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topics

全部话题 - 话题: 取蕴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
r****n
发帖数: 8253
1

如果仅是这样,那么这段话就很平常了,并无奇特之处。
这个就是最关键的,而且你应该错误理解了五取蕴当中的色取蕴。
色取蕴,不仅仅是色身,而是包含色身以及任何被观察的色法,即包含外在的山河大地。
马哈希尊者的这段话,意思是说,五取蕴,包括色法,都只是在六识产生的时刻才显现
出来,如果没有六识,并不存在。
这和我们的经验常识,是大大不同的,尤其对于物质的认识。
c***h
发帖数: 2262
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转:原始佛法之探究
仅是参考而已。

嗯 正是如此
这经文,我的看法是这样,也许有错。
我们有了贪爱,贪爱色、受、想、行、识,这样五蕴就成了五受阴(五取蕴)
此五取蕴是无常、苦、病、痈、剌、痛、病、……….
这样说,
1 没有这样的贪爱呢?
-- 会 无常吗? 会,ok,大家都同意不管有没有贪爱,五蕴或世界事物都是无常。
-- 会 苦、病、痈、剌吗??
仔细想, 苦是由何而来? 有无常就会苦吗?
再仔细想, 路边一颗石头,无常吗? 当然无常,那我们要毁灭那颗石头吗? 要它
消失吗?
路边一栋房子,无常吗? 无常。 那我们要毁灭那栋房子吗? 要它消失吗?
所有无常的东西,我们全要它自世界消失吗? 不,我们不会这样做。
该存在就存在,该毁坏的时候就毁坏。 我们不会因为它是无常,就故意让他消失。
这世界一切是无常,这个大家都同意,
可,就一定苦吗? 没有贪爱、无明, 会苦吗?

再看下去,这么说,
我们能控制什么? 我们能做到什么?
把一切无常的事物,变常吗? ... 阅读全帖
c***h
发帖数: 2262
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我 无我的简单验证

南传法师 我不认得几个 尤其是现在还活着的
尤其 又要找你身边或你方便去那里禅修的 那我就更不知了
上次看 兔子王贴一位居士到有个法师那里禅修的体验文
我觉得那个禅师不错 但要找找哪一帖 好像被淹没在大海中了
不然请兔子王帮忙一下
葛印卡听说也不错 但详情我也不知 应该不错吧
禅修 那我野人献曝 贡献一点 抛砖引玉试试
(我说的不一定对 参考参考)
那是
1内观力不够强
1.1.包含 念住时间不够强(是这样的”定”不够 。不是打坐”安止定”的定)
心在飘移
(以下我内观、念住交互使用。如果觉得名词太严肃,那换成”觉知”)
e.g.没注意以下事情

听见人家讲话了(声触、声识)
然后某种习惯在推动你 这样”想”
“想”引发”受” 让你不太好受
“受”引发贪爱 一直想要好受一点 一直想要 要不到就开始嗔
然后 开始只有一点愤怒 但很快就很愤怒 (愈想愈气,又叫轮回)
最初这样,然后隔一段时间,又同样有一股力量(行)推动你 (又叫无明缘行)
意根触法尘(脑袋又开始想... 阅读全帖
c***h
发帖数: 2262
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佛法中“空”的含义

这一经,手声喻经,几乎把整个佛法大纲、理论都包含
包含四圣谛(苦 苦集 苦灭 道)、因缘法、修行入手处
现观(内观)不是乱观,是观察因缘法(诸行: 五蕴、五取蕴(”有为法”)) 如何升起、
还灭(集灭),
现观缘起缘灭,
一阴灭,另一阴(异阴)升起,
(就是眼触生眼识,从这里天生的生物习惯反射动作升起,触动某种方向的”想”。
这个触动消失,”想”升起。当然还有一连串的另外一些触动继续,另外一些”想”升起
”想”生”受”,……… 五蕴不断升起还灭,并且轮回运作)
五蕴、五取蕴如梦幻泡影,剎那时顷尽朽,不实而生
没有哪个主体或甚么东西在主控制造它(无造作者), 一切因缘而生,因缘而灭
当然,没有主体或甚么东西在后面,也就没有”本来”是甚么,未来到哪里去
因为不是甚么都没有,也不是恒常存在,而是不实而生。
比较特殊,佛陀就用”空”这个字代表这样的现象
所以,我们的脑袋一直认为五蕴、五取蕴是恒常的不变的,
就由观察因缘法的生起还灭(集灭),空,来打破”恒常不变”的观念
(当然,这现象也包含微现像,剎那生灭,一阴灭,异阴升起,
但更宏观看,主要是”集” “灭”)
不断打破”恒常不变”的观... 阅读全帖
c***h
发帖数: 2262
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佛法中“空”的含义

再用合手声喻经证实一下我的看法
这里,比丘一开始就思维”我”是甚么,佛陀则不谈概念上的”我”
而做分解,常与无常,实在与不实在(空)
用这两个破”我”的概念
而四念处,由身、受、心、法 观察五蕴与因缘法
则做另一个分解,把”我”分解为 色受想行识,一个一个破解
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0273.htm
杂阿含273经[正闻本396经/佛光本272经]
(入处相应/六入处诵/修多罗)(庄春江标点)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异比丘独静思惟:
「云何为我?我何所为?何等是我?我何所住?」
从禅觉已,往诣佛所,稽首礼足,退住一面,白佛言:
「世尊!我独一静处,作是思惟:『云何为我?我何所为?何法是我?我于何住?
』」
佛告比丘:
「今当为汝说于二法,谛听!善思!云何为二?
眼、色为二,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法为二,是名二法。
比丘!若有说言:『沙门瞿昙所说二法,此非为二,我今舍此更立二法。』彼但有
言数,问已不知,增其疑惑,以非境界故,所以者何?缘眼、色,生眼识。
比丘!彼眼者是肉形,是内,是因缘,是坚,是受,是... 阅读全帖
c***h
发帖数: 2262
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五蕴皆空

三者应该是不同维度的东西, 无法比较相同点
但我试着说明
以下我说的不一定对,仅供参考而已
对于佛教,苦是人生的基本认知
佛陀把苦分类,但我觉得只是流于形式,对体会苦而言没多大用处
只有自己体会才有有用
苦,有时叫烦恼、漏。 只要有任何不爽快、不顺心就算苦
很不幸的,我们的人生随时每分每秒都会有各种大小不爽快
只是愿不愿意体会的问题
例如,
肚子饿了,想吃也就罢了,可想吃好吃的,一定要找好吃的,难吃还不行。
身体有点酸痛,就想,这是怎么回事,难道是癌是糖尿病是骨折是…忧心
担心前程的去算命
看到某人,聊得愉快,说我们真有缘呀……或者相反,说这人与我无缘
想到等下有个约会,就开始思量有点担心要表现好一点…于是左想右想
想到…..。 为什么突然想到? 因为内心深处多少担心些甚么,暗中驱动你想到
看到流浪狗,发起慈悲心,觉得好可怜,心中很难过
坐着,看个文章就很不爽,就想回文;
或者不爽,但压制下来,不回文。
或者硬是克制着不上网,或者…….
我们做的任何反应,都没有比较好,都还是苦所逼迫
上网不上网,回文不回文,讲话不讲话,…
看到不顺自己的意思的,多少就不爽。不管做任何动作,一样...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帮忙翻译下这段英文,谢谢
Bhikkhu Bodhi translated this part of SN 22.82 thus:
"Venerable sir, is that clinging the same as these five aggregates subject
to clinging, or is the clinging something apart from the five aggregates
subject to clinging?"
"Bhikkhus, that clinging is neither the same as five aggregates subject to
clinging, nor is the clinging something apart from five aggregates subject
to clinging. But rather, the desire and lust for them, this is the clinging
there."
「世尊,彼「取」与五取蕴相同,还是可分离?」
「诸比丘!彼「取」与五取蕴既不相同,也不... 阅读全帖
G**W
发帖数: 1865
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应成派中观的三大盲点
应成派中观的三大盲点
二、兔无角论的缘起性空说
应成派中观见的第二个过失,是本质属于兔无角论的缘起性空说。他们认为成佛之道就
是阿罗汉所修证的解脱道,而解脱道就是一切法缘起性空,就是讲五阴、十八界(六根
、六尘、六识界)都是其性本空,不是常住法。这种说法,大家听来都不会去怀疑、也
不会去加以否定,一般人都会认同的;因为当你把《阿含经》请出来、把《般若经》或
方广唯识系列的经典请出来读,都是在讲诸法缘起性空嘛!对呀!没错呀!从表面看来
,他们的说法似乎是正确的,然而本质却是错误的。那么印顺法师弘传的应成派中观见
,问题出在哪里?出在他是兔无角论的缘起性空!
佛在「原始佛教」中说诸法「缘起性空」,说五阴十八界缘起性空,都是依无余涅槃中
的本际常住而说蕴处界缘起性空的,都是依这个「如」而说缘起性空的,不是印顺应成
派中观见的「断灭空无的空」。所以佛在阿含中处处说到「识缘名色、名色缘识」,又
说涅槃的本际、实际。
现在这个问题就出现了:从表面来看,缘起性空的说法是正确的;因为一切法、一切有
情的「蕴处界」都是缘起而性空的,但是不能把佛讲的缘起性空之前提否定了以后,再
来讲缘起性空,因为佛法是依... 阅读全帖
r****n
发帖数: 8253
9

心所
一直生灭变化的都是五蕴,五蕴也是缘生缘灭的有为法
顺便说一下
五取蕴=五蕴,
并不是有贪爱的五蕴叫做五取蕴,而是指可以引发贪爱的五蕴,叫做五取蕴。加上取,
是强调五蕴皆是因为贪爱执取而产生。
c***h
发帖数: 2262
10

这个问题更严重,争议更大。
蕴。
这个问题始于五蕴五取蕴的定义,
还不只这样,且是整个解读阿含的大方向,问题更大。
灭贪爱无我一向是阿含的重点,我的主轴就是采这个。而较忽略五蕴
应该说是阿罗汉的五蕴。或五取蕴。
但是的确有人是把重心放在五蕴或五取蕴。我也不能说这样就是错。
w**u
发帖数: 311
11
转自http://bbs.sutta.org/forum.php?mod=viewthread&tid=5712#lastpost
舍离的含义 (孙南达禅师开示)
巴利文 Nekkhamma 的意思是舍离或不执着。真正的含义是舍弃taṇhā(贪爱)。
当一个人的贪爱变得很强,他就会抓紧一个目标,执着不想放下。
在巴利文,贪爱是taṇhā,执着是upādāna。因此 Nekkhamma 舍离或放下跟贪
爱,执着是相反的。 Nekkhamma 舍离也是其中一项巴拉蜜 pāramī。
有四种 Nekkhamma
一 Kāmupādāna 欲乐取
二 Diṭṭhupādāna 见解取
三 Sīlabbatupādāna 戒禁取
四 Attavādupādāna 我见取
一 Kāmupādāna 欲乐取
欲乐取的意思是执着于感官的享受。这kāmupādāna是 kāma(感官享受的对象/感官
目标)和upādāna(取)。这些感官目标也被称为kāmaguṇa因为他们给予感官上
的欲 乐。因此kāmupādāna是强烈的贪取感官目标。
如... 阅读全帖
c***h
发帖数: 2262
12
(一) 五阴及六触入的解说 摘要:
本系列是随佛长老依《相应阿含》和南传巴利圣典《相应部》的共说来讲解十二因
缘法。长-老从什么是无明、明开始讲起,引领大家了解五阴是什么。 佛陀教的禅
观是观五阴的生与灭,其内容就是十二因缘。长老从而纠正将五阴的生、灭认为-
是刹那生、刹那灭的错误,从经典中了解观五阴的集与灭,即于六入处起观。长老也说
-- 善哉 善哉 好 六入处起观
--是 颇赞成 重要的是观察因缘生 因缘灭,也就是集灭。
-- 集灭也是无常。 也就是五取蕴的生灭。
-- 但也会观察到剎那生灭
-- 都会
明:-「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有缘生,生缘老病死、忧悲恼苦」,这
个念法只是口诀-,要了解整个十二因缘,不能只凭口诀来了解。
(二) 不正思惟起无明 摘要:
无明有因、有缘,什么是无明的因?不正思惟为因缘,正思惟,即如理作意,指的
就是因缘-观。在眼、色为缘的当下,不如理作意故有无明。无明不是过去带来,
也不是无始劫以前就-有。
-- 很赞成
-- 无明 不是甚么”东西” 它只是不了解 不知道 四圣谛
-- 问”不知道” 从哪里来? ... 阅读全帖
c***h
发帖数: 2262
1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五受阴

有南北传最权威的修多罗经文为证, 你不能无视经文呀 不然如何让人服气呢
不然 你来解释杂阿含 五五经 五八经
南北传我看过,五阴与五受阴的定义 几乎一样
五阴与五受阴,不管杂阿含、相应部,佛陀都是很明确的分开定义。
可见两者不一样。且佛陀也定义了,差别在”贪爱”。
我想你可能是由”涅盘”往前推论起的??
你所说”涅盘”,不知是否指”灭尽定”?
如果是,那真的,我觉得不管什么五阴与五受阴是都要灭了。
而,不管什么样的”涅盘”定义,
阿罗汉最后的归宿,终极目标,也一定是五阴都要灭,这点毫无疑问。
此外,你也不能否认,杂阿含、相应部占绝大多数篇幅是灭贪爱、无明吧?
这点要如何解释呢?
佛陀也说过,”圣弟子于五受阴观察非我.非我所。于诸世间得无所取。不取已。无所
著。
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杂阿含939)。
也是五受阴呀? 这点要如何解释呢?
阿罗汉是断十结,断十结,也只是灭五受阴,也就是灭贪爱、无明吧?
这点要如何解释呢?
断十结,若是慧解脱阿罗汉,未必有你说的”涅盘”吧???? 这要如何解释呢?
这些都是我的疑问。
虽然你说,五阴五受阴两者一样,但我不觉得如此。
因为有经文为... 阅读全帖
c***h
发帖数: 2262
1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执着的反驳
:: 但反了不代表”执着”,不反也未必装的,也未必是”执着”。
:: 都只是一种正常的意见表达。
:: 佛陀证果后有四十几年活着。 坚持”活着”,岂不成了一种执着。
:: 明明”活着”,反了,“想死”,恨不得马上死,不也是执着。
:: 怎么做都有反面,所以都是”反了”, 那岂不是做任何事都是反了? 都是执着?
:: 坚持躺在床上是欲望,是执着,于是下一秒想起来,
:: 想起来也是欲望,是执着,于是下1.3秒后又躺下,
:: “不执着”就变成,一下躺着,一下起床,一下躺着,一下起床……,做运动。
:: 躺下的时间呈高斯分布。
:: 突然,被”做运动”、”不执着”搞烦了,
:: 想通了,不想”做运动”、不想”不执着”了,也可能发生。
:: “想通了”的机率成布松分布。
:: 出世入世,不是以”管不管事”、”坚不坚持”、”反不反”为标准,
:: 而是是否受情绪影响为准。
:: 用另一种话法就是,是否”无我”。
:: 每个人有每个人的”世间” : 表示自己五取蕴、六入处的运作,
:: ”出世间”表示出离自己五取蕴、六入处的干扰。
:: 用另一种话法就是,”无我”。
:: 所以,发生什么事,... 阅读全帖
c***h
发帖数: 2262
15
发信人: runsun (runsun), 信区: Wisdom
标 题: Re: 阿含经『有之灭为涅盘』的探讨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at Oct 13 11:11:35 2012, 美东)

,我
?还
经藏里面也有阿。只是阿含翻译的比较模糊而已,而对应的相应部,尤其是巴利原文就
比较清楚了
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0055.htm
注意,相应部里面说的是“比丘们!凡任何色,不论过去、未来、现在…或远、或近,
有烦恼的、会被执取的,这被称为色取蕴。
“会被执取的”
***** 佛陀不只色身被人执取 连名号都被人执取 一堆人想成佛。
那佛陀的名号怎么算?
***** 是说 肉身不死?
还是说, 阿罗汉的肉身不会生生灭灭

这种荒谬的想法 我怎么可能会有
阿罗汉 照你这么说,我认为 不只色身被人执取吧?
阿罗汉的触 想 …… 也被人执取
阿罗汉 看着那边 人家就以为那边真有什么神奇的东西 拼命想看出什么
阿罗汉... 阅读全帖
r****n
发帖数: 8253
16

,我
?还
经藏里面也有阿。只是阿含翻译的比较模糊而已,而对应的相应部,尤其是巴利原文就
比较清楚了
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0055.htm
注意,相应部里面说的是“比丘們!凡任何色,不論過去、未來、現在…或遠、或近,
有煩惱的、會被執取的,這被稱為色取蘊。
“会被执取的”
无论是阿罗汉,还是佛陀本人的色身,都会被众生执取为常,引发贪爱。
我就可以肯定,如果你见到某个阿罗汉,就会将其色身执取为常。
你到目前为止,几乎无时无刻不将色蕴等执其为常。
阿罗汉不贪爱自己的身体,可是它的身体还是取蕴,它的色身本质因执取而生,也会成
为众生执取的对象。
阿罗汉的色身,同样也是“為病、為癰、為刺、為殺,無常、苦、空、非我”
所以259经说“摩訶拘絺羅!阿羅漢亦復思惟:此五受陰法為病、為癰、為刺、為殺
,無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為得未得故,證未證故,見法樂住故”
对应的相应部经文则是“絺羅學友!阿羅漢比丘也應該如理作意這些五取蘊為無常的、
苦的、病的、腫瘤的、箭
的、禍的、疾病的、另一邊的、敗壞的、空的、非我的。
學友!阿羅漢不再有更進一步應作的,或對...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17
☆─────────────────────────────────────☆
runsun (runsun) 于 (Wed Jul 6 10:16:30 2011, 美东) 提到:
第三讲 137
當定和觀智穩固時,禪修者可以日、夜禪修而不會感到任何的身心不適。禪修的所緣好
像自動出現在心 中,如實智藉由毫不費力的正念流暢地轉起,無常、苦、 無我的真理
自動地顯現。當此如實智成熟時,能觀的心與所觀的所緣雙雙止息,這就是藉由聖道而
躍入涅槃
=======================
马哈希尊者的这段话,和传统的上座部观点有所不同,按照传统的南传观点,在证涅磐
刹那,并没有什么能缘和所缘双双止息,而是能缘的道心以所缘的涅磐为目标,认识涅
磐的特性。这个能缘的道心,属于五蕴当中的识蕴,是有为法,所缘的涅磐,则是灭谛
,是无为法。这种观点,在部派佛教有争议,并且受到大乘龙树的批判。
而马哈希尊者在这里却提出了能所止息的观点,我个人认为,马哈希尊者的这段话,是
实修经验的直接总结,并没有受到传统南传阿毗达摩理论的影响,难得可贵。
之前曾经有网友贴出这样的段落,当时以为是马哈希... 阅读全帖
a*****y
发帖数: 33185
1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掌中之叶·清净道论实修手册
第三章 老师与学生
[掌中之叶·清净道论实修手册]  加入时间:2010-7-9 16:04:03  点击:152
第三章老师与学生
良师的特质
给予业处的善友(良师)是:亲切认真可敬者,讲说温和言语者,能做深奥谈论者,不
会无因催促者。(《增支部.七法集.第36经》)具备如此等特质、真心要利益人、侧
重于进展的人称为「善友」。《清净道论.第三章.第61段》许多修行者经常会问这样
的问题:「我应该跟随多位老师或者跟随一位老师学习?」答案是:「就第一级修行者
而言,最好是跟随一位很好的老师。从这位老师学到所有止禅与观禅的精要之后,你可
以再去跟随多位老师学习。」为何如此呢?因为对于同一件事,不同的老师有时会有不
同的方法与途径。有时他们所讲的话听起来似乎彼此矛盾,但是事实上他们所谈的道理
是一致的,只不过从完全相反的途径去契入它而已。因此,为了避免混淆,刚开始最好
跟随一位很好的老师学习。当你的基础稳固之后,你可以跟随多位老师学习。那时你可
以学到通向涅槃的多种途径。然后你就能成为真正善巧的老师,能够针对不同根性的人
,给予不同的修行方法,就有点像佛陀那样。
好的禅修导师就像好的医生...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1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大迦叶尊者的悲心 (Z)
《金刚经》云∶「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
无诤∶音译阿兰那。「诤」,即诤论,为烦恼之异名。诤有三种∶(1)烦恼诤∶烦恼为
诤论之根本,故云。(2)五蕴诤∶此亦为诤论之根本。(3)斗诤∶诸有情互相凌辱,言语
相违。透过修行,使此三种诤论止息不起,谓之无诤。
瑜伽师地论卷第六十五
复次由五相故建立有诤诸法差别。何等为五。谓由事故。因缘故。自性故。助伴故。等
起故。
此中五取蕴名有诤法事。
若爱味染著爱味耽嗜。名诤因缘。
若无常性苦性变坏法性。名有诤自性。
即于此诤无智愚痴。名诤助伴。
由此因缘五黑品转。名为等起谓鬪讼违诤。耽著诸欲诸见所生。或余种类。是初
黑品。若随所有诸烦恼缠无有羞耻。多安住性。是第二黑品。若有沙门或婆罗门。违逆
正道。所欲苦行及余信解。自饿投火坠高岩等。是第三黑品。若有现行身语及意一切恶
行。是第四黑品。欣乐后有。是第五黑品。此中最初由生怨恨发愤心故。不安隐住。第
二由诸烦恼内烧然故。不安隐住。第三由自誓愿虚受劬劳无义苦故。不安隐住。第四生
恶趣故。不安隐住。第五生老死等众苦合故。不安隐住。此中五取蕴有诤事与诤自性及
彼因缘助伴... 阅读全帖
c***h
发帖数: 2262
2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转:原始佛法之探究

善哉 善哉
是我粗心没看见,是阿罗汉要正思惟…
不过,应该是如理作意,一种正思维。
没有说 阿罗汉还有贪爱,贪爱生起,观察贪爱吧??
应该是这样吧
还是要感谢提醒 我要修正一下我之前说的
我之前说的,是针对另一端而说,
-- 阿罗汉灭了五取蕴之后,还要把五蕴灭尽才叫涅盘 (指让五蕴消失不见)
因此,认为证阿罗汉果了,五蕴(还活着的身心)就放着 别管他
我这么说,又太放逸放任。
舍利弗提醒我们,即使阿罗汉也不放逸。
现在我修正,拉回来一点,
-- 证阿罗汉果后,不是从此放逸
虽然已断三界贪爱,已断无明,烦恼永不再起,
虽然五蕴不成为你的负担,想活就活,想死就死
可,即使如此,阿罗汉在态度上依然不放逸,保持警觉,
想到那五取蕴是苦病痛刺….这样的不好,
阿罗汉仍然不放逸,还是随时要生出警觉、远离的心。
由此可知,佛陀与圣弟子,对待苦, 是如何严阵以待、不放逸。
似乎与后世祖师较轻松的看待苦的态度有所不同。
可对于另一端
-- 阿罗汉灭了五取蕴之后,还要把五蕴灭尽(应该至少是灭尽定)才叫涅盘
我仍然不同意。
这又太严格。
c***h
发帖数: 2262
21

发信人: insight007 (insight007), 信区: Wisdom
标 题: Re: 阿含经『有之灭为涅盘』的探讨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Oct 12 14:16:18 2012, 美东)
五蕴的形成,把时间拉长看,前世今生来世来看,本来推动力就是贪爱。
不管是很单纯的五蕴,或是五取蕴。
最后,我是说阿罗汉死了以后,一定是五蕴灭尽,我当然不否认。
我只是在意你怎么说,或者南传怎么说,这一世阿罗汉还活着的状态的说法。
我认为阿罗汉还活着,只要在意没有五取蕴就好。
五蕴怎么灭尽呢? 佛陀走路、说话、思考怎可能没有五蕴?
当然 你说那是不得已的,最好五蕴灭尽,这我也不否认。
这可以是附加的,但不是必要的。这不会影响他成为阿罗汉。
等死了,就灭尽,这样就好。
不过色是灭不了,只能自己感觉灭了。
就算没观察到就当它灭了好了,这也不是我的重点,
再说,慧解脱阿罗汉是否有办法在某种特定状态,e.g.打坐、入定,特别去五蕴灭尽呢
???
如果没办法,那岂不是所有慧解脱阿罗汉都要继续练习入定,特别去灭尽五蕴。
我认为五取蕴只是产物,贪爱的产物,
即使单纯的五蕴也是... 阅读全帖
c***h
发帖数: 2262
22

五取蕴没灭,岂能成为阿罗汉。
那是还有对五蕴的贪爱吗?
色集色灭 色没灭吗?
受集受灭 受没灭?
我举的很多经说的不是更清楚?
比对很多经,都与此经不合。只有这经这样”暗示”。
不该做阿罗汉还有五取蕴解释。
只能做阿罗汉还是戒慎五蕴造反来解释。
不然
你举哪个南传法师同意阿罗汉五取蕴没灭的。
(七五)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五受阴。何等为五。谓色受阴。比丘于色厌.离欲.灭
.不起.解脱。是名如来.应.等正觉。如是受.想.行.识。厌.离欲.灭.不起
.解脱。是名如来.应.等正觉。比丘亦于色厌.离欲.灭。名阿罗汉慧解脱。
(六一)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五受阴。何等为五。谓色受阴。受.想.行.识受阴
云何色受阴。所有色。彼一切四大。及四大所造色。是名为色受阴。复次。彼色
是无常.苦.变易之法。若彼色受阴。永断无余。究竟舍离.灭尽.离欲.寂没。余
色受阴更不相续.不起.不出。是名为妙。是名寂静。是名舍离。一切有余爱尽.无
欲.灭尽.涅盘
(一○三)
如是,多闻圣弟子{离}[虽]于五受阴,正观非我、非我所,... 阅读全帖
c***h
发帖数: 2262
23

在凡人,只有五取蕴,只有缘起法。
只有五取蕴先灭尽,也就是断除对五蕴的贪爱,
只有无明贪爱断尽,只有先不在缘起法中轮回,断十结。
佛陀说最多的是,无明贪爱尽断,解脱是断十结成为阿罗汉。
阿罗汉之后,五取蕴已灭尽,才有资格说五蕴要如何。要自杀或继续传道,或如何。
阿罗汉死后,佛陀没说 谁也不知了,
五蕴是我们这个世界的痕迹,
五蕴灭尽必然是阿罗汉最终归宿。
没有这个世界的痕迹了,可能变成另一种能量吧
回到宁静能量? 回到暗物质? : )
不过,我们不会在乎佛陀这个”能量”还能分辨得出来吗 还在吗
r****n
发帖数: 8253
24

唉,这些我都说过很多次了
佛陀也好,阿罗汉也好,他们在证悟之后分两种情况
1,没有行法,没有生灭,此是证涅槃,以涅槃为所缘的状况,此时无识,无五蕴。
2.有行法,有生灭,此是日常状况当中有识的状况,这状况根本不是涅槃的。而只是五
取蕴。五取蕴本身就是苦的。
所以经典里面佛陀也教导,哪怕是阿罗汉都要正观五取蕴的苦。
如果有生灭现象,是绝不可能是涅槃的,那些号称只要不执着,不分别,当下就是涅槃
的人,不过是自欺欺人而已,大乘一堆这样的人。因为涅槃没有任何可能和生灭相容。
r****n
发帖数: 8253
2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freeman

佛陀从没说过一切唯心造,认为一切唯心造,基本都是神我常见,将心当成一个创生的
本体,然后认为现象界的名色都是它产生出来的。这个心,在大乘被称为本心,如来藏
或者阿赖耶。
但佛陀说过识缘名色,意思是指以识为依赖条件,产生名法和色法。
这里的识是六识,而不是阿赖耶识,这里的色法,是指任何被观察的物质现象,比如眼
前的苹果或者山河大地。佛法所说的五取蕴,就是指建立在六根门基础上的被观察感知
的五蕴。他们都是生灭性的,也都是苦。
佛法并不承认客观的独立外境,马哈希尊者说“事实上,存在的只是五取蕴而已;而且
除非是在见、听等六种时刻,否则无物存在。换言之,只有在见、听等的当下,方才显
现出来,而显现出来的无非只是五取蕴罢了。”
这里要搞清楚的是,六识只是色法显现的一个依赖条件,绝不是六识创造了色法。这就
类似于你看电影,如果没有你的视觉和意识处理,是不可能在你头脑当中产生出一个动
态的画面的。那动态的画面,如果没有电影胶片这个条件,也绝不可能产生出来,而对
于物质来说,如果没有被观察测量之前物质的抽象波函数,则没有任何可能产生出空间
上实在的粒子以及宏观的苹果。此处的意识,只是造成波函数坍塌的... 阅读全帖
c***h
发帖数: 2262
2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执着的反驳
部分同意 : 该反的时候要反。 强忍不反也是执着。
但反了不代表”执着”,不反也未必装的,也未必是”执着”。
都只是一种正常的意见表达。
佛陀证果后有四十几年活着。 坚持”活着”,岂不成了一种执着。
明明”活着”,反了,“想死”,恨不得马上死,不也是执着。
怎么做都有反面,所以都是”反了”, 那岂不是做任何事都是反了? 都是执着?
坚持躺在床上是欲望,是执着,于是下一秒想起来,
想起来也是欲望,是执着,于是下1.3秒后又躺下,
“不执着”就变成,一下躺着,一下起床,一下躺着,一下起床……,做运动。
躺下的时间呈高斯分布。
突然,被”做运动”、”不执着”搞烦了,
想通了,不想”做运动”、不想”不执着”了,也可能发生。
“想通了”的机率成布松分布。
出世入世,不是以”管不管事”、”坚不坚持”、”反不反”为标准,
而是是否受情绪影响为准。
用另一种话法就是,是否”无我”。
每个人有每个人的”世间” : 表示自己五取蕴、六入处的运作,
”出世间”表示出离自己五取蕴、六入处的干扰。
用另一种话法就是,”无我”。
所以,发生什么事,首先当然应该是先观察自己(也就是观察缘起法、五取蕴、六入处)。... 阅读全帖
c***h
发帖数: 2262
27

我觉得基础就是无常
我的看法如下,不一定对
在缘起法上看因缘生灭的无常,称为空
也就是因缘而生,因缘而灭。
因为是缘起法,所以这里说 五蕴,
还活着,指五受阴,五取蕴
跨越生死 前世今生,泛指五蕴。(今生的肉体、心灵也是前世的贪爱造成)
有因有缘(贪爱、”我”),五蕴(还活着就是五取蕴)就生
可能因为 因缘而生,因缘而灭 修行时是针对自己这个五蕴
所以说 五蕴皆空
为何说了色即是空(五蕴皆空),又要说空即是色?
可能是说
在五蕴上说 因缘所生 因缘所灭 (色即是空)
因缘生灭 是在五蕴(e.g.色)上谈 (空即是色)
或者说
因缘所灭 即灭 也就是贪爱断除+明 则空 (色即是空)
若本来无事,贪爱+无明 则 色生(五取蕴升起) (空即是色)
不过,也有人觉得,般若经那时代,会用反复赘述的句子,说一件事
色即是空 或 五蕴皆空
这样说就好了
不必反复赘述
反复赘述目的可能是加强印象。
所以如果觉得一直重复,那就别管它。
我是这样看 也可能是错的
不过,我觉得怎么详细解释,不重要。
... 阅读全帖
c***h
发帖数: 2262
28
我认为是对五蕴的执着
我说的也不一定对
其他人可以说说看 问一下高手
对五蕴的执着 贪爱 导致现世五取蕴(被污染的五蕴)
是五取蕴有问题 我认为
不然 佛陀还活着时 有五蕴 也有问题了
我们能做的 就是消除对五蕴的执着 我是这么认为的
死后对五蕴的执着也导致后世五蕴的出生
也是无常
我认为所有基础 就是无常
无我 其实 不也是因为无常吗
有无常 为何又要谈”空”呢?
好问题 我也要问一下高手
似乎有些部派不怎么谈空?
说无常 苦 无我
好像有些部派跳过”空” ??
我个人倒没怎么在意”空”
无常 我是觉得够用了
但 我想 无常说得很广泛 石头太阳星星 也是无常
聚焦在缘起法(贪爱的生起、消灭, 也就是五取蕴的生起、消灭)
把它叫空
(我说的不一定正确)
但”空性”可能各部派又另又解释
我想这是个部派发展的词 (佛陀好像没说?) 各部派自有自己的解释
应该 总离不开 贪嗔痴熄灭、无我
我想
其实 离五盖(含贪嗔) 已经有点 无我 的
c***h
发帖数: 2262
2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轮回之说的产生
:: 我非常明白“我” 非恒常, 无主宰。但是烦恼依然存在。有人骂我,我一样不高
兴。
:: 如果失业,我一样担心。
点)
应该是”空三昧”(住于空)了?
--能随时每一秒都在观察缘起法,每一秒0.1秒都观察到五取蕴的缘起缘灭如此无常、
不实(空)
应该是四念处中的法念处很熟练了。
贪爱
应该是”无相三昧” (住于无相) ?
断除被污染的”想”,也就不会有”受”,也就不会有贪爱与愤怒
佛陀说人们会在五蕴中找”我”
--于是要对五蕴的运作再做观察: 五蕴非我、不异我、不相在
在五蕴中找不到,人们又会在五蕴外找”我”
总之就是一直认定有个”我”在什么地方
质世
物质世界生灭无常,这是对”色”无常、色非我做观察
阿含中说 :
观察色无常 无常会产生苦 苦故不乐 因此有出离心 (味、患、离)
有出离心则喜贪迟早会被灭尽 喜贪灭尽(断贪爱)则心解脱
对受想行识也这样观察,断除贪爱。
所以,观察到物质世界生灭消融是初步,属于观察”色无常”,也做了”色非我”的观察
后面还有”味患离”
然后,对受想行识也这样观察,
五取蕴则是缘起缘灭无常、五蕴则生灭消融无常、
后面还有... 阅读全帖
c***h
发帖数: 2262
3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五蕴皆空

“我”未必真的不存在
但在人(佛陀)的能力能观察的范围,它的确不存在,只是我们的幻想
五取蕴不恒常,但的确存在
例如
你做甚么事不顺心,生气了
生气(五取蕴)不恒常 但生气(五取蕴)的确存在 只是升起又消失
你做甚么事、遇到甚么事,那是无常
因此,你生气也是无常
就算生气了 气消也是无常 因为可能你又遇到其他事,忘了此事
五蕴也是这样
r****n
发帖数: 8253
31

名号只是个概念法,不是五蕴,说什么执取不执取没有意义,佛法主要探讨五蕴现象,
对于概念法这类东西,不在讨论范围之内。
阿罗汉日常生活状态下的触,想等等也都是取蕴啊。
南传只认为在以涅槃为所缘的刹那,能缘的果心以及伴随果心生起的名法,不属于取蕴。
会成
执其身为常,为我,为我所。
注意,这个“我”,可绝对不是代表自我主体的我。你对我见的我,还是缺乏正确理解。
凡夫将阿罗汉的色身执着为恒常存在的,执着为被某某东西所控制主宰的,属于某某东
西的。即是升起“我取”,“我所取”
此时的“我”,不是第一人称的我,而是指主宰恒常独立的“神我”
由于你对很多基本概念搞错,导致对经文的理解产生非常大的偏差。
c***h
发帖数: 2262
3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五受阴

说的极是
当初佛陀也认为佛法要以各地区的人他们能懂的语言流传,
方便人们了解佛法内容。
有人也开始把古文汉译阿含、南传尼柯耶,翻译成现代白话文。
若色,会让你有烦恼,会执取它,生欲贪,
这样的情况的色,就是 ”色受阴”
(当然,你不生欲贪,不执取色, 啥色都不叫色受阴)
简单说,若我们这样的身心五阴(五蕴)会生出贪嗔痴,这样的五阴(五蕴),就叫”五受
阴”
不会生贪嗔痴, 就不叫五受阴。
这经是说 五阴(五蕴)与五受阴(五取蕴) 之关系
五受阴,是因为欲贪, 而产生。
不是五阴(五蕴)本身就有执取(也就是”受阴”的”受”),
也不是五阴(五蕴)之外,有个执取(受)
而是,我们有欲贪, 五阴身心(五蕴)就变成五受阴(五取蕴)
(当然,没贪嗔痴,就没有五受阴。 就是五阴身心而已)

发帖数: 1
3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苦海无边之三苦、五苦、八苦
四圣谛法门就是第一个叫作“苦圣谛”,第二个叫作“苦集圣谛”,第三个叫作“苦集
灭圣谛”,第四个叫作“苦集灭道圣谛”,为什么四圣谛要称为“圣谛”呢?这个圣谛
的意思是说,这个谛,它的意思就是说,它是法界里面的“谛实”之理,什么是谛实之
理呢?就是说如果把圣谛的内容,跟法界的事实来验证,可以验证出,这个是法界里面
确实的道理;不管你在东方、西方世界,你去验证这个道理,它都完全成立的;乃至在
十方的世界去验证,它都一样成立,所以叫作谛实之理。为什么它叫作“圣谛”呢?圣
谛的意思就是说,这个谛实之理,它可以让一般的众生,超凡脱俗;可以让一个众生,
让一个凡夫,从凡夫的状况,因为修学四圣谛的道理之后,他就可以成为解脱的贤圣;
因为它可以让一切的众生成为贤圣,所以就叫作圣谛!所以修学四圣谛,就是要让众生
能够超凡脱俗,可以成为解脱道里面的贤圣。
四圣谛里面的道理:第一个苦圣谛是说,我们在法界里面,大家在三界六道中轮转的时
候,要来观察法界里面─在三界六道之中─它是有苦的;而且这种苦,它是里里外外都
是苦;所以在讲苦圣谛的时候,就是要从粗糙的来观察到细微的。所以在苦圣谛里面有
三苦、五苦、八苦,也就... 阅读全帖
r******2
发帖数: 1021
3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诸法无我 那证果的是什么
>第一个教证是说五取蕴显现则涅槃不显现,涅槃显现则五取蕴不显现,理解成互斥也没
什么问题,但你说因为忽视了这种互斥关系而判之为常见,则显然属于你个人臆断,常
见为何?是你那样理解的吗?
===============================================
佛教徒最为典型的常见,就是类似你的那种观点,认为涅槃是什么净化后的心灵。这
里的心,实际已经扮演了恒常的角色,只是自己不知道而已。更有些人还自欺欺人,为
了逃避常见,又搬出什么无形无相,不可思议或者胜义谛来。
>第二个教证是说涅槃这种出世间法的确是存在的,圣者已证,学者当证,用于破斥断
灭邪见也没什么问题,但你把涅槃和五蕴说成是互补也显然属于你个人臆断,什么叫互
补?怎么个互补?感觉你很喜欢标新立异!'。'
================================================
存在涅槃,就能证了?如果没有五蕴和涅槃的互补关系,本来相续生灭的五蕴怎么可能
证涅槃呢,你以为想证就证啊?两个完全冲突排斥的存在形式,能随意捏到一块吗?
电影之外存在真实的人,电影角色本身就能变成真实的人吗?... 阅读全帖
c***h
发帖数: 2262
35
我所见 我所取
没说别人,应该是自己吧?
要是定义为 别人执取
麻烦可大了,不是一般的大。
你不觉得麻烦大了吗?
这是什么意思? 不明白
四道四果,那 向初果 初果 的受想行识
那时不是还有贪爱吗? 怎会不是取蕴??
这个没问题,已经世间了。
不过马哈希尊者说话了,
我只能小声点,虽然他也是依循传统解释。
期望北传也有依循杂阿含,非依循南传传统而修的阿罗汉出现,
直觉认为,解释系统不只一种,
想听听他的解释,可惜可能要等至少一百年。
取蕴
1. 被动 放在那里勾引人
2 被勾引的还不是自己,还包括别人
这个定义,有经文支持吗?
一定要这么严格吗?
马哈西出来讲话,我的底气就弱了点。
f*******e
发帖数: 5594
3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五受阴
如果能引发贪爱执取的就是五取蕴,那阴和受阴就没有区别了,因为所有的阴都可能导
致执取,心为系着。
一个苹果的存在是外界和内部共同作用的结果,如果只有贪爱,是不可能有一个苹果在
那里的。
阿罗汉是对所有五受阴的灭贪,离欲,你说“阿罗汉也要正观五取蕴”是指哪条?
r****n
发帖数: 8253
3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五受阴
那个经文是错误翻译。需要查看相应部和巴利文。
五取蕴是指任何你观察感知的名色现象,和是否贪爱执取无关。
这个问题,我在很多处分析很多次了。
弄清五蕴和五取蕴的分别,非常重要。而你一直有这方面的错误,至今没有去除。
c***h
发帖数: 2262
38
同意
有些部派 叫这种情况为五蕴 不承认世五取蕴
我也不认为 佛陀这种情况叫五取蕴
(依据南北传修多罗定义 不能说佛陀有贪爱)
但基本上,这样的五蕴还是要灭就是了
但如何解释一堆 灭五受阴成为阿罗汉的经文呢?
你不能只取其中对你有利的解释,而忽略其它呀
总得有个交代
这只是对不同情况用不同的名词去表示而已,
只要弄清楚背后代表的情况,上下文解释能了解,就可以了
例如
北传阿含 把”有余涅盘”定义 解开五下分结 无余涅盘定义为解开十结。
那么,读北传阿含,就用这样的意思理解上下文就可以
但是,同样的名词,不能用在其它e.g.南传经文 获大乘经文
南传相应部 我搜寻过 没有 有余涅盘 无余涅盘 这样的名词
是用其它名词代替
c***h
发帖数: 2262
39
发信人: goldwater (金水), 信区: Wisdom
标 题: Re: 绞尽脑汁我终于悟出来 -- 空即是色 色即是空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Mon Dec 15 21:54:00 2014, 美东)
再看一次你说的,”我看到,和我执着于我所看到的东西,哪个会造成因缘和合?”
我觉得你的问题有点怪
“我看到” “我执着于我所看到的东西” 应该都属于因缘和合,而不是造成因缘和
合。
我是如下这样看待 不一定对 仅供参考
“我看到” 是 眼触
然后 事情是这样
“触” 当然是外界的因缘和合 可有何重要? 一会见到这 一会见到那
这时 我是认为不重要。没多介意
“触”之后呢? 会有苦受乐受,看到俊男美女心里就舒服,看到丑的有些不舒服
“受”也是因缘和合
….这有点问题了………好 再说 我也先不管他们
(有”触”也未必有”受”,还要有”缘”,缘起)
苦受乐受之后呢? 会有喜欢乐受,喜欢俊男美女。 排斥苦受,不喜欢丑的。
坚持如此,总是如此
... 阅读全帖
c***h
发帖数: 2262
4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金刚经谁讲得好啊?
我最近几乎每天念一遍金刚经+心经+七佛灭罪真言…..一堆咒,每天也抄一段梁皇宝忏
金刚经可能念20遍以上了
我是认为本意没那么难,其实很简单朴素。
金刚经用语奥秘矛盾,例如,类似,所谓色,即非色,是名为色。
但其实就是不住于色(不执着于色,不被色影响到身心的平静)
所谓色,即非色,是名为色。意思是
色的实相,不是以前被色影响到的身心,有污染的身心所见的色,这就是色的实相。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意思是,阿含经说的要守护六根,不要被色声香味触法
打扰,产生爱取有,污染身心。
简单说,一思一念一行一动,要有清净的身心。
但是金刚经没说要如何”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要如何才能到”所谓色,即非色,是
名为色”的境地
要看阿含经,修习四念处。
另一个常见的,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意思其实是,过去现在未来,那些乱七八糟的,有污染的心,都要舍弃,别乱搞了。
如梦幻泡影 (现在人可能用”虚”这个词?),基本上与杂阿含里佛陀说的”空”很像。
也就是杂阿含里”空”、“空三昧”的意思,其实只是对五取蕴(受污染的五蕴)要有不
实而生的见解。
这是因为亲见缘起,知道五取蕴不实而生。
这可能是一切... 阅读全帖
c***h
发帖数: 2262
4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金刚经谁讲得好啊?
我最近几乎每天念一遍金刚经+心经+七佛灭罪真言…..一堆咒,每天也抄一段梁皇宝忏
金刚经可能念20遍以上了
我是认为本意没那么难,其实很简单朴素。
金刚经用语奥秘矛盾,例如,类似,所谓色,即非色,是名为色。
但其实就是不住于色(不执着于色,不被色影响到身心的平静)
所谓色,即非色,是名为色。意思是
色的实相,不是以前被色影响到的身心,有污染的身心所见的色,这就是色的实相。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意思是,阿含经说的要守护六根,不要被色声香味触法
打扰,产生爱取有,污染身心。
简单说,一思一念一行一动,要有清净的身心。
但是金刚经没说要如何”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要如何才能到”所谓色,即非色,是
名为色”的境地
要看阿含经,修习四念处。
另一个常见的,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意思其实是,过去现在未来,那些乱七八糟的,有污染的心,都要舍弃,别乱搞了。
如梦幻泡影 (现在人可能用”虚”这个词?),基本上与杂阿含里佛陀说的”空”很像。
也就是杂阿含里”空”、“空三昧”的意思,其实只是对五取蕴(受污染的五蕴)要有不
实而生的见解。
这是因为亲见缘起,知道五取蕴不实而生。
这可能是一切... 阅读全帖
a*****y
发帖数: 33185
4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四谛--Wiki
四谛
四谛(巴利文:cattāri ariyasaccāni,梵文:catvāri āryasatyāni',又称四
真谛[1]、四圣谛),即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是佛陀一代时教之基本教法,南传
佛教的基本教义[2]。其中“谛”原义是事物的内在含义或者意义,在佛教中用来翻译
梵语“Satya”,意思是真实无谬的道理[3]。
目录
1 四聖諦
2 苦谛
3 集諦
4 滅諦
5 道諦
6 四聖諦三轉十二行
7 四谛十六行相
8 參考文獻
四聖諦佛陀悟道後最早傳授的真理:“苦、集、滅、道。”又稱四真諦、四正諦[4]。
佛教不管支派如何衍流,必根本依據四諦,否則將非佛教。
四谛概括了两重因果关系:集是因,苦是果,是迷界的因果;道是因,灭是果,是悟界
的因果。這是從表面現象到深層原因的逆推過程。反過來說,就是修道除惡、滅貪嗔癡
,就可以避免痛苦,脫離輪回。
释迦牟尼成道后,在鹿野苑初转法轮[5],即为憍陈如等五位贤者宣讲了四圣谛,五人
各有所证悟,而求出家成为五比丘僧[6]。
苦谛参见:三苦、八苦及五蕴
苦谛(Dukkha):根據對現實的深刻觀察,佛總結出人生的八大痛苦:生、老、病、死
、愛別...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14561
43
☆─────────────────────────────────────☆
xiaoputi (小菩提) 于 (Thu Feb 9 03:29:02 2012, 美东) 提到:
心寒!今天在上班的时候看了一下微薄,赫然发现这条消息:以活取熊胆为主业的归真
堂药业公司已经登上了中国证监会的审批名单,这就是说他们离最后的上市只有几步之
遥了。很是难过,关注了近一年的事情,最后结局会是如此。
记得去年也是这个时候,买买提上还有好几个童鞋到处转发贴子,揭露归真堂活取熊胆
的残忍真相,包含图片和视频,看得人心惊胆颤。往后几个月也很欣慰地看到国内的网
络和媒体都在大面积地讨论和谴责活取熊胆汁这种不科学且卑劣,以商业为目的,却打
着采用传统中医治病将为全中国人民造福的幌子的制药企业在一步一步朝他们的发财梦
迈进。
归真堂作为国内熊胆制药业里的龙头老大,如果一旦上市成功,将有很多相关企业效仿
其行为。在这个现在一切都向“钱”看的社会里,互相竞争,还有可能为了省钱出现比
归真堂更加简陋和残忍的活取熊胆汁的方法。而且一旦上市后,想要再取缔活取熊胆业
就已经是绝无希望了!将有更多的大量的黑熊... 阅读全帖
g****t
发帖数: 31659
44
来自主题: paladin版 - 阴阳先生这几年 2
【 以下文字转载自 Detective 讨论区 】
发信人: guvest (我爱你老婆Anna), 信区: Detective
标 题: 阴阳先生这几年 2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at Jul 23 23:07:04 2011, 美东)
第四卷 第一百八十四章辞职
这个世间上的事情往往都是虚假的。.没有人能真正的看收飞,这话挺对,起码我心具是这么觉得的。 记得今天刚回哈尔滨的时候,去袁大叔的面馆儿里吃饭,袁大叔聚精会神看着电视,当时我还以为是袁大叔对考古之类的东西感兴趣,但是现在一想却并不是如此。因为他当时看的是黄巢墓的掘现场。 不知道为什么,我现在也十分的怀疑袁大叔了,这个和蔼可亲的面馆老板,他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呢? 我无话可说,如果不是有石决明的话,恐怕我和老易这俩傻小子想破脑袋也不会想到袁大叔竟然会隐藏的如此之深,一时间我和老易都没了言语。 良久,我抬起了头对着老易和石决明说:“先别想那么多了,你不是也只是猜测而已么?我想过了,张雅欣过几个星期不是要带我和老易去旅游吗?到时候我直接去问那个袁枚好了,我觉得还是摊牌比较好,毕竟咱们手里有... 阅读全帖
r****n
发帖数: 8253
4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几句粗话,不好听

什么是各种烦恼的总和???
你也不知五取蕴是什么。也不知为什么会叫做五取蕴。
这是大邪见。
r****n
发帖数: 8253
46
网友问:佛法自身有说明无常、苦、无我这三者描述的对象吗(比如“苦”和“无我
”有没有涉及到外物,还是专指所谓的主体而言)?
回答:
佛法所说的苦和无我全部包含外物,即包含世间的所有,包含山河大地,树木花草。
苦,绝对不是一般而言的痛苦的感受,而包含不圆满,不完美的意思,苦在巴利文里面
是Dukkha,直接字面意思是“恶的空”。为什么是恶?因为诸法的生灭是压迫性的,所
以是恶,为什么是空?因为诸法生起即灭,无永恒实体,不可依靠,所以是空。合作来
的意思就是Dukkha,翻译成不圆满更贴切一些。
而无我,是指无主宰,无恒常,无独立。无我,翻译成“无神我”更准确,这个神我,
包含了所有人格化的神以及非人格化的宇宙万有本体或者灵魂类的概念。基督教上帝,
灵魂,泛神论的非人格的神,道家的道,印度教的梵,大乘佛教的本心,自性,佛性,
本觉,如来藏,法身,阿赖耶等都是这类我见或者我见的变体。存有这类错误的认识和
见解,不仅容易生起贪嗔,更为关键的是,这些将是实证涅槃的巨大障碍。
佛陀说"无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所",因为无常包含了所有自身和外在的现象,根据这句话,就可以知道苦和无我绝不是单单主观的感... 阅读全帖
c***h
发帖数: 2262
4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诸法无我 那证果的是什么

正是,正是。还有五取蕴就是还有漏,还有贪嗔痴,怎会是涅盘?
涅盘,就无漏,怎会有五取蕴?
(有漏: 有烦恼,或叫被污染。)
阿含中,佛陀明确说了,五受阴就是五阴受到污染(有漏)。
c***h
发帖数: 2262
48

善哉 赞同
虽然我也没修到,我知道在受念处时,已经实修验证六触如何产生六受,
在心念处时,已经更近一步实修验证,六触之后如何产生六识,如何引出想、行、受。
当然,没有触就没有识,没有识就没有想行受。
五取蕴的身方面,不知了。
“受”一定是有染的,没染的叫”触”。
除非是阿罗汉,不然一定有”受”,一定是五取蕴。
S**U
发帖数: 7025
4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帮忙翻译下这段英文,谢谢
五取蕴 pañcupādānakkhandhā
pañca 五
upādāna 取
kkhandhā 蕴
http://www.tipitaka.org/romn/cscd/s0303m.mul0.xml
r**m
发帖数: 1825
50
温宗堃: 当代缅甸毘婆舍那修行传统之间的一个诤论
http://free.yes81.net/Mahasi/view-4972.html
依据菩提长老的看法,S 22:79的第一段文的文旨,是在说明:凡愚无知的沙门、婆罗
门在忆念过去时,带有「我」的执见,认为「我拥有…」等等,然而实际上,他们所忆
念的事物,只是无常、苦、无我的「五取蕴」而已,他们所预设的恒常之「我」其实并
不存在。因此,菩提长老认为,经文的文义并非如巴利注释书所说的,意指那些沙门、
婆罗门刻意以「观智」观察过去的五取蕴
值得注意的是,《相应部注》对 S 22:79的注释,似乎还有相当的诤议空间。菩提长
老(Bhikkh Bodhi)检视该《相应部注》所注解的那段巴利经文时,即提出与巴利注释书
截然不同的解读;再者,与此巴利经文对应的《杂阿含经》经文,也与巴利注书的注解
意趣相左,并支持了菩提长老的解读。
不仅马哈希禅师及其弟子们教导禅修者仅需直观当下的五蕴[12],就笔者所见,缅甸绝
大多数的毘婆舍那修行系统,亦如马哈希系统一样,仅教导禅修者观照当下现起的名色
现象,并未要求禅修者直观过去及未来的名色。
莫哥禅师(M... 阅读全帖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