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n 发帖数: 8253 | 1
尔时。世尊默然可之。时差摩比丘尼及五百比丘尼见世尊默然可之。前礼佛足。绕三匝
便退而去。还诣本房。时。大爱道闭讲堂门。击干椎。于露地敷坐具。腾在虚空。于虚
空中坐卧经行。或出火焰。身下出烟。身上出火。身下出水。身上出烟。举身放焰。举
身放烟。左胁出水。右胁出火。右胁出水。左胁出烟。前出火。后出水。前出水。后出
火。举身出火。举身出水。尔时。大爱道作若干变化。还在本座。结加趺坐。正身正意
。系念在前。而入初禅。从初禅起而入二禅。从第二禅起而入第三禅。从三禅起入第四
禅。从第四禅起入空处。从空处起入识处。从识处起入不用处。从不用处起入有想无想
处。从有想无想处起入想知灭。从想知灭起还入有想无想处。从有想无想起入不用处。
从不用处起还入识处。从识处起还入空处。从空处起还入第四禅。从第四禅起还入三禅
。从三禅起入二禅中。从二禅起还入初禅。从初禅起入二禅。从二禅起还入三禅。从三
禅起还入四禅。已入四禅便取灭度。尔时。天地大动。东踊西没。西踊东没。四边都踊
中央没。又四面凉风起。诸天在空作倡伎乐。欲界诸天涕零悲泣。犹如春月天降甘雨。
神妙之天杂碎优钵华香。又杂碎栴檀而散其上。尔时。差摩比丘尼.优... 阅读全帖 |
|
Y**u 发帖数: 5466 | 2 乌巴庆
毗婆舍那的最初目标是启发自身内的「活化无常」
──完全经验到真正无常,
即身心连续体很快融化,
像「掉落在湖面的雨水」,
在那时,心灵产生净化力──
或感受内在自我的无常,
最终希望能达到内、外宁静和平衡的状态,
个人全神贯注于身内无常时,
即可达成此一目标。
根据字典上意义,佛教不是个宗教,因为它不像其它所有宗教,有一中心的上帝。严格
说来,佛教是
结合身体和心灵道德规范的一套哲学体系。它的目的在于灭绝痛苦和死亡。
佛陀第一次说法的四圣谛,奠定本哲学体系。事实上,前三个圣谛阐明佛陀的哲学,而
第四个圣谛(八
正道,是道德兼哲学的一套规范)则作为达成目的的方法。这第一次说法,系对憍陈如
(Ko&n&da^n^na)
领导的五苦行者,他们是佛陀早期求道的同修。憍陈如是佛陀第一个完全证悟的弟子。
现在我们谈到四圣谛,它们是:
一、苦谛
二、集谛:苦之生起或苦之根源
三、灭谛:苦之止息
四、道谛:导致苦之止息的途径
要完全了解佛陀哲学的基本概念,需要明白苦谛。为了说明苦谛,佛陀从两个不同的角
度来探讨这问
题。
首先,利用推论过程。佛陀让弟子了解,人生是苦难,人生是痛苦的,生是痛苦,... 阅读全帖 |
|
S**U 发帖数: 7025 | 3 证果是否需要至少初禅,这是纯(内)观系统必须回答的问题,当代大德也曾探讨「无初禅也能证果」,是否有经论上的依据。阿含说八正道的正定,只列举四
禅,所以阿含经的直接证据是没有的。南北传的论师,都有支持的论述。须深经的解释,对此问题就很关键。
依<相应部12相应70经>,慧解脱只是没有神通与无色定,四禅还是可能有的,无法依此经成立「无初禅也能证果」。<杂阿含347经>,慧解脱是初禅都没有,可以支持「无初禅也能证果」。
开印法师曾经从另一经典来源,<法句经>的偈∶「无禅不智,无智不禅,道从禅智,得至涅盘」南北传论师的解释,来解释此一问题。
http://www1.mitbbs.com/clubarticle_t/ariya_sacca/13853.html
总结起来,「无初禅也能证果」,此一论点,在原始佛经的直接证据不足,而在北传或南传论师,都说得通,虽然解释不完全一样。
佛法的论点是能以证果来检验的,这与神教不同。原始佛经的直接证据不足是一个缺憾,但是阿罗汉们的再次结集佛经,也是一个可能的解决方法。 |
|
c***h 发帖数: 2262 | 4
无初禅也能证果」,是否有经论上的依据。阿含说八正道的正定,只列举四
释,对此问题就很关键。
依此经成立「无初禅也能证果」。<杂阿含347经>,慧解脱是初禅都没有,可以支持
「无初禅也能证果」。
,得至涅盘」南北传论师的解释,来解释此一问题。
或南传论师,都说得通,虽然解释不完全一样。
憾,但是阿罗汉们的再次结集佛经,也是一个可能的解决方法。
感谢法友提供南北传更广泛的情资,
目前可以确定的是,慧解脱没有神通与无色定。
慧解脱虽然依经典证据,没有初禅~四禅(北传杂阿含),也可能有(相应阿含)。
我个人从修行角度看,倾向于有初禅~四禅。
因为,1初禅没那么难 2若无禅定,很难内观较细的识行想。
不过只是”倾向”,没有定论。 |
|
Y**u 发帖数: 5466 | 5 ☆─────────────────────────────────────☆
runsun (runsun) 于 (Sun Aug 21 04:22:03 2011, 美东) 提到:
附件的图,是一个简单的佛法关于五蕴生灭的一个演示,如果能真正理解这个图,那么
起码无我,无常,以及五蕴生灭以及轮回的核心问题,就会全部了解,也会知道为什么
要修四念住,以及禅那应该怎么修。这是佛法核心原理的部分。是佛法对身心现象的洞见。
尽管看起来似乎很简单,但真正能够理解它的,非常稀少。
这个图如果做成动画,会更直观一些。
☆─────────────────────────────────────☆
runsun (runsun) 于 (Sun Aug 21 04:46:55 2011, 美东) 提到:
简单的注解一下上面的图。
上部的蓝色的圆,代表的是每个刹那的被观察对象,这个被观察对象,可以是任何的色
法,比如苹果,房子,山河大地,也可以是任何的名法,即意识现象,比如自我的感觉
,痛苦,快乐,种种意识状态。这些都是被观察者,佛法称为所缘。这些所缘,可以是
任何的五蕴,包括自我...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6 首先介绍“狂禅”,狂禅有两种:一种是有悟的狂禅,一种是没有悟的狂禅。什么
是悟呢?悟就是要证悟我们的本心——真如,也就是第八识,第八识又称为阿赖耶识,
祂就是如来藏。如来藏就是如来宝藏的所在,也可以说是如来功德智慧所藏身的地方;
祂也是法界的实相,也是第一义。第一义就是第一因,为什么会有我们的五阴、身心出
现在这一个世间?为什么会有世界、山河大地?这都是因为有如来藏,因此祂就是大乘
佛法精神的所在,所以证悟就是要悟如来藏。
可是证悟有浅有深,依证悟的般若实相智慧来说,可以分为总相智、别相智、道种
智和一切种智的差别;所以不是证悟如来藏以后,就马上能够断尽一切烦恼,马上就能
够成就佛道,而是要悟后起修。悟后要修什么呢?悟后要修六度波罗蜜,也就是悟后要
依止如来藏来修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和般若,依止如来藏来修这六度,断除
一切烦恼;经过菩萨道的十住位、十行位、十回向位、十地、等觉、妙觉位,才可以成
就佛道。所以根据每一个人往世福德、智慧修证的差异,这一世证悟就会有深有浅不同
的差别;有人证悟是七住位,有人证悟是十回向位,有人证悟是十行位或是十住位,乃
至有人证悟就可以进入初... 阅读全帖 |
|
n***e 发帖数: 146 | 7 【 以下文字转载自 Wisdom 讨论区 】
发信人: WaiChi (WaiChi), 信区: Wisdom
标 题: Re: 自我观察的重要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Mon Feb 16 18:27:32 2009)
又另外进行 "初禅" 置心一处, 也当然自有其初禅之次第.
从浅到深, 简毕而言, 你能专心于一, 而不受其它他影响故离了所
择失了专一, 就已是达到了初禅, 就已是此心只面向一境, 故心一
境性. 深的, 及完全达尽初禅的, 就是 "入了" 初禅, 你不止不会受
其它影响, 还进一步是完全无知无觉的忘去其它.
一个行者, 在置心一处, "知其它" 但又 "持续不受" 其它他影响而
不离所择的专一, 这就已是 "初禅", 已达 "置心一处", 心其特性是
向一境(心向), 而心一境性.
如一个行者, 在置心一处,"持续不受" 其它他影响之外, 还完全无
知无觉的忘却了其它, 这是 "入" 了 "初禅", 已完全 "入" 了 "置心
一处" 的那一, 而 "入" 了心一境性.
所以, 那些只懂念书为是者, 将某些行者善意的分释, 提醒行者如
"入" 了初禅, |
|
d******y 发帖数: 3668 | 8 发信人: WaiChi (WaiChi), 信区: Wisdom
标 题: Re: 自我观察的重要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Mon Feb 16 17:46:46 2009)
又另外进行 "初禅" 置心一处, 也当然自有其初禅之次第.
从浅到深, 简毕而言, 你能专心于一, 而不受其它他影响故离了所
择失了专一, 就已是达到了初禅, 就已是此心只面向一境, 而心一
境性. 深的, 及完全达尽初禅的, 就是你不止不受其它他影响而离
了所择的专一, 还进一步是完全无知无觉的忘去其它.
一个行者, 在置心一处, "知其它" 但又 "持续不受" 其它他影响而
离了所择的专一, 这就已是 "初禅", 已达 "置心一处", 已 "心向" 一
境而心一境性.
如一个行者, 在置心一处,"持续不受" 其它他影响而完全无知无觉
的忘却了其它, 这是 "入" 了 "初禅", 已完全 "置心一处", 而 "入" 了
心一境性.
所以, 那些只懂念书为是者, 将某些行者善意的分释, 提醒行者如
"入" 了初禅, 则无法从当中见解脱道的此醒行, 乱念书望文生义,
歪曲成了是说, 有 "初禅" 就会于那 |
|
S**U 发帖数: 7025 | 9 清净道论 第十三 说神通品
(四)宿住随念智的所缘
宿住智是依于小、大、无量、道、过去、内、外、不可说所缘的八所缘而进行的。
怎样(进行)呢?(1)这宿住智随念于欲界的五蕴之时,是它的「小所缘」。(2)
随念于色界无色界的诸蕴之时,是它的「大所缘」。(3)随念于过去的自己的和他人
的修道及证果之时,是它的「无量所缘」。(4)仅随念于修道之时,是它的「道所缘
」。(5)依此宿命智决定的是它的「过去所缘」。
这里虽然他心智及随业趣智也有过去所缘,可是他心智只能以七日以内的过去心为
所缘,而且这他心智亦不知其它诸蕴(色受想行)及与(五)蕴相关的(名姓等);又
(前面所说的他心智的道所缘)因为是与道相应的心为所缘,故以绮绮的文词而说道所
缘。其次随业趣智亦只以过去的思(即业)为它的缘。然而宿住智则没有任何过去的诸
蕴及与诸蕴相关的(名姓等)不是它的所缘的;而它对于过去的蕴及与蕴有关的诸法,
正如一切智一样。当知这是它们(他心智,随业趣智,宿住宿)的差别。上面是义疏的
说法。
可是《发趣论》则说∶「善蕴是神变智、他心智、宿命随念智、随业趣智及未来分
智的所缘」,所以其它的四蕴也是他心智及随业趣智... 阅读全帖 |
|
O*********9 发帖数: 552 | 10 禅净密互融互通的修法
学佛互相毁谤,不知不觉中就造了业。学净的人不知道密宗,就瞎说密宗是鬼神教
,只有净土最好。我曾经在东北听过XX大师说密宗最不好。他是一位很了不起的大师,
我听后问他:“你修净土,是不是念密咒?念大悲咒?念往生咒?念十小咒?”他答:
“是啊!”我说这些咒不是密咒吗?您自己离不开密宗,毁谤佛法有罪啊!即便是律宗
弘一大师,也曾说过密宗是鬼神教,后来他看了密宗全文,才知道密宗这么完美,从浅
入深,从小到大,和禅宗无二无别,才知道自己错了,写了一篇忏悔文收录在文集里。
谈密 密宗修持次第
这些都是不知道密宗而信口瞎说,只知道自己,不知道别人,信口瞎说。密宗是鬼
神教吗?密宗一开始,免不了有一点鬼神的意味,那是因为西藏人根器差,他们要有点
神秘、有点感应,要想神秘就得靠鬼神快些,学佛法就慢。密宗修到后面与鬼神就不相
干了,密宗讲九乘次第,讲九步法。初讲外三乘,也就是先学显教、学小乘、学佛乘、
学菩萨乘。这些教理都要通达后,才修内三乘。内三乘是实际修行,教理通了再修密法
。这个法教怎么消业障、除灾、治病、发财等。发财便是财神法,财神就是鬼神,所以
是有鬼神法,不是没有。但这是... 阅读全帖 |
|
r**m 发帖数: 1825 | 11 有啊,初果是一个名字而已,有修行人没有学过什么理论,虽然证到了,但并不知道这
就是初果。
蒂帕嬷弟子的故事 - 只要两三天
Daw Than Myint 讲述
每天晚上我都带我母亲去寺院,有一天我遇到一位缅甸女士告诉我她带着年幼的孩子在
家里修行。白天她要干活,晚上孩子睡了后她就禅修。两个月内她就证到了初果。
所以我全职教书和同时进修硕士课程的时候就以此为榜样。我早晨四点起床,禅坐到五
点半,去学校待到下午三点半,接着我带我母亲去寺院,然后做作业直到晚上九点。之
后我带着我的狗做行禅一小时,再坐禅一小时直到十一点上床就寝。
同时,在坐公车时,在课堂上,无论何处,我都修习标名作观(心中对每一个感官经验
都标识),两到三周之后,慕宁达(Munindra)让我休 假去禅修。我告诉他根本不可能
从学校请假,他说:“那好,两三天也行。”。于是我就在周四到周日去那儿。由于时
间不多,我决定周四整晚不睡,一直禅坐到周 五。
周五晚上一点左右,我发现有件事“不对劲”。早晨我告诉了母亲和蒂帕嬷所发生的奇
怪事情。她们笑了起来,笑个不停。接着她们告诉我这就是初果,她们非常为我高兴。
===========... 阅读全帖 |
|
G**W 发帖数: 1865 | 12 我们要来说明无想定与灭尽定的差异。这个如果不弄清楚,对于俱解脱涅盘的邪见就无
法消除。
灭尽定里面和无想定里面都没有见闻觉知,这两个定有何差别呢?
这可是大学问喔!我们睡着无梦时并不是定境,因为末那识不安住,虽然我们自己完全
没有觉知,可是那个处处做主、时时做主、分秒剎那做主的你--末那识,并不安分;祂
不断的在攀缘外面的色声香味触,因为这色声香味触会产生法尘让祂接触到。
在无想定中虽然没有意识,跟睡着无事好像一样,但其实不同、因为在『无想定中末那
识类似在定中安住--由伏我见故』,暂时不起前六识之见闻知觉性。这个诸位可能不懂
,因为这个要有禅定的证量才能了解。无想定中,前六识断了,所以没有觉知,息脉都
停了,末那识是安住而不动不攀缘的,外面有色声香味触法进来,他照样安住;但因为
他的身见烦恼没有断尽、种子流注的关系,突然间就使他一念心动,那个烦恼究竟是什
么意思?
祂自己也不知道;突然间一念心动就退回四禅,起了意识,知道自己在四禅中安住,虽
然没有任何的语言文字。以上是无想定与睡着无梦的差别。
接下来说明无想定和灭尽定的不同:无想定中前六识灭了,但末那识(就是做主的你)还
有五遍行的... 阅读全帖 |
|
S**U 发帖数: 7025 | 13 http://www.unjinkr.url.tw/z_1.htm
一、前言∶
近日,有同修告知,在网上读到消息,略谓∶现代禅前同修张志成师兄,为「现代禅网
站」在1999年12月14日署名「张志成」写的覆网友吕居士之文章〈现代禅对正觉同修会
萧平实老师的基本看法〉一文,向他现在随学的萧平实先生当面表示忏悔;这一消息来
源并且提到该文是「他人借张志成的名义发表」(原文是「被人藉其名义著文评论平实
导师」)的,又说张志成的忏悔乃是经过长久的袅盂P反覆的思考而自觉前非的。(资料
原出处∶「迈向正觉佛法论坛/《正觉电子报》第57期/《我的菩提路》第二辑即将出
版」,网址∶http://www.mxzjnet.org/bbs/viewthread.php?tid=2607&extra=page%3D1)
听到这样的讲法,心里首先浮现的是觉得此中的逻辑颇为怪异。因为如果那篇文章真的
不是张师兄所写的,那么他何必为此向其新师父道歉呢?如果该文并非张志成原来的看
法,那么他又何必经过长期的袅版M反省才能形成其新的结论呢?如果张师兄原来就是
那样想的,那么他何必撇清关系,说那篇文章是别人借他的名字发表... 阅读全帖 |
|
i*******e 发帖数: 50 | 14 阿赖耶识与修行
——摘自《自在之行——佛法正道论》(华夏出版社,2010年)
作为心体的第八阿赖耶识,在《阿含经》中已见提到。如唐译《本事经》 卷三、卷六
佛说“害阿赖耶”、“灭阿赖耶”;《增一阿含经﹒如来出现四德经》中佛说世间众生
爱、乐、欣、熹阿赖耶。此阿赖耶,释为着落处、依处、窟宅、家、藏,指被末那识执
为内在自我的深层心识或心体。
到部派佛学,对深层心识的探讨,成为重大理论问题之一,建立了“细意识”、“有分
心”、“根本识”、“一味蕴”、“穷生死蕴”、“果报识”、“实法我”、“胜义补
特伽罗”、“异熟果识”、“根本蕴”、“非即蕴非离蕴补特伽罗”等深层心识,以解
释仅用六识说难以说清的轮回主体和随眠(潜在的烦恼)等问题,实际上都是阿赖耶识
的“密意说”。但其说法较显粗糙,与诸法无我之佛法核心义较难调和,不足以圆满解
释心识及轮回现象,互相之间也争议不决。后来大乘唯识学依据《解深密经》、《阿毗
达磨大乘经》、《楞伽经》、《密严经》等,用第八阿赖耶识来代替部派佛学所立细意
识、有分心等,对此识作了精致的论述,建立了以阿赖耶识为本的阿赖耶识缘起论。
阿赖耶(梵ālaya),亦译阿梨耶、... 阅读全帖 |
|
a***n 发帖数: 1993 | 15 禅源诸诠集都序卷下之一
唐圭峰山沙门宗密述
上之三教,摄尽佛一代所说之经,及诸菩萨所造之论。细寻法义,便见三义全殊,一法
无别。就三义中,第一第二空有相对,第三第一性相相对,皆条然易见。唯第二第三,
破相与显性相对,讲者禅者同迷。皆谓同是一宗一教,皆以破相便为真性。故今广辨空
宗性宗有其十异:一,法义真俗异;二,心性二名异;三,性字二体异;四,真智真知
异;五,有我无我异;六,遮诠表诠异;七,认名认体异;八,二谛三谛异;九,三性
空有异;十,佛德空有异。
初,法义真俗异者。空宗缘未显真灵之性故,但以一切差别之相为法。法是俗谛。照此
诸法,无为无相,无生无灭,无增无减等为义。义是真谛,故智度论以俗谛为法无碍辩
,以真谛为义无碍辩。性宗则以一真之性为法,空有等种种差别为义。故经云,无量义
者从一法生。华严十地亦云,法者知自性,义者知生灭;法者知真谛,义者知俗谛;法
者知一乘,义者知诸乘。如是十番释法义二无碍义,皆以法为真谛,以义为俗谛。
二,心性二名异者。空宗一向目诸法本源为性,性宗多目诸法本源为心。目为性者,诸
论多同,不必叙述。目为心者,胜鬘云,自性清净心。起信云,一切法从本以来,离言... 阅读全帖 |
|
r****n 发帖数: 8253 | 16 【 以下文字转载自 Wisdom 讨论区 】
发信人: reverie (魅紫幻影), 信区: Wisdom
标 题: [合集] 观WAICH VS RUNSUN战有感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Mon Apr 14 22:40:51 2008), 站内
☆─────────────────────────────────────☆
youquan (sp) 于 (Tue Mar 18 07:46:39 2008) 提到:
很久没来了.
没想出了这么大事.
我想灵视者会很同情R.会一起大战W.
我个人觉得这个是修者盲从和个人崇拜惹的祸.从阿含经看就连佛陀都不是神,无法全
知全觉的预测一切,经中说佛从长的禅定中出来了,问侍者为何比丘减少了,回答是比丘
们因修佛亲传的不净观厌世自杀了不少.我个人没认为W比佛陀还牛.佛可是在弟子们自
杀前,传了那不净观,并且,还入定很多天呢!后来,佛陀就又传了些补救的观法.
不知,R从前有无亲自拜W为师嘛?还是只在网上学习嘛?他把W看做比佛还牛的人么?谁
知对一个人的崇拜倒了会有多伤心啊!为了揭穿他崇拜过的所谓骗子,... 阅读全帖 |
|
r******2 发帖数: 1021 | 17
禅相对于止禅禅定是必须的,因为除了禅相,没有其他不变动的东西,而如果所缘变动
,那么心必然不稳定,无法入色界初禅。
你的那经验,不是入初禅,所以就不要说什么与你的经验不符。除非你非常确定自己的
就是初禅,也被公认。
而整个上座部,几乎都是承认止禅禅定必须要经过禅相的。
很多人所谓的入定,其实根本就是在近行定阶段,这在大乘非常普遍。
初禅是色界禅定,在初禅的时候,生起的都是色界心。 |
|
S**U 发帖数: 7025 | 18 巴利《分别论·谛分别·经分别》译注
谢美霜 中华佛学研究所
提要
佛陀的一切教说中,「四谛说」是至为核心的教义。在统贯佛陀教说的佛教典籍——阿
毗达磨中,深通经义的祖师们如何疏解四谛,是非常值得研究的主题。本文选定巴利论
书《分别论》(Vibhaṅga)的第四品〈谛分别〉(Saccavibhaṅga)为译
注主体,主要基于两点理由∶一、南传论书的研究在国内仍处于摇篮阶段,有待研究者
的投入。二、《分别论》依十八个主题来论究法义,每个主题可独立探讨,四谛即为其
中的一个主题。目前国内虽已有《分别论》的汉译,唯系转译自日文《南传大藏经》,
文辞艰涩,又少附注说明,不对照巴利原本则难理解,有重加翻译的必要。因篇幅的限
制,本文的译注仅包括〈谛分别〉中的「经分别」。
初期佛教的圣典,包括了经(sutta)、律(vinaya)、论(abhidhamma)三藏。经藏
集结佛陀教说的要义,不同部派各有其编纂的经藏,现存且完整者有南传上座部(
Theravāda)五部《尼柯耶》(Nikāya)及北传汉译的四部《阿含经》。律
藏是出家教团之生活规则的集成。论藏... 阅读全帖 |
|
W*********E 发帖数: 197 | 19 ZT
如何正修神通
神通之获得,往往有人误会。,禅子末悟错悟者,每因禅宗天竺诸祖於悟道後示现神通
,便误以为开悟之後即有神通,而实未必尽然。有悟前已得神通者,由悟前修定而加修
神通,成就神通,此是由修神通加行而得,与悟无关。《俱舍论》云: 「未曾由加行」
,意谓过去世末修神通者,此生所得神通,必由加行得。 复云: 「曾修离染得。」意
谓悟道之人於往世曾修神通,今世虽因未修,而因隔阴之迷所障,不现神通,然於悟道
而使其心清净离染时,必使其人往世已得神通境界重新现前,是名「曾修离染得」。
神通之修得,主要系因定力之修得,而後加修神通之加行方得。若非如此,即是报得,
生来已有,乃是往世所修而得。
神通有五:天眼丶天耳丶他心丶神足丶宿命,此五种者共通外道。,无学圣人则有漏尽
通,此是智慧,不通外道。神通境界高低,依其所证禅定境界高下而有不同。依欲界定
修得神通,不如初禅所得神通境。,依初禅定修得神通,不知二禅所得神通境。,乃至
依非想非非想定修得神通,不知阿罗汉所得神通。缘觉修得神通,不知菩萨所得神通。
菩萨修得神通,不知上地及佛所得神通。上地所修神通能知下地,下地不知上地。若人
不得初禅二禅...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20 应成派中观虽然不许唐僧(释摩诃衍)之意识无思无观、无分别,实际上却仍然妄想
著:若能灭除意识所有妄想分别,即可成就般若经中世尊所说之无分别智。因此攀缘于
大乘经及弥勒菩萨所说大乘奢摩他、毘钵舍那之修法,曲解论中所说证奢摩他之无分别
定即是证得一切法无自性性,即是证得无分别智之智体。因此莲花戒于《修次中篇》中
说:“若不修习以慧观察诸法自性,唯一修习弃舍作意,终不能灭所有分别,终不能证
无自性性,无慧光故。”莲花戒虽不许唐僧之唯一修习弃舍作意,彼等亦不能否定经中
所说菩提性之无觉无知、无分别相等法义;为使他人认定彼等所修所证属于大乘佛法,
便以般若之无分别作为假想标的,因此于名相上说要灭除意识之所有分别,以为就能符
合经中所说之无分别菩提性。然而,应成派中观之中心思想是:若不于绳上计蛇,即无
蛇及蛇之自性可分别,只要了知无此蛇之执著境,就是无蛇之念及无蛇之作意,当时若
能这样观察,所得之智慧就是无分别智,故意识不可不思惟、分别与观察;而其所说之
“灭所有分别”,乃是指灭除对于绳上妄计假立之蛇与蛇自性之所有分别与作意。其中
所说之“绳”即是五阴,“蛇”乃是我之执著;而我见之所缘,应... 阅读全帖 |
|
q****u 发帖数: 1421 | 21 http://www.donghuasi.org/?tid-97/
上一次讲了怎样入定,同时讲了死亡的过程和入定是一样的。今天还接着上一堂课
,讲怎样从定中出来。同时讲处在死亡的过程中,怎么清醒过来。与从定中出来的
过程也是一样的。
首先再把入定过程讲一遍:当感觉到身体逐渐、逐渐消失,接着感到自己的呼吸逐
渐由粗变细了,接下来感觉到自己的念头逐渐、逐渐减少,没有了。在这种情况下
即是进入定中了。
怎样出定的呢?通常是在入定前动一个念头,告诉自己入定多久(如要入定几个小
时或几天)。那么时间一到,自然而然会出定。如果入定前,没动念头,即没把出
定的时间输进去,又无外人引出,自己很难出定。有极个别的人,在入定前没有暗
示自己入定的时间,他很难出定。必须要别人来帮助出定。中国有一种弹指的方法
,同修看到对方入定出不来了,就在他的耳边三弹指叫出定。后来发明了引磬,“
引磬”,顾名思义,就是从深禅定中把人唤醒引出而使用的磬。你们现在可以通过
一种想象力,来想象一下入定的过程:先想着自己的身体空掉了,接着呼吸由粗变
细,渐渐没有了,念头也没有了。只有灵明的觉知存在。出定和入定的感受恰恰相
反,首先... 阅读全帖 |
|
r******2 发帖数: 1021 | 22
你能分清楚喜和乐的区别吗?你知道喜禅支和乐禅支到底是什么吗?
而且初禅是要五禅支一起具备。
另外,初禅最关键的是,是只能有单一的“所缘”,是高度单一。
知道为什么没有光的禅相,是不可能入初禅吗?
在很初级的近行定阶段,就可以有所谓的喜了,甚至身体感觉都没了,呼吸都可以感觉
不到,但是离初禅还差远着呢。
你最好先去把什么是心一境性搞清楚。
如果你都还认为初禅当中能观察,还可以有念头,那说明你根本不懂禅定是什么。 |
|
r*******c 发帖数: 1060 | 23 有人看过这篇文章么:
年少修行忆事
作者:无名氏
我在台湾出生,出生的时候,佛陀已经入灭了近二千五百年。小时候,我有时会带
着一种惶恐的心情靠近镜子,望着镜中人,摸摸脸,揑揑身体,问自己:「这是谁?」
我甚至于闭起眼睛,注意呼吸几分钟,努力的想自己「生从何来」,然而答案依然没有
浮现,我总有懊恼的感觉。那时,我觉得大部份的人,每天活着,活得那么的老神在在
,竟然都不会想要出离一再循环的生死牢狱(rodha, Vism.495),实在不可思议。隐隐
约约之中,我似乎已在寻根,寻找一条能够「终结生死」(ni-rodha﹐灭,无牢狱(之灾
) )的理路。
在我七岁左右的时候,就由父亲的口中得知,印度曾经有一位释迦牟尼佛,因为体
悟了人生有生、老、病、死的苦,于是透过修行而悟道(脱离生死轮回)。佛陀的修行故
事,在我内心产生了极大的震撼,可说是记忆犹新,这让我更加的肯定──确实是有个
「出脱生死之道」;那时,我生起了想要修行的心意,可是又不敢说出来。家人及身边
的人都没有在修行,我没有可学习的对象,也不知道何处可找到正确的方法。在缺乏老
师及经书的引导下,我也只能独自摸索。
一... 阅读全帖 |
|
r******3 发帖数: 586 | 24 这人太厉害了,我第一次看到,而且他是我们中国人。应该感到自豪!
谢谢rainbowcc的转帖,我单独列出主题
------------------------------
年少修行忆事
作者:无名氏
我在台湾出生,出生的时候,佛陀已经入灭了近二千五百年。小时候,我有时会带
着一种惶恐的心情靠近镜子,望着镜中人,摸摸脸,揑揑身体,问自己:「这是谁?」
我甚至于闭起眼睛,注意呼吸几分钟,努力的想自己「生从何来」,然而答案依然没有
浮现,我总有懊恼的感觉。那时,我觉得大部份的人,每天活着,活得那么的老神在在
,竟然都不会想要出离一再循环的生死牢狱(rodha, Vism.495),实在不可思议。隐隐
约约之中,我似乎已在寻根,寻找一条能够「终结生死」(ni-rodha﹐灭,无牢狱(之灾
) )的理路。
在我七岁左右的时候,就由父亲的口中得知,印度曾经有一位释迦牟尼佛,因为体
悟了人生有生、老、病、死的苦,于是透过修行而悟道(脱离生死轮回)。佛陀的修行故
事,在我内心产生了极大的震撼,可说是记忆犹新,这让我更加的肯定──确实是有个
「出脱生死之道」;那时,我生起了想要修行的心意... 阅读全帖 |
|
t******g 发帖数: 17520 | 25 福德
巴利经文选读
(英译、编辑)坦尼沙罗尊者
(中译)良稹
Merit
A Study Guide Prepared by Thanissaro Bhikkhu
=======================================================================
原文版权所有 © 2005 美国慈林寺,仅限于免费发行。慈林寺许可人们在任何媒
体再版、重排、重印、印发。然而,编者希望任何再版与分发以对公众免费与无限制的
形式进行,译文与其它衍生作品也要求表明作者原衷。
中译版权所有 © 2008 良稹,http://www.theravadacn.org ,流通条件如上。转载时请包括本站连接,并登载本版权声明。
=======================================================================
目录:
◇引言
◇基本智慧
◇福德(Puñña)
◇布施(Dana)
◇持戒(Sila)
◇禅定(Bhavana)
◇证入流果的福德
◇超越福德
◇名词解...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26 有人经常会提议说,在阿含里面从头到尾就是没有看到如来藏这三个字啊!这样的
质疑其实是非常的荒谬而且是幼稚的。其实在《阿含经》里面,其实它并不以如来藏这
三个字来作为第八识的唯一名相,祂可以称为阿赖耶识、也可以称为本际、也可以称为
是入胎识,祂可以有种种的名。那我们看在《阿含经》里面,我们也可以来说明,其实
在四阿含里面,佛陀把如来藏把祂称为叫作“甚深微妙大光明法”,而这个大光明法祂
是隐藏在五神通里面,特别是在宿命通或是宿命明里面,其实它就涉及到我们现代人在
科学研究上面的记忆研究,也就是现代的人对于记忆是什么?它是如何存在呢?产生疑
惑。可是我们如果翻阅四阿含,我们可以发现,其实在《阿含经》里面早就已经在作这
样的研究。
有一些沙门或婆罗门他们有禅定,他们可以入定意三昧,然后以这个三昧心可以看
到过去八十个成劫跟败劫,也就是说这些外道他可以依于他的宿命通可以看到过去多生
多劫的生生死死的内容。那这里就产生一个问题了,那为什么过去的八十个成劫败劫里
面的那些记忆可以从过去来到现在呢?显然一定要有个法祂能够留存记忆,使得过去八
十劫的生死的记忆的内容可以来到现在,被这些有... 阅读全帖 |
|
i******s 发帖数: 566 | 27 佛教的大光明与大安乐
以一九八七年讲于美国华府佛教会录音为基础
( 1)光明与安乐,理体并妙用。
今天我有机缘在华盛顿华府佛教会向大家汇报《佛教的大光明与大安乐》十分荣幸
。听起来这个题目好象生一些,新奇一些。其实还都是我们常常说到的“放大光明”,
“光明普照”;“拔苦与乐”,“离苦得乐”。这也就是佛法的基本,自觉觉他,自利
利他。由于光明,方消痴暗,垢障消除,才得真乐。慧光破无明,正是自觉觉他,是觉
心除幻结,正是自他俱利。这个光明与安乐非一切世间诸法所能相比。故称之为大。
光明有两种:(一)色光(指日月火珠及佛菩萨天人的身光)。(二)智光或称智
慧光,心光(指妙法能除众生愚痴的垢暗)。《大智度论》说:“光明有二种,一者色
光,二者智慧光。”昙鸾大师说:“佛光能破无明,故佛又号智慧光。”憬兴师说:“
光从佛无痴善根心起,复除众生无明品心,故智慧。”故《瑜伽论》称之为法光明。以
现法破暗为义,别于色光。但佛光具一切光,故《往生论》说:“佛光明是智慧相也。
”蕅益大师九天写一部《弥陀要解》,人称这是从蕅益大师大光明藏中自然流出。《思
益经》说:“如来身者,即是无量光明之藏。”如来身是... 阅读全帖 |
|
d******y 发帖数: 3668 | 28 【三摩地】
又作三昧、三摩提、三摩帝、三摩底、三么地、三昧地等,华译为定,即住心于一境而
不散乱的意思。
【四禅八定】
四禅是色界的四种禅定;八定是色界的四禅与无色界的四无色定。(下面详解)
【四禅】
色界静虑的四种区分。即初禅、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禅者,禅那(dhya^na)之略
,译作静虑。故又名四静虑。《长阿含》卷八〈众集经〉云(大正1·50c)∶
‘复有四法,谓四禅。于是比丘除欲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入于初禅。灭有觉
观内信一心,无觉无观定生喜乐,入第二禅。离喜修舍念进自知身乐,诸圣所求忆念舍
乐,入第三禅。离苦乐行先灭忧喜,不苦不乐舍念清净,入第四禅。’
《杂阿含》卷十七云(大正2·121b)∶‘初禅正受时言语止息,二禅正受时觉观止息,
第三禅正受时喜心止息,四禅正受时出入息止息。’
禅者,静虑之意,即由寂静能审虑,如实了知之谓。然审虑以慧为体,故其他之定亦皆
名静虑,而此四禅静虑之义最胜,乃独得禅之名。《俱舍论》卷二十八云(大正29·14
5b)∶
‘此宗审虑以慧为体,若尔,诸等持皆应名静虑;不尔,唯胜方立此名。如世间言,发
光名日,非萤烛等亦得日名。静虑如何独名 |
|
d**********6 发帖数: 237 | 29 永嘉大师《证道歌》调古神清,有足多者,而宏德上人注释亦有独到之处,今熔于一炉
,间参我见,作《解脱歌》。
觉后乐,乐如何?听我教唱解脱歌,不让古人风调高,我今何妨拈句和。
本无妄,亦无真,原来二法空无性,无性无相不着空,即是如来真实性。
见实相,诸法空,刹那顿悟万法同,一旦风光藏不住,赤裸裸的觌面逢。
决定说,佛心印,有人不肯如实信,直截根源当下了,摘叶寻枝渐教人。
几回生,几回死,亘古亘今长如此,神头鬼面有多般,返本还元没些子。
习显教,修密宗,方便门异归元同,自从踏遍涅槃路,了知生死本来空。
行也空,坐也空,语默动静无不空,纵将白刃临头颅,犹如利剑斩春风。
顿觉了,妙心源,无明壳裂总一般,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圣凡。
烦恼本,即菩提,罪福没性何处觅,无绳自缚解脱后,大摇大摆大休息。
莫攀缘,莫执著,随缘随份随饮啄,不变随缘行无碍,自在随心大安乐。
但得本,莫愁末,妙用纵横活泼泼,弹指敲开不二门,升堂直入如来屋。
宗亦通,说亦通,团团杲日丽晴空,百千三昧无量义,只在寻常日用中。
觉心体,生佛同,有情无情共鼻孔,无缚无脱无遮障,迷时自碍悟自通。
无形相,极灵妙,非亲证知那能晓,镜里... 阅读全帖 |
|
d**********6 发帖数: 237 | 30 永嘉大师《证道歌》调古神清,有足多者,而宏德上人注释亦有独到之处,今熔于一炉
,间参我见,作《解脱歌》。
觉后乐,乐如何?听我教唱解脱歌,不让古人风调高,我今何妨拈句和。
本无妄,亦无真,原来二法空无性,无性无相不着空,即是如来真实性。
见实相,诸法空,刹那顿悟万法同,一旦风光藏不住,赤裸裸的觌面逢。
决定说,佛心印,有人不肯如实信,直截根源当下了,摘叶寻枝渐教人。
几回生,几回死,亘古亘今长如此,神头鬼面有多般,返本还元没些子。
习显教,修密宗,方便门异归元同,自从踏遍涅槃路,了知生死本来空。
行也空,坐也空,语默动静无不空,纵将白刃临头颅,犹如利剑斩春风。
顿觉了,妙心源,无明壳裂总一般,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圣凡。
烦恼本,即菩提,罪福没性何处觅,无绳自缚解脱后,大摇大摆大休息。
莫攀缘,莫执著,随缘随份随饮啄,不变随缘行无碍,自在随心大安乐。
但得本,莫愁末,妙用纵横活泼泼,弹指敲开不二门,升堂直入如来屋。
宗亦通,说亦通,团团杲日丽晴空,百千三昧无量义,只在寻常日用中。
觉心体,生佛同,有情无情共鼻孔,无缚无脱无遮障,迷时自碍悟自通。
无形相,极灵妙,非亲证知那能晓,镜里... 阅读全帖 |
|
c***h 发帖数: 2262 | 31
先说南传是这样看观禅的四禅
班迪达尊者在“今生解脱”说明”禅那”有两种:止禅(samatha jhAna)与观禅(
vipassanA jhAna)
止禅,如一般所说,以”概念法”为所缘。
观禅,以「胜义法」(paramatthad h a m m a )为所缘。
观禅的初禅
寻 伺 喜 乐 心一境性
前四个大家应该都很熟悉,但”心一境性”可能就属定义或对这个词的看法的不同了
先为有些可能对一些名词还不了解的人解说一下。
概念法,指自己想出来的东西。例如看着红香头,久了,自己心里想象有一片红光,这
个自己心里想象的红光,就是”概念法”
胜义法,应该指可直接感觉到的自己的身心
寻,找到一个所缘。 观禅所缘是自己身心的某件。
伺,在这所缘继续观察,一直一直一直盯着。 观禅,就是一直一直观察。
喜,乐。
因为不断观察,直到离五盖(贪 嗔 掉举 昏沉 疑),心中就出现喜乐
然后,
当前四禅支出现,心变得宁静,不散乱地专注于观察的所缘,
这称为”心一境性”。
这时可以看到心念、身,剎那生灭,不会一整片。心要清净到这种程度。
也就是”名色分别”。看清楚看到心念一起,身体如何动作。
然后... 阅读全帖 |
|
r****n 发帖数: 8253 | 32 当waichi自己发现前面那个类比出现漏洞,并且被识破的时候,为了堵住那个初禅的
漏洞,于是又进行了下面的编造,结果初禅的窟窿没补上,新的窟窿又冒出来了。
先要对粉丝们进行一下语言催眠,“绝对真实”,“绝对不需”,“无一丝取巧"(输入暗示信息)
可实际以下内容确是百分百胡编乱造,完全就是取巧的甚至非常荒唐的诡辩,连诡辩都算不上,根本就是在耍赖。
此处waichi犯了一个极其明显的概念错误,制造混乱的概念。
九次第定是包含四禅八定外加灭尽定,而灭尽定是佛法独有的定,是四果阿罗汉才有的
定。
俱解脱者一定有此灭尽定,而如果只是有初禅,或者四禅八定之内的任何定,都不可能
是俱解脱阿罗汉,而只是慧解脱阿罗汉。所以有九次第定中的一种不代表是俱解脱阿罗
汉,而是只有具有灭尽定才能算是俱解脱阿罗汉,waichi在试图混乱概念
另外,所谓生活中有初禅是不可能的,不符合佛教四禅八定之定义,这是waichi另外一
个极其明显的错误。这个错误原来waichi在草色和悲智辩论过,waichi自己编造了一个
什么初禅境之类东西蒙混过关,但被悲智直接指出错误,属于自己胡编乱造。
顺便插一句,waichi当年在e |
|
c***h 发帖数: 2262 | 33
如果是已经知道将烦恼转为道用,
也就是可以随时细微的观察到自己的心念,这前提。
但是,突然发现功力其实不够(凈念深度不足,时间上也无法快速捕捉心念)
要退回去,观察容易观察的心念(也就是所说 粗大的妄念)
这是对的,也是惟一一条路。
不过,“妄念越粗大证得解脱越有功力” ,这说法很怪,不自然。
这时很细微的情绪或很粗大的情绪,都可以顺利的”将烦恼转为道用”
如果还不行,就是还未达到”将烦恼转为道用”,还不熟练。
要退回去继续加强”净念”。
仁波切的说法是,还是继续观察心念,但这时要退回去观察粗大的心念。
用禅定的角度看,就是二禅失败,要退回去把初禅的基础打好。
或者是二禅不熟练,继续加强二禅。
用禅定的角度看,
相对于初禅是有寻有伺,
也就是,需要依赖于专注于某个特定所缘,而达到净念。
二禅,无寻无伺,
更熟练了,
不必依赖某个特别所缘,很稳定的(定),也就是随时的,达到净念。
如果配合四念处,会因为观察力提升,
自然的可以观察到更细的”心念”的形成(受集、想集、行集、识集)
这里是因为观察力提升,
而自然提升到比身体(身念处)、比粗大的受,更细的”心念”
如果这时候,观察力不够,... 阅读全帖 |
|
f****2 发帖数: 311 | 34 优波鞠多度化阿罗汉之十七
下边说的是优波鞠多度化阿罗汉比较特别的一位,具体过程下边细细讲来。
话说摩陀罗国有一家老人去世了,家中聚集了好多人操办丧事。当时优波鞠多次第化缘
,来到这家的门口,利用天眼通看到了老人魂魄从棺材出来,面无表情地向地狱走去,
心想:“这个老人未来需要投生七次才能健康活下来,到时候我要度化他成为阿罗汉,
远离轮回之苦!”果然,在业力作用下老人再次投生为人,可是还没到一岁的时候,就
得了一种不能吃饭的怪病,结果活活饿死了。之后,阎王观察其善业有余,就让他再次
投生为人,结果还是没到一岁就死掉了。就这样,反复投生到第六户长者家里都是在一
岁之前暴毙。
“这一次是第七世投生,如果再死的话,你就没有机会投生为人了!”阎王警告老人说
,然后让他第七次投生另外一户长者家中,上天可怜见,终于让他成功活过了一岁。不
过,在他七岁的时候跑出城外去玩,被一个强盗给拐跑了。
优波鞠多入定观察,心说:“现在是我度化这孩子的时候了,可是他却被强盗拐走,我
需要将他解救出来。”于是托钵进城乞食,径直来到一对“父子”跟前说:“施主,这
孩子非常可怜,六次投生都在一岁前就死掉了,这一次好容易活过... 阅读全帖 |
|
r******2 发帖数: 1021 | 35
对喜的觉知,有两种状况
一种是在初禅当中感觉到喜,但没有离开所缘。
一种是出了禅定,直接以喜为所缘。
而多数人,实际是第二种。
喜可以成为所缘。但是不成为所缘,也可以感觉到喜。
因为喜是一个心所。在刹那升起的心识当中,可以有好几个心所,他们共同导向一个所
缘。
五禅支全部是心所。
是的,禅定当中必须无间的不离所缘,而且所缘一定是单一的。
禅定当中是绝对不可能起念头思想的,只有起了念头思想,必然出了禅定。
在禅定当中观察这个,观察那个,更是毫无可能,实际只在近行定的阶段,才有所谓的
观察。
而你,根本就在近行定当中,离初禅还遥远的很。
如果不升起光的禅相,如果不能将光的禅相连续稳定几个小时,并且光极亮,是不可能
入初禅的。
只有禅相是单一的不变的所缘,靠着它才能入真正的初禅。
如果没有出现稳定的亮度很高的光的禅相,只能说明定力还不够。 |
|
r******2 发帖数: 1021 | 36 另外补充一下,就你目前这种状况,这辈子还是别惦记初禅比较好。
在家人在五欲中打滚,尤其是目前生活在城市中的在家人,是几乎不可能证初禅的。
出家人,每天打坐八个小时,不间断打坐,才更有机会证初禅。
另外真正的证初禅是要具备五自在的,其中之一就是必须要有出入定自在,打坐会立刻
入定的,想入定多久就入定多久。
这种才可以临终往生色界天的。才算真正的证初禅。
而且证了初禅,如果不打坐,又从事俗务过多,也很容易就退掉的。
头。
到。 |
|
r******2 发帖数: 1021 | 37
。
另外并不是大乘都没有入定,有些人还是可以入定的,只是大乘的整个禅修体系不完整
,但是某些人根据自己经验是可以入禅定的。但是这样的并不多,尤其在汉传显宗。
但是,哪怕入定,也只是偶尔的初禅,目前还找不到那种具备出入定自在的真正证禅定
的人,在大乘经典和祖师里面也找不到这样的证据。
而南传由于有非常完整的禅修体系,这样的人并不少见。也有记录。
凡是证初禅的人,如果没有证果,一定是往生色界天的。这些证禅定的人,一定要具备
五自在,可以随意出入禅定。
那些整天浸泡在红尘五欲当中的人,是几乎不可能证到色界初禅的。凡是证初禅的人,
欲望是很少的(但未必是证果),在色界初禅中,升起的都是色界心,和欲界心是不一
样的。 |
|
r****n 发帖数: 8253 | 38
能到真正的初禅就很好了。
除非是一些禅定波罗密很强的人,一般在家人,能够到初禅就非常非常了不起了。
你应酬应该也不少,这些都是修禅定很不利的因素。
佛法对初禅的要求都非常的高,大乘里面是否有人达到真正的初禅都是一个疑问。看大
乘里面禅定力很强的虚云,都不像是初禅达到,更别提其他人了。
证初禅就可以保证最少往生色界天了。 |
|
r****n 发帖数: 8253 | 39 没有“初禅”,不等于没有“禅定”。禅定包含了欲界禅定,色界禅定,和无色界禅定。
而且初禅确实很难,很多人自以为的初禅,远远达不到初禅的程度。
如果证初禅,最少往生色界天了。
这个时代,真正证初禅的人,应该很稀少。 |
|
G**W 发帖数: 1865 | 40 四禅八定並非涅槃解脱 :
四禅八定是共于三乘行者与外道的世间证境,令佛法的修行者可以了知三界法的内容。
解脱道修证者如果確實斷了「我見」,可以藉此修断三界法而成就一切智,入无余涅槃
;佛菩提的修证者,可以藉此而了知一切相的内容,协助成就无生法忍的现观,所以大
乘菩提的修证者也必须修学。
大乘菩提修证四禅八定的目的,只是藉禅定的实证来利益众生,那是戒慧直往菩萨悟后
的事,也只是作为利乐众生及修证无生法忍现观的工具而已,不同于外道以追求四禅八
定的境界作为最终目的。
佛子之中有些人喜欢禅定境界,认为打坐境界很殊胜,误认为打坐所得的世间境界高于
般若慧学的修证。也有人是以定为禅,把禅定的修证当作是禅 宗般若禅的修证,不知
在佛法中修证禅定的真正意义与作用,误以为打坐就是在修证佛法;当有学佛人被问到
:「有在学佛法吗?」「有!我在打坐。」也常听人 说:「某人学佛学得很好,打坐
功夫很了得,能常入定很久。」〔编註:现代人不能断除欲界中最粗重的男女欲贪,连
初禅都不能证得,往往所说的入定,最多不过 欲界定或未到地定,不能说是四禅八定
的实证,四禅八定的实证是以断除欲界贪而实证初禅,乃至实证初禅以上... 阅读全帖 |
|
t*****r 发帖数: 39 | 41 原文见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a79ed80101bj36.html
102.无为有为
反过来也不可以说天天行菩萨道是“我有心”,这和老子讲的“无为而无不为”是一样
的,我觉得老子很可能就是文殊师利菩萨的化身,他讲的和佛讲的相当吻合,你看“为
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我们做世间学问是增长
执着的,累积知见越学越多的,大学本科、硕士、博士、院士,知识越学越多,包括许
多所谓的佛教学者、那些习惯于用外道知见来批判佛法的人,书都读了很多啊说食数宝
入海算沙“日增”,而为道是日损的,修行是减的,减法执、我执的,是减的是负记帐
,不是我们修行以后有个大功德山在那里堆着,不是的,而是通过修行我们把自己内心
的种子旧债给消掉而已。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损到最后我执、法执、种子库都去掉
了,就如药山惟俨禅师说的“皮肤脱落尽,唯有一真实”,当你把我执、法执、种子库
都消干净的时候,真正纯粹的佛性就会出现(诸幻灭尽,非幻不灭---《圆觉经》)。
而当那个东西出现时,那种体认你是不能用任何东西来形容它的,说它是东西就不对了
,这是另... 阅读全帖 |
|
c***h 发帖数: 2262 | 42
庄春江网站整理了佛陀悟道成佛的经历
是由四禅、四圣谛、因缘法而成佛
七天之内 直破无明
http://agama.buddhason.org/book/as/as002.htm
002.佛陀的修学历程
一、出家
二、修定
「比丘们!出家后,我清净地守护着自己的身、口、意,首先来到大家尊称为『仙
人』的阿罗罗迦摩罗处修学。阿罗罗告诉我,他已修得了超越『一切识处』的『无所有
处』禅定境界。我心想,阿罗罗能,我也能。于是精进修行,过了不久,我也体证了『
无所有处』的境界。阿罗罗知道了,对我极为恭敬,与我平起平坐,且邀请我与他一同
领众弘法。然而,我心知『无所有处』之境界,仍不离情爱,不得解脱涅盘。所以,带
着对这种修行法的不满意与失望,我离开了。
接着,我来到郁陀罗摩罗子处修学。郁陀罗告诉我,他已修得了超越『无所有处』
的『非想非非想』禅定境界。我心想,郁陀罗能,我也能。于是精进修行,过了不久,
我也体证了『非想非非想』的境界。郁陀罗知道了,也对我极为恭敬,与我平起平坐,
且邀请我与他一同领众弘法。然而,我心知『非想非非想』之境界,仍不离情爱,不得
解脱涅盘。所以,带着对这种修行法的不满... 阅读全帖 |
|
r****n 发帖数: 8253 | 43 这个是清净道论里面说的修习神变通的对于禅定的一些具体要求。
以下是非常非常难的
============================
(以十四行相调心)此中:欲求‘一身而成多身’等神变行动的初学瑜伽
者,于(地水火风青黄赤)而至白遍的八遍中,各各生起八种等至之后,当以此
等十四行相调伏其心:(一)以顺遍,(二)以逆遍,(三)以顺逆遍,(四)
以顺禅,(五)以逆禅,(六)以顺逆禅,(七)以跳禅,(八)以跳遍,
(九)以跳禅与遍,(十)以超支,(十一)以超所缘,(十二)以超支与所
缘,(十三)以支的确定,(十四)以所缘的确定。
怎么为‘顺遍’?乃至怎么为‘所缘的确定’呢?
(一)兹有比丘,先于地遍入禅,次于水遍入禅,如是顺次于八遍中百回千
回的入禅,故名‘顺遍’。
(二)从白遍开始,与前同样的逆次入定,故名‘逆遍’。
(三)从地遍开始而至白遍,从白遍开始而至地遍,如是以顺、以逆数数入
定,故名‘顺逆遍’。
(四)从初禅开始顺次而至非想非非想处,如是数数入定,故名‘顺禅’。
(五)从非想非非想处开始逆次而至初禅,数数入定,故名‘逆禅’。
(六)从初禅开始而至非想非非想处,从非想非非想处开 |
|
a***n 发帖数: 1993 | 44 禅源诸诠集都序卷上之一
亦名禅那理行诸诠集
唐圭峰山沙门宗密述
禅源诸诠集者,写录诸家所述,诠表禅门根源道理。文字句偈,集为一藏,以贻后代。
故都题此名也。禅是天竺之语,具云禅那,中华翻为思惟修,亦名静虑,皆定慧之通称
也。源者是一切众生本觉真性,亦名佛性,亦名心地,悟之名慧,修之名定。定慧通称
为禅那。此性是禅之本源,故云禅源。亦名禅那理行者,此之本源是禅理,忘情契之是
禅行,故云理行。然今所集诸家述作,多谈禅理,少谈禅行,故且以禅源题之。今时有
但目真性为禅者,是不达理行之旨,又不辨华竺之音也。然亦非离真性别有禅体。但众
生迷真合尘,即名散乱。背尘合真,方名禅定。若直论本性,即非真非妄,无背无合,
无定无乱,谁言禅乎?况此真性非唯是禅门之源,亦是万法之源,故名法性。亦是众生
迷悟之源,故名如来藏藏识(出楞伽经)。亦是诸佛万德之源,故名佛性(涅槃等经)
。亦是菩萨万行之源,故名心地(梵网经心地法门品云,是诸佛之本源,是菩萨道之根
本,是大众诸佛子之根本)。万行不出六波罗蜜,禅门但是六中之一,当其第五,岂可
都目真性为一禅行哉?然禅定一行最为神妙,能发起性上无漏智慧,一切妙用,万德万
... 阅读全帖 |
|
b*****l 发帖数: 538 | 45 【 以下文字转载自 Wisdom 讨论区 】
发信人: baofoen (喜悦), 信区: Wisdom
标 题: 转: 佛教对减劫三灾的悬记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Wed Dec 19 19:51:47 2012, 美东)
佛教对减劫三灾的悬记
发布时间:2012年12月18日
来源:摘自《净土宗教程》(宗教文化出版社) 作者:大安法师〔魏磊〕
2027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释尊在大小佛典中,对宇宙的成住坏空的规律及情况,多有陈述。目前吾人所居的
时间属住劫(又称贤劫,此劫有千尊佛出世)。二十小劫为一中劫,四中劫为一大劫。
八十小劫为一大劫(约有十三亿余年)。在成住坏空四劫中,吾人现处住劫,住劫有二
十番增减之久。现在正是住劫减劫的第九小劫,后八劫没有佛出世,只有第八劫有四轮
王出世。第九减劫之初,人寿八万四千岁,过一百年减一岁,减至六万岁时,有拘留孙
佛出世,六万岁减至二万岁时,迦叶佛出世(其时即入劫浊),释迦本师出世时,人寿
百岁。七千年后,人寿十岁,佛法灭尽。入第十增劫,过百年增一岁,增至八万四千岁
后入减劫,减至八万岁时,弥勒佛出世,住世六万岁,... 阅读全帖 |
|
b*****l 发帖数: 538 | 46 【 以下文字转载自 Wisdom 讨论区 】
发信人: baofoen (喜悦), 信区: Wisdom
标 题: 转: 佛教对减劫三灾的悬记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Wed Dec 19 19:51:47 2012, 美东)
佛教对减劫三灾的悬记
发布时间:2012年12月18日
来源:摘自《净土宗教程》(宗教文化出版社) 作者:大安法师〔魏磊〕
2027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释尊在大小佛典中,对宇宙的成住坏空的规律及情况,多有陈述。目前吾人所居的
时间属住劫(又称贤劫,此劫有千尊佛出世)。二十小劫为一中劫,四中劫为一大劫。
八十小劫为一大劫(约有十三亿余年)。在成住坏空四劫中,吾人现处住劫,住劫有二
十番增减之久。现在正是住劫减劫的第九小劫,后八劫没有佛出世,只有第八劫有四轮
王出世。第九减劫之初,人寿八万四千岁,过一百年减一岁,减至六万岁时,有拘留孙
佛出世,六万岁减至二万岁时,迦叶佛出世(其时即入劫浊),释迦本师出世时,人寿
百岁。七千年后,人寿十岁,佛法灭尽。入第十增劫,过百年增一岁,增至八万四千岁
后入减劫,减至八万岁时,弥勒佛出世,住世六万岁,... 阅读全帖 |
|
i********7 发帖数: 808 | 47 恩,也有道理
但是我是这样理解的,可能不对:
佛陀说一切受都是苦,接下来的经文说的是禅定
是在说禅定的受是苦吗?似乎不是这个意思
初禅,二禅明明都有禅乐,应该不是指禅定中的受是苦
后来的禅定就是乐都没有了,但是至少不会是苦受
佛陀说一切受是苦,说即使是禅定,人们以为的乐与不苦
但是这些禅定是依照因缘才有的,初禅,是言语的止息,才有初禅
二禅是因为觉,观的止息,才有二禅,都是因缘所生,所以都是苦
一直讲到想受灭定,是因为想,受止息,才有想受灭尽定
所有当时印度推崇的定,从初禅到想受灭尽定,都是因缘所生之法
所以都是苦,都不值得追求
从这篇经文看,想受灭尽定不是体验涅磐,只是世俗的禅定而已 |
|
Y**u 发帖数: 5466 | 48 ☆─────────────────────────────────────☆
insight007 (insight007) 于 (Tue Sep 11 17:26:18 2012, 美东) 提到:
转:
奥义书在印度宗教与哲学的发展过程中有重大意义。在奥义书产生之前,吠陀时期的雅
利安人崇拜自然神;梵书则大多是形式主义的祭祀手册。奥义书最早集中精力讨论宇宙
的终极真理。奥义书中两个最重要的概念是「我」和「梵」。奥义书用各种奇妙的比喻
(很多在现代人看来是不可理解的)来说明,梵就是一切,也就是最高存在;人类的我
(个体灵魂)来自宇宙的我,即梵(宇宙灵魂)。
总之,宇宙就是梵,梵就是我;「梵我同一」这个最高真理就是奥义书主要宣扬的观点。
在奥义书的思想基础上产生了吠檀多派,后来直接影响到印度教大改革者商羯罗。
另一个由奥义书系统搭建起来的重要观念是轮回业报。
轮回业报的观点在梨俱吠陀中根本没有,梵书中偶尔提及人死后可以转生,只有奥义书
完整建立了转世者的转世形态取决于他前世的所作所为(业)的思想。
广林奥义书说,转世者「因善业而成为善人,因恶业而成为恶人」。
当然,从无尽的轮... 阅读全帖 |
|
b*****n 发帖数: 662 | 49 佛教对减劫三灾的悬记
发布时间:2012年12月18日
来源:摘自《净土宗教程》(宗教文化出版社) 作者:大安法师〔魏磊〕
2027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释尊在大小佛典中,对宇宙的成住坏空的规律及情况,多有陈述。目前吾人所居的
时间属住劫(又称贤劫,此劫有千尊佛出世)。二十小劫为一中劫,四中劫为一大劫。
八十小劫为一大劫(约有十三亿余年)。在成住坏空四劫中,吾人现处住劫,住劫有二
十番增减之久。现在正是住劫减劫的第九小劫,后八劫没有佛出世,只有第八劫有四轮
王出世。第九减劫之初,人寿八万四千岁,过一百年减一岁,减至六万岁时,有拘留孙
佛出世,六万岁减至二万岁时,迦叶佛出世(其时即入劫浊),释迦本师出世时,人寿
百岁。七千年后,人寿十岁,佛法灭尽。入第十增劫,过百年增一岁,增至八万四千岁
后入减劫,减至八万岁时,弥勒佛出世,住世六万岁,正法像法各六万岁。第十减劫后
,从第十一至第十四劫无佛出世,至第十五劫有九百九十四佛出世,从第十六至第十九
劫无佛出世,第二十劫增到八万四千岁时,楼至佛出世,住劫圆满。
如是凡经二十番,入于坏劫,则火水风大三灾,次第发现。(1)火灾,于坏劫... 阅读全帖 |
|
c***h 发帖数: 2262 | 50 发信人: sunnysky (碧空晴), 信区: Wisdom
标 题: Re: 如实观——阿姜查《无常》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Mon Feb 11 14:10:09 2013, 美东)
:先把无始无明的问题放一放,请教一下“内观”。我总觉得这“内观”和我们普通的自
:觉自知有不同之处,但无法描述,只能用例子来说明。
嗯……太晚了 你都笑了才观察,太晚了
不过, 我们初练习可能也只能先这样了
通常要内观,先要加强心的纯净程度,观察力的纯净程度。
(也就是不要心有旁鹜,有人说”专心一点”,更精确可能叫”更纯净”)
否则,不够细,很浮面,很粗。
另一方面,不够熟练,那就观察得不够快。
这已经是事后回顾,回想,不是内观,
内观是”当时”发生什么事,不是事后回想
这表示内观的功力还不够深,
也就是不够细,不够快。
当然,我也不怎么样,只能把知道的方法说一下,
我知道也不多,也许有误 要请其它法友纠正。
要够细,还是要一步一步来,也是一项大工程,非一蹴可及。
最粗的身体变化是否观察得到? 也就是通常说的 地水火风 湿 黏 凉 温 膨胀….
这要……禅修……
观禅的禅修会一... 阅读全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