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topics

全部话题 - 话题: 缘生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
n********n
发帖数: 8336
1
随佛法师Bhikkhu Vūpasama著
选录自 《原始佛法与佛教之流变》© 2010
一、云何是生、灭法
生、灭法的说法,在佛教界是多数学人都听过的讲法,最让人耳熟能详的说法,是
记载在《大般涅盘经》1卷下的「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这是
释迦佛陀在入灭前,提醒弟子们的教导。
甚么是生、灭法?根据《相应阿含》的说法,色、受、想、行、识等五阴是生法、
灭法。见《相应阿含》256经:
「所谓明者是知,知者是名为明。又问:何所知?谓色生、灭法,色生、灭法如实
知;色无常,色无常如实知;色磨灭法,色磨灭法如实知。(受……;想……;行……
;)识生、灭法,识生、灭法如实知;识(无常),识无常如实知;识磨灭法,识磨灭
法如实知。」
除此以外,在《相应阿含》与《相应部》的说法中,色、受、想、行、识等五阴的
生法、灭法,也说是色、受、想、行、识等五阴的集法、灭法。见《相应阿含》103经
、《相应部》『蕴相应』89经:
《相应阿含》103经:「于五受阴,增进思惟,观察生、灭:此色,此色集,此色
灭;此受……。想……。行……。(此)识,此识集,此识灭。于五受阴如是观生、灭
... 阅读全帖
x******i
发帖数: 14369
2
26号在新浪UC房间聆听了慈城罗珠堪布最新的一次网络直播开示,这一次堪布深入浅出
地为汉地弟子解说了宗喀巴大师的缘起赞和稻秆经。传法视频过段时间奉上。
http://www.huidengzhiguang.com//index.shtml
缘 起赞
宗喀巴大师造
法尊法师译
敬礼尊重妙音菩萨
由见说何法,智说成无上,胜者见缘起,垂教我敬礼。
世所有衰损,其根为无明,见何能还灭,是故说缘起。
尔时具慧者,如何不了知,尊圣教心要,即诸缘起道。
如是于依怙,希有称赞门,除说缘起外,谁能得余者。
由彼彼依缘,说彼彼性空,离此更何有,希有善教诲。
愚者执何法,坚固边执缚,智善彼即是,戏纲尽断门。
此教于余未能见,故唯称尊为大师,
外道窃名以饰赞,如于野干呼狮子。
希有大师希有依,希有胜说希有怙,
极善宣说缘起教,于彼大师我敬礼。
恒作饶益者,为益众生故,说教藏空性,无比决定因。
谓缘起道理,见相违不成,此于尊教法,如何能了知。
尊许若时见,空即缘起义,性空与成立,作所作无违。
若见反彼者,空则用不成,有用则无空,堕苦恼险处。
是故于尊教,极赞见缘起,彼亦非皆无,及以自性有。
无待如空花,故无依非...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3
☆─────────────────────────────────────☆
insight007 (insight007) 于 (Wed Oct 10 14:07:20 2012, 美东) 提到:
欢迎大家引用杂阿含和相应部讨论 :)
☆─────────────────────────────────────☆
insight007 (insight007) 于 (Wed Oct 10 14:21:15 2012, 美东) 提到:
杂阿含经65:
佛陀指出禅观是如实观察: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常當修習方便禪思,內寂其心,所以者何?
比丘!常當修習方便禪思,內寂其心,如實觀察。
云何如實觀察?“
那么如实观察的内容呢?
”此是色,此是色集,此是色滅;此是受……想……行……識,此是識集,此是識滅。
云何色集?受、想、行、識集?“
观察五阴的集与灭为如实观察,不是自己在静坐中自己想象,比如不净观,慈心观之类。
那么什么是五阴的集?
”愚癡無聞凡夫於苦、樂、不苦不樂受不如實觀察此受集,受滅,受味,受患,受離;
不如實觀察故,於受樂著生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 阅读全帖
n********n
发帖数: 8336
4
「名色缘 识,爱识缘名 色」,名色缘六处:「识食」缘未来世 六处生
「十二因缘」的提要句颂中,提到「名色缘六入」,在古老经说的义解是「名色缘识,
爱识缘名色,辗转缘生不息」为「识食」、「有结」,有「识食」、「有结」则缘「未
来世六根生」。若是贪爱不断,即有未来六根生;若是断贪欲,「识食」则断,不再有
后世的六根生。见《相应阿含》898,899经、《相应部》〈六处相应〉21经:
《相应阿含》898经:「若比丘于眼欲贪断,欲贪断者,是名眼已断、已知,断其根本
,如截多罗树头,于未来世成不生法。如眼,如是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说。」
《相应阿含》899经:「若比丘眼生、住、成就显现,病住,老死显现,苦生;……如
是乃至意,亦如是说。若眼灭、息、没,病则息,老死则没,苦则灭;……乃至意,亦
如是说。」
《相应部》35.21 经:「诸比丘!眼之生起、住立、出生、显现者,此即诸病之住立、
老死之显现、苦之生起。耳之生起……鼻之生起……舌之生起……身之生起……意之生
起、住立、出生、显现者,此即诸病之住立、老死之显现、苦之生起。诸比丘!眼之灭
尽、息止、消失者,此即诸病之止息、老死之消失、苦之灭... 阅读全帖
n********n
发帖数: 8336
5
因缘、缘生之正确定义有必要再说明
佛陀指出「一切法(或五阴)是缘生」,又说明「一切法」是指「六触入处」。见《相
应部》〈六处相应〉203经、《相应阿含》321经:
《相应部》35.203 经:「诸比丘!如何比丘以如实知一切法之起与灭尽耶?(知)「色乃
如是,色之生起乃如是,色之灭尽乃如是。受乃如是……想乃如是……行乃如是……识
乃如是,识之生起乃如是,识之灭尽乃如是。」诸比丘!如是之比丘,如实知一切苦法
之生起与灭尽。」
《相应阿含》321 经:「(问):『沙门瞿昙!所谓一切法,云何为一切法?』佛告婆罗门
:『眼及色、眼识、眼触、眼触因缘生受──若 苦、苦乐、不苦不乐,耳……。鼻……
。舌……。身……。意、法、意识、意触、意触因 缘生受──若苦、若乐、不苦不乐
,是名为一切法。若復有言此非一切法,沙门瞿昙所说一切法,我今捨更立一切法者,
此但有言数,问已不知,增其疑惑。所以者何?非其境界故。』」
由经证可知,释迦佛陀教导的一切法,完全未离开当前六触入处的身心活动,重在现实
生活的实证、实用,不是宣扬神秘信仰、抽象哲理,也不是主张「个人经验即是真实」
的经验主义、神秘主义。
如此可见,因... 阅读全帖
n********n
发帖数: 8336
6
「名色缘 识,爱识缘名 色」,名色缘六处:「识食」缘未来世 六处生
「十二因缘」的提要句颂中,提到「名色缘六入」,在古老经说的义解是「名色缘识,
爱识缘名色,辗转缘生不息」为「识食」、「有结」,有「识食」、「有结」则缘「未
来世六根生」。若是贪爱不断,即有未来六根生;若是断贪欲,「识食」则断,不再有
后世的六根生。见《相应阿含》898,899经、《相应部》〈六处相应〉21经:
《相应阿含》898经:「若比丘于眼欲贪断,欲贪断者,是名眼已断、已知,断其根本
,如截多罗树头,于未来世成不生法。如眼,如是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说。」
《相应阿含》899经:「若比丘眼生、住、成就显现,病住,老死显现,苦生;……如
是乃至意,亦如是说。若眼灭、息、没,病则息,老死则没,苦则灭;……乃至意,亦
如是说。」
《相应部》35.21 经:「诸比丘!眼之生起、住立、出生、显现者,此即诸病之住立、
老死之显现、苦之生起。耳之生起……鼻之生起……舌之生起……身之生起……意之生
起、住立、出生、显现者,此即诸病之住立、老死之显现、苦之生起。诸比丘!眼之灭
尽、息止、消失者,此即诸病之止息、老死之消失、苦之灭... 阅读全帖
n********n
发帖数: 8336
7
因缘、缘生之正确定义有必要再说明
佛陀指出「一切法(或五阴)是缘生」,又说明「一切法」是指「六触入处」。见《相
应部》〈六处相应〉203经、《相应阿含》321经:
《相应部》35.203 经:「诸比丘!如何比丘以如实知一切法之起与灭尽耶?(知)「色乃
如是,色之生起乃如是,色之灭尽乃如是。受乃如是……想乃如是……行乃如是……识
乃如是,识之生起乃如是,识之灭尽乃如是。」诸比丘!如是之比丘,如实知一切苦法
之生起与灭尽。」
《相应阿含》321 经:「(问):『沙门瞿昙!所谓一切法,云何为一切法?』佛告婆罗门
:『眼及色、眼识、眼触、眼触因缘生受──若 苦、苦乐、不苦不乐,耳……。鼻……
。舌……。身……。意、法、意识、意触、意触因 缘生受──若苦、若乐、不苦不乐
,是名为一切法。若復有言此非一切法,沙门瞿昙所说一切法,我今捨更立一切法者,
此但有言数,问已不知,增其疑惑。所以者何?非其境界故。』」
由经证可知,释迦佛陀教导的一切法,完全未离开当前六触入处的身心活动,重在现实
生活的实证、实用,不是宣扬神秘信仰、抽象哲理,也不是主张「个人经验即是真实」
的经验主义、神秘主义。
如此可见,因... 阅读全帖
n********n
发帖数: 8336
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识缘名色
行缘识
http://baike.baidu.com/view/7823681.htm
佛教术语,分别缘起初胜法门经七页云:复言世尊!诸所有行,与六识身,相应俱有,
同生同灭;何缘故说行是识缘?世尊告曰:以六识身,与福非福及不动行,相应俱有,
同生同灭;异熟识中,安置诸行熏习种子;引发余生新异熟识。由此道理,是故宣说行
是识缘。
二解 瑜伽十卷七页云:问:识亦以名色为缘;何故此中但说行为缘耶?答:行为识杂
染缘。能引能生后有果故。非如名色,但为所依所缘生起缘故。
三解 俱舍论九卷二十页云:由引业力,识相续流;如火焰行,往彼彼趣,凭附中有,
驰赴所生,结生有身;名行缘识。若作此释;善顺契经分别识支通于六识。
四解 法蕴足论十卷八页云:云何行缘识?谓有一类、贪嗔痴俱生思为缘故起贪嗔痴俱
生诸识。是名行缘识。复有一类、无贪无嗔无痴俱生思为缘故;起无贪无嗔无痴俱生诸
识。是名行缘识。复次眼及色为缘,生眼识。此中眼是内有为行,色为外缘,生眼识。
是名行缘识。乃至意及法为缘,生意识。此中意是内有为行,法为外缘,生意识。是名
行缘识。复次瓮喻经中,佛作是说:造福非福不动行已;有随福非福不动识。云何造...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9
☆─────────────────────────────────────☆
wuyu (wuyu) 于 (Fri Jun 15 14:49:43 2012, 美东) 提到:
还在修改中,未把参考文献加上。请大家批评
按照佛法讲,“心”“识”的定义是“能缘”,具有指向,观察“所缘”的作用。他依
附于“心所依处”位置在心脏的血液里。由“安般息念”和“慈心念”来练止禅,其目
的是培养定力,即觉察的纯净和持久的质量。包括“行禅”在内的“观禅”,其目的是
培养念力,即对当下身心现象觉察的的敏捷,精细,和全面。在十二缘起中,佛陀教诲
“识缘名色”。现代量子物理学认为:物质都有波粒二重性,因被观察,波性塌方而呈
现粒性。这与佛学的解释很相近:能观察的“识”缘生物质(色)和意识(名)现象。
这个“能觉察”的“心”的是否有生物学基础呢?这是哲学和现代神经科学面对的一个
最基础也是最棘手的问题。
神经生物学认为意识现象基本上是大脑的功能。意识活动相当于佛法的“名”法,即五
蕴中的“ 受,想,行,识”。 其中,“想”蕴的定位最简单,由负责记忆中枢大脑海
马体实行。“受” 蕴则包括感觉外周刺激(... 阅读全帖
n********n
发帖数: 8336
10
观察剎那生、剎那灭的讹误
然而,许多学人分不清楚「灭法」与「灭」的差异,不知「灭法」是「缘灭则灭之法」
,也是「缘生法如何灭尽」的说法,不是指「缘生法已经灭尽不起」的「灭」。
因此,后世的学人误将「生法」当作是「已生」,又误以为「灭法」是「已灭」。如此
一来,「如实观五阴的生、灭法」,原是从「六触入处」入手,如实观「十二因缘集法
、灭法」的禅观法,被误解是「观察五阴的已生、已灭」了。
可是,怀着这种误解的学人,却没想明白观察「五阴的已生、已灭」的交替,是纯属不
可能的事。因为「未生」则何有「生」可观,如何观察「生」?所以只能观察「已生」
!又「未灭则何有「灭」可观」?若是「已灭」,又如何观察「已灭」而无有的「灭」?
虽然「未生」则无从观察「生」,而「已灭」必是无从观察「灭」,「未生」与「已灭
」都无可观察,但是不明白甚么才是「如实观五阴的生、灭法」的学人,依然坚定的相
信「观五阴的生、灭法」,即是「观察五阴的已生、已灭」。
如此一来,「已生」是现前的事实,「已灭」却是无从观察。试问:学人如何观察「生
」与「灭」?有趣的事,是学人将「缘生」的现前事实,在「缘生则无常」的观察中,
也就是面... 阅读全帖
n********n
发帖数: 8336
11
观察剎那生、剎那灭的讹误
然而,许多学人分不清楚「灭法」与「灭」的差异,不知「灭法」是「缘灭则灭之法」
,也是「缘生法如何灭尽」的说法,不是指「缘生法已经灭尽不起」的「灭」。
因此,后世的学人误将「生法」当作是「已生」,又误以为「灭法」是「已灭」。如此
一来,「如实观五阴的生、灭法」,原是从「六触入处」入手,如实观「十二因缘集法
、灭法」的禅观法,被误解是「观察五阴的已生、已灭」了。
可是,怀着这种误解的学人,却没想明白观察「五阴的已生、已灭」的交替,是纯属不
可能的事。因为「未生」则何有「生」可观,如何观察「生」?所以只能观察「已生」
!又「未灭则何有「灭」可观」?若是「已灭」,又如何观察「已灭」而无有的「灭」?
虽然「未生」则无从观察「生」,而「已灭」必是无从观察「灭」,「未生」与「已灭
」都无可观察,但是不明白甚么才是「如实观五阴的生、灭法」的学人,依然坚定的相
信「观五阴的生、灭法」,即是「观察五阴的已生、已灭」。
如此一来,「已生」是现前的事实,「已灭」却是无从观察。试问:学人如何观察「生
」与「灭」?有趣的事,是学人将「缘生」的现前事实,在「缘生则无常」的观察中,
也就是面...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12
SN says:
The Buddha is liberated by knowing and seeing. What did the Buddha know and
see? The Buddha knew and saw "as it actually is" ...
The phrases in sutras 如理作意, 如实知见, see things as they actually are,
etc. are based on ultimate reality. The insight into ultimate reality is
called wisdom, panna in Pali, and prajna in Sanskrit. The eightfold noble
path culminates in insight wisdom that leads to cessation of suffering.
e.g.
北传:杂阿含846经
何等为圣道如实知见?谓∶十二支缘起如实知见,如所说∶是事有故,是事有;是事起
故,是事起;如∶缘无明,行;缘行,识;缘识... 阅读全帖
n****f
发帖数: 905
13
吾人现前一念。缘生无性。无性缘生。不生佛界。便生九界。若约缘生无性。则生佛平
等一空。若约无性缘生。则十界胜劣悬殊。阿祈达王临终。为赶蝇人以拂拂面。一念嗔
心。遂堕为毒蛇。一妇人渡河失手。其子堕水。因捞子故。与之俱没。以慈心故。得生
天上。夫一念慈嗔。天畜遂分。则此临终之缘生一念。可不慎乎。苟以此心缘念弥陀。
求生净土。得不见佛往生乎。但此一念。不可侥幸而致。必须存之以诚。操之有素。是
故吾辈于此一句弥陀。千念万念。以至终日终年念者。无非为熟此一念而已。果得一念
纯熟。则临命终时。唯此一念。更无异念。智者大师云。临终在定之心。即净土受生之
心。然惟此一念。更无异念。非在定之心乎。念果如是。不见弥陀。更见何人。不生净
土。更生何处。只恐吾人自信不及耳。
彻悟大师
i********7
发帖数: 808
14

:这个是对的,阿含经也正是这样说的。
阿含经基本上都会在后段的经文明确补充后半段,名色的生起,而有识的生起
这与之说识的生起,而有名色的生起,是很不相同的
前者指束芦相依喻,后者意为,识生名色
于识
头。
:心生色法,这个是来自于《论》,“由于识升起,所以名色升起”,这个则是完全的来
自经藏。
只能说是来自于论藏,不是经藏。而且还要先了解论藏是什么时候才出现,
如果人们相信是佛陀在天上讲的,那么我在这里就不辩论了,
没有办法与一种信仰做辩论,对于信仰尊重就好
色法是以识的生起为依赖条件,识是一个“缘”,而且是必须的条件。
这个和唯识是有区别的,因为它只是六识,而不需要第七和第八识。
:: 而心如何生起?没有交代。(下一段写识/心如何生起,但是下一段的识,他已经
给了
他自
:这里的心和识是同一个。识的产生,不是无因生,也是缘生,行缘识。
禅师把“识缘名色,名色缘识”中的前一个识与后一个识是分开定义的,
后一个识的内涵不是前一个识的内涵,
禅师说前一个识,是心,心所
说后一个识,是指六识
它们在禅师的论述里面不是同一个
法友可以再看一篇禅师的论述,也有可能是我理解错误
另外,禅师已经说... 阅读全帖
i********7
发帖数: 808
15

My old post:
在原始佛教的《杂阿含经》,有说 「刹那」与「刹那生灭」吗?
:对照北传汉译《杂阿含经》和南传巴利文的《相应部》,近于「刹那生灭」的说法见于
:北传的《杂阿含经》, 而不见于南传的《相应部》。所以「刹那生灭」的说法应当属于
:部派佛教,而且跟说一切有部有关。
非常同意,「刹那生灭」是部派的说法,但是现在的南传教的禅法也是按照「刹那生灭」
的线路走的,比如马哈西,而且他们的论里有进一步的探讨,如果没有记错的话
What's common between 2 诵本 is the mind changes quickly, much faster than
material body change. What's in question is the unit of time for change.
杂阿含290经
:愚痴无闻凡夫,宁于四大色身系我、我所,不可于识系我、我所。所以者何?四大色身
:,或见十年住,二十、三十,乃至百年,若善消息,或复少过;彼心、意、识,日夜、
:时克,须臾不停,种种转变,异生异灭。譬如弥猴游林树间,须臾处处,攀捉技条,放
:一取一,彼心... 阅读全帖
G**W
发帖数: 1865
16
LZ :『虽然无数实验证明,意识活动的大多数环节在大脑中进行, 但目前神经生物学
家仍不清楚意识是如何产生的。』
而 世尊于四阿含诸经中,开示言:「眼、色为缘,生眼识」……乃至「意、法为缘,
生意识」。此乃佛门四众皆无异议之原始佛法圣教。
所以很明显的,有情眾生的那个能知能觉的意识是缘生法。说「意识」是因为「意」和
「法尘」缘合后所产生的。那么这个「意」又是什么呢 ?
G**W
发帖数: 1865
17
LZ :『虽然无数实验证明,意识活动的大多数环节在大脑中进行, 但目前神经生物学
家仍不清楚意识是如何产生的。』
而 世尊于四阿含诸经中,开示言:「眼、色为缘,生眼识」……乃至「意、法为缘,
生意识」。此乃佛门四众皆无异议之原始佛法圣教。
所以很明显的,有情眾生的那个能知能觉的意识是缘生法。说「意识」是因为「意」和
「法尘」缘合后所产生的。那么这个「意」又是什么呢 ?
S**U
发帖数: 7025
18
刹那时 indicates a very short unit of time, is it not?
So how is 缘生之法的败坏性,非安稳性 different from 五阴的刹那生灭? Or you
interpret 缘生之法的败坏性,非安稳性 at a much longer time scale, like
seconds, minutes, hours?

个人的理解不是在讲五阴的刹那生灭,应该是说缘生之法的败坏性,非安稳性
r****n
发帖数: 8253
19

这个是对的,阿含经也正是这样说的。
于识
头。
心生色法,这个是来自于《论》,“由于识升起,所以名色升起”,这个则是完全的来
自经藏。
色法是以识的生起为依赖条件,识是一个“缘”,而且是必须的条件。
这个和唯识是有区别的,因为它只是六识,而不需要第七和第八识。
这里的心和识是同一个。识的产生,不是无因生,也是缘生,行缘识。
r****n
发帖数: 8253
2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刹那生灭不是无因生
随佛比丘否定刹那生灭,一个他自认为很充足的根据,就是他说如果法是刹那生刹那灭
的,那么一个新的法将无法缘生,因为旧的法彻底灭去了,怎么可能缘生出新的法呢,
他认为这样就变成了无因生。
随佛比丘的观点看起来有道理,但实际是错误的,因为他不知道存在着“跃迁”这种奇
特的特性
五蕴本身的前后相续,是一种跃迁现象,和电子在不同轨道能级的跃迁极为类似。
举个例子,从日常经验的角度来说,一个人要从一楼到五楼,必须要经过楼梯才能到五
楼,但是电子的跃迁却不是这样的,它会从一个轨道突然消失,然后又突然出现在另外
一个轨道上,中间没有过渡,前后两个电子看起来几乎像不同的两个个体。但实际它们
是同一的,这个同一,是数学上的同一,。
五蕴的生灭也是这样,前一对名色彻底灭去,接着又出现一对新的名色,这个出现,是
一种跃迁现象,前一对名色和后一对名色有着业力上的连接关系,本质也一种数学关系。
由于在日常经验当中,无法观察到跃迁,就导致很多人难以理解五蕴相续的问题。
如果否定了刹那生灭,只有两种可能,
一种是现象必须在升起之后保持时间上的驻留,必须在过去一刹那和当下一刹那,乃至
未来一刹那都存在着,以便缘生新的法... 阅读全帖
i********7
发帖数: 808
21
[我见]不仅认为五阴是我,不仅认为有主宰,独立,恒常,
而且还把这种认为,运用到我们接触到事物
这是一种根深蒂固的思维方式
所以我们不仅认为这是我,还认为那是他
这是树,那是书等等
在日常生活中,这是用来交流的语言
问题是我们骨子里也就是这么认为的。
是缘生,从来就不会是什么,
当认为是什么后,就会把这个缘的改变当做是那个什么的灭
一个新的,不同的什么生起
不管怎么改良,几亿秒之一的那一刻的驻留,都是存在者
l*****a
发帖数: 38403
22
好象是,很神奇阿, 俺昨天仔细想了想,万事的机缘真是巧合,这个缘生谁能再仔细讲
讲?
i********7
发帖数: 808
23
呵呵,好像大家把变化当成叫做灭。
除非人们认为当下看到的现象是一个存在者,才会觉得变化之后,就是这个存在者的灭
然而从来就只有缘的存在,没有所谓的一个存在者,那个新生的存在者和灭了的存在者
是我们大脑中妄见
存在不等于存在者,这就是佛陀一直在讲五阴缘生,是有,不是不存在
又说,因为因缘生,所以没有我,我所,虽然存在,但不是一个存在者
好了,只讲这些,我上次给你讲了很多,你还是不明白
或者不屑于明白,我也没有办法。。。
G**W
发帖数: 1865
24
《占察善恶业报经》卷1:「如是数相者,显示一切众生六根之聚,皆从如来藏自性清
净心一实境界而起,依一实境界以之为本。所谓依一实境界故,有彼无明不了一法界,
谬念思惟现妄境界,分别取着集业因缘,生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以依内六
根故,对外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起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识。」
---------从上面经典就可以了知,五阴十八界法皆是依如来藏而起,以如来藏为一实
境界。“有彼无明不了一法界,谬念思惟现妄境界,分别取着集业因缘”,所以才出生
六根六尘六识。明显可知第八识如来藏不是五阴中的识阴。佛弟子要了解 佛陀的正法
教义, 要了解 佛陀的核心教示。八識正論才是佛教的基礎立論, 一直在六
识断灭论中打转偏離了佛教的正確教導。。。
上述經文開示如来藏为一实境界, 然而什麼又是 “一实境界” ?
《金光明最胜王经 》:“不实之法,是从缘生;真实之法,不从缘起,如来法身,体
是真实,名为涅盘。”
r****n
发帖数: 8253
25

我那文所说的,根本就不是龙树的,也不是如来藏的,完全就是我自己的认识,还什么
曲解龙树?曲解如来藏。
我所说的外在的观察测量行为,你也根本不明白是啥。
这个外在,是指并非其自身,比如物质的波函数状态,本身没有任何可能自己转化为实
在的确定粒子态,它必须要经过非自身的,并且一定是有情众生的观察测量行为,才能
转化为确定的粒子态,这也是为什么佛陀说有为法是缘生的重要原因。也其实是经典里
面所说的三芦相依的道理,粒子态的产生(色法现起),以及观察测量行为(名法现起
),他们都是互相依赖,同时产生的,并非独立存在的。
任何粒子性状态存在的事物,他们都需要依赖于条件才能存在。有观察测量条件,才能
有实在的粒子性事物的产生。此有才能彼有。
而如果是所谓如来藏自身观察自身,变为两极,这才是本体性的邪见。如果再所谓真如
起用,就更离谱了,那基本和上帝没啥区别了。
这里的邪师waichi说基督教上帝就是真如,其实就是借用了如来藏思想而已。
a***n
发帖数: 1993
2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生活中的缘起》佛使比丘
《生活中的缘起》
前言
佛说“缘起甚深”,正因其深奥,致使大部分的人无法洞悉因缘法则。二千五百多
年前佛陀对阿难的开示,至今依然真实如昔。佛教的核心──缘起,是如此难以理解,
因而成为人们严重误解与扭曲佛法的症结。本书中,佛使尊者将这些误解的根源挖掘出
来,并将其置于严谨的慧光下细察分析。这些根源虽可回溯到原始佛教时代,然而最早
的文献记载,却是在一千五百多年前觉音(Buddhaghosa)的论集中发现的。
许多上座部的正统教说,可说是建立在觉音解说的基础上,且把觉音对缘起的误解
当作标准,因此使真理变得混淆不清。简言之,觉音是从亘贯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世的
立场来解说缘起。过去世的无明与行(意志性的活动)引生现在世,在现在世中承受过
去所作所为的果报。这种过程决定了我们现世的烦恼(爱与取),且不断轮回而导致未
来世中的生与苦。佛使尊者仔细检查这种解说,并提出重大疑问:如果佛陀教导无我(
anatta),那么自一世转移到另一世的东西是什么?如果苦的因在某一世,而其果却在
另一世,那么我们要如何践行在此生此世即可获得利益的方法呢?
正确地了解缘起非常重要,它会使我们认识到“我”这个观念,是... 阅读全帖
B***o
发帖数: 133
27
“当学观音耳根圆通。反闻自性。当学势至都摄六根。净念相继。”
(下面解释是藕益大师的《楞严经文句》)
尔时世尊。普告众中诸大菩萨。及诸漏尽大阿罗汉。汝等菩萨及阿罗汉。生我法中。
得成无学。我今问汝最初发心。悟十八界谁为圆通。从何方便入三摩地。
垂询圣众。其故有二。一者正显方便多门。二者正显门门各有成验。所谓要知山下路
。须问过来人也。最初发心等者。先开解也。从何方便入三摩地者。依解起行也。二十
五圣。虽未必人人先开圆解。而从解起行。自是修证通途轨式。或见此处有最初字。便
欲拟答最初方便之问。反以第一大科拟答妙奢摩等。误矣。误矣。
(庚)三众圣各说证门五。初观六尘。二观五根。三观六识。四观七大。五观耳根。
(辛)初中六。初陈那观声。(至)六迦叶观法。
(壬)今初。
憍陈那五比丘。卽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在鹿苑。及于鸡园。观见如来最
初成道。于佛音声悟明四谛。佛问比丘。我初称解。如来印我名阿若多。妙音密圆。我
于音声得阿罗汉。佛问圆通。如我所证。音声为上。
六尘圆通。色应居首。今先明声尘者。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且与耳根圆通。一
始一终。互相映故。释此二十五种圆通。各为三意。一。... 阅读全帖
B***o
发帖数: 133
2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藕益大师:教观纲宗/释义
教观纲宗 / 释义
教观纲宗
教观纲宗释义
----------------------------------------------------------------------------
----
教观纲宗
(原名一代时教权实纲要图。长幅难看。今添四教各十乘观。改作书册题名)
北天目蕅益沙门智旭重述
佛祖之要。教观而已矣。观非教不正。教非观不传。有教无观则罔。有观无教则殆。
然统论时教。大纲有八。依教设观。数亦略同。八教者。一顿。二渐。三秘密。四不定
。名为化仪四教。如世药方。五三藏。六通。七别。八圆。名为化法四教。如世药味。
当知顿等所用。总不出藏等四味。藏以析空为观。通以体空为观。别以次第为观。圆以
一心为观。四观各用十法成乘。能运行人至涅槃地。藏通二种教观。运至真谛涅槃。别
圆二种教 观运至中谛大般涅槃。藏通别三。皆名为权。唯圆教观。乃名真实。就圆观
中。复有三类。一顿。二渐。三不定也。为实施权。则权含于实。开权显实。则实融于
权。良由众生根性不一。致使如来巧说不同。且约一代。略判五时。一华严时。正说圆
教。兼说别教。约化仪名顿。二阿含时。但说三藏教。约化仪名渐初。... 阅读全帖
G****t
发帖数: 1799
29
文章来源:多识仁波切
我们从萧平实的《狂密与真密》一书可以看出,用吃奶的功夫所使出的招数也只是“信
口开河”四个字。可笑之处是,评头论足别人时,却完全暴露了自己孤陋寡闻的致命弱
点;使出的杀人武器,却成了自杀性的武器,对别人毫毛未损,对自己伤得十分狼狈。
——摘自本书
序言
他们把藏汉佛教界善知识的宽容忍耐的高风亮节,变成他变本加厉、推销谬论的商机,
竟然大言不惭地叫嚣:“没有一个人敢和我对辩,印顺等人不敢和我对辩,藏传佛教的
喇嘛、法王、活佛没有一人敢和我辩论。”
——题记一
世界上只有最愚蠢的蚊蝇,才会把自己想象成展翅遮天的大鹏
——题记二
本来我想多做一些理论研究和经典精品的译介工作,不愿把宝贵精力浪费在和邪魔外道
的无聊的辩论上,但这个保护圣教理论环境的“清洁工”的工作得有人来做,在这种情
况下只好见义勇为了。
——题记三
我在2001年写的《密乘是非分辨论》中说了如下这样一段话:“本来显宗般若乘和密宗
金刚乘是大乘教的两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密宗是显宗理论的进一步升华,走向更透
彻的必然产物。犹如从小乘有部的诸法实有,逐步走向大乘唯识的境空识有、到中观的
万法性空一样... 阅读全帖
z**n
发帖数: 22303
30
来自主题: TrustInJesus版 - 如何带领佛教徒归主
佛教网摘站:辨破《楞严百伪》——释愍生法师辨(1)
作者简介--释愍生
愍生法师,一九二六年出生。二十岁出家;早年亲近上海下仁老法师。一生专研三
藏,致力弘扬佛法,兴办佛教教育,培植人材。历任宝觉佛学院院长、住持,香港佛教
联合会义务司库。教学之余,常于海内外弘法,讲经说法四十年,辩才无碍,为教界所
称誉。对《楞严经》造诣尤深,曾讲述《楞严经》先后达十三次之多。今以法师精研《
楞严》之心得,驳斥吕澄作“楞严百伪”之谬说,堪称护法卫教之雄辩。

佛本无法可说,以有四悉檀因缘故,随机应说。若以无法可说而言,佛于四十九年
未说一字,以名言无实故。如以有法可说而言,离经一字使同魔说,以藉假修真故。无
论有说无说,主旨欲令众生,入佛知见也。由此可知,一切皆是佛法,又复皆非佛法,
以法无自性,故法不定法。《金刚经》云:“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又云:“法尚
应舍,何况非法?”若明此理,何需于鸡蛋里挑刺?
诸大乘经,皆以一实相理,即证其说。诸小乘经,以三法印,印定无误。试问《楞
严》何处乖违大小乘印?吕澄全以是非之心、庸俗之念、妄想分别,刻意制造过失,引
人随落深渊,诚乃罪过无边!况经四依说:“依...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31
☆─────────────────────────────────────☆
GWZW (GWZW) 于 (Tue Mar 29 14:33:47 2011, 美东) 提到:
佛说如来藏,以为阿赖耶 :
《大乘密严经》卷3:
「佛说如来藏,以为阿赖耶;
恶慧不能知:藏即赖耶识。
如来清净藏,世间阿赖耶;
如金与指环,展转无差别。」
经文语译:
【佛陀所开示的如来藏,就是阿赖耶识;佛门内外许多的的知识们,都不能知道.「如
来藏就是阿赖耶识」如此甚深的义理。十方诸佛所证如来无垢识,其实就是由因地时的
阿赖耶识辗转所修成的。由因地的阿赖耶识修成三大阿僧祈劫以后的如来无垢识的过程
,就显示出阿赖耶识心体就是如来无垢识心体,是没有差别的;就如同将黄金打造成金
指环的过程,金指环是由金体辗转打造而成,金指环还是原来的金体,所以金体与金指
环体是没有差别的。】
行者在因地时证得阿赖耶识,虽然能观见阿赖耶识体如同黄金一样的清净无染,但却是
函藏著无明贪爱等业种、函藏著七识心所相应的不净种、所知障随眠…等,所以透过福
慧双修、定慧等持而努力修行三大阿僧祈劫,把阿赖耶识体中的所有不净种子修除净... 阅读全帖
E******u
发帖数: 3920
32
第四节 转依论
在玄奘所传唯识学中,心体与理体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理体即清净法界,亦即真如、法
性;心体即第八阿赖耶识,即藏识、种子识。第八识之中蕴藏的无漏种子既是众生解脱
的根据,也是连接心体和理体的中介。唯识学的“三性”、“三无性”学说,一方面是
对“识”之体性的描述,另一方面又具有联结心体与理体的特别意义。“三性”中依他
起性最为关键,在某种意义上依他起之最终的根据是阿赖耶识,此识体所蕴藏的有漏、
无漏种子正是遍计所执性与圆成实性之所以形成的根源。通过依他起性,唯识宗将心体
与离言之心性(真如)之转依关系揭示了出来。同样,“相名五法”,一方面是对世间
诸法所作的一种分类说明,另一方面此五法之间的关系也蕴含了心体与理体之间的差别
与联系。与中土的“性宗”相同,唯识宗同持不可言诠的“离言真如”立场,窥基创发
的“四重二谛”,其目的正是试图以此将心体与理体紧密地联系起来。
“转识成智”是唯识宗将其心性论落实于解脱论层面的必然结果。凡夫不知外境非实、
离心无境的道理,若明了“唯识无境”之理,并且转变所依,就可实现“转识成智”而
解脱成佛。唯识宗以四缘论证“转识成智”如何可能,前二属于主观方... 阅读全帖
f*******e
发帖数: 5594
3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什么是十二因缘
(其他提到十二因缘的经文:简单的重复)
293经 所谓缘无明行。缘行识。缘识名色。缘名色六入处。缘六入处触。缘触受。缘受
爱。缘爱取。缘取有。缘有生。缘生老.死.忧.悲.恼苦。如是如是纯大苦聚集。乃
至如是纯大苦聚灭
296经 谓无明.行.识.名色.六入处.触.受.爱.取.有.生.老.病.死.忧.
悲.恼苦。是名缘生法
297经 如实不颠倒正见。谓缘生老死。如是生.有.取.爱受.触.六入处.名色.识
.行。缘无明故有行
344经 如是生.有.取.爱.受.触.六入处.名色.识.行。圣弟子于行如实知。行
集.行灭.行灭道迹如实知
云何行如实知。行有三种。身行.口行.意行。如是行如实知。云何行集如实知。无明
集是行集。如是行集如实知。云何行灭如实知。无明灭是行灭。如是行灭如实知。云何
行灭道迹如实知。谓八圣道。
347经 有生故有老死。不离生有老死。如是生.有.取.爱.受.触.六入处.名色.
识.行.无明。有无明故有行。不离无明而有行耶
357经 (七十七种智)如是生.有.取.爱.受.触.六入处.名色.识.行.无明缘
行智。非余无明缘行智。过去无明缘行智。非余过去无明缘行智。未来无明缘行智。... 阅读全帖
n********n
发帖数: 8336
34
随佛法师 - 还原十二因缘原说
随佛法师依据汉译《相应阿含》(后世误译经名为《杂阿含》)及南传巴利《相应部》
当中七事相应教的古老共说,将“第一次结集”集成之经说当中的“十二因缘”,还原
依“六入分位”之“十二因缘法”的经法原说。在公元2002年先予以还原,2008年记载
在编着的《相应菩提道次第》中,并在纽约及台湾公开发表于世,2104年提出学术考证
更详细的《十二因缘之原说与奥义》,陆续发表在《正法之光》第38~41期杂志。[3]
无明
不如实知五阴(色、受、想、行、识)如何生起及如何灭尽,因此而不解五阴是因缘生
,因缘生则是无常、败坏、磨灭之法,如是种种不知者是为无明。无明不是发生在过去
世,而是在当前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触入处不如实观察如何缘起,所以无法如
实知五阴如何生起,而有无明。

妄见五阴是我、我所拥有之我见,以及常见、断见,是名为行。

为六识。六根、六境为缘生六识,当六识生时,因为贪爱识而造成(六)根逐于(六)境的
因缘(名色)。如是复缘(六)根、(六)境而生(六)识,如此循环缘生不休,即“名色缘识
,识(爱识)缘名色”。
名色
色指六根(眼根、耳根、鼻根... 阅读全帖
a***n
发帖数: 1993
3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净治明相》导论 谈锡永
http://read.goodweb.cn/news/news_view.asp?newsid=79382

《净治明相》导论
谈锡永 造
顶礼两代摧魔法王众生依怙主
顶礼三种传承上师持明教法尊
顶礼文殊师利语金刚般若导师
顶礼本净虚空如来藏三身佛陀
一 本来面目与明相——释论名
本论具名《现证自性大圆满本来面目教授·无修佛道》,简称《净治明相》(Nang
Jang)。
“大圆满”道法,即以直指本来面目为建立见地的手段,此同于由菩提达摩大师传
入汉土的教法。关于这点,目前已成不争之论,过去有学者扬禅辟密,实乃由于资料不
足,且有门户成见之故,因而便欠客观。
汉土近期著作,有蓝吉富居士《坛经的修证理论与藏密的大圆满法门》一文(收《
中国佛教泛论》文集),较能道出真相。虽然他所引用的资料与及结论,尚多可补充之
处,但亦可见汉土学者对藏密大圆满的看法,跟六七十年代已有显著的不同。
外人著述,则有 Jeffrey Broughton 的 Early Chan Schools in Tibet(《西藏早
期禅宗》)一文,据敦煌文献,论述西藏于早期曾接受汉土的禅宗思想。此文对禅与大
圆满同源的... 阅读全帖
a***n
发帖数: 1993
3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净治明相》导论 谈锡永
http://read.goodweb.cn/news/news_view.asp?newsid=79382

《净治明相》导论
谈锡永 造
顶礼两代摧魔法王众生依怙主
顶礼三种传承上师持明教法尊
顶礼文殊师利语金刚般若导师
顶礼本净虚空如来藏三身佛陀
一 本来面目与明相——释论名
本论具名《现证自性大圆满本来面目教授·无修佛道》,简称《净治明相》(Nang
Jang)。
“大圆满”道法,即以直指本来面目为建立见地的手段,此同于由菩提达摩大师传
入汉土的教法。关于这点,目前已成不争之论,过去有学者扬禅辟密,实乃由于资料不
足,且有门户成见之故,因而便欠客观。
汉土近期著作,有蓝吉富居士《坛经的修证理论与藏密的大圆满法门》一文(收《
中国佛教泛论》文集),较能道出真相。虽然他所引用的资料与及结论,尚多可补充之
处,但亦可见汉土学者对藏密大圆满的看法,跟六七十年代已有显著的不同。
外人著述,则有 Jeffrey Broughton 的 Early Chan Schools in Tibet(《西藏早
期禅宗》)一文,据敦煌文献,论述西藏于早期曾接受汉土的禅宗思想。此文对禅与大
圆满同源的...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37
四、观行蕴处界我之生起次第
次叙蕴我、处我、界我,及其生起次第,广令佛门四众可以依之实地观行而断我见
。若此界众生能断我见之人数极众者,则此界将可渐转清净,由众生之净业因缘故,可
以渐渐成就人间净土也。若佛门弟子中之多数人已断我见者,则必舍弃世相法上(广建
寺院、追求佛教界第一)之营谋,而开始注重人类心性之改善:以教导众生断除我见为
主要弘法内涵,以教导众生舍离我所(财色名食睡)之贪著为主要内涵,即可令社会清
净而不再有人干犯恶业、作奸犯科,则使国土渐转清净,人寿亦可因而渐次增长,福报
亦可因而日渐转增,从此以后,不再以建造金碧辉煌、一尘不染之寺院而可名为人间净
土也!人间净土之成就,在于心净则土净,而非泥土大地之清净故;心方是真实之土故
,众生心净则国土亦将随之渐渐清净,净业使然故。如是方是真实人间净土之建设者。
甲、五蕴我
五蕴我者,谓色蕴、识蕴、受蕴、想蕴、行蕴。蕴者何义?谓众集义、积聚义。
色蕴者,谓人类色身由四大物质所造成,经由父精母血而成就,经由四大所成之食
物而长养,是故新陈代谢、念念变异、生住异灭,由生而长,由长而变异、而老,由老
而死;有生则必有灭,是由物质... 阅读全帖
b*****l
发帖数: 3821
3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阿弥陀佛和他的极乐世界 ZZ
阿弥陀佛和他的极乐世界
陈义孝居士著
一、极乐世界的有无问题
在我们还未针对问题作出分析之前,要请您且先看看,一些关于佛教与科学十分巧合的
数据如下:
●古人普遍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佛却说地不是方的,而是圆的,叫做‘地轮’。
此事后来科学发达了,测知地的确是圆的,叫做‘地球’。
●《华严经》和《梵网经》等记载,华藏世界,如云似海,重重无尽。
近代世界著名的数学家和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以数理证明宇宙是四度空间的连续体,认
为宇宙是膨胀的,而且是极其宏大乃至无穷无尽的!他引用‘相对论’来说明质量与能
量所表现的一个静的宇宙和一个动的宇宙,两者间的错综组合,形成了变化莫测的宇宙
。这与佛教所说的重重无尽的宇宙观,相当接近。
●佛教说,百亿须弥,百亿日月,构成一个三千大千世界,那只是一佛之化土而已。
所谓‘三千大千世界’,即一千个太阳系为一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为一中千世界
,一千个中千世界为一大千世界。现代的天文学家已探测到在银河系中,有著本身发光
如同太阳的恒星近十亿个,依理推测应有三百亿个之多。并在太阳系的空间,还有数不
尽、算不清的星云星系,而且每一个星球都有一或两个卫星月球。这与... 阅读全帖
S**U
发帖数: 7025
3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瑜伽师地论的四谛现观
瑜伽师地论声闻地的四谛现观次第,大致与俱舍论相同,观四谛十六行相,经暖、顶、
忍、世第一法而证初果乃至阿罗汉。次第配合七种作意。
我注意到瑜伽师地论这一段文主张:
* 果定,与南传相同。
* 定中修观。与南传主张出定修观,看似不同。
* 刹那生灭是用比量推论,不需要现观。这与南传的生灭随观要现观刹那生灭不同。
* 瑜伽师地论在了相作意、胜解作意的阶段以五蕴为所缘观观四谛十六行相,到远离作
意的阶段,只说以心缘心,断粗的我慢现行,而不再以五蕴为所缘。
* 南传说道心缘涅盘,瑜伽师地论说能缘所缘平等无分别。
瑜伽师地论卷第三十四
若乐往趣出世间道。应当依止四圣谛境渐次生起七种作意。所谓最初了相作意。最后加
行究竟果作意。乃至证得阿罗汉果。
修瑜伽师于四圣谛略摽广辩增上教法。听闻受持。或于作意已善修习或得根本静虑
无色。由四种行了苦谛相。谓无常行苦行空行无我行。由四种行了集谛相。谓因行集行
起行缘行。由四种行了灭谛相。谓灭行静行妙行离行。由四种行了道谛相。谓道行如行
行行出行。如是名为了相作意。
由十种行观察苦谛。能随悟入苦谛四行。何等为十。一变异行。二灭坏行。三别离
行。四法性行。五合会行... 阅读全帖
a***n
发帖数: 1993
40
第8章 临济法门(三)——杨歧宗的建立
一、杨歧宗的创立
杨歧方会(992-1049),袁州宜春(江西宜春)人,俗姓冷。二十岁在
筠州(江西高安)九峰山出家,曾到潭州(湖南长沙)随石霜楚圆习禅,后到袁州杨歧
山和潭州云盖山开辟道场,禅林称为杨歧方会禅师。古德评之曰:“杨歧天纵神悟,善
入游戏三昧,喜勘验衲子,有古尊宿之风。”方会本人也以担荷如来大法,赓续临济正
脉自任。楚圆迁化,方会将先师遗像挂在禅堂,集众举哀。方会指着遗像谓众曰:“我
昔日行脚时,被这老和尚将一百二十斤担子放在我身上,如今且得天下太平。”是说临
济宗风到他这里,纔传扬开来,取得一统天下的态势,从禅宗整个发展史看,正是从杨
歧方会开始,临济宗的影响和地位超过云门、曹洞,成为禅宗主流。
(一)心法双忘性即真
方会上堂法语有云:“百千诸佛,天下老和尚出世,皆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若
向这里明得去,尽与百千诸佛同参;若向这里未能明得,杨歧未免惹带口业。”是说方
会也别无伎俩,只是如历代祖师一般让人明心见性。真正的大禅师必然是对“心”、“
性”深有体悟,纔会以种种方便指导学人... 阅读全帖
a***n
发帖数: 1993
41
第13章 临济法门(四)——临济宗再次分流
一、印简与“临济正宗”
临济宗发展到元代,分为南北两大传承系统。北方以海云印简为代表,南方则以
高峰原妙、中峰明本、天如惟则等为代表。印简一系与蒙古贵族关系密切,在元初被奉
为“临济正宗”,势力很大,但在禅学思想上并没有多少创新和发展。南方临济宗不仅
保持宋以来丛林禅学的特点,而且对宋代“看话禅”等传统禅法有所丰富和扩展,从而
使临济宗风仍保持一定生机和活力。
 一、印简与“临济正宗”
印简(1202-1257),字海云,俗姓宋,山西岚谷宁远(今山西岚县)人
。自幼出家,从学中观沼禅师,十一岁受具足戒,中观沼圆寂后,印简到燕京大庆寿寺
,从学于中和璋禅师,并接续其禅法。1235年,窝阔台差官选试天下僧道,印简被
推为住持。1247年,贵由皇帝命他统领僧众,赐白金万两。1251年,蒙哥即位
,命印简掌管全国佛教事务。印简死后,忽必烈命建塔于大庆寿寺之侧,谥“佛日圆明
大师”,前此,成吉思汗曾赐号“寂照英悟大师”,成吉思汗的二皇后赐号“光天镇国
大士”。印简历事成吉思汗、窝阔台、贵由和蒙哥四朝,... 阅读全帖
j*********n
发帖数: 4116
42
邪师萧平实独创魔法名词“入胎识”(之十三)
——撕下“神我外道”画皮之萧邪瞎扯“十因缘”
“无实不坚固 无有我我所 于此苦阴身 大智分别说”——释迦佛陀
拣魔辨异X32:
对《杂阿含·二八七经》解释时,★邪师萧平实:“‘我作是思惟时,齐识而还不
能过
彼,谓缘识名色……如是纯大苦聚集。(这里只作十因缘的逆观而推知名色由本识生…
…)
’”(《阿含概论》P187)悲智注:括号中的话是邪师萧平实特意加注的。
★邪师萧平实:“本识入胎识(如来藏)”(《阿含概论》P139)
邪师萧平实擅于穿凿附会,只要见到“识”字,就肆意曲解,努力往其独创的魔法
名词
“入胎识”上靠,历数已经扒下的十二张“入胎识”画皮:外识、识界、识神、本识、
本心
、不系识、取阴俱识、阿赖耶识、第八识、真我、如来藏、第一因等等,皆非子虚乌有
的不
坏“我”。
近两千年来,魔王使化身伪菩萨,大肆编造邪说,极尽惑乱、践踏真大乘法之能事
,可
谓无所不用其极。邪师萧平实亦复如是,仅其魔子一人十数年间所独创魔词与邪说就已
数不
胜数,像法以降又何止千年,万千魔使所篡造的相似伪经谬论真可谓浩若烟海。
邪师萧平实瞎扯之“十因缘”,又可... 阅读全帖
d**********6
发帖数: 237
43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
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
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
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
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
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
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
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凡人要度苦厄,了生死,成大觉,非从自心下手不可。但要明白自心,只依这二百
六十个字,已经够了。但空的道理不明白,自心的相貌也难彻了。这个经,最主要是说
性空的道理,不是世人所说的空,那是断灭空,他们误解佛法是消极自了的。今把此经
判分七段,用白话来逐字逐句解释,使世人明白空的真义,不至误会造业。由此断一切
苦厄,并可发大悲平等心救世,证明...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44
☆─────────────────────────────────────☆
runsun (runsun) 于 (Sun Aug 21 04:22:03 2011, 美东) 提到:
附件的图,是一个简单的佛法关于五蕴生灭的一个演示,如果能真正理解这个图,那么
起码无我,无常,以及五蕴生灭以及轮回的核心问题,就会全部了解,也会知道为什么
要修四念住,以及禅那应该怎么修。这是佛法核心原理的部分。是佛法对身心现象的洞见。
尽管看起来似乎很简单,但真正能够理解它的,非常稀少。
这个图如果做成动画,会更直观一些。
☆─────────────────────────────────────☆
runsun (runsun) 于 (Sun Aug 21 04:46:55 2011, 美东) 提到:
简单的注解一下上面的图。
上部的蓝色的圆,代表的是每个刹那的被观察对象,这个被观察对象,可以是任何的色
法,比如苹果,房子,山河大地,也可以是任何的名法,即意识现象,比如自我的感觉
,痛苦,快乐,种种意识状态。这些都是被观察者,佛法称为所缘。这些所缘,可以是
任何的五蕴,包括自我... 阅读全帖
i*******e
发帖数: 50
45
阿赖耶识与修行
——摘自《自在之行——佛法正道论》(华夏出版社,2010年)
作为心体的第八阿赖耶识,在《阿含经》中已见提到。如唐译《本事经》 卷三、卷六
佛说“害阿赖耶”、“灭阿赖耶”;《增一阿含经﹒如来出现四德经》中佛说世间众生
爱、乐、欣、熹阿赖耶。此阿赖耶,释为着落处、依处、窟宅、家、藏,指被末那识执
为内在自我的深层心识或心体。
到部派佛学,对深层心识的探讨,成为重大理论问题之一,建立了“细意识”、“有分
心”、“根本识”、“一味蕴”、“穷生死蕴”、“果报识”、“实法我”、“胜义补
特伽罗”、“异熟果识”、“根本蕴”、“非即蕴非离蕴补特伽罗”等深层心识,以解
释仅用六识说难以说清的轮回主体和随眠(潜在的烦恼)等问题,实际上都是阿赖耶识
的“密意说”。但其说法较显粗糙,与诸法无我之佛法核心义较难调和,不足以圆满解
释心识及轮回现象,互相之间也争议不决。后来大乘唯识学依据《解深密经》、《阿毗
达磨大乘经》、《楞伽经》、《密严经》等,用第八阿赖耶识来代替部派佛学所立细意
识、有分心等,对此识作了精致的论述,建立了以阿赖耶识为本的阿赖耶识缘起论。
阿赖耶(梵ālaya),亦译阿梨耶、... 阅读全帖
B***o
发帖数: 133
46
虚云老和尚《答蒋公问法书》(白话整理)
缘 起
事情发生在1942年,民国三十一年(岁次壬午)。当时虚云老和尚一○三岁。正值国难当
头的时候。日本侵略中国到了最严重的阶段,国民党的民国政府迁到陪都重庆。当时的
国民党政府主席林子超以及其各部会官员,除了一面忙于战事,为了安定人心,还派出
了屈映光、张子廉两位居士到云门山,代表国民党政府欢迎虚老赴重庆主建息灾法会。
是年冬十一月六日,虚老启程,抵重庆后与林主席和法务长戴季陶商定,在慈云、华严
两寺分建法会。民国三十二年(岁次癸未,即1943年)一月,在息灾法会上修忏仪,至廿
六日圆满。林子超、蒋介石、戴季陶及何应钦等都分别设斋招待虚云大师,席间非常详
细的讨论了唯物唯心的哲理,以及基督与神的问题。
这次讨论的内容,虚云大师事后曾整理成文字,以书面的形式发表,后被收录在《虚云
和尚年谱》中,题为《答蒋公问法书》。现在重读这篇文字,可以发现虚云大师解答了
许多常人较难理解的问题。老人家畅谈佛教的理论,完全是站在客观中道的立场上,没
有任何政治倾向和宗教偏护,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对佛教的世界观作了阐扬。时至今日,
仍能很好地起到劝化众生、改进世道人... 阅读全帖
q****u
发帖数: 1421
47
来自主题: _PathOfQingWu版 - 楞严经(卷三)
卷三
复次。阿难。云何六入。本如来藏。妙真如性。阿难。即彼目精瞪发劳者。兼目与劳
。同是菩提瞪发劳相。因于明暗二种妄尘。发见居中。吸此尘象。名为见性。此见离
彼明暗二尘。毕竟无体。如是。阿难。当知是见。非明暗来。非于根出。不于空生。
何以故。若从明来。暗即随灭。应非见暗。若从暗来。明即随灭。应无见明。若从根
生。必无明暗。如是见精。本无自性。若于空出。前瞩尘象。归当见根。又空自观。
何关汝入。是故。当知眼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阿难。譬如有人。以两手指急塞其耳。耳根劳故。头中作声。兼耳与劳。同是菩提瞪
发劳相。因于动静二种妄尘。发闻居中。吸此尘象。名听闻性。此闻离彼动静二尘。
毕竟无体。如是。阿难。当知是闻。非动静来。非于根出。不于空生。何以故。若从
静来。动即随灭。应非闻动。若从动来。静即随灭。应无觉静。若从根生。必无动静
。如是闻体。本无自性。若于空出。有闻成性。即非虚空。又空自闻。何关汝入。是
故。当知耳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阿难。譬如有人。急畜其鼻。畜久成劳。则于鼻中。闻有冷触。因触分别。通塞虚实
。如是乃至诸香臭气。兼鼻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因于通塞二种妄尘。... 阅读全帖
a***n
发帖数: 1993
48
中观宗关于"安立业果"与"名言中许有外境"的问题
法尊法师
--佛护、月称中观宗问题讲座之二与三
我国西藏佛教所传习的佛护、月称二大论师的中观宗八大问题是:
第一是中观宗"不许有阿赖耶",但是要安立业果不失坏、这是很难搞通的
一个问题。

第二是中观宗"不许一切法有自相(自性、自体等实体)",但是要安立一切
世俗因果作用,这更是中观宗最根本的问题。
第三是"许有离心的外境",但不是实有自相的。

第四是在破立的时候,不许有'自续'的宗因,但用他许比量。这是和清辩
论师等有极大区别处,也是最难弄懂的一点。
第五是"不许自证分",而能建立我知我见等世俗知识。

第六是"许二乘圣者也须通达法无自性(法空)"方能得解脱,否则不能解脱
生死。
第七是"如何安立烦恼障和所知障的二障差别。"
第八是"佛果位的尽所有智,如何观照世俗谛的道理"。

这八个问题中,有四个(一、二、四、五)是偏重于否定的。也就是别的宗派
或别的论师所承认的,而佛护和月称却认为是龙树菩萨不承认的。其余四个(三,
六、七、八... 阅读全帖
q****n
发帖数: 4574
4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一篇无名氏的心经注解
正在学习心经。看到一篇注解(无名氏所做),感觉非常好, 推荐一下。
摘自 http://www.hudong.com/wiki/%E5%BF%83%E7%BB%8F
顺便一句,前面有人对“色受想行识”中“行”的意思,有疑问。这里也是解释为“行
为”,宣化上人也是解释为“行为,去做”等等意思。
******************************************************************
心经 - 概述
心经
心经,全称《般若波罗蜜多心经》[1], 梵文Prajnaparamitahrdayasutra
。 略称《般若心经》或《心经》。 全经只有一卷, 260字.属于《大品般若经》中600
卷中的一节。 被认为是般若经类的提要。该经曾有过七种汉译本。 较为有名的是后秦
鸠摩罗什所译的《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和唐朝玄奘所译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般若经》共有八部: 《放光般若》、《光明般若》、《道行般若》、《
胜天般若》、《胜天王般若》、《文殊问般若》、《金刚般若》、《大品般若》、《小
品般若》。
... 阅读全帖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