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topics

全部话题 - 话题: 贞观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
R*****d
发帖数: 1148
1
正日兄既然讲究严格考证,那就最好不要对有关月氏的东西信口开河。
有关月氏的族源,至今都是一本糊涂帐,印欧说仅仅是其中之一。至于月氏人和维族人
,在地理位置上也不相近。月氏起源于河西走廊(或者说,月氏第一次见于汉文记载时
,其土地为河西走廊),吐火罗人起源于塔里木流域,二者相隔千里以上,沙漠瀚海相
隔于其间。月氏和"尉迟"的关系其实也仅仅是一个假说,甚至可以看做是穿凿附会。
北朝和隋唐时代的"尉迟"大多来自鲜卑人,没有任何证据表明他们同月氏人有关。至
于西域于阗的王族,他们是贞观年间第一次对唐进贡的时候才自称姓"尉迟"的(在此
之前姓什么,鬼知道),目的无非是想攀附唐朝朝中地位显赫的尉迟家。这套把戏,周
边小民族来中央王朝打秋风的时候经常玩儿,没啥新鲜的。
要说月氏血统对现代中国人的贡献,倒的确也不少,但这不是由于月氏人"东迁",而
是由于自汉武帝以后中原人大量西迁甘肃,进入月氏人的故地的缘故(大月氏的贵族们
虽然为匈奴所逐,但留在河西走廊的平民应该大把大把的,看看休屠王和浑邪王部下的
战斗力有多差吧)。当今甘肃的汉族,回族,裕固族当中,R型和J型的比例都明显高于
东部中国人,这绝非是"... 阅读全帖
K*******i
发帖数: 631
2
说了月氏是我自己估计的,一上来不就说我没看过月氏的文献嘛
维族这么高的R比例已经能确定主体了,R1a和R1b都是白人啊。世界上大民族里很少有
像汉族这样某个单倍型过半的

人,在地理位置上也不相近。月氏起源于河西走廊(或者说,月氏第一次见于汉文记载
时,其土地为河西走廊),吐火罗人起源于塔里木流域,二者相隔千里以上,沙漠瀚海
相隔于其间。月氏和"尉迟"的关系其实也仅仅是一个假说,甚至可以看做是穿凿附会
。北朝和隋唐时代的"尉迟"大多来自鲜卑人,没有任何证据表明他们同月氏人有关。
至于西域于阗的王族,他们是贞观年间第一次对唐进贡的时候才自称姓"尉迟"的(在
此之前姓什么,鬼知道),目的无非是想攀附唐朝: 械匚幌院盏奈境偌摇U馓装严
罚鼙咝∶褡謇粗醒胪醭蚯锓绲氖焙蚓M娑簧缎孪实摹
疑似出自小月氏的羯人的确东迁了,但也给冉闵杀得差不多了),而是由于自汉武帝以
后中原人大量西迁甘肃,进入月氏人的故地的缘故(大月氏的贵族们虽然为匈奴所逐,
但留在河西走廊的平民应该大把大把的,看看休屠王和浑邪王部下的战斗力有多差吧)
。当今甘肃的汉族,回族,裕固族当中,R型和J型的比例都明显高于东部中国人,这绝
... 阅读全帖
l*w
发帖数: 3758
3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合集] 酷评中国四大古都
☆─────────────────────────────────────☆
winderwater (长期厚道收购苹果和黑莓手机) 于 (Thu Dec 31 17:05:18 2009, 美东) 提到:
中国四大古都(西安,洛阳,北京(特指古代北京),南京)有共性,却也自有其个性
,共性上看地理位置险要,能扼守一方;依山傍水,易受难攻。长安--洛阳是元代以前
中国的中轴线,南京--北京则是近代中国的中轴线。长安,洛阳,北京都曾在经济政治
上达到了封建社会的颠峰。其个性试做探讨,欢迎指点。
南京:四大古都中比较具有胭脂气的。从隋炀帝从洛阳下江都到明帝迁都北京,南京好
象始终为其他三大古都的陪衬,担当的是过渡的作用。南京的政权或者偏安,或者不稳
定。没有达到过中国封建社会的颠峰。似乎也与江南文化有关系。文雅有余,刚烈不足

特点:妩媚
点评: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
北京:四大古都最男子化的地方,金戈铁马,战鼓号角,男人的风格做这里发挥的淋漓
尽致。元代,中国军事上横扫三大陆,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永恒的骄傲。代表征服和防御
的长城是这个都城最真实的写照。汉人常说少数民族野蛮,但... 阅读全帖
d*******r
发帖数: 3875
4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殷之遗民 - 水族
象形文字的最后领地——水书
贵州民族报 20041028 第 3 版
水书一一活着的象形文字
周:水书,到底是什么的书 ? 外界报道不少,界说不一,请你解说一下。

潘:水书,水族称为“泐睢”、“泐水”。泐的语义是文字、书籍;睢、水,是族称音
译的谐音。水书,就是水族古文字、书籍的通称。
周:既然水书被称为古老的文字,请讲讲其古老之处何在 ?

潘:从水族称水书为“泐睢”,就是很好的见证。泐、勒,在古汉语中相通,初指铭刻
,后转化为书写或文字。古代的墓碑往往刻有“泐石铭祖恩”等字,一些老学究在书信
末尾署名之下“手泐”,表示亲手所写。现代汉语中,“泐”的语义早已消失。水族发
祥于古代中原睢水流域,族称“睢”源于此;水书的称谓,以及水书中保留大量的中原
古音,就是母语遗存的重要见证。
周:不少学者称水书是古文字的活化石,难道真的是这样吗 ?

潘:我看,这种比喻十分恰当。水书既然与夏代陶片文字、殷商甲骨文、金文有内在的
联系,应当享此殊誉。
... 阅读全帖
b*********f
发帖数: 1585
5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唐代的划分
谢谢包子和mark
这种划分是根据唐代的政治经济的兴衰而定的
从唐朝建立 历经太祖建唐 贞观之治 永徽之治 武后立周 中宗光复 睿宗退位 约100年
的时间 唐朝政局虽有动荡 但政治经济不断发展 为日后的繁荣奠定基础 可称为初唐
而后进入开元年间 玄宗励精图治 使国力达到鼎盛 可为盛唐 但安史之乱后 唐朝国力
日衰 藩镇拥兵自重 割据地盘 德宗时又将神策兵的兵权交由宦官 而后便发生二王八司
马事件和甘露之变 皇帝皆为抢夺实权 故称中唐 然而甘露之变的失败 导致宦官更加肆
无忌惮 直接掌握皇帝的废立生死和朝政大权 虽有宣宗时的小贞观 但积弊难返 最终唐
之灭亡 终不可免 故称晚唐
R*****d
发帖数: 1148
6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唐代的划分
那也就是说,并非以诗人/文学来作参照物,而是现按政治划分时代,再把诗人按时代对号入座? 但是历史上早就有"初唐四杰 盛唐诗人 中唐诗人 晚唐诗人"这些称谓了,现代人在按照政治局面来进行划分的时候,是否考虑到了由此会导致与传统上的诗人称谓不一致? 另外"盛唐"的时间是否太短? 比如这里所谓"初唐"的贞观时期,至少在人们的心目中,并不比开元年间逊色,而开元-天宝年间的"繁荣"和腐败(你刚才帖子也说了,"自玄宗以来 宦官势力渐兴"),也为后来后来的安史之乱埋下了伏笔,令人向往无比的"盛唐"仅仅包括这个孕育着致命危机的阶段,是否不太妥当呢? 当今史学界是否还有其他的划分方式呢?
b*********f
发帖数: 1585
7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唐代的划分
我的理解是这样的 按政治经济来划分 再对号入座
不过貌似网上有各种各样的划分 一般历史时期的划分都按照重大事件来分
比如春秋战国的划分按照公元前453年的三家分晋来定
可能史家觉得贞观的政治 经济 文化没有达到后来开元之治的高度吧
b*********f
发帖数: 1585
8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所谓盛唐的问题,大家议一下?
天宝十四年 安史之乱前夕 唐代有户八百九十余 有口五千二百九十余万 估计这是最高
点了 再以后唐代战火不断 人口不容易上去了
在贞观初 户不满三百万 到永徽三年 户不过三百八十万 人口不及盛唐时期的一半 想
必经济等皆不如开元天宝年间的水平 所以贞观之治肯定不如开元盛世
另外在隋炀帝大业五年 全国的户数是八百九十万七千五百三十六 有口四千六百零一万
九千九百五十六 也就是说唐代花了一百多年的功夫才超过隋炀帝即位初年的水平 所以
贞观之治没有那么美好 因为在过去 人口数量可以直接反映出一个朝代或时期的兴盛
至于财富 据《新唐书》记载:是时“天下岁入之物,租钱二百余万缗,粟九千百八十
万斛,庸调绢七百四十万匹,绵百八十余万屯(六两为一屯),布千三十五万余端。”
以上是老百姓所缴纳的数字 不包括任何官府和外邦的贡品 应该是相当多了
g****t
发帖数: 31659
9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所谓盛唐的问题,大家议一下?
建议mark这个.

天宝十四年 安史之乱前夕 唐代有户八百九十余 有口五千二百九十余万 估计这是最高
点了 再以后唐代战火不断 人口不容易上去了
在贞观初 户不满三百万 到永徽三年 户不过三百八十万 人口不及盛唐时期的一半 想
必经济等皆不如开元天宝年间的水平 所以贞观之治肯定不如开元盛世
另外在隋炀帝大业五年 全国的户数是八百九十万七千五百三十六 有口四千六百零一万
九千九百五十六 也就是说唐代花了一百多年的功夫才超过隋炀帝即位初年的水平 所以
贞观之治没有那么美好 因为在过去 人口数量可以直接反映出一个朝代或时期的兴盛
至于财富 据《新唐书》记载:是时“天下岁入之物,租钱二百余万缗,粟九千百八十
万斛,庸调绢七百四十万匹,绵百八十余万屯(六两为一屯),布千三十五万余端。”
以上是老百姓所缴纳的数字 不包括任何官府和外邦的贡品 应该是相当多了
r*****d
发帖数: 1924
10
【 以下文字转载自 WaterWorld 讨论区 】
发信人: joycee (买买提头号女魔头), 信区: WaterWorld
标 题: [转贴]梦魇照进现实:中国古代那些稀奇古怪事 『天涯』 (转载)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ue Mar 1 22:03:46 2011, 美东)
发信人: dancooper (诚能见可欲而思谦冲以自牧), 信区: Ghost
标 题: [转贴]梦魇照进现实:中国古代那些稀奇古怪事 『天涯』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Mon Feb 28 23:57:48 2011, 美东)
01、干宝家的鬼怪事
提起干宝,可能很少有人知道,他的名头的确不太响,而且还起了一个比较现代的可爱
名字,可是,一旦提到中国志怪小说的开山之作《搜神记》,大家都不免惊呼:原来是
这哥们写的啊!
没错,就是这位“宝哥哥”写的。
干宝是河南新蔡人,西晋末年永嘉之乱后,干家举族南迁,在东晋朝廷占据一席之地,
也称得上是名门望族了。干宝哥哥首先是个历史学家,曾经写过史书《晋纪》,治史严
谨行文缜密,算得上上乘史学著作。而后,才是志怪小说的始作俑者,当然,他和他... 阅读全帖
C********g
发帖数: 9656
11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0878246.html
据近代考古学方面的成果,远在史前时代,人类就已经懂得从自然界中的物质,例如蜂
蜜、鲜果等之中获取甜味食物了,但这些甜味食物还只能算自然物质而不能算人类的加
工制品。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人类的糖业发展基本经历了早期制糖、手工业
制糖和机械化制糖等三个大致阶段,这是世界糖业发展总的趋势,而我国则是这个总趋
势的典型国家。早期的制糖工艺在我国的起源很早,据考证,早在殷商末年,我们的先
民们就知道用谷物来制造甜味食品了。在西周时期的诗歌总集《诗经》之中,有“周原
膴膴,堇荼如饴” 的诗句,诗的意思是在西周远祖的古公亶父时代,周人西迁到了周
原(今陕西岐山),这里的土地十分肥沃,即使野菜也象饴一样的甜蜜。据此我们可知
,至少在西周以前,我们的先人就已经知道饴这种东西了。所谓饴,就是一种以谷物为
原料制成的淀粉糖,现在一般叫麦芽糖,也称饴糖。史实证明,早在蔗糖问世之前,作
为甜类食品,饴糖的食用已经很普遍了。饴糖的制造是以谷物的淀粉掺和麦芽再经过醣
化熬煮而形成的粘稠状制品,民间流传十分广泛,从西... 阅读全帖
d*****0
发帖数: 68029
12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評一評近年最出色的歷史正劇
贞观长歌是古装剧吧?
l*******r
发帖数: 39279
13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評一評近年最出色的歷史正劇
贞观长歌相当的不吸引人
就是拍得不好
p****t
发帖数: 4256
14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評一評近年最出色的歷史正劇
汉武大帝和大明王朝1566的确还不错,算是历史剧吧。
贞观长歌不能算是历史剧,戏说太多。
z****y
发帖数: 76
15
央视那种《贞观长歌》这种爱情片,还不如写高阳公主的《大唐歌飞》,唯一不变的是
唐国强演太宗,怎么都不像。还是地方台播的《贞观之治》非常写实,制作精良,演员
也很不错。
《走向共和》改变了传统历史人物评价,细节不错,但大体不对,王朝已经烂了,这个
效果没深入刻划。
s******8
发帖数: 7105
16

李渊便与次子李世民在大业十三年五月起兵叛乱,并从河东(今山西永济西)召回长子
李建成和四子李元吉。李渊叛乱后,一面遣刘文静出使突厥,请求始毕可汗派兵马相助
,一面召募军队,并于七月率师南下。此时瓦岗军在李密领导下与困守洛阳的王世充激
战方酣,李渊乘隙进取关中。
十一月攻拔长安,在关中站稳了脚跟。李渊入长安后,立炀帝孙代王侑为天子(恭
帝),改元义宁,遥尊炀帝为太上皇;
唐朝平定江南后,于贞观五年(631年),以帝礼改葬于雷塘(今扬州市北15公里雷
塘南平冈上,南距吴公台10里)。
===================================================================
李唐家是打这平叛的牌上位的,你就悲愤吧。
R*****d
发帖数: 1148
17
☆─────────────────────────────────────☆
zxyhsy (封狼居胥) 于 (Sun Mar 20 12:18:17 2011, 美东) 提到:
央视那种《贞观长歌》这种爱情片,还不如写高阳公主的《大唐歌飞》,唯一不变的是
唐国强演太宗,怎么都不像。还是地方台播的《贞观之治》非常写实,制作精良,演员
也很不错。
《走向共和》改变了传统历史人物评价,细节不错,但大体不对,王朝已经烂了,这个
效果没深入刻划。
☆─────────────────────────────────────☆
bobolan88 (about) 于 (Sun Mar 20 13:41:30 2011, 美东) 提到:
以前看的,基本看不下去,看见唐国强就想起99美元的伊普泰科网易拍。
☆─────────────────────────────────────☆
BenBenqiu (笨笨) 于 (Sun Mar 20 13:47:22 2011, 美东) 提到:
那个候君集跟历史上的出入在哪?

☆───────────────────────... 阅读全帖
l*****d
发帖数: 7963
18
【 以下文字转载自 NorthEast 讨论区 】
发信人: ladyred (落红万点,好运名:小旺红), 信区: NorthEast
标 题: 曹雪芹的老家在哪里—————— 辽宁辽阳说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Wed Jul 20 19:10:37 2011, 美东)
这篇是转载的:
转一篇文章如下:
再论辽阳即古襄平——“曹雪芹祖籍铁岭说”商榷
本文来自: 习斋 作者: 画架 日期: 2008-1-9 23:28 阅读: 48 人 收藏
作者:邱华东

【内容提要】
20世纪,关于《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祖籍,主要有“河北丰润说”和“辽宁辽阳说”
。“丰润说”的致命弱点是无法与史籍明确记载的曹氏关外祖籍联系起来。近年来辽宁
铁岭李奉佐先生根据《上元县志》记载曹家“著籍襄平”,认为“古襄平在铁岭”,提
出曹雪芹关外祖籍是铁岭的新说,试图弥补这一根本缺陷。但根据自前汉至明清史籍关
于古襄平城和辽阳城地理位置的大量记载,笔者以为古襄平城确实在今辽阳,“古襄平
在铁岭”、“曹雪芹祖籍铁岭”等说法不能成立,曹雪芹祖籍应为辽阳。
... 阅读全帖
f*******e
发帖数: 2791
19
摘要:通过对元朝的“四等人”政策进行了探讨,认为“四等人”的划分既有维持大一
统的需要,也是对宋辽金元时期民族融合成果的一种承认,而以蒙古为国之根本、色目
和汉人互相牵制的政策又导致了民族分布格局的巨大变化,进而为更大范围内的民族融
合创造了有利条侍,所以以往学界仅仅以民族歧视和压迫来评价元朝“四等人”政策的
历史作用似乎是不全面的。
关键词:元朝;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统治政策
元代是我国历史上第三次实现“大一统”,对于我国疆域的形成、中华民族的形成起到
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为维护对辽阔疆域的统治,元朝实施了“四等人”政策。关于元朝
的“四等人”政策,以往学界已有很多论著涉及,其中《中国历代民族政策研究》中“
论元朝的民族政策”部分对此有较详细的论述。因为该书是改革开放后较早出版的以我
国历代民族政策为研究对象的专论,所以有着非同一般的影响。不知道是否是受到了该
书的影响,其后出版的有关蒙元民族史的著作多有论及元朝的“四等人”政策,并基本
上沿用了《中国历代民族政策研究》的观点,将元朝的“四等人”政策定义为“具有浓
厚的民族歧视与民族压迫的色彩”。值得关注的是我国历史上所有王朝或... 阅读全帖
m*****y
发帖数: 40
20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以何“资治”
如果一本书的主要内容是帝王的暴政愚行或是嘉言懿行、充满各派军事力量之间的战争
及至非常血腥的细节描写、充满不同种族之间联盟背弃征战朝贡事迹,请问你是否愿意
阅读?
这些内容充满中国的传世史学名著《资治通鉴》。
书名为宋神宗所定,取意“有鉴于往事,以资于治道”,但是此书是否真的有鉴于治道
,或者说为帝王者会以此书中往事为鉴?只不过隔了两代,到了神宗的孙子钦宗,就成
功地复制啦此书中唐纪二范例:通鉴唐纪二记载隋末诸雄争霸时,有次发生在翼州的战
争,有人劝城主说不用抵抗,他来做法事却匪,土匪攻城时,这人还特地警告兵士说不
用抵抗,叫一群妇女在那抖裙子,就这样大家一起送掉城池送掉命。
徽钦二宗读到这段后,是否会重演金军兵临城下他去不事防备信用妖人做法令开封城陷
落的悲剧呢?人类擅长不吸取教训。
对于《资治通鉴》,我曾长期怀有偏见,认为道德取向太浓,所以一直抗拒阅读,直到
在老师的命令下不得不读唐朝的部分。可是一读之下,为其精彩的描写所征服,竟是欲
罢不能,前言往行、精彩的战争场面描写,文字精炼,我完全将之作为小说来读啦,不
忍释卷。
目前只读到唐纪十五,读到”太宗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李世民驾崩... 阅读全帖
x****o
发帖数: 29677
21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袁腾飞为什么如此仇视明朝?

问题是他给学生讲课阿,又不是出去讲座贬低明朝
而且他如果想出名,完全可以把隋唐骂一遍,把贞观和开元来个考证下伪盛世什么的,
出名的更快啊
s*****e
发帖数: 16824
22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明朝的确乏善可陈
那是后期嘛,后期谁没有倒霉的日子。前期的大唐还是不错,稳定,繁荣,文化发达,
国际交流多,估计古代最能见世面的日子就是贞观到开元时期了。
b****r
发帖数: 2555
23
☆─────────────────────────────────────☆
xlzero (Megatron) 于 (Wed Aug 17 19:54:19 2011, 美东) 提到:
看了他视频的都清楚他讲古代史时,对隋唐赞不绝口,还上百家讲坛讲两宋,对清朝皇
帝也是称赞,唯独对明朝他宣称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王朝,还有把明朝十六个皇帝说
成十六个混蛋,朱元璋这样的被他咬住出身说是最卑贱的皇帝,武宗,嘉靖,万历在他
嘴下都是极尽可能的贬低,为什么呢?他和明朝有什么仇么?
☆─────────────────────────────────────☆
Ranma (ranma 1/2) 于 (Wed Aug 17 19:55:27 2011, 美东) 提到:
不如此不出名啊

☆─────────────────────────────────────☆
xlzero (Megatron) 于 (Wed Aug 17 19:59:18 2011, 美东) 提到:
问题是他给学生讲课阿,又不是出去讲座贬低明朝
而且他如果想出名,完全可以把隋唐骂一遍,把贞观... 阅读全帖
C********g
发帖数: 9656
24
http://my.cnd.org/modules/wfsection/article.php?articleid=30007
回到1957年,正是二战后欧洲、日本,乃至苏联从战后复兴,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的时
候,也正是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从军用转移到民用的时候,电子技术、生物技术已经崭
露头角。日本、德国由战败国一跃成为经济强国,台湾、韩国、新加坡、香港成了发展
经济的“四小龙”。这时,中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进行得也还比较顺利。国民政府在抗
战爆发前夕,就筹划了中国的大学以及大量研究机关,全部内迁,以为战后复兴储备人
才、培养人才。这时中国学者的学术水平,在若干学科方面,在世界上还处在前沿地带
或接近前沿地带。中国进行了八年抗战,三年内战,是国民党为共产党准备了储备了培
养了大批建设人才。如果毛泽东善待知识分子,那么,全心全意搞建设,即使是按照计
划经济模式搞,中国的复兴还是会比较快的,甚至是指日可待的。
但是,毛泽东太嫉恨知识分子了。他只有中学水平,上学时绝对不是一个学习好的好学
生。他自己是这样陈述的:“从前我在学校里是不守规矩的,只是以不开除为原则的。
考试嘛,五六十分以上,八十分... 阅读全帖
h****a
发帖数: 3114
25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意淫的盛唐
我来抛块砖吧。
贞观时候唐击退吐蕃,然后文成公主下嫁,唐和吐蕃长达30多年的和平。薛仁贵大非川
之后直到女皇时代,双方都是互有攻守,基本平手吧。唐初吐蕃是个异数,其他少数民
族都被唐整的很惨,可能是青藏高原特殊的地形气候,唐军不适应吧。到了开元年间,
唐基本上对吐蕃都是胜绩,哥舒翰高仙芝都曾大败吐蕃。
拿一两次战役的失利,来否定盛唐,这个坑不好玩,也难怪跳得人少啊。
t******t
发帖数: 15246
26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意淫的盛唐
在武德年间,全国共有户200万,贞观时已增至300万,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年)上升到
380万户,武则天末年神龙元年(705年),全国共有户615万,有人口3714万。唐朝的地
盘有多大?小李扩张得太快。
宋朝都1亿人了
b*****2
发帖数: 11103
27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人有一种思维定势
举个例子,贞观年间做大臣,押宝太子还是魏王?
t*n
发帖数: 14458
28
唐太宗征高丽属于大型武力侦察,打得赢就打,打不赢也摸清了底细,就回来准备回头打
所以他才没用多少兵,也没损失多少兵
本来打算贞观24年再次东征,结果23年人就挂了

隋炀帝带着大队人马四处巡视,
而且还是领着臣服的各路番邦酋长可汗,
按说已经足够威风了.
可是远征高句丽,他还是想玩这套.
根本就不是去打仗,纯属去耍威风去了.
视战争如儿戏,不败才怪.
唐太宗李世民也是力排众议远征高句丽. 也不能说是完全失败.
打下了几座辽东重要城池,然后碰上一个著名的钉子户.
眼看就要攻下缺口,关键时刻前面领头的将领临阵脱逃,又被敌人堵住了缺口.
后来天气冷了,就撤军了.
但还是拿下了不少地方,设置了州县,驻扎了军队.
李世民筹划二次远征,因病推迟了,然后就死了.
有意思的是,他的儿子李治统治时期,远征却成功了.虽然也是用了两次.
看来有些时候御驾亲征实在是不可取.
b*********f
发帖数: 1585
29
李世民在贞观中前期能提倡谏言,虚怀若谷,这对一个百废待兴的国家是大大有益的。
而反观杨广,他不接受谏言是有名的,在他即位第三年,就将开皇名相高颎、平陈大将
贺若弼和礼部尚书宇文弼给杀了,他还说过:“我性不喜人谏,若位望通显而谏以求名
,弥所不耐。至于卑贱之士,虽少宽假,然卒不置之地上。”而且他还有花剌子模信使
综合症,导致下面人报喜不报忧,朝政就这样日益败坏。
李世民为了征讨高句丽,确实消耗民力,导致四川地区眉、邛、雅三州百姓反抗,但也
不能就通过此事就否定李世民其他方面的政绩,天下大乱更不至于,比如永乐时期有唐
赛儿起义,并且朱棣五征漠北,也无大碍。
t*n
发帖数: 14458
30
唐太宗征高丽属于大型武力侦察,打得赢就打,打不赢也摸清了底细,就回来准备回头打
所以他才没用多少兵,也没损失多少兵
本来打算贞观24年再次东征,结果23年人就挂了

隋炀帝带着大队人马四处巡视,
而且还是领着臣服的各路番邦酋长可汗,
按说已经足够威风了.
可是远征高句丽,他还是想玩这套.
根本就不是去打仗,纯属去耍威风去了.
视战争如儿戏,不败才怪.
唐太宗李世民也是力排众议远征高句丽. 也不能说是完全失败.
打下了几座辽东重要城池,然后碰上一个著名的钉子户.
眼看就要攻下缺口,关键时刻前面领头的将领临阵脱逃,又被敌人堵住了缺口.
后来天气冷了,就撤军了.
但还是拿下了不少地方,设置了州县,驻扎了军队.
李世民筹划二次远征,因病推迟了,然后就死了.
有意思的是,他的儿子李治统治时期,远征却成功了.虽然也是用了两次.
看来有些时候御驾亲征实在是不可取.
b*********f
发帖数: 1585
31
李世民在贞观中前期能提倡谏言,虚怀若谷,这对一个百废待兴的国家是大大有益的。
而反观杨广,他不接受谏言是有名的,在他即位第三年,就将开皇名相高颎、平陈大将
贺若弼和礼部尚书宇文弼给杀了,他还说过:“我性不喜人谏,若位望通显而谏以求名
,弥所不耐。至于卑贱之士,虽少宽假,然卒不置之地上。”而且他还有花剌子模信使
综合症,导致下面人报喜不报忧,朝政就这样日益败坏。
李世民为了征讨高句丽,确实消耗民力,导致四川地区眉、邛、雅三州百姓反抗,但也
不能就通过此事就否定李世民其他方面的政绩,天下大乱更不至于,比如永乐时期有唐
赛儿起义,并且朱棣五征漠北,也无大碍。
f*******l
发帖数: 8811
32
《资治通鉴》第194卷,贞观十年(公元636年)
http://www.tianyabook.com/lishi/zizhitongjian/194.htm
魏王泰有宠于上,或言三品以上多轻魏王。上怒,引三品以上,作色让之曰:“隋文帝
时,一品以下皆为诸王所顿踬,彼岂非天子儿邪!朕但不听诸子纵横耳,闻三品以上皆
轻之,我若纵之,岂不能折辱公辈乎!”
f*******l
发帖数: 8811
33
《资治通鉴》第194卷,贞观十年(公元636年)
http://www.tianyabook.com/lishi/zizhitongjian/194.htm
魏王泰有宠于上,或言三品以上多轻魏王。上怒,引三品以上,作色让之曰:“隋文帝
时,一品以下皆为诸王所顿踬,彼岂非天子儿邪!朕但不听诸子纵横耳,闻三品以上皆
轻之,我若纵之,岂不能折辱公辈乎!”
h****t
发帖数: 632
34
来自葛书
在《普天之下》中我做过如下结论:
公元前221年以前,中国处于分裂状态,经过了一二千年的发展,到这时建立了以中原
为中心,以华夏族为主干的集权政权,但同时还存在着其他自治政权。 此后有一千余
年的时间内,存在着一个以秦朝疆域为基础的中原政权(在找不到确切名称的情况下,
姑且依惯例这样称谓),其版图时有盈缩;其余时间则分裂为若干个政权,但自治的政
权始终存在。
中国真正的统一是在1759年实现的,持续了81年。1840年后中国又进入了局部分裂或分
裂的阶段,至今还没有结束,真正的统一还有待完成。
所以对中国而言,分裂、分治的时间是主要的,统一的时间是短暂的。对中原王朝而言
,统一的时间略少于分裂的时间。但元朝以前分裂时间多于统一时间,元朝以后则基本
上是统一的。
在《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以下简称《启示》)中我进一步作了说明和具
体计算:
如果以历史上中国最大的疆域为范围,统一的时间为八十一年。如果把基本上恢复前代
的疆域、维持中原地区的和平安定作为标准,统一的时间是九百五十年。这九百五十年
中有若干年,严格说是不能算统一的,如东汉的中期、崇祯后期等。
如果以秦始皇灭... 阅读全帖
v*****s
发帖数: 20290
35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玄武门之变中的李渊
这话是冯立说的,后来当了个偏远的州牧,也不算重用吧。
真正被重用的是冯立的副手薛万彻,所谓贞观三名将。
s**********e
发帖数: 2888
36
中国历史上直接比较:贞观4年,全国处死的只有29人。
比较下来,朱元璋和毛的当政期间,死了这么多人,他们就一点责任没有?你说的这些
都是借口,不是理由。唐太宗也不是啥好人,但是,比较下来,比朱和毛强了百倍。
毛和刚死的金胖子是一个类型的人物,绝对是民族的祸害。斯大林已经被颠覆了,老毛
也很快,金胖子也一样。

。你
B*******u
发帖数: 3789
37
薛万彻部有牵制西突厥的意思,
柴绍部走的是预备队, 卫孝杰部也象是万一用兵不胜,以作后应的样子。
阴山一战才是最让突厥胆寒的地方。
-----------------------------
贞观四年(630年)正月,李靖率骑兵趁黑夜攻下定襄,李世勣在白道(今内蒙古呼和
浩特市北)大破突厥。颉利既败,卑词请降作缓兵之计,在铁山休兵息马,准备进入漠
北。李靖与李世勣会师白道,合谋进兵。唐军乘夜出兵,李靖在前,李世勣在后。在阴
山俘获突厥1000余帐。当时唐朝派遣的议和使臣唐俭正在突厥营中,颉利可汗毫无战争
准备。唐将苏定方为前锋,李靖率大军随后进发,唐军奋击,突厥兵溃散,被杀死1万
余人,俘虏10余万人,缴获牲畜数10万头,颉利可汗乘千里马逃跑。
t*n
发帖数: 14458
38
公元660年,唐朝以左武卫大将军,邢国公苏定方为神丘道行军大总管(旧唐书作左骁
卫大将军),左骁卫将军刘伯英为昆夷道行军总管,率陆海军部队十万伐百济。并以新
罗王金春秋为嵎夷道行军总管,率新罗军5万,以成合击之势。
从隋至唐,中原王朝对朝鲜半岛用兵不断。一方面,朝鲜半岛"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
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汉武帝灭朝鲜设立四郡,直至西晋,对朝鲜半岛北部都有直
接统治。中原大乱,当地土人造反,中国才失去了这块地盘。所以征伐朝鲜半岛一个目
的是为了收复汉晋旧地。另一方面是为了消除东北方向对河北粮仓的威胁。
从隋朝开始,盘踞在辽东半岛和朝鲜半岛北部的高句丽野心膨胀,不但把日后牛叉轰轰
的契丹人打得天天向天朝哭诉,而且屡屡犯边。隋文帝曾经以30万军出征高丽,但是陆
军行至辽东遭受瘟疫,而且后勤不继,海军则碰上大风浪,船多倾覆,还没怎么打就损
失惨重,被迫退兵。隋炀帝的百万大军伐高丽更是大杯具。
唐太宗也曾经亲征高丽,但是没有成功-当然他比前两位聪明得多,只出动数万兵力,
人员损失非常小,而且摸清了对方的底细。贞观23年,海军建设基本完成,再征高丽的
准备工作紧锣密鼓的进行,预定在第二... 阅读全帖
T*****y
发帖数: 18592
39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源义经也是自己找死
大河剧比雍正王朝贞观长歌啥的都强
s****7
发帖数: 2507
40
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央集权的需要,是选士制发展的结果。
隋朝统一中国以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了
一系列的改革,而首先着手的就是官制和与官制密切相关的选士制度的改革。因为:第
一,要加强中央集权,必须把选用人才的大权集中在中央政府手里;第二,要巩固统治
,必须最大限度地网罗和笼络知识分子,为他们提供参政的机会;第三,全国统一,封
建官僚机器日益完备,必须选拔大量的适应封建统治需要的人才来充任各级吏员。这样
,被地方官员操纵的察举制和被士族所操纵的九品中正制显然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隋
文帝正式废“九品中正制”。至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年)始置进士科,一般认为,进
士科的设置,标志着科举制的创立。到唐代,科举逐渐成为定制,宋、元、明、清,历
代相袭,在中国历史上推行1300年之久。
(二)科举的科目
科举与以往的选士制度有承袭关系,但又有重大区别。最突出的区别是,以往的察举和
九品中正制都是以主管官员的推荐作为选士的关键,所以又统称荐举;而科举则是以统
一考试的成绩作为选士的基本依据,所以考试是科举的核心。
唐代科举分为常科和制举两类。常科是固定时间举行的... 阅读全帖
f*******5
发帖数: 1815
41
长孙皇后,小字观音婢,名不见载。隋右骁卫将军晟之女。八岁丧父,由舅父高士廉抚
养,13岁嫁李世民。武德元年册封秦王妃。武德末年竭力争取李渊后宫对李世民的支持
,玄武门之变当天亲自勉慰诸将士。之后拜太子妃。李世民即位13天即册封为皇后。在
后位时,善于借古喻今,匡正李世民为政的失误,并保护忠正得力的大臣。先后为皇帝
诞下三子四女。贞观十年薨。谥号文德皇后。上元元年,加谥号为文德圣皇后。李世民
誉之为“嘉偶”“良佐”并筑层观望陵怀念。尝著有《女则》三十卷,尚有翰墨存世,
今均佚。仅存《春游曲》一首。幼子即唐高宗。
o**4
发帖数: 35028
42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红朝盛世
贞观的时候军事上牛逼,思想文化也是世界上领先的。
A****0
发帖数: 12393
43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红朝盛世
没有吧
贞观是个恢复期
人口依旧非常稀少
长安城里到处是长草的鬼屋.
唐朝的神职人员,要偷渡去民主大国留学,可见其感召力.
高丽日本后来派人来,已经是我武后时期了.
o**4
发帖数: 35028
44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红朝盛世
不管是什么原因,贞观的时候各方面都还是世界前列的。
w*********r
发帖数: 613
45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红朝盛世
各位兴奋的互砍之前能不能搞明白一下史书名词基本定义?史书上之治和盛世是一个概
念?还扯出贞观代表盛世的佐证了。
O****X
发帖数: 24292
46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封建社会的顶峰是哪个时期
贞观吗
A****0
发帖数: 12393
47
有点道理
明代以前也日本也没进入天朝的radar,
应该是因为日本这个地方实在是难让人提起兴趣,
苍老师要是生在贞观年间,说不定一鼓作气就拿下瀛洲了.
永久占领朝鲜也有了原动力.
m********y
发帖数: 21909
48
首先,我的考证针对的就是有关“辩机是玄奘弟子”这个八卦,很多人
都这么看,你如果不知道,请自己去网上搜。你前面说我“跟着八卦立场走”,后面又
说“辩机是可以算作玄奘弟子的”,你这岂非自相矛盾?
其次,你到底读过多少正史?自己认真读一读《旧唐书 列传第一百四十一 方伎》,里
面有“普光寺”,“道岳”这些字眼么?你的有关道岳的生平,任何人上网搜索一下就
会发现,那是来自《续高僧传 卷十三》,也就是我主贴里面提到的佛教内部人士撰写
的史料。自己不认真读书,张冠李戴,还好意思如此理直气壮地指责别人?
第三,你的这句“辩机是可以算作玄奘弟子的”,对我的立论根本就不构成任何反驳,
我主贴当中早已提到了这个师徒情份的问题。而且你从那一点看出,我认为“就时间来
说,辩机在玄奘身边翻译经文时间比在道岳身边时间短”?我说辩机在道岳身边时间长
,有比较关系么?官方译经行动始于贞观十九年,此时距辩机之死仅有三四年时间,你
觉得辩机在玄奘身边的时间能有多长?
最后,不得不说你这个人狂妄自大。欧阳修司马光都认可辩机和高阳公主的通奸,绝大
多数百科全书上也都采纳这个说法。史学问题原本就不是绝对的,100%的定论从来... 阅读全帖
l********1
发帖数: 486
49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ilitary 讨论区 】
发信人: liangzhi01 (良知01),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西沙往事23——隋唐年代“州南近海,涨海连天”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ue May 22 09:35:58 2012, 美东)
隋大业三至六年(607~610),炀帝派常骏、王君政出使赤土国(今马来半岛泰国东
南一带),航程经西沙和南沙群岛西侧,并在海南岛上置珠崖、儋耳、临振(即后代的
振州,今三亚市)3郡,南海诸岛归临振郡辖。唐太宗贞观元年(627),海南设崖州都
督府总管崖州(原珠崖郡)、儋州(原儋耳郡)、振州(原临振郡),南海诸岛列入崖
州都督府所辖疆域,隶属于振州,正式确立我国对南海诸岛的主权。《旧唐书·地理志
》记载,振州疆域“西南至大海千里”,西沙群岛自然包括在内。《诸番志·海南》(
宋人赵汝适撰)记载唐朝继续把南海诸岛列于我国版图内,仍隶振州:“(唐)贞元五
年(789),以琼为督府,……至吉阳(属振州,即今三亚一带),乃海之极……东则
千里长沙、万里石床,渺茫无际,天水一色。”另据唐代大文豪韩愈被贬潮州时记述,
唐穆宗朝(8... 阅读全帖
t*n
发帖数: 14458
50
印象中玄宗一朝换相相对很频繁

所及,这里先说个大概:
是皇帝直接下达命令,这也是五花八门的,可以婚丧嫁娶,也可以是讨论改革方案,官
员任免。对此政事堂会议可以予以拒绝。如元和初,河东节度使王锷求兼宰相。密旨下
:“王锷可兼宰相,宜即拟
形成“熟状拟定”,以中书门下奏状的方式呈递皇帝,如果批准,熟拟就作为与诏令具
有同等效力的文件颁布,或转交中书舍人或翰林学士起草正式诏令颁发。如果被否决,
其所议即作罢论。反之,皇
如景龙中甚至十余人,时称“政出多门, 滥官充溢,人以为三无坐处,谓宰相、御史
及员外官也。”
致,有些像陪审团,向皇帝递的熟拟需要全体宰相的联合署名,在前期还要有中书舍人
的署名,只要有一个宰相拒绝署名,此状即为废状。若是宰相们扯皮,各以己见上奏,
则属于违反联署制度,通常
相判四方之事有堂案,处分百司有堂帖。”堂后五房主书发遣堂帖,须有秉笔宰相签署
,宰相决策会议的其他成员同署。堂帖可以号令四方,在宋朝称作札子或堂扎。与此对
应,皇帝有时也不经中书门
议没有商量,突然拍脑袋拍出个idea让底下实行的次数应该有限,如果这皇帝靠谱一些
的话。其二,说是堂帖只是日常事务,给人印... 阅读全帖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末页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