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topics

全部话题 - 话题: 生法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
a*******g
发帖数: 867
1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凡生西方有九品人:
“上品上生者,若有众生愿生彼国者,发三种心,即便往生。何等为三?一者、至
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国。复有三种众生,当得往
生。何等为三?一者、慈心不杀,具诸戒行;二者、读诵大乘方等经典;三者、修行六
念,回向发愿,愿生彼佛国。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生彼国时,此人精
进勇猛故,阿弥陀如来与观世音,及大势至、无数化佛、百千比丘、声闻大众、无量诸
天、七宝宫殿,观世音菩萨执金刚台,与大势至菩萨至行者前。阿弥陀佛放大光明照行
者身,与诸菩萨授手迎接。观世音、大势至,与无数菩萨,赞叹行者,劝进其心。行者
见已,欢喜踊跃,自见其身,乘金刚台,随从佛后,如弹指顷往生彼国。生彼国已,见
佛色身众相具足,见诸菩萨色相具足,光明宝林演说妙法。闻已,即悟无生法忍,经须
臾间,历事诸佛遍十方界,于诸佛前次第受记。还至本国,得无量百千陀罗尼门。是名
上品上生者。
“上品中生者,不必受持读诵方等经典,善解义趣,于第一义,心不惊动,深信因
果,不谤大乘。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行此行者,命欲终时,阿弥陀佛与观世
音,及大势至、无量
a*******g
发帖数: 867
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云何菩萨入不二法门
尔时,维摩诘谓众菩萨言:“诸仁者,云何菩萨入不二法门?各随所乐说之。”
会中有菩萨名法自在,说言:“诸仁者,生、灭为二。法本不生,今则无灭,得此
无生法忍,是为入不二法门。”
德守菩萨曰:“我、我所为二。因有我故,便有我所;若无有我,则无我所,是为
入不二法门。”
不眴菩萨曰:“受、不受为二。若法不受,则不可得,以不可得,故无取、无舍,
无作、无行,是为入不二法门。”
德顶菩萨曰:“垢、净为二。见垢实性,则无净相,顺于灭相,是为入不二法门。”
善宿菩萨曰:“是动、是念为二。不动则无念,无念则无分别,通达此者,是为入
不二法门。”
善眼菩萨曰:“一相、无相为二。若知一相即是无相,亦不取无相,入于平等,是
为入不二法门。”
妙臂菩萨曰:“菩萨心、声闻心为二。观心相空如幻化者,无菩萨心、无声闻心,
是为入不二法门。”
弗沙菩萨曰:“善、不善为二。若不起善、不善,入无相际而通达者、是为入不二
法门。”
师子菩萨曰:“罪、福为二。若达罪性,则与福无异,以金刚慧决了此相,无缚无
解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师子意菩萨曰:“有漏、无漏为二。若得诸法等,则不起漏、不漏想,不著于相,
亦不住无相,是为入不
g**r
发帖数: 425
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TO 舟云
佛说胜义空经
西天译经三藏朝奉大夫试光禄卿传法大师赐紫沙门臣施护等奉 诏译
佛世尊。一时在俱卢数国。与苾刍众俱。
佛告诸苾刍言。诸有法门我如前说。复有正法名胜义空。汝等谛听。极善作意。今
为汝说。诸苾刍。此中云何名胜义空。谓眼生时而无少法有所从来。又眼灭时亦无少法
离散可去。诸苾刍其眼无实离于实法。以要而言。有业有报作者不可得。此蕴既终复他
蕴摄。别法合集因缘所生。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彼意生时而无少法有所从来。又意灭
时亦无少法离散可去。诸苾刍。彼意无实离于实法亦如前说。别法合集。此合集法无实
可得。因缘所生。此缘生者。所谓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处。六处缘
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如是即一大苦蕴
生。此所生法无实可得。生已即灭。由是无明灭。即行灭。行灭即识灭。识灭即名色灭
。名色灭即六处灭。六处灭即触灭。触灭即受灭。受灭即爱灭。爱灭即取灭。取灭即有
灭。有灭即生灭。生灭即老死忧悲苦恼灭。如是即一大苦蕴灭。如是等所说是为胜义空
。诸苾刍。诸有法门如前已说。今此正法汝等当学。
佛说胜义空经
r****r
发帖数: 755
4
直接研究佛学就好了,讲的比道德经详细的多,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
,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
门。
佛法里怎么讲呢,可以看
唯识的说法
http://fayun.org/index.php?p=issue08-07
《瑜伽師地論‧ 真實義品》說:「一切法假立自相,或說為色、或說為受‥‥乃
至涅槃。當知一切唯假建立,非有自性,亦非離彼別有自性是言所行是言境界。如是諸
法非有自性如言所說,亦非一切都無所有。」名言是假安立的,當我們心思口言是色乃
至是涅槃的時候,在種種能詮名字的當下,並沒有如所詮顯的事相實體,亦不是先有彼
境事實體之存在,而後我們才用各種名言來詮顯它,所以說假名安立的法是畢竟空的。
由賴耶種子現行的因緣生法本身是現量境,不待名言招呼而後能得。名是識,事也是識
;名與事,並沒有絕對相稱的關係﹗
中观的讲法:
http://blog.xuite.net/lamaisbuddha/lamabuddha/14993255
我、行為,以及行為的對象,這一切存在的現
r******6
发帖数: 46
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无余涅磐和有余涅磐的区别
【涅槃】
梵语nirva^n!a,巴利语nibba^na。又作泥洹、泥曰、涅槃那、涅隶槃那、抳缚南、匿
缚喃。意译作灭、寂灭、灭度、寂、无生。与择灭、离系、解脱等词同义。或作般涅槃
(般,为梵语pari 之音译,完全之义,意译作圆寂)、大般涅槃(大,即殊胜之意。
又作大圆寂)。原来指吹灭,或表吹灭之状态;其后转指燃烧烦恼之火灭尽,完成悟智
(即菩提)之境地。此乃超越生死(迷界)之悟界,亦为佛教终极之实践目的,故表佛
教之特征而列为法印之一,称‘涅槃寂静’。佛教以外之教派虽亦有涅槃之说,然与佛
教者迥异。佛教大乘、小乘对涅槃之解释,异说纷纭。总约之,可大别如下:
(一)据部派佛教,涅槃即灭却烦恼之状态。其中复有有余(依)涅槃与无余(依)涅
槃之分,前者是虽断烦恼,然肉体(意即残余之依身,略称‘余依’或‘余’)残存之
情形;后者是灰身灭智之状态,即指一切归于灭无之状况。有部等主张涅槃乃一存在之
实体,经量部等视涅槃为烦恼灭尽的状态之假名,而其本身并无实体。
(二)中论等以实相为涅槃,实相又即为因缘所生法上之空性,故与生死世间无有区别
。同时,南本涅槃经卷三指出涅槃具足如下八味,即常、恒、安
r*****d
发帖数: 922
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月溪法师警语
说一下大乘佛法的观点吧:
只有欲界,色界和无色界三界.
超三界不是指有什么第四界可以去,而是指证悟到三界其实都是因缘所生法,是虚幻不实
的.
大乘里能超三界肯定是初地以上的菩萨.
d******y
发帖数: 3668
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杂阿含经的涅盘观

常、恒 、不变易法空
“常、恒 、不变易法”对应的是“眼、……”“我所”
这些(眼、色、眼识、眼触、眼触因缘生受×6)构成了凡夫所见的“世间”,被执取
成“常”“恒”“不变易”“我所”,因此以上是在破斥这种妄见,所以佛说“无常”
“变易”“非我”“非我所”
而涅磐是灭者寂灭,是缘生法(六入处形成的“世间”)之灭,不是说灭的同时又生起
一法名为涅磐
n*****2
发帖数: 35
8
反观和 WAICHI 的讨论。 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发现。
当我在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
《reverie : 往生之后不用再学法修行求解脱了吗?》
可以说是很认真地。 只是希望告诉对方, 往生之后并没有解脱, 还需要断三, 法界
惑。 由此, 引发 WAICHI 同学指责我“抬高”。
现在, 回头看看, 不管我当时的心态是否有抬高(哈哈, 对此, 我可以以任何名义
起誓, 发誓自己根本无抬高净土的心态), 这已经不重要了。
下面, 我要澄清另外一件事。
那就是, 往生到极乐世界的行者, 是否 100% 都是三界惑没有断尽的呢?
观经云: 往生净土的行者, 粗分三辈, 细论九品。
上上往生者, 经佛力加持, 立即得无生法忍, 相当于 7 地的菩萨。
此类行者是否像 WAICHI 同学说描述的:
《就是修带业往生者, 乃是什么都不想修, 只想要有永远快乐, 而在有了永远快乐之时
, 才研究择法门修何方向及正式起步去修, 而基本都是 "因为" 连小学一年
级都还未到, "因此" 故择小学一年级起步去上学.》
7 地的菩萨 是否是 《连小学一年级都还未到 》?
这里, WAICHI 是否在 “贬低
p*****n
发帖数: 1415
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佛陀所说的”空”的意义
大正藏雜阿含(二九七)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拘留搜調牛聚落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當為汝等說法。初.中.後善。善義善味。純一清淨。
梵行清白。所謂大空法經。諦聽。善思。當為汝說。雲何為大空法經。所謂此有故彼
有。此起故彼起。謂緣無明行。緣行識。乃至純大苦聚集
緣生老死者。若有問言。彼誰老死。老死屬誰。彼則答言。我即老死。今老死屬
我。老死是我。所言。命即是身。或言。命異身異。此則一義。而說有種種。若見言
。命即是身。彼梵行者所無有。若複見言。命異身異。梵行者所無有。于此二邊。心
所不隨。正向中道。賢聖出世。如實不顛倒正見。謂緣生老死。如是生.有.取.愛
受.觸.六入處.名色.識.行。緣無明故有行
若複問言。誰是行。行屬誰。彼則答言。行則是我。行是我所。彼如是。命即是
身。或言。命異身異。彼見命即是身者。梵行者無有。或言命異身異者。梵行者亦無
有。離此二邊。正向中道。賢聖出世。如實不顛倒正見所知。所謂緣無明行
諸比丘。若無明離欲而生明。彼誰老死。老死屬誰者。老死則斷。則知斷其根本
。如截多羅樹頭。于未來世成不生法。若比丘無明離欲而生明。彼誰生。生屬誰。乃
至誰是行。行屬誰者。行則斷。則知
r****n
发帖数: 8253
1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难道这些都是断灭见?
以下难道全部都是断灭见?难道从智慧最圆满的佛陀,到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再到阿罗
汉,全部都是断灭见?
+++++++++++++++++
“身坏命终寿命已讫,彼所觉一切灭息止,知至冷也。比丘,譬如燃灯因油因炷。彼若
无人更增益油,亦不续炷,是为前已灭讫,后不相续,无所复受。”(中阿含,大1-692
a)
“于有得寂灭,大悲入涅槃,如薪尽火灭,毕竟得常住。”(杂阿含604经)
“若彼色受阴永断无余,究竟舍离、灭尽,离欲,寂没,余色受阴更不相续,不起、不
出,是名为妙,是名寂静,是名舍离一切有余、爱尽、无欲、灭尽、涅槃。”(杂阿含
61经)
「一切行无常,悉皆生灭法;有生无不尽,唯寂灭为乐。」
“諸所受皆滅  寂靜永清涼  名無餘涅槃  眾戲論皆息”
「友!舍利弗!在此處無感受,怎麼說此處有樂呢?」「友!此處無所受,此處正是有
樂。」
井水喻经中的阿罗汉茂師羅(Musila)說:「有之滅是涅槃。」
“一切有为法的止息,放弃一切污染,断绝贪爱,离欲,寂灭,涅槃。”﹝《杂部经》
第一集第一三六页)
“生死相续的止息,就是涅槃。”﹝杂部经》第二集第一一七页)
“比丘们啊!有不生、不长的非缘生法(无
a*******g
发帖数: 867
11
第二依圣教建立阿赖耶识
1 明所知依是阿赖耶识而非空性
我们现在首先要对阿赖耶识有一个了解,阿赖耶识并不是后来的唯识学论师建立的,不
是一个想当然的成立。它有经典的依据,首先说阿赖耶识作为一个现象,作为一个法的
存在。在《阿毗达摩大乘经》中讲:“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诸趣,及涅槃
证得。”由此显示阿赖耶识的存在,无始时来界的“界”,在佛法中是因义,所以“法
界”就是生法之因,或说“界”是差别义,如说佛教界,学术界。但事物的差别从究竟
而言,又是因为种子的差别,而形成现行的差别。所以从此角度讲,差别义还是因义,
种子就是因。那么这个因是一切法的平等所依,由此就有了诸趣的显现,以及菩提涅槃
的证得。所以,它是世出世间的所依,来说明阿赖耶识作为所知诸法的枢纽,和所知诸
法的所依,来进行说明。但在此颂中有一个分歧的认识,有些人认为,这个“无始时来
界,一切法等依,”可以理解为空性,因为空性也是一切法的所依。{如佛陀扇多于所
译《摄大乘论》所引经中偈颂说:“无始已来性,一切法所依,有彼诸道差,及令得涅
槃。”}如《中论》中说:“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正因为一切法是空的,没有
实有的自
a*******g
发帖数: 867
12
第五从一有情略说本识与转识的缘起关系
(第七碟)我们昨天给大家讲到了,在唯识学中成立阿赖耶识的道理。那我们在此之前
对识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因此,我们讲这个“识”它并不是一个带有主体性的,或者
带有实体性的,一个具备认识功能或认识能力的认识主体。在我们昨天的理解中间,我
们知道这样一个所谓的认识主体,它其实是在整体认识现象之内的一个世俗观(即世俗
观念的存在)。所谓的认识客体,实际上是一个似客观、似所缘。因此,在这个整体的
认识现象里面,它完整的包括了能认识和所认识两个方面在内。因此,就否定有一个实
在的能认识和所认识。在这里就打破了能所二边的对立。我们在谈到识是认识现象的时
候,根据不同的认识因缘不同的认识条件,虽然从整体的认识现象来讲,乃至于我们所
有的表象世界,它是不可分割的。由于是众因缘生法,是互相观待、相待而有的。这样
的一个一真法界,一个缘起的世界,一个表象的世界,实际上我们无法对它进行分割、
进行取相、进行分别。但是因为我们随着这样一个因缘的不同、条件的不同,我们也可
以把这样一个非一非异的识,把它划分成许多种。而这样的划分,实际上是随着我们所
依据的条件以及所有的种种因
r****n
发帖数: 8253
1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因果与缘起

呵呵,因为缘起法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它比你上面说的这种因果关系要深刻多了。
你现在并不懂缘起法是什么。
另外,你不同意经论所说的涅槃是非缘生法?
不是改变定义,是更加明确定义。
是“这股业力相续之流证得涅槃”,这个是究竟谛的角度。
能够
a*******g
发帖数: 867
1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因果与缘起

我同意涅槃是非缘生法,但我的理解和你的不一样。
我的问题:业力相续之流本身是否具有可以证得涅槃的性质?
如果说是业力相续之流证得涅槃,那么说明业力相续之流在某种条件下可以证得涅槃,
同时这个条件也不是外生的缘,应该是内部就有可证涅槃的性质。
如果业力相续之流本身不具有可以证得涅槃的性质,那么它是如何证得涅槃呢?
r****n
发帖数: 8253
15

誰說過是一個概念了?
大乘早期認為,一阐提人是斷了善根的人,是沒有任何成佛的可能性的,是沒有可能性
,明白???
早期的中國佛教也是堅持這種觀點,還把堅持一闡提人有成佛可能性的道生法師驅逐呢。
有誰在說有佛性就是代表將來一定成佛???
不過大乘確實有此觀點,認為所有眾生將來都成佛,不過我根本還不想說這個呢。
我現在說的就是一闡提是否有成佛的可能性,明白不?
你看沒看清楚別人說的是什麽?
c*******o
发帖数: 608
1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中華原始佛教會 創會緣起zt
普通人认为因缘是条件, 而发生是结果. 而实际上[发生]是一系列因缘条件改变的过程
,而所谓的[发生者]也只是参与了这个
改变,他也是缘的一部分,他本身也在这种改变中继续改变. 这种改变只有过程而没有结
果,所谓的结果只是普通人的思维定势
认定这是一个结果. 例如, 人们认为吃饭是过程,而吃饱了是结果,但吃饱了只是人与食
物关系变化的一部分,吃完了,食物会消
化,消耗完能量后,又会继续需要食物.这里只有人与食物的关系变化,一切缘生法只有过
程,没有结果,有[发生]这件事,没有[发
生者]. 理解因缘观是为了破除我见,常见.
在这里我只是举我的观察.如果你不同意尽可以批评. 我还没到可以随时引经据典的水
平.
如果你不同意随佛法师的观点,你可以发email和他讨论.
r****n
发帖数: 8253
1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中華原始佛教會 創會緣起zt

這種觀點真的非常奇怪。如果隨佛比丘是這種觀點,我很懷疑他是否真的搞清楚緣起法到底是什麽。
1、因緣是條件,但是結果也就是因緣所生的法同樣也可以轉變為條件,這個對於瞭解
緣起法的人也基本都明白,不是什麽新的東西。就比如十二緣起當中的緣無明而有行,
這裡無明是條件,行是結果,但是後面又接著緣行而有識,這裡行由結果又變成了條件
,引發了後面的識,不斷延續下去。。。
2、我不清楚你說的發生者到底指什麽,存在的只有緣以及緣所生的法,根本就沒有一
個發生者,如果認為有個發生者,這正是我見的表現。你以上說的話,倒有點類似法遵
比丘尼所說的心是隨五蘊而集起的(這是邪見),她所說的心,你這裡變成了發生者。
3、你前面說發生者參與了改變,可是後面又說沒有發生者,那麼這個沒有發生者是怎
麼推論出來的呢?
4。緣生法有過程,也有結果,只是結果在不斷的變,而且這裡有一個很關鍵的,就是
緣所生的法是生起即滅的,不具備恒常性,這是要重點去認識的,在此基礎上才能破除
常見,并生起厭離,欠缺了無常觀,而只觀緣起(對緣起理解還有問題)那麼就是瘸了
一條腿,我認為是無法滅除貪愛,無法破除我見的。
d******y
发帖数: 325
1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中華原始佛教會 創會緣起zt
289经和290经说异生异灭但也没有说“生灭是刹那”
「彼心、意、識,日夜、時剋,須臾轉變,異生異滅。猶如獼猴遊林樹間,須臾處處,
攀捉枝條,放一取一,彼心、意、識亦復如是,異生異滅。」
只是说在说心、意、识的变易是nonstop的,并没有说每一个刹那有一个生一个灭。
按照某人“刹那生灭”的说法,“缘所生法只能维持一个刹那”,也就是说在一个刹那
中法“住”,杂阿含经并没有类似说法。
p*******y
发帖数: 782
1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坛经论四圣谛
你要较真,那就说起码可以不退转的修行,且寿命无量,总有一天
会成佛道的。我例举无量寿经说了上品上生的和下品下生的。虽没
有说,都能成佛,但是即使是下品下生,也是殊胜无比,在加上极
乐世界的环境,成佛逻辑上可能性很大。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上品上生者,若有众生,愿生彼国者,发三
种心,即便往生。何等为三?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
愿心。具三心者,必生彼 国。复有三种众生,当得往生。何等为
三?一者慈心不杀,具诸戒行;二者读诵大乘方等经典;三者修行
六念,回向发愿,愿生彼国。具此功德者,一日乃至七日, 即得
往生。生彼国时,此人精进勇猛故,阿弥陀如来,与观世音、大势
至,无数化佛,百千比丘,声闻大众,无量诸天,七宝宫殿。观世
音菩萨,执金刚台,与大势 至菩萨,至行者前。阿弥陀佛,放大
光明,照行者身,与诸菩萨,授手迎接。观世音、大势至,与无数
菩萨,赞叹行者,劝进其心。行者见已,欢喜踊跃,自见其 身,
乘金刚台,随从佛后,如弹指顷,往生彼国。生彼国已,见佛色
身,众相具足,见诸菩萨,色相具足。光明宝林,演说妙法。闻
已,即悟无生法忍,经须臾间, 历事诸佛,遍十方界。于诸佛
前,次第
b*****l
发帖数: 3821
20
《佛说无量寿经》
佛告阿难:‘彼国菩萨,皆当究竟一生补处,除其本愿,为众生故,以弘誓功德,而自
庄严,普欲度脱一切众生。阿难!彼佛国中,诸声闻众,身光一寻。菩萨光明照百由旬
。有二菩萨,最尊第一,威神光明,普照三千大千世界。’
阿难白佛:‘彼二菩萨,其号云何?’佛言:‘一名观世音,二名大势至。此二菩萨,
于此国土,修菩萨行,命终转化,生彼佛国。阿难!其有众生,生彼国者,皆悉具足三
十二相,智慧成满,深入诸法,究畅要妙,神通无碍,诸根明利。其钝根者,成就二忍
。其利根者,得不可计无生法忍。又彼菩萨,乃至成佛,不受恶趣,神通自在,常识宿
命。除生他方五浊恶世,示现同彼,如我国也。’
b*****l
发帖数: 3821
21
第二疑
问:诸法体空,本来无生,平等寂灭。今乃舍此,求彼生西方弥陀净土,岂不乖理哉?
又经云:‘若求净土,先净其心,心净故即佛土净。’此云何通?
答:释有二义,一者总答,二者别答。总答者,汝若言求生西方弥陀净土,则是舍此求
彼,不中理者。汝执住此,不求西方,则是舍彼著此,此还成病,不中理也。又转计云
,我亦不求生彼,亦不求生此者,则断灭见。
故金刚般若经云:‘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菩提者,说诸法断灭相。莫作是念,
何以故?发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二别答者,夫不生不灭者,于生缘中,诸法和合,不守自性。求于生体,亦不可得此生
。生时无所从来,故名不生。不灭者,诸法散时,不守自性,言我散灭。此散灭时,去
无所至,故言不灭。非谓因缘生外,别有不生不灭。亦非不求生净土,唤作无生。
为此中论偈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
又云:‘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
又维摩经云:‘虽知诸佛国及与众生空,而常修净土教化诸群生。
又云:‘譬如有人,造立宫室。若依空地,随意无碍。若依虚空,终不能成。’
诸佛说法,常依二谛。不坏假名,而说诸法实相,智者炽
b*****l
发帖数: 3821
22
第七疑
问:弥勒菩萨一生补处即得成佛,上品十善得生彼处见弥勒菩萨。随从下生三会之中,
自然而得圣果。何须求生西方净土耶?
答:求生兜率,一日闻道见佛,势欲相似。若细比校大有优劣,且论二种。
一者纵持十善恐不得生,何以得知?弥勒上生经云:‘行众三昧,深入正定,方始得生
。’更无方便接引之义。不如阿弥陀佛本愿力、光明力,但有念佛众生,摄取不舍。又
释迦佛说九品教门方便接引,殷勤发遣生彼净土。但众生能念弥陀佛者,机感相应必得
生也。如世间慕人能受慕者,机会相投必成其事。
二者兜率天宫是欲界,退位者多。无有水鸟树林风声乐响,众生闻者,悉念佛发菩提心
伏灭烦恼,又有女人皆长诸天爱著五欲之心。又天女微妙诸天耽玩不能自勉,不如弥陀
净土水鸟树林风声乐响,众生闻者,皆生念佛发菩提心伏灭烦恼。又无女人二乘之心,
纯一大乘清净良伴。为此烦恼恶业毕竟不起,遂至无生之位。如此比校,优劣显然,何
须致疑也。
如释迦佛在世之时,大有众生见佛不得圣果者如恒沙。弥勒出世亦尔,大有不得圣果者
。未如弥陀净土,但生彼国已,悉得无生法忍,未有一人退落三界,为生死业缚也。
又闻西国传云,有三菩萨,一名无著,二名世亲,三名师子
p*******y
发帖数: 782
2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观无量寿佛经
极乐世界上品上生者,大概就相当于八地菩萨,可见极乐世界的殊胜。我们现在说好的
环境都能对人有很大的正面影响,更不要说极乐世界的人(诸上善人),事 (只有善
缘,绝无恶缘,六尘说法),对修行人的修行更是很大的帮助。
南无阿弥陀佛!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上品上生者,若有众生,愿生彼国者,发三种心,即
便往生。何等为三?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国。
复有三种众生,当得往生。何等为三?一者慈心不杀,具诸戒行;二者读诵大乘方等经
典;三者修行六念,回向发愿,愿生彼国。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生彼
国时,此人精进勇猛故,阿弥陀如来,与观世音、大势至,无数化佛,百千比丘,声闻
大众,无量诸天,七宝宫殿。观世音菩萨,执金刚台,与大势至菩萨,至行者前。阿弥
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与诸菩萨,授手迎接。观世音、大势至,与无数菩萨,赞
叹行者,劝进其心。行者见已,欢喜踊跃。自见其身,乘金刚台,随从佛后,如弹指顷
,往生彼国。生彼国已,见佛色身,众相具足。见诸菩萨,色相具足。光明、宝林,演
说妙法。闻已即悟无生法忍。经须臾间,历事诸佛,遍十方界。于诸佛前,次第受记。
Y**u
发帖数: 5466
2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临济录(白话)
有人接着问:"那什么是您说的真正见解呢?" 师回答说:" 真正的见解是这样的。 你应
当在一切时中, 不论是入凡入圣,入染入净, 哪怕是入诸佛国土,弥勒的楼阁,毗卢
遮那的法界,都要知道这一切都是成住坏空的。佛来到世上,为我们讲解最甚深的法,
却最后进入涅槃,看不到他来去的踪影。 要想知道他的生死,实在是不可能。因为他
进入了无生无死的法界,遍游大千国土,到无数的世界,所到之处,见不到任何实在的
东西,也就是诸法空相。只有当下这个听法的无依道人, 才是诸佛的本源,你们不能
分明看到,就是因为你们的道眼被各种名句所障碍,乃至有凡圣的分别。教内十二部文
字, 都是用来表达显意的方便,不是真正的见解。 学法的人不了解,便落在了文字的
理解上, 这都是依靠。 凡有依靠,就一定在因果中,不能免除三界轮回生死。你要是
想在生死上解脱自由, 今天就来认识一下当下这听法的无依道人,此人无形无相,无
根无本,无住处,生机活泼,在一切造化中体现。你越是寻它, 它就会越远,你越是
去求它,就越弄巧成凿而不能得到, 这就是所谓的最大的秘密。诸位求道的人啊,千
万不要把你们的身体当成我所说的这个, 你们的身体迟...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2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临济录(白话)
问大通智胜不成佛道
有人问"大通智胜佛。十劫坐道场。佛法不现前。不得成佛道。不知道这句话怎么解释?
(好像说的不对呀)"
师回答说: "大通就是自已,在任何处都能了知万法本无自性本无形相, 这叫大通。
所谓的智胜, 就是在一切处对无一法可得没有怀疑。所谓的佛就是清净心的光明照遍
法界。十劫坐道场就是修十波罗密。佛法不现前的意思是佛法本来不生本来不灭,所以
不存在现前还是不现前。不得成佛道的意思是本来就是佛,还更做什么佛。古人说 佛
常在世间,却能不被世间法所沾染。 诸位求道的人啊, 你要想做佛, 心就不要被万
物牵引。要知道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当心脱离分别知见的时候,就能在万法
中获得自由。入世和好,出世也好,没有佛也没有法,不需要现前, 也从没有失去。
如果是个有的东西,那就都是名言章句, 是用来教小孩子的工具。 因为小孩子实在不
能理解自己的重病, 所以要一些药物的帮助, 所以有了经典名句。 要知道,文字自
己不会产生,产生文字的是你当下那个昭昭灵灵能见闻觉知的东西。诸位,你必须要造
五无间业, 才能解脱。"
原文:
问大通智胜佛。十劫坐道场。佛法不现前。不得成佛道。未审此... 阅读全帖
d**********l
发帖数: 647
2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净土系列 1
回国前,想把自己修习净土的心得和大家分享一下。大概分八个专题。谢谢大家!修不
修净土,先可以了解一下。:)
净土法门
净土是八万四千法门中的一个,所讲所修的是大乘佛法。不同的是仗阿弥陀佛慈悲愿力
,往生西方,继续修行,而不是继续在娑婆世界修行。下面是我修习净土法门的心得,
尽可能根据净土三经(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和历代大德的开示,而非
自己的臆断。大家有不同意见尽管提出来。净土三经都不长,建议大家读读,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也叫无量寿佛,阿,意无,弥陀,意量,阿弥陀佛一切无量,但最主要是无
量寿,无量光。南无,表尊敬皈依。
内容简介:
净土的原理
为什么要往生净土
净土修行三资粮: 信愿行
极乐净土与弥勒净土
西方极乐净土与东方琉璃净土
净土修行
净土绝疑
印光大师开示决定往生净土的方法
修行净土法门注意
净土资料网站
净土的原理
1 阿弥陀佛48大愿
发大誓愿第六
法藏白言:唯愿世尊,大慈听察。
我若证得无上菩提,成正觉已,所居佛刹,具足无量不可思议功德庄严。无有地
狱、饿鬼、禽兽、蜎飞蠕动... 阅读全帖
d**********l
发帖数: 647
2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净土系列 2 为什么要往生净土
我们学佛就是为了1 离苦得乐,2 脱离六道轮回,3终成佛道。
1 极乐世界无有众苦,但受诸乐。(佛说阿弥陀经)
2 如果我们往生净土,即使是下品下生(十恶之人,临终遇善知识,具足信愿,念佛十
声,亦可往生),我们也脱离了六道轮回,因为极乐世界无三恶道,参见阿弥陀佛第一
大愿。而修其他的法门,要想脱离轮回,或证阿罗汉果,或明心见性,都十分不易,普
通凡夫很难做到。更不要说,极乐世界上品生人,更是殊胜,上品上生到了极乐世界,
即悟无生法忍,达八地菩萨的境界,距离成佛已经相当之近了。(观无量寿经)
净土法门的特别是当生成就,与其他法门最大不同就在当生能往生西方,若不生西方就
入轮回。而到西方极乐世界的身分还是凡夫,不是成佛,只是极乐没有三恶道,较易继
续修学以至成佛。此外,那儿虽有四土,但净土是横超法门,一旦横超,用不着三大阿
僧祇劫,就可以成佛。(李炳南老居士)
3 此外,极乐世界的众生都是阿惟越致菩萨 (不退转),必至一生补处,且有无量的
寿命,在极乐世界里,六尘说法,佛菩萨等诸上善人为伴侣,成佛道比在娑婆世界世界
修行快很多很多。如果在成佛前,发愿要回来度众生,亦是方便,参见法藏比丘第... 阅读全帖
d**********l
发帖数: 647
28
天界是享福的,福报享尽又复堕落,而极乐世界是修道的,极乐世界的种种殊胜都是为
了帮助我们修行的。而且极乐世界的众生都是修道的,且看经中的描写:
若有众生,睹菩提树,闻声,嗅香,尝其果味,触其光影,念树功德,皆得六根清澈,
无诸恼患。住不退转,至成佛道。复由见彼树故,获三种忍:一音响忍。二柔顺忍。三
者无生法忍。(无量寿经)
彼国常有种种奇妙杂色之鸟:白鹤、孔雀、鹦鹉、舍利、迦陵频伽、共命之鸟。是诸众
鸟,昼夜六时,出和雅音。其音演畅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如是等法。其
土众生,闻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佛说阿弥陀经)
水鸟树林,及与诸佛,所出音声,皆演妙法,与十二部经合 (观无量寿经)
又其讲堂左右,泉池交流。---波扬无量微妙音声;或闻佛法僧声、波罗蜜声、止息寂
静声、无生无灭声、十力无畏声;或闻无性无作无我声、大慈大悲喜舍声、甘露灌顶受
位声。得闻如是种种声已,其心清净,无诸分别;正直平等,成熟善根。随其所闻,与
法相应。(无量寿经)
其佛国土,每于食时,自然德风徐起,吹诸罗网,及众宝树,出微妙音,演说苦、空、
无常、无我诸波罗蜜。流布万种温雅德香。其有闻者,尘劳垢... 阅读全帖
d**********l
发帖数: 647
29
天界是享福的,福报享尽又复堕落,而极乐世界是修道的,极乐世界的种种殊胜都是为
了帮助我们修行的。而且极乐世界的众生都是修道的,且看经中的描写:
若有众生,睹菩提树,闻声,嗅香,尝其果味,触其光影,念树功德,皆得六根清澈,
无诸恼患。住不退转,至成佛道。复由见彼树故,获三种忍:一音响忍。二柔顺忍。三
者无生法忍。(无量寿经)
彼国常有种种奇妙杂色之鸟:白鹤、孔雀、鹦鹉、舍利、迦陵频伽、共命之鸟。是诸众
鸟,昼夜六时,出和雅音。其音演畅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如是等法。其
土众生,闻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佛说阿弥陀经)
水鸟树林,及与诸佛,所出音声,皆演妙法,与十二部经合 (观无量寿经)
又其讲堂左右,泉池交流。---波扬无量微妙音声;或闻佛法僧声、波罗蜜声、止息寂
静声、无生无灭声、十力无畏声;或闻无性无作无我声、大慈大悲喜舍声、甘露灌顶受
位声。得闻如是种种声已,其心清净,无诸分别;正直平等,成熟善根。随其所闻,与
法相应。(无量寿经)
其佛国土,每于食时,自然德风徐起,吹诸罗网,及众宝树,出微妙音,演说苦、空、
无常、无我诸波罗蜜。流布万种温雅德香。其有闻者,尘劳垢... 阅读全帖
a*****y
发帖数: 33185
3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禅宗与净土ZZ
禅宗与净土
文章出处:中华五千年网 (www.zh5000.com)
【字体: 】 【加入收藏】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一、绪 论
众生因无明烦恼的迷惑而有六道轮回之业报,如何径出轮回而趋佛果,是每一个佛
教徒需要迫切承办的问题。佛说八万四千法门,门门皆可入道。禅宗与净土宗同是力行
的法门,一主自力,一倡他力,其基本见地及修行次第却有不同,故自隋唐以来,禅净
之诤断断如也。参禅者自标“即心是佛”,每每讥讽净众为“著相”念佛者,自谓“仗
佛加被”,每每讥诋参禅者为“浮泛”。宋永明延寿、天衣义怀出,始倡禅净双修,相
即相融,事理无碍,禅净之诤才告暂停。时至今日,或执禅毁净,或执净毁禅者仍大有
人在。那么,禅净二宗各有什么思想特点?二者能否调和融通呢?余谨依先圣之旨,再
释禅净之义,以一得之见求教于大方,以期抛砖引玉。
二、禅宗与净土宗之异同
1 、禅宗的思想特色  自迦叶灵山会上拈花悟旨以来,到达摩二十八传而至中国
,经慧可、僧璨、道信、弘忍至六祖慧能,自此一花五叶,各胜擅长。
禅宗认为,一切众生既然皆有佛性,有佛性者就能成佛,可见佛之一切知见、德能
本自具足,现现成成,... 阅读全帖
b**d
发帖数: 7644
31
有分、睡、死、定、转生、与涅盘的分析
有分、睡、死、定、转生、与涅盘的分析
法增比丘(Bhikkhu Dhammavaro)
在每一个人生命的过程之中,它有几个极为特别的课题值得我们去探讨;那即是有分的
状况;有分,睡与死的差别;有分、定、灭尽定、与死的差别;死与结生,如何转生于
三界、及如何到达涅盘。
认识这些将有助于我们了解佛陀的教法,生起正见,证取道果。
有分
有分(Bhavanga)是生命之流或生命的成分,或生命相续流 。有,bhava生命,分,成分
。这里的‘有分’是指多数,平常用的是单数。‘有分’有二种:一是诸心识剎那相续
的有分,二是十九种有分(作用)心。
当外境的色声香味触法等触撞到六个根门时,五门转向心还未生起,有分心仍在生灭,
第一个被触撞的有分心是‘过去有分心’(Atitabhavanga),第二个是‘有分波动’(
Bhanvangacalana),第三个是‘有分断’(Bhavangupaccheda),接下来是路心(
vithicitta)的生起。路心里有五门转向,五识,领受,推度,确定,七个速行心,二
彼所缘,然后又再进入有分心。意门的路心里有意门转向,七个速...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3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马哈西系统纯观行者的定
大智度论说,无定的乾慧虽有智慧,不能得道,在道智阶段得禅定水,才能证果。
大智度论卷第七十五
十地者,乾慧地等。乾慧地有二种∶一者、声闻;二者、菩萨。声闻人独为涅盘故,勤
精进,持戒清净,堪任受道;或习观佛三昧,或不净观,或行慈悲、无常等观,分别集
诸善法,舍不善法;虽有智慧,不得禅定水,则不能得道,故名乾慧地。于菩萨则初发
心乃至未得顺忍。性地者,声闻人,从暖法乃至世间第一法;于菩萨得顺忍,爱著诸法
实相,亦不生邪见,得禅定水。八人地者,从苦法忍,乃至道比忍;是十五心,于菩萨
则是无生法忍,入菩萨位。见地者,初得圣果,所谓须陀洹果;于菩萨则是阿鞞跋致地
w****g
发帖数: 774
33
“没有绝对的善, 也没有绝对的恶”,这个同意。“爱取就是分别”,基本同意,爱
是分别的因,取是分别的果,分别是爱取另一个侧面的描述。
但我的意思是说,破无明只有断十二因缘一条路,不通过这个缘生法,就无法认识无明
。其他的只是侧枝,或方便说。
a***n
发帖数: 1993
3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印度教的不二论
http://philosophy.cass.cn/facu/sunjing/yinduzhexue/02.htm
第二章 商羯罗与《示教千则》
第一节 时代背景、生平和著作
商羯罗(ZaGkara)是印度中世纪吠檀多哲学的集大成者、著名的不二论理论家。关于
他的传记保存下来的至少有11个,但都为传说、神话一类。其中最有名的是14世纪的吠
德耶罗耶(VidyAraNya)所作的《商羯罗世界的征服》,但也由于它是商羯罗以后数世
纪的作品,故难以让人相信。首先关于他的生卒年代就很难确定。1882年印度的波答迦
(K.B.Pathak)提出,商羯罗的生卒年代约为788~820年,此说法为学术界沿用。现代
日本学者中村元对此说法进行了再考证,他认为700~750年更为妥当些,他的意见获得
了雷诺(L.Renou)和英戈尔(D.H.H.Ingalls)的赞同。1
公元5~6世纪之间,匈奴人从中亚向印度入侵,曾一度造就印度古典文化的黄金时代的
笈多王朝的政治制度,在6世纪遭到了全面的崩溃。7世纪时戒日王又恢复了印度北方的
和平,但在他死后北印度又很快再次遭到政治上的分裂。而南印度在6世纪中叶以后大... 阅读全帖
r*****d
发帖数: 922
3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印度教的不二论
外道的不二是有分别的不二,如"能所不二,二是幻象,破二而寂静。" 不论怎么说,离
不开两个对立面.破二与不破二,幻象与寂静都是对立面.
而佛教的不二是无分别的不二."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众因缘生法
,我说即是空”.按照我们凡夫的思维,佛教里的不二其实是没法完全讲明白了,想明白
的.

料不多。随手搜寻到印度教吠檀多派的不二论∶
铡⑽尬遥还等缋床氐哪康幕故遣欢?
w****g
发帖数: 774
3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印度教的不二论
这个不二论与我说的那个关于时间的“现在只是一种选择”有点相似,不二论是希望通
过一种“捷径”来实现当体即空,摆脱缘生法的次第。从实现上来讲,是不是变得更容
易就不一定了。
w****g
发帖数: 774
3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印度教的不二论
我的意思是说,缘生法是从一个事物的形成过程去反推,回到一个初始的状态,即涅槃。而性空是认为我们每一个当下与涅槃的“距离”并不远,因为实际上涅槃无所不在。
我不是下结论,是我的理解而已,这个理解有可能会不断变化的。
J******s
发帖数: 7538
3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印度教的不二论
缘生法
r****n
发帖数: 8253
3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涅磐的不可直接描述性

名词本身是概念法。比如五蕴这个名字是概念法,不属于缘生法。
法,通常是指必须要有自性特征的事物现象(部派佛教的观点),简单的说,就是一定
要有存在性。概念是不具备存在性的。之所以叫它概念法,也只是方便代称,巴利文的
概念法是不是带有法的意思,这个我还没查,有可能没有。
H******9
发帖数: 2766
40
谢谢bdbd。 I concur that.
欧觉得,与其说修行方法,不如说修行心法.
不过,有人可能会认为心法也就是一种方法。
如果说心法,那就没有次第。
如果认为是方法的揭示,那就会去找次第,里面的一问一答可以做为次第的揭示。仁者
求仁自会得仁吗。
比如"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你可
以当揭示了要先发菩提心为第一步,然后再修如何降伏自己的心...
还有"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
说"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
"
...
都可以揪出一些次第。
修行呢,我是认为先有为而后无为的,或者更准确的说,是以有为的手段求无为的法。
具体就不好展开了,因为各人所走的有为的手段不同。这里面形而上就好了。
a***n
发帖数: 1993
41
大慧,非一切佛土皆有言说。言说者,假安立耳。大慧,或有佛土瞪视显法,或现异相
,或复扬眉,或动目睛,或示微笑、嚬呻、謦欬、忆念、动摇,以如是等而显于法。大
慧,如不瞬世界、妙香世界及普贤如来佛土之中,但瞪视不瞬,令诸菩萨获无生法忍及
诸胜三昧。
f*******8
发帖数: 3612
4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对大念住经的个人理解
多谢各位不断拿来佛经来探讨或争辩,看了大念住经,
感到和自己原来从w学的念佛号的方法没有差别。
(根法属于未经许可不可公开讨论,就不说了),
这个理解还没有参考别人的解释,所以对名词的理解不一定准确。
-----------------
1 念住经的念住是什么意思?
在我们师门,就是老实修的意思,一门深入,就是念住。
在Dipa Ma那里也是老实修的意思,就是
If you want to progress in meditation, stay with one technique.
念住的反面是不老实修,在Dipa Ma那里就是一个提示性问题:
Are you really doing it, or are you just thinking about it?
2. 念住经是个总纲,具体的法门还需要根据个人根性来选择。
南传里流行比较多的好象是观呼吸和不净观。
于心观心的修者似乎少见。
3. 念佛其实可以走于心观心而住的路子,这就是我认为自己所学
符合四念住的地方。
-----------------------------
然诸比丘!比丘如何于心观心耶?诸比丘! ... 阅读全帖
r****n
发帖数: 8253
4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对大念住经的个人理解
1) 念觉支,就是思念、想念,有兴趣,很想修、决定修。
如果没有动力,其他觉支就谈不上了。
-----------------------
这是胡扯,念觉支是培养正念,正念就是念心所,是一种强而有力的对目标对象的觉察
觉知。
2) 择法觉支,这个择法其实是两部分,
第一是老师方面,帮你选择方法,一定要符合根性,到底是修观呼
吸,还是不净观,还是内外六处观,还是观心,要符合当下你的状况
才比较容易入手。
-------------------------------
择法觉知重点在于培养慧,对善法不善法如实辨明,辨别正法邪法,择正法,舍邪法。
“若圣弟子,能如实知善不善法,有罪无罪法,应修不应修法,下劣胜妙法,黑白法,
有敌对法,缘生法”
注释书说培养择法觉支要远离愚痴人,亲近智者,思维诸蕴,处,界的差别等。
S**U
发帖数: 7025
4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劝君不要诋毁大乘
云在青天水在瓶
何苦偏往浆糊行
知人知面难知心
笑抿恩仇体世情
《大念处经》
于此,诸比丘!比丘心有贪欲时,了知∶心有贪欲;心无贪欲时,了知∶心无贪欲。心有瞠恨时,了知∶心有瞠恨;心无瞠恨时,了知∶心无瞠恨。心愚痴时,了知∶心愚痴;心无愚痴时,了知∶心无愚痴。心收缩时,了知∶心收缩;心涣散时,了知∶心涣散。心广 大时,了知∶心广大;心不广大时,了知∶心不广大。心有上时,了知∶心有上;心无上时,了知∶心 无上。心专注时,了知∶心专注;心不专注时,了知∶心不专注。心解脱时,了知∶心解脱;心未解脱时,了知∶心未解脱。
如是,比丘安住于心,观照内心;安住于心,观照外心;安住于心,观照内外心。安住于心,随观生法;安住于心,随观灭法;安住于心,随观生灭法。
于是「有心」之念现起,唯有正念与觉照,无所依而住,不再贪著世间之任何事物。
诸比丘!此即比丘安住于心,随观心识。
http://www.mahabodhi.org/intro/mahasatipatthana.html

都是要一桶浆糊的, 只不过手段不同而已.
d******e
发帖数: 4192
4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劝君不要诋毁大乘
这诗看着真别扭,我眼神经常不太好.

心有瞠恨时,了知∶心有瞠恨;心无瞠恨时,了知∶心无瞠恨。心愚痴时,了知∶心愚
痴;心无愚痴时,了知∶心无愚痴。心收缩时,了知∶心收缩;心涣散时,了知∶心涣
散。心广 大时,了知∶心广大;心不广大时,了知∶心不广大。心有上时,了知∶心
有上;心无上时,了知∶心 无上。心专注时,了知∶心专注;心不专注时,了知∶心
不专注。心解脱时,了知∶心解脱;心未解脱时,了知∶心未解脱。
住于心,随观生法;安住于心,随观灭法;安住于心,随观生灭法。
w*****r
发帖数: 7106
4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劝君不要诋毁大乘
小老头对大头说, 俺们不介意, 俺们要笑抿恩仇, 这叫宽容.
大头对小老头说, 你们别介意, 你们要笑抿恩仇, 这叫无齿.
你说, 那大头肥头大耳嘴唇厚, 咋就偏偏满嘴无齿呢? 看他脑花都长出头皮了, 貌似很
聪明的样子, 应该不是装傻吧?

心有瞠恨时,了知∶心有瞠恨;心无瞠恨时,了知∶心无瞠恨。心愚痴时,了知∶心愚
痴;心无愚痴时,了知∶心无愚痴。心收缩时,了知∶心收缩;心涣散时,了知∶心涣
散。心广 大时,了知∶心广大;心不广大时,了知∶心不广大。心有上时,了知∶心
有上;心无上时,了知∶心 无上。心专注时,了知∶心专注;心不专注时,了知∶心
不专注。心解脱时,了知∶心解脱;心未解脱时,了知∶心未解脱。
住于心,随观生法;安住于心,随观灭法;安住于心,随观生灭法。
J******s
发帖数: 7538
47
In Buddhism the lessons should all focus on avijjā.
云何无明。谓于前际无知。后际无知。前后际无知。于内无知。外无知。内外无知。于
业无知。异熟无知。业异熟无知。于善作业无知。恶作业无知。善恶作业无知。于因无
知。因所生法无知。于佛法僧无知。于苦集灭道无知。于善不善法无知。于有罪无罪法
无知。于应脩不应脩法无知。于下劣胜妙法无知。于黑白法无知。于有敌对法无知。于
缘生无知。于六触处如实无知。如是无知无见非现观。黑闇愚痴。无明盲冥。罩网缠里
。顽??浑浊。障盖发盲。发无明。发无智。发劣慧。障碍善品。令不涅槃。无明漏。无
明瀑流。无明轭。无明毒根。无明毒茎。无明毒枝。无明毒叶。无明毒花。无明毒果。
痴等痴极痴。欣等欣极欣。痴类痴生。总名无明。

If
patience
O*********9
发帖数: 552
4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学佛最初之决定---ZT--GS
学佛最初之决定
凡人到歧途莫决的时候,是最痛苦的时候,一切疑怖恐慌,随之而起。忽有人指示
究竟,使勿入险道,则其人之感激诚不可名状。然又有人焉,已入险道而不自知,设有
人指示究竟,彼终不信。必亲到遇险时,无处问津,发生恐怖时,方为之指示,彼始信
入。然又有人焉,虽入险道,急求指示。虽有人指示其究竟,但多疑之劣性不除,转因
指示太易而生疑虑,常恐受欺,转而不信,指示亦终无益。此三等人,比比皆是,甚矣
度人之难也。是故世上迷人倍多,转辗自误,更以误人。此佛菩萨大悲心之所由启发欤?
佛说法四十九年,种种法门,一言以蔽之曰“为人决定”。惟菩萨每度人于未信入
之始,或勉强而行之,佛则度人于合机之时,不必徒劳白费,亦无丝毫得失成败之见,
随缘启之而已。
学佛伊始,人不独应求善知识为之决定,亦当自己一决定也。先问自己究为何事学
佛?曰为求究竟。问云何谓究竟?则曰世间一切一切,如苦乐事,如妻财子禄,终究不
实,过眼成空,昙花一现,终归生灭,痛苦竟无了期。如此有也苦,无也苦。若云一切
不要,又是落于断灭,佛所不许。若云一切都要,又是落于贪著,佛又不许。因此世间
愉乐,纵使十分满足,亦只暂时的空喜,不是究... 阅读全帖
O*********9
发帖数: 552
4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禅净密互融互通的修法
禅净密互融互通的修法
学佛互相毁谤,不知不觉中就造了业。学净的人不知道密宗,就瞎说密宗是鬼神教
,只有净土最好。我曾经在东北听过XX大师说密宗最不好。他是一位很了不起的大师,
我听后问他:“你修净土,是不是念密咒?念大悲咒?念往生咒?念十小咒?”他答:
“是啊!”我说这些咒不是密咒吗?您自己离不开密宗,毁谤佛法有罪啊!即便是律宗
弘一大师,也曾说过密宗是鬼神教,后来他看了密宗全文,才知道密宗这么完美,从浅
入深,从小到大,和禅宗无二无别,才知道自己错了,写了一篇忏悔文收录在文集里。
谈密 密宗修持次第
这些都是不知道密宗而信口瞎说,只知道自己,不知道别人,信口瞎说。密宗是鬼
神教吗?密宗一开始,免不了有一点鬼神的意味,那是因为西藏人根器差,他们要有点
神秘、有点感应,要想神秘就得靠鬼神快些,学佛法就慢。密宗修到后面与鬼神就不相
干了,密宗讲九乘次第,讲九步法。初讲外三乘,也就是先学显教、学小乘、学佛乘、
学菩萨乘。这些教理都要通达后,才修内三乘。内三乘是实际修行,教理通了再修密法
。这个法教怎么消业障、除灾、治病、发财等。发财便是财神法,财神就是鬼神,所以
是有鬼神法,不是没有。但这是... 阅读全帖
a*****y
发帖数: 33185
5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金刚经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经文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
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
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
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
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
其心。”
“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
、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
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
?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
、味、触、法布施。须菩提,... 阅读全帖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