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Wisdom版 - 阿赖耶识与第六意识的区别是什么?
相关主题
从初转法轮到三转法论的“识”阿赖耶识是否生灭法
佛说如来藏,以为阿赖耶,恶慧不能知.金刚心
[合集] 佛说如来藏,以为阿赖耶,恶慧不能知.入胎与出胎
南傳經典中和如來藏的連繫沒有一個人不需要禪定
意根略說《法华经》的三车喻
阿赖耶识与修行 ——摘自《自在之行——佛法正道论》--华夏出版社,2010年)--陈兵佛法所说的苦和无我是否包含外物
阿赖耶识的内涵与外延诸法无我,谁在轮回?
若人生百岁 不见水老鹤 不如生一日 而得解了之講阿賴耶識,如來藏到底是耍做什麼 ?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阿赖耶识话题: 阿罗汉话题: 所以话题: 菩萨话题: 如来
进入Wisdom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l**o
发帖数: 491
1
阿赖耶识与第六意识的区别是什么?
阿赖耶识与第六意识完全是两码事。第六意识是自主的,我要思考什么问题、我想要怎
么样——这些都是第六意识主管的。当然我们也可以反省到阿赖耶识。阿赖耶识与现代
心理学讲的“无意识”有相似之处。但是,我们一般人看不见它,只有圣者才能看见。
但它起着最重要的作用。
我们的意识是能自主的,是有自我意识的;阿赖耶识完全没有自我意识,它就是一个机
器,一个心灵电脑。它在我们心灵的底层,默默地做着处理信息、储藏信息的工作。它
是无情的,我们的第六意识是有情的——我们想要达到什么目的,怎么去做。但是,阿
赖耶识不是这样。它就像一个机器一样,第六意识储藏了什么,它就保存了。保存以后
,它就会很公正地按照因果律处理。
比如说我们想要发财,这是第六意识管的。想要发财的这个愿望阿赖耶识储藏了,只能
说使你以后继续保持着想要发财的心愿。但能不能发财,第六意识也不能保证,阿赖耶
识更不能保证。它只能是按照你的所作所为处理你的信息,如果你的所作所为符合于发
财的规律——佛教讲发财是布施的果报,它处理这个果报,将来到一定的时候,它就会
处理成能够发财。如果你没有能够按照发财的规律,没有布施的福报,不管第六意识怎
么想发财,阿赖耶识也处理不出能够使你实际发财的结果。所以说它完全是无私的,很
客观、很公正的一个机器。就是我们看不到它,但是它又能决定我们的思想,能决定我
们的感情。最能决定的就是一些我们不由自主的事情。
比如说在年青的时候爱上一个人是不由自主的。谁管的呢?阿赖耶识管的。因为你的阿
赖耶识中有你现在必须要爱上那个人的种子,所以,这是一种业报。你要跟哪一个人结
婚,多一半也是不大自主的。一般人反省到这个事情的时候都是糊里糊涂,觉得好像没
有什么规律可寻,也不是自主的。还有其他一些事情,比如说你碰到一些事情要发脾气
,发脾气的根源在哪儿呢?必须要有一个因、一个缘。别人触怒了你,这仅仅是一个外
在的缘。光凭一个外在的缘,是不可能发脾气的,它必须要有一个内在的种子,这个种
子就在阿赖耶识里。各人的种子不一样,有些人阿赖耶识里的种子在处理这种事情的时
候,就不发脾气,有些人不由自主就要发脾气。凡是不由自主的东西都属于阿赖耶识。
http://read.goodweb.cn/news/news_view.asp?newsid=63849
G**W
发帖数: 1865
2
说得真不错耶,所以《成唯识论》才会说证解阿赖耶识的行者叫做见道,就是大乘法的开
悟啦, :
【已入见道诸菩萨众得真现观,名为胜者,彼能证解阿赖耶识,故我世尊正为开示。或
诸菩萨皆名胜者,虽见道前未能证解阿赖耶识,而能信解求彼转依,故亦为说。非诸转
识有如是义。】《成唯识论》卷3
然阿赖耶识还有太多甚深法义,有兴趣的学佛者应该多学习.
G**W
发帖数: 1865
3
佛於入楞伽經又這麼開示 : "阿梨耶識者。名如來藏" :
入楞伽經 (卷7)
佛告大慧。如來之藏是善不善因故。能與六道作生死因緣。譬如伎兒出種種伎。眾生依
于如來藏故。五道生死。大慧。而如來藏離我我所。諸外道等不知不覺(外道以意識覺
知種種變相境界為真心,或妄想有造物主、冥諦和梵我,總不離我和我所。只因不知不
覺如來藏故)。
是故三界生死因緣不斷。大慧。諸外道等妄計我故。不能如實見如來藏。以諸外道無始
世來虛妄執著種種戲論諸熏習故。
大慧。阿梨耶識者。名如來藏。而與無明七識共俱。如大海波常不斷絕身俱生故。離無
常過離於我過自性清淨。餘七識者。心意意識等念念不住是生滅法。
G**W
发帖数: 1865
4
佛教《心经》中的"心"是什麽心?

在佛教的 释迦牟尼佛所开示之许多经典当中,流传最广,而且大家也最有印象的,首
推《心经》这一部简短的经文。《心经》的全名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它是 佛陀
在第二转法轮时期,讲述般若无分别智的大品和小品般若诸经六百多卷的浓缩版,短短
两百多字的经文当中,把一切法的根源,法界真相本心之体性,说明得清清楚楚。任何
人想要很快地知道 佛陀说法四十年的精华,只要好好从《心经》中去了解这个本心的
体性,就可以事半功倍,在後续佛法更深入的研究或是修行中,能够快速而正确地抓到
重点,避免走冤枉路。
在《心经》的各种中文译本中,以唐朝玄奘菩萨的译文,总共两百六十个字,为大家最
熟悉的内容。我们就以这个版本,来说明《心经》中这个法界真相本心的体性。在还没
做详细说明之前,我们必须把这经文的前提叙述一下:整段经文之中完全没有出现「心
」这个字,但是因为这部经的名称为《心经》,因此所叙述的内容都是以这个法界真相
「本心」为对象在说明,这是《心经》的前提。
一丶「五蕴皆空」及「色不异空丶空不异色丶色即是空丶空即是色」
在经文的一开始, 佛陀就说观自在菩萨在修行的过程中,观照到自己的五蕴
,也就是色丶受丶想丶行及识蕴,都是空的。但是这「五蕴皆空」的「空」有两个层次
,现象界和实相界,的解释:现象界的解释是说五蕴都是空无虚幻无常的,终久都会坏
灭;但是在实相界的解释中,则是这些五蕴都是由俱有空性本质,也就是说虽然空无形
色,但却有其实质作用的「本心」所产生出来的,是故五蕴都是由空性的本心所产生。
如果只是用现象界的五蕴都是空无虚幻无常来解释,就会落入外道一切法空的「断灭论
」之中,成为「断灭空」,因此後面实相界的解释不可以省略。这一段实相界的解释,
马上由 佛陀接着开示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丶想丶行丶
识亦复如是。」所证明。如果这里所讲的「空」只是在说现象界的空无丶虚幻的话,那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就是说色(物质)就是空无丶虚幻,而空无丶虚幻就是色(物质)
,这样就会变成在空无虚幻中会产生物质,就会落入「无中生有」的窘境,连在世间法
中都无法解释得通,更何况佛法?因此这里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要从实相界来解
释,就是这个虽然无形无色,但是有实质作用的本心,藉由四大地丶水丶火丶风因缘的
和合,而产生了物质的色法,因此色法从空性本心而来,「色不异空」,而由空性本心
产生了色法,故「空不异色」。其他的四蕴受丶想丶行丶识也都是一样由空性本心所产
生,故「受丶想丶行丶识亦复如是。」
二丶法界真相本心之体性「不生不灭丶不垢不净丶不增不减」
佛陀在开示一切诸法从现象界和实相界来看的两种空,也就是现象界的空相和实相界的
空性之後,就开始说明这法界真相本心的体性是「不生不灭丶不垢不净丶不增不减」的
。「不生不灭」是说这本心从无量劫长远以前,祂就一直存在,从来没有被出生过,而
且也永远不会被消灭掉。有情众生的五蕴,含意识觉知心,都会经历一世的生死坏灭,
但是本心却永远不生不灭。「不垢不净」则是说这本心没有意识觉知心的分别性,因此
祂不会去分别污垢或是清净。「不增不减」是说由於这本心不生不灭,因此祂不会分裂
成两个,也不会从两个合并成为一个。因此,十方世界所有有情所俱有的这些「本心」
的总数永远固定不变,不会增加,也不会减少。
三丶法界真相本心在空性实相境界之中,无有现象界之一切法
接着 佛陀开示「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
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陲。」这一段
开示表面上似乎否定了一切法,因此有很多人误会而下结论说 佛陀在第二转法轮的开
示为「一切法空」,世间的一切法都是空无虚妄的。这是一个天大的误会,原因就是忽
略了这一部经文的前提为叙述法界真相的「本心」。如果把这个「本心」当做前提,从
这个本心的立场来看世间的一切法,不是从世间法意识觉知心的立场,就真的如 佛陀
所开示的,空性本心的立场中没有色法,没有受想行识之法,乃至无智慧也没有所得。
修行人因为亲证了这个无所得的法,所以才称为菩萨,「以无所得故。菩提萨陲。」
四丶结论
《心经》中整段的经文中完全没有出现「心」这个字,但是全部经文的内容都是在说法
界真相的「本心」。而这个「本心」,绝对不是夜夜会断灭的意识觉知心,本心和意识
觉知心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心。修学佛法的目的,就是要透过各种修行的法门,来找到这
个不生不灭的本心,而不是要将意识觉知心,修练到一念不生,期望最後能够变成离见
闻觉知的本心。那是绝对不可能的事,因为两个是完全不一样的心。
要分辨哪个是意识觉知心?哪个是「本心」?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用《心经》中「不生
不灭丶不垢不净」这两句话。「本心」是不生不灭的,所以任何会生灭的心,都不是这
个法界真相的本心,也就是说睡着无梦时就不见了的心都不是这个本心。「不垢不净」
则是说明这个本心没有意识心的见闻觉知性,任何会分辨垢净丶是非善恶丶聪明愚钝丶
轮回解脱等境界的心体都是第六识意识的境界,不是这个本心的体性。
《心经》中所说的这个「本心」,在经典中,根据祂的许多体性,有各种不同的名字,
例如阿赖耶识丶如来藏丶真心丶异熟识丶阿陀那识丶第八识丶真如丶如丶本际丶实际等
。虽然有许多不同的名称,但是所指的都是同一个本体,只是根据当时所要叙述的是祂
的哪一个体性,而随顺以那个体性来称呼祂。因此当在阅读经典时,能够把握这一个原
则,就不会被表面的文字所混淆,而能快速掌握经典中真正的义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
果。
G**W
发帖数: 1865
5
从初转法轮到三转法论的“识”
By 正益
从初转法轮到三转法轮的「识」。我们今天要说这个「识」的真实义。
这个识就是缘起支里面的识,可是却不是像大家所想的缘起支的「六识」,因为六识是
包括在「名色」之间,名色之中并不是 佛陀所说的这一个如来的所依识。在我们看到
缘起法里面,有一个法就叫作「齐识而还」这个识,遇到这个识,你只能够回头,不能
过彼,你不能超越这个识而再去探求衪前面有个源头。为什么?因为这个识是本有,而
且是究竟法,没有一个法可以出生这个识。所以这个识称为常住丶无生无灭的识,所以
如来以衪作为所依,所以,如来在《阿含经》里面说,这个识就叫作「如来所依识」。
因为有这个识,所以称为如来,如来因此就是成就一切诸法,成就一切智智。所以这个
识也包含一切诸法的钥匙,衪能够出生一切诸法,所以随伴着名色而出生。这个识从我
们入胎丶出胎,在婴儿时期,在少年时期,乃至中年丶老年,一直到死亡,到中阴,衪
都一直存在;然後又再一期的轮回,入胎丶出胎等等;如是,这个识一直陪伴着我们。
而在第三转法轮,是要怎麽说这个识呢?就叫作阿赖耶识。然而,转法轮有没有说阿赖
耶识这个观念呢?并没有出现阿赖耶识,可是有出现「阿赖耶」。所谓的阿赖耶就是执
取,所以众生因为有热爱阿赖耶丶喜悦阿赖耶,在这阿赖耶里面享受阿赖耶,所以有不
断的三世的缘起,众生永远在生灭法丶生死法,在世间法里面过着流转的生活丶流转的
日子丶流转的岁月;所以在小乘经典里面说,这叫作「阿赖耶」,又称为执取,又称为
执着。所以,这是南传的《阿含经》所直接显示出来的。所以,我们就可以知道,阿赖
耶衪就是一个执藏丶执取。
如果说你今天不要执藏丶执取,那会变成什麽呢?这就变成了第二转法轮《般若经》说
,说无阿赖耶,没有阿赖耶,而且一切法没有阿赖耶,也就是说一切法没有阿赖耶性。
这个体性没有什麽执藏性丶不执藏性,衪是法尔如是的,衪就是这样,所以称为如。然
后我们看到经典,这个无垢称菩萨《说无垢称经》的时候,要说要灭阿赖耶,也就是说
阿赖耶是可以灭的。这点就不要误会,阿赖耶识是可以灭的。不,阿赖耶识是不能灭的
!只是这个识因为执着的缘故,所以被众生污染,所以方便说衪的名称称为阿赖耶识,
给衪在一个识里面冠一个名称。
就像是有一个人,因为他今天作恶,所以我们称为他叫作坏人;可是如果过了一年以後
,他已经改好,我们就叫作好人。那到底他是好人还是坏人?所以,好和坏是根据环境
以及那个时空背景所决定的,好和坏不是绝对的。也就是说,阿赖耶性也是可以去除的
。因为,当一个人从好人最後修学佛法,最后变成圣人,最後他变成佛,你说他到底还
有什么阿赖耶性?还有什麽坏的性?都没有了啊!众生因为有执藏丶我爱这个所藏以及
贪婪於诸法,所以这个识完全配合,配合这个法界的缘起;所以,虽然这个阿赖耶识对
诸法是闇钝的,可是衪了知众生的心,所以能够随顺这缘起而出生一切诸法,如是不可
思议。那也代表说,这阿赖耶的体性是可以灭除的,然而这个心体却是无法灭除的;因
为这个心体就是属於这个识,这个识就是常住法!
我们在第三转法轮经典所看到,这个识衪又称为藏识,而这个识又称为法身,这个识又
称为如来藏。所以,包括世间後来所称的,他们认为如来藏不是真实有,他们认为如来
藏是梵我,他们认为如来藏是假有的法,如来藏是後代的人所编撰的;可是我们今天在
《阿含经》里面,却看到有同样的经典在说「如来藏」!就算是有人在说阿含部的经典
有些有问题,我们也不随顺。除此之外,我们从这个识里面也可以发现,如来就有说有
个常住本住法的识,这个识是你没办法灭的。
所以,今天如果这个识,称为藏识或称为如来藏,不管衪称为什麽名字,都还是这个识
;也就是说,衪一样常住,不论你喜欢或是不喜欢,衪一样在这个法界里面,衪一样保
持空性。所以,保持空性的法,衪就是对於诸法是没有觉知的。可是说诸法没有觉知的
话,会让一切众生又会误会;实际上衪能够出生一切诸法,这你必须要亲证才能够了知
。但是,在你对於衪已知的所有的特性不能完全知道之前,你必须要依止於善知识。那
我们就要说,在《楞伽经》里面有说,这个藏识丶这个阿赖耶识衪的名称不好,所以你
应当来清净衪。所以,虽然这个藏识就是真如,就是常住法,可是衪有阿赖耶性,衪会
让众生继续的流转;所以众生在喜乐之中,在苦中作乐之中,一样要靠这个识。但是,
你在修学圣道的时候,可以将这个识的内涵种子,内藏的这些种种的所有的分别丶种种
的虚妄,然后加以除灭丶更改,这个就是修学佛道所要历经的过程。
这个识又是法身,佛说,这个识和其他的识的差别是什麽呢?其他的五识,在对於五尘
境界多有领受,然後意识来统合。然後这个意就是我们说的意根,衪就属於第七识,我
们又叫末那识,衪就是会执取,执取这一切;因为有执取,所以有三界的轮转;不然,
你六识不可能到後世去,不可能到未来世去,这一世就随着这一世最後而结束。那到底
是哪一个识在流转呢?所以,就是这个末那;然而这个末那还是一样,刹刹那那都在生
灭之中,衪都是要由这个阿赖耶识来作为衪所依存。然而,末那衪没有记性,所以衪也
不了知什麽叫作阿赖耶识,衪也没办法分别,也没办法区别。所以,这个法非常难证,
这个法也非常难以思议,而且也不是菩萨一修学殊胜的法就能够证得了。衪在第一大阿
僧祇劫里面,你要到七住位,经过三十分之七(我们这样的话以三十个心来说),然後
在第七住的时候来证得;所以,要经过的岁月是非常漫长。
然而,不论众生怎麽流转,这个阿赖耶识衪的本体从无变异。衪会随着众生的污染,然
後来出生诸法,出生污染法;随着众生的清净,而出生清净的法;然而,衪本身却是没
有净垢可言。所以,这也是《心经》里面所说空的真实义,这个空三昧里面,你没有清
净,也没有染污。因为衪不触及於外法,衪没有觉知这些外法,而衪是随顺出生,乃至
於成就,乃至於灭除一切诸法。所以,这就是阿赖耶识的体性。
而菩萨经过这个修学的历程,了解阿赖耶就是因为有这样的体性,所以众生才会沦堕生
死。因此,在修学上就要一样也是要灭除这阿赖耶性。也就是说,二乘人透过我见丶我
执的断除,然後把阿赖耶性把衪加以掩盖,然後把现行断除,虽然他没有断除到现行之
後的习气,可是他一样可以让这些法不再出生,现法不再出生以後,他就可以说他已经
是入灭。然而,菩萨却不能如此。所以菩萨必须要发真实心丶发菩提心,然後你才能够
知道这个八个识衪个别的体性是如何。因为到时候,再往善知识追寻的时候,可以领略
这一些种种的法,对於善知识所说的阿赖耶就会相信。
知道说,我因为有执藏这个法,所以才会生生世世被这个法系缚。我执藏的法有贪丶有
瞋丶有痴,在里面心性的咦鳎覉滩氐脑挘秦斩洝⒚鹊龋@些都是属於污染的
,而且这些法都是属於生灭法,它是不究竟的,它是会变的。所以,变异之法不是我,
不是我所之法。如果真的是我的法,它属於我,它就应该永恒,无所变动,而且我不应
该受到其中的苦痛,我不应该受到其中的生死;如果真的是我,应该没有生也没有死,
而且在心行上可以自主。
然而,这个阿赖耶识以及如来藏,衪们却是无我性的。也就是说,众生说想要从这里得
到我,可是他们却得到一个无我之性的如来藏,无我之性的真如,无我之性的阿赖耶识
,乃至最後成佛称为无垢识。只有在成佛位的时候,这个位次的时候,这个果位的时候
,这个究竟位的时候,这时候这个识才会有善十一的心所法,才会有五别境的心所法,
才会有人们所更难以思议的丶菩萨所更难以思议的法;可是在这中间的过程,衪是属於
闇钝的。所以这些闇钝是因为我们遮障衪,因为我们一样没有真正的清净,将所有染污
的种子的这些法丶这些业种都已清净;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如来藏衪并不会自身现起衪
所有的自身的自受用功德。所以,我们来看这个法,确实是深奥难解。然而,如果不是
这样的法存在,那众生轮转,那你应该知道自己前辈子,应该知道自己後辈子;因为如
果说你所证的涅盘是实际的——然而却没有这样的实际法存在。
那有的众生说:「不对啊,我能够知道修禅定的法,我可以知道过去丶现在与未来。」
然而他所知道的,却是有时候就没办法现起这个神通,或是说他的神通有他的极限。那
你问他:「你为什麽有时候无法现起这个神通呢?为什麽?为什麽你的神通会有极限?
会有不能跨过的劫?到某一个劫,你就不能够过去?为什麽?」他也不知道!也就是说
,众生即使说他想要与佛较量所有一切功德体性,想要说他遍知一切法,都是不可能的
。因为,这个阿赖耶识你必须要亲证,对於之中的所有的一一法,都必须要完完全全亲
证,不能有一个法遣漏;所以因为这样,所以可以称为佛。所以,佛是证知如来藏识—
—这个阿赖耶识里面的全部。
等到有一天,你对於这个执藏性,已经可以灭除了,这个阿赖耶识就不再称为阿赖耶识
了。那你说,那衪要称为什麽?衪已经成佛了吗?没有!这时候只是菩萨阶位的一个阶
段而已,你这时候就称为异熟识。实际上,这异熟识一直地存在着,这个名称是一直跟
着这个识的。异熟意思就是说异地而熟,你要到一个地方,你的因缘果报会成就,然後
你要到另外一个时空,这个因缘果报会成就,成就轮回丶轮转等等,也成就菩萨在生死
法中的一切诸法。所以,这个识是直接呼应了初转法轮的识。
所以,不管众生如何地厌弃衪丶讨厌衪,这个识存在,而且这个识就是真如。所以在第
三轮法轮的时候,更深的经典的时候,就会说真如有「七真如」。所以,《楞伽经》在
说阿赖耶识的过程中,也在说真如,也说真如的体性,包括《解深密经》,《解深密经
》就把这个七真如的义理说出来。所以,真如是众生所不能理解的,包括说邪行真如;
所以,即使是说《楞伽经》没有说非常清楚,可是一样有许多的经典,在第三转法轮把
这个甚深的义理,把它说出来。邪行也有真如,也就是说,跟你《般若经》所说的贪有
真如丶瞋有真如丶痴有真如,是一个意思的,一切法中就是有真如。不管你轮转与否,
一切众生身中都有如来,只是这个名色之中,你的如来衪无法彰显自己的功德;但是确
有自性的如来,衪是遍一切众生性而平等的,遍一切法界性而平等的。所以,就是这个
识。
所以,今天我们看到许多人,他对於这个如来藏是有疑惑的,因为他不肯相信如来藏就
是法身。因为这个藏识是属於诸佛的境界,以及修学圣道的菩萨清净位的境界,所以证
悟这个法是属於菩萨不能够逃避的一个职责,所以应当亲近善知识来求取这个法。所谓
的经典过於深奥,所以就会有菩萨造论,菩萨造论的话,就会让这个三藏之法可以流传
,经丶律丶论。所以,应该亲近善知识来知道什麽叫作阿赖耶识,亲近善知识知道什麽
叫如来藏,而是不应该一味的否定。因为 佛陀说:毁谤大乘教就是一阐提,就是没有
善根的人!然後,毁谤大乘教是毁谤什麽?就是毁谤这个如,就是毁谤这个真如,就是
毁谤这个识,就是毁谤这个阿赖耶识,就是毁谤如来。因为,如来就是无垢识。
如来的所依识,就是完全无垢清净,连种子都清净,不只有体性清净,而是一切清净。
所以,如来说这是本住法,你不能够把衪拿掉。这个本住法,如来不说一字,因为如来
无可说,因为衪常住於人间,如来还没有成就如来果位的时候,这个法就是存在,存在
一切於众生,但是众生却不能了解衪。所以在《华严经》就说要转,转这个什麽?转阿
赖耶性成本觉智——本觉的智慧,所以在第三转法轮就会提到唯识是转识成智,因为你
转不好这个执藏。然後让这个法能够开通丶能够流动,让这个法能够有真正寂灭,能够
遍於一切法而显示空性;所以,这样的法才是本住法,才是实际法,才是如。所以,我
们今天看到有些外道,他们一样在讲这个法,可是他们却是很不幸地,却是误解这个法
。所以,不论是出家在家,如果说这个法是有问题的,佛陀说,如果你将这个法认为衪
是可以灭,你就跟外道的断灭见是一样的,因为你这样就使得你没有一个本住法丶常住
法存在。
所以,阿赖耶性确实是可以灭,而且这个阿赖耶,它也必须要在菩萨位的时候,把它予
以灭除。虽然菩萨有贪丶瞋丶痴等等,可是如来却是赞叹这些菩萨,不是说他们修行比
较好,不是!是说他们愿意发菩提心,所以,虽然他们的所证还没有及得上阿罗汉,可
是 佛说,阿罗汉就算再多都不是佛子,都是跟佛法没有真正因缘亲厚的。只有这些菩
萨,虽然在贪瞋痴里面随意这样过活,甚至流转,可是他们却想要成就佛果,来救护一
切众生。所以,在如来心目中,认为这些不急着快速断除贪瞋痴的众生,却愿意在生死
法中这样来作流转,来修学圣道,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佛子。
所以,我们今天再来看到,不管是初转法轮丶二转法轮丶三转法轮,它们讲的法,佛法
所要说的一贯的义理,并没有改变。缘起法来作为核心,说缘起法是佛,成就是佛,亲
证真如是佛,亲证空三昧是佛;亲证阿赖耶识,到清浄阿赖耶识所有的种子,里面清净
,这样会成就佛果。所以我们看到,佛法是越说越深奥,佛法是越深越将理路说得非常
的清楚。
乃至还有一部经典叫作《楞严经》,《楞严经》里面有针对这个如来藏,也就是说这个
阿赖耶识,来作一个更深入的理解,更深入的解说,来说:为什麽我们叫作这五蕴法?
这五阴法如何能够断除衪的现行以及习气?这个五阴什麽时候灭尽?所以《楞严经》有
说,这五阴境界是怎样来出生,怎样众生来贪着丶染着,怎样产生五十阴魔。这意思就
在说,当这些法出现的时候,你什麽时候可以把五阴灭尽呢?最後在佛果那一位的时候
,识阴可以种种灭尽所有的习气,然而这一个异熟识,就在那个时候成为无垢识。所以
,这就是佛法真实义。
n********a
发帖数: 4
6
可喜可叹
l**o
发帖数: 491
7
谢谢您随喜赞叹。

【在 n********a 的大作中提到】
: 可喜可叹
f*******8
发帖数: 3612
8

............
......
这句话怎么解释?如果直接按字面解释的话,感觉有问题的。
痴就是无智慧,不明白。
不急着断“痴”是什么意思?
是说我本来明白,假装不明白。
那其实是已经断了痴了,不能说不急着断痴。
还是本来就不明白,也无法当下搞明白,强说我不想明白?
这个说法很流行,但我总觉得好像和佛法里的“三界火宅、救燃眉之急、少水鱼”等等
比喻不一致。
-----------
我觉得如果要是讲求说话逻辑一贯的话,
我可以说,我不急着断痴,不急着求智慧,因为我也不明白、或不认可智慧的重要性。
(这相当于明说我对佛说的不一定认可,或自己还有一定的惰性,难以一下子克服。
这样说,最少逻辑上是通的)
但不能说,我不求智慧是为了更好地救别人和自己,
如果如他所说,既然没智慧能更好地救人,那佛成佛是怎么了?
所以:原文中“在如来心目中,认为...”到底根据何在?
什么时间:如来心中认为自己成佛成错了,断了痴得大智慧是错了?
贪嗔痴和戒定慧相对。
到底这个痴,说的是什么痴?除非他有细分,否者岂不是否定了佛的做法?
=========
我这也是有感而发,第一次是几年前听到某人说,他们的法师教导人不要急着成
阿罗汉,否则就成不了佛了。
当时听了,吓我一跳,怎么人们会明目张胆地否定佛的教导,要知道当年
佛弟子很多都是成阿罗汉的,佛也没说他们不如菩萨,难道佛还不如现在的法师更明白
么?
现在这个时期到底怎么回事了?
再一个就是谈论佛的本怀或本义的,到底根据何在?有没有可能误解?
就好像说,一个人转述的时候,很多可能是对的,但是偶尔是不是也有分不清自己的本义
和佛的本义的差别?

【在 G**W 的大作中提到】
: 从初转法轮到三转法论的“识”
: By 正益
: 从初转法轮到三转法轮的「识」。我们今天要说这个「识」的真实义。
: 这个识就是缘起支里面的识,可是却不是像大家所想的缘起支的「六识」,因为六识是
: 包括在「名色」之间,名色之中并不是 佛陀所说的这一个如来的所依识。在我们看到
: 缘起法里面,有一个法就叫作「齐识而还」这个识,遇到这个识,你只能够回头,不能
: 过彼,你不能超越这个识而再去探求衪前面有个源头。为什么?因为这个识是本有,而
: 且是究竟法,没有一个法可以出生这个识。所以这个识称为常住丶无生无灭的识,所以
: 如来以衪作为所依,所以,如来在《阿含经》里面说,这个识就叫作「如来所依识」。
: 因为有这个识,所以称为如来,如来因此就是成就一切诸法,成就一切智智。所以这个

G**W
发帖数: 1865
9
这里所说的阿罗汉是指定性声闻,也就是不迴心的阿罗汉,当他们此生能断尽见惑及思惑
后,捨报时断尽自我,入无餘涅槃,从此三界中这个有情便消失了,没有了.一切眾生的福
址及法身慧命跟他们不再有关係,因為他们不再存在.
而不急着快速断除贪瞋痴的众生,意思是指那些不急著断尽思惑或者能迴心度眾的阿罗
汉,由於具大悲心而选择继续受生於三界广度有缘,续佛慧命,也就是泛指迴心大乘法的
菩萨啦.
这些道理,如果相信大乘经典,有很多 佛陀的开示,法华经中的三车喻就是很明白的例子
:
老翁告诉孩子们已经在外面準备了羊车、鹿车及牛车等三辆车子(分别比喻為声闻、
缘觉、菩萨道三乘)送给他们,孩子们才出来,老翁从而诱使他们脱离苦境,最后送给
他们最好的大白牛车(佛乘)。羊车、鹿车、牛车三车,是藉此渡眾生学习佛乘(真正
唯一的离苦之法),这称為开三显一之法。大白牛是最华丽非凡的,乘坐之后,便能永
远在浩瀚宇宙中自由自在地飞翔。
定性声闻指就是指只滿足於羊车就走人的那些人.

【在 f*******8 的大作中提到】
:
: ............
: ......
: 这句话怎么解释?如果直接按字面解释的话,感觉有问题的。
: 痴就是无智慧,不明白。
: 不急着断“痴”是什么意思?
: 是说我本来明白,假装不明白。
: 那其实是已经断了痴了,不能说不急着断痴。
: 还是本来就不明白,也无法当下搞明白,强说我不想明白?
: 这个说法很流行,但我总觉得好像和佛法里的“三界火宅、救燃眉之急、少水鱼”等等

f*******8
发帖数: 3612
10

这个“不迴心的阿罗汉”的例子,你是根据什么经典?
法华经里退位不听的好像不是阿罗汉。
而且你这里的说法和法师文章里的说法不一致吧。
你这里的说法是菩萨是已经经历过阿罗汉阶段的,然后附加“更高的条件。
而法师的文字里,菩萨可以不如阿罗汉明白。
三车比喻,我的理解不管你求哪个车,都是以脱离火宅为先。
脱离火宅的,是不是就是已经阿罗汉了?这一点不是很清楚。毕竟只是比喻。
但不管怎么说,法华经也是强调要先出来火宅再说。没说哪一辆车是在火宅之内的。
如果连火宅都出不了,谈论外边有什么车,有意义么?
但法师的文里,所表达的意思是,三车一个都不要,呆在火宅里学习才是菩萨。
这样的话,火宅比喻的含义就被取消了。
这给人的矛盾印象就是:佛在火宅外边放各种车,就是想引佛子出火宅,别管什么车,
先把孩子引出来再说。
但是有人在火宅内说,别别别,出去你就不是菩萨、不是佛子了。你到底想不想做菩萨
了?
等等

【在 G**W 的大作中提到】
: 这里所说的阿罗汉是指定性声闻,也就是不迴心的阿罗汉,当他们此生能断尽见惑及思惑
: 后,捨报时断尽自我,入无餘涅槃,从此三界中这个有情便消失了,没有了.一切眾生的福
: 址及法身慧命跟他们不再有关係,因為他们不再存在.
: 而不急着快速断除贪瞋痴的众生,意思是指那些不急著断尽思惑或者能迴心度眾的阿罗
: 汉,由於具大悲心而选择继续受生於三界广度有缘,续佛慧命,也就是泛指迴心大乘法的
: 菩萨啦.
: 这些道理,如果相信大乘经典,有很多 佛陀的开示,法华经中的三车喻就是很明白的例子
: :
: 老翁告诉孩子们已经在外面準备了羊车、鹿车及牛车等三辆车子(分别比喻為声闻、
: 缘觉、菩萨道三乘)送给他们,孩子们才出来,老翁从而诱使他们脱离苦境,最后送给

相关主题
阿赖耶识与修行 ——摘自《自在之行——佛法正道论》--华夏出版社,2010年)--陈兵阿赖耶识是否生灭法
阿赖耶识的内涵与外延金刚心
若人生百岁 不见水老鹤 不如生一日 而得解了之入胎与出胎
进入Wisdom版参与讨论
G**W
发帖数: 1865
11
阿罗汉走人时最具代表性的说法 : 『长揖世间, 我身己尽, 梵行己尽, 不受後有』,
如果没有了後有, 就是没有下一生了, 这就是典型的定性声闻阿罗汉, 也就是一般谓的
二乘解脱道, 解脱於三界的分段生死.
然《妙法莲华经》里面有一段记载 : 【舍利弗!十方世界中尚无二乘,何况有三?舍
利弗!诸佛出於五浊恶世,所谓劫浊丶烦恼浊丶众生浊丶见浊丶命浊;如是,舍利弗!
劫浊乱时,众生垢重,悭贪嫉妒,成就诸不善根故,诸佛以方便力,於一佛乘分别说三
。舍利弗!若我弟子,自谓阿罗汉丶辟支佛者,不闻不知诸佛如来但教化菩萨事,此非
佛弟子丶非阿罗汉丶非辟支佛。】(《妙法莲华经》卷一)
这样就可以知道说,方便把佛法区分为解脱道丶佛菩提道。也就是说,依於行者所修证
的内涵不同,根性不同而方便建立了大乘丶小乘的名称。
现在来说,为什麽大乘法函盖小乘也就是二乘法?因为这样的缘故,所以把大乘丶小乘
这个名称都舍弃掉,然後只说一佛乘。
因为大乘菩萨证悟明心之前,有一个部分修证的内容是跟二乘人是相通的,那就是断我
见的部分——分证解脱果的一部分;然後菩萨主要是在般若慧上的修证去努力,而不急
於在解脱果上进一步去圆满修证。可是,这样的修证非不进一步去圆满解脱果,而且最
後反而胜过阿罗汉丶辟支佛在解脱果上的修证的证量。这是怎麽说呢?因为,菩萨努力
在般若慧上的修证的同时,分分转依如来藏的清净性丶涅盘性,而在解脱果分证反而变
成一个副产品。当菩萨能够入地的时候,他也一样要降伏性障如阿罗汉,这个时候他并
不是不能断我执,是故意不断;因为要留一分思惑来润未来生,这样才能够继续去利乐
有情丶迈向佛道。乃至七地满心以後,虽然不得不断我执,而且又进一步断烦恼障的习
气种子,那这个部分就远不是阿罗汉丶辟支佛在解脱果上的证量所能比拟的!因为菩萨
这个时候又有深妙的实相上的智慧,这是从明心见真开始,阿罗汉丶辟支佛所不能了知
的智慧. 所以说佛菩提道上,菩萨虽然主要在般若慧上的修证,但是,二乘的解脱果以
及其所证的智慧,菩萨一样也证。所以说,三乘的法其实是汇归於一佛乘的佛菩提道,
那就立名为一佛乘。

【在 f*******8 的大作中提到】
:
: 这个“不迴心的阿罗汉”的例子,你是根据什么经典?
: 法华经里退位不听的好像不是阿罗汉。
: 而且你这里的说法和法师文章里的说法不一致吧。
: 你这里的说法是菩萨是已经经历过阿罗汉阶段的,然后附加“更高的条件。
: 而法师的文字里,菩萨可以不如阿罗汉明白。
: 三车比喻,我的理解不管你求哪个车,都是以脱离火宅为先。
: 脱离火宅的,是不是就是已经阿罗汉了?这一点不是很清楚。毕竟只是比喻。
: 但不管怎么说,法华经也是强调要先出来火宅再说。没说哪一辆车是在火宅之内的。
: 如果连火宅都出不了,谈论外边有什么车,有意义么?

G**W
发帖数: 1865
12
另外您对大乘, 二乘的果判也可以探讨一下,
二乘法上的果判 :
一须陀洹果梵语须陀洹。华言入流。又名预流。即初果也
二斯陀含果梵语斯陀含。华言一来。即第二果也。
三阿那含果梵语阿那含。华言不来。即第三果也。
四阿罗汉果梵语阿罗汉。华言无学。即第四果也。
但是大乘法上的修证是以菩萨五十二阶位来判 :
《菩萨璎珞本业经》五十二位, 所谓 :
10信位, 10住位, 10行位, 10回向位, 10地 加等觉, 妙觉 total 52阶位
二者之间的异同部份, 大德您有时间可以看看, 这个大乘二乘的修证果判, 很多人可能
没接触过.
f*******8
发帖数: 3612
13

这句话,到底怎么解释,还有得说吧。而且不知道它的原始出处,上下文。
比如“长揖世间”,我们依文而解,也可以把“世间”解释成“因惑而产生的幻像”,
“世间”在和“出世间”相对时,以世间为惑,出世间为无惑的话。
长揖世间,也可以解释成,从此离开了无明。
我身已尽,也可以解释成,既然已经断了我执了,此身当然也不以为我,那自然就尽了。
那这句话也可以说,表明断了我执而已。
不受后有,也不一定就是乌有。
因为没有证量,不知上下文,那就可以有各种解释,不一定就是常人常识的解释吧。
这一段,我的理解,只是在批评那些未证言证的人。
那些人自认已证,实际上并没有证阿罗汉,所以佛说:
[又、舍利弗,是诸比丘、比丘尼、自谓已得阿罗汉,是最后身,究竟涅槃,便不复志
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当知此辈皆是增上慢人。
所以者何。若有比丘、实得阿罗汉,若不信此法,无有是处。]
其中关键就是“若有比丘、‘实得’阿罗汉”。
意思是说,如果一个比丘真的证了阿罗汉果,他不可能不信我说的菩萨道。
不信的,是假阿罗汉,或自认的阿罗汉。
我觉得这样理解的话,法华经就和佛法历史不矛盾。历史上,佛弟子证阿罗汉,
也并没有说他们就不能做菩萨,不能成佛了。
因为不管怎么解释经典,大乘经典不应该和历史事实冲突。
-----------------------------------------------
也见过这一段被人们理解为另一种样子,就是理解成:“那些人得了阿罗汉,就不求上
进,不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我觉得这种误解的根源可能是在那个“自谓”。
“自谓”有两种可能的理解,
1、 一种是“自以为既然已经这样了,那也就满意了”,既然我已经得了读了高中了,
那就不错了。这是根据事实而产生的自我满足满意。
2、另一种是,“自认为、自称”,其实不是,只是“自认为是”,自称而已。
按经里的上下文看,应该是第二种,属于未证言证的假阿罗汉。因为佛跟着就说真阿罗汉
不是这样。
但以前见过有些地方的人就因此误读而误解阿罗汉。

【在 G**W 的大作中提到】
: 阿罗汉走人时最具代表性的说法 : 『长揖世间, 我身己尽, 梵行己尽, 不受後有』,
: 如果没有了後有, 就是没有下一生了, 这就是典型的定性声闻阿罗汉, 也就是一般谓的
: 二乘解脱道, 解脱於三界的分段生死.
: 然《妙法莲华经》里面有一段记载 : 【舍利弗!十方世界中尚无二乘,何况有三?舍
: 利弗!诸佛出於五浊恶世,所谓劫浊丶烦恼浊丶众生浊丶见浊丶命浊;如是,舍利弗!
: 劫浊乱时,众生垢重,悭贪嫉妒,成就诸不善根故,诸佛以方便力,於一佛乘分别说三
: 。舍利弗!若我弟子,自谓阿罗汉丶辟支佛者,不闻不知诸佛如来但教化菩萨事,此非
: 佛弟子丶非阿罗汉丶非辟支佛。】(《妙法莲华经》卷一)
: 这样就可以知道说,方便把佛法区分为解脱道丶佛菩提道。也就是说,依於行者所修证
: 的内涵不同,根性不同而方便建立了大乘丶小乘的名称。

G**W
发帖数: 1865
14
的确有定性声闻 (不迴心阿罗汉)的开元 :如
《楞严经》曰:「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於寂灭,精妙未圆。於命明中,
分别精麤,疏决真偽,因果相酬,惟求感应,背清净道:所谓见苦断集,证灭修道。居
灭已休,更不前进,生胜解者,是人则堕定性声闻。
五性(名数)法相宗所立。一切眾生之机类,分為五性,而定成佛不成佛:
一、定性声闻,有可开阿罗汉果之无漏种子者。
二、定性缘觉,有可开辟支佛果之无漏种子者。
三、定性菩萨,有可开佛果之无漏种子者。
四、不定性,有二种三种之无漏种子者。此中有四种:一、菩萨声闻不定,有佛果与罗
汉果之二种子者。二、菩萨缘觉不定,有佛果与辟支佛之二种子者。三、声闻缘觉不定
,有罗汉果与辟支佛之二种子者。四、声闻缘觉菩萨不定,有罗汉果与辟支佛与佛果之
三种子者。
五、无性,无三乘之无漏种子,但有可开人天果之有漏种子者。

了。

【在 f*******8 的大作中提到】
:
: 这句话,到底怎么解释,还有得说吧。而且不知道它的原始出处,上下文。
: 比如“长揖世间”,我们依文而解,也可以把“世间”解释成“因惑而产生的幻像”,
: “世间”在和“出世间”相对时,以世间为惑,出世间为无惑的话。
: 长揖世间,也可以解释成,从此离开了无明。
: 我身已尽,也可以解释成,既然已经断了我执了,此身当然也不以为我,那自然就尽了。
: 那这句话也可以说,表明断了我执而已。
: 不受后有,也不一定就是乌有。
: 因为没有证量,不知上下文,那就可以有各种解释,不一定就是常人常识的解释吧。
: 这一段,我的理解,只是在批评那些未证言证的人。

f*******8
发帖数: 3612
15

--------
怎么能这样解释经典?
虽然这段的细节不是很明白,但是大体上应该是明白的,
那明明就是说的堕入识阴区的修行者所犯的错误。既然是堕入识阴,那显然不是阿罗汉,
因为阿罗汉已经破了五阴,五阴当然包括识阴。
以这一段文字来当成是阿罗汉的行为,进而贬低阿罗汉,宣扬自己是菩萨道,这不是太
低级的错误了么?
虽然不能理解每一个字的含义,但是整个段落的含义还是清楚的吧:
这一段是说那些修行者的程度,虽然“已灭生灭”,但是,“而於寂灭,精妙未圆。”
就是说他们并没有证到“寂灭”(解脱),并不圆满。
这一段是说,他们在这种程度下,开始追逐某些感应、预测(?)因果.
这一段是说,他们这种做法是背离了“清静道”,
“所谓”,就是他们自认为而已,
“他们所谓的”"见苦断集,证灭修道。",只是他们自认为而已。
“居灭已休,更不前进,”
这还是前面的“所谓”,就是他们自认为已经修好了他们所谓的“苦集灭道”,所以不
再努力了。
“生胜解者,是人则堕定性声闻。”
生胜解,就是心里升起这种认定了,不可更改。
这种人就堕入“定性声闻”。
--------------
总之,这里应该看不出来什么地方在说阿罗汉。
不知道什么人开始把这些当成对阿罗汉的描述的。

【在 G**W 的大作中提到】
: 的确有定性声闻 (不迴心阿罗汉)的开元 :如
: 《楞严经》曰:「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於寂灭,精妙未圆。於命明中,
: 分别精麤,疏决真偽,因果相酬,惟求感应,背清净道:所谓见苦断集,证灭修道。居
: 灭已休,更不前进,生胜解者,是人则堕定性声闻。
: 五性(名数)法相宗所立。一切眾生之机类,分為五性,而定成佛不成佛:
: 一、定性声闻,有可开阿罗汉果之无漏种子者。
: 二、定性缘觉,有可开辟支佛果之无漏种子者。
: 三、定性菩萨,有可开佛果之无漏种子者。
: 四、不定性,有二种三种之无漏种子者。此中有四种:一、菩萨声闻不定,有佛果与罗
: 汉果之二种子者。二、菩萨缘觉不定,有佛果与辟支佛之二种子者。三、声闻缘觉不定

v*******e
发帖数: 1715
16

错误太多了。
第六识就是意识,--但不必提什么自主。 自的定义就足够困难了。
潜意识应该对应第七识,这里首先取什么为我,以及基于我的好恶的取舍烦恼。
阿赖耶就是存储所有的经历。从里面取什么,是第七识做的。
如果不取但只观察,就是用阿赖耶。
意识只是一个投影,因为我们用这个层面的东西思考和说服自己。
但不用意识,我们也能懵懂但清晰地感觉到自我的存在和好恶。它虽然无法借助
思维语言沟通,但不是不存在。更和所谓的自主无关。
很可能不是意识管的。只是投射到意识上。
爱一个人是阿赖耶,怎么前面想发财是第六识呢?
...原理是抄的啊。。。我白回了。

【在 l**o 的大作中提到】
: 谢谢您随喜赞叹。
f*******8
发帖数: 3612
17

这个其实我也一早就看到了,他谈论6识八识,就是没搞清楚7识的位置。
然后六、八肯定也混乱。
不过觉得没法说。。。
当时还查了一下,好像还是个名人写的。。。
个机
。它
,阿
以后
只能
赖耶
于发
就会
识怎
,很
定我
的阿
人结
像没
脾气
个外
个种
的时
识。

【在 v*******e 的大作中提到】
:
: 错误太多了。
: 第六识就是意识,--但不必提什么自主。 自的定义就足够困难了。
: 潜意识应该对应第七识,这里首先取什么为我,以及基于我的好恶的取舍烦恼。
: 阿赖耶就是存储所有的经历。从里面取什么,是第七识做的。
: 如果不取但只观察,就是用阿赖耶。
: 意识只是一个投影,因为我们用这个层面的东西思考和说服自己。
: 但不用意识,我们也能懵懂但清晰地感觉到自我的存在和好恶。它虽然无法借助
: 思维语言沟通,但不是不存在。更和所谓的自主无关。
: 很可能不是意识管的。只是投射到意识上。

1 (共1页)
进入Wisdom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講阿賴耶識,如來藏到底是耍做什麼 ?意根略說
被误解的大乘修行阿赖耶识与修行 ——摘自《自在之行——佛法正道论》--华夏出版社,2010年)--陈兵
如来藏之体性--八不中道阿赖耶识的内涵与外延
佛教《心经》中的心是什么心?若人生百岁 不见水老鹤 不如生一日 而得解了之
从初转法轮到三转法论的“识”阿赖耶识是否生灭法
佛说如来藏,以为阿赖耶,恶慧不能知.金刚心
[合集] 佛说如来藏,以为阿赖耶,恶慧不能知.入胎与出胎
南傳經典中和如來藏的連繫沒有一個人不需要禪定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阿赖耶识话题: 阿罗汉话题: 所以话题: 菩萨话题: 如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