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History版 - 四时纂要(朋友推荐的好文分享)
相关主题
达芬奇众多发明系抄袭中国古籍《农书》 (转载)原来坟墓里真的有粽子啊! (转载)
我国古代农业单产比欧洲古代和中世纪高得多95岁学者生活困顿蜗居养老院 曾是顶尖历史学家 zz
现在看来,达芬奇发明多来自中国古代典籍还不承认汉代开始文明衰落?
现在的中国类似春秋时的秦国刘正教授论文《<三代吉金文存>校释札记》
菜刀是什么时候普及到一家一户的?金字塔是怎样修建起来的
后周皇帝很大方:资产无偿分给百姓[zt]百度百科: 史习焜
我的在线历史文献库农政全书看明代马政
佛教的一些书籍中国北方的面食为什么和西方差别那么大?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纂要话题: 四时话题: 农书话题: 齐民要术话题: 农业
进入History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m*****g
发帖数: 12253
1
(一)本书的成书年代
《四时纂要》 的作者是韩鄂 ,一题作韩谔。韩鄂的事迹不详,仅在《新唐书》卷73《
宰相世系表》列有这个名字,是唐玄宗 时宰相韩休之兄偲的玄孙,没有记载任何事迹
。《宰相世系表》上还有一个韩锷,是韩休之弟的玄孙,也没有记载任何事迹。韩休死
于公元739年,下距唐亡167年,据此有学者推算,韩鄂,或韩锷可以是唐时人,也可以
是唐末至五代初人[1]。有学者根据本书作者的自序中有批评韦氏《保生月录》的话,
提出他著此书时,必在韦氏之后,时代大约是唐代末年,可能已入五代。[2]日本学者
对于《四时纂要》也做过许多的研究,也大都认为本书是唐朝的作品。因此,现在学术
界一般都采用“唐末五代说”[3]。但这种说法除了以上的几条证据之外,并没有提出
更进一步的证据,特别是古来同名同姓的人很多,本书的作者韩鄂究竟是否是开元宰相
韩休的裔孙还是缺乏可靠的证据[4]。日本学者守屋美都雄考证认为,他们系同名异人
。因此,不能根据韩休的卒年来推测本书的成书年代。另外,唐末五代也是一个较长的
历史时期,即便从唐朝灭亡的那一年(907)开始计算,到五代灭亡的那一年(960)也
有半个多世纪。因此,有必要对《四时纂要》的成书年代作进一步的确定。
我们认为,《四时纂要》 有可能是五代末期的作品。最早著录《四时纂要》为韩鄂 所
撰的《新唐书》和“宋人书目”,同时著录有韩鄂的另一本书《岁华纪丽》,而在该书
中,有称“唐玄宗 ”或“唐”的,这至少说明韩鄂在写此书时,已不是唐人,其成书
已进入五代甚至更晚。这就排除了《四时纂要》作于唐朝的可能性。《纂要》、《纪丽
》二书均不见于《旧唐书·经籍志》。《旧唐书》修撰于天福五年至开运二年间(940
-945),书中“经籍志”记载了包括《氾胜之书》 、《四民月令》 、《齐民要术》
,也包括《钱谱》、《鸷击录》、《鹰经》、《相鹤经》、《相贝经》在内的农家二十
部一百九十二卷著作,而不见有《四时纂要》。这就有二种可能性:一是《旧唐书》的
作者没有看到《四时纂要》;二是《四时纂要》还没有写出。如果是后一种可能性,则
可认为,《四时纂要》在945年前尚末出书。
最早提及《四时纂要》 一书为五代末后周(951-960)及宋初人窦俨。窦俨在958前后
,拜翰林学士,判太常寺。他在一份上疏中提到:“请于《齐民要术》 及《四时纂要
》、《韦氏月录》中,采其关于田蚕园囿之事,集为一卷,镂版颁行,使之流布”,但
这个建议没有得到采纳。[5]由此可知,《四时纂要》在五代末已完成。
综上所述,《四时纂要》 极有可能是在945至960,这十五年时间完成的。这个推测还
可以从《四时纂要》书中的内容得到一定的佐证。《四时纂要·二月》有“禳镇”一条
,其中有载:“八日沐浴。法具正月。八日拔白,神仙良日。上卯日沐发,愈疾疾。南
阳太守目盲,太原王景有沉疴,用之皆愈。”此二人都不是一般的人物,且与《纂要》
作者同时,并且可能有交往。太守谓谁?不得而知;王景却有名有姓。他极有可能是五
代末宋初的王景。据《宋史》载:“王景,莱州掖人(今山东掖县),家世力田。景少
倜傥,善骑射,不事生业,结里中恶少,为群盗。梁大将王檀镇滑台(今河南滑县),
以景隶麾下,与后唐庄宗战河上,檀有功,景尝右左之。庄宗入汴(河南开封),景来
降。累迁奉圣都虞候。清泰末(936),从张敬达围晋阳(今太原),会契丹来援,景
以所部归晋祖(后晋高祖石敬瑭 )。”[6]这是他首次与太原结缘。以后他又长期在山
西、河南、河北等地活动。一直到宋初(960),他被加守太保,封太原郡王。
此王景在历史上颇有名气。一是战功显赫。天福初(937年),王景分兵拒守州刺史范
延光占据在邺地(河南安阳)所发动的叛乱;开运二年(945),王景又与高行周等大
破契丹众于戚城。闻契丹主殂栾城(河北栾县),即间道归镇,斩关而入,契丹遁去汉
。入后周以后,王景又受世宗之命,与向拱率兵出大散关进讨,大破蜀军,斩首数万级
。二是政绩卓著。乾祐初(948),王景被任命为同平章事,会契丹饥,幽州(今北京
等地)民多度关求食,至沧州(河北沧县等地)境者五千余人,景善怀抚,诏给田处之
。又如,景在处理政事时不尚刻削,民有讼,必面而诘之,不至太过,即论而释去,不
为胥吏所摇,由是,部民便之。由于他勤政爱民,也赢得了老百姓的尊敬与爱戴。广顺
初(951),入朝,民周环等数百人遮道留之,不获,有截景马镫者。三是平易近人。
娶官妓侯小师为妻,并宠爱有加,并当时誉为美谈;有人偷了他的钱,他知道后不加追
究。性谦退,折节下士。每朝廷使至,虽卑位,必降阶送迎,周旋尽礼。
王景在当时的确是很有名气的。王景有个儿子名廷睿,廷睿,性骄傲,好夸诞,每言:
“我当代王景之子”,闻者咸笑之,因目为“王当代”。足见,王景在五代后期的确是
具有相当的知名度的。又由于王景主要活动在太原一带活动,这可能就是《四时纂要》
中称“太原王景”的原因。而从传记中可以看出,王景年轻时主要是在家乡山东莱州
掖县活动,而他与太原结缘是清泰末(936)以后的事,直到享尽天年(963)。因此,
《四时纂要》中提到的“太原王景”,很可能就是指他。由此也可证明,《四时纂要》
的成书年代当在十世纪的中后期。
(二)地区性问题
作者在“序”中列举了古人有关重农的事迹之后,讲到了本书的写作经过,提到:“余
以是遍阅农书,搜罗杂诀, 《广雅》、《尔雅》,则定其土产;《月令》、《家令》
,则叙彼时宜;采范(原文如此,当为氾)胜种树之书,掇崔寔试谷之法;而又韦氏《
月录》,伤于简阅,《齐民要术》 ,弊在迂疏,今则删两氏之繁芜,撮诸家之术数;
讳农则可嗤孔子,速富则安问陶朱;加以占八节之风云,卜五谷之贵贱,手试必成之醯
醢,家传立效之方书;至于相马、医牛、饭鸡彘,既资博识,岂可弃遗?事出千门,编
成五卷,虽惭于老农老圃,但冀传子传孙。仍希好事英贤,庶几不罪于此。故目之为‘
四时纂要’云耳。”
《四时纂要》 以“四时”(四季)为名,是一本月令体农书。按月记载各种天文(星
躔)、占候、丛辰、禳镇、食忌、祭祀、种植、修造(包括酿造、合药和某些小手工艺
制品)、牧养、杂事,最后抄录一段《月令》中的“愆忒”作结。其中真正与农业生产
有关的是种植和牧养两项,以及杂事中的几条。
从作者的序中可以看出,本书是在汇集前人的有关资料基础之上写成的,由于前人的资
料在唐以前大多出自北方 人之手,这与中国的经济文化重心长期以来在黄河流域有关
,所以本书本书内容主要以北方地区的农业为主,这也是自然的。但是,关于《四时纂
要》 的地区性问题,在史学界存在一些争议。一种意见认为,此书主要反映渭水与黄
河下游一带农业生产情况的[7];另一种意见认为,此书所反映的主要是唐末长江流域
地区农业生技术状况[8]。这里我们赞同第一种看法。理由如下:
(1)《四时纂要·二月》有“种茶 ”和“收茶子”各一条,是中国古书中关于茶树栽
培技术的最早最详细的总结,它非常具体,以致于后世一些农书或茶书的有关茶树栽培
的记载都未超出此书内容。胡道静 认为,《四时纂要》 所记载的种茶法系当时中南地
区一般茶农所掌握的栽培技术[9],据此,有人认为,《四时纂要》是南方 农书。但我
们却认为,《四时纂要》中“种茶法”的出现,正好可以得出一个相反的结论,即《四
时纂要》是北方 的农书。
南方 是茶 树的原产地,茶树在南方自生自长,所以人们对于茶树有点“熟视而无睹”
,更不会重视茶树栽培技术的总结。这种情况就如同海棠一样。宋人沈立“海棠记”写
道:“海棠虽盛称于蜀,而蜀人不甚重。”[10]苎麻 也是如此。“苎麻本南方之物”
,但在南方农书中却很少有关于苎麻栽培 技术的记载,相反在元中期尚“不知治苎”
的北方 ,却在元初的《农桑辑要》 新添了“栽种苎麻法”。同样,《茶经》 中就很
少关于茶树栽培的记载,仅仅提到“凡艺而不实,植而罕茂,法如种瓜,三岁可采。”
而对于茶叶采摘却相对详细。为什么南方人不重视茶树栽培,主要是因为南方有野生茶
树可“伐而掇之”,而在人们的观念中,野生茶叶的品质要好于栽培茶叶的品质,即陆
羽 所说的“野者上,园者次”。所以只要有野生茶叶可供采摘的情况下,南方人是不
会注意茶树栽培技术的,是也就是《茶经》中忽略茶树栽培技术而详于茶叶采摘技术的
原因。而北方却不同,由于不是茶树的原产地,没有野生的茶叶可供采摘,而必须借助
于栽培,才能品尝到茶叶的芳香。于是在《四时纂要》 中出现了“种茶法”的记载。
再说,到《四时纂要》写作的时代,茶也已不是早先的“非中国物产”,而早已进入到
中原地区了。唐朝全国产茶地已有五十多个州郡。除南方老茶区之外,河南、陕西、甘
肃等省区也都有茶叶生产。这些新发展起来的,或是即将发展起来的茶叶产区急需了解
有关的茶树栽培技术与经验,于是有《四时纂要》“种茶”的出现,除了介绍种茶方法
之外,本条最后还特地提到“茶未成,开四面不妨种雄麻、黍、穄等。”[11]而雄麻、
黍、穄等正是北方常见的农作物。因此,《四时纂要》中有关茶的记载,并不能证明《
四时纂要》是南方农书,而恰恰说明它是北方农书。
(2)《四时纂要·三月》沿袭了《齐民要术》 的说法,认为“种水稻,此月为上时”
。《齐民要术·水稻》载:“三月种者为上时,四月上旬为中时,中旬为下时。”这显
然指的是北方 的水稻播种期。现代华北单季稻作带粳 稻安全播种期为4月下旬至5月下
旬。而南方 水稻的播种期要早于北方。最早有关南方水稻播种期的记载见于《广志》
。《齐民要术》引《广志》云:“南方有蟑鸣稻,七月熟。有盖下白稻,正月种,五月
获;获讫,其茎根复生,九月熟。”这表明当时南方有的水稻品种播种期为正月。类似
于现代华南双季稻 作带水稻的安全播种期,籼稻为2月中旬至3月中旬,粳稻在2月上旬
至3月上旬。据此有人认为,《广志》所记载的可能是岭南地区的水稻品种,不能代表
整个南方地区的情况。那么,再来看一看宋代南方地区水稻播种期的情况。北宋真宗大
中祥符四年(1011年),“帝以江淮两浙稍旱,即水田不登,遣使就福建取占城稻 三万
斛,分给三路为种。”并由朝廷颁布了种植之法:“令民田之高仰者,分给种之。其法
曰:南方地暖,二月中下旬至三月上旬,用好竹笼周以稻秆,置此稻于中,外及五斗以
上,又以稻秆覆之,入池浸三日,出置宇下。伺其微热如甲拆状,则布于净地,其萌与
谷等,即用宽竹器贮之。于耕了平细田,停水深二寸许,布之。经三日,决其水。至五
日,视苗长二寸许,即复引水浸之一日,乃可种莳。”这里记载的二月中下旬至三月上
旬虽是针对占城稻而言,但却可能是当时占城稻推广地区,即江、淮、两浙地区的水稻
播种期。把这条记载与《齐民要术》比较,即使按上时计算,南方水稻的播种期,也要
早于北方半个月,甚至一个月的时间。考虑到占城稻为籼稻品种,当时江、淮、两浙的
粳稻播种期可能比之还要早上十天,即二月上旬到二月下旬。事实确实如此,据《禾谱
》 [12]记载,“大率西昌俗以立春、芒种(当为雨水--笔者)节种,小暑、大暑节刈
为早稻 ;清明节种,寒露、霜降节刈为晚稻 。”又载:“今江南 早禾种,率以正月
、二月种之,惟有闰月,则春气差晚,然后晚种,至三月始种,则三月者,未为早种也
;以四月、五月种为稚,则今江南盖无此种。”由此,看以看出,南方的水稻播种期普
遍要早于北方一个月的时间。这个结论也符合现代的情况。根据现代对于水稻种植区划
的研究,华中单双季稻作带的安全播种期,籼稻为3月下旬至4月中旬,粳稻在3月中旬
至4月上旬。综上所述,《四时纂要》 中“三月种稻为上时”显然指的是北方的情况。
由此也可以证明,《四时纂要》和《齐民要术》一样是一部反映北方农业的农书。也许
,《四时纂要》没加考虑就照抄了《齐民要术》的内容,光水稻一条不足为例,但看看
其它作物的播种期,我们就能看出,《四时纂要》中出现“三月种稻为上时”这一条并
不是的偶然的。因为其它作物的播种期上也有和水稻类似情况。
农书所载南北农作物播种期对照表
作物 北方 农书所载播种期 《四时纂要》 播种期 南方 农书所载播种期
水稻 三、四 三 正、二
麻 夏至前后十日 正
粟 二、三、四、五 二
黍 三、四、五 齐民要术

大豆 二、三、四、五、六 齐民要术 四
早油麻 三、四、五 三
晚油麻 五月中旬
豆 四
萝卜,菘 七 五
麦 八 八
同一种作物在北方 和南方 播种期的不同,其原因除了主要由于地域和季节上的差异以
外,还与种植制度有关密切的关系。还是以种水稻为例,南方水稻有早稻 和晚稻 之分
,在唐宋以后还出现了双季稻 和水旱轮作 制,如“早田获刈才毕,随即耕治晒暴,加
粪壅培,而种豆麦蔬茹。”[13]早田,即早稻田,一般都是在正、二月播种,大暑、小
暑前收获。从这条记载中可以看出,早稻的出现不仅影响到水稻自身的播种期,而且还
影响到后续作物,如豆、麦、蔬菜等的播种期。而北方始终是以单季稻为主。其播种、
收获期也基本不变,这也是南北方播种期不同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因此,从水稻的播种
期上也可以推断出,《四时纂要》 所记载的主要还是北方的农事。另外,《四时纂要
》五月杂事中提到收豌豆;八月杂事中提到收胡桃、枣。根据现代农业物候的观察,豌
豆成熟在黄淮一带为6月1日至7月1日;长江流域为5月1日至6月1日[14];胡桃果实成熟
期,长江及其以南地区为8月21日;长江以北及淮河 以南地区为9月1日;黄淮为9月11
日[15]。书中所载更与北方接近。
(3)《四时纂要》 十月中有“造牛衣;盘瘗蒲桃,包裹栗树、石榴树,不尔即冻死。
”的记载。牛衣为何物?故名思义,牛衣乃牛穿之衣。《汉书·食货志》有:“故贫者
常衣牛马之衣。”《前汉书·王章传》,“尝卧牛衣中”。《晋书·刘寔传》好学,少
贫苦,口诵手绳,卖牛衣以自给。颜师古曰:“牛衣,编乱麻为之,即今呼为‘龙具’
者。”主要用于牛畜御寒。王祯 《农书》 曰:“今牧养中,唯牛毛疏,最不耐寒,每
近冬月,皆宜以冗麻续作#紧,编织毯段衣之,如裋褐然,以御寒洌,不然必有冻洌之
患,农耕之家不可不预为储备。”[16]牛衣的采用,足以证明对牛的爱护,于是每近冬
月便要造牛衣,具体说来,便是十月。鲁明善 《农桑衣食撮要》 对牛衣的制造方法做
了详细的记载,其曰:“将蓑草间芦花,如织蓑衣法。上用蓑草结缀,则利水;下用芦
花结络,则温暖。相连织成四方一片。遇极寒,鼻流清涕,腰软无力;将蓑衣搭牛背脊
,用麻绳拴紧,可以敌寒,免致冻损。”牛衣的出现,也说明《四时纂要》为北方 农
书,南方 气候温暖,牛衣似无必要,虽然陈旉 《农书》卷中“牧养役用之宜篇”中借
用典故,劝人爱重耕牛,提到:“古人卧牛衣而待旦,则牛之寒盖有衣矣。”证明当时
南方并无牛衣。畜牧史专家谢成侠说:“古代采用牛衣足以证明对牛的重视,但只限于
冬季寒冷的北方农村”[17]。而《四时纂要》中出现“造牛衣”一事,足见是北方农书
。同样书中的到的盘瘗蒲桃,包裹栗树、石榴树,也都为北方农事,因为这些果树在南
方能够安全过冬,无须裹。
(4)有一地之农事,必有一地之农器。《四时纂要》 “十二月”中有“造农器”一条
,其曰:“收连加、犁、耧、磨、铧、凿、锄、镰、刀、斧。向春人忙,宜先备之。”
这里所记载的这些农器有些是南北通用的农器,如连加、犁、锄、镰等,更多的是为北
方 旱地农器,而真正有南方 特色的水田农器却不见记载,入唐以后,南方水田农业也
开始走上精耕细作的道路,整田农器也趋于多样,除著名的江东曲辕犁 之外,更有耙
、碌碡 、历泽等,对此,唐人陆龟蒙 在《耒耜经》 一文中有详细记载,而在《四时
纂要》中却不见这类农器的身影,也足见它反映的是北方的农事。
(5)《四时纂要·十月》“杂事”有“买驴马京中”一句,“京中”是指何处,缪启
愉说,《四时纂要》 中只有“十月”篇(四五)条“买驴马京中”,暗示着它的地区
性。大概韩鄂 居住的地区离京都不太远。唐都长安,五代的后梁都开封、洛阳(后唐
亦都此二地),因此韩鄂居住的地区当在渭河及黄河下游一带[18]。李伯重认为,唐亡
以后,杨吴、南唐先后建都于扬州、金陵,“京中”未必就是指长安、开封或洛阳,也
可能指扬州或金陵[19]。我们认为,京中应以缪启愉所说为是,这不仅仅是对京中字面
上的解释,更主要是考虑到畜牧的分布,因为驴马在南方 并不多见,在南方农书中,
有关驴马的内容非常少,而更多的是有关牛、猪,以及一些家禽的记载,农业和产中也
很少使用,而驴马则是北方 旱地农区的主要畜力,如耧锄 使用的就是驴。除京中之外
,书中还提到了太原和南阳,这也表明本书主要是以北方农业为对象的农书。
综上所述,本书所反映的是北方 农业的内容的著作,但同时也加入了一些已经传入到
了北方的南方 农业的内容。从写书的客观条件来看,国家的统一,为写作一部南北通
用的农书奠定了基础,作者完全有可能收集到当时全国各地的资料,来写作农书。从本
书的内容来看,书中继承了《齐民要术》 中,大量有关北方农业生产的内容,但同时
,也采录了一些已传入到北方的南方农业生产的内容,如,书中“种茶 ”和“收茶子
”两条。茶在《齐民要术》中被列为“非中国物产”,而在《四时纂要》 中有关种茶
的方法的记载就特别详细,而这些种茶方法,系当时中南地区一般茶农所掌握的栽培技
术。又如一月条“别羊病法”的夹注特别详细地指出:“荆湖、江浙以南,多是山羊,
可广五尺”。又南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卷二“黄梅雨 ”条所引《四时纂要》提到“
梅熟而雨曰梅雨。又闽人以立夏后逢庚日为入梅,芒种后逢壬为出梅。农以得梅雨乃宜
耕耨。故谚云:‘梅不雨,无米炊’。”但书的内容还是以黄河流域的农业生产为主。
从上面的引文就可以看出,《四时纂要》不是以南方为出发点来写作的。从书的内容来
看,书中麦的记载比稻多,符合北方农业生产的情况,其次,书中的材料主要来自集华
北农业之大成的《齐民要术》。
(三)贡献
由于《四时纂要》 是一部以北方 农业生产为主兼及南方 农业生产的农学著作。所以
,本书和《齐民要术》 相比最大的贡献则是对于南方某些农业技术的记述。这其中最
为突出的就是对茶 叶栽培技术的总结。
其次,本书还增添了一些前代农书,如《齐民要术》 等所没有记载过的作物,如,薏
苡 、薯蓣 和荞麦 等。
本书还最早记载了有关食用菌 栽培技术。书中“三月”有“种菌子 ”一条,比较详细
地记载了食用菌的两种栽培方法。
《四时纂要》 还首开农书记载养蜂 的记录。对于蜂蜜的利用最早见于《礼记·内则》
,而人工养蜂见于记载的则是晋皇甫谧《高士传》中的汉代隐士姜岐,而农书中记载养
蜂则以本书为最早,书中“六月”有“开蜜”一条,说:“开蜜,以此月为上时,若韭
花开后,蜂采则蜜恶而不耐久。”
(四)地位
《四时纂要》 在中国农学史上的地位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察,第一,作为一本月令体
农书,它和东汉崔寔的《四民月令》 相比,有继承和发展的一面。《四时纂要》和《
四民月令》在内容上是一致的,即以农、工、商来维持士大夫家庭一年四季的生计。但
是细比较起来,士、农、工、商在两本月令体农书中所占比重各不相同,首先,《四时
纂要》中作为士大夫生活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占候、择吉和禳镇给人的印象非常深刻
,据缪启愉统计,全书共698条,这方面的内容就有348条,几占全书的一半。其次,作
为士大夫生活来源的商业活动,在《四时纂要》中开始出现萎缩,仅有33条。真正保持
不变的是其中的农业生产。农业生产共有245条,是本书的主体,其中蔬菜70条,所占
比重最大,大田作物(包括粮食、油料和纤维作物),共59条居第二,这些方面大体与
《四民月令》相当。
第二,作为继《齐民要术》 之后的又一本农书,且书中的主要内容来自《齐民要术》
,它和《齐民要术》的内容相比也有发展的一面。《四时纂要》 最早记载了棉花 、薏
苡 、薯蓣 、百合、食用菌 、牛蒡、莴苣 和茶 叶,以及术、决明、黄精等多种药用
植物的栽培技术,还有养蜂 技术。在兽医 方剂方面有不少不见于《齐民要术》。油衣
、油漆用的干性油的提制,不见于以前的记载,《四时纂要》还最早记载了用麦麸作“
麦豉”的方法,干制酱黄的方法,酱油的加热灭菌处理方法等。
《四时纂要》 是继《齐民要术》 之后的又一部月令体农书,虽然它的大多数内容采自
以前的文献,但也增加了一些新的内容,并保存了不少现已失传的资料。作为农书,它
在农学理论和农业技术方面,不能和早于它的《齐民要术》与晚于它的《陈旉 农书》
相比,但仍有它一定的价值。首先,它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后周时窦俨向周世宗(
954——959)建议选刻前代农书,《四时纂要》与《齐民要术》并举;宋代天禧四年(
1020)将《四时纂要》与《齐民要术》二书一并开始校刻,随后颁给各地劝农官 ,此
外,还有不少私人刻本。这使得《四时纂要》在宋代的影响很大,宋代的一些农书,如
《橘录》 、《救荒活民书》等都提到了此书。宋后一些农书,如《农桑辑要》 和《种
艺必用》 等,都选录了不少《四时纂要》的内容,这些都说明了本书在历史上的受重
视程度。此外,本书还流传到了朝鲜,在朝鲜李朝统治时期盛极一时,“从高丽末到李
朝初,由于同元朝的关系,以《农桑辑要》、《四时纂要》为开端,《陈旉农书》、《
王祯 农书》 等很多中国农书流入朝鲜,其中利用最多的是《农桑辑要》和《四时纂要
》。”[20]对此,金容燮作过这样的解释:“朝鲜的农业由于从前受到中国华北地区农
法很大的影响,所以这二个地区的农法有类似的地方,《农桑辑要》和《四时纂要》两
书是作为把华北地区农业系统化了的东西而被接受的。”由此可见,《四时纂要》的影
响之远。这也就难怪,《四时纂要》在中国失传后,而在朝鲜却一直保留下来,而免于
失传,成为研究从《齐民要术》到《陈旉农书》六百余年农学史重要的参考资料。
其次,《四时纂要》 具有史学价值。中唐以后,正是中国经济重心由北向南的转移时
期,在中国农学史上也出现了这个转折,而《四时纂要》则可以看作是转折点,书中虽
然以北方 的农业生产为主,但也加入了一些南方 农业生产的内容。因此,本书对于研
究转折时期的社会经济史和农业技术史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1] 缪启愉:《四时纂要校释·前言》,北京:农业出版社1981年页1。
[2] 王毓瑚:《中国农学书录》 ,北京:农业出版社。
[3] 梁家勉:《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史稿》,北京:农业出版社1989页377。
[4] 余嘉锡:《四库全书提要辨证》
[5] 《宋史·窦俨传》
[6] 《二十五史》8,上海:古籍出版社,页6163。
[7] 缪启愉:《四时纂要校释》,北京:农业出版社,1981年,第31页
[8] 守屋美都雄:《四时纂要题解》山本书店昭和36年影印本《四时纂要》 。此处
据李伯重:《唐代江南 农业的发展》,北京:农业出版社,1990年,第72页。
[9] 胡道静 :读《四时纂要》 札记,《农书·农史论集》,北京:农业出版社,1985
年,26页。
[10] 引自陈思《海棠谱》卷上
[11] 《四时纂要·二月》
[12] 《禾谱》 为北宋曾安止所作,书成于北宋元祐年间(1086-1093),是为中国最早
的一部水稻品种专志。当时占城稻 已传入作者的家乡西昌(今江西泰和县)四五十年。
[13] 《陈旉 农书·耕耨之宜篇第三》
[14] 《中国农业物候图集》:图94,
[15] 《中国农业物候图集》:图135,
[16] 《王祯 农书·农器图谱集之十二》页433-434。
[17] 谢成侠:中国养牛 羊史,页82。
[18] 缪启愉:“校释前言”,《四时纂要校释》,北京:农业出版社,1981年,第3页。
[19] 李伯重:《唐代江南 农业的发展》,北京:农业出版社,1990年,第72页。
[20] 李光麟:论养蚕经验撮要,《历史学报》第28号,1965年,转自《农史研究》第
二辑,第149页
1 (共1页)
进入History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中国北方的面食为什么和西方差别那么大?菜刀是什么时候普及到一家一户的?
哪些商周时代的瓜果蔬菜俺们今天还在吃?后周皇帝很大方:资产无偿分给百姓
二十四史为什么都是帝王将相史?我的在线历史文献库
过年喝酒,突然有了一个疑问 (转载)佛教的一些书籍
达芬奇众多发明系抄袭中国古籍《农书》 (转载)原来坟墓里真的有粽子啊! (转载)
我国古代农业单产比欧洲古代和中世纪高得多95岁学者生活困顿蜗居养老院 曾是顶尖历史学家 zz
现在看来,达芬奇发明多来自中国古代典籍还不承认汉代开始文明衰落?
现在的中国类似春秋时的秦国刘正教授论文《<三代吉金文存>校释札记》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纂要话题: 四时话题: 农书话题: 齐民要术话题: 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