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topics

全部话题 - 话题: 五戒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
G*******s
发帖数: 4956
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佛教经典
佛教的聖典是「經」「律」「論」三大典藏,也就是所謂之三藏,本書所集二三六篇經
藏解釋,不僅介紹其出處,且將經典、戒律典論內容逐條介紹其內容使學習佛教理論者
能深入淺出的認知。
本書所指經,就是梵語的義譯記載佛教始祖釋迦牟尼所說的教義,「律」亦是梵語譯音
,是將當年的教團生活規則作為學佛的戒律,論是將佛教教義加以詮譯,因而本書可說
是佛教聖典全集的濃縮。
大藏經(回頂端)
大藏經為漢譯的佛教經典,與東土高僧著作入藏的總稱,簡稱為藏經。又稱為一切經。
一切經的名稱起源於隋朝,它的內容包括佛所說的經典及西方釋氏的著作。現今的大藏
經,又加入中國及日本等高僧的著作。
根據隋書經籍志記戰:梁武帝在華林園中總集釋氏經典共五千四百卷,沙門寶唱撰經目
錄,這是佛經有藏的開始。
唐朝開元年間,沙門智昇著開元釋經目錄二十卷,列五千四十八卷。宋朝有蜀版五千四
十八卷、福州東禪寺版六千四百三十四卷、福州東禪寺版六千四百三十四卷、福州開元
寺版六千一百十七卷、思溪版五千九百十八卷、磧砂版五千八百零二卷。元朝有杭州版
六千零十一卷。明朝有南藏六千三百三十一卷、北藏六千三百六十一卷、武林版六千七
百七十一卷。清朝有... 阅读全帖
a*******g
发帖数: 867
2
转贴自:北京龙泉寺出家博客
一个沙弥的生活经历的记录对出家众可能没有什么意义,但对在家众确实可以提供一些
生活经验上的借鉴。在接受沙弥教育的过程中,我常常会悔恨不已,倘使自己在年轻的
时候就接受了这样的教育,那该多好啊。
仅仅是一个“听话”的法门,就能极大地改善自己的生活。
当然,我理解这个听话不是平常的唯命是从、唯唯诺诺的傻听话,而是在这个高度之上
的听话。在寺院里,是听师父的话,不过,这个非常容易走偏,很多人都经历了这样一
个心理过程,练听话,练到最后就只听师父的话,别人的话谁的都不听,然后就很容易
把自己搞的很烦恼,但自己却难以察觉。
我觉得这个状态不妥,更稳妥的是谁的话都听,都能听进去,一个人才能生活的更自在。
在世间的时候,我曾经跟着一个老板搞了多年的经营,下面常有员工进进出出,我的老
板是个天才,很有能力,人也很宽厚,很器重我,这样,也惯坏了我,任由我刚愎自用
,把自己的人际关系搞的很差,甚至出现集体罢工胁迫老板赶走我的情况,后来,老板
在员工和我之间,选择了我,放弃了员工。
现在想起来,自己是在是蠢,一度还为此得意,因为,从那时起,我就丧失了做人应有
的警觉,自我意识膨胀... 阅读全帖
b*****n
发帖数: 662
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转: 如何当好妻子
大家谈谈。。。
来源“佛教导航”
http://www.fjdh.com/fjask/2011/08/062037174413.html
问:如何当好妻子?
发布时间:2011年08月16日
来源:学佛网 作者:了幻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如何当好妻子
如何为妻,佛陀教诫甚多。如佛言:女人当“一心向夫,不得邪淫”;“不得轻慢夫婿
”;“夫婿远行,整理家中,无有二心”;“甘心苦乐,无有二心,慕修妇道,不择衣
食”等等。
在佛经中最有代表性、最具戏剧性的当属《玉耶女经》。它讲述了印度玉耶女,经佛陀
教诫后,从一个骄慢的女人变成一个谦虚的女人的故事,既生动又有说服力,全经详细
说明了该如何当好妻子。
据《玉耶女经》等载:玉耶是王舍城护弥长者的女儿,出生“豪贵长者家女,端正无双
。”玉耶因长得姿容美丽,身材楚楚动人,加之从小娇生惯养,故养成骄慢性格。后嫁
给舍卫国须达多长者第七子为妻。须达多为波斯匿王大臣,其性仁慈,是当时著名的佛
陀在家护法者,因常怜愍贫穷、孤独者,好行布施,故人誉为“给孤独长者”。须达多
长者的家庭非常和睦,六个儿媳不仅温良贤慧,并且都信奉佛法。而玉耶女嫁... 阅读全帖
b*****l
发帖数: 538
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有人对程朱理学感兴趣的吗?
批评得太片面了吧。要是你看到这篇,岂不说佛祖贬低或压抑女性?
发信人: baofoen (喜悦), 信区: Wisdom
标 题: 转: 如何当好妻子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ue Sep 13 00:46:15 2011, 美东)
大家谈谈。。。
来源“佛教导航”
http://www.fjdh.com/fjask/2011/08/062037174413.html
问:如何当好妻子?
发布时间:2011年08月16日
来源:学佛网 作者:了幻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如何当好妻子
如何为妻,佛陀教诫甚多。如佛言:女人当“一心向夫,不得邪淫”;“不得轻慢夫婿
”;“夫婿远行,整理家中,无有二心”;“甘心苦乐,无有二心,慕修妇道,不择衣
食”等等。
在佛经中最有代表性、最具戏剧性的当属《玉耶女经》。它讲述了印度玉耶女,经佛陀
教诫后,从一个骄慢的女人变成一个谦虚的女人的故事,既生动又有说服力,全经详细
说明了该如何当好妻子。
据《玉耶女经》等载:玉耶是王舍城护弥长者的女儿,出生“豪贵长者家女,端正无双
。”玉耶因长得姿容美丽,身材楚楚动人,加之从小娇生惯养,...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合集] 佛教经典
☆─────────────────────────────────────☆
Godwithus (神与我们同在) 于 (Sun Jul 24 01:37:16 2011, 美东) 提到:
佛教的聖典是「經」「律」「論」三大典藏,也就是所謂之三藏,本書所集二三六篇經
藏解釋,不僅介紹其出處,且將經典、戒律典論內容逐條介紹其內容使學習佛教理論者
能深入淺出的認知。
本書所指經,就是梵語的義譯記載佛教始祖釋迦牟尼所說的教義,「律」亦是梵語譯音
,是將當年的教團生活規則作為學佛的戒律,論是將佛教教義加以詮譯,因而本書可說
是佛教聖典全集的濃縮。
大藏經(回頂端)
大藏經為漢譯的佛教經典,與東土高僧著作入藏的總稱,簡稱為藏經。又稱為一切經。
一切經的名稱起源於隋朝,它的內容包括佛所說的經典及西方釋氏的著作。現今的大藏
經,又加入中國及日本等高僧的著作。
根據隋書經籍志記戰:梁武帝在華林園中總集釋氏經典共五千四百卷,沙門寶唱撰經目
錄,這是佛經有藏的開始。
唐朝開元年間,沙門智昇著開元釋經目錄二十卷,列五千四十八卷。宋朝有蜀版五千四
十八卷、福州東禪寺版六千四百三十四卷、福州東禪寺版... 阅读全帖
q****n
发帖数: 4574
6
佛言:饭恶人百,不如饭一善人;饭善人千,不如饭一持五戒者;饭五戒者万,不
如饭一须陀洹;饭百万须陀洹,不如饭一斯陀含;饭千万斯陀含,不如饭一阿那含;
饭一亿阿那含,不如饭一阿罗汉;饭十亿阿罗汉,不如饭一辟支佛;饭百亿辟支佛,
不如饭一三世诸佛;饭千亿三世诸佛,不如饭一无念无住无修无证之者。
---佛说<<四十二章经>>
<<四十二章经>> 是据说翻译到中国的最早的经典,传法的人是大阿罗汉, 好像来了两个
大阿罗汉.
J******s
发帖数: 7538
7
发信人: SeeU (See you), 信区: ariya_sacca
标 题: Re: 请问谁知道这话的意思: "饭千亿三世诸佛,不如饭一无念无住无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Nov 4 16:38:58 2011, 美东)
现存《四十二章经》,分别来自三个版本∶
* 高丽版大藏经
* 宋真宗注本
* 守遂注本
高丽版大藏经出于北宋初,内容最接近古本。宋真宗注本及守遂注本,经过许多修饰,
已经失真,混入许多中国儒家、道家及禅宗的思想。后世最风行的版本是守遂注本,但
是它也是删改最多的版本。
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D%9B%E8%AA%AA%E5%9B%9B%E5%8D%
大正新修大藏经 is based on 高丽版大藏经. It reads:
佛言∶「饭凡人百不如饭一善人,饭善人千不如饭持五戒者一人,饭持五戒者万人不如
饭一须陀洹,饭须陀洹百万不如饭一斯陀含,饭斯陀含千万不如饭一阿那含,饭阿那含
一亿不如饭一阿罗汉,饭阿罗汉十亿不如饭辟支佛一人,饭辟支佛百亿不如以三尊之教
度其一世二亲,教亲千...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阿姜敦:法语微言Zz
1.以法对答
1979年12月18日,国王与王后陛下私下拜访了龙普。向他问候健康、与他对谈佛法之后
,国王发出一问: “在断弃杂染时,应当首先断弃那些?”
龙普答:
“种种杂染在内心成群升起。直接观心。哪个杂染先升起,就先断弃哪个。”
----------------------------------------------------------------------------
----
2.不违拒造作
每次两位陛下拜访龙普之后,告辞时,国王会说: “我们恳请您,继续维护您的诸蕴,
让它们活过百岁,让大众有一个崇敬的对象。您可以接受我们的恳请吗?”即使这只是
一种礼节,是国王祝福龙普的一种形式,龙普也不敢接受,因为他不能违拒造作的本性
。因此他会如此答复:
“恐怕我不能够接受。这完全取决于造作的自然发展。”
----------------------------------------------------------------------------
----
3.四圣谛
1956年雨安居的第一天,一位林居禅修传统的比丘长老来拜见龙普。龙普对一些甚深主
题给予一番指教之... 阅读全帖
f*****a
发帖数: 253
9

【推荐】谈忍辱和吃亏——别人骂你、批评你的时候,你要向他致敬、感激他的深恩大
德!
别人骂你、批评你的时候,你要向他致敬、感激他的深恩大德!
不必回头看骂你的人是谁
广钦老和尚说:受戒是受忍辱。
耳听得别人骂你,刺激你,而不理会,那就是戒。
与其别人说你好话,远不如别人骂你来得痛快。
别人骂你、批评你的时候,
是冒着作恶、折损福德的危险来提醒你
要积福,
你应该自我反省
向他致敬
感激他的深恩大德!
————————————————
何者多力?忍辱最健。忍者无怨,必为人尊。
——《四十二章经》
一、忍力最大
世间最大的力量是“忍” ,忍的力量胜过一切拳头刀枪。
任何力量在忍者的面前,都要甘拜下风。
所以,《罗云忍辱经》说:
忍之为明,愈于日月。
龙象之力,可谓盛猛,
比之于忍,万不如一。
七宝之耀,凡俗所贵,
然其招忧,以致灾患;
忍之为宝,终始获安。
布施十方,虽有大福,福不如忍。
《法句经》说:
“舍恚行道,忍辱最强。”
二、忍的真义
忍辱,是对无端横逆,能不以“忿怒心”迎之,而不是打不还手,骂不还口。
因此,能忍的人,并不是懦夫,是勇敢的,有力量的。
忍,是一种认...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1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学佛开始依我见
咱们这个论坛里经常有一些刚刚开始对佛法感兴趣, 但是又不知道从哪里开始..我在其
它的佛教论坛里请了这么个问题, 主要是针对大乘佛法的, 我精选了一些回答, 和这里
感兴趣的朋友们分享一下, 可以看的出来, 有深有浅, 大家也可以补充. 多少给那些想
了解佛法的朋友们一点方向..谢谢大家:
标题: 替希望了解大乘佛法的朋友问个问题
问: 经常在网上会遇见一些朋友, 开始对佛法感兴趣, 询问到底应该从哪个地方开
始入手。。在这里, 我想代问他们一些问题, 请这里的师兄们给出出主意:
1: 有那些书或佛经比较合适开始学习
2: 除了读佛经, 还有哪些心理上的准备, 或者说是见解上的初步树立。
3: 初步了解后, 下一步的大致方向又如何?
烦恼即菩提:
具体从哪里开始学佛,其实挺难讲。但对于藏传佛教道次第,个人认为一定要学,因为
佛法在理论上树立一个系统框架和修学路线图是非常重要的。藏传佛教各派都有自己的
道次第。比较流行的主要是格鲁派宗喀巴大师所著的《菩提道次第广论》《菩提道次第
略论》和《三主要道》和宁玛派华智仁波切所著的《大圆满前行引导文》。
另外末学强烈推荐慈诚罗珠堪布的博客和慧灯... 阅读全帖
w****g
发帖数: 570
1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静止的流水
阿姜 查
现在,请你用心听,不要允许你的心追随其他事物而迷失。想像这种感觉──
当你独自地坐在山上或森林的某个地方,坐在这里,当下,有什么呢?只有身和心
这两样东西,如此而已。现在这个坐在这里的外壳里所含藏的一切叫做「身」。而
在每一刻中觉知和思考的则是「心」。 这两样东西也叫做「名( nAma )」和「色
( rUpa )」。「名」,意思是指没有「色」或形体。 所有的念头和感觉,或受、
想、行、识四种精神上的蕴( khandha ),都是「名」,它们没有形体。当眼睛见
到形体时,那个形体叫做「色」,而那时的觉知叫做「名」。它们总称为「名」和
「色」,简单地说就是身和心。
要了解:当下这个时刻坐在这儿的,只有身和心。可是,我们常把这两样东西
给互相混淆了。 如果你想得到平静,就必须知道它们的真相。目前,心的状态仍是
未训练的──污秽而不清明,还不是清净的心。我们必须透过修习禅坐来进一步训
练这颗心。
有些人认为, 禅坐的意思是以某些特殊的方法坐著,可是,事实上站著、走

和卧著都是禅修的工具,你可以在一切时中修习。 「三摩地( sam... 阅读全帖
b*****l
发帖数: 3821
1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天主教与基督教的静观禅定 ZT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0/0831/18/110108_50189143.shtml
天主教静观与禅定
来 源:天主教沧州(献县)教区网站
第一章 天主教的静观
第一节 静观祈祷的重要性
二十世纪,西方伟大的灵修大师多玛斯•牟敦(Thomas Merton)最坚定的信念是
:现代人最迫切需要了解、实行宁静的祈祷。这是因为,近日社会崇尚科技进步,寻求
物质享受,讲究工作效率,人们常常被迫处于紧张的状态下。每天上班,走重复的路径
,坐同号公交车,做同样的工作;下班,回家前,又要赶赴数处应酬,这里聚会,那里
邀宴,最后回家,早已筋疲力竭,只愿坐在电视前听听歌、看看戏,让之调剂一下快垮
下来的身心。如此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难免内心空虚,怅然若失。生活在这种状况下
的基督徒又怎能把持信仰,活出真我呢?圣巴西略(St. Basil the Great)说:“当
我们开启自我的心门时,透过此门,我们可以发现真我,同时也找到天主的临在。”7[
7] 心门只有在宁静中才能打开,当我们有规律性地,走进自己的内室,在宁静中通过
心门,我们才能发现... 阅读全帖
w****g
发帖数: 570
13
哈, 咋一看 还以为站长来拉。 ...为了这二十个包子,和一个可能的善缘。。俺给你
点建议

信佛的女生都是有点原因的, 有的也是感情上曾经有些不顺的,也就是说她可能不再
那么'俗'了, 很难说这是好是坏。。总的来说,佛教徒如果修的对,对感情是看的
越来越淡的。 但这并不代表她不能对你好。如果她自称佛教徒, 那应该是在持五戒。
吃素是一定的了, 这中间还有戒淫, 所以在你们结婚前你最好别有什么想法。。:
) 最好你也多了解一些关于五戒的内容, 这样你们一起做就会比较和谐, 她也会觉
的和你在一起比较合适。。
上面说过了, 但是具体到个人, 也不是很绝对
那要看她什么级别了, 她如果已经是很有修为了,你搬门弄斧不是更惨?。。还不如
承认自己不懂地好,可以跟她学。。start-up 让她借你几本入门的书, 你不懂了再去
问她。。
凡是佛教徒欢喜赞叹的事, 你都可以多去做。。放生, 布施, 礼佛, 供佛, 赞叹
佛法僧, 抄经读经,打坐禅修。。。还可以带她一起去参加法会, 做自愿工作。。
么?
你正好可以装达摩玩。。:)
Y**u
发帖数: 5466
1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合集] 学佛开始依我见
☆─────────────────────────────────────☆
Yisu (一输就哭) 于 (Sun Apr 15 22:07:47 2012, 美东) 提到:
咱们这个论坛里经常有一些刚刚开始对佛法感兴趣, 但是又不知道从哪里开始..我在其
它的佛教论坛里请了这么个问题, 主要是针对大乘佛法的, 我精选了一些回答, 和这里
感兴趣的朋友们分享一下, 可以看的出来, 有深有浅, 大家也可以补充. 多少给那些想
了解佛法的朋友们一点方向..谢谢大家:
标题: 替希望了解大乘佛法的朋友问个问题
问: 经常在网上会遇见一些朋友, 开始对佛法感兴趣, 询问到底应该从哪个地方开
始入手。。在这里, 我想代问他们一些问题, 请这里的师兄们给出出主意:
1: 有那些书或佛经比较合适开始学习
2: 除了读佛经, 还有哪些心理上的准备, 或者说是见解上的初步树立。
3: 初步了解后, 下一步的大致方向又如何?
烦恼即菩提:
具体从哪里开始学佛,其实挺难讲。但对于藏传佛教道次第,个人认为一定要学,因为
佛法在理论上树立一个系统框架和修学路线图是非常重要的。藏传佛教各派都有自己的... 阅读全帖
A*******o
发帖数: 956
15
自在步紅塵 第五十一集
[ 89.04.21華視播出 ]
佛法講:「沒有天然的彌勒,自然的釋迦」,
意思是任何事情,都要經過一番勤苦的耕耘,才會有所收穫。
【 惟覺談禪 】:如何獲得真正的成功
問題一
成功的定義是什麼?
老和尚開示:
佛法講:「沒有天然的彌勒,自然的釋迦」,意思是任何事情,都要經過一番勤苦
的耕耘,才會有所收穫。佛經裡講:「菩薩畏因,眾生畏果」,就是說,做事情必須腳
踏實地,只問耕耘不問收穫,只問因不問果,否則,好高騖遠是不容易成就的。有些人
在自己事業挫敗時,就認為是社會制度不好,或是朋友不幫忙,其實是不知道自己應該
腳踏實地去努力。
《百喻經》上記載,有一個富翁,他的朋友建了一棟三層樓房。這位朋友請富翁去
參觀,富翁一看,果真是美侖美奐,尤其第三樓更是富麗堂皇。富翁心想,我有這麼多
錢財,應該也來修建這麼一棟樓。但是又想,要建這一棟樓所花的時間、金錢太多,乾
脆只建最上面一層就好了,可以省下其餘的時間和金錢。主意打定了,富翁就請來一位
木工,並且要他依照那位朋友的第三層樓為標準去做,但木工說:「一定得先打地基,
再蓋第一層、第二層,這樣子才能建第三層樓啊!」富翁卻... 阅读全帖
j*******1
发帖数: 182
1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一日不起烦恼便是修行
修行的方法,是勤修戒定慧三学:修行的目标,是熄灭贪嗔痴烦恼。因此,若能做到烦
恼不生起,便不用著意于修行的细节,这种以目标为本而提倡“一日不起烦恼,便是修
行的见解,本来是合理的:然而若错解烦恼的定义,则会衍生流弊。
有一个譬喻,说把欢乐带给他人,就像向人洒香水,自己也会沾上一身香气,让自己生
活在愉快的氛围之中,所以弥勒菩萨亦以大慈兴乐作为其修行法门。然而,有一种狭隘
的看法,认为能不动嗔念、保持心境愉快,就等于不起烦恼、就不用修戒定慧,却是一
种谬误。
诚然,若动念起嗔心,是烦恼的表现:如能为周遭的人营造愉快的环境,则是一种功德
。可是,这种看法只讲求不起嗔烦恼,而忽略了贪、痴烦恼。若只需心境愉快、嗔心不
起便算是修行,则悉达多太子在宫廷中已过着这样的生活,何需舍弃王位、过六年的苦
行生活呢!
在佛世时,有一种思想,不相信有来世,认为人只有一生,应尽量的享受,才不枉此生
,佛陀指出这种想法没有考虑因果业力,是一种断见。所以“一日不起烦恼,便是修行
”,不单指嗔烦恼,还包括不起贪烦恼和痴烦恼。如果放纵自己的行为,只求一己的顺
心而任意行事,甚至引导他人过放逸生活,还以为这样就是不起烦... 阅读全帖
d****a
发帖数: 655
1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观呼吸》——慈心的力量
慈心的种子皆在众生心中
不同的物体以不同的方式来反射阳光,同样地,人们表达慈心的能力亦会各自不同
。有些人好像天生就会友善亲切,有些人则较为保守,不愿意敞开心胸。有些人要费力
地培育慈心,有些人毫不费力就能培养到慈心。无论如何,没有人是完全缺乏慈心的,
我们天生就有慈心的本能,这可从婴孩见到任何一个人的脸时就会自然地笑起来中看出
。可惜对自己拥有那么多慈心的人,多数竟全不知情。他们内在的慈心能力,可能被一
世、或多世累积的身口意恶业── 如大堆的瞋恨、愤慨与憎恶等负面情绪所埋没,故
此有困难表达。可是,无论如何,我们大家都可以培养出慈心的,我们若能对慈心种子
勤于施肥、滋养,慈心自然会在我们的各种行为表现中开花结果的。
佛陀在世时,有一个名叫央掘摩罗(Angulimala)的男人,用现代话来说,这男人
是一位连续作案的杀人恶魔,他恶名昭彰,杀人之后还砍下他们的手指,串起来做成项
鍊,并挂在自己的身上。他正计划杀害佛陀,使佛陀成为他的第一千名受害者。尽管央
掘摩罗已恶名远播,他的面目令人毛骨悚然,佛陀仍能看出他的慈心潜力。于是,出于
慈悲,佛陀就教授了这名凶恶的杀人狂徒佛法。在佛陀的开导... 阅读全帖
x******i
发帖数: 14369
1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为何说人身难得?ZZ
一、“人身难得、佛法难闻”浅析(洛桑加华嘉措)
1、人身难得
人身最可贵,因为容易修道、容易接近佛法、容易觉悟、容易解脱。所以六道里面
人身最可贵。其它的五道中:天人乐多苦少,把生死大事忘掉、疏忽了,这是富贵学道
难的原因;阿修罗的好胜心、嫉妒心、瞋恚心特别重,这三样东西障道,所以他修道非
常困难,如果这三种心重,就是修罗,《楞严经》讲,阿修罗四道都有,天道、人道、
畜生道、饿鬼道里有,只有地狱道没有修罗,我们如果在一切顺逆的境界里面,没有争
强好胜的心、没有嫉妒的心、没有瞋恚的心,决定不是修罗;地狱、饿鬼、畜生昏昧太
多的苦,这也是修行的障碍,昧则不能辨别是非,多苦,障碍修行。
人道的好处,人道苦多乐少,能得小安稳、小康之家,这是可贵之处。人身不容易
得,得人身就有解脱的机会。我们在六道里,这一生好不容易得到人身,若不好好利用
这个机会超出三界轮回,得到等于没有得,空来一场,太可惜!人身难得。为什幺难得
?下面是佛在经上所说的比喻:
1)、“机缘喻”:机缘不容易。
第一个比喻,“高山垂线穿针”:
须弥山是最高的山,从山上垂一条线下来,山下放一个绣花针,线一掉下来刚好就
穿进针孔。你们... 阅读全帖
G**W
发帖数: 1865
19
昌臻老法师(1917-2009),四川乐至县报国寺前住持,成都市人,俗姓张,号妙首。
出生于佛教家庭、医学世家。大学毕业,上世纪四十年代以优异成绩考上民国文官,
1946-1949年任四川省西充县县长,1950年后任四川林学院教师。早年追随圣钦老和尚
参禅,后皈依普钦上师学密。读《印光大师文钞》,自觉契机,遂专修净土。八十年代
,参加编修《四川省佛教志》,任教于文殊院空林佛学院,撰写佛学论文,致力弘法。
1992年依离欲上人剃度出家,任乐至报国寺住持,兼四川省佛学院教务长、四川尼众佛
学院教师,老法师于12月26日早8点舍报圆寂。
昌臻老法师这样谈及命相、风水和鬼神问题
一 、命相问题
算命、看相的理论是来源于《周易》,宋代陈希夷的《心相篇》,邵康节的《皇极
数》等是著名的专著。它通过观察生庚、面相,说明吉凶祸福。有的比较灵验,在民间
广泛流传。从佛法观点看,它虽能说明事物的现象,如断定人寿命,也比较准确,而未
触及事物的本质。为什么某人有短命的相?不知道。有什么办法挽救?更不知道。这是
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是不究竟的说法。佛法不同,它是从根本上揭示命相的由来和
原理... 阅读全帖
G**W
发帖数: 1865
20
蘿冰要是真斷了我見,大兄弟我未來世飯吃不完 :
<<四十二章经>>:
『饭恶人百,不如饭一善人;饭善人千,不如饭一持五戒者;饭五戒者万,不
如饭一须陀洹』.
x******i
发帖数: 14369
21
世间禅与出世间禅——堪布“青年佛教学术研讨会”禅修主题演讲
一. 禅修的重要性
刚才,主持人请我讲《释迦牟尼佛修法仪轨》。关于这个仪轨,你们自己看一下就行。
这里,我只是稍稍补充一点。
首先,我想说的是,信不信佛教是你的自由。我们不会用任何一种方法引诱你进入。即
使有的人想出家,我也没同意。一般来说,我不是很赞叹知识分子来这里出家。我让他
们观察自己的心,这样的决定是不是深思熟虑的结果?
不然,你初到寂静地,刹那间产生了一种感觉:啊,出家是多么地清净啊!但是,时间
一长,你偶尔萌发的不成熟的发心就渐渐退失了。对你们自愿出家,我都是抱持这样谨
慎的态度,对你们信教更不会强求,会尊重你个人的决择。
在座的同学,有的对佛教有信心,但对佛教的教义又不太了解。带着这样一种信心,跟
着上师或什么人到处跑,既浪费时间,又容易趋入歧途。如果没有缘起,你不会值遇很
好的上师。各种修法是那么多,以后都可以求,这些都不是很重要的。重要的是系统地
学习佛法。
关于“禅修”,我先简略地讲一下禅修对社会和个人的重要性。现代社会上很多人,不
论是企业家、领导、还是学校里的老师都心力交瘁。从表面上看,科技发达给人... 阅读全帖
n**********a
发帖数: 438
22
敬錄自《皈依問答》 益西彭措堪布 開示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fdf2120102dy6k.html
皈依問答(四十):為什麼說內道一切功德的基石唯是對三寶真正的皈依?
答:對三寶真實的皈依,不但是內道一切戒體的基礎,而且也是內道一切功德
的基石。
如《俱舍論》中云:“諸有歸依佛,及歸依法僧,於四聖諦中,恒以慧觀察,
知苦知苦集,知永超眾苦,知八支聖道,趣安隱涅槃,此歸依最勝,此歸依最尊,必因
此歸依,能解脫眾苦。”就是說,皈依了佛法僧三寶後,會用智慧觀察四聖諦,修行八
聖道,最後獲得涅槃安樂。因此對三寶的皈依最為殊勝,也最為珍貴,眾生皈依了三寶
後,必然能從眾苦中獲得解脫。
內道的功德,就是三士道的功德,這些都要通過修證才能獲得。比如要獲得下
士道後世的安樂,必需要依靠五戒十善,而五戒十善只有內道中才有正確無誤的宣說。
同樣,要獲得中士道的阿羅漢果位,需要修持四聖諦或十二緣起,以及要獲得上士道的
佛果,更是需要修持六度四攝這些大乘不共的法要。這些出世的功德產生的前提,都是
... 阅读全帖
f****2
发帖数: 311
2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关于八卦的问题
所谓“命运”只是因果报应的日程表而已
我们时时处处都在受果报,时时处处又不断在种因、在结缘。因缘改变了,果报也会转
变。佛法讲的因果律是活泼泼的,和看相、算命讲的“宿命论”、“铁板数”完全不同
。佛法认为“命运”是可以改造的,改造命运的关键在“心”。“命由心造”、“相随
心转”、“一切唯心造”嘛。明白这个道理,知道吉凶祸福,不是命相风水所决定的,
也不是鬼神能操纵的。自然不迷信命相、风水,不依赖鬼神了。今天,有些学佛的人,
到处看相、算命,怕鬼怕神,就是不修省心地。这算正信佛教吗?
很多人对于因果问题,存在两种错误知见:
1、认为因果是佛法中低层次的、带迷信色彩的说教。目前教内戒律松弛现象比较突出
,这和不明因果、不信因果有直接关系。虚云大师早就提出修行的先决条件是“深信因
果,严持戒律”。因为一个不明因果不信因果的人,很难严持戒律。
2、误解因果,把佛法的因果律庸俗化。有的人信因果,也怕犯因果。在涉及个人吉凶
祸福的事,怕犯风水,犯流年,怕鬼神降罪等,怕的东西还不少。处理问题,往往采用
求签、卜卦、看风水、看流年等。这完全是不明白因果律,以致误解它,并把它庸俗化。
命相问题
算命、看... 阅读全帖
y******i
发帖数: 98
24
顶礼无等本师释迦牟尼佛!
纵览当今世界,有很多人并不信仰宗教,而信仰宗教的教徒则可按常规分为佛教徒、基
督教徒与伊斯兰教徒这三大部分。作为佛教徒,我们都知道释迦牟尼佛开创的佛法,若
按所信奉教义及流传地区的不同可基本分成藏传、南传、北传三大系统,无论哪一种体
系,也无论哪一种传承,作为佛法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全都是佛陀亲传的妙法甘露,
也全都有确切的历史考证。所有教派自古以来都有代代相袭的大成就者,一切法门亦无
不是秉承世尊教义的通往最终解脱的清净通途。若能一以贯之、融通并包,则万千法门
自可汇成佛法的整体义海,任何修行人也都能从中汲取到自己所需的甘霖法意。
不过让人倍感诧异的却是,不信仰佛教的人或者信奉外道的人士对佛法反而不怎么攻击
,恰恰是佛门内部的一些自立山头之人动辄就以佛教的权威面孔自居,时不时就要从自
宗的立场、观点、利益出发,对别的教派、别的宗门大加贬斥。要么评论别宗为魔说,
要么认定他派是邪道,似乎只有自宗才是唯一正确地抉择了佛陀密意的究竟宗乘。比如
有些净土宗人斥责禅宗、华严宗为痴人妄说;更有相当多的汉地佛教徒因理解不了密宗
的见解与行为从而对藏传佛教频频发难……在这一... 阅读全帖
p******1
发帖数: 177
2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世间禅与出世间禅
——堪布“青年佛教学术研讨会”禅修主题演讲
演讲人:索达吉堪布
一. 禅修的重要性
刚才,主持人请我讲《释迦牟尼佛修法仪轨》。关于这个仪轨,你们自己看一下就行。
这里,我只是稍稍补充一点。
首先,我想说的是,信不信佛教是你的自由。我们不会用任何一种方法引诱你进入。即
使有的人想出家,我也没同意。一般来说,我不是很赞叹知识分子来这里出家。我让他
们观察自己的心,这样的决定是不是深思熟虑的结果?
不然,你初到寂静地,刹那间产生了一种感觉:啊,出家是多么地清净啊!但是,时间
一长,你偶尔萌发的不成熟的发心就渐渐退失了。对你们自愿出家,我都是抱持这样谨
慎的态度,对你们信教更不会强求,会尊重你个人的决择。
在座的同学,有的对佛教有信心,但对佛教的教义又不太了解。带着这样一种信心,跟
着上师或什么人到处跑,既浪费时间,又容易趋入歧途。如果没有缘起,你不会值遇很
好的上师。各种修法是那么多,以后都可以求,这些都不是很重要的。重要的是系统地
学习佛法。
关于“禅修”,我先简略地讲一下禅修对社会和个人的重要性。现代社会上很多人,不
论是企业家、领导、还是学校里的老师都心力交瘁。从表面上看,科技发达... 阅读全帖
B***o
发帖数: 133
26
五、节孝延寿 先曾祖妣毛母李太夫人,世居湖北通城之马港,虔奉观音菩萨。先曾祖
端元公积学早逝,先高祖盛周公,高祖妣张太夫人,金太夫人均在堂,时甫三十二岁,
守节抚孤,以母兼父,孝养翁姑,以媳代子,周旋于两姑之间,曲尽孝道。且豪侠好义
,有丈夫气,急人之难,抚人之儿,亦劳怨不辞。清末洪杨之乱,湘军屡战于此,某日
闻寇警,急奉翁姑奔于前,襁负三子随于后,仓皇逃避,见侄被弃哀号,即禀翁姑:‘
媳有三子,弃一可也,兄惟此子,忍令绝嗣耶?’乃弃长子于途,携侄同逃。子追不及
,寇至欲兵之,询知其情,义而舍之,寇退,仍获团聚焉。迄翁姑先后弃养,家虽中落
,皆葬祭尽礼。而哀毁过甚,及次子先逝,孙曾多夭,积忧愁而生乳癌,溃痛甚剧,医
谓无救。吾祖躬率吾父祷于观音菩萨座前,忽梦大士教以青丝瓜捣敷而痊愈,延寿两纪
。四代同堂,晚景欢娱,精神矍铄,无疾而终,享寿八十有五。沔阳夏少平钟武先生为
立节孝传,刊入家谱。
六、孝延双寿 余岳父郑公文成老先生,岳母吴太夫人,世居湖北通城南区郑家岭,迁
何婆桥之何家垄。佛神并信,尤敬奉观音菩萨。父早死,事母极孝,定省必敬,葬祭尽
礼。性均仁慈,无所矜饰,好善乐施,不使... 阅读全帖
B***o
发帖数: 133
27
观音宝典三种合参
2011-09-04 08:49:58 来源:净宗学会 作者:夏莲居居士 评论:0 点击:162
净宗学会课诵本之四
观音宝典三种合参序
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观自在菩萨章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观音圆通章
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偈
观音宝典三种合参序
大藏教典,若显若密,言观音者,凡百数十部,法华,楞严,华严,三大部中,皆有观
音章,唯法华普门品流通最广,楞严圆通章,虽有别行之本,而持诵已少希矣。又于华
严观音章,则未见有别行刊印之本。良由华严经海,卷帙浩博,前后三译,遍读非易。
东晋义熙十四年,佛度跋陀罗初译六十卷,与唐证圣天册间,实叉难陀重译八十卷,均
非全部,迨贞元间,三藏般若所译四十卷出,始为灿然大备。东晋与唐初译本,观音章
均在入法界品中,仅有长行而无偈颂。贞元所译四十卷,统名曰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
行愿品,观音章即在其内。考诸唐代贞元十一年十一月,南天竺乌荼国,进奉梵夹,次
年六月,奉诏于长安崇福寺开译,十四年二月译毕。参加译事者,罽宾国三藏般若外,
如宣梵译语,笔受迥缀,润文校勘,证义证禅诸职,俱为一... 阅读全帖
x*********o
发帖数: 208
2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百业经故事:能持子
从前在舍卫城里,住着一位财富圆满,名叫德卫峡玛的婆罗门;他有一位关系密切的朋
友,住在邻近的德卫夏城,名叫杰日婆罗门。
杰日婆罗门的妻子名为舍利,因此他们的小孩名为「舍利子」;德卫峡玛又称为「能持
婆罗门」,故而他的小孩名为「能持子」。舍利子和能持子从小青梅竹马一块儿长大,
同窗共读,互相鼓励帮助,很快就学会基本论典,完成学业。
舍利子又进一步学习深奥的论典和辩论,到了十六岁时,就已经打败许多的大辩论家。
后来,舍利子跟随世尊出家,成为阿罗汉,佛陀授记舍利子为智能第一。
能持子后来娶妻成家,并成为引胜国王的大臣,经常往来于宫中,做很多事。但他常常
仗恃王权,对人民征收重税,夺取人民的财物。
有一天早上,舍利子观察到教化能持子的机缘已经成熟,因而着衣持钵往能持子家走去
。当时,能持子正在指挥工人挤奶,一看到舍利子从远远的地方走来,高兴地跑上前抱
住舍利子,激动异常,对舍利子说:「久违的老同窗,今日重逢,我太高兴了,请您光
临寒舍,让我好好地供养您鲜奶。」
舍利子委婉谢绝:「老同学您有这份心就够了。我非常感谢,但您的家我是不会去的。」
「我们分别这么久了,好不容易才见面。如果您不去,我会很... 阅读全帖
p********8
发帖数: 2061
29
受五戒固然好,但远不如给这个世界奉献的行动
比如,扶助山区儿童
清除野外垃圾,呼吁保护环境
比如提倡节俭,减少地球负担
一个人如果大有余力能够帮助弱者,却无动于衷,即便受五戒,也是枉然
b**z
发帖数: 1351
3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我觉得自己死定了
说是持五戒
但屡犯戒,仅妄语就是张口就来
仅仅是不杀生、不赌博、不烟酒这几个还能勉强过关
感觉自己很烂啊
有没有过来人,告诉我如何克服缺点持好五戒
z**n
发帖数: 22303
3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我觉得自己死定了
ZT: 妄语在佛教中说,分为三大类:大妄语、小妄语、方便妄语。最重要的是犯大妄
语罪
。大妄语具备五个条件,即成重罪不可悔:
一、所向是人——对人说大妄语。
二、是人想——认定对方是人,而不是非人或畜生。
三、有欺诳心——蓄意要使对方受欺骗。
四、说大妄语——自己未证圣果圣法,而说已证圣果圣法,乃至实未得四禅定,而
说已得,实未见天来、龙来、神来、鬼来,而说见到天来、龙来、神来、鬼来。
五、前人领解——对方能领解所说的内容,如对方是聋人、痴人、不解语人,及向
非人、畜生等说大妄语,不犯重罪。
妄语的定义是不知言知,知言不知,不见言见,见言不见,不觉言觉,觉言不觉,
不闻言闻,闻言不闻。
妄语的方法是自妄语、教人妄语、遣使妄语、书面妄语、理相妄语(现异惑众,表
示已非凡夫的身行威仪,又如默认、暗示、点头、手势)等。
凡是存心骗人,不论利用何种方法,使得被骗的人领解之时,不管能否达到妄语的
目的(如求名闻利养),即成妄语罪。
故意的互相标榜,甲说乙是圣人,乙也说甲是圣人,以期求得第三者的恭敬供养,
而实则皆非圣人者,也算大妄语罪。如果不以大妄语骗人者,一切欺诳,皆属小妄语。
若为救护众生,... 阅读全帖
W*********E
发帖数: 197
32
佛教长老谈对同性恋的智慧開示(转)
Dhammananda尊者(1919-2002, Venerable Dr K. Sri Dhammananda Nayake Maha
Thera)来自斯里兰卡,多年担任马来西亚佛教大长老。以下为达摩难陀尊者与一位同
性恋者的电子邮件通信。
尊敬的长老:
我在寻求您的指点之前,请允许我首先祝贺长老在佛教界五十年的服务,最重要的是,
祝贺您对人类进步的贡献。过去几年中,我那些同为同性恋的 朋友们一直向我提问,
他们有兴趣了解佛教对同性恋的观点。在今日世界里,很难过地说,同性恋仍然被当成
是社会唾弃的对象,认为这些人不干正事,只思淫欲。 这种根深蒂固的形象造成了在
工作单位上对同性恋的歧视,这在亚洲国家尤其严重。
根据我的理解,象伊斯兰教与基督教这样的宗教是谴责同性恋行为的,但是我常常自问
佛教是怎样的态度。作为一个信奉佛教的同性恋者,我在这点上并没有清楚的了解。
我读过您许多很好的著作,也听过您的讲经,我甚至在网站上读过一些材料,但没有这
方面的答案。
我的问题如下:
1.佛教谴责同性恋吗?
2.假如一个真正的佛教徒,信奉佛教,然而同时也是一个同性恋... 阅读全帖
W*********E
发帖数: 197
33
死亡過程而成就中陰身的正理:
當吾人剛斷氣、呼吸心跳停止(初死位)的時候,今生頭腦中的記憶將移轉至第八識
,因而導致業境現前,如同電影片播放一樣,由上而下一格一格出現,而且不到半秒鐘
就將一生的善惡業全部播放完成,接著息脈就全部停止了。這時每一格所造之業,或善
業、或惡業、或淨業、或不淨業,此時的意識心都能清楚了知而進入真正死亡的階位(
唯識學稱為正死位),此時第八識開始捨身,而捨身過程可分下面五種情形:
第一種,善人之死:行善之人因為在世間努力造橋、鋪路、布施、行善,守五戒、十
善等,於死亡後的中陰境界中,猶如美夢中見諸天女迎接圍繞,心生愛樂;於愛樂之中
,趣向彼處,即於所應出生之天上化生而出生,死時無諸苦患。若是往生色界天時,雖
有中陰身,但是仍無苦患;若是往生無色界天時,則無中陰階段,直接往生無色界。
第二種,五戒不犯者之死亡:死時,就好像睡眠一樣不知不覺,於中陰身現起覺知時
,方知自己已死,所以死亡過程中無諸苦患。
第三種,修得禪定者及證悟菩薩之死:此諸證悟菩薩悟後若未生起所知障中的異生性
,未因性障深重而造誹謗師長、破壞正法等惡業,或無往世業緣成熟者,則死時無有惡
境現前,正... 阅读全帖
j********0
发帖数: 47
3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禪宗的开悟明心如何印证?
前言:

禪宗的开悟明心之印证,必须经过三量的检验:也就是圣言量、比量、现量这三量来验
证。圣言量就是他的所悟必须符合 佛陀经典的开示和大菩萨论中的开示,乃至禪宗真
悟祖师的开示与公案,真悟者也必定能够理解。
然而其中不仅是智慧上的印证,开悟明心的菩萨必定也要先修行菩萨六度,要有菩
萨种性,也就是有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禪定、般若等六度的修行与功德。
在上一篇「禪宗的开悟明心是什麼意思?」的文章中,( http://www.chinafowang.com/bbs/viewthread.php?tid=84358&extra=page%3D1 ) 我们提到开悟明心就是实证第八识如来藏,第八识如来藏有祂自己的功能体性,是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有能生万法的体性,是真实与如如的体性、是离见闻觉知的体性,这些在经典上都有说明。而六祖大师在开悟明心时也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由此证明开悟明心时必定要亲证如来藏的这些自性。
以下我们用「圣言量」(经典、论典和真悟祖师之开示)和「现量、比量」来说明开
悟... 阅读全帖
b*****l
发帖数: 3821
35
二乘道次第
我打算把这个次第分为三乘道来讲,首先是二乘道。汉传佛教把声闻与缘觉合起来称为
小乘。汉传佛教认为当代的南传佛教是小乘,说他是小乘,他们一般不大高兴,叫二乘
比较好,这个他们是接受的。但从汉传佛教的判教来讲,与大乘相比,它也的确是小乘
。小乘的部派原来有二十多个,实际上影响比较大的,流传到现在的有两个,一个就是
北传的“说一切有部”,一个就是现在南传佛教的“南传上座部”。
南传上座部
南传上座部的修学次第是依据《中阿含经》。《中阿含经》里面有一个《七车经》,用
七个车子来比喻乘着什么样的车子,一步步达到解脱的七个过程。它分为七种清净。比
如南传佛教的《清净道论》,以及其他的经典,都是按照七个清净的次第来论述修学道
的内容的。
七清净,第一个是“戒清净”,就是持四种清净的戒,有出家戒与在家戒。第二个是“
心清净”,“心清净”的意思是修禅定,三学里面的增上心学,通过修行禅定达到近行
定与安止定。近行定就是我们汉传佛教所说的未到地定,安止定就是四禅八定。第三步
是“见清净”,第四步“度疑清净”,第五步“道非道智见清净”,第六步“行道智见
清净”,第七步“智见清净”。后五步的内容都是... 阅读全帖
b*****l
发帖数: 3821
36
净土法门
净土法门的殊胜利益已经显现出来了。在小乘道中,大乘道中,密乘道中,即生能够得
到解脱的可能性对今天的绝大多数人来讲,基本上已经没有了。即使修到初果,还得七
生七死。要修到初果这种可能性,对一般的人来讲也是很小的。如果是初果都修不到,
那怎么办?能不能得到解脱呢?汉传佛教里面讲能,就是净土法门。
净土法门当然也有它严格的往生条件,这种往生条件主要是根据阿弥陀佛在因地所发的
愿。这个愿有的经上说是二十四愿,有的是四十八愿,有的三十六愿。总之,我认为大
体上看最关键的愿就可以了。愿都是如理而发的,必须要明白发这个愿的道理。因为佛
菩萨的愿要成就,必须要合于法性之理。一般来说,必须要对土法门深信发愿,而且也
要一定的时间,不是说一刹那之间想到要往生净土就可以往生。经里面解释一般是十念
,十念怎么解释呢?十念可以做短的解释,也可以做长的。最短念阿弥陀佛念十声也可
以算十念。最长的的话,因为人的一个念头,有时候一个人想一件事情,可以算一念,
有时候十分钟想一件事情,也可以算作一念。总之要在允许你考虑一件事情,把它决定
下来,这样长的时间中对净土法门深信不疑,没有半点怀疑,有半点怀疑就障碍... 阅读全帖
f****2
发帖数: 311
3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子元法师
子元法师是宋代修行净土法门的著名高僧。 他一生坚持修行净土念佛法门,而且经常
用净土教理劝导世人信佛念佛。当时有很多人深信念佛法门,净土宗也十分兴盛。本文
摘要介绍子元法师的修行事迹。
子元法师是平江昆山人,俗家姓茅。母亲柴氏怀孕后,一天夜里熄灭梦到一尊佛进入家
门来,第二天天亮就生下了子元,因为这殊胜因缘,母亲便给他命名为“佛来”。子元
法师幼年时不喜世乐,惟好静坐沉思,父母见其性格深沉,不同于一般小孩,常为他担
心。
一天,有一个出家人到他家化缘,子元见到出家人,突然很感兴趣。出家人见到这个爱
静的小孩,心生欢喜,便对他父母说:“你的儿子夙具善根,若是出家,将来一定广弘
大法。”一听说儿子将来可能出家,子元的父母生怕孩子出家去了,为了打消儿子出家
的念头,父母经常让他多与别的孩子接触,培养乐观开朗的性格,还经常带子元去娱乐
场所,感受世间之乐。子元似乎对这些都不感兴趣,常常问父母为何人有生老病死等奇
怪的问题。
子元十六岁时,一天萌生出家之念。他跪求父母允许他出家。父母反对儿子的举动。子
元见父母不同意自己出家,就以绝食来对待。无论父母怎么劝他,他都不进食,也不言
语。父母只得由他... 阅读全帖
p********i
发帖数: 719
38
人的安全感,在藏密看来,是人体的海底轮不健康。海底轮是管辖人体生殖系统部分的。那海底轮不健康的人,他就无法吸收大地的能量。人要依靠大地,才能安全。无法吸收,内心常起不安全感。这已经不是靠物质条件和婚姻感情的问题,而是自己身体不健康的问题了。
那海底轮不健康的人,在五戒中,以不邪淫戒相关。有的人堕胎后,就明显有不安全感,这就是海底轮受伤的缘故。这时应该念地藏经,忏悔业障。人的五脏的能量,和五伦,五戒是相关的。这时应该忏悔。
在人事中,海底轮是跟母亲相连接的。人从小失去母爱,是很可怜的,他就天生会缺乏不安全感。或者不孝顺父母的人,也会导致海底轮发育不健康。也会没有安全感。除非通过修行来转化,就比如说把一切众生都当成父母,来关爱,来付出。那就转化了这个不安全感。所以,地藏经,也是一部孝顺的经典,这个和生理也是有关系的。
人在苦难时,就会喊“妈。”这不是一种音调,而是一种对宇宙能量的召唤。有没有发现,世界所有语言中,对母亲,英语,汉语都叫“妈”。几乎是一样的。所以,当你遇到危难时,要学会向母亲祈求,你母亲也许是凡人,但他的力量,不是凡夫,这就是母性的力量,你要相信,会得到加持。
古人在孝顺中,... 阅读全帖
p********i
发帖数: 719
39
人的安全感,在藏密看来,是人体的海底轮不健康。海底轮是管辖人体生殖系统部分的。那海底轮不健康的人,他就无法吸收大地的能量。人要依靠大地,才能安全。无法吸收,内心常起不安全感。这已经不是靠物质条件和婚姻感情的问题,而是自己身体不健康的问题了。
那海底轮不健康的人,在五戒中,以不邪淫戒相关。有的人堕胎后,就明显有不安全感,这就是海底轮受伤的缘故。这时应该念地藏经,忏悔业障。人的五脏的能量,和五伦,五戒是相关的。这时应该忏悔。
在人事中,海底轮是跟母亲相连接的。人从小失去母爱,是很可怜的,他就天生会缺乏不安全感。或者不孝顺父母的人,也会导致海底轮发育不健康。也会没有安全感。除非通过修行来转化,就比如说把一切众生都当成父母,来关爱,来付出。那就转化了这个不安全感。所以,地藏经,也是一部孝顺的经典,这个和生理也是有关系的。
人在苦难时,就会喊“妈。”这不是一种音调,而是一种对宇宙能量的召唤。有没有发现,世界所有语言中,对母亲,英语,汉语都叫“妈”。几乎是一样的。所以,当你遇到危难时,要学会向母亲祈求,你母亲也许是凡人,但他的力量,不是凡夫,这就是母性的力量,你要相信,会得到加持。
古人在孝顺中,... 阅读全帖
G**W
发帖数: 1865
4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佛的宽度
兔王兄有沒有聽過 『施主勝』,『田勝』?
毒田,福田 ?
佛说四十二章经
"饭恶人百。不如饭一善人。饭善人千。不如饭一持五戒者。饭五戒者万。不如饭一须
陀洹。饭百万须陀洹。不如饭一斯陀含。饭千万斯陀含。不如饭一阿那含。饭一亿阿那
含。不如饭一阿罗汉。饭十亿阿罗汉。不如饭一辟支佛。饭百亿辟支佛。不如饭一三世
诸佛。饭千亿三世诸佛。不如饭一无念无住无修无证之者。"
W**N
发帖数: 1037
4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什么叫修行?
恭谢!
学习了。
http://fo.sina.com.cn/o/2013-08-05/150812094.shtml
净业行人如何勤修戒定慧,戒定慧有次第吗?
2013年07月16日 15:59 新浪佛学 微博
问:净业行人如何勤修戒定慧,戒定慧有次第吗?
答:戒定慧又称三无漏学,乃一代时教之总纲。戒又叫毗尼、波罗提木叉,戒律针
对凡夫众生的烦恼、习气所施设戒条。最基本是五戒杀、盗、淫、妄、酒。戒定慧三者
钩锁相连,不杀生是仁,不偷盗为义,不邪淫是礼,不妄语为信,不饮酒为智,是故佛
教的五戒相当于儒家的五常。由戒生定,由定开慧。戒如捉烦恼贼,定如缚烦恼贼,慧
即杀烦恼贼,三者缺一不可。就好像三层楼,戒律是第一层楼,禅定是第二层楼,般若
智慧是第三层楼。是故戒为基础,持戒不精严,便不可能有禅定,更不可能开显智慧。
是故亟须注重戒定慧三无漏学,净业三福就体现着戒定慧的内涵。目前须谨防两种误区
:一是说末法众生是持不了戒的,阿弥陀佛对五逆十恶的罪人都能救,所以我不持戒,
也能往生;二是认为净业行人持戒不清净,如果他没有禅定功夫,就不能往生。这两种
观点都有偏激。应知净业行人信愿持名... 阅读全帖
G**W
发帖数: 1865
4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从弥陀的光环到地狱的有无
萝冰好,许久未见, wish you the best,
佛说四十二章经这麼开示 :
饭恶人百,不如饭一善人。饭善人千,不如饭一持五戒者。饭五戒者万,不如饭一须
陀洹。饭百万须陀洹,不如饭一斯陀含。饭千万斯陀含,不如饭一阿那含。饭一亿阿那
含,不如饭一阿罗汉。饭十亿阿罗汉,不如饭一辟支佛。饭百亿辟支佛,不如饭一三世
诸佛。饭千亿三世诸佛,不如饭一无念无住无修无证之者。
阿无修无证之者又是谁呢 ?
B**M
发帖数: 74
4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佛说阿弥陀经经义略说
http://www.yxjs.org/wenji/02_wxlasl/01_wxljsqj/08_amtjls.htm
阿弥陀佛本尊咒
即大往生咒,三咒应连持,年老人单持第三咒十字亦可。
一、嗡,卑马,达拉,塞,沙哈。
二、大也他,嗡,阿米迭阿米迭,乌巴委,阿弥达省巴哇,阿弥达,比真迭,阿弥
达。嗄米尼,冈冈拉,格衣帝嘎里,萨哇,格削,牵洋嘎利,沙哈。
三、嗡,阿弥达,札卑,阿弥达,哞。
此咒应面授方可持诵。
经义略说
佛说法四十九年,种种方便,无非使众生摄心归一,做到一不可得,方是度尽苦厄
。随机应化,非有定法,念佛法门,亦是方便法门之一种,不可专执持名为念佛,凡内
观自性,外参经论,念念不离觉性,皆念佛也。千百年来,念佛者多,成就者少,其原
因为:一贪得便宜,不耐吃苦;二不明心要,力量不足;三分宗立派,秽净之见横生;
四不得持名法门之诀窍。今先要明白此念佛之物,究为何物?终日受苦颠倒流浪生死之
物,又为何物?然后再去念佛,心地明白,方可我不离佛,佛不离我,佛我同光,体用
如如,在在净土,处处西方,行者须明生死事大,加意痛切,努力精进,则生西并非难
事,阿鞞跋致,此生定可证到也。
... 阅读全帖
a*******2
发帖数: 465
44
达真堪布宣讲于第十一届万盏法会前(8月1日)
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
为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
我们刚才念的四句是发菩提心。若是有菩提心的摄持,我们的一言一行,每一个起
心动念,都可以成为解脱、成佛的因。学佛修行不在于形式,在于心。若是心发不出来
,即使行为、表面上做得再多、再精进,也没有什么功德,不会解脱,不会成佛。
若是想解脱、成佛,就要发心。大家来参加法会,首先要发菩提心,这是很重要的
。如果没有发心,只是盲从地跟随,你们千里迢迢地上山参加法会就没有多大意义了。
大家首先应该观察:买车票的时候,尤其是到山上的时候,自己是怎样的起心动念
,自己的心是何种状态?到朗措玛寺大圆满实修中心是为了什么?
发心有三种,一种是善念,一种是恶念,还有一种是无记——不善不恶。
有的人来到这里,也不好说是否有其他的目的,什么样的人都有。如果来朗措玛寺
有别的目的,破坏道场,破坏僧团。这是恶念,是要断掉的。还有一些人是无记的状态
,一听别人讲“上山好”“参加法会好”,就跟着来了。还有些人是被父母、家人骗来
的,跟着家人一起来,以为是来旅游的……这些人是... 阅读全帖
B***o
发帖数: 133
4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观音宝典三种合参
2011-09-04 08:49:58 来源:净宗学会 作者:夏莲居居士 评论:0 点击:413
净宗学会课诵本之四
观音宝典三种合参序
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观自在菩萨章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观音圆通章
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偈
观音宝典三种合参序
大藏教典,若显若密,言观音者,凡百数十部,法华,楞严,华严,三大部中,皆有观
音章,唯法华普门品流通最广,楞严圆通章,虽有别行之本,而持诵已少希矣。又于华
严观音章,则未见有别行刊印之本。良由华严经海,卷帙浩博,前后三译,遍读非易。
东晋义熙十四年,佛度跋陀罗初译六十卷,与唐证圣天册间,实叉难陀重译八十卷,均
非全部,迨贞元间,三藏般若所译四十卷出,始为灿然大备。东晋与唐初译本,观音章
均在入法界品中,仅有长行而无偈颂。贞元所译四十卷,统名曰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
行愿品,观音章即在其内。考诸唐代贞元十一年十一月,南天竺乌荼国,进奉梵夹,次
年六月,奉诏于长安崇福寺开译,十四年二月译毕。参加译事者,罽宾国三藏般若外,
如宣梵译语,笔受迥缀,润文校勘,证义证禅诸职,俱为一... 阅读全帖
k*******n
发帖数: 141
4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异性相吸的奥秘
释迦牟尼佛离家以前,应家人要求,生了孩子才走的。他应该是没有淫欲心的,那是如
何生的孩子?不得而知,只能说,世界之大,不可思议,但求不生执着,量力修行而已。
另外,三层以上的欲界天,人的出生就已经脱离了性交。当然严格来说,他们不是我们
人道了。
就人道而言,如果人人都离欲,那么我相信人口会停止增长,最终不再有人。大家都生
到他方更好的世界了。然而,现在的问题不是人的欲望太少,而是太盛。得人身是过去
五戒十善的果报,现在有多少人在修五戒十善呢?可以说多数身在人道,却造三恶道业。
有人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是因为没有理解这句话,无后是说道统不能传承。这个世
界很多大修行人一生未婚,为大家做榜样。潇洒灭度,一尘不染。后人对他们的评价是
:“足下儿孙浩浩来”。这才是修行人应该做的,植众德本,任运进修。

发帖数: 1
4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一切法空与天堂地狱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题目,这个问题本身其实里面隐含著几个非常根本的佛法知见
。我们先由“行善作恶,天堂地狱”来看,它其实就是在说:“因果昭昭不爽,如 影
随形。”守五戒、行十善业,将来可以往生天界;而如果恶心严重伤害众生,则与地狱
道相应。这些因果现象,它在现象界是真实存在的。先不说天堂、地狱,即 使在人间
,生活进步现代化的地区,与落后或战乱的地区对比,不就有些像天堂与地狱吗?就连
春、夏、秋、冬感受的温暖、酷热、凉爽、严寒,就能使一般人感到 有明显的苦、乐
受之差异,何况真正的天堂与地狱呢?包括我们所接触的众生里面,也有贫、富,聪明
、愚痴等种种的不同,这些眼前的差异,都是大家可以亲自观 察到的。它并不是自然
就这样,也不是随机性的,而是因为善恶业行因果的关系。因此我们必须信受“行善作
恶,天堂地狱”絶对是会成就的。
既然天堂与地狱的差异这么明显,是大家都可以认同的,那为什么会有这个问题产
生呢?原因主要在于有些修学者他们误解“一切法空”的意思,因此就会衍生出种种错
误的知见出来;所以要讨论这个议题,我们得先由“一切法空”这个名相进入,这样大
家就容易了解了。
...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4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人天善法
如果已经深入佛法的解脱道以及佛菩提道两大甘露法门,再把佛教、佛法和其他宗
教,乃至科学、哲学、艺术等世间法相比较的话,就会发现:只有佛法的解脱道以及佛
菩提道能够让人实证解脱,出离三界火宅,了脱生死;而其他世间所有一切法,却都没
有办法做到这一点。过去诸佛不但发现了宇宙以及生命一切诸法的根源——如来藏,也
把祂的体性完全弄清楚了;并且依著祂的体性如实而修学,不但证得了二乘无学阿罗汉
果,也证得了大乘无学佛菩提果,而究竟圆满佛道。并且还在众生得度因缘成熟的时候
,不断教导有缘众生,让这些众生也都可以在菩萨道的五十二个阶位当中来步步升进,
最终也能像佛陀一样成就无上正等正觉。
所以说,佛法可以说是一切世间最究竟的实证科学,即使是目前最尖端的科学也都
完全无法比拟的。世间科技到现在为止,我们可以看到,之前所建立的假说,仍然不断
地被新发现的事证所推翻;而一直以来诸多发现的真相呢,则只是不断地证实佛陀在二
千多年前说法的正确性。
既然说佛法是世间唯一而且能够让众生究竟解脱的正法,当然也不是随便一般人的
心性就可以修学的,这是因为善根、心性和真实正理之间的差距实在太大,所以无法和
甚深微...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4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那片神奇的土地

西藏,传说中的香格里拉——地球上最后一块净土:壮丽的景色、神秘的气氛,吸
引了无数人前往朝圣,祈求些许心中的宁静。然而,当我们被雄伟的寺院、刻苦的喇嘛
、及虔诚的藏民——这些眼前景(表)象所感动而迷惑的同时,是否也能冷静的观察、
深细的透视:西藏密教的本质?鲜艳的花朵,或许长满了毒刺;精美的包装,却可能埋
伏著欺骗;五味令人口爽、五色令人目盲、五欲令人心发狂!伪装、诱惑,吸引力的结
局多半是:吞噬。何不让我们一起翻开西藏密宗不为人知的内页,追溯她的源头、深入
她的核心、认识她的真相,或许,您将发现:事实不是你我想像的那样!然后,从怅然
若失到恍然大悟,您将会说:原来………,竟然………?幸好………!
一、前言
当今流行于欧美与台湾的“西藏密教”,虽然自称为“秘密佛教”,而刻意与正统
的“显教”区分,无限的抬高自己在佛教中的地位,相对的贬低其他(汉传与南传)显
教佛法;但这样的说辞是全然的事实而可相信吗?或只是一家之言而有待于深入了解?
近半世纪以来,西藏地区由于政治遭遇、文化特色及意识形态等因素,引起全世界
的热切关注,又透过达赖喇嘛及其他法王、仁波切在全球各地以演讲、...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5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灵魂出窍
从证严法师种种著作当中,很清楚的显现一件事:证严法师所认为的意识心是常
住不坏心,认为就是佛所说的无余涅槃境界中的真心。然而这个意识心却是有生灭的心
,非是佛所说本来就常住涅槃的第八识。身为出家人的证严法师,理应依照世尊圣言量
如实宣说:“意识是根尘触三法为缘而生的,意识心是生灭法。”但她却反其道而行,
在书中公然的说“意识却是不灭的”,严重违背佛陀的圣言量及理证上的现量。既然违
背世尊所说,依照 佛在四阿含所说:“妄说佛法即是谤佛、谤法”。而谤佛、谤法结
果,是成为断一切善根的一阐提人,果报极为严重啊!证严法师对此不可不知也!
接下来说明证严法师及一般人所认知的“灵魂、神识”,其实只是中阴身,不是
意识心,更不是佛所说的第八识。这里将分为二种来说明。第一种是濒临死亡,但仍未
死亡而灵魂出窍的道理,第二种是完成死亡过程而成就中阴身的正理。
首先谈第一种濒临死亡,但仍未死亡而灵魂出窍的道理。有些人在死亡边缘挣扎
时,会发生灵魂出窍的现象,因此待意识苏醒之后活过来时,将其灵魂出窍过程的种种
体验加以描述,由他人加以记载,汇总成书,而有种种描述濒临死亡经验的书本出现,
得以流传后世... 阅读全帖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