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n 发帖数: 8253 | 1
hehe,如果我是这样,那我就是脑残。
你如果说我通过批判某某很牛的人,而树立大师地位,这个起码道理上还说得通。
可是批判一个糊里糊涂并且是这里最盲信的人,树立大师的地位,这不是脑残吗?
这里有谁会认为我批判了robbin,就可以证明我是大师了。
你要想向其他人证明我在冒充大师,要用些有力的,而不是这类东西。 |
|
|
r****n 发帖数: 7315 | 3
尽管我自己不同意你的评价。不过,你说的有道理。 |
|
|
b**d 发帖数: 7644 | 5 你以为他批判的是你呀?他是借你批判waichi, 他夸大描述的所谓大魔头。 这样他不
就成大师啦?
真服了你啦。这样都能给人绕进去。 |
|
r****n 发帖数: 7315 | 6
他不正是说没法借批我来成事吗?我公众形象如此不佳,批不批没用的。
我亦是‘单相思’,跟waichi的形象没关系地。
好玩。 |
|
b**d 发帖数: 7644 | 7 你怎么想的? 人家都说啦,robbin和waichi,robbin听了waichi的所以有对佛法错误的
理解。言下之意,听了跑大S的,不管robbin怎么样都对啦。 |
|
r****n 发帖数: 7315 | 8
晕阿。我若没有自己的想法,咋会听waichi的呢。 |
|
|
J******s 发帖数: 7538 | 10 这个英文和杂阿含以及相应部的汉语一个意思,但是衍生不出来你要讨论的五蕴和五取
蕴的区别的争论
is |
|
b**d 发帖数: 7644 | 11 我以为什么五取蕴,就是五蕴后面加了个修饰词。。。。。晕倒。。。。。。 |
|
c***h 发帖数: 2262 | 12
是的,我赞成 ”破我见,不仅仅是色身,更主要是名身 “,我只是先谈色身而已。
身念处我认为,主要是谈色身。 受、心、法 是谈”名”。
是的,我赞成 ”破我见,不仅仅是色身,更主要是名身 “,我只是先谈色身而已。
身念处我认为,主要是谈色身。 受、心、法 是谈”名”。
贪爱色身,当然不只贪爱肉体,贪爱山川、花朵、物质也是。
可主要应该还是肉体吧? 这最容易有我见。
想想,身念处的安纳班那,针对肉体,地水火风也是。
总不会,观花朵的安纳班那,观花朵的地水火风吧。
我想应该没有哪个较有名的法师,把外色完全去除?
贪爱山川、花朵、物质也是。有时也把”我”投射到外色。
我的房子,我成長的房子,貪愛這房子,是我生命中的一部份。
最后,内身、外身、内外身,都要观,都是无我。
这对我ok。批评任何原始佛教的法师或南传的法师,我都客观看待。
也许会赞成你的看法,也许会反对你的看法,只要说得在理。
我自己也会批评一些比丘或网友 这里胡说,那里胡说。
即使博学如SeeU我也不一定都赞成他。
反而,不谈阿含的说了一堆帖,我才忧心。你此生也算是…..有福了。
你的看法,我猜首先SeeU应该就不赞成。... 阅读全帖 |
|
r****n 发帖数: 8253 | 13 你什么问题我没有回你,你可以列列。
你那个关于五蕴五取蕴的认识误区,我是一直记着的。
此问题必须要解决。 |
|
|
P******n 发帖数: 329 | 15 来源:http://www.fjdh.com/fjask/2011/09/171402176033.html
作者:玛欣德尊者
问:今生贫穷、多病的果报跟过去世有关吗?如果有,是不是宿命论,或是常见?
答:对于这件事,你必须分辨人道生活与天道、地狱道生活的差别。天道与地狱道称为
业果生活地,意即该道的众生透过业力的果报而得到其生活。人道则称为精进果生活地
,意即人道的众生透过精进的结果而得到其生活。由于过去世业力的缘故,天道与地狱
道的众生不需要付出任何努力自然就得到快乐或痛苦的生活。人道的众生则不同,他们
的生活不只与过去世的业力有关,也受到今世的努力与智慧影响。因此,业力、努力与
智慧是决定人生幸的三项因素。 就以你所提到的贫富问题为例,如果一个人有发财的
善业力成熟,并且付出足够的努力与运用智慧,他能够变成大富翁并且享用自己的财富
。 然而,如果一个人只是有发财的善业力成熟,但是不付出努力,也不运用智慧,那
么即使得到了大量的财富,他也无法保有,终究会失去财富而变得贫穷落魄。生在佛陀
时代的大富长者子就是很好的例子:他与妻子都各得到多达八亿元的遗产;然而,后来
他们失去了所有的财... 阅读全帖 |
|
S**U 发帖数: 7025 | 16 <转法轮经>是佛陀第一次说法的纪录。汉传佛教的版本有杂阿含379经等,南传佛教的版本有相应部56相应11经等。
杂阿含379经(庄春江标点)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波罗奈鹿野苑中仙人住处。
尔时,世尊告五比丘∶
「此苦圣谛本所未曾闻法,当正思惟时,生眼、智、明、觉;此苦集、此苦灭、此苦灭道迹圣谛本所未曾闻法,当正思惟时,生眼、智、明、觉。
复次,苦圣谛智(知)当复知,本所未闻法,当正思惟时,生眼、智、明、觉;苦集圣谛已知当断,本所未曾闻法,当正思惟时,生眼、智、明、觉;复次,{苦集灭,}此苦灭圣谛已知当{知}作证,本所未闻法,当正思惟时,生眼、智、明、觉;复以(次),此苦灭道迹圣谛已知当修,本所未曾闻法,当正思惟时,生眼、智、明、觉。
复次,比丘!此苦圣谛已知、知已出,所未闻法,当正思惟时,生眼、智、明、觉;复次,此苦集圣谛已知、已断出,所未闻法,当正思惟时,生眼、智、明、觉;复次,苦灭圣谛已知、已作证出,所未闻法,当正思惟时,生眼、智、明、觉;复次,苦灭道迹圣谛已知、已修出,所未曾闻法,当正思惟时,生眼、智、明、觉。
诸比丘!我于此四圣谛,三转、十二行,不生眼、智、明、觉者,我终不得... 阅读全帖 |
|
c***h 发帖数: 2262 | 17
嗯..没错,
嗯..没错,
可能是名词解释问题
没有 “我见”, 还是要继续修行, 那个谁 GW说还有 “我执”
不说名词,他的意思同我一样。
嗯… 没错
我是认为这样,不然佛陀吃饭走路说话时,五蕴怎么解释?
就说佛陀五蕴是清净了,不然要怎么说?
一种说法是 还活着叫”有余涅盘”, 可还是叫 “涅盘”吧
是有这种说法,证阿罗汉就会想自杀,把这个身心(五蕴)也灭了。
并不贪爱这身心(五蕴),甚至想把这身心(五蕴)也灭了,
阿罗汉也是有这种想法。
可佛陀活着”有余涅盘”时,也不会立刻把自己的身体消灭,自杀。
大多数阿罗汉证四果时,也没有立刻自杀。
你说的五蕴,应该是 身心
一切就是身与心
对五蕴的执着, 就是”我”污染五蕴。
若有染,当然要严重看待五蕴,一般人未成为阿罗汉就是这样
一般人只有 五取蕴(五受阴)。 这应该争议不大。
若没有”我”污染五蕴呢? 那五蕴又如何看待?
这的确有点麻烦, 我是这样看,不见得对。
我认为,就像你看待路边的一颗石头,一粒沙子。
既不是执意要去除 也不是执意要保留。 因其它原因而决定。
例如
佛陀对自己的身体,执意要去除吗? 执意要保留... 阅读全帖 |
|
S**U 发帖数: 7025 | 18 无著『摄大乘论』
复次,声闻乘中亦以异门密意,已说阿赖耶识,如彼《增一阿笈摩》说∶世间众生,爱
阿赖耶,乐阿赖耶,欣阿赖耶,熹阿赖耶;为断如是阿赖耶故,说正法时,恭敬摄耳,
住求解心,法随法行。如来出世,如是甚奇希有正法,出现世间。于声闻乘《如来出现
四德经》中,由此异门密意,已显阿赖耶识。于大众部阿笈摩中,亦以异门密意,说此
名根本识,如树依根。
无著所引的这段《增支部尼柯耶》的经文系描述如来出现于世具有四种功\德,汉译的
有部《增一阿含》中并没有《如来出现四德经》,若只就内容来看,汉译《增一阿含》
卷十七,<四谛品>第三经(大正二·631b)可视为与无著所引为同类者,只是爱、乐
、欣、熹阿赖耶的部份变成「多有所著」;「非阿赖耶法」变成「不染著法」,当然仅
以此,很难马上将其视为阿赖耶。
在巴利文《增一阿含》(A^nguttara-Nikaaya)<四法品>第一百二十八经则有与
无著所引几乎完全相同的经文∶
AAlayaaraamaa bhikkhave pajaa aalayarataa aalayasamuditaa,saa
Tathaagatena anaala... 阅读全帖 |
|
c***h 发帖数: 2262 | 19
可依你的话,
你不是说,”贪爱的熄灭, 导致五蕴的熄灭”吗?
那么,致力于 “贪爱熄灭”,不就五蕴熄灭了吗?
(虽然我目前还不认同你说的”五蕴”,我认为是”五取蕴”,可就先依你说的吧)
再说,佛陀说最多的也是贪爱的熄灭。
我们也是根据他老人家的教导来说,来做。 |
|
r****n 发帖数: 8253 | 20
~~~~~~~~~~~~~~
有五阴是不会障碍解脱,但是五阴的存在,本身就是苦,和涅槃是两回事,这一点是显
然的。
这个就是很大的分歧了,你所认为的终极解脱,只是所谓的没有烦恼,没有贪爱,但是
佛陀所说的终极解脱,是五蕴这种存在形式的彻底熄灭
,绝非简单的所谓没有烦恼,没有贪爱,说涅槃是贪嗔痴的熄灭,这也对,但它仅仅是
方便初学者理解的,并不完整。
涅槃不仅是贪嗔痴的熄灭,还是五蕴的熄灭,后者更为重要,因为五蕴本身就是苦(注
意,五蕴=五取蕴),涅槃是苦灭,所以五蕴必须要灭
。
从解脱者自己的角度来说,如果他只为自己考虑,那么任何解脱者在证悟阿罗汉,证悟
解脱之后,都会立即让色身死亡,入涅槃界。三界一刻
都不会想留的。(佛陀最初也是如此,只是被梵天劝请,而留下来讲法)
为什么还要保持色身,主要还是为了护持弘扬佛法。这本身就是一种牺牲,一种对众生
的爱。
经典当中自杀的阿罗汉不是几位,而是大量,尤其佛陀入灭之前,自杀的阿罗汉有好几
百,而且还是集体自杀,这些对于普通人很难理解,但
是如果真正明白了佛法,就会理解为什么这样的。
真正的佛法,世人确实很难理解接受的。 |
|
c***h 发帖数: 2262 | 21
」。
SeeU法友, 你认为阿罗汉五取蕴没灭没断吗? |
|
f********4 发帖数: 253 | 22 runsun的观点才是南传主流吧……你听说哪个法师说佛陀阿罗汉没有五取蕴了,佛身还
被认为是有漏的呢……你为什么这么相信自己的理解没有问题呢…… |
|
i********7 发帖数: 808 | 23 应该是杂阿含和相应部,仔细对照后,
整理出相应于这两部经共说的道次第 |
|
S**U 发帖数: 7025 | 24 摄论说∶
涅盘毫无贪瞠痴,也毫无一切有为法(五蕴)。
在我们的想法里,这两个范围不同吧。
阿罗汉体验涅盘,毫无贪瞠痴,但活著时还有五蕴呀。
如果解释为∶阿罗汉体验涅盘时,自己体验到没有五蕴(心经说的五蕴皆空),别人看
还有,似乎可通。
224; |
|
i********7 发帖数: 808 | 25
请问你认为现世解脱是否等于涅槃?
另外,依照你刚才提到的阿罗汉体验到没有五蕴,就是体验到没有这个身心
身心已经没有,不知道用什么去体验这个经验?
承认有离开身心的神识或者类似的概念?或者涅槃从苦的熄灭定义变成一种存在?
因为这种说法,难以避免要澄清这些,再说阿罗汉以涅槃为所缘,
在有身心时便要开始对涅槃所缘,最后达到涅槃定,得涅槃境界,既然认为五蕴与涅槃
排斥,
那么如何用五蕴去缘涅槃?
再则出定时,如果五蕴都已经彻底灭去了,是什么让涅槃定结束?
如果认为在入涅槃定的涅槃,确实是五蕴灭尽
那么这个涅槃内涵与所谓的无余涅槃是一样的
既然也是五蕴灭尽的涅槃,为什么最后还能回到五蕴的世界?
既然已经入了涅槃,五蕴也已经灭尽,而且阿罗汉也已经没有贪
为什么又会从涅槃退转?
还有南传讲干观者,慧解脱,没有定,是如何达到有余涅槃?
对于这个理论,我疑惑真的非常多
你在讲阿罗汉体验到没有五蕴时,引用心经中说五蕴皆空为支持论据
所以你是认为五蕴为空的意思是五蕴不存在? |
|
i********7 发帖数: 808 | 26 还有一个疑问,失去意识,昏厥的人,
在醒来后完全不知道刚才发生过什么
在这期间完全感觉不到五蕴,对于他来说是否五蕴也灭尽了
他也入了涅槃,体验了涅槃的境界? |
|
c***h 发帖数: 2262 | 27
本来也很好,
但是没有纯修阿含(不依南传)的阿罗汉出面与南传共同商议定案,可能有点难。
即使南北传阿罗汉出面商议,大原则大方向,应该可以定,这点相信南北传一致。
一些细节比较难定。
我认为南传清净道论的修行方式,也是许多南传阿罗汉的综合意见,
是一种方法,但应该不是唯一的方法。
上次就发现,空三昧、无相三昧、无所有三昧,
杂阿含与相应部居然不一样。
北传杂阿含是先有空三昧,再有无相三昧,最后才有无所有三昧
看起来似乎有点像三果之后的次第到达阿罗汉果的过程。
南传相应部是三者是一体三面,没有先后,只是进入阿罗汉果的方式不同。
这点就麻烦大了。
有余涅盘、无余涅盘的解释,南北传也不同。
南传,据SeeU法友提醒,南传阿含没提到有余涅盘、无余涅盘,
我查一下,果真没提到。应该是”论”提的解释?
南传阿含没提,“论”提,就弱了,
就有可能有余涅盘、无余涅盘是后代流行语,非佛陀原始说法,
南传”论”里,因为有这个词在流行,自己解释,自己理论自圆其说就好。
北传阿含提,增ㄧ阿含解释有余涅盘是没有贪爱、无余涅盘是十结尽解。
北传阿含提,就强了,解释权应该在北传。
且应该只针对北传阿含自己的内容,自... 阅读全帖 |
|
i********7 发帖数: 808 | 28 我觉得说自己是阿罗汉,或者别人讲某人是阿罗汉,我们听就好
至于是否相信,还是要谨慎,还是要回到经文,这才不会导致依人不依法
如果一个阿罗汉以为所有的事物是生了,毁灭了,又生了,又毁灭了,
这种刹那生,刹那灭的观点,那么这个修行者,与世俗人的思维方式是一样的
还不知道什么五阴集的真正意思
也不知道什么是五阴灭的真正意思,都只是字面上的通俗理解
如果连这个都还不知道,不要说阿罗汉
连知见清净都还没有,这样说很直接,但是事实上就是这样
依论或依人,不看杂阿含和相应部的法友们可能很难接受这个
关于有余涅磐和无余涅磐,在杂阿含经文里面,我大概记得就看过几次
提到般涅磐而已。印象中好像根本就没有提到有余涅磐的事情
只所以在杂阿含里会看到般涅磐,这种似乎隐含承认有余涅磐的词,
可能是因为有部被分别说部影响,分别说部的势力在当时是最大的,是皇家僧团
但毕竟有部是经师的传承,对圣教量还是比较尊重,所以就用了这个流行词,
但是并没有因为这个词,进一步“污染”圣教量 |
|
i********7 发帖数: 808 | 29
:但是没有纯修阿含(不依南传)的阿罗汉出面与南传共同商议定案,可能有点难。
:即使南北传阿罗汉出面商议,大原则大方向,应该可以定,这点相信南北传一致。
:一些细节比较难定。
纯修阿含经的修行人,当然有,在南传国家有,在我们华人里面也有
至于是不是阿罗汉,我们就不要执著了,称为阿罗汉的也不见得就是阿罗汉
如果是依据经文,按照法来讨论法,就真的可以讨论,但是你也知道
这个有多难,除非双方真的是很好很好的修行人,真的只为法,不牵扯人
:我认为南传清净道论的修行方式,也是许多南传阿罗汉的综合意见,
:是一种方法,但应该不是唯一的方法。
在这个世间修行的方法太多了,但是不同的方法不见得能殊途同归
:上次就发现,空三昧、无相三昧、无所有三昧,
:杂阿含与相应部居然不一样。
如果真的是三果以后修的,那么这篇经文就是讲过三果的圣人
三果的境界,以及他/她的经验,我们是难以体验
对于教导他们如何通向四果的开示,我们连初果都没有人的真的能理解吗?
:北传阿含提,增ㄧ阿含解释有余涅盘是没有贪爱、无余涅盘是十结尽解。
:北传阿含提,就强了,解释权应该在北传。
用南传和北传来讲阿含可能真的容易让人有误会
以为... 阅读全帖 |
|
i********7 发帖数: 808 | 30 我以为你会就我对SeeU法友的回复展开一些讨论呢
SeeU法友提到跑日的一些观点,我一直以来就对他的这些观点有疑问 |
|
S**U 发帖数: 7025 | 31 Theravada abhidhamma doesn't explain it this way at all.
For 失去意识,昏厥的人, bhavanga-citta still arises, that takes as the
object the last object regognized in previous life (i.e. death citta). So he
is not experiencing 涅盘.
http://www.dhammawiki.com/index.php?title=Bhavanga-citta |
|
S**U 发帖数: 7025 | 32 I think an analogy may help to explain the issue of Nibbana.
As the sutra says, Nibbana transcends worldly affairs. If the world is a box
, Nibbana is outside the box. You can't describe what's outside the box
properly with the language or thinking inside the box. It would seem
paradoxical.
For the sake of argument, let's suppose ants live in a two dimensional world
ants see something, it must appear on the horizon initially, and move closer
or further away. Now you put a sugar cube on the table... 阅读全帖 |
|
i********7 发帖数: 808 | 33 那我就不知道这些禅师是否有经验过失去意识,昏厥
因为那些人都一致讲述,中间什么都不知道,
连想,受,念都没有了,那个时候,如果说禅定,就应该是想受灭尽定的状态了
如果我没有记错,南传不是说入想受灭尽定就是体验涅磐吗?
如果他们经验到的是涅磐,为什么还会再回来?是什么让他们再回来?
如果他们已经是阿罗汉,五阴也已经灭尽,贪爱也断尽,为什么会从涅磐回来?
he |
|
i********7 发帖数: 808 | 34 谢谢你的比喻,只是觉得,如果是一套理论和或者系统,
最低要求,至少要能自圆其说,
提醒一下,这个比喻很容易被上帝论的人,拿过去用,
甚至任何不能自圆其说的理论拿去用 :)
不过很同意你最后一句话,不需要在一棵树上吊死
反正这个涅磐离我们还很遥远,个人只是看不过那些论师拿这个涅磐大作文章
留下对佛法的祸害,比如容易给外道在佛教中混迹的机会
box
world
closer
look
it |
|
S**U 发帖数: 7025 | 35 bhavanga-citta is very subtle. That's why when they recall, 中间什么都不知道
. This doesn't mean their interpretation of experience is correct.
One way is for a person with mind reading ability to observe another one
that has fainted. Another way is for a fainted person with the super-normal
power of recollection of past lives to recall what happened.
灭尽定 is something every school has to explain, and they do AFAIK.
On a general note, Buddhism has a history of 2500 years, and most Buddhist
theories you'... 阅读全帖 |
|
i********7 发帖数: 808 | 36
他们都已经连想,受,念都停止了,相当于这种定的情况了,如果在初禅,二禅都能观
到的,
那些更厉害的定,是否就更没有问题觉察到了?我不清楚,只是推测。
这个我同意,甚至于论师们禅坐中的体验的解释,也可以存疑。体验与解释不见得相同。
只是觉得,涅磐竟然是外道也可以的灭尽定就可以搞定,实在降低了
佛陀的智慧,感觉佛陀基本上就是忽悠人的,呵呵
would
我提出的质疑也算是有点根据吧?没有的话,大家也是可以纠正的,
不是无缘无故不满意吧。。。,
现代人和以前的人想法,眼界什么的,也不见得相同,毕竟现代的资讯比之前发达很多
思维也更加开放,不会再惧怕权威
之前的人,在那样的历史条件下,思想受到局限,也是有可能的 |
|
i********7 发帖数: 808 | 37 不过我非常同意你说的,大部分的系统都能自圆其说。
只是跑日提出的新观点,还需要时间来变成自圆其说的系统 :)
我这样是不是在“助纣为虐”呢?哈哈~~~~~~ |
|
i********7 发帖数: 808 | 38 我对南传阿罗汉体验涅磐目前就一个疑问:
如果他们经验到的是涅磐,为什么还会再回来?是什么让他们再回来?
如果他们定义涅磐为烦恼的灭尽,不包括身苦,
那么为什么要入涅磐定,平时就已经是涅磐了阿?
如果他们认为涅磐是色阴也灭尽
那么阿罗汉们入涅磐,五阴也已经灭尽,贪爱也断尽,为什么会从涅磐回来?
这个体验涅磐真的很诡异。 |
|
S**U 发帖数: 7025 | 39 You are mixing 灭尽定 with 无想定.
外道可以无想定.
灭尽定 can only be experienced by non-returner or arahants.
同。 |
|
i********7 发帖数: 808 | 40 你不说我还真不知道这件事情,我不记得自己看过这样的杂阿含经文,或者相应部
大德有时间的话,引出来和我分享一下
不过我记得有一篇杂阿含经的经文,
“我以諸行漸次寂滅故說;以諸行漸次止息故說:一切諸受悉皆是苦”
说到想受灭尽定也是因为这样所以也是苦
不知道南传怎么把它整成涅磐的。 |
|
c***h 发帖数: 2262 | 41
这的确是个问题,谁是阿罗汉?
大乘有些人自己说自己是阿罗汉,很多还说自己超越阿罗汉,我们就不予讨论。
北传回归阿含时间很短,习阿含时间很短,
到底依阿含而修,某比丘谁修的怎样了,也不清楚,只有观其言行。
依经解释那当然是必然的先决条件,
但因为依经解释,个别法师解释多少有些不同,
甚至连萧平实都出面解释阿含了,
阿罗汉之所以成为阿罗汉,除了言行,还有对阿含的论述解释是合理的,大家信服,
是经过自己实修而得到的解释,这个比没有实修依经而解释的确让人信服。
针对这点,而希望有阿罗汉出现。
为了弥补这个缺点,北传能出几位依阿含而修的阿罗汉,出来澄清大家的疑问,
这也是不错的弥补方法。不过这也要等一段时间。
比较大的修行次第,应该还不用阿罗汉出面,南北传习阿含者相信是共通的。
但是大到多大而没有争议,小到多少开始有争议,这就是问题了。
像你说的集灭,
我认为是common sense, 就是苦之集,苦之灭
包含色集(对色的贪爱的形成)、色灭(对色的贪爱的消失)
受集、受灭 …
与 生灭的”灭”,完全不同概念。
不过,有些人有可能搞错,以为生灭的”灭”,与集灭的”灭”,是一回事。
就可能对”... 阅读全帖 |
|
c***h 发帖数: 2262 | 42
目前只能在乱中学习,螺旋向上,
向不同的有阿含修行经验的法师请教,
自己也多思考,多比对,探究原始阿含。
另一方面也参考南传,
不过有些细节难传解释起来确实有差异,可整体修行原则看来差异不大。 |
|
c***h 发帖数: 2262 | 43
那当然,我所指是依杂阿含与相应部的原则与方法而修行的方法。
这应该是所有习阿含的人的共同认知。
不过习南传者可能会较坚持南传的说法。
北传习阿含者比较没负担,看起来不限制于南传说法,较容易探究原始阿含,
像你我就是。
修行方法多少有点差异,可只要依杂阿含与相应部的原则,
有争议也只能互相参考,暂时择一而行,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了。 |
|
|
S**U 发帖数: 7025 | 45 I'd be careful with that attitude. It can be a form of conceit: I'm smarter/
more informed than others. I know better, and you don't.
The Buddha has warned monks about that attitude in SA/SN.
Being confrontational often comes with anger, and anger is against the
purpose of dharma. Authority exists only in the mind, and you can let go of
attachment to authority without being confrontational. When the
authority seems larger than life, very real, threatening, very powerful,
people feel the need to... 阅读全帖 |
|
i********7 发帖数: 808 | 46 谢谢法友善意的提醒
只是不太明白“思想更加开放,不再害怕权威”
与法友所讲的觉得自己更好有什么关系
可能被解读成。。。,我不知道你是怎么解读的,
不再害怕就是,不会觉得权威就是绝对的
就算自己有不同的看法,也认为一定是自己错,
一定是权威对,为什么?因为人家是权威。
一个问题,在几千年来都没有提,
自己提一定就是自己的错,因为权威一定是对的,而且经过
几年千的来权威的认证?对方是对的,不应该因为对方是权威,
反而应该是就事论事的论证,任何人都可以提出自己的见解
以上的开展就是我指的,“思想更加开放,不再害怕权威”
对不起,我不知道法友是在哪里受的教育,
我的成长背景鼓励我从不同的角度看权威提出的观点
从小就被教育critical thinking,不管对方是贫民百姓,还是权威figure
但是没有被教育自己就是对的,就是好的。
不知道我一系列的疑问,是否对法友您造成了一些压力?
对不起,因为我觉得你是经得起这样的交流的,所以才会这么不保留的提出问题
这里大概也就只有几个人是可以这样子的。。。
讲到知道更多,这和知道更多没有关系,只是针对大家都已经知道的内容有不同看法
不同切入点而以。倒... 阅读全帖 |
|
f********4 发帖数: 253 | 47 不迷信权威完全没有任何问题,不过当很多对某件事的理论和实践都非常了解的人,他
们的观点与自己这样对理论和实践都不是很了解的人冲突的时候,一般而言至少应该先
努力提升自己的理论实践水平,等到有真正充足可靠的证据的时候再来提出反对意见比
较好吧…… |
|
i********7 发帖数: 808 | 48
我想这确实是个难题
因为当自己的理论和实践都比较浅的时候
是难以判断权威的理论和实践是否符合古老经文的共说
如果跟着他们的理论和实践学了,很大的可能性就是
从他们的角度读经文,甚至可能经文也不读了,如果是泰国森林派的话
缅甸都是重论,似乎很少有法师通经的,我指的是研究经法的
(也没发现缅甸的法师鼓励学人读经,重视经,如果有法友发现
请不要吝啬分享哦,我们这里很需要这样的法师,至少我蛮需要,呵呵)
然后在这个过程中reinforce他们的理论和实践
真的从旁观者来审视就比较不容易了
要出来这个圈似乎就难了
但是如果没有其他类型的善知识,我们似乎也没有其他选择
所以古老的经文会在这样的年代越发可贵
所以会是一个难题。 |
|
|
r****n 发帖数: 8253 | 50 阿罗汉的日常生活没有贪嗔痴。
不会,只要有意识的存在,就不可能以涅槃为所缘。就不是真正意义的涅槃。
阿罗汉没。
五蕴彻底熄灭的涅槃,是佛陀所指向的终极目标,佛法是否定了五蕴这种不圆满的存在
形式(苦),指出另外一种圆满的存在形式,就是涅槃。
那种没有贪嗔痴的日常生活状态,根本就不是佛陀的终极追求。如果佛陀没有度众的任
务,他在证悟后,会立刻让色身死亡,入涅槃界。实际佛陀本来也是这样的,只是被梵
天劝请而留了下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