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2 发帖数: 1021 | 1
很不错,你的这种态度真的很让人欣赏,也值得学习。
这个,你说的也许是对的。确实,我对苦谛的认识,比没有接受阿含和上座部佛教之前
要强太多。
不过也是摆在现前的种种因缘,让我不得不领略它的威力。
呵呵,我在这方面的承受能力,一直不错。
不过除了面对接受,躲也躲不掉的,根本无处可躲。
忧愁烦恼没任何用处。 |
|
r****n 发帖数: 8253 | 2 慈济瓦法师:近行定与安止定(2009-01-28 15:05:16)
按:慈济瓦(Sujiva 舍弃我)法师是一位马来西亚籍佛教上座部比丘,献身于佛法内
观的教导。法师在1975年完成大学学业不久后,就出家。在修习的过程里,受教于多位
禅学师父,包括班迪达大师(Sayadaw U Pantida)。自从80年代的早期,驻锡在寂乐
苑Santisukharama)教导内观迄今已有15年。本文原是1993年1月法师于马来西亚 Kota
Tinggi的演讲,并经菩提色拉(Bodhisara)比丘整理,刊载于〝Vipassana Tribune
〞,1996.7. Vol.4。
前些日子,我们提过四念处,佛陀告诉比丘们,勤修正念,并以达成禅那(jhanas)。
从这里,我们将谈谈寂止禅(samatha 奢摩他)和内观(vipassana 毘婆舍那)的修行
,以及如何进入内观,而最终从轮回中得到解脱。
两种禅定
有两种禅定的修行法:第一种,称为寂止禅。修习者先以专注或寂静的修习做基础,意
思是他们修习纯寂静禅定。例如:遍处(Kasinas,即取相观 visualisation)、不净
观,在《清 |
|
A****a 发帖数: 274 | 3
这个我还没听说过,我知道的是上座部佛教对于巴利语是极为看重的,是必须学习的。
巴利语又叫做圣典语。
巴利语是古摩揭陀语的一种演化,虽然不完全相同于佛陀说出的语言,但是比较公认最
接近佛陀时代的语言。
而梵语则不是,梵语当时被婆罗门使用,音调优美,称为雅语,有弟子问佛陀,僧团是
不是应该统一使用梵语,佛陀严厉呵斥,佛陀最后说
"比丘们!不许用雅语表达佛说!违者得突吉罗。比丘们!我应允你们,用自己的方言
来学习佛所说的道理。" |
|
r****n 发帖数: 8253 | 4 这位明法比丘是位值得尊敬的出家人,想不到刚刚离开不久。
一、生平簡介:
1952年 出生,台灣 嘉義市人
1971~1973年 就讀台中 勤益工專(第一屆)
1973~1974年 就讀中國文化學院,參加慧智社
1975年 24歲 於北傳菩薩道出家
1976年1-9月 25歲 就讀台北 東山佛學書院
1976~1977年 25~26歲 自修於新竹 福嚴精舍
1977年中 26歲 自修於台北 慧日講堂
1979年 28歲 應邀至美國洛杉磯 法印寺協助弘法
1980~1982年 29~31歲 就讀City College of San Francisco
1982年 31歲 離開北傳菩薩道僧團 還俗
1987年 36歲 在洛杉磯參與組織「新雨佛學社」
1988年1月 37歲 回台,推動『阿含』的學習,
1991.1~1992.2年 40~41歲 創立「臺灣新雨」,發行新雨雜誌,並組織新雨教團,推
廣『阿含』學
1994年1月 43歲 成立「嘉義新雨道場」
1997年3月 46歲 出家於泰國南傳上座部僧團
1999~2000年 48~49歲 任教原始佛教學苑、學院
2002年6月 51歲 在嘉 |
|
r****n 发帖数: 8253 | 5 这句话的意思很明显在说,小乘修的都是魔业。因为菩提心是被认为只有大乘人才发的,也实际根本没有什么小乘菩提心的说法。
其实大乘经典,很多地方都充斥着类似对小乘的贬低
除了说小乘是焦芽败种之外,包括楞严经也说什么吃肉断大慈悲种,是魔民。
那个维摩诘经,应该是当初佛塔信仰者里一位对小乘恨之入骨的人,所以编造出维摩诘
经,极力贬低阿罗汉。
大乘的鼓吹菩提心,更能得到大众的认可,但它实际更是一个漂亮的口号
看看大乘的传播,印度的大乘早已经灭亡,而中国作为大乘最大的平台,佛教又在民众
中被接受多少?民众又真了解多少佛教?
可是反观斯里兰卡,泰国,缅甸这些国家,佛教成为国教,几乎全民信仰。
如果没有历代上座部阿罗汉以及出家众的广泛传播,佛教能在这些国家打下深厚基础吗
???
若。
诏译 |
|
r****n 发帖数: 8253 | 6
这个四梵住我知道,它是上座部修的一种基础前导,类似佛随念,有利于修定修观,而
且还具有保护的效果。
但是这和大乘的菩提心是不同的,大乘的菩提心是不住小乘涅槃,生世轮回度众,而且
还是要度尽众生
所谓的“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
|
r****n 发帖数: 8253 | 7
这个不对,识属于名。
识缘名色意在强调识的重要。(个人理解)
而上座部认为,识缘名色的识,指的是结生识,他是新一期生命的开始,结生识升起,
其他的名法和色法紧接着升起。是形容轮回的过程。
另外在巴利文经典里面佛陀也说,“世间只有名色”,如果识不是名色,那么此处佛陀
自相矛盾。
而在阿毗达摩,识被明确的归类于名法。 |
|
r****n 发帖数: 8253 | 8 按照上座部佛教主流的观点,证悟初果必须要经历十六观智,然后到经历第一次涅槃,
如果不经历涅槃经验,不算证初果。
我对这个有保留,因为按照这个说法,那么那些佛陀时代听闻经典就开悟证果,他们恐
怕很难有完整的十六观智以及涅槃,可为什么他们是初果,有的甚至是四果。在阿含经
当中也没有初果必须涅槃这种说法。
我认为有可能存在一种不经历涅槃的初果,但这种状况应该非常的少,而且它也会带来
危险,就是会有太多人就轻易认为自己初果
所以从保守的角度来说,一定要先经历涅槃。
另外观到无常,苦,无我,和涅槃是完全两码事
这篇文章说的开悟,指的是涅槃,甚至是彻底断除烦恼的四果。 |
|
r****n 发帖数: 8253 | 9 马哈西对内观的这段描述极其细致。由此可见纯观所产生的刹那定的定力是相当厉害的。
就整个上座部佛教的这些公认阿罗汉里面,马哈西是最让我佩服的一位。
马哈西的纯观禅法非常系统,讲解精确,希望这种禅法能够真发扬广大,也希望它能早日的进入大陆。 |
|
S**U 发帖数: 7025 | 10 阿毗达磨俱舍论是理解部派佛教必读,藏传考格西的五论之一。
阿毗达磨发智论
阿毗达磨集异门足论
阿毗达磨法蕴足论
阿毗达磨识身足论
阿毗达磨界身足论
阿毗达磨品类足论
说一切有部的论称为「一身六足」,「一身」是指「发智论」。南传佛教论典也是七部
。七部论应该出于上座部的共同传说。
大毗婆沙论是说一切有部集大成的论书,是俱舍论评破的对象。
玄奘译出说一切有部所有重要的论书,是了解法相的重要参考资料,加上异部宗轮论,
让我们更能看出部派佛教对唯识、中观的影响。
西游记受到大唐西域记的影响。不过西游记里对佛法的描述错误太多了。
玄奘译出的唯识论典改变了汉传佛教对唯识的理解。成唯识论是玄奘编译,对十家说法
加以抉择,不是纯粹翻译。
唯识最大的问题是修观的方法没有传下来,看无著、世亲的论,当初应该有相当止观经
验才可能写的出来。后代即使思想不是唯识的修行人,还是会引用唯识论典,就是因为
唯识论典把难以说明的止观状况说清楚。
「说无垢称经」是「维摩诘经」的别译,不过通行本是鸠摩罗什翻的。
【唐 玄奘译】“宝库”录校版本 |
|
p*****n 发帖数: 1415 | 11
是
佛陀的教导就是了解苦与止息苦
就是四圣谛
他亲自规划的方向就是四向四果 以止息苦为目标的四向四果
上座部在方向上 都是佛陀的方向
只是有人由四禅八定入手,然后”观” 有人纯”观” 有人互搭配
更细的 有人不喜欢观呼吸 喜欢经行 …
再更细 有人修同样的法门 体悟的过程可能都稍有差别
我想阿姜查的意思应该是这样
放松些 不照佛陀的方向(四向四果) 但最终以止息苦为目标
自己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向 不是四向四果 那也ok
只要目标是灭苦 方向方法不同 应该都可以
每个人可能有自己的情况 自己的方法
像埃克哈特 没自称是佛教徒 没说是佛法 没说什么四向四果
而是自创一格
可最后谈的是灭苦
(只是不能假冒 要说明 这不是佛陀亲自规划的路 但目标一至
对我来说 可以参考 只是佛法纯度不够)
即使放到最松 连最重要的目标 都不是灭苦 而是其它
方向当然不会是四向四果
但最后会达到灭苦的效果 那也ok
克里希那穆提不知算不算这类?
那等于是自己走自己的路 无意中发现灭苦的效果
(只是不能假冒 要说明 这不是 |
|
a*******g 发帖数: 867 | 12 http://www.chandao.com/fojiaoweishizong/1/21.htm
唯识学在佛法中的地位(惟贤法师)
2004年7月21日讲于重庆慈云寺
一、唯识学思想的发展历史
佛在世时说法,当时无文字记载,佛灭度以后,佛说的法,经过弟子们三四次结集,这
就形成大小乘经典。因为是佛亲口宣说,内容即是佛的自证境界,是圣言量。后世的大
小乘论师们,根据佛的经典,加以研究发挥,就成为论义,于是有小乘论、大乘论。根
据时间的推移,论的内容,是有系统的,逐步将佛所说的法发挥光大。太虚法师在《判
摄佛法》中提到:佛灭度以后,初五百年,是小行大隐时期,就是说当时流通的是小乘
佛教,大乘佛教是隐而不彰。第二个五百年,是大主小从时期,大乘佛教开始逐步发扬
。第三个五百年,是密主显从时期,由于当时印度王朝处于衰落时期,婆罗门教复兴,
佛教的弘扬不得不依靠婆罗门教,以婆罗门教的形式来发扬佛教中观思想,采取一种密
宗的方式,所以这个五百年呢,是密主显从时期,以密宗为主,显宗为辅。大概在这个
时期,印度佛教就衰落了。
(一)第一个五百年,小行大隐时期
小乘在结集的时候,分为两部,就是上座部和大众 |
|
r****n 发帖数: 8253 | 13 蒂帕嬷(Dipa Ma, 1911-1989)是当代上座部佛教传统中有大成就的一位女性阿罗汉, 她
对于现代内观禅修界, 和西方南传佛教界影响深远。印度现代第一个内观禅修中心的创
始人, 尊敬的拉斯特帕拉长老(Venerable Rastrapala Mahathera )是她的学生, 当今
美国的佛教禅修导师杰克.康费尔德(Jack Kornfield), 莎伦.萨尔斯堡(Sharon
Salzberg), 约瑟夫. 葛斯坦(Joseph Goldstein)也都是她的弟子。 这位女性已亲证每
一个禅那境界, 获得内在的自由与宁静。
蒂帕嬷原名为那妮.巴拉.巴如阿(Nani Bala Barua), 出生于印度孟加拉邦东
部靠近缅甸的一个村子里。她所在的种姓世世代代为佛教徒, 当地佛教社团可能是现存
唯一的, 毫不间断可以上溯到佛陀时代的原始佛教徒群体。那妮身为长女, 下有五个弟
妹, 从小喜欢去寺院作供养, 有旺盛的求知欲, 爱好独自思考。 在她十二岁, 小学五
年级那年, 根据印度习俗, 由父母作主, 被嫁到邻村做了拉加尼.巴如阿(Rajani Barua
)的童养妻, 他二十五 |
|
p*****n 发帖数: 1415 | 14
台湾
由早期受到老一辈大乘僧团及老百姓鄙视,
进步到有些比丘比丘尼接受 ”也可以这样修”
还不普及,
由下层宗教的拜神拜菩萨的老百姓,到实修的比丘,大多还是大乘
但有一个现象,书局里南传或观禅修行的新书,近几年忽然很多,
新的知识分子或修行者似乎颇能接受上座部的修行 |
|
r****n 发帖数: 8253 | 15
佛陀对于止禅的精通是非常显然的,弟子当中也大多数人会修止禅,也是肯定的,因为
整个印度当时修止禅是非常风行的。
至于听法就立刻得法眼净的状况,不是不可以解释,对于有些人,他在听法的时候,本
身就在修观,由于慧力以及累世波罗蜜的原因,他一刹那证悟初果。
整个十六观智可能是在瞬间完成的,或者说他跳过了其中的几个智,
但是这些都是猜测,我自己认为,修法的时候直接修观,是可以证悟初果的,
另外这里面还有个争议,就是证悟初果是否必须要经历涅槃,从上座部佛教来说,对此
是完全肯定的,但是根据经典,似乎找不到直接证据。
不过经历涅槃的初果,确实是最可靠的。 |
|
r****n 发帖数: 8253 | 16
极其尊重?这句话很有问题吧。
~~~~~~~~~~~~~~~~~~~~~~~~~~~~~~~~
我没有听说南传说任何一个教派是邪教,
目前的大多数上座部修行人都非常保守,不参与教派评论。
这个是对的。 |
|
r****n 发帖数: 8253 | 17 以下几几个西方的佛法修行者,我认为比较有正见
Ajahn Sumedho 阿姜苏美多: 阿姜查的弟子,并被阿姜查认可允许领众。
Thanissaro Bhikkhu: 坦尼沙罗尊者: 阿姜放的弟子
另外还有向智尊者,德宝尊者等
而杰克康菲尔德,肯恩,威尔伯是诸家杂糅,个人认为很多见解有问题的人。
往是同时学习南传和密宗以及禅宗,他们是诸家杂糅,不能代表真正纯正的上座部佛教。 |
|
p*****n 发帖数: 1415 | 18 >1.说有一切有部的四十六心所法。
>2.瑜伽宗的五十一心所法
>3.上座部的五十二心所法
看样子很像把阿含中出现的各种心理感受现象都列为”心所”
请问
”心”如何解释? 就只是”识”吗
89心为何? 也是”识”吗?
例如 观呼吸,一剎那就是一个”心”起来吗?
那么观呼吸的心所有哪些呢?
心一次起来,就伴随全部52种心所吗?
看起来应该是,心一次起来伴随某几种心所(但一定包含所有遍行心所)
这里
“心一境”如何解释? (可否举个例子)
“念”如何解释? (可否举个例子) |
|
r****n 发帖数: 8253 | 19 从佛教输入锡兰约二百年间,唯有以大寺为中心的上座部一
系。到了公元前第一世纪末叶,无畏山建成后始与大寺分裂,自
成一派,即达摩罗支派。如前面提到的,如果他们是属于跋阇子
派的话,则是属于大众部系。新派经二百多年的发展,到了哇诃
利迦帝须王时代(公元269~291),已经相当兴盛,但是与大寺
派尚能和平共处。然而此时又有吠多利耶派(方广派)的学说在
无畏山传布开来。大寺的长老们认为该派见解不正,不能容忍,
说服国王和一位大臣迦毗罗,采取了行政命令来取缔新学派,烧
了他们的典籍,并对无畏山那些接受该派学说的比丘加以责备和
制止。
大约过了四十年,在俱他婆耶(309~322)即位的第四年,
无畏山的达摩罗支派比丘又提倡吠多利耶的学说。当时寺内有位
优舍利耶,帝须长老,害怕可能来自国王的压迫,便带了三百比
丘离开无畏山到达古那山寺去,推举该寺的萨迦罗长老为他们的
领袖,另成一派。后来便称他们为萨迦利耶派。
大寺派果然又动员了主要的五大寺比丘开大会反对吠多利耶
派,并取得国王的支持以行政命令烧了他们的经籍,并以无畏山
提出了六十名新派的比丘摈逐出境。从此无畏山派与大寺派的 |
|
p*****n 发帖数: 1415 | 20
上座部比丘应该是不收钱,只是单纯修行,
应该很穷,要吃东西,只能沿街乞食。
阿罗汉不会要应付自己生活之外多余的东西,
这是佛陀当时的僧团情况,包括佛陀都这样。
遇到天然灾害应该没钱救灾 (这点大乘的确占优势,比较容易接引人入门)
不过 像佛陀的姨妈,尊者大爱道,也是常常用她的贵族势力去救助世人。
Gunananda |
|
r****n 发帖数: 8253 | 21
阿姜曼的那个非常明显是定境,是自心显现的影像,
阿罗汉一旦般涅槃,绝对不可能再出现在轮回当中。
整个上座部历代那么多证悟的阿罗汉,没有人说阿罗汉或者佛陀还可以显现。也没有经
典记录这个。
之所以造成阿姜曼的这种状况,也和泰国森林传统过于注重实修,忽视理论的结果。导
致竟然把禅定的境界当成真实。(如果传记那段是阿姜曼本人亲自描述) |
|
r****n 发帖数: 8253 | 22 和北传佛教的交流也存在很多的问题,虽然表面上的友好往来已经成为现代各宗教派系
的惯例.但实质上的不和谐还是存在.僧团内部就存在对于大乘佛教的看法不同.由于众
所周知的历史原因,大乘佛教对于早期佛教派系带有污蔑性的经典还在被使用,这是上座
部佛教对北传佛教体系不认同的关键之一;其二是两者之间某些教义的明显差异使分歧
还是很严重(注25).这也是有待于思考和解决的.除此之外还有不少新的问题产生,如比
丘尼僧团的重建(注26)等,这里因篇幅问题不在一一列举.
==========================
事实正是如此, |
|
b**d 发帖数: 7644 | 23 ☆─────────────────────────────────────☆
runsun (runsun) 于 (Thu Aug 13 03:33:36 2009, 美东) 提到:
作者:徐钧(DHITI)
在东南亚的上座部佛教国家里,许多在家的佛教徒会去寺庙为出家僧人作义工,或者参
加寺庙的禅修训练,在那里这是很平常的事情。这个故事就发生在一次禅修的训练班中。
有位女性佛教徒去寺庙学习佛教的禅坐课程,给讲课的老师是他们那个地区德高望重的
著名佛教长老。据说那位长老是精通各种佛教禅座的老师,这使这位女性在家人对于要
讲授课程的长老满怀崇敬。
大清早,这位女性就到了寺庙,她和大家坐在寺庙的会堂里,一起听长老开示佛教的哲
理和怎么禅修的具体方法。这位长老的讲授在那位女性听来,是如此充满着智慧和经验
,她不由得喜出望外,心想这次来学习真是值得啊!长老在演讲传授了几个小时后,让
大家开始在会堂里一起练习刚才教授的禅坐。
这时候,长老也在会堂前方开始进入禅坐状态,旁边的人也都静下来开始练习。那位女
性于是准备按照要求开始。不过在刚准备开始前,她眼光扫了长老一下,发现这位长老
的没有 |
|
b**d 发帖数: 7644 | 24 ☆─────────────────────────────────────☆
runsun (runsun) 于 (Tue Aug 11 00:20:15 2009, 美东) 提到:
法师:尊者您好!我对南传佛教很感兴趣,知道她在许多方面都很好地保持了佛陀在世
时的风貌。但是,我们对南传佛教一直以来的“保守”态度却难以接受。
尊者:如何保守呢?
法师:比如你们不会考虑来到汉地后作些变通吗?例如你们所穿的衣服,可否考虑在里
面也穿着咱们汉传的大褂呢?
尊者:对于我们来说,比库所穿的袈裟必须符合戒律的规定,要按一定的尺寸进行割截
、缝制、染色等,否则是犯戒的。
法师:但佛陀不是也说过“随方毗尼”吗?
尊者:什么是“随方毗尼”?
法师:佛陀规定比丘们应该根据各地的风土民情对戒律进行取舍变通。假如佛所制定的
戒律与当地的风土习俗不合,则不可用。又虽然不是佛所制定的戒律,但在当地必须遵
行的,则必须遵行。[1]
尊者:上座部佛教并没有这样的说法。而且,据唐代到印度、南海(今东南亚)等地求
法学律达25年之久的义净大师认为这段律文在翻译上有问题。[2]
法师:那佛陀应该说过“小小戒可舍 |
|
r****n 发帖数: 8253 | 25 这个比喻本来不是形容大小乘的,而是形容佛法和外道的区别
========================
譬喻师马鸣尊者的《大庄严经论》中说:
譬如师子 有人或以
弓箭瓦石 而打射之 而彼师子
逐逐彼人 譬如痴犬 有人打掷
便逐瓦石 不知寻本 言师子者
喻智慧人 能求其本 而灭烦恼
言痴犬者 即是外道 五热炙身
不识心本
上座部的觉音论师在《清净道论》中说:
而諸如來的行動是等於獅子 ,他們在使其滅苦而示苦之滅,是注重於因
而非從於果。
然諸外道的行動則等於狗子,他們在使其滅苦而示苦之滅,教以勤修苦行
等但注重於果的問題而不從於因。
如是應先知道其說教的意旨關於苦之滅是由於集之滅。
========================== |
|
r****n 发帖数: 8253 | 26 各位在讨论佛法问题的时候,当讲述一些观点的时候,能不能不用“佛法认为“这样的
词。
我们可以说原始佛法,上座部佛教,南传佛教,或者小乘佛教认为。。。
大乘的人可以说大乘佛法认为,大乘菩萨教认为。。。
这样就可以一定程度避免一些冲突争执。
原始佛法和大乘佛法存在实在太多的不同,所以还是各自区别开比较好。 |
|
r****n 发帖数: 8253 | 27 不错,我自己本来也想写个我自己认为的学佛顺序。以及推荐的资料。而这篇某些和我
是一样的。
我和他第一步一样:了解佛教历史。其中渥德尔的印度佛教史,平川彰的印度佛教史都
非常不错,作者没有推荐印顺的,我估计可能和他不认同印顺的某些观点有关,不过客
观的说,印顺的佛教史也确实不错。
第二步,我推荐啃阿毗达摩,尽管他很难啃,但是对于佛法核心的了解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懂了阿毗达摩,阿含经的学习会更顺利,看南传一些大师的作品也会更清楚。对于
禅修的一些关键点也会比较明白。不过阿毗达摩没必要全部弄清楚,而是重点掌握其核
心,即对于心,心所的认识上,以及其中一些关键心所,比如寻,伺,散乱,贪,嗔等
等。
有的人不习惯阿毗达摩的艰深,则开始阅读杂阿含或者相应部也是不错的。或者读一些
浅显的上座部尊者写的书,也可以。类似的书,现在已经有很多了。
当建立了无常,苦,无我,缘起的正见以后,开始尝试禅修,至于到底选择止禅还是观
禅,这个需要自己根据自己情况选择。
日常就尽量维持正念觉察,这个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如果有可能,参加一些密集禅修。
。。 |
|
r****n 发帖数: 8253 | 28 有人问:法师,你把玄奘法师改过的式子给我们讲一下吧?
刚晓法师回答: 玄奘法师的式子是这么说的,“诸大乘经皆是佛说,自许极成非诸佛语
所不摄故,如增一阿笈摩”。这个式子其实有人这么解释,有人那么解释。它的意思是
,“这些大乘经典都符合我玄奘所理解的佛陀本怀,所以,我认为它们都是佛经。这是
我自己的理解。”
关于大乘非佛说,其实问题的出处是这样的。在佛陀入灭不久,大概是百年左右(或二
百年左右,实际上有两个大天),出现了大乘萌芽,主要代表人物就是大天菩萨,因为
大天菩萨他们对佛陀所说的经典的理解与当时的大多数人的理解不同,大天菩萨他们对
经典进行了发挥,他们认为自己的发挥是符合佛意的,渐渐地,这些发挥的东西混同于
佛经了。其实,在大乘派发挥的时候,以及大乘经典出现的当时,保守派上座部就不曾
承认过,大乘派的人物都一直说这是符合佛意的,后来,人们干脆把自认为符合佛意的
东西在形式上进行加工,当作了佛经。小乘与大乘的不同之处,很多很多,比如佛陀观
,我的观点可能大家会骂的,你们若当面骂我,我面子上也挂不住,咱就拿道教来作个
比较。小乘佛教就相当于春秋战国时代的道家学派,道家学派的根本东西就老 |
|
r****n 发帖数: 8253 | 29
对于成佛是必须的。授记的意思是说认可某人未来世一定成佛。它的主要作用在于防止
某些条件不够的人发出错误的愿,属于一种认证。
根据上座部,被授记需要满足八个条件,要求很高。授记之后,菩萨需要累积最少四大
阿僧氏劫和十万大劫的波罗蜜才能圆满成佛。
何出此言?被授记将来一定会成佛的。
你得先搞清楚佛性指的是什么,大乘里面的佛性,指的是如来藏。
佛陀悟的是四圣谛,不是佛性,不是如来藏性。佛陀传道是为众生指明通向涅槃的路。
修者需要自己努力修行。 |
|
|
|
r****n 发帖数: 8253 | 32
我说的佛教标准,就是指原始佛教或者说上座部佛教标准,本就不包含大乘和密宗的,
因为我都不认为他们属于佛教,一个是菩萨教,一个是喇嘛教。
何况按照大乘和密宗的,oops那个也不对。
大乘超三界都相当于八地菩萨了,oops的所谓超三界后面又弄出什么初地。
无论大小乘还是密宗,她一个不符合。这种所谓“超三界”,还是算了吧。 |
|
r****n 发帖数: 8253 | 33 佛教广义上讲是二千五百多年前印度的乔达摩佛陀的教导和在以后各个历史阶段受到许
多内在因素和外在环境影响,发展和形成的一系列掺杂各种不同类型的信仰和哲学的宗教
流派集群的总称.
佛教在狭义上是指二千五百多年前印度的乔达摩佛陀的教导解脱烦恼与不如实见的方法
.
佛教的发展变化
历史上佛教在二千五百多年间经历早期的原始和部派时代、中世纪的大乘和金刚乘时代
、最晚期的与印度教同化时代以及近现代等各种历史类型的变化。这里面就包括了近十
种不同的宗教类型.曾有研究学者说世界上可能再找不出一种思想在发展中有如此前后的
差异和激变。
历史上佛教的变化和教义的变形
1.早期佛教的变化
这些变化的原因和形式粗粗说来有早期的僧团因对戒律制度认识不同产生分裂,分成上座
部佛教和大众部佛教,其中上座部代表传统的一派.
后又因哲学观的变化\某种误解和佛教哲学在传授中由于方言被采纳等等,形成各种部派
佛教异端新哲学教义,同时偶像主义的出现,使对佛陀个人的尊敬变成了向有神论的发展
.
2.公元一世纪开始的大乘运动
(1)大乘运动中的哲学变化
中世纪早期的大乘片面发展早期空的思想成为相对主义的大空思想,并出现全印度范围 |
|
r****n 发帖数: 8253 | 34 原始佛教分部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大天(摩诃提婆)比丘提出所谓“大天五事”,以明
阿罗汉尚未究竟解脱。大天五事的内容为:
1、阿罗汉仍不能抵制天魔诱惑,尚有梦遗等事。
2、四果圣人仍有不染之无明。
3、四果圣人对于佛法尚有不通解处,并非彻悟。
4、小乘证果,必须由他人印证。
5、声闻道果必由声现起。该五事的提出,在教团中引起了很大争议。
附:(大天一次令其弟子洗他的衣服时发现衣上有精液,之后大天就提出了这五事,其
实大天是不是阿罗汉很可疑,他既然还会遗精就根本没有证得阿罗汉果,又何来阿罗汉
会梦遗的说法呢?)
原始佛教分部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跋耆比丘提出所谓“跋耆十事”,以明持戒不
可过分执着。跋耆十事的内容为:
1、可蓄盐于角器中。
2、如未吃饱,可在午后定时内继续进食。
3、一食后可至另一聚落再食。
4、同一教区的各群比丘,可在各居处行布萨。
5、羯磨众议时,虽人数不足,仍可举行羯磨。
6、行者可随顺和尚的常习。
7、可饮用未经去脂的牛奶。
8、可饮用未发酵或半发酵的椰汁。
9、制坐具可不帖边,大小随意。
10、可接受金银以充传法所用。该十事的提出,在教团中也引起了很大争议。
附:(跋 |
|
r****n 发帖数: 8253 | 35 大乘经典的成立年代
日僧纲著
演 培 译
庞大的大乘佛典,是在什么时候以及在什么地方成立的这个问题,在经典本身并没
有谈到,所以非待近代加以批评与研究不可。一个一个经典时成立年代,在“国译一切
经”的解说(解题)及“佛害解说大辞典”中,曾有简单的谈及,但是现在我要说的,
在将后来研究的重要结果,集录其成立年代于一处,同时,为了未来的研究,记录其文
献乃至出典,以免散失。
大乘经典批评研究的基础之形成,;在于梵文原典,而梵文原典的发现,在近代是
相当多的(云来文集四四五以下?一月,六五以下)·于中,已出版的亦不少个(F.
Fdgerton Buddhist HybridSanskrit Grammar and Dictionary vol. 1. pp.XXIV-
XXVII W.pp.226—423)其中,可与汉译对照的,亦相当多(荻原“梵和大典辞”pp.
VI-IX)。佛教梵语,有种种特性(特质)(云来文集七五七以下)。佛教诸经典,初
由“普拉克立得”或“西域地方”语传下来的,但到西历六世纪,在那兰陀大学讲佛法
时,已改用梵文等语(Sanskrit),但仍保存俗语的痕迹(云来文集 |
|
r****n 发帖数: 8253 | 36 【 以下文字转载自 Belief 讨论区 】
发信人: runsun (runsun), 信区: Belief
标 题: Re: 说到养老,谈谈信仰和善行的重要性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un Oct 18 22:32:17 2009, 美东)
我没认为要依经不依论,在南传,某些体系是把论藏看成高于经藏的,经藏被认为讲的
多是世俗谛的,而论藏是胜义谛。
在上座部,论藏不是指佛教弟子所说,论藏也被认为是佛陀所说。
我个人,觉得论藏在某些方面确实要超越经藏的。我认为修习原始佛法,论藏是应该学
习的,对于建立正见有非常大的帮助。
如果能够系统的学习阿毗达摩,将不可能再被外道那些邪说所控制影响,比如大乘阿赖
耶,如来藏,真如,包括waichi那种所谓的根法。
我没有认为抵触,我只是认为清净道论这种,它的标准是极为严格严谨的。
而阿含经,在某些问题上是相对比较模糊的。这也为某些外道提供了诠释空间。也确实
造成了一些修行方面的难题。比如关于证果的鉴定。
准确的说,南传某些派系是相当僵化固定的,是绝对的保守派,而且对于修行的标准极
为严格,典型的就是帕奥这个体系。按照帕奥的某些解释,南传 |
|
r****n 发帖数: 8253 | 37 提起印老,大家无不由衷佩服赞叹,认为他是东方佛子的精神领袖和中国佛教界之泰山
北斗。他凭着‘只管耕耘,不问结果’的信念,一生默默研究佛法,深入三藏,写出了
浩瀚巨卷的研究著作。他在多年研究佛法的经验上,提出了以‘佛法研究佛法’的佛学
研究方法得到无数人的共鸣和效从。他的论文集更为东方佛子研究佛法和学习佛法之必
读书,数不清有多少学子在他的书里得到启迪,找到研究佛法和学习佛法的灵感和正确
方法。
由于留学在外,《印顺法师论文集》的印刷版不便挚带。不过,此书的光盘却是从不离
身,每有空闲都会打开光盘,读一两篇法师的论文,品味法师对佛法的独特见解。或许
是处身于南传上座部国家的原故,对于原始佛教的教义及教史比较关注,因此《印顺法
师论文集》里有关于早期佛教的一些研究文章,常常成为我反复拜读的对象。当读到《
印度佛教史》的王舍城之第一结集、《华雨集》里王舍城结集之研究和阿难过在何处之
三文时,我却产生了一些疑问。这些疑问便是关于印老评论大迦叶和阿难之间的关系问
题,在‘阿难过在何处,一文里,印老认为“佛刚涅盘,大迦叶就对阿难揭发了一连串
的过失,这种作法是不寻常的、有问题的。”
到底是什么问题 |
|
p****y 发帖数: 23737 | 38 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D%9B
佛陀(梵文:बुद्ध,Buddha),在汉语里有种种不
同的音译名,因为佛教初期自西域传入中国,而西域语言众多,尝见的译名有「佛、浮
陀、休屠、浮屠、浮图、浮头、勃陀、勃驮、部多、部陀、毋陀、没驮、沸驮、步他、
复豆、佛图、物他、馞陀、没陀」等。
佛陀翻译成汉语的意思是「觉悟者」。用现代的话来说,是一个对於宇宙人生彻底明白
的人,真正圆满觉悟的人,又被称为一切智人或正遍知觉者。佛教与耆那教都以「佛陀
」这个称号来尊崇他们的创始者;也用这个称号来称呼真正解脱的人[1]。但通常所称
的佛陀,係指佛教的创始者—释迦牟尼。
佛教与佛陀
在上座部佛教中,承认有过去、现在、未来的「叁世诸佛」,如迦叶佛、释迦牟尼佛等
过去七位佛陀、未来佛弥勒菩萨等等;而大乘佛教则进一步认为在他方世界有无量无边
的佛——「十方世界诸佛」,例如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东方琉璃世界的药师佛等
等。如圣严法师在《正信的佛教》所说:「在现有历史的记载中,虽然只有释迦一人是
佛,可是过去久 |
|
r****n 发帖数: 8253 | 39
原文中说“所以在现代的经济形态下,所谓「不为我杀」的血肉是极难获得”,这句话
很明显在说目前我们吃的鱼肉都不是真正的三净肉,所以吃了这种鱼肉,当然是犯杀生
戒。
实际是这位法师将为消费者这个群体而杀,和具体某个消费者等同。这是错误的。
这个问题没有争议,这在上座部内部观点几乎是一致的。对此有非议的就是某些大乘弟
子或者外道以及不明真相的在家人。
又混乱了,如果某条鱼是为我而杀,我当然不会吃,以避免其被杀。
但是如果这条鱼已经被杀,不是为我而杀,这个其实根本就不存在慈悲不慈悲的问题。
我不去吃那已经被杀的鱼,并不能减少降低其被杀,这个是很明显的。
我去吃那已经被杀的鱼,也并不说明我鼓励杀鱼。更谈不上造业。
那本来就不是为我而杀的。没有必要制造虚假的事实,这是很不好的习惯。
这种不忍和同情确实很多余,我称这种是假慈悲。如果你真慈悲,请自己种菜,也不打
农药,也最好不要走路,不要洗澡。。。因为这些都会杀死生物。甚至你得病了也最好
不要吃药,因为吃药会杀死很多病菌的。凭什么为了你个人的生命而牺牲亿万病菌呢?
任何人为了口腹之欲而吃鱼肉和吃素都是贪的表现,佛法都是反对的。吃东西只是为了
满足自 |
|
a**u 发帖数: 8107 | 40 ☆─────────────────────────────────────☆
runsun (runsun) 于 (Thu Sep 24 14:57:54 2009, 美东) 提到:
waichi说初果远远没有现法涅槃,而上座部对此根本不认可,南传公认初果是需要体证
涅槃的,以下就是马哈希尊者的描述
========================
当一位禅修者无论从腹部的起伏,或以任何其他身、心的目标开始观察,都会发现产生
一种延续的动力,接著,观力平静、流畅,不须靠作意就绵绵不绝时。他宁静、清晰地
看著诸行的息灭,心无杂染,不论外境怎么吸引人都不为所动,或者怎么恼人也不因此
而苦。他看只是看,听只是听,嗅只是嗅,尝只是尝,触只是触,识只是识,他具足经
上所记载的六种定力,观照诸法的生灭,在禅定中时间感消失了。一旦五力──信、进
、念、定、慧平衡具足了,他将体证涅盘!
一个人体证涅盘以後,察觉他的性情和心态大为改变,整个生命脱胎换骨。
对佛、法、僧坚信不移。由於信心增强,他获得喜悦和宁静,喜乐澎湃涌现。初证涅盘
,由於极喜的缘故,尽管怎么努力也无法清楚观 |
|
w*********r 发帖数: 2192 | 41 他曾经说了判断是不是佛法的三个基本问题,是不是用了三法印这个名词我就不知道了。
但是他说的HAS NOTHING TO DO WITH我下面查到的。
三法印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法轮
本文屬於佛教系列的一部份
基本教義
三法印 四圣谛 八正道
佛性 三寶 五蘊 涅槃 緣起
三无漏学 十二因缘
修行位階
佛 菩萨 辟支佛 阿罗汉
阿那含 斯陀含 須陀洹
人物
释迦牟尼 十大弟子 鳩摩羅什
龍樹 慧遠 菩提达摩 智顗
玄奘 蓮花生 惠能 虚云 印光
宗派
大乘 小乘 上座部 藏傳 漢傳
顯 密 宗 教
佛教典籍
法华经 華嚴經 楞嚴經 楞伽經
心經 金剛經 地藏經 淨土經
大日經 維摩詰經 藥師經 坛经
阿含經 百喻經 涅槃经 圆觉经
大般若经 大智度论 成实论
瑜伽师地论
聖地
八圣地 四道場 汉地
相关内容
艺术 制度 历史 音乐
维基主题:佛教
三法印出於《大智度論》卷二十二:
“ 「通達無礙」者,得佛法印故,通達無礙;如得王印,則無所留難。問曰:何
等是佛法印?答曰:佛法印有三種:一者、一切有為法,念念生滅皆無常;二者、一切
法無我;三者、寂滅 |
|
r******2 发帖数: 1021 | 42 这个是帕奥尊者讲的,他讲的还是很清晰的,另外阿姜布拉姆的禅悦一书里面也有很明
确的类似说明。
这就是上座部传统的止禅修法。 |
|
r******2 发帖数: 1021 | 43
是原文。而且帕奥下面教导禅定的老师都是这么说的。
帕奥尊者在问答中很明确的说,如果没有禅相,是不可能入初禅的。
禅相,是心高度专注而必然产生的,如果禅相没有出现,就说明定力还不足。
整个上座部的传统修法就是必须要依赖禅相。他们在理论和实践上是高度统一的。
但是纯观禅法是不需要禅相的,因为他们根本就不入四禅八定。 |
|
r******2 发帖数: 1021 | 44
禅定的原理都是相通的。
用的方法。
这个肯定不对。实际是整个上座部普遍都要经历遍作相,取相,似相的禅定阶段。
不过纯观禅法由于不修禅定,是不经历这个的。 |
|
r******2 发帖数: 1021 | 45
我有说每个人情况一样?
是你在根据听的胡乱解释,还是我在胡乱解释?
我自己所讲的遵照清净道论,遵照上座部尊者的开示。有据可查。
而你冒出个泰国师父,甚至转述都有问题,乱七八糟。查无可查。
另外你泰国师父有告诉你大小乘混成一锅粥的修吗?
缘, |
|
p*******r 发帖数: 4048 | 46 禅相其实是不重要的,也不一定出现。
我觉得上座部某些人把禅定公式化,是不对的,是和经验不符的。
原始佛教中就没有这样的东西。 |
|
r******2 发帖数: 1021 | 47
禅相对于止禅禅定是必须的,因为除了禅相,没有其他不变动的东西,而如果所缘变动
,那么心必然不稳定,无法入色界初禅。
你的那经验,不是入初禅,所以就不要说什么与你的经验不符。除非你非常确定自己的
就是初禅,也被公认。
而整个上座部,几乎都是承认止禅禅定必须要经过禅相的。
很多人所谓的入定,其实根本就是在近行定阶段,这在大乘非常普遍。
初禅是色界禅定,在初禅的时候,生起的都是色界心。 |
|
r******2 发帖数: 1021 | 48
上座部传统并不承认不经历禅相就可以入色界初禅,我认为这个是对的。
因为只有禅相才是稳定不动的,其他都不行。
而且在定力提升以后,理论上禅相应该是必然出现的。
那种眼前一片漆黑的,应该是定力强度还不足。
而且类似pupp这种,根本不具备能力根据自己的经验来推翻这种传统,因为他自己都其
实根本没有入什么初禅。 |
|
r****n 发帖数: 8253 | 49 弟子:座下修持的时候,您把身体或周遭世界视为法身吗?
仁波切:理想上,我们应该把每一件事物视为本尊。但是对我们而言,这非常困难。因
此,如我们这般的初学者应该学习去把他们视为幻象。把现象视为本尊,以及把现象视
为幻象,这两者之间关系密切。但是如果你问我:“哪一种积聚较多的功德资粮?”那
么我会说,把现象视为本尊所积聚的功德更多,此乃金刚乘精纯练达之处。然而,这又
带出一个问题:“为什么要把现象视为本尊?”因为现象是虚幻的。你看着海瑟,她纯
粹是一个幻象,你看待她的方式,是你的心的投射。因此,无论她在你心中是什么模样
,都不是真实的她。以此为基础,你想像她不是你所认为的凡夫俗子,而是金刚亥母。
于是,你和她之间的互动变得更有意义。上座部的老师希望把你从痛苦哀伤中解脱,因
此他们教导你,把她想像为丑恶,一具骷髅。大乘佛教的老师教你把她视为幻象。在金
刚乘,她则是本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评:
一旦说到具体的,宗萨外道邪师的面目就暴露出来了。
以上这种观点正是极为严重的邪见,按照以上这种修法,最后的结果就是深深的堕入轮
回。
佛陀的教法,是教 |
|
q**2 发帖数: 1850 | 50 找你的说法。。 很多经是伪经吗?
我迷惑中, 请指点!
谢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