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 发帖数: 177 | 1 先来看一下嗔是什么:
http://wiki.sutta.org/index.php?title=%E7%9E%8B%E6%A0%B9%E5%BF%
“瞋根心(巴利语:dosamūlacittani)以瞋作为主根的心名为嗔根心。在命名瞋根心
时,却用与嗔(dosa)同义的“瞋恚”或“厌恶”(paṭigha)。厌恶包括了各
程度的反感,从最强烈的暴怒,至极微细的烦躁。直译patigha(瞋恚或厌恶)的意义
是“反击”,显示它是心反抗、排斥或毁灭的态度。”
所以南怀瑾先生这里用的“厌恶”其实是嗔的一种,是一种“心反抗、排斥或毁灭的态
度”。
“瞋根”是嗔心所,是第二个不善因,包括了一切及各程度的反感、恶念、生气、烦躁
、恼怒、怨恨。其特相是凶恶残暴;作用是怒烧自己的依处,即它所依靠而生起的名色
法;现起是毁坏(身心或自己与他人的福祉);近因是(九或十种)瞋怒事”
对制嗔,可以修慈观来让心的态度转变,但若真正断嗔,还是要修观,才会真正灭嗔:
“当禅修者继续客观地观察感受,更了解到感受的危险,感受很有可能造成极大伤害-
-巴利文叫做 adinava(危险/过患)。这种沉浸在感受中的... 阅读全帖 |
|
c***h 发帖数: 2262 | 2
“世间”,其实就是带”我”的观念。
“世间”也就是贪嗔痴。
“世间”是指各种苦乐(通常只是一种欲望的苦乐)、贪爱、愤怒的总集合。
厌离世间,不表示会自杀或什么事都不做
厌离世间是,有一股力量离开贪爱与愤怒
厌离世间(出世)的意义在,不再喜欢世间苦乐、贪爱、愤怒,就很像出家人。
“无常”愈强,”世间”是愈弱
Ya 佛陀说这些,本来只是对出家的比丘说的。
对在家众,就是乐善好施,别做坏事,与人和乐相处就好。
佛陀说,他说的法(佛法)不见得世上每个人都接受。(大概就出家人听就好)
我们在家众都只是try try看,
从中得到贪爱与愤怒减少的平静与愉悦(禅悦,”正定”的喜悦),
过点好日子,与家人和乐相处。
Ya 放着就好,
其实,谁刚开始不是听一听,放着而已 : )
我想,等我年纪大了,也没多少”世间”,还能拿得出来就好。
通常都是做一点点试试,
有了轻安(七觉支中的倚觉支)、 喜悦(七觉支中的喜觉支),
日常生活的心事家事烦恼减少,觉得比以前愉快,坏习惯突然可以改过,
与人相处也比较和乐
其它再说。
没好处,谁要试。
钉得深不深
就像我们现在看什么都带”我”的观念,
“我”就像钉子... 阅读全帖 |
|
f*******e 发帖数: 5594 | 3 任何一个时刻的五蕴都是由以前时刻的五蕴加上随机性的结果。以前时刻的五蕴包括现
世的和过去世的,有的事件的影响并不是当世就能显现的,这中间有时间长短的问题。
现世我们的身心及我们接触(六触)到的外在事物,都是与以前时刻的五蕴紧密关联的
。而这种紧密关联性的规律,就是十二因缘。十二因缘是一个从无明,到生老病死的链
条,只要这个链条不断裂,就一直会有生老病死的轮回发生。从理论上来讲,十二因为
中任何一节的断裂,都可以脱离轮回,但是从可行性来讲,却只有断贪爱这一种方法。
也可以说,贪爱是这根十二因缘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
如果把上面的结果简化,就可以把贪爱看作是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粘合剂,只要把
这个粘合剂去掉,生死的轮回就断了。
从现实的生活来讲,看到漂亮的花,不赞叹(赞美就已经是乐受了),不产生流连(不
仅是显意识上的,就是说不仅仅是想法上的回避),不想着再次经历同样的美景,就是
断贪爱的一种。但只这一种是不够的,要有最后的出离,是需要有无漏,就是对任何五
蕴的事物,都不产生贪爱,包括自己的身心。所以,可能起步容易,但坚持一步步不懈
的精进却是很难的。 |
|
S***n 发帖数: 1281 | 4 五石兄度假去了吗?有段时间没见到你了。
我不知道对那个不贪爱,能不能用热力学里面的可逆和不可逆现象来作比方。因为不贪
爱不是不动了,但是什么分寸算是动而不贪呢?在任何一点上都是随时可断(放),随
时可逆,随时可趋。这样一说,是不是跟热力学里面的比如说可逆膨胀相似了?在任何
一点上都是平衡的,顺势的。有势即趋,无势即停,势逆即逆。
断贪爱的一种。但只这一种是不够的,要有最后的出离,是需要有无漏,就是对任何五
蕴的事物,都不产生贪爱,包括自己的身心。所以,可能起步容易,但坚持一步步不懈
的精进却是很难的。 |
|
c***h 发帖数: 2262 | 5
Ya “知道”
“识”的出现 是先有”行”
眼行 耳行 身行 意行 都是行
当这个”行”是因为贪爱 例如 贪看漂亮女生英俊男生
被污染的“识”就产生 (身心有事件发生 “识”一定是第一个产生或说知道、觉察
)
被污染”行” 一定第一个产生被污染的”识” 识攀附而生
众里寻他(她) 眼里看不见别人 只看见帅哥美女
识缘名色 被污染的名色(包含之后的身心、之后整个五取蕴(包含色受想行识) )
是基于前面被污染的行、识
名、色、识 如三只芦苇互依 贪爱互相滋长
被污染的”识”一直滋长长大
被污染的名、色 也一样一直长大 也就是贪爱一直长大
名色缘识 “识”攀附有贪爱被污染的身心(色受想行) 滋长而生 四识住
反过来 识缘名色 识又影响之后整个身心(色受想行识)
上述 我说的也不一定对 |
|
c***h 发帖数: 2262 | 6 发信人: jasmania (skywalker), 信区: Wisdom
标 题: Re: 关于因果的问题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at Jan 14 14:43:38 2017, 美东)
可能要看把”因”看成甚么
若把”因”看成,必须是久远以前的,
那很多事情的确是没有这样的”因”的,只有当下的前一时间的”因”
例如 有人骂你 把因果设为人与人之间的因果的话
若把”因”设定为久远以前的,e.g.前世、童年、十年前、一年前
可能未必有这样的”因”
那人可能与你无此渊源,只是一个前十秒的独立偶发事件,在前两秒骂你
前十秒的偶发事件就是”因”,前两秒骂你就是”果”
若把因果设为自己之内的因果的话
自己前两秒耳根听到骂声是”因”,自己无明所盖爱结所系是”缘”,
有因有缘,自己前一秒立刻生气是”果”
当下若观察到无明所盖爱结所系
(执取五蕴为”我”,欲令如是,不自觉展为身口意业行,贪爱产生)
当下若”明”,五取蕴寂灭,虽有业报影响而不再产生贪爱,除俗数法,
当下平静,空,骂声是空,自己与别人的五蕴是空,如入空屋,无我相众生相。
那么,有因(听到有人骂你)无果(不生气)...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7 学佛法不在于说听闻熏习时即能究竟了知,乃至于说就能够成就实证的智慧;得要
能于法的义理,经过思惟、筹量、观察,才能进一步受持运用。而观察义理时,要依止
于法的究竟义、真实义,而不依止于不究竟的方便善巧法说。那么了义指的就是真实义
,不了义指的就是说是方便指引,以便能够到达真实义。佛所说的经,函盖了了义以及
不了义,佛有时祂会宣说往善趣之人天善法,有时宣说往涅槃解脱生死的四圣谛。因为
当到人间来的时候,众生善根缺乏、烦恼深重,在这种情况之下,当然 佛陀要先来让
这些善根缺乏、烦恼深重的众生,能够先避免入到、生于三恶道之苦;要能够远离三恶
道之苦,那么大家要先能够修学往人天的这个善趣去,所以要先宣说往善趣的人天善法
。之后呢,然后乐意于这个善因善果以后,再告诉大众们说,怎么样来往这个涅槃、解
脱生死的这些法是什么?
佛陀的究竟说,其实指的就是众生皆有如来藏、皆能成佛,这才是这个佛法的真实
义理。那么关于这个部分呢,我们来引用一段经文来说明,经中说:“云何了义不了义
经?谓若所说引趣于道,是不了义。引趣于果,是为了义。说世俗行,是不了义。宣说
胜义,是为了义。引趣业行,是不了义。尽业... 阅读全帖 |
|
c***h 发帖数: 2262 | 8
五蕴是组合一体,一起运作,就像汽车要跑,是所有零件一起运作
五蕴个别看是存在,组合看也是存在
无论个别看、组合看, 在佛陀深湛内观看来都没有”我”,在世俗的人看来都有”我”
存在,会升起(集)
e.g. 我们有时会生气,但气也会消
生气时,生气存在(集,升起)
气消时,生气不存在(灭)
但 “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 ”不实而生” : (空)
以这态度看”生气” (五蕴的集、灭) ,不管五蕴组合看”生气”,或个别看五蕴,都
没有”我”
但要真的很深湛的内观才看得到,看到无明缘行,指令(行)是这样发出,这样形成”我
”的认知(我识)
如果没有修行具有深湛的内观,只是泛泛而谈,就与一般世间哲学家没两样
就想我前面说的,拿着榔头到处敲,反正也敲不到钉子,没用。
(当然敲久了也许会不小心敲到一下钉子)
甚么是钉子?
就是你屏除五盖(贪嗔掉悔昏沉疑),屏除部分五取蕴,内心清净下,
亲见身心的运作(见缘起),证实无误(色受想行识都没有”我”,”我”的确是假象),
用大榔头(无常、空、无我)用力敲下去(正思维)
这样就能钉到你的脑中,彻底改变思考行为
并且,大榔头不是钉一下就好,是24... 阅读全帖 |
|
r****n 发帖数: 8253 | 9 其实你提的问题是不错的。将你所说的二元对立去掉,换成无明则比较好回答,
。:)
从无明到涅槃的明,这个最后一跃是一个主动的过程。这个过程最为关键的就是“识”
的彻底熄灭。而想要熄灭识,则必须彻底对五蕴厌离舍弃。认识到五蕴的真正过患。对
四圣谛的"苦谛","集谛"进行深刻的认识。在此基础上产生对五蕴的厌离,灭除贪爱,
熄灭识,进而证"灭谛",而整个过程,是"道谛"的实行。合起来是四圣谛。经典说无论诸
佛,还是阿罗汉都是通过四圣谛而解脱的。凡偏离四圣谛,一定不是佛法。
南传的十六观智基本就是一个完整的解脱过程,尽管这个十六观智应该是部派佛教时代
佛教繁琐化僵化的一个产物,但是它确实基本反映了解脱的整个过程。应该是某些解脱
者的直接经验总结。它和阿含经第一经的经文具有对应性。“當觀色無常,如是觀者則
為正觀;正觀者則生厭離;厭離者喜、貪盡;喜、貪盡者說心解脫”
十六观智的第一阶段主要是观察到五蕴的生灭特性,也就是经典所说的正观五蕴无常。
在这期间生起的智主要是缘摄受智(认知五蕴是因缘而生因缘而灭),生灭智,坏灭
智。此阶段以对生灭的直接观察认识为主。并有机会破除我见,因为五蕴被一一如实
观... 阅读全帖 |
|
d**********l 发帖数: 647 | 10 六根本烦恼
声闻乘是以断烦恼(见思二惑)而成就阿罗汉果,故介绍声闻乘前,必须先认识什么是六
根本烦恼.
六
根
本—
烦
恼
┌1,贪—贪爱五欲———————————————┐
│2,瞋—瞋恚无忍———————————————┤
│3,痴—愚痴无明———————————————┼——
┤4,慢—骄慢高举———————————————┤
│5,疑—狐疑猜忌———————————————┘
五钝使
┐
│
│
│
│
└6,不正见
┌1,身见(萨迦耶见)—执取五蕴根身——┐
│2,边见—————执取常断二见————┤
┤3,邪见—————谤无因果,坏诸善事—┼
│4,见取见————执持成见,非果计果—┤
└5,戒禁取见———执持不正戒,非因计因┘
五利使
├十
│使
┘
烦恼即迷惑,人类因迷惑而造诸恶业,受种种的痛苦.这痛苦的来源,乃由六根本烦恼而起
的.现略说明于下:
一,贪—是贪爱,贪恋,贪着.对于五欲过分追求,或不义的窃取,或对于自我的财物与所学
的理法,悭吝不舍,不肯惠施于人.只为私欲,损... 阅读全帖 |
|
y******i 发帖数: 98 | 11 恭敬录自《山法宝鬘论》 札嘎仁波切 著 索达吉堪布 译
http://www.zhibeifw.com/ssfb/dxb/shanfabml/default.php
八、弃离恶友
总的来说,要断绝眷属仆人等所带来的一切愦闹,尤其是绝对不能亲近像毒物
般的恶友。大善知识博朵瓦的传记《美丽的莲花》中写道:“破戒毁誓着魔及女人,见
行不同追求现世利,秉性恶劣愚笨贪欲大,亲友等诸恶友当弃离。”意思是说,破戒者
、与上师和道友背道而驰的破誓言者、鬼使神差被魔左右者、亲近女人者、见解行为不
相一致者、唯一贪图今生不求来世利益者、秉性极其恶劣难以和睦相处者、过于愚笨自
心不向正法者、自私自利心极大之人以及亲友等全部属于恶友。如果与他们进行交往,
则罪业自然增长,善心必然丧失。除此之外,根本也不存在张着大口、獠牙毕露、双目
圆睁、手持利刃的其他恶友。
其一、不能与破戒者交往,因为破戒之人,他自己最初不重视戒律,行为放荡
不羁,长期串习而导致戒律沾染过患。诸如他们平时就违犯四根本戒,作恶多端,根本
不警惕劣行;口中也是说说笑笑,谈论歌舞、冲突、经商、君主、大臣、... 阅读全帖 |
|
b*********3 发帖数: 1709 | 12 这类谎言今天应该没有人信了,但曾几何时,毁掉了何止是根本不知民主自由为何物的
天安门广场从十五到五十的几代人。并且地并且,仇恨入心要发芽,弄得一帮当年“爱
国民主运动”叫得呱呱响的爱国青年,挨了铁炮和坦克,立马好多如今都成了汉奸,骂
起别人是爱国贼了,这就是装逼挨雷劈的典范。逆马地匹,爱国者看到中国大陆如今全
面性地长足进步,为何没个半个赞字?恨国者,用坦克压你丫挺的何怨之有?你妈个逼
疯狗披件羊皮就不该灭你个丫挺的?逗。
“芝加哥(专题)市议会连续爆出区长涉贪案件,图为卷入贪腐风暴中心的议会财政委
员会之前举行听证情形。(本报档案照片)
芝加哥市议会年初爆出议会两大巨头14区区长柏克(Ed Burke)、25区区长苏礼仕涉
贪弊案,掀起政坛风暴,不过,罗马非一日造成,芝加哥伊利诺大学(UIC)发布的新报
告指出,根据司法部数据,从1976到2017年间,芝加哥以累计1731个联邦贪腐案件总数
,荣登全国贪腐之城榜首。
由UIC政治系教授、前芝市区长辛普森(Dick Simpson)、UIC政治系博士生罗斯(
Marco Rosaire Rossi)、前政治媒体顾问葛拉德尔(Thoma... 阅读全帖 |
|
m****r 发帖数: 1904 | 13 http://www.jw.org/zh-hans/%E5%87%BA%E7%89%88%E7%89%A9/%E6%9D%82
“如果我结了婚、生了孩子,我就会快乐。”
“如果我有了自己的房子,我就会快乐。”
“如果我得到这份工作,我就会快乐。”
“如果……我就会快乐。”
你曾有类似的想法吗?当你达到某个目标,或得到某件想要的东西后,你是一直都感到
很快乐吗?还是快乐的感觉慢慢就消失了呢?达到目标或得到喜欢的东西,肯定会令人
快乐,但这样的快乐通常很短暂。持久的快乐并不是建基于成就或所拥有的物质。人能
否有健康的身体,取决于好些不同的因素,能否得到持久的快乐,情况也一样。
每个人都不一样,令你快乐的事不一定会使另一个人快乐。另外,我们的喜好也会随着
年龄的增长而改变。不过,证据显示,真正的快乐往往离不开某几个因素,比如有满足
感、不妒忌、有爱心、有坚强的意志等。为什么是这样呢?
1. 满足感
古代一位洞悉人性的智者承认金钱能保护人,可是他也说:“贪爱银子的人,有了银子
也不满足;贪爱钱财的人,收入再多也不知足。这也是空虚。”(传道书5:10;7:12)
他想要说明什么呢?我们需要金钱才... 阅读全帖 |
|
b*********n 发帖数: 1607 | 14 马太福音的这段经文阿,不能只看到24节就完了。前面21到24是为了25和26做准备的,
一定要连起来看。
19:21 耶稣说:“你若愿意作完全人,可去变卖你所有的,分给穷人,就必有财宝在
天上;你还要来跟从我。”
19:22 那少年人听见这话,就忧忧愁愁地走了,因为他的产业很多。
19:23 耶稣对门徒说:“我实在告诉你们:财主进天国是难的。
19:24 我又告诉你们:骆驼穿过针的眼,比财主进 神的国还容易呢!”
19:25 门徒听见这话,就希奇得很,说:“这样谁能得救呢?”
19:26 耶稣看着他们说:“在人这是不能的,在 神凡事都能!”
如果只看24节以前的,好像是说爱钱财的不能得救。25节门徒都泄气了,问主谁会不喜
欢钱呢,照这样,不是没人能得救了。26节主就明确说神凡事都能。这里要告诉门徒的
是,没有错,贪爱钱财是没法得救,人靠自己也没法不去贪爱。但是神是全能的神,神
有能力让贪爱的人变成不贪爱,让失败不能胜过罪的人胜过罪。不是靠人自己,是靠神
的恩典,神得能力。同时这里也隐含强调,得救是白白的恩典,不是靠人自己的努力能
换得。 |
|
Y**u 发帖数: 5466 | 15 马哈希西亚多
密集内观禅训课程能使你达成解脱,
因此,想到它的好处你就该全力以赴,
这样你的修学才能圆满成功。
我们所教的禅修法是以四念处为基础,
四念处是伟大的世尊
以及历代有成就的佛弟子所采用的修行法门。
你该值得庆幸,
因为你有缘与他们采用同样的法门修行。
基本练习
你若真诚想要修习禅定,于今生成就内观智能,在修学期间必须舍弃流俗的知见和作为
。这段期间的
修学是为了净化身心,清净的行持是达到正定的首要步骤。而且你也必须遵守在家人的
戒律(出家人则比
照出家戒律),因为要证得内观智能,戒律攸关紧要。
这些自愿受持的戒律是: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淫,四、不妄语,五、不服
食乱性物品,
六、过午不食,七、不戴香花华,不观赏歌舞,八、不坐卧高广大床。另一条戒是言谈
之间不可对证得果
位的圣者轻蔑、戏谑、或心怀恶意。
古代的大师们都会指引行者在禅修期间归依伟大的觉者──佛陀,因为在修习期间,假
如你的心出现
不净或恐怖的影像,你可能会受到惊吓。还有,要遵从指导老师的指导,因为关于你修
习的情况他会具实
告知,并适时给予必要的引导。
这项修学最大的利益和目标是去除贪、瞋、痴,因为它... 阅读全帖 |
|
r****n 发帖数: 8253 | 16 有灭,就是爱的远离,这个观点是严重错误的。
正确的应该是,贪爱的熄灭,导致存有(五蕴)的熄灭,而不是贪爱的熄灭就是存有的
熄灭,或者存有的熄灭就是贪爱的熄灭,二者区别是很大的
你对71经的理解也是错误的。
很多学习原始佛法的人,很逃避五蕴的熄灭,而一味强调所谓的贪爱的熄灭,这将佛法
给肤浅化了。这本质也是对苦的难以全面认识,不了解五蕴本身就是苦,不了解苦,意
思是不圆满,而不是主观情感上的痛苦。 |
|
c***h 发帖数: 2262 | 17
无明所盖,爱结所系,长夜生死轮回,不知苦际。
贪爱确实是轮回的动力,也是我们修行要断除的重点
(另一个是无明,其实就是习惯性的”我”的念头,
有这样的习惯,就让以前的贪爱有着力点,有影响力。
这以前的贪爱的着力点影响力称为业。身业口业意业)
就像古印度有,苦、禅、涅盘、轮回, 这些名词,
古印度一直也有”业”的说法。
佛教的业的说法,与当时婆罗门教或外道的业,我印象中不一样。
苦,是古印度当时一直要解决的问题,佛陀也要解决这问题。
禅、涅盘、轮回 我印象中也是借用当时古印度外道一直以来的名词,
但佛教有其自己的意义。
十二因缘应该是只限于人吧,我想。
其它天人饿鬼畜牲,也有无明,也有贪爱,因此也有轮回。
但可能他们的身心部分,并非五蕴也说不定。
空,有一种说法是,往”无我”前进的中间状态。
有一种说法是,“无我”很难,为了修行起来更方便,可以先了解、到达空。 |
|
G**W 发帖数: 1865 | 18 佛跟阿羅漢有什麼區別?
學佛釋疑(三)影音連結
今天我们要来探讨一个题目:有人问到佛跟阿罗汉有什麽区别?
为什麽会有人有这个问题出来?因为少部分的学术界人士,他们认为阿罗汉就是佛,这
样对吗?很明显这是不对的。那为什麽会有这个误解呢?因为在《阿含经》里面,佛有
提到说「祂也是阿罗汉」,所以学术界有些人士才会误认为阿罗汉就是佛,这是把数学
的包含误认为等号的结果。
我们先来看:阿罗汉到底有哪些定义?阿罗汉如果直接翻译就叫作应供,又称为杀贼,
或称为无生,一般民间有时也会把阿罗汉简称为罗汉。如果以声闻的修行果位来讲,是
从初果丶二果丶三果丶四果;当他证得四果,也就是在声闻人的最高果位时,他就是阿
罗汉。阿罗汉是依照 佛所教导的四圣谛丶八正道,他在蕴丶处丶界里面去作观行;他
去观一切法苦丶空丶无我丶无常,渐渐地丶慢慢地去断尽三界贪爱;从断我见断掉我见
烦恼,再来断掉我执烦恼,所以在这一生舍寿的时候,他愿意将自己丶自我把他灭尽;
所以当自我灭尽以後,他就不在三界中出生,所以就脱离生死轮回的苦,就直接入无馀
涅盘,这样的一位圣者,我们就称他叫作阿罗汉。所以阿罗汉是经过须陀洹丶斯陀含和
阿那含,来... 阅读全帖 |
|
H******3 发帖数: 169 | 19 密宗中常讲的“降伏”是方便的大悲---索达吉堪布
一、大悲商主杀短矛黑人
此公案,在汉地《大宝积经•大乘方便会》、《慧上菩萨问大善权经》中均有详
细描述。其实在接近密宗的一些经典中,对特殊的杀生和邪淫,是有方便开许的。
从前,燃灯佛住世时,释迦牟尼佛转生为一名大悲商主,他和五百商人一起去大海取宝
。途中,一个叫短矛黑人 、心狠手辣的强盗,混入五百商人的群体中,企图到时候杀
人掠财。
当晚,大悲商主梦到海神告诉他:“短矛黑人准备杀这五百商人。这些商人全部是不退
转菩萨,如果杀了他们,必将于无量劫身陷地狱,实在可怜!所以,你最好是能想个办
法,让他不造这种恶业。”
大悲商主醒后,不禁思维:“如果我杀了短矛黑人,便可避免他堕入地狱。就算我因此
而下堕地狱,也是甘心情愿的。 ”这样三思之后,他以非凡的勇气,毅然决然地杀了
那个强盗,救护了所有的商人。以此善念,大悲商主非但没有堕入恶趣,反而圆满了七
万劫的资粮。
这一公案,表面上看是造了恶业,为什么呢?因为作为菩萨的他,亲手杀了一个人。但
实际上,这完全是善法,因为大悲商主根本没有一点自私自利,而且从眼前来看,保护
了五百商人的生身... 阅读全帖 |
|
c***h 发帖数: 2262 | 20
触(听)之后 一般人因为内观力不强 ”触”与”受”分不清
“触”只是一种觉知 e.g.声音大小 高低 延续时间 等 (就是”声识”升起)
“受”是有情绪的
愤怒 则在贪爱之后
受之后 先有贪爱 贪爱不到才有愤怒
你观察一下是不是这样
“触”很快 一般人”触”了都搞不清楚 然后就愤怒了 甚至连愤怒都搞不清楚
但有的时候”触”很大很明显 e.g.听了别人说不中听的话
一直注意”触”(色声香味法) 可以练习对”触”的敏感度
就发现 每秒都触
触 :识升起 (声音的大小 高低 时间)
然后 脑袋要处理
脑袋有时不处理 听了就忘 甚至当没听到
有时又会处理
就会”想” 这声音代表甚么字 甚么意义 这都是中性的”想蕴”
通常还会再处理 再处理就完蛋
要不就是符合自己的心意
要不就不合自己的心意
要不就没有合不合 无关紧要 摆着
但无论上述哪种 潜规则都是”自己”先摆出来 然后再下指令看该怎么办
当把”自己”摆出来 整个身心就朝完蛋走去 无论怎么走都是完蛋
例如
脑袋开始下指令 想 : 这些话的意义 有伤害”自己”吗? ... 阅读全帖 |
|
c***h 发帖数: 2262 | 21
从比较拗口的佛法用词 反向再解释一下
(不一定对 仅供参考而已)
接着是贪爱之集 了解贪爱来自何处
若有这种能力,且是离贪嗔的能力而离贪嗔,则明 (离贪嗔瞋的明)
贪嗔寂灭、空(离贪嗔的那种) 心清净 无杂染 喜乐
有时又叫初禅
四念处 身念处可以离色的贪嗔 我所知也可以永远断除对色的贪嗔
接着是”受”之集 了解受来自何处
若有这种能力,且是离苦受乐受的能力而离苦受乐受,则明 (离”受”的明)
“受”寂灭、空(“受”寂灭的那种) 心更清净
有时又叫xx禅
四念处 受念处可以离苦受乐受 不知是否也可以永远断除苦受乐受
也许可以
明)
接着是”想”之集 了解想来自何处
若有这种能力,且是离想的能力而离想,则明 (离”想”的明)
“想”寂灭、空(“想”寂灭的那种) 心更清净
法,
明)
接着是”行”之集 了解行来自何处
若有这种能力,且是离行的能力而离行,则明 (离”行”的明)
“行”寂灭、空(“行”寂灭的那种) 心更清净
四念处 心念处可以离想、行、识 不知是否能永远断除想行识
好像很困难
但是只是暂时五受阴寂灭、空,也很不简单了
要... 阅读全帖 |
|
G**W 发帖数: 1865 | 22 欲界─从人间(包含三恶道)到欲界天, 这是意识所住的第一种境界。意识一旦现行
在欲界中,都是领受欲界中法,这是第一种意识所住的境界。那為什麼要称為住?因為
在这裡面的境界中,意识有所爱著;或者虽无爱著, 但是却不能离开而必须要去领受
,所以称為意识所住的境界,就 是欲界境界。
意识所住的第二种境界是初禪天的境界。有的修行人厌恶 欲界,他认為欲界到处充满
不净,所以他不喜欢;譬如人间连 吃个食物都是土长出来的,他不喜欢!不喜欢时该
怎麼办?要 离开欲界啊!当他想要离欲界时要怎麼办?要修定。经由修定 而获得未到
地定,是因為他定力很好;但他始终到不了初禪 定,所以就叫作未到地定啊!那他想
一想:「我為什麼始终进 不了初禪定境?為何都证不到梵天的境界呢?」他想一想:
「啊!原来我对欲界的五欲还有贪爱。」有贪爱就离不开欲 界,所以就成為污垢不净
的欲界心,最多只能住在欲界天中, 继续领受欲界法。喔!想通了!於是他把五盖修
除,对欲界 法不再贪爱了;由於不贪爱的缘故,就使他的未到地定转变成 為初禪,自
然转变进入初禪定境中了。这个初禪境界就是眾生意识的第二种所住境界。 |
|
c***h 发帖数: 2262 | 23
何谓“住” ?
缘起法中,当我们生”受”之后,接着”爱取有”
“有”就像在脑袋钉一根钉子,影响到以后,称为”造业”
然后轮回不已
例如 一看到帅哥美女,心里喜欢乐受,贪爱,想据为己有
影响到以后
也就是明天你继续想帅哥美女,后天继续想…. 朝思暮想 轮回不已
“无所住”,不会这样
一看到帅哥美女,也许心里喜欢乐受,贪爱,但不会想据为己有(也就是不会影响到以
后,称为不造业)
明天,船过水无痕 该干嘛干嘛 该想甚么想甚么
或者当下就船过水无痕
境界高的,也许无明,也许有不好的”想行识”
但不会有”受”,当下就不会贪爱,据为己有
境界再高,直接”明”,不再”无明缘行”(“业”的表现出来)
境界低些的,有”受”,但会不走到据为己有
不论”住” 或 “无所住”
这种事每天都发生在日常生活里,不神秘难测,也不是高深莫明
都在说一件事,止住贪爱,就这么简单 不要想得太复杂艰深
方法就是般若经里常说的四念处,内观缘起
开始时,不熟练,常要记得要”无所住” 要”忍辱”
久了熟练了,就很习惯了,不会一直挂在心里要记得如何”无所住” 如何”忍辱”
当你习惯了,不会一直挂在心里要记得如何”无... 阅读全帖 |
|
z**n 发帖数: 22303 | 24 主讲人:净慧法师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诸位仁者,今天是为了即将剃度出家的这位居士,再专题讲一下“达摩与明心见性
”, 也为我们各位共同受持共勉,达摩祖师曾为我们留下的法语有:《达摩宝卷》,《
血脉论》,《悟性论》,《四行观》和《破相论》。达摩是中国的初祖,禅宗认为是祖
师,我四上少林,三次去过达摩祖师打坐的默然洞。达摩祖师在中国留下了很多玄妙法
语,到现在也有很多人难以理解,达摩祖师对中国的佛教历史影响非常重大,不但是传
了禅、也传了密,对净土也有影响。由于今天的一些人到现在也不理解达摩祖师留下的
法语,以文解义,一说“人人是佛”那还修啥呀。一说“佛不度佛”,我也是佛还度啥
呀。因此我就用今天的话把它说出来,无论出家人、在家人,认识达摩祖师的法语真相
都非常重要。达摩祖师的身份、背景,我略去不讲,我讲记载上没有的,只讲实相,他
到中国来是怎么回事,也不说那部论。就根据我知道的难懂的地方,来共同谈一谈。
一是达摩祖师到达中国,开始到南华寺,一些中国的法师一看来的僧人光着脚,连
鞋都不穿,就知道是从印度来的。佛法是印度产生的,佛是在印度示现的,大家就请... 阅读全帖 |
|
x******i 发帖数: 14369 | 25 创古仁波切:修行人的八种心障
不利于修行的八种心障是由行者的心所造作的,而不是与生俱有的。这八种心障是由行
者的思考方式产生的。有时候,我们会产生使我们偏离正确修行方式的念头,而错误的
念头会制造修行的障碍,所以,审察自己是否有任何这类错误或缺点是非常重要的。如
果我们能加以辩识,就能将之净除,并免于可能产生的障碍。
第一种心障是对财产或名望、金钱、亲友产生极大的贪执。如果我们非常执着所拥有的
财物,我们时时刻刻都会担忧失去它们,或希望得到更多的财物。贪执财物不能给予心
有关切其他事情的空间或时间,因此它会变成修持佛法的一种障碍。我们会变成萦念财
物的奴隶,而没有时间或机会去修去。如果我们贪爱亲人或密友,随着贪爱的增长,我
们将愈来愈无法离开他们,所花在修行的时间也愈来愈短,最后完全放弃了修行。我们
确实需要一些金钱及财物才能过日子,关爱他人也是一件很好的事,但是,当我们对人
及事物变得过于贪执时,问题就应运而生。虽然我们依然拥有修行的自由,我们却无法
这么做,因为对人及事物的贪执使我们放弃了修行。因此,贪执变成一种障碍,所以,
行者必须放弃贪执的心。
第二种障碍是行为举止极端不善。具... 阅读全帖 |
|
c***h 发帖数: 2262 | 26
断了
断了对色声香味触法的欲贪,
也断了对身体"色"的欲贪,
断了对"受"的欲贪
断了对心(受想行识)的欲贪
在四念处中有 身念处(色) 受念处(受触) 心念处(识想行)
四念处就是 顺观逆观缘起法 "苦 生 有取爱 受触 名色 ….无明"
也就是"见缘起"--看贪爱(我)(苦)是如何由无明开始"集" 如何"灭"
见缘起则见如来
四念处修完则可见缘起
缘起甚深难见。
见缘起 则对四圣谛不疑,对佛陀不疑,对佛法不疑,对僧团的教导不疑,
但这只是初步,叫初果。
初果后要以"味患离"调伏欲贪(就是减少欲贪,二果)
直到断欲贪(三果) |
|
s*******1 发帖数: 191 | 27 http://blog.sina.com.cn/s/blog_a5c2e0f901017tyh.html
这点故事本不应该拿出来“得瑟”,“抖落”出来就是交代事情的背景,事情的原由。
这回你不笑我痴了吧!谁都有花前月下,海誓山盟啊。
这回你不笑我傻了吧!我还是蛮有觉悟,很有先见地。
世间所有的一切,包括自己的爱巢,权利,名誉,地位,金钱,谁不是精心画就,织就
,垒就。
如同盖房子。
不结实,就要加大水泥标号!
还不够结实,就加进钢筋!
如果还嫌不结实,再加粗钢筋!
可是,谁想过拆除呢?
谁想过,一定是自己亲手拆除呢?
师父讲:
因为“谁缚谁解脱?”,实乃自己束缚自己,所以必须自己解脱自己。
一切束缚皆是自己的妄想分别执著而生。
若无妄想分别执著,本无束缚。
你执著“名”,就被“名”所缚,“名关”出现了,你执著越深“关”越难突破。
你执著“利”,就被“利”所缚,“利关”出现了,你执著越深“关”越难突破。
你执著“情”,就被“情”所缚,“情关”出现了,你执著越深“关”越难突破。
你执著“钱财”,就被“钱财”所缚,“钱财关”出现了,你执著越深“关”越难突破。
你执著“什么”,就被“什么”所缚... 阅读全帖 |
|
z**n 发帖数: 22303 | 28 主讲人:净慧法师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诸位仁者,今天是为了即将剃度出家的这位居士,再专题讲一下“达摩与明心见性
”, 也为我们各位共同受持共勉,达摩祖师曾为我们留下的法语有:《达摩宝卷》,《
血脉论》,《悟性论》,《四行观》和《破相论》。达摩是中国的初祖,禅宗认为是祖
师,我四上少林,三次去过达摩祖师打坐的默然洞。达摩祖师在中国留下了很多玄妙法
语,到现在也有很多人难以理解,达摩祖师对中国的佛教历史影响非常重大,不但是传
了禅、也传了密,对净土也有影响。由于今天的一些人到现在也不理解达摩祖师留下的
法语,以文解义,一说“人人是佛”那还修啥呀。一说“佛不度佛”,我也是佛还度啥
呀。因此我就用今天的话把它说出来,无论出家人、在家人,认识达摩祖师的法语真相
都非常重要。达摩祖师的身份、背景,我略去不讲,我讲记载上没有的,只讲实相,他
到中国来是怎么回事,也不说那部论。就根据我知道的难懂的地方,来共同谈一谈。
一是达摩祖师到达中国,开始到南华寺,一些中国的法师一看来的僧人光着脚,连
鞋都不穿,就知道是从印度来的。佛法是印度产生的,佛是在印度示现的,大家就... 阅读全帖 |
|
g**1 发帖数: 10330 | 29 中国贪官们为何都爱女主播?
作者:方乐迪
在中共严厉治贪之下,已经有16省部级官员落马了。除了原广东省委统战部部长周镇宏
之外,其他15名官员均处于调查阶段,尚无明确定论。但通过媒体揭露的细节看,其中
多数官员背后均有生活作风问题。梳理以往的贪腐案例看,贪官爱上女主播也是大有人
在。
今年女主播遭遇贪官的最著名案例,当属纪英男在网络上实名举报原国家档案局官员范
悦了。
2013年6月,曾担任主持人的纪英男自称跟原中办法规室副巡视员、前国家档案局政策
法规司副司长范悦同居四年,其在微博中曝光被范悦诱骗“包养”四年。引发大家关注
。而据朱瑞峰称,“(范悦)在纪小姐身上三年花销300多万元”。范悦因作风问题被
免去职务,不过其是否涉及经济问题则仍无定论。是否成为烂尾事件有待观察。
而广东省近几十年来首名落马的正部级贪官、原广东政协主席陈绍基的情妇也是一位女
主播——广东卫视的李泳。这位女主播不仅成为了陈绍基的情人,还深度地介入了他的
贪腐活动中。
身高168厘米的李泳被称为“美女主播”,从吉林电视台调入广东电视台后,由于外貌
姣好,从播报新闻到主持专题栏目,再到综艺节目,涉及的范畴全... 阅读全帖 |
|
n******g 发帖数: 17225 | 30 http://news.sina.com.cn/c/2014-10-31/023931072244.shtml
耀邦同志认为,“必须明确那些严重违法乱纪,严重以权谋私,为了个人利益和本单
位、本部门的小集团而严重损害党和人民利益的党员,他们同党的矛盾是属于对抗的性
质”。
当前的反腐斗争和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十分必要的,也是解决党内两种矛盾的
有效途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反腐斗争具体布置和运作上有战略与战役,长期与
阶段之分,但最终还是要看,依宪执政、依法行政,公民的公民权的目标实现没有;防
腐廉政的制度、体制、机制建立起来没有。
大好形势下
党内滋生的消极现象
1986年4月9日,耀邦同志在“端正党风工作座谈会”上讲道:“我们现在有些党组
织,包括某些高级党委,谈不上有什么健康的政治生活,关系学盛行,政治空气淡薄。
或者说,低级的庸俗的气味太多,政治的原则的空气太少。”
今天我国不管是肯定、拥护改革事业的人,还是否定、反对改革的人,都会对1978
年改革的源头、改革初期取得的成就,达成相当程度的共识。因为那时结束了动乱的“
文革”;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打破了以“阶级斗争为... 阅读全帖 |
|
x*********o 发帖数: 208 | 31 索达吉堪布
问(2):在声闻的戒律中,以淫欲为障道法。比丘戒中,以淫戒为四根本戒之首。在
大乘律典中,《梵网经》是以淫戒为十重罪恶之一;《瑜伽菩萨戒》虽然没有将淫戒列
为重罪,但在四十三轻中,也只对在家菩萨有所开许,而修学解脱道的比丘是不可沾染
的。因为淫欲最易使人产生染著。众生无始以来以无明为父,贪爱为母,使其流转生死
,无有了期。可在密宗道场中,往往供奉着男女双身的造像。据说在密宗的无上瑜伽中
,也有男女双修的法门。这样的修行方式,似乎和原始佛教及声闻解脱道的禁欲思想严
重对立。不知这样的一种修行有没有佛经的依据?修习这一法门是否有资格上的限定?
它的指导思想是什么?最后所要证得的境界是什么?
答:若只从文字、现象来看,不论大乘小乘、显宗密宗,在很多方面似乎都有自相矛盾
、互相抵触的地方。但若以实论之,则八万四千法门,法法皆是佛法,只看修行人能不
能、愿不愿圆融观之,并在实际的闻思修行中将其互摄贯通起来。比如戒律,一般而言
就可分为别解脱戒、大乘菩萨戒、密乘三昧耶戒等三种。凡是佛教徒都承认佛经中明确
指出过的一种观点,即在一个人的相续中可以存在三种戒律。至于这三种戒律在一个人
的相... 阅读全帖 |
|
C**********y 发帖数: 416 | 32 康來昌牧師提出了一個非常新的角度
第九、十条诫命(出埃及记20:16-17)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92933db0102duqa.html
第九诫命“不可作假见证害人”
这个诫命里有些部分,我不太敢表达,求主帮助。第九条诫命,“不可作假见证害人”
,重点是不可作假见证,还是不可害人?两个不太一样。
可有弹性吗?
我们可不可以作真见证,说真话,以至于害人?最有名的例子喇合。当耶利哥城的人来
询问那两个探子时,喇合如果说真话,那两个探子就死定了。所以,在那种情形下,是
不是要说谎?
很多解经家说,神没有称赞她说谎,神是称赞她有信心,但这没有解决问题。因为如果
不说谎,很难表达出她的信心。所以,这个诫命的重点到底在“不可以作假见证,还是
“不可以害人”?如果说出真话会害人,是不是就不要说真话?如果不害人,甚至要帮
助人,是不是有时要作假见证?
在十诫里,并没有我们常常强调的“不可以说谎”,但很多人把这一条诫命跟第三条诫
命“不要妄称耶和华-你神的名”连在一起,说“要诚实”。
我们绝对肯定,神是真理,没有虚假,神也要求我们善良、诚实,但在罪恶世界里,... 阅读全帖 |
|
|
j*******7 发帖数: 6300 | 34 为要寻找基督,就当决意排除万难坚持到底。在旧约圣经里,雅各正是一个辉煌的
榜样,他坚持要得到神赐福。雅各整夜与主的使者摔跤,到黎明时大声喊叫:“你不给
我祝福,我就不容你去”(创32:26)。你也该照作。不要停止用你的祈求祷告向天国
围攻,直到神应允你为止。
司布真论到这一翻摔跤,写下一篇讲道词:“神圣的猛烈功夫”。司布真在其中描
述一个努力挣扎要进天国的人和另一个认为无须如此挣扎奋力的人之间的对话:“一个
人若不是心中热烈奋力要想得救,他是断不能得到平安的,即除非基督对他的心灵说出
赦罪的话而将他引进永生和自由里面去,他是不能够找到平安的。 “天国是努力进去
的,努力的人就得着了(或译:天国遭受到猛烈的攻击,强暴的人企图夺取它。)”…
…你再问这样的一个人,为什么他如此猛烈奋力地祈求;他就回答:“我知道我所要领
受的怜悯何等宝贵啊。看哪,我是在祈求得赦免,得天国,得永生哪;难道我只消打几
个哈欠又昏昏欲睡地祷告一下就能得着吗?不,我的神啊,就算祢要我等候一百年,又
叹息又呻吟,一直哀求整个世纪之久;是的,只要我终于能够进入天堂,我一切的祈求
祷告就都算是值得的;不,就算那一切祷告功夫... 阅读全帖 |
|
r****n 发帖数: 8253 | 35
这个是错误的。
现象的生灭本身就是苦,佛陀说“无常即苦”,而并不是人们因为执着的维持才有苦。
实际上是因为贪爱的原因,而产生了现象,产生了现象的生灭。而不是现象产生了,然
后人们执着。
佛陀说贪爱是燃料,五蕴是大火。有了贪爱的燃料,才有五蕴的大火,并不是有了五蕴
,然后产生贪爱,然后产生苦,这是完全错误的。
缘起法本身就描述的很清楚,因为无明这个条件,而产生了行,因为行这个条件,而产
生了识,因为识这个条件,而产生了名法和色法。。。。
你弄错了,佛正是要消除现象的生灭,这一点在经典里面讲的非常清楚。
杂阿含:
“有之灭,即涅槃”,这里的有,巴利文是bhava,意思是存在。
在经集的大品里面,佛陀说
"任何苦产生的根源是诸识,灭寂诸识,苦就不再产生"
"任何苦产生的根源是诸触,灭寂诸触,苦就不再产生”
"任何苦产生的根源是诸受,灭寂诸受,苦就不再产生”
。。。。
我希望你能够尊重这些佛陀所说的经文,而不是因为不接受这种观念,将经文强行扭曲
成符合你意思的。
阿罗汉不会有普通人的那种痛苦的感受情绪,但是这不影响阿罗汉的五蕴名色仍然是苦
,无常,无我的。 |
|
r****n 发帖数: 8253 | 36
无明缘行,即以无明为条件,而生起“行”,这里的“行”本身,已经包含贪爱了,只
是此处强调“行”。
贪爱本身是生灭的强大驱动力,是轮回的驱动力,贪爱灭,生灭的相续就会灭。识灭,
生灭本身会消失。
集谛主要就是指贪爱,是他造成了生灭相续的不断产生。 |
|
r****n 发帖数: 8253 | 37 网友问:涅槃是在五蕴之内还是五蕴之外?
如觉答:涅槃不是五蕴之内,也不是五蕴之外,是和五蕴互斥又互补。
互斥:意思是说五蕴和涅槃完全排斥。五蕴在,就不可能有涅槃。涅槃在,就绝无可能有五蕴。
当众生身处轮回,有无明贪爱或者“识”在的时候,则仅仅是生灭相续的五蕴,除此无它。
还未解脱的众生,仅仅是五蕴;已经解脱的圣者,还有识在的时候,也仅仅是五蕴。
当圣者在有色身的情况下以涅槃为所缘的刹那,也绝无任何五蕴,此刹那也并不存在能缘的识或者出世间道心。(南传阿毗达摩此处有严重错误,为分别说部见解,不符经典)
当圣者色身灭,则是无余涅槃,五蕴完全灭尽不会生起,此也没有任何五蕴。
互补:意思是指五蕴和涅槃共同构成了完整的存在形式。当众生有无明,有贪爱,有识,则表现为五蕴。无无明,无贪爱,识灭,则表现为涅槃。熄灭无明,熄灭贪爱,熄灭识,于是由生灭相续的五蕴"成为"毫无任何五蕴的涅槃。这里的"成为"类似于水加热成为水蒸气,是由一种存在形式成为另外一种存在形式,而不是产生,创造,发生的意思,五蕴不是涅槃的发生因。
导致能够解脱的原因,也正是五蕴和涅槃的这种互补性,而不是子虚乌有的所谓常住于众生身中的如来藏 |
|
Y**u 发帖数: 5466 | 38 有人问: 那什么是五无间业呢?
师说:杀父, 害母, 出佛身上的血,破和合僧, 还有焚烧佛经佛像等, 就是这五无
间业。
问: 什么是父?
师说: 无明就是父。 你一念上没有念的起灭,好像空中的声音, 到哪里都不起分别
, 就是杀父的含义。
问: 什么是母?
师说:贪爱就是母。 你一念进入欲界中,在贪爱面前, 能认识到贪爱本空,因此能够
处处不被贪爱所牵引, 就是害母的含义。
问: 那什么是出佛身上的血呢?
师说: 你在清净法界中, 没有一个追求的念头, 处处如同黑暗, 就是出佛身上的血。
问:什么是破和合僧?
师说:你心头一念认识到了烦恼的本性是空, 并没有任何依靠, 就是破和合僧的意思。
问:哪什么又是焚烧经像?
师说:如果能认识到因缘本空, 心法也本空, 从而发一念永断一切执着, 处处无事
, 就是焚烧经像的意思。
诸位, 应该这样去修行,不要让向好向坏的心成为你的障碍。你的心念不要在像空拳
指头一样的文字上去生出各种见解,从而在根境法中玩虚做怪。自己看轻自己, 说什
么我是凡夫,他是圣人。这样的笨蛋, 有什么出息, 明明是个狮子, 却甘愿当一个
野鸣。明明是个大丈夫,却没有大丈 |
|
a**u 发帖数: 8107 | 39 ☆─────────────────────────────────────☆
SeeU (See you) 于 (Wed Nov 3 00:15:05 2010, 美东) 提到:
中国佛教徒大多听过一句话∶你不要执著。这可能做到吗?
从佛法来说,执著有两种∶从见解而来的执著,与从情感而来的执著。
佛与阿罗汉没有这两种执著。其他有学与凡夫,必然有这两种执著,只是程度不同。
从见解而来的执著,从原始佛法来说,是与自我相应,与常乐我净相应的所有见解。从大乘唯识来说,是遍计所执。从大乘中观来说,是自性见。只有修习现观才能彻底断除从见解而来的执著。
从情感而来的执著是依靠从见解而来的执著。继续修习现观,也终将破除从情感而来的执著。
☆─────────────────────────────────────☆
xiaoputi (xiaoputi) 于 (Wed Nov 3 00:20:30 2010, 美东) 提到:
我执是最大的痛苦。
看人家容易,反观自己且是易事。
☆─────────────────────────────────────☆
robbin ... 阅读全帖 |
|
a*****y 发帖数: 33185 | 40 放诸四海皆准之善与恶的定义~八正道:戒与定
第二天已过去了。虽然比第一天稍微好些,但许多困难还是存在。心是如此不安、焦躁
、狂野,宛如一只野牛或野象冲进了人住的地方,造成很大的破坏。如果有智慧的人驯
服了这头野兽,就能将所有伤害人类的力量转变成服务社会及利益人类。同样的,人心
比起野象来,还要更有力,更可怕得多,必须经训练驯服后才能充分发挥,为你所用。
你必须很有耐心,坚毅、持续不断地用功练习。持续不断的练习是成功的秘诀。
修行,必须靠自己用功,没有任何人可以代替你去完成。已开悟的人,以最大的爱心与
慈悲心,解释了这条修行之道,但他不能背着任何人走到终点目的地。因为在修行道上
,每一步都必须靠自己走,自我奋斗,以求解脱。一旦你开始修行,所有护持正法的力
量,都会开始帮助你,不过每一个人仍要靠自己走完修行道上的每一步。
要明白你已经踏上的修行之道是什么,佛陀用很简单的话来解释:
诸恶莫作(不做任何罪恶、不道德的行为),
众善奉行(只做虔诚正当的行为),
自净其意(净化心),
是诸佛教(这是觉悟者共同的教导)。
这是不分种族、文化背景、国家,人人都能接受的普遍正道。当失去了法的真谛,人们
... 阅读全帖 |
|
r****n 发帖数: 8253 | 41
苦的根源是贪爱,并不是无常
佛陀说“无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所。”
不理解无常为什么是苦,是因为错误理解了苦的含义,不知道苦包含不圆满,恶的空的
含义。
任何事物都是刹那生灭的,所以是无常,因为是刹那生灭的,所以是恶的空,所以是苦。
而造成这种刹那刹那生灭的现象的根源是什么,正是贪爱。
什么是贪爱,实际是不间断的观察识知行为,这种行为造成了五蕴现象的相续产生。造
成了“世间”的产生,造成了轮回的产生。
熄灭贪爱,那么就要如实观察五蕴的无常性,苦性,无我性,最后舍弃五蕴,熄灭对五
蕴的观察识知行为,于是证涅槃。
解脱核心就是这么简单。
100年
没有任何事物能够真正保存哪怕超过一秒。我们所看到的事物的持续存在完全是错觉!
诸法从微观上来说都是生起即灭的,即刚一产生,就迅速消失了,这是修观必须要去观
察和认识的。
八苦的前七种都是一种粗浅的,一种方便说。它是本质的五蕴压迫性的苦的一种世俗表
达。
八苦的真正核心就是最后的五蕴苦,这里你将五蕴苦则完全解释错误了。
只有真正修过观禅,如实知见五蕴无常的人才能明白为什么佛说五蕴是苦。为什么五蕴
如针,如刺,如杀,为什么五蕴在燃烧。 |
|
r****n 发帖数: 8253 | 42
没有自我就不会伤害别人,这句话是错误的。
伤害是基于嗔恨,它和“自我‘的关系不大。
很多人都错误的把贪爱嗔恨同自我划上,以为有自我,才会产生贪爱和嗔恨,但其实并
不是如此。
贪爱和嗔恨是更深层上的习惯,它比"自我"更强更难以去除。这也是为什么已经破了我
见,已经完全明白根本没有“我”的初果,二果和三果仍然有不同程度的贪嗔的原因,
尤其初果的贪嗔还相对非常重,甚至要经过七世的修行才能彻底去除。
这毫无神奇之处,而是强烈的自我暗示,情感性的判断产生的。
不客气的说,这是愚蠢,更是修行的大忌。 |
|
r****n 发帖数: 8253 | 43 善恶不是分别心,说善恶是分别心,完全是搞不清楚佛法所说的善恶是什么
佛法所说的善恶,和人的主观认识完全没有任何联系。
比如散乱是一个恶心所,在无论什么情况下,它都是恶的。
再比如贪爱是恶心所,同样无论人对贪爱这种意识状况是什么样的观点,它也都是恶的。
对贪爱本身,佛法给出一些比较明确具体的定义(参见阿毗达摩),是对某种意识状态
的一种描述,这些是一种客观描述,是不以人的观点认识而转移的。
比如觉得苹果很好吃,在吃苹果过程当中不断享受苹果的美味,而产生了贪执,一旦达到了佛法所说的贪的标准,那么就是恶,而某些人觉得吃个苹果和善恶有啥关系?可是在佛法看来,非常有关系。 |
|
a*****y 发帖数: 33185 | 44 第五章 修行的障碍
[掌中之叶·清净道论实修手册] 加入时间:2010-7-9 16:02:18 点击:148
第五章修行的障碍
十种障碍
住所家利养 ,众与业第五 ,旅行亲戚病 ,读书神变十。《清净道论.第三章.第29段》
障碍有两类:一类是比较外在的,即所谓的十种障碍;另一类是较为内在的,即所谓的
五盖。先,修行者应当破除十种障碍。以下十种障碍的陈述乃改编自《清凈道论》,只
是第十种(神变)另加了一些适合初学者的解释。《清净道论》的陈述是以出家修行者
为例所做的解释,在家修行者的情况可以据理类推。这十种障碍对有些人是障碍,对有
些人则不成障碍。前者
在修行时应以少事为妙,后者则能因不执取而不被障碍所束缚。
(一)住所1. 这并非对一切人都是障碍。对于热心从事于装修建筑等事的人,或在自
己的住所里喜好积储很多物品的人才是障碍。2. 有些人会因种种原因而对自己的住所
有种种的期望,并对住所的一切非常执取,对这样的人而言,住所自然成为障碍。
(二)家1. 「施主的家幸福,我也幸福」,如果像这样子和施主相亲相伴而住,对于
这样的人,家则成为障碍。2. 对于有些人,即使与父母亲同住,... 阅读全帖 |
|
r****n 发帖数: 8253 | 45 经典经常将色集和色灭并列在一起。
“於色如實知,色集如實知,色滅如實知,色滅道跡如實知故”
“多聞聖弟子於色集、色滅、色味、色患、色離如實知”
如果将色集解释为对色的贪爱,而不是色的产生
那么色灭同样会解释为对色的贪爱的消失,而不是色的灭除。
如此上面经文当中的“色滅如實知”本来是指灭谛的涅槃,可是因为你的错误解读将会
造成把涅槃当成仅仅是贪爱的灭除的错误见解,而不是五蕴的灭尽,如此将产生极为严
重的邪见!这类邪见不仅在大乘当中广泛存在,而且在学习原始佛法当中的人也是大量
存在,这类见解可以说是非常根本的问题,因为一旦对涅槃存在错误的认识,将不可能
证涅槃的。
涅槃是贪嗔痴的灭除,但是同样也是五蕴的灭除。这是极为重要的根本问题。如果认为
涅槃仅仅是贪嗔痴的灭除,而将五蕴剥离,这将是大邪见。
这一点和我前面所说的有人一边抽鸦片,一边高喊我不再对鸦片上瘾一样,是非常可笑
的。 |
|
J******s 发帖数: 7538 | 46 你曲解了马哈西尊者的解释,
屬於出世間法的名法,即構成「四道、四果」的受、想、行、識等四名蘊,它們只是「
蘊」,不是「取蘊」。
如果这句话正确,那么佛和阿罗汉的色取蕴,就不会引发贪爱执著了。这里的取也不是
因为贪爱引起的,因为我们还活着,只要接受色法的那些器官存在,我们必定会被动有
色取蕴,即使没有贪爱。
苹果的例子,阿罗汉和佛一样会对苹果有色取蕴的,但是一般世间法不同的是,其它四
蕴不取了。
涅磐的时候就是名色灭尽的,但是有余依涅磐的阿罗汉,出涅磐状态,一样有色取的。
但是他们已经没有贪爱了,心已经无漏了。
其实咬文嚼字这个取,关键只在一点,就是阿罗汉和佛涅磐以后,色蕴还是不是取。
这个取和一般的世间法中的色取是不是一样等同。
”。 |
|
r****n 发帖数: 8253 | 47
取蕴,不是有贪爱的时候是取蕴,没贪爱的时候,就不是取蕴。
取蕴,是指能够引发贪爱执取的五蕴,叫取蕴。
阿罗汉的名色法,都是五取蕴。而不会引发贪爱执取的,只有道心和果心,这是证道时
候的心。
马哈希尊者转法轮讲记
名色二法,是眾生執取的對象,故叫作「取蘊」(upādānak-khandā)。五取蘊即:色
取蘊、受取蘊、想取蘊、行取蘊、識取蘊
一切的眾生只是由這五種取蘊所構成。眾生所執著的身體,只是一堆色法,但他們認為
它是「我」、「我的身體」,「是永恆的」等等。因此,這一堆色法叫作「取蘊」。 |
|
c***h 发帖数: 2262 | 48
是的,我赞成 ”破我见,不仅仅是色身,更主要是名身 “,我只是先谈色身而已。
身念处我认为,主要是谈色身。 受、心、法 是谈”名”。
是的,我赞成 ”破我见,不仅仅是色身,更主要是名身 “,我只是先谈色身而已。
身念处我认为,主要是谈色身。 受、心、法 是谈”名”。
贪爱色身,当然不只贪爱肉体,贪爱山川、花朵、物质也是。
可主要应该还是肉体吧? 这最容易有我见。
想想,身念处的安纳班那,针对肉体,地水火风也是。
总不会,观花朵的安纳班那,观花朵的地水火风吧。
我想应该没有哪个较有名的法师,把外色完全去除?
贪爱山川、花朵、物质也是。有时也把”我”投射到外色。
我的房子,我成長的房子,貪愛這房子,是我生命中的一部份。
最后,内身、外身、内外身,都要观,都是无我。
这对我ok。批评任何原始佛教的法师或南传的法师,我都客观看待。
也许会赞成你的看法,也许会反对你的看法,只要说得在理。
我自己也会批评一些比丘或网友 这里胡说,那里胡说。
即使博学如SeeU我也不一定都赞成他。
反而,不谈阿含的说了一堆帖,我才忧心。你此生也算是…..有福了。
你的看法,我猜首先SeeU应该就不赞成。... 阅读全帖 |
|
r****n 发帖数: 8253 | 49
现象,也就是名色,依然是因为无明而产生。
这是个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问题。是基于错误的日常经验而产生的问题。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总是认为有个根本源头,但是轮回现象是没有“第一因”的,无明
也并不是第一因。
现象,是无始的,无明也是无始的。我们只能从从没有起始的五蕴生灭之流截取出一个
片段,来进行具体的分析。
对现象不能如实看清的,还是现象本身。具体的说,比如在五蕴生灭之流当中。
当下升起的识伴随着一些心所,其中心所是名法。而所缘对象是色法或者名法。
这当中,被观察对象,是名色,是现象。而观察者本身还是名法,还是现象。而绝对不
是在这之外,有个本体的“心”
大多数人完全不理解这个,当佛陀说对五蕴不能有贪爱,他错误的认为是某个所谓的心
或者本体性的东西,对五蕴不贪爱,这里的心,和五蕴是不同的,是五蕴之外的。
实际上对五蕴熄灭贪爱,并非某个五蕴之外的主体对作为客体的五蕴不贪爱,而是当下
的五蕴生灭之流当中不再升起贪心所。这当中没有主体,是五蕴生灭之流内发生的。
是缘, 没有主题, 可可以又说这三个相互依靠。。。。如果可以, 是不是又可以说
行缘无明和现象了。。 |
|
q****n 发帖数: 4574 | 50 杂阿含(1246)经
摘自
http://ahanjing.com/wap/view/1/1246/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王舍城金师住处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如铸金者。积聚沙土。置于槽中。然后以水灌之。粗上烦恼。刚
石坚块随水而去。犹有粗沙缠结。复以水灌。粗沙随水流出。然后生金。犹为细沙.黑
土之所缠结。复以水灌。细沙.黑土随水流出。然后真金纯净无杂。犹有似金微垢。然
后金师置于炉中。增火鼓韛。令其融液。垢秽悉除。然其生金犹故。不轻.不软.光明
不发。屈伸则断。彼炼金师.炼金弟子复置炉中。增火鼓韛。转侧陶炼。然后生金轻软
光泽。屈伸不断。随意所作钗.铛.镮.钏诸庄严具
如是。净心进向比丘粗烦恼缠.恶不善业.诸恶邪见渐断令灭。如彼生金。淘去刚石坚块
复次。净心进向比丘除次粗垢。欲觉.恚觉.害觉。如彼生金除粗沙砾
复次。净心进向比丘次除细垢。谓亲里觉.人众觉.生天觉。思惟除灭。如彼生金除去
尘垢.细沙.黑土
复次。净心进向比丘有善法觉。思惟除灭。令心清净。犹如生金除去金色相似之垢。令
其纯净
复次。比丘于诸三昧有行所持。犹如池水周匝岸持。为法所持。不得寂静胜妙。不得息
乐。尽诸有漏。如彼金... 阅读全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