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n 发帖数: 8336 | 1 水野弘元在《原始佛教的特質》中稱:「由於原始經典本身,對十二緣起沒有一定的明
確解說,且部派佛教以低俗的形式誤傳,所以今日不論是西洋學者之間,或東方佛教學
者之間,對十二緣起沒有一定的解釋,而産生種種說法,甚至曾在學界中展開熱烈的論
戰。」
隨佛尊者,2008年在其編著的《相應菩提道次第》及2014年公開發表的、《十二因緣之
原說與奧義》中,根據漢譯《雜阿含經》、南傳《相應部》當中七事修多羅的古老共說
,提出原始佛教教義,指出十二因緣是「以六處為分位」,不是部派所傳說的「以識為
分位」,不同於《舍利弗阿毘曇論》、 《發智論》、《大毘婆沙論》 、《俱舍論》、
《清淨道論》、與《大智度論》、 《瑜伽師地論》等論之定義。
(一) 五陰及六觸入的解說 摘要:
本系列是隨佛長老依《相應阿含》和南傳巴利聖典《相應部》的共說來講解十二因
緣法。長老從什麼是無明、明開始講起,引領大家瞭解五陰是什麼。 佛陀教的禪
觀是觀五陰的生與滅,其內容就是十二因緣。長老從而糾正將五陰的生、滅認為
是刹那生、刹那滅的錯誤,從經典中瞭解觀五陰的集與滅,即於六入處起觀。長老也說
明:「無明緣... 阅读全帖 |
|
s******p 发帖数: 727 | 2 貌似是讲父母和子女的
~~~~~~~~~~~~~~~~~~~~~~~~~~~~~~~~~~~~~
淨空法師談 - 佛說五種因緣成為一家人
你做的這些善業,如果是只為自己做,或者是你為一家,果報小了,果報就三生受樂,
不是三十生作小國王,這是講你是為自己、為你一家,『捨一得萬報』;這都是真的,
都不是假的,你得來生福報。註解裡面引用《五苦章句經》的幾句話,提醒你自家眷屬
真相是什麼。這一段文在第二十八面倒數第三行,從當中看,它這裡有「自家眷屬者」
,這是給你解釋什麼叫自家眷屬。「《五苦章句經》云」,這佛說的話,「父子、夫婦
、兄弟、家室、知識、奴婢」,這是講家,自家眷屬。佛說有五個因緣,如果不是這五
種緣,決定不會成為一家人,不會成為一家眷屬;眷屬裡面有朋友,知識就是朋友,你
的好朋友。
五種因緣第一個是「怨家」,小註說「父子互相殺害」,怨家;
第二是「債主」,「父母財子散用」,生了一個敗家子,父母辛辛苦苦慘淡經營置的這
些產業,到他手上幾天就敗光,債主!父母欠他的債,他來是討債的。
第三種「償債」,還債,那就是父母是債主,兒女是來還債,所以兒女他在外面賺錢,
賺了供養父母,這還債的;對 |
|
b*****n 发帖数: 662 | 3 【 以下文字转载自 Wisdom 讨论区 】
发信人: baofoen (喜悦), 信区: Wisdom
标 题: 阿含经: 因緣相應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Jun 15 23:32:24 2012, 美东)
来源:
http://agama1305.blogspot.com/2012/03/blog-post_19.html
因緣相應一七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拘留搜調牛聚落。時有異比丘來詣佛所,稽首禮足,退坐一
面。白佛言:「世尊!謂緣起法,為世尊作,為餘人作耶」?佛告比丘:「緣起法者,
非我所作,亦非餘人作,然彼如來出世及未出世,法界常住。彼如來自覺此法,成等正
覺,為諸眾生分別、演說、開發、顯示:所謂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謂緣無明行乃
至純大苦聚集。無明滅故行滅,乃至純大苦聚滅」。佛說此經已,時彼比丘聞佛所說,
歡喜奉行。
此經說明了法爾如是,非佛所定,佛依體證真實而究竟解脫 |
|
b*****n 发帖数: 662 | 4 来源:
http://agama1305.blogspot.com/2012/03/blog-post_19.html
因緣相應一七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拘留搜調牛聚落。時有異比丘來詣佛所,稽首禮足,退坐一
面。白佛言:「世尊!謂緣起法,為世尊作,為餘人作耶」?佛告比丘:「緣起法者,
非我所作,亦非餘人作,然彼如來出世及未出世,法界常住。彼如來自覺此法,成等正
覺,為諸眾生分別、演說、開發、顯示:所謂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謂緣無明行乃
至純大苦聚集。無明滅故行滅,乃至純大苦聚滅」。佛說此經已,時彼比丘聞佛所說,
歡喜奉行。
此經說明了法爾如是,非佛所定,佛依體證真實而究竟解脫 |
|
t******g 发帖数: 17520 | 5 「行」(sankharā)這一佛教用語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含義。一、在此的「行法」
是指「有為法」,即由因緣和合而成之法;這是最常用的定義之一。二、五蘊裡的行蘊
(sankhārakkhandha)是指五十二心所法當中的五十心所,即除去「受」與「想」;
這也是常用的定義之一。三、十二緣起支裡的「行」是指善心與不善心裡的「思」心所
,即造業的主要心所。四、將會在下一節裡提到的「行」是指「慫恿」:「有行」即是
有受到慫恿,「無行」即是沒受到慫恿;這是較少用的定義。
轉菩提比丘的 《阿毗達摩概要精解》 |
|
w********2 发帖数: 632 | 6 法華經云:『佛為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乃開示眾生悟入佛之知見,證入佛之知見,普
得圓滿佛果而已!』 |
|
d**********l 发帖数: 647 | 7 [日期:2006-04-09] 來源:摘自《佛教對因緣的看法》 作者:
星雲大師 [字體:大 中 小]
有人說:二十世紀最偉大的發明就是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佛經
上也說:「未成佛道,先結人緣。」所謂結緣,就是和他人建立融
洽的關係和良好的溝通。
人生最可貴的一件事就是「結緣」,為了我們自己的生活愉
悅,也為了大家的生命快樂,廣結善緣實在重要。那麼,怎麼樣才
能廣結善緣呢?
過去,有的人在路上點一盞路燈跟行人結緣,有人做個茶亭施
茶與人結緣,有人造一座橋樑銜接兩岸與人結緣,有人挖一口水井
供養大眾結緣,有人送一個時鐘跟你結時間緣,這些都是很可貴的
善緣。只要人有善心,自然善緣處處在,善門處處開!我現在大略
舉出幾種結緣方法:
(一)經濟結緣── 有時候我們可以用一塊錢跟別人結善緣,
不但帶給別人親切感,甚至也許因此救了他人一條命。比如說公路
上出了車禍,有人想打電話報案求援,偏偏只有鈔票沒有銅板,根
本無法換錢,這時候你借他一元,馬上救護車也來了,醫生也來
了,許多流血垂危的傷者都得到了及時救護,你這一塊錢的善緣就
廣大無比了!
(二)語言結緣──別人灰心的時候,你鼓勵他一句話,對方就... 阅读全帖 |
|
n********n 发帖数: 8336 | 8 「緣起」,是《阿含經》中的重要教說,也是佛法所展現不共於外道最重
要的特色。佛陀揚棄了當時印度流行的「常見」(「有」)與「斷見」(「無」),如
實地觀察生命,
處「中」而說「緣起法」:
「如實正觀世間集者,則不生世間無見;如實正觀世間滅,則不生世間有見。」
「如來離於二邊,說於中道:所謂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謂緣無明有行,乃至生老
病死、憂悲惱苦集。所謂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謂無明滅則行滅,乃至生老病死、
憂悲
惱苦滅。」(《雜阿含二六二經》)
「有因有緣世間集;有因有緣世間滅。」(《雜阿含五三經》)
「世間集」,是指煩惱的身心活動;「世間滅」,是指煩惱的止息,也就是解脫。從當
下的惱苦來說,煩惱的存在,有一定的因緣聚集,解脫,則是止息了造成煩惱的因緣條
件。所以
可以說,緣起法是由煩惱通往解脫的橋樑。從生命的展現來說,所謂「緣起法」,是世
尊洞悉
了生命流轉(升起)的過程,同時也說明了還滅(止息)的開示。
因緣條件,是錯綜複雜的。依「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的定義來看,一切的存在,
都是因緣條件的相依存在,而「無常」,是這樣相依存在的必然結果。在錯綜複雜的因
緣條件
裡,不會有「... 阅读全帖 |
|
B***o 发帖数: 133 | 9 Excerpts from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會集本解>>
一、教起因緣
教起因緣者,明大教所以興起之因緣。初明大教與淨土法門之興起。次則詳述本經興起
之因緣。
夫一切法,不離因緣,大教之興,因緣無量。而無量因緣唯為一大事因緣故。《法華經
》云:「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唯以佛之知見,示悟眾生。」《
華嚴性起品》:「如來、應供、等正覺性起正法不可思議。所以者何?非少因緣,成等
正覺出興於世。以十種無量無數百千阿僧祇因緣成等正覺出興於世。」乃至廣說如是等
無量因緣。唯為一大事因緣。大事因緣者何?唯欲眾生開示佛知見故。夫《華嚴經》乃
世尊最初所創言,《法華經》乃末後之垂教,自始至終,唯為此大事因緣,欲令眾生開
示悟入佛之知見。亦即欲一切眾生開明本心,同佛知見,等成正覺也。本經興起因緣亦
復如是。《稱讚淨土佛攝受經》(即阿彌陀經唐譯本)云:「我觀如是利益安樂大事因
綠,說誠諦語。」可見淨土法門之興起,正同於《華嚴》《法華》,同為一大事因緣也
。何以故?如《彌陀疏鈔》云:「今但一心持名,即得不退。此乃直指凡夫自心究竟成
佛。若能諦信,何須遍歷三乘,久經多劫,不越 |
|
n**********a 发帖数: 438 | 10 http://www.xianmifw.com/book/downssfy.php?nav=&pid=3&nid=21
午二、死期不定的三種因相分二:一、總說 二、分說
未一、總說
死期不定的因相有三種:第一,南贍部洲人類的壽量無有定準;第二,人類死
緣極多,活緣極少;第三,所依身極其脆弱。
以因果門歸納這三種因相,第一種因相是由果門成立,後二種因相由因門成立
。第一種因相,是從歷史與現實中顯現的壽命狀況,可以決定南贍部洲的人類死期不定
。後兩種因相是從死亡因緣上安立,即所依身如水泡般脆弱,而現前的因緣中又具有極
多死緣,連少許的活緣也成為死緣,這樣就能成立死期不定,一旦死緣突發,如水泡般
的身體必定會滅亡。 |
|
r****n 发帖数: 8253 | 11
這種觀點真的非常奇怪。如果隨佛比丘是這種觀點,我很懷疑他是否真的搞清楚緣起法到底是什麽。
1、因緣是條件,但是結果也就是因緣所生的法同樣也可以轉變為條件,這個對於瞭解
緣起法的人也基本都明白,不是什麽新的東西。就比如十二緣起當中的緣無明而有行,
這裡無明是條件,行是結果,但是後面又接著緣行而有識,這裡行由結果又變成了條件
,引發了後面的識,不斷延續下去。。。
2、我不清楚你說的發生者到底指什麽,存在的只有緣以及緣所生的法,根本就沒有一
個發生者,如果認為有個發生者,這正是我見的表現。你以上說的話,倒有點類似法遵
比丘尼所說的心是隨五蘊而集起的(這是邪見),她所說的心,你這裡變成了發生者。
3、你前面說發生者參與了改變,可是後面又說沒有發生者,那麼這個沒有發生者是怎
麼推論出來的呢?
4。緣生法有過程,也有結果,只是結果在不斷的變,而且這裡有一個很關鍵的,就是
緣所生的法是生起即滅的,不具備恒常性,這是要重點去認識的,在此基礎上才能破除
常見,并生起厭離,欠缺了無常觀,而只觀緣起(對緣起理解還有問題)那麼就是瘸了
一條腿,我認為是無法滅除貪愛,無法破除我見的。 |
|
t********n 发帖数: 571 | 12 住在舍衛城……(中略)。
「比丘們!當我正覺以前,未現正覺的菩薩這麼想:『唉!陷入了苦難的這個世間
被生,老去,死去;去世,再生,但對這老、死苦的出離不了知,什麼時候對這老、死
苦的出離才將被了知呢?』
比丘們!我這麼想:『當什麼存在了,則有老死?以什麼為緣而有老死呢?』
比丘們!從如理作意,對它有我的以慧之現觀:『當生存在了,則有老死;以生為
緣而有老死。』
比丘們!我這麼想:『當什麼存在了,則有生?……(中略)有有……有取……有渴
愛……有受……有觸……有六處……則有名色?以什麼為緣而有名色呢?』
比丘們!從如理作意,對它有我的以慧之現觀:『當識存在了,則有名色;以識為
緣而有名色。』
比丘們!我這麼想:『當什麼存在了,則有識?以什麼為緣而有識呢?』
比丘們!從如理作意,對它有我的以慧之現觀:『當名色存在了,則有識;以名色
為緣而有識。』
比丘們!我這麼想:『這識轉回,往前不超越名色,就這個範圍,他可能被生、老
去、死去;他可能去世、再被出生,即:以名色為緣而有識;以識為緣而有名色;以名
色為緣而有六處;以六處為緣而有觸……(中略)這樣,這是整個苦蘊的集。』
『集!集!』
比丘們!... 阅读全帖 |
|
l***5 发帖数: 3433 | 13 說到吃,臺北市稱作美食之都一點也不為過,而多年來我吃遍許多區的經典道地美食,
養成了對吃的講究,吃,其實是記憶城市最好的方式。
回想起來已經是35年前的事了,當年我16歲,父母親決定從新北投搬到如今被稱為康青
龍街區的地方,剛好趕上1975年前後這一帶蓬勃發展的美味年代。
我常笑說自己的八字生來有兩個食神坐命,一輩子口福運佳,我的兩個食神在人間的化
身一個是我阿嬷、一個是我父親,他們都是愛吃愛玩的人,也因此從小就牽引著我結下
了不少美味因緣。
美食的風水寶地
北投
先來說地緣吧!我童年、青少年所居住的北投,是一個從日治時期就開始繁榮的小鎮,
在1960年代,北投可是比後來居上的天母興旺。北投市場曾是臺北北區最大的傳統市場
,北投公園對面有賣江浙菜的「上海飯店」、北方菜的「新生飯店」,還有臺北之外唯
一賣西餐的「美而廉」分店,這三家餐廳在我心目中都是屬於父親食神管轄,來自蘇北
在上海讀書的飲食譜系正好就是江浙菜、北方菜、上海式西餐,父親真是選對了風水寶
地。
但北投對從小在臺南長大的阿嬤也不吃虧,在1960、70年代,北投可是繼大稻埕臺菜之
後的臺菜大基地,而北投市場裡眾多聞名的臺灣小吃... 阅读全帖 |
|
r****n 发帖数: 8253 | 14
可笑,除了涅槃,什麽法不是因緣而生,什麽法不是因緣而滅?
這不正是在證明刹那生滅嗎?
因為緣的變換可以是極快速的。 |
|
a**u 发帖数: 8107 | 15 ☆─────────────────────────────────────☆
runsun (runsun) 于 (Thu Aug 5 01:27:48 2010, 美东) 提到:
中華原始佛教會 創會緣起
佛陀的教法,經由二千四百餘年的傳誦後,受到僧團意見的競爭、世俗政治的影響
、時代演革及地域文化的融合,形成了三種出於不同時代與思想主張的教派,也就是目
前的南傳佛教、漢傳菩薩道、藏傳菩薩道。
佛滅當年「第一次經典結集」以後,佛教僧團形成以傳承經法為主的阿難系僧團,
還有傳承律戒為主的優波離系僧團。經與律兩大師承系統,在佛滅百一十六年後,由於
優波離系僧團改變了古老的經說,使得傳承經法的阿難系僧團和優波離系僧團,發生了
嚴重的對立與分裂。此後,原本和合無諍、法同一味的僧團,分裂為堅持原說的北印阿
難系僧團,以及改變經說的優波離系東印大眾部僧團、西南印分別說部僧團(現今南傳
佛教的母部)。
在三大僧團中,堅守「一乘菩提道」之原始經說的阿難系僧團,聲勢漸漸不如優波
離系僧團,到了佛滅後約二百五十年,阿難系僧團中有迦旃延尼子,改變立場接受優波
離系的新說法,... 阅读全帖 |
|
i********7 发帖数: 808 | 16 任何因素都会影响外界的环境,所以说这个世间是苦,
这个环境本来就不在我们的掌握之中,任何人,任何事情的发生
都会改变环境,你个人是主宰不了的,这个就是缘生世界的无奈与苦
意的作为当然不会是自生,自生是我见
佛陀说非自生,非他生,非无因生,是为缘生。
只要是缘生法,就不会有过去和现在,还是未来
时间的概念,是因为我们以为现在是一个存在者,
所以围绕着存在者的概念,出现了空间与时间的概念
缘,当然是缘生。
佛陀说,因缘法,缘生法。
在这个因缘的系统里,所有的一切都是缘生之法
不管是意识,还是构成意识的缘,都是在这个因缘的机制里的缘生之法
你在寻找一个存在者,所以你的问题,围绕着一个主题,
第一因,的推理模式。
第一因就是你的问题,这个问题佛陀不回答,任何围绕着第一因的问题
都是一个错误的问题,因错误的见解而发生的一个错误的问题。
一神论就陷在第一因的矛盾思维中
杂阿含296经:
多闻圣弟子(注意是圣弟子,已经见法者),于此因缘法,缘生法,正智善见
不求前际,言我过去世若有,若无。。。。
不求后际,我于当来世为有,为无。。。。
内不犹豫,此是何等?云何有?。。。。
吗? |
|
n********n 发帖数: 8336 | 17 随佛法师 - 还原十二因缘原说
随佛法师依据汉译《相应阿含》(后世误译经名为《杂阿含》)及南传巴利《相应部》
当中七事相应教的古老共说,将“第一次结集”集成之经说当中的“十二因缘”,还原
依“六入分位”之“十二因缘法”的经法原说。在公元2002年先予以还原,2008年记载
在编着的《相应菩提道次第》中,并在纽约及台湾公开发表于世,2104年提出学术考证
更详细的《十二因缘之原说与奥义》,陆续发表在《正法之光》第38~41期杂志。[3]
无明
不如实知五阴(色、受、想、行、识)如何生起及如何灭尽,因此而不解五阴是因缘生
,因缘生则是无常、败坏、磨灭之法,如是种种不知者是为无明。无明不是发生在过去
世,而是在当前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触入处不如实观察如何缘起,所以无法如
实知五阴如何生起,而有无明。
行
妄见五阴是我、我所拥有之我见,以及常见、断见,是名为行。
识
为六识。六根、六境为缘生六识,当六识生时,因为贪爱识而造成(六)根逐于(六)境的
因缘(名色)。如是复缘(六)根、(六)境而生(六)识,如此循环缘生不休,即“名色缘识
,识(爱识)缘名色”。
名色
色指六根(眼根、耳根、鼻根... 阅读全帖 |
|
c***h 发帖数: 2262 | 18 (一) 五阴及六触入的解说 摘要:
本系列是随佛长老依《相应阿含》和南传巴利圣典《相应部》的共说来讲解十二因
缘法。长-老从什么是无明、明开始讲起,引领大家了解五阴是什么。 佛陀教的禅
观是观五阴的生与灭,其内容就是十二因缘。长老从而纠正将五阴的生、灭认为-
是刹那生、刹那灭的错误,从经典中了解观五阴的集与灭,即于六入处起观。长老也说
-- 善哉 善哉 好 六入处起观
--是 颇赞成 重要的是观察因缘生 因缘灭,也就是集灭。
-- 集灭也是无常。 也就是五取蕴的生灭。
-- 但也会观察到剎那生灭
-- 都会
明:-「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有缘生,生缘老病死、忧悲恼苦」,这
个念法只是口诀-,要了解整个十二因缘,不能只凭口诀来了解。
(二) 不正思惟起无明 摘要:
无明有因、有缘,什么是无明的因?不正思惟为因缘,正思惟,即如理作意,指的
就是因缘-观。在眼、色为缘的当下,不如理作意故有无明。无明不是过去带来,
也不是无始劫以前就-有。
-- 很赞成
-- 无明 不是甚么”东西” 它只是不了解 不知道 四圣谛
-- 问”不知道” 从哪里来? ... 阅读全帖 |
|
n********n 发帖数: 8336 | 19 《雜阿含經》將識蘊分為六者,即六識[1]。部派佛教,如說一切有部等,多以六識立
說[2]。
大乘經典中,如《般若波羅密多心經》、《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只列出六識[3][4]。
龍樹在《大智度論》中曾提出,佛說六識,意識所緣的諸法都是生滅法,如果存在「我
法」的話,應該有第七識去識別它,但是沒有第七識存在,因此無我[5]。清辨等中觀
論師只立六識[6]。現代佛教研究者,如印順等人,認為八識學說為大乘佛教後期才被
提出[7]。 |
|
s******y 发帖数: 172 | 20 是否也可以说第一因不可承认,也不可否认?承认和否认都是错误的? |
|
i********7 发帖数: 808 | 21 你在问有没有第一因
那必须要先要承认,五阴是[我],才可以讨论这个问题 |
|
i********7 发帖数: 808 | 22 只要是缘生法,就不会有过去和现在,还是未来
时间的概念,是因为我们以为现在是一个存在者,
所以围绕着存在者的概念,出现了空间与时间的概念
第一因是从时间上去寻找开始 |
|
n********n 发帖数: 8336 | 23 隨佛尊者认为缘起法是原始佛教的中心,而无我无常则次之。
五蕴和十二因缘的对应:
五蕴是十二因缘中的名色和识
色:,六根和五尘(也称五境: 色境、声境、香境、味境、触境)
名:即法尘(法境),包括受,想,行(思),指只有名相而无形质。
名色:六根和六尘的统称
识:即六识。六種感官認知的功能,為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及意識六者的合
稱。以六根六境(名色)为缘,生六识(名色缘识)。而六识因贪爱缘生名色。
NOTE: 眼、耳、鼻、舌、身、意六個識根(感官器官); 六塵, 色, 聲, 香, 味, 觸,
法 又稱六境 |
|
t******g 发帖数: 17520 | 24 转--印顺大师的中觀論頌講記
正釋
觀因緣品第一
一切法的存在與生起,是依於因緣的,這是佛法的根本義,所以先觀察 因緣,看
他是怎樣的生起一切法。泛泛而談,世間一切法,有因有果,世人 也未嘗不說。但唯
有佛教特別談到:凡是存在的,是從眾緣所生的;非緣生 的,一點也沒有。因緣二字
,在根本聖典中,有何不同,很不易說,如集、 因、緣、生、根、觸等,都名異義同
;不過習慣都簡單的只說因緣吧了。一 般的解釋:親切的、主要的條件是因,疏遠的
、次要的條件是緣。其實也不 一定。如薩婆多部說六因,舍利弗毘曇說十因,瑜伽論
說十因,是包括一切 因緣在中的;銅鍱者說二十四緣,舍利弗毘曇說十緣,說一切有
部說四緣, 因也是包括在內的。怕是有部學者吧!把種種因緣,精練為四緣,為後代
學 [P48] 者所通用。佛說一切法從因緣生,目的在破邪因、無因,常見、斷見等錯誤
,又開示一切法的寂滅性。這本是佛學中,普遍而共認的。但一般人對緣生 的見解,
生起不正確的錯誤,主要是以為有實在的法,從實在的緣生。本品 觀因緣,就是否定
自性有的因緣生,深刻的通達諸法無自性空。如一般所講 的因緣。雖不同於外道的妄
計,但不徹底... 阅读全帖 |
|
E******u 发帖数: 3920 | 25 天台智顗一心具足說之理論意涵
林志欽
真理大學宗教系助理教授
壹、前言
天台宗之立宗大師智顗(A.D.538-597)以其博聞強記,高超之思辨抉擇與綜攝能力[1],
統合當時傳至中國之諸大小乘佛教經典[2],構築成理論周備、層次井然之整體佛教思
想體系。智顗之思想分教、觀二門,即教相理論與觀行實踐兼備而並舉。其中又以圓教
、圓觀之提出最為殊勝。圓教思想由智顗之師慧思(A.D.515-577)所奠基,圓觀(一
心三觀)則源自天台宗二祖慧文禪師。但二者詳細內容之闡述、演發以至周備者,則是
由智顗所完成。依智顗之說,圓教理論由「一念三千」說獲得具體之說明與論立;圓觀
法門則以「一心三觀」為修法之中心。由此一念三千與一心三觀,可以發現二者終歸於
「一心」,由一心(以至於一念、念念)而具足萬法、萬行,成為最圓極、究竟之教理
與觀法,本文乃稱之為「一心具足說」。無論是就教理或觀行兩方面來說,一心具足說
即是智顗思想理論最高處,亦即圓教、圓觀說之核心。本文之目的即在就此一念三千思
想所展現的一心具足義,闡釋其理論意涵,探討其如何在思想上論立,又何以證成。
貳、化法四教說
智顗綜攝佛陀之教[3... 阅读全帖 |
|
r*y 发帖数: 706 | 26 http://www.mldc.cn/csx/fslg/sdclx.htm
攝大乘論
●攝大乘論本 玄奘譯
●攝大乘論 真諦譯
●攝大乘論 佛陀扇多譯
攝大乘論本
無著菩薩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總摽綱要分第一
阿毘達磨大乘經中。薄伽梵前已能善入大乘菩薩。為顯大乘體大故說。謂依大乘諸
佛世尊有十相殊勝殊勝語。一者所知依殊勝殊勝語。二者所知相殊勝殊勝語。三者入所
知相殊勝殊勝語。四者彼入因果殊勝殊勝語。五者彼因果修差別殊勝殊勝語。六者即於
如是修差別中。增上戒殊勝殊勝語。七者即於此中增上心殊勝殊勝語。八者即於此中增
上慧殊勝殊勝語。九者彼果斷殊勝殊勝語。十者彼果智殊勝殊勝語。由此所說諸佛世尊
契經諸句。顯於大乘真是佛語
復次云何能顯。由此所說十處。於聲聞乘曾不見說。唯大乘中處處見說。謂阿賴耶
識說名所知依體。三種自性。一依他起自性。二遍計所執自性。三圓成實自性。說名所
知相體。唯識性說名入所知相體。六波羅蜜多說名彼入因果體。菩薩十地說名彼因果修
差別體。菩薩律儀說名此中增上戒體。首楞伽摩虛空藏等諸三摩地說名此中增上心體。
無分別智說名此中增上慧體。無住涅槃說名彼果斷體。三種... 阅读全帖 |
|
Y**u 发帖数: 5466 | 27 ☆─────────────────────────────────────☆
cpath (秋十三) 于 (Fri Sep 28 05:44:13 2012, 美东) 提到:
何谓名色?
我不懂,谁给我离清一下。
请举个例子。
(且为何不说五蕴就好,要说名色?)
☆─────────────────────────────────────☆
lila (不要昵称) 于 (Fri Sep 28 10:22:31 2012, 美东) 提到:
我理解,色就是物质.所以其特性就是应该有生有灭的.
名么,就是概念.所以特性就是并非真实存在的,而是借助精神存在的.
☆─────────────────────────────────────☆
qxdren (净心婆罗门) 于 (Fri Sep 28 10:58:46 2012, 美东) 提到:
色,就是有质碍的东西,名,就是涵盖其它东西(心中有名称而无实体的东西),“心
但有字,故曰名也”。
名、色,合起来,就包括了一切法。打个比喻,如我们说精神和物质,就包含了所有的
东西。但这里的物质,不是只指色(有质碍的... 阅读全帖 |
|
d**********6 发帖数: 237 | 28 元音老人著
連載於《禪》刊 1991 年 1~4 期
緒說
(甲)明心見性之意義
明心見性者,明心虛妄不可得,息下狂心見真性也
明心見性者,乃明白心之妙用,皆依性體而起;從用見體,從流得源也
明心見性者,明心本無,見性本有也
明心見性者,明悟即心即性,即性即心也
明心見性者,明心性無住,一物不立,歸無所得也
(乙)明心見性之證成
禪宗
淨土宗
密宗
(丙)悟後真修
(丁)證體啟用
(戊)歸宿問題
(己)結 論
緒說
我等眾生,從無始曠劫以來,迷失自己本來面目,認妄為真,喚奴作郎,妄起貪嗔,造
業受報,如春蠶作繭,自纏自縛,無解脫時。愚者無知,安受困苦,不求解脫;智者雖
知生死事大,苦海無邊,欲求解脫而苦無其門。如古之外道六師,探宇宙萬有之緣起,
不曰神我,即謂冥諦、斷滅;今之科學、哲學,究人生萬物之根源,不言二元,即言一
元,雖各言之鑿鑿,極盡玄妙;然皆如盲人摸象,無有是處。
釋迦文佛,悲憫眾生,出苦無由,應現世間,教化眾生。四十九年隨順時節機宜,說大
、說小,說偏、說圓,說頓、說漸,披肝瀝膽,委曲開示二種根本:一者無始生死根本
,二者菩提涅槃原清淨體,以闡明人生宇宙之奧秘,揭示生死... 阅读全帖 |
|
t******g 发帖数: 17520 | 29 原文+ 青目釋
都说了是在说因缘。。。。看青目的释
所谓不生是因为 ”生相決定不可得故不生“的方便说
中论不能把想要的东西揪出来, 最好还是整章看
因为有立伪论而后破的章节
=======
中論觀因緣品第一
龍樹菩薩造 梵志青目釋
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
不生亦不滅 不常亦不斷
不一亦不異 不來亦不出
能說是因緣 善滅諸戲論
我稽首禮佛 諸說中第一
問曰。何故造此論。答曰。有人言萬物從大自在天生。有言從韋紐天生。有言從和合生
。有言從時生。有言從世性生。有言從變生。有言從自然生。有言從微塵生。有如是等
謬故墮於無因邪因斷常等邪見。種種說我我所。不知正法。佛欲斷如是等諸邪見令知佛
法故。先於聲聞法中說十二因緣。又為已習行有大心堪受深法者。以大乘法說因緣相。
所謂一切法不生不滅不一不異等。畢竟空無所有。如般若波羅蜜中說。佛告須菩提。菩
薩坐道場時。觀十二因緣。如虛空不可盡。佛滅度後。後五百歲像法中。人根轉鈍。深
著諸法。求十二因緣五陰十二入十八界等決定相。不知佛意但著文字。聞大乘法中說畢
竟空。不知何因緣故空。即生疑見。若都畢竟空。云何分別有罪福... 阅读全帖 |
|
z**n 发帖数: 22303 | 30 心經講義 ZT
达赖尊者 2002年于台湾
經典曾說藉由聽聞的力量才能分辨什麼是法?什麼是非法?什麼是暫時利益?什麼是究
竟利益?什麼是所取或什麼是所斷?這不是天生所能了解的,必須藉由聽聞學習才能了
知。
由聽聞的力量了解應取應捨,了解是非,斷十惡業、行十善業,進而去守戒,包括別解
脫戒、居士五戒、沙彌戒和比丘戒。
也藉由聽聞的力量斷除散亂心、昏沈掉舉,培養正知正念而成辦專一、凝靜的不動三摩
地。
進一步,由聽聞所生慧、思所成慧直到修所成慧,緣空性的止觀雙運,現證空性而得到
涅槃。以上是經典提到聽聞的種種功德。(註:源自聽聞集「由聞之諸法,由聞遮諸惡
,由聞斷無義,由聞得涅槃」。)
無論是世間或是出世間,「聽聞」均扮演重要的角色。世界各國對教育及知識的提升非
常重視,台灣的知識教育水準很高,我很隨喜,但是我們所學的教育大多是在追求外在
的物質,我們以為快樂是由來自於物質的滿足,但事實上我們雖然學了那麼多,卻沒有
想像中的快樂。那是因為所學的知識與追求的快樂目標不符合而導致的。真正快樂的知
識,應該建立在心靈上,我們應從內心提升,來追求心靈的喜悅,才能得到究竟的快樂。
許多宗教因而發展了... 阅读全帖 |
|
z**n 发帖数: 22303 | 31 心經講義 ZT
达赖尊者 2002年于台湾
經典曾說藉由聽聞的力量才能分辨什麼是法?什麼是非法?什麼是暫時利益?什麼是究
竟利益?什麼是所取或什麼是所斷?這不是天生所能了解的,必須藉由聽聞學習才能了
知。
由聽聞的力量了解應取應捨,了解是非,斷十惡業、行十善業,進而去守戒,包括別解
脫戒、居士五戒、沙彌戒和比丘戒。
也藉由聽聞的力量斷除散亂心、昏沈掉舉,培養正知正念而成辦專一、凝靜的不動三摩
地。
進一步,由聽聞所生慧、思所成慧直到修所成慧,緣空性的止觀雙運,現證空性而得到
涅槃。以上是經典提到聽聞的種種功德。(註:源自聽聞集「由聞之諸法,由聞遮諸惡
,由聞斷無義,由聞得涅槃」。)
無論是世間或是出世間,「聽聞」均扮演重要的角色。世界各國對教育及知識的提升非
常重視,台灣的知識教育水準很高,我很隨喜,但是我們所學的教育大多是在追求外在
的物質,我們以為快樂是由來自於物質的滿足,但事實上我們雖然學了那麼多,卻沒有
想像中的快樂。那是因為所學的知識與追求的快樂目標不符合而導致的。真正快樂的知
識,應該建立在心靈上,我們應從內心提升,來追求心靈的喜悅,才能得到究竟的快樂。
許多宗教因而發展了... 阅读全帖 |
|
z**n 发帖数: 22303 | 32 經典曾說藉由聽聞的力量才能分辨什麼是法?什麼是非法?什麼是暫時利益?什麼是究
竟利益?什麼是所取或什麼是所斷?這不是天生所能了解的,必須藉由聽聞學習才能了
知。
由聽聞的力量了解應取應捨,了解是非,斷十惡業、行十善業,進而去守戒,包括別解
脫戒、居士五戒、沙彌戒和比丘戒。
也藉由聽聞的力量斷除散亂心、昏沈掉舉,培養正知正念而成辦專一、凝靜的不動三摩
地。
進一步,由聽聞所生慧、思所成慧直到修所成慧,緣空性的止觀雙運,現證空性而得到
涅槃。以上是經典提到聽聞的種種功德。(註:源自聽聞集「由聞之諸法,由聞遮諸惡
,由聞斷無義,由聞得涅槃」。)
無論是世間或是出世間,「聽聞」均扮演重要的角色。世界各國對教育及知識的提升非
常重視,台灣的知識教育水準很高,我很隨喜,但是我們所學的教育大多是在追求外在
的物質,我們以為快樂是由來自於物質的滿足,但事實上我們雖然學了那麼多,卻沒有
想像中的快樂。那是因為所學的知識與追求的快樂目標不符合而導致的。真正快樂的知
識,應該建立在心靈上,我們應從內心提升,來追求心靈的喜悅,才能得到究竟的快樂。
許多宗教因而發展了許多心靈提升的方法,希望人們能從心靈提升上尋... 阅读全帖 |
|
G*******s 发帖数: 4956 | 33 佛教的聖典是「經」「律」「論」三大典藏,也就是所謂之三藏,本書所集二三六篇經
藏解釋,不僅介紹其出處,且將經典、戒律典論內容逐條介紹其內容使學習佛教理論者
能深入淺出的認知。
本書所指經,就是梵語的義譯記載佛教始祖釋迦牟尼所說的教義,「律」亦是梵語譯音
,是將當年的教團生活規則作為學佛的戒律,論是將佛教教義加以詮譯,因而本書可說
是佛教聖典全集的濃縮。
大藏經(回頂端)
大藏經為漢譯的佛教經典,與東土高僧著作入藏的總稱,簡稱為藏經。又稱為一切經。
一切經的名稱起源於隋朝,它的內容包括佛所說的經典及西方釋氏的著作。現今的大藏
經,又加入中國及日本等高僧的著作。
根據隋書經籍志記戰:梁武帝在華林園中總集釋氏經典共五千四百卷,沙門寶唱撰經目
錄,這是佛經有藏的開始。
唐朝開元年間,沙門智昇著開元釋經目錄二十卷,列五千四十八卷。宋朝有蜀版五千四
十八卷、福州東禪寺版六千四百三十四卷、福州東禪寺版六千四百三十四卷、福州開元
寺版六千一百十七卷、思溪版五千九百十八卷、磧砂版五千八百零二卷。元朝有杭州版
六千零十一卷。明朝有南藏六千三百三十一卷、北藏六千三百六十一卷、武林版六千七
百七十一卷。清朝有... 阅读全帖 |
|
Y**u 发帖数: 5466 | 34 ☆─────────────────────────────────────☆
Godwithus (神与我们同在) 于 (Sun Jul 24 01:37:16 2011, 美东) 提到:
佛教的聖典是「經」「律」「論」三大典藏,也就是所謂之三藏,本書所集二三六篇經
藏解釋,不僅介紹其出處,且將經典、戒律典論內容逐條介紹其內容使學習佛教理論者
能深入淺出的認知。
本書所指經,就是梵語的義譯記載佛教始祖釋迦牟尼所說的教義,「律」亦是梵語譯音
,是將當年的教團生活規則作為學佛的戒律,論是將佛教教義加以詮譯,因而本書可說
是佛教聖典全集的濃縮。
大藏經(回頂端)
大藏經為漢譯的佛教經典,與東土高僧著作入藏的總稱,簡稱為藏經。又稱為一切經。
一切經的名稱起源於隋朝,它的內容包括佛所說的經典及西方釋氏的著作。現今的大藏
經,又加入中國及日本等高僧的著作。
根據隋書經籍志記戰:梁武帝在華林園中總集釋氏經典共五千四百卷,沙門寶唱撰經目
錄,這是佛經有藏的開始。
唐朝開元年間,沙門智昇著開元釋經目錄二十卷,列五千四十八卷。宋朝有蜀版五千四
十八卷、福州東禪寺版六千四百三十四卷、福州東禪寺版... 阅读全帖 |
|
w*********r 发帖数: 2192 | 35 《大智度論》中四無量心的地位及修持
釋海實
大 綱
一、前 言
二、四無量心
(一)慈、悲、喜、捨義
(二)無量義
三、龍樹對四無量心的立場
(一)承續《阿含經》解脫的立場
(二)以三種緣明不共二乘之差別
四、四無量心的修習方法
五、結 論
【參考書目】
一、前 言
四無量心(慈、悲、喜、捨),在原始佛教中,本是佛陀所重視的修行法門之一。世
尊不但順應當時沙門、婆羅門等,希求生梵天而教授其法,[1] 更進而開示,修四無量
心能得無量心解脫的要義。但至部派時期、聲聞學者卻將四無量心視為是勝解觀(假想
觀)、一般的世俗定法,僅能降伏煩惱,不能依此引發無漏慧得証解脫。直至大乘佛法
的興起,龍樹菩薩以一切法無自性空的立場,來解說四無量心,這才又回復佛陀的本懷
,並以三種緣(眾生緣、法緣、無緣),來論述當時聲聞學者對四無量心的錯誤觀點。
此外,慈悲本是佛教的精髓,大乘行者無不以此為要著。而長養慈悲的方法,不外乎是
修習四無量心。那四無量心要如何修習才能與菩薩道相吻合呢?龍樹又如何解說四無量
心,如何會通原始佛教解脫的立場呢?今即對此等問題,以本文略加探討。
二、四無量心
四無量心,又名四梵行... 阅读全帖 |
|
G**W 发帖数: 1865 | 36 應成派中觀
一. 無因論的業種自存說
應成派中觀的法義, 重點在於專講:「諸法緣起性空,不立一法、專破他法。」並自詳
是佛法中最勝妙的中觀,認為無人, 無其他法能比之更了義. 但是當他們自以為不立一
法時,其實已經是建立了「不立一法」的法了。
應成派中觀見的矛盾很嚴重,近代學者的代表者, 便是印順老法師. 近年多有大乘見道
之學人不斷質疑印順老法師的應成派中觀的邪見;評論他的法義不正確,都無法得到正
面的回應。為什麼會這樣呢?我們就只簡單地討論應成派中觀三個不能自圓其說的嚴重
問題所在。
第一個問題就是 :
『應成派中觀的思想是屬於業種自存的無因論』;雖然他們仍然承認業種是存在的,因
果律也是存在的,但問題是:當他們把執持業種的如來藏砍掉、否定之後,還有哪一個
心能執持業種?沒有了!沒有常住心持種,就會使得因果律成為虛妄說,就等於是在否
定因果律。可是因果律明明在法界中是存在的,關於這點就無法自圓其說了.
所以印順法師就發明了「意識細心說」。他們說「意識細心」可以來往三世、祂能持種
,但是這跟他們所崇尚之「原始佛教」的教典卻又大相衝突!因為他們所謂的「原始佛
教」不外乎四阿含的諸經啊!... 阅读全帖 |
|
t******g 发帖数: 17520 | 37 。。。。。佛陀是直接從問題的根本錯誤處——我見,來著手糾正的:在過去的生命裡
,沒有一個實在的、常住的、獨存的內涵,不管稱他是我、真我、靈魂、實我、自性等
的;在當下的生命中也沒有;就是將來從死(這一期生命)到生(下一期生命)的過程
中也不會有。在生命流轉的任何時空裡,經由蘊、處、界的交互作用,不斷地有新的業
力生成,舊的業力消逝、潛存。業力,是「經驗的反應」,「生活的遺痕」,也可以理
解為「自己的行為,對自己的影響力」。這種影響力,主要是在自己的心、意、識中作
用,乃至從此世(生)至他世(生),不斷地消長、變化著。若就積聚、記憶的作用,
說是心;若就對來生愛染、執取的作用,說是識(有取識)。但不管怎麼說,這當中,
不存在任何恆常、不變的部分,可以視為真我的。所以,佛陀會在《中阿含第201——
嗏帝經》,呵責嗏帝比丘「今此識,往生不更異」的說法了。
兔子王: 所谓有往生不更异的识,只不过是强力“有我”的背景下生出的寄托而已,
这些人通常会口头说不是神我, 梵我,其实宣扬的还是神我梵我
==================================================... 阅读全帖 |
|
b*****n 发帖数: 662 | 38 【 以下文字转载自 Family 讨论区 】
发信人: bigbowl (Big Bowl), 信区: Family
标 题: 放生功德最為第一 (转载)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Mon Jan 16 01:22:56 2012, 美东)
发信人: Dreamer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 信区: Dreamer
标 题: 放生功德最為第一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Mon Jan 16 01:03:26 2012, 美东)
放生手冊
来源: http://book.bfnn.org/books2/1498.htm
海濤法師輯
序
放生功德
放生功德最為第一
放生法語
戒殺放生
放生、吃素
愛心的放生
慈悲的放生
每月大放生
放生儀軌
放生問答
海濤法師的弘法志願
中華護生協會
中華印經協會
序
所有的生命都是寶貴的。在愛惜自己生命的同時,我們也要愛護一切生命,愛心是世界
宗教。
佛陀非常清楚的教導我們,要以慈悲心、平等心對待一切眾生。一切眾生代表一切宇宙
,也代表一切法。
中華護生協會誠摯邀您一起加入放生、護生的愛心行... 阅读全帖 |
|
b*****l 发帖数: 538 | 39 【 以下文字转载自 Dreamer 讨论区 】
发信人: Dreamer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 信区: Dreamer
标 题: 放生功德最為第一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Mon Jan 16 01:03:26 2012, 美东)
放生手冊
来源: http://book.bfnn.org/books2/1498.htm
海濤法師輯
序
放生功德
放生功德最為第一
放生法語
戒殺放生
放生、吃素
愛心的放生
慈悲的放生
每月大放生
放生儀軌
放生問答
海濤法師的弘法志願
中華護生協會
中華印經協會
序
所有的生命都是寶貴的。在愛惜自己生命的同時,我們也要愛護一切生命,愛心是世界
宗教。
佛陀非常清楚的教導我們,要以慈悲心、平等心對待一切眾生。一切眾生代表一切宇宙
,也代表一切法。
中華護生協會誠摯邀您一起加入放生、護生的愛心行列。
佛陀教育中心 負責人
中華護生協會 理事長
海 濤
放生功德
1、「勸君勤放生,終久得長壽。若發菩提心、大難天須救。」
—彌勒菩薩
2、「眾生即佛,殺眾生即殺佛,救眾生即救佛。」
3、「... 阅读全帖 |
|
b*****l 发帖数: 538 | 40 【 以下文字转载自 Dreamer 讨论区 】
发信人: Dreamer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 信区: Dreamer
标 题: 放生功德最為第一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Mon Jan 16 01:03:26 2012, 美东)
放生手冊
来源: http://book.bfnn.org/books2/1498.htm
海濤法師輯
序
放生功德
放生功德最為第一
放生法語
戒殺放生
放生、吃素
愛心的放生
慈悲的放生
每月大放生
放生儀軌
放生問答
海濤法師的弘法志願
中華護生協會
中華印經協會
序
所有的生命都是寶貴的。在愛惜自己生命的同時,我們也要愛護一切生命,愛心是世界
宗教。
佛陀非常清楚的教導我們,要以慈悲心、平等心對待一切眾生。一切眾生代表一切宇宙
,也代表一切法。
中華護生協會誠摯邀您一起加入放生、護生的愛心行列。
佛陀教育中心 負責人
中華護生協會 理事長
海 濤
放生功德
1、「勸君勤放生,終久得長壽。若發菩提心、大難天須救。」
—彌勒菩薩
2、「眾生即佛,殺眾生即殺佛,救眾生即救佛。」
3、「... 阅读全帖 |
|
b*****l 发帖数: 538 | 41 【 以下文字转载自 Dreamer 讨论区 】
发信人: Dreamer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 信区: Dreamer
标 题: 放生功德最為第一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Mon Jan 16 01:03:26 2012, 美东)
放生手冊
来源: http://book.bfnn.org/books2/1498.htm
海濤法師輯
序
放生功德
放生功德最為第一
放生法語
戒殺放生
放生、吃素
愛心的放生
慈悲的放生
每月大放生
放生儀軌
放生問答
海濤法師的弘法志願
中華護生協會
中華印經協會
序
所有的生命都是寶貴的。在愛惜自己生命的同時,我們也要愛護一切生命,愛心是世界
宗教。
佛陀非常清楚的教導我們,要以慈悲心、平等心對待一切眾生。一切眾生代表一切宇宙
,也代表一切法。
中華護生協會誠摯邀您一起加入放生、護生的愛心行列。
佛陀教育中心 負責人
中華護生協會 理事長
海 濤
放生功德
1、「勸君勤放生,終久得長壽。若發菩提心、大難天須救。」
—彌勒菩薩
2、「眾生即佛,殺眾生即殺佛,救眾生即救佛。」
3、「... 阅读全帖 |
|
b*****n 发帖数: 662 | 42 【 以下文字转载自 Family 讨论区 】
发信人: bigbowl (Big Bowl), 信区: Family
标 题: 放生功德最為第一 (转载)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Mon Jan 16 01:22:56 2012, 美东)
发信人: Dreamer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 信区: Dreamer
标 题: 放生功德最為第一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Mon Jan 16 01:03:26 2012, 美东)
放生手冊
来源: http://book.bfnn.org/books2/1498.htm
海濤法師輯
序
放生功德
放生功德最為第一
放生法語
戒殺放生
放生、吃素
愛心的放生
慈悲的放生
每月大放生
放生儀軌
放生問答
海濤法師的弘法志願
中華護生協會
中華印經協會
序
所有的生命都是寶貴的。在愛惜自己生命的同時,我們也要愛護一切生命,愛心是世界
宗教。
佛陀非常清楚的教導我們,要以慈悲心、平等心對待一切眾生。一切眾生代表一切宇宙
,也代表一切法。
中華護生協會誠摯邀您一起加入放生、護生的愛心行... 阅读全帖 |
|
w*****r 发帖数: 7106 | 43 【 以下文字转载自 Wisdom 讨论区 】
发信人: danalake (从头开始), 信区: Wisdom
标 题: 試論部派佛教時代的人類來源說(ZZ)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hu Jan 26 09:44:25 2012, 美东)
p219
一、前 言
本文的寫作目的,便是希望能站在佛教本身的詮釋立場,針對有關人類的起源問題,提
供一個佛教文獻學上最早的經證或論據,藉以突顯出佛教對於這一個問題所持的宗教立
場和看法。
事實上,有關人類及世界的共同起源問題,在各個宗教的領域中都有談及,例如,中國
神話中的「盤古開天劈地說」,印度婆羅教或印度教的「梵天創造說」[1],基督宗教
及回教的「上帝創造說」,都可以說是這一種「人類起源說」的具體說明。然而,有關
這一種人類的具體來源問題,在原始佛教時代,最初只不過是把它視作一個「十四無記
」的形上學的問題而不加討論。在佛陀入滅以後的一兩百年之間,原始佛教開始從一個
以修行為主軸的「沙門團佛教」(êr?maöa Sa×gha Buddhism),慢慢轉化為一個
以信仰為主軸的「部派佛教」(Scholastic Bu... 阅读全帖 |
|
a**u 发帖数: 8107 | 44 ☆─────────────────────────────────────☆
rafaelfifi (flying) 于 (Thu Sep 4 12:47:34 2008) 提到:
因为小乘吃三静肉,而大乘不吃肉,那佛陀怎么算呢?如果佛陀算大乘,那么大乘是不
是其实也可以吃肉呢?
☆─────────────────────────────────────☆
TheMatrix (TheMatrix) 于 (Thu Sep 4 14:30:49 2008) 提到:
你怎么知道佛陀是吃肉的?有什么证据?
☆─────────────────────────────────────☆
rafaelfifi (flying) 于 (Thu Sep 4 14:40:50 2008) 提到:
什么才算证据?一切皆虚幻,我无证据。
☆─────────────────────────────────────☆
TheMatrix (TheMatrix) 于 (Thu Sep 4 15:10:12 2008) 提到:
就是佛经上说的。有吗?
☆──... 阅读全帖 |
|
d******e 发帖数: 4192 | 45 p219
一、前 言
本文的寫作目的,便是希望能站在佛教本身的詮釋立場,針對有關人類的起源問題,提
供一個佛教文獻學上最早的經證或論據,藉以突顯出佛教對於這一個問題所持的宗教立
場和看法。
事實上,有關人類及世界的共同起源問題,在各個宗教的領域中都有談及,例如,中國
神話中的「盤古開天劈地說」,印度婆羅教或印度教的「梵天創造說」[1],基督宗教
及回教的「上帝創造說」,都可以說是這一種「人類起源說」的具體說明。然而,有關
這一種人類的具體來源問題,在原始佛教時代,最初只不過是把它視作一個「十四無記
」的形上學的問題而不加討論。在佛陀入滅以後的一兩百年之間,原始佛教開始從一個
以修行為主軸的「沙門團佛教」(êr?maöa Sa×gha Buddhism),慢慢轉化為一個
以信仰為主軸的「部派佛教」(Scholastic Buddhism)。隨著「孔雀王朝」的日益壯大
,阿育王(A§oka;B.C.268—232)更正式宣佈要以佛教作為印度的國教,從而達到其政
教合一的政治目的。因此,就在這一種情況下,佛教便正式脫離了以修行團體為主軸的
生活模式,而開始往信仰化、宗教化的方向... 阅读全帖 |
|
t******g 发帖数: 17520 | 46 無我的輪迴─ ─佛教的生死觀
郭朝順
華梵大學哲學系助理教授
元培學報
第五期 (1998.12)
一、印度傳統的輪迴思想
生死問題是一切宗教的大問題,更是人生的大問題。吾人因何有生?為何有死?在生之
前,在死之後,吾人存在嗎?還是並不存在?這些問題並不是只有宗教家或者宗教信徒
才會追問的,而是只要知道這世上存在死亡現象之人,在他內心的深處,都會不由自主
地興起種種關於生死的諸般疑問。相傳釋迦牟尼佛出家的因緣之一,便是當其為悉達多
太子時出遊,親眼目睹老病死的現象而引發[1]。
悉達多第一次看到死亡與葬禮,死亡的現象大大地震動了他的心靈,因為「死亡」就是
離開人世,就是無論父母、親人都無法再見到死者,而死者也無法再見父母、親人、愛
人。讓我們想像一下躺在墓地的死者,孤零零地一個人處在他的棺木之中,至親至愛的
親人,在喪禮結束之後,就算再留戀,遲早也會離去,所有的生者都要去過他們人世間
的生活,有陽光,有活力,有喜,有悲的生活﹔只有那棺中之人,一個人被留在墓穴的
棺木之中,身上布滿細菌,爬滿蟲蟻,流出膿汁,化為枯骨。印度以火葬為主,火葬雖
沒土葬那般令人對於地底幽冥產生想像與畏懼,但喪禮... 阅读全帖 |
|
发帖数: 1 | 47 「真有自由意志嗎」?有人提出一個問題說:在佛法裡面,所有
的果都是由因緣而來的,既然所有果都是由前面的因和緣而來,那
我們都被之前的因和緣所限定了;在這個因緣果報的限定之下,我
們還有所謂的自由意志嗎?
其實這不是一個容易回答的問題,也是很多人所不容易瞭解的地
方。在《長阿含經》卷9裡面,佛陀說:「云何二難解法?有因有
緣,眾生生垢;有因有緣,眾生得淨。」也就是說,既然前因和緣
已經被限定了,我們的果報就被定了,那在這中間,如何會有人能
夠獲得清淨?為什麼會有人一直不能解脫,而一直在汙垢裡面呢?
這是一個很難令眾生獲得解答的ㄧ個難題。而且即使來到現在二十
一世紀的科學時代裡面,其實也有很多人,對於我們人體的構成,
也有很多疑問,也產生很多經過研究之後而獲得的一個猜測。
譬如現在的腦神經科學,也在研究人的覺知跟大腦之間的關係是
如何?因為研究了我們的大腦之後,發覺人的大腦這個物質的這種
結構,可以產生認知;這樣子物質跟內心的認知之間是有一個對應
關係存在的。
如果說我們的內心都被我們的大腦所限制,那我們還有所謂的
自由意志嗎?表示說我們人的覺知,其實都是被物質所控制。所以
有些人如果想要... 阅读全帖 |
|
c*********d 发帖数: 9770 | 48 仁學
作者:譚嗣同 清
目录
■1 自敘
■2 仁學界說二十七界說
■3 仁學一
■3.1 一
■3.2 二
■3.3 三
■3.4 四
■3.5 五
■3.6 六
■3.7 七
■3.8 八
■3.9 九
■3.10 十
■3.11 十一
■3.12 十二
■3.13 十三
■3.14 十四
■3.15 十五
■3.16 十六
■3.17 十七
■3.18 十八
■3.19 十九
■3.20 二十
■3.21 二十一
■3.22 二十二
■3.23 二十三
■3.24 二十四
■3.25 二十五
■3.26 二十六
■3.27 二十七
■3.28 二十八
■3.29 二十九
■3.30 三十
■4 仁學二
■4.1 三十一
■4.2 三十二
■4.3 三十三
■4.4 三十四
■4.5 三十五
■4.6 三十六
■4.7 三十七
■4.8 三十八
■4.9 三十九
■4.10 四十
■4.11 四十一
■4.12 四十二
■4.13 四十三
■4.14 四十四
■4.15 四十五
■4.16 四十六
■4.17 四十七
■4.18 四十八
■4.19 四十九
■4.20 五十
自... 阅读全帖 |
|
Y**u 发帖数: 5466 | 49 ☆─────────────────────────────────────☆
stonebench (stonebench) 于 (Fri Aug 12 14:12:59 2011, 美东) 提到:
原始佛教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原始佛教指的是“基礎的佛教”,又稱「初期佛教」,係指釋迦牟尼在世時的佛教。佛
入滅後一百年部派根本分裂之前的佛教稱為「根本佛教」,此時已經受到佛陀本生故事
的影響,蘊含佛教分裂的遠因。至於被稱為小乘的部派佛教及後續的大乘佛教、祕密大
乘佛教(或稱金剛乘、密續乘)則是屬於“發展的佛教。”
詞語釋義
最早使用這個分類法的,是日本的佛教學者,如日本《廣說佛教語大辭典》對於“原始
佛教”定義如下:「相對於後世發達之大乘佛教,指釋尊在世時代至二十部派開始分裂
前之佛教。此時代之經典,包含佛教教說最古之原型。原始佛教一詞,係依明治以後佛
教研究者而使用。」日本學者對於這個詞的定義尚有爭議。
最新的觀念為烏帕沙瑪比丘在《相應菩提道次第》所提出“原始佛教”这个概念,指的
是釋迦牟尼在世時的佛教,此時教法一味合和無諍。佛入滅後一百年部派根本分裂之前
的佛教稱為... 阅读全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