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 发帖数: 38403 | 1 百度
晋国的大夫范氏灭亡的时候,有个老百姓得到一只钟,想要把它背走。只是钟太大,没
法背。于是就用锤去把它打碎,这样钟又轰轰地响起来,那个老百姓怕别人听到响声来
抢这只钟,赶忙把自己的耳朵堵起来,以为自己听不见,别人也就听不见了。
春秋时侯,晋国贵族智伯灭掉了范氏。有人趁机跑到范氏家里想偷点东西,看见院子里
吊着一口大钟。钟是用上等青铜铸成的,造型和图案都很精美。小偷心里高兴极了,想
把这口精美的大钟背回自已家去。可是钟又大又重,怎么也挪不动。他想来想去,只有
一个办法,那就是把钟敲碎,然后再分别搬回家。
小偷找来一把大大锤,拼命朝钟砸去,咣的一声巨响,把他吓了一大跳。小偷着慌,
心想这下糟了,这种声不就等于是告诉人们我正在这里偷钟吗?他心里一急,身子一下
子扑到了钟上,张开双臂想捂住钟声,可钟声又怎么捂得住呢!钟声依然悠悠地传向远
方。
他越听越害怕,不同自由地抽回双手,使劲捂住自已的耳朵。“咦,钟声变小了,听
不见了!”小偷高兴起来,“妙极了!把耳朵捂住不住就听不进钟声了吗!”他立刻找
来两个布团,把耳朵塞住,心想,这下谁也听不见钟声了。于是就放手砸起钟来,一下
一下,钟声... 阅读全帖 |
|
j****7 发帖数: 667 | 2 成汤的权力是和平地从他父亲“癸”的手中继承而来,没有什么政变之类的故事。可是
令人特别注目的是,成汤所推翻的邪恶统治者夏桀,居然名字中也有一个“癸”字,叫
“履癸”,真是让人不能不想桀——履癸其实就是成汤的父亲癸。《吕氏春秋-慎大览-
慎大》中记有:“汤立为天子,夏民大说,如得慈亲,朝不易位,农不去畴,商不变肆
,亲鄔如夏。”这是指汤从其父手中接权当天子才对,而不能说成从夏桀手中接权。
http://bbs.tianya.cn/post-no05-128743-1.shtml |
|
l*********n 发帖数: 1 | 3 上初中的时候,第一天去报到,看到边上坐着一个
pp的小女生。老师布置作业,练钢笔字。
于是我拿出字帖开始写,第一篇是《刻舟求剑》。
伊跑来跑去的时候路过我的桌子,指着我的字帖,
笑嘻嘻地说:“哇,刻舟求剑·吕氏春秋啊……”
事隔多年以后,多少人和我说的第一句话我都不记
得了,唯独这一句,当时的情形我还记得很清楚。
等到我上大学的时候,这个当年pp的小女生出落得
越发说不尽的pp,于是成了我女朋友。
一起在北京压了几年马路,逛了几年校园,直到最
后来了美国以后因为各种原因分的手,想起来当年
说的话,可谓一语成谶。“刻舟求剑”…… |
|
d******9 发帖数: 37 | 4 孤陋寡闻,第一次知道吕氏春秋里面有关于养生的内容。
谢谢! |
|
|
b*******n 发帖数: 1267 | 6 春秋战国文体源流考略
──兼谈《国语》《左传》的史料来源和成书情况
张 岩
《左传》是编年史,《国语》是国别史,二者史料价值相近,是后人了解春秋时期历史
情况的基本依据。笔者注意到,在《国语》和《左传》中存在着一些特征分明的 “典
型文体”,是由一些相对独立的记事单元构成。这些“文体”与商代甲骨卜辞的“辞格
”相似,有着特定的内容和体式。由此可以引发两个问题。第一,这些典型文体的性质
及其源流情况。第二,从文体分析的角度来考察《国语》《左传》的史料来源和成书情
况。
一.《国语》《左传》中的典型文体
《国语》凡二十一卷,内分八个部分,周语三卷,鲁语二卷,齐语一卷,晋语九卷,郑
语一卷,楚语二卷,吴语一卷,越语二卷。在八个部分之间,存在一些比较明显的互异
之处。在篇幅方面,晋语最长,其长度略少了另外七个部分的总和;郑语最短,仅为晋
语的二十分之一。在年代方面,周语最早。在体裁方面,齐语通篇的连贯性最好,郑语
次之。在内容方面,吴语和越语均以吴越相争为主要记述对象,二者的重复之处最多。
在追叙古史以及对礼乐文化和制度的论述方式上,八个部分之间也存在明显的不平衡现
象。
一部史书的编写,至少...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7 【 以下文字转载自 talk 讨论区 】
发信人: feilu (HI), 信区: talk
标 题: 乐舞(上)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at Jan 13 01:12:40 2018, 美东)
神传文化中的乐舞(上)
文/道生
明朝仇英的《吹箫引凤图》
“乐”是中华文化中历史最为悠久的一部分。据上古文献记载,中华文明诞生之初,便
伴随着礼乐教化,它是中华文明的源头之一,贯穿着中华文明的始终,起着至关重要的
作用。
一、探源
“乐”是指什么呢?在古时候,“乐”并不是指我们今天这种狭义的音乐,而是包含了
诗词、音乐、舞蹈这三个方面的内容,内涵博大精深。
比如我们现在知道,中国最古老的诗歌总集是《诗经》,其中所流传下来的都是古体诗
,共三百多首。其实在上古时,《诗经》中的诗全部是用来歌唱、演奏的,这与宋词与
元曲等一样。其实这些不只是用来歌唱的,它们往往还配有舞蹈,可以载歌载舞。比如
演奏《周颂·维清》时,一般都要跳“象舞”这种舞蹈。只是曲调与舞蹈都在历史中失
传了,现在流传下来的只剩下这些文字诗词了。
不只是中国,在西方文明的摇篮――古希腊文明中,也是诗歌、音乐、舞蹈三位一...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8 来自主题: RuralChina版 - 乐舞(上) 【 以下文字转载自 talk 讨论区 】
发信人: feilu (HI), 信区: talk
标 题: 乐舞(上)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at Jan 13 01:12:40 2018, 美东)
神传文化中的乐舞(上)
文/道生
明朝仇英的《吹箫引凤图》
“乐”是中华文化中历史最为悠久的一部分。据上古文献记载,中华文明诞生之初,便
伴随着礼乐教化,它是中华文明的源头之一,贯穿着中华文明的始终,起着至关重要的
作用。
一、探源
“乐”是指什么呢?在古时候,“乐”并不是指我们今天这种狭义的音乐,而是包含了
诗词、音乐、舞蹈这三个方面的内容,内涵博大精深。
比如我们现在知道,中国最古老的诗歌总集是《诗经》,其中所流传下来的都是古体诗
,共三百多首。其实在上古时,《诗经》中的诗全部是用来歌唱、演奏的,这与宋词与
元曲等一样。其实这些不只是用来歌唱的,它们往往还配有舞蹈,可以载歌载舞。比如
演奏《周颂·维清》时,一般都要跳“象舞”这种舞蹈。只是曲调与舞蹈都在历史中失
传了,现在流传下来的只剩下这些文字诗词了。
不只是中国,在西方文明的摇篮――古希腊文明中,也是诗歌、音乐、舞蹈三位一...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9 【 以下文字转载自 talk 讨论区 】
发信人: feilu (HI), 信区: talk
标 题: 乐舞(上)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at Jan 13 01:12:40 2018, 美东)
神传文化中的乐舞(上)
文/道生
明朝仇英的《吹箫引凤图》
“乐”是中华文化中历史最为悠久的一部分。据上古文献记载,中华文明诞生之初,便
伴随着礼乐教化,它是中华文明的源头之一,贯穿着中华文明的始终,起着至关重要的
作用。
一、探源
“乐”是指什么呢?在古时候,“乐”并不是指我们今天这种狭义的音乐,而是包含了
诗词、音乐、舞蹈这三个方面的内容,内涵博大精深。
比如我们现在知道,中国最古老的诗歌总集是《诗经》,其中所流传下来的都是古体诗
,共三百多首。其实在上古时,《诗经》中的诗全部是用来歌唱、演奏的,这与宋词与
元曲等一样。其实这些不只是用来歌唱的,它们往往还配有舞蹈,可以载歌载舞。比如
演奏《周颂·维清》时,一般都要跳“象舞”这种舞蹈。只是曲调与舞蹈都在历史中失
传了,现在流传下来的只剩下这些文字诗词了。
不只是中国,在西方文明的摇篮――古希腊文明中,也是诗歌、音乐、舞蹈三位一...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10 【 以下文字转载自 talk 讨论区 】
发信人: feilu (HI), 信区: talk
标 题: 乐舞(上)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at Jan 13 01:12:40 2018, 美东)
神传文化中的乐舞(上)
文/道生
明朝仇英的《吹箫引凤图》
“乐”是中华文化中历史最为悠久的一部分。据上古文献记载,中华文明诞生之初,便
伴随着礼乐教化,它是中华文明的源头之一,贯穿着中华文明的始终,起着至关重要的
作用。
一、探源
“乐”是指什么呢?在古时候,“乐”并不是指我们今天这种狭义的音乐,而是包含了
诗词、音乐、舞蹈这三个方面的内容,内涵博大精深。
比如我们现在知道,中国最古老的诗歌总集是《诗经》,其中所流传下来的都是古体诗
,共三百多首。其实在上古时,《诗经》中的诗全部是用来歌唱、演奏的,这与宋词与
元曲等一样。其实这些不只是用来歌唱的,它们往往还配有舞蹈,可以载歌载舞。比如
演奏《周颂·维清》时,一般都要跳“象舞”这种舞蹈。只是曲调与舞蹈都在历史中失
传了,现在流传下来的只剩下这些文字诗词了。
不只是中国,在西方文明的摇篮――古希腊文明中,也是诗歌、音乐、舞蹈三位一...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11 神传文化中的乐舞(上)
文/道生
明朝仇英的《吹箫引凤图》
“乐”是中华文化中历史最为悠久的一部分。据上古文献记载,中华文明诞生之初,便
伴随着礼乐教化,它是中华文明的源头之一,贯穿着中华文明的始终,起着至关重要的
作用。
一、探源
“乐”是指什么呢?在古时候,“乐”并不是指我们今天这种狭义的音乐,而是包含了
诗词、音乐、舞蹈这三个方面的内容,内涵博大精深。
比如我们现在知道,中国最古老的诗歌总集是《诗经》,其中所流传下来的都是古体诗
,共三百多首。其实在上古时,《诗经》中的诗全部是用来歌唱、演奏的,这与宋词与
元曲等一样。其实这些不只是用来歌唱的,它们往往还配有舞蹈,可以载歌载舞。比如
演奏《周颂·维清》时,一般都要跳“象舞”这种舞蹈。只是曲调与舞蹈都在历史中失
传了,现在流传下来的只剩下这些文字诗词了。
不只是中国,在西方文明的摇篮――古希腊文明中,也是诗歌、音乐、舞蹈三位一体、
不可分割的。诗歌诞生的同时,其曲调便产生了,游吟诗人们边弹奏边吟唱着,同时舞
蹈也相伴而生。
《毛诗序》是古人为《诗经》作的序,里面有一句话这样说道:情感在心中生成、激荡
,情不自禁,便会通过言语表达出来...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12 一、探源
“乐”是中华文化中历史最为悠久的一部分。据上古文献记载,中华文明诞生之初,便
伴随着礼乐教化,它是中华文明的源头之一,贯穿着中华文明的始终,起着至关重要的
作用。
那么“乐”是指什么呢?在古时候,“乐”并不是指我们今天这种狭义的音乐,而是包
含了诗词、音乐、舞蹈这三个方面的内容,内涵博大精深。
比如我们现在知道,中国最古老的诗歌总集是《诗经》,其中所流传下来的都是古体诗
,共三百多首。其实在上古时,《诗经》中的诗全部是用来歌唱、演奏的,这与宋词与
元曲等一样。其实这些不只是用来歌唱的,它们往往还配有舞蹈,可以载歌载舞。比如
演奏《周颂·维清》时,一般都要跳“象舞”这种舞蹈。只是曲调与舞蹈都在历史中失
传了,现在流传下来的只剩下这些文字诗词了。
不只是中国,在西方文明的摇篮――古希腊文明中,也是诗歌、音乐、舞蹈三位一体、
不可分割的。诗歌诞生的同时,其曲调便产生了,游吟诗人们边弹奏边吟唱着,同时舞
蹈也相伴而生。
《毛诗序》是古人为《诗经》作的序,里面有一句话这样说道:情感在心中生成、激荡
,情不自禁,便会通过言语表达出来;如果言语还不足以表达情感时,便会发出嗟叹;
当嗟叹也不...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13 【 以下文字转载自 talk 讨论区 】
发信人: feilu (HI), 信区: talk
标 题: 乐舞(上)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at Jan 13 01:12:40 2018, 美东)
神传文化中的乐舞(上)
文/道生
明朝仇英的《吹箫引凤图》
“乐”是中华文化中历史最为悠久的一部分。据上古文献记载,中华文明诞生之初,便
伴随着礼乐教化,它是中华文明的源头之一,贯穿着中华文明的始终,起着至关重要的
作用。
一、探源
“乐”是指什么呢?在古时候,“乐”并不是指我们今天这种狭义的音乐,而是包含了
诗词、音乐、舞蹈这三个方面的内容,内涵博大精深。
比如我们现在知道,中国最古老的诗歌总集是《诗经》,其中所流传下来的都是古体诗
,共三百多首。其实在上古时,《诗经》中的诗全部是用来歌唱、演奏的,这与宋词与
元曲等一样。其实这些不只是用来歌唱的,它们往往还配有舞蹈,可以载歌载舞。比如
演奏《周颂·维清》时,一般都要跳“象舞”这种舞蹈。只是曲调与舞蹈都在历史中失
传了,现在流传下来的只剩下这些文字诗词了。
不只是中国,在西方文明的摇篮――古希腊文明中,也是诗歌、音乐、舞蹈三位一... 阅读全帖 |
|
i***s 发帖数: 39120 | 14 吕思勉(资料图)
严耕望称钱穆、陈垣、陈寅恪与吕思勉为“史学前辈四大家”已广为人知,严氏在其《通贯的断代史家》一文中又称许吕思勉“贯通”的特点亦为人广泛征引,吕氏著述之多、范围之广又为四人之冠,“贯通”二字当为定论已无疑义。而吕氏著述又与当时风气不合,亦是事实。由于机缘遇合,2008年顷,我有幸成为吕氏著作《中国文化思想史九种》(《吕思勉文集》之一种)的责任编辑,在细读《九种》之时,时时感叹他读得真细。吕氏“执微”的特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撰文略加评介,谨表晚辈景仰之情。
当日风气
“四家”之中,“二陈”对新材料之使用最为重视。海宁王国维取地下之实物与纸上之遗文互相释证,陈寅恪继而大倡“一时代之学术必有其新材料与新问题”,开风气之先。又言“取用此材料以研求问题,则为此时代学术之新潮流。治学之士得预于此潮流者,谓之预流,其未得预者,谓之未入流。此古今学术之通义,非彼闭门造车之徒,所能同喻者也”。截钉斩铁,与先生平日语气不同,表示对治学要运用新材料这一点的强调。后傅斯年“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材料”成一时名言,风气遂成。而其间新会陈援庵以其《元也里可温考》及《摩尼教入中国考》二文对... 阅读全帖 |
|
a*****y 发帖数: 33185 | 15 秦王朝建立过程中复辟与反复辟的斗争
——兼论儒法论争的社会基础
罗思鼎
《人民日报》(1973.11.14)
秦王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秦始皇所建立的封建统一事业,以及他所采
取的一系列政治措施,都不能单纯归结于偶然的原因,而是当时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结
果。
毛主席在《矛盾论》中指出:研究事物发展过程中的矛盾运动,必须注意“在过程
发展的各个阶段 中,也有其特点”。秦国从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开始于秦孝公,
完成于秦始皇,其间整整经历了七代国君。在这一百五十年中间,充满着激烈的变法与
反变法、 复辟与反复辟的斗争。秦始皇由于适应了封建制一定要代替奴隶制的社会发
展趋势,才能“续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①,统一了中国,开创了中国历史上
第 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
“汉承秦制”②,这说明秦所创立的地主阶级专政的封建主义的社会制度是逆转不
了的。研究中国 封建社会的历史,批判尊儒反法思潮,必须认清儒法论争的社会基础
和秦始皇的历史作用。而要正确认识儒法论争的社会基础和秦始皇的历史作用,就必须
弄清从秦 孝公到秦始皇这一百五十年间复辟和反复辟斗争的历史及其各个阶段的特点。
一
“秦行... 阅读全帖 |
|
a*****y 发帖数: 33185 | 16 【 以下文字转载自 History 讨论区 】
发信人: arthury (弱智儿童欢乐多), 信区: History
标 题: 秦王朝建立过程中复辟与反复辟的斗争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Apr 20 21:15:54 2012, 美东)
秦王朝建立过程中复辟与反复辟的斗争
——兼论儒法论争的社会基础
罗思鼎
《人民日报》(1973.11.14)
秦王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秦始皇所建立的封建统一事业,以及他所采
取的一系列政治措施,都不能单纯归结于偶然的原因,而是当时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结
果。
毛主席在《矛盾论》中指出:研究事物发展过程中的矛盾运动,必须注意“在过程
发展的各个阶段 中,也有其特点”。秦国从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开始于秦孝公,
完成于秦始皇,其间整整经历了七代国君。在这一百五十年中间,充满着激烈的变法与
反变法、 复辟与反复辟的斗争。秦始皇由于适应了封建制一定要代替奴隶制的社会发
展趋势,才能“续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①,统一了中国,开创了中国历史上
第 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
“汉承秦制”②,这说明秦所创立的地主阶级专政的封建主义的社会... 阅读全帖 |
|
L******e 发帖数: 651 | 17 1.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 2.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中庸)
3.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礼记)
4.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
5.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礼记)
6.苛政猛于虎。(礼记)
7.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易经)
8.满招损,谦受益。(尚书)
9.为山九仞,功亏一篑。(书经)
10.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家经)
11.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礼记)
12.知耻近乎勇。(礼记)
13.文武之道,一张一弛。(礼记)
14.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远。(易经)
15.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书经)
16.礼尚往来,来而不往非礼也。(礼记)
17.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两耳塞豆,不闻雷霆。(冠子)
18.放之四海而皆准。(礼记)
19.皇皇不可终日。(礼记)
20.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书经)
21.口惠而实不至,怨灾及其人。(礼记)
2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
2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
2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25.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论语)
26.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论语)
27.君子坦荡荡... 阅读全帖 |
|
d*****g 发帖数: 1616 | 18 http://theory.jschina.com.cn/a/200904/t32280.shtml
摘要:顾颉刚及其领导的“古史辨”派,曾经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左右史坛,风靡
一时。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史学研究的发展和出土文物的丰富,人们对疑古史学有了新
的认识。本文即剖析顾颉刚疑古思想提出的背景和目的,抽出其有代表性的十大论点进
行探讨,评价它的成就和影响。
关键词:顾颉刚;疑古思想;古史;伪史
作者简介:杨善群(1937-),男,上海人,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研
究。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一个以“疑古”为旗帜的“古史辨”派在史坛崛起,其领导人
物顾颉刚被称为“疑古大师”[1]。从1926到1941年,《古史辨》共出版了七册九本
(第七册分为上中下三本),洋洋数百万言,人们称其为“疑古文献的大成”[2],
在史坛上掀起一股巨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史学研究的迅速发展,特别是地下文物—
—有关的古籍竹简、帛书不断出土,人们对“古史辨”派的疑古思想有了新的认识,需
要对《古史辨》的成败得失重新进行评价和总结,对它的经验和教训进行检查和反思,
以利于史学研究的进一步健康发展。正如已... 阅读全帖 |
|
a*****y 发帖数: 33185 | 19 先秦百家学说开放分类:文化
目录
1 概况
2 儒家
3 墨家
4 法家
5 名家
6 阴阳家
7 纵横家
8 杂家
9 农家
10 小说家
11 参考资料
先秦百家学说 - 概况
先秦百家学说
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作品:《孔子》、《孟子》、《荀子》
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作品:《道德经》、《庄子》
墨家,代表人物:墨子。作品:《墨子》
法家,代表人物:韩非、李斯。作品:《韩非子》
名家,代表人物:邓析、惠施、公孙龙和桓团。作品:《公孙龙子》
阴阳家,代表人物:邹衍
纵横家,代表人物:苏秦、张仪。主要言论传于《战国策》
杂家,代表人物:吕不韦
农家,
小说家,
先秦百家学说 - 儒家
先秦百家学说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它以春秋时孔子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
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
,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的一个学术派别。
儒家强调教育的功能,认为重教化、轻刑罚是国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主
张「有教无类」,对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应该进行教育,使全国上下都成为道德高尚的
人。
在政治上,还主张以礼... 阅读全帖 |
|
a*****y 发帖数: 33185 | 20 先秦百家学说开放分类:文化
目录
1 概况
2 儒家
3 墨家
4 法家
5 名家
6 阴阳家
7 纵横家
8 杂家
9 农家
10 小说家
11 参考资料
先秦百家学说 - 概况
先秦百家学说
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作品:《孔子》、《孟子》、《荀子》
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作品:《道德经》、《庄子》
墨家,代表人物:墨子。作品:《墨子》
法家,代表人物:韩非、李斯。作品:《韩非子》
名家,代表人物:邓析、惠施、公孙龙和桓团。作品:《公孙龙子》
阴阳家,代表人物:邹衍
纵横家,代表人物:苏秦、张仪。主要言论传于《战国策》
杂家,代表人物:吕不韦
农家,
小说家,
先秦百家学说 - 儒家
先秦百家学说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它以春秋时孔子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
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
,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的一个学术派别。
儒家强调教育的功能,认为重教化、轻刑罚是国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主
张「有教无类」,对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应该进行教育,使全国上下都成为道德高尚的
人。
在政治上,还主张以礼... 阅读全帖 |
|
j****e 发帖数: 12067 | 21 菜九段 于 2005-3-22 14:20:00 发布在 凯迪社区 > 闲话国粹
周赧王三十一年(公元前284年),燕将乐毅辖列国之师的攻齐之役,其时间持续
六年之久,故而在先秦的政治军事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作为战败国,齐国于此期间的存
在状况是怎样的呢?对此,《史记》中有两种较为笼统的提法。按《燕世家》的提法,
即除莒、即墨、聊之外,齐的其余部分皆属燕。《乐毅列传》与《田单列传》的口径较
为统一,齐所有者,仅莒、即墨二城,而没有聊地。这种提法最深入人心,大概是从众
为实的缘故,史学名家全祖望、梁玉绳等都据此判研史料之真伪。另一种提法是《田敬
仲完世家》(以下简称《田齐世家》),称楚与燕共分齐侵地卤器。至田单破燕复国,
《田齐世家》的说法是:“齐故地尽复属齐。”然而,深究于史,就史料所能发现,实
际情况绝非此上述说法所能包容。试论如下。
一、 齐的原有疆域
有关在此役中齐失地的具体情况,《燕世家》称除莒、即墨、聊外,余皆属燕。《
乐毅列传》称:下七十余城以属燕。那么,破齐之前,齐究竟有城多少,史无明证。史
书中专门提到的齐地城邑的具体数字有,楚汉战争时,郦食其伏轼下齐七... 阅读全帖 |
|
O**e 发帖数: 569 | 22 zhihu提问:辣椒没传到中国前 川菜靠什么?
原帖地址:http://www.zhihu.com/question/26890792
排名第一的回答:
by: 王贵霖
题主不二君这个题目的意思,无非是两个要素:辣椒传入以前,古代四川人吃辣么?如
果吃辣的话,用什么作为辣味的调味料,是这样的吧?
古代川人这个概念,实在是过于笼统,这里为了表述方便,时间上就从春秋战国时期开
始,上古时代的蚕丛、柏灌、鱼凫(《华阳国志》)等时期抛开不谈;空间上仅讨论巴
、蜀二地,周围的川西、中南、汉中等地理单元不在这个范围之内。
以下为正文:
----------------------------------------------------------------------------
--------------------------------------------------------------
第一个问题,古代川人吃辣么?
先上结论:最早的川人不吃辣,反而与江浙一带一样喜欢甜食,辛辣味最早在东汉时期
在四川地区出现,在唐代逐渐成熟,在北宋时期出现“川菜”这一菜系。元代至清代初
期,... 阅读全帖 |
|
c*c 发帖数: 2397 | 23 【 以下文字转载自 LeisureTime 讨论区 】
发信人: cxc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信区: LeisureTime
标 题: 余英时:反智论与中国政治传统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Aug 19 14:29:57 2011, 美东)
http://www.historykingdom.com/read-htm-tid-107849.html
反智论与中国政治传统
——论儒、道、法三家政治思想的分野与汇流
一 引 言
中国的政治传统中一向弥漫着一层反智的气氛;我们如果用“自古已然,于今为烈
”这句成语来形容它,真是再恰当不过了。但是首先我们要说明什么叫做“反智”。
“反智论”是译自英文的anti-intellectualism,也可以译做“反智识主义”。“
反智论”并非一种学说、一套理论,而是一种态度;这种态度在文化的各方面都有痕迹
可寻,并不限于政治的领域。中国虽然没有“反智论”这个名词,但“反智”的现象则
一直是存在的。因为这个现象可以说普遍地存在于一切文化之中,中国自然不是例外。
研究这一现象的学者都感到不易给“反智论”下一个清晰的定义... 阅读全帖 |
|
c*c 发帖数: 2397 | 24 【 以下文字转载自 LeisureTime 讨论区 】
发信人: cxc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信区: LeisureTime
标 题: 余英时:反智论与中国政治传统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Aug 19 14:29:57 2011, 美东)
http://www.historykingdom.com/read-htm-tid-107849.html
反智论与中国政治传统
——论儒、道、法三家政治思想的分野与汇流
一 引 言
中国的政治传统中一向弥漫着一层反智的气氛;我们如果用“自古已然,于今为烈
”这句成语来形容它,真是再恰当不过了。但是首先我们要说明什么叫做“反智”。
“反智论”是译自英文的anti-intellectualism,也可以译做“反智识主义”。“
反智论”并非一种学说、一套理论,而是一种态度;这种态度在文化的各方面都有痕迹
可寻,并不限于政治的领域。中国虽然没有“反智论”这个名词,但“反智”的现象则
一直是存在的。因为这个现象可以说普遍地存在于一切文化之中,中国自然不是例外。
研究这一现象的学者都感到不易给“反智论”下一个清晰的定义... 阅读全帖 |
|
c*****1 发帖数: 3240 | 25 ☆─────────────────────────────────────☆
vespers (西瓜很好吃) 于 (Mon Dec 24 23:43:20 2012, 美东) 提到:
这篇文章写得很不错,相当见功力,以虢国为线索,对西周和春秋早期的历史很是梳理
了一番。原文未完,链接如下
http://www.cctvdream.com.cn/bbs/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2
虢国是在西周乃至春秋早期历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的国家。它的兴衰直接关系到周王室
权威的兴衰。然而后人对于虢国的印象却十分模糊,主要停留在三十六计的“假道伐虢
”与成语“唇亡齿寒”之上。《左传》中仅有虢国零碎的记载,不成体系。《史记》中
给陈、杞这样的国家都留有世家,对于虢国这样对周王室来说意义非凡的重要国家却没
有专篇叙述,可见司马迁所看到的史料也是十分有限。
它的创始人名为虢仲、虢叔,是王季的儿子,周文王的弟弟,简称为二虢。相
比周公旦、召公奭、毕公高、太公望吕尚、毛伯郑这些政治明星来说,二虢却显得异常
低调,无论是传统的《尚书》、《逸周书》,还是... 阅读全帖 |
|
c*c 发帖数: 2397 | 26 来自主题: LeisureTime版 - 梁公启超 反智论与中国政治传统
——论儒、道、法三家政治思想的分野与汇流
一 引 言
中国的政治传统中一向弥漫着一层反智的气氛;我们如果用“自古已然,于今为烈
”这句成语来形容它,真是再恰当不过了。但是首先我们要说明什么叫做“反智”。
“反智论”是译自英文的anti-intellectualism,也可以译做“反智识主义”。“
反智论”并非一种学说、一套理论,而是一种态度;这种态度在文化的各方面都有痕迹
可寻,并不限于政治的领域。中国虽然没有“反智论”这个名词,但“反智”的现象则
一直是存在的。因为这个现象可以说普遍地存在于一切文化之中,中国自然不是例外。
研究这一现象的学者都感到不易给“反智论”下一个清晰的定义,不过一般地说,“反
智论”可以分为两个互相关涉的部分:一是对于“智性”(intellect)本身的憎恨和怀
疑,认为“智性”及由“智性”而来的知识学问对人生皆有害而无益。抱着这种态度的
人我们可以叫他做“反智性论者”(anti-intellectualist)。但是在西方,“反智性论
者”和“反理性论者”(anti-rationalist)一方面颇相牵缠,而另一方面又有... 阅读全帖 |
|
c*c 发帖数: 2397 | 27 http://www.historykingdom.com/read-htm-tid-107849.html
反智论与中国政治传统
——论儒、道、法三家政治思想的分野与汇流
一 引 言
中国的政治传统中一向弥漫着一层反智的气氛;我们如果用“自古已然,于今为烈
”这句成语来形容它,真是再恰当不过了。但是首先我们要说明什么叫做“反智”。
“反智论”是译自英文的anti-intellectualism,也可以译做“反智识主义”。“
反智论”并非一种学说、一套理论,而是一种态度;这种态度在文化的各方面都有痕迹
可寻,并不限于政治的领域。中国虽然没有“反智论”这个名词,但“反智”的现象则
一直是存在的。因为这个现象可以说普遍地存在于一切文化之中,中国自然不是例外。
研究这一现象的学者都感到不易给“反智论”下一个清晰的定义,不过一般地说,“反
智论”可以分为两个互相关涉的部分:一是对于“智性”(intellect)本身的憎恨和怀
疑,认为“智性”及由“智性”而来的知识学问对人生皆有害而无益。抱着这种态度的
人我们可以叫他做“反智性论者”(anti-intellectualist)。... 阅读全帖 |
|
c*c 发帖数: 2397 | 28 http://www.historykingdom.com/read-htm-tid-107849.html
反智论与中国政治传统
——论儒、道、法三家政治思想的分野与汇流
一 引 言
中国的政治传统中一向弥漫着一层反智的气氛;我们如果用“自古已然,于今为烈
”这句成语来形容它,真是再恰当不过了。但是首先我们要说明什么叫做“反智”。
“反智论”是译自英文的anti-intellectualism,也可以译做“反智识主义”。“
反智论”并非一种学说、一套理论,而是一种态度;这种态度在文化的各方面都有痕迹
可寻,并不限于政治的领域。中国虽然没有“反智论”这个名词,但“反智”的现象则
一直是存在的。因为这个现象可以说普遍地存在于一切文化之中,中国自然不是例外。
研究这一现象的学者都感到不易给“反智论”下一个清晰的定义,不过一般地说,“反
智论”可以分为两个互相关涉的部分:一是对于“智性”(intellect)本身的憎恨和怀
疑,认为“智性”及由“智性”而来的知识学问对人生皆有害而无益。抱着这种态度的
人我们可以叫他做“反智性论者”(anti-intellectualist)。但是在西方,“反... 阅读全帖 |
|
b*****l 发帖数: 3821 | 29 关于《老子》其人其书
20世纪初年,诸子学勃兴,老子其人其书再度成为学术界关注的中心,特别是二三十年
代古史辨派所发起的疑古思潮,更是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名家大师纷纷加入这场讨论
,结果形成二种不同的观点:一派以胡适、唐兰为代表的“早出论”,认为《老子》在
春秋末年或战国早期就已形成;一派以梁启超、钱穆、冯友兰为代表的“晚出论”,认
为《老子》成书于战国中晚期,顾颉刚甚至持秦汉间说,他说:“《吕氏春秋》……的
作者是很肯引用书的,所引的书是不惮举出它的名目的。……《吕氏春秋》的作者用了
《老子》的文词和大义这等多,简直把五千言的三分之二都吸收进去了,但始终不曾吐
出这是取材于《老子》的。……于是我们可以作一个大胆的假设:在《吕氏春秋》著作
时代,还没有今本《老子》存在。”[28]钱穆意识到老子其人其书的重要性,他说:“
余尝谓老子之伪迹不影,真相不白,则先秦诸子学术思想之系统条贯终不明,其源流派
别终无可言。”但他考证后说:“据其书思想议论及文体风格,盖断在孔子之后。当自
庄周之学既盛,乃始有之。”并认为老子可能是楚人詹何,《老子》产生于《庄子》之
后,《荀子》之前。[29]双方针锋相... 阅读全帖 |
|
b*****l 发帖数: 3821 | 30 关于《老子》其人其书
20世纪初年,诸子学勃兴,老子其人其书再度成为学术界关注的中心,特别是二三十年
代古史辨派所发起的疑古思潮,更是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名家大师纷纷加入这场讨论
,结果形成二种不同的观点:一派以胡适、唐兰为代表的“早出论”,认为《老子》在
春秋末年或战国早期就已形成;一派以梁启超、钱穆、冯友兰为代表的“晚出论”,认
为《老子》成书于战国中晚期,顾颉刚甚至持秦汉间说,他说:“《吕氏春秋》……的
作者是很肯引用书的,所引的书是不惮举出它的名目的。……《吕氏春秋》的作者用了
《老子》的文词和大义这等多,简直把五千言的三分之二都吸收进去了,但始终不曾吐
出这是取材于《老子》的。……于是我们可以作一个大胆的假设:在《吕氏春秋》著作
时代,还没有今本《老子》存在。”[28]钱穆意识到老子其人其书的重要性,他说:“
余尝谓老子之伪迹不影,真相不白,则先秦诸子学术思想之系统条贯终不明,其源流派
别终无可言。”但他考证后说:“据其书思想议论及文体风格,盖断在孔子之后。当自
庄周之学既盛,乃始有之。”并认为老子可能是楚人詹何,《老子》产生于《庄子》之
后,《荀子》之前。[29]双方针锋相... 阅读全帖 |
|
j*******7 发帖数: 6300 | 31 http://cclw.net/gospel/explore/sdyzggr/htm/5.htm
第五章 中国古人所敬拜的皇天上帝
在我们进一步研究之前,必须首先认识中国人所认识的最初的上帝。当中国的祖先
在公元前2247年左右告别巴别塔,由美索不达米亚的两河流域从西向东,迈进中国大地
时,我们发现当时的中华祖先所敬拜的,正是《圣经》中所说到的义人挪亚和他儿子闪
的上帝。传说中的“五帝”中最后二位分别是尧和舜。这二位先帝的一直以圣王的美名
而流传了下来。论到尧,孔子这样说:
原文: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
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
译文∶孔子说∶“尧作为国君真伟大啊!崇高啊!只有天最大,唯独尧能效法天。
他的恩德广博无边,老百姓不知道怎样去称赞他。他的功业真崇高啊!他的礼仪制度也
太美好”《论语·泰伯第八》
《书经·舜典》中记载舜帝“肆类于上帝。”从这两则短短的描述之中,可以看出
尧和舜都是敬拜真神上帝的。在前一章我们提到中国上古社会所传习的圣人之道,也是
自尧舜开始。中国最古老的《书经》的第一篇就是《尧典篇》。
因此,我们似... 阅读全帖 |
|
w********2 发帖数: 632 | 32 秦射远兵器有关问题综论
作者:郭淑珍 发布日期: 2007-12-30来源: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字号: [大] [中]
[小]
秦射远兵器有关问题综论
郭淑珍
在中国古代冷兵器发展史上,弓、弩是两种最重要的射远兵器。弓箭的起源甚早,
使用时间也最长,是传统的射远兵器:弩是在弓箭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二者有渊源关系
,《吴越春秋》所谓“弩生于弓,弓生于弹” 即此。那么,在不同历史时期,弓、弩在
古代军队武器装备中所占地位有什么变化?秦代轻型弩、重型弩的发展使用、弩的射程
、弩射特点及用弩战术等问题,都值得进一步探讨,本文限于篇幅,研究重点放在战国
至秦代射远兵器的发展上,不对之处,敬请专家指正。
一、弓、弩在古代军队武器装备中的地位
弓箭的发明,大约在距今2.8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1],作为武器投入战争则始
于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后历经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冷兵器与火器并用时代,直到明清
火器盛行以后才被挤出古战场。弩起源于春秋晚期,同弓箭的命运一样,也是在火器普
及以后才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在... 阅读全帖 |
|
n*******u 发帖数: 343 | 33 下面这边文章里提出的观点,作者好像是北师大的,觉得比什么埃及说靠谱多了。
有说法认为现在彝族就是夏朝遗民的一支,古彝文即夏篆的流传。水族文字据说也可能
有部分是夏朝文字。
——————————————————————————
夏朝遗民流布情况概说
王 宁
夏朝的故国本在今山东省,这是于史有明证的,一些历史学家多主此说,如王国维
言:“自上古以来,帝王之都皆在东方……夏自太康以后以迄后桀,其都邑及他地名之
见于经典者,率在东土,与商人错处河济间盖数百岁。”[1]顾颉刚也认为夏人的“势
力范围大部分在山东” [2],杨向奎云:“夏在中世以前之政治中心实在今山东、河北
、河南三省间,而以山东为重点”[3],又云:“中夏以前,启以后夏之政治中心在今
山东,其势力及于河北、河南” [4];劳里云:“山东应是夏族初期活动地域,后来又
西迁。大禹治水活动主要是在九州中的兖州,豫州、徐州只有一部分,后来禹治水遗迹
遍及全国各地,这是后人把实在的历史逐步附会扩大而成的”[5]。笔者也曾经写过一
篇《夏国疆域新证》,比较全面地论证了夏朝故国的位置和疆域范围[6],夏朝的故国
的确是以山东为中心,当... 阅读全帖 |
|
m***n 发帖数: 12188 | 34 吕氏春秋这一段是给秦朝造势用的。
所以秦是水德,可以灭火。
但是汉又是火德。可见吕氏春秋说的不对。
春秋繁露已经批掉了吕氏春秋。 |
|
M******a 发帖数: 6723 | 35 外行了吧?
战车作战,要求的就是要灵活旋转,保证自己可以施展兵器的一侧面对对方不方便施展
兵器的一侧。
https://kknews.cc/history/vzq5y.html
中国车战的巅峰:揭秘春秋时代的车战战术
Posted on 2016-06-01 in 历史
春秋时代,是车战的巅峰时期。当时战车是军队的主力,相对于装备简陋的步兵来说,
具有极大的优势。双方战车在平原上对决,是最基本的作战形式。当时的车战,必须从
每一乘单车的战术动作开始。
人们都知道,春秋时期的战车,是单辕两轮,由四马挽驾的,车上乘三人。中间的为御
者,负责驾车;站在车左边的人称为“车左”,负责射箭;站在车右边的人称为“车右
”,负责近距离格斗。为什么这样安排呢?因为古人也与今天的人一样,大多习惯右手
用力。因此,车左射箭比较方便,左手持弓,右手引弦搭箭;而车右执戈、矛、戟等长
兵器击刺、勾杀,用力也很顺。
▲春秋时代典型战车:左边持戈为车右;中间为御者;右边射箭为车左。
如果对换一下,就很不方便了。车左又称为“甲首”,负责指挥全车及附属步兵,相当
于今天的坦克车长。他的射箭技术应该要比一般人高超,远距离打... 阅读全帖 |
|
M*******r 发帖数: 522 | 36 历史上,中、日、朝三国的文化交流源远流长,领域十分宽广。在这部经常为三国
人民引为美谈的史册中,我们注意到,在兵器与武艺的交流方面,也写下许多精彩
篇章,其中尤以剑刀武艺的交流内容丰富,引人入胜。一般说来,中、日、朝的古
代武艺,有着各自不同的发展历史,民族风格上存在显而易见的差别。但是,由于
长时间的相互影响,交叉渗透,使三国在武艺领域里产生了许多共生现象,不少具
有共同特点的东西一直遗存到现代。显然,这些共同点正是文化交流与融合的结晶
,是最值得我们注意的地方。以剑刀技艺为主体的所谓“短兵”体系,从来都是中
国古代武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日、朝武艺交流的重心所在。这个问题的历
史背景比较复杂,牵涉到许多尚待探索的史事,而我们的研究才刚刚起步,还有待
今后的努力,特别有待三国学者的共同努力。总之,历史上三国之间的武艺交流活
动,直到今天还在以体育文化的形式延续着,并且显现出了广阔的发展前景。从这
一点着眼,研究这个问题的学术价值及现实意义就自不待言了。首先对古代中、日
、朝剑刀武艺交流活动进行研究的,是已故学者唐豪先生。(1)步唐先生之后尘
,1980年,我发表过一篇研究中日剑刀... 阅读全帖 |
|
g******t 发帖数: 18158 | 37 北大撕逼文,不知道房德邻有没有领到NED的狗粮
http://www.hist.pku.edu.cn/news/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
您现在的位置: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 >> 科研 >> 正文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收录的《尹诰》是一篇伪作(定稿)
房德邻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1]收录的《尹诰》是一篇伪作,要证明这个观点
,我得从编者为《尹诰》所加《说明》的一处错误说起。《说明》写道:“《尹诰》为
《尚书》中的一篇,或称《咸有一德》……《殷本纪》云‘伊尹作《咸有一德》’,事
在汤践位后,介于《汤诰》、《明居》之间,而孔传本及《书序》则以为太甲时,列于
《太甲》三篇之下,与《殷本纪》不合。按司马迁曾问学于孔安国,孔安国亲见孔壁《
尚书》,所说自然可信。现在简文所叙,很清楚时在汤世,伪《咸有一德》的谬误明显
。”这一段有一处错误,即说《书序》将《咸有一德》误列于《太甲》三篇之下。其实
《书序》不错,它只有一句话“伊尹作《咸有一德》”,未说作于何时。编者说它错,
可能是因为编者误把伪古... 阅读全帖 |
|
g******t 发帖数: 18158 | 38 北大房顶在此
http://www.hist.pku.edu.cn/news/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
您现在的位置: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 >> 科研 >> 正文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收录的《尹诰》是一篇伪作(定稿)
房德邻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1]收录的《尹诰》是一篇伪作,要证明这个观点
,我得从编者为《尹诰》所加《说明》的一处错误说起。《说明》写道:“《尹诰》为
《尚书》中的一篇,或称《咸有一德》……《殷本纪》云‘伊尹作《咸有一德》’,事
在汤践位后,介于《汤诰》、《明居》之间,而孔传本及《书序》则以为太甲时,列于
《太甲》三篇之下,与《殷本纪》不合。按司马迁曾问学于孔安国,孔安国亲见孔壁《
尚书》,所说自然可信。现在简文所叙,很清楚时在汤世,伪《咸有一德》的谬误明显
。”这一段有一处错误,即说《书序》将《咸有一德》误列于《太甲》三篇之下。其实
《书序》不错,它只有一句话“伊尹作《咸有一德》”,未说作于何时。编者说它错,
可能是因为编者误把伪古文《咸有一德》正文开头的一段话当作... 阅读全帖 |
|
M******a 发帖数: 6723 | 39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od_CHN_Hist 讨论区 】
发信人: Mayingba (吳鐘學), 信区: Mod_CHN_Hist
标 题: 战车与车战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Nov 25 10:00:10 2016, 美东)
http://www.jb.mil.cn/jszt/gbbtg/201212/t20121212_8450.html
先秦时,车战是重要的战斗形式。战车数量的多少,甚至成为衡量国力的指标之一
,如所谓“千乘之国”、“万乘之君”等提法。此风一直延续到汉代。这在世界上是很
独特的。西方虽然有战车,但没有在奔跑着的车与车之间互相格斗的车战。其中的原因
,首先是由于中国古车结构合理,足够灵活,能胜任车战的要求。
中国古战车为木制,在重要部位装青铜件。均为独辕,两轮,矩形车箱。车辕后端
压在车箱之下的车轴上,辕尾稍稍露出箱后。辕前端横置车衡,衡上置轭,用来驾辕马
。轮径较大,轮中装辐十八至二十四根。车箱后部开门。车前驾两匹或四匹马(图一)。
下面试作更具体地考察。先说车箱,车箱又名舆。商代的车箱较小,如安阳大司空
村175号墓出土商车,箱广94、进深... 阅读全帖 |
|
M******a 发帖数: 6723 | 40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od_CHN_Hist 讨论区 】
发信人: Mayingba (吳鐘學), 信区: Mod_CHN_Hist
标 题: 战车与车战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Nov 25 10:00:10 2016, 美东)
http://www.jb.mil.cn/jszt/gbbtg/201212/t20121212_8450.html
先秦时,车战是重要的战斗形式。战车数量的多少,甚至成为衡量国力的指标之一
,如所谓“千乘之国”、“万乘之君”等提法。此风一直延续到汉代。这在世界上是很
独特的。西方虽然有战车,但没有在奔跑着的车与车之间互相格斗的车战。其中的原因
,首先是由于中国古车结构合理,足够灵活,能胜任车战的要求。
中国古战车为木制,在重要部位装青铜件。均为独辕,两轮,矩形车箱。车辕后端
压在车箱之下的车轴上,辕尾稍稍露出箱后。辕前端横置车衡,衡上置轭,用来驾辕马
。轮径较大,轮中装辐十八至二十四根。车箱后部开门。车前驾两匹或四匹马(图一)。
下面试作更具体地考察。先说车箱,车箱又名舆。商代的车箱较小,如安阳大司空
村175号墓出土商车,箱广94、进深... 阅读全帖 |
|
M******a 发帖数: 6723 | 41 来自主题: Mod_CHN_Hist版 - 战车与车战 http://www.jb.mil.cn/jszt/gbbtg/201212/t20121212_8450.html
先秦时,车战是重要的战斗形式。战车数量的多少,甚至成为衡量国力的指标之一
,如所谓“千乘之国”、“万乘之君”等提法。此风一直延续到汉代。这在世界上是很
独特的。西方虽然有战车,但没有在奔跑着的车与车之间互相格斗的车战。其中的原因
,首先是由于中国古车结构合理,足够灵活,能胜任车战的要求。
中国古战车为木制,在重要部位装青铜件。均为独辕,两轮,矩形车箱。车辕后端
压在车箱之下的车轴上,辕尾稍稍露出箱后。辕前端横置车衡,衡上置轭,用来驾辕马
。轮径较大,轮中装辐十八至二十四根。车箱后部开门。车前驾两匹或四匹马(图一)。
下面试作更具体地考察。先说车箱,车箱又名舆。商代的车箱较小,如安阳大司空
村175号墓出土商车,箱广94、进深75厘米。这类战车只能容乘员两名。西周车的车箱
加大,山东胶县西庵西周车箱广164、进深97厘米,这样的车能容乘员三名(图二)。
有时或增至四名,记载中则称为“驷乘”,但并不多见。车箱平面皆为矩形即横长
方形,进深较浅,即所谓“亻戋收”(《诗·小戎》... 阅读全帖 |
|
E****e 发帖数: 63 | 42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ilitary 讨论区 】
发信人: Regina (猫宝宝),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中国五千年历史沉积下来的精华语(转载)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hu Nov 22 22:50:32 2012, 美东)
:中国五千年历史沉积下来的精华语(转载)作者:龙梅
0,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象传》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坤·象传》
1.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
2.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中庸)
3.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礼记)
4.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
5.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礼记)
6.苛政猛于虎。(礼记)
7.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易经)
8.满招损,谦受益。(尚书)
9.为山九仞,功亏一篑。(书经)
10.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家经)
11.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礼记)
12.知耻近乎勇。(礼记)
13.文武之道,一张一弛。(礼记)
14.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远。(易经)
15.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书经)
16.礼尚往来,来而不往非礼也。(礼记)
17.一叶障目... 阅读全帖 |
|
R****a 发帖数: 6858 | 43 :中国五千年历史沉积下来的精华语(转载)作者:龙梅
0,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象传》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坤·象传》
1.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
2.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中庸)
3.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礼记)
4.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
5.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礼记)
6.苛政猛于虎。(礼记)
7.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易经)
8.满招损,谦受益。(尚书)
9.为山九仞,功亏一篑。(书经)
10.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家经)
11.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礼记)
12.知耻近乎勇。(礼记)
13.文武之道,一张一弛。(礼记)
14.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远。(易经)
15.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书经)
16.礼尚往来,来而不往非礼也。(礼记)
17.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两耳塞豆,不闻雷霆。(冠子)
18.放之四海而皆准。(礼记)
19.皇皇不可终日。(礼记)
20.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书经)
21.口惠而实不至,怨灾及其人。(礼记)
2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
2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
... 阅读全帖 |
|
h*****i 发帖数: 9112 | 44 高山流水背后
早在公元前四世纪的春秋战国时代,郑国人列御寇在《列子·汤问》中记载,“伯牙善
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
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无论是“志在高山”,还是“志在流水”,伯牙在曲中每表现某一主题或意象时,
钟子期必能领会其意。一日,伯牙与钟子期共游于泰山之阴,逢暴雨,二人止步于岩下
。伯牙心情郁闷,于是弹奏了一会琴。琴曲起初表现的是雨落山涧的情景,接着模拟山
流暴涨和岩土崩塌之音。每段曲弹奏完毕,钟子期“辄穷其趣”,把曲中意象说的穷极
通透。伯牙于是离开琴而叹道:“善哉,善哉,阁下能听出曲中志趣,君所思即是我所
思啊,我哪里能隐藏的了我的音声呢?”于是二人成为人生知己。但《列子》中并无伯
牙因钟子期离世而从此不再鼓琴的内容。
大约成书于公元前三世纪的《吕氏春秋》,在《本味篇》中也做了类似的记载:“
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泰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
’。少时而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鼓琴,洋洋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摔琴
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 阅读全帖 |
|
w**w 发帖数: 5391 | 45 陈璞正在细心地揣摩两幅书贴的笔划走势,眼角余光扫,就见田岫在一旁笑吟吟地望着
自己,便停下来问她说:“青山,你和子达在聊说些什么?”
“没说什么。”田岫道,“我在向应伯请教一些学问上的事情。”
“请教学问?你?”陈璞很是惊讶地看了田岫一眼,又瞄了商成一眼。在她眼里,田岫
的学问就足够高深了,不说是学富五车,四车肯定绰绰有余,不然也不可能才过二十岁
便以女子之身而被朝廷延征出仕。只是田岫与她爹田望的脾气一样,性情刚烈有余而变
通不足,为官不久就因为一些出格的言论而被调出六部,远远地“发配”到江南一带去
做个可有可无的观风使。论说起来,这个事情其实也怪她,要要不是她背着田岫出了那
本文集《青山稿》,田岫又怎么可能在江南一呆就是六七年?虽然事后不久她就醒悟过
来,也花了大力气想把书本都收回来,但印出来的书卷足有几百册,早就随着八方行商
流传到了各地,哪里是说收回来就能收回来的?就象商成曾经遇上的那本《青山稿》,
其实就是散失在民间的卷册之一。也正是因为这本书,再加上人云亦云胡乱传言,才使
商成误会青山,不仅他自己闹出个大笑话,还因此而得罪了田岫……
“就是请教学问。”田岫说。她指了一下被商成...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46 来自主题: RuralChina版 - 乐舞(中) 【 以下文字转载自 talk 讨论区 】
发信人: feilu (HI), 信区: talk
标 题: 乐舞(中)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un Jan 14 13:39:17 2018, 美东)
神传文化中的乐舞(中)
文/道生
四、人神之际 中西和弦
关于乐,西方也留下了许多美丽动人的传说。在《荷马史诗》中,海妖塞壬(Sirens)
有着迷人的歌喉,凡是听到她歌声的,无不神魂颠倒、心智迷乱,最后都被这魔力的声
音所引诱触礁而亡。虽然如此,却仍是一批批人相继赴死,欲罢不能。
参加完特洛伊战争胜利返航的英雄奥德修斯(Odysseus),在海上途径塞壬出没之处,
因得到女神喀耳斯的忠告,便提前命令手下用蜡堵住双耳,却把自己紧紧绑在桅杆之上
,只为亲耳一赏塞壬的魔幻之声。不久便驶入了塞壬的海域,奥德修斯听到了迷人的歌
声,不能自已,便绝望地挣扎着要挣开绳索,并向随从叫喊着命令他们将船驶向妖岛,
但没人理他。海员们驾驶船只一直向前,直到最后再也听不到歌声,才解开奥德修斯的
绳索,而平安脱险。
能够平安通过塞壬地盘的还有阿波罗与缪斯女神的儿子俄耳浦斯(Orpheus),他是唯
一用... 阅读全帖 |
|
f****o 发帖数: 8105 | 47 【 以下文字转载自 WoldMiscNews 俱乐部 】
发信人: fuxeto (富士德), 信区: WoldMiscNews
标 题: 历史轮回:2016年荧惑守心天象解析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ue Jan 26 09:38:10 2016, 美东)
火星,在中国古代天文学中称作“荧惑”,意思是其运行轨迹和亮度变化不定,令人迷
惑。图为火星。(NASA)
2016年一开始就扰攘不宁,从中国股市暴跌引发的四次熔断,人民币贬值引发的国际市
场动荡,到大宗商品低迷,石油价格很可能会跌到每桶30美元以下;从北京的雾霾,H7
n9疫病卷土重来的可能,到北韩的核爆,南中国海局势紧张,IS的恐怖袭击似有蔓延
趋势,等等,等等,人们敏感的意识到,2016年恐怕不会安宁,可能会有许多大事发生。
最近,网络开始议论一个传自古代的天文学理论,就是2016年将发生“荧惑守心”的天
象。天人之间,这是来自古代的智慧,在科学的发达中一度受到抑制。如今,传统文化
的智慧似乎大有强势回归的势头,其在解释目前的天人之事中,似乎更能搔到痒处。
2001年发生的911恐怖袭击事件和巴以冲突急剧升级等等,...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48 神传文化中的乐舞(中)
文/道生
四、人神之际 中西和弦
关于乐,西方也留下了许多美丽动人的传说。在《荷马史诗》中,海妖塞壬(Sirens)
有着迷人的歌喉,凡是听到她歌声的,无不神魂颠倒、心智迷乱,最后都被这魔力的声
音所引诱触礁而亡。虽然如此,却仍是一批批人相继赴死,欲罢不能。
参加完特洛伊战争胜利返航的英雄奥德修斯(Odysseus),在海上途径塞壬出没之处,
因得到女神喀耳斯的忠告,便提前命令手下用蜡堵住双耳,却把自己紧紧绑在桅杆之上
,只为亲耳一赏塞壬的魔幻之声。不久便驶入了塞壬的海域,奥德修斯听到了迷人的歌
声,不能自已,便绝望地挣扎着要挣开绳索,并向随从叫喊着命令他们将船驶向妖岛,
但没人理他。海员们驾驶船只一直向前,直到最后再也听不到歌声,才解开奥德修斯的
绳索,而平安脱险。
能够平安通过塞壬地盘的还有阿波罗与缪斯女神的儿子俄耳浦斯(Orpheus),他是唯
一用琴声打败塞壬歌声的人。他生来便具有非凡的音乐才能,在他还很小的时候,阿波
罗便教会他弹琴并把自己的宝琴送给他。传说俄耳浦斯的琴声能使猛兽俯首,顽石点头
。他在寻找金毛羊的征途中,也经过了塞壬海妖的地盘,那充满魔... 阅读全帖 |
|
g******t 发帖数: 18158 | 49 这是程浩对丁进的商榷,也就是叫板驳斥
清华简《耆夜》篇礼制问题释惑——兼谈如何阅读出土文献(程浩)
摘要:清华简《耆夜》中“饮至礼”的仪注与《仪礼》之“燕礼”确有不合之处。这是
因为《耆夜》所记是西周王室的礼制,与《仪礼·燕礼》反映的诸侯之礼不应该放在同
一层面进行讨论。基于传世礼书建立的知识体系并不能覆盖周代礼制的全部,以所记仪
节是否符合传世礼书记载来判定清华简的真伪未必合适。在讨论出土文献反映的新问题
时,要对现今已不得见的佚失文献进行充分地考量,避免使用不加限度的“默证”。我
们阅读出土文献,不能以现有知识体系作为检验其真伪的唯一标准,更不应该因其有违
“经说”而产生先入之见。
关键词:清华简 《耆夜》 《仪礼》默证
《学术月刊》2011年第6期刊布了丁进先生的文章,就清华简《耆夜》中的礼制问题提
出了七条疑惑,并进而对其真伪进行了质疑。[①]《耆夜》是清华简中较早公布的一篇
,学界已经有了较为充分的讨论。其间虽有学者怀疑《耆夜》并非周初实录,但还未有
将其写定年代推至战国[②]以下者。丁进先生语出惊人,引起了我们极大的关注。然细
读丁文,笔者发现其中仍有许多可商之处。今特撰... 阅读全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