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 发帖数: 2262 | 1 发信人: sunnysky (碧空晴), 信区: Wisdom
标 题: Re: 如实观——阿姜查《无常》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Mon Feb 11 14:10:09 2013, 美东)
:先把无始无明的问题放一放,请教一下“内观”。我总觉得这“内观”和我们普通的自
:觉自知有不同之处,但无法描述,只能用例子来说明。
嗯……太晚了 你都笑了才观察,太晚了
不过, 我们初练习可能也只能先这样了
通常要内观,先要加强心的纯净程度,观察力的纯净程度。
(也就是不要心有旁鹜,有人说”专心一点”,更精确可能叫”更纯净”)
否则,不够细,很浮面,很粗。
另一方面,不够熟练,那就观察得不够快。
这已经是事后回顾,回想,不是内观,
内观是”当时”发生什么事,不是事后回想
这表示内观的功力还不够深,
也就是不够细,不够快。
当然,我也不怎么样,只能把知道的方法说一下,
我知道也不多,也许有误 要请其它法友纠正。
要够细,还是要一步一步来,也是一项大工程,非一蹴可及。
最粗的身体变化是否观察得到? 也就是通常说的 地水火风 湿 黏 凉 温 膨胀….
这要……禅修……
观禅的禅修会一... 阅读全帖 |
|
f*******8 发帖数: 3612 | 2
这说明你根本不懂。不过这已经不属于认真讨论了,我就引点经文算了。
你张口就说“有忧就不能有初禅”,这阿含经说灭忧是三禅以后进四禅时才发生的。
四禅才是舍念清净。
这里我还不是很清晰,不过我不会犯张口就胡说的错,还好像言之凿凿的样子。
你这样张口胡说的习惯很舒服啊。
有枣没枣打一杆子再说。说的多了万一有说对的时候呢,靠概率取胜。呵呵
你说的忧,大概是那种已经发愁到睡不着觉了的粗重烦恼,而根本看不见
内心深处的一丝丝牵动。
===================================================
长阿含第二分众集经第五
比丘除欲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入于初禅。灭有觉观,内信一心,无觉
无观,定生喜乐,入第二禅。离喜修舍,念进,自知身乐,诸圣所求,忆念、舍、乐,
入第三禅。离苦乐行,先灭忧喜,不苦不乐,舍念清净,入第四禅。
长阿含经卷第十二第二分清净经第十三
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入初禅。如是乐者佛所称誉。犹如有人灭于觉观,内喜一心
,无觉无观,定生喜乐入第二禅。如是乐者佛所称誉。犹如有人除喜入舍,自知身乐,
贤圣所求,护... 阅读全帖 |
|
i******s 发帖数: 566 | 3 金刚经一滴
黄念祖
以一九八七年在美国维州莲华精舍录音为基础
一、小引
很荣幸,也很振奋,在华盛顿会见这么多位深有信根,发心真诚的佛教同信同修,
是殊胜因缘。我很惭愧,自己水平有限,不能满足大家的期望。我们在华盛顿一起研究
释迦牟尼佛的遗教,今天这一会是最后一次,因为我很快要回北京去了。今天所要谈的
《金刚经》中自己所体会的一点点,只能说是大海中的一滴,不能说是讲经。
《金刚经》对我来说,佛恩是十分深厚,把我从黑暗无知的牢狱中,挽救出来,顿
入光明无际的宝山。我的家庭世代奉佛,我童年最喜绕佛,曾于北京广济寺释尊成道日
,绕念圣号直达次日凌晨。但稍长到学校读书之后,接触到新思想,例如蔡元培《以美
育代宗教》的文章,产生一些影响,但更主要的则是看到来来往往的佛教界知名人物,
从他们的言行可以看出,世俗的缠绕毫不少于常人,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妒嫉障碍,
勾心斗角,争名好利,排除异己,一样也不少。于是我十分怀疑,这些人久修多少年,
为什么一点也不脱尘俗!于是产生一个错误的结论,认为佛法无益于人,直等到十九岁
,大学三年级时,寒假考试结束,不想再看书,又无事可做,于是找到母亲的一部有... 阅读全帖 |
|
S**U 发帖数: 7025 | 4 释悟因
◎须深,就靠你了!
另外还有个例子。当年佛陀带著弟子们修行,弟子们都在缘起法中,得到佛法的安住,也得到自在。当时,很多国王大臣、居士也都依据佛法修行而得到利益,所以对佛教团体的供养也就慢慢地多起来。其他外道发现,奇怪,怎么大家都跑到佛教那儿,不要说佛教的徒众愈来愈多,外道的徒众愈来愈少,连供养也跟著减少。这些外道们便集合起来,共同讨论个解决的办法,认为需要到佛教那儿看一看,学学他们的东西,再回来自己这里运用,这样就有衣食了啊!他们讨论之后,便公推比较聪明,向心力也比较强的,去做这个盗法的工作,那个人的名字就叫须深。
◎禅定不用修很深,也能解脱?
须深身负重任,来到佛教的僧团,请求出家。于是须深剃度、受戒,也接受修法。须深跟著一群比丘们修法,过了半个月后,有位比丘对须深说∶「我们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须深感觉到奇怪,便向他的老师问道∶「你们怎么都没有修初禅,初禅修完后修二禅,二禅修完修三禅,三禅以后修四禅,却说你们的梵行已立,生死已了。若大事都已成办好,应该是先修初禅、二禅、三禅,最后四禅,然后才是梵行已立啊!怎么会差这么多呢?」结果那几位比丘回答说∶「我... 阅读全帖 |
|
J******s 发帖数: 7538 | 5 非常赞,非常好,很深刻!!!
,也得
到自在。当时,很多国王大臣、居士也都依据佛法修行而得到利益,所以对佛教团体的
供养也
就慢慢地多起来。其他外道发现,奇怪,怎么大家都跑到佛教那儿,不要说佛教的徒众
愈来愈
多,外道的徒众愈来愈少,连供养也跟著减少。这些外道们便集合起来,共同讨论个解
决的办
法,认为需要到佛教那儿看一看,学学他们的东西,再回来自己这里运用,这样就有衣
食了
啊!他们讨论之后,便公推比较聪明,向心力也比较强的,去做这个盗法的工作,那个
人的名
字就叫须深�: �
深跟著
一群比丘们修法,过了半个月后,有位比丘对须深说∶「我们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
作已
作,自知不受后有。」须深感觉到奇怪,便向他的老师问道∶「你们怎么都没有修初禅
,初禅
修完后修二禅,二禅修完修三禅,三禅以后修四禅,却说你们的梵行已立,生死已了。
若大事
都已成办好,应该是先修初禅、二禅、三禅,最后四禅,然后才是梵行已立啊!怎么会
差这么
多呢?」结果那几位比丘回答说∶「我们确实已经得到慧解脱了呀!」须深还是很怀疑
,又去
问其他的人�: 鸢讣负醵际且谎K淙... 阅读全帖 |
|
n*****r 发帖数: 137 | 6 见缘起就是见法,见法就是见缘起。
真棒!
,也得到自在。当时,很多国王大臣、居士也都依据佛法修行而得到利益,所以对佛教
团体的供养也就慢慢地多起来。其他外道发现,奇怪,怎么大家都跑到佛教那儿,不要
说佛教的徒众愈来愈多,外道的徒众愈来愈少,连供养也跟著减少。这些外道们便集合
起来,共同讨论个解决的办法,认为需要到佛教那儿看一看,学学他们的东西,再回来
自己这里运用,这样就有衣食了啊!他们讨论之后,便公推比较聪明,向心力也比较强
的,去做这个盗法的工作,那个人的名字就叫须深:
深跟著一群比丘们修法,过了半个月后,有位比丘对须深说∶「我们生死已尽,梵行已
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须深感觉到奇怪,便向他的老师问道∶「你们怎么都
没有修初禅,初禅修完后修二禅,二禅修完修三禅,三禅以后修四禅,却说你们的梵行
已立,生死已了。若大事都已成办好,应该是先修初禅、二禅、三禅,最后四禅,然后
才是梵行已立啊!怎么会差这么多呢?」结果那几位比丘回答说∶「我们确实已经得到
慧解脱了呀!」须深还是很怀疑,又去问其他的人: 鸢讣负醵际且谎K淙凰
⑾终庑┍惹鹈堑闹腔廴肥挡煌蚕欤侍馐撬撬档母承拗ぬ灰谎
怎么... 阅读全帖 |
|
S**U 发帖数: 7025 | 7 http://ccbs.ntu.edu.tw/taiwan/md/md01-01.htm
人间佛教的困局——以新雨社和现代禅为中心的一个考察
本文口头发表于∶1999.10,「印顺导师思想之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台北∶弘誓
文教基金会。
提要
印顺导师所提倡的「人间佛教」,尽管在台湾佛教界逐渐成为主流思想,但却遭遇一些
困局。其中,来自新雨社和现代禅的批评,显然无法漠视。这两个台湾当代新兴佛教教
派,对人间佛教的批评,主要有两点∶一、「人间佛教」不曾提供一套具体的修行方法
。二、「人间佛教」所强调的「不急求解脱」的思想,被视为不关心究极的解脱。本文
试图透过这两个新兴教派的访谈和调查,来说明以上这两点批评的成因。
「人间佛教」这个理念,最早是由《海潮音》杂志社同仁、慈航法师、法舫法师等人所
倡导 [1] 。然而,真正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则是印顺法师(1906—),在1951年,所开
始大力推广的人间佛教 [2] 。
印顺所推广的人间佛教,在中国大陆并没有引起什么注意;但却随著他的移居台湾(
1953年1月),引起台湾佛教界的极大回响。直接受到这一理念影响的台湾佛教教团,包
括隶属旧传统... 阅读全帖 |
|
t******g 发帖数: 17520 | 8 转自台大狮子吼网站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尊者ⓑ欝低迦①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善哉,世尊
!為我說法,我聞法已,當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思惟;所以善男子剃除鬚髮
,正信非家,出家學道……」如上廣說,乃至「不受後有。」
佛告欝低迦:「如是,如是,如汝所說。但於我所說法,不悅我心,彼所事業亦不成就
②,雖隨我後,而不得利,反生障閡。」
欝低迦白佛:「世尊所說,我則能令世尊心悅,自業成就,不生障閡。唯願世尊為我說
法,我當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如上廣說,乃至「不受後有。」如是第
二、第三請。
想要入道,應先淨其初業,然後修習梵行爾時,世尊告欝低迦:「汝當先ⓒ淨其
初業③,然後修習梵行。」
欝低迦白佛:「我今云何淨其初業,修習梵行?」
佛告欝低迦:「汝當先淨其戒④,直其見⑤,具足三業⑥,然後修四念處。何等為四?
內身身觀念住,專精方便,正智、正念,調伏世間貪憂。如是外身、內外身身觀念住,
受、心、法ⓓ法觀念住……」亦如是廣說。
時,欝低迦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從座起而去。
時,欝低迦聞佛教授已,獨...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9 大千世界其实是佛教对于这个世界的架构所作的描述。
我们先来看,一个大千世界其实是由一千个中千世界所构成;而一个中千世界,是
一千个小千世界所构成;一个小千世界,是由一千个小世界所构成。因为一个大千世界
函盖了大千、中千、小千这三种千,所以,一个大千世界又可以称作三千大千世界。也
就是说,三千大千世界并不是三千个大千世界,而只是一个大千世界;而一个大千世界
总共函盖了十亿个小世界,而这些小世界的组成基本上都是相同的。我们现在就来介绍
,到底一个小世界它是怎么组成的。
每一个小世界主要都有一座须弥山,而且以须弥山为中心,还有一个太阳、一个月
亮;这个太阳、月亮,都只有在这一座须弥山的山腰的位置上面不断的绕行。那须弥山
本身它有一半是泡在水中,它在水下大约是八万四千由旬,这个是从佛经上面引出来的
。八万四千由旬呢,到底一个由旬是多长多深呢?因为印度的长度或者深度呢,它并不
像后来说用公里或者里这样来算,所以后面的研究者就去推测,一个由旬到底代表了几
公里呢?推测的结果呢,后来大概有各种说法,大概从四公里到十公里都有,但是也没
有一个定论。那我们就用由旬来说,说须弥山本身有一半泡在水中... 阅读全帖 |
|
a**u 发帖数: 8107 | 10 ☆─────────────────────────────────────☆
runsun02 (runsun) 于 (Tue Dec 15 13:24:00 2009, 北京) 提到:
(个人浅见,写得也比较粗略,仅仅供这里交流用,任何人不要转载传播到到其他任何
处)
一。认为证果者必然有大神通,大能力,必然有突破物质限制的能力,这一点是根本不
懂佛法解脱为何物,佛法解脱是彻底熄灭贪嗔痴,是灭苦,是取证涅槃,和神通以及改
变物质限制能力没有任何关系,那些拥有神通的,可以变化自在,穿墙入地的人未必是
证果者,只是禅定或者邪术的结果。须深经当中的慧解脱阿罗汉,就没有任何神通。佛
陀在世的时代,这种慧解脱阿罗汉也是大多数。杂阿含四十五经“五百比丘中,九十人
三明,九十人俱解 脱,余但慧解脱”
二、认为证果者都有四禅八定。这个也是错误的观点。因为解脱主要是慧,四禅八定并
不是必须的,只能说是解脱的一个有力辅助工具。根据原始经典以及后来的部派佛教记
载,初果和二果者相当多都不具备四禅八定。但是三果和四果则基本都有四禅八定,但
是少数的全分慧解脱阿罗汉,只依靠接近初禅的欲界定就证果,... 阅读全帖 |
|
a*****y 发帖数: 33185 | 11 第二章 定的进展
[掌中之叶·清净道论实修手册] 加入时间:2010-7-9 16:04:30 点击:149
第二章定的进展
行道与通达
在此,从最初开始专注到某个禅那的近行定生起为止,这中间的修定过程称为「行道」
。从近行定到安止定为止,这中间的智慧称为「通达」。《清净道论.第三章.第15段
》在这里,我们主要可以认知到修定的两个阶段:从预备定到近行定是一个阶段,从近
行定到安
止定是另一个阶段。从预备定到近行定这中间的修定过程,我们称为「行道」;从证得
近行定之后到证得安止定这中间的智慧,我们称为「通达」。在本书的第一级当中,我
们注重在「行道」的培育;在第二级当中,我们注重在「通达」的培育。先谈「行道」
的培育。修定通常分成三个步骤:一、前行。二、正行。三、结行。
一、前行
前行(修定之前的准备工作)――放松与放下。如果修行者还没有完成破除障碍等前行
就努力修行,那么他的行道是艰难的(苦行道)。《清净道论.第三章.第16段》修定
之前必须先做好准备工作,以帮助修定时顺利稳定。所谓「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做好前行的工作,修定就成功了一半。在《增支部.六法集.第24经》,... 阅读全帖 |
|
P******n 发帖数: 329 | 12 佛陀八十岁那年,在竹林村最後的雨季安居期中生病了,患了严重的腹泻。那时,因为
当地饥荒,只有尊者阿难随侍在侧。
眼看着佛陀病了,又没有其他人在,尊者阿难既担忧又惶恐,但想到佛陀尚未对比
丘们有任何的遗命,应当不会入灭,就宽心了不少。
待佛陀病好转,可以出房走动时,尊者阿难才放了心,并将他的想法告诉了佛陀。
佛陀听了,回答尊者阿难说:
「阿难!我对大家的教导,一向是毫无保留的,大家还期待我指示什麽呢?如来从
不以自己为领导者的,只有自认为是领导者,才会留下遗命。我已经老了,八十岁的身
体,就像一部中古车一样,只有靠不断地维修,才能勉强维持。所以,大家是不能一直
想依靠我的,应当依靠自己;依靠法,因为除此以外,就没什麽好依靠的了。
怎样才是依靠自己,依靠法呢?那就是应当努力在自己的身体、感受、心念、想法
上专注觉察,来止息一切忧愁烦恼。我入灭後,能够这样修行的人,一定能够达到最高
的成就,那就是我真正的弟子了。」
之後,佛陀又继续往西北方游化。最後,在末罗国首都波婆城接受铁匠纯陀的菇茸
供养,引发更严重的腹泻,勉强走到拘尸城,为一位名叫「须跋」的婆罗门说了八正道
,引导他证入阿罗汉後,就在...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13 僭称释证严为“上人”也同样是虚有其名,无其实质。且看“慈济人”怎么说:
“上人”为佛教常见词汇,常用于佛门直系长辈,在唐朝佛教僧院之内,“上人”
之称谓泛指为“长辈”之意。……慈济人称证严上人为“上人”,是佛弟子对皈依师父
的尊称;慈济人亦尊称印顺导师为“师公上人”,而印顺导师的剃度师父,后人也称“
清念上人”。且佛教界亦有“宣化上人”、“法然上人”……等11
这样为“上人”一辞作解释是很浮泛、很世俗的,不论说是泛指“长(前)辈”、
或对“归依师父”的尊称,或更举教内其他类似的例子……等种种的说词,都只是以这
些理由来掩饰个人僭越上人之名的动机与行为,在明眼人看来是欲盖弥彰。因为,上述
的泛指、常用或尊称,既不是佛教的定制,且未考究其本质与内涵,让人觉得这样的称
呼很随意,似乎是人云亦云的盲目跟风。
据说释证严以前自称“法师”,自从 1988年 11月的慈济月刊,于内文的副标题第
一次称她为“上人”测水温之后,于 1989年 10月的慈济月刊封面就正式以此为名了。
接下来,为了庄严此“上人”之名号,就得要信众们行恭迎、跪拜之礼,来神格化释证
严的形象。
外界质疑慈济宗门以“上人”这个称... 阅读全帖 |
|
r****n 发帖数: 8253 | 14
你并不知道禅定是什么。你眼中的所谓禅定,还远远不到禅定的标准。
如果按照你心目当中禅定的标准,我有禅定,而且还很强
我打坐很容易入定,还很快,但是还不具备能力进入初禅
我自己的定力,是近行定,刹那定,属于欲界定,但是即便是这种定力,也恐怕超过你
心目当中的某些人了,比如类似J,para这种人。
这个说过很多次了
很多慧解脱阿罗汉连初禅都没有,但是照样是阿罗汉。须深经上说的很清楚。
现代南传的马哈希尊者教导的禅修方法,也是不修初禅,直接进行观禅。而且南传的主
流禅修方法就是是纯观禅,纯观禅都是绕过了四禅八定。 |
|
r****n 发帖数: 8253 | 15
这位法师的观点是很值得参考的。尤其他说证初果后再修四禅八定,因为如果没有正见
,那所修四禅八定实在太容易走偏了。
据我所知,经中并无此说法,我也没查到,须深经当中直接说慧解脱阿罗汉没有初禅,
但是在有的《论》中,确实提到这个,但不统一。大多数《论》,直接说不修禅那就可
以直接修观,
关于经论的一些证据我还没贴出来,
正确的是,没有足够的“不乱”,确实没法观,但这个不乱,未必必须得修到初禅,这
一点,雷迪尊者和马哈西尊者说的都非常清楚。
“证二禪之后方修内观也是可以的。或者在证初禪之后,或在近行定之后,或者随息的
阶段之后,甚至可在数息阶段克服心散乱的倾向之后,即修习内观。”
其中近行定,就是马哈西尊者说的刹那定,这种定,并不是初禅的定,特征是不一样的。
对,判断修止,还是修观,所缘非常重要,修止的所缘是固定的,单一的,而修观的所
缘是五蕴,是在快速变化的,是流动的,是自发"现起"的,没有排斥,没有忽略,没有
固定,绝不锁定目标,绝不“依靠”某个东西。
懂得修观后,就知道他和修止是完全不一样的。 |
|
r****n 发帖数: 8253 | 16
我认为它说的是对的。J在他自己的文章中说的,那黑暗就是我,其实是典型的初禅状
况。
即和所缘的对象合一。
不可能,安止定是一种稳定的定,它的前提是必须要专注于某个对象,使不偏离,而生
活中无法做到这点。声音,身体的感觉,动作会不断来骚扰,使得你无法专注。
安止定只能在打坐的时候发生,不可能在日常生活中,据我所知,没有一本佛经,甚至
<论>里面说日常生活有可以有初禅,所谓的一天24小时有初禅是waichi自己的胡编乱造。
佛陀说,声音是初禅的刺,意思也就是声音会打断初禅,而日常生活,你不可能听不到
声音。否则你就是疯子。
不过我认为日常生活却可以有刹那定,因为刹那定不害怕骚扰,刹那定也不需要专注于某一个对象上,或者依靠某个什么“主题”,刹那定不是制心一处。
不是。
我认为也可以。 |
|
r******4 发帖数: 178 | 17
呵呵,请waichi兄解释一下"入初禅"和"初禅",这个可以证明一天24小时初禅理论可行
吗?
如果能够附上经典是最好,当然如果自己发明创造也不是不可以,只要你能给圆上。
另外还有入二禅和二禅吗?还有一天24小时二禅,三禅,四禅吗? |
|
r******2 发帖数: 1021 | 18
无间转因缘的法脉不是核心???waichi自己可是说了如果没有那无间转因缘,是不可
能一世解脱的。
级荒
老兄,你知道初地菩萨是什么吗?
按照大乘,四果阿罗汉哪怕回小向大,都绝不可能从初地菩萨开始啊,因为初地菩萨实
际相当余小乘初果,而四果阿罗汉基本都相当于八地菩萨了,怎么可能再从初地开始呢?
至于所谓的初禅最高空无边处定,这个简直是让人笑掉大牙。waichi连最基本的四禅八
定都根本不懂。这样的人,可能是解脱者吗?
你自己其实是一个佛法理论很无知的人,而这成为你被骗子忽悠的助缘。
唯识
你深入了啥?离初禅还十万八千里,冒出个禅相就以为开悟了,以为一元了。
你自己去好好研究研究正宗的禅定是什么,你恐怕会惭愧死。如果不知道惭愧,那只能
说明你愚蠢。
你到现在都还连禅定是什么根本就搞不清楚。 |
|
S**U 发帖数: 7025 | 19 扫盲一下
节译自中部36经
初禅至四禅
「阿耆吠舍那!我食用粥饭、粗食,获得力气,离诸欲,离不善法,进入并住于有寻、
有伺,由离而生喜、乐的初禅。阿耆吠舍那!即使生起那样的乐受,也不能缠绕占据我
的心。」
「藉由寂止寻、伺,我进入内心明净、心得一境、无寻、无伺,由定而生喜、乐的第二
禅。阿耆吠舍那!即使生起那样的乐受,也不能缠绕占据我的心。」
「藉由离喜,我住于舍、念、正知,我以身感受乐,进入并住于圣者所宣称的『有舍、
有念、住于乐』的第三禅。阿耆吠舍那!即使生起那样的乐受,也不能缠绕占据我的心
。」
「藉由舍去乐,舍去苦,以及先前喜、忧已灭,我进入并住于不苦不乐、具舍与念、心
极清净的第四禅。阿耆吠舍那!即使生起那样的乐受,也不能缠绕占据我的心。」
证得三明
宿命明
「当心像这样专一、清净、皎洁、无秽、离于烦恼、柔软、堪任、安住、不动时,我将
心转向宿命忆念智。我回忆过去多生多世的生活状况,即∶一生、二生、三生、四生、
五生、十生、二十生、三十生、四十生、五十生、百生、千生、百千生、众多成劫、众
多坏劫、众多成坏劫,『在那里,我有这样的名,这样的姓,这样的种姓,这样的饮食
,领受这样... 阅读全帖 |
|
r****n 发帖数: 8253 | 20
无初禅也能证果」,是否有经论上的依据。阿含说八正道的正定,只列举四
释,对此问题就很关键。
依此经成立
慧解脱阿罗汉没有初禅,是南北传和各部派公认。
在相应部须深经的注释书《顯揚真義》当中,明确指明这里的慧解脱是“无禅那的干观
者”
“友啊!我們是慧解脫!」友啊!我們是無禪那的(nijjhanaka)乾觀者(
sukkhavipassaka),單單藉由慧而解脫”
另外一段注释:
「你知道或」等為何被說?為了表示「即使無定也㈲智的生起」,所以說:須深
啊!道或果,都不是定的等流,不是定的利益,不是定的結果。但,那是觀的等流,觀
的利益,觀的結果。因此,須深啊!無論你知或不知,法住智在前,涅槃智在後“
也能证果」。
,得至涅盘」南北传论师的解释,来解释此一问题。
此处的“禅”,只是泛指,是包含欲界定的所有定的类型。
初禅属于色界禅定。
法护尊者对觉音尊者上面所说的“即使无定”又做了进一步解释“即使無定:即使没有
得止相的、之前成就的定。這是就觀乘者而說的
或南传论师,都说得通,虽然解释不完全一样。
对比须深经的南北传版本包括摩訶僧祇律以及相应的注释书,基本可以确认无禅那的慧... 阅读全帖 |
|
b**d 发帖数: 7644 | 21 那,进入初禅,跟没进入初禅有个很大的变化,你如果真进去啦,不可能自己不知道。
你如果还在这儿问这问那,说明你的确是没进去。 你怎么知道自己是不是在初禅,还
是初禅近行定,这个稍难。 但是这个也仅是个程度划分。 你问的那些问题,只要读读
一般的书都不会有。 初禅5个要素,那5个要素都在,你觉得人还会昏沉,还会搞这个
,搞那个? 你要么是把别人都当成白痴。就是自己根本不懂。 |
|
s*******1 发帖数: 191 | 22 我们全都被男女性爱那点快乐给骗了--南怀瑾
佛经告诉你,有时候不一定看到男女性爱才入胎。他说我们这一生作人,悭吝,整人,
但是其它方面人品还好,来生还作人,不过变一个穷人。当你中阴的时候,像做梦一样
,忽然感觉到刮台风,又打雷,下大雨,淋湿了,又害怕,赶快跑;这时看到旁边一个
茅草棚,或者一个山洞,赶紧钻进去躲,就入胎了。那个时候没有性爱,是生在贫穷人
家,很苦。
有时候,中阴走进一个地方,这个地方风和日丽,建筑也非常好,就进去玩玩。进去就
入胎了,是富贵人家。所以入胎的因缘有很多种,也没有一定看到性爱。
十二因缘,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讲到“触”
,一有六入以后,就发生接触,触就是交感,互相就受影响。
“触缘受”,触就是发生感觉、感受。你说,我受凉了,给风吹了,就是十一切入的地
水火风这个风进来,冷气进来凉到了。一凉了以后里面发炎了,火起来了;接着流鼻水
了,鼻子不通了,水大不流畅了;所以地水火风在里头变化,触受接二连三太多了。
我们从娘胎生出来到现在,没有一天是舒服过的,每一秒钟的触受都是很痛苦的。但是
人们没有感受到,因为麻木了,习惯了,加上智慧... 阅读全帖 |
|
|
w**u 发帖数: 311 | 24 受教受教。
我理解的观禅"刹那定"关键是当下的质量,不拖泥带水。不纯净的"当下"其实是一
个很长的时间片段,包括前面一个刹那的残余记忆,一部分是对将来的期待。
这种情况跟看电影有点像,一帧帧的图片因为视觉的迟滞,让我们误以为是一段连续的
影片。
:關於内观是否可能有初禅的爭議,我聽到一個合理的說法,就是雙方對於初禅的定義
不同。
:如果說内观可以達到相當於初禅的定力,問題就不大。
:初禅的定義是有五禪支:尋,伺,喜,樂,一境性。
:如果一境性所緣必須是概念法,問題就來了:内观所緣並非概念法,而是會生滅的真實
:法,不算一境性。
:如果一境性是心境合一不分離,則内观與初禪是相似的。 |
|
发帖数: 1 | 25 双身法的藏传密教到底是喇嘛教还是佛教?如影随形跟随佛教约有一千五百多年
的密教,到现在还是有许多人分不清藏传密教到底是不是佛教?有人说佛教不是有禅、
律、密、净吗?那密就是佛教的一宗又复何疑?可是佛教之密就是喇嘛教之密宗吗?把
喇嘛教称为藏传佛教而说它是超越佛教显宗的金刚乘密宗,这就是密教借壳上市,绵延
一千多年而不绝的原因。造成这个误会的主要原因是领导佛教界的僧伽、居士们没有智
慧去辨别,任其渗入佛教,最后将是李代桃僵,由密教取代了佛教,而真正的佛教就不
见了!这不就是印度佛教灭亡于密宗的历史写照吗?
为什么密教取代佛教,佛教就会灭亡?这就值得学佛人认真地去探讨其中的道理和
原因,才不至于被误导。否则像印顺法师他明明知道密教的所作所为,却还是把它当作
佛教,而且努力弘扬它的某些教义,看来密教对于无智慧的修行人还真是有它致命的吸
引力。大家可以想一想,修行人是背俗的,所谓“俗之所珍,道之所贱;道之所珍,俗
之所贱。”学佛人努力要远离财色名食睡、酒色财气,贪权力、名闻利养等等都要舍离
,可是密教却不必舍离,反而要你大贪特贪,美名为以贪止贪。所以密教当人王也要当
法王,既喝酒也要...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26 甘露,我们把它分为三种.
第一种是说世间的甘露,第二种是讲邪教的甘露,第三种则是说明佛法中所说的甘
露法门,就不是物质上的甘露了。
首先略说世间的甘露。世间的甘露有二种:第一种是人间的甘露,第二种是欲界天
的甘露。人间的甘露,主要是以食物和草药炼制而成;这种炼制的甘露,通常是可吃的
食物,加上一些羊乳、牛乳,再加上一些磨成粉末的草药来炼制而成。在密宗里面,这
一种甘露,有时还要加上一些不可思议的东西。这东西为什么叫做不可思议呢?因为诸
位一定想象不到是加了什么?这些外加的东西,在密宗里面,叫做大香与小香。大香与
小香就是密宗上师的大便与小便。因为诸位一定想不到,所以叫做不可思议;不是因为
它微妙。
这个大香与小香的主张,宗喀巴就已经有提过了,不过他的标准比较严格;他主张
:“如果你要当人家的上师,大便一定要是香的,小便也一定要是香的。”所以叫做大
香与小香。如果上师的排泄物不是香的,那你就不要拜这个人做你的上师,这是黄教至
尊宗喀巴大师所讲的。在陈健民上师的《曲肱斋》全集第三册里面,也有提到过这个,
说密宗所炼制的丸药,有时候是要加大香与小香的。譬如萨迦... 阅读全帖 |
|
z**n 发帖数: 22303 | 27 圣严法师于1930年出生于江苏南通,1943年在狼山广教禅寺出家,1949年从军跟随国民
政府到了台湾,服役十年后,于东初老人座下再度披剃出家。
◎闭关与留学
小沙弥时期的圣严法师,已深深体会到:「佛法是这么好,可是误解它的人是那么多,
而真正了解和接受的人是那么少。」其中的根本原因,在于弘扬佛法的人才太少,因此
前往高雄美浓山区闭关六年,之后更远赴日本东京立正大学深造,于1975年获得了文学
博士学位。
◎从东方到西方
随后,圣严法师应邀赴美弘化,先后担任美国佛教会董事、副会长,纽约大觉寺住持及
驻台译经院院长。东初老人于1978年圆寂后,圣严法师自美返台承继法务,隔年并应聘
为中国文化学院佛学研究所所长及哲学研究所教授,此外也在东吴大学及辅仁大学任教
,至此展开了推动佛教高等教育的理想。
因为有感于美国弟子们的求法热诚,所以于1979年在美国纽约创立「禅中心」,后来扩
大迁址更名为「东初禅寺」。此后,圣严法师便固定往返美国与台湾两地弘化,经常在
亚洲、美洲、欧洲等地著名学府及佛教社团宣扬佛法,不遗余力。
筹建法鼓山
1989年,由于中华佛学研究所及农禅寺的各项教育事业、弘法事业以及... 阅读全帖 |
|
c***h 发帖数: 2262 | 28
感谢法友以上说明
阅读过http://www.mitbbs.com/article_t0/Wisdom/31507927.html
但是之所以要现观而不采概念,是否是因为现观”震撼力”强,效果强?
关于现观
比方说,观察别人年纪变老或死亡,或者自己变老,或一件熟悉的物品毁坏,
直接起一个生灭无常的感受。
这样似乎也不是概念,而是直接体验,直接感受。
但是一般我们应该不会把这样的观察称为现观。
而会把观察四大及其细微特色称为现观。
这之间有何差别呢?
另,所谓初禅至四禅,是否有分安止定的初禅至四禅及观禅的初禅至四禅? |
|
S**U 发帖数: 7025 | 29 同净兰若的四月阳春,玉兰含苞初绽,野鹿、火鸡徜徉绿野。一次「佛随念禅七」课间偷闲外出,天地豁然开朗,感觉步履轻松如云,一种澄澈的喜乐油然而生。大自然的繁盛,从一个平静的「视窗」涌进,心不加区别概然收纳,自守一片轻安。
我意识到,经两位师父的调教,我坚固的染著之心,出现了一点软化迹象。这应是密集禅修期在师父加持下的一种特殊体验,只是收摄六根后不期而至的良性反应而已,我不敢有丝毫窃喜、自满。几乎可以断定,离开禅堂之后,又将故态复萌,落入各种困缚之中。
回到都市尘嚣,重归朝九晚五的繁琐,带刺的汽车喇叭、不好看的脸色、埋怨的声音纷至沓来。令我惊奇的是,一切都似曾相识,但分明变了模样。以前的反应是,竖起一道「正念」的盾牌,诸如默念「愿此善士没有痛苦」,提醒自己「随缘尽份」,用以抵御、消化迎面而来的袭击。现在发现,已不必举起盾牌,因为只觉得一阵轻风吹来,又飘去,知道有点冷,但不会侵入肌肤,引起寒颤。
再瞻前顾后,想想那些无可奈何、祸福难料的人与事,原来驱之不去的忧惧、不安,已由一片阴霾悄然变成一道薄雾。睡眠明显趋于安稳,即使有梦境,色彩也明朗起来。
学佛几年,从不曾在短短几日内经历如此大的身心变化...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30 前面已说明广义沙门中三种层次的正教—正法律乘。然而,广义沙门中除了有正教
之外,还有邪教的存在。什么是广义沙门中的邪教呢?依据前节所举《杂阿含经》卷28
第791经所说,邪法就是地狱、畜生、饿鬼的境界;而邪法的法道就是使人沦堕于三恶
道的教导。换言之,广义沙门的正教是可以使人生天,乃至有机会迈向大乘而获得解脱
,但是邪教则不能使人生天,反而使人向下沉沦而堕于三恶道,完全没有机会迈向大乘
而获得解脱,因此称为邪教。例如,喇嘛教(或称为秘密大乘、密教、坦特罗佛教、藏
传佛教)就是一种邪教。首先从喇嘛教的祭祀供品内容的法式可以作初步的了解。
释印顺在《印度之佛教》一书中描述:
佛世以依教奉行为最胜之供养,佛后亦供以灯明、香、华等而已。密教以崇拜者为
鬼神相,其供品乃有酒、肉。有所谓“五甘露”者,则尿、屎、骨髓、男精、女血也。
更有“五肉”者,则狗肉、牛、马、象及人肉也。以此等为供品而求本尊之呵护,亦可
异矣!1
注1 释印顺,《印度之佛教》,正闻出版社(新竹),2004 年,页320~321。
不单是佛世之时,依佛教的教理本质而言,确实以依教奉行为最胜的供养。因为佛
陀已经究竟解脱,... 阅读全帖 |
|
c*******o 发帖数: 608 | 31 非常同意这篇文章的观点。我曾经就从何时应该由止转观请教过三个南传系的禅师。其
中一位教安般念和vipasana法师建议是达到初禅时就可以观,然后证初果后,再修四禅
八定,这时候的定是八正道的正定,非外道的定。第二位教过我安般念和metta的说没
有固定的路线,一般经中说是达到初禅即可修观,但不同的论中提到需四禅可修定。第
三位是教过我安般念的法师没有具体说,但强调没有足够的定力是没法观的。我自己比
较倾向是有初禅定后修观比较稳妥。窃以为因为修止禅的所緣是固定的,而修观是从因
缘观着手,从因缘关系的变化去观,当定力教高的行者形成与所缘的一境性时,是没法
观这种变化的。这只是我听法后自己的理解,希望得到指正。 |
|
a**u 发帖数: 8107 | 32 ☆─────────────────────────────────────☆
xiaoputi (xiaoputi) 于 (Sat Nov 27 15:38:35 2010, 美东) 提到:
呵呵,RT.
☆─────────────────────────────────────☆
robbin (robbin) 于 (Sat Nov 27 16:10:55 2010, 美东) 提到:
结婚好啊。第一,揭开了婚姻的神秘面纱。哈哈哈。。。
☆─────────────────────────────────────☆
aroluna (Le Bonheur n'existe pas) 于 (Sat Nov 27 16:16:30 2010, 美东) 提到:
如果你可以找到一个比较理想的伴侣
婚姻首先可以让你觉得不寂寞,可以被理解,有人和你一起分享生活,并且和你一起为
了共同的目标努力
虽然朋友也有上述功能,但是伴侣可以一直陪伴你,可是随时给你你需要的,尤其是精
神上的一些支持
婚姻还可以延续生命,有后代,我觉得孩子给人带来的乐趣很大,应该是自己过去生命... 阅读全帖 |
|
l**a 发帖数: 5175 | 33 http://www.fosss.org/JingTu/YouJi/Images/index.html
前言
本书主要的内容,为介绍中国活佛宽净大法师,于1967年农历10月25日,在福
建省德化县上涌公社桂格大队九仙山弥勒洞内坐禅时,突然被观世音菩萨所接引而“消
失了踪影”。其时,法师被带往西方极乐世界,参观九品莲花的各个境界,时间上只觉
一昼一夜,可是,当返回人间时,已是1973年农历4月8日了。换言之,时间已过
了整整6年5个余月。
乍听起来,这种现象,似乎是超乎常识所能理解的。但是,有所谓“天上一日,人间数
年”之说,由于宇宙空间的不同,时间概念也异,这是稍具佛学知识的人,都能够理解
的。
当时在人间,法师仿佛“消失了踪影”,全寺僧俗,找遍了全山(云居山)大大小小百
多个洞穴,皆不见法师的踪影,甚至还出动打捞队,到附近各处水库、深潭打捞,亦无
下落。热心的信徒,还到县城、泉州市、厦门市、福州市、南平市各地去寻找,并且还
发信托人在永泰、永春、德化、福清等邻县,代为查询,前后历数年之久,音讯全无。
至此,人们多以为法师业已往生去了,心中万分悲痛!
其实,法师自始至终,皆没有离开过... 阅读全帖 |
|
a**u 发帖数: 8107 | 34 ☆─────────────────────────────────────☆
runsun04 (runsun) 于 (Mon Jan 19 08:13:18 2009) 提到:
本经典只出现在南传中部经,北传阿含经没有,内容是描述世尊证悟过程,此为节选
根据这段节选,可以看出经典记述的是世尊是先有经过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然后
再证得宿命智,直到漏尽智,经上并无说世尊是在四禅当中证得漏尽智,不是进入四禅
定。四禅只是一个过程
=========================
阿义耶萨那!如是予摄粗食乳靡,得体力,离欲、离不善法,有寻、有伺,由 离生喜乐
成就初禅。阿义耶萨那!然而,予已生之乐受不着于心。予寻伺已息,于 内清净,心成
一处,无寻。无伺,由定生喜乐,成就第二禅而住。阿义耶萨那!然 而,如是予已生之
乐受不着于心。予不染于喜,而住于舍,正念、正智,以身正受 乐,圣者之所谓:‘
舍、念、乐住’成就第三禅而住。阿义耶萨那!如是予已生之 乐受不着于心。予舍乐、
舍苦,先已灭喜忧,舍不苦不乐,念清净成就第四禅而住。 阿义耶萨那!如是予已生之
乐受不着于心。
如是予心 |
|
a***n 发帖数: 1993 | 35 禅源诸诠集都序卷上之二
唐圭峰山沙门宗密述
上来十意,理例昭然。但细对详禅之三宗,教之三种。如经斗称足定浅深。先叙禅门,
后以教证。
禅三宗者,一息妄修心宗,二泯绝无寄宗,三直显心性宗。教三种者,一密意依性说相
教,二密意破相显性教,三显示真心即性教。右此三教如次同前三宗相对,一一证之,
然后总会为一味。今且先叙禅宗。
初,息妄修心宗者。说众生虽本有佛性,而无始无明覆之不见,故轮回生死。诸佛已断
妄想故,见性了了,出离生死,神通自在。当知凡圣功用不同,外境内心各有分限。故
须依师言教,背境观心,息灭妄念,念尽即觉悟,无所不知。如镜昏尘,须勤勤拂拭,
尘尽明现,即无所不照。又须明解趣入禅境方便,远离愦闹,住闲静处,调身调息,跏
趺宴默,舌拄上腭,心注一境。南侁北秀保唐宣什等门下,皆此类也。牛头天台惠稠求
那等,进趣方便,迹即大同,见解即别。
二,泯绝无寄宗者。说凡圣等法,皆如梦幻,都无所有,本来空寂,非今始无。即此达
无之智,亦不可得。平等法界,无佛无众生,法界亦是假名。心既不有,谁言法界?无
修不修,无佛不佛。设有一法胜过涅槃,我说亦如梦幻。无法可拘,无佛可作。凡有所
作,皆是迷妄。如... 阅读全帖 |
|
S**U 发帖数: 7025 | 36 關於内观是否可能有初禅的爭議,我聽到一個合理的說法,就是雙方對於初禅的定義不
同。
如果說内观可以達到相當於初禅的定力,問題就不大。
初禅的定義是有五禪支:尋,伺,喜,樂,一境性。
如果一境性所緣必須是概念法,問題就來了:内观所緣並非概念法,而是會生滅的真實
法,不算一境性。
如果一境性是心境合一不分離,則内观與初禪是相似的。 |
|
a******5 发帖数: 10 | 37 全文链接
http://tieba.baidu.com/f?kw=taiguanglin&ie=utf-8&tp=0
如果有人问你佛教是什么?你答万物唯心造。
那心是什么?你答妄想分别执着,这样回答说明你对佛教有一定
的认识。心分解成妄想分别执着三层,就像洋葱一样,一层包着
一层。再把它详细分解,最里面的妄想分菩萨的十一种妄想,其
外的分别心分罗汉的九种分别心,最外面的执着心分凡夫的很多
很多种执着。我们不讲菩萨的妄想和罗汉的分别心,只详细分解
凡夫的执着心。第一个是对妄想本身的执着,对应非想非非想处
天,第二个是对无的执着,对应无所有处天,第三个是对自己意
识的执着,对应识无边处天,第四个对虚空的执着,对应空无边
处天。这是无色界四天。再往下详细分解色界十八天,我在上面
演绎三界的时候,从空无边处天直接说到了名色,出现眼睛和物
体。这中间还有很重要的一环,对虚空的执着之后产生的是情绪,
这个情绪没有具体内容,就像对妄想本身的执着一样,是对情绪
本身的执着,可以说从这里开始,覆盖虚空的意识开始凝聚成一
团了。这个对情绪本身的执着对应四禅九天中上面的净居五天,
每一天这个执着意识凝聚的程...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38 这些年来,广论团体有计划地由“教育”系统渗入各级政府官员、高级知识分子
、中小学教师和校长,广开各种“广论研习班”和短期“心灵成长营”,一时好奇者蜂
从,蔚为风气,对社会大众的影响至为深远。值此末法之际,各种邪说倾巢而出,正觉
教团为了救护深陷藏密邪法中的学人回归正教,也为了正法久住、续佛慧命,开演这次
的主题,对《广论》之内容作详实之辨正,祈愿您能因此而转易错误知见,趣入佛陀正
法,迈向浩瀚深广之佛菩提大道!
我们一起来探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宗喀巴对止观的错误说法。宗喀巴乃是依
无上瑜伽双身法的内涵来说止观,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是隐说,而在《密宗道次第
广论》中则是明说。然而,“止观”究竟是什么意思呢?止观的自性又是如何呢?藏密
宗喀巴在“别学后二波罗蜜多”中,又是如何说奢摩他与毘钵舍那?宗喀巴所说奢摩他
与毘钵舍那为何严重违背诸佛菩萨经论所说呢?且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吧!
首先说明止观之意涵。所谓止观,其实是修定之法,并非般若;在般若智慧中所
说的“止”是心得决定,“观”是观察实相法界的一切内涵,和世间禅定中的止与观是
不同的。在止观修证中,“定”是...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39 将为大家解说:由于诸天常来人间宣说有如来藏以及如来常住的这样的深妙义理,
因此,促发了人间的众生因此得度的因缘可以提早成熟,所以最后身的释迦菩萨在兜率
天宫时,观察这个人间的修行者得度的因缘成熟的缘故,所以便来下生受生于人间示现
成佛,而为众生演说如来藏的种种妙法,以及宣说如来常住的境界,及如来藏中所含藏
的一切种智等种种妙义。所以说在 世尊示现于人间之前,外道也说有如来可证,难道
可以说因为外道同样说有如来可证,就可以证明说如来是外道法吗?或者说如来这个名
相是从外道法中传进来的吗?如果说这样的说法是可以成立的,那么 世尊在示现于人
间之前,外道也常常弘扬阿罗汉法,并且他们也宣称证得了阿罗汉果,那是否也可以比
照说阿罗汉法本来就是外道法,并不是佛法呢?所以有智慧的佛子对于这个部分,这样
的说法,应当加以详细地分辨,以及针对其中的义理作出深入的探究之后,再来决定是
否信受这样的说法。
接下来我们说,世尊尚未在降生人间之前,前佛所传的佛法由诸天继续在天界弘
传,如果说人间的修行者,如果有良好的因缘,也可能从天主或是天神处听闻到前佛所
传的佛法,继听闻之后而能够继续于人间宣说。另外...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40 何谓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三界唯心万法唯识,这句话是大部分的佛子们所耳熟能
详的,然而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的真正意思到底是什么呢?却是众说纷纭。
譬如有人说:“人有两颗心:一颗是真心,一颗是妄心。但大多数人都是用妄心
在生活,一般人都不太明白自己有两颗心,更是难以分清楚哪一颗是真心,哪一颗是妄
心。想要觉察自己有两颗心,并且分清楚这两颗心的真妄,其实是不容易的事。人如果
能用真心生活,那一定是很幸福的。”从以上这一段文字,我们就看得出来,其实一般
人对人到底有几个心是弄不清楚,而且充满想象的。
请问菩萨们:人是有一个心呢,还是两个心?乃至是八个心呢?事实上,说一个
心也可以,说两个心也对,说人有八个心也是正确的。奇怪啦!为什么是这样呢?这就
得请您仔细的听下去,自然就会明白。我们先来举述一位喜欢说禅的大法师,他所说的
一则公案。一般人总以为能说点禅,意境和格调似乎就提升了不少,却不知道说公案也
是最容易显示出自己未曾证悟的本质。这位大法师说:“桂琛禅师去参访玄沙禅师,玄
沙知道他深研唯识法相之学,故而指著一张竹椅问道:“三界唯心万法唯识,这个汝作
么生会?”桂琛禅师答道:“既曰唯识,... 阅读全帖 |
|
r****n 发帖数: 8253 | 41 【 以下文字转载自 Wisdom 讨论区 】
发信人: runsun (runsun), 信区: Wisdom
标 题: Re: 庆祝Wisdom重见光明!!!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ue Oct 20 22:50:46 2009, 美东)
大大的错误!修止,只需要专注于所缘,这个足够。
比如我就在专注的看苹果,苹果是所缘,时时刻刻不离这个所缘,这就是修止,足够了。
随着专注力的提升,会出现止禅的关键,禅相,禅相是最稳定的,所以要牢牢把握禅相
,然后才能真正入初禅,如果不出现禅相,是绝对不能入初禅的,这一点南传公认。
为什么要求这样严格呢?这是因为止禅只是单纯的修心一境性,所缘必须是高度的纯一
。而只有禅相才是最纯的。
当你在修念佛的时候,刚开始状况,尽管你以为自己挺专注的,但此时所缘是很混乱的
,瞬间可能是佛号本身,瞬间可能是知道自己正在念佛号,瞬间可能是佛号的间隙,所
缘一直在变,这种状况,是无法入止禅的,心还在不断的摇动。不稳定.
修止,就单纯的修止,忌讳的就是所谓的止观双运。即一会专注所缘,一会知道自己正
在专注所缘,这种叫做四不像修法,既不能入四禅八定,也不能积 |
|
q****u 发帖数: 1421 | 42 卷九
阿难。世间一切所修心人。不假禅那。无有智慧。但能执身不行淫欲。若行若坐。想
念俱无。爱染不生。无留欲界。是人应念身为梵侣。如是一类。名梵众天。欲习既除
。离欲心现。于诸律仪。爱乐随顺。是人应时能行梵德。如是一类。名梵辅天。身心
妙圆。威仪不缺。清净禁戒。加以明悟。是人应时能统梵众。为大梵王。如是一类。
名大梵天。阿难。此三胜流。一切苦恼所不能逼。虽非正修真三摩地。清净心中。诸
漏不动。名为初禅。
阿难。其次。梵天统摄梵人。圆满梵行。澄心不动。寂湛生光。如是一类。名少光天
。光光相燃。照耀无尽。映十方界。遍成琉璃。如是一类。名无量光天。吸持圆光。
成就教体。发化清净。应用无尽。如是一类。名光音天。阿难。此三胜流。一切忧愁
所不能逼。虽非正修真三摩地。清净心中。粗漏已伏。名为二禅。
阿难。如是天人。圆光成音。披音露妙。发成精行。通寂灭乐。如是一类。名少净天
。净空现前。引发无际。身心轻安。成寂灭乐。如是一类。名无量净天。世界身心。
一切圆净。净德成就。胜托现前。归寂灭乐。如是一类。名遍净天。阿难。此三胜流
。具大随顺。身心安隐。得无量乐。虽非正得真三摩地。安隐心中。欢喜毕具。名为
三... 阅读全帖 |
|
r******2 发帖数: 1021 | 43
根据禅定原理以及法的特性。
入禅定,必须要心高度集中在固定的所缘上,一丝一毫都不能偏离。而只有禅相才是固
定静止的所缘,才会让心不摇动。而五蕴究竟法不具备这种特征。
在刚开始修禅定的时候,大部分时候所缘是概念法,但是这个时候定力肯定不足
在定力提高以后,五蕴的变动性无常性一定会显现出来,不适合作为所缘。
于是只有以禅相为所缘,才能入真正的色界初禅。
禅相才能造成密集的高度的心一境性。
如果你的目标乱晃,升起就灭,这个时候是无法真正心一境性的。
定力不足的时候,是不知道目标是生起就灭的,以为不动,这个时侯离色界初禅还很遥
远,而很多人在这阶段就以为自己初禅了,甚至称禅定也可以进行观察,却不知道自己
根本就是在粗浅的定中。 |
|
|
S**U 发帖数: 7025 | 45 中部36经
阿基毘舍那!我这么想∶『让我紧扣牙齿、舌抵上颚后,以心抑止、压迫、破坏心。』
阿基毘舍那!我紧扣牙齿、舌抵上颚后,以心抑止、压迫、破坏心。阿基毘舍那!当我
紧扣牙齿、舌抵上颚后,以心抑止、压迫、破坏心时,汗从腋窝释出。阿基毘舍那!犹
如有力气的男子捉住较弱男子的头或肩膀后,能抑止、压迫、破坏,同样的,阿基毘舍
那!当我紧扣牙齿、舌抵上颚后,以心抑止、压迫、破坏心时,汗从腋窝释出。而,我
的活力已被激发而不退,念已现前而不忘失,但,我的身体以那努力之苦成为激动的、
不安息的、被努力征服的。阿基毘舍那!像这样,我的已生起的苦受不持续遍取心。
阿基毘舍那!我这么想∶『让我修无呼吸禅。』阿基毘舍那!我抑止从口与鼻的呼
气与吸气。阿基毘舍那!当我抑止从口与鼻的呼气与吸气时,有风从耳孔出来的激烈声
音。阿基毘舍那!犹如铁匠吹火的咕噜咕噜激烈声音。同样的,阿基毘舍那!当我抑止
从口与鼻的呼气与吸气时,有风从耳孔出来的激烈声音。而,我的活力已被激发而不退
,念已现前而不忘失,但,我的身体以那努力之苦成为激动的、不安息的、被努力征服
的。阿基毘舍那!像这样,我的已生起的苦受不持续遍取心。
阿... 阅读全帖 |
|
w**u 发帖数: 311 | 46 金水,我在开会,回贴慢了,请包含。
你提的两個问题,先回第二亇,用我所理解的模型,我们的意识就象一个大海,每时每
刻都是潜意识和显意识的交互。但潜意识是果报心组成的,你可以觉察的更快更细,却
不能决定他涌上的成分。你的显意识就是浮上的浪,你就是冲浪的小伙,可以在海面上
善巧的滑动,但不能完全决定,浪太大,再善巧,也会翻船。如果风平浪小,你觉得自
己能控制,或者你根本不知是浪在推你,还以为自已在控制滑浪板。
根据这个模型推理.我们最好每时每刻都有正念,你就不会随波再制造新的湍流,新的
湍流迟早会返回,变成新波浪。只有阿罗汉才有这个水平,所以叫不受后有。最好不要
看过去的波浪,不要想末耒的波浪,而是感觉脚下的波浪,这就叫活在当下,把无明降
到最小。(话虽如此,我现在还在想,怎么把我的课题文章写好发出去,大家都在人生
探索的路上吧!)
第一个问题,有两种含义,看佛陀的念处经,不讲止禅定禅,但讲了四层:知息,長短
息,全息,微息。阿含的其它章节好象是明确提到的心理状态和质量的确分四禅八定(
cpath,或seeu法友给我把把关) 。这个论坛里,bdbd可
能有初禅的经历,SeeU可能有近行定的... 阅读全帖 |
|
w**u 发帖数: 311 | 47 金水,我在开会,回贴慢了,请包含。
你提的两個问题,先回第二亇,用我所理解的模型,我们的意识就象一个大海,每时每
刻都是潜意识和显意识的交互。但潜意识是果报心组成的,你可以觉察的更快更细,却
不能决定他涌上的成分。你的显意识就是浮上的浪,你就是冲浪的小伙,可以在海面上
善巧的滑动,但不能完全决定,浪太大,再善巧,也会翻船。如果风平浪小,你觉得自
己能控制,或者你根本不知是浪在推你,还以为自已在控制滑浪板。
根据这个模型推理.我们最好每时每刻都有正念,你就不会随波再制造新的湍流,新的
湍流迟早会返回,变成新波浪。只有阿罗汉才有这个水平,所以叫不受后有。最好不要
看过去的波浪,不要想末耒的波浪,而是感觉脚下的波浪,这就叫活在当下,把无明降
到最小。(话虽如此,我现在还在愁怎么把我的课题文章写好发出去,大家都在人生
探索的路上吧!)
再回到你第一个问题,有两种含义,看佛陀的念处经,不讲止禅定禅,但讲了四层:知
息,長短息,全息,微息。阿含的其它章节好象是明确提到的心理状态和质量的确分四
禅八定(
cpath,或seeu法友给我把把关) 。这个论坛里,bdbd可
能有初禅的经历,SeeU可能有... 阅读全帖 |
|
q****u 发帖数: 1421 | 48 http://www.donghuasi.org/?tid-98/
跑完香有什么感觉?身上有没有发热?若没有,那说明时间对你们来说还不够。如
果跑好了,会有暖流从脚底产生,腿也不那么僵硬,坐下来容易静,散乱的心很容
易收回来。如果跑重了,身体疲劳了,思维也缓慢了,容易入睡。一个人之所以杂
念多,就是因为精力太充沛,躺在床上也不容易入睡。如果一个人太疲劳了,躺在
床上什么杂念也产生不起来,很容易入睡。
为什么禅堂里静坐的人饮食特别少?一是为了对治昏沉,二是为了对治杂念。当一
个人杂念不产生了,你们说在这个时候,将是一种什么境界?怎么用功?也许你会
说:我还没有到这个境界。佛门里常用的一个字叫“参”。那么今天你们就参,没
有杂念的时候,你们在做什么?怎么做?有了杂念当怎么处置它?我对治它的办法
,就是不迎、不拒、不跟随。
那么延伸一句,不迎、不拒、不跟随,这时的你,又在干什么?这又是一个问题!
打坐的时候,不是不让想东西,而是不叫你胡思乱想。如果打坐的时候什么也不想
,一个个傻乎乎的像木头一样,那怎么开智慧呢?如果在静坐的过程中不想的话,
你坐100年也不会开智慧!
佛门中有个用语叫止观。... 阅读全帖 |
|
S**U 发帖数: 7025 | 49 【偿还最后的债】
佛陀将般涅盘的这一年,在毗舍离附近的橡树村 (1) 中结夏安居,安居圆满后,就顺著他来时的路,一路游行回到舍卫城的只园精舍。 「法将」舍利弗礼拜佛陀后,回到自己的茅篷。当弟子们向他礼敬而离开后,他就洒扫、敷座,洗脚后盘腿坐著,进入阿罗汉的果定中。
舍利弗依他预定的时间出定,出定之时他有了个想法∶「过去诸佛是先入涅盘,还是他的大弟子先入涅盘?」然后他发现是大弟子先入涅盘。因此,他思考著自己的生命力,发现只剩下一个星期了。
他接著思索著∶「我该在那里入涅盘呢?罗目侯罗在三十三天入灭,智者憍陈如长老在六牙湖(Chaddanta Lake) (2) 圆寂,而那里是我入灭的地方呢?」
当尊者再三思索这个问题时,想起了自己的母亲,并且想到∶「虽然她是七位阿罗汉的母亲 (3) ,但对佛、法、僧三宝还未生起信心,不知道她有没有可以生起信心的因缘?」
在观察这个问题后,尊者发现她有现观(abhisamaya)初果的因缘,因此自问∶「要透过谁的教导,她才能够洞察真理呢?」
接著他了解到唯有自己教导母亲佛法,才能成就这件事,他进而想到∶「如果我现在还是漠不关心,人们将会说∶『舍利弗一向乐于... 阅读全帖 |
|
p*****n 发帖数: 1415 | 50
小乘算是守旧派 在守旧之中又喜欢自创不必要的花招 好像有点浪费力气
大乘算是革命党 民运 被批评很正常 因为革新很多
革得好不好 有没有道理 要看加入什么东西
如果加入一些没意义的理论 其实没必要
引人批评说加入外道东西而已 何必呢
原始佛法本身就自成圆满 其实没必要加东西
大乘认为是加强诠释佛陀理论 其实真的是加入婆罗门教的东西
但是 我想 这些对修行影响应该不大
如果加一些神性 造一些会飞天入地的菩萨
那是往宗教信仰靠 我觉得无可厚非
佛教除了真实修行 也需要一些神鬼传奇给一般人信仰
这一点似乎小乘就略逊一筹
两个我都不喜欢 我喜欢原始佛陀所教
更人性 更理智
佛陀教的每一步都有合情合理的理由 绝不是乱编的
每一步都有很明确的目标 达到的功能效果非常高
只要顺着步骤俢 这一个目标与下一个目标都是顺其自然发生 没有强迫性
初禅 如果照佛陀的步骤 初禅破身见结 趋向涅盘
“趋向涅盘”是什么意思?
就是有股力量推动你 你完全知道该怎么做 一直冲向涅盘 挡都挡不住
初禅就有这个倾向 只要过初禅 就等着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