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topics

全部话题 - 话题: 梁效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
z**********e
发帖数: 22064
1
来自主题: Mod_CHN_Hist版 - 论梁效
人民日报1978年03月21日第2版
中共北京大学委员会
“四人帮”的反革命别动队
大家都知道,臭名昭著的梁效就是原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大批判组的化名。这个班底,
是在一九七三年十月拼凑起来的;反革命野心家、政治赌棍迟群和“四人帮”的另一个
女黑干将充任它的总管。梁效紧跟“四人帮”篡党夺权的步伐,跳上第十一次路线斗争
的政治舞台,又随着“四人帮”的垮台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梁效三年的短命历史,就
是充当“四人帮”反党集团篡党夺权急先锋的罪恶史。
“四人帮”为了建立他们的“新天朝”,豢养了一批所谓舆论班子,除梁效之外,还有
什么罗思鼎、唐晓文、程越、初澜、任明……。但其中独有梁效的地位和作用特殊,与
其他不同。梁效的叫嚣,“四人帮”的亲信视为“重大信号”,按照它的调子策划行动
,另搞一套。梁效的黑文,报刊必须排在显赫位置,照登不误,不容改动。梁效的所谓
“精神”,那些卖身投靠之辈、冒牌的“反潮流英雄”、打砸抢分子、“闹而优则仕”
者奉为“上方宝剑”,恣意妄为,从事捣乱。
象梁效这样一个由数十人组成的两个学校的所谓“大批判组”,在党的两条路线斗争中
,地位之奇,能量之大,危害之甚,在我党历史上... 阅读全帖
z**********e
发帖数: 22064
2
来自主题: Mod_CHN_Hist版 - 论梁效
人民日报1978年03月21日第2版
中共北京大学委员会
“四人帮”的反革命别动队
大家都知道,臭名昭著的梁效就是原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大批判组的化名。这个班底,
是在一九七三年十月拼凑起来的;反革命野心家、政治赌棍迟群和“四人帮”的另一个
女黑干将充任它的总管。梁效紧跟“四人帮”篡党夺权的步伐,跳上第十一次路线斗争
的政治舞台,又随着“四人帮”的垮台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梁效三年的短命历史,就
是充当“四人帮”反党集团篡党夺权急先锋的罪恶史。
“四人帮”为了建立他们的“新天朝”,豢养了一批所谓舆论班子,除梁效之外,还有
什么罗思鼎、唐晓文、程越、初澜、任明……。但其中独有梁效的地位和作用特殊,与
其他不同。梁效的叫嚣,“四人帮”的亲信视为“重大信号”,按照它的调子策划行动
,另搞一套。梁效的黑文,报刊必须排在显赫位置,照登不误,不容改动。梁效的所谓
“精神”,那些卖身投靠之辈、冒牌的“反潮流英雄”、打砸抢分子、“闹而优则仕”
者奉为“上方宝剑”,恣意妄为,从事捣乱。
象梁效这样一个由数十人组成的两个学校的所谓“大批判组”,在党的两条路线斗争中
,地位之奇,能量之大,危害之甚,在我党历史上... 阅读全帖
z**********e
发帖数: 22064
3
来自主题: Mod_CHN_Hist版 - “梁效”的成立与终结
·范达人·
一、工字厅会议
“梁效”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大批判组的笔名。它的建立最早可以追溯到1973年
10月。我记得,有一天,北大历史系党总支书记徐华民通知我:“明天,你到清华大学
工字厅去开一个会。这个会很重要。会议内容,你不要对别人讲,回来也不需要向我汇
报。”这一番话使我感到奇怪,特别是无须向他报告会议情况。因为按照常规,他作为
基层党组织的书记,我作为一名普通党员,应该把参与的一切活动如实地向他汇报,而
且把汇报视为党性的表现。可是,这次却如此地反常,足以显示这个会议的重要性和神
秘性。
第二天,我去清华工字厅参加会议。参加这次会议的约十二人,北大、清华各一半
。北大这边,有中文系的魏建功先生,历史系的周一良先生,哲学系的汤一介先生,研
究马列主义的徐琳,北大政工组干部龙协涛,他最年轻,只有二十七八岁,我当时在北
大历史系算青年教师,其实也已38岁。在清华那边,到会的有王世敏、王朝文、孙中原
和清华大学图书馆馆长史国衡等六个人。
人到齐后,清华大学党委书记迟群、党委副书记谢静宜走了进来,并讲了话。迟群
说,把你们清华、北大的同志找来,是为了编一份材料,前一段,我们去林彪住处... 阅读全帖
z**********e
发帖数: 22064
4
来自主题: Mod_CHN_Hist版 - “梁效”的成立与终结
来源:《炎黄春秋》2014年第6期
作者:范达人
一、工字厅会议
「梁效」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大批判组的笔名。它的建立最早可以追溯到1973年
10月。我记得,有一天,北大历史系党总支书记徐华民通知我:「明天,你到清华大学
工字厅去开一个会。这个会很重要。会议内容,你不要对别人讲,回来也不需要向我汇
报。」这一番话使我感到奇怪,特别是无须向他报告会议情况。因为按照常规,他作为
基层党组织的书记,我作为一名普通党员,应该把参与的一切活动如实地向他汇报,而
且把汇报视为党性的表现。可是,这次却如此地反常,足以显示这个会议的重要性和神
秘性。
第二天,我去清华工字厅参加会议。参加这次会议的约十二人,北大、清华各一半
。北大这边,有中文系的魏建功先生,历史系的周一良先生,哲学系的汤一介先生,研
究马列主义的徐琳,北大政工组干部龙协涛,他最年轻,只有二十七八岁,我当时在北
大历史系算青年教师,其实也已38岁。在清华那边,到会的有王世敏、王朝文、孙中原
和清华大学图书馆馆长史国衡等六个人。
人到齐后,清华大学党委书记迟群、党委副书记谢静宜走了进来,并讲了话。迟群
说,把你们清华、北大的同志找来,是... 阅读全帖
M******a
发帖数: 6723
5
来自主题: Mod_CHN_Hist版 - 范达人:“梁效”的成立与终结
http://www.21ccom.net/articles/history/xiandai/20140911112965_all.html
2014-09-11 10:00
来源:《炎黄春秋》2014年第6期
作者:范达人
一、工字厅会议
“梁效”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大批判组的笔名。它的建立最早可以追溯到1973年
10月。我记得,有一天,北大历史系党总支书记徐华民通知我:“明天,你到清华大学
工字厅去开一个会。这个会很重要。会议内容,你不要对别人讲,回来也不需要向我汇
报。”这一番话使我感到奇怪,特别是无须向他报告会议情况。因为按照常规,他作为
基层党组织的书记,我作为一名普通党员,应该把参与的一切活动如实地向他汇报,而
且把汇报视为党性的表现。可是,这次却如此地反常,足以显示这个会议的重要性和神
秘性。
第二天,我去清华工字厅参加会议。参加这次会议的约十二人,北大、清华各一半
。北大这边,有中文系的魏建功先生,历史系的周一良先生,哲学系的汤一介先生,研
究马列主义的徐琳,北大政工组干部龙协涛,他最年轻,只有二十七八岁,我当时在北
大历史系算青年教师,其实也已38岁。在清华那边,到... 阅读全帖
z**********e
发帖数: 22064
6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3767cad0100wrir.html
老友 http://blog.sina.com.cn/u/1937145005
文革史料:四人帮的御用写作班子梁效、罗思鼎、初澜
梁效
梁效,即“两校”的谐音,是文革时期批林批孔运动中,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大批
判组的笔名,1973年9月4日第一次公开亮相,1976年10月“四人帮”被摧毁后,梁效也
随即退出历史舞台。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大批判组还用过柏青、高路、景华、安杰、秦怀文、郭平、施
均、金戈、万山红、祝小章、梁小章等十几个笔名,但以“梁效”的使用频率最高、名
声最大。
与同时期的“罗思鼎”(上海市委写作组)、“池恒”(《红旗》杂志写作组)、
“初澜”(文化部写作组)等其他写作组相比,梁效更具有政治影响力,其消息来源也
更广,名气更大,网罗的知名学者更多。
梁效产生的历史背景
1973年5月下旬,中共中央召开筹备十大的工作会议。25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
议上,毛泽东批驳社会上流传的“文化大革命失败了”的说法,提醒政治局,要注意抓
路线... 阅读全帖
z**********e
发帖数: 22064
7
来自主题: Mod_CHN_Hist版 - 范达人在“梁效”的经历(上)
原载《信睿》2012年第3期
郑实:范达人,浙江绍兴人,1955年考入北京大学,1962年毕业于北大历史系,同年留
校任教。1973年10月至1976年10月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大批判组(“梁效”)写作组
长。1975年出席全国四届人大。1976年10月,“梁效”在中共十一大政治报告中被点名
,范达人在被审查之后遭到逮捕,1979年释放出狱,回到北京大学工作,现常居美国。
我在读到周一良先生的回忆录《毕竟是书生》和范达人先生的《“文革”御笔沉浮
录—“梁效”往事》之后,开始关注“梁效”,希望了解更多真实情况。和范达人先生
取得联系后,他回北京时便邀我到他家中一谈。以下是我整理出的部分访谈内容。
郑实:您从1973年“梁效”写作组一成立便作为其中的重要人物。您对“梁效”内
部的事情应当说是比较了解的。请您先谈谈“梁效”到毛家湾林彪驻地的情况,以及由
此展开的“批儒评法”文章的撰写情况。
范达人:1999年5月,香港明报出版社出版了我写的一本书《“文革”御笔沉浮录
—“梁效”往事》。这本书基本上把我知道的一些情况和我的一些看法都写了出来。
梁效在去毛家湾之前已经组织了一个“批林批孔”小组,... 阅读全帖
z**********e
发帖数: 22064
8
来自主题: Mod_CHN_Hist版 - 范达人在“梁效”的经历(上)
原载《信睿》2012年第3期
郑实:范达人,浙江绍兴人,1955年考入北京大学,1962年毕业于北大历史系,同年留
校任教。1973年10月至1976年10月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大批判组(“梁效”)写作组
长。1975年出席全国四届人大。1976年10月,“梁效”在中共十一大政治报告中被点名
,范达人在被审查之后遭到逮捕,1979年释放出狱,回到北京大学工作,现常居美国。
我在读到周一良先生的回忆录《毕竟是书生》和范达人先生的《“文革”御笔沉浮
录—“梁效”往事》之后,开始关注“梁效”,希望了解更多真实情况。和范达人先生
取得联系后,他回北京时便邀我到他家中一谈。以下是我整理出的部分访谈内容。
郑实:您从1973年“梁效”写作组一成立便作为其中的重要人物。您对“梁效”内
部的事情应当说是比较了解的。请您先谈谈“梁效”到毛家湾林彪驻地的情况,以及由
此展开的“批儒评法”文章的撰写情况。
范达人:1999年5月,香港明报出版社出版了我写的一本书《“文革”御笔沉浮录
—“梁效”往事》。这本书基本上把我知道的一些情况和我的一些看法都写了出来。
梁效在去毛家湾之前已经组织了一个“批林批孔”小组,... 阅读全帖
z**********e
发帖数: 22064
9
核心提示:“梁效”的前身是1973年10月拼凑起来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批林批孔研
究小组”,由当时的军宣队负责人迟群、谢静宜主持。1974年3月,人员调整后,改为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大批判组”。它是江青直接控制、指挥的写作班子,设在北京大
学朗润园湖畔的一座幽雅的小楼里。前后有数十人参加,多时保持在30人左右。这些“
秀才们”根据钓鱼台的指令,炮制了200多篇文章,其中有30余篇“重点文章”,成了
当时的“学习文件”。他们的文章,在《红旗》杂志和《人民日报》上连续发表。当时
绝大多数人都知道文章的来头,反对他们的文章也会被视为“反动行为”而遭遇打击。
江青曾得意洋洋地对迟、谢二人说:“你们都是我的排炮。”而他们自己也以此为荣。
江青把“梁效”叫作“我的班子”,而迟群也曾表示:“班子要对我负责,我对江青负
责。”写作班子里的成员也声称,他们是在江青的“亲切关怀和指导下一步一步成长起
来的”。
摘自《读书文摘》2004年第12期
作者:尹家民
以写作组名义发表文章在“文革”期间非常盛行,“梁效”、“罗思鼎”、“石一歌”
等笔名在当时家喻户晓,以它们名义发表的每一篇文章都会引起人们的注意... 阅读全帖
z**********e
发帖数: 22064
10
核心提示:“梁效”的前身是1973年10月拼凑起来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批林批孔研
究小组”,由当时的军宣队负责人迟群、谢静宜主持。1974年3月,人员调整后,改为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大批判组”。它是江青直接控制、指挥的写作班子,设在北京大
学朗润园湖畔的一座幽雅的小楼里。前后有数十人参加,多时保持在30人左右。这些“
秀才们”根据钓鱼台的指令,炮制了200多篇文章,其中有30余篇“重点文章”,成了
当时的“学习文件”。他们的文章,在《红旗》杂志和《人民日报》上连续发表。当时
绝大多数人都知道文章的来头,反对他们的文章也会被视为“反动行为”而遭遇打击。
江青曾得意洋洋地对迟、谢二人说:“你们都是我的排炮。”而他们自己也以此为荣。
江青把“梁效”叫作“我的班子”,而迟群也曾表示:“班子要对我负责,我对江青负
责。”写作班子里的成员也声称,他们是在江青的“亲切关怀和指导下一步一步成长起
来的”。
摘自《读书文摘》2004年第12期
作者:尹家民
以写作组名义发表文章在“文革”期间非常盛行,“梁效”、“罗思鼎”、“石一歌”
等笔名在当时家喻户晓,以它们名义发表的每一篇文章都会引起人们的注意... 阅读全帖
c*********d
发帖数: 9770
11
来自主题: Mod_CHN_Hist版 - 简单介绍一下“梁效”
http://blog.sina.com.cn/s/blog_1410dbbdf0102vijf.html
“梁效”,小时候没少听,其评论是报纸、广播的主角。当时有“听广播看党报,都离
不开梁效”的说法。为此,简单介绍一下“梁效”。
梁效,即“两校”的谐音,是文革时期批林批孔运动中,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大批判组
的笔名,1973年9月4日第一次公开亮相,1976年10月“四人帮”被摧毁后,梁效也随即
退出历史舞台。
其历史背景:
1973年5月下旬,中共中央召开筹备十大的工作会议。25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
,毛泽东批驳社会上流传的“文化大革命失败了”的说法,提醒政治局,要注意抓路线
,抓上层建筑,抓意识形态,要学一点历史,要批判孔子和尊儒思想。
1973年8月24日至2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十大后,9月4日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大批判组”的《儒家和儒家的反动思想》一文,在《北京日报》
发表。这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大批判组”的第一次公开亮相。两校“大批判组”其
实就是梁效,它名义上是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的“大批判组”,实际是江青根据毛泽东
的意图,抽调北京大学... 阅读全帖
z**********e
发帖数: 22064
12
来自主题: Mod_CHN_Hist版 - 范达人在“梁效”的经历(下)
郑:您看到过当时光明日报社莫艾审查组组长王忠人的回忆文章,记述《光明日报
》1976年刊发《永远按毛主席的既定方针办》一文的前前后后了吗?
范:看了。我还看了他接受凤凰卫视的采访。
郑:您认为他说的符合事实吗?
范:他把我们具体的写作过程说得很合乎事实。得出两点结论:一、《永远按毛主
席的既定方针办》是《光明日报》约“梁效”写的,跟“四人帮”没关系。二、此文9
月30日已经定稿,而且显示了定稿的原件。华国锋在批示乔冠华的报告中说:6个字错
了3个字“不是按既定方针办,是照过去方针办。”我认为王忠人作为莫艾专案组的组
长,能够站出来实事求是地说话,很了不起。我真是很佩服他的精神,这是要有勇气的
。不过我要补充一点,这个问题的大前提,就是“按既定方针办”到底怎么出来的。我
经过了调查研究,弄清楚了。最早是华国锋在1976年8月的计划会议上传达的,说毛主
席最近有两个指示,一是“按既定方针办”,一是“国内问题要注意”。这是我在人民
日报社工作的同学8月告诉我的。《光明日报》的汪波清找我们约稿,给我们念计划工
作会议的纪录,也是“按既定方针办”。后来《人民日报》社的同学又告诉我,他们起
草19... 阅读全帖
z**********e
发帖数: 22064
13
来自主题: Mod_CHN_Hist版 - 范达人在“梁效”的经历(下)
郑:您看到过当时光明日报社莫艾审查组组长王忠人的回忆文章,记述《光明日报
》1976年刊发《永远按毛主席的既定方针办》一文的前前后后了吗?
范:看了。我还看了他接受凤凰卫视的采访。
郑:您认为他说的符合事实吗?
范:他把我们具体的写作过程说得很合乎事实。得出两点结论:一、《永远按毛主
席的既定方针办》是《光明日报》约“梁效”写的,跟“四人帮”没关系。二、此文9
月30日已经定稿,而且显示了定稿的原件。华国锋在批示乔冠华的报告中说:6个字错
了3个字“不是按既定方针办,是照过去方针办。”我认为王忠人作为莫艾专案组的组
长,能够站出来实事求是地说话,很了不起。我真是很佩服他的精神,这是要有勇气的
。不过我要补充一点,这个问题的大前提,就是“按既定方针办”到底怎么出来的。我
经过了调查研究,弄清楚了。最早是华国锋在1976年8月的计划会议上传达的,说毛主
席最近有两个指示,一是“按既定方针办”,一是“国内问题要注意”。这是我在人民
日报社工作的同学8月告诉我的。《光明日报》的汪波清找我们约稿,给我们念计划工
作会议的纪录,也是“按既定方针办”。后来《人民日报》社的同学又告诉我,他们起
草19... 阅读全帖
z**********e
发帖数: 22064
14
来自主题: Mod_CHN_Hist版 - “梁效”几篇重点文章的写作经过
●范达人
众所周知,“梁效”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大批判组的笔名。“梁效”后期分成九个小
组,每组三至四人。粉碎“四人帮”后,有两个小组被称为“尖刀班”。可能由于这两
个小组出手的文章比较多,加上“态度不好”,因而挨了更多批斗,吃了较大的苦头。
我便是其中一个“尖刀班”的班长。我们这个“尖刀班”最后仅三人:陈先达、何芳川
和我。据统计,从中共十大以后到1976年10月,“梁效”共发表了181篇文章。当时的
重点文章很多出自我们小组之手。我本人参与撰写的文章共34篇,其中已公开发表的28
篇。
一、奉命撰写《孔丘其人》
为了收集整理林彪尊孔材料,1973年10月,由迟群、谢静宜牵头,北大、清华成立
了批林批孔材料小组,到1974年初,《林彪与孔孟之道》(材料之一)完成后,收集整
理林彪尊孔材料之事告一段落。为配合《林彪与孔孟之道》(材料之一)的发表,“梁
效”准备写些大批判文章,由此材料小组转变成写作组。我们所写的第一篇综合性的批
判文章,是发表在《红旗》1974年第2期上的《林彪与孔孟之道》。此文发表后,全国
各地报刊纷纷转载,《北京周报》也将它译成多种外文发行。参与写作这篇文章的有我
... 阅读全帖
M******a
发帖数: 6723
15
http://www.aisixiang.com/data/73511.html
更新时间:2014-03-31 21:05:44
●范达人
众所周知,“梁效”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大批判组的笔名。“梁效”后期分成九
个小组,每组三至四人。粉碎“四人帮”后,有两个小组被称为“尖刀班”。可能由于
这两个小组出手的文章比较多,加上“态度不好”,因而挨了更多批斗,吃了较大的苦
头。我便是其中一个“尖刀班”的班长。我们这个“尖刀班”最后仅三人:陈先达、何
芳川和我。据统计,从中共十大以后到1976年10月,“梁效”共发表了181篇文章。当
时的重点文章很多出自我们小组之手。我本人参与撰写的文章共34篇,其中已公开发表
的28篇。
一、奉命撰写《孔丘其人》
为了收集整理林彪尊孔材料,1973年10月,由迟群、谢静宜牵头,北大、清华成立
了批林批孔材料小组,到1974年初,《林彪与孔孟之道》(材料之一)完成后,收集整
理林彪尊孔材料之事告一段落。为配合《林彪与孔孟之道》(材料之一)的发表,“梁
效”准备写些大批判文章,由此材料小组转变成写作组。我们所写的第一篇综合性的批
判文章,是发表在《红旗》19... 阅读全帖
M******a
发帖数: 6723
16
2016-09-21 汉尊 微信号 hanzun2016
功能介绍
为了汉语的尊严
摘要:孟子可以“以德抗位”,陶渊明可以“不为五斗米折腰”,李贽可以“不以孔子
的是非为是非”,而我却把这些传统的知识分子美德丢掉了,想起来十分惭愧,愧对于
人,也很悲哀。
著名学者汤一介的遗著《我们三代人》即将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本书是汤一
介先生遗稿,书中写了他祖父汤霖、父亲汤用彤和他自己的身世经历、人物关系、学术
著述,生动展现了汤氏一门三代知识分子在中国百年社会动荡变迁中的政治命运和对中
国传统文化以及学术的传承守望。这本书原为汤一介应一家出版社之约写的,但遭遇退
稿,出版社说有20多处地方比较敏感,不能出版。汤一介不愿违心屈从,没有做任何修
改,书稿,在抽屉一睡就睡了12年。在书中,汤一介完整披露了自己在“文革”中的经
历,并且对自己加入“梁效”写作组的详情一一陈述,他也直言不讳地表示了忏悔。
任何人在他的一生中总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有些错误会得到别人谅解,甚至自己也可
以原谅自己,但是有些错误是不会得到别人谅解,自己也不能原谅自己。我参加“清华
北大两校大批判组”(即“梁效”)是属于后... 阅读全帖
c*********d
发帖数: 9770
17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梁效之流复活是悲剧还是喜剧?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c37bb90101ai4e.html
蔡慎坤 http://blog.sina.com.cn/cskun 2013-10-14 07:18:49
梁效是谁?或许今天许多年轻人并不不知道梁效为何人,但在疯狂的文革时期,梁效是
红得发紫又祸害无穷的一个名字。实际上,如今活跃在媒体上的任仲平、单仁平以及新
近冒出来的周小平、王小石等都是梁效的变种,无论他们以何种面目出现,其扮演的角
色就是文革中的梁效,只不过幕后人各异,文风却相同。
文革之后,善良的人们才知道梁效是北大、清华奉旨组建的秘密写作组,成员均是当时
的学界精英,包括哲学史家冯友兰、历史学家周一良、文学史家林庚、语言学家魏建功
以及范达人、何芳川、汤一介、叶朗、胡经之、冯天瑜等等文史哲高人。
这些人拼凑在一起,为了效力于当时的专制领导人,梁效共撰写了219篇文章,公开发
表了181篇,其中三十多篇成为当时从上到下的学习文件。署名梁效的文章一经发表,
全国各地大小报刊必须优先转载。那些文章常常出现在《红旗》杂志、《人民日报》、
《北京日报》、《光明日报》,《北京大学学... 阅读全帖
z**********e
发帖数: 22064
18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ilitary 讨论区 】
发信人: zhonghangyue (中行说),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梁效阴魂为何依然在神州游荡?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Jun 16 01:04:33 2017, 美东)
http://hx.cnd.org/?p=140647
蔡慎坤
梁效是谁?或许今天许多年轻人并不不知道梁效为何人,但在疯狂的文革时期,梁效是
红得发紫又祸害无穷的一个名字。实际上,如今活跃在媒体上的一批网络新贵实际上就
是梁效的变种,无论他们以何种面目出现,其扮演的角色都是文革中的梁效,只不过今
天的网络新贵更无知更无耻更无德也更无才罢了!
文革之后,善良的人们才知道梁效是北大、清华奉旨组建的秘密写作组,成员均是当时
的学界精英,包括哲学史家冯友兰、历史学家周一良、文学史家林庚、语言学家魏建功
以及范达人、何芳川、汤一介、叶朗、胡经之、冯天瑜等等文史哲高人。
这些人拼凑在一起,用谎言来欺骗国人来效力于专制极权势力,梁效共撰写了219篇文
章,公开发表了181篇,其中三十多篇成为当时从上到下的学习文件。署名梁效的文章
一经发表,全国... 阅读全帖
z**********e
发帖数: 22064
19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梁效——维基百科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梁效是在批林批孔运动中,“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大批判组”的笔名。“梁效”即“两
校”的谐音。另外还有柏青、高路、景华、安杰、秦怀文、郭平、施均、金戈、万山红
、祝小章、梁小章等,也是该写作组的笔名;但以“梁效”的使用频率最高、名声最大
。如遇有特别重要、需要正式身份的文章,仍署全称“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大批判组”
名义。
目录 [隐藏]
1缘起和组织
2运转和代表作
3参与者的际遇
4参考文献
5参见
缘起和组织
该写作班子最初以“批林批孔研究小组”名义组建于1973年10月,1974年人员调整后定
名为“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大批判组”。其活动结束于1976年10月。由驻两校的军宣队
负责人迟群、谢静宜主持,另有8341部队一名军人任书记,清华、北大各一人任副书记
。以北京大学朗润园湖畔一外国专家招待所的幽雅小楼为驻地,门禁森严,除老教授外
都集中住宿,不得随便请假,不得向外面(包括自己家人)透露工作内容。物资供应享
受外宾标准。组织成员最多时有三、四十人;清华大学10人、北京大学20多人,还有个
别从中国人民大学抽调。
运转和代表作
该写作班子除了有毛泽东直接向... 阅读全帖
z**********e
发帖数: 22064
20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梁效阴魂为何依然在神州游荡?
http://hx.cnd.org/?p=140647
蔡慎坤
梁效是谁?或许今天许多年轻人并不不知道梁效为何人,但在疯狂的文革时期,梁效是
红得发紫又祸害无穷的一个名字。实际上,如今活跃在媒体上的一批网络新贵实际上就
是梁效的变种,无论他们以何种面目出现,其扮演的角色都是文革中的梁效,只不过今
天的网络新贵更无知更无耻更无德也更无才罢了!
文革之后,善良的人们才知道梁效是北大、清华奉旨组建的秘密写作组,成员均是当时
的学界精英,包括哲学史家冯友兰、历史学家周一良、文学史家林庚、语言学家魏建功
以及范达人、何芳川、汤一介、叶朗、胡经之、冯天瑜等等文史哲高人。
这些人拼凑在一起,用谎言来欺骗国人来效力于专制极权势力,梁效共撰写了219篇文
章,公开发表了181篇,其中三十多篇成为当时从上到下的学习文件。署名梁效的文章
一经发表,全国各地大小报刊必须优先转载。那些文章常常出现在《红旗》杂志、《人
民日报》、《北京日报》、《光明日报》,《北京大学学报》、《历史研究》等重要喉
舌的显赫位置,因而当时流行一种“小报抄大报,大报抄梁效”的说法。”
在谎言重复一千遍就是真理的时代背景下,梁效所发挥的... 阅读全帖
c*****3
发帖数: 1141
21
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之后,《人民日报》连续刊登了署名“郑青原”的5篇文章,对此
,该报自己的评价是“一篇比一篇有分量”。我们今天的话题就从这里说起。特别是其
中的第3篇涉及政治体制改革的敏感文章,在人民网以大字头条推广24小时以上,被称
为是“前所未有的现象”。为此,郑青原这个名字也在一夜之间声名鹊起。那么,这个
郑青原究竟是何许人也呢?
新华网为此专门发文《揭秘“郑青原”》分析认为:郑青原在系列文章中对重大观点的
提出和强调,显然不是一人之能力所及;再根据其登报时机和发表的显要位置,更是对
今后一段时间内的政治体制改革定方向、定基调的作用号角文章,显示了其不同一般的
政治意义。因此,这个“郑青原”应该是比《人民日报》此前的 “仲祖文”(即“以中
组部名义所发文章”)和“任仲平”(即“人民日报重要评论”的谐音)更高级别的化名
。甚至可以说,这个“郑青原”系列文章就是中央政治局形成的观点,也是政治局级别
的舆论导向。由此可见,这个写作组的横空出世有着重大的政治意义。
谈到此类拥有深厚背景写作班子的历史,有分析人士回顾说,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各种
各样的官方御用写作组在中国大陆曾经风云一时,其... 阅读全帖
j**n
发帖数: 13789
22
来自主题: ChinaNews版 - 郑青原与梁效
李平更多文章请看李平专栏
苹果日报
(博讯 boxun.com)
中共中央喉舌《人民日报》上月底接连发表署名「郑青原」的长篇评论,引起海内
外广泛关注。人民网前日突然有人揭秘,指「郑青原系列文章是政治局级别的舆论导向
」,所阐述的是「中央政治局形成的观点」。果真如此的话,这个「郑青原」的地位就不
亚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梁效」,也标志着中国开始步入政治寒冬。

非一家之言 经审核

在 1970年代声名显赫的梁效,所取的是「两校」(即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的批判组)
的谐音,在中共十大之后,秉承中共领袖毛泽东的意旨撰文,无论是先在《北京日报》或
《人民日报》发表,全国各地大小报刊必定转载,其中不少文章还成为当局指定的学习文
件,因此有「小报抄大报,大报抄梁效」之说。

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之后,郑青原的系列评论出笼。笔者上周曾指出,这些文章发表
的规格显示,评论并非《人民日报》一家之言,应是经过中宣部或中央书记处审核,其中,
〈沿着正确政治方向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一文,断然否认中国政改滞后、宣称
绝不搞多党轮流执政和三... 阅读全帖
z**********e
发帖数: 22064
23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ilitary 讨论区 】
发信人: zhonghangyue (中行说),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启之:北大琐记--知识分子的蜕变:从梁效到避孕套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ue Apr 1 10:01:35 2014, 美东)
http://3qz.blogchina.com/2152394.html
2001年10月的某一天,欧美同学会院内热闹非凡,为了庆祝北大华亿影视公司老总的四
十大寿,京城各界名流跑来献艺。听到主持人说,下面请北京大学副校长陈章良讲话。
我从最后一排移到了前排–毕业十五年了,除了在学校见过丁石孙外,这位陈章良将是
我见到的第二位校长。
一位身着西装的中年汉子,三步两步跃上台阶,站在麦克风前,以略带闽南味的口音大
呼小叫:“各位女士们先生们,各位朋友们,各位尊敬的来宾:我是董总的哥们儿,但
是我到这里,不仅代表哥们,还代表北大,我给董总带来了一件礼物。”说到这里,他
向下面挥了挥手,两个马弁类的人物将一个大花篮抬到他的身边。“请各位猜一猜,这
个花篮里装的是什么?”
下面的人放下碗筷,纷纷站起来,伸长脖子,端详那... 阅读全帖
z**********e
发帖数: 22064
24
http://3qz.blogchina.com/2152394.html
2001年10月的某一天,欧美同学会院内热闹非凡,为了庆祝北大华亿影视公司老总的四
十大寿,京城各界名流跑来献艺。听到主持人说,下面请北京大学副校长陈章良讲话。
我从最后一排移到了前排–毕业十五年了,除了在学校见过丁石孙外,这位陈章良将是
我见到的第二位校长。
一位身着西装的中年汉子,三步两步跃上台阶,站在麦克风前,以略带闽南味的口音大
呼小叫:“各位女士们先生们,各位朋友们,各位尊敬的来宾:我是董总的哥们儿,但
是我到这里,不仅代表哥们,还代表北大,我给董总带来了一件礼物。”说到这里,他
向下面挥了挥手,两个马弁类的人物将一个大花篮抬到他的身边。“请各位猜一猜,这
个花篮里装的是什么?”
下面的人放下碗筷,纷纷站起来,伸长脖子,端详那花篮。看着人们疑惑的眼神,发呆
的表情,陈副校长面有得色,指戳着花篮,继续卖关子–“各位,你们谁能猜出来,这
个花篮里装的是什么?”台下嗡嗡嗡嗡,议论、说笑、插科打诨响成一片。一位剃了光
头、戴着墨镜的影视大腕嚷嚷:“这丫挺的怎么尽说废话呀!花篮里装的是什么那还用
猜吗!花篮里装... 阅读全帖
m***n
发帖数: 12188
25
梁效就是两校的谐音。
45天安门事件的时候,梁效是示威人民群众攻击的热点。
有诗曰:
北大清华园,小人大坏蛋
池浅王八多,兴风又作浪
削尖脑袋要入党,出国就进基督教
全国人民流泪时,未名湖畔豺狼笑
z**********e
发帖数: 22064
26
梁效班子,分文、史、哲3个团队,都是老、中、青结合,老的(文有魏建功,史有周
一良,哲是冯友兰,都是民国时期常校长的顾问)负责业务把关,中的(文有董学文,
史有范达人,哲有黄楠森)是写作主力,青的则是负责文字润色——老的和中的,年轻
时都是从旧社会过来的,遣词造句难免有“四旧”的痕迹,青年们则都是在新社会学的
文化,又在文革的暴风骤雨里经历过考验,最时髦的革命词藻从他们脑子里,可以毫不
费力地蹦出来。
所以,你即使现在去看梁效的那些文章,不管观点怎么胡说八道(观点都是首长命题的
,你不接受不行),这些文章都能给你Argue得理直气壮、滴水不漏,而且旁征博引,
不管是古人还是马恩,都能信手拈来,引在文章里毫无斧凿龃龉处。这个班子,可能是
中国历史上阵容最强大的翰林供奉团队。那时候,一个学徒工一个月工资才18元,他们
每人每天7毛伙食补贴,这个数是鸡鸭鱼肉可以随便吃的,而他们也没有辜负这种待遇。
现在共产党高层养的这群垃圾,让人感觉简直就是他们的敌人派进来的卧底。
t****u
发帖数: 8614
27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太祖时的梁效
是不是相当于翰林院。
梁效成员,就是翰林院编修,庶吉士。
M******a
发帖数: 6723
28
余含泪是丁学雷班子的(他的小组笔名石一歌,因为全组有11个人),在上海,张春桥
督办的(其实从柯庆施时代就开始有,人员换过多批)。
梁效全员都是北京的,基本上都是北大的,个别清华的、还有极少数临时人员来自一些
工厂、部队什么的,其实就是点缀。
r*****3
发帖数: 6442
29
别吹了,梁效的文章能说服你?还滴水不漏?
都是命题作文,不需要讲道理,混吃混喝到是真的。
z**********e
发帖数: 22064
30
7毛伙食补贴,是作为“梁效”班子特有的,跟他们原来的工资无关。
那时候的大学也没啥教学任务,他们都集中居住在未名湖北岸的北招待所里,就好像一
支军队一样,周末可以回家,其他时间都是待命状态。
3年不到的时间,攒出200多篇文章(不包括没发表的),效率也不低的,毕竟首长不是
老有任务给他们。

21
p*****i
发帖数: 226
31
“书生”乎?“梁效”乎?
y***d
发帖数: 2330
32
这个梁立人是谁?梁效的儿子?
M******a
发帖数: 6723
33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郝斌:截屏再瞥周一良
周一良先生生前所用印章[1]
1987年初,时在农历岁尾,按照校长办公室的安排,我到燕东园24号周一良先生寓所拜
年,遭遇了一场意想不到的谈话。于今快三十年了,当时的尴尬情景时时涌动心头。现
在,依据我的记忆,把这次晤谈追记下来,同时也以我现在的认知做一点必要的诠释。
周一良,作为二十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一位代表性人物,已有不少学者对他给予关注、
研究,我写的这些,或许可以作为研究者的参考。
现时的北大,每到农历年末,都有一场春节团拜会,数百人的规模,校内的教职员工,
方方面面,都有人受邀出席。这一举措,始于上个世纪的九十年代之初,而后成为定制
,延续至今。在此之前,春节到来,只是因袭旧俗,登门拜年。受拜的,先是一、二级
教授,后来因人事代谢,一、二级教授凋零的不少,遂延扩至三级教授。登门拜年的角
色,由校长、副校长、书记、副书记充任。有时一人独往,有时二人同行。一个上午拜
望一家、两家,最多三家。至于谁去拜谁,全依平日交往熟识的状况,由校长办公室协
调确定。最早是空手登门,仅是叙谈和礼数而已;后来,办公室加备了一点礼品,也不
过苹果二、三斤。那个时候,冬令时节,市场上只有国光苹果可见,... 阅读全帖
M******a
发帖数: 6723
34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ilitary 讨论区 】
发信人: Mayingba (吳鐘學),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郝斌:截屏再瞥周一良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Wed Sep 28 17:34:44 2016, 美东)
周一良先生生前所用印章[1]
1987年初,时在农历岁尾,按照校长办公室的安排,我到燕东园24号周一良先生寓所拜
年,遭遇了一场意想不到的谈话。于今快三十年了,当时的尴尬情景时时涌动心头。现
在,依据我的记忆,把这次晤谈追记下来,同时也以我现在的认知做一点必要的诠释。
周一良,作为二十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一位代表性人物,已有不少学者对他给予关注、
研究,我写的这些,或许可以作为研究者的参考。
现时的北大,每到农历年末,都有一场春节团拜会,数百人的规模,校内的教职员工,
方方面面,都有人受邀出席。这一举措,始于上个世纪的九十年代之初,而后成为定制
,延续至今。在此之前,春节到来,只是因袭旧俗,登门拜年。受拜的,先是一、二级
教授,后来因人事代谢,一、二级教授凋零的不少,遂延扩至三级教授。登门拜年的角
色,由校长、副校长、书记、副书记充任。有时一人独往... 阅读全帖
j******n
发帖数: 21641
35
原编者注︰文革中曾参与“梁效”写作班子工作的周一良先生去年逝世,北京刊物《群
言》向家属征求回忆稿件,周先生之子周启博如期交稿而未获刊登。】
(一)尴尬群体中的一个
父亲周一良二零零一年十月二十三日去世,享年八十八,当属高龄。遗憾的是他未能把
想说的话全部形诸文字。
父亲对子女随和,不象母亲有时不严自威。但他少与子女谈心。以我观察,他有两批较
能推心置腹的朋友。一是留学哈佛的“学友”,青年学子在异国共度寒窗,铸就友谊。
二是文化革命中因“反聂(元梓)”而同被关押殴打,和因“梁效”而同被禁闭整肃的
“难友”。学人罹难共度铁窗,遂成莫逆。我自己成年后很少与父亲深谈,直到年逾不
惑,发现自己青少年时是在谎言包围中渡过,才有意识地找父亲交流,并探索他这一代
知识分子的思想变革。
父亲是一个企业世家兼文化世家的长子,家教是忠恕之道和谨言慎行。少年青年时潜心
文史,所在学科前辈和同侪对他颇为看好。如果他能按自选方向走下去,学术上当有可
观成就。然而他生不逢时,在中年以后被社会环境压倒,奉领袖为神明,把改造思想以
达到领袖要求当作高于学术甚至家庭的终极目标。每当他未泯的人性和常识与领袖的方
针冲突,... 阅读全帖
M******8
发帖数: 10589
36
【 以下文字转载自 History 讨论区 】
发信人: Math1978 (数学), 信区: History
标 题: 百般委曲难求全——一个人文学者的悲哀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un Dec 16 06:58:55 2012, 美东)
周启博
(一)尴尬群体中的一个
父亲周一良二零零一年十月二十三日去世,享年八十八,当属高龄。遗憾的是
他未能把想说的话全部形诸文字。
父亲对子女随和,不象母亲有时不严自威。但他少与子女谈心。以我观察,他
有两批较能推心置腹的朋友。一是留学哈佛的“学友”,青年学子在异国共度寒窗
,铸就友谊。二是文化革命中因“反聂(元梓)”而同被关押殴打,和因“梁效”
而同被禁闭整肃的“难友”。学人罹难共度铁窗,遂成莫逆。我自己成年后很少与
父亲深谈,直到年逾不惑,发现自己青少年时是在谎言包围中渡过,才有意识地找
父亲交流,并探索他这一代知识分子的思想变革。
父亲是一个企业世家兼文化世家的长子,家教是忠恕之道和谨言慎行。少年青
年时潜心文史,所在学科前辈和同侪对他颇为看好。如果他能按自选方向走下去,
学术上当有可观成就。然而他生不逢时,在中年以后被社会环境... 阅读全帖
r****e
发帖数: 3373
37
有点长,但是很好看。
周启博:我的父亲周一良
(一)尴尬群体中的一个
父亲周一良二零零一年十月二十三日去世,享年八十八,当属高龄。遗憾的是他未能把
想说的话全部形诸文字。
父亲对子女随和,不象母亲有时不严自威。但他少与子女谈心。以我观察,他有两批较
能推心置腹的朋友。一是留学哈佛的“学友”,青年学子在异国共度寒窗,铸就友谊。
二是文化革命中因“反聂(元梓)”而同被关押殴打,和因“梁效”而同被禁闭整肃的
“难友”。学人罹难共度铁窗,遂成莫逆。我自己成年后很少与父亲深谈,直到年逾不
惑,发现自己青少年时是在谎言包围中渡过,才有意识地找父亲交流,并探索他这一代
知识分子的思想变革。
父亲是一个企业世家兼文化世家的长子,家教是忠恕之道和谨言慎行。少年青年时潜心
文史,所在学科前辈和同侪对他颇为看好。如果他能按自选方向走下去,学术上当有可
观成就。然而他生不逢时,在中年以后被社会环境压倒,奉领袖为神明,把改造思想以
达到领袖要求当作高于学术甚至家庭的终极目标。每当他未泯的人性和常识与领袖的方
针冲突,他都认为人性和常识是自己未改造好的表现,“改造思想”成为他永远追求也
永远达不到的目标,而... 阅读全帖
b*******y
发帖数: 4304
38
华国锋的批示,在“四人帮”中引起震动,于是,姚文元在10月3日下午,亲自找《人
民日报》负责人鲁瑛说:“现在报纸上大量出现‘按既定方针办’,这句话传得不准确
,要采取措施,从明天起,在报纸上逐渐减少‘按既定方针办’的提法,你得亲自把关
。”并要鲁瑛转告新华社解力夫和《光明日报》莫艾。姚文元还特别强调说:“这是个
很大的问题,你得有思想准备。”10月4日晚,鲁瑛电话通知莫艾去《人民日报》,鲁
瑛说:“关于‘按既定方针办’这句话,是主席患病期间谈的,传得不够确切,以后报
上不要再用这句话了。”莫艾说:“《光明日报》今天发表梁效的文章中,大标题就是
讲这个的。”鲁瑛没有任何表示,继续说,“你回去把把关,遇到这句话要改掉。新华
社发的稿件中,也要注意有没有这句话,有也不要用。这事你一个人知道就行了,不要
下传,我现在也是亲自把关。”莫艾回到报社以后照鲁瑛的话办了。
《永》文的选题组稿定稿过程
选题的产生1976年9月15日,莫艾作为毛主席治丧委员会成员,在人民大会堂守灵
。在休息厅里,《人民日报》社鲁瑛对莫艾说,“明天有重要社论发表,是传达毛主席
的临终嘱咐,解释‘按既定方针办’的。已通知你们... 阅读全帖
a*****y
发帖数: 33185
3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史记 《张仪列传》
张仪者,魏人也。始尝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①,学术②,苏秦自以不及张仪。
①事:师事,侍奉。②术:此指游说之术。
张仪已学而游说诸侯。尝从楚相饮,已而楚相亡璧①,门下意张仪②,曰:“仪贫无行
③,必此盗相君之璧。”共执张仪④,掠笞数百⑤,不服,之⑥。其妻曰:“嘻!子
毋读书游说,安得此辱乎?”张仪谓其妻曰:“视吾舌尚在不⑦?”其妻笑曰:“舌在
也。”仪曰:“足矣。”
①亡: 丢失。璧:平而圆,中间有孔的玉。②意:怀疑。③无行:品行不端。④执:
拘捕,捉拿。⑤掠笞:用竹板或荆条拷打。⑥:通“释”。释放。⑦不:相当于“否
”。
苏秦已说赵王而得相约从亲①,然恐秦之攻诸侯,败约后负,念莫可使用于秦者②,乃
使人微感张仪曰③:“子始与苏秦善,今秦已当路④,子何不往游,以求通子之愿?”
张仪于是之赵,上谒求见苏秦⑤。苏秦乃诫门下人不为通,又使不得去者数日。已而见
之,坐之堂下,赐仆妾之食。因而数让之曰⑥:“以子之材能,乃自令困辱至此。吾宁
不能言而富贵子⑦,子不足收也。”谢去之。张仪之来也,自以为故人,求益,反见辱
,怒,念诸侯莫可事,独秦能苦赵⑧,乃遂入秦。
①从亲:除秦国而外南北各国合纵相亲,相... 阅读全帖
c*********2
发帖数: 3402
40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周家往事——对话周启博
http://my.cnd.org/modules/wfsection/article.php?articleid=31797
口述者:周启博 采访者:丁东 邢小群
时间:2011年9月26日 地点:昌平香堂村
周启博先生毕业于清华大学,80年代负笈美国,后定居纽约,从事工程技术,兼研
文史。今年夏天他回来探亲,得以畅叙,并请他回顾了周家往事。
建德周家,是一个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留下深深印记的家族。自第一代周馥出任封
疆大吏,推动口岸开放通商,第二代周学海、周学铭皆为光绪年进士,周学熙为近代工
业先驱、教育先驱和民国财政总长,第三代周叔弢为实业家、收藏家,周叔迦为佛学家
,周明达为数学家,第四代更出了周一良、周珏良、周艮良、周杲良、周以良、周治良
、周景良、周震良、周煦良、周炜良等学者专家,蔚为大观。
兹将和周启博先生交谈的主要内容整理如下,与同好分享:
周家先辈
丁东:周家五代人名人辈出,覆盖官、产、学,是近代中国大转折时期的一个缩影。
周启博:周家是社会变迁弄潮儿里边成功的一个家庭。从头说起的话,周馥是发家
的第一代,官做到两江总督、两广总督,起步比较高。但他本人是农村教私塾出身,... 阅读全帖
b*******y
发帖数: 4304
41
修改与定稿在《光明日报》明确了文章写法后,“梁效”写作组长范达人将执笔任务交
给写作组的一个成员。初稿写完,范达人作了润色修改,9月24日送《光明日报》。孙
关龙接到稿件后,于当天夜里发排。9月25日打出小样8份,分送“梁效”写作组和莫艾
等报社领导小组成员。9月27日,“梁效”将清样呈送给迟群、谢静宜。上写:“迟群
、静宜同志:这是《光明日报》约稿,争取近期发表。此文是范达人、×××、×××
同志写的,请您审阅。——两校大批判组,9月27日。”
清样在《光明日报》领导小组成员中传阅,有的同志提出过修改意见,如建议增加
“三要三不要”的内容等,但没有被采纳。
9月29日,孙关龙将综合清样交给莫艾,莫艾于当天深夜动手阅处,改动了几处,
签了字写了一段话:“我略有改动,请和‘梁效’商量,听听他们的意见,然后见报。”
9月30日上午,孙关龙同范达人在电话中交换各自改动的情况。9月30日下午,迟群
给“梁效”核心组成员回电话:“我太忙,没时间,那四篇稿子注:包括《永》文
不看了,你们看了,可以发。”孙关龙把“梁效”的改动告诉了莫艾,莫艾同意。于是
孙关龙在定稿样上写了批语:“这是‘梁效’与莫艾... 阅读全帖
N*****e
发帖数: 1094
42
1948年3月25日至27日,中华民国中央研究院代院长兼评议会议长朱家骅在南京主持召
开了最后一轮院士选举会。经过与会者五轮无记名投票,原定要选出的100名院士最后
只有81人通过。这81人也成为中国近现代史上的第一批院士。
在国民政府1948年3月选出的81名院士中,1949年后,到台湾的只有9位,占院士总数的
11.9%;去美国的有13人,占院士总数的15%;而留在大陆有59人之多,占院士总数
的74%。
当时中国绝大多数知识分子之所以选择留在大陆,以及后来大批留学欧美的科学家放弃
舒适的环境和优厚待遇,毅然回国,其原因很多。这些优秀的中华儿女都满怀着对这片
苦难深重的土地无法自拔地爱,都怀抱着对国计民生地殷切关怀,或是深深眷恋着这片
土地,或是对国民党统治感到失望等。但是,促成他们留守大陆或是回国的一个很大的
原因,就是他们相信了共产党的宣传,对共产党的统治抱有希望和幻想。
下边就是部分留在大陆的中华民国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的大结局:
30:汤用彤
汤用彤(1893年8月4日-1964年5月1日),是现代中国学术史上少数几位能学贯中西、
接通华梵、熔铸古今的国学大师之一。学术著作... 阅读全帖
N*****e
发帖数: 1094
43
【 以下文字转载自 ChinaNews 讨论区 】
发信人: NewNote (新天地), 信区: ChinaNews
标 题: 留在大陆的中华民国院士之大结局(四)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Jan 13 16:35:45 2017, 美东)
1948年3月25日至27日,中华民国中央研究院代院长兼评议会议长朱家骅在南京主持召
开了最后一轮院士选举会。经过与会者五轮无记名投票,原定要选出的100名院士最后
只有81人通过。这81人也成为中国近现代史上的第一批院士。
在国民政府1948年3月选出的81名院士中,1949年后,到台湾的只有9位,占院士总数的
11.9%;去美国的有13人,占院士总数的15%;而留在大陆有59人之多,占院士总数
的74%。
当时中国绝大多数知识分子之所以选择留在大陆,以及后来大批留学欧美的科学家放弃
舒适的环境和优厚待遇,毅然回国,其原因很多。这些优秀的中华儿女都满怀着对这片
苦难深重的土地无法自拔地爱,都怀抱着对国计民生地殷切关怀,或是深深眷恋着这片
土地,或是对国民党统治感到失望等。但是,促成他们留守大陆或是回国的一个很大的
原因,就是他... 阅读全帖
a***u
发帖数: 4334
44
来自主题: LeisureTime版 - 谢宁:我在北京大学三十年
我在北京大学三十年(一)
作者:谢宁
(2014-12-17 10:26:30)
这是迄今为止,我在自己博客里转发的唯一一篇他人的作品,是我一个好朋友写的一篇
长文。这个好朋友在北大学习、工作、生活了三十三年,其中二十九年是在北大历任最
高领导人身边和北大学校党委核心机关任职,因此他对北大三十年来的成长历程、演进
步伐、发展脉络历历在目,如数家珍;对北大三十年历届领导人的所作所为、颠三倒四
、秽迹劣行洞察入微,铭记于心;对北大从一个自由思想和独立精神圣地最终蜕变成为
八卦新闻笑柄的堕落过程了如指掌,铁证如山。因此,由他来为北大和北大领导人立此
存照,言之凿凿,辩无可辩,堪称信史。
也许在不明真相的外人看来,值此乱世,北大还不失为一个象牙塔。但是北大人自己知
道——当然除了本文作者,大家都“皇帝的新装”——,燕园只有西门外两个石狮子是
干净的了。对今天北大的肮脏,九十年代初以来的历届北大领导人负有不可逃脱的罪责
。这些领导人在倒行逆施、祸校秧学的时候,肆无忌惮,利令智昏,全然不记得中国的
古话“人在做,天在看”。他们更全然不知道,他们的作恶一直在被一双锐利的眼睛一
滴不露地注视着、记录着... 阅读全帖
r***u
发帖数: 1272
45
来自主题: WaterWorld版 - 劝君免谈陈寅恪 易中天
一 不该热的热了起来
已故历史学家陈寅恪在辞世多年后忽然成了文化新闻的热点人物,似乎是一件没什么道
理的事情。
史学不是显学,陈先生也不是文化明星、大众情人。没错,这些年文坛荧屏上是有不少
“历史”,而且上演得轰轰烈烈,风头十足,好像全国人民都有历史癖,也没患过健忘
症似的。然而最走红的“历史小说”和“历史剧”又是什么呢?《还珠格格》和《雍正
王朝》。前者已自己坦言是“戏说”,后者则被史学界斥为“歪说”。历史在文艺作品
中能不能“戏说”或“歪说”,这是另一个问题(比如《西游记》就是戏说,《三国演
义》则是歪说,或不乏歪说成分)。但戏说、歪说不等于实说、正说,总归是一个事实
。它们和陈先生以及陈先生所治之史八杆子打不着,也是一个事实。所以,历史小说和
历史剧走红,并不意味着历史学家也会走红,也该走红,何况那历史小说和历史剧还是
戏说和歪说?事实上历史学家无论生前身后多半都是很寂寞的。唐长孺先生曾自撰墓志
铭曰:“生于吴,殁于楚,勤著述,终无补”,说的大抵是实话。一个历史学家可能会
因其学术成就而成为文化名人,却很难因此而成为热点人物。如果成了,那就一定有别
的原因,比如吴晗。
陈寅恪也不... 阅读全帖
d******h
发帖数: 39
46
《兵工科技》增刊 作者:李学峰
记者:梁总,您好,能否谈谈我国目前空空导弹研制工作的现状以及在国际上处于一个什
么样的水平?
梁总:应该说我国的导弹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相对来说是比较小的。从整体作战实力来
讲,投资研发新导弹也是比较划算的,有专家分析指出,平台性能与整体作战效能是线性
关系,是一次方的;航电就是二次方关系,也就是说,飞机系统的航电设备比如雷达、火
控等性能提高2倍,系统的作战效能就提高4倍。但对于导弹来说,其性能提高一倍,飞机
系统的整体作战效能就提高16倍,即四次方关系,效费比相当高。如果我们的导弹能达到
比较高的性能,即使飞机不太好,其整体作战能力也与世界水平相差不远。因此,我国对
空空导弹的研制投入较多的力量,我国导弹的总体性能在世界上是比较好的,比如我们的
PL—9C导弹,其技术水平大致与R—73或AIM—9M相当,有些性能还略优于他们。比方说R
—73虽然总体性能好,但由于其研制时间较早,它的信号处理等方面还是有些落后了,其
导引头的探测距离、抗干扰能力等都不如我们的PL-9C。
记者:您是什么时候开始从事有关PL-9系列的研制工作的?
梁总:这个型号搞得比较... 阅读全帖
z**********e
发帖数: 22064
47
1976年中央抓梁效(其实不是抓,大部分成员没有控制人身自由)时,就是半夜突然来
到梁效的楼下,让全体到门厅紧急集合。梁效成员们竟然以为是首长夺权成功,来宣布
喜讯,兴高采烈地下楼。
一名解放军首长向他们宣布四人帮完蛋的消息,并且命令他们立即离开大楼回家收拾行
李,两天后去学习班报到。这样,他们留在办公室和宿舍里的各种文字资料,就都完整
落到中央手里了。
那天梁效成员范达人请假外出,过了两天才回来,正在向梁效大楼(北大北招待所)走
的时候,碰上一个熟人,那人问:“你去哪儿?”范心里说:“肏,你丫的明知故问,
你不知道我老人家是中央首长的笔杆子吗?”就答道:“去上班啊?”“去哪儿上班?
”“你妈屄!”范心里骂着,嘴上作漫不经心状回答:“北招待所啊。”“你最近没听
说什么?”“什么?没有啊?”“那几个人给抓起来啦!”“哪几个啊?给谁抓起来啦
?”…………

发帖数: 1
48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造反派,真的反了吗?”
(2/4)
垂手肃立,甘为驱使
与北京梁效比,丁香花园可谓南书房行走,地理上属“南方”,政治上却比梁效更贴近
中南海。“梁效”取名仅为北大、清华“两校”之谐音,比“丁学雷”晚出十年,仅在
文革晚期“批林批孔”,既不承担宣传部职能,亦无缘介入中枢政治,也不从事与学者
身份不相称的特务使命。“梁效”固不足取,但将南北两个写作班子简单并列,则有可
能忽略上海写作班的特殊性,遮蔽那一年月知识阶层某些“特殊人”更为幽暗的一页。
[6]
可想而知,1966年底要“策反”这样一群人,要比“策反”王洪文、黄金海困难。他们
是“统治阶级中的被统治者”,既是“包衣”又是“帝师”:对上为“包衣”——恭迎
“圣旨”及张、姚“传旨”,垂手肃立,甘为驱使;对下为“帝师”——自恃“南书房
行走”,高视阔步,斥“工总司”为“工字头”、“那帮‘小兄弟’”,语多轻蔑。
1968年,姚文元在京“接旨”,发表“工人阶级必须领导一切”,但“南书房帝师”并
不把身边的“领导阶级”放在眼里,还是闹摩擦,以致积隙成怨,酿成“《朝霞》事件
”。[7]
1966年下半年,有复旦红革会、中国科大南下串联大学生许小昆、忻鼎亮等人与徐景贤
接... 阅读全帖
d******a
发帖数: 32122
49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造反派,真的反了吗?”
你个毛黑又悲愤了
---买卖题首席资深毛黑海日


: (2/4)

: 垂手肃立,甘为驱使

: 与北京梁效比,丁香花园可谓南书房行走,地理上属“南方”,政治上却比梁效
更贴近

: 中南海。“梁效”取名仅为北大、清华“两校”之谐音,比“丁学雷”晚出十年
,仅在

: 文革晚期“批林批孔”,既不承担宣传部职能,亦无缘介入中枢政治,也不从事
与学者

: 身份不相称的特务使命。“梁效”固不足取,但将南北两个写作班子简单并列,
则有可

: 能忽略上海写作班的特殊性,遮蔽那一年月知识阶层某些“特殊人”更为幽暗的
一页。

: [6]

: 可想而知,1966年底要“策反”这样一群人,要比“策反”王洪文、黄金海困难
。他们

: 是“统治阶级中的被统治者”,既是“包衣”又是“帝师”:对上为“包衣”—
—恭迎

j****i
发帖数: 68152
50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买买提老将小将各种派系众生相
革命造反派
“敢”字当头天不怕,雄文四卷迹天涯。
泰山只手敢擎起,四海胸中能装下。
打击围攻能顶啥,刀山火海含笑跨。
列宁故国恨蜕色,帝修魑魅狂反华。
七亿神州又奋战,垃圾堆里葬群蛙。
昂首东海观日出,回头西洋看晚霞。
千秋万代举红旗,大地无处不香花。
胆小派
小兔的胆子,老鼠的儿子。
抬头怕丢掉帽子,
低头怕碰破鼻子,
坐坐怕磨坏裤子,
站站怕踩烂鞋子,
只要能让我活着过日子,
管他托洛茨基还是赫秃的徒孙子。
糊涂派
床前击破千面鼓,床上老兄打呼噜。
《封神》、《七侠》当滋补,
“前门”、“茅台”不嫌苦。
烧鸡香肠加酱肚,
麻将、扑克伴二胡。
“老三篇”从不读,
毛主席语录更不熟。
吃喝玩乐有个谱,
管它灵魂触不触。
一年三百六十五,
大好光阴白白度。
稀里糊涂入了土,
错把阎王叫圣母。
保旧派
四面八方都想到,
就是“私”字扔不掉。
陈规陋习他全抱,好坏上司他都保。
“火烧”、“炮轰”不能搞,
得罪领导祸不小。
管他篡党篡政,管它香花毒草。
只要饭碗能保牢,祖国变色管不着,
保、保、保,
保字“最牢靠”,永远“错不了”。
保错了请君原谅,保对了大功非小。
奴隶派
低声下气的小宝贝,... 阅读全帖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