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topics

全部话题 - 话题: 督抚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
s********r
发帖数: 2067
1
来自主题: paladin版 - 正文 第二十六节 兄弟(上)
山东,登州府。
“魏冬瓜,今儿你把大伙儿喊来有什么事吗?”
围拢在一起的镇民们大声嚷嚷着。
最近胶东地区的人心一直浮躁不安,到处都有流言说明军又要打回山东来了,在十
八年后,山东这片土地终于又要换成赤色旗帜了。
这种骚动当然有舟山明军的原因。抵达江南前,任堂等人一直在浙江和山东之间摇
摆不定,没有确定最后的攻击目标,而且在对浙江发起进攻后,川军也还惦念着要在浙
江取得战果后转战山东。所以张煌言未雨绸缪,已经把一些逃去舟山的山东人派回老家
,让他们散布消息,给那些暗中支持明军的缙绅通风报信。
至于山东的府县,进入四月后也是风声鹤唳,那时川军刚刚抵达长江口,到处都有
传言说明军人数超过十万,兵锋直指山东,并打算以山东为跳板直扑北京——这种说法
清廷并不太相信,因为北京方面普遍认为川军能够反复沿着长江流窜就是因为他们的水
师优势,却没有和清廷精锐在北方平原交战的能力。
山东方面当然也知道“南舟北马”的道理,不过事关山东各级官员的乌纱帽和性命
,他们依旧高度紧张,北京方面为了安全起见也向济南派出了一些援兵。直到五月,大
战在浙江打响之后,山东方面... 阅读全帖
s********r
发帖数: 2067
2
来自主题: paladin版 - 第二十七节 围攻(中)
“必胜之战,为什么还要用这种手段?”刚才党守素就有些不满,不过贺珍抢在他前面
开口了,听到袁宗第的建议后党守素再次出言反对:“我们应该把李国英的残军尽数歼
灭在这里,这样我们可以趁势攻打保宁,更可以一举打回陕西去。”
党守素的言论很有煽动性,击毙川陕总督,消灭川北、陕南最后一支清军主力,然后叩
关入西安,回到闯营旧将的家乡。
“邓名不许我们进攻湖广扩大地盘,我们就拿下西安,扫荡甘陕的赵良栋,就像闯王当
年做的一样。接着我们出兵山西,再次兵临北京,重来一场一片石大战。不过这次我们
要把虏丑的脑袋拧下来挂上旗杆!”党守素越说越是激动,放在几年前他绝对不会有这
样的豪情壮志;但最近两年来,明军节节胜利,无论是在湖广还是两江,都把清军打得
一败涂地,东南督抚都极为畏惧明军的兵力——这让党守素感到局面已经逆转了,清廷
的气数将尽——邓名一个毛头小子能做到的,他们这些宿将也能做到。再说邓名把成都
管理得一塌糊涂,从使者送回的报告看,党守素觉得川军的凝聚力还不如自己,他的部
众虽少,但比川军控制得严密,只要有和川军一样的物资供应,他当然可以和川军一样
追着清军跑。
本来还比较持重的刘体纯听到这番话后... 阅读全帖
S**C
发帖数: 2964
3
来自主题: paladin版 - 第三十六节 方向(下)
江南的明军退到扬州庆祝新年,正月十五邓名也通过崇明等地辗转返回扬州,他和卫队
在海上渡过的新年。进入长江后,苏州等地的清廷官员一拥而上,贺使多得都快把邓名
的旗舰压沉了。
见到邓名后,赵天霸立刻告状:“巩夫子不但不许我们追击溃逃的清军,还说服了虎帅
他们不追击。”
击败杰书并不奇怪,杰书拿到的情报基本就没有对的,最简单的比如地图上表明是引水
的护城河,绿营千辛万苦拖着木筏来了,却发现河底干得都裂了;而扛着梯子打算翻越
壕沟的时候,却发现满满的都是长江水。至于营墙的高度,明军屯军的数量,道路的走
向,凡是依靠两江、漕标细作拿到的情报无不错误百出。
反过来,明军对清军的布置了如指掌,给杰书送机密军情的很多使者实际上就是明军的
测绘员,把明军这边的军事部署“报告”给杰书、遏必隆后,转身就把清军的军事部署
都带回来了。整场杰书的试探性进攻,就是指挥劣势清军穿过最崎岖复杂的地形,冒着
交叉火力,向严阵以待的优势川军的重点防御区上撞。而当明军发起反击后,每一记重
拳都打在清军毫无防备的地段上,甚至有不少防线的通道入口,在清军发起攻势后就被
化妆成清军的川军接管了。
不过在清军开始溃败后,巩焴却坚决... 阅读全帖
S**C
发帖数: 2964
4
自从康熙登基以来,太皇太后只要是听说几个辅政大臣一起来找她就知道没有好事
,不过康亲王和遏必隆离开京师后大半年来,留下的三个辅政大臣倒是没有一起来烦过
她。
今天太皇太后一边喝茶吃着点心、一边和其他满洲贵妇高高兴兴地聊着天,其中还
有平西王世子的媳妇建宁公主——建宁公主把吴应熊笼络得很好,她丈夫私下里多次流
露出不想去西南继承藩国的意思了。不过鳌拜从太皇太后口中听说此事后,又急忙说这
事使不得,等吴三桂去世后,就算吴应熊不愿意离开繁荣的北京去偏僻的西南,也得让
他遥领藩国,省得吴三桂手下的人起什么坏心思——这个鳌拜总是对汉人藩王很好,而
对满洲人却老想执行严厉的军法,导致八旗的很多人都不待见他。
正在大伙儿有说有笑的时候,一个幽灵般的太监凑到了太皇太后身边,小声报告道
:“索尼、鳌拜和苏克萨哈都来了,候在外面求见老佛爷。”
自从高明瞻送来了那块四色翡翠并且称太皇太后为老佛爷后,宫内外的人也都凑趣
地称呼太皇太后为老佛爷了,可是他们一直也不知道那个祝词是出自谁的手笔。
这声报告让老佛爷一下子僵住了,拿着一块点心的手停在半空,嘴都张开了可点心
却迟迟没能送进去。看到太皇太后这个表现,屋内顿... 阅读全帖
s********r
发帖数: 2067
5
来自主题: paladin版 - 正文 第六十二节 蠢动(上)
南京。
自从六年前清军在川北惨败后,江南督抚的日子就过得越来越舒心。这几年下来,
蒋国柱的白发不但一点没有增多,而且还愈发地红光满面起来,他觉得再在两江总督这
个位置上为国效劳个十年不成问题;现在最困扰蒋国柱的问题是,如何保证自己的儿子
能够顺利接班——本来蒋国柱还盼着在邓名统一天下的行动中立下大功,来确保自己的
子孙富贵,但因为邓名迟迟不肯在国内大打出手,所以这个愿望也无法实现。除此以外
,江西的张朝依旧是蒋国柱的一块心病,后者和他一样因为官兵的惨败而延年益寿,现
在依旧割据江西,让蒋国柱的两江总督还是有名无实。
因为邓名去远征海外了,所以蒋国柱的心思又活络了起来,把老战友梁化凤找来商
议——现在梁提督不但依旧是两江部队的总司令,也和周培公一样成了蒋国柱的儿女亲
家。
“邓相这次去南洋,没有个一年半载恐怕是回不来吧?”蒋国柱根本没有和梁化凤
讨论之前北京那场军事冒险的兴趣,康熙皇帝早在出兵之前就已经输了,战争开始前半
个月,各种关于清廷出兵的内幕消息就在交易所里到处流传。康熙的朝廷买了四川大批
的债券,高官、大将在成都都有存款和地产。连满洲太君都有不少... 阅读全帖
s********r
发帖数: 2067
6
来自主题: paladin版 - 第六十二节 蠢动(下)
十二省布政周培公感到事态严峻,先是匆匆赶往九江和张朝、董卫国会谈,然后又
日夜兼程地转赴南京,打算把这场两江的内讧平息下去。
在周培公进入南京之前,蒋国柱进行了最后的形势分析。
北京虽然极力谴责南京挑起事端,索额图也写来亲笔信,苦口婆心地劝说蒋国柱以
剿邓大局为重。但蒋国柱知道,现在皇上和地方上大臣的关系十分微妙。军事上的新败
让清廷的国库更加吃紧,想必是不会多管闲事——蒋国柱认为,如果北京真的站在江西
一边进行武力干涉,其实也不错,那样成都也就不会袖手旁观了;若是蒋国柱闪电般地
统一两江,北京那边大概也不会和钱过不去,只要蒋国柱肯上缴赋税,北京就会说这是
江西的民心所向,朝廷不会因为爱一人(张朝)而不尊重江西父老的选择——现在北京
除了励精图治的少年皇上,其他的满洲太君基本都看开了,反正当年入关就是因为汉人
政权虚弱,想趁乱抢一把;现在汉人既然这么横,那大家还是琢磨怎么发财,不值得为
了注定抢不到的钱把全族的命都搭进去。现在对满清前途最忧心忡忡的,不是那些满洲
太君而是他们的包衣,他们很久以来一直幻想着从满洲太君的手指缝里捞点残羹剩饭,
如果大清眼看就要完了,... 阅读全帖
j********b
发帖数: 565
7
来自主题: Mod_CHN_Hist版 - 晚清既得利益者:变革共识与阻力
袁伟时——答《长江日报。求知》理论周刊记者李晨问
求知:晚清政府变革是在反复受挫之后才选择改革?晚清的既得利益者主动掀起一场改
革的原因是什么?
袁伟时:不要以为既得利益者肯定一味反对改革。在覆没的威胁下,他们也要寻求生存
的希望和道路。这是他们的最大利益。晚清70年,改革成败得失都与既得利益集团息息
相关。
1865年开始的自强新政(洋务运动)是改革。三次战争(鸦片战争、英法联军入侵、太
平天国战争),内外强敌敲打,统治者不得不变。不幸,这样的片面改革没有帮助他们
走出困境。
真正全面系统的改革是最后十年的“新政”。这场改革是两大因素促成的:第一,经过
19世纪五场战争——鸦片战争、英法联军入侵、太平天国战争、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入
侵,京师两次被占,民穷国困,清政府不改革就维持不下去了。第二,国门打开,现代
文明的信息日益普及,朝野上下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不接受现代文明不行了。当时朝野各
方梦寐以求的是“富强”。而用当时顺天府尹胡燏棻的奏折《条陈变法自强事宜》中的
话来说是:“今日即孔孟复生,舍富强亦无治国之道,而舍仿行西法,更无致富强之术
。”这既是当时的中国梦,也是甲午惨败后朝野的共... 阅读全帖
z**********e
发帖数: 22064
8
来自主题: Mod_CHN_Hist版 - 洋务运动史--12
第十二章金属矿的开采与冶炼
一、开采金属矿的目的及其简况
所谓金属矿,在当时是指金、银、铜、铅、铁等种类。在1874—1875
年间,大臣疆吏筹议海防中奏请开采煤炭时,常常是煤铁并提,也涉及铜铅
等五金矿藏。例如丁日昌于1874年在其《海防条议》中说:“镇江之东南山
煤铁五全似皆可采。..产煤之处皆多产铁。..五金煤铁等项,非特利源
所系,亦军事胜败所关,..故开矿一层,尤为目前军事饷事之第一要务矣。”
③其他封疆大吏也有类似的煤铁五金并提的说法。但付之于实行时,首先是煤
炭,虽也注意到铁的开采,实际上却未曾与煤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先煤
后铁”是办洋务企业者常讲的一句话,其他金、银、铜、铅等就等而次之了。
这可能是由于以下几个原因所造成:一是洋人觊觎中国矿藏最早的着眼点是
煤炭,清政府洋务派为保护自身的利权,故把采煤放在优先的位置:二是洋
务军用工厂和兵商各轮迫切需煤,不橡五金那样可以暂时从缓;三是采煤较
为易办,并且采出来即可使用,经济效益也可以立竿见影,不像铜、铁等金
属需要有一个冶炼加工过程。以故,金属矿使用机器开采与冶炼,延至1880
年前后始提到实践的日程,比之煤炭的开采晚... 阅读全帖
M******a
发帖数: 6723
9
http://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011318
王庆帅(北京大学历史学系)
2018-02-28 18:11
【编者按】本文摘自《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7年第11期,原题为《荫昌南下督师及
袁世凯出山内情考》,作者王庆帅是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博士生。澎湃新闻经授权发布,
原文注释从略。
辛亥武昌起事后,清廷迅派陆军大臣荫昌南下督师,镇压革命,并于1911年10月14日重
新起用袁世凯为湖广总督,督办“剿抚”事宜,予以袁世凯“会同调遣”之权。这样,
在鄂清军就形成了“一军两帅”的局面。然而,仅仅过了12天,10月27日,清廷颁布“
统一事权”上谕,授予袁世凯钦差大臣,“所有赴援之海陆各军,并长江水师,暨此次
派出各项军队,均归该大臣节制调遣”,并以“部务繁重,势难在外久留”为由,将荫
昌调回。
清朝陆军大臣荫昌
袁世凯
清廷为何“临阵换将”?据时任内阁阁丞的华世奎对张国淦说:“荫昌督师,在当时已
有点勉强,荫虽是德国陆军学生,未曾经过战役,受命后编调军队,颇觉运掉为难。其
实此项军队,均是北洋旧部,人人心目中只知有‘我们袁宫保’。”细绎华... 阅读全帖
g********n
发帖数: 2314
10
来自主题: _GoldenrainClub版 -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zz 钱穆 (转载)
【 以下文字转载自 History 讨论区 】
发信人: guvest (我爱你老婆Anna), 信区: History
标 题: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zz 钱穆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at Feb 28 11:17:00 2009), 站内
发信人: guvest (我爱你老婆Anna), 信区: paladin
标 题: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zz 钱穆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at Feb 28 11:16:46 2009), 转信
eBookCN|Txt电子书籍下载 http://www.ebookcn.com
目 录

前言
第一讲 汉代
第二讲 唐代
第三讲 宋代
第四讲 明代
第五讲 清代
总论
钱穆年表
钱穆先生小传
王昆吾:读《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毕明迩:关于钱穆先生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我很早以前,就想写一部中国政治制度史。一则我认为政治乃文化体系中一要目。尤其如中国,其文化精神偏重在人文界。更其是儒家的抱负,一向着重修齐治平。要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绝不该忽略中国传统政治。辛亥前后,由于革命宣传,把秦以后政治传统,用专制黑暗四字一笔抹杀。... 阅读全帖
k******k
发帖数: 6800
11
摘要:革命史观的核心内容是制造革命对象,神化革命力量,遗忘革命变革的根本目的
是建立新的社会制度和新的人际关系,从而为国家、社会和人的发展提供牢固的制度保
障。这种思潮在思想文化领域流毒很广。
辛亥百年,那么多人,说了那么多话,就中国大陆而言,可谓盛况空前!但有些问
题,总觉得没有说透。
20世纪中国,在辉煌或屈辱背后,包括胜利和失败的后果,是一亿多中国人成了非
正常死亡的冤魂!关节点之一是辛亥革命。
任何国家,每次大革命都会产生重要的思想和学术成果。20世纪中国连绵不断的革
命,至今没有得到彻底反思,仍然在等待巨著诞生。
改革开放以来,一些中国史学家冲破意识形态枷锁,写出不少杰出的论著。应该以
辛亥百年为契机,继续推进这项工作。
面对这次革命的成败得失,史学家应该写一部悲怆的命运交响乐,让中国和世界各
国的公民永远记住前车之鉴!
愚意以为,妨碍我们如实认识百年历史的,是中国人尚未彻底摆脱革命史观或党派
史观。这是一个伪装得很好的陷阱。
近代中国歪曲历史为现实政治服务,孙中山是始作俑者之一。1904年,他为刘成禺
的《太平天国战史》作序说:“汉公(刘成禺)是编,可谓扬皇汉之武功……俾读... 阅读全帖
w****n
发帖数: 25644
12
来自主题: ChinaNews版 - 八国联军侵华真相
作者:佚名
目前网上有一股令人担忧的排外热潮,好像不反美不仇日就是不爱国。其实这
些人貌似爱国,本质却是虚伪的、脆弱的、幼稚的,他们所能做的,只是在安全地带喊
几句口号、唱几句高调,或者破口大骂,唯此而已!当年克林顿在北大演讲时,北大一
位女生当面指责克林顿,指出美国的种种不是,但等她毕业时,却欣欣然嫁到了美国。
极端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是有害的。盲目排外,夜郎自大,不利于我们的改
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就拿清末的义和团来说,颇值得我们好好反思。
义和团肇始于山东,起源于民间的白莲教,原名“义和拳”,是一个迷信和封
建色彩很浓的秘密组织,以传习拳术来发展教徒,声称练拳后可以“刀枪不入”。其揭
贴云:“先拆电线杆,后拆火车道,杀尽外国人,再与大清闹!”他们痛恨一切近代文
明,大肆破坏清政府在洋务运动中建设的电线、铁路等基础设施,把传教士称为“毛子
”,教民称为“二毛子”,“通洋学”、“谙洋语”者依次被称为“三毛子”、“四毛
子”,直到“十毛子”,连戴眼镜、打洋伞、穿洋袜等“用洋货”者,也在格杀勿论之
列。现在看来,称之为邪教组织亦不为过。
恰巧山东巡抚毓贤是个极端保守而且排外的人,他看中了... 阅读全帖
s****r
发帖数: 31686
13
来自主题: Detective版 - 政委和胡core(2)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ilitary 讨论区 】
发信人: bluefleet (common),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政委和胡core(2)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Aug 28 23:01:06 2009, 美东)
胡CORE和FUYUN公公上。
FY: 陛下大事不好,天朝南疆军情紧急。云南督抚HETZER,VEPERS上八百里加急密奏。
胡CORE:快快读来。
FY: ........今有南疆蛮夷小邦缅甸藩王XX大将,发兵数千,攻入缅北果敢部,果敢部
伤亡甚重,另有民众万人流离失所。果敢部与臣等所辖南伞县毗邻,故难民已潮涌至我
南伞口岸,南伞边陲小镇,不堪重负。
胡core: 原来是番邦内讧,何故如此大惊小怪。传朕的命令,户部加拨组合房,救济
粮等救灾物资,即日运抵南伞,HETZER,VESPERS二位为朕好生安抚难民,以彰显我天
朝上国之非凡气度。
FY: 督抚二位尚有重大原因臣尚未读完。。。。
胡core:哦,快读。
FY: 缅帮果敢部,虽辖于缅甸藩王。然果敢部之民,实为我大汉之民。前朝太祖武皇
帝之时,果敢部乃属云南南伞县境。后按太祖与缅
c***s
发帖数: 70028
14
上疏前已备好一口棺材
公元1587年,即大明万历十五年,这一年在历史上很是平淡无奇。后来史学家黄仁宇偏偏从这最平淡的一年入手,写成了名著《万历十五年》,这一年也就从此广为人知了。
这一年,天下除了京师干旱并地震,黄河小有决堤外,偌大的中国的确没有多少大事。这一年,却有两个人几乎同时去世,而这两个人在历史上的名声和影响,显然要比当时的皇帝万历还更大些。这两人一文一武,文者是海瑞,武者是戚继光,均是当时名动天下的人物。甚至三百多年后,海瑞还做过共和国政治斗争的工具。
戚继光晚岁凄凉,当时他已因张居正去世而失去靠山被罢官闲居,和他来往的只有不多的几个朋友。海瑞则不然,他死时是南京右佥都御史,品级为二品,算得上当朝大员。但两人身后之事同样凄凉:他们都是家无储粮,两袖清风,甚至连下葬的费用也得靠朋友们筹措。不同的是,戚继光在生前叱咤风云,平定了为患东南多年的倭寇,并留下了《纪效新书》、《练兵实纪》等一批至今还不乏研究和参考价值的兵书。如果不是晚岁过于凄凉,戚继光的人生也算得上美满了。海瑞却不一样,他死时人们发现他用的是葛布帐子和破木箱,“有寒士所不堪也”。这虽然为他赢得了清官的称赞,但终其一生,... 阅读全帖
i***s
发帖数: 39120
15
我曾造访过北京的八旗子弟中学,感到非常震撼,因为我看到满清贵胄子弟手中拿的竟是美国的教科书。我还参观过几所公办学堂,虽然他们的教学质量难以令人满意,但教学设备相当精良。
本文摘自:《辛亥革命》,作者:阿瑟?贾德森?布朗,出版:中国人民解放军出版社
八旗子弟中学用的竟是美国教科书
清末的洋务派大员、湖广总督张之洞曾和京师大学堂7监督张百熙联合上书,敦促清廷建立新式教育体系。他们在奏折中建议,在各省省会建立大学堂以及配套的预科学堂和中小学堂,实际上张之洞和张百熙是想在省会城市建立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包括小学、中学,大学的预科学校、学院、大学。他们设想的整个教育体系以京师大学堂为核心。所有学校既教授西方艺术和科学,也教授传统的儒家经典。
他们对于现代教育制度的推崇和改革建议得到了清政府的重视。1905年,清政府设立学部。1908年,清朝皇帝颁布的一道有关教育的上谕中说:凡男童年逾八岁者应入学,违者责其父母亲属。无父母亲属者,由本地官员负责其教育。各省总督应敦促属下兴建学校。以此圣谕广布天下。
由于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提倡,新式学堂在中国大地上迅速结出果实。举个例子,仅仅是教授工程学课程的较为... 阅读全帖
i***s
发帖数: 39120
16
光绪六年,慈禧太后忽觉「圣躬欠安」,经御医李德立请脉后,诊断出的结果为操劳国事、焦忧过度,以致肝火太旺、伤及脾胃,于是便就照此开出了一些调理类的方子,让慈禧服用。
然而,一逾数月,慈禧的病情非但未见转好,反每况愈下,常是夜难成寐、进食尽吐,搞得形容枯槁、面色萎黄,一连基本的朝见都难以维持。
事态发展至此,群臣焦灼,却又避于忌讳,不敢多言,因为慈禧太后此时虽名义上为“西佛爷”,但俨然就是“万岁爷”,一旦让其放下朝政、静心养病,则就意味着承认慈禧之疾病理已深,而再传将出去,也难免会引起天下骚动……
但顾虑归顾虑,病还是得养的,于是群臣废尽心思方才说服慈禧,而慈禧也才静养长春宫,让慈安太后问政。
然而,可能是因为那御医李德立终究未寻到病根、再或许未开出对症之方,结果是慈禧在无政事干扰、静养多日后,依旧未见好转。这个时候,倒是笨嘴拙舌的慈安太后一语说到了点子上,“李德立不行”,“不如遍访天下名医,一瞧究竟”……
慈禧终究是惜命的,她也忽觉长此以往不是个事儿,于是也就顾不来许多,立即着人拟了一份密诏,发予各省督抚,令推荐名医,即期派人送往京城。
慈禧患疾,这可是天字一号的病人。各省督抚、要臣接谕... 阅读全帖
a**i
发帖数: 1142
17
虽然我赞同民初有所谓形式上的自由,但是那和民主自由隔了十万八千里
当权者还是前清的官僚们,群众还是前几年山呼我皇万岁的百姓
基础未变,很难谈得上什么民主气氛和土壤,自然也结不出果子出来
往外头说,之所以还能容下不同声音,不过是因为控制力不够
更深层的原因是那些人大多都是有外国主子扶持的
将那些敢于发声的人比做今天的人物
也不过就是那些拿了钱站在国外摇旗呐喊的民运精英们
往里头说,老袁控制手底下的人能力本来就有限
各省督抚不买其面子的也不少,甚至就在督抚管理的地方中,宗族势力还是主流
要说今天政令不出中南海,在民初其实更甚
老袁调理各省也只能按对方的实力来看人下菜碟
一个肥缺必须用更大的肥缺来换,才能搞定
在我看来,民初的自由不过就是老袁的帮会管理加上无政府主义罢了
S*******C
发帖数: 7325
18
☆─────────────────────────────────────☆
tonyxu (无斋主人) 于 (Mon Feb 8 02:22:46 2010, 美东) 提到:
前面有网友问,大头的新建陆军与当时其他军队有何区别?当时其他部队比如聂士成,
董福祥也是装备西式军械,请西洋教官进行西式操练的。即便是大头接管的定武军,也
由德国教官操练。到底有何区别?
这里面最大的区别就是,新建陆军是一支真正意义上的近代军队。大头接管定武军的时
候,连军械都不统一,各种制式的都有,军制还是湘淮军制,最大的战术单位是营,一
营500人,每营4哨,每哨辖若干队,每队10人。这个军制是符合当时冷兵器为主的战斗
需要的。但是大头认为这个编制不符合近代军队作战的需要。因而完全仿效德军的军制
重新编炼。指挥系统上,新建陆军仿造德制,设有总部(司令部)和参谋处,引入参谋
军官的概念。
小站7000人,分成左右两翼共5个步兵营,1个炮兵营,1个骑兵营,1个工程营,1个学
兵营。营下设队,队下设哨,哨下设棚,每棚14人。营队哨棚,就是日后的营连排班。
7000人差不多相当于一个师,大头自任总统,... 阅读全帖
p********n
发帖数: 2162
19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康麻子的教孝教忠
我们看历史,经常可以看到有个因果律,如清朝,孤儿寡妇率领三百万人,入了中原,
统治了四万万人,最后清朝完了,又仍然是孤儿寡妇,夹了一个皮包,回到关外去了。
一部历史,怎么样开始,就是怎么样结束,好像呆板的。古今中外的历史,也几乎完全
是跟着循环往复的因果律在演变。清朝孤儿寡妇入关以后,顺治很年轻就死掉了,不过
这是清朝一个大疑案,有一说顺治没有死,出家去了,这是清人历史上不能解决的几大
疑案之一。接着康熙以八岁的小孩当皇帝。到十四岁,正式亲政。老实讲,那时候如果
是平庸之辈,要统治这样庞大的四万万人的中国,是没有办法的,但这个十四岁的小孩
很厉害,康麻子——康熙脸上有几颗麻子的——十四岁开始统治了中国几十年,(康熙
八岁当皇帝,十四岁亲政,六十九岁去世,在位六十一年。)清朝天下在他手里安定下
来。当时,中国知识分子中,反清复明的人太多了,如顾亭林、李二曲、王船山、傅青
主这一班人都是不投降的,尤其是思想上、学说上所作反清复明的工作,实在太可怕了
。结果呢?康麻子利用中国的“孝”字,虚晃一招,便使反清的种子一直过了两百年才
发芽。清兵入关,有三部必读的书籍,哪三部书呢?满人的兵法权谋,学... 阅读全帖
g******t
发帖数: 18158
20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朱重八为何能打败蒙古铁骑 ?

自筹,在唐浩明写的历史小说里看过有印象,现放狗搜了一个在这里,是西南大学09年
某人的硕士论文
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635-2009104563.htm
曾国藩湘军筹饷问题研究
刘凝凡
【摘要】: 曾国藩(1811-1872)是晚清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在近代建军史上,曾国
藩以一介儒生,崛起于湘楚之间,纵横捭阖于军事舞台,他的军事思想占有突出的地位。
当时清政府所处的境况可谓内忧外患、百弊丛生,腐朽不堪。以清廷当时捉襟见肘的军
事经济财力,根本无法提供足额的经费去镇压太平军,但为了保住大清江山,清朝统治者
迫不得已授权曾国藩组建湘军并同意湘军就地自筹饷源,这样既可以缓解经费短绌的矛
盾,同时又可达到剿灭太平军的企图。 湘军筹饷是一项极其艰难而且又是非常复杂的工
作。在筹饷实践过程中湘军遇到了多方面的阻力,但由于曾国藩对筹饷工作组织有力,而
且运用方法得当,敢揽天下英才,并善于左右逢源上下关系,从多角度入手克服了重重困
难,为湘军筹集源源不断的粮饷而费尽心机,也正是因为曾国藩的成功筹饷为湘军最终战
胜如火如荼的太平军奠定了坚... 阅读全帖
w****2
发帖数: 12072
21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ilitary 讨论区 】
发信人: wlwl12 (戒网),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子乔:就义和团运动与袁先生商榷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hu Nov 10 03:01:07 2011, 美东)
【摘要】
一、义和团拆毁铁路、电杆主要是作战的需要,其次是报复洋人,与“敌视现代文明”
基本无关。
二、1900年6月之前,慈禧对义和团基本是以剿灭为主,她没有对袁世凯的那篇奏折“
充耳不闻”。
三、慈禧对外“宣战”并正式招抚义和团,基本是在列强率先动武之后不得已而为之的。
四、首先践踏“国际法”的是列强,而不是清政府。
五、称西什库教堂为“侵略者据点”有一定的根据。
日前,《中国青年报》刊载了袁伟时先生的《现代化与历史教科书》一文,该文毫不留
情地批评了历史教科书的误人之处,体现了一位老学者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意义重大
,值得有关部门关注。然而文中涉及义和团运动的部分,却存在着一些史实方面的错误
和缺漏,在纠正旧说的同时,又会对读者产生新的误导,似有矫枉过正之嫌。笔者不揣
冒昧,草就此文,以与袁先生商榷。本文就事论事,不涉及袁先生的其它观点... 阅读全帖
d********f
发帖数: 43471
22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武昌起义成功的关键
其实东南互保这件事情有一个影响,就是后来清廷把新军的指挥权统一收归了军谘处,
各省督抚对新军的控制力很弱,督抚实际上能直接指挥的只有卫队和巡警,遇到
突发情况还必须和新军将领会商,根本没有断然处置的权力
c*********2
发帖数: 3402
23
http://history.people.com.cn/GB/205396/14358834.html
雷颐讲述辛亥:改革与革命赛跑
主讲人:雷颐 整理:纪彭
2011年04月11日12:33 来源:《文史参考》
清政府提出要先搞行政体制改革之后,才可以立宪。大家也觉得改革是一步一步来
,还是很高兴。慈禧让袁世凯制订了一个比较好的改革方案。可这个方案一出来,就遭
到强烈的反对,主要的反对力量就来自于皇家。他们是既得利益者,一点利益都不能丧
失。有几次开会讨论的时候,醇亲王竟拔出手枪,指着袁世凯说:“你以为是什么人,
汉族人只是我们满人的奴隶,你只是一个奴才。”慈禧也顶不住压力,据说有一次她都
急得恨不得跳到湖里去自杀,她最后还是抛弃了袁世凯。这也是袁世凯后来对清政府离
心离德的一个重要原因。
朝廷最后搞了一个行政体制改革方案。提出了“军机处事不议,内务府事不议,八
旗事不议,翰林院事不议、太监事不议”叫五个不准搞。最后成立了11个部,13个尚书
中,汉人仅占了5席。这样一个改革方案,天下舆论哗然,大家觉得这个是假的改革、
是骗人的。从辛亥革命那些汉族督抚的表现可以看出来,他们很不满... 阅读全帖
m******r
发帖数: 4351
24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袁崇焕不怎么冤吧
蓟辽总督是总督(总理)蓟、辽和保定三处的军务的差遣职位,开府于密云,下辖辽东
巡抚,顺天巡抚(也称蓟镇巡抚),保定巡抚。
蓟辽督师则源自蓟辽经略,最初和蓟辽总督相对固定的差遣不一样,最初的经略不是定
制,而是委派宪官(都察院官员)出巡,正常应该事毕则罢,但是由于与后金的战争持
续不断,变成了常设。
蓟辽督师最初的差遣名称是经略,其间因大学士孙承宗自请督师辽东,所以孙承宗出巡
时又被称为督师,其后高第接任仍还就成为经略,而高第后王之臣被任命为经略,为表
示恩宠很快就设立新衔称为督师。自此经略就演变为督师,经略蓟辽莱登天津等处军务,
蓟辽督师负责的是对后金方向的作战,而蓟辽总督总督负责的是京畿方向的防御,主要
面向的蒙古。二者的分隔就是辽西走廊西边的那片山脉。大致而言,就是在蓟镇东协(
山石燕建四路),或者说山海和永平归蓟辽督师。虽然都有一个蓟字,但这个和晋冀鲁
豫根据地一样,只是占一块而已。
袁崇焕在崇祯二年的一篇奏折可以为证:
“据永平道右布政郑国昌呈:称滦州训导三员,内多一员。永平卢龙二卫知事二员,俱
应载去。岁省柴薪马丁衙役俸银通共二百三十六两七钱二分等因到臣。臣再看得,一州
而三... 阅读全帖
m******r
发帖数: 4351
25
这都哪跟哪啊,议论的基础事实起码得差不多吧。
第一个,吴三桂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后面还有关宁军的一大拨人呢。这些人还有家
小。由于袁崇焕等的辽人守辽土的策略,关宁军虽然不能说是军阀,但也算是地主了。
祖家和吴家在锦州宁远都有不少地养活N多家丁。
第一,吴三桂勤王,就意味着宁远不要了,手下将士的家属都得跟着撤回来。虽然这样
,3月初十,吴三桂率宁远军民二十万撤离孤城入关,妇幼老少啼号,壅塞于道,每日
行50里。这个速度已经相当不慢了。3月16日,吴三桂一众进关.3月20日,吴三桂到达
丰润,这时候李自成攻破北京。四天行军149公里。平均速度大约为37.3公里/天。基本
上和己巳之变时候袁崇焕率关宁军援救蓟门的速度和后来李自成自北京攻击山海关的行
军速度差不多。
所以指责吴三桂勤王畏缩不前是没有道理的。
第二个,吴三桂冲冠一怒也情有可原。就算吴三桂不爱惜自己的家人,他手下的那帮将
士还在乎呢。流寇的名声一向很差,抢钱抢女人;而作为军头吴三桂的老爹都被拷掠,
女人被NTR,这让手下人如何不恐慌,怕李自成如此对待他们的家人?
第三个,抛弃山海关向南也是不行的。原因第一是家属还在山海关。第二是... 阅读全帖
d****z
发帖数: 9503
26
政权不统一,神权统一。
印度不清楚,欧洲各国小国王公爵等等,不是斗不过自己地盘上的主教,而是斗不过统
一的罗马教廷。一旦教会内部分裂了,也就大家跟着反了。
对比现在,各省督抚地位也不及刘匀删吧。这还是老百姓不信宣部。如果老百姓还死心
塌地信宣部,各省督抚绝对服服帖帖的。
b**********7
发帖数: 814
27
清朝康熙年间,同时活跃着两个都名叫于成龙的督抚大员。这两人不仅同名同姓,曾同
在一起共事,又都曾先后担任过直隶巡抚,而且都以清廉名世,死后皆得以入祀贤良祠。
此二人,一位是享有“天下廉吏第一”美誉的山西永宁人于成龙,字北溟,曾任直隶巡
抚、两江总督等要职。他生于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卒于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
年),比另一位于成龙要大22岁,所以本文称之为大于成龙。
另一位是治理永定河的辽东盖州人于成龙,为汉军镶黄旗人,字振甲,曾任直隶巡抚、
河道总督等要职。他生于1638年,卒于1700年,本文称之为小于成龙。
大于成龙是个大器晚成的人。他在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曾经参加过乡试并中副榜贡
生,但因为父亲年迈需要照顾而没有出去做官。直到45岁才以明经谒选清廷吏部,被授
以广西柳州罗城县知县。此后,他历任知县、知州、知府、道员等地方官,一直做到位
高权重的两江总督,所到之处,皆有政声。尤其是始终清廉自守,多行善政,深得士民
爱戴。
康熙二十年二月初五.康熙召见大于成龙,赞其“当今清官第一,殊属难得。” 短短
半个月内,于成龙就得到康熙的召见、赐饭、赏银、赏马、赐诗,可谓荣耀... 阅读全帖
X********7
发帖数: 483
28
年羹尧是湖广巡抚年遐龄的次子,汉军镶黄旗人,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羹尧升任四川
巡抚时“年未三十”,据此推算,他大约生于康熙十七年,与雍正同岁。康熙三十九年
,年羹尧中进士,后改庶吉士,授检讨。四十四年至四十七年,他相继出任四川、广东
乡试正考官。四十八年二月,授内阁学士,同年摆任四川巡抚。在康熙末年驱准保藏战
役中,他被授为四川总督兼巡抚事、定西将军、川陕总督。
雍正元年(1723年)三月封三等公,世袭阁替,加太保。清廷平定青海罗卜藏丹津叛乱之
役中,年羹尧出任抚远大将军。战后升二等公、一等公,隆宠无以复加。雍正二年十月
他二次入京陛见后,开始失宠,翌年十二月被救谕自裁,年仅47岁。
康熙四十八年,雍正受封雍亲王,建立雍亲王府邸,而年遐龄全家从此时起归属雍亲王
门下,成为雍邸私人。不久,年羹尧亲妹年氏又成为雍正的侧室。可见雍正与年羹尧虽
是主仆,关系却十分亲密。然而数年后,雍正和年羹尧之间出现了芥蒂。
年羹尧于康熙晚年得到皇帝倚信,步步高升后,对其主子(雍正)日渐疏远与无礼之举,
透露出他的一个致命弱点,即恃宠而骄。雍正是位自尊心极强、性格偏狭之人,对于“
藩邸旧人”的上述表现自... 阅读全帖
c***h
发帖数: 1862
29
日俄战争时北洋清军和日军的合作,吴佩孚获日军勋章
1903年11月底,日本参谋本部派遣曾做过北洋军教官的日军大佐青木宣纯以使馆副
武官的身份紧急来华,与袁世凯面商日中联合组织情报机构和招募东北“马贼”等事宜。
1903年底,青木宣纯与袁世凯就谍报合作达成一致,袁从北洋军中挑选数十名精干
士官,与其组成了联合侦探队。这些北洋军官大多毕业于测绘学堂等军事学校,故工作
颇有成效,其中就有后来成为直系军阀头目的吴佩孚,他原是北洋督练公所参谋处军官
,参加日军的谍报活动后,几次进出东北,工作深受好评,其间曾被俄军俘获,但拒不
招供,被判死刑后跳车逃生,战后晋升上尉军衔,日军授予其勋章。
同时,直隶总督府每天还将东北和蒙古的情报通过袁世凯的日本顾问坂西利八郎转
交天津驻屯军司令部。另外,日军在山东烟台的情报工作也得到了袁世凯及其北洋军的
支持。
清军为日本特工提供炸药支持
清军为日军“特别任务班”袭扰俄军的活动提供了炸药、经费等援助。战争期间,
日本以北京为根据地,由使馆副武官青木宣纯联系在华浪人、特务及少量中国人,组织
了“特别任务班”。其成员打扮成汉、蒙...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30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行贿的帝国
雪珥
鸦片战争前,清帝国的腐败就已经名扬全球,但即便是西方人也意识到,这与其说是中
国人身上没有流淌着道德的血液,莫如说是制度性缺失带来的“技术”层面的问题。当
“潜规则”成为体制主流后,官僚基层“搭便车”勒索便成为常态,所有的政策都被异
化为寻租工具。最后,“腐败化的制度”也就催生了诸如行贿基金这样的“制度化的腐
败”工具,并加速了整个体制、乃至整个社会的整体腐败和沉沦。
广州的“公行”商人们开始筹建一种基金:每家公司缴出利润的10%,存入共用的资金
池。而其作用,除了作为参与者们的行业保险外,更多的是为了应对政府层出不穷的勒
索。
在强大而贪婪的公权力面前,商人们抱团取暖,合资行贿,分摊成本,并对这一基金的
使用,实行严格的集体监管。这是颇具大清特色的一种“制度创新”。这一创新,很快
就走向了国际化:凡是与“公行”有商业来往的外商,都必须缴纳货物价值的3%,作为
“规礼”,滚入基金池中,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均沾。
这是18世纪70年代,大清帝国最为辉煌的乾隆盛世。
1、天子的私家海关
这一基金,名为“行佣”,即“公行所提取的佣金”,又名“行用”,即“公行所需的
公用金”。英文名称则为... 阅读全帖
z**********e
发帖数: 22064
31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曾国藩本传
前言
曾国藩是影响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人物。然而对他的评价却大毁大誉,
差之天渊,正如章太炎所论:「曾国藩者,誉之则为圣相,谳之则为元凶。」
在改革开放的当今,又一次出现研究、评论、仿效曾国藩的热潮。不仅
是史学界、文化界、士农工商无不关心死去百余年的曾国藩。有人称之为「曾
国藩现象」。
曾国藩毕竟是历史人物,这本《曾国藩本传》旨在如实反映曾国藩的一
生史实,帮助大家研究了解,或能透视「曾国藩现象」的本质。
总序
从90年代开始,在中国思想文化界出现了一个研究、评论曾国藩的热
潮。当前,这个热潮已波及到历史学、哲学、文学、艺术等各领域,并广泛
影响到政界和工商界。被人们称之为「曾国藩热」或「曾国藩现象」。
对这一特定环境和条件下出现的历史文化现象,有人作
了比较系统的分析考察。认为其基本原因是:世界范围的儒学复兴热潮,
为「曾国藩热」的产生准备了良好土壤;新形势下新道德重建的社会呼声,
为「曾国藩热」创造了必要前提;领袖崇拜的自然延伸和向纵深发展,推动
了「曾国藩「热」的出现和形成;长篇文学作品《曾国藩》的出现,促使「曾
国藩热」由学术热潮转为社会热潮,等等。
上述分析无疑是有道理的。但... 阅读全帖
c******o
发帖数: 1184
32
http://culture.dwnews.com/history/news/2017-07-29/60003727.html
微信 撰写:王夷甫 ...转自多维新闻网http://www.dwnews.com ...1503613260582...
近年来,大陆的穆斯林问题逐渐在两个方面呈现出令人忧虑的现象。 1、旧有的“工地
诈骗”、“饭店打砸”、“强租强卖”等层出不穷的小部分穆斯林群体违法难治的现象
,未能得到有效改善,这就使得相当多的非穆斯林屡受欺辱而无处伸张,民间怨愤和恐
惧不断传播累积。 2、政府、企业出于维护非穆斯林、穆斯林团结之初衷,而推动的“
清真立法”、“美团外卖”等措施,引发部分非穆斯林的不解甚至恐慌。这种不解的背
后,是非穆斯林与穆斯林群体在习俗、价值观和文化上的彼此隔阂和误解。 而这两种
现象,很可能在某种特定的情况下引发极其危险的后果。在1900年,华北地区的农民在
干旱的逼迫下,以义和团的身份对当地的基督徒举起了屠刀,即是如此。 今天的历史
评价当年的义和团运动,要么过于抨击其排外残暴,要么刻意忽略这一运动对华北基督
徒近乎无差别的屠杀,却忽略了很多更值得... 阅读全帖
u***r
发帖数: 4825
33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井底望天】忙总:诸侯经济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21090fd0102dsho.html
【这几天大家吵外贸吵得乌烟瘴气,那就给大家贴另一个老朋友忙总兄的东西看一看。
忙总比我大几岁,性格也比较直率,东西也比较有趣。让大家再吵一圈】
简说诸侯经济



在一个回复里,有网友建议我介绍一下诸侯经济。
其实我没有这个资格,因为不掌握相当具体数据。这个题目最好是国家发改委地方司司
长来写,不过他肯定不敢写。我只能简单介绍一下我自己的感受。
一、诸侯经济的现象
诸侯经济这个说法是胡鞍钢首先提出来的。简单说就是弟兄们分家过日子,除了给老家
伙进贡的外(各省比例不同,计算方法不同,但是都有一个数,可以查财政部网站),
剩下的自​己用。所以想法挣钱就是显然的。而挣钱除了发展自己经济外,贸易
保护,以邻为壑就是必然的。
目前以邻为壑有几种方法,一是贸易壁垒,对自己产业进行保护,例如辽宁出过不准外
地啤酒进入辽宁销售的红头文件,湖南也出过不准外省香烟进入湖南销售的红头文件,
敢公开违​反,工商没收且罚款等等。
二是产品拔毛,例如贵州磷矿石出省有出... 阅读全帖
r**********g
发帖数: 22734
34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大炮正在餐馆端盘子
忽然听说国内督抚都反了,赶紧回国就任有名无实的大总桶
大头派兵逗大总桶孙文和大水桶黄兴玩儿
各地督抚等着看笑话
最后大炮下台了事,大头才是反清元勋。
所以说,二次护法之前的大炮是不靠谱的愣头青。
二次护法之后,大炮变身,战斗力好几百万,可称国父
w****2
发帖数: 12072
35
【摘要】
一、义和团拆毁铁路、电杆主要是作战的需要,其次是报复洋人,与“敌视现代文明”
基本无关。
二、1900年6月之前,慈禧对义和团基本是以剿灭为主,她没有对袁世凯的那篇奏折“
充耳不闻”。
三、慈禧对外“宣战”并正式招抚义和团,基本是在列强率先动武之后不得已而为之的。
四、首先践踏“国际法”的是列强,而不是清政府。
五、称西什库教堂为“侵略者据点”有一定的根据。
日前,《中国青年报》刊载了袁伟时先生的《现代化与历史教科书》一文,该文毫不留
情地批评了历史教科书的误人之处,体现了一位老学者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意义重大
,值得有关部门关注。然而文中涉及义和团运动的部分,却存在着一些史实方面的错误
和缺漏,在纠正旧说的同时,又会对读者产生新的误导,似有矫枉过正之嫌。笔者不揣
冒昧,草就此文,以与袁先生商榷。本文就事论事,不涉及袁先生的其它观点。
一、义和团拆毁铁路、电杆主要是作战的需要,其次是报复洋人,与“敌视现代文明”
基本无关。
袁伟时先生说:“他们破坏这些设施完全出于对外来事物的敌视,而不是为了抵抗侵略
者不得不采取的应急行动。同时,这类行动波及各地,不是局部性的偶发现象。也就是... 阅读全帖
l****t
发帖数: 3
36
按中国人老例儿,没出正月都还算在年里。这刚过完元宵节,川中的几位大人就给全国
老百姓上演了一出好戏:

“禀大人,王大人不见了…”,重庆府衙里一灯如豆,薄督抚正与身边的亲信密谈,就
被这一声传报音打破了清静。薄督抚闻言赶紧将来报之人带入后堂,低声问到‘大呼小
叫的,怎么了?”探子赶紧回到“回都督,王大人今日去成都宣慰,刚过了晚饭时间就
找不见人了…””有消息是去哪了吗?”薄都督不紧不慢的问道。
“回大人,听说是去了亚美利加国的洋行…”
“什么!”薄都督咣当一声站了起来,脸色也为之一变“消息确实吗?”
“据小的在洋行内的线人通报,此事确是属实”探子也压低声音说到,意在提醒薄大人
不可过于声张。
“再探!姓王的要是闹到洋人那里可就不好办了…私家的事还是私下解决比较好…”薄
都督已然没了先前的冷静,眉头也纠成了一个‘川‘字。看着探子转身就走,想起了什
么似的说道”等会,速速将姓王的手下控制起来,另外,急调70辆戍卫重车连夜赶赴成
都,封围使馆,料他插翅也难飞。对了,带上我的手谕,告诉成都的黄大人这是国家大
事,望可全力协助,切不可走露了风声…”
“是!“探子收起手谕,三步并作两步就向外跑去... 阅读全帖
r**********g
发帖数: 22734
37
大清朝廷当时要做的就是不折腾。各省的汉人督抚都能建设得很好。南洋北洋帮你开疆
辟土。太后皇上非得折腾,跟十几国死磕。发帖子让汉人督抚来勤王,中堂直接回一句
“乱命”。太后这才明白其实大清已经亡了。预备立宪吧。
摄政王上来又傻逼了,还想搞皇族内阁,大清就彻底没救了。
g********e
发帖数: 1142
38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毛的文革之路不通。

不可能,2000万根本不够薄家开销,光看瓜瓜这么多年在海外的消费就能看出这个家庭
绝对不止300万美元身价。官方这么发布无非是不想骇人听闻而已。
哥多年学习毛的经历和毛的思想。毛是天才,对铲除人与人的压迫充满了使命感。在完
成了对阶级物理上的改造之后,急于在自己有生之年对中国文化,中国人的意识形态,
乃至中国人的灵魂做一次改造已达到自己也不知何种模样的那个无压迫社会的状态。他
极其自信而又焦灼,他的理想超出过一般人的思维,发动文革绝不仅仅是场权术斗争而
已。
但毛此时很多动作都不follow他自己的客观物质理论,可他又急切希望他十分相信的万
千人民,普罗大众能通过各种实践(他提供了平台,如造反之类)能发现一些新的规律
给其提供理论素材,理论佐证,以能够超越生产力发展阶段的build一个真正新的社会
形态。可事实呢?这是场浩劫。他自己也被自己这个新尝试的失败给击倒,1971.9.13
之后身体就骤然垮掉,直至去世。
这说明,文革之路,纵然是中国人对中国社会形态的一次新的尝试(继大革命,抗战陕
北边区,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改造之后),但确实是此路不通。
毛的这种文革尝试在世界范围内都... 阅读全帖
d*********g
发帖数: 1695
39
温世霖及其教育世家(上)
高成鸢
小引
温世霖,天津宜兴埠镇人,开北方女校先河,作为首次全国学运领袖,被流放新疆而
备受举国注目。他曾影响过张伯苓、李大钊的人生道路。
他的多彩人生后来转趋黯淡,以至几被遗忘。这全因他痛心于国事日非,壮年愤而退
出政坛。
大户人家的生命在于“家业”。温家创办的普育女校与南开学校可谓形同兄妹。普育
的特殊,在于学校的家族性;温姓“教育世家”的值得注意,在于其事业和精神是转而
由同族晚辈传承的。
地域背景:津郊古镇宜兴埠与老城厢风气相应
温世霖的生平和他一家的事业,是从天津北郊的古镇宜兴埠开始的。
“宜兴埠”这个名称,传说跟江南名城宜兴有关。700多年前的元朝初年,当时的上海
总管奉朝廷之命,漕运粮食到直沽,一批宜兴籍的船工最早在这里搭棚聚居。宜兴埠镇
的历史比天津建城还要古老。明成祖2年(1406年)朝廷遣发一批山西移民到这里居住
,这只比天津筑城建“卫”晚两年。都知道老城厢是天津文化形成的核心,而想不到有
个古镇历来就跟老城厢两相呼应,它就是宜兴埠。
天津人以性格直率豪爽闻名,用古语来说就是“任侠好义”。研究天津史的学者公认
,早期天津的民风“尚武”,明... 阅读全帖
t******z
发帖数: 2929
40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TG比慈禧太后还不如。
清政府推行宪政改革需要大量的经费,而这些费用都以各种名目强加到百姓头上,再加
上许多官吏在推行改革过程中趁机中饱私囊、搜刮民财,百姓负担不断加大,许多处于
绝境中的民众纷纷起来反抗。
立宪派形成后,怀着对国势日衰的深切关注,他们急切希望在中国能实行宪政,以抵制
日益严重的革命,并在宪政中有他们的一席之地。同时,他们对满洲贵族垄断政权核心
的状况越来越不满,在咨议局和资政院会议上他们同清政府不断发生激烈冲突。为了速
开国会,1910年他们掀起了中国历史上三次规模巨大的国会请愿运动。当他们的要求被
拒绝,当“皇族内阁”成立之时,他们感觉到清政府已经无药可救,许多人转向革命,
成为清政府的对立面和掘墓人。
一是行政改革,包括司法改革、教育改革,其核心是官制改革;二是设立议会;三是实
行地方自治。
这个地方自治很要命。实际上与加强中央集权背道而驰。
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过程中,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为首的汉族地方督抚迅速崛起
。他们手中握有地方的政权、军权、财权,几乎不受中央控制,清王朝从此呈现出强枝
弱干的局面。从1901年实行新政开始,清政府不断采取措施削弱地方督抚的军权和财权
,而把它集... 阅读全帖
x*********h
发帖数: 2223
41
达之(作于2012年5月底6月初)
开国二等侯爵、改开议政王爵薄一波,字书存,晋省定襄县蒋村人氏,西元1908年2月6
日生于一纸坊手工业者之家。薄氏家族有冷酷凶狠之基因,兄弟翻脸、父子绝情三代俱
见现焉。薄一波父薄昌福,家中幼弟也,其兄夺父祖积累之农产,令昌福裸出。昌福无
地无据、哀哀无靠,赖舅家收留而开纸坊谋食。后其兄竟怀刃强索40元大洋,昌福被迫
借高利贷予之。然昌福竭尽终生所能供一波求学,远识坚忍之为父者也。
一波进学于太原省立国民师范,弱冠即入马教,投身颠覆民国之事业。西元1931年6月
,被收捕于北京草岚子胡同北平军人反省院分院。
神州乱,倭难临。西元1935-36年,倭寇继31-32年强占我东北,再策华北“自治”,中
日矛盾激锐,民国焦头烂额。国府无暇处置红党暴乱人士,许以“自白”赦宥。时红党
华北局书记刘公少奇,实事求是,不限教条,主张可循约出狱,上报中枢,时红党总负
责张闻天批准,太祖未置可否。于是,同时54人签“自白书”告饶出狱。
晋省都督滑侯阎百川,重乡梓情谊,好乡里人才,但其人商贾家世出身而入武行,精明
而空疏、识货不识人。自己所用皆奴才,及有晋省人才冒尖于外省... 阅读全帖
f****r
发帖数: 571
42
庚子战争真相 -- 八国联军乃正义之师
(2013-11-17 20:00:42)下一个
庚子战争真相
-- 八国联军乃正义之师
(作者:刘淇昆)
八国联军之战,是被华人歪曲或误解最严重的一段中国近代史。本人对这段历史一句话
的概括,就是本文的题目:八国联军乃正义之师。
八国联军为什么进军北京? 两句话可以概括 (1) 清廷既然向西方各国正式宣战(这场
战争由清廷一手挑起),外国联军从大沽口登陆, 威逼京城, 不是顺理成章的吗? (2)
西方各国并无灭亡中国的打算;进军北京,除了向清廷施压之外,主要还是为了解救被
困京城、危在旦夕的各国外交官和传教士。
为行文方便,首先需要给这场战争起个名字。“八国联军”不能作为战争的名字。“八
国联军侵华战争",则是颠倒黑白,强奸历史,本人绝不采用。若遵循“甲午战争”的
命名法,这场战争应称“庚子战争”,因为战争发生在庚子年,由“庚子之乱”引起。
庚子之乱,乱自拳匪。“拳匪”是对义和团最准确的称呼,其首领(李来中、张德成、
曹福田等)及骨干是不折不扣的土匪、流氓、骗子。他们以反对外国传教、抵制洋货、
铲除洋人、二毛子(汉奸)为名,聚众闹事,为非作歹。...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7039
43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1900年八国联军与清军的战争
史料:1900年八国联军与清军的战争
坐在中国皇帝宝座上的八国联军
一、清军和联军双方实力比较
1、清军兵力
战争爆发前夕,在直隶、京津地区的清军共113000人,其配置如下:北京地区约65000
人。荣禄自统武卫中军30余营12940人,驻南苑;尚书衔武卫后军总统董福祥部20个营
6786人,原驻丰润、玉田一带,6月10日后调驻北京东南郊;奕?部神机营25个营14000
余人,载漪部虎神营14个营8640人,分守北京各城门;此外尚有八旗、绿营兵2万余人
,驻北京城内。 天津地区约25000人。
直隶提督、武卫前军总统聂士成部34个营(队)15070人,驻芦台、开平一带;天津镇
总兵罗荣光部淮军10个营4750人,驻大沽、天津等地;总兵李安堂部淮军5个营2318人
,驻北塘、圣头沽一带;总兵何永盛部练军6个营2500人,驻天津;工部侍郎、武卫右
军总统袁世凯率七千余人去山东后,余部3000余人驻小站。
山海关地区约14000人。总统武卫左军、四川提督宋庆及会办武卫左军、浙江提督马玉
昆部25个营9806人,驻山海关内外(6月17日后,宋庆、马玉昆部奉命陆续赴津);淮
军总兵吕本元部五个... 阅读全帖
w****2
发帖数: 12072
44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ao_and_Deng 俱乐部 】
发信人: wlwl12 (戒网), 信区: Mao_and_Deng
标 题: 纪念毛泽东诞辰121周年(三):开天辟地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hu Dec 25 22:23:22 2014, 美东)
毛泽东一生究竟做了几件事?
一是统一了除了香港、澳门、台湾以外中国所有地区。二是初步建立了工业化基础。三
是彻底改变了中国的外交地位。四是大幅度改善了民生。这几件事情都极大地推动了中
国进步,应该没有异议。还有几件事情,是有异议的,比如大炼钢铁和文革,我会在后
面谈我自己的看法。
要救民于倒悬,首先就要统一中国。鸦片战争以来,满清政府的权威就逐渐瘫痪了。经
过太平天国,实权就逐步落入各省督抚手中。甲午战争,李鸿章能调动的财力和物力主
要来自北方,南方各省督抚视甲午战争为“北洋的战争”、“李鸿章的战争”。八国联
军进北京,江南各省纷纷中立、观望(有说法,有些省份甚至给八国联军提供给养。具
体来源找不到。不过,瓦德西在回忆录中记载,许多中国老百姓和八国联军做生意,为
联军提供给养。一盘散沙的国家,个人为了自己的利益运动,... 阅读全帖
c***h
发帖数: 1862
45
曾几何时,中日两国军队并肩抗击俄罗斯侵略收复东北
日俄战争时吴佩孚曾为日军密探后获日军勋章
1900年,俄军以“保护中东铁路”为由,出兵侵占了中国东北三省全境。。从1900
年至1905年,持续占领了五年之久。
1903年11月底,日本参谋本部派遣曾做过北洋军教官的日军大佐青木宣纯以使馆副
武官的身份紧急来华,与袁世凯面商日中联合组织情报机构和招募东北“马贼”等事宜。
1903年底,青木宣纯与袁世凯就谍报合作达成一致,袁从北洋军中挑选数十名精干
士官,与其组成了联合侦探队。这些北洋军官大多毕业于测绘学堂等军事学校,故工作
颇有成效,其中就有后来成为直系军阀头目的吴佩孚,他原是北洋督练公所参谋处军官
,参加日军的谍报活动后,几次进出东北,工作深受好评,其间曾被俄军俘获,但拒不
招供,被判死刑后跳车逃生,战后晋升上尉军衔,日军授予其勋章。
同时,直隶总督府每天还将东北和蒙古的情报通过袁世凯的日本顾问坂西利八郎转
交天津驻屯军司令部。另外,日军在山东烟台的情报工作也得到了袁世凯及其北洋军的
支持。
清军为日本特工提供炸药支持
清军为日军“特别任...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46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行贿的帝国
雪珥
鸦片战争前,清帝国的腐败就已经名扬全球,但即便是西方人也意识到,这与其说是中
国人身上没有流淌着道德的血液,莫如说是制度性缺失带来的“技术”层面的问题。当
“潜规则”成为体制主流后,官僚基层“搭便车”勒索便成为常态,所有的政策都被异
化为寻租工具。最后,“腐败化的制度”也就催生了诸如行贿基金这样的“制度化的腐
败”工具,并加速了整个体制、乃至整个社会的整体腐败和沉沦。
广州的“公行”商人们开始筹建一种基金:每家公司缴出利润的10%,存入共用的资金
池。而其作用,除了作为参与者们的行业保险外,更多的是为了应对政府层出不穷的勒
索。
在强大而贪婪的公权力面前,商人们抱团取暖,合资行贿,分摊成本,并对这一基金的
使用,实行严格的集体监管。这是颇具大清特色的一种“制度创新”。这一创新,很快
就走向了国际化:凡是与“公行”有商业来往的外商,都必须缴纳货物价值的3%,作为
“规礼”,滚入基金池中,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均沾。
这是18世纪70年代,大清帝国最为辉煌的乾隆盛世。
1、天子的私家海关
这一基金,名为“行佣”,即“公行所提取的佣金”,又名“行用”,即“公行所需的
公用金”。英文名称则为... 阅读全帖
c*********d
发帖数: 9770
47
2017-09-05王陶陶 军工圈 微信号jungongquan
功能介绍
关注国内国际军事热点,传播普及国防军工知识,推介军工企业、产品及招聘信息。
今天的历史评价当年的义和团运动,要么过于抨击其排外残暴,要么刻意忽略这一运动
对华北基督徒近乎无差别的屠杀,却忽略了很多更值得关注的政治教训,特别是类似的
悲剧依然有可能在未来上演的情况下。
组成义和团的华北农民,为何要无差别屠杀基督徒,究竟有多少深仇大恨竟能非要置对
方于死地?这其中的道理无疑值得深思。
法律不公引发非教民的仇恨和自我武装
一方面,当年的基督徒凭借西方的撑腰让清朝地方政府倍感压力,不敢轻易惩处之。这
就使得教民成为事实上的法外之人,以此欺凌敲诈非信教的民众,且不受惩处,民间矛
盾由是激化。
19世纪末的清朝地方政府之所以不敢轻易得罪教民,是因为这很可能引发西方的干涉甚
至入侵。
1868年8月清末的扬州教案中,教民戴德生仗着教团背景,不经许可,在江苏扬州强行
租屋,遭到他人反对,其住所被捣毁。结果英国驻上海领事立即乘军舰直逼南京,逼迫
扬州知府被撤职,还要逼迫犯事民众赔款给戴德生;1891年5月的芜湖教案中,中国妇
女... 阅读全帖
a*******m
发帖数: 14194
48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金正恩致川普的亲笔信
你这个想法太傻逼了!
当年清末的祸国宰相,两代帝师,翁同龢的哥哥翁同书就是这么想
这么干得,一味的委曲求全,纵容叛军。
最后,被曾国藩用李鸿章写得奏疏参了一本,没要了翁同书的命,
但是把翁同书的爹的命给要了。慈禧还是比较讲道理的。
但是慈禧错用翁同龢(丫的听话),操纵他制衡李鸿章,最后埋葬了
自己花大把银子造的北洋舰队,也最后埋葬了大清王朝。
这段历史很有名,菌斑的理科生都该看看:
晚清第一折-李鸿章《参翁同书片》 (2010-12-13 01:21:07)转载▼
标签: 杂谈
参翁同书片
同治元年正月初十日
再, 前任安徽巡抚翁同书,咸丰八年七月间,梁园之挫,退守定远。维时接任未久,
尚可推诿。乃驻定一载,至九年六月,定远城陷,文武官绅殉难甚众。该督抚独弃城
远遁,逃往寿州,势穷力绌,复依苗沛霖为声援,屡疏保荐,养痈贻患,绅民愤恨,遂
有孙家泰与苗练仇杀之事。逮苗逆围寿,则杀徐立壮、孙家泰、蒙时中以媚 苗,而并
未解围。寿城既破,则合博崇武、庆瑞、尹善廷以通苗,而借此脱身。苗沛霖攻陷池,
杀戳甚惨,蚕食日广,翁同书不能殉节,反具疏力保苗逆之非叛,团 练之有罪。始则
奏称苗练入城,并未... 阅读全帖
a*******m
发帖数: 14194
49
那样干的结局就是翁同书和大清的结局:
大清裱糊匠李中堂,还是有好几把刷子的,确实被中国历史课本给
undervalue了
晚清第一折-李鸿章《参翁同书片》 (2010-12-13 01:21:07)转载▼
标签: 杂谈
参翁同书片
同治元年正月初十日
再, 前任安徽巡抚翁同书,咸丰八年七月间,梁园之挫,退守定远。维时接任未久,
尚可推诿。乃驻定一载,至九年六月,定远城陷,文武官绅殉难甚众。该督抚独弃城
远遁,逃往寿州,势穷力绌,复依苗沛霖为声援,屡疏保荐,养痈贻患,绅民愤恨,遂
有孙家泰与苗练仇杀之事。逮苗逆围寿,则杀徐立壮、孙家泰、蒙时中以媚 苗,而并
未解围。寿城既破,则合博崇武、庆瑞、尹善廷以通苗,而借此脱身。苗沛霖攻陷池,
杀戳甚惨,蚕食日广,翁同书不能殉节,反具疏力保苗逆之非叛,团 练之有罪。始则
奏称苗练入城,并未杀害平民,继则奏称寿州被害及妇女殉节者不可胜计,请饬彭玉麟
查明旌恤,已属自相矛盾。至其上年正月奏称苗沛霖之必应诛 剿一折三片,脍炙人口
。有“身为封疆大吏,当为朝廷存体制,兼为万古留纲常。今日不为忠言,毕生所学何
事”等语,又云“誓为国家守此疆域,保此残黎... 阅读全帖
c*********d
发帖数: 9770
50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满清认输的时候,一切都晚了!
原创:王亚军 王也歪
1
1860年10月7日,当英法联军的士兵冲进圆明园进行劫掠时,在一处皇家库房里,他们
发现了当年英王乔治三世精心挑选委托马嘎尔尼送给乾隆的相当于当时的“核武器”的
礼品:两门先进的榴弹炮、牵引车以及炮弹。
乔治三世希望用这种婉转的方式提醒乾隆,英国所具备的军事技术和工业潜力。可惜,
马尔嘎尼却发现乾隆皇帝对这种在当时如同“核武器”一样的先进科技产物,没有震惊
,没有惊讶,甚至连看都没看就吩咐奴仆当作一件普通的工艺品一样扔在进了库房。
在回程的船上,马嘎尔尼的日记中写道:
中华帝国只是一艘陈旧的破船,只是幸运地有了几位谨慎的船长,它那庞大的躯体使得
邻国望而生畏,才使得它在近150年的时间里没有沉没,假如不幸由一位无能之辈掌舵
,那它的厄运就降临了。
2
鸦片战争叫做“毁约战争”只是一个基于史实的辩驳,起因是大清帝国对英法商团的非
人道待遇和对《万国公法》的无视和公然践踏。以及前面一些列诸如“洋人与狗不得入
内”“外商与狗不得与人经商”等等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和地方官吏吃拿卡要无端勒索
的旧怨,和后来一些列说话如放屁签约当儿戏的新仇。
两次鸦片战争,打破了满清帝国的... 阅读全帖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