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topics

全部话题 - 话题: 阿姜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共10页)
z*****n
发帖数: 95
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To runsun
不是南传所有的人都是有正见的。帕奥,据我所知,是南传中知见有些不太正确的人。
他的有些观点,在南传中许多大德都是不太赞同的。同时,他的一些弟子,也是比较偏
执的人,我接触过几个。
学南传,也要注意这点。可以认真读读南传阿罗汉《阿姜曼尊者传》,这些才是我信服
的真正阿罗汉。看看别人是怎么修行的,是怎么教导的。
r**m
发帖数: 1825
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ZZ: 坦尼沙罗尊者: 令心胜喜
令心胜喜
[作者]坦尼沙罗尊者 [中译]良稹
Gladdening the Mind by Ven. Thanissaro Bhikkhu

原文版权所有 © 2006 坦尼沙罗比丘。免费发行。本文允许在任何媒体再版、重
排、重印、印发。然而,作者希望任何再版与分发以对公众免费与无限制的形式进行,
译文与转载也要求表明作者原衷。
中译版权所有 © 2009 良稹,http://www.theravadacn.org , 流通条件如上。转载时请包括本站连接,并登载本版权声明。
============================================================================
=========
令心胜喜。这是禅定的一个重要技能。佛陀把它列为出入息念法的一个基本步骤。
如果你的禅修枯燥起来,就会像发动机没有润滑油那样给卡住。因此,你在修持当中,
有必要使心保持润滑,保持清新。
做法有很多。阿姜李讲过一个比喻,就像一位家长听见孩子在哭泣,懂得什么时候
带他出去透气、什么时候给他玩具、什
r**m
发帖数: 1825
3
这是每天的功课,而且是正念的一部分,看看上面文章里的这段话:
"即使你不修独身,你也需要一种护卫方式,抵制那种飘忽不定的淫欲感。这种观想,
实在是违反习惯倾向的,这就是一遍又一遍观想之所以有用的理由之一。阿姜摩诃布瓦
反复讲过这一点: 不要计算你做了多少次不净观。要一直做到修成。毕竟,正是对人体
的淫欲,牵引我们投生。正是它,令我们不断地想回来,令我们做极其愚蠢的事。"
我说这是正念的一部分的意思是一旦发觉心念以对境美好时即应立即修不净观,
例如看到一朵花,有正念时首先观察到自心正在认为此花很美,若贪念未起,即观下一
念头,若贪念起,则立即思维花的凋零相,落入泥涂之相以作对治。
修平等心和修不净观是相关的,喜欢即是贪,不喜欢就是嗔,
有净与不净的分别心就不是平等心了,初修人是很难做到心行平等的。
但是证初果并不需要完全除贪,三果圣人才到。
个人认为平等心是修行后水到渠成的事.
r****n
发帖数: 8253
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wisdom大史记2 - 弹劾
大家都殊途同归,是一家人,这种和稀泥思想要不得。
你是异教,邪教,我要彻底灭掉你,这种思想更要不得。
佛教历史上之所以没有和异教起冲突,是因为他没有一定要灭掉异端的思想,尽管他认
为其他宗教是外道,是不究竟,但是最多是批判。而且佛陀本人也说外道里面如果有行
八正道的人,照样可以解脱。所以佛教总体来说是和平的宗教。
但是这不等于佛教是软弱的,如果异教打上门来,要灭掉自己,佛教界照样会起来应战
,甚至不惜牺牲生命。
我记得阿姜查说过一段话,大意是说,如果别人对佛法攻击,你起了嗔恨,那么这就是
一种执着。如果别人对佛法攻击,你不能明辨是非,这同样也是一种执着。
明辨很重要。
r****n
发帖数: 8253
5

说得非常对,所谓的大乘,把度人当成口号,然后借着度人发明出什么超度亡灵,做法
事这类乱七八糟事情。又以度人的名义,将咒语,念佛,观想,包括男女双修这类婆罗
门修法引入佛教,祸乱佛法。
而南传千年以来则是一直踏踏实实,从不喊什么度人口号,可是却一直在做着弘法利生
的事情。近代缅甸僧人甚至为了维护民众权益,几次主动发起抗议政府暴政的行为,而
像马哈西,帕奥,阿姜查,隆波田这些近代南传尊者,更是做了大量弘法的事情,使得
佛法的内观在全世界得到复兴,根据这些凭什么诽谤小乘是自了汉?
r****r
发帖数: 755
6
这个不对,会误导别人, 四禅的判断标准不是这样的
内观(尤其是纯粹内观,就是干观一派)在修行时不标出四禅,而更注重慧的部分,用
心就是怕行人执着于禅定(乐),师父指导时一般也避免谈这些
马哈希,阿姜念,隆波田都是是属于纯粹内观的
p*****n
发帖数: 1415
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zz greenplant的故事

,





佩服 能入很深的定
似乎由深定中 又拉回到近行定观察自己
总而言之 好
颇像南传法师阿姜布拉姆书上写的
不过观察的对象及细节又不太一样
也许是我对greenplant所用的名词的意义不太了解吧
可能得与她有相同的”定”的经验时 才较清楚 到那时再说了
w*********r
发帖数: 2192
8
《禅悦》 禅修的基本方法(1)
作者:[英]阿姜布拉姆 出版社: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
第一部 禅修的快乐
第一章
本章将要探讨禅修的七个初级阶段。你们如果想要快速地通过初级阶段,那么千万
要小心。倘若心急想要快点结束初级阶段的禅修,就好像地基还没挖好就想盖房子一样
,房子可能很快搭建起来,但会很快倒塌!
明智之举是,多花点时间打好坚实的基础,如是方能稳扎稳打地练习到更高层次,
体验到最终的禅悦。
第一阶段:觉知当下
首先,我要教导大家如何放下过去与未来的包袱。你们可能以为这事很简单,其实
不然。
“放下过去”意味着不去想工作、家庭、承诺、责任以及童年的快乐或悲伤等等,
你将完全对过去的所有经历无所牵挂,对它们的回忆完全不感兴趣。禅修时,你应“放
下过去”,切断自己老是回溯过往的陋习,停止去想自己生于何处、住于何处、父母是
谁或你接受了何种教育。
如果你和别人一起禅修,人人平等,都只是一个修行人。不论你是资深禅修者或只
是初学者,都不重要。我们都不应再回想过去发生的事情。假如能抛开过去的一切,抛
开使内心不安的顾忌、
w*********r
发帖数: 2192
9
《禅悦》 禅修的基本方法(2)
作者:[英]阿姜布拉姆 出版社: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
刚开始时,你也许以为自己的禅修之法无一可取之处,但下回打坐的时候,你会感
觉非常平静、轻松。你会想:“哇,现在我可以修禅了!”可是再下一回打坐时,初始
禅修的痛苦又出现了。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我的第一位禅修老师,曾对我说过一句在当时听来相当奇怪的话。他说:“没有‘
坏的禅修’。”他是对的。不论是“坏的”或“有挫折”的禅修,到最终,你所有的辛
苦付出都会得到回报。
这就如某个人星期一辛苦工作了一整天,下班时却没有领到薪水,他会想:“我这
么做是为了什么?”星期二他工作一整天,仍然一无所获;星期三、星期四他依然勤奋
工作,但还是没有领到薪水,连续四个糟糕的日子。到了星期五,他和以前一样继续工
作,当天下班时老板把薪水付给了他。
为什么不能把每次禅修都变成“领薪水的日子”呢?这是因为在禅修的困难阶段,
你是在积蓄力量,在为成功奠定基础。勤奋禅修时,你的力量将会增强,从而创造出获
得平静的动力,当力量积蓄到一定程度,你的内心将进入一个美好的禅修境界,那便是
“领薪水的日子
w*********r
发帖数: 2192
10
《禅悦》 禅修的基本方法(3)
作者:[英]阿姜布拉姆 出版社: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
另一个深化内在静默的有效技巧是认出“思想间的空隙”。以敏锐的正念,仔细留
意一个念头结束而另一个念头开始之前——就是那里,那个间隙便是静默!
起初,“思想间的空隙”可能只是一瞬间,但当你感受到这一瞬间的静默时,你会
开始慢慢熟悉它,而静默的时间也会因此延长。请记得,静默是很害羞的,若听到你在
评说她,她就会立即消失!
❖ 静默令人愉悦
若能放下内在的一切思想,并安住于“静默地觉知当下”中,只要时间够久,便能
了解这种经验是多么令人愉悦而美妙。比起种种分心杂念,静默更能使人清明、生智;
你若了解这一点,静默将会变得更具吸引力。
你的心灵应趋向静默,寻求静默,真正必要时才动用思想。我们脑中的多数思想其
实毫无意义,只会让自己感到茫然与头痛。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才会轻松愉悦地专注于
追求内在的静默。
“静默地觉知当下”是禅修的第二阶段。对于禅修的第一、二阶段,我们应付出更
多时间,若能完成这两个阶段的练习,表明我们已在禅修之路上迈出了一大步。这
w*********r
发帖数: 2192
11
《禅悦》 禅修的基本方法(4)
作者:[英]阿姜布拉姆 出版社: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
第四阶段:持续专注地觉知呼吸
当你有能力把握每一次呼吸的节奏时,自然能进入第四阶段。在觉知入息的第一个
停顿时,你会发现自己正不断深入,对入息全过程的感受也在逐渐增强。
随后,你还会注意到入息之时的下一个停顿,然后是更多的停顿——每一次停顿都
只是相当短暂的一刹那——之后你才开始吐气。
同样地,你会注意到出息过程中的每一次停顿,直到出息全过程结束。当然,你所
觉知的都是静默当下的入息与出息。
❖ 让 开
你连续觉知每一回合的入息与出息,直至数百回,这个过程才可称为“持续专注地
觉知呼吸”。你无法通过憋气或握拳来勉强达到这个阶段,唯有忘却宇宙中的一切事物
,默默地觉知当下的呼吸过程方可达成。事实上,“你”并未达到这个阶段,是“心”
自己完成的。“心”明白在这个阶段只要专注于呼吸,即可感受到平静与喜悦。
你会发现,要在这个禅修阶段取得进步并不费力,我们只需让开、放下,任其发展
。只要肯放下,心就会自动趋近、靠向非常单纯、
w*********r
发帖数: 2192
12
《禅悦》 禅修的基本方法(5)
作者:[英]阿姜布拉姆 出版社: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
什么也不要做,看看呼吸是如何平顺、美丽和不受时间影响的,看看你能让它多安
定。慢慢品尝美丽呼吸的甜美,越安定,越甜美。
❖ 只剩下“美丽”
呼吸很快就会消失,不是你希望如此,而是当你进入一定的安止状态时,就只会剩
下“美丽”这一征象。
英国作家刘易斯•卡罗尔的《爱丽丝漫游仙境》中有段著名的文字,可能有
助于理解这段呼吸消失的过程。该书说到,爱丽丝惊讶地看见“嘻笑猫”坐在附近一棵
树的大树枝上,张开大嘴笑着。
一如所有仙境中的奇异生物,“嘻笑猫”拥有政客的口才,它不仅能在后来的对话
中辩赢爱丽丝,还会突然消失,然后又突然出现。
爱丽丝说:“我希望你不要乍然出现又消失,那会让人头晕眼花!”“好!”这只
猫说。这次它消失得很缓慢,从尾巴开始,最后是张开大嘴的笑貌,那笑貌在身体其他
部位都消失后,又持续显现了一段时间。“嗯!过去我常看见猫而不见笑容,”爱丽丝
心想,“但现在却是只见笑容不见猫!这是我这辈子见过最怪异的事!”
w*********r
发帖数: 2192
13
《禅悦》 禅修的基本方法(6)
作者:[英]阿姜布拉姆 出版社: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
❖ 禅相的特质
我们可通过以下6个特点来认出禅相:(1)它只有在禅修者达成第五个禅修阶段,
体验到“美丽的呼吸”之后才会出现;(2)它在呼吸消失时出现;(3)它只有在色、
声、香、味、触等五外入处完全消失时才会出现;(4)它只有在静默的当下,当内心
的杂念完全消失时才会出现;(5)它奇特却又极吸引人;(6)它是具有单纯之美的征
象。希望这6个特点可以帮助你区分真正的禅相与想象中的禅相。
禅相初次生起时,可能会显得模糊,这是因为禅修者太快进入禅相了。在此情况下
,禅修者应立即返回上一个禅修阶段,持续专注地觉知美丽的呼吸。有时禅相如灯塔上
的灯火一般,明灭不定直至消失,这也意味着禅修者太早离开了“美丽的呼吸”这个境
界。须知,“心”只有先做到长时间轻松地觉知“美丽的呼吸”,之后才可能对于更加
细微的禅相保持清晰的正念。因此,在持续觉知“美丽的呼吸”这一阶段里,你应安忍
且勤勉地调伏“心”——只有当体验禅相的时机成熟时,禅相才会是明亮、稳定且容易
维持的。
w*********r
发帖数: 2192
14
《禅悦》 禅修的基本方法(7)
作者:[英]阿姜布拉姆 出版社: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
禅那会持续较长一段时间,如果只是持续几分钟,那就不该称为“禅那”。高阶禅
那通常会持续数小时以上,一旦进入状态,你便无法选择退出,只有在心准备好要退出
,并在累积的“动力”耗尽时,你才可以退出禅那。每个禅那都是一种相当安定和令人
满意的意识状态,因此它的特质就是长时间的持续性。
禅那的另一个特质是,只有在清晰地认出禅相后,它才会出现。此外,我们应知道
,在任何一种禅那中,禅修者都不可能感受到身体(如肉体疼痛)或听见外界声音,或
产生任何念头(连“善”念也不会有)。禅修者只会有一种清晰的感知:一段很特别的
禅悦经验,持久不变,那不是恍惚,而是一种高度觉知的状态。你可以据此判断,那些
你自以为的禅那究竟是真实的还是想象的。
我会在本书第二部的一至三章对“禅那”再做特别说明。
❖ 止观禅修
有些传统佛学理论提到两种禅:观禅与止禅。事实上,两者是同一件事的两个方面
,彼此密不可分。“止”是禅修中产生的安乐,“观”是从同一禅修过程中产生的洞见
;“止”导
b**d
发帖数: 7644
1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佛教的六波罗蜜
我读的阿姜李的书里面说禅定之前要有慈悲喜舍四梵住等。
l****u
发帖数: 2166
1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問︰打坐有必要坐很久嗎?
阿姜查 Ajahn Chah.
l****u
发帖数: 2166
17
阿姜查非常有智慧,教导弟子的方法非常有效
l****u
发帖数: 2166
18
问:关于其它的修行方法,应如何看待它们?这几天见到了很多的老师,听到了这么多
不同的禅修方法,令人感到眼花撩乱。
答:这好比进城,有人从北方,有人从东方,还有其它人从很多条道路皆可抵达。
这些方法通常祇是表象的不同,无论你走那一条道路,走得快或慢,假使你是清醒分明
的话,那么它们的结果都是一样的。重要的是,所有好的修行方法都指向去掉执着。最
后,连所有修行的方法都要舍掉,对教导你的师父也不可执着。若有一种方法能导致烦
恼的止息,去掉执着,那它就是正确的方法。你也许想云游参访其它的老师,修学其它
的法门,而且有的人已如此经历一番了。这是一种自然的需求。你将会发现,即使问过
一千个问题,知道很多不同的法门,也不能带你到达真理的岸边,然后,你会厌倦的。
你将会发现,唯有停下来,观照自己的内心,才能发现佛陀所讲的,毌需往身外去追求
。你势必回过头来面对你自己真实的本性,在此你才能了解佛法。
-阿姜查答问
p*****n
发帖数: 1415
19


佛陀的教导就是了解苦与止息苦
就是四圣谛
他亲自规划的方向就是四向四果 以止息苦为目标的四向四果
上座部在方向上 都是佛陀的方向
只是有人由四禅八定入手,然后”观” 有人纯”观” 有人互搭配
更细的 有人不喜欢观呼吸 喜欢经行 …
再更细 有人修同样的法门 体悟的过程可能都稍有差别
我想阿姜查的意思应该是这样
放松些 不照佛陀的方向(四向四果) 但最终以止息苦为目标
自己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向 不是四向四果 那也ok
只要目标是灭苦 方向方法不同 应该都可以
每个人可能有自己的情况 自己的方法
像埃克哈特 没自称是佛教徒 没说是佛法 没说什么四向四果
而是自创一格
可最后谈的是灭苦
(只是不能假冒 要说明 这不是佛陀亲自规划的路 但目标一至
对我来说 可以参考 只是佛法纯度不够)
即使放到最松 连最重要的目标 都不是灭苦 而是其它
方向当然不会是四向四果
但最后会达到灭苦的效果 那也ok
克里希那穆提不知算不算这类?
那等于是自己走自己的路 无意中发现灭苦的效果
(只是不能假冒 要说明 这不是
l****u
发帖数: 2166
20
问:很多次我看到这里的出家人都没有在修行,他们看起来既邋遢又不保持正念,让我
感到不舒服。
答:光注意到人是不恰当的,这无益于你的修行。你若起烦恼,要看的是自己的烦
恼,假使别人没修行,不是个好比丘,也毌需你来批评论断。智能不会从注意别人的过
失中产生。出家戒是个人修行的工具,不是要拿来当作批评挑剔的利器。无人能代你修
行,你也不能替他人用功。重要的是,观照自己,这才是修行之道。
-阿姜查答问
l****u
发帖数: 2166
21
问:如何克服瞋恚?当它生起时,如何对治?
答:你必须有慈悲心,打坐时若瞋恚心生起,当修慈悲观。若别人行持不好或发脾
气,不要因此而生气,否则,你比他更无明。要心怀慈悲和智能,因为对方正在受烦恼
的煎熬。要内心充满慈悲,把他当作你亲爱的兄弟,在打坐时,专注在慈悲的感受上。
要散发慈悲心于整个世界,唯有慈悲才能化解瞋恨。
有时候,当你看到其它的出家人举止粗暴,可能会心生懊恼,是自讨苦吃的,这样
不是佛法。你可能这么想:「他们不像我这么严谨在修行,不是好的出家人。」这就是
自己的大错了。不要做比较、批判,放下想法,观照自己。修学佛法是自己的事,你不
能叫别人的作为合你的意或像你一样。这种期待祇会为自己带来烦恼,修行人常有此通
病,但是看别人的缺点不会产生智能。不要自寻苦恼,祇是单纯地观察自己及内心的感
觉。这样做,你将会明白的。
--阿姜查答问
b**d
发帖数: 7644
22
禅悦那本书里讲的。阿姜布拉姆写的。
l****u
发帖数: 2166
23
很多大师获得安止定是内观的产品。
按照阿姜查的比喻,禅和慧是一条棍子的两头, 不管先提溜那一头,你都会
提溜起另一头
b**d
发帖数: 7644
24
是的。 阿姜查本人的论断俺没有见过,但是他的弟子们对藏传佛教也是极其尊重的。
南传好像从来没有把密乘当邪教。
b**d
发帖数: 7644
25
我亲眼看见的。泰国南传的场子的宣传品,第一篇是阿姜查的文章,第二篇是达赖喇嘛
的。 除此之外,俺跟马哈希那一支也谈过,人家对藏密也是很尊重的,起码没有说是邪教。
r****n
发帖数: 8253
26

这个就说明极其尊重?
另外美国的一些佛法修行者,他们本身往往是学习多个,即学南传,又学密宗,又学禅宗,还学习印度教吠檀多。
我记得杰克·康菲尔德就是,他还是阿姜查的弟子。可能是西方最有名气的佛法修行者之一。但他的思想非常杂。
杰克·康菲尔德写的<狂喜之后>里面充满了虚假的开悟案例
b**d
发帖数: 7644
27
俺看见的南传的僧团,有十几二十号僧人呢。 大师傅好像不是阿姜查的弟子,就是佛
使比丘的弟子。
此外,你说的南传不承认密宗有证据吗? 南传哪个僧人告诉你的呢? 或者有南传的宣传品?
b**d
发帖数: 7644
28
阿姜布拉姆的禅悦书里写的,初禅没有呼吸,看样子是他搞错了。
r****n
发帖数: 8253
2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楞严25位菩萨
有没有阿姜苏美多的修观音具体方法的中文开示,我想看看。
他是专门修观音?你在哪里看到的?
如果有英文网址,也可以贴给我看看。
r****n
发帖数: 8253
3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楞严25位菩萨

谢谢,大概看了一下,没怎么看懂。
我有一点奇怪,阿姜查应该没教过什么观声音,似乎是他自己发现了这个。他称其为寂
静的声音。
这种声音确实可以成为修的所缘,但是他和解脱的关系,文中似乎没说明,关于无我的部分也有点模糊不清。
可能和我读得不完整有关
有时间我再深入读读,暂时保存了
r****n
发帖数: 8253
3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不隨感覺起舞-阿姜蘇美多
無明是對四聖諦的愚昧不知
修習十二因緣的開始是觀察無明緣行,無明就是對四聖諦愚昧不知。凡不明白苦、苦的
生起、苦的止息、及滅苦之道的人就有這種愚昧無明。相反的,無明的反面就是明、智
慧。智慧就是了知四聖諦:正觀苦、苦集、苦集滅、與苦滅道。
>「我」在受苦
當我們沒有慧觀真諦,無明(即不見不理解)就會左右行為,我們因此創造了一個「我
」。這個認為有「我」的意識是由無明創造及控制的。請你注意,第一個聖諦並沒有說
「我在受苦」,第一個聖諦說的是「此是苦;此是dukkha。」它並沒有說那個人在受苦
。可是,我們認為是我們在受苦對不對?我們認為:「我這輩子吃了很多苦……他真是
個苦命的人……她一直都在受苦……我一生中所受的苦真是多;我生下來的時候,就不
具足世間最美妙的果報,所以我著實地吃了些苦,可憐的我呀!」可是,這些苦實在是
我們由無明創造出來的。因此佛陀強調的重點是:我們應該依著智慧生活,而不是依著
無明。
這種佛教的修法是智慧之道、了悟之道,完全與了悟真理有關。當人們認為自己吃了很
多的苦,我往往不會感到特別難過,原因就在這兒。我可以說:「太不幸了,我為你悲
苦的際遇感到難過。」可是,認
S**U
发帖数: 7025
3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不隨感覺起舞-阿姜蘇美多
I enjoy Ajahn Sumedho's straight talk about dhamma.
r****n
发帖数: 8253
33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修禅定的几个关键点
1.尽量让自己处在一种快乐的,放松的状态下,培养对所缘(目标)的喜爱,培养快乐
。这种喜爱会让你心自动的集中于所缘。阿姜布拉姆说,呼吸是美丽的,是的,人喜欢
美丽的事物,当你觉得呼吸是美丽的时候,你就会喜欢上它,心就会集中。
2.不要害怕杂念,不要努力使自己不散乱,不要和昏沉对抗,你的重点应该是培养快乐
,当快乐产生以后,杂念和散乱以及昏沉就会自己消失。快乐是真正造成定的原因。而
不是努力不散乱,没有杂念而产生禅定。
3.尽量让自己在当下的状况,清楚的觉知当下。但这是一种自然的状况,而不是强求。
因为任何的强求其实都是嗔的表现。
4.注意那些微细的贪和嗔的状况,比如坐在那里想,我什么时候能有禅悦,为什么禅悦
还不来呢?这个就是贪。而当有杂念或者身体不舒服的时候,于是就对杂念厌恶,希望
杂念赶快停止或者昏沉赶快消失,这些都是嗔。发现到这种状况的时候,自然的放下。
5.禅修是一个不断放下的过程,而不是努力使自己定在目标上,当你放下了,心就会自
觉的集中在目标上。这个和快乐会让心自动集中在目标上是一样的。
6.相信自己一定可以禅定,相信自己的方法是正确的,如果有疑问,有怀疑,那么就去
解决。
H****y
发帖数: 1321
3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无丑陋真人,少衰弱神仙" ZT
这个道士与和尚的比试,好像是说定中过去,二人肉身
均未动。和尚快,转完了出城在城门迎见道士。
等道士也回来,却从袖中拿出一个花,和尚傻了眼。
是说道士有遥取物品的本事?
飞升,这个可是极其厉害的,远远超过阿姜X的离地腾空
一点点。这个就有超级颠覆力。
r****n
发帖数: 8253
3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修观的十种障碍
摘自:阿姜念《身念住念观法》
观的染(毗婆奢那染),如前所述,共有十种观的染:
1) 光明。修行者见到亮光,这时侯他可能会误认为他已经证得涅槃,因此满足于这种境
界而起贪爱,但这是邪见,是他的「自我」认为他已经证得涅槃了。
2) 智。某些修行者精通教理,会一直思惟佛法,而这种现象会使他偏离当下。
3) 喜。因为修行者偏定而感觉喜,而这是染(烦恼)。修毗婆奢那时是不会有喜的感受
,因为体会到三法印不会导致喜的感觉。
4) 轻安。有时一种非常平静的状态会生起:这也是偏定的现象,三法印是不可能以轻安
而体证的,这种情况下智慧也不会增长。
5) 乐。乐的感觉也是偏定。乐一生起,就无法见到苦了。
6) 胜解。这会造成修行者误以为他已见到涅槃了,而甚至他老师告诉他事实并非如此的
时候,他也不相信他的老师的话。这是由于信太强而慧太弱(通常慧和信要保持平衡)

7) 策励。太过坚忍或精进会令行者感到疲惫,而使他的心变得不太清楚,妄想就会生起
。通常进和定要保持平衡,太过精进会导致妄想,太过偏定会造成修行者停止修行。
8) 现起。念住太强会导致偏定而使修行者会看到幻像(眼前现起各种图样),然后他会
r****n
发帖数: 8253
3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推荐几本教导禅修的好书
禅定本身并不神秘。现在教禅定的书,是非常多的,而且很多都相当不错,你可以选择
其中一些看看.
我个人推荐一些比较好的系统教导修禅定的书。这些教导禅修的书的作者都是一些实修
实证者,当中不少是南传公认的阿罗汉,他们将自己的教法毫无保留的公开,充满正见
,这些书要比去找那些满嘴胡说八道,大忽悠的所谓师父好太多了
侧重于止禅四禅八定的:
《掌中之叶-清净道论实修手册》
http://www.buddhastation.org/book/leaveinhand/leave_in_hand.pdf
阿姜布拉姆的《禅悦》(网上只是部分转载,可以去买全书)
http://book.ifeng.com/book.php?book_id=1272
前面有人推荐的佛教禅修直解也不错
http://www.fjland.net/Soft/ShowSoft.asp?SoftID=203
以上主要是侧重于止禅四禅八定的,如果要学习观禅,可以选择马哈西尊者或者班迪達
尊者等。
马哈西禅师的《内观基础》
http://www.fjland.net/Soft/ShowSoft.asp?SoftID=106
《毗婆舍那
m****s
发帖数: 18160
37
☆─────────────────────────────────────☆
bdbd (maotouying) 于 (Thu Jul 30 21:30:47 2009, 美东) 提到:
自发燃烧”
有一次,我在夜里大约十一点后经行。离我所在的森林寺半里路远的村子里,人们在庆
祝某个节日。我从白天开始,感觉就有些异常。我感觉特别宁静,没有在想什么特别的
事。经行累了之后,去我那间小草棚里坐下。我正坐下时,发现来不及把腿盘起,心就
进入了深度宁静。它是自动自发的。等到我盘腿坐好,已经进入深定,我感觉坚固稳妥
。倒不是我听不见村里人唱歌跳舞的声音; 我还是能听见的。但同时,我又可以把注意
力指向内心,那样就听不见声音了。这真奇怪。如果我不注意声音,就安静。但如果我
想听,就可以听见,也不觉得受干扰。好像心里有两个不同的客体并列在一起,又不相
互连接。我意识到,心与客体是分开、不同的,好比水壶与痰盂。结果我理解了,心在
奢摩他里达到宁静时,你注意听,就可以听,但如果你守着心,守着空性,那里就会安
静。声音进入意识,你看着它的产生,就会了解,觉知与客体是两码事。
因此我就想: “如
m****s
发帖数: 18160
3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合集] 请问修习禅定
☆─────────────────────────────────────☆
realestate12 (balance) 于 (Thu Aug 27 16:57:27 2009, 美东) 提到:
最近对修习禅定很有兴趣,有没有人修?
能否指点一二
☆─────────────────────────────────────☆
bdbd (maotouying) 于 (Thu Aug 27 17:00:52 2009, 美东) 提到:
嗯,阿姜布拉姆的禅悦写得很好的。 你先看看吧。
网上可以当。
☆─────────────────────────────────────☆
richphd (终于明白了) 于 (Thu Aug 27 17:07:57 2009, 美东) 提到:
没找到成就的师傅之前不要自己修习禅定.

☆─────────────────────────────────────☆
realestate12 (balance) 于 (Thu Aug 27 17:09:51 2009, 美东) 提到:
谢谢楼上各位
☆──────
r****n
发帖数: 8253
3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阿姜念講解南傳十六觀智
3.1十六阶智
1.名色分别智
此智是修行者体会到当下的实相。实相是指身心自然的真实状态,此智改变了妄执
身心是“我”的邪见。因为妄执身心为“我”的烦恼(邪见)已经存在非常长久的时间了
,所以此智(见到身心无我的智慧)对於修行者而言是非常难以在当下掌握到的。想要成
就此阶智的人就必须奉行佛陀在《大念处经》中所提到的四念处正确修法。
想要成就此智的修行者,必须以逐渐增强的思慧常常在当下掌握到身心,直到正念
正知生起猛利的智慧,然後引发正见。例如,正见生起的时候,修行者会知道当下正在
观照什么色身、什么心(坐的色身,心在听等等)——而他也清楚是心知道这是坐的色身
等等。而且进一步他会了解到世界万物也只是色法和心法而已——非男、非女、无我或
灵魂——而修行者现在知道这一点,甚至是由他内心深刻体会的。自我的邪见破除时,
修行者会感到非常惊讶,因为从出生以来他从未有过这种无“我”的感觉。
由于猛利的实相般若将我的邪见从他的感觉中根除,现在他就能体会到身心自然的
真实状态(实相)了。
修行者成就此智时是自知的,就像吃糖一样——用不著别人告诉他糖的滋味如何。
在长阿含经中,佛说“法是可以由智慧直接体
r****n
发帖数: 8253
4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阿姜念講解南傳十六觀智
非常不錯的對十六觀智的講解。
十六觀智是任何修行證果的人必須經歷的,如果沒有這些觀智,禪修者以為自己證果,
那基本就是錯誤的。
有些人觀智會迅速連串升起,有些人會緩慢漸次升起,個別人可能會跳過其中的幾個,
或者順序有所不一。但是當中的生滅智,厭離智,行舍智都是非常關鍵的,不太可能跳
過。
從南傳的傳統觀點來說,這些都是必須要依次經歷的。
r******2
发帖数: 1021
41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咒语非佛说zt
南传里面泰国有念佛的传统,好像是从阿姜曼尊者那里传出来的,但是这种念佛是用来
建立定力的,而且只能入近行定,到禅相的阶段,就不能再念佛了。念佛算是一个辅助
入定的工具。而且这种念佛的方式,据我所知,在现在已经不是有太多人用了。包括泰
国。
在缅甸,斯里兰卡等国,他们则是尊重严格的佛随念,而不是泰国的那种念诵佛陀名号。
而大乘的念佛就不一样了,他们是要往生净土的。
r******2
发帖数: 1021
42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关于佛教退隐修行的价值zt
这个是帕奥尊者讲的,他讲的还是很清晰的,另外阿姜布拉姆的禅悦一书里面也有很明
确的类似说明。
这就是上座部传统的止禅修法。
r****r
发帖数: 755
43
退后一步看大局
[作者]坦尼沙罗尊者
[中译]良稹
Stepping Back
by Ven. Thanissaro Bhikkhu

原文版权所有 © 2006 坦尼沙罗比丘 。免费发行。本文允许在任何媒体再版、重
排、重印、印发。然而,作者希望任何再版与分发以对公众免费与无限制的形式进行,
译文与转载也要求表明作者原衷。
中译版权所有 © 2010 良稹,http://www.theravadacn.org , 流通条件如上。转载时请包括本站连接,并登载本版权声明。
禅定时,很容易气馁。你在这里观气,就像阿姜李说的: “才只有四禅,你却
掌握不了。” 心不停地溜开去,不管你如何下决心跟气待在一起,你发现自己到了别
处。这个禅定经常好像不是在朝某个方向进展——光在东游西荡——你就会想: “这与
涅磐不死有什么关系? 这与真乐有什么关系?” 这个时候,你应当退后一步,从大局看
问题。
这个大问题,当然就是你的心。不管你住在哪里,不管你去哪里,你这个心就
在那里。如果你对它根本不能有一点掌控,那么你是在和一个极其危险的东西住在一起
Y**u
发帖数: 5466
44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佛教故事小品集
故事重在意思。 这是阿姜 查於一九七八年七月开示时讲到的故事。
Y**u
发帖数: 5466
45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智者的作风
阿姜查
大部分的人仍不知禅修的本质,他们认为行禅、坐禅与闻法即是修行。那也没有错,不
过这些都只是修行的外在形式。
真正的修行,发生在心遇到感官对象时,感官接触的地方才是修行的所在。当他人
说到我们不喜欢的事时,嗔恨便生起;若说的是喜欢的事,我们便感到快乐。这就是修
行的所在,我们应如何利用它们来修行呢?这才是重点。若只是一味地追逐快乐、逃避
痛苦,我们可能至死都见不到法。当欢乐与痛苦生起时,如何运用佛法而从中解脱呢?
这才是修行的要点。
当人们遇到不如意事时,通常会封闭自己。例如受到批评时,可能会回答:"别烦
我!为什么责备我?"这是封闭自我者的反应,而那正是修行之处。当他人批评时,我
们应该聆听。他们所说是真的吗?我们应该敞开心胸去思考他们所说的话,也许其中是
有意义的,或我们自身确实有值得批评之处。他们可能是对的,但我们当时的反应却是
恼怒。当他人指出我们的过错时,我们应心怀感激,并努力改进自己,这才是智者的作
风。
哪里有迷妄,哪里便会有平静生起:当以智慧洞察迷妄时,留存的就是平静。有些
人非常自大,无法接受批评,且还会反唇相讥,这尤其常见于大人应付小孩
Y**u
发帖数: 5466
46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出家在家
阿姜查
了解如何修法,出家与否并不重要
若你了解法,就应照着修行,不一定要出家,虽然那是修行的理想形式。真的想修
行就必须出离迷妄的世间,放弃家庭与财产,进入森林,这是理想的修行方式。但若还
有家庭与责任,我们应如何修行?有人说在家人不可能修习佛法。但是请想想,出家人
和在家人哪一个团体比较大?当然是在家人要大得多。现在,若只有出家人修行而在家
人不修,那意味着将会有更多的迷妄。这种理解是错误的,是否成为比丘或比丘尼并非
重点!若不修行,成为比丘并无任何意义。若真了解如何修法,那么无论处于什么地位
或从事何种行业,不论老师、医师、公务员或其他身份,都能善用每一分钟去修行。认
为在家人无法修行,这是完全迷失正道的。为何人们能找到做其他事的动机?若觉得有
所欠缺,他们就会努力去得到它。只要有充分的欲望,就可以做任何事。有人说:"我
没有时间修行。"我说:"那你怎么有时间呼吸?"修行,不是你必须大费周章或疲于奔
命的事,只要留意心中生起的感受。当眼见色、耳闻声、鼻嗅香时,它们都来到这同一
个心——觉知者。现在,当心认知这些事物时,发生什么事?若我们喜欢就会愉悦,若
不喜欢就会不悦,一
Y**u
发帖数: 5466
47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快乐和厌恶
阿姜查
大多数人的快乐是建立在事事称心如意上,他们必须让世上每个人都只说令人愉快的事
,但每个人是否可能都如此做呢?若那是你想要的方式,怎么可能找到快乐?我们怎么
可能让别人每天都只说我们喜欢的事呢?那可能吗?即使是自己的小孩,他们是否也曾
说过触怒你的话呢?你曾伤过父母的心吗?不只是其他人,甚至连自己的心也可能搅乱
我们。
有时我们考虑的事是令人不悦的,你能怎么办?你可能正独自走路,突然间摔了一
大跤,哎哟!问题出在哪里?到底是谁绊倒了你?你能怪谁?那是你的错,连自己的心
也可能得罪我们。若仔细想想,你将了解这是真的。有时我们会做连自己都不喜欢的事
,你只能说:"该死!"没人可以责怪。
我们必须使用法来寻找快乐。无论它是什么,无论是对是错,不要盲目执著它,只
要注意它,然后放下它。当心自在时,你就能微笑;一旦你讨厌某样事物,心就变坏,
然后没有一件事是好的。
断恶、修善是佛教的核心,诸恶莫作——无论经由身、口、意。那是正确的修行,佛陀的教法。然后,我们的衣服就会干干净净。
若心是善良与正直的,就会微笑
r****n
发帖数: 8253
48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快乐和厌恶

你认为这个可能吗?
每种宗教几乎都认为自己的上帝才是真正的上帝,都认为自己的才是真理,其他的是异
教。
如果承认其他宗教,不拒绝,等于背离自己教主的教导,这怎么可能???
所谓的宗教大同,只是某些人的一厢情愿。或者只是一种表面功夫。
从佛弟子来说,对其他外道或宗教是否定的,认为是不究竟的或者邪的。但是不等于要
去消灭异教,一统天下。而是应该远离。
这根本不叫出离,
“对恶的拒绝也是恶”,这个是严重错误!!!这意思是在说我明知道自己在大火里面
,但是我如果从大火里面出去,那么就变成恶?
佛法把五蕴世间比喻成火,意思是要你离开放下他们,离开火,否则必堕大火,自取灭
亡。
如果你懂佛法说的缘起是什么,你就应该明白为什么会升起五蕴?正是因为无明,因为
贪爱,因为执着,而一旦无明灭除,贪爱灭除,五蕴将不可能再生起,不会再出现五蕴
世间这种存在形式。
另外,你所谓的心不动,完全是错误的,是一种“我见”。和阿姜查说的是两回事。
这实在是一种害人的东西,什么叫执着,是否搞清楚???
只有对五蕴有为法的贪爱才叫执着,而对出世间法,涅槃,八正道,四圣谛等的坚持,
不叫执着。
你是囫囵吞枣的弄了些宗教概念
Y**u
发帖数: 5466
49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善恶由心
阿姜查
若你们有智慧,放眼望去,一切都是法;若无智慧,即使是善也会变成恶。这个恶
来自何处?不是别处,就源自于自己的心。看看这颗心的变化有多大!一对夫妻平时相
处融洽,彼此能快乐地交谈,但有天闹别扭时,对方讲的每句话似乎都很刺耳。心转恶
了,它也就跟着变了,事实就是如此。
因此,想要断恶与修善,无须去其他任何地方。若心转恶,不要牵扯别人,只要看
你自己的心,找出这些想法来自何处,心为何会想这种事。我们应明白一切事物都是短
暂的,爱是短暂的,恨也是如此。
你爱过自己的小孩吗?当然爱过。你恨过他们吗?我可代你们回答,也恨过。你有
时会恨他们,不是吗?但你不能抛弃自己的小孩。你能吗?为何不能?孩子们并不像子
弹,不是吗?子弹是笔直地往前发射,但孩子却会射回父母的心坎里。若孩子是好的,
它会回馈父母;若孩子是坏的,它也会回馈给父母。你可以说孩子是业——你的业,业
有好坏,两者皆在孩子身上。
不过,即使他们是坏的,也是珍贵的。有人可能生来就是小儿麻痹、跛脚或畸形,
却比其他小孩都更获得疼爱。当你暂时离家时,必须特别交代:"照顾最小的,他不是
那么强壮。"你爱他胜过
Y**u
发帖数: 5466
50
来自主题: Wisdom版 - 了解心

<<无常>>--阿姜查...
节选Part1 正见:了解心
在禅修中,我们努力增长正念,以便能不断觉知。以精进与耐心去做,心会变得稳固。
然后无论我们经历何种欲境,不管是可爱或可憎的,无论是欢喜或沮丧反应的心境,我
们都将清楚看见它们。境是一回事,心是另一回事,它们是分开的两件事。
认出境是境、心是心
才会获得自在
我们为某事触心而感到高兴时,便想要追求它。当某事令人讨厌时,便想要避开它
。这是没有看见心,而去追逐外境。境是境,心是心。我们必须区分它们,认出心是什
么,境是什么,然后我们才会自在。
当我们因某人严厉的对话而感到愤怒时,那意味着自己被外境迷惑而跟着它们走;
心被外境攫获而随情绪流转。请了解,我们经验到的这一切外在与内在事物都只是假象
而已。它们一点也不确定、不真实,追逐它们,会使我们迷失自己的方向。佛陀希望我
们禅修并看见它们的实相--世间的实相。世间是六欲境,欲境即是世间。
若我们不了解"法",不认识心,也不认识境,则心与它的对象就会混在一起。然后
便会经历苦,并感到心是痛苦的。我们感到心在游移,不受控制地经历各种不快乐的情
境,变成各种状态。事实并非如此,没有许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共10页)