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 发帖数: 8107 | 1 ☆─────────────────────────────────────☆
augustina (augustina) 于 (Wed Mar 10 18:32:20 2010, 美东) 提到:
不常来这个版,偶尔来一下常常撞见一些让人心惊肉跳的骂人帖,觉得跟这个版的
主旨很不相符。我觉得主要的原因是有些人把所谓大小乘做了本质主义的解释,好像两
千多年来,这两个乘都不曾发展变化过。我最近读了一些书,跟大家念叨念叨,也许会
有一些帮助。(本文中的“小乘”指的的是产生在大乘以前的主流佛教,仅仅为了方便
用此词指代。)
中国的佛教自称“大乘”,中文佛经中有很多对“小乘”的批判。但我们必须知道
这只是一面之词,如果我们把这一面之词当真理或事实,肯定有偏颇。比如说,很多人
以为“菩萨”是大乘才有的,其实在上座部的经典(也就是巴利文佛典)里,“菩萨”
一词出现了无数次。更有一部Buddhavamsa,“佛史”,讲述了释迦之前的24个过去佛,
在前世给作为“菩萨”的释迦受记(prediction)的故事。这听上去就有一点大乘的味
道了。再比如,大乘说小乘不懂得慈悲,只自己修行... 阅读全帖 |
|
a*****y 发帖数: 33185 | 2 净土宗
百科名片
净土宗
净土宗,佛教宗派之一。因专修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净土的念佛法门,故名。该法门以信
愿念佛为正行,净业三福、五戒十善为辅助资粮。净土信仰是佛教的基本信仰,大乘各
宗多以净土为归。佛法西来,东晋,慧远大师在庐山东林寺建立莲社,提倡专修该往生
净土的念佛法门,又称莲宗。唐代善导大师也是净宗重要倡导与推动者,被奉为净宗第
二代祖师。净宗历代祖师并无传承法统,很多还是宗门教下的大祖师,均为后人据弘扬
净土贡献推戴而来。中国净宗十三祖分别是:慧远、善导、承远、法照、少康、延寿、
省常、祩宏、智旭、行策、实贤、际醒及印光大师。
目录
弥陀西来
发展概况
五经一论
修持简述
净宗特色
图书信息
内容简介
展开
弥陀西来
佛教西来
种种资料显示,佛教传入中国年代远比西汉更久远。目前发现的有明确文字记载的
最早事件,如:官方权威的《太平广记》第284卷,引用《王子年拾遗记》一书,记述
题为《天毒道人》的事件,详细记载了燕昭王七年(前305年)来自印度的百四十岁高
僧尸罗(从文中对其的记载来看,是位具足神通的圣者无疑)来华(燕都)传法的事。
此年代已比印度阿育王时代更早,接近佛陀... 阅读全帖 |
|
z*****n 发帖数: 633 | 3 禅定今说——现代在家居士的禅修途径
跃辰居士
禅定是佛教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缺少对禅定的了解,会给佛教史的研究增加
许多困难。但是现在很少有专门的著作能把禅定讲清楚,也很少有人讲清楚。这导致了
在坊间流传着各种各样的关于禅定的传说,使禅定神秘化、神话化。今天我尽个人能力
给大家介绍一下禅定的实际情况。
解说禅定的困难
禅定不仅仅属于佛教,其他宗教修习禅定的也很多。据说早期基督教、伊斯兰教的
苏菲派也都有禅修手段。但佛教的禅定与其他宗教的禅定在目的上有根本不同。这个根
本的不同点在于:佛教禅定的目的是超越二元对立,现量体会缘起性空正见,契入空性
。但是近代以来,真正能从基本概念与基本练习角度讨论禅定的书籍非常少,这造成了
大家对禅定的不了解,从而形成了各种神秘,成为形形色色的无知传说的温床。造成这
些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个:
第一个是缺乏训练有素的禅定者。这个问题到今天也是一样。不论古代还是现代,
真正有很深禅定功夫的人的数量总是很少的。古代的禅修大家可能比现在稍微多一点。
不过差距也不是太大。但是更重要的问题是下面的第二个困难。
第二个是缺乏名言共许下的语言传递信息。什么叫缺乏名言共... 阅读全帖 |
|
w*********r 发帖数: 2192 | 4 菩萨道 - 菩萨道
菩萨道是大乘行者由发心修行到成佛中间的漫长路程,由于除自修自渡外,渡众生是
重要的工作,要完成这种艰困的工作,就必须要有动机,它是渡生的动力,这就是慈悲
心(在佛教中以大慈弥勒菩萨与大悲观世音菩萨为代表);要有目标,就是宏伟的愿望
(以大愿地藏菩萨为代表);要有渡生的大智慧,好的工具与方法(以大智文殊菩萨为
代表);要有永恒不断的渡生行为(以大行普贤菩萨为代表);最后要有大精进心去完
成(以大势至菩萨为代表)。具有上面这五种条件,菩萨道才能顺利的走下去。
修行过程
(1)发渡生大愿
渡生是一种有相的行为,是一种‘事业’,要成就大业,就要有大目标大愿望,现
今所知伟大的佛菩萨们,在开始修行时(即因地时)都有伟大的宏愿,如阿弥陀佛的四
十八愿,药师佛的十二大愿,地藏菩萨‘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的大愿,这些大愿在经过
漫长岁月的考验(也是一种极强大的定力)及付诸实行,才使他们达成所愿而终成为宇
宙中名号向亮的佛菩萨。
(2)发四无量心
这是菩萨‘渡生时所持的心’。菩萨渡生时要有无量的慈、悲、喜、舍四种心。简
单的说,慈就是给众生快乐;悲是去除众生的痛苦;喜是欢喜赞叹他人的成就... 阅读全帖 |
|
a***n 发帖数: 1993 | 5 禅关策进
禅关策进序
禅曷为有关乎。道无内外,无出入。而人之为道也,有迷悟。于是大知识关吏,不
得不时其启闭,慎其锁钥,严其勘核,俾异言服私越度者,无所售其奸。而关之不易透
,亦已久矣。予初出家,得一帙于坊间,曰禅门佛祖纲目。中所载多古尊宿自叙其参学
时始之难入,中之做工夫经历劳苦次第,与终之廓尔神悟。心爱之,慕之,愿学焉。既
而此书于他处更不再见。乃续阅五灯诸语录杂传,无论缁素,但实参实悟者并入前帙,
删繁取要,汇之成编,易名曰禅关策进。居则置案,行则携囊。一览之则心志激励,神
采焕发,势自鞭逼前进。或曰,是编也,为未过关者设也,已过关者长往矣,将安用之
。虽然,关之外有重关焉。托伪于鸡声,暂离于虎口,得少为足,是为增上慢人。水未
穷,山未尽,警策在手,疾驱而长驰,破最后之幽关,徐而作罢参斋,未晚也。
万历二十八年,岁次庚子,孟春日,云栖祩宏识。
禅关策进。后学云栖寺沙门祩宏辑。
一、诸祖法语节要第一
诸祖法语,今不取向上玄谈,唯取做工夫契紧处。又节其要略,以便时时省览,激
励身心。次二诸祖苦功,后集诸经引证,俱仿此。
筠州黄檗运禅师示众
预前若打不彻,腊月三十日到来,管取尔热乱。有... 阅读全帖 |
|
b*****l 发帖数: 3821 | 6 【摘要]学术界对汉地禅宗退出藏区的原因一直存在误解,敦煌出土文献为我们对此作
正确分析,提供了契机。我们认为禅宗退出藏区的主要原因是,禅宗在传播过程中,由
于自身的原因,不能同藏区传统文化相融合,不能满足吐蕃统治者政治上的需要。这对
我们研究外来文化的传播,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禅宗是最早进入藏区传教的汉传佛教流派,
在公元8世纪后半叶,曾在藏区赢得了不少上层
信徒,辉煌一时。虽然对后来形成的藏传佛教各
大教派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但作为一个教派,朗
达玛灭佛后,它就在卫藏地区销声匿迹了。对禅
宗退出的原因,传统观点一直存在误解。过去,学
术界往往沿用传统说法,认为是印度“渐门派”打
败了汉地“顿门派”,由赞普下令停废的结果,这种
说法主要见于形成于后弘期的几本藏文经典著作。
而对其真正的原因,较少有人作过透彻的分析。
一、汉地禅宗被印度“渐门派”打败说质疑
我们认为“渐门派”打败了“顿门派”的说法,
与敦煌出土文献最原始的记载《顿悟大乘正理决》
相矛盾,值得商榷。该史料记载:“我大师乃心湛
真筌,随问便答,若清风之卷雾,豁睹遥天,喻宝镜
以临轩,明分众像。婆罗门等随言理屈,约义词
穷... 阅读全帖 |
|
S**U 发帖数: 7025 | 7 相应部55相应55经/入流果经
「比丘们!当这四法已修习、已多修习时,导向入流果的作证,哪四个呢?结交善知识、正法的听闻、如理作意、法、随法行,比丘们!当这四法已修习、已多修习时,
导向入流果的作证。」
杂阿含1125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
「有四种须陀洹道分∶亲近善男子,听正法,内正思惟、法、次法向。」
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search1.php?path=SA1125.htm
论师解释,「随法行」的「随法」、「次法向」的「次法」指八正道。
闻思的是八正道,修的也是八正道,导向苦灭。对八正道多方面的开展,说为三十七道
品,如四念处等。这是佛初转法轮,说四圣谛的意义-以八正道导向苦灭。
藏传的宗喀巴大师在广论里,也主张依经论指导修行,所以广论中广引经论说明如何修
,驳斥离开经论另有修法的见解。
.. |
|
h***s 发帖数: 1716 | 8 我在网上看到的,觉得挺有道理,而且简单清楚。供大家拍砖。。。
===========================
禅修的正见
Sayadaw U Tejaniya 著
陈积 译
甚么是禅修的正确态度?
1. 禅修是轻松地接收及观察所发生的任何东西,无论它们是愉快或不愉快的。
2. 禅修是以觉知及了解的心去观察及耐心地守候。禅修不是尝试去经验一些你读到
或曾听闻的东西。
3. 只是把注意力放在当下现在。
不要沉缅于有关过往的思想中,亦不要迷失在有关将来的思想里。
4. 在禅修时,身与心都应该是舒适的。
5. 如果你的身心产生倦意,表示你的修习可能出错,这个时候你要检查一下你的禅
修方法。
6. 为甚么你在禅修时会过份着意?
你是否想要甚么东西?
你是否希望甚么东西发生?
你是否希望甚么东西停止发生?
好好去检查一下以上其中一项心态有否存在。
7. 禅修的心应该是轻松及平和的,当心绷紧时会使你难以修习。
8. 不应太过集中,不要作出控制。不要强迫或约束你自己。
9. 不要尝... 阅读全帖 |
|
Y**u 发帖数: 5466 | 9 ☆─────────────────────────────────────☆
bdbd (kakali) 于 (Thu Jul 14 06:22:59 2011, 美东) 提到:
佛在无我相经里面说色不是我,因为如果是我的,我就不会让它有病苦。 我觉得这个
论据不充分。 就好象买座房子,我不会盖房子,房子自己会漏,但是我可以住在里面
,所以它还是我的。 房子不是我,但是是我的。。。。。。
谁来开示一下。
☆─────────────────────────────────────☆
nibbana (卍) 于 (Thu Jul 14 08:34:22 2011, 美东) 提到:
经里说not self,你说的是not mine。
房子是你现在拥有的,但不是你。色也不是你。
http://www.accesstoinsight.org/tipitaka/sn/sn22/sn22.059.nymo.h
☆─────────────────────────────────────☆
SeeU (See you) 于 (Thu Jul 14 11:26:54 20... 阅读全帖 |
|
Y**u 发帖数: 5466 | 10 ☆─────────────────────────────────────☆
freeman08 (平常心) 于 (Fri Aug 26 21:28:57 2011, 美东) 提到:
只问耕耘,不是只管低头拉车不抬头看路,不讲方法。
原来我心里一直有一种理解,好像只问耕耘纯粹就是一种踏踏实实、老老实实的心理态
度,不要使劲问。
最近发现这个不对,不全面,有偏颇。
现在理解,只问耕耘,不问收获,说的是一种方法,一种科学方法。
只问耕耘的意思不仅仅是只管耕耘。
而是指:当你真的遇到过来人了,你重点应该问他:
这树,这庄稼,你怎么种的?每一步,每一阶段,你到底怎么耕耘,才结出你的果实来。
我想要你的果实,不过你的果实是你的,什么味道,我吃不到,也就不麻烦你解释太多
了,解释再多。我也不知道。
我只想自己也种出来。所以你就告诉我怎么种就是了。我严格按照你的方法,种出来的
就应该是同样的果实。
---------
这是正解。
要问方法,而不是让人傻乎乎地,一厢情愿地刨地球。
也不是不问耕耘,只问收获,一定要想像别人的东西自己都有了。
然后问了半天,只是想说你那个东西就是我家的梨。
更... 阅读全帖 |
|
r****r 发帖数: 755 | 11 觉得他说的原始的安般念不是只用来修止的,这个说法极有道理。
“诸比丘,念安般数数修习,有大果,有大誉。念安般数数修习,可令四念处完成。四
念处数数修习,可令七觉支完成。七觉支数数修习,可令智慧解脱完成。”
(南传《中部》一一八经)
这个显然是修观,所以葛印卡大师一派传承的观呼吸的“受”可能是安般念的原义。 |
|
c***h 发帖数: 2262 | 12
我认为 无余涅盘 解释为 五受阴灭尽,较合理。
而不是烦恼灭尽后,肉体死亡。
1 杂阿含738经[正闻本935经/佛光本750经](庄春江标点)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如上说,差别者):
「此七觉分修习、多修习,当得二果:得现法智有余涅盘,及阿那含果。」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
相应部48相应65经/果经第一(根相应/大篇/修多罗)(庄春江译)
「比丘们!有这五根,哪五根呢?信根、……(中略)慧根,比丘们!这些是五根
。
比丘们!当这五根已被亲自修习、已被亲自多修习时,二果其中之一果应该可以被
预期:当生究竟智,或当存在有余依时,为不还者状态。」
-- 两者解释不同,
但南传解释是,有余时,是三果。
2. 杂阿含常说的”有余”,是还有烦恼,或还有五受阴。 例如以下。
大正藏杂阿含61经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五受阴。何等为五。谓色受阴。受.想.行.识受阴
云何色受阴。所有色。彼一切四大。及四大所造色。是名为色受阴。复次。彼色
是无常.苦.变易之法。若彼色受阴。永断无余。究竟舍离.灭尽.离欲.寂没。余
色受... 阅读全帖 |
|
Y**u 发帖数: 5466 | 13 1.以法对答
1979年12月18日,国王与王后陛下私下拜访了龙普。向他问候健康、与他对谈佛法之后
,国王发出一问: “在断弃杂染时,应当首先断弃那些?”
龙普答:
“种种杂染在内心成群升起。直接观心。哪个杂染先升起,就先断弃哪个。”
----------------------------------------------------------------------------
----
2.不违拒造作
每次两位陛下拜访龙普之后,告辞时,国王会说: “我们恳请您,继续维护您的诸蕴,
让它们活过百岁,让大众有一个崇敬的对象。您可以接受我们的恳请吗?”即使这只是
一种礼节,是国王祝福龙普的一种形式,龙普也不敢接受,因为他不能违拒造作的本性
。因此他会如此答复:
“恐怕我不能够接受。这完全取决于造作的自然发展。”
----------------------------------------------------------------------------
----
3.四圣谛
1956年雨安居的第一天,一位林居禅修传统的比丘长老来拜见龙普。龙普对一些甚深主
题给予一番指教之... 阅读全帖 |
|
f*******8 发帖数: 3612 | 14
那是你把体验这东西弄得太玄了。
自皈依和皈依佛法僧不矛盾是指,
皈依佛法僧,佛教你一个方法,你就依照他的方法实行,这叫皈依佛法僧。
在实行时,就是修念住时,你自己观察自己的体会,而不是不知道自己到底在干什么。
这就是自皈依。
例如修观身而住,念住经就说了,
-----------------------------------------------------
大念住经
http://www.mitbbs.com/clubarticle_t/OrdinaryHeart/47701.html
然,诸比丘!比丘如何于身观身而住耶?
诸比丘!于此,比丘往森林,往树下,往空闲处而结跏趺坐身正直,思念现前。彼
正念而入息,正念而出息,或长入息,而知:“我在长入息,”又长出息者,知: “
我在长出息。”又短入息,如:“我在短入息,”又短出息者,如:“我在短出息。”
修习:“我觉知全身而入息,”修习:“我觉知全身而出息。”修习:“我止身行而入
息,”修习:“我止身行而出息。”。
------------------------------------------------------
这就是自... 阅读全帖 |
|
Y**u 发帖数: 5466 | 15 问: "世尊,比如一座大城池,城外有四个城门,从任何方向到来的人要进城的话并不
局限于从一个为向进入,一切菩萨及庄严佛国的众生要成就觉悟智慧,并不只有一个方
便法门。希望世尊广为我们宣说一切方便法门和修行渐次,以及修行人共有几种,使参
加这个法会的菩萨以及末世众生中追求大乘佛法的人迅速领悟圆觉,无所障碍地悟入清
净觉悟境界。"
答: "“善男子,至高无上的圆满妙觉遍满十方,能生出佛及一切万法,而这些都具有
同一个本体,相互平等。各种修行本质上没有区别,如果随顺众生根性机宜的不同,则
修行方法多得无法计量。圆觉修法按众生根性的差别而归纳的话,应当有三种。
“善男子,如果菩萨们能够体悟清净圆觉,就取净觉心上的寂静为观行之本,从澄清一
切妄念入手,便会觉知识心上有烦动。这样就能引得静慧发生,身心烦恼从此永远断灭
,由此内心便能生发寂静,感觉轻松安详。由于自心寂静的缘故,十方世界的如来觉心
都能在其中显现,就如同镜中的影像。这种方使法门,叫做‘奢摩他’。
“善男子,如果菩萨们能够体悟清净圆觉,以清净觉心了知分别心以及六根、六尘都是
因为幻化而有的,于是生起如幻的智慧以去除如幻的无明,或者变化... 阅读全帖 |
|
b*****l 发帖数: 3821 | 16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0/0831/18/110108_50189143.shtml
天主教静观与禅定
来 源:天主教沧州(献县)教区网站
第一章 天主教的静观
第一节 静观祈祷的重要性
二十世纪,西方伟大的灵修大师多玛斯•牟敦(Thomas Merton)最坚定的信念是
:现代人最迫切需要了解、实行宁静的祈祷。这是因为,近日社会崇尚科技进步,寻求
物质享受,讲究工作效率,人们常常被迫处于紧张的状态下。每天上班,走重复的路径
,坐同号公交车,做同样的工作;下班,回家前,又要赶赴数处应酬,这里聚会,那里
邀宴,最后回家,早已筋疲力竭,只愿坐在电视前听听歌、看看戏,让之调剂一下快垮
下来的身心。如此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难免内心空虚,怅然若失。生活在这种状况下
的基督徒又怎能把持信仰,活出真我呢?圣巴西略(St. Basil the Great)说:“当
我们开启自我的心门时,透过此门,我们可以发现真我,同时也找到天主的临在。”7[
7] 心门只有在宁静中才能打开,当我们有规律性地,走进自己的内室,在宁静中通过
心门,我们才能发现... 阅读全帖 |
|
S**U 发帖数: 7025 | 17 先修定觉支成就,再修观成就(明、解脱)的次第,如下∶
北传:杂阿含810经 (安那般那念相应/道品诵/修多罗)南传:相应部54相应13-14经
佛告阿难∶
「有一法,多修习已,……乃至能令二法满足。
何等为一法?谓∶安那般那念多修习已,能令四念处满足;四念处满足已,七觉分
满足;七觉分满足已,明、解脱满足。
云何修安那般那念,四念处满足?
是比丘依止聚落,……乃至如灭出息念学。阿难!如是,圣弟子入息念时,如入息
念学;出息念时,如出息念学∶若长、若短、一切身行觉知入息念时,如入息念学;出
息念时,如出息念学、身行休息入息念时,如身行休息入息念学;身行休息出息念时,
如身行休息出息念学,圣弟子尔时身身观念住,异于身者,彼亦如是随身比思惟。
若有时圣弟子喜觉知、乐觉知、心行觉知、心行息觉知入息念时,如心行息入息念
学;心行息出息念时,如心行息出息念学,是圣弟子尔时受受观念住,若复异受者,彼
亦{受随身}[随受]比思惟。
有时圣弟子心觉知、心悦、心定、心解脱觉知入息念时,如入息念学;心解脱出息
念时,如心解脱出息念学,是圣弟子尔时心心观念住,若有异心者,彼亦随心比思惟。
若圣弟子有时观无常、... 阅读全帖 |
|
i********7 发帖数: 808 | 18 我是这么听 佛陀说的。当时 佛陀住在舍卫国
的祇树给孤独园。
佛陀对比丘谈到:「失去母、失去子的恐惧与怖
畏与有母、有子的恐惧与怖畏,是没有智慧与不曾听
闻正法的凡夫所说。他们却不知失去母、失去子的恐
惧与怖畏,事实上是有母、有子的恐惧与怖畏。
比丘!凡夫所谈论的失去母、失去子的恐惧与怖
畏有三种。是哪三种呢?
比丘!战乱发生,刀兵四起,百姓受害,因此造
成孩子失去母亲与母亲失去孩子。这就是一般凡夫所
谈论的第一种失去母、失去子的恐惧与怖畏。
还有一种情况,当大火发生,而焚毁聚落城镇,
人们四散奔走,因此造成孩子与母亲失散。这就是不
曾听闻正法的凡夫所谈论的的第二种失去母、失去子
的恐惧与怖畏。
还有,有时山洪暴发,大水淹没聚落,人们四处
奔逃,造成母子失散。这是不曾听闻正法的凡夫所谈
论的第三种失去母、失去子的恐惧与怖畏。
然而,这些恐怖与畏惧,虽然不曾听闻正法的凡
夫以为是失去母、失去子的恐惧与怖畏;智者而见,
这都是因为有母、有子的恐惧与怖畏。
当发生战争,刀兵四起,百姓遭到残害,为了逃
难而流离失所,因此造成孩子与母亲失散;过些时
候,或许母子又会相见。这是第一种因为有母、有子... 阅读全帖 |
|
S**U 发帖数: 7025 | 19 杂阿含738经
「此七觉分修习、多修习,当得二果∶得现法智有余涅盘,及阿那含果。」
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0738.htm
杂阿含740经
「若比丘修习此七觉分,多修习已,当得七果,何等为七?谓∶
-----------------------
现法智有余涅盘;及命终时;
-----------------------
若不尔者,五下分结尽,得中般涅盘;若不尔者,得生般涅盘;若不尔者,得无行般涅
盘;若不尔者,得有行般涅盘;若不尔者,得上流般涅盘。」
The corresponding
南传:相应部46相应3经 reads
在当生之初期到达完全智。
如果在当生之初期未到达完全智,则在死时到达完全智。...
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0740.htm
The meaning would be clear if you read both sutras together. They mean the
same thing using different phrasing.
杂阿含1221经
时,有尊者尼拘律想,... 阅读全帖 |
|
j*******1 发帖数: 182 | 20 本人在学密宗之前,学习了好几年的净土宗,所以对净土法门的理论有一定了解,因此
我写了这篇文章以阐述我的理解。
大家都知道,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净土法门,是一个非常殊胜的法门,依靠阿弥陀佛的
大愿与行者自己的信心和愿力,就能临终蒙佛接引往生净土,从而证得不退转直至究竟
成佛。对于我们凡夫来说,这是一个即生保证成就的非常殊胜的方便法。净土宗非常踏
实,不会有什么弯路,也不需要证悟,只要对阿弥陀佛有信心,念一句阿弥陀佛,就可
以解决问题。
但是有一点可能知道的人不多,净土法门并非只在汉传佛教(在汉地传承的佛教)中有
,在其他传承的佛教中也有,比如藏传佛教中就有净土法门,也被称为藏传净土。
如果对藏传密宗有信心或者不排斥的话,也就是说与藏传佛教有缘的话,那么我认为修
学藏传净土更好,往生更有把握。为什么呢?原因有以下四点:
一、藏传净土注重学习佛理
藏传净土依无量寿经或藏传净土论典,详细学习往生净土的四种因与二种违缘。汉传净
土并不是全都不重视学习佛理,但不重视学习佛理的人还是很多的,可以说占很大一部
分。另外一些人虽然也在学习佛理,但心中仍存在一种观念,认为净土法门不需要学习
多少佛理,只要一... 阅读全帖 |
|
w**u 发帖数: 311 | 21 【 以下文字转载自 ariya_sacca 俱乐部 】
发信人: wuyu (wuyu), 信区: ariya_sacca
标 题: 未完成的小愿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ue Jun 12 16:09:28 2012, 美东)
呈经雄心勃勃跟SeeU说要写一篇关与现代神经神经生物学对禅修机制研究的综述。但发
现现代的科学研究总体还是在验证阶段,再加上自己也没时间完备的学好佛法,就觉得
写机制综述还是太早了。特向SeeU道个歉。
我把绌文的全稿贴在这儿了。也不想去投稿了。等到自己有新体会,再修改。
其中有很多部分是来自于SeeU,JeanIris,和 CPath 法友的意见。在此谢过。
日常生活的止观修行--一个神经生物学者的叩道之路
关键词:行禅,安般息念,慈心禅,神经生物学.
文摘:两千五百年以前,佛陀的证悟为人类身心的完全自由指明了一条实修实证的道路
。其内容主要包括在“四圣谛,八正道,十二缘起的”的教诲中。佛法修行方法以戒清
静为基础,通过止观修行以增强“心”的定力和念力,最终培养其对世间万物本质的洞
察力,即“慧”力。时迁世移,... 阅读全帖 |
|
j*******1 发帖数: 182 | 22 第六品 安忍
丁二之戊三、(于菩提心支相违之嗔恚者安忍品)分二:己一、品名;己二、正论。
己一、(品名):安忍。
前一品宣说的为持戒度,现在论文进入安忍度的引导。安忍品的内容主要有三方面:一
、断除嗔恚;二、修安忍;三、恭敬有情。在修持菩萨行的过程中,如果不断除嗔恚烦
恼,会招致极大的违缘,给自己造成很大危害。认识到此后,应尽力断除嗔恨心,以种
种方便善巧修持安忍,而且要认识到有情助成佛的功德去恭敬一切有情。本品中有许多
重要的修行窍诀,以此藏传佛教的修行人对本品很重视,有的大德常单独传授此品,引
导弟子修习安忍。因为凡夫人都有一些不共的烦恼,有的贪心重、有的嗔心重等,各各
不同的烦恼习气要断除,必须要依靠一些方便法门去对治,对嗔恨心特别强烈的人来说
,这一品尤为重要。性格不好,容易嗔怒发脾气的人,如果在听习本品时,将安忍窍诀
铭记于心,在日常生活中反复观修,一定能消减、断除自己的嗔恨烦恼习气。对本品所
阐述的窍诀,我有过一定的体会:有时虽然有大圆满、大手印的对治烦恼窍诀,但在某
些情况下,运用本品中对治烦恼的窍诀却非常相应有力。你们有些人在听习前面几品的
过程中,也有一些这样的体会,... 阅读全帖 |
|
f****2 发帖数: 311 | 23 阿弥陀佛!非常随喜lila 不杀生的慈悲。藏传佛教大德索达吉堪布专门写了一篇文章
阐述藏密素食观。
藏传佛教历史上最著名的一生成就者米拉日巴尊者也曾说过:“杀害无辜众生仅为自
己能享用其血肉;又贪爱饮酒,只为杯中物能引人沉迷、陶醉,凡此种种皆已具足堕落
复活地狱之缘起。虽眼根齐备,奈何却直堕恶趣深渊,诸人天众生因此不能不引以为戒
:即便一根刺扎入身中,其疼痛也不堪忍受;杀害众生而食其肉,被杀者之苦痛又何堪
言表?来生堕入复活地狱后,必将感受难以忍受之痛苦——浑身烈焰熊熊,其景象实乃
惨不忍睹。”
对佛经了解一知半解之人,往往自以为在显密经典中对食肉过患的描述并不频繁、
其措辞也绝非如描述别的非理之事时那般严厉、痛切,特别在密宗教义中更是对吃肉与
否的问题轻描淡写。其实,这些理解纯粹是未深入经藏的表现,因显密经论中有数不清
的文字都在阐述佛教对这一问题的究竟立场与看法——那就是必须彻底、完全地禁肉!
在所有的佛教经典中,嗜肉如命之徒都找不到佛陀对食肉饮血片言只语的赞叹之处。相
反,大量的教证理证都表明佛弟子遮止肉食的必要性、重要性与紧迫性。 “
如果有人说:佛陀已经开许所有佛教徒可... 阅读全帖 |
|
w**u 发帖数: 311 | 24 Zoun 说的非常好。我因为也是从事神经生物的研究,又有修习南传佛法。也在这个问
题上纠结。我愿意与你分享我的理解。
有三层问题:1)学生物了是否就不能修习佛法了? 2)生
物学者杀生修行佛法的负面影响是什么?生物学者杀生的可能业报是什么?3)如何减
轻生物学者杀生对自己修行的负面影响?
1) 学生物了是否就不能修习佛法了?
我们平时因无明(无正念,不能如实知见)而产生大量的嗔,贪,痴是修行的主要障碍
。相对来说,我们用以谋生的生物实验中杀生造的业要远远次要。佛法不是一个神在主
宰评判你,而是一个中性的真理你尽力去靠近。只要主要矛盾解决一分,你就往真理靠
近一分。生物学者杀生不符合八正道的正业,在修行上肯定会有负面影响。但你只要愿
意,你总是可以时刻观察当下身心的变化,和背后的动机;看到动机(起心)就看到缘
起,你就在积累智慧了。
以前RUNSUN,和SeeU 都曾经回答过我这个问题。请参考http://www.mitbbs.com/article/Wisdom/31308223_0.html
和http://www.mitbbs.com/article_t/Wisdom/314... 阅读全帖 |
|
z**n 发帖数: 22303 | 25 【十四】
(仁波切读诵藏文。。。。)
再次的提醒我们自己 要有正确的发心
在佛陀的所有法教中 不但要有正确的发心
而且要有正确的态度
有很多关于如何避免负面心态的教法和例子
但是我认为最重要的是 记得不要成为一个染毒的容器
即使把甘露倒入有毒的容器里 甘露也会变得有毒
同样的 要注意的是
就象我们过去几天里所讲的
如果我们主要是带着对此生
对轮回 和对自身目的的执着而听闻教授
这当然会让我们这些法教的容器变得有毒
你们和世界各地的人都提了很多问题
有一类很一致的问题 我想 有两类的问题
很多所谓的佛弟子或修行人
象是西藏人 那些长久以来一直跟随佛教传统的
甚至生来就处于佛教中的人
我们对佛法有点厌倦
我们的心变得有点僵硬麻木
以至于 我们甚至不感到内疚
我们甚至不会问这类的问题
‘可以对空性执着吗’
‘可以对道执着吗’
因为我们的心已经变得如此僵硬
另一方面 那些发愿成为修行人的人
... 阅读全帖 |
|
B***o 发帖数: 133 | 26 四大菩萨
(无上的智慧—文殊菩萨)
文珠法师讲述
一九九二年十二月廿五日于香港九龙政府文化中心
一、智慧的意义
二、智慧的类别
三、智慧的证得
四、智慧的代表—文殊菩萨的本迹
四、智慧的代表—文殊菩萨的功德
五、智慧的重要
无上的智慧—文殊菩萨
各位法师、居士、听众,今晚本人又出席宝莲寺主办的佛学讲座,非常高兴。特别是今
晚是举世狂欢的圣诞之夜,各位竟然放弃物质的享受,谢绝一切人事的应酬,出席本人
主讲的佛学讲座,共同讨论佛法,争取高级的精神食粮,更加令本人倍感兴奋外,不得
不佩服各人善根深厚,且独具慧眼。因为今晚此刻,即八时零六分此刻,世界各地,很
多人都在举行圣诞舞会,或共进圣诞大餐;可谓锦衣玉食,享尽人间富贵荣华。但世界
各地,同时在此一刻,即八时零七分此刻,不知多少人在饥寒交逼中,无法度此寒夜;
不知多少人衣不蔽体,食不裹腹,瑟缩街头,受尽寒风严雪的折磨。甚至有人在战争祸
乱中,受尽战火洗礼,备受生命威胁。香港人,非常有福气,由于积福向善所致,往往
逢凶化吉,遇祸成群。但在平安享乐中的我们,可曾想及他们的凄苦,而寄予同情,或
思以拯救?
虽然,站在因果定律方面说,人生的痛苦与快... 阅读全帖 |
|
B***o 发帖数: 133 | 27 观音宝典三种合参
2011-09-04 08:49:58 来源:净宗学会 作者:夏莲居居士 评论:0 点击:162
净宗学会课诵本之四
观音宝典三种合参序
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观自在菩萨章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观音圆通章
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偈
观音宝典三种合参序
大藏教典,若显若密,言观音者,凡百数十部,法华,楞严,华严,三大部中,皆有观
音章,唯法华普门品流通最广,楞严圆通章,虽有别行之本,而持诵已少希矣。又于华
严观音章,则未见有别行刊印之本。良由华严经海,卷帙浩博,前后三译,遍读非易。
东晋义熙十四年,佛度跋陀罗初译六十卷,与唐证圣天册间,实叉难陀重译八十卷,均
非全部,迨贞元间,三藏般若所译四十卷出,始为灿然大备。东晋与唐初译本,观音章
均在入法界品中,仅有长行而无偈颂。贞元所译四十卷,统名曰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
行愿品,观音章即在其内。考诸唐代贞元十一年十一月,南天竺乌荼国,进奉梵夹,次
年六月,奉诏于长安崇福寺开译,十四年二月译毕。参加译事者,罽宾国三藏般若外,
如宣梵译语,笔受迥缀,润文校勘,证义证禅诸职,俱为一... 阅读全帖 |
|
S**U 发帖数: 7025 | 28 Instead of answering the question directly, I'll quote an article that
answers it indirectly and gives an overall picture.
My personal opinion is it's not mandatory. However, if you have doubt about
it after observing only the present, then observing the past may help.
Logically, any finite amount of observation can't establish the universality
of any natural law absolutely. e.g. you can argue the physical law is
different 40 billion years ago, or in a parallel universe, and there is no
practica... 阅读全帖 |
|
W*********E 发帖数: 197 | 29 什麼是无明。
在佛法中,无明这个名词常常听到,例如 佛陀在《分别缘起初胜法门经》有这样说:
「无明普於一切烦恼杂染、诸业杂染、诸生杂染,能作因缘根本依处。」(《分别缘起
初胜法门经》卷一)可见,佛教中认為,无明是一切贪瞋痴等烦恼、因為烦恼所造身口
意业,以及因為烦恼业而受报在三界出生、受苦等种种杂染法的根本原因。
那什麼是无明呢?我们来举因缘法為例,佛陀在《缘起经》中对於弟子有这样的开示:
【佛言:「云何名『缘起初』?谓依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所谓无明缘行,行缘识
,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处,六处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
缘老死,起愁叹苦忧恼,是名為纯大苦蕴集,如是名為『缘起初』义。」】(《缘起经
》)
意思是说,什麼是「缘起初」说的道理呢?是说依於这个有,所以才会有那个有;这个
法出生了的缘故,所以才会有那个法跟著出生。也就是无明缘於行,行又缘於六识,六
识缘於受想行及色阴,受想行及色阴又缘於六入处,六入处缘於触,触缘於受,受缘於
爱,爱缘於取,取缘於有,有缘於生,生缘於老死,有了老死,所以就生起了愁嘆悲苦
的忧恼,所谓的纯大苦蕴集,这就是缘起之初的道理。这是大... 阅读全帖 |
|
d**********6 发帖数: 237 | 30 我这辈子干得最漂亮、最棒的一件事,就是皈依三宝,受持佛法。自读了《金刚般若波
罗蜜经》后,我就认定,能说出这么高尚、深刻、无私和智慧话语的人,一定情怀高贵
,品格绝尘。这样的人,当得起人类最尊贵的崇仰。
在阅读了其他佛典和大德们的开示后,我决心听从佛陀的教诲,如理如法地修习,以期
有朝一日能觉悟宇宙人生的真相。佛陀对我来说,有如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
,心向往之。我喜欢孔子,欣赏老子,称许庄子,赞同荀子,但能让我心甘情愿五体投
地致以崇高敬仰的,唯有佛陀。
热爱佛陀,就要实践他的教法,弘扬正信的佛教,将法雨遍洒娑婆。我知道,这只是一
种非常美好的愿望,它近乎梦想。但在生活中一点一点实践佛法,改变自己对人对事的
态度,却是不难做到的。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我明白地了知,修行不仅仅是诵经、
打坐,它贯穿于生活的每一个环节,例如唱歌、品茶、爬山、呼吸、修剪花枝及做饭。
工作时,我们在修行;散步时,我们在修行;清晨或者深夜,我们都在实践佛法,沐浴
在一片法喜里。
如果佛法不能落实到生活中,我们要到哪里去寻求解脱呢?现撷取几个段落,来说明佛
法对我生活的影响。
一、... 阅读全帖 |
|
G****t 发帖数: 1799 | 31 ——谈佛教禅定与其他外道的一个根本区别
林克智
[北京]佛教文化,1996年第6期
10-11页
----------------------------------------------------------------------------
----
禅定的修习确能使人健康长寿,能使人的寿命延长无数倍,郭元兴居士前不是曾着
文发表于《法音》吗?他论说修禅者可住世一劫,这个时间是很长了吧;外道的世间禅
定,也可延长他们今世的寿命,如果他们认真修行,亦可达到坚固身体,甚至可以将生
命延续到千万世之后。但是在这有漏的善业果报结束之后,还是会随着个人宿世的业力
因缘,轮回于六道之中,只是他们今世用了修习禅定的方法,将自己前世的业果因缘推
后感报而已;同样,现代气功的各个门派,无论说得如何天花乱坠,其作用亦不过是强
健身体,得些小神通而已。修习禅定虽可长寿,但我们佛教徒求的是明心见性,了脱生
死,从来没有将习禅作为健身长寿的手段,于身体上所得的好处,亦只是副产品而已。
这就是修正定与世间禅的根本区别!
近十余年来,由于受气功界的影响,更由于佛教界因众所周知的原因,真正的... 阅读全帖 |
|
G**W 发帖数: 1865 | 32 ZT
藏密行者从“藏独”谈藏密发展的前途
我曾是一个藏密行者,以前我最担心的就是西藏要闹独立,因为一旦有点这方面的风吹
草动,我们想进藏求法就会遇到阻碍,会怕我们是“藏独”份子,而加以盘查,或劝阻
回去。那时我就不太喜欢达赖喇嘛,认为他把宗教政治化,所以我从不收请他的像章照
片,但在藏区里有好多信众都私自供奉他,汉地也有好多信众偷偷供奉他,以为他是整
个藏密的精神领袖,这让我感到他们缺乏政治头脑,也不明宗教历史。其实达赖喇嘛从
来就不是整个藏密的共同领袖,只是世俗的王而己,他的政权己经崩溃,还奉他做什么
。我知道他是格鲁派的根本上师之一,所以原本我比较信任宗喀巴的《菩提道次第广论
》的,因为达赖喇嘛的原因就没有在学了,因为不想和有政治目的的团体有来往。并在
与藏密人士的接触中,尽量的保持低调和隐秘,所以从来就没有在国安局挂上号,好多
爱出风头的藏密信众,都被国安局的人盯上,暗中看他们是否从事了反动活动。只要是
从事藏密的信众,都有可能因为“藏独”的原因,而被国安局盯上,就己经有一些人因
为参加藏密组织的法会,而被国安局“请”去盘问了,参加藏密的法会很有可能会被人
诱骗,到了那里才知道是... 阅读全帖 |
|
t******g 发帖数: 17520 | 33 【 以下文字转载自 Inspiration_from_Nagarjuna 俱乐部 】
发信人: tuziwang (a.k.a. 毛兔, 兔子, Kaiju), 信区: Inspiration_from_Nagarjuna
标 题: 【夙业, 宿命的探讨】【转】佛教徒眼中的自由意志:对决定论和非决定论的超越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ue May 12 20:01:38 2015, 美东)
佛教徒眼中的自由意志:对决定论和非决定论的超越
A Buddhist View of Free Will
Beyond Determinism and Indeterminism
B. Alan Wallace
Journal of Consciousness Studies, 18, No. 3–4, 2011, pp. 217–33
阿兰•华莱士
《意识研究期刊》,2011年,18卷,第3-4期,第217-233页
作者简介:
阿兰•华莱士是著名的佛教学者、美国作家、翻译家、教师、科研者兼佛学实践
者。他对于意识科学与心理学、思维神经科学、物理学的交叉领域等研究... 阅读全帖 |
|
t******g 发帖数: 17520 | 34 舍心的修习
舍(upekkha)是平等、平衡、寂静、恬淡、无贪.无瞋、漠视苦.乐(类似中性感受)
。舍并不含有舍弃的意思,但在舍的修习过程中,有掺入舍弃,如舍弃执取,而趣向平
等、平衡。
在舍的实修中,依厌离欲、远离欲,而达到心境不起波浪,住于中性、平等、寂静
的心态。于可意、可爱、可乐的人事物,因离欲、离执取、放下,不再受影响,或受影
响而经由不带好恶的注视、观察,而达到不起好恶的分别,而淡然处之;于不可意、不
可爱、不可乐的人事物,同样作观,而不再起好恶的分别。恬淡的态度,就是在身口意
表现寂静、安然、祥和、调伏,没有强烈情绪变化,当然也不可能有夸张性的动作、表
情、话语。《法句经》(Dhp.v.362& DhpA.)世尊期许比库的恬淡的态度︰「手已被完全
调伏(不玩弄手或用手拍打别人等),脚已被完全调伏(不玩弄脚等),及言语已被完全调
伏(不说谎等)。」
舍的修习,可以针对于某人、某事、某物、某话有爱瞋时来作观修练,也可以历境
练心,即六根触境时,在有爱瞋的境上即刻修习。舍的过程及目标在于摆平贪瞋、好恶
,而得到中性心、平等心,而在无干扰下,进取涅槃。
(原载:〈嘉义新雨杂志〉第... 阅读全帖 |
|
B***o 发帖数: 133 | 35 观音宝典三种合参
2011-09-04 08:49:58 来源:净宗学会 作者:夏莲居居士 评论:0 点击:413
净宗学会课诵本之四
观音宝典三种合参序
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观自在菩萨章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观音圆通章
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偈
观音宝典三种合参序
大藏教典,若显若密,言观音者,凡百数十部,法华,楞严,华严,三大部中,皆有观
音章,唯法华普门品流通最广,楞严圆通章,虽有别行之本,而持诵已少希矣。又于华
严观音章,则未见有别行刊印之本。良由华严经海,卷帙浩博,前后三译,遍读非易。
东晋义熙十四年,佛度跋陀罗初译六十卷,与唐证圣天册间,实叉难陀重译八十卷,均
非全部,迨贞元间,三藏般若所译四十卷出,始为灿然大备。东晋与唐初译本,观音章
均在入法界品中,仅有长行而无偈颂。贞元所译四十卷,统名曰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
行愿品,观音章即在其内。考诸唐代贞元十一年十一月,南天竺乌荼国,进奉梵夹,次
年六月,奉诏于长安崇福寺开译,十四年二月译毕。参加译事者,罽宾国三藏般若外,
如宣梵译语,笔受迥缀,润文校勘,证义证禅诸职,俱为一... 阅读全帖 |
|
i*******e 发帖数: 50 | 36 阿赖耶识与修行
——摘自《自在之行——佛法正道论》(华夏出版社,2010年)
作为心体的第八阿赖耶识,在《阿含经》中已见提到。如唐译《本事经》 卷三、卷六
佛说“害阿赖耶”、“灭阿赖耶”;《增一阿含经﹒如来出现四德经》中佛说世间众生
爱、乐、欣、熹阿赖耶。此阿赖耶,释为着落处、依处、窟宅、家、藏,指被末那识执
为内在自我的深层心识或心体。
到部派佛学,对深层心识的探讨,成为重大理论问题之一,建立了“细意识”、“有分
心”、“根本识”、“一味蕴”、“穷生死蕴”、“果报识”、“实法我”、“胜义补
特伽罗”、“异熟果识”、“根本蕴”、“非即蕴非离蕴补特伽罗”等深层心识,以解
释仅用六识说难以说清的轮回主体和随眠(潜在的烦恼)等问题,实际上都是阿赖耶识
的“密意说”。但其说法较显粗糙,与诸法无我之佛法核心义较难调和,不足以圆满解
释心识及轮回现象,互相之间也争议不决。后来大乘唯识学依据《解深密经》、《阿毗
达磨大乘经》、《楞伽经》、《密严经》等,用第八阿赖耶识来代替部派佛学所立细意
识、有分心等,对此识作了精致的论述,建立了以阿赖耶识为本的阿赖耶识缘起论。
阿赖耶(梵ālaya),亦译阿梨耶、... 阅读全帖 |
|
t******g 发帖数: 17520 | 37 寻 伺
一般佛教徒对“寻伺”的使用大部份限于对禅定的描述,或对这对“心所”的意义的解
读,在生活中,“寻伺”往往被其它名词所取代。但是“寻伺”有不可取代的独特性,
无法用别的心法来涵盖,若对于“寻伺”不了解的话,对行持来说,总是有缺损。
寻伺的定义
在经中并未对各别对“寻”“伺”下定义,阿毘达摩中,有对“寻伺”这对究竟法下定
义,令其意义明确。
《分别论.禅那分别品》(vibhavga,12. jhanavibhavgo,no.565. cscd版)说 :“
savitakkam savicaran”ti atthi vitakko, atthi vicaro.有“寻”、有“伺”称为
“有寻、有伺”。
tattha katamo vitakko?什么叫做“寻(思)”?
yo takko vitakko savkappo appana byappana cetaso abhiniropana samma savkappo
ayam vuccati “vitakko”.无论什么寻、寻思、思惟、安止、极安止、心的安置、正
思惟,是名为“寻”。... 阅读全帖 |
|
t******g 发帖数: 17520 | 38 空性的诚实
[作者]坦尼沙罗尊者
[中译]良稹
The Integrity of Emptiness
by Ven. Thanissaro Bhikkhu
原文版权所有 © 2006 坦尼沙罗比丘。免费发行。本文允许在任何媒体再版、重
排、重印、印发。然而,作者希望任何再版与分发以对公众免费与无限制的形式进行,
译文与转载也要求表明作者原衷。
中译版权所有 © 2007 良稹,http://www.theravadacn.org , 流通条件如上。转载时请包括本站连接,并登载本版权声明。
以佛陀教言之精深,对于评估智慧却有一则简单的测试。他说,有些事你虽不
乐为,但知其将引生乐果,有些事你虽好为,但知其将造就苦果; 在多大程度上你能使
自己行前者而避后者,便决定了你的智慧程度[1]。
这项智慧的评估准则,来自于佛陀的一则洞见,即: 有动机的行动[业]在塑造
我们的悲喜痛乐等体验上,起着根本的作用。既然行动如此重要,又备受误导,智慧在
促行真善之业时,必须机智有方,巧胜短视偏见,趋向持久之乐。
由于佛陀从业果角度审视一切...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39 禅宗是中国佛教极为特殊的一个宗派,是由达摩祖师自古印度东来中土所传,内
涵就是参禅,要明心见性。因为禅宗以“禅”为名,于是就有不少人误以为禅宗就是修
四禅八定,错把禅定定境—离念灵知—的证得,说为明心见性。然而在 〈禅定与静虑
之异同〉一集节目中,我们说禅宗的禅就是“静虑”,是在不缘外境的静心境界中,专
精地去思惟如何是实相?也就是去寻觅自身本有的第八识如来藏,这个万法的实相,而
不是四禅八定的世间禅定。
这一集我们要进一步加以说明,首先来说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那及智慧,
是经教中 佛陀开示菩萨们,应修习的菩萨六度、六波罗蜜多。而这六度本来就有著先
后的次第关系存在。
就是说菩萨如果能践行内财、外财等种种布施,对于自己的色身及财物,就能无所
眷顾、无所吝惜,然后就能受持清净禁戒。受戒之后许多不如法、不如理的身口意行都
应调整改善,那就必须修忍辱行,来调伏自己的贪欲、瞋恚、憍慢等烦恼性障。能修忍
辱行以后,就能发起勇猛精进的道心。有了精进向道之心,就能不攀缘外境,成办在静
心境界中,专精思虑的静虑功夫。具备了一切时、一切处寂静思虑的功夫以后,待因缘
成熟便能一念...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40 索徒等喇嘛教徒实际等同于“主张一念不生时即是成佛”的六识论常见者,落于外
道恶见断常二见之中。当年错悟的卧轮禅师亦宣说“对境心不起”同类恶见,已遭六祖
惠能破斥。诚如 克勤祖师所云:“若向脚跟下,一念不生全体显露,则净裸裸、活鱍
鱍。”祖师的意思,并不是说意识一念不生时,即是空性真心的显见,而是说当意识练
到一念不生时(编案:其实是净念相继),在这个参禅的关头时节,福德因缘成熟的学
人,便能够在一念相应之下,证得那个本来就一念不生而非修行后才一念不生的第八识
真如,是现观与五蕴自己相随自在的真如心第八识;一见之时即是全见,全体显露而不
是只见牛尾才见牛后腿那样一分分逐渐看见全体,所以一见之下更无拖泥带水,当下现
证全体真心净裸裸、活鱍鱍,是第八识真如心本来就没有任何贪瞋而自性清净、不假修
行,也是时时刻刻运行不断而“活鱍鱍”的,不是想象之法,所以才一见之下就看见第
八识真如心的本来自性清净万德庄严,这不是落在意识境界中可以思惟而知或模仿得来
的。
所以,祖师说:“傥或思量拟议即没交涉,所以道一念不生前后际断即名为佛。”
倘能于意识一念不生时,意识前际断时,一念相应,得证...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41 第一节 学密者的省思
学密宗多年,各种开示都指称:密宗的戒定慧、见修行果、信解行证都较显教超胜
,利根精进者甚至可以即身成佛,比起显教需一大阿僧祇劫才能入初地,三大阿僧祇劫
才能成佛,差距实在难以想象。藏密强调自己观成佛菩萨的果位观修,来自历代成就上
师的灌顶与加持,因此精进求法修持,上焉者心契空乐明,证悟大手印;中焉者本尊观
想坚住,佛慢坚固;下焉者每天观修咒念不断,严戒精进,坚信临终时,必能光明解脱
或往生本尊刹土。
藏密典籍开示、观行知见,许多与显教不同;遇到戒律开遮持守、修学知见显密恰
好相反时,强调应依止胜妙的果地金刚乘见解,舍弃下劣的因地般若乘知见。“藏密超
胜显教”如果是事实的话,则密续开示、口诀导引开示,都应超胜或等同 释迦牟尼佛
的经典开示;藏密祖师证量,亦都应超胜或等同显教祖师证量。但为什么学了大手印、
大圆满、诵观空咒、入无分别平等住多年,执意识心不起妄念即是佛地真如,能离于三
界系缚,住于涅槃之境,即是轮涅不二,即身成佛;却连流通最普遍的《心经》都弄不
通,只知道“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在讲十八界的根源──第八识如来藏
,整篇《心经》都在描述第...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42 问:【二、阿赖耶识是变异性、是生灭法,阿赖耶识里含藏著真如,此真如才是不
生不灭的。真如就像金矿中的黄金,黄金成分早已经决定,而阿赖耶识就像金矿中其他
的杂质。】
答:阿赖耶识心体,绝非变异性,绝非生灭法; 佛说阿赖耶识心体即是未来佛地
之真如心体无垢识故。然而 佛说阿赖耶识非断亦非常,此谓阿赖耶识心体虽然常住不
坏、性如金刚,体恒常住而自性恒不变易,永远显示其“本来自性清净涅槃”之真如性
,然此真如性之心体中,却含藏著无始以来七识心王所造作之一切善恶业种,及所熏习
之邪见与无明种子,令诸业种、无明……种子等流注不断。由含藏如是善恶业种、无明
种子……等故,致令有情轮回生死,六趣受生、流转无尽,故名其第八识为流转真如、
邪行真如,即名此第八识心体为阿赖耶识。由于第八识心体有如是分段生死之业种等等
流注不断,由有七识心王及诸种子流注不断,故说阿赖耶识非常,即是《大乘起信论》
中一心二门所说之生灭门也!由是缘故施设第八识心体名为阿赖耶识。阿赖耶者即是执
藏分段生死种子而流注不断之意故,即是集藏、所藏、能藏之意故。
如是心体常住、性如金刚、永不能坏;乃至集十方诸佛威神之力为一力,亦不...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43 当四册,计五十六万字的《狂密与真密》正式出版后,许多藏密上师如多识喇嘛
等,眼见藏密外道隐匿千年之底细被全盘公开,让藏密无上瑜伽双身修法的底细摊在阳
光下,从此藏密之法不再“秘密”了,面对这样的情形,多识喇嘛不但不趁此机会自我
检视反省,尽速回归佛陀正教,反欲掩盖真相,用 <<破魔金刚箭雨论 >>一书,以恶言
谩骂及颠倒事实、恶意曲解、断章取义、移花接木、恶意栽赃、张冠李戴等等手段,将
平实导师诬谤为恶魔、外道之流。我们于本章第一节略举其中一小部分,供大众检视:
所谓藏密认证的“活佛”其素质之粗糙,顶著世间大学教授崇高名声的藏密修学人,是
如何运用手法,来误导大众.
第一目 毁污
首先,我们来看多识喇嘛是如何用不如理的推论以及扭曲事实的手法来诬蔑平实
导师,我们也针对他这些说法的败阙处,略作举证与评论,以证明多识喇嘛的手法乃是
不如实的欺瞒行为:
一、【一、他没有受过佛教显密经论的正规教育,是一个十足的佛教法盲;
二、他是弄枪棒、练气功、学道术的,由此可知他对佛教和藏密的认识未超出气功
师、道士的水准。……
三、用吹牛撒谎、装神弄鬼掩盖自己的无知和卑劣。】(《破论》p.006... 阅读全帖 |
|
c*****g 发帖数: 76 | 44 《发菩提心论》讲“若欲疾得无上菩提,当修七法。何谓为七?”如果你想得到很高的
果位,必须要修七个法,是哪七个呢?里面有很多我们应该守住的戒律,守住之后,就
能得到无上正等正觉,成为菩萨。很多人一辈子修心,成不了菩萨,就是不知道到底要
守哪些戒。
“一者菩萨当亲近善知识。善知识者,所谓诸佛及诸菩萨”,学佛人一定要靠近善知识
;“若声闻人”四圣道第一道是声闻道,第二道是缘觉道,声闻人是自修的人,自己修
得很好,他出来跟你们讲法,就是声闻人;“能令菩萨住深法藏诸波罗蜜”,深法藏就
是佛法含的宝藏,无量的妙法称为法藏。接触了善知识和声闻道的菩萨,能够令我们得
到甚深的奥妙和无量的宝藏,让我们的心到达彼岸,所以“亦是菩萨善知识也”。
“二者菩萨应当亲近出家”,我们学佛人应该亲近好的出家人;“亦当亲近阿兰若法”
,阿兰若就是一个空的寂静的地方,像庙堂、观音堂,法就是地方,法堂;“离于女色
”,离开女色,看见女色没有关系,不能心动;“及诸嗜欲”,所有的欲望都不能有,
想多吃一点、特别喜欢花、喜欢衣服穿得好看……都是欲望,都不行;“不与世人而共
从事”,学佛人不能世俗,不能跟那些嘴巴里整天胡说不学佛的... 阅读全帖 |
|
G**W 发帖数: 1865 | 45 假藏传佛教很喜欢吹噓神通,以为神通代表佛法证量,其实这都是不懂佛法所致的虚妄
想。
世间神通有五种,不论修习其中的哪一种,都必须远离欲界法的贪爱;但密宗所有人,
上从各派法王,下至一切喇嘛们;远从千年前的天竺密宗大修行者,近至现代的达赖喇
嘛与其他各派法王,全都爱乐双身法,每天心中想着的成佛境界就是乐空双运、大乐光
明,号之为无上瑜伽报身佛境界,其实只是一心追求全身遍乐的欲界淫慾境界。这种追
求淫慾境界的贪着心,只会使自己越修越远离神通,根本不可能成就任何一种神通,何
况能具足获得六种神通。有经文圣教为证,阿含部《生经》卷5:
「往昔过去久远世时,有一仙人,名曰拨劫,得五神通;时为国王所见奉事,爱敬无量
,神足飞行往返王宫。彼时国王供养仙人,一切施安,坐在王边,日日如是。王奉仙人
,布鬘而行,手自斟酌百种饮食,积有年岁,供养无限。于时彼王有小缘务,王有一女
端正姝好,于世希有;王甚敬重,重之无量。女未出门,王告女曰:『汝见吾不?供养
仙人,奉事慇懃,不敢失意。』女则白曰:『唯然,已见。』王告之曰:『今吾有事,
当远游行;汝供养之,亦当如我,奉莫失意。』
「时彼仙人,从空中飞下,至王宫内...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46 大家都知道忍辱是大乘菩萨所修六度之一,也是地上菩萨所修十波罗蜜多之一,称为
忍辱度或忍辱波罗蜜。所谓“他人加毁,名之为辱,于辱能安,目之为忍 "
可见忍辱表现出来,最平常的心行法相就是忍耐;就是面对不如意的环境,而不生瞋
恨怨恼的心。但佛法中讲忍,还有另一个层面的意义:所谓于法实相安住名忍。就是面
对深妙乃至闻所未闻法,依自己的智慧难以了知、难以理解,甚至不可思议,但却是诸
法实相时,心不惊怖能安忍,就是接受而安住不动摇。因此,对于菩萨六度的第三度忍
辱波罗蜜,经中也有只称为忍波罗蜜,或者称为安忍波罗蜜,是菩萨历经三大阿僧祇劫
修习成佛过程中,极为重要的所应学事之一。在经论中,忍有不同的分类;例如在菩萨
《优婆塞戒
经》中,【佛言:“善男子!忍有二种:一者世忍、二者出世忍。能忍饥、渴、
寒、热、苦、乐,是名世忍。能忍信、戒、施、闻、智慧,正见无谬,忍佛、法、僧,
骂詈、挝打、恶口、恶事,贪、瞋、痴等,悉能忍之;能忍难忍、难施、难作,名出世
忍。】又像《解深密经》中圣教【忍三种者:一者耐怨害忍,二者安受苦忍,三者谛察
法忍。】还有在《大智度论》中 龙树菩萨开示... 阅读全帖 |
|
L******g 发帖数: 1371 | 47 琉璃王屠灭释迦族
『------琉璃王灭释迦族
(网文整理转贴,故事出处:长阿含经、释迦谱)以下内容下载自网路资料:
三千多年前(本书作者註:年代有误,应该是二千六百年前),在中天竺有个国家叫拘
萨罗,和当时的摩揭陀国并称佛陀时代的两大强国。拘萨罗国国王,波斯匿王初登王位
时,想迎娶一位释迦族女子作王后,于是派遣大臣去迦毗罗卫国求婚。五百释迦族人聚
会商议此事,他们感到十分不悦,因为释迦族种姓高贵,不应与下等种姓婚配,但又因
惧怕得罪波斯匿王,所以一时商议不下。
当时长者摩诃男说︰「波斯匿王的性情暴恶,我们如果不应允,他必定会来攻打我们的
国家,我家婢女有一位美丽端庄的女儿,不如就将她嫁给波斯匿王。」
得到众人同意后,摩诃男就让此女子沐浴更衣,又用宝车亲自将她送往波斯匿王那裡,
并且告诉波斯匿王︰「这是我的女儿,你们可以成亲。」
波斯匿王非常欢喜,册封她为王后,不久王后生下一子,即琉璃太子。
太子八岁时,波斯匿王就令他前往迦毗罗卫国学习射箭的技艺。琉璃太子乘着大象,与
众多仆人一同前往摩诃男家中。摩诃男召集五百位童子,陪伴王子学习。
当时,释迦族人新建了一座讲堂,犹如天宫一般。众人说︰...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48 什么是四无量心呢?
也就是修习慈无量、悲无量、喜无量与舍无量。简单的说,慈无量是缘于无量无边
的众生,
由自己的至亲诸友开始,渐次地延伸出去,思惟令他们都能得到快乐,而入慈等至之心,
称为慈无量;悲无量则是缘于无量众生,思惟令他们都能离苦,而入此悲等至之心,称
为悲
无量;喜无量则是思惟无量众生,能离苦得乐,因此于他们的内心深感喜悦,而入此喜
等至之心,称为喜无量;舍无量是思惟无量众生,得乐离苦而住于喜中,故一切平等平
等无有怨亲之别,而入此舍等至之心。
菩萨正修习四无量心,应依照修行次第,不应盲修瞎练。四无量心的修行,二乘人
宜于
过四禅后,菩萨乃是在三地之时,如此事半功倍最是恰当;否则易事倍功半且有干扰。
“菩萨修学佛道,不应如诸名师之颠倒次第、一知半解而修。
成佛之道有其进阶次第,佛说菩萨于三贤位之第六住修四加行及学般若,证悟藏识,生
般若慧,渐渐通达而入初地,修学百法明门满足而入二地;二地持戒清净及修学千法明
门而入三地,三地修增上心学——四禅八定及四无量心,将至满心位方修五神通。此是
真正成佛之道.
首要乃在明自真心——成就中观,而后随入初地无生法忍及二...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49 在前面一集中,我们讲到了 佛在涅槃之前,把大梵天王找来,一样一样地询问他
;藉由对大梵天王的开示,讲佛法中修行的次第,一项一项地完整地铺陈出来。询问大
梵天王:“这是你创造的吗?是你所加上去的吗?”藉由这个机会,大梵天王一一的否
认:“不是的!世尊!这一些不是我创造的。”
此时,娑婆世界主大梵天王及百千梵界众生,因为自己过去错误的见解与造作,现在现
出了忧愁之相而感叹地说:“唯有诸佛世尊才能通达如是稀有微妙之法啊!”所以三千
大千世界主、大梵天王,对于 如来生起了难可得的稀有心:诸佛是如此的稀有难得,
诸佛才能有如此无量不可思议的无尽境界。所以大梵天王此时立刻再度的重申归依为佛
弟子,于 世尊的面前请求 佛陀的教导。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对大梵天王生起了轻视的心,这又变成了过犹不及;大梵天王之
所以能有如此的大福德成为三千大千世界之主,又能在梵天众生为最上尊者,其中最重
要的原因是大梵天王广行成就了四无量心的修行缘故。什么是四无量心呢?也就是修习
慈无量、悲无量、喜无量与舍无量。简单的说,慈无量是缘于无量无边的众生,由自己
的至亲诸友开始,渐次地延伸出去,思惟令他们都能得到快乐...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50 云何修止观门?谓息灭一切戏论境界,是止义;明见因果生灭之相,是观义。初各别修
,渐次增长;至于成就,任运双行。(《大乘起信论》卷2)
首先谈到的,这里面谈到的“止观”这两个字,在这个学佛的过程中,止观始终是一个
很重要的,我们经常在许多的法门里面都会看到止观这两个字,所以藉这个机会,我们
可以好好地理解一下《大乘起信论》讲的止观,到底是讲什么?一般人觉得止观一定都
直接会想到修习禅定的状况,也就是所谓的四禅八定的状况;但是这里要提醒大家的一
句话:“念佛不在嘴,参禅不在腿。”这个意思就是说,真正的念佛是在心里的忆念,
真正的参禅呢,也仍然是在心里面去参,而不在你如何盘腿打坐去修定,因为修定的这
件事情毕竟都还是在世间的诸法里面。
比方说,佛陀当年祂在出家寻道的时候,祂曾经跟过两位当时修学禅定的这个大师:一
个叫作阿罗逻伽蓝,另外一个叫作郁陀罗摩子。阿罗逻伽蓝他所修习所证的禅定,叫作
无所有处定;另外一位郁陀罗摩子所证的禅定境界,叫作非想非非想处定。无所有处定
跟非想非非想处定这两个定,一般我们在说四禅八定的时候,那个是最高的两种的禅定
境界。佛陀在跟这两位师父在学禅定的时候,很快就证到... 阅读全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