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topics

全部话题 - 话题: 县志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
d****i
发帖数: 2048
1
信阳县志》为何没记载“信阳事件”
信阳县地方史志办公室主任 曾昭辉

1990年2月,解放40多年来的第一部信阳县志出版问世了。全志130万字,共三
十三编,124章,内容详丰,包罗万象,对研究信阳县(平桥区)历史、政治、经济、
文化、军事以及科学的发展等,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参考资料。为此,受到各地较高评价
,并被河南省史志编委评为二等奖。这是在当时县委、政府上级党政领导下,在全县人
民各单位专家、学者以及专业人员共同努力的结果。
但是,作为100余万字的巨书,因编纂人员的水平有限,难免存在不少问题和缺
欠。志书面世后提出不少意见,尤其是尖锐地批评我们在志书不能“秉笔直书”——回
避了“信阳事件”这个敏感问题。有的同志甚至说,由于对信阳事件讳莫如深,使县志
在人民群众心中“大打折扣”!如原县水利局副局长周九皋曾多次在有关会上或在大街
上,当众质问我:你老曾写的啥信阳县志?为什么对“过粮食关”(信阳事件),在书
中只字不提!?信阳县在1959——1961年饿死五六万人,你们为何视而不见,充耳不闻
……一时把我噎得无言以对,甚感狼狈!
其实,他们哪里知... 阅读全帖
I********l
发帖数: 8702
2
刚才从网上搜索“县志”,第一个链接是新会。那就用这个麻雀分析以下建国后人口变
化吧。
下面这段话是网站的原文。链接什么的,我放在本贴最后了。感兴趣的也可以自己去找
到数据分析。
==============================================
“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总人口为491599人,比1949 年净增人口40155人,增长率为
9%,平均年增长2.2%。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总人口为611062人,比1953年净增人
口120463人,增长率为24.5%,平均年增长2.23%。进入70年代,计划生育抓得较紧,
生出率才逐步下降。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总人口为 803831人,比1964年净增人口
192769人,增长率为31.5%,平均年增长1.5%。新会县人口增长,主要是自然增长,
由于受社会经济发展及控制人口政策的影响,建国后至1985年,本县自然增长的发展变
化, 大致可分为5个时期。
(1)1950-1958年为人口增长第一次高峰期。特点是,出生率高,死亡率逐步降低,自然
增长率高。平均每年自然增长人数为13342人,比1949年... 阅读全帖
W******i
发帖数: 2001
3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ilitary 讨论区 】
发信人: WangMaZi (王二小),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产党又威武了:将无理缠访者写入县志,钉在耻辱柱上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at Jul 25 22:02:07 2015, 美东)
今后,凡是我县重大缠访赴省进京访者也将进入县志“青史留名”,只不过,留下
的是遗臭万年的“恶名”。
近年来,我县坚持以人为本,高度关注群众利益,许多信访人经过人民调解、行政
调解、司法调解后都息诉罢访,重归和谐。但也有极少数信访分子无视法律法规,心理
期望值过高,为了达到一己之私利,不息长期缠访闹访赴省进京非法上访,给当地工作
带来极大被动,抹黑了旬阳的影响和形象,更严重的是破坏了依法治国的法制土壤。县
委十四届十五次全会后,我县将出台一系列办法,加大对非法缠访、闹访行为的打击力
度,依法规范信访秩序,让缠访、闹访者进入县志留下“恶名”,就是其中一个途径。
《办法》规定,今后凡属重大缠访进京访的,由县人大启动重大信访人民公开听证
程序,对确属“扯皮”、无理缠访的、经听证后继续上访的确定为旬阳“老扯”、“麻
名儿”、“燃... 阅读全帖
H****g
发帖数: 14447
4
造谣蛋扯什么58年之后人员流动困难,刚才顺手搜了一下县志,广东新会的县志很清楚
的说明,三年经济困难期间,县外迁入人口多于迁出。
原文如下:
新会县人口迁出迁入的变化是:建国以来,除1961年国家三年经济困难时期,本县由于
物资供应比外地较好,1966、1968、1969三年,因文革期间战备、城市人口疏散等种种
原因, 县外迁入人口多于迁出外,其他年份都是县外人口多于迁入。 特别是1978年实
行改革、开放政策以后, 新会县人口迁往经济特区和港、澳地区就更多。
http://www.xinhui.gov.cn/export/xhsz/sz.htm
这段话还证实了我以前的一个观点,那就是上山下乡有两乳一防的功能。一个是城乡水
乳交融,一个是各民族水乳交融。而一防就是防备北方侵略。一方面战略疏散城市人口
,一方面通过建设兵团来构建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新会县志里“,1966、1968、1969
三年,因文革期间战备、城市人口疏散等种种原因”的这句话,证实当时中央的确做了
这方面的部署。随后69年初就打了珍宝岛一战。
W******i
发帖数: 2001
5
今后,凡是我县重大缠访赴省进京访者也将进入县志“青史留名”,只不过,留下
的是遗臭万年的“恶名”。
近年来,我县坚持以人为本,高度关注群众利益,许多信访人经过人民调解、行政
调解、司法调解后都息诉罢访,重归和谐。但也有极少数信访分子无视法律法规,心理
期望值过高,为了达到一己之私利,不息长期缠访闹访赴省进京非法上访,给当地工作
带来极大被动,抹黑了旬阳的影响和形象,更严重的是破坏了依法治国的法制土壤。县
委十四届十五次全会后,我县将出台一系列办法,加大对非法缠访、闹访行为的打击力
度,依法规范信访秩序,让缠访、闹访者进入县志留下“恶名”,就是其中一个途径。
《办法》规定,今后凡属重大缠访进京访的,由县人大启动重大信访人民公开听证
程序,对确属“扯皮”、无理缠访的、经听证后继续上访的确定为旬阳“老扯”、“麻
名儿”、“燃筋头”,并记入旬阳县志。对确定的负面典型县电视台制作评论节目,让
公众知晓,让社会评议。政法机关按照“逢闹必惩,惩治从严”的原则,及时介入,迅
速上手,固定证据,依法打击。
M********t
发帖数: 5032
6
来自主题: Joke版 - 中国历史10大名菜 第一毫 无疑问堪称世界一绝!(组图) 游侠网 隔壁小王 9小时6分钟前 中国菜已经历了四五千年的发展历史。它由历代宫廷菜、官府菜及各地方菜系所组成,主体是各地方风菜。其高超的烹饪技艺和丰富 的文化内涵,堪称世界一流。一起来看看中国历史上10大代表菜。 10、清蒸武昌鱼 “武昌鱼”产于湖北省鄂州市(古时称武昌),俗称团头鲂。据《武昌县志》载:鲂,即鳊鱼,又称缩项鳊,产樊口者甲天下。是处水势回旋,深潭无底,渔人置罾捕得之,止此一罾味肥美,余亦较胜别地。”同时,以“鳞白而腹内无黑膜者真。” “清蒸武昌鱼”是选用鲜活的樊口团头鲂为主料,配以冬菇、冬笋、并用鸡清汤调味。成菜鱼形完整、色白明亮、晶莹似玉;鱼身缀以红、白、黑配料,更显出素雅绚丽。特点:肉质鲜嫩,营养丰富。 http://web.popo8.com/201707/13/11/e0c35d3160.jpg 武昌鱼得名于三国。东吴甘露元年(公元二六五年),末帝孙皓欲再度从建业(南京)迁都武昌。左丞相陆凯上疏劝阻,疏中引用了“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这两句“单谣”。于是武昌鱼便始有其名。不过当日所说的武昌鱼,可能不是专指樊口鳊鱼,但在武昌所产的鱼中以樊口蝙鱼为上,故后来就将其美名归于武昌。历代名流学者都有赞赏,它的名声也越来越著。 http://web.popo8.com/201707/13/11/3ad4aa4ace.jpg http://web.popo8.com/201707/13/4/f7a11cdeb9.jpg 9、北京烤鸭 http://web.popo8.com/201707/13/7/55aac279f1.jpg 北京烤鸭是具有世界声誉的北京著名菜式,用料为优质肉食鸭北京鸭,果木炭火烤制,色泽红润,肉质肥而不腻。北京烤鸭分为两大流派,而北京最著名的烤鸭店也即是两派的代表。它以色泽红艳,肉质细嫩,味道醇厚,肥而不腻的特色,被誉为“天下美味”而驰名中外。 http://web.popo8.com/201707/13/2/7f036c2aa6.jpg 1864年,京城名气最大的“全聚德”烤鸭店也挂牌开业,烤鸭技术又发展到了“挂炉”时代。它是用果木明火烤制并具有特殊的清香味道,不仅使烤鸭香飘万里而且还使得“北京烤鸭”取代了“南京烤鸭”,而“金陵片皮鸭”只能在港澳、深圳、广州等南方几个大城市的菜单上才能见到。 http://web.popo8.com/201707/13/7/4ff14bb34e.jpg http://web.popo8.com/201707/13/7/7b8d9795ec.jpg 8、西湖醋鱼 http://web.popo8.com/201707/13/2/a1c042b0fc.jpg “西湖醋鱼”是浙江杭州传统风味名菜。此道菜选用西湖鲲鱼作原料,烹制前一般先要在鱼笼中饿养一两天,使其排泄肠内杂物,除去泥土味。烹制时火候要求非常严格,仅能用三四分钟烧得恰到好处。烧好后,再浇上一层平滑油亮的糖醋,胸鳍竖起,鱼肉嫩美,带有蟹味,道鲜嫩酸甜。 肉滋别具特色。其年代可追溯到宋朝,可谓是历史悠久。 http://web.popo8.com/201707/13/10/499d193b99.jpg 古代有人吃了这道菜,诗兴大发,在菜馆墙壁上写了一首诗:裙屐联翩买醉来,绿阳影里上楼台,门前多少游湖艇,半自三潭印月回。何必归寻张翰鲈(誉西湖醋鱼胜过味美适口的松江鲈鱼),鱼美风味说西湖,亏君有此调和手,识得当年宋嫂无。诗的最后一句,指的就是“西湖醋鱼”创制传说。 http://web.popo8.com/201707/13/11/801a3ceee8.jpg http://web.popo8.com/201707/13/1/b9e20990f2.jpg 7、东安子鸡 http://web.popo8.com/201707/13/1/1373fc4cc5.jpg 东安子鸡,因用刚开鸣的小公鸡烹制而成,故名。本菜特色是特点:用嫩母鸡和红辣椒煸、烧而成。菜色呈红白绿黄四色相映,鸡肉肥嫩,味道酸辣鲜香。 http://web.popo8.com/201707/13/13/d6d7e15ba2.jpg 东安子鸡是湖南的传统名菜,它始于唐代,相传唐玄宗开元年间,湖南东安县城里,有一家3个老年妇女开的小饭馆,某晚来了几位经商客官,当时店里菜已卖完,店主提来两只活鸡,马上宰杀洗净,切成小块,加上葱、姜、辣椒等佐料,经旺火,热油略炒,加入盐、酒、醋焖烧后,浇上麻油出锅,鸡的香味扑鼻,吃口鲜嫩,客官吃后非常满意,事后到处宣扬,小店声名远播,各路食客都慕名到这家小店吃鸡,于是此菜逐渐出名,东守县县太爷,风闻此事,也亲临该店品尝,为之取名为“东安鸡”流传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成为湖南最著名的菜肴。 http://web.popo8.com/201707/13/8/fe082eda34.jpg http://web.popo8.com/201707/13/5/2f27f063fd.jpg 6、麻婆豆腐 http://web.popo8.com/201707/13/16/7ae6f6ccdd.jpg 麻婆豆腐是中国八大菜系之一的川菜中的名品。主要原料由豆腐构成,其特色在于“麻、辣、烫、香、酥、嫩、鲜、活”八字,称之为八字箴言。 http://web.popo8.com/201707/13/12/3a994ed45b.jpg 色泽淡黄,豆腐嫩白而有光泽。有人用“麻、辣、烫、鲜、嫩、香、酥、活”等八个字来形容这道菜,颇为形象地概括了它的特点。现在国内外的川菜馆都以经营此菜来招揽顾客。据说近年来,日本有家食品公司还将麻婆豆腐制成罐头远销世界各地。 http://web.popo8.com/201707/13/4/5cf8000e91.jpg http://web.popo8.com/201707/13/9/290b9d901b.jpg 5、无为熏鸭 http://web.popo8.com/201707/13/13/9cbfc9ddaa.jpg 无为熏鸭是沿江菜最具代表性的菜品之一,也是享誉中外的徽菜传统名菜。它又名无为板鸭,距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据无为县志记载:“民俗婚筵多用鹅,后改为鸭”,至今当地还留传著这样的风俗。 http://web.popo8.com/201707/13/15/0e1fe3dc17.jpg 无为熏鸭,已有二百多年历史。据传,清乾隆三十九年,安徽无为县厨师采用先熏后卤的独特方法烹制鸭子,成菜色泽金黄油亮,滋味鲜美可口,其制法与口味均独具一格,因而全县闻名,故称“无为熏鸭”。后来传至各地,到清末已闻名全省,销往各地,成为安徽省人们最喜爱的特色菜肴之一。 用肥鸭熏制而成。成菜色泽金黄,皮脂厚润,肉质鲜嫩,气味芳香,别有风味。 http://web.popo8.com/201707/13/5/98890b10fb.jpg 菜肴简介无为熏鸭名贯古今、盛誉不衰的原因为二:一是鸭好,无为县地处长江沿岸,乃半丘陵半圩之地势,鸭以在野外放养,多食小鱼、小虾等活食,收稻后,鸭于水稻田里觅食,故鸭成长快、体服壮、肉嫩、脂厚;二是制法精良,操作细,成品体形完美,色泽金黄油亮,皮酥肉嫩,味鲜醇,并有烟熏幽香。若醮醋食用,风味尤佳。 http://web.popo8.com/201707/13/1/3550dda763.jpg 4、飞龙汤 http://web.popo8.com/201707/13/16/c2de4d4834.jpg 飞龙又名榛鸡,产于兴安岭。飞龙汤是将榛鸡脱毛去掉内脏后,用高汤煮熟即可,汤中不需放任何调料以保持汤原汁原味。飞龙汤肉质鲜美,营养丰富,适合用作滋补汤品。 http://web.popo8.com/201707/13/13/042c9415aa.jpg 飞龙(榛鸡)是盛产于兴安岭山林中的一种较小的飞禽。鄂伦春人用飞龙氽汤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将洗净剁成小块的飞龙肉放进已加盐的沸水中煮,约二分钟就须将汤从吊锅子里倒出来,再放上一点'俄欧特'-野葱末后即可食用。另一种是先将盐末撒在飞龙肉上,待吊锅子水滚开时,一手拿着飞龙,另一只手不停地用勺子将吊锅子里的沸水掏出来浇在飞龙肉上,边浇边转,烫至六分熟时,再将整个飞龙连同野葱末一块放进锅里,在沸水中煮十来秒钟就可倒出食用。无论是那一种氽法,事前都必须把吊锅子擦洗干净,使其不沾一点油性。为了使飞龙汤保持原有的鲜味,不得加入任何调料或酱油。 http://web.popo8.com/201707/13/2/e8cf15c99f.jpg “飞龙汤”是东北的“食中珍品”。在东北民间,曾有“天上龙肉,地上驴肉”的说法。所谓龙肉,指飞龙肉而言。相传,飞龙是曾受过封的一种专给皇帝进贡的山珍,世上罕见,其肉细嫩,味鲜美,早在14世纪就闻名于世。 3、腊味合蒸 http://web.popo8.com/201707/13/11/1ed8ee584c.jpg 腊味合蒸是湖南传统名菜之一,是取腊肉、腊鸡、腊鱼于一钵,加入鸡汤和调料,下锅清蒸而成。徐睿称,腊味是湖南特产,主要有猪、牛、鸡、鱼、鸭等品种,将三种腊味一同蒸熟即为“腊味合蒸”,吃时腊香浓重、咸甜适口、柔韧不腻,是用来送饭的首选。 http://web.popo8.com/201707/13/8/26e33e0f5b.jpg '腊味合蒸'以各种腊熏制品同蒸,风味独特,是湘菜中传统风味名菜。 此菜腊香浓重,咸甜适口,色泽红亮,柔韧不腻,稍带厚汁,且味道互补,各尽其妙。 http://web.popo8.com/201707/13/10/62b5bb0753.jpg http://web.popo8.com/201707/13/2/6f27ab2621.jpg 2、水晶肴肉 http://web.popo8.com/201707/13/3/87c0000998.jpg 水晶肴蹄,又名水晶肴肉,是江苏镇江的一款名菜,迄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水晶肴蹄成菜后肉红皮白,光滑晶莹,卤冻透明,犹如水晶,故有“水晶”之美称。食用时,具有瘦肉香酥、肥肉不腻、酥香嫩鲜等特点,佐以姜丝和镇江香醋,更是别有一番风味。有诗赞曰:“风光无限数今朝,更爱京口肉食烧,不腻微酥香味溢,嫣红嫩冻水晶肴。” http://web.popo8.com/201707/13/5/e3494b0487.jpg 肴肉传说在镇江还流传着一个美丽的传说:有一次张果老接到王母娘娘的请柬,请他去瑶池赴蟠桃宴。半路上,张果老忽然嗅到一股奇异的香味,仔细一看,原来是水晶肴肉散出的香味,不由馋虫挠心,便变成一个老头买了一些,饱餐一顿,继续上路。快到瑶池时,忽然对赴蟠桃宴没了兴趣,心想水晶肴肉如此好吃,何必再赴蟠桃宴,于是掉转毛驴,打道回府了。 http://web.popo8.com/201707/13/13/55e7ea897f.jpg http://web.popo8.com/201707/13/8/755aab22db.jpg 1、东坡肉 http://web.popo8.com/201707/13/12/89031e2ee6.jpg 东坡肉属浙菜菜系,以猪肉为主要食材。菜品薄皮嫩肉,色泽红亮,味醇汁浓,酥烂而形不碎,香糯而不腻口。东坡肉是杭州名菜,其色、香、味俱佳,深受人们喜爱。慢火,少水,多酒,是制作这道菜的诀窍。一般是一块约二寸许的方正形猪肉,一半为肥肉,一半为瘦肉,入口香糯、肥而不腻,带有酒香,色泽红亮,味醇汁浓,酥烂而形不碎,十分美味。 http://web.popo8.com/201707/13/16/2f67e9a8c2.jpg 相传为北宋诗人苏东坡(四川眉山人)所创制。东坡肉的最早发源地是湖北黄冈。1080年苏东坡谪居黄冈,因当地猪多肉贱,才想出这种吃肉的方法。 http://web.popo8.com/201707/13/16/b4cefd6ae3.jpg “东坡肉”最早在徐州创制,《徐州古今名馔》记载,苏轼任徐州知州时,黄河决口,苏轼身先士卒,和全城百姓筑堤保城。徐州人民杀猪宰羊,上府慰劳,苏轼推辞不掉,便指点家人烧成红烧肉回赠给老百姓,百姓食后,都觉得肥而不腻、酥香味美,便称之为“回赠肉”。苏轼贬谪黄州时,作有煮肉歌:“黄州好猪肉,价贱如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慢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时它自美。人们开始竞相仿制,并戏称为“东坡肉”。苏轼二任杭州知州时,因疏浚西湖有功。大家抬酒担肉给他拜年,苏轼便命将猪肉和酒烧好后给民工吃,家人误听为黄酒和猪肉同烧,大家吃后反而觉得更加酥香味美。“东坡肉”美名便慢慢传遍全国。 http://web.popo8.com/201707/13/3/608faf5e14.jpg
中国历史10大名菜 第一毫
无疑问堪称世界一绝!(组图)
游侠网
隔壁小王
9小时6分钟前
中国菜已经历了四五千年的发展历史。它由历代宫廷菜、官府菜及各地方菜系所组成,
主体是各地方风菜。其高超的烹饪技艺和丰富 的文化内涵,堪称世界一流。一起来看
看中国历史上10大代表菜。
10、清蒸武昌鱼
“武昌鱼”产于湖北省鄂州市(古时称武昌),俗称团头鲂。据《武昌县志》载:鲂,即
鳊鱼,又称缩项鳊,产樊口者甲天下。是处水势回旋,深潭无底,渔人置罾捕得之,止
此一罾味肥美,余亦较胜别地。”同时,以“鳞白而腹内无黑膜者真。” “清蒸武昌
鱼”是选用鲜活的樊口团头鲂为主料,配以冬菇、冬笋、并用鸡清汤调味。成菜鱼形完
整、色白明亮、晶莹似玉;鱼身缀以红、白、黑配料,更显出素雅绚丽。特点:肉质鲜
嫩,营养丰富。
武昌鱼得名于三国。东吴甘露元年(公元二六五年),末帝孙皓欲再度从建业(南京)迁都
武昌。左丞相陆凯上疏劝阻,疏中引用了“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这两句“单谣”
。于是武昌鱼便始有其名。不过当日所说的武昌鱼,可能不是专指樊口鳊鱼,但在武昌
所产的鱼中以樊口蝙鱼为上,故后来就将其美名归于武昌。历代名流... 阅读全帖
f****i
发帖数: 9419
7
楼主要想说服人,你还是把全国两千多县志都给翻一遍吧,然后每个都集合,挨个计算
,那么这个数字还是可以说服一些人的,不过死硬派还是说服不了。到时候县志会变成
含金量不够。
T********r
发帖数: 6210
8
需要看几个“重灾区”的县志。
j****n
发帖数: 7636
9
说那末多干啥? 你心里没鬼,就把县志里61-70 年的死亡率帖出来就完了。这不是一
句话定一万句?让大家看看数字,自己作判断嘛。
g*******1
发帖数: 6009
10
我说的这个是昆山县
就是现在名满天下的这个昆山,昆曲的发源地,
在59-60年都出现了严重的饥荒
《昆山县志·大事记》第44页
1959年,巴城公社断粮最长达60天,浮肿病、弃婴、非正常死亡等事件接连发生
。1960年,县委主要领导人深入城北公社同心大队,发现农民吃的都是以瓜菜代粮
。同时还步行巴城,沿途发现大批劳力外流,新坟增多,才深感农村已处于断粮、饿死
人的紧要关头,便立即向地委汇报,要求从速调拨粮食。
m****5
发帖数: 1131
11
(转发最新披露资料)
地方志中的大饥荒死亡数字
洪振快
2014年第5期 炎黄春秋杂志
最近几年,关于“三年困难时期”到底饿死多少人,有很多争论。国内外大多数学者研
究认为那三年发生了大饥荒,非正常死亡人数可能高达三千万人。但也不断有人提出异
议,不仅否定“饿死三千万”,认为那是“重大谣言”,甚至否定发生过大饥荒。比如
,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李慎明认为“所谓毛泽东发动‘大跃进’饿死三千万……是
有人刻意编造的虚假数据”;江苏师范大学数学教授孙经先提出,“三年困难时期”的
“营养性死亡”人数在250万以下,其中“‘饿死’(完全性饥饿死亡)只是其中的一
小部分”;清华大学特聘教授王绍光认为1958-1961年的死亡率相当于解放前的正常情
形及其他最不发达国家的正常情形。
真相到底怎么样,最好的证据之一,就是当时的档案。但是,公开的相关档案至今仍然
非常有限。在这种情况下,到底有没有其他办法,可以了解更多的有关大饥荒的官方信
息?为此,笔者查阅了数百种上世纪80年代以来出版的官修地方志,再结合部分已经公
开的档案的内容,以展示官方资料所披露的大饥荒情形。
地方志如何处理大饥荒问题
上世纪8... 阅读全帖
m****5
发帖数: 1131
12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地方志中的大饥荒死亡数字
(转发最新披露资料)
地方志中的大饥荒死亡数字
洪振快
2014年第5期 炎黄春秋杂志
最近几年,关于“三年困难时期”到底饿死多少人,有很多争论。国内外大多数学者研
究认为那三年发生了大饥荒,非正常死亡人数可能高达三千万人。但也不断有人提出异
议,不仅否定“饿死三千万”,认为那是“重大谣言”,甚至否定发生过大饥荒。比如
,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李慎明认为“所谓毛泽东发动‘大跃进’饿死三千万……是
有人刻意编造的虚假数据”;江苏师范大学数学教授孙经先提出,“三年困难时期”的
“营养性死亡”人数在250万以下,其中“‘饿死’(完全性饥饿死亡)只是其中的一
小部分”;清华大学特聘教授王绍光认为1958-1961年的死亡率相当于解放前的正常情
形及其他最不发达国家的正常情形。
真相到底怎么样,最好的证据之一,就是当时的档案。但是,公开的相关档案至今仍然
非常有限。在这种情况下,到底有没有其他办法,可以了解更多的有关大饥荒的官方信
息?为此,笔者查阅了数百种上世纪80年代以来出版的官修地方志,再结合部分已经公
开的档案的内容,以展示官方资料所披露的大饥荒情形。
地方志如何处理大饥荒问题
上世纪8... 阅读全帖
m****5
发帖数: 1131
13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地方志中的大饥荒死亡数字
地方志中的大饥荒死亡数字
洪振快
2014年第5期 炎黄春秋杂志
最近几年,关于“三年困难时期”到底饿死多少人,有很多争论。国内外大多数学者研
究认为那三年发生了大饥荒,非正常死亡人数可能高达三千万人。但也不断有人提出异
议,不仅否定“饿死三千万”,认为那是“重大谣言”,甚至否定发生过大饥荒。比如
,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李慎明认为“所谓毛泽东发动‘大跃进’饿死三千万……是
有人刻意编造的虚假数据”;江苏师范大学数学教授孙经先提出,“三年困难时期”的
“营养性死亡”人数在250万以下,其中“‘饿死’(完全性饥饿死亡)只是其中的一
小部分”;清华大学特聘教授王绍光认为1958-1961年的死亡率相当于解放前的正常情
形及其他最不发达国家的正常情形。
真相到底怎么样,最好的证据之一,就是当时的档案。但是,公开的相关档案至今仍然
非常有限。在这种情况下,到底有没有其他办法,可以了解更多的有关大饥荒的官方信
息?为此,笔者查阅了数百种上世纪80年代以来出版的官修地方志,再结合部分已经公
开的档案的内容,以展示官方资料所披露的大饥荒情形。
地方志如何处理大饥荒问题
上世纪80年代初,在胡乔木、习... 阅读全帖
s**********e
发帖数: 2888
14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三年自然灾害的照片
丁抒:从“大跃进”到大饥荒
来源 :博讯网
一、 人类史上绝无仅有的人祸
一九八四年,有几位学者在英文《人口与发展通讯》上著文指出:“一九五八年至
一九六一年中国的大饥馑是人类历史上死人最多的一次。”(1)对这一点,当代严肃
的学者、历史学家都已予以肯定。问题是,它的来龙去脉如何?究竟是天灾还是人祸?
大跃进期间中国饿死了多少人?
  毛泽东在世时,一直嫁祸于老天爷,将那场深重的灾难归咎于“三年自然灾害
”。如今,当年的国务院副总理薄一波终于说出了真话:“一九五八年的‘大跃进’和
一九五九年‘反右倾’后的继续‘跃进’,给我们国家和民族造成了严重的灾难。”“
‘三年困难时期’,主要是‘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和‘反右倾’运动造成的。”
(2)前《人民日报》社长胡绩伟也说:“国家赤地千里、饿殍遍野的惨象完全是我们
党造成的。”(3)另一位中共党内有识之士、一九五九年时任毛泽东兼职秘书的李锐
则评述道:“高举‘三面红旗’,高指标,瞎指挥,一平二调,造成国民经济大破坏,
饿死成千万人,这是中外古今历史上承平之世绝无仅有之事。”(4)
  由于毛泽东在世时,那场惨绝人寰的大饥荒...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7039
15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西方强大的原因是会洗脑
就“大跃进饿死3600万”与《炎黄春秋》“商榷”
2014-02-17
作者: 侯峰
每到毛泽东诞辰,海内外某些媒体就会掀起一轮攻击毛泽东的高潮,其中大跃进和
文革是他们常攻击的切入点。其中《炎黄春秋》副总编杨继绳《墓碑》的“大跃进饿死
3600万”更是被西方传媒不断热炒。2013.12.31笔者写了一篇《大跃进饿死几千万值得
商榷》的文章投给了《炎黄春秋》编辑部,不想却引发了一场和《炎黄春秋》编辑部的
“商榷”。
笔者文章的要点是:经历过大跃进年代的许多人都还活着,如果大跃进时期真是饿
死了3600万,互联网时代,必会有无数的人为死去的亲友鸣不平。道理很简单,一个人
包括父母子女、亲戚朋友、同事同学等至少有20个紧密的社会关系,农村更是谁家婚丧
大事至少全村,甚至邻村人都知道。那么饿死3600万乘以20减去交叉因素,全国至少应
该有数亿人有生离死别的痛苦记忆。这数亿人中至少数千万人还活着吧,在这个互联网
时代谁能堵住这数千万人的口吗?就算有几百万人以个人家庭的亲历为“饿死了3600万
”背书,那就有统计意义了。然而无论笔者遍访民间,还是观察网络有关大跃进饿死数
千万人的讨论和回帖,笔... 阅读全帖
g******t
发帖数: 18158
16
抢粮与暴乱:大饥荒中农民的反抗
——大饥荒中农民的反应
一些人不仅否认大饥荒“饿死三千万”,也对大饥荒的严重程度提出质疑,其理由之一
是,如果发生了大饥荒,为何看不到农民的抗争?事实上,1958-1962年间,中国的农
民曾有过大量抗争,只是由于处于特殊的历史时期,其抗争方式与过去有所不同。
1958年大跃进中毛泽东在李井泉陪同下视察亩产4万斤的郫县(图源:维基百科公有领
域)
1958-1962年间,中国发生了大饥荒。近年,出现了否定发生大饥荒的思潮,有些人不
仅否认大饥荒“饿死三千万”,也对大饥荒的严重程度提出质疑,其理由之一是,如果
发生了大饥荒,为何看不到农民的抗争?的确,历史上一旦发生大饥荒,农民为了活命
,会抢粮,骚乱,乃至爆发起义,历史上不乏这类记载。在1958-1962年间,由于特殊
的历史条件,农民的抗争与历史有所不同,但这不等于说历史上发生的事在这几年间不
存在。事实上,上世纪80年代以后编纂、出版的地方志中,对大饥荒中农民的抗争也有
所透露,而在官方档案和当时的新华社内参中,则有更多的详细记录。不妨看看如下例
子:
(一)抢粮
大饥荒期间,抢粮事件在全国各地不断发... 阅读全帖
m********3
发帖数: 3280
17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中国大饥荒中农民的抗争和挣扎
1958-1962年间,中国发生了大饥荒。近年,出现了否定发生大饥荒的思潮,有些人不
仅否认大饥荒“饿死三千万”,也对大饥荒的严重程度提出质疑,其理由之一是,如果
发生了大饥荒,为何看不到农民的抗争?的确,历史上一旦发生大饥荒,农民为了活命
,会抢粮,骚乱,乃至爆发起义,历史上不乏这类记载。在1958-1962年间,由于特殊
的历史条件,农民的抗争与历史有所不同,但这不等于说历史上发生的事在这几年间完
全不存在。事实上,在据档案编纂的地方志中,对大饥荒中农民的反应也有所透露,而
在档案和当时的新华社内参中,则有更多的详细记录。
饥荒中农民为活命所作的抗争
河南信阳专区在大饥荒中非正常死亡上百万人,农民遭受惨酷对待,光是“被打致死群
众达六万七千余人,被打致残三万四千余人”,被称为“信阳事件”。时任信阳地委副
书记、行署专员的张树藩后来撰文回忆说:“从信阳事件中可以看出,我们的广大人民
群众真是太好了。当时信阳地区饿死那么多人,并非没有粮食,所属大小粮库都是满满
的,但群众宁可饿死,也没有抢过一个粮库。这证明与共产党血肉相联的人民是多么听
话,多么遵纪守法,多么相信党。而我们某些领导干部... 阅读全帖
M******a
发帖数: 6723
18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ilitary 讨论区 】
发信人: Mayingba (吳鐘學),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王家范:地方史志有“脑补”功能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hu Apr 21 11:58:43 2016, 美东)
http://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458596
王家范
2016-04-21 08:57
编者按:由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上海古籍出版社组织的《上海府县旧志丛书》点校出
版工作正式完成。《上海府县旧志丛书》全套11卷,36册,辑有59种于1949年前修纂的
上海地区府县卫厅志书,并附录20种府县级方志资料。这意味着,上海成为全国省级行
政区划内第一家完成府县旧志点校出版的地区。4月22日,由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上
海古籍出版社主办的“上海府县旧志丛书”首发式暨出版座谈会将在上海社科院举行。
本文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上海府县旧志丛书》
尚记得2011年年底,收到《上海府县旧志丛书·松江卷》二箱十四大册,一册册摆现,
蓬荜顿亮,心情也突然好起来(老伴刚过世)。史学界有个行规,... 阅读全帖
z**********e
发帖数: 22064
19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苹果在古文里叫什么?
真正的苹果,在古代叫“蘋婆”,不过现在的“频婆”已经指另外一种热带水果了。
http://agri-history.ihns.ac.cn/scholars/zhangfan1.htm
频婆果考——中国苹果栽培史之一斑
张帆,《国学研究》第13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6月
【内容提要】本文从考察频婆果到苹果名称的演变入手,从一个侧面讨论了中国古
代苹果栽培史的发展线索。文章认为:汉语中苹果一名,源于佛经中的“频婆果”。两
果原非一物,其名称的混同,属于中印文化交流中的“误读”现象。元朝后期,中国绵
苹果的一个新品种由西域输入内地,时人开始借用佛经中的“频婆果”一名来称呼它,
到明朝后期正式出现了苹果这一名称。岭南地区原有一种亚热带坚果,很早也被称为频
婆果,但它与苹果没有任何关系。李时珍《本草纲目》等书认为频婆果是柰的别称,这
一说法是不准确的。
我们今天日常食用的水果,大多数在中国都有悠久的栽培历史,其名称也很早就见
于史载,苹果的情况则是一个例外。尽管中国古代很早就有种属与其十分接近的水果,
但苹果这一名称却到明朝才正式出现。究其渊源,苹果是“苹婆果”的简称,“苹婆”
起初写作... 阅读全帖
f**o
发帖数: 12685
20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黄巢屠广州、陈友定屠泉州
蒲寿庚(1205-1290年)
家世
——蕃客回回说。
——西蜀望族说。
伊斯兰教徒
擅番舶利者三十年
——提举泉州舶司。
——福建广东招抚使。
——亦官亦商。
叛宋
——瑞安之役。
——泉州闭城不纳。
——尽杀南外宗室。
仕元
——重其事权。
——固守泉州。
——行省平章政事。
历史贡献
遗迹
又称蒲受畊,号海云,宋末元初人,阿拉伯(色目)商人后裔,蒲开宗之子(参见《
泉州人名录·蒲开宗》)。任泉州市舶司三十年,是宋元时期“蕃客回回”的代表人物
。后叛宋降元,终生显赫。
家世
一、蕃客回回说
元代脱脱等编撰的《宋史》,明代宋濂等人编撰的《元史》都没有为蒲寿庚立传;
清末思想家魏源(1794-1857年)《元史新编》之《平宋功臣传》目录,只有蒲寿庚之
名而没有正文。二十世纪的研究者都认定蒲寿庚是阿拉伯人汉化的后裔,这一点没有疑
问。
记蒲寿庚血统世籍最早的是南宋·遗民郑思肖(字所南,福建连江人,1241-1318
年)德祐八年(应是祥兴七年之后一年,1280年)著的《铁函心史·大义略述》(民国
卅年版)曰: “泉州蒲受畊,祖南番人,富甲两广。”蒲受畊即蒲寿庚,南番是唐宋
时期对中国的南... 阅读全帖
M******a
发帖数: 6723
21
http://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458596
王家范
2016-04-21 08:57
编者按:由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上海古籍出版社组织的《上海府县旧志丛书》点校出
版工作正式完成。《上海府县旧志丛书》全套11卷,36册,辑有59种于1949年前修纂的
上海地区府县卫厅志书,并附录20种府县级方志资料。这意味着,上海成为全国省级行
政区划内第一家完成府县旧志点校出版的地区。4月22日,由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上
海古籍出版社主办的“上海府县旧志丛书”首发式暨出版座谈会将在上海社科院举行。
本文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上海府县旧志丛书》
尚记得2011年年底,收到《上海府县旧志丛书·松江卷》二箱十四大册,一册册摆现,
蓬荜顿亮,心情也突然好起来(老伴刚过世)。史学界有个行规,史料没有做到“一网
打尽”,就不能轻易说大话,下断论。笔者一直从事江南区域史教学与研究,深感搜寻
地方志之不易,常窘迫于阅读不齐,史料断档,想好的课题不敢下手,烂在肚里(例如
上海县志、嘉定县志,大约有一半左右,通常看不到。)如今足不出户,上海一府十县
... 阅读全帖
z**********e
发帖数: 22064
22
来自主题: ChineseClassics版 - Re: 苹果在古文里叫什么? (转载)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ilitary 讨论区 】
发信人: zhonghangyue (中行说),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Re: 苹果在古文里叫什么?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Mon May 12 09:56:14 2014, 美东)
真正的苹果,在古代叫“蘋婆”,不过现在的“频婆”已经指另外一种热带水果了。
http://agri-history.ihns.ac.cn/scholars/zhangfan1.htm
频婆果考——中国苹果栽培史之一斑
张帆,《国学研究》第13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6月
【内容提要】本文从考察频婆果到苹果名称的演变入手,从一个侧面讨论了中国古
代苹果栽培史的发展线索。文章认为:汉语中苹果一名,源于佛经中的“频婆果”。两
果原非一物,其名称的混同,属于中印文化交流中的“误读”现象。元朝后期,中国绵
苹果的一个新品种由西域输入内地,时人开始借用佛经中的“频婆果”一名来称呼它,
到明朝后期正式出现了苹果这一名称。岭南地区原有一种亚热带坚果,很早也被称为频
婆果,但它与苹果没有任何关系。李时珍《本草纲目》等书认为频婆果是柰的别称,这... 阅读全帖
r****y
发帖数: 26819
23
来自主题: Poetry版 - 苹果之迷
名字是误打误撞从佛经来的,东西不是一个:
频婆果考——中国苹果栽培史之一斑
张帆,《国学研究》第13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6月
【内容提要】本文从考察频婆果到苹果名称的演变入手,从一个侧面讨论了中国古
代苹果栽培史的发展线索。文章认为:汉语中苹果一名,源于佛经中的“频婆果”。两
果原非一物,其名称的混同,属于中印文化交流中的“误读”现象。元朝后期,中国绵
苹果的一个新品种由西域输入内地,时人开始借用佛经中的“频婆果”一名来称呼它,
到明朝后期正式出现了苹果这一名称。岭南地区原有一种亚热带坚果,很早也被称为频
婆果,但它与苹果没有任何关系。李时珍《本草纲目》等书认为频婆果是柰的别称,这
一说法是不准确的。
我们今天日常食用的水果,大多数在中国都有悠久的栽培历史,其名称也很早就见
于史载,苹果的情况则是一个例外。尽管中国古代很早就有种属与其十分接近的水果,
但苹果这一名称却到明朝才正式出现。究其渊源,苹果是“苹婆果”的简称,“苹婆”
起初写作“频婆”,而“频婆”又有过“平波”、“平坡”等同音异写。本文拟从考察
“频婆”果出发,讨论汉语中“苹果”一词的来源,兼为中国古代苹果栽培史的研... 阅读全帖
b**g
发帖数: 949
24

以下是20世纪80—90年代中国公开出版发行的县志中,有关温江专区各县大跃进期间人
口统计。
县别 1957年(人) 1961年(人) 净减(人) 减少率 资料来源
陴县 281512 231318 50195 17.8% 《陴县志》
崇庆县 446630 402323 44307 9.9% 《 崇庆县志》
邛崃县 452756 378001 74755 16.5% 《邛崃县志》
灌县 350873 321645 29228 8.3% 《灌县志》
温江县 167751 143065 24686 14.7% 《温江县志》
金堂县 521201 492986 28215 5.4% 《金堂县志》
新津 187419 151733 ... 阅读全帖
d*********g
发帖数: 1213
25
徐勇
在文化大革命中,南陲广西壮族自治区是全国死人最多的省份之一。其他省的
受害者大多死于文革中的种种冤错假案,广西则不同,无辜群众大都死于由军队直
接指挥参与的大屠杀中,而且时间都是在1968年全省各级革命委员会的政权机
构成立以后。据八十年代中共中央调查组来广西"落实政策"时民间所作的粗略统
计,1968年7月以后,广西自治区革命委员会筹备小组、广西军区以"贯彻执
行'七·三' 布告"为名,调动军队,共杀了近十万人!种种名义的杀戮,包括武
装一派,在全省范围内武装剿杀反对派"四二二"(全称"广西四·二二革命行动
指挥部");利用"清理阶级队伍",挖掘"反共救国团","对阶级敌人刮十二
级台风",等等。据1992年北京权威的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的《当代中国的广
西》一书披露,广西文革中被"无辜滥杀了8万多人"(130页),这显然是一
个接近但缩小了的数字。
⊙ "广西王"韦国清和广西文革中的两大派
韦国清,壮族,原红七军的老干部,参加过邓小平领导的百色起义,曾任连、
营、团长;抗战期间任新四军第三师和第四师旅长;在解放战争中历任华东解放军
第二纵队司令,第三野战军第十兵团政委等职。他的... 阅读全帖
r********1
发帖数: 7345
26
在文化大革命中,南陲广西壮族自治区是全国死人最多的省份之一。其他省的受害者大
多死于文革中的种种冤错假案,广西则不同,无辜群众大都死于由军队直接指挥参与的
大屠杀中,而且时间都是在1968年全省各级革命委员会的政权机构成立以后。据八
十年代中央调查组来广西“落实政策”时民间所作的粗略统计,1968年7月以后,
广西自治区革命委员会筹备小组、广西军区以“贯彻执行‘七三’布告”为名,调动军
队,共杀了近十万人!种种名义的杀戮,包括武装一派,在全省范围内武装剿杀反对派
“四二二”(全称“广西四二二革命行动指挥部”);利用“清理阶级队伍”,挖掘“
反共救国团”,“对阶级敌人刮十二级台风”,等等。据1992年北京权威的当代中
国出版社出版的《当代中国的广西》一书披露,广西文革中被“无辜滥杀了8万多人”
,这显然是一个接近但缩小了的数字。

“广西王”韦国清和广西文革中的两大派

韦国清,壮族,原红七军的老干部,参加过邓小平领导的百色起义,曾任连、营、
团长;抗战期间任新四军第三师和第四师旅长;在解放战争中历任华东解放军第二纵队
司令,第三野战军第十兵团政委等职。他的... 阅读全帖
W******2
发帖数: 1453
27
宋永毅http://renminbao.com/rmb/article_images/2011-9-17-wgze01.jpg
图为苏扬《文革中中国农村的集体屠杀》一书封面。
【人民报消息】在文革结束后的近半个世纪来,对死亡人数的研究已经从“估计”上升
到“分析”的研究层面。苏扬的研究主要用官方公开出版的材料,有了超越于“估计”
和“分析”的研究水准。
最近,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一本提名为《文革中中国农村的集体屠杀》(
Collective killings in rural China during the Cultural Revolution)的专著,
作者是加州大学尔湾分校的苏扬教授。 对于文革中“非正常死亡”课题的探索,此书
标志着界碑性的突破。
众说纷纭的“国家机密”
十年文革到底迫害致死了多少人,对中共当局来说,近半个世纪后还是一个违忌莫深的
“国家机密”。为此,学术界和新闻界有过十多种分析报导。据说,叶剑英在在1978年
12月 13日中共中央工作会议闭幕式上的讲话披露:“文化大革命”中,死了2,000万人
,整了1亿人,占全国人口的九分之一,浪费了8,000亿人民... 阅读全帖
W******2
发帖数: 1453
28
图为苏扬《文革中中国农村的集体屠杀》一书封面。
宋永毅
图为苏扬《文革中中国农村的集体屠杀》一书封面。
【人民报消息】在文革结束后的近半个世纪来,对死亡人数的研究已经从“估计”上升
到“分析”的研究层面。苏扬的研究主要用官方公开出版的材料,有了超越于“估计”
和“分析”的研究水准。
最近,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一本提名为《文革中中国农村的集体屠杀》(
Collective killings in rural China during the Cultural Revolution)的专著,
作者是加州大学尔湾分校的苏扬教授。 对于文革中“非正常死亡”课题的探索,此书
标志着界碑性的突破。
众说纷纭的“国家机密”
十年文革到底迫害致死了多少人,对中共当局来说,近半个世纪后还是一个违忌莫深的
“国家机密”。为此,学术界和新闻界有过十多种分析报导。据说,叶剑英在在1978年
12月 13日中共中央工作会议闭幕式上的讲话披露:“文化大革命”中,死了2,000万人
,整了1亿人,占全国人口的九分之一,浪费了8,000亿人民币。但是,我们至今为止无
法证实叶有过这样的讲话。1991-19... 阅读全帖
p*********w
发帖数: 23432
29
来自主题: ChinaNews版 - 青海“循化事件”始末zz
青海“循化事件”始末zz
作者:李江琳
1958年,中国当局的民族政策出现了一个大转折。触发这个转折的,是1958年4月发生
在十世班禅喇嘛故乡、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的藏民和撒拉人暴动,史称“循化事件
”。这个事件虽然只是一个地方性冲突,并且是当时诸多“反革命武装叛乱事件”中的
一个,但它对后来的民族政策产生了巨大影响。

位于青海省东部的循化,是一个多民族地区,人口以信仰伊斯兰教的撒拉族为主,
还有藏、回、蒙、汉、东乡、保安等民族。在当时的青海,循化是属于“基础”比较好
的县,该县最早建立县级政权,早在1952年,循化的11个乡,除了4个藏民聚居乡外,
就已进行了土改,1954年成立撒拉族自治县。
1955年,中南海大反“小脚女人”,青海省委书记高锋从北京返回,马上迈开大步
奔向社会主义,订出一系列高指标,各县紧紧跟随,循化县高速实现了农业合作化,90
%以上的农民一揽子入社。那时候,没有发生武装冲突。
1958年,“大跃进”的风潮和“反右”制造的恐惧,使得青海既不甘、也不敢落后
于形势,于是提出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步并作一步走”的口号,要“在社会
主义革命的同时,彻底完... 阅读全帖
b****r
发帖数: 2555
30
☆─────────────────────────────────────☆
RRI (投资怪物) 于 (Thu Sep 15 12:34:31 2011, 美东) 提到:
这个理论谁不能提?说到各个人说法之间的细微差别不是吹毛求疵么?关键还是执行力
啊,国民党那是什么执行力水平,土共是什么执行力水平?理论提得再早,提得再好,
在国土大半沦丧,人民被屠杀的年代,没有执行力意义,其理论的意义就是零
☆─────────────────────────────────────☆
Lohan (Jerry) 于 (Thu Sep 15 12:38:12 2011, 美东) 提到:
这玩意跟生物差不多,搞个idea不难,弄不好这俩谁也不是原创。难的
是做出东西来

☆─────────────────────────────────────☆
ridgway (ridgway) 于 (Thu Sep 15 12:51:53 2011, 美东) 提到:
抗日主力是国军,这是作为敌人的日本承认的。
☆─────────────────────────────────...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31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抢粮:大饥荒中农民的反抗
1958-1962年间,中国发生了大饥荒。近年,出现了否定发生大饥荒的思潮,有些人不
仅否认大饥荒“饿死三千万”,也对大饥荒的严重程度提出质疑,其理由之一是,如果
发生了大饥荒,为何看不到农民的抗争?的确,历史上一旦发生大饥荒,农民为了活命
,会抢粮,骚乱,乃至爆发起义,历史上不乏这类记载。在1958-1962年间,由于特殊
的历史条件,农民的抗争与历史有所不同,但这不等于说历史上发生的事在这几年间不
存在。事实上,上世纪80年代以后编纂、出版的地方志中,对大饥荒中农民的抗争也有
所透露,而在官方档案和当时的新华社内参中,则有更多的详细记录。不妨看看如下例
子:
(一)抢粮
大饥荒期间,抢粮事件在全国各地不断发生。
山东,1959年4月11日,省长谭启龙从济宁给省委第一书记舒同及省委书记处写信,并
请转报党中央、毛主席,信中说:“由于措施失当,生活没有安排好,抢粮、闹事此伏
彼起,郓城闹的最凶,抢粮达130多起,有万余人参加,抢去粮食19万多斤,有的结伙
持枪到外县抢粮,并打伤了人。3月22日,金乡曾有100多人埋伏在公路两旁劫车抢粮。
”5月12日,新华社内参报道山东省菏泽县马岭岗公... 阅读全帖
c*****g
发帖数: 21627
32
默克尔犯了个天大的错误,让未来的德国和欧洲万劫不复。
说道难民,一般给人感觉,衣履阑珊,多为妇孺儿童,弱不禁风的样子,一般逃离居住
地,在邻国边境搭建帐篷。比如巴勒斯坦难民在约旦,缅甸果敢难民在云南。。。。这
些人食不果腹,能躲避炮火,庆幸活着已然不错,哪有翻山越岭,横渡地中海,穿越几
个国家的?做难民还有的挑三拣四,这个国家好,那个国家不好的。。。而此次难民都
长得如钢似铁,哪里像难民的样子。
叙利亚政府控制的大马士革在叙利亚南部,离以色列很近(所以历史上常常被以色列空
军欺凌),而ISIS控制的区域在大马士革以北,北至土耳其边境。北线的难民路线,是
从土耳其坐船到希腊,而后进入塞尔维亚,通过匈牙利,然后进入德国。。。这意味着
叙利亚难民先要穿过ISIS控制的区域,而ISIS其实是对人口管制的,那么容易?
南线为从利比亚坐船到意大利,早期为叙利亚人,通过约旦进入埃及,然后进入利比亚
。但是意大利和法国态度不友好。最近到达的都是北非及撒哈拉沙漠以南一些国家的人
,而且这些人在到达意大利后声称,他们并不是自愿偷渡的,而是被迫的。。。你有没
有觉得不寒而栗?
然后,阿富汗人民也加入进来。。... 阅读全帖
h******i
发帖数: 21077
33
【 以下文字转载自 History 讨论区 】
发信人: PBSNPR (大刀王五), 信区: History
标 题: 抢粮:大饥荒中农民的反抗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Jan 13 13:54:14 2017, 美东)
1958-1962年间,中国发生了大饥荒。近年,出现了否定发生大饥荒的思潮,有些人不
仅否认大饥荒“饿死三千万”,也对大饥荒的严重程度提出质疑,其理由之一是,如果
发生了大饥荒,为何看不到农民的抗争?的确,历史上一旦发生大饥荒,农民为了活命
,会抢粮,骚乱,乃至爆发起义,历史上不乏这类记载。在1958-1962年间,由于特殊
的历史条件,农民的抗争与历史有所不同,但这不等于说历史上发生的事在这几年间不
存在。事实上,上世纪80年代以后编纂、出版的地方志中,对大饥荒中农民的抗争也有
所透露,而在官方档案和当时的新华社内参中,则有更多的详细记录。不妨看看如下例
子:
(一)抢粮
大饥荒期间,抢粮事件在全国各地不断发生。
山东,1959年4月11日,省长谭启龙从济宁给省委第一书记舒同及省委书记处写信,并
请转报党中央、毛主席,信中说:“由于措施失当,生活... 阅读全帖
p*********w
发帖数: 23432
34
来自主题: WaterWorld版 - 青海“循化事件”始末zz
青海“循化事件”始末zz
作者:李江琳
1958年,中国当局的民族政策出现了一个大转折。触发这个转折的,是1958年4月发生
在十世班禅喇嘛故乡、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的藏民和撒拉人暴动,史称“循化事件
”。这个事件虽然只是一个地方性冲突,并且是当时诸多“反革命武装叛乱事件”中的
一个,但它对后来的民族政策产生了巨大影响。

位于青海省东部的循化,是一个多民族地区,人口以信仰伊斯兰教的撒拉族为主,
还有藏、回、蒙、汉、东乡、保安等民族。在当时的青海,循化是属于“基础”比较好
的县,该县最早建立县级政权,早在1952年,循化的11个乡,除了4个藏民聚居乡外,
就已进行了土改,1954年成立撒拉族自治县。
1955年,中南海大反“小脚女人”,青海省委书记高锋从北京返回,马上迈开大步
奔向社会主义,订出一系列高指标,各县紧紧跟随,循化县高速实现了农业合作化,90
%以上的农民一揽子入社。那时候,没有发生武装冲突。
1958年,“大跃进”的风潮和“反右”制造的恐惧,使得青海既不甘、也不敢落后
于形势,于是提出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步并作一步走”的口号,要“在社会
主义革命的同时,彻底完... 阅读全帖
s**e
发帖数: 1498
35
来自主题: WaterWorld版 - zt:如果国民党政府继续统治中国
这是个挺有名的谣言。

论证1950年的广东省黄金收兑量和我国的黄金储备量
铃兰台
近读《广州市地方志》[1],读到第562页上的一张表格,“广州市人民银行1950年收兑
金银外币统计表”。该表显示,广州市1950年合计收兑到的,纯金不足万两(9580.774
两)、纯银不足7万两(65034.13两 [2])、甲、乙类银元共487658枚。
忽然忆起某段时间,网上激烈争辩我国建国初期的黄金储备。有人翻出学者武力的论文
[3](以下称“武文”)作为论据,因为文中提供了广东省1950年收兑金银资产的数字
,高达黄金745.5万两(233吨)、纯银5323.6万两(1664吨),此外有银元101.2万枚。
不难看出,广州市和广东省的这两组数字,金银收兑量的规模相差了800倍!一个惊人
的比例失衡。
一、1950年全国的黄金储备量
先来探讨与黄金储备相关的若干问题。关于我国黄金储备的起点,一般的说法,“新政
府的黄金储备只有6000多两”[4]。如果说是1949年接管国民党国库时收到的是这个数
字,偏颇并不大。武汉是内地最大的工商中心,收到的只有金19.34两和银43.75两 [5]
,确实... 阅读全帖
G****r
发帖数: 5579
36
孙经先再次反驳“三年困难时期饿死三千万” 称杨继绳传播重大谣言/
2013-09-11 17:25:33
有关我国三年自然灾害时期“饿死3000万”的说法近来得到了不少学者的辟谣,《中国
社会科学报》9月9日刊载徐州师范大学数学学院特聘教授孙经先文章《“中国饿死三千
万”的谣言是怎样形成的?》,指出“饿死3000万”是国内某杂志副主编“大量使用伪
造的、被篡改的和极为荒谬的数据”而制造出来的“重大谣言”,并对该学者书中引用
的数据进行了反驳。
徐州师范大学数学学院特聘教授孙经先
这是孙经先教授近期以来第二次发文澄清这一谣言。8月23日,《中国社会科学报》曾
刊载孙经先文章《“饿死三千万”应该怎么算?》,从我国户籍统计制度的发展变化解
释了三年困难时期的人口统计数字变动。
孙经先教授1984年毕业于山东大学,理学博士。曾任山东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孙经
先是中国非线性泛函分析领域专家,1992年起享受中国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孙
经先在非线性泛函分析及其应用领域中进行了长达30年的科学研究,2010起开始关注人
口统计学研究,利用数学思维和方法对我国20世纪60年代人口变动问题进行研...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37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邓5毛都出来排队打滚骂街了
近三十年以来,国内外广泛流传着我国三年困难时期“饿死3000万”的重大谣言。在这
一谣言的传播过程中,杨继绳先生的《墓碑》一书起了重大作用。该书认为1958年至
1962年中国饿死3600万人。
在研究我国三年困难时期人口变动问题的过程中,我们反复阅读了《墓碑》,并对
该书提供的每一个重要的“饿死人数”都逐一进行了查证和分析,发现绝大多数关键性
的“饿死人数”数据都是虚假的。
第一,《墓碑》大量使用了伪造的、被篡改的和极为荒谬的数据。
1.《墓碑》说:“常熟县本应‘常熟’,却饿死了11000多人。”(并注明数据出
处是《常熟市志》)经查证《常熟市志》没有这一记载。
2.《墓碑》说:“《溧水县志》记载,溧水县近13000多人非正常死亡。”经查证
《溧水县志》没有这一记载。
3.《墓碑》说:“《高邮县志》称,高邮县饿死的37000多人中,17000多是儿童。
”经查证《高邮县志》没有这些记载。
4.《墓碑》说:贵州省江口县“饿死了近一半人口”。经查证,《江口县志》记载
的该县1959—1961年三年合计死亡5105人,占全县人口的4.6%。由此可知江口县“饿死
了近一半人”是伪造的。
5....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38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中国饿死三千万”的是谣言???
近三十年以来,国内外广泛流传着我国三年困难时期“饿死3000万”的重大谣言。在这
一谣言的传播过程中,杨继绳先生的《墓碑》一书起了重大作用。该书认为1958年至
1962年中国饿死3600万人。
在研究我国三年困难时期人口变动问题的过程中,我们反复阅读了《墓碑》,并对
该书提供的每一个重要的“饿死人数”都逐一进行了查证和分析,发现绝大多数关键性
的“饿死人数”数据都是虚假的。
第一,《墓碑》大量使用了伪造的、被篡改的和极为荒谬的数据。
1.《墓碑》说:“常熟县本应‘常熟’,却饿死了11000多人。”(并注明数据出
处是《常熟市志》)经查证《常熟市志》没有这一记载。
2.《墓碑》说:“《溧水县志》记载,溧水县近13000多人非正常死亡。”经查证
《溧水县志》没有这一记载。
3.《墓碑》说:“《高邮县志》称,高邮县饿死的37000多人中,17000多是儿童。
”经查证《高邮县志》没有这些记载。
4.《墓碑》说:贵州省江口县“饿死了近一半人口”。经查证,《江口县志》记载
的该县1959—1961年三年合计死亡5105人,占全县人口的4.6%。由此可知江口县“饿死
了近一半人”是伪造的。
5.... 阅读全帖
s**********t
发帖数: 2401
39
(二)文化传承和意识形态的重构
“水怪毛人”是被激活的集体记忆,不过不是记忆的简单重复。如果用科塞关于集
体记忆的定义,可以把这一谣言当成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被重新建构起来的一个传说。
从内容看,谣言大体上有传统文化的直接传承和意识形态对传统文化的重新建构两种主
要成份。
图2 谣言的来源
1、传统文化的直接传承,可以进一步细化为:
(1)超人神化。鬼神具有超人、超自然的能力是经典的传说。“毛人水怪”具有这
种能力。有谣言说“毛人水怪”一步能跨7个山芋行沟子(滨海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1
998:816)。有传说“毛人”一蹦能上房,一跃能过河(张永松、吴志霄,1999)。也
有的谣言称:“毛人”毛手毛脚,手脚一伸就是火,刀枪不入(肥西县地方志编纂委员
会,1994:448)。有意思的是,“毛人水怪”被认为怕光,谣传“‘水鬼毛人’不怕枪
,不怕炮,就怕点灯来睡觉”,“不怕火、不怕枪,就怕红糖拌生姜”等等(安微省地
方志编纂委员会,1993:217)。因此许多地方夜晚不敢熄灯。
(2)人体肢解。肢解人体是历史上存在过的酷刑之一,许多历史传说,特别是关于
怪物的传说也有不少涉及到肢解人体,用人体... 阅读全帖
R****a
发帖数: 6858
40
“中国饿死三千万”的谣言是怎样形成的?
作者: 孙经先
最近三十年以来,国内外广泛流传着我国三年困难时期“饿死3000万”的重大谣言。在
这一谣言的传播过程中,杨继绳先生的《墓碑》一书起了重大作用。该书认为1958年至
1962年中国饿死3600万人。
在研究我国三年困难时期人口变动问题的过程中,我们反复阅读了《墓碑》,并对该书
提供的每一个重要的“饿死人数”都逐一进行了查证和分析,发现绝大多数关键性的“
饿死人数”数据都是虚假的。
第一,《墓碑》大量使用了伪造的、被篡改的和极为荒谬的数据。
1.《墓碑》说:“常熟县本应‘常熟’,却饿死了11000多人。”(并注明数据出处是《
常熟市志》)经查证《常熟市志》没有这一记载。
2.《墓碑》说:“《溧水县志》记载,溧水县近13000多人非正常死亡。”经查证《溧
水县志》没有这一记载。
3.《墓碑》说:“《高邮县志》称,高邮县饿死的37000多人中,17000多是儿童。”经
查证《高邮县志》没有这些记载。
4.《墓碑》说:贵州省江口县“饿死了近一半人口”。经查证,《江口县志》记载的该
县1959—1961年三年合计死亡5105人,占全县人口的4...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41
【 以下文字转载自 History 讨论区 】
发信人: CornucopiaX (师太), 信区: History
标 题: 中国饿死三千万”的是谣言???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ue Jan 17 16:53:59 2017, 美东)
近三十年以来,国内外广泛流传着我国三年困难时期“饿死3000万”的重大谣言。在这
一谣言的传播过程中,杨继绳先生的《墓碑》一书起了重大作用。该书认为1958年至
1962年中国饿死3600万人。
在研究我国三年困难时期人口变动问题的过程中,我们反复阅读了《墓碑》,并对
该书提供的每一个重要的“饿死人数”都逐一进行了查证和分析,发现绝大多数关键性
的“饿死人数”数据都是虚假的。
第一,《墓碑》大量使用了伪造的、被篡改的和极为荒谬的数据。
1.《墓碑》说:“常熟县本应‘常熟’,却饿死了11000多人。”(并注明数据出
处是《常熟市志》)经查证《常熟市志》没有这一记载。
2.《墓碑》说:“《溧水县志》记载,溧水县近13000多人非正常死亡。”经查证
《溧水县志》没有这一记载。
3.《墓碑》说:“《高邮县志》称,高邮县饿死的37000多人中,1... 阅读全帖
t*******a
发帖数: 4055
42
中国古代农业的农作物有哪些是从国外进口引进的?
玉米、甘薯、烟草
玉米和甘薯在清代传入中国后不断推广种植,使不适宜稻麦生长的贫瘠土地得到了利用
,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这对于养活更多的人口,腾出更多的土地种植经济作物,促进
农业生产商品化有重要的意义。
这是历史书上讲的。
下面是搜索来的:
美洲作物的传播及其对中国粮食生产土地开发和人口再生产的影响
摘 要]美洲作物之引种中国大多发生在明清时期,其中既有玉米、番薯、马铃薯这样重
要的粮食作物,也有花生、向日葵一类油料作物;既有番茄、辣椒、菜豆、番石榴、番
荔枝等蔬菜果树,也有烟草、陆地棉这样的嗜好作物和衣被原料,总数接近30种。虽然
它们传入时有先后、途径不一,但在不长的时间中获得了相当快的发展,不少在今天的
作物构成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究其原因, 与明清以来人口激增导致的人地矛盾加
剧及市场经济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美洲作物的传播与发展不仅满足了日益增长的人
口的生存需求,适应了人们对营养和享受多方面的需要,对充分用地和养地,提高农业
生产效率也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在我国的现有农作物中,至少有50多种来自国外。宋以前我国引入的农... 阅读全帖
p***i
发帖数: 194
43
孙经先再次反驳“三年困难时期三千万”
2013-09-11 17:25:33
有关我国三年自然灾害时期“饿死3000万”的说法近来得到了不少学者的辟谣,《中国
社会科学报》9月9日刊载徐州师范大学数学学院特聘教授孙经先文章《“中国饿死三千
万”的谣言是怎样形成的?》,指出“饿死3000万”是国内某杂志副主编“大量使用伪
造的、被篡改的和极为荒谬的数据”而制造出来的“重大谣言”,并对该学者书中引用
的数据进行了反驳。
徐州师范大学数学学院特聘教授孙经先
徐州师范大学数学学院特聘教授孙经先
这是孙经先教授近期以来第二次发文澄清这一谣言。8月23日,《中国社会科学报》曾
刊载孙经先文章《“饿死三千万”应该怎么算?》,从我国户籍统计制度的发展变化解
释了三年困难时期的人口统计数字变动。
孙经先教授1984年毕业于山东大学,理学博士。曾任山东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孙经
先是中国非线性泛函分析领域专家,1992年起享受中国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孙
经先在非线性泛函分析及其应用领域中进行了长达30年的科学研究,2010起开始关注人
口统计学研究,利用数学思维和方法对我国20世纪60年代人口变动问... 阅读全帖
w****n
发帖数: 25644
44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ilitary 讨论区 】
发信人: Regina (猫宝宝),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中国饿死三千万”的谣言是怎样形成的?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at Oct 5 09:51:49 2013, 美东)
“中国饿死三千万”的谣言是怎样形成的?
作者: 孙经先
最近三十年以来,国内外广泛流传着我国三年困难时期“饿死3000万”的重大谣言。在
这一谣言的传播过程中,杨继绳先生的《墓碑》一书起了重大作用。该书认为1958年至
1962年中国饿死3600万人。
在研究我国三年困难时期人口变动问题的过程中,我们反复阅读了《墓碑》,并对该书
提供的每一个重要的“饿死人数”都逐一进行了查证和分析,发现绝大多数关键性的“
饿死人数”数据都是虚假的。
第一,《墓碑》大量使用了伪造的、被篡改的和极为荒谬的数据。
1.《墓碑》说:“常熟县本应‘常熟’,却饿死了11000多人。”(并注明数据出处是《
常熟市志》)经查证《常熟市志》没有这一记载。
2.《墓碑》说:“《溧水县志》记载,溧水县近13000多人非正常死亡。”经查证《溧
水县志》没有这一记载。
3.... 阅读全帖
j********b
发帖数: 565
45
来自主题: Mod_CHN_Hist版 - 村学究:“寇”
2004又一个甲申年,也是明朝灭亡的第三百六十个年头。六十年前郭沫若先生的《
甲申三百年祭》发表,引发出李自成研究的热点,数十年来,其论文、专著当以或千或
百计;然溢美之词、悖史之论甚多,历史在此竟成了某些史家笔下任其打扮的小女孩。
李自成于崇祯十一年败于梓潼,仅偕十八骑逃出重围,蛰伏于商洛山中;至十七年
能兵簿京师,颠覆明室,可谓其兴也勃。十七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进入紫禁城,仅42天
便退出北京,可谓其败也忽。李自成成也因其寇,败也因其寇;寇者气象比比见之。本
文谨以这42天前后的零碎史料整理成文,以还原李自成之本来面目。是为甲申三百六十
年祭。
《掠金令》下的酷刑
李自成究竟养了多少军队,恐难有确切的历史记载。据屈大均《皇明四朝成仁录》
卷四记督师候恂给崇祯的奏疏说:“臣乡自贼中来者,皆言百万。今且以人五十万、马
五十万计,人食日一升,马食日三升,则是所至之处,日得八千盅粟也。”连年战争以
及征饷、瘟疫、自然灾害,到处都是白骨蔽野、荒村弥望的惨象。其供给之难,李自成
亦叹曰“今军需匮甚。”故于十六年十月颁《掠金令》筹饷.规定助饷额数为“九卿五
万,中丞三万,监司万两,州县长吏半之。”... 阅读全帖
j**********g
发帖数: 793
46
来自主题: ChinaNews版 - 惨绝人寰的“信阳事件” ZZ
http://xgc.merseine.nu/wh/famine/Reports/DyUu01.html
惨绝人寰的“信阳事件”
丁 抒
[新观察]·文库版·大饥荒档案 www.xgc2000.com 转载时请注明作(译)者及出处
一九六○年大饥荒时“大批农民非正常死亡”的情况,今人已难以想像。
据当年在周恩来身边工作的张文才回忆:“有些地方甚至饿殍遍野,总理为
此忧心如焚”。
在大跃进前一年的“反右运动”中被打成右派分子的作家白桦是信阳人。
他当时正在上海郊区的一家工厂劳动改造,同居一室的同乡从信阳探亲回来,
对他讲了如下一段话:
我刚从咱们家乡回来……俺家里的人都饿死光了……只剩下俺姑,她的
儿子也死了……她咋活下来的呢?……有一天夜里,一只饿得只剩两张皮的
猪冲进她的院子,她连忙关上门,一棒就把饿昏了的猪敲死了,连夜剥了那
头猪,埋在地下,每天下半夜起来挖出一块烧烧吃。她不敢给她那个五岁的
孩子吃,怕他说出去。一说出来,村子里还活著的人就会冲进来和她拼命,
会打死她,要她把猪肉拿出来。她眼睁睁地看著儿子叫著“饿呀!妈妈!饿
呀!妈妈!”一直到死……人变得那么狠心,可她有啥法子呢!... 阅读全帖
E*V
发帖数: 17544
47
来自主题: ChinaNews版 - 饿死3600万论战烽烟再起(ZT)
香港出版的《墓碑》一书,称我国三年困难时期“饿死3600万”人。最近几年,孙经先
教授连续发表了数篇文章,对三年困难时期我国人口变动问题进行了分析,坚持用事实
揭露《墓碑》一书大量使用伪造的、被篡改的和极为荒谬的数据,明确指出“饿死三千
万”是重大谣言,并正在编著《还历史以真相》一书。重要的历史见证人、93岁高龄的
国家统计局原局长李成瑞同志为该书作序:《有力揭批“饿死三千万人”谎言科学研究
“三年困难时期”人口真相》。最近两年,杨继绳先生又于2012年9月17日在纽约时报
中文网发表《脱离实际必然走向谬误》,并于2013年12月在《炎黄春秋》第12期上发表
《驳“饿死三千万是谣言”》。孙经先教授这篇反驳文章,对“饿死三千万”重大谣言
的来龙去脉作了辨析,以正视听。
一、《墓碑》篡改、伪造数据事实确凿
2013年9月9日,我们在《中国社会科学报》发表了《“中国饿死三千万”的谣言是怎样
形成的?》,用事实揭露了《墓碑》一书大量使用伪造的、被篡改的数据,制造了“饿
死3600万”的重大谣言。文中列举了十个典型实例,揭露了《墓碑》是怎样篡改、伪造
数据的。杨继绳先生在《驳“饿死三千万是谣言”... 阅读全帖
s*******w
发帖数: 2257
48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zt晚清留美幼童与倪宋家族
晚清留美幼童与倪宋家族
修缮一新的内史第。□本报记者 徐网林/摄
川沙内史第宋氏家族居住处,位于今新川路与南市街交汇口。
首批留美幼童集体照,摄于招商总局大门口。
是哪一位浦东人成为中国第一次公费留学计划学生,远渡重洋赴美留学?是谁铺设
了宋嘉树与倪桂珍的鹊桥,迈出了“宋家王朝”的第一步?
川沙城中内史第,难道仅仅是中国传统文化在浦东的标志或象征?
本文作者经过多年的史料搜集与整理,从新的视角叙述海南(文昌)青年宋嘉树是
如何踏上上海滩,携妻走进内史第的经历,从而进一步引发对内史第抑或对浦东文化的
深层思考。
■潘建龙
到过川沙镇,了解内史第的人都知道,内史第是清内阁中书沈树镛之家,除原主人
沈家居住外,这所江南宅院还居住过黄炎培、宋嘉树家族。
流连内史第,笔者常想,黄家入住内史第,是因着亲戚关系。那么宋嘉树——一位
出生海南文昌、闯荡美国的海岛年轻人,又怎么会举家借居于上海浦东川沙内史第?又
是通过什么途径与倪家联姻?
寻找现存的历史印记,或许能给我们新的启示。
留美幼童中的浦东人
翻开1990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新中国《川沙县志》,在大事记里有如下记述:
“同治十一年(1872年... 阅读全帖
z**********3
发帖数: 11979
49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Re: 1862年发生啥事了? (转载)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ilitary 讨论区 】
发信人: pertain99 (pertain),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Re: 1862年发生啥事了?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un Apr 10 10:49:16 2016, 美东)
晚清的“同治回乱”与左宗棠“收复新疆”
一、前言
1862—1873年(清·同治年间)在西北暴发了的回族暴乱,当年的回民,对渭南两岸的
汉人进行了疯狂的种族大屠杀,两岸汉人总数不过七八百万,被杀竟有五百多万之多。
临潼县志载:“1862--1869七年,临潼县死亡人口30余万。渭河南北烧杀之灾无一村一
人而幸免。”
富平县志载:“1855年(咸丰五年)全县有46795户,254257人,1876年(光绪二年)
统计,有28543户,120302人。户数、人数减少了一半,计1862--1869七年间被杀60%。”
三原县志记载“1861年(咸丰十一年)全县人口16万人,由于回乱加之光绪年间两次瘟
疫和大旱,人口锐减至4万人。回乱两年间(1862—1863),县旧隶五百余村俱残破,
仅存东里、蔡王二堡。”
高陵县志记载:“1864... 阅读全帖
s******n
发帖数: 518
50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饿死三千万就是杨继绳造谣
孙经先:“饿死3600万”的重大谬误是怎样产生的?
——对杨继绳先生两篇文章的答复
孙经先
2014年01月24日10:41 来源:红旗文稿
编者按:香港出版的《墓碑》一书,称我国三年困难时期“饿死3600万”人。最近几年
,孙经先教授连续发表了数篇文章,对三年困难时期我国人口变动问题进行了分析,坚
持用事实揭露《墓碑》一书大量使用伪造的、被篡改的和极为荒谬的数据,明确指出“
饿死三千万”是重大谣言,并正在编著《还历史以真相》一书。重要的历史见证人、93
岁高龄的国家统计局原局长李成瑞同志为该书作序:《有力揭批“饿死三千万人”谎言
科学研究“三年困难时期”人口真相》。最近两年,杨继绳先生又于2012年9月17日在
纽约时报中文网发表《脱离实际必然走向谬误》,并于2013年12月在《炎黄春秋》第12
期上发表《驳“饿死三千万是谣言”》。孙经先教授这篇反驳文章,对“饿死三千万”
重大谣言的来龙去脉作了辨析,以正视听。
一、《墓碑》篡改、伪造数据事实确凿
2013年9月9日,我们在《中国社会科学报》发表了《“中国饿死三千万”的谣言是怎样
形成的?》,用事实揭露了《墓碑》一书大量使用伪造的... 阅读全帖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