(韵)
晓来花重独临窗,(重字可平可仄,不过在这里似乎应该念二声,出律;独字按新韵出
律,按旧韵是入声倒还好)
⊙平⊙仄仄平平(句)
清露... 阅读全帖
w******g
发帖数: 10018
17
来自主题: Poetry版 - 念奴娇-时光如梭
这个韵书不是很全,不如这个,可以选古韵还是新韵:
http://www.52shici.com/gl.php
一些常用的韵书:
平水韵(诗):http://zh.wikisource.org/zh-hans/%E5%B9%B3%E6%B0%B4%E9%9F%BB
词林正韵(词):http://zh.wikisource.org/zh-hans/%E8%A9%9E%E6%9E%97%E6%AD%A3%E9%9F%BB
中原音韵(北曲):http://zh.wikisource.org/zh-hans/%E4%B8%AD%E5%8E%9F%E9%9F%B3%E9%9F%BB
中华新韵:http://www.xywq.com/xiyuan/files/f-4/xinyun-1.htm
可惜没有南曲用的洪武正韵字表。原来我自己整理过一个,后来丢了,现在只有pdf版
的,不是很好用。如果哪位能够帮忙找一个字表,实在感激不尽。
m***n
发帖数: 12188
18
来自主题: Chongqing版 - 汪精卫怎么有些四川口音
古人有拼音的,字典都有,反切注音。
不过,古人的拼音是用一群基本字,来作为韵母和声母。比如桂山切,就是甘这个音。
这里有个问题,基本韵母和声母怎么读? 一般是口头讲授了。
而且古代各个朝代口音有变化,因为各地发音差别很大,朝廷会颁布一个统一的官场标
准,明代用《洪武正韵》,是南京话的口音,清代就用北京话了,而且是沈阳味的北京
话。宋代是官方颁布的《河洛正音》,基本是今天的闽南话。
古人的官话主要是官场交流。
另外,古人还有一个写诗歌押韵的问题,唐宋以后,大家要背韵书,也就是按古代发音
来押韵,不管现在说的什么话。主要是背《切韵》(很类似广东话),《镜花缘》里面
人物有讨论韵书的大段议论,《红楼梦》里面有一点点,湘云教香菱作诗,首先记忆一
些韵脚。
后面有些人则是想怎么押韵就怎么押了。比如老毛。
m****a
发帖数: 2216
19
来自主题: Mainland版 - [转载] 中国音韵学研究
【 以下文字转载自 History 讨论区 】
【 原文由 lastminute 所发表 】
中国音韵学研究
相关专题
http://www.guoxue.com/xueren/sinology/hanxuejia/yinyun.htm
简介:
《中国音韵学研究》是高本汉构拟中古音的代表作,陆续发表于1915-1926间,中译
本是由赵元任、李方桂、罗常培共同翻译的,在翻译中三位学者加了注释和补订。该书影
响极大,标志着中国现代音韵学史的开端。
全书的大致结构是:第一卷 "古代汉语(关于古音知识的书本上材料 、古代汉语的
音系
、古音字类表)",第二卷"现代方言的描写语音学",第三卷"历史上的研究", 第四卷"
方言字汇"。
高本汉主要运用的材料包括:
1)韵书和韵图,他把《广韵》的韵部和反切看成为《切韵》系统的反映,韵图他实
际上用的是《康熙字典》卷首的《等韵切音指南》;
2)汉语方言 ,他运用自己在山西、陕西、甘肃、河南等地的实地调查资料,以及利
用广州、客家、福州等地的方言字典等材料;
3)外语借词,主要运用的是日译吴音(5-6世纪)、日译汉音(6-7世纪)、朝鲜借
词(约公元
j******n
发帖数: 21641
20
http://cnd.org/my/modules/wfsection/article.php%3Farticleid=313
什么样的文字可算作诗,怎样的诗才称得上好,许多人都说不清楚。我也说不清楚——
估计在他人看来,但自我觉得,勉强可以自圆其说。然而,一首诗是否符合某一体格,
却是一个知识性的问题,中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也能判定。在汉语文化体系中,诗词体格
的重要性被过份强调。尤其是格律诗,有人以为是诗中之王,也有人说是诗文化皇冠上
的明珠。汉语文化过份强调诗词的体格,导致诗词欣赏重视形式不重视内容,本末倒置
,我称之为“格律之误”。
先谈谈本人的诗词审美主张。我以为好的诗词应该具备:1. 立意要有文化内涵;2. 词
句要清晰易懂;3. 表达要精炼、有特色、有力度、有想象空间;4. 结构要和谐匀称;
5. 押韵;6. 平仄;7. 对仗。我还有另一个说法,诗词是简洁优美的文字,尽管表达
精炼简洁,但却具有四种美感:1. 韵美,读起来像唱歌一样,流畅、自然、声韵和谐
;2. 辞美,像串珠缀玉一样,所谓字字珠玑;3. 画美,给人想象的空间,像一组抽象
画;4. 意美,给人哲理的启迪或者情感... 阅读全帖
c***i
发帖数: 188
21
来自主题: ChineseClassics版 - [转载] 我国古书之最
【 以下文字转载自 History 讨论区 】
【 原文由 bluebird 所发表 】
我国古书之最
第一部字典是《说文解字》。
第一部词典是《尔雅》。
第一部韵书是《切韵》。
第一部方言词典是《方言》。
第一部字书是《字通》。
第一部诗集是《诗经》。
第一部文选是《昭明文选》。
弟一部神话集是《山海经》。
第一部神话小说是《搜神记》。
第一部笔记小说集是《世说新语》。
第一部论语体著作是《论语》。
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春秋》。
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书是《史记》。
第一部断代史史书是《汉书》。
第一部历史评论著作是《史通》。
第一部兵书是《孙子》。
第一部古代制度史是《通典》。
第一部农业百科全书是《齐民要求》。
第一部工农业生产技术论著是《天工开物》。
第一部植物学辞典是《全芳备祖》。
第一部药典书是《新修本草》。
第一部药典书籍是《黄帝内经素问》。
第一部地理书是《禹贡》。
第一部茶叶制作书是《茶经》。
第一部建筑学专著是《营造法式》。
第一部珠算介绍书是《盘珠算法》。
第一部最大的断代诗选是《全唐诗》。
第一部绘画理论著作是《古画品录》。
第一部系流的戏曲理论著作是《闲情偶寄》。
c*********2
发帖数: 3402
22
来自主题: ChineseClassics版 - 漫话诗词欣赏与“格律之误”
http://my.cnd.org/modules/wfsection/article.php?articleid=31315
阿W
什么样的文字可算作诗,怎样的诗才称得上好,许多人都说不清楚。我也说不清楚——
估计在他人看来,但自我觉得,勉强可以自圆其说。然而,一首诗是否符合某一体格,
却是一个知识性的问题,中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也能判定。在汉语文化体系中,诗词体格
的重要性被过份强调。尤其是格律诗,有人以为是诗中之王,也有人说是诗文化皇冠上
的明珠。汉语文化过份强调诗词的体格,导致诗词欣赏重视形式不重视内容,本末倒置
,我称之为“格律之误”。
先谈谈本人的诗词审美主张。我以为好的诗词应该具备:1. 立意要有文化内涵;2. 词
句要清晰易懂;3. 表达要精炼、有特色、有力度、有想象空间;4. 结构要和谐匀称;
5. 押韵;6. 平仄;7. 对仗。我还有另一个说法,诗词是简洁优美的文字,尽管表达
精炼简洁,但却具有四种美感:1. 韵美,读起来像唱歌一样,流畅、自然、声韵和谐
;2. 辞美,像串珠缀玉一样,所谓字字珠玑;3. 画美,给人想象的空间,像一组抽象
画;4. 意美,给人哲理的启迪或... 阅读全帖
i*****s
发帖数: 4596
23
与杨古同时代的王祯(1271~1368年)创制了木活字。王祯是山东东平人,是一位农学
家,做过几任县官,他留下一部总结古代农业生产经验的著作——《农书》。王祯关于
木活字的刻字、修字、选字、排字、印刷等方法都附在这本书内。他在安徽旌德请工匠
刻木活字3 万多个,于元成宗大德二年(1298年)试印了6万多字的《旌德县志》不到
一个月就印了一百部可见效率之高。这是有记录的第一部木活字印本。王祯在印刷技术
上的另一个贡献是发明了转轮排字盘。用轻质木材作成一个大轮盘,直径约七尺,轮轴
高三尺,轮盘装在轮轴上可以自由转动。把木活字按古代韵书的分类法,分别放入盘内
的一个个格子里。他做了两副这样的大轮盘,排字工人坐在两副轮盘之间,转动轮盘即
可找字,这就是王祯所说的“以字就人,按韵取字”。这样既提高了排字效率,又减轻
了排字工的体力劳动。是排字技术上的一个创举。元代木活字印本书虽已失传,但当时
维吾尔文的木活字则有几百个流传下来。
明代木活字本较多,多采用宋元传统技术。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的《唐诗类苑
》、《世庙识余录》、嘉靖间(约1515~1530年)的《璧水群英待问会元》等都是木活
字的... 阅读全帖
a*******l
发帖数: 2353
24
来自主题: MartialArts版 - 关于太极八法的重大发现。
这个 肘 字到底是什么?
我们把场景往后一直拉到明清之交。基本上现代流传的中国武术大部分与明中后期在军
中成型,明末各种原因传入乡里。这符合现在公认的太极拳,心意拳的历史。三四百年
过去了 语言尤其是读音已发生了变化。有些几不可考。好在满清前期做了很多正音正
字的工作,康熙大典是这项工作的集大成。
这个zhou3 字 就是 扭。
《康熙字典·手部·四》扭:《唐韻》《集韻》女久切,音紐。《佩觿集》手轉貌
。今俗謂手揪爲扭。一曰按也。又《廣韻》陟柳切,音肘。義同。又《集韻》陟救切,
音晝。挼也。
陟这个字读 治。所谓切就是读前一个字的生母加后一字的韵。广韵集韵都是宋朝的韵
书 说明从宋朝开始 这个字就有了钮与肘两个发音。
这个扭字能够很好的解释太极拳里的扭转 螺旋 缠丝 公转自转 等劲法。
那么什么地方还在用这个发音?江淮官话和部分中原官话里都用这个字表示扭 拧的意
思。只是很多人都不会写了。比如合肥老方言里把盖子拧紧 就是肘紧,说某人特别难
处叫做这个人很 肘手也就是扭手。甚至北方官话里形容人很固执,说某人怎么这么轴
。这个轴字 很可能根本就是扭、zhou3的异读。
有网友先前提出这个字... 阅读全帖
w******g
发帖数: 10018
25
来自主题: LeisureTime版 - 章诒和:若生在明清,就只嫁张岱
诗用平水韵,是因为这是对唐诗用韵的总结。宋朝人自己写词的时候,用韵已经要宽
很多了,所以清朝人对这个进行了总结,编成了词林正韵。元曲的用韵比宋词更为宽
泛,尤其是入派三声,基本取消了入声,所以当时为了区别这个,编写了中原音韵。
但是在南曲中仍然存在入声,为了区别开来,又兴起了一些韵书,其中比较好的是韵
学骊珠。
我基本上赞成诗词都用新韵,南北曲用古韵,因为仍然可以唱,如果用普通话唱出来
就会有点怪。
b********o
发帖数: 1157
26
来自主题: Literature版 - [征文] 一剪梅
多谢指教,真是学习了。多年没碰了,这次和大家讨论得很开心。
修改了
细雨绵绵夜入楼,
⊙仄平平⊙仄平(韵)
落英纷纷 (多谢CABOY)
⊙仄平平(句)
香卷风流。
⊙仄平平(韵)
晓来花重独临窗,(重,zhong, 源自'花重锦官城')
⊙平⊙仄仄平平(句)
清露峦流,
⊙仄平平(句)
犹倦梳头。
⊙仄平平(韵)
书远人遥何时休?
⊙仄平平⊙仄平(韵)
几许相思,
⊙仄平平(句)
几度离愁。
⊙仄平平(韵)
未识滋味上层楼,
⊙平⊙仄仄平平(句)
笑也含羞,
⊙仄平平(句)
枉自凝眸。
⊙仄平平(韵)

发帖数: 1
27

有些汉字骨骼清奇,它们大多在生活中不常用,是如火星文、异体字般的存在。然而,
如果遇到好奇宝宝,愿意花些心思查查这些汉字,却发现它们都是极具表达自我属性的
汉字。
它们就是汉字庞大族群——会意字。
今天就介绍几个这样的汉字,所以,童鞋们!下文全是重点,提升你汉字逼格的时刻到
了,拿好小本认真记!
在古代,这个字本来和“仁”是一个意思,代表仁爱、亲。古人用这个字,质朴地表达
了本不相干的两个人,却能和谐地在一起的美好。
然鹅!强大的网友硬是耿直地赋予这个字“不够专心、专一”的新属性。看字形,一个
字两颗心,这么解释看起来也没毛病。
所以,“忈”这个字用起来得慎重,形容两个人以上时,是褒义,透着和气融融的温馨
;形容一个人,是贬义,代表这个人不专一。还要特别提醒一句,“忈”上面的“二”
是个虚拟量词,对两个人以上的不专心也可以用“忈”表示呢,具体代表几个,还得去
问当事人!
这个字多用于地名,读音也多,现在的字典统一为“wěng”。清初顾祖禹撰写的《读
史方舆纪要》记录的 “西通奣子浦”,读“晃”;在江苏昆山,那里还有一座“奣子
桥”。基本字义就是你看到的样子:一眼看到天的晴朗无云... 阅读全帖
a*******l
发帖数: 2353
28
来自主题: MartialArts版 - 关于太极八法的重大发现。
康熙字典主要做的是辑录和简化工作,并不创造发音。 它引用的广韵,集韵都是宋代
的韵书。与有字母拼音的现代字典相比,过去的字书里声母韵母都用字来表示,反切读
音。如果做声母和韵母的字本身发生变化,这个字的读音也会发生变化。
另外汉语发音在宋末发生改变,在明清两代时期基本定型为现在的发音。
汉语古音无卷舌音的声母。在韵书里,陟为端母,也就是说当时这个字是D母。古音读
蒂。
錢大昕曰,古音陟如得。
r****y
发帖数: 26819
29
呵呵,我指的是胡适那个书单:
(一)工具之部
《书目举要》 (周贞亮,李之鼎)南城宜秋馆本。这是书目的书目。
《书目答问》 (张之洞)刻本甚多,近上海朝记书庄有石印“增辑本”,最易得。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附存目录 广东图书馆刻本,又点石斋石印本最方便。
《汇刻书目》 (顾修)顾氏原本已不适用,当用朱氏增订本,或上海北京书店翻印本,
北京有益堂翻本最廉。
《续汇刻书目》 (罗振玉)双鱼堂刻本。
《史姓韵编》 (汪辉祖)刻本稍贵,石印本有两种。此为《二十四史》的人名索引,最
不可少。
《中国人名大辞典》 商务印书馆。
《历代名人年谱》 (吴荣光) 北京晋华书局新印本。
《世界大事年表》 (傅运森) 商务印书馆。
《历代地理韵编》,《清代舆地韵编》 (李兆洛)广东图书馆本,又坊刻《李氏五种》
本。
《历代纪元编》 (六承如)《李氏五种》本。
《经籍纂诂》 (阮元等)点石斋石印本可用。读古书者,于寻常典外,应备此书。
《经传释词》 (王引之)通行本。
《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等译编) 上海医学书局
(二)思想史之部
《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 (胡适)商务印书馆。
二十二子:
《老子》《庄子》《
t******o
发帖数: 2792
30
来自主题: ChinaNews版 - 韩寒:苏轼这些死人比我差
我是挺喜欢读诗,但读得不多,主要是比较挑剔,比如“韵脚入新韵,不分前后鼻”的“七律”是不屑读的,实在是丢不起那个人。
我估计苏轼九泉下也很难能接受这么新潮的“七律”。
说实话,韵书我是常常翻的,但新韵是个什么东东还真是不知道,看到你的“七律”特意百度了一下,发现中华新韵这个词条,草草一看,发现这个东西:
5. en、eng 不通押。
古人多有 en、eng 通押现象,多见于词。现在有的地方方言中,仍有 en、eng 不分的现象,即是古音的残留。普通话中,它们的读音差别是非常明显的,不能通押。且新韵只有十几个韵部,字量大,余地大,用韵再无放宽的必要。因此,不论从“同身同韵”的标准来说,还是从具体操作的尺度来说,这两个韵部都不应再通押。
韵部表
九、文 en,in,un,ün
十一、庚 eng,ing,ong,iong

最后,我71楼一共不超过20个字,请问哪几个字可以算作“谩骂”?


七律起承转合以及议论比较难,这首习作
即使批评,也能批评到点子上,我也可
t*******h
发帖数: 2882
31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儒教典籍雕板被韩国申遗
新华网北京10月10日电 据新华社“新华国际”客户端报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
忆工程国际咨询委员会在阿联酋阿布扎比举行的第12次会议为《世界记忆名录》新增了
47个项目,除中国申报的《南京大屠杀档案》被收入外,韩国申报的《儒教雕版印刷木
刻板》也成了“世界记忆”。
申报了什么
韩国这次申报的《儒教雕版印刷木刻板》,是朝鲜李氏王朝(1392-1910)时期一系
列儒家学说相关作品的雕版印刷用木刻板。这批木刻板属于718部书籍和文献,总计
64226块,全部为手工雕刻。
718部书籍和文献创作于1460年至1956年,包括583部儒学家的作品和著作、52本新
儒家学说著作、32部与儒家学者相关的宗谱年谱、19部与儒家相关的仪式研究、18部儒
学史书、7部训蒙书、7部地理志及其他相关书籍。
在这些文献典籍中,时间最早的是1460年出版的汉语韵书《排字礼部韵略》,这部
书属于创作诗词歌赋时的音韵辞典,是当时参加科考的学子的必备参考书,因此在书名
中出现了“礼部”的字样。
这些木刻板的收藏者为305个家族和儒教研究机构,包括儒文化博物馆等。受他们
委托,朝鲜研究高级中心2014年将这些木刻板... 阅读全帖
p***r
发帖数: 20570
32
很多研究的出发点未必可靠。中古是用韵书还原,但是多数基于切韵和切韵衍生物。切
韵本身就是个怪胎,8个学者根据南北音韵综合出来的东西,包括了南北音韵,只要某
个字某地读音和别地同音字不同,就区分出来,基本也不太可能有人按这个说话。而且
就算搞综合,我们就不把大方言区来综合。就把苏州话和宁波话给综合一把,出来的肯
定也是个大怪胎。
上古汉语重构更不靠谱。基本是基于几个假定,从藏语,苗语,瑶语,缅语,泰语中大
概是汉语或者和汉语同源的词来倒推,再结合汉字的声旁,还有诗经。这些假定没几个
能非常站得住。举个简单例子,如果诗经本身韵就不严密,那以它严密为前提推出来的
语言系统就不可能是正确的。上古汉语重构类似于从巧克力来外推英文应该是qiaokeli
,其实是chocolate。。。而且这些重构还要假设上面这些语言几千年来变化不大,只
有汉语有剧烈变化。所以所有这些重构听着更象藏语,泰语之类,而绝不象现代汉语。
http://www.youtube.com/watch?v=VIkQSuZbbt0

呀。
k***g
发帖数: 7244
33
来自主题: ChineseClassics版 - 来的古音
呵呵,写了一大段,被telnet 顿没了。重新写过,录其精要。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这句话出自《史记》,应该用古韵,所以不能查《切韵》、《
广韵》之类的韵书(如鱿鱼丝所说)。而在古韵中,“熙”,“来”,“思”,“霾”等
是押韵且属于同一个韵部的,段玉裁的《六书音韵表》把它们都归入“之部”,这一点后
来研究古韵的学者是认同的,譬如罗常培,周祖谟,王力等,都把这几个字/读音 归入
“之部”。
我把“之部”的一些声韵贴上来了,扫描的质量不高,红色部分是我标注的,段玉裁说
“同声必同部”,所以声部是判断韵部的一个参考标准。
至于这些字读什么,不同学者给出了不同的假想音,王力认为“之部”的韵母应该读做
[ə]。另外也把王力的“之部”的声韵贴了上来,第二张图,红色仍然是我加注的。
s**a
发帖数: 8648
34
来自主题: Literature版 - 关于英诗用韵
那天fondlelotus提出一个很有趣的观点,说英诗不押韵的比押韵的多(押韵主要指诗
行末尾尾韵),说押韵不是英诗的特点。
我查了一下我手头的两本英诗选集,一本是poetry in English (edited by Warren
Taylor, Donald Hall, 1963年的老书),一本是卞之琳编的英诗选译。第一本是从14
世纪乔叟选起到20世纪中,第二本是从16世纪莎士比亚选起到20世纪初。我粗看了一下
,这些选诗当中不押韵的非常之少,只有这样一些:弥尔顿的失乐园选段,莎士比亚的
戏剧选段,和丁尼生的长诗选段。这些诗不押韵,但是遵守每行的音步数。其余的从
middle english的乔叟到20世纪的auden (包括莎士比亚和弥尔顿的十四行诗),韵式
有很多变化,但是都用韵。然后我查用得比较多的the new princeton encyclopedia
of poetry and poetics,其中提到1900年出版的oxford book of English verse,共
有883首诗,只有16首无韵。从14世纪现middle english诗歌到20世纪中
G***Y
发帖数: 9698
35
一个词证明广州有文化?
大洋新闻 时间: 2015-12-03 来源: 广州日报 作者: 秦松
中文系教授:任何方言都有特征词 粤语是块“三合板”
文/广州日报记者秦松
“你们说的‘打火锅’,我哋广州人叫‘打边炉’;你们说‘警察’,我哋广州人
叫‘差人’;你们说‘节省’,我哋广州人叫‘悭’……”近日,一篇微信文章《以后
再有人话广州人冇文化,你就用呢D兜巴星佢!》在网上流传。该文称要用这些来源于
古代的粤语证明粤语好犀利。
对此,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庄初升认为仅从词汇并不能证明,“任何方言都有其特
征词汇,粤语是一块‘三合板’。”不过,对于走红的两个视频,他评价构拟者很可爱
:“通过这个创意促进了人们对汉语的思考,有积极的作用。”
粤语词汇
能证明粤语很劲?
广州人到底有几“劲抽”?粤语文化博大精深,斗转星移,吸收日月精华,保留大
量古汉语词汇。你地知唔知,原来粤语源于古代!今次我就要挪出证据,“打佢地班人
脸!”在这条微信中,作者列举出了多个词汇,包括打火锅叫“打边炉”、警察叫“差
人”、节省叫“悭”、他叫“渠”、吸叫“嗍”、今天早上叫“今朝”、来叫“莅”、
全叫“咸”、年轻人叫“... 阅读全帖
f****o
发帖数: 8105
36
【 以下文字转载自 everybodydeservestruth 俱乐部 】
发信人: fuxeto (富士德), 信区: everybodydeservestruth
标 题: 高天韵:高智晟的文字–写出民族的苦难和希望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at Oct 29 19:57:03 2016, 美东)
高智晟律师的文字,总是散发着强烈的震撼。一支勇气的笔,记录时代的沉重悲愤,鞭
挞邪恶、讴歌善良、伸张正义、传递慈爱。这些篇章,完全应当被选入大学和中学教材
,列为新闻和法律专业的范文,让更多的中国人去感受一个真实的中国。
日前,阅读了《高智晟在陕北窑洞里一笔一划写书》,再次泪眼朦胧。此文由高智晟的
妻子耿和女士口述、刘晓东笔录,记叙了高律师获释后在陕北大哥家的一些生活细节,
高智晟新书出版前后的情况,以及高家亲人给予他的支持和全家人的善良无私。
朴素的语言、生动的场景,感人至深。读罢,在慨叹民族悲苦的同时,发出敬佩的共鸣
,向那些平凡而伟大的同胞,献上深深的敬意。网友写:“流着泪读完,他是中华民族
的希望!”“一个真正为民请命的正义之士!太多太多的感动,向高律师致以崇高的敬... 阅读全帖
wh
发帖数: 141625
37
来自主题: LeisureTime版 - 那些孤陋寡闻的人们(ZZ) (转载)
【 以下文字转载自 Zhejiang 讨论区 】
发信人: wh (wh), 信区: Zhejiang
标 题: 那些孤陋寡闻的人们(ZZ)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at Mar 3 19:49:29 2012, 美东)
是Leisuretime版的网友upupupu寄给我看的。正好这里聊起理想主义,我就贴出来啦。
文章里提到的美国汉学家比尔·波特写中国当代隐士的书《空谷幽兰》,后来拍成电影
《Amongst white clouds》。我刚看了个开头,好像是一个老外在北京修行。不知道有
人看过没有。
http://video.google.com/videoplay?docid=5902279151658995270
那些孤陋寡闻的人们
丁启阵
美国汉学家比尔·波特写中国当代隐士的书《空谷幽兰》,第一章《隐士的天堂》,有
如下一节文字:
我们所考察的山中,有一座叫太姥山,就在福建省东北部。在路上,我们碰到一位居士
。他把我们带到山洞前,洞里有一位八十五岁的老和尚,他在那儿已经住了五十年了。
我们交谈的过程中,老和尚问我,我反复提到的那个“毛主席”是谁。他说,他是1939... 阅读全帖
wh
发帖数: 141625
38
【 以下文字转载自 Zhejiang 讨论区 】
发信人: wh (wh), 信区: Zhejiang
标 题: 那些孤陋寡闻的人们(ZZ)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at Mar 3 19:49:29 2012, 美东)
是Leisuretime版的网友upupupu寄给我看的。正好这里聊起理想主义,我就贴出来啦。
文章里提到的美国汉学家比尔·波特写中国当代隐士的书《空谷幽兰》,后来拍成电影
《Amongst white clouds》。我刚看了个开头,好像是一个老外在北京修行。不知道有
人看过没有。
http://video.google.com/videoplay?docid=5902279151658995270
那些孤陋寡闻的人们
丁启阵
美国汉学家比尔·波特写中国当代隐士的书《空谷幽兰》,第一章《隐士的天堂》,有
如下一节文字:
我们所考察的山中,有一座叫太姥山,就在福建省东北部。在路上,我们碰到一位居士
。他把我们带到山洞前,洞里有一位八十五岁的老和尚,他在那儿已经住了五十年了。
我们交谈的过程中,老和尚问我,我反复提到的那个“毛主席”是谁。他说,他是1939... 阅读全帖
wh
发帖数: 141625
39
【 以下文字转载自 Zhejiang 讨论区 】
发信人: wh (wh), 信区: Zhejiang
标 题: 那些孤陋寡闻的人们(ZZ)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at Mar 3 19:49:29 2012, 美东)
是Leisuretime版的网友upupupu寄给我看的。正好这里聊起理想主义,我就贴出来啦。
文章里提到的美国汉学家比尔·波特写中国当代隐士的书《空谷幽兰》,后来拍成电影
《Amongst white clouds》。我刚看了个开头,好像是一个老外在北京修行。不知道有
人看过没有。
http://video.google.com/videoplay?docid=5902279151658995270
那些孤陋寡闻的人们
丁启阵
美国汉学家比尔·波特写中国当代隐士的书《空谷幽兰》,第一章《隐士的天堂》,有
如下一节文字:
我们所考察的山中,有一座叫太姥山,就在福建省东北部。在路上,我们碰到一位居士
。他把我们带到山洞前,洞里有一位八十五岁的老和尚,他在那儿已经住了五十年了。
我们交谈的过程中,老和尚问我,我反复提到的那个“毛主席”是谁。他说,他是1939... 阅读全帖
wh
发帖数: 141625
40
来自主题: Zhejiang版 - 那些孤陋寡闻的人们(ZZ)
是Leisuretime版的网友upupupu寄给我看的。正好这里聊起理想主义,我就贴出来啦。
文章里提到的美国汉学家比尔·波特写中国当代隐士的书《空谷幽兰》,后来拍成电影
《Amongst white clouds》。我刚看了个开头,好像是一个老外在北京修行。不知道有
人看过没有。
http://video.google.com/videoplay?docid=5902279151658995270
那些孤陋寡闻的人们
丁启阵
美国汉学家比尔·波特写中国当代隐士的书《空谷幽兰》,第一章《隐士的天堂》,有
如下一节文字:
我们所考察的山中,有一座叫太姥山,就在福建省东北部。在路上,我们碰到一位居士
。他把我们带到山洞前,洞里有一位八十五岁的老和尚,他在那儿已经住了五十年了。
我们交谈的过程中,老和尚问我,我反复提到的那个“毛主席”是谁。他说,他是1939
年搬进这个山洞的。当时这座山的山神出现在他的梦里,并且请求他做这座山的保护者
。从那时至今,他再也没有下过山。弟子们和当地村民给他带上来他所需要的为数不多
的物品:面粉,食用油,盐,还有每五年左右一条新毯子或一套新衣服。(明洁译文)
... 阅读全帖
wh
发帖数: 141625
41
我也觉得道不入世,不做官,超脱潇洒。儒有点像佛教里的回向品,出世(看透道不可
行)之后再入世(还是努力去行道),或地藏菩萨的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修道也有好
的,呵呵,那种清心寡欲不问世事专注内心的可能都有道家的味道。给你看以前一个帖
子:
发信人: wh (wh), 信区: Zhejiang
标 题: 那些孤陋寡闻的人们(ZZ)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at Mar 3 19:49:29 2012, 美东)
是Leisuretime版的网友upupupu寄给我看的。正好这里聊起理想主义,我就贴出来啦。
文章里提到的美国汉学家比尔·波特写中国当代隐士的书《空谷幽兰》,后来拍成电影
《Amongst white clouds》。我刚看了个开头,好像是一个老外在北京修行。不知道有
人看过没有。
http://video.google.com/videoplay?docid=5902279151658995270
那些孤陋寡闻的人们
丁启阵
美国汉学家比尔·波特写中国当代隐士的书《空谷幽兰》,第一章《隐士的天堂》,有
如下一节文字:
我们所考察的山中,有一座叫太姥山,就在福建省东... 阅读全帖
K******e
发帖数: 367
42
应该就是汉语语音的演变吧。不按韵部格律
作诗,各地的语言差异如此之大,一个地方读起来琅琅上口的诗在其它
地方念起来就完全不是那么回事。但是一味的死背佩文韵府,按照其中的
平仄韵律作诗,还是真的把古诗给做死做绝了。
前些日子读济慈的诗,济慈的文字韵律感极强,他的那些信手拈来的小
品诗(我的最爱)就不必说了,他的十四行诗虽然看起来轻松自然,浑然
天成,读起来琅琅上口,一点都不会牵强,本来以为他的韵律上就要打
点儿折扣了,没有想到,完全没有,一个一个字节查过去,perfect
rythm, stress syllables, whatever....
我想也许好的诗人和好的歌唱家一样,这种韵律感和节奏感是天生的,
背佩文韵府是背不出来的。你让他写诗不合辄不压韵,就象让高手唱歌
走调一样,他才受不了办不道哪。同样你让他按照已经死了几千年的一种
语言去写诗做词,无论这种语言和他的母语有多想近,只要他没听过,
没念过,他也只会觉得手足无措,非常的confused.象红楼梦那种一
边查韵书,一边写诗,天那真不晓得扼杀了多少天才。
比如说古体诗,唐及唐以前的还可以读。唐以后大概是因为
语言变化的缘故,
K******e
发帖数: 367
43
应该就是汉语语音的演变吧。不按韵部格律
作诗,各地的语言差异如此之大,一个地方读起来琅琅上口的诗在其它
地方念起来就完全不是那么回事。但是一味的死背佩文韵府,按照其中的
平仄韵律作诗,还是真的把古诗给做死做绝了。
前些日子读济慈的诗,济慈的文字韵律感极强,他的那些信手拈来的小
品诗(我的最爱)就不必说了,他的十四行诗虽然看起来轻松自然,浑然
天成,读起来琅琅上口,一点都不会牵强,本来以为他的韵律上就要打
点儿折扣了,没有想到,完全没有,一个一个字节查过去,perfect
rythm, stress syllables, whatever....
我想也许好的诗人和好的歌唱家一样,这种韵律感和节奏感是天生的,
背佩文韵府是背不出来的。你让他写诗不合辄不压韵,就象让高手唱歌
走调一样,他才受不了办不道哪。同样你让他按照已经死了几千年的一种
语言去写诗做词,无论这种语言和他的母语有多想近,只要他没听过,
没念过,他也只会觉得手足无措,非常的confused.象红楼梦那种一
边查韵书,一边写诗,天那真不晓得扼杀了多少天才。
比如说古体诗,唐及唐以前的还可以读。唐以后大概是因为
语言变化的缘故,... 阅读全帖
S*******C
发帖数: 7325
44
☆─────────────────────────────────────☆
cynic (cynic@mitbbs 1998->2010->?) 于 (Sat Apr 10 01:04:30 2010, 美东) 提到:
发信人: dragoncity (dragoncity),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史海:民国初年有哪种方言只“差一票”成为国语? 文摘报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Apr 9 23:17:17 2010, 美东)
文章摘自《文摘报》 作者:徐贵祥
核心提示:国音统一会议由于争吵激烈,会议的议长吴敬恒在4月22日辞职,接任的王
照也请了病假,临时由直隶的王璞主持会议。会议过程中,对有争议的字音,以多数票
决定“国音”,所以说在审定的这么多汉字中,也许有一些是“差一票”通过的,但不
存在某一个方言整体差一票被定为国语的情形。整体来说,最后的结果还是以北京语音
为“基础”,同时吸收其他方言的语音特点,如区分尖团音和保留入声,后人称之为“
老国音”。
坊间一直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当年辛亥革命成功民国建立之初,粤语一票之差成为国
语(... 阅读全帖
p***r
发帖数: 20570
45
没啥大用,算一种好奇心。
韵书的源头是切韵,切韵本来就是研讨出来的产物,杂糅当时南北两方的共同语搞出来
的怪胎,没人真按切韵说话的。
p*******n
发帖数: 1928
46
来自主题: Poetry版 - 转一篇偏激的
这个论点也不对。我不愿意多说是因为语言相当复杂,我也不过是读来而已。有一些老
先生的观点是三江七阳,四支五微之类在隋朝的时候早就不能分辨了。切韵分的音部比
平水多,所以很多音部的分别必要是要背诵的。
我的观点是,韵书总得有一部,也必然会与实际读音有所差池。所以我不在意是切韵广
韵平水还是新韵。我个人取平水只是因为网上写的好点的诗人,基本都是平水韵,方便
交流而已。

的差
x*****i
发帖数: 1329
47
《九年的家乡教育》
胡适


我生在光绪十七年十一月十七日(1891年12月17),那时候我家寄住在上海大东门
外。
我生后两个月,我父亲被台湾巡抚邵友濂调往台湾;江苏巡抚奏请免调,没有效果
。我父亲于十八年二月底到台湾,我母亲和我搬到川沙住了一年。十九年(1892)二月
二十六日我们一家(我母,四叔介如,二哥嗣秬,三哥嗣秠)也从上海到台湾。我们在
台南住了十个月。十九年五月,我父亲做台东直隶州知州,兼统镇海后军各营。台东是
新设白州,一切草创,故我父不能带家眷去。到十九年底,我们才到台东。我们在台东
住了整一年。
甲午(1894)中日战争开始,台湾也在备战的区域,恰好介如四叔来台湾,我父亲
便托他把家眷送回徽州故乡,只留二哥嗣秬跟着他在台东。我们于乙未年(1895)正月
离开台湾,二月初十日从上海起程回绩溪故乡... 阅读全帖
t*****x
发帖数: 2602
48
全文地址:
http://wp.me/p2ujzK-jY
我博客上排版要好看一些
---华丽的分割线---正文和博客相同----看了这里就没必要去看了----------
遇到自己太喜欢的话题,反而不知道怎么下笔去写,比如这个话题,小菓小时候看的英
文儿童读物。 小菓看书的历史很长,印象中一两个月大的时候我就开始给她念书了。
老美的出版市场真繁荣,童书品种多质量好,抱在怀里的小奶娃看纸板书board book还
有布书,不怕撕破,随便啃。甚至我这个变态老妈还买过洗澡书bath book,塑料的,
俺娃胖头胖脑坐着洗澡的时候还拿本书看,就是洗完之后需要把表面的水擦干,否则容
易长霉。这里,书我还是归类为玩具。感觉在这个年龄段的小孩读书,吸收知识是次要
的,我让孩子看书的最主要的目的是培养阅读习惯,因为我自己认为阅读是件很愉快的
事情。
今天主要介绍一个作者的作品:Sandra Boynton
Sandra Boynton,大学毕业于耶鲁大学,主修英文,后进入研究生院修习戏剧,因为她
的理想是做导演,显然她的戏剧生涯并没有什么成果,反而后来在写作领域崭露头角。
起初Sandra Boynt... 阅读全帖
a********y
发帖数: 474
49
想必大家都知道从中国带书或者寄书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何况书非借不能读。所以
我想如果能够相互交流,互通有无,会好很多。
欢迎跟帖。
我们家买了不少中文的童书,
比如 《大师中国绘》系列,
虎年的礼物
牛年、兔年、蛇年的礼物
古诗中国绘
上海美术出版社的拼音动画系列,
连环画比如西游记全套,民间故事,等等。
希望和感兴趣的爸爸妈妈(local最好)一起交流,互相借阅中文书给孩子们看。
谢谢啊
附录:我收藏的书单,搬运的参考。
************1******************************************
熊宝宝绘本 我的感觉系列(全七册) 儿童情绪绘本第一书!中英文 噼里啪啦系列(共7
册) 宝贝计划 (第一阶段 全48册) 乔比亲子阅读系列 歪歪兔行为习惯系列互动图画
书 亲亲小桃子(全10册)——婴幼儿成长体验图画书(0-2岁) 宝宝学说话系列 第1辑
语言启蒙(全5册) 宝宝学说话系列 第2辑 语言启蒙(全5册) 婴儿画报:乐悠悠摇
蓝书库(全十册) 乔比洗澡书系列 噼里啪啦立体玩具书(最具动感的玩具书) 左右
脑启智视图-感觉统合视觉训练系列(全... 阅读全帖
h***n
发帖数: 1275
50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转载:三国人名读音扫盲
现在的中文很混乱的一个表现就是读音,中国地域广,古代字音从没统一过,书面文字
的读法是各地人用自己的家乡话按韵书来切音,但韵书不但是按所谓的中原雅音定的,
且自唐朝以后就和口语严重脱节。
一些字口语中不常见,不能沿袭口语中代代相传的读法,所以只能依据古书切音法读,
这就造成了现在一些古代常用字读音的易错。
之所以说现在汉语语音混乱,是因为读音的依据不统一。口语中常用字,大家约定俗成
,但书上的字用切音读就是古音,况且切音所依据的字的音随时代也有流转。
现在所谓的形声字应该按声旁读音读,但这其中有些又和口语的不同,所以造成了现在
多音字等等问题。
还有语调表词性,语调随时所移等等问题也造成古音和今音的不同。
举些例子, 呆 ,现在字典上念dai,过去念ai,实际就是因为各地切音不同,无所谓对
与错,藏强还有很多的多音都是这样。以前见篇文章讲现在学生把叶公好龙的叶念做ye
是没文化,斯文扫地痛心疾首云,事实上叶字古音是 摄 ,但口语已经变为 页 了。
所以我念高中时从来不会念错字,若别人说我念错了,我便问他,他若搬出字典,我便说字
典的念法是方言念法或者字典上的音不足为据。
所以我觉得看汉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