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topics

全部话题 - 话题: 五蘊
1 2 3 4 5 6 7 下页 末页 (共7页)
n**********a
发帖数: 438
1
有一位比丘向佛請問令心解脫的法要,佛陀說:“當觀知諸所有色,若過去、
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粗、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彼一切悉皆無
常,正觀無常已,色愛即除,色愛除已,心善解脫。”徹底觀察五蘊的無常,就會斷除
對它們的貪愛,令心解脫。你是否也按此方法,對身作一觀察?
敬錄自 益西彭措堪布官方微博
http://weibo.com/yixipengcuo
n**********a
发帖数: 438
2
剛對“我”進行觀察的時候,會感覺這個“我”非常堅固,如影隨形般一直控
制著身心。其實“我”確實是不存在的,是眾生執著出來的。眾生的執著,造成了“我
”統治著五蘊身的假相。因此要對治,要糾正的,就是這種指鹿為馬的執著。
敬錄自 益西彭措堪布官方微博
http://weibo.com/yixipengcuo
n**********a
发帖数: 438
3
敬錄自《親友書》講記 龍樹菩薩 造頌 索達吉堪布 譯講
http://www.zhibeifw.com/sskc/html/20101231123_4.php
http://zhibeifw.com/down/book1/sdj-zb/qinyoushu.pdf
辛二、決定勝之根本──出世間正見:
當知人本無安樂,無常無我不清淨,
未憶念此之眾生,四顛倒見即禍根。
這裡是講出世間正見──斷除四種顛倒。正見是一切善法的基礎,《四百論》
云:“寧毀犯尸羅,不損壞正見,尸羅生善趣,正見得涅槃。”一個人如果毀壞正見,
那他不會再行持善法了;但如果毀犯了戒律,而見解沒有損壞,他還會懺悔,還會不斷
地修持善法。雖然戒律如同大地,是一切功德之本,但它只是轉生善趣之因,只有依靠
正見建立出世間的功德,才能獲得究竟涅槃。因此,每個人的正見不能失壞。
從人作為所化的角度來說,人們把身體執著為清淨,感受... 阅读全帖
n*****s
发帖数: 3246
4
来自主题: paladin版 - 東方雲夢譚 三五集
第一章 暗絕潛伏?青龍反噬
孫武的年紀不大,出江湖的時間也不算長,但見過的大場面可真是不少,這
段時間裡走南闖北,從慈航靜殿到域外,又是推王打怪,又是祕境探險,他所經
歷過的種種險難,比很多人一輩子累積起來還要多。
在這些大小戰役中,並不乏強弱懸殊的情形,每一次孫武也都是打起精神,
充份運用手上的各種資源,堅持地撐到最後,然而,從以前到現在,從來也沒有
哪一次,孫武在陣前感到如此絕望,強烈地知道這一仗注定沒有任何希望。
放眼看去,四面八方都是密密麻麻的阿默茲狼,這些不久前還躺倒地上,看
似死屍一具的生物兵器,如今已經甦醒,在河圖、大地神戟兩件超級法寶的改造
之下,戰力大增,更吞噬同族血肉,徹底完成蛻變,幾乎可以說進化到另一層次
,更兇更猛地攻擊過來。
之前一輪苦戰,龜茲王城內軍民一心,竭盡全力,甚至可以說用盡所有資源
,把一切能打出手的籌碼都耗光,好不容易才苦苦支撐至今,現在魔狼群完成了
進化,實力倍增地攻來,已是山窮水盡的龜茲如何能敵?更何況,即使魔狼未有
蛻變,近兩萬頭瘋狂的魔狼,如此龐大的數字,莫說傾龜茲舉國之力,哪怕是集
合域外各部族的所有兵力,也無法與之抗衡。
看著魔狼群爭先... 阅读全帖
r****n
发帖数: 8253
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关于五蕴和五取蕴的讨论

阿罗汉色身灭后一无所有叫做断灭
阿罗汉色身灭后五蕴灭尽,还有涅磐本身,不是断灭。
五蕴灭尽,一切名色灭尽,未必等于断灭。
马哈希尊者转法轮经讲记
”若渴愛息滅,五蘊之苦便跟著息滅。因此,在證得聖道時,觀察的所緣不只是「渴愛
的止息」,尚包括「五蘊苦的止息」。應知道,說「渴愛的止息」時也就包含「諸行之
苦的止息」,因為一切諸行之苦的止息才是真正的「涅槃」──滅諦。因此,涅槃被定
義為「一切有為法的止息」。如是,證得聖道的意思,就是到達所有名、色止息的境界
。“
名色=五蕴
d**********6
发帖数: 237
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楞伽经讲记》与五译本对照
根据吴信如老先生《楞伽经讲记》等资料整理)
http://www.xuefo.net/czbt.asp?cz=%A1%B6%C0%E3%D9%A4%BE%AD%BD%B2

一、前言
(一)、楞伽经在佛教中的地位
楞伽经在佛教中的地位,就是楞伽经在全部佛教中的位置,实际上也就是指的楞伽
经的重要性。
佛教自公元前2世纪传入我们中国,到现在两千多年了。佛教是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重
要组成部分。在佛教经典文化中,《楞伽经》占有非常独特的重要地位,受到历朝历代
朝野上下、教内教外、宗门教下、显密各宗以及历代知识分子普遍的高度重视。历来被
禅宗和唯识宗奉为根本教典。因此,我们特别有必要弘传这部根本大典。
武则天为楞伽经写过序,明朝明太祖朱元璋曾经下令,让天下的士官、僧、尼、道、俗
,都要念<楞伽经>。苏东坡写过读后感:“楞伽义趣幽眇,文字简古。”白居易和常禅
师研究过楞伽经,做过很高的评价:“花尽头新白,登楼意若何?岁时春日少,世界苦
人多。愁醉非因酒,悲吟不是歌。求师治此病,唯劝读楞伽。”(晚春登大云寺南楼赠
常禅师)“夜泪暗销明月幌,春肠遥断牡丹庭。人间此病治无药,惟有楞伽四卷... 阅读全帖
n**********a
发帖数: 438
7
敬錄自《中觀四百論廣釋──句義明鏡論》 聖天菩薩 造頌 法尊法師 譯頌
索達吉堪布 著疏
http://www.zhibeifw.com/ssfb/dxb/zhongguansblgs/default.php
http://www.zhibeifw.com/down/book1/sdj-mf/mf04.pdf
壬五、(認識真性)分二:一、認識實際;二、劣慧生怖畏的原因。
癸一、(認識實際):
空無我妙理,諸佛真境界,
能壞眾惡見,涅槃不二門。
一切法空性無我的妙理,是諸佛聖者所行的一真境界,空性法能摧壞眾邊執惡
見,是獲得涅槃的不二法門。
諸法空性無我的妙理,是法界究竟實相,是諸佛聖者的行境,若以言語解釋實
相空性,可以如是詮指。《現觀莊嚴論》中云:“般若波羅蜜,四聖者之源。”內道的
聲聞羅漢、辟支佛、菩薩、佛的果位,皆來源於般若...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8
☆─────────────────────────────────────☆
runsun (runsun) 于 (Thu Jul 7 12:32:38 2011, 美东) 提到:
http://bbs.foyuan.net/thread-113372-7-1.html
解悟:
五蕴不=五取蕴你对于它有“取“时,才是“五取蕴”,没有“取“时,才是“五蕴”。
===============================
如觉:
马哈希尊者在这方面和你所说的确实不一样,他说的比你更准确,更清晰,而你是错的
马哈希尊者在书中对五取蕴的定义是
會引生「我見取」或「我所取」的「名、色蘊」,被叫作「取蘊」;不會引起欲取或見
取的,則稱作「蘊」而已,不叫「取蘊」;至於屬於出世間法的名法,即構成「四道、
四果」的受、想、行、識等四名蘊,它們只是「蘊」,不是「取蘊」。
上述一再提及的,屬於世間法的色、受、想、行、識,會激起執著,所以名為「取蘊」
@@@@@@@@@@@@@@@@@@
按照这个定义,通常的名法色法,全部是取蕴,因为它们都可以引发贪爱执取,也是贪
爱执取而造成的结果。同样,贪... 阅读全帖
z**n
发帖数: 22303
9
来自主题: ChineseClassics版 - 关于佛法的一个问题
心經講義 ZT
达赖尊者 2002年于台湾
經典曾說藉由聽聞的力量才能分辨什麼是法?什麼是非法?什麼是暫時利益?什麼是究
竟利益?什麼是所取或什麼是所斷?這不是天生所能了解的,必須藉由聽聞學習才能了
知。
由聽聞的力量了解應取應捨,了解是非,斷十惡業、行十善業,進而去守戒,包括別解
脫戒、居士五戒、沙彌戒和比丘戒。
也藉由聽聞的力量斷除散亂心、昏沈掉舉,培養正知正念而成辦專一、凝靜的不動三摩
地。
進一步,由聽聞所生慧、思所成慧直到修所成慧,緣空性的止觀雙運,現證空性而得到
涅槃。以上是經典提到聽聞的種種功德。(註:源自聽聞集「由聞之諸法,由聞遮諸惡
,由聞斷無義,由聞得涅槃」。)
無論是世間或是出世間,「聽聞」均扮演重要的角色。世界各國對教育及知識的提升非
常重視,台灣的知識教育水準很高,我很隨喜,但是我們所學的教育大多是在追求外在
的物質,我們以為快樂是由來自於物質的滿足,但事實上我們雖然學了那麼多,卻沒有
想像中的快樂。那是因為所學的知識與追求的快樂目標不符合而導致的。真正快樂的知
識,應該建立在心靈上,我們應從內心提升,來追求心靈的喜悅,才能得到究竟的快樂。
許多宗教因而發展了... 阅读全帖
z**n
发帖数: 22303
10
来自主题: ChineseClassics版 - 关于佛法的一个问题
心經講義 ZT
达赖尊者 2002年于台湾
經典曾說藉由聽聞的力量才能分辨什麼是法?什麼是非法?什麼是暫時利益?什麼是究
竟利益?什麼是所取或什麼是所斷?這不是天生所能了解的,必須藉由聽聞學習才能了
知。
由聽聞的力量了解應取應捨,了解是非,斷十惡業、行十善業,進而去守戒,包括別解
脫戒、居士五戒、沙彌戒和比丘戒。
也藉由聽聞的力量斷除散亂心、昏沈掉舉,培養正知正念而成辦專一、凝靜的不動三摩
地。
進一步,由聽聞所生慧、思所成慧直到修所成慧,緣空性的止觀雙運,現證空性而得到
涅槃。以上是經典提到聽聞的種種功德。(註:源自聽聞集「由聞之諸法,由聞遮諸惡
,由聞斷無義,由聞得涅槃」。)
無論是世間或是出世間,「聽聞」均扮演重要的角色。世界各國對教育及知識的提升非
常重視,台灣的知識教育水準很高,我很隨喜,但是我們所學的教育大多是在追求外在
的物質,我們以為快樂是由來自於物質的滿足,但事實上我們雖然學了那麼多,卻沒有
想像中的快樂。那是因為所學的知識與追求的快樂目標不符合而導致的。真正快樂的知
識,應該建立在心靈上,我們應從內心提升,來追求心靈的喜悅,才能得到究竟的快樂。
許多宗教因而發展了... 阅读全帖
z**n
发帖数: 22303
1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心經講義 ZT (转载)
經典曾說藉由聽聞的力量才能分辨什麼是法?什麼是非法?什麼是暫時利益?什麼是究
竟利益?什麼是所取或什麼是所斷?這不是天生所能了解的,必須藉由聽聞學習才能了
知。
由聽聞的力量了解應取應捨,了解是非,斷十惡業、行十善業,進而去守戒,包括別解
脫戒、居士五戒、沙彌戒和比丘戒。
也藉由聽聞的力量斷除散亂心、昏沈掉舉,培養正知正念而成辦專一、凝靜的不動三摩
地。
進一步,由聽聞所生慧、思所成慧直到修所成慧,緣空性的止觀雙運,現證空性而得到
涅槃。以上是經典提到聽聞的種種功德。(註:源自聽聞集「由聞之諸法,由聞遮諸惡
,由聞斷無義,由聞得涅槃」。)
無論是世間或是出世間,「聽聞」均扮演重要的角色。世界各國對教育及知識的提升非
常重視,台灣的知識教育水準很高,我很隨喜,但是我們所學的教育大多是在追求外在
的物質,我們以為快樂是由來自於物質的滿足,但事實上我們雖然學了那麼多,卻沒有
想像中的快樂。那是因為所學的知識與追求的快樂目標不符合而導致的。真正快樂的知
識,應該建立在心靈上,我們應從內心提升,來追求心靈的喜悅,才能得到究竟的快樂。
許多宗教因而發展了許多心靈提升的方法,希望人們能從心靈提升上尋... 阅读全帖
t******g
发帖数: 17520
1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生死轮回是没有“主体”的
。。。。。佛陀是直接從問題的根本錯誤處——我見,來著手糾正的:在過去的生命裡
,沒有一個實在的、常住的、獨存的內涵,不管稱他是我、真我、靈魂、實我、自性等
的;在當下的生命中也沒有;就是將來從死(這一期生命)到生(下一期生命)的過程
中也不會有。在生命流轉的任何時空裡,經由蘊、處、界的交互作用,不斷地有新的業
力生成,舊的業力消逝、潛存。業力,是「經驗的反應」,「生活的遺痕」,也可以理
解為「自己的行為,對自己的影響力」。這種影響力,主要是在自己的心、意、識中作
用,乃至從此世(生)至他世(生),不斷地消長、變化著。若就積聚、記憶的作用,
說是心;若就對來生愛染、執取的作用,說是識(有取識)。但不管怎麼說,這當中,
不存在任何恆常、不變的部分,可以視為真我的。所以,佛陀會在《中阿含第201——
嗏帝經》,呵責嗏帝比丘「今此識,往生不更異」的說法了。
兔子王: 所谓有往生不更异的识,只不过是强力“有我”的背景下生出的寄托而已,
这些人通常会口头说不是神我, 梵我,其实宣扬的还是神我梵我
==================================================... 阅读全帖
t******g
发帖数: 17520
1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生死轮回是没有“主体”的
無我的輪迴─ ─佛教的生死觀
郭朝順
華梵大學哲學系助理教授
元培學報
第五期 (1998.12)
一、印度傳統的輪迴思想
生死問題是一切宗教的大問題,更是人生的大問題。吾人因何有生?為何有死?在生之
前,在死之後,吾人存在嗎?還是並不存在?這些問題並不是只有宗教家或者宗教信徒
才會追問的,而是只要知道這世上存在死亡現象之人,在他內心的深處,都會不由自主
地興起種種關於生死的諸般疑問。相傳釋迦牟尼佛出家的因緣之一,便是當其為悉達多
太子時出遊,親眼目睹老病死的現象而引發[1]。
悉達多第一次看到死亡與葬禮,死亡的現象大大地震動了他的心靈,因為「死亡」就是
離開人世,就是無論父母、親人都無法再見到死者,而死者也無法再見父母、親人、愛
人。讓我們想像一下躺在墓地的死者,孤零零地一個人處在他的棺木之中,至親至愛的
親人,在喪禮結束之後,就算再留戀,遲早也會離去,所有的生者都要去過他們人世間
的生活,有陽光,有活力,有喜,有悲的生活﹔只有那棺中之人,一個人被留在墓穴的
棺木之中,身上布滿細菌,爬滿蟲蟻,流出膿汁,化為枯骨。印度以火葬為主,火葬雖
沒土葬那般令人對於地底幽冥產生想像與畏懼,但喪禮... 阅读全帖
G**W
发帖数: 1865
1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中陰身
中陰身
中陰又叫中蘊、中有,就是五陰和五蘊的意思。所謂陰和蘊,是指色、受、想、行、識
五種,乃三界眾生生命的組合元素。三界眾生稱爲二十五有,所謂有,就是有五蘊;不
出三界是被五蘊所困,解脫生死即是出離五蘊的三界。
中國民間說:“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把佛教的五蘊改爲中國思想的金、木
、水、火、土五行。其實,五行的相生相克僅屬於物質世界。佛教的五蘊之色蘊就涵蓋
了全部的五行,其餘的四蘊則屬於精神世界。精神與物質的結合,就成爲三界眾生的活
動現象。
根據《俱舍論》第十卷,中陰身有五個名字,分別是:意生身、求生、食香、中有
、起,這是依據其性質分的。如:依意求生得化身,因而稱“意生身”;又因其經常喜
好尋察當生之處,而名“求生”;依各種喜愛的氣味來維持和營養他們的身體,故名“
食香”;因爲是處於從此生的敗壞到另一生出現之間的過渡期,所以叫“中有”;他能
夠產生生命過程中的另一個身體,而他本身卻是不藉父母等緣,乃自然而生,因此又稱
爲“起”。
有福報的中陰身是以好的香氣爲滋生的食物,無福的中陰身是以惡臭的氣味爲滋生
的食物。凡是中陰身都有神通,能夠見到肉眼所不能見到... 阅读全帖
G**W
发帖数: 1865
1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freeman 进来 有问题问你
看到真空中的无我, 是以五蘊的我去"看"到的.
是以五蘊有,實証非五蘊之空
然後以五蘊有, 轉依非五蘊之空
並不是硬把"五蘊有去"變成"非五蘊之空"
並不是把有覺受的"五蘊",硬拗成無知覺的"非五蘊之空".
五蘊有並不是非五蘊之空性, 但是又不離空性
所以說非一非異
意識觀察而確認,所以以"意識"轉依"非意識"
如何"轉依'?
就在一次次貪瞋痴現行時轉依,
就在一次次歷緣對境中轉依,
在磨难中一样无我才是真无我
需要的時間很長
不是見空當下就能做到
所以就又是
在一次次貪瞋痴現行時轉依,
在一次次歷緣對境中轉依,
所以修行是多生累劫
甚至三大阿僧祈.
t******g
发帖数: 17520
1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转】辨識佛法的準則
朱倍賢 講於2015.12.20
關於真正的佛法具有什麼樣的特質,自古以來就有很多的爭論。不同的論師乃至後來「
大乘」結集出來的經典,以不同的標準,判定甚麼是佛法、甚麼不是佛法。層出迭起的
部派論典和「大乘」經典,彼此互判誰才是「了義」、「不了義」。越是後出的經典,
越是有對較早集出的經典有翻案的優勢——已經流傳開了的、較早集出之經典,畢竟無
法對後起的「重新判教」作回應、反駁。
舉例來說,部派佛教發明了「三法印」、「四法印」、「五法印」等等不同的說法,以
此認證「具有佛法特徵的烙印」。「般若系統」的眾多經典,則一舉推翻前說,判定「
無自性空」為「一實相印」——對終極真理的判定。更後來,以「唯識」為宗的《解深
密經》拍板「識外無境」、「三性」等為佛陀最幽深的教義,自稱是比起較早傳出的「
般若」「無自性空」之說更為殊勝,是為「第三轉之法輪」。而大概目前佛教界最普遍
的講法,就是以「緣起性空」作為判定佛法的「法印」。
然而,遍閱原始經典,全然看不到佛陀以上述的那些方法來判定「法」的真實性。佛陀
從來不以某種哲學立場、對宇宙現象本體的某種認知,來界定佛法。佛陀從來不講:如
果你把宇宙的本質形... 阅读全帖
E******u
发帖数: 3920
17
天台智顗一心具足說之理論意涵
林志欽
真理大學宗教系助理教授
壹、前言
天台宗之立宗大師智顗(A.D.538-597)以其博聞強記,高超之思辨抉擇與綜攝能力[1],
統合當時傳至中國之諸大小乘佛教經典[2],構築成理論周備、層次井然之整體佛教思
想體系。智顗之思想分教、觀二門,即教相理論與觀行實踐兼備而並舉。其中又以圓教
、圓觀之提出最為殊勝。圓教思想由智顗之師慧思(A.D.515-577)所奠基,圓觀(一
心三觀)則源自天台宗二祖慧文禪師。但二者詳細內容之闡述、演發以至周備者,則是
由智顗所完成。依智顗之說,圓教理論由「一念三千」說獲得具體之說明與論立;圓觀
法門則以「一心三觀」為修法之中心。由此一念三千與一心三觀,可以發現二者終歸於
「一心」,由一心(以至於一念、念念)而具足萬法、萬行,成為最圓極、究竟之教理
與觀法,本文乃稱之為「一心具足說」。無論是就教理或觀行兩方面來說,一心具足說
即是智顗思想理論最高處,亦即圓教、圓觀說之核心。本文之目的即在就此一念三千思
想所展現的一心具足義,闡釋其理論意涵,探討其如何在思想上論立,又何以證成。
貳、化法四教說
智顗綜攝佛陀之教[3... 阅读全帖
t******h
发帖数: 177
1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只能依附身心生存的識
焰摩迦的我見
有一次,尊者舍利弗到憍薩羅國的首都舍衛城遊化,住在城南郊外的祇樹給孤獨園

那時,有一位名叫焰摩迦的比丘,起了一個錯誤的念頭,對人說:
「依我理解世尊的說法,解脫的阿羅漢一旦命終後,流轉生死的『我』就斷滅無餘
,一無所有了。」
其他比丘知道焰摩迦比丘這麼說後,都紛紛跑去勸他:
「焰摩迦學友!佛陀不會這樣說,請你不要誣陷世尊、誹謗世尊!你應當趕快拋除
這樣的邪見。」
然而,焰摩迦比丘一直不認為他的想法是錯的,對來勸他的比丘們說:
「諸位尊者,我這樣說才是對的,你們都不對!」
比丘們眼見說服不了焰摩迦比丘,就去向尊者舍利弗求援。
尊者舍利弗瞭解了原委後,找了個空,專程去見焰摩迦比丘。
見了面後,尊者舍利弗首先澄清他的耳聞,當面向焰摩迦比丘問道:
「焰摩迦學友!你曾說:『依我理解世尊的說法,解脫的阿羅漢一旦死了以後,流
轉生死的我就斷滅無餘,一無所有了。』對嗎?」
「確實是這樣,學友!」
「焰摩迦學友!讓我來問你一些問題,你要照你想的回答。
五蘊中的色,是不變的常呢?還是無常?」
「舍利弗學友!是無常。」
「如果是無常的,會生起苦,是苦嗎?」
「是苦。」
「若是無常、苦,那是... 阅读全帖
r****n
发帖数: 8253
1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关于五蕴和五取蕴的讨论
http://bbs.foyuan.net/thread-113372-7-1.html
解悟:
五蕴不=五取蕴你对于它有“取“时,才是“五取蕴”,没有“取“时,才是“五蕴”。
===============================
如觉:
马哈希尊者在这方面和你所说的确实不一样,他说的比你更准确,更清晰,而你是错的
马哈希尊者在书中对五取蕴的定义是
會引生「我見取」或「我所取」的「名、色蘊」,被叫作「取蘊」;不會引起欲取或見
取的,則稱作「蘊」而已,不叫「取蘊」;至於屬於出世間法的名法,即構成「四道、
四果」的受、想、行、識等四名蘊,它們只是「蘊」,不是「取蘊」。
上述一再提及的,屬於世間法的色、受、想、行、識,會激起執著,所以名為「取蘊」
@@@@@@@@@@@@@@@@@@
按照这个定义,通常的名法色法,全部是取蕴,因为它们都可以引发贪爱执取,也是贪
爱执取而造成的结果。同样,贪爱已经完全灭尽的佛和阿罗汉的色身,同样也是色取蕴
,因为他们同样也会引发贪爱执取。
这样就可以解释某篇经文当中,佛说连阿罗汉都要观察五取蕴的无常,苦和无我。如果
认为没有被执取的五蕴不是五取蕴,那...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20
☆─────────────────────────────────────☆
insight007 (insight007) 于 (Wed Oct 10 14:07:20 2012, 美东) 提到:
欢迎大家引用杂阿含和相应部讨论 :)
☆─────────────────────────────────────☆
insight007 (insight007) 于 (Wed Oct 10 14:21:15 2012, 美东) 提到:
杂阿含经65:
佛陀指出禅观是如实观察: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常當修習方便禪思,內寂其心,所以者何?
比丘!常當修習方便禪思,內寂其心,如實觀察。
云何如實觀察?“
那么如实观察的内容呢?
”此是色,此是色集,此是色滅;此是受……想……行……識,此是識集,此是識滅。
云何色集?受、想、行、識集?“
观察五阴的集与灭为如实观察,不是自己在静坐中自己想象,比如不净观,慈心观之类。
那么什么是五阴的集?
”愚癡無聞凡夫於苦、樂、不苦不樂受不如實觀察此受集,受滅,受味,受患,受離;
不如實觀察故,於受樂著生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 阅读全帖
n**********a
发帖数: 438
21
敬錄自《阿毗達磨俱舍論頌講記》 世親論師 造頌 索達吉堪布 譯講
http://www.zhibeifw.com/ssfb/dxb/apdmjslsjj/default.php
http://zhibeifw.com/down/book1/sdj-mf/mf20.pdf
http://zhibeifw.com/down/book1/sdj-mf/mf21.pdf
丁二、特殊隨眠之分類:
此十各七除三見,八種除去二種見,
以見欲苦等漸斷,四種隨眠修所斷,
色無色界除嗔有,如是承許九十八。
集諦與滅諦當中,除三種見以外各有七種煩惱;道諦見斷有八個,其中除開兩
個見,通過見道可使欲界苦集滅道之煩惱逐漸斷除,欲界的貪、嗔、慢、無明屬於修所
斷。上二界的見修所斷均除去嗔心,三界共有九十八個所斷。
特殊隨眠是對應見斷與修斷而分... 阅读全帖
r****n
发帖数: 8253
2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关于五蕴和五取蕴的讨论

取蕴,不是有贪爱的时候是取蕴,没贪爱的时候,就不是取蕴。
取蕴,是指能够引发贪爱执取的五蕴,叫取蕴。
阿罗汉的名色法,都是五取蕴。而不会引发贪爱执取的,只有道心和果心,这是证道时
候的心。
马哈希尊者转法轮讲记
名色二法,是眾生執取的對象,故叫作「取蘊」(upādānak-khandā)。五取蘊即:色
取蘊、受取蘊、想取蘊、行取蘊、識取蘊
一切的眾生只是由這五種取蘊所構成。眾生所執著的身體,只是一堆色法,但他們認為
它是「我」、「我的身體」,「是永恆的」等等。因此,這一堆色法叫作「取蘊」。
n**********a
发帖数: 438
23
http://www.zhibeifw.com/ssfb/dxb/apdmjslsjj/default.php
http://zhibeifw.com/down/book1/sdj-mf/mf20.pdf
http://zhibeifw.com/down/book1/sdj-mf/mf21.pdf
丁二、各見之法相:
我與我所常與斷,無有下劣視為勝,
非因非道視因道,此等即是五種見。
五種見就是指對我與我所執著、對常與斷執著、認為無有前世後世、將下劣視
為殊勝、將非因非道視為因與道。
五種見的本體應如何區分呢?壞聚見就是將自相續剎那生滅之五蘊執著為我,
這是狹義來講;從廣義來講,將一切萬法剎那生滅之形象執為我與我所,即稱為壞聚見
。壞聚見也稱為薩迦耶見,《自釋》中說:“壞故名薩,聚謂迦耶,即是無常和合蘊義
。……此薩迦耶即五取蘊,為遮常一想故立此名。”邊執見,即認為五蘊就是我,並將
其執為常有或斷滅,如... 阅读全帖
H******9
发帖数: 2766
2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转:梦幻观法
http://www.phathoc.net/PrintView.aspx?Language=vi&ID=724401
夢幻觀初探
惠空法師
目次
一、前言
二、大乘三系經論、禪、密典籍對夢幻觀本質的說明
(一)般若中觀系經論對夢幻的詮釋
(二)唯識系經論對夢幻的詮釋
(三)如來藏系經論對夢幻的詮釋
(四)禪宗典籍對夢幻的詮釋
(五)密教典籍對夢幻的詮釋
三、夢幻觀在三系、禪、密典籍中的實際禪觀操作
(一)般若中觀系的夢幻禪觀
(二)唯識系的夢幻禪觀
(三)如來藏系的夢幻禪觀
(四)禪宗典籍中的夢幻禪觀
(五)密法「大手印」中之夢幻禪觀
四、大乘禪法之夢幻觀的比對
五、結論

一、前言
激起我寫這篇《夢幻觀初探》的緣起,最初有二點:一是《金剛經》的偈頌;一是《摩
訶般若波羅蜜經》及《大智度論》的十喻。
在《金剛經》最後的偈頌中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做如是觀
。」為什麼在《金剛經》的結尾,要對一切有為法做如是這般夢幻的觀察?而且強調是
「應做」如是觀呢?我們可以說,這首偈頌所要闡述的意義,在告訴我們──世間的一
切現象都是夢幻的,而這就是我們應該去面對的一個事實!... 阅读全帖
r****n
发帖数: 8253
2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肇论
僧肇提出的這個問題,充滿說明了這位所謂的大乘祖師我見未破,也不知緣起義,更談
不上對於滅諦的正見。
這個問題,其實也是一個非常典型的問題,很多人都會冒出這樣的疑問。
此問題是在我見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其實是個偽問題。
三界輪回當中的眾生,只是生生滅滅的五蘊。而解脫的聖者,無余涅槃后沒有任何五蘊
,涅槃和五蘊表現出完全的排斥性,沒有一點共性,二者就像兩個完全不同的東西。這
對於有我見的人,是無法接受的,甚至認為是不可能的。
還有人會問,這不是在說修到最後,把自己徹底修沒了嗎?(本來只是五蘊,但是最後
卻沒有任何五蘊),這樣的問題還是建立在我見基礎上。
凡夫認為一定要存在一個恒常主體,才能解釋輪回。這個主體被認為是梵,是心,是阿
賴耶。但實際卻根本不存在這些。五蘊和涅槃是完全互斥,它實際只是法的互補的兩面
,兩種完全不同的表現形式構成了完整的整體。
r****n
发帖数: 8253
26
Dogbert 寫到:
雜阿含104經裡,尊者舍利弗為焰摩迦比丘開示的內容其實是有分不同階段的。
一開始尊者舍利弗問焰摩迦比丘,五蘊是無常?苦?非我?(見我.異我.相在不?)
這裡是在破斥常見,也就是告訴焰摩迦比丘,在這裡找不到一個長存不滅的我,這個我
其實不存在。
再來尊者舍利弗問焰摩迦比丘,五蘊是如來?異色有如來?色中有如來?如來中有色?
這裡是在破斥斷見,也就是告訴焰摩迦比丘,你無法在這些地方找到如來,但是如來卻
是真實的存在。
既然如此,焰摩迦比丘怎麼可以因為如此,就說阿羅漢身壞命終無所有?因為五蘊...
等等都不是阿羅漢而阿羅漢又是真實的存在不是嗎?既然如此,五蘊滅了,只是五蘊滅
了,怎麼可以說阿羅漢身壞命終無所有?
尊者舍利弗問焰摩迦比丘兩次不是沒道理的,因為兩個問題是在解答兩種不同類型的疑
問。而這也直接告訴大家,阿羅漢不是五蘊,而這裡的如來也的確是指佛陀十號之一的
如來。
======================================================================
runsun回覆:
北傳雜阿含104經當中的見我.異我.
r****n
发帖数: 8253
2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中華原始佛教會 創會緣起zt

佛陀在證涅槃刹那,是沒有任何五蘊生起的。
你缺乏對五蘊的完整認識,不知道五蘊是相續生滅,更不知道涅槃是沒有任何五蘊。
涅槃和五蘊完全是互斥的,要么是五蘊,要么是涅槃。
r****n
发帖数: 8253
28
僧肇提出的這個問題,充分說明了這位所謂的大乘祖師我見未破,也不知緣起義,更談
不上對於滅諦的正見。
這個問題,其實也是一個非常典型的問題,很多人都會冒出這樣的疑問。
此問題是在我見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其實是個偽問題。
三界輪回當中的眾生,只是生生滅滅的五蘊。而解脫的聖者,無余涅槃后沒有任何五蘊
,涅槃和五蘊表現出完全的排斥性,沒有一點共性,二者就像兩個完全不同的東西。這
對於有我見的人,是無法接受的,甚至認為是不可能的。
還有人會問,這不是在說修到最後,把自己徹底修沒了嗎?(本來只是五蘊,但是最後
卻沒有任何五蘊),這樣的問題還是建立在我見基礎上。
凡夫認為一定要存在一個恒常主體,才能解釋輪回。這個主體被認為是梵,是心,是阿
賴耶。但實際卻根本不存在這些。五蘊和涅槃是完全互斥,它實際只是法的互補的兩面
,兩種完全不同的表現形式構成了完整的整體。
n**********a
发帖数: 438
29
http://www.zhibeifw.com/ssfb/dxb/apdmjslsjj/default.php
乙二、有漏法之別名:
如是有漏法亦稱,近取之蘊及有諍,
痛苦及集與世間,見處以及三有也。
如同有為法有不同的名稱,有漏法也可稱為近取之蘊、有諍、痛苦、集、世間
、見處以及三有。
有漏法的別名分別為七種:“近取之蘊”,有漏法作為因,可以使將來的痛苦
和一切世間的本體現前。可以用草火的比喻來解釋:草是草火的近取因,依靠草而燃燒
出來的火焰,稱為草火;同樣,依靠有漏煩惱而成之蘊,稱為近取之蘊。米滂仁波切《
俱舍論》的講義中除用草火作比喻外,還說到從果的角度也可叫近取蘊,如有果和花的
樹,稱為花果樹,同理,從有漏法中產生蘊,而且將來還會不斷產生,所以叫做近取蘊
;從本體或作用的角度,亦可叫近取蘊,比如國王的下屬,要依賴國王而存活,近取之
蘊同樣依賴有漏法,因此有漏... 阅读全帖
G**W
发帖数: 1865
30
無餘涅槃是「無餘」個甚麼?
一不信有無餘涅槃!二不知無餘涅槃是「無餘」個甚麼?
諾,就優待你一次吧!業種如來藏一題暫歇一回;看清楚,只是一回!
底下兩題就請您好生想想先吧!反正認真算來,兩題本自亦是同一題!
●到底有沒有小乘阿羅漢所證之「無餘涅槃」?
●若沒有,斯則經上所說有誤!然「無餘涅槃」見於經論處處, 非有誤也!
●若有,無餘涅槃的無餘,到底是在「無餘」個甚麼?
經論皆說:無餘者,五蘊十二處十八界一切生滅緣起法,「盡滅無餘」!
●到底有沒有「阿羅漢滅盡五蘊十八界,證無餘涅槃」?
●到底無餘涅槃的無餘,是「無餘」個甚麼?
ps.
●五蘊十八界既然盡滅,為何不是斷滅?( 為何佛教涅槃不同於斷見外道?)
●阿羅漢證無餘涅槃;
無餘涅槃中,五蘊六入十二處十八界一切生滅緣起虛妄法,無餘盡滅!
能生五蘊十八界之如來藏識卻是本自不來不去,不生不滅,如如獨存!
此即大般涅槃經所說「諸行無常 是生滅法! 生滅滅已 寂滅現前!」
亦即小乘雜阿含所說「諸行無常 是生滅法! 生滅滅已 乃名涅槃!」
●小乘阿羅漢須滅盡十八界一切生滅緣起虛妄法,方得證入無餘涅槃!
... 阅读全帖
t******g
发帖数: 17520
3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非大非小——阿姜查
雜阿含第一卷的“五蘊說”全部都有心解脫的說法, 意思就是5蘊是為了心解脫而設置
從來沒有說過5蘊是“人”, 人是五蘊
第二卷 觀察5蘊為什麼能使心解脫,
五蘊無常, 不以“我”的意志為轉移, 所以無我,自然就是苦
也沒有說人就是5蘊, 5蘊就是人
為什麼, 因為5蘊是不是人,直接導致了什麼是人的這個思維,不是應該關心的一個問題
什麼是人, 我是一個怎樣的人, 別人如何評價, 我有時如何評價我自己的
,前世如何等等這些問題都是煩惱的來源
G*******s
发帖数: 4956
3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佛教经典
佛教的聖典是「經」「律」「論」三大典藏,也就是所謂之三藏,本書所集二三六篇經
藏解釋,不僅介紹其出處,且將經典、戒律典論內容逐條介紹其內容使學習佛教理論者
能深入淺出的認知。
本書所指經,就是梵語的義譯記載佛教始祖釋迦牟尼所說的教義,「律」亦是梵語譯音
,是將當年的教團生活規則作為學佛的戒律,論是將佛教教義加以詮譯,因而本書可說
是佛教聖典全集的濃縮。
大藏經(回頂端)
大藏經為漢譯的佛教經典,與東土高僧著作入藏的總稱,簡稱為藏經。又稱為一切經。
一切經的名稱起源於隋朝,它的內容包括佛所說的經典及西方釋氏的著作。現今的大藏
經,又加入中國及日本等高僧的著作。
根據隋書經籍志記戰:梁武帝在華林園中總集釋氏經典共五千四百卷,沙門寶唱撰經目
錄,這是佛經有藏的開始。
唐朝開元年間,沙門智昇著開元釋經目錄二十卷,列五千四十八卷。宋朝有蜀版五千四
十八卷、福州東禪寺版六千四百三十四卷、福州東禪寺版六千四百三十四卷、福州開元
寺版六千一百十七卷、思溪版五千九百十八卷、磧砂版五千八百零二卷。元朝有杭州版
六千零十一卷。明朝有南藏六千三百三十一卷、北藏六千三百六十一卷、武林版六千七
百七十一卷。清朝有...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3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合集] 佛教经典
☆─────────────────────────────────────☆
Godwithus (神与我们同在) 于 (Sun Jul 24 01:37:16 2011, 美东) 提到:
佛教的聖典是「經」「律」「論」三大典藏,也就是所謂之三藏,本書所集二三六篇經
藏解釋,不僅介紹其出處,且將經典、戒律典論內容逐條介紹其內容使學習佛教理論者
能深入淺出的認知。
本書所指經,就是梵語的義譯記載佛教始祖釋迦牟尼所說的教義,「律」亦是梵語譯音
,是將當年的教團生活規則作為學佛的戒律,論是將佛教教義加以詮譯,因而本書可說
是佛教聖典全集的濃縮。
大藏經(回頂端)
大藏經為漢譯的佛教經典,與東土高僧著作入藏的總稱,簡稱為藏經。又稱為一切經。
一切經的名稱起源於隋朝,它的內容包括佛所說的經典及西方釋氏的著作。現今的大藏
經,又加入中國及日本等高僧的著作。
根據隋書經籍志記戰:梁武帝在華林園中總集釋氏經典共五千四百卷,沙門寶唱撰經目
錄,這是佛經有藏的開始。
唐朝開元年間,沙門智昇著開元釋經目錄二十卷,列五千四十八卷。宋朝有蜀版五千四
十八卷、福州東禪寺版六千四百三十四卷、福州東禪寺版... 阅读全帖
G**W
发帖数: 1865
34
《瑜伽師地論》 : 中陰身的開示
中陰身這個名稱,我們從這個名字的意義就知道說,他就是眾生死了以後,還沒有受
新的果報身之前,所受的一個中間的五陰身,叫中陰身。中陰身他的這個法義,他的內
容,我們要來引用《瑜伽師地論》中 彌勒菩薩為我們的開示,來解說這一段。論中這
麼講,彌勒菩薩這麼開示:
【而此中有必具諸根,造惡業者所得中有,如黑羺光或陰闇夜,作善業者所得中有,
如白衣光或晴明夜。又此中有……隨所當生,即彼形類中有而生。】(《瑜伽師地論》
卷一)
我們先來看這一段論文,論文中 彌勒菩薩這麼講,說「中有」就是指這個中陰,因為
這個中陰身是這一生死後,下一生這個果報身之前的這個五陰身。而「有」的意思就是
三界有,所以稱為中有。這個中陰身他是具足諸根的,也就是說他是具足眼、耳、鼻、
舌、身、意這六根都具足的。這個造作惡業者,他所得的中陰身,他是好像這個黑色的
羊一樣這麼陰暗;那麼作善業者所得中陰身呢,就好像穿了白衣的這樣的亮,這樣一個
亮的亮度的情況。那麼告訴我們說這個中有,也就是這個中陰身呢,他是隨著這個有情
,到底他是屬於下一個果報是屬於哪一類的,下一個果報是屬於哪一類的情況之下,他
... 阅读全帖
i********7
发帖数: 808
35
相对南传的相应部,也有共说,真让人吃惊,看来南传的修行者可能真的不太读经,特
别是相应部:
蕴相应5经:
比丘知五阴的集与灭
”比丘們!得定的比丘如實了知,如實了知什麼呢?色的集起與滅沒,受的集起與滅沒
,想的集起與滅沒,行的集起與滅沒,識的集起與滅沒。“
那么什么才是五阴的集与灭?
”而,比丘們!什麼是色的集起?什麼是受的集起?什麼是想的集起?什麼是行的集起
?什麼是識的集起?
比丘們!這裡,比丘歡喜、歡迎、持續固持;歡喜、歡迎、持續固持什麼呢?歡喜
、歡迎、持續固持色;當歡喜、歡迎、持續固持那個色時,則生起歡喜;凡在色上歡喜
者,則是取;以其取為緣而有有;以有為緣而有生;以生為緣而有老、死、愁、悲、苦
、憂、絕望生起,這樣是這整個苦蘊的集。
受……(中略)……想……行……歡喜、歡迎、持續固持識;當歡喜、歡迎、持續固持
那個識時,則生起歡喜;凡在識上歡喜者,則是取;以其取為緣而有有;以有為緣而有
生;以生為緣而有老、死、愁、悲、苦、憂、絕望生起,這樣是這整個苦蘊的集。
比丘們!這是色的集起,這是受的集起,這是想的集起,這是行的集起,這是識的
集起。”
那么什么是五阴的灭?
而,比丘們... 阅读全帖
a**u
发帖数: 8107
3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合集] 别和人争论修行
☆─────────────────────────────────────☆
Yisu (yisnotme) 于 (Mon Aug 9 10:13:55 2010, 美东) 提到:
阿姜查
有些修行人喜欢争论禅法、戒律与止观,别和他们争辩,我从不和人争辩。我做我了解
的修行,别人相信什么是他们的事,不要大惊小怪。我照自己的方式修行,如果你们有
兴趣,也可以尝试,我无法强迫你们。如果你们感到好奇,就得自己去寻找答案,否则
争论将没完没了:止与观、专注于腹部的起伏、念佛,(Buddh)、念法.(Dhammo)……
每个人都疯了,讨论与争辩什么才是正确的修行,什么才是最好的方式……真的是太过
份了。但是有些人却乐此不疲,只要到了修行的时候,他们就喜欢发问。对于鸡毛蒜皮
的事,他们也有问不完的问题。他们喜欢尝试每一种他们听过的禅法,片刻也不得闲,
就妤像底下有一把火在烧一样,一把他们自己点燃的火。
我们告诉他们:[坐下来禅修,你们就能把心安定下来,」修定能够让心平静,这听起
来似乎不错,所以他们就试了。他们以为只要坐下来,就能入定。他们坐下来并且尝试
将心固定,不过它却动(上汤下... 阅读全帖
a**u
发帖数: 8107
37
☆─────────────────────────────────────☆
UTFan (UTFan) 于 (Tue Aug 3 19:16:23 2010, 美东) 提到:
是为了思辨?智慧?宁静?解脱/升入高等星宿?
☆─────────────────────────────────────☆
purdueguy (深信因果 往生净土) 于 (Tue Aug 3 20:58:11 2010, 美东) 提到:
离苦得乐,解脱轮回之苦,得大自在
☆─────────────────────────────────────☆
runsun (runsun) 于 (Wed Aug 4 00:06:01 2010, 美东) 提到:

苦滅,或者說熄滅輪回。
不是和梵合一,不是成為至尊主的僕人,不是到上帝管理的天堂,所謂的梵,至尊主,上帝,都是人類想像和無明的產物。
涅槃的寂靜,不是世人想像的所謂平靜,此寂靜表現為沒有任何貪嗔癡,沒有任何的五
蘊,即沒有任何我們感知的物質和精神現象。對於凡夫來說,難以想像。
☆─────────────────────... 阅读全帖
G**W
发帖数: 1865
38
"《攝大乘論釋》卷3:「釋曰:『如世尊言:【識緣名色】,此中名者,非色、四蘊;
色者即是羯羅藍性.
如同 世尊所說,識緣名色當中的「名」,並不是色法,而是五蘊中,色蘊以外的其餘
四蘊:受、想、行、識;識緣名色的「色」就是羯羅藍(受精卵);「名」與「色」皆
以『識』為出生的因緣;而且『名』與『色』都是依此『識』才能剎那剎那相續運轉而
增長.
識緣名色當中的「名」,並不是色法,而是五蘊中,色蘊以外的其餘四蘊:受、想、行
、識。"
Y**u
发帖数: 5466
39
☆─────────────────────────────────────☆
insight007 (insight007) 于 (Wed Oct 3 11:30:31 2012, 美东) 提到:
帕奥禅师答:在缘起法当中,佛陀教导说“识缘名色,名色缘识”。‘识缘名色’意谓
:由于识生起,所以名色生起。
:这里的‘识’,是指心。‘名’,是指心所。‘色’,只是指心生色法而言。
:由于心生起,所以心所生起;由于心生起,所以心生色法生起。因此佛陀说:“由于识
:生起,所以名色生起。”(识缘名色)
这段是禅师自己的理解,大概是根据论来说的,但是如果他能从经文来解释就很有看头。
而且从这段看,基本上说色法是由心生起,很像唯识的理论。
而心如何生起?没有交代。(下一段写识/心如何生起,但是下一段的识,他已经给了
另外的定义,说的是不同的事情,不能用来解释,这一段的心如何生起。)(显然他自
己不知道这是一个问题,因为下一段的识是另外的事情,这一段的识就会变无因生)
然而经文里面芦的譬喻就是要说明,没有办法说是先有识再有名色,或者先有名色才有识
那个比喻的重点就在这里。
:当你能照见心生... 阅读全帖
r****n
发帖数: 8253
4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关于五蕴和五取蕴的讨论
解悟
會引生「我見取」或「我所取」的「名、色蘊」,被叫作「取蘊」;不會引起欲取或見
取的,則稱作「蘊」而已,不叫「取蘊」;至於屬於出世間法的名法,即構成「四道、
四果」的受、想、行、識等四名蘊,它們只是「蘊」,不是「取蘊」------这是马哈西
的理解。
对于「蘊」的贪爱,是「取蘊」---------这是我根据杂阿含第58经和相应部s22.82得
到的结论。
看到不同了吗?
根据这个不同,我们的方法就不同,你们是要灭(會引生「我見取」或「我所取」的)
「名、色蘊」,而我是要灭对于「蘊」的贪爱。
t******g
发帖数: 17520
4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生死轮回是没有“主体”的
無我與輪迴

莊春江
輪迴與業,在印度的文明中,是自《奧義書》以來,詮釋生命現象的兩個重要觀念(真
心梵我論、業感輪迴說)之一,這是說:「生命在無限的相續中,依自己的行為,創造
自己未來的身分。」這樣的觀念,不但成為印度傳統文化的一部份,而且為佛陀(佛教
)原則上所接受,並且隨著佛教的傳播,深遠地影響著現代的許多人,印順導師在其《
印度佛教思想史》中,稱之為「業感的輪迴說」。
我,在印度《奧義書》的思想裡,有「第一人稱單數代名詞」、「常識的分別我見」、
「哲學的、宗教的分別我見」、「俱生的我見」、「俱生的我慢」等多重含義,但在中
文的翻譯上,都同樣地翻譯成為我,這是中文上比較不容易清楚表達的。如果簡要地歸
納,可以理解為兩層意思:代名詞的「我」,與哲理上的「真我」。而真我,即含有實
在的、常住的、獨存的內涵。佛法所主張的無我,主要的,是在否定此真我的存在,不
管是早先佛陀時代所常說的... 阅读全帖
J****0
发帖数: 2400
42
来自主题: paladin版 - 东方云梦谭35
東方雲夢譚三五集
第一章 暗絕潛伏?青龍反噬
孫武的年紀不大,出江湖的時間也不算長,但見過的大場面可真是不少,這
段時間裡走南闖北,從慈航靜殿到域外,又是推王打怪,又是祕境探險,他所經
歷過的種種險難,比很多人一輩子累積起來還要多。
在這些大小戰役中,並不乏強弱懸殊的情形,每一次孫武也都是打起精神,
充份運用手上的各種資源,堅持地撐到最後,然而,從以前到現在,從來也沒有
哪一次,孫武在陣前感到如此絕望,強烈地知道這一仗注定沒有任何希望。
放眼看去,四面八方都是密密麻麻的阿默茲狼,這些不久前還躺倒地上,看
似死屍一具的生物兵器,如今已經甦醒,在河圖、大地神戟兩件超級法寶的改造
之下,戰力大增,更吞噬同族血肉,徹底完成蛻變,幾乎可以說進化到另一層次
,更兇更猛地攻擊過來。
之前一輪苦戰,龜茲王城內軍民一心,竭盡全力,甚至可以說用盡所有資源
,把一切能打出手的籌碼都耗光,好不容易才苦苦支撐至今,現在魔狼群完成了
進化,實力倍增地攻來,已是山窮水盡的龜茲如何能敵?更何況,即使魔狼未有
蛻變,近兩萬頭瘋狂的魔狼,如此龐大的數字,莫說傾龜茲舉國之力,哪怕是集
合域外各部族的所有兵力,也無法與之抗衡... 阅读全帖
t*n
发帖数: 14458
43
来自主题: paladin版 - 东方云梦谭35
这个离结局还有多远?

東方雲夢譚三五集
第一章 暗絕潛伏?青龍反噬
孫武的年紀不大,出江湖的時間也不算長,但見過的大場面可真是不少,這
段時間裡走南闖北,從慈航靜殿到域外,又是推王打怪,又是祕境探險,他所經
歷過的種種險難,比很多人一輩子累積起來還要多。
在這些大小戰役中,並不乏強弱懸殊的情形,每一次孫武也都是打起精神,
充份運用手上的各種資源,堅持地撐到最後,然而,從以前到現在,從來也沒有
哪一次,孫武在陣前感到如此絕望,強烈地知道這一仗注定沒有任何希望。
放眼看去,四面八方都是密密麻麻的阿默茲狼,這些不久前還躺倒地上,看
似死屍一具的生物兵器,如今已經甦醒,在河圖、大地神戟兩件超級法寶的改造
之下,戰力大增,更吞噬同族血肉,徹底完成蛻變,幾乎可以說進化到另一層次
,更兇更猛地攻擊過來。
之前一輪苦戰,龜茲王城內軍民一心,竭盡全力,甚至可以說用盡所有資源
,把一切能打出手的籌碼都耗光,好不容易才苦苦支撐至今,現在魔狼群完成了
進化,實力倍增地攻來,已是山窮水盡的龜茲如何能敵?更何況,即使魔狼未有
蛻變,近兩萬頭瘋狂的魔狼,如此龐大的數字,莫說傾龜茲舉國之力,哪怕是集
合域外各部族的... 阅读全帖
a*******e
发帖数: 100
4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不应靠自我暗示而对五蕴厌离
经文:「若五蘊於眾生不為患者,彼諸眾生不應厭五蘊;以五蘊為眾生患故,彼諸眾生
則厭於五蘊。」。
这句经文的意思是,如果五蕴对于众生不为患的话,那么众生不应该对五蕴厌离;因为
五蕴对众生有患,所以众生要对五蕴生厌。
用白话举例子:如果吸烟无害,那么大家不应该戒烟;因为吸烟有害,所以大家要戒烟。
这跟自我暗示有什么关系?
r****n
发帖数: 8253
45
主題
1。無余涅槃是五蘊滅盡不起,不再有五蘊
2。阿羅漢在有色身的時候,還沒有完全的苦滅,只有色身滅后,才是完全的苦滅
3。涅槃不是日常生活狀況下沒有貪嗔癡的狀況,而是可以作為所緣的究竟真實法
4。經典的“如來是五蘊,在五蘊中“,當中的如來指的是一個如來如去的生死輪回主
體,而不是佛陀本人,這句話是比丘的我見。
。。。。。。。。。。。。。。。
我是正方
討論網址:
http://www.oba.org.tw/modules.php?name=Forums&file=viewtopic&t=2200
我在後面的討論當中加入,目前已經被鎖定
http://www.oba.org.tw/modules.php?name=Forums&file=viewtopic&t=2209
還在討論
我以後會更多在這個論壇,不過現在看來,那裡可能隨時把我給封了。版主還是很霸道的。
r****n
发帖数: 8253
4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中華原始佛教會 創會緣起zt

是指沒有任何的五蘊,即涅槃本身。
所有的究竟法,除了五蘊,就只有非五蘊的涅槃了。
要么五蘊,要么涅槃,不存在中間態
t****d
发帖数: 58
4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中華原始佛教會 創會緣起zt

以下是你上一次的话,你看看和这次是不是自相矛盾。
你说“要么五蕴,要么涅槃,不存在中间状态”。
你的嘴反来复去的。让人感到你混乱不堪。
还正而八经给人讲不受后有是什么意思。哈哈好为人师啊。自己懵懂,还要装懂。
发信人: runsun (runsun), 信区: Wisdom
标 题: Re: 中華原始佛教會 創會緣起zt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Mon Aug 9 04:42:52 2010, 美东)
是指沒有任何的五蘊,即涅槃本身。
所有的究竟法,除了五蘊,就只有非五蘊的涅槃了。
要么五蘊,要么涅槃,不存在中間態
r****n
发帖数: 8253
48
以下这段是多寶講寺的智敏上師的开示,其中提到了中观应成派认为二乘人也证法空,
大小乘主要区别是菩提心,而不是是否证法空
说小乘没有证法空,实在是很奇怪的一件事情,因为如果认为五蕴诸法有自性,此连我
见都未除,怎么可能证阿罗汉
这应该是个千年冤案。
==========================
人空與法空
那麽這裏我們看一看,固然我們說,流轉生死是五個蘊在裏面流轉,沒有“我”,但是
五蘊它是不是就是這麽固定有的呢?“無明”倒推上去,“老死”怎麽來的?由“生”
來的,“生”怎麽來的?由“有”來的,還是一個緣起一個。那麽你如果初步悟到這個
“我”是沒有的,再深入下去的話,那這十二支本身也是因緣和合起的,也是沒有自性
的,那麽一個人空法空都可以證到。所以說,在我們說根本教,有的人,尤其漢地,總
是把《阿含經》說是小乘,只能證人空,不能證法空——很明顯,流轉生死是五蘊,沒
有我,對了,五蘊是有的,“我”沒有,那麽你人空證到了,法空證不到。到底是不是
這樣子呢?如果我們深入地——但是人有鈍根有利根,可能利根的人,還可以深入一步
。既然這個十二支都是……
(4A開始)從人空直接又可以悟入法空
t******g
发帖数: 17520
4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轉】非我(上篇)
非我(上篇)
Posted on 2016 年 05 月 03 日 by 學文
(朱倍賢老師開示於2016年3月20日)
現在有很多普遍地對於「非我」(anātta/anātman)此一話題的誤解。此篇分上下兩部
分講述「非我」的觀念。
佛陀講「非我」的動機是為了長夜安樂之道,不是在描述實相或本體論
佛陀在講「非我」這個議題時,起始動機和用意不是在探索所謂的實相,或探索宇宙人
生最高、最終的本體論上的真理。與其去討論本體上終究的本質是什麼,到底是人性本
惡、還是人性本善,到底是性空、唯識,不如去討論,行為與痛苦間的關係。這就是回
歸到佛法最原始的「業力」的學說。不斷地看到在起心動念、活動方式的層面上,什麼
才是有幫助的。
所以,當佛陀講「我」或「非我」的議題時,不是在講一個東西「存在」、「不存在」
。他討論的「我」與「非我」,基本上是兩種不同的活動模式。原始佛經裡,很多時候
佛陀在講「我」時,用的是很特殊的表達法:“I-making”、“mine-making”。意思
就是「架構自我、架構我所」的活動。同樣地,「非我」是某種對待事物的態度和活動
方式。
「自我」的其中一種活動方式,就是...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5466
50
☆─────────────────────────────────────☆
GWZW (GWZW) 于 (Thu May 3 17:39:31 2012, 美东) 提到:
轉貼,
涅盘中是什么境界 ?
末学看过很多人阐述过涅盘, 最常看到的说法就是 : 『涅盘就是无贪, 无瞋, 无痴的
快乐又殊胜境界, 清凉无烦恼, 我们修行, 打坐就是最终进入这个境界』. 但是这其实
是个大误解, 我们从很多经教上都可以看出, 这里引述了”阿毗达摩论",如果不嫌烦琐
而对此题且有兴趣的同修, 不妨探讨一下, 看看佛法所述的涅盘到底是指什么 ?
『阿毗达摩论"的究竟法中的见地 :
虽然究竟法是实际上存在的实质,但由于它们非常微细深奥,所以缺乏训练的人无法觉
知它们。这种人无法知见究竟法,因为他们的心受到把究竟法包装成世俗现象的概念所
蒙蔽。唯有在运用如理作意(yoniso manasikara)之下,人们才能超越概念,直取究
竟法为其智的目标。如是究竟法被形容为属于究竟智范围里的目标。[1]
共有四:在经教里,佛陀一般上把有情或人分析为五种究竟法,即:色、受、想、行、
识五蕴(pabc... 阅读全帖
1 2 3 4 5 6 7 下页 末页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